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教育方法十篇小学语文教育方法十篇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5:23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篇1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是以小学生为主,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配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掌握小学语文的方法。教师应该适应小学生的需求,努力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让小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小学生,例如,在学习《早发白帝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好预习的作业,然后课上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说自己搜集的关于作者的资料,然后与大家分享,最后老师再进行相应的总结。了解完作者后,就让小学生分组朗诵古诗,进行一个小型的朗诵比赛。朗诵完古诗,就让小学生分别说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然后进行讨论,接下来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这节课的框架,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填充。最后,教师要讲解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小学生背诵古诗,再做练习题。最后,让小学生来讲解习题。在这样异界语文课上,教师只起到了组织、纠正和总结的作用,大多数问题都是小学生独立来完成的。这样小学生自己主导了语文课堂,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自己的独立性。教师也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多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独立式教学,来让小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练就口语交际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合理的安排课堂,课堂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在课堂上的各个环节都要安排小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比如说,在讲解课文时,一个同学读完了课文,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个同学读的?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同学来适当分析一下某一个段落或者某一句话。除了在语文课上的锻炼,教师还可以每周都安排一节演讲课,让小学生在演讲课上讲故事、谈感想、谈生活等,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还可以给小学生布置观察的对象,然后让小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发挥。生活中无处不是课堂,无处不是锻炼的机会,那就需要小学生和教师共同利用好这些锻炼的机会。总之,在锻炼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流畅的语言来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成功在于习惯

做任何事情都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好习惯,才能更好更快地学习。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怎样才算好的学习习惯呢?

1.要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小学生对这节课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在老师上课时,就可以着重地听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难题了。课后复习,是对于所学知识的巩固,让小学生把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2.要养成勤于思考和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过程中,不能总是依赖老师、依赖参考书,依赖别人给的答案,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得出答案,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但要注意的是,独立思考的前提是要先学会全神贯注的听讲。

3.要养成参与课堂活动的好习惯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打起精神,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这样除了增长知识,还有助于锻炼自己的能力。

4.要养成大胆发言、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许多小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偶像,教师所说的、教师所做的都是对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有时候也会说错、讲错。在这时候,就需要小学生大胆的站出来纠正教师的错误,其实站出来也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所以小学生要养成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5.小学生要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篇2

关键词:个性;小学语文;培养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确保儿童向着良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是时代的必然诉求,也是充分尊重人格的重要体现。当前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统一的个性不利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与突出个性特点的发展是文化教育中的重点方向。小学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科目,肩负的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要培养学习的审美情趣。小学阶段,是人生人格和素养的启蒙时期,而且人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也多是语言的倾听,所以做好小学语文教育,加强对小学生的个性方面的培养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育同个性培养的关系

个性往往是指一个人所有性格特征中较为突出的异于其他人的一些品质,通常通过外在行为,思想习惯和言语方式来表现,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受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小学语文教育方式发现他们的特别之处,有意识地有区别地去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另外小学语文教育中也融入了个性的培养。小学语文教育通常有语言倾听能力,阅读训练能力,思考方式训练等个性发展的因素,这一些训练直接对小学生的思想、语言与行动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在时代的推动下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这些问题:(一)课堂设计不够完善。一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型教学课堂,往往是教师在灌输知识,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由于小学生没有成年人的耐心度和注意力,小学生不可能保持高度的耐心和注意力来关注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就错过了小学生个性的培养。二是老师对课堂的活跃度把握不够,不活跃或者太活跃都是不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培养的。课堂气氛不活跃,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调动情况,也影响到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思维太活跃,容易导致教师不能把控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任意滋长个性化的特点,不利的个性因素最终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教学内容上单一。一是,教学内容上大都为内容流程性教学,枯燥,并没有与生活内容实际相结合,小学生没兴趣去学习。二是,在教学内容上通常老师注重的是应试教育体系性质的单一主线教学内容,忽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激发,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三)方式方法较为陈旧。一是,常规的陈述型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缺乏新意,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育过于注重教师讲解的环节,以一种主观性的思维定式来讲解问题的解决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想象空间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扼杀了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方式。二是,教师往往要带领学生反复的读写生字和课文,这种单一反复的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长久下来,学生很少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学生们的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四)教学反馈机制效果评价不全。目前的教学反馈评价机制往往是通过单一的成绩评价教育教学结果,忽略了学生能力方面的培训方法。另外,小学语文教学在日常测验和期末考试过程中所涉及到主观性问题一般会设置标准答案。学生们在作答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考分需要努力迎合考试要求,一些学生即便另辟蹊径也会被以正确答案的名义获得很低的分数。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化思想难以得到合理的表达和抒发,对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很难得到实现。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方法

