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艺学与语文教育十篇文艺学与语文教育十篇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4:27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篇1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是王纪人主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师必读书目中的一本。

书中认为文学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如西方认为人生要在恋爱中升华,而在中国恋爱则变成了一种消遣,所以导致了在中西的文学作品意蕴上的迥然不同。文学说到底是展现人的心灵,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理论实证如雪莱:“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之记录”。还有书中提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去解释问什么文学能够带给人精神上心灵上的震撼,这就源自于人自身的冲动而得不到及时的满足。我个人非常喜欢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什么只有生活在中国的人,在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会迅速的去构思自己心中的图画呢?在我看来就是源自我们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几千年的文化传递与进化让我们的内心深处有这样的共鸣,但是我们都在表层失去了这种意识,是通过作家对感情的发掘,让这种深埋于底层的意识迸发出来,恢复了时代与时代的平衡,只不过是不同的形式罢了。所以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唤起学生心中这种无意识,让学生了解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书中提到“文学是语言的奇异之果”,从语言学的角度又对文学之所以为文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对于文学的学习主要就应当来自对语言的学习,对文本进行字词句章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提高对文本的分析。书中还谈到了文学作品的意义和语文教学的联系。文学的意义是思想、情感、和审美的等等内涵的总和。这就意味着作品不仅来自客观世界,同样也来自人的主观思考。伟大的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停留于表明所彰显的内容,而是内部深层次结构中耐人寻味的意蕴。这种意蕴的挖掘需要对文本进行心灵层面上的分析和感受。从语言符号层到艺术形象层,再到内在涵义层,到最后的象征意蕴层。在分析的过程中时刻都要从情感与理性,个人与人类,生活与艺术这几个方面去进行解读,这样得出的答案才不会流于形式。

书的三四章主要从文学自身的一些特征进行了论述,如叙述者、叙述技巧、文学语言、作品的结构、人物塑造。如书中描述了作品中“叙述者”“不同人称”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表现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再有就是从花样百出的叙述角度进行分析,比如有上帝一般的全知视角,还有受限制的视角、伴随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内视角,全面准确的展示了小说这一文本样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在向前进化。教师在讲授有关的课文时也必须对这些写作手法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文本有深刻的解读,才能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第四章中主要是说如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正面人物到反面人物,从英雄人物到普通人物。再从典型人物到非典型人物。可以从思想内容和深度上区分,也可以从创作原则上进行区分。其中对于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分析极为细致。扁平人物易于辨认、易于为读者所记。弱点则是性格没有发展,过于漫画和夸张,性格单一。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真实性。圆形人物就大大不同了,性格内容上的多面性,性格内部有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也在发展。高中课本中大都选出一些圆形人物供学生赏析,那么在分析的过程中就要把人物的语言,容貌、动作、服饰、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分析到,这样才能得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落笔时多是在构思怎么去增加人物的真实感,所以这就是在分析圆形人物时为什么会有很多争议的原因了,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准确的去分析不同的人物特征,如散文和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就差别很大,小说中往往是面面俱到,散文则是突出一两个性格特征。再如分析人物还要谈技巧,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学习描写人物的文章时文章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更为迫切的是要学生们学习作者描写人物时的优点,以便增进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学习终究是为了将来能够用到。还有就是对人物的品评,在评判作品描写人物好坏时主要要看是否遵循了艺术真实的创造规律,塑造的人物是否有审美效果,美与丑并不是不能转化的如卡西莫多。

这本书体例上先介绍相关的文艺原理,再结合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对中学教师极其有帮助,我自己在练习讲课的过程中,时常也觉得东西讲的不深不细致,总结起来就是理论层面上有很大欠缺,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反思了自己很多的错误认识。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篇2

1.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虽然职高在升学方面没有太大的压力,但是相应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仍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进行开展。而且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坚持着传统的教育原则,考试考什么,课上就教什么,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1];其次,职高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弱,其实,职高学生大部分都是高考落榜的考生,他们的知识基础比较弱,语文方面的知识不够扎实,不利于职高语文课程的开展;再次,教学手段有待优化。目前,多媒体等一些先进技术已经进入了职高语文的教学课堂,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材、黑板以及粉笔作为教学工具,不能及时利用有效的教学设备,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艺术和素质教育的渗透

