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十篇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十篇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7:13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篇1

学界现在有人下了很大功夫研究二十世纪的湖南农民运动变迁,其中佼佼者之一就是湘藉博士于建嵘。于建嵘,男,1962年出生,湖南衡阳藉,得天时地利,且有人和之宜。他是华中师大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徐勇教授门下的法学博士,200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作博士后。我参加2000年在武汉华中师大徐勇教授召开的"村委会选举学术研讨会"时与他相识并有深谈。他迷恋衡山农民运动已历时三年,沿毛泽东当年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行程重新走了一遍,身历其境,搜寻史料,体验民情。他私下向我透露,此生立志要干两件事:第一件事,费孝通写了一本《江村经济》,他要写一本《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1]第二件事,恩格斯写了一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要写一本《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2]他下村调查并不是像我们这样申请了课题经费再做,而是用自己的钱坐车、住宿、还经常请农民吃饭。听说我们这次来湖南调查,他专程从安源到长沙机场迎接,虚心向资深教授汇报和请教。他建议我们也走一遍毛泽东当年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走过的道路,他全程陪同当向导。应当说他的建议对于没有明确确定调查地点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周到也比较省事的建议。只是考虑到他虽然心地善良、为人随和,但眼高手狠,干事有心计还不惜力,捞活甚细,且他以衡山为基地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发展变迁历史与现实的社会调查笔记《衡山调查记事》已经打印成册,洋洋十余万言,其用力之沉足以砸人。衡山虽是宝地,但是此人狂收了一遍后我再跟着搂捡,在劳动力投入上显然是田野调查的过密化[3];估计我下气力还是能捡到几穗、搂到几把,但是很难再发现如于建嵘已经收获的那样成捆成垛的有意义剩余;而且还可能受于已经形成的思惟定势影响,导致边际效益递减。思虑再三,经调查组集体讨论后,我们决定另择调查路线。他送我的《衡山调查记事》细读数遍,确实是大开眼界。[4]品读这样的细活,一声赞叹之外,还有同行的一丝嫉妒。于建嵘已经注意了当年湖南农民运动中的组织化行为,注意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并着意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比较研究农民集体行动和社会情境的关系,农民集体行动中精英和大众的关系。岳北农工会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从这次调查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在衡山白果这个较偏僻的地方,为什幺能产生湖南省第一个农民协会并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在第一阶段的调查时,我根据掌握的材料曾初步总结了如下几点:其一,岳北地区属于三县(衡山、湘潭和衡阳)交界之地,地处南岳后山,相对南岳前山来说,国家政权的控制力要弱。其二,当年曾国藩训练湘军时,此地属募兵范围,形成了此地习武之社会风气。其三,岳北的乡民习惯于流动,有许多人到外地做工,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其四,民国时期湖南军阀赵恒惕的老家在此,以赵家为首的地主进行的土地兼并较为严重,赵、廖、刘、唐四姓劣绅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农民所受压迫较深。1926年6月上旬,成立的岳北区农民协会,则直接以阶级斗争为口号,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权性行为,使岳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普遍实行减租减息,土豪劣绅不能随便退佃;二是修桥筑路,解放了生产力;三是提取公产、祠产发展国民教育,做到了乡有国民小学;四是禁止和吸毒,整顿了社会秩序;五是创办了新民剧社,大演文明戏,向农民灌输革命思想;六是创办农民夜校,培训农运骨干;七是解放妇女,实行男女平等。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能认识到农民运动对于改造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当时的中共领导者如陈独秀等人就依据外国的教条忽视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力量。只有毛泽东这些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非常深刻了解的革命者,才从农民运动中发现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因此,为了回击来自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攻击和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毛泽东就来到了衡山的白果,对这里的农民运动进行了详尽的考察。[5]触景生情,于建嵘这样感叹:岳北农工会以及岳北农民协会领导的农民运动离我们也已有七十多年的岁月。我们已经没有可能聆听这些传统乡村社会的反叛者亲述他们的丰功伟绩了。我们只有从尚存不多的历史资料中走近他们,希望知道他们是些什幺人,做了些什幺事。随着我们对这场可歌可泣的农民运动和这些值得敬仰的农民领袖的深入了解,新的困惑也就产生了:其一,当年的乡村社会内生的地方权威与外来的政治权威之间是通过什幺样的方式建立起联系的?其二,农会组织对传统的宗法制度冲击的意义。可以说,岳北农民运动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而彻底的冲击,岳北妇女敢闹祠堂就是明证。但在农民运动失败之后,宗族组织就迅速发展起来了,并重新控制了乡村权力。那幺,为什幺农民运动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乡村社会的特性?这是否是一切农民运动不可逾越的局限?西哲史家克罗齐言,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使于建嵘下气力研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湖南农民运动和九十年代湖南农民集体行动的联系和区别。他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命题、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中展开了他的深入调查。在田野工作中他已经接触到了当代中国农民集体行动形成的某些先期征兆。这些征兆是小事。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开篇描述的也是这样一些小事。"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的事件的征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6]其一,农民负担太重。其原因并不是"中央的政策"未贯彻到基层,而是县乡一级政府违反中央政策进行"强取豪夺"和变相"勒索"造成的。这也是目前农村经济凋敝和农民不愿上缴税费甚至产生对抗的客观原因。近年收成不好,情况尤其二,超经济强制。为了从农民手中收取到各种税费和摊派,有的乡镇干部和部门动用国家专政机关,动不动就出动公安,以维护治安为名,强迫农民。更有甚者,有的还动用黑社会势力,政府职能部门"搞不定"的事,就叫那些街头流氓动用武力或其它非法手段。这样虽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但又致使各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沉滓泛起。同时,有关部门制定各种土政策规定,不完成税费任务,就不准参军,不准结婚,不准生小孩(不给计划生育指标),通过所谓的合法手段来剥夺公民的法定权利;而且乡镇政府还通过所谓的"村财镇管"的改革,将村干部的工资补贴全部收到政府,以此来控制村干部。绍庄、同兴两村的现任领导班子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不打算再干了。或许是半真半假,确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水。在白吃白喝,拿点辛苦工资外,有时还得尝尝风箱里老鼠的滋味,毕竟上级政府没有授权他们"采取一切必要方式"将乡村统筹提留百折不扣地收上来,何况这统筹提留里包含了他们的"小九九"。面对农民振振有词地质问,他们不免心虚。"母鸡压公鸡,一级压一级",面对上面的威压,他们只得牺牲农民利益。其三,政治资源控制。有些村通过控制党组织这种方式来垄断权力,所以,很多年都不发展党员了。有的村在村委会选举时搞秘密活动,搞亲属化。镇里的干部不仅不制止这些非法活动,有时还给党员施加压力,要求党员讲组织原则,要实现镇党委的意图。在目前的乡村社会,已经形成了由少数村干部、乡村先富起来的"款爷"和部分乡镇干部组成的权势阶层。[9]他们之间互相利用,也相互拆台,根本无法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绍庄村的干部好比败家子弟的老幺,反正已没有指望,只好和尚撞钟过一天算一天。同兴村虽高一篾片,但也是吃老本,若不是前人积下的阴德,为他们栽下一片杉木林,他们也只有背着石头打天。其四,农民种田不赚钱,增产不增收,大量的劳动力闲置。近几年,农业丰收,粮食产得多了,但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也贵得离谱,且粮食卖不出去,农民种田不能创收。到外打工又没有路子。在1997年以前,白果镇的企业特别是四个石膏矿效益较好,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但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石膏价格的下跌及各种腐败行为,致使无资金进行正常的维修与简单扩大再生产,亦无资金分发工人的工资,在矿里打工的农民只得回到家里玩。其五,社会风气恶化。之风甚嚣尘上,几乎无村不赌。此种风气的漫延,将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使邻里乡亲团结涣散,尤其毒化了下一代成长的环境。听四农诉述,心情沉重。特别是有关乡镇机构和干部动用社会上的黑恶势力来对付农民一说,前所未闻。无论他们出于什幺样理由和动机,只要运用了社会的黑恶势力来欺压农民,性质也就改变了。其行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将基层党政推到了农民的对立面,成为了农民仇恨和反抗的对象。这些黑恶势力给乡村社会带来的一定是灾难。有必要追究,农民负担是一种利益交换还是利益剥夺--与谁交换,受谁剥夺?这些交换或剥夺是通过什幺样的机制来完成的--是否关系和如何关系政府行为或其它公共权力?我在湖南农村调查中已经从多个侧面感觉到,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生活和乡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生活和乡村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也很有限。和我于1996年作为民政部村委会换届选举国家观察员身份考察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经历相比,无结构访谈与就对村民自治专题调研得到的判断区别相当大,以体制内研究人员身份和以模糊性从业人员身份[10]进入场域对同一专题展开调查,所接触的材料和人物及其表述的方式和内容的区别也相当大。由此我对一种所谓的社会科学调研方法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接到要论证a的一个课题,就亮明自己的学者身份和学术职称到社会中去求证,当发现不能证明a命题为真的案例就跳过,当发现能够证明a命题为真的案例时就开始调研认真记录,然后根据形而上学的假设、文献索引、技术路径等规范开始撰写调查报告,列出调查的样本和证明的百分比,至此完成论证。这就好比:现在有个课题要论证杯子是铁的,承担课题后我就去确定样本,发现玻璃杯子、塑料杯子就扔了或者砸了(剔除样本),发现铁杯子就保留下来(保留样本);最后完成的研究报告是:经过调查,随机(?)抽取样本杯子n个,经严格的物理化学分析和逻辑检验,这n个杯子全部是铁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所有的杯子都是铁的,区别只是在于是氧化铁还是马口铁云云,并列出饼图、直方图、频数统计以佐证,置可信度区间为95%,等等。问题是,这样就是科学意义上规范的学术调查和学术论证吗?!

