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发展风险十篇经济发展风险十篇

经济发展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3:28

经济发展风险篇1

一、前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发开发水平逐步提高背景下,会展行业也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带来诸多发展契机,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对于会展行业来讲,看似高效、顺利的发展过程,其实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风险管理。

二、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速度较快,当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在总体上以年均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递增,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也带来了诸多发展契机,专业的会展场馆也在不断完善。

(二)办展水平上。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办展水平与专业化展览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展览规模与知名度也在不断增加。

(三)经济效益上。在推动地区经济贸易合作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幅度的提升了经济效益。在世博会后,我国会展虽然获得诸多的发展契机,但是也没有盲目的去办展,而是着重考虑了办展质量,将质量与效益放在同等地位。相比于前几年,我国当前的办展质量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且是在不减少展会数量的基础上,逐步的提升办展质量。

(四)在地区分布上。我国会展经济由于刚发展出一定规模,展会地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和北京,东南沿海地区也有零星的分布。这三个地区以自身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具有的优势,其三个地区的会展总收入往往能够占据全国会展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三、会展经济风险管理措施

(一)宏观风险

宏观风险主要涉及到会展和社会效益产生的风险。作为一种具有很强联动性的行业,会展的举办,能够带动该地区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地区的就业率与GDp都会有所增长,因此,会展企业若经济效益不佳,不能一味的否定会展自身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对于这类风险的管理来讲,首先应对会展存在的宏观风险进行合理评价,不仅要对会展行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进行量化考核,还要对相关的边缘产业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考核分析。其次,在规避宏观风险时应着重考虑机会成本问题。机会成本,主要是指会展企业为了投资某项目,希望从中获得更高的效益,而放弃另外一个项目。而为了尽可能的规避宏观风险,且必须要对机会成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会展投资可获得的经济收益与其他项目能够取得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在获得理想投资收益的同时,更好的规避会展可能产生的宏观风险。

面对会展可能产生的宏观风险,政府也应该做出正确的取舍。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会展行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并在发展给予一定引导。但这种支持与引导必须要掌握好范围,在会展经济发展中,应在那些方面、给予多大程度的帮助与引导,才能够对其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政府应给予重点考虑的。另外,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服务性产业,政府也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结合地区客观条件,在努力发展会展产业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会展管理机构,进而使其发展能够全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完善的会展行业规则。

(二)微观风险

对于会展的微观风险来讲,首先应明确会展企业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并做出细致的分析。通过利用相关公式的计算,会展专家提出,会展企业获得的收入,税后的利润应控制在所得收入的百分之三是以上,若该说法成立,那么百分之三十的税后收入也就是会展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临界点。

1、企业应明确自身的独特优势,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面对炙手可热的会展行业,很多中小企业都想加入其中,而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常常是不择手段,进而导致会展市场陷入了恶性竞争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企业不能一味的投机取巧,针对自己具有的独特优势,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目标。

2、为了更好的规避微观风险的产生,在时间上,企业应尽可能的错开同类会展。一般的会展企业竞争的都是同一产业下的会展项目,不是不同展会项目。而同类会展项目,其展商与参观者通常都是相同的,面对这种不具绝对优势的竞争,普通展会是无法与同类的知名展会进行竞争的。因此,必须要在时间上错开同类展会。

3、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应积极倡导会展行业的良性竞争,坚决抵制恶性竞争与垄断组织,从而促进会展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只有建立起完善、良性的行业竞争机制,会展企业、参展商,以及购买者的权益才能够得到有力保障,才能够获得高品质的服务。另外,良性竞争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实现企业之间的优胜略汰,促进各会展企业能够积极通过正当手段与路径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经济发展风险篇2

关键词:虚拟经济;风险;规避对策

虚拟经济概念的提出源于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分析。他认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是以虚幻的形式表现的实际存在,并非虚假的、不真实的资本。虚拟资本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中资金筹集的矛盾,不过当其进入流通领域后,却因灵活多变的形式使交易者可频繁易手,作为降低或化解风险的工具,这不但提高了实体经济的效率,而且活跃了整体经济。不幸的是,实体经济中不确定性向虚拟经济领域的传导、虚拟经济固有的投机属性、信息不对称效应的扩散以及制度性内生风险却在降低或化解风险的同时,制造和加剧了更大的风险。鉴于虚拟经济在我国的飞速发展,研究虚拟经济中风险及其规避问题无疑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虚拟经济活动中风险产生的根源

虚拟经济从属于市场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而是一种新型的、有别于实体经济的运作模式。一方面,虚拟经济受实体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虚拟经济又不同于实体经济而具有独特的运行规律。因此,分析虚拟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应从这两个角度找突破口。

(一)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

虚拟经济脱胎于实体经济,但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经济整体运行过程来看,固然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虚拟经济在资金、信息上的支持,但是虚拟经济的运行也一刻脱离不了实体经济的支撑。鉴于实体经济领域效益的高低起伏,虚拟经济领域的微观基础——虚拟资本价格便失去了变化的基准,而虚拟资本价格也就有了剧烈变动的理由,如此虚拟经济将不可能持久发展。在实体经济运作过程中,受经营者能力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微观企业的信用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技术革新进度等将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威胁,这一系列不确定性的难题会通过实体经济的外观经济指标迅速波及到虚拟经济领域,造成虚拟经济中虚拟资本价格的强烈波动,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从而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虚拟经济的投机性

投机是虚拟经济的本质属性,原则上属于中性概念。一般认为,投机分为三种:一是温和或适度的投机,即投机者根据市场行情,利用合理的预期转移风险,谋取适度正向差价(出手价与进手价之差,下同)的社会经济活动。二是过度的投机,即利用资金、信息优势,大规模利用差价获利的社会经济活动。三是恶性的投机,即依仗先进的金融工具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操纵市场,使市场朝利于自己的预定方向发展,从而获取暴利的社会经济活动。在虚拟经济活动中,这三种投机形式有逐步升级的倾向,因为投机活动家的主要目的是使自身的获利最大化,为达此目的,其投机本性将愈演愈烈。习惯上,有心计的投机活动家通过哄抬虚拟资本价格,制造过度繁荣,从而使虚拟经济中出现泡沫,在炒作泡沫的乱市中寻找获利机会。随着泡沫的逐渐积累,虚拟经济为泡沫所掩盖,而在泡沫链条中只要一环出现问题,整个泡沫经济将迅速破灭,使帕累托最优条件遭受恶性破坏,大部分的虚拟经济参与者将蒙受巨额损失,虚拟经济也就驶入了风险弥漫的港湾。

(三)信息不对称效应

不言而喻,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信息可分为两种:一是实体经济的信息;二是虚拟经济自身的信息。如前所述,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运行的若干经济指标直接影响到虚拟经济的有序、有效运行。而受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及公共政策的制约,真实信息由实体经济领域向虚拟经济领域提供的激励机制不足,导致与虚拟经济相关的信息供给不充分,这为虚拟经济领域不同投资者——信息使用方获取信息的不平等程度埋下了隐患。进一步地,信息在虚拟经济领域的传播也因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在不同的投机者之间平均分配。投机者,特别是个体投机者受资金实力、地域、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其搜索信息的成本过高,甄别真实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的发掘不到位、不专业、也不经济,再加上个别投机者对信息的恶意歪曲,信息在交易者之间呈不对称分布状态。随着虚拟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不对称状态呈扩大的趋势,使得更多的交易在盲目的经验预测中进行,市场失去了理智,虚拟经济活动出现混乱,参与者的输盈得不到保障,导致虚拟经济领域的风险迭起。