2.1教学情景的创设。一般来说,职高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他们在课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而且,他们的思维相对来说比较跳跃,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渗透,可以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情景可以包括很多种,如实物、绘画情景展示,学生角色扮演以及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等[2]。比如,在进行人教版职业高中语文课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时,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渗透。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能够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使他们置身其中,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2.2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探究式教学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个性的作用,而教师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由以自身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对文章进行赏析和理解,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比如,在人教版职业高中语文课程《项链》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探讨,如"为了一条假的项链,玛蒂尔德付出了10年的辛苦,这样真的值得么?"从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进而实现教学艺术和素质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能力。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篇3

关键词:艺术中专、语文教育、意义

当今,随着我国艺术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艺术工作者地位不断升高,国家对提高艺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更高层次的艺术类人才越来越重视。促使我国艺术类专业学府如雨后春笋般激增,目前艺术类学生规模非常庞大。而语文作为艺术学校文化课教育学习中的基础性学科,是艺术学校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艺术学校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技能的好坏,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未来艺术骨干的文化层次与精神面貌,甚而关系到我国艺术事业能否更好的发展与建设等问题。具体而言,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如下三大方面:

一、对学生目前的意义

当今艺术中专学校等同于传统教育体制下的高级中学,学生毕业后自愿参加高考,升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学习,或直接就业。而艺术生高考与普通高中生高考有所差异,艺术生需要参加两次考试,首先参加高等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课考试,专业课考试合格后,取得文化课考试资格,再与高中毕业生一同参加高考。如所考取文化课成绩符合考生所在省份的艺术类最低录取分数线,同时符合报考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则可顺利升学深造。

而在近些年的艺术类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艺术考生因文化课成绩未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而遗憾落榜的例子屡见不鲜。许多专业优秀的考生,都因为文化课成绩的缘故而与大学挥之交臂,高等艺术类院校的一些教师也为此深感惋惜。但即使考生在艺术专业课加试中名列前茅,若文化课分数未达到艺术类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也会被广大高校拒之门外。不难发现,高校目前对艺术类学生文化课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艺术中专学生来说,每天忙于专业课的训练,相对与普通中学学生来讲文化课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而语文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的精华,是我们的母语。艺校学生学习起来,要比学习数理化英语等课程容易很多,是艺术类考生在高考中抓分的关键。艺术中专语文教育的好坏,对艺术中专毕业生的升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艺术学校学生加强语文教育的学习,迫在眉睫。

二、对学生未来的意义

2007与2011年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异常困难,高学历者越来越多,不仅本科生遍地都是,甚至连硕士都变得不再抢手。艺术中专毕业生是通过系统专业训练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大多通过高考升入高等艺术院校,小部分进入专业性艺术团体、文化事业单位或业余艺术学校任教。单就教师这一职业而言,艺术中专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在社会中本应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而在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在某种状态下,还不如“半路出家”的半专业教师占就业优势。因为教师这一职业要求特殊,教师的专业性不是衡量一个教师好坏的标准,教师更重要的是自身修养与文化内涵。而由于艺术中专毕业生语文素养与文化水平的严重不足,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学校对其望而却步,认可选择专业性较弱,但文化内涵相对丰富的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对于艺术中专毕业生来讲,升入大学也会有毕业的那一天,进入艺术团工作也会有退役的那一天,然而在当今这种优胜劣汰社会中,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单位对员工的岗位要求都非常全面。目前看来,只有具备语文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方有竞争能力。同时,作为艺术工作者,艺术中专毕业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研究艺术理论,从事文艺创作以及艺术教育等工作时,都需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这关系到他们的工作能力、未来的发展前途等大问题。

三、对国家、社会的意义

有学者明确指出,中等艺校“艺术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文化事业的未来发展。”首先,艺术人才的文化底蕴,关系到我国未来艺术骨干的精神面貌。其次,艺术人才的人文素养,影响着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在目前,虽然艺术类专业性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促使我国艺术类专业人才的整体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但就文化素养而言却不比老一辈艺术家。如今我国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建设,艺术事业不断与国际接轨。当今我国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面向国际、面向世界,去传播我国的民族艺术文化。而我国艺术事业建设的未来走向与发展,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年轻艺术工作者。艺术中专的学生们,是祖国未来在国际艺术舞台中能否得到更好地位与成就的希望,艺术院校也是为祖国艺术事业培养注入新鲜血液的摇篮。艺术中专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大可能成为未来我国艺术舞台上的佼佼者、领导者与艺术类教育事业的实施者,传播者。因此,艺术中专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技能的好坏,将会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艺术骨干的文化层次精神面貌,关系到我国艺术事业在能否在未来更好的发展与建设等问题。

总结

综上所述,不论是对广大艺术生的目前和长远发展来讲,还是对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而言,语文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从哪儿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应该全面展开对艺术中专语文课程教育的研究,分析艺术学校语文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以认真调查总结原因为基础,根据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出一些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新型教育观点,为艺术学校的学生量身定做一项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艺术学校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得法的语文教育与学习,首先会使中等艺校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课程知识,使其在高考中提高成绩,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其次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长远发展;因而也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展开对中等艺校语文课程教育的研究,深入全面地调查中等艺校语文教育现状,查找其中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中等艺校学生的特点,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摸索出一套适合艺术生的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宗海、沈穷竹:《略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J].新课程(中学版).2009(7).第43页.