--对海南省文昌市抱罗镇抱民区4个村子的调查报告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2004年7月份,笔者对海南省文昌市抱罗镇抱民区其中4个村子进行了调查,这4个村子分别是大位云村、大位黄村、大学村和乐玖村,这4个村子均归抱民村委会管理。通过调查,我们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一、该地区的基本状况该地区经济落后,曾是国家重点扶贫的对象,但由于政府扶贫政策难以切实贯彻实施,该地区的经济至今仍然发展不起来。该地区只有2条路通往镇上,且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摩托车是该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该地区没有电话线,至今仍然安装不了电话,人们与外面的联系都是集市日到镇上去打电话;该地区农民家里除了电视机(有些家庭电视机都没有)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且由于地处偏远,电视只能收到两三个台;该地区的房屋大多数为七八十年代用砖瓦堆砌起来的瓦房,只有几户人家的房屋是新建的;该地区没有企业,甚至整个镇都没有,人们靠种水田和旱地保证温饱,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和一些稍微大一点的开支却解决不了;该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极低,在4个村子中,只有大位云村和乐玖村分别有一个很小的只卖零食的小卖部;该地区人民生活简单,基本上是与田地打交道,天天面向黄土背朝天,几乎没有和外面联系。自给自足的经济很明显。(一)该地区的收入状况(二)该地区的教育状况该地区教育水平低下,抱民区有一所小学,其它几个村和这4个村的孩子都来这所小学上学。小学总共6个班,6个老师。老师们上课都用方言讲课,课堂随意轻松,没有几个孩子能学到多少东西。孩子们上课时间上课,下课时间就回家帮着家里干活,根本就没有利用一点课余的时间来学习。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也不怎么关心,他们不会给孩子们买课外书,所以孩子们除了学校发的那几本书外,根本就不会接触到其它丰富多彩的书籍。孩子们上完小学后,有的就不上学了,有的上了镇里的中学,但也就上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如果孩子们想读高中和大学的话,除非小学升学考试就考上市里的省重点——文昌中学。但孩子们的后天培养条件太差,而文昌中学又是省重点,考上是极其不容易的。十几年下来,整个小学也就三四个人考上了文昌中学。所以能上大学的机会只有这些人有,其它人能上高中的机会都很渺茫。家长们把家里煮饭、做菜、洗衣服等家务都留给了孩子,有很多家长还让孩子们下地干活,种花生、除草、插秧、放牛等等,而这些孩子都是小学生,都不满14岁,有的甚至不满10岁。由于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所以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不爱学习的习惯。在早早退学的孩子当中,有一部分是家里支付不起,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成绩太差而自己不想上了。(三)该地区的劳力状况该地区的农民以没上完小学者居多,上完初中的寥寥无几。村民们缺乏科学种田技术,科学养殖、饲养技术,缺乏市场信息,阻碍了他们尝试新的经济增长的方法。靠天吃饭是该地区的一大特点。在今年的5月至7月中旬,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在强烈的日照下,田地都裂开了,有很多的田地由于干旱不能种植而荒着,而已经种下种子的那些田地,禾苗由于缺水而发枯发黄。村民们都愁眉苦脸,面对天公的不作美唉声叹气,无可奈何。冬天是该地区反季节瓜菜种植的好时期,村民们都特别看重这个季节,都想趁这个季节好好赚一把钱。他们主要种植辣椒,因为这个季节辣椒销往内地,价格都挺不错,销路也很好。如果在上年辣椒卖了好价钱,来年所有人都会一窝蜂地种植辣椒,以至于有时候供大于求,辣椒滞销,村民们损失很大。村民们种植,完全是凭经验而不是凭技术,有时候农作物生病了,他们到镇上农科所按照别人的推荐买了农药,但不看说明书,不按要求施药,致使所种农作物全部死掉。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盼望能卖上几个钱的农作物死掉,村民们欲哭无泪。该地区还存在着一个60多岁垂暮之年的老人下地干活,而20多岁年轻力壮的青年在家闲逛的畸形问题。该地区外出打工的青年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只干了一两年就回家了。他们回家后,不愿下地干活,整天骑着摩托车到处闲逛,等到结婚生子了,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不愿干农活,而在外面又找不到工作,所以在家里由父母养着,整个算来,父母不仅要养自己、儿子,还要养儿媳和孙子。虽然也有些人想通过开荒种植瓜果来致富,但又苦于没有成本,他们到农村信用社贷款,但信用社怕他们亏本还不了债而不敢把钱贷给他们。所以就出现了一边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在田地里面向黄土背朝天,一边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在家里悠哉游哉没事做的畸形现象。

