首页范文航天科技最近走势十篇航天科技最近走势十篇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1:02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篇1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最终的第三步――2022年前后将建成的在轨运营10年以上的中国空间站。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王忠贵看来,这些成就绝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载人航天征程的新起点。

这位1961年生于内蒙古的航天人,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技术局副局长、局长,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探月工程(二期)副总设计师。

他长期从事航天测控总体和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工作,在测控通信、航天工程总体设计等领域的学术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有较深造诣,是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和探月两大工程的飞控技术带头人。

2008年、2009年,王忠贵分获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探月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

在伴随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18年里,他参与并见证的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还有中国一日千里的基础制造业和信息化产业――正是整个国家的支持和发展,才造就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独一无二的发展速度。

日前,《望东方周刊》专访了王忠贵,解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自主创新之路。

中央决策和人民支持成就载人航天

《望东方周刊》:你从事载人航天工作十余年,如何看待中国在这个领域不断取得成功的原因?

王忠贵:我1997年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开始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工作。这些年,先后参加和见证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历次任务。担任交会对接任务论证组组长,组织了总体方案论证,明确了研制“天宫一号”作为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3艘飞船对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方案。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有很多感受。

一是中央的战略决策和有力支持是工程顺利实施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始终关注工程进展,“三步走”战略每一步的实施和重要节点,中央都要专题听汇报、研究部署。正是中央的正确决策和有力支持,才使我们坚定信念、攻坚克难,调动各方力量,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二是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工程发展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无论是国家部委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老科学家还是在校学生,无论国内民众还是海外侨胞,对工程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些关心和支持是我们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载人航天工程队伍事业心强、勇于创新、成长快。经过22年的努力,我们攻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整套严谨科学的重大工程管理体系,突破和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三大载人航天关键技术,培育了载人航天精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综合效益,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特别可贵的是,在工程实施中,我们在战略层面抓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工程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实现了航天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

只有立足创新才能赶超国际

《望东方周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没有外部帮助的情况下起步发展起来的,初期在国产化方面有哪些主要困难和挑战?

王忠贵: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开始就立足自主创新,加强总体设计,积极推动国产化。当时面对的主要困难,一是载人航天对性能要求高,而国内基础相对薄弱;二是载人航天对可靠性要求高,而国内部分产品质量相对不稳定。

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设计和制造出总体性能好的飞船,为此采取了一些办法和举措。一是确定合理的工程规模、进度和指标。既有较高起点以实现后发优势,又不盲目求大、求快、求高。

二是加强总体方案优化设计和递进发展。以一型飞船为基础不断完善,完成单人单天、多人多天、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不同阶段的任务,每一阶段都有前一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这种递进式发展保证了设计和工艺不断成熟,质量和可靠性不断增长。

三是始终突出自主创新意识。得有自己的认识,不能照搬照抄别人。只有立足国内自主创新,才能面向国际,赶超国际。

另一个最大挑战是如何保证质量和可靠性。一靠工业基础和大协作。国内材料、电子、机械、纺织等相关行业全力提供配套支持,针对我们的需求进行研制攻关,并为我们筛选性能最好最稳定的产品。例如“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面料,就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全国多家纺织企业为工程专门研制的。

二靠工程设计。我们的飞船、火箭在关键部位采用了大量冗余设计,降低了对特定单个元器件的要求,确保了整体质量和可靠性。

三靠工程管理。载人航天的管理体系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极其严格,狠抓质量问题归零,狠抓可靠性增长,最大限度地把问题暴露在地面、解决在起飞前。

《望东方周刊》:现在我国已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能独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的国家之一,其中关键因素有哪些?

王忠贵:我认为,自主创新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和根本途径。自主创新要选择合理的路径和优化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实现整体性能优化,体现中国特色,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

所以,在最能代表载人航天基础能力的载人飞船上,我们直接从三舱段飞船搞起。“神舟”飞船不但具备“联盟”飞船的功能,而且还有轨道舱留轨利用能力。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轨道舱还能够留在太空继续运行,完成各种空间科学试验。

这一自主创新,大大提高了“神舟”飞船的综合效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神舟”飞船日趋完善,不但可以运送航天员和部分有效载荷在天地间往返,还具备了支持空间出舱和交会对接的能力,其基本设计从早期突破技术的阶段一直可以使用到空间站在轨运营甚至更长时间,这就是合理选择技术创新目标带来的好处。

自主产品经受住了考验

《望东方周刊》:前面你讲到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要靠工业基础和大协作。我国的工业基础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什么样的有效支撑?

王忠贵:工业基础体现在设计和制造上,核心是国产化。在重视发展路径自主创新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飞行产品和地面设备国产化工作。事实上,没有关键部件、元器件、大型试验设备的国产化作支撑,重大科技工程就很难谈得上自主。

在系统体系设计上,我们把提高国产化水平作为大系统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工作。如即将建成的海南发射场,其信息化网络体系,包括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磁盘阵列、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几千个信息节点,从顶层设计上立足国产化,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软件,在国内各主要信息厂商积极参与下,目前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在飞行产品研制上,实现特定功能的单机是飞行产品研制的重要环节,其国产化水平十分重要。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对接机构和交会对接测量敏感器是关键设备,技术复杂、难度大、可靠性要求高,是引进还是自研,起初意见各异。最后我们统一了意见,决定自主研制,因为只有突破了这两项关键技术,才能说真正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

最终,我们自主研制成功了能够在一两秒内完成几十个联动控制动作的交会对接机构,自主研制成功了满足高精度、轻质量、低功耗,适应严酷工作环境条件的交会对接测量敏感器,确保了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地面设备设施上,为了测试交会对接机构,我们建设了大型的六自由度综合试验台。当时俄罗斯专家认为,中国建这个台需要三年,而调试好需要更多时间,认为应该引进。但我们下定决心自己干,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集智攻关,在设计和工艺上取得了多项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被专家评价为世界水平最高的综合试验台。

在信息体系建设上,载人航天工程十几万人的研制队伍、上千家参研参试单位、遍布全球和太空的设施设备,相互联系紧密复杂,呈现出鲜明的巨系统特征,研制建设和飞行任务过程中的信息化十分重要。同时,信息技术还提供了工程设计、验证的新手段,通过模拟仿真将大量问题由后验发现改变为先验发现,加深了我们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高了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例如,交会对接任务中,我们和联想集团共建了载人航天总体仿真实验室,对“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交会对接的飞行控制,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计算和复核。联想提供的国产高性能服务器集群连续进行了长时间高密度的航天动力学计算,工作站网络也同步完成各种参数动态设置和可视化计算等工作,有效地预先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各系统配合的协调性,确保了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这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基础的快速发展,满足要求、可供选择的国产高性能产品越来越丰富,性能优势、服务优势越来越明显。自主产品已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各种复杂的重大工程中经受了全面考验,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航天产业需求。

载人航天必然向深空发展

《望东方周刊》:目前很多声音认为,我国也应该学习国外,通过产业化推进科技创新而支持载人航天工程这类高技术项目。你如何看待载人航天的前景和挑战?