(四)虚拟经济体系中制度性内生风险

虚拟经济活动遵循一条普遍的规律,即以信用保证产权交易的顺利进行。因此,虚拟经济条件下的风险规避活动便主要围绕信用手段的创新服务。综观虚拟经济的避险史,可以看出,任何创新均力图突破“高风险——高收益”定律,朝“低风险——高收益”迈进,如金融领域的对冲基金、逆向操作等都是为了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投机收益。然而,这些创新却在减少了短期风险的同时,增大了长期风险。毋庸置疑,信用手段的创新可看作是从被动接受风险到积极应对风险的一种意识改进,有利于降低短期风险,但是虚拟经济的运行秩序还受宏观经济政策、实体经济运行状态,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且所谓的创新又与这些因素关联越来越密切,高度的相关性使得虚拟经济在长期内不可能平稳地按照既定方式运行,又因其活动通常涉及大宗业务,规模相当庞大,一旦长期不能按预定合约进行,必然带来更大的风险损失。

二、虚拟经济条件下三大行为主体在风险制造中的作用

虚拟经济领域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三大类,即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体投机者。这三大行为主体在虚拟经济风险的产生过程中,因其不同的目标函数扮演着不尽相同的角色。

(一)政府

政府天然的是虚拟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更是以“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出现。作为“运动员”,即虚拟经济的交易者,政府的资金实力雄厚,有很强的保值增殖的愿望。理想政府的资金参与的每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均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利益的驱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投机倾向表现得相当明显,政府资金源源不断地朝虚拟经济领域流动,与此同时,因为政府运作的预期报酬率较高,极容易引发虚拟经济中的“羊群效应”,最终导致泡沫经济,随着泡沫经济向真实价值体系的回归(泡沫的破灭),虚拟经济的参与者将在市场总价值降低的同时,输盈严重两极分化。作为“裁判员”,政府是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者,搞虚拟经济一方面无成功经验可借鉴,另一方面他国的运作模式又不一定适合本国国情,因此,本着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原则,出现了政府对虚拟经济活动的强力干预。客观地讲,适度的干预是必要的,但是盲目与过度的干预将不自觉地影响到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一方面使虚拟经济全面缩水,另一方面损害了部分交易者的利益。此外,政策、法律法规等的滞后性有时会引起虚拟经济市场的混乱,那种以匡正虚拟经济运行为目的的做法反而使其脱离良性运行轨道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中介组织[1]

从银行来看,随着银行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信用呈逐步缺失状态,过去银行是国家的银行,银行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由国家财政全额负担,银行不存在破产与信用崩溃的可能。现如今,商业银行将同一般企业一样,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针,银行再也不可能在大面积亏损时仍然存在,其信用势必面临着挑战。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信用在经历由过去的国家信用向企业信用的转轨过程中,虚拟经济活动将面临莫大的信用风险。可以预见,如果利率市场化成为可能,虚拟经济面临的信用风险将更大。从证券交易所来看,它是联结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枢纽,其制度规则与所运作的虚拟资本的质量将直接作为吸引交易者的依据,一旦证交所的经营出现系统或非系统[2],将必然影响到交易者的信心,难免会出现大量的抛售证券现象,对整个虚拟经济将造成重大损失。从投资基金来看,基金组织的投机运作受投资理念、决策水平和运作机制的影响,其运作规模与范围必然是参差不齐,经营业绩更是高低有别。各种不同的基金互相倾轧、互相利用、互相拆台,给虚拟经济运作带来巨大的风险。伴随着混业经营的开展以及诸多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不同类型的中介组织相互交叉“感染”,个体风险不断地朝整体风险演进,因而,每一笔操作将有可能是“一荣具荣,一损具损”,加大了虚拟经济运行的风险系数。

(三)个体投机者

无可否认,在虚拟经济活动中,投机者最容易被看作是风险的制造者。对这个问题应该客观辨证地看待。无疑,对个体投机者来说,投机无外乎两个目的:一是捕捉潜在利润。正当地利用市场信息与专业知识对虚拟经济运行进行正确的预测,依据市场规则规范地操作,这对活跃虚拟经济有利无害。但是受利益的诱导,一些投机者往往相互勾结,或实力雄厚的投机者单独行动,人为制造闹市,在混乱的市场中非法谋取暴利,损害被动投机者利益。二是转移风险。单纯地根据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和风险偏好程度的差别就风险进行符合交易双方意志的转移,对虚拟经济的整体风险来说可能是“零和”博弈。而事实上,风险转移的意义远非如此。因为风险转移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活动,受心理预期的影响很大,只要有大额虚拟资本持有者准备出手,其他参与者就会紧随其后,形成虚拟资本的供过于求局面,虚拟资本发生贬值,虚拟资本总市值无形缩水。相反,则会形成虚拟资本的供不应求,虚拟资本发生膨胀,出现泡沫经济,而泡沫的破灭随之而来的是部分虚拟资本持有者的大幅度亏损。

三、积极应对虚拟经济条件下风险的规避对策之设计

明确了虚拟经济领域风险产生的根源以及三大行为主体在风险制造中的作用,以这三大行为主体为线索,进行实体经济的改造、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完善信息提供机制、鼓励金融体系的再创新,便是风险规避对策模式选择中“标本兼治”原则的题中之义。

(一)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降低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防止实体经济风险向虚拟经济的扩散

实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能更好地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的支撑力,有效地体现二者“象与原象”[3]的关系。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正在经历着全面的改革,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经济结构上都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着眼点进行大力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应注意制订和落实好政策,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改革所有制,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搞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减少其不确定性,为虚拟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奠定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上,政府应积极寻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的最佳契机,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尽快完成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角色转换,更好地提供适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公共政策,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领域的不规范操作,消除实体经济领域与虚拟经济领域资金流通的障碍,平衡二者投资收益率,同时下活两盘棋。

中介组织如银行、证交所和投资基金等应积极主动地发掘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或投资项目,为其提供健康的融资渠道,并通过合理论证、科学管理、优化决策、正确宣传,发挥其市场导向优势,改善实体经济领域的经济结构,提高投资收益率。

个体投机者应转变投机观念,合理安排投机、投资资金比例,在保证正常收益的前提下参与投机活动,为自己提供资金安全保障,不至于在操作不当时亏损过大而不能自救,以此来降低个人参与虚拟经济活动的风险。这就要求个体投机者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实体经济领域,利用个人的聪明才智甄别投资项目,配合经济结构调整,做到投机、投资两不误。

(二)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规范虚拟经济中的投机活动,杜绝虚拟经济向泡沫经济的转化

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呈与日俱增之势,其固有投机性的升级导致风险的放大效应使得对虚拟经济的监管成为必要。通过对虚拟经济的监管,能够为其参与者提供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培养健康的诚信观念,减少恶性投机动机,消除虚拟经济膨胀的可能性,从而维护整体经济的正常运行。