(一)优化课堂设计:首先打造创造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的双主线课堂。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个性发挥作为课堂的第二主线融入课堂之中。其次,活跃课堂气氛,把情景教学和互动教学运用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度。同时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实现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与培养。(二)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用小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例子等来辅助教学,而不简简单单讲述课本上的内容。另外学生的能力发挥和培养,需要更多自由想象空间的教学材料来帮助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是小学生个性培养的必然需求。(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素养。主动学习最新的教学模式及理念,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与特征,不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另外,教师还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学生的个性进行积极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四)创建合理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教师还要将学生的课堂反馈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总结。单一的成绩评价机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诉求和小学生的培养诉求,建议一套包含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认知事物的能力、行为行动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指标评价系统和反馈机制是时展的必然。这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措施进行改良和创新,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联系和反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现小学语文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方法;创新;实践活动;理念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难以体现,学习十分被动,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急需要创新多样,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多样的教育方法,以此来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对教育及人才的总要求。本文就小学语文的教育的策略及方法展_论述,希望能够给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

一、组织多样的创新教育方法

1.情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1930年代到1960年展形成。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方法

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作业的一种新形式,与传统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相比较,更能显现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实施新课程以来,收集资料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项学生常规性作业。其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拓宽生活视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推动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主动探究,引发其获取信息的欲望。二是指引方法,有效收集。我觉得此时老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的彰显出来,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以课文的主要内容紧密相关来收集各种信息。

3.检验效果多层次的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多以学生成绩来检验学习效果,可大大忽略了课程对学生产生的深远效果。我们要做的是在自己的课堂当中,在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获得发展,也促使我们的学生获得发展。

二、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获得语文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其根本途径就是让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尤其要辩证地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课外与课内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2.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语文实践活动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疱。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随意“实践”。活动前的设计,活动中的引导、点拨,活动后的总结、点评,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增强自己的“导演”意识,在“引导”上下功夫,而不要把自己易位为“演员”,在“表演”上白费力。

3.生动活泼与切实有效的关系

语文实践活动无疑应该讲究生动形象、活泼有趣,但决不能因此去片面追求形式的趣味生动,而忽视语文学习的扎实有效。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使实践活动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使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各有所得。

三、开展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创新的过程中则需要老师的分析与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的进行,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具体做法有:

1.及时改变教师角色,为学生努力创造创新思维环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学习气氛,改变以往的教师是主体、是主角,学生只是被动被灌输知识的这种状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建立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才会变得没有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发挥潜意识吸收和进发创造思维火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有限,所以笔者认为,要教会学生质疑,探求真理,不仅要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应该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所以对问题情境创造是语文教学应该重视的。

3.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也比较丰富,所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诱导,善于重新组合自己有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老师提升自身个性化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共同进步、努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特点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榕华。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

[2]黄小丽。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浅谈[J]。广西教育,2001.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质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下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开展方法。

一、加强交流,培养情感

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是很重要的,讲解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加强交流,不论是眼神交流还是语言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情感都是有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给学生以讲授式的方法讲解文章,学生听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文章中情到浓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和学生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喜悦、悲伤或是郁闷,在互动和交流中得到更好的诠释。

比如:《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保罗被小男孩对弟弟的爱所感动,当小男孩对他的弟弟说也要买个车当作圣诞礼物送给弟弟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本来以为小男孩是想给自己买车,结果是为自己残疾的弟弟,同学们的心里肯定都有感动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体会小男孩对弟弟的爱。

二、寻找切入点,挖掘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文章中合适的切入点,挖掘其中要表现的情感,讲解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深入文章中,挖掘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小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有些情感学生不能自己体会到,尤其是作者要表_的隐晦感情,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珍惜,爸爸对他说的那段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这就是文章的精髓,教师要从蕴涵挖掘其中的情感,要和时间赛跑,才能够成功。

三、大声朗读,表现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把文章中的情感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融入文章中,带有感彩地把文章中要表达的感情传递给他人,每朗读一遍,学生就会对其中的感情有更深的体会。默读的效果没有大声朗读来得好,默读的时候学生心里会有一种压抑感,不能淋漓尽致地把感情表现出来,而且大声朗读是一种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抑扬顿挫中,把的爱国之情表现出来,尤其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既要强劲有力又要坚定,朗读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创设情境,体味情感