二、对该地区农民增收的一些建议(一)要致富,先修路由于镇子与各村的距离很远,长期以来是土路,出行很不方便,更不用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了。由于交通不便,很多村民种了蔬菜瓜果,要拿到集市上卖很是麻烦,所以很多村民就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种植习惯,根本就支付不了其它开支。只有少数家里劳动力充足的家庭去积极种地,种一些瓜果蔬菜,骑着摩托车往外面跑,跟收购老板联系。但也只有像西瓜、冬瓜、南瓜、香蕉等这样大面积种植、产量很大的瓜果人家才会开车到田地里买,其它像辣椒、蔬菜等由于是小面积种植,产量较小,人家是不会上门来收购的,都得自己拿到镇上的收购站去卖,所以交通不便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家里劳动力少的家庭,他们要种田、放牛、喂猪、养鸡等,甚是忙碌,且由于山村闭塞,他们长期与外面交流很少,导致了他们落后的观念,他们也就安于现状,本本分分,保证温饱。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首先就要确保村村通公路,村镇连接,打开与外面世界的通道。(二)改变观念,科技兴农由于人们长期形成了种地没出息,当农民就是受苦受累的观念,很多人都不愿带着热情去干活,特别是年青人,他们宁愿待业在家也不愿意去学一点有用的知识。而且村民们相信经验,服从老天爷的安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世世代代用着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去耕种祖辈留下来的土地。他们的耕种方式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简单又带着传统,他们的耕作热情就像他们的处世一样波澜不惊。没有人想着去科技兴农,也没有有一点知识的人想着去务农。所以耕种的盲目性使农作物的产量不高,自然收入也不高。其实,该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水源、阳光都很充足,且土地肥沃,如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耕种,很容易就有好收成的。但人们的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经济头脑,且政府没有对当地进行正确的政策指导,所以人们根本就没有想过靠知识勤劳致富。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还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让他们主动去学一些农业知识,以科技来兴农。(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该地区地处热带,降水充足,气候条件非常好,且土地也较好。有着相当好的资源优势。春夏可种西瓜、南瓜、香蕉等,秋冬是种反季节瓜菜的好时节,这时候可种香瓜、辣椒等。还有蜜枣和胡椒也是当地的特色作物,可以有效地发展起来。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每家每户按人口都分到了一些水田和旱地,于是各家都有了自己的种植范围,且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村民们长期在这些田地里种上了最基本的满足生计的作物,所以也就没什么特色,也赚不了多少钱,基本上只是自给自足。要富裕起来,只能靠种植特色经济。而要种植特色经济,就要开垦荒地,这需要一定的成本,所以政府也应该给予支持和一定的帮助。比如政府可以适当放宽一下农村信贷政策,给真正想勤劳致富的村民一个机会。在特色经济怎样种植和管理方面,政府还可以派一两名技术人员到村里进行指导。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还要大胆尝试新的经济增长的方法,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要敢于发展该地区的特色经济。(四)政府支持,要对当地进行一些政策性指导在调查过程中发现,4个村子都有村长,但村长都是名存实亡,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一方面,村长与村民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跟其它人一样耕种,政府不会给他们任何补贴;另一方面,政府根本就不给当地进行投资和政策性指导,村长是村长,但4个村的村长都没有办公的地方。就连村委会的主任也是在自己家里办公。村长即使想给村民办一点实事,也没有经费。所以政府要对该地区进行一些政策性投资,对村长要进行一定的鼓励和支持,适当下拨一些经费,让村长干好事,干实事。自从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来,许多地方都减少或取消了农业税,但该地区的农业税一直没有减,这也给村民们增加了一些负担。所以要使该地区富起来,还需政府方面的工作。政府要把国家政策贯彻好,莫给农民增加负担。要对农民给予支持,对农业进行鼓励,对农村进行帮助,让村民们有所增收。三、调查后的感想贫困,就像一根针,深深刺痛着中国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民,是这个弱势群体的主体。在农村生活的一切所见所闻,让我的心情很是沉重。当你看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在炎炎烈日下佝偻着身子在田地里干活时,你是否想到幸福晚年对她们的意义?或许这对于她们只能永远可望而不可及;当你看到村民们为了省钱而有病不看时,你是否认为他们对健康不关心?或许这只是因为囊中羞涩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当你看到八九岁的孩子在夜幕下赶着牛回家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这可爱的孩子多了几分成熟?或许这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吧;当你看到......而所有的一切,对于在那土生土长的我都看到了。我庆幸,自己已经跳出农门,永远不会再呆在那个地方了。但同时也为家乡淳朴的父老乡亲,可爱的兄弟姐妹们痛心,什么时候,他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呢?当习惯了城市的喧嚣后,再回到那个地方生活,你会觉得那里的生活真的有点“与世隔绝”:没有电话,电视只能看两三个台,没有网吧,整个镇上都没有,人们几乎没有和外界交流,只有每隔一天一次的集市日才到镇上去赶集买点生活用品。那里的人们起得很早,睡得也很早。整个村子,一整天都非常寂静,只有些时候,从一些人家里传来电视的声音和收音机里播放琼剧的声音。当夜幕降临,村子里除了人们家里透出来的一点灯光外,外面一片漆黑。每当这时候,夜,死一般的沉寂,整个村子,几乎没有一点声响。不到10点钟,几乎所有的人家都熄了灯,早早就进入了梦乡。或许那是村民们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改变不了。让我心里发痛的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当城市里的孩子忙着进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进行学前教育时,他们等到七八岁才能开始上学,接触书本,在这之前,他们没有文化知识的父母不会给他们买任何儿童读物,当然更不用说对他们进行什么学前启发了。所以说他们的智力开发是从上小学才开始的,比城里孩子整整晚了好几年。等他们上了小学以后,也只能接触到学校所发书本上的知识,若没有他们的要求,忙于农活的父母是不会给他们买任何课外书的。他们放学回家,还要帮着家里煮饭、做菜、洗一大堆衣服。有些孩子星期六、星期天还下地帮父母干农活,小小年纪就已经像个小大人一样无所不能。当看到干瘦黝黑的孩子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时,我觉得这世界真的不公平,其实他们的先天智力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可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他们却有的读完小学就面临失学,有的至多也就读完初中。虽然他们当中也有一些天生聪颖,悟性特好,学习成绩很好的,但由于家庭贫穷,也不得不早早退学。他们能上高中、读大学,真的很不容易!当城里的孩子被父母捧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有一大堆玩具,一大堆书籍包围时,他们却什么也没有,几十块钱乃至几百块钱的一套书籍即使他们很想要,家里也是买不起的。他们本来也应该好好读下去,读到大学的,但他们不能。贫穷,不是他们的错,但一切,都是贫穷惹的祸。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确实地关注一下弱势群体,关注一下这些贫困农民。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与可怜,而是具体的行动。占着中国70%人口的农民若不富裕起来,国家的富裕从何谈起?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篇2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更被国家经济发展所重视,尤其是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必须满足农村的实际发展现状,才能造福于农民。然而,作者在对当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经济管理体制欠缺科学性、经济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等,对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