[2]郭璐璐:《艺术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5月.第1页.

[3]李春林、孙维增:《教育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美育――中等艺校语文教育改革探究》[J].党史文苑.2007(16).

[4]门革西:《中等艺校语文教学初探》[J].陕西省中等艺校.成功(教育).2012(6).

[5]李星婷:《教育部拟从2014年起提高艺术类招生文化课控制分数线》[oL].出国留学网.2013年2月.

[6]邹慎.浅谈中等艺校的语文课程教学[J].黄梅戏艺术.2008(3).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篇4

关键词:通识教育英语教学文化语用

一、英语教学中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艺术学正式成为与文学、理学、工学等并列的学科门类。艺术学正式从文学门类中分离,这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门类的艺术学已成为与自然科学学科互补共进的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艺术学科发展成绩的肯定。艺术学门类的设置对我院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也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众所周知,高等艺术教育由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部分组成。当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以后,艺术院校现有的教育体系面临着自身特点的调整与修正。与综合性高校相比,艺术院校的专业性来的更强。但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素质的养成,仅靠专业教育是不够的。要学好一个专业还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修养。背景知识越宽厚越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专业教育既需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又需要通识教育弥补其不足,克服其片面性,才能培养出真正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

实施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的途径有多方面,而作为大学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大学课程的改革与整合无疑对于实施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一条便捷而有效的途径。通过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在大学课程中融人通识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才能使学生跳出课程的狭小范围,才能扩大视野,才能对课程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完成专业教育。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对于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艺术又与文化相联。特别是西方艺术和文化对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英语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而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文化内涵决定了它是一门非常适宜融入通识教育思想的课程之一。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非常广泛,通识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几乎都能体现。另一方面,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学生而且课时较多,开设时间较长,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是一件多快好省、事半功倍的举措。

二、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探索如何在英语日常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一般来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语言学家高德弗认为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我们倡导的通识教育的内容基本属于狭义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有利于通识教育的贯彻。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代码,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一种语言的历史,也就是该民族思维活动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习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英语教学中文化传统的讲解和文化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传授语言知识和产生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起来。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整个知识结构和人格修养的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可以使学生广泛地获得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其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文化传播。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但凝结了人类文化的全部成果,也把各个民族的文化心态、价值观、审美情趣及思维方式等以语言表达出来。正如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呸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种族(或许多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由于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它集团分开的集团。再则,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人情、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大学英语教学中,在不断加强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时,应向学生传播与语言知识有关的各种其它知识,特别是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在该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第三,在日常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要增强文化语用失误的敏感度。一般来说,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包括了许多方面和层次。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不仅会出现语言上的错误和问题,还会产生文化语用的失误。这有时会导致当地人误解说话者的意图,甚至他们会认为是故意冒犯或对他们的不尊重。这种失误所带来的危害有时远比用词错误或语法错误厉害。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更要重视交流的“恰当性”原则,尽量避免跨文化交流的语用失误。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贯彻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随着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风俗人情、艺术宗教等信息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各种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各种西方影视剧作的播出,这些手段图、文、声、像并茂,使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易于准确把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同时有利于接受各种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会更广泛、更深刻。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对于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本身是大有益处的,对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语言知识的培养和灌输,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文化及其它学科的渗透。许多学生甚至教师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会听、说、读、写,就是为了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把英语学习看得过于狭窄。这种观念的结果是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下,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降低,因为他们学的是“死”的语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倍受责难,也倍受压力。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显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就是一条有效的举措。把英语看作文化的载体,信息的载体,使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能获得语言知识之外,也能获得其它学科、其它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使学生从孤立的语言学习中走出来,使他们从大学英语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样,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能够调动起来,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当然,在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的方法不只尽限于上述几种办法,各大艺术院校都可以按照各自学院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归根结底,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互为促进的。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在我国高校艺术院校的通识教育大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人文及科学精神素养,使他们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也会因此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书目:

1、thomas,J.a,Cross-culturepragmaticFailureappliedLinguistics4/2;91-112.UniversityofLancaster,1983