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应设计合理的监管体系及其执行系统。首先,政府应在监管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建设上有所作为,集中一部分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与试验,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委托科研院所进行监管理论体系的探索。其次,加强立法,健全执法机制,维持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保护市场主客体的合法利益,防止中介组织违约、个体投机者恶性投机,增强法治社会的信用观念。再次,政府发挥其在监管中的主体作用,统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其相关的政府或准政府机构,通过完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虚拟经济系统进行监管,以达到维护市场信用、保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防范系统与非系统风险的目的。此外,要积极探索以社会舆论监督为代表的监管者再监管的体制,防止政府监管权利的泛滥。

中介组织和个体投机者应积极主动配合政府监管,明确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虚拟经济的平稳运行,使其在长期获益。以此认识为出发点,为政府立法、监管机构的设计献计献策,同时加强自律和互律意识,积极办理保险,恪守市场诚信规则,切实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虚拟经济的健康运行。

只有通过政府不断健全对虚拟经济活动的监管,中介组织和个体投机者在监管体系下各行其是,规范操作,才能有效避免虚拟经济活动中过度投机因素的不良影响,使虚拟经济健康运行,不至于引发泡沫经济危机。

(三)完善信息提供机制,改变信息不对称局面,减少虚拟经济交易活动的盲目性

(四)鼓励金融体系的再创新,克服制度性内生风险,提高虚拟经济自身免疫力

虚拟经济以金融业为依托,因此,信用手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上。在现实中,一些金融创新从设计到运作都有脱离实体经济的迹象,缺乏现实领域的基础,一味追求资金逐利的最大化,使得大量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寻租活动,这极容易造成虚拟经济膨胀,继而引发动荡,为风险的制造提供便利条件。所以,进行金融体系的再创新,有利于以前车之鉴避免制度性内生风险的发生,使以金融创新为主的信用手段创新能妥善地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在充分考虑各方面不定因素的前提下,降低虚拟经济领域的长短期风险。

金融体系的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命题,再创新要求超脱陈规旧俗地从整体上重新设计。政府应进行金融制度的再创新,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信息披露机制,实行政府与社会监管并举,行业自律与互律相结合,合理规划制度框架,积累创新经验。中介组织应对信用手段的创新进行不断的探索,在实践中认真研究避险型、避管型、扩源型等新型金融工具,结合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习惯,以不对实体经济构成威胁为原则,以活跃虚拟经济为主线,以降低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为目标,提高业务水平与运作能力,兼顾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主旨,开发实用性的金融衍生品和信用衍生品。同时进行运作机制的再创新,对与虚拟经济相关的条款与章程进行修改、补充、升级,改变过去用词不当、语意模糊等毛病,形成实用型的契约机制并创立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配套,以规范投资方向与范围,增强虚拟资本的流动性。作为虚拟经济的最直接参与者,个体投机者也应积极参与先进、合理金融工具的创新活动,以增加自己在创新活动中的发言权,为将来的投机活动减少风险损失。

信息(包括实体经济系统和虚拟经济系统的信息)是虚拟经济运作的灵魂,它能够影响到交易者的整个决策过程与效果。交易者受不正确信息的误导或在未掌握完备信息的前提下盲目入市,势必存在亏损的风险。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虚拟经济的扩大化,信息的数量在进一步扩大,质量也面临着挑战,这种状态使信息分散化,使交易者面临无效信息过多、有效信息不足的尴尬局面。

通常情况下,信息的不对称由两类原因引起:一是信息的传导机制不畅,包括传导媒体不健全、运作效率不高、技术不先进,使得信息的甄别、收集与处理不规范,导致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生扭曲、衰弱甚至失灵;二是信息的供给方出于商业秘密不愿公开信息,或因缺少供给信息的动力而不愿公开信息。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必要建立信息收发中心。显然,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理应为建立信息收发中心作出贡献。首先,政府应建立切合实际的信息披露标准,并辅之以法律法规,要求信息提供方不得隐瞒本应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信息,同时不得强制要求信息提供方公开一切信息,对那种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应予以坚决的保护。其次,建立信息付费制度,保证信息提供方供给信息的物质激励,从而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充分性与及时性。再次,加大对虚假、误导信息制造者的打击力度,确保虚拟经济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权利。

中介组织根据政府的信息披露标准和政策法规,积极主动地与信息中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共同研究公开什么信息、何时公开信息,正确对待信息公开问题。个体投机者应广开搜寻信息的门路,多渠道、多角度了解信息。只有这一系列环节做好,才能真正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减少虚拟经济活动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陈学彬等.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曾康霖.虚拟经济:人类活动的新领域[j].当代经济科学,2003,(1).

5.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经济界,2003,(1).

6.陈淮.关于虚拟经济的若干断想[j].金融研究,2000,(2).

7.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6).

[1]为研究的系统起见,笔者将银行、证券交易所和投资基金均视作中介组织。

经济发展风险篇3

   风险投资对我国商贸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风险投资的案例中,既有失败的典型,也有通过对风险资本的正确运作促进企业的转型和发展的。从对风险投资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对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本文以知名度较广的蒙牛企业为例,简单介绍风险投资是如何介入蒙牛并迅速扶植蒙牛成为中国乳业巨头的。1999年,在中国乳业老大伊利当了10年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被开除了,失业的牛根生注册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蒙牛在第一个年头剩下的3个半月就实现了3730万元的销售收入。2000年是2.467亿元,2001年升至7.24亿元,2002年再升至16.687亿元,2003年跃过40亿元!产量由初期的5万吨增至2003年的90万吨。根据aC尼尔森在中国24个省份的调查,2004年1月蒙牛液态奶的市场份额为20.6%(以销售额计)。2002年已驶入快车道的蒙牛对资金仍然十分渴求,资本的注入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当时国内握有数亿资本的投资人不在少数,而蒙牛却是被顶级国际投资人相中的。2002年10月和2003年10月,摩根、英联、鼎辉分两次向其注入了约5亿元资金。当蒙牛在第一轮投资过后,他们的业绩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速度是十分令人惊讶的。对于残酷的市场竞争来说,企业如果不能持续的向前发展,那么就只能被其他的企业远远地甩在后面。在这种情况下,蒙牛只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而要想扩大发展,就需要获得大量的资金。这时的蒙牛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资金上的缺口也是很大的。这个期间,蒙牛上市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但是由于各方面的时机还不成熟,因此错过了第一年最好的发展机会,直到三家机构再次向蒙牛注资之后,蒙牛才开始有了充足的资金。到2003年,蒙牛上市已经水到渠成,丰硕的果实等待着收获。在2004年的时候,蒙牛终于可以在香港挂牌上市了,而这次一共发售总计35亿股,股价达到3.925元。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率冻结资金280亿港元。但当时的香港股市恰好处在比较低迷的阶段,而蒙牛的股票定价又比较高,因此这轮投资当中最大的赢家当属摩根、英联、鼎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三家机构两轮投资共支付6120万美元(4.77亿港元)。