王忠贵: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航天产业2013年销售额已达3100亿美元,是10年前的近三倍。其中,在通信广播、地理信息、导航定位等产业方向,航天技术都是相关产业圈的核心,产业化和科技创新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与此同时,近年来,传统的航天工业、主要是火箭和航天器制造业,还出现了马斯克这样的新参与者,从资金来源、技术思路、管理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世界航天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目前,载人航天由于门槛比较高,可靠性要求高,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还主要是各国政府主导,同时带动整个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

随着航天技术日趋成熟,产业化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一定会促进载人航天向更高、更远、更经济、更安全、更快速的方向发展。我认为,近地空间服务和应用市场,采用重复使用技术、机器人技术并部分引入一些商业化运营模式,不断降低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本,已成为载人航天持续发展现实而迫切的需求和主要发展趋势。

近地空间载人航天技术日益成熟后,载人航天向深空发展是其必然逻辑和内在规律。国际空间探索协调组的全球探索路线图中,提出了以近地空间为基础、火星为终极目标、月球与小行星为过渡性发展目标的目标体系,基本能够代表当前各主要载人航天国家的认识和看法,反映了载人航天发展的整体方向和趋势,载人航天走向深空只是迟早和快慢的问题。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篇2

关键词 重大事件 电视科技新闻 报道特色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我国电视媒体一系列重大事件报道中的科技报道特色十分明显,本文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报道为例,对2008年重大事件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特色进行针对性研究。

一、“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特色分析

笔者通过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走近科学》、《面对面》、《今日关注》等栏目中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相关的电视新闻报道、新闻频道的“神七问天特别直播”节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神舟七号飞船工程的主要负责人、相关系统的设计者及宇航员成为报道的主角。据笔者初步统计,《面对面》、《今日关注》、《走近科学》及《中国新闻》(12点)栏目中“神舟七号工程”方面专家(包括设计师、负责人)及宇航员参与报道人次数量累计达到155以上如图一、二,专家的采访报道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早期的现场报道采访、视频连线现场采访、演播室访谈、早期访谈等。如图二“作为新闻频道惟一的长篇人物访谈类节目。《面对面》栏目在神七报道中发挥自身节目特色和优势,以神七发射任务中的高端人物――航天员、七大系统总指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领军人物为采访对象,由主持人董倩面对面作深度人物访谈,揭秘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讲述航天人在备战神七过程中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在发射之前,《面对面》栏目就独家专访了三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近距离深入地采访,讲述他们的种种经历,人生感受,这在国内媒体仅此一家。”而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今日关注》栏目作了7期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有关的特别节目,每期节目演播室邀请两位相关的专家,就事态进展穿插相关新闻背景展开话题讨论,播出时间分别在“神七发前”和“神七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两个时间段。《走近科学》栏目作了9期与“神七”相关的特别节目,重点在于通过报道普及相关的航空航天知识。中央电视台四套12点整播出的《中国新闻》从9月20日到9月29日每天都有15――25分钟与神舟七号相关的新闻资讯。同时在9月20日至9月24目播出的报道中贴上了“期待神七”的显著标签,国内专家及宇航员的采访形式比较多,每期都有直播的现场采访,而关于国外的专家及宇航员的采访大多是早期记者采访的报道,就报道的主要内容而言大部分专家在“神七发射前后”给予热情的祝贺与积极的评价肯定,采访的宇航员主要是有过太空经历的以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宇航员。国外的航天专家及宇航员从国家分布来看主要有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

2、“专家解读”、“揭秘”等名词是“神七”电视科技新闻报道中的显著标签,是报道的主要内容。笔者对中央电视台“神七”电视新闻报道就报道内容进行筛选后,节选出专家解读内容的部分报道,如资料二所示,主要解读内容为神七工程相关系统及硬件的设计及功能等,这同时也是“神七”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与亮点。

中央电视台神七新闻报道专家解读内容节选

火箭系统总指挥详解负8小时的工作(09月25日)

神七训练与神六神五的不(09月25日)

火箭系统总指挥:阴天对发射没影响(09月25日)

神七较神六多一个摄像头 以看清火箭分离过程(09月25日)

专家认为三位航天员状态良好、精神饱满(09月25日)

三种逃逸系统确保火箭发射万无一失(09月25日)

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三项重大改进(09月25日)

神七舒适性比神五神六要好堪比高级轿车(09月25日)

火箭发射前要做哪些调试(09月25日)

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的区别(09月25日)

逃逸塔的功能是什么?如何使用(09月25日)

多种因素确定飞船最佳发射时间(09月25日)

“神七”发射时为什么发射口令很重要(09月25日)

神七飞船未来几天的看a(09月25日)

杨利伟谈“神五”发射全程感受比坐飞机更稳(09月25日)

专家解读“神七”任务航天员的训练内容(09月27日)

3、神七工程进展动态与航天知识普及同步进行神七升天电视科技新闻报道是报道的主要特色。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栏目主持人端端在9月20日报道中说:“《中国新闻》和《新闻60分》中推出“期待神七”系列节目,报道中国航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为观众朋友普及航天科技知识。”

二、2008年重大事件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特色分析

1、与重大事件相关的专家、学者、工程师、设计者、负责人成为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的主角。报道“解读、揭秘、权威”色彩浓厚。

2、重大事件电视科技新闻报道就内容而言。多种学科交汇特点明显。就上述中的两个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为例有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建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气象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汇综合。比如神舟七号报道从飞船的研制到发射系统的设置都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气象学等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航天员的选拔训练除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外还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3、重大突发事件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在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其中科普报道突出。比如观众了解“神七”的相关动态时也了解了具体的空间科学知识,比如“什么是太空行走?太空行走有什么难度?”、“火箭的作用以及航天服的设置”等。

4、重大事件电视科技新闻报道中标签名词成为事件代名词,其中含有很多的科技成分。专业的代名词如“空间站”、“太空行走”等相关的专家在报道中都做过具体的解释。

5、要求现场报道记者及演播间主持人具有足够的相关科技知识储备,成为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的“准科学人”。因为观众的科学知识及科学素养参差不齐,而主持人及现场报道记者承担着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事实真相、工程原理等的重要任务,在完成这个报道任务的过程中,主持人及现场报道的记者要进行大量的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储备,成为了报道领域的“准科学人”。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篇3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3年西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548.71亿元,占西安市全年生产总值的52.2%。其中,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西安市全年生产总值的8.9%,2013年旅游业总收入占西安市全年生产总值的16.6%,二者合计数占西安市全年生产总值的25.5%。根据主导产业的概念,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大范围来看,目前第三产业是西安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是西安的短板。由于航空产业属于第二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现有优势带动航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文化旅游中心的产业基础

(一)航空文化识别系统

文化识别系统就是航空文化的灵魂。近年来,以航空科技走廊广场为核心,逐渐形成了“一轴”“、两翼”的文化识别系统。以蓝天路为界,航空科技走廊广场两翼划分为南、北广场,布设具有航空元素的文化景观和雕塑小品,将具有差异性的航空文化元素贯穿于轴线周边,形成航空文化景观轴线。时空之门位于航空科技走廊广场西南角,独具特色的环形设计让游客感受到穿越的乐趣。长虹位于航空科技走廊广场北部,象征着西安航空基地在国家火炬计划支持下一步步冲向云霄。航空科技大厦是西安航空基地新的行政中心,在航空三路上由北向南望去,航空科技大厦与前方的新舟700项目部组成了立体式的航空母舰。时空之门、长虹、航空科技大厦等众多具有航空主题元素的城市景观,组成了极富航空特色的城市风貌,从城市的路灯、路牌、路名乃至蓝天白云为主题的城市色调,无不彰显出丰富的航空元素。

