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发展动态十篇经济发展动态十篇

经济发展动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2:11

经济发展动态篇1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9年,发改委将聚焦重点领域,聚力攻坚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全力推进全区经济高质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一、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导向,推动发展目标上台阶。以“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为统领,按照“六个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围绕实现高质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谋划一批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和对策建议,将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到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上。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梳理一批重大项目,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结合“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目标要求,高标准建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将任务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做到任务更明确,更好地发挥考核的导向性、约束性作用。突出重要指标、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督查推进,层层压实责任,一着不让抓好落实,推动各项发展目标上台阶。

二、坚持项目为王,强化支撑,积蓄高质发展新动能。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持续扩大有效投入,不断增强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按照区委区政府“项目攀新高”工作要求,积极为项目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委领导班子挂片服务制度,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帮助业主解决项目建设的难题。开展项目建设劳动竞赛、“百日突破”等活动,确保项目建设理念不变、力度不减、干劲不降。倒排时间节点,加快推进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序时进度全市第一。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力量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创造条件.抓好重点项目储备,着力做到招引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

三、坚持勇于担当,砥砺奋进,谱写高质发展新篇章。发改委作为经济综合部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我们将坚定履行职责的决心和攀高争先的信心,正视压力不放松,咬定目标不动摇。勇于担当,只讲执行不讲条件,不断强化组织推进力。认真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与部门、企业的沟通协调和联动互动,及时了解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坚持月分析、月通报,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研究,找出症结所在,提出针对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标考核体系,强化指标调度,确保优势指标运行稳健,弱势指标迎头赶上。对标高质量发展体系,强化监测监控,定期分析研讨,研究应对措施,增强监测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做好分类指导,强弱项补短板,推动全区经济实现高质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经济发展动态篇2

1.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大框架变化不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由于受外界和自身双重影响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加存在着一定的未知性。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出发,我国经济发展大框架短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化。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在我国三大需求相互协调下,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经济运行趋于稳定。第二,我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2013年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局面,我国中央采取稳健发展宏观调控方式,坚持控制财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出台小规模刺激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稳定发展。2014年我国政府在原有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采取进行精准的定向调控,对于经济薄弱环节通过扩投资、稳外贸、定向降准、减税等举措有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2.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对于挑战来说机遇更多

虽然近些年来在我国市场向世界开放过程中面临着诸如欧债危机、新兴经济体发展困难、世贸组织形式不振以及大宗商品波动等影响,但是由于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进一步好转,世界经济整体趋于平稳,国际市场需求将出现回升态势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行业改革使内生动力增加

当前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重心是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想激发经济增长动力必须加大多领域的制度建设力度。第一,行政财税改革。政府通过调整各级财政关系、简政放权、合理减税等方式提高市场主体活力;第二,城镇发展进程改革。通过土地及户籍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促进城镇发展进程加快为扩大内需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金融改革。大力发展民营银行,进一步实现金融资源高效配置,促进金融市场良性竞争。

4.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民生经济发展

在十八闭幕会上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重视民生经济发展,因为民生经济发展重视劳动者的收入、福利水平,提高其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能够使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得到一定的保障和改善,是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竭动力。

二、对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1.适当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要想实现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积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其中适当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对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措施来进行完善。第一,加大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构建并完善第三方评估长效机制,给予市场和企业一定的审批权;第二,对政府服务管理职能进行强化,重点强化监管职能,实现相关事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不断创新监管和服务方式,促进服务管理效能的提高;第三,优化编制结构,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构建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2.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

通过我国2015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风险面临较大压力。对此,我国要想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必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首先,应当通过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来推动消费的扩大和升级,将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紧密相连;其次,推进城乡结构改革,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促进其向新型城镇化转变;最后,对区域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能够保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对当地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当地经济稳定增长。

3.提高民生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动态篇3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所谓社会经济形态,就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相适应的并有政治的和思想的社会上层建筑竖立其上的社会经济关系、社会经济结构。它是人类活动的经济的社会的形式 。所谓自然历史过程,就是不由人类目的和意志决定而由因果联系和规律决定的"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

    同时,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类活动的社会形式,包括经济的社会形式即经济关系在内,是人们自己生产出来的,就是说,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显而易见,这种社会形式的发展,包括前面说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内,当然也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而人类的活动无不受人的目的和意志的支配。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果,作为人类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为什么会成为自然历史过程?怎样成为自然历史过程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人类的活动与人类活动的结果区别开来,弄清它们在与人的目的和意志的关系上的区别。

    恩格斯指出:"使人们行动起来的一切,都必然要经过他们的头脑" 。"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 。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行动,都一定有目的,并且有其方向被目的所规定的意志的调节。这里之所以要把意志和目的分开说,是因为意志和目的同人的行动联系的程度有区别,意志离行动比较近,是目的和行动之间的中介环节。人若要行动起来,既不能没有目的,也不能没有意志。显然,人类的活动或行动是完全由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支配的。当然,人的目的不是凭空产生的和任意的,它要受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但是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直接支配人的行动,能直接支配人的行动的只有目的和与它相联系的意志。

    不过,人的目的和意志所能完全支配的仅限于自己的行动或活动而已,当问题进入到活动的结果时,目的和意志的支配作用就不存在了。

    这是因为,人类的个体从来就不是孤立地存在或者孤立地活动的。人类的每个个体不但天然地处在与其他一些个体(不是全部个体)的血缘关系中,而且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从而不能生存。人们共同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种合成的作用力,即合力 。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由于自己的性别、年龄、体质、社会地位、工作状况和财产状况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活动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由于需要和环境的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意向也会各不相同。有统一意志的各种人群共同体(如家庭、氏族、民族、阶级、政党、军队等)的情况也是这样的。于是,目的不同的个人和人群共同体的活动产生的作用力的方向也就有的相同,有的相互交错,有的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在方向不一致的别人和别的人群共同体活动的作用下,每个人和每个人群共同体活动的作用力的方向会发生偏斜,很难保持自己的目的所要求于它的那种方向。于是,在人们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这样的情况:"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由于在同一社会舞台上活动的各个人和各个人群共同体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力方向不一致,所以尽管参与活动的每个人和每个人群共同体都有自觉的目的,都按照自觉的目的活动,他们活动形成的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却与其中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集团活动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都不一样,他们共同活动造成的总的结果,就像其中每个成员的活动都没有自觉的目的一样。在人们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在个人和人群共同体参与社会总活动的过程中,人们活动产生的作用力逐渐脱离个人和人群共同体自己意志的支配,自觉的人共同活动形成的合力成了"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 ,从而具有了一种自然力量的特征,而人类个体(指个人和有统一意志的人群共同体,每个个体都有并且只有一个目的和意志)上的有目的的活动则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变成人类整体上无目的的活动,结果"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 ,使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总是像-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过程的总体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尽管来自自觉个人的相互作用,但既不存在于他们的意识之中,作为总体也不受他们支配。他们本身的相互冲突为他们创造了一种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他人的社会权力;他们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不以他们为转移的过程和强制。" 总而言之,因为人们的意向互不相同,而活动结果是由人们共同活动产生的合力决定的,所以人们的活动虽然受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支配,活动的结果却不受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支配。

    人类活动的社会形式,包括人类活动的经济的社会的形式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社会经济形态在内,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果,也是这样。社会形式虽然是人们自己生产出来的,却并不是任何个人或任何人群共同体单独生产出来的,而是这种关系所联结的所有的个人和人群共同体共同生产出来的,并不是个人或人群共同体单独作用的产物,而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也就是人们共同活动形成的合力的产物。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比较稳定的足以构成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经济关系,都是目的各不相同的人们凭借着各自的条件经过反复的实践、反复的探索、反复的较量,达到势均力敌以后形成的。就像合力造成的一般结果一样,随着参与创造这种相互关系或社会形式的具有不同意向的个人和人群共同体数量的增加,这种相互关系或社会形式对于它的每个创造者来说便都不再完全符合其愿望,在许多场合甚至违背其意愿。因此,人类活动的社会形式,包括社会经济形态在内,虽然是人们自己生产出来的,却是不依它的创造者的目的和意志为转移地生产出来的。人类活动的社会形式,包括社会经济形态在内,其样式或性质不受人类的目的和意志支配,或者说,不由人类的目的和意志决定。

    那么人类活动的社会形式,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考察一个前面没有提到的因素,即人类活动的能力。

    没有活动的能力,人类就不能活动。人类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人类活动能力的发挥。因此,具有活动能力是人类进行活动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人类的机体必须进行新陈代谢,必须与自然界进行不停的物质变换。人类与其他生命体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是通过生产劳动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来实现自己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发挥,这种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体能力、区别于其他动物能力的最根本的能力。这个能力同时也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且体现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核心的活动,在人类的一切活动能力中,物质生产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人类社会就是在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活动中、依托着物质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人类由类人猿、类猿人进化而来的过程中通过世代相续的活动逐渐形成的。生产能力的形成起初是没有自觉目的的合目的性活动的结果,到后来则成了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中,人类为了增加原有种类产品的数量,生产出新种类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地自觉地探索自然规律,制造和使用新的生产工具,发现和使用新的原料、材料,创造新的技术。人类这样做的时候,就把生产能力发展了。当人类认识到自己获得的自由的程度与生产能力发展的程度之间的正比函数关系以后,甚至生产能力的发展本身也成了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即生产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有目的活动的结果。