   2风险投资与商贸经济经营绩效分析

   风险投资对商贸经济的绩效分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很显然,风险投资参与商贸经济的发展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如何对这些价值进行判断和分析是我们在进行绩效研究时的重要问题。对风险投资的绩效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选取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其中一个就是风险投资对商贸经济发展的经营绩效分析。经营绩效是商贸经济使用风险投资后一个较为直观的呈现,风险投资的效果好坏也能通过这一个侧面比较明显的反映出来。Barry等(1990)对美国1978年~1987年间的433家有风险投资支持企业和1123家无风险投资支持企ipo时的表现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结果证明,很多企业如果有风险投资的支持,这样他们的抑价的程度都会比没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低一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有很多从事风险投资的企业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这就是风险投资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些增值的服务而产生一些这些企业资产优良的印象。而muggings和weiss(1991)采用样本配对方式研究了美国1983年~1987年间的320家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和320家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其所处行业与发行规模尽可能与创投支持企业相匹配)ipo时的状况。而从结果对比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有风险投资的企业与没有风险投资的企业相比较而言,具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上市的时候往往会比没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成立的时间更短,同时账面的价值也会更大,这样也会导致权益的比率会更加高。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市场投资者比较认同风险投资专家对于在风险投资当中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比较相信他们所做出的判断。

   3风险投资与商贸经济长期市场绩效分析

   在调查的过程当中,他们先后比较了934家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与没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参与管理的3407家企业,从对比研究当中可以看出,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5年后持有期的平均收益率为44.6%,而没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相应的收益率为22.5%;ipo5年后有13.3%的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退市,而退市的有风险支持的企业仅占7.5%。而这样的研究现象也同时表明了有风险投资进行支持的企业与没有风险的企业相比会具有更加长期的绩效。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有很多人认为风险投资专家对于企业的参与会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这些风险投资专家会对企业的综合信息的掌握更加全面和充分。而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就是风险投资之后的管理可能会对被投资的企业具有更加积极向上的意义,也可以这么说,风险投资专家对于风险投资活动的参与可能会提高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绩效以及长期的市场绩效。

经济发展风险篇4

关键词:企业经济风险特点现状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293-02

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避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盈利能力。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在办公室就悬挂着这样一幅字:“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由此更能看出企业的存续与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或存在的风险是直接相关的。然而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行正确的调控管理,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营。

一、经济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风险,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损失的现象。经济风险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客观存在性和不确定性。所谓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指的是“风险”发生时,人们是否已经察觉并无太大关系。而风险的不确定性则是指人们在事先很难预料风险所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规模及出险时的损失程度大小。

二、经济风险种类分析

企业的经济风险主要有五类,下面具体进行分析。

1.负债风险。负债风险是指因改变资金供需现状、各类宏观经济环境及微观条件等因素,来给企业发展运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站在“财务杠杆效应”角度分析,收益与风险属于共生状态,增加财务杠杆系数,于息税前利润率而言,资本收益率弹性则呈现加大特征,如降低息税前利润率,则资本利润将呈现出大幅度降低现象,此时风险也会随之大大增加。因负债经营使得负债承担的经营风险向权益资本转移,这也是财务风险存在本质性原因,如企业经济发展状况不佳,因固定额度存有利息负担,在降低企业资本收益的情况下,也会大幅度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使得企业无力偿付债务风险、增加企业再筹资风险,同时降低企业自有资金利用率。

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与企业管理者的投资决策有着重大关系,企业要想进行投资首先必须具备可使用的闲置资金,但是部分管理者将投资化为快速融资的渠道,因而会忽略企业的资金链问题,甚至是缺乏对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投资失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3.经营风险。所谓经营风险就是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部变动因素造成的企业资金运转不畅、企业价值贬低等问题。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中,企业不仅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也面临着财务、市场、管理人才的短缺,内部监督乏力,过分追逐利润,对一些经营风险视而不见。在整个市场中企业竞争力弱,国家给予的相应优惠政策不够,相关法律诸如私营企业法中仍具有双重征税等对企业经营造成一定限制,经营风险增加。

4.收益分配风险。企业的收益分配主要有留存收益和分配股利两方面,有些企业的股东们更喜欢把收益重点放在分配股利上面,如此一来,股东们不仅能够取得企业的经营成果,还能够利用较高的股利分配获取更多投资者的青睐。不过这样做也存在一定问题,就是引起企业留存收益的降低,一旦出现经营困境利润缩水时就会发生经济风险。

5.资产风险。现行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是账实不符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如建筑工程行业,在工程竣工后无法按期使用,致使在“固定资产移交清册”内无法进行基建财务的准确填写。在资产减少时,不能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账等。在资产增多时,不能将增多的资产合理计入公司账目等。

三、企业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措施

1.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建立。风险预警管理就是指企业能够有效预测、识别、评估及分析可能存有的风险,且在此前提下进行风险的有效处理,以成本最低化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式。企业风险预警管理具有超前性特点,对风险提前防范极为重视,能够将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在风险产生前企业需通过预警管理措施把风险防范控制的重点从化解转移到防范。为确保能够提前防范风险,企业必须对风险预警机制加以完善,以此筛选、分析与评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经济风险,并确保判断的准确性,及时做好风险预测与识别工作,在萌芽状态即将其彻底消除。

2.实现全面预算,控制经济风险产生。经营活动预算、投资活动预算、筹资活动预算等都为全面预算的主要内容。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围绕财务预算而开展的大量管理活动,如编制全面预算、执行全面预算等。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通过企业管理机制改革,可对其内部管理水平、竞争力进行全面提升,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全面预算管理可对企业各类资源进行全面协调,能够充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资源能力,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预算管理中,要求严格遵循分级管理规定,在预算申报、资金分配及项目执行等多个阶段对各个部门监管职责加以明确,且对各级经济责任制加以强化,养成为资金支出负责的管理态度,加大审核力度,并适时监控经济活动与资金运作状态。

3.确立最佳负债结构,建立财务预警机制。企业负债适度化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能够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动力,但负债呈现过度化则会加重企业负担,致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局面。为此,企业必须在安全合理范围内有效控制自身负债率,通过企业负债率的有效控制,才能实现企业经济风险有效防范及化解,才能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负债结构加以优化,合理确定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减少筹资成本,对债务结构与投资方向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负债效益最佳化。

4.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限责任原则、多元投资原则、内在动力原则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则。在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企业需做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施,将发展所需的资金、各类人才及新型管理理念等充分引入,为企业发展竞争力提升提供可靠保障。同时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以完善,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等建立与健全,加大激励措施应用力度,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各负其责、运转协调、均衡制约、灵活运转。

5.运用现代技术,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比,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存有严重滞后性,为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在资产管理中必须通过互联网技术,达到网络化管理的目的,做到各部门有效监管,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应与管理需求相结合,对符合企业网应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加大开发力度,完善审核功能,如固定资产所有内容、财务体系、职能部门等,达到多部门对一项业务有效监管的目的。以此实现资产动态管理,确保任何时间相关部门都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与反馈,进而对企业管理效率、工作质量最大限度提升。