(二)航空文化旅游资源

西安航空基地拥有丰富的航空文化旅游资源。目前,航空科技馆、功勋飞机展、飞行模拟体验、航空大世界等文化旅游项目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的参与度。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文化科普基地,西安航空科技馆每年参观人数达3万人以上,具有爱国主义教育、航空知识科普、航空职业实训等多项功能。“试飞院功勋飞机展”从庆祝2009年建院50周年开始公开对外展出,展示了中航试飞人“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航空故事。目前,功勋飞机展已成为全国青少年普及航空科技知识的基地。飞行模拟体验就是通过驾驶飞行模拟器,让体验者感受真机驾驶带来的乐趣。目前,飞行体验馆共有三台飞行模拟器,分别为仿中国歼10、仿美国F1、仿中国新舟60模拟器。被誉为“航空迪士尼”的航空大世界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筹划中,将在阎良建设以航空科技、航空文化、航空游乐为核心的航空文化综合功能区,进一步助推中国航空城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航空文化旅游平台

产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而国际化文化会展则是文化交流的最佳平台。目前,西安航空基地拥有中国国际通航大会、陕西航模大会、波音航空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夏令营等众多文化旅游平台。自2009年以来,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是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通用航空展会。大会始终坚持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逐渐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近距离感受航空魅力的文化盛宴。201“0陕西航模大会暨青少年航空夏令营”在西安航空基地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盛大开幕,来自美国、瑞典、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及省内外约20多个代表队参赛,40余家国内知名航模企业和社团参展参会。201“1放飞梦想———波音航空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在西安航空基地开幕,来自北京的88位优秀师生代表与西安市40余名师生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上述国际化文化会展的举办,对于宣传航空文化、促进航空旅游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文化旅游中心发展路径

(一)成立专业化文化旅游公司

西安航空文化旅游缺乏主体单位,虽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系统整合及包装策划,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可借鉴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的经验,创新管理模式,整合航空工业旅游资源,挖掘航空高校教育资源,成立专业化的文化旅游公司。公司可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吸收各类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行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有效推进航空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建议由西安市政府牵头,联合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成立西安航空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航空城文化创意广场及其他文化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主体。

(二)整合航空工业旅游资源

西安航空基地拥有金宇航空、飞鹰亚太、蓝天仿真、恒锵航空等众多具有特色的航空工业企业。其中,金宇航空拥有a320整机1架,可开展整机实作培训。飞鹰亚太拥有4自由度全动态模拟训练舱、3自由度动态紧急撤离舱、反劫机训练飞机、客舱服务训练舱等10余种模拟设备,可开展机舱情景体验。蓝天仿真拥有ma60、ma600仿真模拟器,可开展仿真模拟器飞行驾驶体验。恒锵航空主要从事波音、空客、庞巴迪及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数十种机型的部附件维修及培训服务,可开展参观及培训。建议由文化旅游公司牵头,与工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面向公众提供参观、体验服务,将工业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打包成具有航空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三)挖掘航空高校教育资源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篇4

中国航天员选拔分四轮进行。首先是档案选拔,即以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为主要选拔群体,围绕身体素质、身高体重等方面,从1500名候选飞行员中选拔出800多人。第二轮为临床选拔,对备选飞行员进行临床医学检查,“从健康中选拔更健康的”,选出60名飞行员。第三轮是航天特殊环境因素下的生理功能选拔,主要包括低压、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功能检查、空间运动病的特殊考查等,最后选拔出20名预备航天员。

经过前三轮甄选,入围的女航天员身体条件须毫无瑕疵,比如牙齿洁白无瑕,没有身体异味,甚至蛀牙、脚茧以及皮肤上的疤痕都不能有,皮炎、哮喘、耳鸣等也都不允许。比如疤痕在太空中容易裂开出血,龋齿在太空特殊环境中容易复发,密闭舱室会加剧身体异味—在远离地球的太空环境中,这些最细小的瑕疵都可能造成大麻烦,甚至灾难。

在近似苛刻的排除下,航天员选拔进入第四轮定选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到预备航天员所在部队走访其工作、生活情况;另一方面是预备航天员家族病史的排除,航天员选拔时家人都要接受体检,还要调查家族病史。

女航天员的选拔条件与男航天员相似: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空军飞行员,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最近三年体检均为甲类。此外,还要求五官端正、语言清晰、无药瘾、酒瘾、烟瘾、不偏食、易入睡等等。

在杨利伟的建议下,选拔标准增加了一条:“必须已婚”,紧接着又加上一句:“生育过的优先。”鉴于女性在开始航天员训练的几年内肯定无法要小孩,这也是一条人性化的考虑。

然而,当杨利伟作为面试官见到刘洋时,进入最后一轮选拔的6名女航天员候选人中,包括刘洋在内有5人尚未生育。

杨利伟说,这一“巧合”体现了军人的奉献精神—在飞行员职业生涯中,三十多岁正是飞行技能走向成熟的黄金时期;如果生小孩,至少会停飞两三年,必然影响飞行事业。

2010年5月,刘洋、王亚平同5位新入选的男航天员一起,走进了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中国航天员中心。

这两年中经历了多少次考试,刘洋已记不清了。“其实,选拔从来这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我不会因为某项训练、某项考试只占小数点后零点零零零零几分就不用功。做到最好,尽自己最大努力,即使我与这次任务失之交臂,也不会后悔。”

【当惊世界殊】从天空到太空,就是要不断跨越极限

进入航天员中心,首先接受12个月的基础训练,学习航天医学基础、交会对接技术基础、力学、数学等20门基础课程,并参加国学讲座、救生生存训练和体质训练。一年后,刚开始某些项目只达到三级、二级标准的刘洋,平衡素质、力量素质、速度、耐力、肌力等全部体质指标均达到一级水平。

从2011年6月起,刘洋转入航天专业技术和任务训练阶段,针对交会对接技术、目标飞行器与组合体飞行管理、空间科学实验及飞行程序进行训练。仅仅是关船操作的8本任务手册就有六七厘米厚,她像同伴们一样,要把其中每一个细节理解透彻。

经过近3000个学时的学习,到执行任务前夕,预定训练内容全部完成。

刘洋曾想,我当飞行员时是经历过严格锻炼的,航天员训练应该不在话下。然而,后者的严酷性远远超出她的想象。

转椅训练过去在飞行部队也有过,为时4分钟,而航天员的转椅训练每次持续15分钟,对谁而言都是一道难关。

“5分钟好像是我的极限点。听到4分钟报时,我突然浑身冒汗,像晕车一样说不出的恶心,但我不能吐,更不能喊停。教员说过不行了就喊停,但从第一批航天员到我们这批航天员,没有人中途停过。因为身体对转椅会有一种条件反应式的记忆,如果你第一次呕吐或停止,下一次就很难坚持了。”刘洋回忆说,“我只好拼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幻想自己站在美丽的海边,看夕阳,看浪花。第一次挺了过去,第二次好多了,后来就一次比一次顺利了”。