    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生产能力的发展并不是由个人意志或独立的人群共同体意志决定的随心所欲的过程,而是个独立于个人和各个人群共同体意志之外的循序渐进的积累的过程。对于处于人类发展链条的一个环节上的每一代人来说,他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一种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 这里所说的生产力,就是人类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发展的情况是,每一代人都把从前一代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生产能力作为前提条件,进行生产活动,并且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再把这种提高了的生产能力传给下一代。在这里,尽管每-代人都经过自己的手使既得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从而使自己的目的、意志对生产能力的发展有所作用,但是因为人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对社会产生作用力,每代人对在他们出生前和死亡后的人类社会都不可能有作用力 ,所以人类生产能力的整个发展却是独立于每一代人自己的意志之外的,是自己的意志决定不了的。不但如此,甚至连自己对人类生产能力能够进行哪种基础上的提高都是由人类生产能力先前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既然人类生产能力的整个发展独立于每一代人的意志之外,就像自然过程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一样,那么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便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性质。

    这样,由于人的目的、意志的支配作用只能存在于每个人和有统一意志的人群共同体的活动中,而人类生产能力是在人类世代更替的过程中通过传授和积累循序渐进地发展的,整个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独立于每一代人的意志之外,作为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的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便成了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的活动除了必须具有活动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活动的方式和活动的社会形式。对于生产活动来说,除了必须具有生产能力以外,则还必须具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所谓生产方式,大家都知道指的就是劳动的进行方式。所谓生产关系,就是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核心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即区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显然,生产能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全都是生产活动必须具有的条件。缺乏其中任何一项,生产活动都不可能进行,生产活动都不可能存在。

    虽然上述三项条件同为生产活动所不可缺少,但是它们同生产活动的关系并不是同等程度的。从生产活动是生产能力的发挥来看,生产能力既是生产活动的条件,又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类的本质力量,它是具有活动主体本质力量身份的活动的条件,因此是比其他两项条件更为基础性的条件。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相比,生产能力受着主体需要的直接制约,具有与需要同步的自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具有原动性。而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作为条件既要与生产能力互相协调,又不具有这种原动性,这一点便决定了生产能力同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关系。唯物史观指出,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能力提高了,变化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就必须适应着生产能力的状况跟着变化。不变化,就会阻碍生产能力的发挥,从而阻碍生产活动的进行。不进行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这样,人类生存需要这种自然必然性就最终地制约着生产能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

    前面说过,人类活动的社会形式,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是有目的的人们经过反复实践、探索、较量,达到势均力敌而形成的,它不受人类的目的和意志支配。现在,我们考察了生产能力以及它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关系之后,则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没有依据的,而是通过生产方式,以生产能力的状况为最终依据的。人们经过实践、探索、较量以后,相互关系究竟稳定在哪一点上,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最终则是由生产能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达到稳定状态的那个点的位置,必须与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相适应。人们的实践、探索、较量所起的作用,就是不断地晃动生产关系,以使它能够追随着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与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情况相同。每一代人在开始活动时都碰到一种既定的社会关系,并且以这种既定的社会关系或既定的社会形式为前提来开展自己的活动。这种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不是这代人自己创造的,而是前人创造的,不是当代人自己活动的结果,而是前一代甚至前数代人活动的结果。当代人的活动对这些关系或形式或许会有所改变(当然这种改变是这一代人共同活动形成的合力的结果,并不依它的每个创造者的目的和意志为转移),在自己生命的后期或许可以生活在这种亲手改变的关系或形式中,但是这种改变了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对当代人来说主要却是留给下一代的遗产,是给下一代提供的开展活动的前提。就像发展生产力一样,每代人对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的改变都必须从原有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出发。每代人对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能做哪些改变,都是由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先前的历史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已经具有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人们不但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形式,而且不能凭空自由地创造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马克思说:"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在完成的资产阶级体制中,每一种经济关系都以具有资产阶级经济形式的另一种经济关系为前提,从而每一种设定的东西同时就是前提,那么,任何有机体制的情况都是这样。" 

经济发展动态篇4

一、http://公共经济学的产生及演变

公共经济学作为一个学术学科,产生到发展至今,时间并不是很长,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是其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固有的基本理论,历史渊源还是非常久远的。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共经济学是由西方最初的财政学发展、衍生而来。最早提出“公共支出”一词的是被称为“统计学创始人”的威廉·配第,他在他最著名的《赋税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公共支出”“公共经费”这样的名词,并且对各种“公共经费”进行了非常系统的论述,以及“公共经费”在政府税收中的作用。

自此之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大时代背景下,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腐朽的封建枷锁,在政治经济上不断地发出“自由经济”的声音,应运而生的众多西方思想家也从不同方面,用不同的理论和实际行动,丰富了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它一生中最著名的文章《国富论》,文章系统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分析说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里程碑。继亚当·斯密之后的是大卫·李嘉图,它继承了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经济和财政思想,发表了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又一部经济学领域经典之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著作中阐述了一套成形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体系,提出财政是以国家为中心建立的一种公共经济。这一理论的提出,明显地突出了财政在一个国家中的作用,是经济学发展又一大进步。而之后的众多西方经济思想学者开始了对经济学深入思考,巴斯塔布尔于1892年第一次以《公共财政学》为书名出版了经济学专著,这是国家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转变的重大体现。之后于1921年汉特在他的著作《公共财政学大纲》中,又提出了“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第一次把公共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提出。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空前严重的1929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的萧条促使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古典经济退出历史舞台,而面对如此的巨变,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思想家们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为陷入困境的西方国家提供了出路,最有代表性的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用国家宏观调控进行调节控制原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带领美国和众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经济危机。发生这一经济巨变,无疑使公共经济作为经济学一个分支同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1936年在美国出版的《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应从“政府收支”转为“公共经济”,为日后公共经济学蓬勃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之后于1959年,“公共经济学”这一概念横空出世在美国学者查理·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中,他在书中提到“公共经济学就是研究政府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主要后果及其与社会目标的关系”,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让“公共经济学”这一概念在众多经济学者的眼前一亮。之后于1965年,他又直接以“公共经济学”为书名,出版了著作,标志着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正式的理论学科诞生,而查理·马斯格雷夫也因此被誉为“公共经济学之父”。

随着“公共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正是产生,公共经济学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时期,短时间内以公共经济学或公共财政学为题目、书名的著作频繁出现。1969年卡梅隆出版的《公共经济》中,把公共财政学和

转贴于http://

公共经济学进行了具体区别,而且对公共经济学的范畴进行系统化扩大,引起了公共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进行转变。使其成为了经济学领域内一个有独立体系的分支。之后1977年美国学者又把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亚非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使其不在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加上北欧地区的社会福利国家的经济发展,又引起了更多的学者对公共经济进行关注。

一路走来,公共经济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成熟,在20世纪末,由于世界经济理论的研究与数学方法的紧密结合应用,公共经济学也逐渐融入了其他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学、社会学、信息学及管理学,进而产生了许多与公共经济学有关联的边缘学科,如福利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而公共经济学自身在内容、形式、研究方法都有非常大的发展。

二、中国公共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发展动态篇5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战略

洞庭湖地区主要包括湖南省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以及湖北省荆州市,总面积约6.05万平方公里。湖南省洞庭湖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经济总量占全省近1/4,2014年洞庭湖地区生产总值6436.7亿元,增长10.1%,占全省23.8%,在全省仅次于长株潭,是我省经济发展第二增长极。2014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湖区建设迎来新的里程碑。如何利用好政策优惠,在保护中获得发展,在发展中提升保护能力,成为湖区直面的时代命题。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洞庭湖区拥有6000平方公里湿地,土壤肥沃,水量充沛,光照充足,有利于现代种植业的生长。自秦汉以来,湖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三湘儿女,是湖南的母亲湖。自“十五”以来,湖区经济一直在持续增长,但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经济总量不断提高

洞庭湖区三市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地区生产总值有了较大提高,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585.39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6436.74亿元,年增长速度均高于湖南省平均增速,达10%以上,在2011年更是达到了22.74%,高于全省6个多百分点。丰富的资源优势转正在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湖区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1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797元,比上升增长9.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287元,同比增长9.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976元,同比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9.58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省比重21%。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湖区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转型趋势逐显(见图1)。总体看,2010年至2014年5年期间,湖区第一产业比例均在下降,从17.58%下降到13.64%。第二产业比重较为稳定,一直在50%左右,2014年为49.6%。第三产业比重呈缓慢提高态势,从34.12%上升到36.66%。基本呈现“一产稳、二产强、三产兴”局面,为生态经济区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虽然为了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湖区污染,湖区关闭了很多造纸企业,但是洞庭湖区经济总量持续上升,很大部分是依靠当地“三高(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高精尖产业非常少。该区石油、食品、轻纺、造纸等几大行业在湖南省占有重要地位,长岭煤油厂、岳阳石油化工总厂、洞庭氮肥厂、岳阳纸业集团、常德卷烟厂、恒安纸业、益鑫泰、洞庭麻纺厂等是全省工业的主要增长点。这些产业虽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资金投入大、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低产品产出和低产业经济力,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构成了很大阻碍。而且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不深,附加值低,与本地资源相关度低,因而对农业、工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推动有限,对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四)湖区民生问题突出