2.wallace,michaelJStudySkillsinenglis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0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篇5

[关键词]于漪;语文教育观;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0022-02[作者简介]叶徐婷(1992―),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11级在读本科生。

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教授历史转行投入教授语文,成为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她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语文教坛上的一颗新星,更是21世纪语文教坛上不朽的明星!就正如她自己所述:“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1]从教近60年,于漪对语文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教育是她的生命,学生是她的全部。在教坛上她被公认为“教书育人”的代名词,而她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却在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于漪的教学理念和语文教育思想。于漪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包括语文的性质观、语文的教学观,以及语文学习的兴趣说等,都启发着当代语文教师去培养和要求自己。

从她的语文教育理念中,笔者认识到,正如语文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样,语文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有对应的三个维度(专业性与人文性、教育性与德育性、情感性与艺术性)。

一、语文的性质观与语文教师的专业性和人文性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于漪在探索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人文说”。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她明确提出,语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对于今天的语文学科定位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2]如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正式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

正是这样的性质观,亦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性质。语文教师应该是专业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的教育应是语言知识的教育,更应是思想素质的教育。专业性决定了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语文教师,他必须有扎实的文字、文学、文化功底。人文性决定了死读书的人亦不能成为语文教师。真正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具有独特和开放的思维,应该具有从单纯的知识中抽离出来的能力,应能带给学生更多人文性的思考。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学生要增强和提高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养。所以,作为在校师范生的我们,在培养学生之前,自身必须做到专业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仅要积累和建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自我人文素养。除了所学的中文专业的系统的学科知识及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之外,作为语文学科的师范生,需要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一种语文情怀和素养。

二、语文的教学观与语文教师的教育性和德育性

于漪的语文教学观是“教文育人”,即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观。于漪“教文育人”的观点就是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人。语文学科就是要树立“育人”大目标,既教文又育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教文育人”的大目标又是建立在“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之上,建立在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之上,建立在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之上的。

这样的教学观决定了教学过程绝对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记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于漪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曾经提到过:“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不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1]这样的教学观更决定了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是教育性和德育性相结合的。即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道德素养,懂得从文本出发,教会学生为人处事,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上的升华。所以,当下作为学生的我们既要学知识更要学习做人。知识指导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更告诉我们如何在道德层面上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当我们走向教师岗位的时候,我们才懂得如何教书育人,如何去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教育的全面化。

三、语文教学的兴趣说与语文教师的情感性和艺术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于漪强调的兴趣观是一种“情趣观”,强调情感在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因素。而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引导,更是教师用情感去美化文本、感化学生的一个过程,只有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了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才能有所获,才能产生兴趣。

这便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4]把情感融入语文教学中,才能让语文绽放美丽;把艺术融入语文教学,才能让语文彰显魅力。有了情感性,才能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精华所在;有了艺术性,才能有效地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从何而来?艺术又从何而来?于漪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5]所以,我们只有自己真正解读了文本,咀嚼其内在意味,融入真实的感情,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出情感性与艺术。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施加的影响,而语文教育是中国人的母语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全面而最根本的影响。语文课程改革有几大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目的在于充分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实现语文教育改革的立体化、全面化。伴随着教育改革,未来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是一个值得每一位师范生思考的问题。

于漪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给予我们思考和启示的是语文教师培养目标应有这样三个维度:专业性与人文性、德育性与灵活性、情感性与艺术性。这也正对应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教学的性质和最终目的决定了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性质和素养。所以,从教育的根本出发,从语文教育改革的精神出发,从语文教学目标出发,才能知道我们该如何发展和培养自己。

参考文献:

[1]张滢,于漪:育无止境爱满天下[n].中国教育报,2010-10-15(3).

[2]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J].语文学习,199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吕叔湘.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1988(3).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篇6

【关键词】艺体类大学生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一、引言

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是指对音乐、美术、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按国家教育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的英语语言教学。此类学生专业性强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英语基础薄弱,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老师和学生费了很大功夫,但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国内外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学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针对占高校学生比例较大的艺体类学生的英语教学研究却很有限。

二、艺体类大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由于艺体类大学生专业训练的需要和高考对他们的文化课要求不高,艺体生的英语入学成绩一般在60~70分左右(满分为150分),这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2.艺体类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思想上的重视,他们会为了专业学习而不上英语课。比如音乐类学生为了练和声或舞蹈而呆在练功间里不肯出来上英语课,体育类学生为了专业训练而不会来上英语课等等。