创设情境是体味情感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文章中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百闻不如一见”,教师讲解百遍,也不如亲身体验一遍。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文章中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生动的视频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体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把文章的内容表演出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会融入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更好地体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也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到文章中所描述的景点或者相似的景点中进行参观,真正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比如:《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放映一下背着蓝布包的老人与海鸥相处的照片,亲昵地叫着每个海鸥的名字;教师还可以放映视频,视频中老人正在喂海鸥,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就会陶醉在多媒体展示的情境中,体会老人对海鸥深深的爱恋。

以上内容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开展方法,分别是:加强交流,培养情感;寻找切入点,挖掘情感;大声朗读,表现情感;创设情境,体味情感。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在对教材内容认识深刻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找到更多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也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找到更多表现情感的方式,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篇5

关键字:教育教师学生学习人才

小学教育被称为基础教育,在整个人生的教育阶段,其发挥着奠基石的重要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博学就像万丈高楼一样必须以稳固地基为基础,小学教育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作为启蒙教育,无论是从语文、数学、英语还是科学、品德等的教育,都对人生今后不同方面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基础作用。

第一、学生学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导。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情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去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学不懂,对课外知识完全不了解,学习信心和兴趣降低。其次,了解学情可以指导教案的编写,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改进,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这样,学生就会越来越有信心。

我们的教学大纲往往注重两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多老师以为学生成绩提高了,教育过程就算是取得了成功,其实不然。由于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导致了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实际工作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思想的沟通了解学生学情。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初期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明确的定义,不是为了让学生涨多少分成绩,而是要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把它叫做“启蒙”的教育。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不仅要设计课堂内容,在语文课堂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古诗词典故,多方面增加对教学内容的相关讲解,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从小培养他们纵观古今的思维方式。在方法上,要注重让学生自己讨论,自我领悟,自主学习,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再加以讲解,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的理解。

第二、把基础做为教学的重点。

在一个班,不管是多优秀的班集体在学习成绩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实际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基础掌握扎实的学生来说,课堂知识比较容易掌握,课堂表现积极,作业能够认真仔细且准确的完成。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理解课堂知识相对困难,作业难以按时完成,或抄袭现象严重,以此循环,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越来越吃力,学习信心也越来越不足。

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要注重基础教学。如何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理解课堂知识,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就语文课而言,基础就是语拼音、识字、写字、,只有学生扎实记号汉字理解词语的含义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方面的能力。在基础教学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重点注重拼音汉子规范的教学,还需要学生在课堂熟识课后练习,然后再由教师予以总结和评讲。这样才能逐渐的改变学生基础差所造成的影响,拉近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教授学生过程中可以用拆分和谐音的方法让学生记住某个汉字或词组,提升课堂趣味性,在备课的重点应该安排在基础知识的教育,夯实学生基础,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构造坚实的台阶。

第三、温故而知新,注重复习课的安排。

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教授课堂识后,学生回忆温习学过的知识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要适当安排复习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同时对于不易懂的知识点和容易犯错误的知识点进行点拨,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考试过后要进行试卷分析,总结学生做错的原因,把相同的知识点归纳起来,系统讲解,这样使学生们更好的把握考点,而不是单纯的只是为了讲错题而讲试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第一,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说出其做错误的思维方式,然后教师就这一思维方式进行评论,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第二,要利用情景法,当遇到阅读理解类问题的时候,如果同学普遍做错,那么就说明在此块知识上有欠缺或者思维方式不对,应该将材料提出来作为一个案例给学生解析,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其找到自己犯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从而突破难点。当学生在遇到相关类型题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想到这一块的知识点,从而不犯相同的错误。