一方面,一些带有基本温饱性质的民生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以益阳市为例,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为310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136389户、贫困人口347132人,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2.86%、农业人口的9%。另一方面,发展也在不断催生新的民生问题,渔民上岸后的生活、工作、子女教育难以解决,少数群众还过着“起居三尺舱,捕鱼换口粮”的生活。湖区城乡“二元”结构也很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6元,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城乡基础设施、卫生服务、教育教学设施配置不公平,农村学校硬件差、教师少,难以满足居民对孩子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问题

洞庭湖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湿地,湿地面积广大,对周边具有重要生态平衡作用。湿地生态系统独特,自然资源富饶,是鸟类、鱼类、野生植物天堂。然而,由于多年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湖区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湖岸支离破碎,不容乐观。

(一)湿地面积萎缩

洞庭湖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曾经是我国最大淡水湖泊,新中国成立以后,被鄱阳湖超过而成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由于湘、资、沅、澧四水来水量减少以及长江泥沙来量加大导致湖盆泥沙沉积量大增,再加上20世纪50-80年代大规模“围湖造田”,湖区面积不断缩小,1896年5400平方公里,1949年4350平方公里,1954年3915平方公里,1958年3141平方公里,1971年2820平方公里,1977年2740平方公里。目前平均湖泊面积2740平方公里,与1825年6200平方公里相比,减少了一半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2010年湖面面积最小,仅472平方公里。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枯水期提前、延长,水位较往年同期大幅降低现象,近10年最低水位仅为21米,2013年已经提前一个进入枯水期。

(二)水体污染严重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和城镇发展造成了大面积“三废”污染,部分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由于大量含硫化合物排放,沅水流域和岳阳市区已经形成显著酸雨带。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染水排放,特别是造纸、制革、屠宰、和肉类加工、电镀、印染、化工等部门所造成污染,使湖区水含化学耗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5较高,重金属污染严重。特别是湖区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大量粪便直接排入水中,很多湖泊由往日的清澈见底变成现在浑浊不堪、臭气熏天。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多年监测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洞庭湖出口断面再度出现五类水质。1990年至2002年,洞庭湖湖体、出湖口断面各时段水质中,二至三类水质占比为37%,四、五类分别占53%和10%,没有出现过劣五类水质;而在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中,劣五类水质占比已达到5%,四、五类水质分别为49%和46%,二、三类水质断面已经消失。地表水不能饮用,地下水也受到严重影响。在南县浪拔湖、华阁等乡镇,原来广泛使用的“摇把子井”早已取不到水,深层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

(三)生态承载力下降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功又消除了。”三峡水电站的修建,使很多鱼类的洄游通道受阻,一些鱼类不能去上游或下游活动,原始的生态系统结构已经发生恶性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洞庭湖水体受污严重,湖区水质降低,给湖区人蓄饮水、农田灌溉造成重大不便,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污染,中毒死亡现象十分严重,白鳍豚在2007年已经宣布功能性灭绝,2015年12月见诸报端的江豚因食物污染造成死亡的案例就有30例。很多珍贵水生物数量骤然减少或灭绝,动植物食物链维持受到威胁,候鸟种类和数量也在迅速减少,冬季到洞庭来看鸟难以回到过去的壮观。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

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意识,从经济发展方式上要实现根本转变,要绿色发展解决居民的收入问题。一切问题的根源即在于“穷”,解决了穷,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而解决“穷”的问题,就必须从湖区特色出发,做到人有我优,人无我有,以“特”取胜。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目标

(1)改善湖区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洞庭湖。国务院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生态文明为建设主题,将洞庭湖打造成为我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这为我们推动生态经济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十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同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一样的高度,形成“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是神,必须纲贯神穿,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协、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绿色发展第一被提到发展理念的地位。新一届领导政府也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曾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指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之洞庭湖重要的生态地位和已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强湖区水、地、林的保护,是重要的战略目标。湿地面积稳定,蓄水功能得到增强;河湖联通顺畅,防洪抗旱能力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水源清洁无污染;农业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青山绿水,人水关系和谐,再现“八百里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景象。

(2)增强生态经济发展后劲,共引湖南经济。湖南目前有四大发展板块: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大湘西、湘南,四大板块覆盖全省,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洞庭湖是生态经济发展区,是第二大增长极,处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区的腹地,要增强板块实力,提高极化效应,为长株潭提供农产品、生产要素供给,为长株潭工业产品消费提供强有力的市场支撑。中央对湖南的“一带一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新定位,为我省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得到国务院回复,这一区域成为长江经济带在湖南这一块的最大支撑。洞庭湖是湖南直达长江的门户,能够带动湘、资、沅、澧四水,实现江湖联通,辐射74个县市。湖区素有“鱼米之乡”、“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与资源,能够发挥优势与长株潭共引湖南经济。

(3)建立生态产业体系,追求低碳发展。从农业、工业、三产三个方面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高标准农田比例,每亩产量得到大幅度增加;采用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的现代生产方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发展质量得到提高;延长农产品价值链,融入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元素,促进三产的融合发展,农业潜力得到充分挖掘;通过文化价值的包装,创新营销宣传方式,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得到提高。工业方面,通过工业园建设,产业转移承接量得到增加,工业增加值占GDp总量得到提高;改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相互合作,构建专利产品的研发、应用完备体系。第三产业方面,创新金融产品,丰富产品类型,能够使需要资金的企业都能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得到需求满足,使社会公共领域能够得到足够资金进行开发;电子商务发挥巨大能量,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发展有序,最大限度满足企业成本降低和居民生活便利。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重点

(1)建立湿地补偿机制。要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立湿地补偿机制是唯一途径。借湖南、湖北共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契机,学习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经验,研究出台《湿地补偿办法》,按照“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下游对上游进行经济补偿。首先要建立制度保障,将生态补偿纳入法制化轨道,将生态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第二要明确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主体,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农民。政府是机制的执行者和资金的重要来源。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最终落脚点。农民也是参与者,农药化肥使用也要在环保法规定的范围内。第三要保障资金来源,上游要发展经济必然对下游生态产生影响,因此下游必须支付上游资金,这部分资金能够补偿上游为了环境效益而失去的经济效益。下游资金的来源主要应是中央政府的拨款,地方政府从每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中拿出专项资金保障需求。第三对于企业和农民这两个与环境直接联系的活动行为者,要制定严格的排污的标准,如果一旦超过要进行责令停产整改和进行罚款。

(2)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最大的区别是生态产生污染少,生产过程绿色环保。农业是洞庭湖的优势,长期以来也是国家的金盆子,借此生态经济区建设之机,要整合区域内农产品资源,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对有一定市场基础和规模的产品,通过文化包装,强势推向市场,扩大市场知名度,以品牌取胜,以质量为保障;推广测土配方、统防统治技术,减少土地农药化肥的使用。工业是“强国之基”,湖区应该紧紧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循环工艺、低碳工艺,减少污染排放。

“现代服务业是发展的新鼠标”,湖区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现代旅游业。创新金融方式,允许民间资本在一定门槛下进入资本市场,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利用电子商务,把特色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尤其要发展互联网+县域,利用县域经济的繁荣带动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农村美丽,推动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疏通港口,发挥城陵矶港口的通江达海优势,利用“一带一路”、“一带一部”的战略机遇,将湖区的产品运往全球各地;利用交通优势和区内三国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忧国忧民情怀,做好精品旅游路线规划,完善交通网络,提高湖区特色景点的待客能力。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5年度工作要点》为纲领性文件,切实落实环湖公路建设、千亿园区培育工程、铁路工程建设、城陵矶新港区建设等10大标志性工程把创新、协调、共享、绿色、开放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湖区每项工作。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两型”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

(2)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抓好土地流转。完善流转户的劳务输出问题,让一些农户自愿参与到土地流转中去,通过完善土地流转后的保障,减少流转后顾之忧,提高流转意愿。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引导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促进规模经营。第二,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促优势产业升级。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实现生态发簪;加强品牌管理,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同类产品向名牌产品集中,支持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第三,着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条件成熟的合作组织开展区域合作与配合联动,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组织,推动农民产前、产中、产后实行集约化经营,以统一生产、批量经营的方式,形成农产品销售的固定通道。第四,加快“名牌”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搞好“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工作,让更多具有特色、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走出去”,大力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理标志特征的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产以及肉、禽、蛋放心品牌。