3.谈及到英语学习方法,他们大多都会知道预习复习,而真正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能够做到的却很少。很多艺体类大学生都不会主动记课堂笔记,除非是考试必须或教师要求,很少思考过改善英语学习方法和习惯来提高英语成绩。

4.教材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针对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特点的专门教材,在教材选择上很难做到难度适宜且具有针对性,班级人数过多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艺体类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对艺体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应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要求》指出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1.大纲的制定

根据教学大纲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调查表明,选用我国现行的任何一种大学英语教材来作为艺体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都不太合适。选用教材要考虑到对课程的定位――要求艺体专业本科学生把外语当做一门工具来学习掌握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把大学英语当做一门文化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文化的传播不妨作为教学改革的尝试。

2.教材的选用和编写

教材内容要突出专业性。编写一套较为浅显,内容上偏重于体育与艺术文化传播的教材会更适合艺体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艺体生提高听说方面的技能愿望强烈,更期望英语学习能够帮助自己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艺体生的教材要多选用一些与音体美专业知识相关内容,增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词汇,多设计与专业相关的课堂活动和会话练习。如为体育生加入与体育明星、体育训练和比赛相关的素材;为艺术生增加中西艺术家的生平逸事、成名道路、当代文艺信息的素材。还可以在每单元后设计专业英语词汇,丰富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这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语言材料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3.教学方法的改变

艺体生活泼好动,表演欲极强,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用各种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课堂氛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为学习者创造机会,运用其所学的语言进行自我表现。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及教材的特点安排一些互动,像小组合作等。研究表明:分组合作学习能减轻学习者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在现实的语言环境中练习英语。

4.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注重教师情感的投入

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来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某位老师有好印象,便对他所教授的课感兴趣,也愿意花功夫学这门课。相反,如果他们讨厌某一位老师,就会因为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不愿意学这位老师的课。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情绪上的变化,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成为他们心目中可敬的师长、亲密的朋友。

四、结语

虽然艺体生与普通文理生相比,确实存在一些的问题。但他们也有其自身的优点,情商高,感性、热情、礼貌,对艺术有极强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只是基础偏差,失去了学文化课的信心,只要让他们重拾信心,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一定能夯实基础知识,在学习中取得可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篇7

现代陶艺教学便立足于当代艺术大文化语境的范畴和多元化共存的理念,而且现代陶瓷艺术本身也代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是指从1985年之后所产生和发展的陶瓷艺术思想、观念、理论,以及相应的陶瓷艺术创作。这一时限的划分也是为了确定陶瓷艺术的科学与理论建立和发展的特殊性。研究现代陶瓷艺术必须放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情景中考虑,进入20世纪后,随着各种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涌入国内,我国的当代艺术也迅速发展起来,各种新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也随之进入到学院中。一些具有前卫色彩的艺术现象和艺术观念在学院的知识系统中被加以归纳与吸收,成为新的教学资源,为学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现代陶瓷艺术是依托传统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衍生、拓展出来的。在教学上,秉承“融合创造”的学术理念,以融合中西方艺术精华,创造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为宗旨,在教学体系中突破只以传统陶瓷艺术为陶瓷艺术教学的界限。

由于传统陶瓷教育的话语系统相对稳定,使其开放性不够,不能及时迅速地获取当代艺术文化中具有先锋性、实验性的视觉经验,对于现代陶瓷缺乏足够的归纳能力。传统的陶瓷艺术教学多重视陶瓷艺术的技能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培养以及进行现代陶瓷艺术大环境的信息渗透及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渗透,因此整个教学呆板而缺乏活力。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向,对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传统思维提出挑战,现代陶艺教育必须从教学职能到教育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而观念的转变就不得不借鉴当代艺术理念,现代陶瓷艺术教育虽然不是当代艺术的形式,但是当代艺术教育是有可能将其语言方式和思维理念提炼出来的。

因此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现代陶瓷艺术教学必须及时地吸收借鉴当代艺术中的优秀成果,并将其观念纳入到现代陶艺教学系统中来,现代陶艺的教学才不会与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隔离开来,才能达到培养具有时代前瞻性的人才这一目标,这也正是当代艺术院校教学的前沿课题。现代陶艺教学与当代艺术语境的共同特性,这里简单归纳了以下几点:

第一,人文特性与关注现实。现代陶瓷艺术本来就是当下的艺术活动,“现代陶艺”的语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是用于同传统陶瓷艺术区别的语言状态。现代陶艺的界定:它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观照,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这种审美价值重视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而现代陶艺教育的这种人文特性正与当代艺术关心社会现实的特性相契合。