离心机训练同样艰苦。最初,刘洋不知道如何用力、如何对抗,连头发丝都在使劲。“离心机从启动到停止不超过3分钟,但我下来的时候,两条腿就像跑了万米,抖个不停。”

两年过去,刘洋说自己现在坐离心机就像玩游戏似的,稍稍加把劲就能撑过去—这“稍稍加把劲”所对抗的,是6个G的过载,相当于承受6倍于自己体重的压力。

“每一项训练都充满挑战,没有哪一个是舒舒服服完成的。我们的生活就是日复一日不停地挑战极限,不停地对抗负荷。”刘洋坦陈,如果没有对飞行的热爱,很难坚持到底。

“我把训练时间延长、延长、再延长,休息时间压缩、压缩、再压缩。”刘洋说,“我没有感到累,而是很幸福—被人信任的幸福,被国家需要的幸福”。

【天堑变通途】男女团队配合在太空尤为重要

航天员良好的心理品质十分重要,要求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善于控制情绪。女航天员在心理素质上具有独特优势,对失重等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强,心理素质稳定。在某些方面更敏锐、更细腻、更周全。

不管扮演什么角色,在太空环境下,一位女性的存在,总会起到凝结团队的作用。因此对女航天员来说,能和他人和睦相处,善于和人打交道、团队意识强也是必要的品质之一。

其实从先天讲,女性在太空中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比如女性在失重下的雌激素和镁代谢更优于男性,所以不易出现血栓、铁中毒、血管痉挛、心律紊乱等问题。

但女性也有不足之处。俄罗斯研究认为,女航天员不适合出舱行走等体力消耗大的任务。实践还证明,女航天员的月经在飞行中虽然没有异常,但如果在月经期间出舱活动,则会由于全身血容量减少而容易得减压病。正因为如此,男女团队配合在太空中才显得尤为重要。

在神舟九号的团队组织中,也借鉴了一些外国经验。对于航天员的团队意识培养也是地面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门的心理学家对航天员进行心理相容性训练,主要是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看待他人。

和刘洋一起训练的男航天员说,前段时间搞组合体模拟飞行,早上7:30进舱,晚上11:00出来,吃饭、做实验、休息都在模拟舱内进行。“按照程序应该刘洋先就餐,但她非得让我们先吃。训练间隙短暂休息,她一定会把水杯端到我们面前。”

而在一次地面模拟训练中,两位男航天员全神贯注实施交会对接,突然出现“失火”信号—这是教员们给乘组设置的应急题目。这时,正在监视同伴操作的刘洋第一时间根据操作手册发出指令:“撤退!”要求将飞船撤到距天宫30米外。

“这种情况在实际飞行中概率太小,但她能清晰、迅速地发出指令,很难得,说明她特别自信、果断。”同伴说。

中国载人航天:三关,已过两关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2003年10月15日神五发射,这是我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器,2008年9月25日,神七发射,图为翟志刚出舱作业。

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再研制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九载人交汇对接,为中国航天史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幕。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正式实施,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后期有人参与的部级太空实验室。

神女年少时

刘洋一年级班主任白凤枝

74岁高龄的白凤枝是刘洋一年级班主任,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洋在小学老师白凤枝眼里“从小就是个好苗子”。刘洋小学就读于郑州市管城区实验小学。刘洋在长春第一飞行学院上学期间,每次回家时都要探望白凤枝老师。在白凤枝老师眼里,刘洋从小就乖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三好学生,白凤枝老师一直珍藏着刘洋送给她的歼击机模型。

刘洋中学老师李风云

刘洋给她的印象是朴实较真而且大胆,刘洋的话很少,平日里衣着打扮很朴素,单从外表看,很是不起眼。不过,无论是哪位老师讲完课,如果心中有疑问,刘洋总是会在下课后,在讲台边拦住老师,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但从这一点来看,刘洋还是一个很较真也很大胆的孩子,刘洋高中三年从未请过假,也从未迟到早退,纪律性非常强。”

给太空加一点温柔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神九”发射,全世界已经有57名女航天员上天,其中美国46名,前苏联和俄罗斯3名,加拿大和日本各2名,中国、英国、法国和韩国各1名。

第一位女太空人捷列什科娃

捷列什科娃,世界第一名女航天员,苏联英雄,苏联空军少将,人类历史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1963年6月16日清晨,27岁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飞向太空。最终,她飞行了70小时50分钟,航行200万公里,于6月19日返回地面。迄今,她仍是全世界在太空单独飞行时间最长的女性。

她还两次被授予列宁勋章;荣获联合国和平金奖,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授予的高级奖章,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目前捷列什科娃还在继续积极地从事社会活动,希望能参加火星探险。

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

捷列什科娃飞天后,一直过了近20年,太空才迎来第二位女性苏联航天员萨维茨卡娅。1982年,34岁的萨维茨卡娅乘坐联盟t-7号飞船首度飞天。两年后,她又搭乘联盟t-12号飞船升空,并参加与礼炮7号空间站的对接飞行。在这次飞行中,她走出空间站,在距地球350千米的茫茫太空中,进行修理装配的操作实验。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要在失重状态下完成并不容易。试验足足进行了3个小时。最终,萨维茨卡娅准确无误地完成了操作。这是地球上的女性首次在太空中漫步并完成修理操作试验。

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指令长柯林斯

1995年2月3日,美国女宇航员艾琳·玛丽·柯林斯乘“发现”号航天飞机飞上太空。1999年,已经身为人母的柯林斯第三次进入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指令长,驾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完成了7月23日至27日的飞行。至今,她驾驶过三十多种不同的飞机,累计飞行时间达到6280多小时,其中有537小时是在太空度过的。2005年,作为发现号航天飞机指令长的柯林斯驾驶隔热瓦受损的发现号在太空中做了一个“转体后空翻”,技艺惊人。当返航的发现号进入大气层时,美国宇航局地面控制中心播放了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来吧,艾琳》,向柯林斯致敬。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篇5

一、校本研修的三重内涵

一是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校本研修是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发现、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最有意义的问题。当多媒体技术全面挑战传统课堂的时候,学校积极应对新形势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研修;学校以《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实际工作,要求教师对照自己的言行,开展“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的校本研修;随着“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学校开展了“创建阅读型校园”的校本研修,旨在以此带动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学科知识研修,以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是校本研修是通过学校自行策划与实施的,即“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而有效推进的。学校大力支持校本研修活动,通过自行设计与策划安排,做到成系列、分阶段、有层次。例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修活动中,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其他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已卓见成效;在“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的研修活动中,以党总支和团委为核心,通过集中学习、观看视频材料、小组研讨等方式具体实施,并且积极通过心理课堂等渠道教育学生;学校政教处正与语文组、历史组联合开展国学教育活动,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唤起师生心中对圣贤哲思的温情与敬意。有诸如双语教学等学科问题,也在各教研组开展得如火如荼;加大硬件建设力度,为阅读型校园等活动提供保障。

三是校本研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经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研修,教师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软件操作技术,并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及各学科的研修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了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校形成了一种忠于、勤于、乐于教育事业的优良师风。近两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代表,如国家、省、市、区骨干教师55人,各级优秀班主任21人等。学科知识研修是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加油站”,让教师们自觉地走向了学科教学的最前沿,使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校本研修的实践探索