(3)发展新型工业。首先,要强化生态优先理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只有全力保护好、利用好、发挥好山好水好的生态优势,才能实现优势发展、长远发展、永续发展。第二,要强化工业园建设。优化园区软环境,增强企业入驻意愿;完善配套设施,降低入驻企业生产成本;在“大招商,招大商”的同时,加大专业化招商力度,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链招商,充分考虑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推动湖区产业和区域外大型企业的关联度提升;加强同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联系和合作,探索整体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尝试以“飞地”模式合作建园;简政放权,简化入园企业的各种手续。第二,建立健全针对企业层面的人才引进奖励方案,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以奖代补,给予激励。加强回流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技能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打造湖区园区用工信息平台。第三,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政府奖励和扶持的力度,建设良好平台,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企业要切实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国家火炬计划先进制造业基地”、“湖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与产业开发基地”和“中南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有利条件,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构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4)发展生态服务业。第一,要大力推进现代金融发展。培育黄金客户群,减少资金外流;创新贷款担保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成立担保机构,对优秀的社会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贴和免税优惠;允许企业互保、订单抵押、应收账款抵押、专利和库存商品抵押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担保方式。对于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创新业务品种,在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开发出更加丰富的支农信用新产品;鼓励企业公开上市融资。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上市,促进企业创新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等形式增加融资。第二,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商业发展电子商务发展,尽快“触网”,进行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取长补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挖掘农村电子商务的市场潜力,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物流、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加快引进电子商务等专业型人才,对符合我市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应该在培养体系、薪资待遇、廉租房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第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做强做大现代港口物流。利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港口当地报关的优惠之际,加强主要港区及配套集疏运设施规划建设,改善已有港口设施环境,扩大港口大宗散货运输,提升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发挥港口应有作用;积极培育专业物流和园区物流。以专业市场集中仓储与货运配载物流需求为导向,以现有市场配载物流为基础,打造一个或多个专业物流企业。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洞庭湖近20年水质与富营养化状态变化[J].环境科学研究,2013,(01).

[2]杨新荣.湿地生态补偿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以洞庭湖区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4,(02).

[3]吴纪宁.关于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武陵学刊,2012,(02).

[4]谷文苹,贺清云.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3).

[5]胡彪.加快推进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2.

经济发展动态篇6

关键词:区域动态人力资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义乌市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88-02

引言

2012年,义乌市登记流动人口数为159.5万,远远超出常住人口。同时,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义乌市在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县级市)排行榜排名位列14名。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增加、技术的进步,这其中又以人的因素为首,人的素质的提高才能推动技术的快速进步和产出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从影响经济增长的源头因素来看,人力资本才是重要的因素,大量的流动人口对义乌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人力资本由舒尔茨(Schultztheodorew,1960)首先提出,并经贝克尔(BeckerGary,1964)等人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卢卡斯(Lucas,1988)和罗默(Romer,1986)为代表人物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作为同物质资本一样的独立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运用微观的方法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力,从而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新贸易理论的代表克鲁格曼(paulKrugman)认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也受到产业集聚等因素的重要影响,生产要素通过流动产生空间上的集聚,会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1]。

国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经济正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加之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国内学者更加关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侯亚非和王金营以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外生变量来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顾加宁对中国人力资本的集聚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3];郭永昌分析了上海市闵行区外来人口的基本特征、集聚成因和空间集聚基本形式与演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城市外来人口的重构模式[4]。

针对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本文提出的“区域动态人力资本”在本质意义上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的概念相同,它是指某一区域动态流动的、受过一定教育的、具有某种学历(教育水平)和技能特征的劳动力。在本文的研究中,以流动的务工经商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称之为人力资本。需要说明的是,动态人力资本应包括人力的流入与流出两个方向,但义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流出的人力资本相对流入的比例较小,因此在本文中将忽略流出人力资本存量。

二、义乌市动态人力资本存量分析

动态的务工经商劳动力的数据来源于义乌市2012年的流动人口数据分析报告和境内13个镇街6863份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情况汇总,得出义乌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状况[5]。

(一)以年龄、性别、学历构成的人力资本

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在分析人力资本构成时,不仅关注经济活动中人的学历结构,还特别重视与学历结构相关联的年龄、性别构成特征[6]。

将调查的年龄、性别、学历构成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如下特点:从年龄特征看,年龄段以18—35岁为主,形成了劳动力聚集的峰尖,说明青壮年劳动力是流入义乌务工经商的主要群体。从学历构成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以初中为主,占84.69%,大专以上学历只占3.35%。因此可以认为,具有中学教育学历是进入义乌市形成劳动力供给的最低学历临界点。学历水平的普遍低下,也造成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压力的转移,对产业升级转型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以职业分布的人力资本

以学历为主要观察标准来衡量,义乌市动态人力资本结构属于低水平,主要从事生产制造、服务行业工作,占总岗位数的62.29%,主要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再生产工作或从事非(低)技术工作,属于低端职业领域的人群。这种岗位选择的特征表明,流入到义乌市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生产企业里,这与义乌市众多的中小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职业选择半径不大,并且集中。

(三)来源地和工作地观察下的人力资本

为了分析义乌市对流动的人力资本吸引状况,笔者对流入的人力资本的来源地和在义乌的工作区域做了分析,显示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义乌市主城区工作的人占绝大多数,占73.51%,乡镇的吸引力还不强。二是流动人口中来自省外的占89.41%,大多数来自江西、贵州、河南、安徽等地,这四省的流入人口占总数的57.93%,说明义乌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比较有限,带动的是更不发达的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员流入很少,说明义乌市很难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素质人才。这在义乌市建设综合贸易改革试点过程中对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是非常不利的。

三、义乌市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各地区的发展经验显示,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即人力资本存量越多、质量越高,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就越高。同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根据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状况进行的;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都是受到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约束的。

(一)人力资本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力资本可促进产业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特别是有利于发展高科技产业。2012年,义乌市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仅为2.63%。经济发展规律证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而第三产业中的高科技产业比重较大。义乌市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通过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可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发挥优势,使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人力资本的转化会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资本收益率,使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人力资本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但是义乌市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多分布于学校内,对科技的转化效率存在一定制约。

(二)人力资本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在对人力资本进行计量研究时,更多的是按受教育年限将人力资本分为基础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基础人力资本代表劳动力所必备的人力资本存量;相对基础人力资本而言,专业化人力资本更强调知识、创新和研究能力(高素英,2009)。

在义乌2012年的调查中,基础性人才占绝大多数,对经济的贡献度比较大,因此,提高一般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构建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将会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加大对基础性人才的投资,不断提升他们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提高区域整体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除了要对现有的一般人才的开发与利用外,还要想方设法提高区域一般人才的数量,高职高专等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培养一般人才的重任,要积极探索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水平和办学水平。

相反,义乌专业性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高层次人才多是决策的制定者,而不是执行者,其贡献率不能直接体现在经济指标上;二是因为高层次人才做的多是创造性的工作,成果的转化有滞后性,有可能低估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因此,在高层次人才的发展上,笔者提出如下两点建议:一是提升地区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更适合义乌市场具体情况的人才,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吸引其他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来本地区工作,尤其是海外的高层次人才。

(三)人力资本影响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

义乌市作为金义大都市、浙中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物质运输交换、要素流动、信息沟通的重要功能。从国内外的区域发展经验可以看到,在区域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中,人力资本较为聚集,而且区域人力资本存量规模和结构也直接影响了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义乌市的动态人力资本远远超过了金华市其他地区,在浙江省也位于前列,这些人才基础都为义乌市承担贸易中心功能、生产中心功能、服务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功能、信息中心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取决于人才数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其使用环境、组织制度和激励的有效程度。因此,吸引专业人才的集聚,需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完善用人机制,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注重对某些特殊领域专门技术人才的引进。经济增长和人才增长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意味着人才的重要性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对自身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好的人才发展模式会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互动。

义乌市人力资本流动还存在区域流动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区域流动方向不均衡、人力资本区域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总体上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进一步调整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的方式和结构,合理规划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发展战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paulRobinKrugmanwithmasahisaFujitaandanthonyVenables.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m].Cambridge:mitpress,1999.

[2]侯亚非,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人口研究,2001,(3).

[3]顾加宁.人力资本的区域集聚效应与中国的研究现状[J].人力资源,2006,(7).

[4]郭永昌.大城市边缘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与重构——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5).