第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传统陶艺是历来陶瓷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现代陶艺创作却是作为个体的陶艺家的独立创造。传统陶艺多以实用为目的,注重技术性且有着严格的分工及规范,但远不及现代陶艺创造主体的自由发挥。现代陶艺教学注重在此基础上不仅从外观改变了陶艺的审美形象,而且在功能上走向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将陶瓷作为现代艺术实现的媒介,它创造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化的“瓶罐”,并将崇尚精致、规整、对称的古典陶瓷审美趣味转向随意自由、更富想象、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现代陶瓷艺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陶艺者必需的素质,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关键。

第三,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要求。当代学院教育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意识形态的强大作用力之下,现代陶艺教学对西方当代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语言进行了学习研究,并结合对传统陶艺形式的研究继承。这种结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陶艺的诸多造型因素,如造型、釉色、烧成等陶瓷语言要素,在长期的时间和研习中,对陶艺的认识日趋完善深入,逐步形成体系;二是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着眼于国际性的现代陶瓷艺术理论与实践整体学术水平的学习能力。现代陶艺教学塑造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形象和文化符号。在今天看来,这种现代陶瓷艺术语言发展过程,对国内的现在陶艺教学影响深远。

同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教育在面对当代性问题时,应当保持着与社会艺术交流活动相平行的秩序,不断反思新的教育方式与创作实践。现代陶瓷艺术教育也在逐渐显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追求个人表现性的陶艺。由于当代艺术的偏向问题,学生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兴趣完全集中于个人表现方面。作为个人创作这无可厚非,但当大多数学生都以此为时尚,而不顾及陶艺创作与生活、与生产、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其结果会导致现代陶艺发展的路越走越窄,使现代陶艺日益成为与大众无关、与生活无关,而成为少数人孤芳自赏的东西。我国现代陶艺教育和侧重点与国外有所不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陶艺本体表现的语言、方式、原材料的运用和训练等,显得十分重要。

其次,目前的现代陶艺教育,过多地关注西方,忽视了东方陶艺的传统,使陶艺学生盲目地崇拜和模仿西方现代陶艺,追求怪异,致使东方的现代陶艺打上了西方现代陶艺的深深烙印,成了西方现代陶艺的翻版,使有悠久陶瓷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东亚陶艺一直处在西方陶艺的笼罩之下,以至中国的陶艺者做着西方式作品,中国的陶艺展看不出中国现代陶艺的面貌,更缺少东方陶艺应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

再次,现代陶艺从创作到教育,缺少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批评,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理论家少之又少,而陶艺家大都只关心创作,而不关心理论;陶艺教育中缺少关于欣赏、批评及至理论、历史方面的系统课程,致使学生理论素质偏低,对理论和批评不感兴趣。

当代学院以其人文品质和学术传统在当代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当代艺术中的学术高地。当代艺术正处于一个多元并存、飞速变化的时代。关注社会、强调观念、注重创新是它不断强调的主题。面对这一语境,现代陶艺教学应从坚守壁垒到学术过滤,通过陶艺语言自身的学术鉴别和分析,把辨识与解惑的任务摆在前面。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现代陶瓷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实验色彩,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课题,这些课题都将影响现代陶艺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漫谈》,载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2.贾方舟:《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的现代陶艺》,载于《美术文献》2001年第22期,第16页。

3.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201页。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双语版教材;双语教学艺术;双语训练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54-01

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者,应尽可能充分利用本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尤其是汉语专业、外语专业与语言学专业方面的图书资料与其他优越的学术条件,努力向在对外汉语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理论者与实务者学习宝贵的双语教学经验与心得,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科学有效的对外汉语双语教学方法。

一、双语版教材

《大学语文》应当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必修课。因为,《大学语文》不仅是中国学生,更是外国学生提高汉语文化素质的举足轻重的方法与手段,唯有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才能提高外国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领会、欣赏与表达能力;也唯有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才能让外国学生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从而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亦有助于外国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该教科书既要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又不能忽视所选内容的艺术性;所选篇目应本着扩大外国学生视野与提高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为原则;同时,鉴于学时之限制,所选篇目数量并非“多多益善”,而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究其原因,就在于如若课文篇幅过多,以学期规定的学时教师很难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对外汉语教师就可能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耳熟能详的篇目进行讲授。对于上述问题,早有学着呼吁,“随着学校形势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深化,为了提高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现行大学语文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这对于对外汉语双语版教材的编撰,也无疑是莫大的启迪。