第四、教师寻找自我特点,并融入到教学中。

经验证明,一个学生对于老师的喜欢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动力。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个不同的原因有很多种,不止是长相,年龄,性格这些明显的特征上的不同。每个人不同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长期生活的环境的影响,还有每个人不同的经历,感悟等方面的不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特点。特点是让人记住的最容易的方式,尤其是学生对于教师的特点。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小的时候会根据老师的特点给老师取外号,多年后我们可能不再记得清老师的长相,但是他的特点我们却记得很清楚。有特点也是一个人被别人喜欢的根本原因,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没有特点的人,因为一个没有特点的人就是一个平庸的人。想要当一个好的教师,就必须让学生信任和敬佩,所以,教师首先得不平庸,想要不平庸,就要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把自己的特点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发掘自身教学特点,让学生接受和信任,是能够教好这门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现有的人才评价机制。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小学的语文教育,隶属于基本的教育范畴,在语文这门学科的相关特点来分析,语文把“文”作为它的主要形式,在内容上审美化、情感化以及形象化,“寓道于文”、“以文载道”这二者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就是要遵循因“文”而施的相关原则。语文这门学科它不仅需要智育上的培养,还需要在美育和德育上进行锻造,无论是其文学性、思想性还是知识性,都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相关条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以及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要把德育方面的教育良好的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一)小学这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的塑造与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小学阶段又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教学之中所存在的脱离实际、满堂说、枯燥无味的一些空间说教,不仅不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样会让小学生们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一定要把趣味性与只是有机结合,才可以使得孩子们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进一步受到相关启发,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语文方面的朗读,用读书的形式来传情悟道。朗读这项活动对于小学的儿童们来说是他们最初的一种阅读活动。人类的语言学曾有过具体的研究,研究结果表示朗读并不是机械的把书本中的知识不假思索的读出来,是通过学生内部的语言,结合自己的话对原文中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让原文中展示的思想融为读者自己的思路。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巧妙的去渗透德育教。学校可以适当的开设一些“悟情明理,以读为本”的新型研究课题,让学生们学好语文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德育素质,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精度、细读且投入自己感情的读,能够进一步帮助教师实现预期德育的目标。

(三)通过观察思考的形式,培养学生们用笔联系,挖掘去表象下的本质思想。作文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也很神奇,作文对于思维来说是创作的一种高级表现方式,它可以综合的反映出这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世界,更是小学语文教学框架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作文所涉及和涵盖的面非常广泛,无论是人、物、景、事等,都要求小学生要讲真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真实的情感,不能说空话假话。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不仅应该注意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深层次的激发,还应该注意在学生或者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之中找出震撼、感动的语言与文字,通过那些作品之中的一系列闪光点,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它的光辉,并且可以领悟到其中可贵的精神,让这种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深植小学生的心田之中,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

二、注重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不仅仅是一方小天地的话说古今与中外,语文教学更不是锁定在课本上的“圈子式”知识传播,应该注重课堂与实践活动互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语文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语文修养的塑造,同时,利用实践进行德育的渗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主要“塑造者”是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反映学生的真实行动。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与传授的时候,在拓展、启发学生们的智能之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之中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恰当适时地进行德育思想的有机渗透,让学生可以从小就树立一个远大的报复与理想,并且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进一步形成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以及世界观、人生观。更能够以此提升学生语文修养的良好养成。

三、利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德育教育优质渗透

(一)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一步建立起综合素质框架。学生对于教学来说是主体,更是教育内容的主体,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学生在主体方面的表现应该是自我养成与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对于学生在德育上的具体要求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规范学生们的行为,规范其行为就要进行小学生守则的全面落实,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存在其阶段性的特征,更涵盖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二)首先是教育的工作应该注重整体阶段,也就是要根据学生之中存有的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那些问题,有目的、针对性的去突出其中一个重点,进一步解决其中之一的难题。另一个侧重点的教育中心应该分段进行,尊重总体共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个体的差异性,毕竟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高、中、低年纪在教育的具体内容上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其语文教材之中相对突出的德育内容进行各阶段的渗透,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段的具体策略,不能一种方式贯彻三个阶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要求“懂的”变可以,比如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或者是首都、国徽、国歌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应该适当进行民族知识以及国家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让学生懂的今天的学习与安宁生活,有着怎样的过去和历史。高年级可以贯彻党的方针与政策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额性质和国情,掌握社会动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塑造德育综合品质。

四、总结

小学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教学时候德育知识的渗透,语文这门学科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无论与各门知识的学习还是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该优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注重策略性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同时更塑造学生语文修养与德育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以后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1年第32期.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22-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为了实现以学生为本,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适应,都在积极寻找各种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无限的活力,才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改革教学方式、活化课堂教学、践行“新课改的要求”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经常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其入境。

1、创设情境法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让几位同学戴着头饰演“小蝌蚪”。在欢快的乐曲中“游”进教室,并天真地喊:“妈妈,你在哪儿?”其他同学看见,自然也产生了兴趣,这种导入方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2、设置悬念法

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课时,我设下悬念: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树叶的颜色,有看过蓝色树叶的吗?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主人公却有蓝色的树叶。这就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让学生乐于思、乐于想和乐于学,最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由图激趣法