经济发展动态篇7

 摘要  人口的有序流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进******市兴庆区。流动人口将成为经济建设中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给城市繁荣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将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因此,掌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现状、特点、趋势以及面临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市兴庆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   流动人口   动态管理   经济社会发展

 

人口的有序流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进******市兴庆区。预计十一五期间,还将有近20万的流动人口进入******市兴庆区,流动人口将成为经济建设中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给城市繁荣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将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因此,掌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现状、特点、趋势以及面临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市兴庆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兴庆区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现状与特点

(一)、******市兴庆区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现状

******市兴庆区位于***市东面,西靠唐徕渠,东临黄河,南北分别于永宁、贺兰接壤,是首府***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金融和商贸中心,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形象集中体现的区域,堪称“***第一区”。面积790平方公里,人口49万,下辖2乡、2镇、11个街道办事处,32个行政村,87个社区居委会。有回、汉、满、蒙等22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8.5万。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市兴庆,流入人口数量由五年前的2万增加到目前的10万多,占***市流动人口的70%以上。根据******市兴庆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具体情况,******市兴庆区计生部门积极探索拓展工作思路,从健全管理体制、服务机制和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强化责任,切实加强领导。

******市兴庆区委、政府决定成立进一步加强******市兴庆区流动人口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实施意见》,各部门结合实际,均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同时,建立共管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都要召开共管工作会议,责任书签定率达到100%。各街道办事处相应成立了由办事处计生办、派出所、工商、劳动、卫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从上而下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网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大格局的逐步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突出重点,加大考核力度。

******市兴庆区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市兴庆区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并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并且由******市兴庆区几大班子领导组成检查考核组,定时检查考核、通报,年终严格按责任制考核办法进行奖惩兑现。

3、齐抓共管,落实综合治理。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建立了以办事处为主,各企、事业单位配合,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属地化”管理格局,并且逐步推行了“******市兴庆区(计生局)指导、街(办事处)负责、居为主、户落实”的经常性工作运行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流动人口管理上,办事处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严把“三关”:一是严把准入关。加强与工商部门合作,对在工商所办理营业执照的个体经营户,由工商部门检查其原籍出具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无证者限期办理。二是严把租赁关。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由各社区、各单位加强对各自出租户的管理,及时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按照要求签订计划生育合同书。三是严把查验关。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流动人口计生档案,严把流出关和流入关,对无婚育证、身份证、暂住证的“三无”人员实行重点检查,流出地和流入地相互反馈信息,实行双向反馈、双向委托、双向考核、双向管理。

4、以人为本,搞好综合服务。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流动人口学习有关人口政策和计生法律知识,举办专题培训班124期,受教育人口达3万多人次。还重点在流动人口集中的银古路办事处,丽景街办事处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教育活动25次,展出版面140块,横幅80条,还用张贴宣传画、开通广播、散发传单、刷写标语等宣传手段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按照部门配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市兴庆区人口计生局与******市兴庆区兴庆区教育局密切配合,在辖区内各学校掀起宣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规,督促外来流动人口学生家长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高潮。辖区内共有学校70所,其中小学52所,初级中学13所,高级中学1所,幼儿园4所。户籍在***市三区外的流动人口学生约有12000名。流动人口来源广泛、居住分散、流动性大,给辖区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便。针对这种情况,计生局印制了13000份《致辖区流动人口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信中细致阐述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如何交验以及对已婚育龄妇女免费进行计生服务等内容。通过这一举措,提高了流动人口学生及家长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了办理、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渠道。

各学校共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5000余本,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验证率比同期提高了9.3%,为全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持证验证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展“四上门”服务。即送政策温暖上门,送婚育知识上门、送节育技术服务上门、送避孕药具上门。在街道办事处开设社区医疗服务诊所,在各居委会设立了避孕药具专柜,在区计生服务中心集中技术力量,创建良好的技术服务条件,为流动人口提供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服务。组织医疗卫生单位进村入户查环、查孕、查病、开展义诊服务活动。服务人次达9570人次。

(二)、******市兴庆区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特点

近年来,随着***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往来的进一步活跃,流入我市从事务工、经商等的流动人口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尤其是兴庆区常年达到9万左右,高峰时达到10万多人,在兴庆区城市周边形成了一个以外来人员为主的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在商城、清和街一带聚集了大量经商的外来人口,在兴庆区从事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口绝大多数处于青壮年期,国家计生委2002年2月对11012名流动到外省、停留一个月以上的育龄妇女进行的典型调查中发现,20至34岁的占75%以上。

根据***市兴庆区外来流动人口的状况,不难发现******市兴庆区流动人口已经呈现出了“多、频、广、杂、旺、障”等特点和趋势。

1、外来流动人口总量逐年增多。2006年全年流入人口计划生育情况统计报表数据显示:截止月底******市兴庆区流入人口为95677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8128人。。预计今后还将逐年递增。

2、外来流动人口流动频繁。一、二个月就变换一个地方,计生部门难以掌握信息,给管理带来难度。

2006年,我区已登记流动人口总数64988人,其中育龄人员55677人。育龄妇女29485人,其中已婚女]17128人,未婚妇女12357人。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30433份,督促出租房土与育龄人员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17601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人数28101人,持证率50.4%。验证率达95%。依法处理违法违规案件62例,其中行政处罚49人,征收社会抚养费13人,其中不乏有以生育为目的的外来人员,再加上外来人员居住、务工的不稳定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不仅关系着******市兴庆区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也关系到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这个大局。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认真剖析此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要根据兴庆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实际,并结合流动人口主要源头出现的新动态,采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3、流动人口分布面较广。来银务工人员中***南部山区、陕西、甘肃、内蒙等省区人员占绝大多数,由于当地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流动人口法制观念淡薄,他们外出时很少到原籍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导致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偏低,据统计,以上地区外出人员办证率仅达到3%左右。

4、外来流动人口从业复杂。一般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苦、脏、累的体力工作,大多数收入不高。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建筑业、运输业、农副业、工厂务工等,哪里能赚钱就流向哪里,生活很不稳定。

5、流动人口多处于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所占比重大。目前,我******市兴庆区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有育龄妇女29485人,其中已婚女17128人,未婚妇女12357人。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30433份,督促出租房土与育龄人员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17601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人数28101人,持证率50.4%。验证率达95%。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欠缺,成为性病、艾滋病的易感人群,未婚先孕、堕胎等现象有日趋增多之势。

2006年全年流入人口计划生育情况统计报表数据显示:截止月底兴庆区流入人口为55677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128人。育龄女3女人数29485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2377人。育龄人员婚育证明持证人数28101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353人。婚育证明持证率比去年同期增加9.1%。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大***建设中,经济发展,流动人口人口不断迁入造成的。

6、流动人口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由于政策和待遇上的差异,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学比当地居民支出要多,而且托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又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

由于流动人口基本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居无定所、工无定业、时无定期,致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底子难摸清、孕情难掌握、措施难落实、处理难到位。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查证、验证比例低。

兴庆区流动人口数量常年在9万左右,占***市的三分之二,仅红花乡就达5万。来银务工人员中***南部山区、陕西、甘肃、内蒙等省区人员占绝大多数,由于当地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流动人口法制观念淡薄,他们外出时很少到原籍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导致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偏低,据统计,以上地区外出人员办证率仅达到30%左右。另外,一些出租房房主和用人单位不能很好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只看重经济利益,出租房屋或者聘用外来人员时查验婚育证明、暂住证等证件的观念也相对薄弱,配合政府开展管理工作的意识不强,因此,非法出租房屋和非法用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对外出人员国家不允许再收取抵押金,也就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而流入地查验证率不高,必然导致流入人员在流出地办证比例的低下。这样就给了那些在外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不愿主动接受处理对象以更大的躲藏空间,流出地知情不知人,没办法;流入地知人不知情,没措施。这势必严重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二)部门配合不力,信息资源互换差。

虽然上级的法律法规明确赋予了全国各级部门都有支持、协助、配合搞好计划生育的法定义务,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这一制度很难落实。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就存在着暂住证办证和婚育证明验证之间的矛盾问题。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外来暂住人口登记率需要达到98%,应办暂住证率达到95%;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中要求公安部门办理暂住证时必须先查验外来暂住人口是否有婚育证明,对没有婚育证明的外来育龄人员不予办理暂住证,然而从2003年4月的统计数据来看,兴庆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仅有12.79%,如果按国家有关规定不予办理暂住证,则影响暂住证办证率达标的问题。从这一角度,公安部门协助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就难以很好落实。工商部门在给流动人口办理营业执照或年检时,同样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由此看来,部门与部门之间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交流、信息互换工作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流动人口管理队伍不稳定。

为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2005年,我区的计划生育队伍重新进行了组合,从原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划入80名专职流动人口协管员充实到各街道的计划生育队伍中,但划入以来,这部分人员的各种人事关系还在原流管办,队伍始终不够稳定。

(四)出租房屋的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出租房屋的管理上,虽然有关部门有明确法规,但在落实上却不尽人意,各管各摊,对自己部门有利的就管,没有利的推脱。从而造成部分房东对计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为了个人利益置各种规定要求于不顾,不申报、不告知、私自与流动人口达到默契,共同隐瞒生育情况,这些情况都对计划生育管理造成了障碍。

1、出租户不按与责任书要求查验流动人口的相关证明材料,使流动人口在我区的部分地区租住自由化,放松了对流动人口的监管,是监管流域形式。

2、流动人口用人单位不履行流动人口监管责任,不查验流动人口的相关证件,缺乏有效的监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生活品位都在不断提高,同时流动人口、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加、人户分离与未婚同居现象等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大量出现,加大针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但在宣传形式上,农村除了可以接受诸如会议、广播、电视方面的教育,还能看几幅标语和墙报,而在城市,那种直接面向流动人口的会议、广播等宣传形式几乎为零,再加上受城市管理的限制,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增多、不断变换住址的流动人口的发展需要了。