6.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作为一项战略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项风险投资,在设计企业人事人才制度中,要求必须做到收益提升、风险减少、矛盾化解。特别是在制度设计环节应进行“风险共担”机制的合理化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各类风险产生的有效防范。同时,必须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进行灵活用人制度的建立。如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人才流动合理有序,对人才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提升。且建立完善的试用期制度,充分发挥试用期制度的优势,进行淘汰标准的科学设置,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招聘风险。

总之,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的产生。但是经济风险并不可怕,我们只要不断地提高企业对于经济风险的管理和监测水平,就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平稳运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赵光.高新技术企业经济风险规避的措施和方法[J].辽宁经济,2009(1)

[2]邓小清,宋金杰,聂晓萌.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3)

经济发展风险篇5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01-02

一、开放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的风险。目前发达经济体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不确定因素。欧洲、美国深陷债务危机,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大;日本在大地震后经济发展遇到更多困难,因此,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由于中东地区政治动荡,冲突可能随时爆发,导致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上涨,这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另外,全球房地产市场在金融危机后全面萧条,而房地产业又是各国的支柱或主导产业,目前看房地产市场复苏的前景仍不明朗。

2.国际金融风险。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虽然美国、德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金融市场企稳,但是欧洲其他国家和日本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潜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欧洲经历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困扰,尤其是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导致欧元区国家间冲突、分化显现,欧元风险加剧,欧元区危机一触即发。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导致各国通胀严重,使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黄金价格十多年来持续走高,而黄金储备规模较大的国家是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一旦黄金价格爆跌,这些国家将首当其冲,其风险难以估量。

3.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在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和全球通胀压力等因素共同影响下,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最新抬头。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企业、产业,抑制外来竞争,不惜违背wto的原则和规则,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屡遭滥用,贸易摩擦的内容从普通的质量争议、合同纠纷逐渐扩展到知识产权、环保标准和劳工权益保护等更复杂而广泛的法律领域,政策性和体制性摩擦更加突出,国际贸易摩擦风险进一步加剧,而中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

4.人民币汇率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纷纷采取救市措施,然而,由于各国宏观经济形势不同,救市措施常发生冲突,这些都会通过一定的传导途径表现在各国间的货币汇率上,西方主要国家普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市场上的流动性急剧增加,通胀压力巨大。近年来人民币逐步迈向国际化,由于中国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外贸规模迅速扩大,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巨大以及西方国家施加巨大的政治经济压力,使得人民币与西方主要国家货币走势相反,不断升值。

5.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本风险。由于中国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水平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等,中国经济主要以粗放经营方式发展,其结果是人、财、物、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尤其是影响重要的战略资源投入过高,而产出、效益均不高;浪费严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浪费现象普遍,随处可见,浪费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环境污染严重,“三废”已成为社会的公害,虽然国家制定了很多法律政策进行治理,“三废”排放现象依然普遍;生态破坏严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生活造成的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减少等现象普遍。虽然中国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治理,以改变现状,但是,以上现象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6.能源资源风险。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源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一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如石油、铁矿石、水、土地等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对国外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近些年,中国石油消费的50%多依赖国际市场,铁矿石接近50%依赖国际市场。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资源、原材料的初级产品价格暴涨,而中国在国际市场定价权却很小,现汇购买成本太高;海外投资建立中国重要能源资源供应链又受到国外政治、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风险十分严峻。

7.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风险。目前,希腊债务危机进一步加剧,欧元区经济前景暗淡,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日本经济在低谷中艰难前行,发展中国家经济喜忧参半,因此,全球市场需求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中国来讲,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就很大,进出口贸易很可能萎缩,尤其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影响更大,而二十年多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基本在50%以上,有些年份高达60%多,所以外部市场的不确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中国国内市场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政府近几年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鼓励消费,启动有效需求,但是,市场需求仍然不旺。

8.竞争压力风险。当前,中国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着外需减少,人民币升值,国内成本提高,价格下降,出口企业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国外同行激烈竞争的贸易环境,这对中国发展对外贸易是十分不利的。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跨国经营,开展国际经济合作,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不仅受经济因素影响,同时还受到政治、文化、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竞争也很激烈,外资主要投向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产业,且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外资并购的目标主要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及上市公司,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并可能引起外资的市场垄断。

经济发展风险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经济效应风险管理

一、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特别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举债力度,把地方债务规模推向了空前。时至今日,仍不断内生出强烈的债务需求,债务增长依然强劲。

(一)债务规模过大

截至2013年末,地方债务余额达到18.7万亿元,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之和与综合财力比率为52.25%,如计入或有债务,债务率为70.45%。沉重的偿债压力造成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紧张,个别负债率较高的地方融资平台出现债务逾期或违约。

(二)债务增速过快

2013年地方债总额比2010年增长74.74%,2008年和2009年地方债增速分别达到48.20%和61.92%,明显高于其他年份。随着债务快速增长,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多头举债,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营利能力较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三)债务结构不合理

地方政府债务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财政部的地方政府债券也有地方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还有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券(“城投债”)。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自有资本金薄弱,缺少营利性项目,存在对银行信贷过度依赖、还款期限过于集中问题,对部分财政赤字较高的地方政府形成了很大压力,有债务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性。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效应分析

(一)积极效应

(1)资源积极配置效应。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政府性债务融资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了政府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可再生性资产”。债务资金用于资本性支出符合收益费用配比原则,有利于代际公平。因此,地方政府债务支出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格局,优化资源配置。

(2)国民经济扩张效应。经济增长通常受人口增长、劳动生产率、资源丰裕程度、教育水平和投资等诸多因素制约,其中投资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力量。现代社会中社会总投资由政府部门投资和微观经济主体投资组成,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讲,举债投资是提高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途径。

(二)消极效应

(1)对财政风险形成信用危机。地方财政风险多表现为无力偿债、支出相对于收入的快速增长、长期持续赤字等,但最终往往集中以地方政府债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导致产生债务风险,地方政府无法按期偿还,损害的就不仅是债权人的利益,也包括政府的公信力。

(2)对金融风险产生传导效应。由于当前银行对政府机构的贷款申请大都没有纳入严格的审贷程序处理,而且贷款额度较大。如果地方政府债务清偿能力不足,产生债务风险,在地方政府不能破产,而中央政府对于大面积的地方政府债务又不能完全兜底时,只能是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风险则传导为金融风险甚至诱发金融危机。

三、目前地方债务风险急剧提高的原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质是经济体制转轨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深层次矛盾在财政上的集中体现。我国自94年实施分税制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多不匹配,造成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而近几年地方债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一)融资制度不规范

据统计,2009年全国9.59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投向地方债务融资的贷款占比高达40%。很显然,由地方财相担保的债务实质性上已经构成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及或有负债,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加剧,同时也对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形成显著的潜在压力,未来极有可能传递成为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二)债务管理不到位

面对已有的大量债务,债务管理的不到位更加剧了风险的提升。一方面,缺乏举借债务的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地方行政领导往往注重政绩,很少顾及债务结构和实际偿债能力,导致债务融资规模远远超过地方政府财力的实际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缺少相应的偿还机制和决策失误的责任机制。致使各级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举债欲望不断膨胀,举债形式不断翻新,债务规模越来越大。