1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1.1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农村经济管理水平高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人才作为管理的核心,必须具备专业化管理技能,才能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1]。而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因素质较差、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对文明执法和文明执政的认识不足,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不能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2经济管理体制欠缺科学性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也极为迅速,经济管理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2]。但从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运行的情况分析,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不适合农村结构的调整变化,尤其是在影响到农民切身利益的情况下,如果无法有效地维护农民利益以及满足农民的要求,将会导致双方矛盾的激化,从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经济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经济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为农民服务,尤其是农产品的销售等,这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农村经济管理应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而在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中,会出现农业融资困难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受到气候因素导致减产、农产品价格下跌等,都会造成农业投资受到很大的波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现状的主要应对措施

2.1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急需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经济管理质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4]。首先,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必须重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避免专业化水平不高的人充当其位置,以免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其次,应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要求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必须了解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如,农产品的发展情况等,并加强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此过程中了解农民生活上以及农业生产上遇到的困难,并帮助农民解决眼前的问题,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再次,应对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规划,从以往的农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再结合当前的农业经济情况数据的对比,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优缺点,并为农村未来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同时也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产业,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2.2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普遍缺乏科学性,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无法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甚至还经常存在一些人员挪用农村农产业建设的资金现象。对此,应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提升。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当然,要确保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必须符合国家规范,同时应充分引入国家政策,将其作为农村经济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严格地落实下去,尤其是管理人员应积极为农民服务,并带领农民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地开展农业工作,同时还应给农民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理论支持,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农村经济资金管理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了将投入的资金发挥出重大的作用,需要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需要加强农村经济资金管理。首先,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农村财务经济状况,加强审计工作,积极做好清算资金总数,确保资金的合理应用,避免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确保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使用的可靠性。其次,管理人员需要将集体资金盘活,并将盘活的资金充分利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扶贫投资、教育建设等,将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应加大农村经济资金融资,积极拉拢投资者为农村经济发展投资,与其他农村以及城市共同建设和发展等,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支持资金[5]。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篇3