因此,以现居住地为主加强城市流入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已经成为整个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心。作为流动人口主要接纳地的城市,加强这些对象管理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适应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管理措施必须推陈出新。以往,各地流动人口管理上诸如交押金、父母担保、财产担保等过火的办法,在全国上下要求和强调文明执法、优质服务的情况下是必须彻底加以摒弃的时候了。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已经要求我们现在的管理者、服务者必须主动地去思考、研究和采用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的新方法、新措施。

(五)外来流动人口户籍地和现居住地之间的协调合作需亟待加强。

   在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体制过程中,如果外来流动人口出现计划外怀孕,与该户籍地计生部门联系,有的户籍地计生部门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作为借口,将流动人口计划外怀孕和生育推向现居住地,使流动成为漏洞,双方应在具体工作中进一步协调,共同做好工作。

(六)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关注普遍不够。

流动人口为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当地社会给予流动人口的关注普遍不够。根据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管理办法应由户籍所在地负担、兑现的不能兑现。如流入人员实行计划生育法律规定应该享受的各种奖励待遇不能及时兑现,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流入育龄妇女享受不到独子父母奖金,在当地接受计划生育手术,其费用也都由自己支付,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阻碍了外来流入人员融入当地社会。也给当地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增加了难度。

三、对加强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流动人口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顺应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潮流而产生的。只要大改革、大开放,就必然会带来人口大流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为此,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求实效。

(一)针对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难点,及时调整了工作措施,组建了新的管理队伍,建立了新的管理制度,创新了管理形式。

一是改革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组建了专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大队。二是创新流动人口综合治理新机制。在70所大、中、小学发放12000多份《致辖区流动人口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广泛宣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同时在学校开展流动人口的办证、验证工作,使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验证率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2.3%。三是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本着“同管理、同教育、同服务”的原则,向外来流动人口发放了《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卡》、《流动人口生殖保健服务卡》,持两卡可以在我区免费药具发放点领到避孕药具和接受生殖健康普查,2006年底已为4万多名外来人员发放了“两卡”。启动了流动药具免费发放服务车,将避孕药具的发放范围延伸到一些较为偏远的流动人口居住区、高档住宅区、个体私营企业,基本消除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的空白点。

2006年底出车70多次,为18420人发放了避孕药具,为1061名外来育龄女进行生殖健康普查。四是创新形式提升服务.在流动人口最集中的银古路街道办事处建立了专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站式”服务大厅,可为外来人员提供包括验证,咨询、宣传、普查普治等在内的一条龙计划生育服务,这种便捷,人性化的服务形式受到了外来人员的欢迎。

(二)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增加人、财、物的投入

在各级计划生育管理机构中,工作人员的编制一般都是按常住人口确定的。但在最难管、最不好管的流动人口占整个人口比重较大(******市兴庆区流动人口数量达到高峰时占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城市,现有的工作人员与大增加的工作量就成了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非常必要。

一是落实好队伍保障。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如何,决定着管理和服务的水平,确保基层计生工作有人做、有人管。要进一步明确区、办事处(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能,要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同时要重视和保证计生干部的报酬、补贴,稳定计生工作队伍。计生局的流动人口管理人员,按照1:1000的比例配置,分配到十五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根据工作需要分配到各个村居、社区。实行目标管理层层承包、责任到人的承包责任制。计划生育业务工作指导由各乡(镇)、街道计生办负责。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能够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稳步发展,真正实现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通过近年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寻求适合于******市兴庆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体制与模式,组建专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大队,由******市兴庆区计生局负责管理,抽调了80名协管员为管理人员。在计生局设1个监察大队,在15个乡镇、街道设管理分队,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外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档案(一表即流动人口登记表、一卡即已婚育龄妇女卡、一册即查验婚育证明);查验外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婚育证明;督促外来流动人口办理计划生育婚育证明;签定计划生育责任书和协议书;外来流动人口信息通报单发出和回复;给外来流动人口宣传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为流动人口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等工作。同时******市兴庆区计生局还制订了《******市兴庆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大队工作职责》和《******市兴庆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干工作职责》,为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要切实解决流动人口的投入问题,把流动人口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逐步达到户籍人均投入水平,做到专款专用。

(三)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考核力度,促进资源共享。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离开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办理诸如新生儿上户、农转非、户口的迁进迁出、劳动、就业、执照办理、年检等手续时,都依法查验其乡(镇)、街道以上的计划生育情况证明,并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各部门进行考核的机制,对配合工作搞得好的予以奖励,拒不配合、放任自流或者严重违纪的人和事,要严肃追究部门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市兴庆区创“三无”“一无”活动在******市兴庆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乡、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要把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协调各方面力量,认真组织实施。巩固服务阵地,改善服务设施和条件,加大服务性、政策性投入,确保创建活动资金投入到位。从2006年起,******市兴庆区党委、政府将把创建活动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检查督促,严格考核评估。

(四)切实做好婚育证明的查证验证工作。

通过查证、验证才能让流动人口去办证,有人办证,才能更好地向流入地发出流出地人员的基本信息。办证、查证、验证应该是计划生育信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查证可以促成办证,办证可以转发信息,通过验证可以使信息得以交流,通过认真的查证、验证,可以使很多隐藏在水面下的计划外生育情况浮出水面;通过信息互换,可以使诸如计划外怀孕、计划外生育等情况得以处理。

由于大***建设,城市不断外扩,原城区内的居民外迁,老小区内的出租户增多,兴庆区流动人口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动,尤其是育龄妇女人数增幅较大,加大了统计工作的难度。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的大幅提高,与设立流动人口专职管理人员及其加大工作管理力度有关。经过一年的努力,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加大了培训力度,规范了流动人口台帐资料,建立了比较准确的表、卡、册,提高了整体水平。

(五)实施属地管理,综合治理。

******市兴庆区、街道办事处要按“属地管理”的要求,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总体管理之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村(居)委会实行居住地管理,居民化服务,形成“同管理、同宣传、同服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格局。计划生育共管部门要按照“政府牵头、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围绕流动人口办证、用工、入学、入托、婴儿落户、新婚登记、关爱女孩、法律援助、救助计划生育弱势群体、查验《准生证》、《婚育证明》等环节形成有效服务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从即日起增加对外来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服务项目,为她们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便利,具体服务项目及条件如下:

1、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可凭原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门出具的结扎证明,在现居住地办理临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婚育证明》,有效期为3年。

2、40周岁以上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可凭计******市兴庆区划生育服务站或居住地服务所的孕检证明,在现居住地办理临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婚育证明》,有效期为6个月。

3、外来流动人口凭以上一、二项规定办理的临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婚育证明》,可在******市兴庆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享受免费服务。

(六)推行大型集贸市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模式。

即:以集贸商城管理为主体,以协会为纽带,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亲商、敬商、护商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模式。(1)按照“人口流动到哪里、协会就建设到哪里”的原则,在大型集贸市场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站和市场管理协会;(2)实行“三定”、“六清”即:定机构、定人员、定职责;家庭情况清、婚姻状况清、户籍地清、暂住地清、避孕节育情况清、经营情况清;(3)免费为流动人口开展“三查一治”;(4)认真开展宣传服务,采取板报宣传,印制《商会须知》和《流动人口服务承诺卡》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促进流动人口婚育观念的转变;(5)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围绕流动人口商户经营、生活、生育三方面开展服务,使流动人口感受到集贸市场计生管理服务的温馨,提高其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七)强化宣传,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人们婚姻、生育观念转变进程的快慢。在抓宣传教育工作时,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三个代表”,以公仆意识服务群众。在宣传形式上,在搞好广播、电视、报纸、文艺等大众媒介对计划生育进行常规宣传的同时,还可与城管、城市建设、公交等部门加强联系,在符合美化城市的前提下,提高宣传品位和档次,利用公有设施制作一些宣传灯箱、公益宣传片等。另外,逐步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纳入中学以上的教学课程,进行系统教育,增强全民的计划生育意识。

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来充分认识流动人口问题。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着重转变“流入人员是外乡人”的旧观念,更加关爱和尊重流入人员,要充分肯定他们为当地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你来居住我欢迎,你有需求我服务”作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宗旨,做到“三到位”(宣传到位、服务到位、工作到位),“三不漏”(村(居)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开展“三查”(查环、查孕、查病),“三上门”(送计划生育资料上门,送避孕药具上门、术后访视上门),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程序化、规范化。

(八)要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抓紧抓好。要整合信息资源,把公安、统计、劳动、民政等部门的资源为我所用。

将流动人口所需空房信息、幼儿园、托儿所信息、用工单位的空岗信息等全部建立台帐,提供咨询服务;并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社区中所有流动人口信息、各类服务信息、各种台帐和为流动人口提供的服务结果都输入微机;在服务过程中随时调取所需信息。

1、完成育******市兴庆区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建设,2006年4月20前,完成育龄妇女基本信息数据的摸底,操作人员的培训、B/S系统的安装、数据的录入及核对工作。5月20日前将数据导入B/S版软件的数据库,在县乡两级正式开始使用******市兴庆区,人口计生局将及时对数据录入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和督查,确保信息录入的及时、准确、完整和真实。