1.“航天励志”特色,课题引领发展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在学校6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燃起了师生心中的激情,开启了校本研修新的思路。学校物理组开展了“探索宇宙空间,继承航天梦想”的研修活动,并以校本课为载体让航天知识走进了课堂。在此活动的影响、推动下,学校先后有百余名学生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其他名校的航空航天专业。2016年5月,戚发轫院士在学校建校70周年校庆之际第四次重返母校,为全校师生及老校友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题为“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的主题报告,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再次勉励师生。

学校分别聘请资深航天科普作家、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田如森教授,国家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专家、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金声老师,莅临学校参观指导,为全校师生作专场报告,展示人类航天成果与航天人的科技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点燃了学生们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田教授还向学校馈赠了珍贵的航天种子,让航天育种项目走进了“金高生态园”,为学校的航天特色发展助力引航。学校抓住这样的机遇,申报了省级课题“航天励志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课题促研修,以研修谋发展。

2.以课堂改革促校本研修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切改革的基础,也是一切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全国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培训方式被各个学校广泛应用,但此时的校本研修便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提前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校教师们通过不断地践行翻转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派教师到厦门等地学习关于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相关教学模式,并投资修建了标准化录播教室等。有的教师在欣赏了很多微课后,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完全可以用“抓狂”来形容。所以,在接下来的“翻转”路上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故应做好保障工作,加大对教师相关方面的培训力度,进一步调动学校校本研修及发展的动力。

三、校本研修的主要依托

校本研修的顺利开展必须以大批的骨干教师为依托,带动全校教师共同研修。

在以研带训的大形势下,学校选择了“校本科研骨干的培养和作用发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该课题的22名参研人员中,有区名师7人,首席教师4人,区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他们是学校校本科研工作的中流砥柱。另外,有6名年轻教师参与,他们是教育教学新秀力量,均在优质课、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等方面表现出不凡的实力,是校本科研工作的后备力量。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篇6

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步于1951年。上世纪80年代,出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航空科技企业开始涉足民用领域。新世纪新阶段,总书记赋予了“军民结合”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新内核——“军民融合”。通过近年来的改革,航空科技企业的民用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军民结合、保民”政策为我国的国防航空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航空工业在民用化过程中,也逐步显示出自身的缺陷。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航空科技工业的民用化率仍然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出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因此,分析考察我国航空工业民用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促进航空工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我国航空科技工业民用化发展的情况,我们特别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航空科技企业,对其民用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均属机总装企业,在发展属性上具有类似的地方。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民用化发展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既研究开发航空类民用产品(先后研制生产了运七、运八及其改进改型多种型号的飞机),同时本着“技术相通,工艺相近”的原则,充分发挥航空企业技术和装备优势,开发了汽车、建材、电子、环保等4大系列,10多种非航空民用产品。迄今为止,这些产品仍然在区域市场上占有较大比重。

上世纪80年代,陕飞开始着手大力开发民用产品,全套引进日本铃木株式会社全套技术和部分关键设备,生产出“汉江”牌微型汽车,逐渐形成五大系列三十三个品种,以微型客车为主体,微型货车、客货两用车为两翼,农用车和专用车为补充的梯次产品结构。从90年代中期开始,汉江汽车市场不断萎缩,从全国知名品牌到退居西北市场,后仅守陕西市场,到21世纪初基本沦落为陕南的地方品牌,效益下滑严重,并于2007年被陕重汽收购。其民用化基本结束。

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保定惠阳航空螺旋桨制造厂和秦岭航空电器公司均为向航空总装企业提供航空配件的企业或公司,在民用化发展方面同样也具有较为类似的属性。

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在航空机轮刹车系统研制方面的优势,建造了以汽车刹车系统为研制生产的多条生产线。汽车制动系统产品成为桑塔纳、切诺基、重庆长安、昌河、松花江、天津大发、一汽捷达、飞虎、福达、云雀等车型的主要配套供货商。

保定惠阳航空螺旋桨制造厂是国内惟一的航空螺旋桨科研制造企业。在国家鼓励可再生能源和工业节水技术产业的政策环境下,他们确定了以大型风电叶片及风电设备、大型轴流冷却风机为重点的民品发展方向,相继研发了大型风电叶片、大型轴流冷却风机(空冷、水冷和电站冷风机)等优势民品,通过军民品协调发展,实现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根本转变。

秦岭航空电器公司的民品生产集中在下属4个子公司和1个合资公司,民品主要是建筑、汽车配件(变速箱、里程器中的配件)、空调配件(压缩机中的配件)、机床配件、火花塞点火器等。

启示及教训

从以上的调研结果看,但凡是民用化进程较为顺利的航空科技企业,均在企业的民用化战略、民用化模式、企业文化建设及其他切实有效的民用化发展措施等方面表现突出。而在民用化方向调整不力的企业,也无一不是在以上几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航空科技企业的民用化战略

从我国航空科技企业民用化发展的历史看,其民用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迫的结果。这也导致相当一部分航空科技企业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民用化发展战略,从而民用化进程滞后于其他企业。民用化情况较好的西飞公司、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保定螺旋桨等都具有企业特色的民用化发展战略。西飞公司的“飞机为主,多种经营”,“军机为主、拓展民机”等民用化战略提升了西飞公司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的“依托优势、对外蔓延”的民用化思路及保定螺旋桨厂的大型风电叶片及风电设备、大型轴流冷却风机的民用化战略等也都对这些企业形成“两条腿走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产生了积极作用。

航空科技企业的民用化发展模式

在民用化进程刚开始的时候,很多航空科技企业都利用原有的生产线开始生产民品。随着民品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一部分企业仍将民品与军品生产纳入同一个生产体系,相同生产线上既可以加工生产军品,也可以加工生产民品;一部分企业则将民品与军品生产独立开来,成立专门的民品部门,但军品部门和民品部门仍然归属于统一管理体系之下;还有一部分航空科技企业直接将民品的研发和生产独立出去,成立独立核算和独自经营的民品子公司,从管理体系上完全将军品和民品剥离,互不影响。

航空科技企业民用化发展中的企业

文化重塑航空科技企业都是以生产军工产品出身,企业文化中带有浓厚的军工文化因素。在以市场性为主的民用化发展过程中,以计划性和命令式为主要特色的军工文化在很多方面表现得相当不适应。无论是以何种模式进行的民用化生产,航空科技企业都应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重塑企业文化。

发展模式选择

航空科技企业的民用化通常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民品生产作为航空科技企业的一个生产部门或一条生产线,我们将此称作类事业部制;另一种是民品与军品生产完全独立,设立子公司或分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我们称之为独立法人制。

通过建立帕累托最优模型,我们认为:当生产民品的技术与生产军品的技术较为接近或关联性较强时,若企业投入民品与军品的资源较为接近,则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它们生产的组织形式较为相近,即更接近于在一个生产、管理体系内;若企业投入民品与军品的资源出现严重倾斜(例如,企业将资源严重倾斜于军品生产),则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它们生产的组织形式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即二者在两个差别较大的生产、管理体系内生产。