[关键词]中国农村经济;区域差异;发展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03.049

近些年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各个地区在地理位置、农村人口素质、地区教育水平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正在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的全方面均衡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阻碍因素。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1]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引导,并且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政策,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坚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定会慢慢缩小。

1农村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性概念

农村的区域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在农村的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些不同的经济发展的状况都是由外界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遵循着农村发展的规律,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着自身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根据农村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传统思想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区域性。

2河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2.1河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评价指标

在进行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时候,首先应该根据公平性原则、集中性原则、差异性原则进行对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经济统计指标进行测量,这样才能更加全方面的反应出农村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本文针对河北地区农村的几项指标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评价系统,这里所指的指标包括河北地区的人居GDp(万元/人)、按照百分比计算服务业所占的比重、河北农村地区产业化经营比例、人均社会消费水平(元/人)、固定单位的人均分配的耕地机械工作率(千瓦/平方公里)、河北农村人均的工业总产量(千元/人)、河北全农村建设投资份额(万元/平方公里)、河北农村的财政总收入(万元)[2]。

2.3分析河北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结果

河北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综合评价结果所得出,河北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且东部的发展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山区的发展,这个综合评价的结果将河北的22个样本地区分为4个经济发展梯度。

首先是经济领先的地区,其中包括保定市在内的几个地区,河北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之间的距离。这些距离的出现会加重区域之间联系所支出的相关费用,例如公路修理费用、汽车消耗费用等,想要缩小这些差距必须增加资金的投入,扩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范围。

其次是特色经济拉动区域的发展。这里包括安国市和碑店市区、企业规模经济,一般情况下体现在企业规模的壮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而集聚经济则体现在不同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发展,为自身企业的发展节约成本,从而最大成都的提高经济利益。目前在安国市区主要以中草药种植和交易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规模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安国市的经济增长[3]。

再次就是经济稳步增加区域。这些区域包括河北保定市的徐水县和定州市,这些地域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且自然环境处于温带季风区域,这些都为农作物的成长提供者有利的条件,加之这些地区的交通相对比较便利,这些都有利于增加农村地区的综合得分。

最后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这里包括唐县等。这些地区都缺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植物难以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大大的降低着劳动率,阻碍着农业的发展,阻碍农业的发展也将影响其他农村事业的运作,例如采掘业、电业、生产加工业等。

3针对河北农村地区存在的经济差异给予合理性建议

3.1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农村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导致的,根据这些存在的情况,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来不断的缩小差距,根据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关发展政策。例如安国市的中草药种植业与保定市的工业可以相互结合,增加区域合作力,保定市可以收购安国市的草药,并将安国市的草药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最后出售。这样既可以解决安国市的中草药问题,还增加了保定市的经济来源,这样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各地农村经济的增长,慢慢缩小其差异。

3.2发挥国家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市场中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调控,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要在资金上进行扶持,加大对各地农村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不断的改变农村发展状况,改革传统的生产模式。国家还要大量引进高新技术,并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建立技术转让和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将优秀的技术人才调度到落后地区,并且针对农村的现阶段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转变农村地区的传统思想观念,增强农村的市场竞争力[4]。

3.3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各地区之间的农村经济发展都存在差异,导致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不尽相同,这些与农村区域内部资源、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农民的综合素养以及自身的发展程度有关系。应该根据各个村庄之间的发展实际情况和各个村庄之间距离情况,集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发展方向,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各地区形成自身的发展特点,推动农村经济跳跃式发展。

4结论

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都非常发达的今天,发展我国的农村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缩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一方面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通过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先进的新技术,推广农村各项基础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农村自身不断努力,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并通过农民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之中。只有两方面同时进行才能缩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使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使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并且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梅.农村经济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9).

[2]刘尚海.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2012(16):55-56,58.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篇4

   城乡一体化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我国在21世纪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在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互促共荣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和功能。而农村金融能否有效发挥其作用又取决于农村的金融生态状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1]。2005年10月19日上海证券报独家首发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随后,有关金融生态研究蓬勃发展起来。

   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王松奇(2005)[2]等人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外环境和基础条件。邢勃(2008)[3]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或决定着金融主体生存状态及变化趋势的经济及社会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9)[4]认为,中国的金融风险不仅源于金融业自身,而且更广泛地源于金融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对2008-2009年度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傅江湲、江发元(2010)[5]认为,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农村集体资产完整的权能,增加农村金融主体贷款的保障性要求等是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周妮笛(2010)[6]以湖南省为例,采用14个地级市的调查数据与截面数据,运用aHp-Dea模型分析了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村信用环境、农村法律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这一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安强身(2009)[7]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从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等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柳成、张翠宁(2010)[8]运用系统论构建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模型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并对金融生态环境组织实施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杨福明(2008)[9]运用金融生态理论,从金融生态环境角度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经济基础、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法制环境以及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成果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存在问题、对策、评价体系以及非正规金融等其他相关领域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对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都具有很大意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没有从城乡一体化这一基本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建设问题,本文则力图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与农村金融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城乡关系经历了四种形态: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实现城乡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必经过程和环节。从本质看,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发展,即城带乡、乡促城,并最终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

   “城乡一体化”可以用三个标准来衡量,即:城乡二元制度的消除与农村平等发展权利的获得;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有效互动;社会福利实现城乡居民共享。而要达到这三个标准,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虽然是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但经济始终是金融的基础。一方面,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金融市场的扩张和对金融需求的增加,进而推动金融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发展状况也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有效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会推动经济发展,相反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10]。众所周知,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不但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制度歧视,如城乡在教育、社会保障、金融等方面存在不对等的发展政策和环境。城乡一体化就是要破除城乡不平等的发展制度、环境和政策,以快速推进农村的发展。这对农村金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城乡一体化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新需求、新机遇,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必将获得更好的制度平台和市场空间,在金融市场中更具竞争性和发展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吸引大量的金融资金流转在农村领域,这无疑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足发展。其次,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也需要高质量的农村金融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等都需要大量的金融资金的支持和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