2、建立和完善******市兴庆区信息化建设应用网络系统。加快人口计生局专用微机机房的建设步伐,规范管理。为实现县乡两级数据的顺利上报,各乡镇街道于5月10日前实现宽带包年(月)上网。

3、健全和完善公众服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市兴庆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站,扩大信息容量和覆盖面,加强对网站的宣传力度,扩大网站的影响力,使之切实发挥窗口、传播和服务的功效。

4、建立以数据库为基础的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力争在2006年8月底前建立******市兴庆区独生子女优待奖励管理软件,按照******市兴庆区的相关管理规定,将兴庆区独生子女证的办理、管理和独生子女费用的发放纳入微机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5、建立内部办公信息系统。到2007年,依托******市兴庆区网络系统,利用办公自动化软件(oa),建立******市兴庆区人口计生局内部以及与各乡镇街道之间的文件、信息、资料交流共享的平台,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6、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加快应用软件的开发。2008年,建成******市兴庆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证件网上办理系统,实现辖区居民的网上办证,进一步提高办公和为民服务的工作效率。

(九)建立“流动人口服务之家”,方便群众。

将流动人口服务之家组织机构、协会组织分布图、为流动人口服务的项目、共管部门职责、办理有关证件的须知及服务热线等制作成“优质服务”宣传图版上墙公示;并将流动人口服务之家和社区办公室的电话公布于众。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建立爱心超市,为流动人口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暂时困难。

为进一步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水平,2006年4月,******市兴庆区在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市兴庆区银古路街道办事处建立了专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站式“服务大厅,在大厅内可为外来人员提供包括验证、咨询、宣传、普查普治等在内的一条龙计划生育服务。

服务大厅面积60平方米,内设9个服务台。******市兴庆区银古路辖区平面图、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情况分布图以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监督岗等全部以直观的形式上墙。大厅的主要职能有:一是建立健全已婚育龄妇女帐卡,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和各种宣传品,提供避孕、节育知识咨询;二是依托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育龄人员搞好生殖保健服务,开展已婚育龄生殖健康普查普治,实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同宣传;三是对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及时办理和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又符合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条件和相关要求的流动人口家庭,给予优先介绍工作、优先介绍或提供廉价租房和优待,通过利益导向机制,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四是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使流动人口对我区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法规有全面的了解。

近年来,人口流动的市场化和政府的政策引导、服务与监管经验,已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不乏其中有一些可寻规律,还须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试验,我们要在艰苦的探索中寻找出科学可行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机制,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资料:

1.《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钟水映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2、《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认识和思考》,李荣时,《人口研究》第20卷第一期;

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

经济发展动态篇8

【关键词】能源需求;协整;eCm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能源工业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据分析,由于能源不足所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约为能源本身值的20~60倍。因此,做好未来能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这对于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的选取

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了1978-2009年的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万吨煤)(记为Y)与GDp(亿元)(记为X)的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的相关处理借助eviews6.0来完成。

表3-11978―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全国GDp数值

年份能源消费总量Y全国GDpX年份能源消费总量Y全国GDpX

1978571443645.2199412273748197.9

1980602754545.6199613894871176.6

1982620675323.4199813221484402.3

1984709047208.1200013855399214.6

19868085010275.22002151797120332.7

19889299715042.82004203227159878.3

19909870318667.82006246270210871

199210917026923.52008285000300670

二、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

1、平稳性检验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Xt是稳定的,则满足:(1)均值e(Xt)与时间t无关;(2)方差Var(Xt)是有限的,并不随着时间t的推移发生变化;(3)自协方差只与考察的两期间隔有关,而与时间t的变化无关。由于多数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都是不稳定的,而研究协整关系首先就要对序列作稳定性检验。因此,作为分析的第一步,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根据aiC准则确定滞后期的长度p。从X样本中抽取1980-2000年的数据来检验其序列平稳性,从Y样本中抽取1980-2008年的数据来检验其序列平稳性,结果如下:

表3-2aDF检验结果

变量aDF显著水平5%显著水平1%D.w滞后期结论

x13.2210-3.0656-3.92041.8854不稳定

dx10.4497-3.0810-3.95912.30394不稳定

ddx1-4.7466-3.0810-3.95912.16643稳定

y12.2630-2.9980-3.75302.00005不稳定

dy10.4753-3.0124-3.78802.03376不稳定

ddy1-3.6624-3.0124-3.78801.90375稳定

在扩展根检验中,y1的最大滞后期都设定为6,而x1的最大滞后期为4,两序列aDF的检验值都大于1%,5%和10%的水平,所以两组数据都并非平稳序列,要进行差分处理,先求一阶差分,检验其是否为平稳序列;如果一阶差分处理后,序列仍不为平稳序列,就进行二阶差分处理。

在经过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处理后,ddx1在滞后期3时,aDF值分别小于不同检验水平的三个临界值,是一个平稳序列;ddy1在滞后期5时,aDF值分别小于5%和10%的检验水平,且p值为0.03

2、协整性检验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xt是非稳定,则其均值和方差将随时间t改变,将这样的序列转化为稳定序列必须经过d次差分,那么这样的序列被称为d阶单整,记为i(d)。根据engle和Granger在1978年提出的协整理论,对于两个都是非平稳的变量序列,如果这两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是稳定的,则称这两个序列为协整的。两个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是序列之间具有协整性的必要条件。

由协整回归得出长期关系方程:Y=72862.98+0.7504X

表3-3残差aDF检验结果

变量aDF显著水平5%显著水平1%D.w滞后期结论

-3.3598-3.0810-3.95912.57403稳定

检验的结果显示在滞后期为3时,残差项e的aDF检验t值分别小于滞后区内5%和10%的临界水平,通过单位根检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两变量之间有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全国能源消耗和国内GDp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因为能源的消耗和GDp增长都有时间序列平稳性,并且两组数据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表3-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null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结论

XdoesnotGrangerCauseY177.15630.0094接受

YdoesnotGrangerCauseX0.83330.5404拒绝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相伴概率5%的水平检验,在滞后期为4时,原假设“国内GDp增长不是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原因”被接受,但原假设“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不是国内GDp增长的原因”被拒绝。

三、结论

针对国内国际上一些著名机构对我国未来(2020年)能源需求预测的失效,本文采用协整技术建立了我国能源消费的协整方程,对我国未来能源的需求量做出预测,并提出了发展战略。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

第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从GDp到eC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必然增加,必须有足够的能源供应同步增长。另外,由于不存在从eC到GDp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国民收入的增长不一定要靠能源的大量投入,采取节约能源的政策并不会对国民经济形成较大的冲击。

第二,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都属于二阶单整序列,且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第三,当前,我国的能源问题存在较为严重的潜在危机,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严重不足,能源需求过度膨胀,使用效率低下,供求矛盾突出。

【参考文献】

1.张勇卫.我国能源需求预测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3-5.

2.engle,R.FandGranger,C.w.J.Co-integrationanderrorCorree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testing.econometrica,Vol.55,no.2,1987,251-276.

3.韩君,梁亚民.基于协整与eCm模型的中国能源需求计量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6):54-56.

4.王筱琼.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7):41-45.

经济发展动态篇9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正在持续推进。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作为产学研重要基地,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经济常态对高职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1经济发展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互动关系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结构直接影响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两者存在相互依存关系。高职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典型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堤和保障。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落后,社会分工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供应缺乏,社会重视生产而轻视物流,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已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经济增长加快了物流现代化和专业化进程,从而激发了物流人才的需求,尤其对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求。

经济环境为高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指示,具体包括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和创新驱动等,如果这些指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将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艰巨任务,经济发展动力将由原来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驱动,应用型人才更加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引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必须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作支撑。

2广东经济发展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互动分析

物流作为广东区域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主要作为中间性产品为其它行业提供服务。美国著名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说过“流通是经济领域的黑大陆”。近年来,以电商物流、“互联网+”等为代表新兴经济,为宏观经济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经济新常态,广东必须改变传统“重生产,轻流通”观念,充分认识到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全面统筹物流的人、财、物等资源,充分发挥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与引导作用。

广东经济发展,带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从图2可以看出,广东物流增长与广东GDp的增长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广东经济发展刺激物流增长,物流反过来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为双向促进关系。

广东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催生物流管理人才大量的需求。由于物流是一门综合科学,它既是技术与经济的混合体,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还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因此,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至2016年底,广东建成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85,其中超过80%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类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一批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源泉。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进步,其根本动力是劳动者。随着广东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物流管理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3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服务广东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

广东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整体规划,做好资源配置,深化职业教育,大力推动物流人才发展,初步构建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新常态下,广东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动力由原来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转向创新驱动,急需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来提供支持,但是现行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质量、创新驱动培养等与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深入了解广东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对广东的行业、企业、协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展开调查。

3.1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规模需要继续加大

2016年,广东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约达185万人,广东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超过20万人。通过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18家合作企业进行调查,物流从业人员高中、初中学历约占75%,大专以上学历约占25%。物流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主要从事管理岗位,从事技术技能操作岗位比例不高。据企业反映,近年物流员工主动离职率持续增长,平均超过10%。通过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6届102名毕业生调查,其中从事物流行业约占69%,其它行业约占31%,专业对口率合格,还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物流人才供应与需求仍存在差距,培养规模需要继续加大。