同时,当生产民品的技术与生产军品的技术具有明显差别或关联性不大时,生产函数就会存在明显不同,此时民品或军品生产技术水平变化引起的收益变化程度也会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情况下,生产民品的组织形式与生产军品的组织形式的一般取值就会不同,即生产军品与生产民品的组织形式不同,二者处于两个具有明显差别的生产、管理体系内。

综上所述,最优的民用化发展模式选择应如下表所示:

企业文化重塑

航空报国:原有军工体制下企业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为我国军事工业的发展、航空工业的腾飞贡献了毕生精力。伴随航空科技工业企业每一位员工终生不渝的一个坚强信念就是“航空报国”,这已经深深渗入他们的灵魂,引导着他们的每一个行为。

以“航空报国”理念为核心,航空科技工业企业继承和发展了原有军工体制下形成的“品质文化”、“执行文化”、“团队文化”等优秀企业文化,使其在新形势下,为促进航空科技工业企业民用化发展起到了新的作用。

但是,很多航空科技工业企业在继承原有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原有体制下企业文化中的惰性部分,成为桎梏民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被动与保守:航空科技工业企业中仍然存在的不良企业文化

航空科技企业的生产存在两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军品用途的特殊性。军品效能直接影响到军人的生命、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安危,改进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无论是军方还是企业都不愿冒改进或创新的风险;二是军品生产的垄断性,航空科技企业在军品生产方面处于垄断或寡头竞争的地位,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

这两方面的特殊性影响了军工体制下的航空科技企业文化带有很强的保守性。企业内部等级分明,有很多的规章制度要求员工遵守,管理人员对员工控制严密,以保证不出现偏差。无论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强调稳定性,企业不鼓励风险较大或可能引发激烈变革的创造性决策,对变化和风险有一种天生的厌恶,对失败不能宽容。

创新航空科技企业文化的建议

进一步改变航空科技工业管理和经营体制。建立面向市场的航空科技工业发展机制,并逐渐形成在此新机制下适应航空科技企业民用化发展的企业文化。

加快军品采办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形成新型军工企业文化的外部环境。改革军品采办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向市场靠拢,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允许民品企业进人军品市场,从而打破军工行业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格局,营造出有利于形成新型军工企业文化的外部环境。

用系统的观点对军工体制下的企业文化进行重塑。要用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对航空科技企业文化的重塑进行总体构思和规划,要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和军品民品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企业文化发展的目标、重点、道路和方法。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篇7

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发展寄托着国家的殷切期望。多年前,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将航天信息化的高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建设,大力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厚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神舟软件重组成立,承担起“支撑航天工业发展,打造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旗舰企业”的特殊使命。

耕耘工业软件近十载

2003年,成立之初不足百人的神舟软件在航天精神和公司使命的鼓舞下,秉承“创新、敬业、以推动民族软件产业发展为己任”的理念,致力于为我国国防工业以及全国各行各业打造中国人自己的软件品牌。

神舟软件的规模从最初年收入上千万元,逐渐发展成为营业收入年增长过亿元,拥有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综合管理软件、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系统集成等几大支柱业务,注册资本2.5亿元,员工近千人的国内大型综合信息化服务商。凭借基础软件、研发设计软件、生产制造软件、经营管理软件、电子政务软件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中国信息化建设特点的软件产品和一系列贴合用户需求的信息化服务项目,神舟软件已成为国防军工领域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之一,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新一代大运载火箭等重大型号产品的研制提供优质的支撑服务。公司产品与服务遍及航天、国防军工、政府、机械制造、医疗卫生、教育等多个领域。

神舟软件凭借多年来服务航天信息化建设的宝贵经验,研发出以aViDm品牌为核心的系列工业软件产品,并通过在航天工业的应用,逐步形成了能够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整个过程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成功支撑了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探月工程等国家航天项目的研制工作。神舟软件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同时提供嵌入式和pLm软件等全类型工业软件产品和服务,且全部产品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神舟软件凭借自身综合实力以及在工业软件领域多年的耕耘和积累,在全市一万多家软件企业中脱颖而出,喜获“北京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工业软件产业示范基地”独家授牌。同时,神舟软件成功入选北京市实施的“打造一批大集团、聚焦一批大总部、做强一批高端企业、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的“四个一批”工程,成为北京市首批重点扶持做大做强的高端软件企业之一。目前,公司工业软件系列产品不但在国内具有广泛应用,还通过出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打造民族软件品牌

在工业软件成为神舟软件支柱业务的同时,神舟软件也非常注重基础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我国基础软件一直被国外厂商垄断,安全保护薄弱,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化体系的发展安全。神舟软件作为民族软件的先锋,为了打破民族基础软件的困局,自主研发了国产数据库、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开发环境等基础软件产品。通过多年不断的努力,该类产品获得了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支持,在国家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和产品测评中综合排名第一。目前该类产品已在军工、政府、教育等领域得到应用,特别是成功地应用于载人航天等部级重大工程中。目前,基础软件不但成为神舟软件另一主要支柱业务,还使神舟软件成为国产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研发领域的领军企业。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神舟软件并没有止步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是不断利用自身的技术、资源等优势进行整合,提升整体信息化服务能力。通过对综合管理软件、电子政务软件、系统集成等不同业务方向的分公司进行整合,神舟软件逐步构建了对集团型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全方位管理、软硬结合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同时,神舟软件下属的8家子公司,成为了中国航天软件研发中心的依托单位;公司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各院及浙江大学等联合成立多个研发中心,在立足发展航天软件产业的同时,多方合作,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软件产品链和服务链,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服务体系。

目前,神舟软件在综合管理、电子政务、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在兵器、电子等国防军工行业,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政府机关以及在各类大中小型企业都有了广泛应用。

不骄不躁勇于创新

目前,在工业及国防信息化服务领域,神舟软件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是国内业务面广、产品类别齐全、软硬服务能力兼备的综合软件及信息化服务商。这也促使神舟软件形成了“集研发、制造、试验、工程管理、经营管理、系统集成为一身,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层次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变化,虽然拥有着航天这个集人才、技术、市场等先天优势为一体的资源宝库,但神舟软件并没有安于现状、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迎接、分析、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能够引发科技变革的新引擎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技术方向、业务定位,以期抓住新的历史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

云计算和物联网是软件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方向,这给神舟软件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多年来致力于制造业信息化的工业软件厂商,神舟软件及时调整自身的产品、服务理念和发展方向,以顺应新型工业企业的发展。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篇8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各国对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步伐明显加快,临近空间武器装备成为军事强国争相抢占发展的重大新领域。在此背景下,为激发广大热爱飞航事业的飞行器设计专业人才和业余爱好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天赋,畅想未来飞行器发展蓝图,从2011年开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联合中国宇航学会,连续举办为期两年一届的“飞航杯”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旨在为我国未来飞行器发展搭建交流的平台。

1960年4月26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三总体设计部经中央批准在北京成立。经过几代飞航人的探索、攻关,该部先后完成了30多个系列型号的研制任务,走出了一条“求实创新引领飞航”的发展道路,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飞航武器装备总体设计部。

“飞航杯”首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始于2011年5月,得到了广大高校师生的热烈响应,有13所高校近200份作品参加了比赛,参赛作品主要包括空天飞行和临近空间领域的飞行器和飞艇,并含有部分无人机和飞航导弹的作品,涵盖了空天飞行器、临近空间飞行器、飞航式无人飞行器、无人作战平台及新概念武器等领域。活动主办方介绍说,有不少作品想象力惊人,超出了他们的期待。