课文是通过语言来对事件进行描写的,经图画将事件再现,加之语言的引导,课文就能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起来。借助图画,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时,在导入环节我就画了一条五彩路。出示几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让学生展开想象,谈所见、所想、所感,在潜移默化中,使感知得以深化,图文并茂,更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新知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被动的依赖性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习过程成为合作的、个性化的、主动的体验过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就自觉地转变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学生都有事做,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

三、在玩中学,让学生体验新知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内容是描写学生身边现实的生活场景的。但是受时空的影响,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还是有些变化的。所以,通过模拟的手段让孩子最大程度地体会作者的感受,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办法。我常开发身边所有的资源,尽力去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场面,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带领同学们去校门外的土地里,去寻找苍耳、薄公英和豌豆等植物,因为我们在乡村生活,随处都能见到这些食物,非常容易找到,同学们欢呼着,玩闹着找到了它们,并认真观察了它们的播种方法。通过观察,孩子们不再限于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和展示,而是根据真实的感受与观察到的现实情景来体会文章内容,不但学懂了文中的内容,还学到了很多课外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我一直将“学中玩、玩中学”用于低年级的教学。这样不但能让学生乐学,还能让学生消除玩与学之间的对立心态,对知识自然地接受。

四、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创造的根源,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我抓住任何一个能激发学生想象能力,挖掘他们自由想象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培养他们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如在教学《兰兰过桥》一课后,我向学生们提问:“兰兰的爷爷是工程师,发明那么多桥,用途真大,你们长大想不想像兰兰爷爷一样啊?”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长大后要发明一种‘时空桥’,只要站上去想去哪个世纪就去哪个世纪!”有的说:“我要发明一种可以去外星球的桥,到时我一定去月球上看看有没有嫦娥,有没有玉兔”……这是多么有创意的想象啊!抓住了这些机会,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学生当中就会出现伟大的发明家呢!

五、延续精彩文章的结尾

好的文章结尾能让学生回味无穷,终身难忘。正所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教学同样如此。所以,我在每节课的结尾都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方法,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维持,有增无减。

1、精彩部分表演法

教学不仅是要将书本知识教完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刻体会,接受到深刻的教育,我经常使用表演法。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同学们通过表演知道不能随意扔垃圾,要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2、趣味儿练习法

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结尾设计有趣味儿的练习,不但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延续。如在教学完《秋天的图画》时,让学生们唱秋天、画秋天。通过充满趣味儿的练习,学生的浓厚兴趣又延续到了新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续编故事法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给每个没有完成的故事续编精彩的结尾,不但能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完《清澈的湖水》后,对文中小女孩看到了什么飞奔过去,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进行续编。续编故事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为以后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改革;教学方式;激励教学

如今的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社会,但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根基。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源于对课本中所学知识的巧妙与合理的运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同样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太过死板,已经不能用来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同时这也是对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一次考验。所以,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教育部作出一系列改革,重点强调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方法相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更好地加强健康教育呢?

一、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贪玩的时候,好奇心重,自控能力差,喜欢用眼去观察,用手去探索。所以,老师要恰当地抓住并利用好这一点,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让学生更多地去看、去听、去动手。孩童时期主要是通过视觉的观察成像来记忆的,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适当地用一些更加生动直观的实体物品来辅助教学,这样既增添了课堂的乐趣,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也是对低年级学生认知和判断力的提升。在低年级的教育阶段,老师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多讲、多说。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其次老师也可以适时地通过做一些趣味小游戏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去玩、去演。例如,在教授一些成语的时候可以由老师告诉学生这个成语的具体来历,并由学生自己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再如,在初期教授拼音的时候可以通过“开火车”“找朋友”等这些趣味游戏复习所学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快乐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也得以发展。这样的教学既可以活跃气氛,又能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知识更加巩固,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

的事。

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扮演导师的角色,同时也要学会做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不再感觉老师的地位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这样既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也不会出现个别学生因为对老师的惧怕而不敢请教问题。再者,老师作为课堂上权威的象征,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围绕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来展开,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另外,老师也可以试着用一些新颖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老师要学会应变,面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引导与激励,从而使每位学生都乐学、好学。

二、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首先,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这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高低。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作为“引路人”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摒弃之前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部分老师要改变之前那种成绩才是硬道理的观念,一直督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分小组探讨,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探讨的同时获得竞争的动力,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老师在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点评和指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个性。随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日渐成熟,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探求欲望,所以老师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老师对多媒体的操作能力。