二、双语教学艺术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一旦步入对外汉语讲堂,就会面临与外国学生的互动。一位出类拔萃的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互动氛围应该是生动而活泼的,而对于尚欠缺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与技能的教师而言,其课堂互动就可能是被动而呆板的。这与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无相关,课堂的驾驭能力说得更专业一点就是“教学艺术”。

古往今来的诸多教育家与思想家都十分重视教学艺术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并著书立说对教学艺术作出过深入探讨与详细论述。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丘就倡导蕴含着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启发式教学。孟苛传承孔丘的教育思想,提出“教亦多术矣”的教育主张,此处之“术”亦即教学艺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亦善于运用启发兼诱导的独到的教学艺术。十七世纪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巨著《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大教学论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明确地提出了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著名论断。”时至今日,教学艺术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教学艺术应基于遵循教学规律与美的规律,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笔者较为赞同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观点。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诸多教学类型的一个分支,它与普通教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既有普通教学的一般共性,又有它的教学对象是外国学生的特殊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当在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对外汉语教学艺术。

鉴于篇幅的限制,笔者仅就对外汉语教师言语信息的传递艺术略作阐述。

(一)在备课阶段,对外汉语教师应当注重课件的思想性(instructive)、学术性(academic)、知识性(informative)与实用性(practical),同时也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entertaining),以期让外国学生对所授内容感兴趣,这样课堂氛围也更为活跃。

(二)外国学生听讲汉语教学与我们中国人学习外语别无二致,加之他们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理解汉语语义就会有不小的难度,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就应当把握好自己授课的语言流速,如若教师的语言流速过快,就会让外国学生感到应接不暇,无法识别语义信息,这势必会挫败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三)在讲述带有较浓厚的中国独特文化背景,尤其是带有典故性质的内容时,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尽量找到与西方国家相似的文化背景,这样才有助于外国学生对语义信息的理解。譬如,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述中国古代忠贞的爱情故事梁山伯祝英台时,可以与西方的罗密欧与茱丽叶(Romeo&Juliet)作对比;向英美学生讲述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哲理谚语时,可辅助以英文“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ZhugeLiangthemastermind.”,然后找到西方文化中相似的谚语:twoheadsarebetterthanone.(二人之智胜于一人之智。)

三、双语训练

不言而喻,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亦如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一样,因为汉语既为语言,就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而且亦要在课下为外国学生布置复习训练任务,以便巩固所学内容。笔者建议,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在课下进行双语练习。各对外汉语教学点成立专门的教研室,认真组编既富有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又要兼顾中西文化背景的配套练习丛书,并提供详细准确的解析答案,以供外国学生自己课下训练。至于题型的设计,应当包含双语互译训练,譬如对英美国家的学生而言,设置英译汉(englishtoChinese)与汉译英(Chinesetoenglish);对日本学生设置日译汉(JapanesetoChinese)与汉译日(ChinesetoJapanese);对韩国学生设置韩译汉(KoreantoChinese)与汉译韩(ChinesetoKorean),如此等等,依次类推。诚然,这是一项较为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点与本校外国语学院合作,以充分利用外国语学院各门类外语教师的语言优势。

参考文献:

[1]梅桐生,张闻玉.大学语文.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2]傅道春.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4]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梅桐生,张闻玉.大学语文.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第1页.

2傅道春.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281页.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篇9

关键词:艺考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

G633.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家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语文课难上,但笔者认为,艺考生的语文课更难上。长期以来,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根据这类学生的特殊情况,努力寻找并掌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彻底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一现状。

一、艺考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

艺考生,全称是艺术类高考的学生。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专业的学习上,文化课成绩有所欠缺,成绩拖后腿是目前很多艺考生面临的困难,虽然语文是一直都在学的科目,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艺术生来说,语文成绩是远远跟不上普通类的考生,特别是语文课堂非常难开展,所取得的效率也不好。具体表现为:

(一)从学生学的角度

1.漠视语文。艺考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

2.心理重视,但无能为力。这类艺考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

(二)从教师教的角度

1.^念陈旧,应试为主。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使得很多老师在教授知识时,只是单纯的讲课本的知识。但是实际上真正的教学应该要教会高中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为了不再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谈不上提高艺考生的语文素养。

2.方法不当,不切合艺考生的实际。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缺少一定的激情,教师和学生之间还缺少一定的感情交流,再加上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乏味、枯燥以及庞杂,缺少趣味,因此,并不是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没有趣味,是因为语文教师没有设计好语文课堂的环节。

二、艺考生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1.寓教于乐,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艺考生的个性特点明显,他们活跃、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所以我们需要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为切入点,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吸引他们在参与中体验语文独特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比如可以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铅笔字练习、成语积累、优秀作文分享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会让艺考生觉得的有存在感,每个学生都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学要投其所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彻底改变课堂模式