经过大赛学术委员会专家的多轮审查,最终有19份参赛作品脱颖而出入围决赛。2012年4月19日,“飞航杯”全国首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决赛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举行,经过一整天的现场答辩与评审,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穿梭者”无人概念飞行器获得大赛一等奖,其他作品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穿梭者”无人概念飞行器团队成员李攀,以及来自西北电子科技大学的参赛选手李民,皆因表现突出,毕业后成为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的一员。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主任张红文告诉记者,首届大赛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年才俊和众多具有创新概念的作品,带来了丰富的创新灵感,同时推动了创新文化与创新氛围的形成,使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这次大赛也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和各高校之间深度交流的盛会,进一步增进了三部与高校之间的了解,为双方后续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他对第二届大赛寄望甚高。

从9月27日开始,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组织领导及专家相继前往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船舶工业大学等高校,为第二届大赛做题为“创新点亮梦想,梦想成就飞航”的主题宣讲会,预热造势。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宣讲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党委书记施毅告诉记者,“飞航杯”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同首届大赛一样,旨在普及飞航知识,展望未来蓝图,营造创新氛围,搭建交流平台。它将在继承首届大奖赛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在注重飞行器总体设计的同时,新增关键技术创新设计主题,引入“梦想导师”制,增加“梦想开放日”展示环节,采用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与大众评分相结合的评审方式,精彩局面尤其值得期待。据悉,为了保证比赛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大赛成立了由著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负责作品的指导、筛选和评审,邀请多位院士和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另外邀请了工业部门和高校的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及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

首届参赛选手、已经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工程师的李攀告诉记者,他在校期间就比较喜欢关注并参加一些未来飞行器设计方面比赛的人,从大三便开始参加各种类型的未来飞行器设计比赛(学校举办的“611杯”、全国举办的“创新杯”等)。“当我从学校网站上看到关于首届“飞航杯”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的通知后,其高额的奖金让我无比的激动。”抱着有比赛必参加的态度,李攀找了两个同学组队参加了这个比赛,其作品以创新性、实施性等优点胜出,最终力拔头筹,征服了各位评委。更为重要的是,参加首届“飞航杯”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让他收获颇丰,“它促使我追踪和了解飞行器发展方面最前沿的科技及技术,让我积极开动脑筋并大胆的去尝试一些新的想法。在参赛过程中,从初始方案的构思到三维模型的设计、方案报告的书写、ppt的制作及答辩,以及当团队遇到各种困难时,最终经过团队间的协作和努力而得以解决,我切实地感到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广大评委的好评,除了丰厚的奖金外,更让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飞航人。”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讲会现场,正在读研一的呼宝鹏对参赛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告诉记者,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本科期间,他就和同学组队参加了“飞航杯”全国首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虽然最终未能拿到名次,但兴趣是最重要的,此次他还将和同学组队继续参赛。

回望近现代人类科技文明史:电灯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光明;蒸汽发动机的出现驱动了工业革命;飞机的机翼从平直机翼变成后掠机翼,发动机由螺旋桨式发动机演变成喷气式发动机,实现了飞行速度巨大的跨越——这些无不诠释着“创新改变世界”。事实上,人类的每一个瑰丽梦想,无不经由行动与创造,最终变为现实。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篇9

关键词:陕西航天;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航天事业的发展

陕西航天工业企业众多。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辖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院)中,西安就有第四研究院、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第六研究院、第九研究院等,下属企事业单位20多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下属的二一所也在西安。陕西航天涉及宇航、战略、战术等多种型号的固、液体发动机研制生产,卫星通信、遥感及测控。特别是航天六院作为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和专业抓总单位,承担着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提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重任,他们研制生产的长征系列发动机屡屡创下航天史上的奇迹,被誉为“金牌”的发动机确保了100%的成功发射,六院也被誉为了“中国航天动力之乡”。在陕的航天企事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2012年底这些航天企业的总收入超过250亿元人民币,占整个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的近四分之一。

2006年7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联合共建了部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2010年11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又升级为部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东南部,规划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远期预留约35.5平方公里的发展规划空间。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升级与发展,陕西各航天企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发挥航天技术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四院在复合材料、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领域形成支柱,并开发出一百多种产品。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在通信、导航产品的开发中所研制的伞型便携天线、充气式便携天线在地震应急通信、防洪、救灾、新闻采集等领域广泛应用。航天六院开发了热能工程、特种泵阀、化工生物、石化、环保、印包等重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项目,形成了流体机械、热能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三大产品系列,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消防、交通、环保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航天九院16所作为航天系统历史最久且唯一从事液浮惯性器件研制生产及其相关惯性仪表、自动控制、精密机械、电子线路、计算机应用的专业科研生产所、厂,具有很强的研制及精密加工能力。771所建设的集成电路封装、印制板、电源、民用仪器仪表等产业化项目也已取得新的成就。以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航天民用技术和产品为陕西地方经济腾飞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陕西航天职业教育的现状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有丰富的各方面人才的智力支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如此。历史上陕西的航天单位中有多所职业教育学校,其中有六九一厂(现属航天九院)举办的“延河无线电技工学校”,骊山微电子公司(现属航天九院)举办的“骊山职工大学”,航天四院举办的“向阳技工学校”和“陕西航天工业学校”,航天六院举办的“六七红光技工学校”等,开设的专业主要有机械加工、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等。当时这些学校的业务均由陕西航天管理局(七级局)统一管理,统一与当地教育部门对接。

现在,航天四院和航天六院仍在继续办学。航天四院拥有“陕西航天技术学院”和“陕西航天工业学校”,航天六院拥有“陕西航天职工大学”和“西安航天技工学校”。这四所学校开设有航天制造技术(特种焊接技术)、航天制造技术(数控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CaD方向)、模具制造技术(橡塑膜具)、电子装配技术(智能流体量表装配)、供应电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物业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特种密封技术、特种覆膜技术、特种材料成型技术、高能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20多个专业,面向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二个层次培养学生,目前在校学生有5000多人。

特别是航天六院所举办的两所学校地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所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主要被产业基地所属的企业所录用。该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资源开展职业教育,近年来先后培养出了多名选手参加陕西省和国家相关专业的技能大赛,涌现出了6名陕西省“技术能手”,特别是2012年学校代表陕西省参加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机械工程设计—CaD全国选拔赛,有3名学生进入全国前20名,有1名选手进入了国家集训队,为陕西职业教育赢得了荣誉。该校还自主开发了适应于信息现代化的“陕西省参加数控大赛培训系统”和“一体化教学系统“软件,不仅为各类学生的技能提高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方式,也填补了陕西省职业教育在这一领域的教研空白。针对近年来太阳能光伏企业在陕西的兴起,该校不仅及时开设了这一专业,而且还利用自身航天系统的优势,开发了用于学生实验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箱”,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操作能力提高这一现实问题。