四、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一种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系统的稳定及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因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凸显重要。

(一)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机制

目前大多发达国家选择交叉型的预警机制,这种安排可以监测不同类别和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债务的预警指标。同时要以政府监管为主导,配合以相关的职能部门来完成体系的安排设计,协调各个监管主体的职能共同完成本级部门监管的任务,从而完全达到了立体化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设计初衷。

(二)加强地方政府融资风险的信息披露

地方政府应定期宣布有关债务和资源的信息,保证政府预算的全面性和透明度,便于在政府涉及的融资和债务规模上有清晰的认识。地方政府可支配资源以及当前债务是风险信息披露的两大部分,其中债务应包括地方政府当年的债务结构,逾期债务,债务余额,还本付息额等。

参考文献:

[1]陈俊平.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樊丽明等.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经济发展风险篇7

关键词:信贷理论;投资;风险

1.前言

本文的目的在于检验在发展中地区家庭基础农业生产背景下信贷和风险的保护理论的支撑。特别的,提出了在单独信贷在多大程度上能带来生产力,消费水平,以及程式化的家庭农业生产模型下经济不均衡的持续改善。另外,给出了这些问题对政策的重要性,比较了信贷对已获得的生产风险的保险的影响。为了检验这些结果,我用了一个简单的含有不确定性的动态模型,这个模型中包含了家庭选择投入多少“现金”,消费多少,储存多少。首先,当家庭面临一个固定的借款约束和一个高风险的时候,设立一个基准。然后,允许家庭在能够还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借款,检查消费水平和生产力的分布,以及按照原始人口分布和限制的极限分布下的不同过渡周期的生活质量。第二,比较了有限制的通过公平保险下的风险减少下的高风险的标准。

2.模型的建立

在每一个时期,观察家庭的现金资源水平(记作)。为前期的财力储存总额,回报率为,当前收入为。收入依赖于前期的风险投入,记作。家庭选择他们的消费量,和他们对现在资源是分配或。这就是说,家庭拥有和管理他们的农场,资金可以用来消费和投资,这些取决于。因此,一个“时期”,是一个实现农业上季节增长回报的必要时间。

在家庭期望生活长久以及关心他们的下一代未来的生活效益的时代效用下,将产生一个适当的无限生命。在保证唯一的固定分配条件下,预先吸引贫穷家庭状态的可能性已经被划去。尽管如此,一部分家庭在特殊物质变更上不同程度的坚持带来了收益不平等。贫穷状态表示低收益水平以及未来某段时间的消费。

为了聚焦农业家庭的决定,这里假设一个固定输出价格和定额利率,这样就可以忽略一般平衡。这也保证了结果的可比较性。本文的框架暗示低的边际生产力不能借款给高的边际生产力并期望被偿还。更甚的是,信用在一个固定的利率上扩展,就像当前在这种信贷项目下的典型状况。

商用一个固定的比例系数描述拥有的地产,每单位的平均生产力没有投入的()的情况下是正的并且等于。收益服从外生的随机扰动,时期的投资导致时期的收益为:

这说明含有递减的边际回报,是平均利润,所以不收拘束的,风险中性的生产者经常选择利用在正的水平上。在详述之后,在的任何正的水平利用第一次序随机支配的原则,在0水平之下收益的分布。这是危险的,但是,感觉的是在于由于的值太小,可能达不到它的成本(性质6)。

假设2:随机变量是一个离散的分布,当时,的平均值为1,随着时间是独立同分布的。

注意假设1和假设2发现,因为,而且商在某时期可能选择,是个非本质无用的不暗含0的输出量。我们捕捉到的事实是,现金投入对于传统农业生产不是必要的。这也保证了家庭更乐于借款,因为他们可保证对所有的,都有,当时则未必。最后,上述表明对的回报很好的与潜在的收益风险联系起来。然而,因为现金投入的利用提高了收益的均值和方差,保证了协方差固定在不变,在不影响家庭风险承担的情况下,你可以观察利用的水平。这样,就可以在差异的风险厌恶中分离出信用限制的纯粹影响。

假设3:未来的折扣比率在和情况下。

大家熟知的“急躁假设”表明的是在现行的利率下家庭会不时的借款如果可能的话。尽管在二选一的情况下,家庭可能希望在较低的水平下借款,他们将快速的积聚财产以至于在任何流动性约束下他们能够很快的终止捆绑。而且,随着家庭不确定的积聚财产的趋势,将不会存在固定的分布。

假设4:效用被临时分离,个别时期参数选择表现为瞬间效用函数,它含有瞬间边际效用函数和以下的性质:

(i)是连续的,非负的,严格递减的凸函数

因为,Xu和Carroll指出,当时(这里是依赖于的极限),家庭不会选择借款。这是因为那么做意味着在将来时期的零消费的可能性是积极的以及维修他们的债务的必要性。所以,甚至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家庭将自愿限制他们的借款。然而,和不是常量,但是依赖于,因此在上。以上表述了是否受约束情况下的主要性质的不同。

从年开始,家庭持有一定水平的现金,家庭临时决策问题为:

约束条件(16)是控制变量状态发展的转变等式。

在借款不是一种权力的情况下,我们附加一个约束条件:

通过Stokey和Lucas著名的结论,我们得出了符合约束问题的Bellman方程:

令,那么给出了最佳消费条件和的欧拉方程如下:

式(20)和(21)都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当借款限制是不绑定的,或者时,它在每个式子中都是适用的。资源在时期的临界值将等于在时期的临界值,资源临界值的期望等于资源临界值的期望。第二个条件当和时,它在两个式子中是适用的;这里借款限制绑定但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被消费。每单位的日常消耗与的当前投资直接交替换位。第三个条件在资源水平相对于期望未来现金流很低情况下适用的,那么这对消费所有的资源和当前阶段的任何投资的控制是最佳的。另外,我们限定它的包络是。

不幸的是,在这种模型下你得不到有趣的分析结果,理论的预测只能通过特殊的参数设置上的数值求解找到。

以下结果保证了如果欧拉方程的一个解被找到,那么它是(15)的唯一解。

定理1.在假设1-5下,在没有借款限制的条件下,欧拉方程的解为:

在解决之前,必须详细说明功能窗体和的分布。假定一个持续不变的风险关系假设效用函数:

这在解释结果上时很有用的,因为家庭改变财产水平对风险厌恶的影响将和其他的影响相分离。最终,本文详细说明了的下列功能形态,它和假设2是一致的:

这里的这个切断将满足假设3()。为了直接的探究没有借款约束的影响,考虑“不受约束”的问题,在(19)已陈述,时没有约束。这样家庭就可以在确保偿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借款。考虑真实世界中扩展信用的困难,这看起来可能有点不可能或者理想化,这里的目标是在家庭真正不收约束的情况下,模拟有效的信用防备限制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规则可能有本质上的不同,这可能也会导致由于借款限制存在的可检测的牵连,它是迄今为止难以捉摸的。