   现实地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态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相对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农村建设资金缺口巨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不良状况没有根本改善。然而,如果深入地探讨,我们可以看见,这四个“没有根本改善”与不理想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便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发展、运行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包括政策体制环境、社会信用和法律环境、金融市场主体环境。研究金融生态环境,既要有静态视角,也要有动态视角,即既要考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平衡,也要考虑金融生态的动态发展平衡。

   农村金融是由农村金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构成的,因此,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抑制了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空间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供给的改革。这种改革也就成为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关键。

   1.政府主导式的农村金融改革使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失去了基础

   与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相适应,也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化金融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虽然开始对此进行改革和完善,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始终以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我完善为目标,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为主线。随着农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业发展银行也因政策性功能所限开始寻求新的发展出路,邮政储蓄银行又因规模问题显得力不从心,这样,支撑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力量就只剩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成为农村唯一的“常驻”金融机构。但农信社一方面受其自身资金不足的限制不能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如保险、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单一化,另一方面又因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在大多数地区事实上成了垄断(特别是贷款市场上)经营,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农村金融主体缺乏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开发不足。传统的借贷服务仍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适应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并没有开发起来,如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租赁、理财、网上银行、银行卡等业务。这种状况既制约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也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的多样化要求。而比较活跃的民间信贷,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准入渠道,处于灰色状态,不能合理合法地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可以说,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偏离了制度目标,没有形成有效的金融供给,使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失去了基础。

   2.行政命令式金融监管使农村金融生态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监管是影响金融生态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率的重要因素。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在于纠正金融市场失灵,并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更多地是一种权力监管,即行政命令式监管。这种比较传统、较为粗糙的监管方式通常表现为金融监管当局不仅直接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进行监管,而且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存贷款利率确定等具体的业务经营进行限定,忽视了监管的技术合理性或内在规定性。就金融机构的进入、退出的管理来说也不科学:过高的准入门槛,既加剧了金融供给不足,又导致非正规金融的地下运行,极大地削弱了竞争机制的强化和创新推动效应;退出机制的缺失与政府救助措施催化了金融机构的冒险性投资,增加了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市场失去了优胜劣汰的自我净化功能,从而使农村金融生态不能形成良性循环[11]。

   3.金融产权模糊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缺少内在基础

   产权清晰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的基本前提。产权关系明晰是构建权利与责任对等、收益与成本相符的科学有效治理结构的前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在明晰产权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产权模糊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这表现在有的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是按照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制度安排设置的,导致了产权虚置;有的农村信用社虽已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但有的产权实际上仍然是模糊的:它们名为股份制,实则是内部人控制,股东作用弱化,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这种产权模糊的状况必然导致金融机构权责利的失衡,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缺少了内在基础。

   (二)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弱势性导致农村金融生态根基不牢

   按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供给虽然影响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需求,但只有满足需求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弱势性使农村金融供给失去了根基,从而也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失去了根基。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篇5

论文摘要:中国在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也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在此前提下,中国农民也因其是否从事农业生产而出现分化。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个村庄的调查,对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和农民分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chi-square=70.567,df=1,asymp.sig.(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

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协整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服务业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制度改革也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数据协整分析

1.分析方法

一直以来,单方程的oLS法在测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长期均衡关系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单方程的oLS法会出现自变量内生性问题,加之在非平稳变量上的oLS法可能出现伪回归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方法上,选取姚耀军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的方法,就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2.指标设计

为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相互关系,分别设计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状况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两组指标进行评价。

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状况的指标:农村人均GDp(简记为RpGDp)。反映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金融发展规模指标RL/RGDp(简记为RLG),RL表示农村贷款余额(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业贷款余额之和),RGDp表示农村GDp;金融发展结构指标RLt/RL(简记为RLtL),RLt表示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国有银行乡镇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与农村信用社乡镇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之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即RD/RL(简记为RDL),该指标表示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将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效率,RD表示农村储蓄存款余额。

3.数据说明

文中金融数据主要源自《中国金融年鉴》。其中,1977年至1984年间,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为国有银行乡镇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与农村信用社乡镇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之和,农业贷款余额为国有银行农业贷款余额与农村信用社集体农业贷款余额、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之和;1985年至2004年间,相关数据采用直接统计数据。农村存款余额为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与农业存款余额之和。

文中农村GDp等于全国GDp乘以农村GDp占全国比重。其中,全国GDp(以1978年为基年)、农村人口数量等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农村GDp所占比重源自《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见表1)

为了降低数据变化幅度,对相关变量取对数值,数据分析采用eviews软件完成。

4.实证分析

(1)利用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结果见表2。通过检验,各变量的水平值皆为i(1)时间序列。

说明:inRFiR表示inRFiR的一阶差分,其余同;(C,t,L)表示检验模型含有截距项、趋势项,滞后阶数为L。

(2)协整检验。虽然反映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各指标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这些指标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些组合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见表3)。

由于协整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因此,在进行检验前,须先确定VaR的模型结构。这里基于各数据生成过程特征,选择带有截距项而不带有趋势项的VaR模型。为保持合理的自由度同时又要消除误差项的自相关,首先选取最大滞后阶数为3的VaR模型,并从3开始依次降阶选择最优滞后阶数。按照SiC准则,利用Q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有无自相关,得出滞后阶数为2的VaR模型为最优选择。

VaR协整检验模型实际上是对上述无约束的VaR模型施加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该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由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2,故协整检验的VaR模型滞后期确定为1。

由表3中LR统计值与临界值的比较可知,在显著水平1%以下,各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3)利用La―VaR方法进行因果检验,wald检验结果见表4。通过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确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上述因果关系是一种短期因果关系。