3.2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V东经济快速腾飞,刺激物流业飞速发展,从而带动物流教育烦需求。但广东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也仅有十多年历程,物流教育相对落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速度,企业对物流人才要求高于物流教育。“十三五”期间,广东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物流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物流人才培养也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兴经济形成,传统的仓储、运输人才也满足不了新要求。因此,物流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动态调整教学知识,与行业同步,及时调整技术技能训练,通过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经济、行业的需要。

3.3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驱动有待提升

广东根据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主动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物流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通过创新持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根据对我校物流专业合作的18家企业调查,18家企业都有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产品、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创新。结合我校近三年物流专业学生调查,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约占30%,并且逐年有所增加。根据广东高职教育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普遍缺乏实训指导。加快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待提升。

经济发展动态篇10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形势不容乐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提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建议。

    一、西部地区政府应该转变观念和职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沿海赤潮、太湖污染和淮河污染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西部地区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树立在经济发展之前或发展的同时就治理和保护环境的观念。为此,西部地区政府应汲取教训,首先转变政府工作观念和职能,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绿色gdp观念,建立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经济增长的衡量采用gdp这个统计指标,但是这个指标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忽视了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例如,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以及人们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本和代价并没有反映在gdp这个指标当中。因此,若采用gdp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增长是不全面的,若使用不当甚至会误入歧途。西部地区政府应该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全面考核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1)建立绿色gdp的考核指标。所谓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采用这个指标可以克服传统gdp统计指标的缺陷,重视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进而全面、综合地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2)建立自然资源浪费损失指标。这个指标用于计算自然资源的损失情况,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3)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失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全面准确地统计出污染的状况,具体包括“三废”排放、噪声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放射性污染等。(4)建立不良品经济损失指标。这个指标具体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统计和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统计。 

 

(二)在引资的时候应考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在我国,很多投资的项目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凡是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项目,投资者就愿意投资,政府就愿意鼓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投资的项目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会阻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传统的项目评价往往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并未充分考虑到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项目进行详细研究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项目的绿色环保性。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在引资的时候应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决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估领导小组,专门对审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评价,从源头控制有污染的项目入选。审批上,评估领导小组应严把以下原则: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该地区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当地土地利用的规划;是否符合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有关要求;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污染物能否达标排放等。只要违背其中的一条,项目都应被列入拒绝入选的范围。 

 

(三)建立政府科学决策体制,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建立政府的科学决策体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决策失误,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还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应该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政府决策体制,避免出现重大决策的失误。

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重大的经济决策、经济问题和经济项目要经过充分论证,形成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咨询。即根据广泛的调查研究,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情报,经过分析研究,进行科学预测,为决策系统进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第二,拟定方案。根据需要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后果,拟定出各种有价值的决策方案,并对每一个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第三,协助决策。参加决策的讨论,为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协助决策者进行方案调整并提供咨询服务。 

 

(四)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种是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为特征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西部水土流失面积104.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为15.15%,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01%。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黄河、长江的泥沙多达30亿t,其中70%来自西部地区。长江上游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5亿t,其中1/3的漏水进入干流,2/3的粗沙、石砾淤积在支流河道和水库中,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729.5万平方米,占土地总面积的53%,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农牧民背井离乡在西部地区已不为鲜,因石漠化贵州全省需搬迁人口达30万人。 

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质量下降,鼠害严重,草地质量不断下降。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积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9.5%和47.1%。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西部地区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出现水质性短缺现象。天然湿地萎缩,自然调控能力降低。荒漠化问题突出。西部地区90年代旱灾和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分别比80年代增长了7.5%和49%。根据有可比资料的广西、四川等9省、区计算表明,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494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3%。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必须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环保立法和执法 

目前,外部性是造成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解决办法除了依靠必要的经济手段引导以外,还要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和法律政策来加以规范。因为法律制度本身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规则,具有能约束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的行为。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这种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会造成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混乱。因此,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环保立法和执法。 

西部地区应该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来制定法律制度。例如,废物产生者是防治第一责任方。按照“准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产生者要自行处置或交由有经营资格的单位集中处置废物,使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必须支付相应费用。违反者要限令整改,并处以罚款。此外,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产生者还应当建立废物产生量和流向的档案,强化废物从产生到最终处置的过程管理。另外,还应该尽快制定有关环境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组织法规,比如环境污染防治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适当提高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事处罚标准。最后,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体制和实施机制。比如,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扩大新闻媒介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执法检查制度,使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三、应用多种手段。尤其是以经济手段来治理和保护环境 

在这方面,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具体作法如下: 

(一)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自然资源的价格合理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对于稀缺的资源供给而言,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逐渐提高才能及时反映自然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低价甚至无价,其结果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加速浪费和环境退化,也使西部地区的企业缺乏主动节能和环保的意识,造成了后备资源的供给不足。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自然资源的价格逐渐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西部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加强我国产权制度,尤其应重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 

有效的产权制度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明确界定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及获益或受损的边界,从而使每个经济当事人使用资源或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和收益都内部化地由自己所承担或获得时,才会产生一种有效的约束,促使人们尽量减少资源利用或经济活动的成本,避免从事无效率的经济活动。同时,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也会自动产生一种有效的激励,鼓励人们积极地去从事能带来经济收益的生产性活动。此外,通过适当的产权安排或产权结构还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因此,要确立合理、清晰的产权制度,必须通过立法明确界定产权,使自然资源的产权有明确的归属,并允许产权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同时,还要通过立法保护产权所有者或产权交易各方的权益。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促成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具体来说,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主要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河流、湖泊等)的产权主体,并将这些产权主体人格化和具体化,尤其是应该明确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是村组织、农户,还是国家,从而避免重要资源成为共享资源而被过度利用和破坏。其次,对于一些共同所有的资源,如湖泊、江河、沿海渔业等资源,除了明确管理主体外,主要应根据社区或各区域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乃至地方法规,维护这种共有资源的集体产权和持续利用,避免由于几个产权主体的同时存在而引起的资源共享所产生的资源破坏。 

(三)环境税收和补贴 

环境税收手段又称为庇古手段。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对污染物征税的思想。他认为,应该根据污染物所造成的社会损害对排污企业征税,从而使企业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后来,人们将针对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质量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庇古手段主要是利用税收手段、财政手段、收费制度和责任制度进行的,包括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产品收费、财政补贴、利率优惠、押金一退款制度等。通过对污染行为征收环境税,既能调节污染行为、减少污染,又能增加西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以后,不仅可以对好的经济行为少征税或进行补贴,而且可以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结构的优化,使整个税收体制朝着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又有助于鼓励保护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有助于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四)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它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体现,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手段。在西方国家,排污权这种交易方式已经普遍采用。所谓排污权交易,就是拥有排污权的主体,将其排污指标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其他现在或将来的排污者,其他排污者支付相应的代价而使之达到投资生产或保护环境的目的。在这种交易中,排污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排污厂商之间进行买卖,通过这种方式来创建市场,有效配置污染削减责任,以降低污染控制的社会成本,因而排污权交易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的方法。具体来说,排污权交易首先由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单位计算出该地区可能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排污许可总额,并将其分解分配给各个排污单位,然后允许各个排污单位进行许可额度内的自由贸易。每个单位可能将所分配的许可额留着自用,也可以在市场上卖掉。 

 

四、加强西部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目前,西部地区间产业雷同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差;二是行业之间相互封闭,缺乏合作,重复引进,盲目发展,使资源不能合理流动,技术不能共享;三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地区经济的互补性差。这种“小而全”、“大而全”的经济模式造成了西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应该加强西部的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比如,现在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护、天然防护林工程和成渝经济走廊规划就是很好的典范。因此,加强西部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立足本地资源和特色,避免城市和省份间产业过度重复投资等。在西部地区政府统一的规划指导下,搞好地区之问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加强西部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尤其应当扶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发展;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推行清洁生产、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也叫循环发展模式,就是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途径组织生产,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再生资源重复、循环使用。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和扬弃。传统经济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它一端投入资源从事生产性消费,另一端则在产出的同时对环境产生直接的污染,诸如废水、废气、废渣。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并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将有害物和无用物变为无害物、有用物。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应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六、控制人口规模,提升人口素质,大力发展教育 

人力资源是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最活跃最积极的主动性的生产力要素,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人力资本是一国实现经济发展、增强环境意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就成为首要的选择。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控制人口增长,实现适度人口目标 

人口的过快增长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建国以来,西部地区人口激增,人类活动空前剧烈,过度垦殖,过渡放牧,超薄平面的种植,技术条件的限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绿洲及边缘地区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而且已危及整个绿洲。此外,人口过多也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由于人口增加,会引起城市化的膨胀,居住条件的恶化,噪声污染,“三废”物资增加等问题,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其次,由于人口增加,会造成资源过度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紊乱。因此,西部地区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控制人口过快的增长,尽快实现适度的人口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