这个“不受限制”模型将模拟“有效率的”信用的影响,这里贷款必须在生命的最后偿还(在全部时段中利息必须全部被支付)。不允许暂时状态的偿还;也不允许市场要求的暂时状态的全部的还是部分的复制,同样不允许出现不正式的信用或者破产情况。在“自我抑制”和固定借款约束之间的主要性质上的不同是家庭能够通过借款筹集超过的资金使用来提高他们下阶段的最低收益,从而也将会乐于增加借款来消费。因为家庭是缺乏耐心的,这将使得在放松家庭借款限制下支出大于收入的影响趋向恶化。

必须选择特殊参数来解决这个模型。在所有情况下,令,它在风险厌恶的多方面研究接近于估计值。令,这样就满足假设3。通过提供的三个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村家庭数据水平对基线参数进行了粗糙的校准。令所有家庭土地平均的。首先使用数据来估计确定和数量级。的估计值为,近似为。这些数值暗示了在时肥料使用使得高边际报酬适度的快速减少。然而,为了强调对于更高的持久生产力的理论潜能,利用的基线,降低收益开始递减时的速度。给定这些数值后,把规格化,使在时平均收益值等于100。这些参数导致了最大利润为180,这比没有投入的收益的期望值高很多。基线参数暗示最大利润收益为329.5,意味着下阶段的利润为140.5,这是相对高的。因此,投资物资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选择最大利润的仍需要高的现金费用(180)。这使得下阶段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资产折现率,以至于限制借款的影响更加突出。

令基线参数,再次在提供的农村数据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在部分保险情况把它减少到。对于的切去顶端的正态分布,用12-点近似方法,这意味收益的下限近似为26.4,这是在时收益的四分之一。在“离开借款”的情况,这将意味着家庭不会选择低于的下限,近似为-528.2,这比平均收益减少很多。

3.结论

上述结果表明了在扩展农村家庭的信用之前,必须检验可得到的回报数学特征的重要性。对于通过农业家庭的信用的扩展来得到持续不变的利益,比如渐增的投入回报,知识的增加,或其他的补充,或者不能分割的投资以及其他的经济特点,都将会呈现。而且,引入风险缓解项目,相比信贷项目将会更加有益,对鼓励消费水平,生活效益,以及农业家庭中的不平等性都有持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王继东;;探究小额信贷发展中的三个矛盾[J];中国邮政;2010年01期

经济发展风险篇8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23.039

吉林省倡导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而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在这股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最初为从事农业的中小企业贷款发展成为广大农户提供一定的信贷资金。对稳定吉林省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业务的扩展,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同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的改进完善。本文将以此为背景,探讨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独立且贷款行业集中度过高,信贷检查制度、利率定价、客户评级及资产评估体系等多项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1信贷风险管理不独立且贷款行业集中度过高

1.1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独立

吉林省绝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机制实现了自己的法人体制,即董(理)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1]。行长不但可以能领导全行的公司业务部,还能直接干涉个人业务部的信贷调查、信贷评估和信贷审批等多个业务环节,造成信贷风险管理的不独立,更易引起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发生。

1.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过高

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地方性质特别浓厚,而且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局限,往往贷款投向会偏向于集中到某一个或者两个行业之中,一旦这个行业出现问题,信贷风险就面临突然变大的局面。吉林省当前农业发展最快的当数粮食产业、养殖业,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针对粮食产业和养殖业所投入的信贷资金也最多。而粮食产业和养殖业一旦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瘟疫灾害时,信贷风险就面临突变的局面。

2检查制度、利率定价、客户评级及资产评估体系问题

2.1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检查制度问题

现阶段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从事农业信贷业务办理的人员年龄偏大,业务文化素质和业务知识普遍偏低,执行力也不够强,往往习惯于旧的制度要求,不去主动学习和贯彻新的制度要求。贷前调查不尽职、不详细,调查过程完全靠个人经验、靠直觉的判断,不能深入到广大农户中去,对需要借贷的农户进行详细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统计,人为地降低了贷款的合规准入门槛。这些业务员在对农业信贷审查时只凭借申请人提供的文字材料便轻易定夺,不去做详细的核查。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没有认真的对借款人、担保人的资金使用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做跟踪反馈,不能及时发现信贷风险,造成了信贷风险级别的上升[2]。

2.2农村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问题

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根据国家政策法规、本行的内部制度要求对信贷资金利率进行定价,不能充分地考虑吉林省农村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信贷资金利率定价过于随意,这就不是有效的风险。具体反映在,不去做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没有一个具体的参数做对比;没有很好地体现利农惠农的要求,部分地区对农户贷款、涉农企业贷款执行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出现偏差,“一浮到顶”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会对客户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和分级,不能有效地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些分门别类的问题归集在一起后将无形中造成农业信贷风险升级,致使银行和农户产生重大的损失。

2.3农村商业银行客户评级问题

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中去对那些需要借贷资金的农户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同时行内现有的客户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现有的信用评价不能完全的反映客户的信用状况。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信用评价虽然对借贷的农户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但是分析依然不够彻底,没有明确到如何对家庭收入、个人品质等条件进行评分,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具体体现为,农村商业银行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无法正确的鉴定农户家庭收入,无法正确鉴定经营管理水平,也无法鉴定农户的个人品质等。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客户经理仅仅靠打听来判断,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引起信贷风险的扩大。这就需要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制定一套更为完整、更符合当前农业信贷业务所需的客户评级定量标准,降低农业信贷风险级数。

2.4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评估体系问题

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对资金的数量要求增多,为了保证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避免骗贷事件发生,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正不断提升农业信贷担保和资产评估。但是对于抵质押物的评价却是一个比较新的很难掌控的方法,很难确定一个适当的评估方式。现阶段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为了避免担保和资产评估风险将这部分业务委托给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去完成,然而实行难度巨大。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抵质押一般额度都不大,如果每一笔贷款都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成本就会大大提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产品,特别是畜牧业及种植业抵质押物一般评估起来也很难,这就需要更加完善的资产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春秀,郑丕谔.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J].经济问题,2008(04):115-116.

[2]周春喜,任佳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4,25(02):53-58.

经济发展风险篇9

电力企业的发展质量,影响着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全国电能能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电力企业的建设,是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强化企业发展,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电力企业发展中,存在着经营风险,在市场竞争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只有加强风险控制,方法各种风险,才可以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运行。为此我们针对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实施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电力企业经营现状

电力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的性质上存在着差异性,电力企业更多的具有社会公益性,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经营管理,可以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并降低风险的产生。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中组成部分,也是关键命脉,电力企业的发展质量,直接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增长,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中,存在较大的欠费风险。从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受到我国节能减排等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的影响,电力企业发展中,其经营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从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风险,例如电力企业发展中,缺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系统。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着影响,加上电力企业对自身风险的评估,存在着完善的系统,为此有些风险无法避免。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用电量不断的增加,电力企业的发展建设也在不断的进行,在电力企业不断发展建设中,经营风险产生,如果对经营风险没有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防,则会严重的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发展,还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从目前的经济市场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风险的管控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此我们针对当前电力企业发展中的经营风险的管理策略等内容进行分析。