三、激励教学,激发潜力

作为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更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奖励与鼓舞,使学生有信心去继续努力。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是学生,所以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并帮助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要学会在挫折、困难之中找寻正确的有利因素、增强学生的自信。适当地换种方式教育,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来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使是默默无闻的学生也应该学会在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之处给予夸奖,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才会不断地进步,并在进步之中不断地予以鼓励和支持,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无限的动力,这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老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

新课改的“新”强调的就是要有创意、有活力、有动力,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主动学习、主动探讨、积极参与、积极完成。新课改是真正地把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纽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结构的优势组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健康学习。这是对老师的一种新考验,同样也对当前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怎样才能把更好的、更优的教学状态呈现在大家面前,那就需要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探索,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心动,让老师喜欢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能够真正把学习变为一种爱好。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德育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

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

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柳丽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7(2):7-8.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1~12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篇10

【关键词】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0引言: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我国重要的国策之一。但是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影响和教育,在小学语文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环节。下面,本人就如何在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做出简要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之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中:一、从小学教育培养的目标看,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法制意识也越来越强,懂法、知法与用法的意识不断增强。由于小学生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段,也是学法懂法的最好阶段。因此只有让孩子树立简单的法律意识,认识一些基本的常识,并让其了解法律的运用,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学会为人处世、遵纪守法,才能够达到语文教育目标所提出的要求。所以,在小学的阶段中,必须把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当作教育的重要任务来贯彻落实,要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知识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遵纪守法。二是由于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与减少学生犯罪的重要途径。任何不良的习惯与思想的形成,都是通过长期的经历慢慢养成的。因为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快速阶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与影响。由于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而普遍的网络危害。许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当中,受到色情、暴力等网络游戏、影视节目的影响,如果老师和家长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矫正和疏导,小学生将会在坏人的教唆之下,被人所利用,还可能染上打架斗殴、等恶习,从此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语文教师不但肩负着教书的重任,同时还背负着育人的难题,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还必须要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社会道理,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做遵纪守法之人。在进行语文的教学之中,老师应当借助一些经典的故事、案例与课文,让小学生们明白守法懂法的道理与好处,让他们了解到必要的常识,并养成守法、懂法的好习惯,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2.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之中渗透法制教育主要的途径

2.1充分地挖掘课文的重要内容,并增加学生的法律常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必定对他们宠爱有加,通常情况下放纵溺爱偏多,而严格要求偏少,再加上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的不到位,可能会导致他们从小我行我素,顽皮任性。如果这些孩子再受到外界的不良因素影响,那就很可能会养成目无法纪、目中无人的恶习,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从当前的教学质量来看,许多的老师仅仅注重语文教学,认为只要学生的成绩好就达到了教学目的。然而却并不是这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当充分地发挥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并利用一些法制教育相关的材料给学生们上课,贯彻落实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小学的语文教材当中,很多的课文内容都可以拿来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材料,老师们应当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并挖掘出可以提供法制教育的题材。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老师们就可以这样提问:“这里为什么可以成为鸟的天堂呢?”当学生们在熟读课文之后方能明白,因为当地的人们不允许别人去捉鸟,鸟儿得到了安全的保护,才使得该地成为了鸟儿的天堂。紧接着,又可以从环保的角度来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方面的法律常识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明白,保护鸟儿,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可以把“爱鸟周”的相关知识讲述给学生,并开展“写爱鸟温馨提示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护鸟、爱鸟意识,并增强学生们保护动物的自觉意识;又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后,由此可以引出一些保护动物的法律常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恶意捕杀野生动物的新闻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肆意猎杀野生动物,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动物等环保行动中来,将法律意识内化为学生自觉守法的行为。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法制教育有效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受到法律常识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2.2充分利用习作教学,提高学生法律认识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可以布置写长辈亲人之类的写人作文,除了让学生受到道德层面的感恩教育外,还应该以法律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白子女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法律责任,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可以通过写观后感、读后感之类的习作,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譬如在写好人好事作文时,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对拾金不昧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拾金不昧的人是非常傻的。针对这一错误认识,笔者播放了拾到东西不归还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新闻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拾到东西应该归还给失主或上交国家,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拾到东西拒不归还,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习作中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写作素材,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法律常识,其法律观念也进一步增强。第三是通过写日记渗透法制教育。作为语文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2.3切实利用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如开展“诚信”演讲比赛,全班学生就这个话题收集大量的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3.结术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法制教育,这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的方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深刻地认知到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须发掘教材的内容,整合与引入各种法制类教育的资源,并积极地利用语文教学、活动、日记等方式进行对孩子的教育,让法制教育之花绽放在语文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姚莲菊.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浅谈[J].政府法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