尽管六院所属的两所职业院校办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但规模小、校舍面积不足,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企业办学的看法和政策上的不一致性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企业看来,自己所举办的学校除了为自身培养技能人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解决了地方政府所辖区域的人口就业问题,企业已经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将更大的精力放在发展产业和产品上,不应该再去为学校扩大而投入更多的资金。而在地方政府看来,企业办学是为了自己企业新生劳动力的补充而为的,办学所需的经费应该由企业来负担,政府有限的经费首先要用在自己所管的学校发展上。这样的结果使得目前的航天职业教育的发展处在了“两难”境地,有需求无空间,要发展无资金。要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必须进行教育资源整合。

三、促进陕西航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提高对发展航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航天事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航天科技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航天科技是未来创新的四大关键技术领域之一。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其综合科技实力位列全国第三,是中国科学研究、国防科技、高等教育、高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同时,西安也是中国航天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是中国航天的“动力之乡”。而发展航天事业,离不开各类高素质的、能够适应航天企业特点的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

第二,要认识到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21世纪是航天科技走向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早就预测,2010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将超过15800亿美元。据国际宇航协会报告,航天科技走向民用产业化发展,每投入1美元将产出16美元,相关产业带动比是1:12。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将“航天北京、航天上海、航天西安、航天成都”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目前已在建设中的“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将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发展推向了高速发展的进程。特别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陕西省的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的发展搭建起了平台,符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同时也为陕西经济实现“拐弯提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和第六研究院,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航天骨干企业。推进航天科技民用产业化的发展,加速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其责无旁贷。航天科技民营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第三,要认识到航天军工产品和航天制造技术的特殊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航天军工产品是高科技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产物,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四新”基本要求,而且航天制造技术在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工艺方面,也有着与其它制造业不同的特点。因此,举办具有航天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航天企业的环境中,结合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开展教学和实训,培养掌握航天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对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和第六研究院精湛的军工产品技术,是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对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是功在千秋之举。

第四,要看到航天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对航天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航天企业不仅军工产品和制造技术具有特殊性,同样,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也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精神、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的生命力的内在表现。航天企业文化是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管理决定企业的成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航天军工科研和生产的特殊性,要求产品质量“百分之百”,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探月等空间活动“万无一失”,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航天企业独特的管理模式。认同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管理模式和掌握企业生产技术,是任何一个企业在选用人才时,都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航天企业更是如此。为航天企业培养的适用型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航天制造技术,同时还要在认同航天企业文化和适应航天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达到自觉地融入航天企业环境的境界。在这一点上,航天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正确把握国家及陕西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建立起“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去年谈到职业教育发展时强调,职业教育办学要依据国家机制、国家标准、国家方向去做。具体讲国家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国家标准就是必须吸收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等参加标准建设,形成多方参与、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国家标准体系;国家方向就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陕西省教育部门2013年的工作要点中也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项目,推动《陕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立法进程,使校企深度融合。上述政策为振兴陕西航天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整合航天职业教育资源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要整合优质资源,形成职教发展合力,国家层面靠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微观层面靠集团化办学。职业学校要尽快组建或加入职教集团,把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职业院校等6类主体的优势集中起来,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陕西是我国教育大省和国防科技工业大省,也是航天产业大省。目前陕西所设置的3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涵盖了航空、电子、兵器等国防科技工业,航空业甚至建立了两所院校。但目前航天在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除了陕西航天职工大学(成人高校)与西安航天工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两所独立设置的学校,尚没有一所具有航天特色和航天背景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也是陕西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上的不足。因此,整合资源设立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调整和改善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结构和布局的需要。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按照省市的要求,正在制定和完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按照这个规划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要做到职业教育与基地发展相协调,职业技术人才满足基地需求,形成适应基地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第二阶段要做到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建成适应基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这个规划为设立陕西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了可能。

在发展陕西航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上,地方政府应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多为企业、行业排忧解难,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一些做法。例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在设立由四川航天七院主管的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时,就将当时政府所辖的一所占地近300亩的中专学校,以较低的成本划转给了该学院,而且原来中专学校教师的工资支出至今仍由地方财政负担,使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成了重庆市“示范高职学院建设单位”。在组建陕西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时,可以将目前的航天四院和航天六院举办的学校合并,优化教育资源,以目前的“陕西航天职工大学”为基础,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立“西安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政府出土地让政策,企业出师资引资金,共同发展航天职业技术教育。或者政府将目前已经设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航天所属的职业院校整合,共同培养陕西航天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航天特色的高技能人才。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促进航天技术民用转化,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陕西建立起包括航天在内的完善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必将为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工作要点[eB/oL]./2013-1-24

[2]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B/oL].cn/s/blog_54c5e6110101/2013-3-31

[3]航天五院西安分院院长史平彦[eB/oL]..cn/n/2013/0106/c414-...2013-1-6

[4]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规模中国居首聚焦“民参军”模式[eB/oL]./mil/2012/08-21/412.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篇10

国家战略地位显著

铟属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与银相似,为5~10%,但产量仅为银的1%。迄今未发现单一的或以铟为主要成分的天然的铟矿床,目前有工业回收铟价值的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铟的全球储量约1.6-1.9万吨,中国储量1.3万吨,是全球第一大原生铟供应国。铟的供应主要分为原生铟和回收铟。原生铟的生产主要来自中国、韩国、加拿大和日本,回收铟主要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

自2006年韩国把铟列为战略矿产资源进行储备后,全球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铟的巨大价值并纷纷对其进行战略储备。我国于2007年6月开始中国开始对铟实行出口配额制,并于近日将其与稀土一起列入十种金属进行战略收储,表明了中国对具有战略优势的金属铟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从供求的角度看,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原生铟生产国,而日本是全球第一大需求国,其国家战略地位显著。

下游:比肩稀土

铟具有十分独特而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太阳能电池、电子、光电、国防军事航天航空、核工业和现代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也是制造新一代铜铟硒高效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和制造下一代电脑芯片的关键材料。从目前来看,尚不存在其他金属在上述领域可以替代铟元素。

此前液晶显示器是铟的主要应用领域,但随着近年来太阳能薄膜电池、云计算以及LeD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和新能源行业将成为铟下一阶段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作为新兴产业的上游,铟的价值比之当年的稀土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稀土的下游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汽车,而铟的下游则是太阳能薄膜电池、云计算以及LeD,而薄膜电池更是未来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

铟价:5年10倍的猜想

原生铟供给量目前为500吨/年,再生铟供给700吨/年,中长期铟供不应求。伴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铟资源国对铟实现战略储备和出口配额,原生铟的供应将逐步呈现收紧态势,近三年原生铟供应呈现下滑态势,每年供给约500吨,未来增幅有限。而再生铟生产主要来自日本等国的ito靶材的回收,每年贡献约700吨再生铟,其产量与铟整体的需求规模相匹配,供给也存在瓶颈。从中长期而言,铟的供不应求态势基本可以确立。

随着各国特别是中国对铟的战略布局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以及铟在电子计算机、太阳能电池、电子、光电、国防军事航天航空、核工业和现代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我们认为铟价在全球经济企稳以及太阳能光伏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呈现恢复性长期上涨。根据产业人士分析,铟价的合理价值应在4000美元/kg左右,而目前铟价仅有400美元/kg,我们认为伴随着太阳能光伏、LeD等新兴领域对铟需求的增加,铟价或将在未来5年内走出10倍上涨的行情。

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