二、基本分析结论

基于La―VaR方法进行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至少从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上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但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的影响。

从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看,虽然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些并没能在本质上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业的根本性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

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看,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所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符合金融发展理论的主流观点。这表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已经走出了单纯依靠人力、物力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正逐步向依靠金融要素投入的内生式增长模式转变。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受种种原因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严重滞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中收缩日益严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困难重重,严重限制了城乡协调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发展的非均衡程度。

鉴于这一情况,在农村经济增长初期,应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资金主导供给作用,适度扩大贷款投放规模,逐步建立农村金融资金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

[2]中国金融年鉴[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篇7

【关键词】城镇化零售商业连锁农村经营策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方方面面的经济建设十分落后,生产资料严重匮乏,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进而全国范围内的商品经营销售数额很小。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国门,吸引了更多外资,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发展速度得到显著提高。这些外资的引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推动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促使很多企业不得不进行转制以谋求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商品成交量不断攀升,人民群众的年均收入日渐增加,他们可以购买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且随着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发展,我国农民视野拓宽,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了,产生了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这也间接带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零售产业发展形式迅猛。但小县城以及农村的零售业起步较晚,一直受农村地区经济状况的限制,没有得到显著发展。同时,我国大、中城市零售行业内的供销商过多,导致竞争压力较大。因此,将一些零售行业转移到农村地区对农村建设、经济发展、零售行业发展三方均有利处。

我国零售行业的相关专家曾进行过相应的研究与分析,认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以农牧业为基础,工业建设相对较少。基于这种情况,零售行业在农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零售行业可以在小城市先建立好发展基础,再逐步地向农村进行销售扩展。制定相对优惠的销售策略,为村民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生活和生产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地吸引村民的光顾,以实现零售行业薄利多销的目标。

我国农村零售商业的特征

对于目前我国农村的零售行业,它们与城市中的零售行业存在明显的差别。农村的零售业销售的对象主要是农民,销售的商品主要是与农业相关的生产以及生活资料,而城市中的零售业主要销售的是生活资料。

生产资料销售与生活资料销售并存。我国农村在目前状态下,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城市较为缓慢。在农村的零售行业销售的主要商品是与农民生活和生产相关的,例如:种子、农药以及化肥等。同时,农民生活中所需的日常用品也需要零售行业进行销售,零售行业要想在农村开拓市场,就必须要走销售商品切合农村实际,且为农民提供更多便利的路线。

农村零售商业总量较大与个体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并存。在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下,还不具备在农村建设大型零售企业的能力。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些个人承办的小型经营场所,主要经营的范围也是与农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商品。虽然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在不断地取得进步,零售行业的销售额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农村零售行业整体相对较为分散、不成规模。零售行业的连锁销售渠道并没有在农村建成,导致农村的零售行业分布杂乱,不具备秩序性,这不利于为农民生活生产提供便利,也不利于零售业销售额的增加。

农村零售商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并存。我国农村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人均购买力与城市相比较低。这就阻碍了城市中新兴销售渠道在农村的建立,比如:大型连锁超市、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店等。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在不断提高,我国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之传统意义下的农村销售渠道又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农民的物质需要,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基于这种情况,新兴的销售渠道需要适当地在农村地区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建设,制定出一套适合农村经济状况的销售策略,满足农民的生活以及生产需求。并且,也可以采用加盟的方式,邀请那些传统销售渠道的业主加入新兴销售渠道,通过两者的结合来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

农村居民点分散,人均购买力较低。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因分布地域广泛,使得我国农民生活得相对较为分散,在同一个农民生活地区,所包含的农民数量较少,具有的购买力相对较低,这给零售行业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农村建立零售行业销售点,所需要的成本资金数额较大,但是由于同一地区内的农民消费能力较低,零售行业的销售额较低,成本资金很难在短时间回笼,这将为零售行业带来巨大的销售风险。

我国农村零售商业的战略选择

根据上述情况,我国需要制定一些有效的农村零售行业发展战略。首先对于那些经济较为发达,农民购买力较强的地区,主要以新兴销售渠道为主。其次对于那些经济状况较差,人均购买力较低的地区,需要以传统销售渠道的零售行业为主,并不断地进行发展,最终实现以新型销售渠道代替传统销售渠道的目标。

连锁经营是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的大中城市,新型销售渠道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推广,群众相对比较适应这种连锁经营方式,这也对促进城市居民消费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大力推进连锁经营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普及,并将这种经营模式作为我国零售行业的主要销售方式。这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经营模式,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零售商业的现状要求发展连锁经营。在上文中,已经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农民购买力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传统销售渠道在我国农村已经不能很好地发展,更不利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而连锁经营模式则更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可以很好地避开那些可能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障碍,同时为其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我国农村零售商业发展连锁经营的策略

我国农村多年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熏陶,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的思想有所改变,但是对于新型销售渠道替代传统销售渠道的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因此,零售行业需要制定出一些经营策略来加速农民接受这一转变。

将选址放在首位。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地区较为分散,这就使得零售行业的选址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零售行业本身采取的就是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如果由于选址不当,导致顾客数量较小,那么零售行业的损失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选址应作为零售行业连锁经营的第一要务。通常情况下,选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以农村附近的县城为连锁经营的根据点,先将连锁店开设起来,吸引了一定的消费群体时再向农村拓建,这对于降低连锁经营中的经营风险很有帮助。其次,紧跟县城连锁经营网点的发展步骤,根据农村的具体经济状况设立新的销售网点,争取实现建立一个网点,就成功一个网点,实现连锁经营的整体受益。最后,需要统一全部连锁经营网点的进货渠道、销售价格以及销售模式等。