二、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策略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将电力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风险进行解决。而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经营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电力市场开拓方面产生的压力和风险,以及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的进行市场和的电力线路等的建设,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为此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其经营风险主要有电费风险、供电中产生的经营风险、服务不到产生的经营风险、市场开拓产生的经营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为此需要对这些经营风险进行管理控制。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进行风险的评估。为了提升电力企业的发展效率,需要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一个风险识别系统,对电力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在进行经营风险评估中,需要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度,风险的作用方式、风险产生的损害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便于对其进行管控。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电力企业发展中,其管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其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完成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则可以保证整体运行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将电力企业的电费管理系统完善,创新管理,降低电费风险。第三,加强监督。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运行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需要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加强对其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除了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之外,还需要加强对电力企业运营的监督,保证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保证电力企业经营发展水平。第四,重视电费回收。电费是电力企业发展中的经济来源,电力企业各项业务、终端的销售,都是为了经济效益,电费的回收是电力企业的重要盈利手段,但是电费回收是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电费回收工作需要得到加强,防止拖欠电费等现象发生。

三、总结

经济发展风险篇10

关键词:经济转型生态风险现代性市场经济风险治理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会使社会呈现出不同状态,社会转型是其重要表现之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风险,其中生态风险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瓶颈。为了确保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风险的治理显得尤为必要。

一、经济转型与生态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转型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其表现在经济领域中就是经济转型,即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经济转型包括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两层含义。制度变迁一般是政治体制变革、社会制度改变导致的结果,而经济发展主要是指经济运作方式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转变。

经济转型是当今世界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

人类社会源于自然,人类的发展更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其中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所谓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经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好坏也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当代中国的经济转型离不开生态发展的大背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经济体制顺利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提供有利的条件。而不良的生态环境却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社会经济转型的实现,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总体恶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离不开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社会经济发展中体制转变比较顺利、经济增长方式相对比较科学时,就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相反,如果经济转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就会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生态风险。

二、中国经济转型面临巨大的生态风险

中国的经济改革起始于1978年,并于1992年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正式明确地提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可以说,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外,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引起严重的生态风险。

(一)何谓生态风险

风险(risk)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社会可能面临的危机状态和灾难性危险。风险本身并不是“危险”(danger)和“灾难”(disaster),而是一种危险和灾难的可能性。风险可以区分为“外部风险”(externalrisk)和“被制造出来的风险”(manufacturedrisk)两种类型。“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同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在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在全球化时代,人们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或称“人造风险”。

作为一种常见的风险,“生态风险(ecologicalRisk)就是生态系统及其成分所承受的风险。它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成分可能产生的不利作用,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由于它的潜伏期长,出现过程缓慢,不像金融风险那样明显突发,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然而,生态风险一旦从潜能转变为现实压力,却极难防范和缓解。”一般来说,生态风险不是自然风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生态风险属于吉登斯所说的“人造风险”,“人类某些技术官僚的‘愚昧、狂妄、盲目的乐观’以及民众的从众心理和迷信是生态风险的源头。”

(二)经济转型中的生态风险的表现

我国的经济转型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进行的,全球化一方面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本身的艰巨性必然使这种转型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风险。其中,伴随经济发展过程所带来的生态不安全性会引发严重的生态风险。

生态风险的产生是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恶化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一般来说,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另一类是由于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由于我国的经济转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并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中国既面临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要正确面对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向中新产生的问题。因此,我国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更多、困难更大。其表现在生态领域中就是我国的经济转型不但面临传统意义上的生态风险,同时还要面对新的、更大的风险。

生态风险的产生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造成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越高,风险后果就越严重。当代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生态系统运转不良,引起系统性风险。当前,由于森林资源和湿地面积的减少,会增加灾害性气候的风险,同时也会给生存繁衍于其中的动植物增加生存的风险;水污染和水体系统遭到破坏,会增加依赖水体生存发展的其它生物减少和灭绝的风险;草原面积减少,草场退化,会增加土地半荒漠、荒漠化和载畜量减少的风险;沙地植被减少、系统遭破坏,会增加沙漠化面积扩大和沙尘暴侵袭风险;农田作物生长环境遭破坏,会增加农产品质量、产量降低的风险;有毒有害固体、气体物质排放会增加人与其它生物的安全风险;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土地沙漠化、土地贫瘠、泥沙淤积库坝、河流、湖泊导致洪灾的风险。总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发展就会失衡,生态环境随之恶化,正常的生态结构被打破,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不畅,引发系统性生态风险。

第二,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生态系统功能减弱,产生功能性风险。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中国的发展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特别是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很严重,近年来,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发生洪涝灾害的次数在不断增加,经济损失惨重;北方地区沙尘暴肆虐,旱灾不断发生。这一切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压力,形成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给社会的稳定产生潜在的风险。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开发,自然界可被利用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会变得越来越少,最终会导致资源的枯竭。这种状况不但影响国家的稳定,也给世界的和平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

(三)中国经济转型中生态风险的成因分析

1.现代性与生态风险。现代性始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经过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发展完善,到20世纪中后期成为具有世界历史影响的行为制度和模式。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其风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人类对科技理性的过度重视导致生态风险的产生。现代性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造成了理性自身的冲突和分裂,理性被分裂为工具理性(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由于人类对科技理性的过分张扬,科学技术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严重的风险,使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成为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而这个“危险的世界”正是在人类不断地追求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另一方面,人类对主体性的过分张扬致使生态风险出现。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人类对现代性的追求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张扬过程。主体性的张扬使人类摆脱了神的束缚,凸显了人在整个宇宙中的主体地位。但过度地张扬人的主体性有时会走向其反面,人类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大肆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土壤不断沙化、环境严重污染、气候逐渐恶化、生态正在失调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潜在的风险。

2.市场经济与生态风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不完善,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具有灵活性、竞争性等优势,但由于其还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使不同市场主体在经济发展中,为了自身利益,一方面,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采滥挖、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地减少、矿藏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旱涝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在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不但危及到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生态风险。

三、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生态风险治理

当前,生态风险事件的频发已使风险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它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而且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为了使中国的经济能够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当前必须要加强对生态风险的治理。

(一)大力开展全民生态启蒙教育

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从蒙昧无知的状态解放出来,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析和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为此,我们必须建构新的启蒙——生态启蒙。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人类已经进入后果严重的世界风险社会,生态风险已经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其次,要看到科学技术的双面性,特别是要看到滥用科学技术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再次,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建立科学的生态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生态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设定一系列风险预警指数,并根据对这些指数的计算,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对生态风险有充分的准备,有效地防范风险。其次,建立生态风险分析系统。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主要手段,通过对生态风险分析系统得来的相关指数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风险控制系统提供科学的依据。再次,建立生态风险控制系统。由国家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家庭及个人的生态风险管理责任,对生态风险加以控制,以期防范和化解生态风险。最后,建立生态风险补偿系统。要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障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生态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地处理生态风险,及时补偿风险损失,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三)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生态伦理观

“生态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具有价值”,在内在价值上是平等的。自然界中非人类存在物与人一样,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发挥其正常功能的权利,都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要充分认识到自然界非人类存在物在整个生态系中的重要价值,人类与自然物之间具有密切的生态关联性。为此,我们要努力将这种平等原则转化为具体行动,善待自然,珍爱生态。同时,还要认识到,随着生态风险的不断扩张,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一问题,既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会影响下代人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当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使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