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像自己学专业一样的有趣。首先从形式上进行改变,桌子的摆放分小组围起来,每个小组的分配要注意男女、专业、能力方面的搭配,其次是教师上课时要突出展示学生的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这是这类学生的强项,但所有的设计都不要离开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方山子传》时,我就要求学生完成字词、句式特点、介绍方山子的“异”等问题,要求组长做好组内分工,搜集资料、组织整理,板书译文、上台展示等,每项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轮流承担。教师只做终点裁判,负责加分,必要时给予引导点评。在学生展示时,组内同学积极查漏补缺,组外同学拼命“鸡蛋里挑骨头”,这样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艺考生术为枯燥的生活节奏。

3.重视课堂评价,构筑情感交流的平台

艺考生情感很丰富,但比较自卑,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课堂上一定要重视与他们的情感交流。语文学习过程评价可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与调节、激励与促进功能,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发展性语文学习评价的核心。课堂评价首先是对思维的过程与思维方法的评价。也就是说,无论学生回答的问题多么精彩,也不能仅以一个“好”字作结论。因为,教学评价的重心是过程而非结果。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分析过程,从过程分析中归纳思维的规律与方法。这样的评价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结束语

艺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后的时间很少用来学习语文,所以我们只能向语文课堂要效率。如何使艺考生在课堂上“活”起来,是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希望我这几点建议和思考能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篇10

对语文艺术课堂的理解

语文艺术课堂必然是语文味浓郁的课堂。高超的语言驾驭艺术,丰富的语文知识使得语文课堂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陶醉其中,分享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艺术课堂必然是饱含美学元素的课堂。这种美首先在于语文教材的内容。沈龙明认为:语文教材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学科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示人类社会中那些艺术特质的美的东西。那些精美的古代诗文,那些带有强烈异域色彩的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记录了作家独特内心感受的中国文学作品,那些妙趣横生的童话、寓言故事,那些逻辑严密的议论文章,无不向学生展示着人类对美的发现,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内容进行艺术地讲解,其过程也必然流露出诸多的美。吴松年说:“教学艺术用其独特的教育人格和审美价值去发现教学中的美,展示教学的美感,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一个情境的描述,一个生动而内容丰富的讲解,一段激发学生的导入,一个引人深思的设问,一个充满欣赏和激励的点评,一段充满真情的师生交流、互动,一个充满智慧的指导,无不体现教学艺术的美感。”

语文艺术课堂必须是建立在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的。艺术离不开科学,展示教学的艺术,必须坚持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体现为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学固有的规律办事。而教学规律是一个永不完结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艺术必须体现其所处时代的先进教育理念。语文艺术课堂是对语文教学的优化,它拒绝照本宣科,但是,必须是在规律的前提下对教学的优化处理。

语文艺术课堂初探

要想进行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要想进行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做到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艺术化的课堂必然是生动活泼的,但是,艺术课堂必然有各种无法预设的因素存在。语文教师要想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做到从容应对,收放自如,首先要能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通盘的了解。因为只有讲解的知识了然于胸,才能不失时机地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领悟到文章的优美感人之处。

要想做到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熟读成诵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绝妙之法。诵读不同于机械地反复朗读,不同于死记硬背,在教师恰当引导下的诵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课堂气氛高涨。如果诵读的是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韵语、儿歌、古诗,还能有效激发学生们展开富有个性的联想,这样,诵读不仅使得学生们的语言更加丰富,还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情感。

“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一门艺术,可以拿到语文教学中来。盐城市景山中学的薛海潮老师一直坚持用非指示性教学法,即: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心灵去领悟,自己的观点去判断,自己的思维去创新,自己的语言去表述。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中可以看出一个语文教师从容、大气,得之于大道的教学艺术。

语文艺术课堂离不开表演。有些文本,像剧本课,像《三国演义》、《水浒》等里面有错综复杂的人物,这样的课文教学,适当地加入一些表演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角色的不断转换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艺术课堂涉及语文教育教学的许多方面,有许多可以探讨的空间,本文只是做了扼要的论述。阜宁县施庄中学陈穗校长认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育人境界,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去体验、总结、感悟,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发掘自身的教学潜能,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他要求语文组艺术课堂试点启动后,语文教研组戴海波主任积极响应,拟订方案,要求每一位教师公开课教学必须有特色,否则重开。在这样的教学研讨的环境下,施庄中学的语文教学别具一格。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沈龙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