重视对原有零售网点的重组与整合。我国农村原有的那些小型传统销售渠道分布较为分散,且具有大量的固定销售群体,同时与周围销售群体具有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连锁经营可以采取加盟的方式与传统销售渠道进行整合,这对于连锁经营和传统销售渠道均有益处。连锁经营借助传统销售渠道中的固定客源来满足自己的销售数额,同时也减小了外部其他经营方式与连锁经营的竞争。这种整合需要采用相同的管理模式进行零售行业的经营,由连锁经营方面提供各种货物的配送和相关服务。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篇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下;农村;财务会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936003

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战略要求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也让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但是农村在财务会计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是十分令人堪忧的。文章从我国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方法。

1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1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财务收支问题

农村财务会计中的财务收支预算能够体现农村会计科学性、系统性的体现,能够让农村决策和制定战略时得到具体、标准和系统化的财务信息,调度决策管理的主动性,减小计划的风险。在目前的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大多数农村财务会计工作都忽视了财务收支预算方面的作用与影响,部分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虽然有进行财务收支预算,但与“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没有进行结合,只是粗略的进行财务估计[1]。

1.2农村会计科目简单

在农村财务会计进行会计审核与计算过程中,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在于农业成本费用类科目上。农业成本费用类科目主要计算的是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制造费用、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这5种费用。而其他相关资产类科目与收入类科目设置少,相对简单。

1.3财务会计工作环境复杂

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工作性质比较特殊,要求掌握一定的农村财务会计知识,且工作环境比较复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拿出农村用地吸引工业企业进入地方投资,给出特殊的优惠条件,谋取其中的利益,可能为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2]。

1.4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农村财务会计工作自身经营具有特殊性,也决定了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特殊性。通常情况来说,是财务会计以企业为单位来进行审核与成本管理的。在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会计工作在开始进行会计审核前会进行财务会计工作预算,是为进行成本对比分析建立基础。农村负债方面成了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由于农村财务会计工作受农村的负债、生产方式的影响。财务会计工作范围比较大、分布比较散落,种植位置也比较远、负债组成比较复杂、生产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这为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会计审核与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3]。

1.5财务信息的封闭性

根据相关条约规定,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信息需要对村民公开,但是在目前的农村财务信息公开方面,许多农村没有做到将农村财务信息公开,部分农村为了应对上级领导的检查,才选择性的公开部分农村财务信息,让村民的知情权受到损害,也村民的民主监督权利受到影响,在某种角度出发,让部分村干部的违法行为得以实现,使村民的实际利益受到了侵害。

2财务会计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财务会计工作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它对于农村发生经济活动能够进行科学的记录、控制、管理与审核计算,财务会计在农村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运营过程中发生费用的确认、计量、审核、分析与报告,可以将农村经验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资产负债等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农村的管理人员,为农村进行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

财务会计工作是农村持续经验的重要方式,因为财务会计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满足农村的需求,财务会计能将经费活动记录发展为管理决策的资料,使农村工作人员能够坚守自己的工作职责;完善落实财务会计责任制能够为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提高带来重要影响。财务会计在农村的管理工作中,改善其工作模式,在审核计算经济活动、监督财务收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作用,能对农村管理产生更大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不但能够科学地进行经济活动管理,并且对其具有监督的职能。更好的发挥财务会计在农村管理中的作用,可以让农村通过财务会计管理监督职能,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新常态下加强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实现会计信息的透明化

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能够有效发挥会计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中的作用。将村中各部分的财务信息加入财务会计系统中,计算各部门消耗费用的实际效益与利用率,将各部门财务状况和费用利用率加入财务会计评估中。财务会计计算内容有费用核算、成本核算、数据审核等,将各项费用制成损益表,让农村的收入与费用损益情况能够得到清楚的查明。精确、系统的报表公开,就能让村民清楚知道各部门的经费状况与财务会计状况,便于落实财务会计工作。而会计信息透明化是让各会计数据包括象成本费用、员工薪酬、管理费用等信息向村民公开,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开化,为农村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5]。

3.2建立健全的农村财务会计系统,增加财务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将财务会计工作融入农村整体管理工作中,能够完善农村的管理工作体系,有利于提高农村管理工作的质量。而农村的财务会计工作结合管理工作制度,能够提高农村的管理水平。需要先加强农村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视。只有农村重视,才会注重财务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农村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正确看待和对财务会计的重视,是落实农村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更好地发挥会计在农村管理工作的作用。财务会计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一种方式,必须通过提高农村财务会计的专业素养来完成,同时,农村还必须使用多种审计方式为会计管理进行服务。农村只有充分重视落实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做好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运营成本,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

3.3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工作职能,提高农村经济收益

将财务会计与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相结合,让农村财务会计工作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在保障农村的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减少农村的财务费用,提高农村的经济收益。农村的财务会计水平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实际收益,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所以,农村应当将提高财务会计水平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体系,降低运营成本费用,能够体现农村的财务会计工作水平。农村要抓住成本控制的重点。这些需要根据各部门的历史财务情况,合理制定各部门的财务状况标准、财务预算的经费,然后对各部门财务情况进行控制,尽可能减少农村运营成本费用,减少浪费的情况;农村要建立健全的经济发展体系,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发展体系,对农村的成本费用、薪资费用、各项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公开,对农村的管理费用、其他开支进行核算,并使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将财务会计运用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才能真正落实经济发展工作,更好地提高农村的效益。

4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可能会出现许多的状况,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财务收支预算问题可能引发的农村财务风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的严重后果。所以,为了防止农村经济出现财务风险,建立健全农村财务收支体系,是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关键。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约占到全国人口的1/3,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相较而言还存在差距,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需求,要求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农村中的财务会计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财务收支问题、会计科目简单、环境复杂、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和财务信息封闭等。

参考文献

[1]顾旭东,李艳荣.关于农村财务会计发展趋势和问题的探讨[J].财务管理.2012,12(8):150-151

[2]陈明坤,李瑞生.浅谈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2,13(9):111-112.

[3]郭灵娥,卢瑞芬.新形势下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财税纵横,2012,21(19):440-441.

[4]刘国庆,何龙德.我国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现状及分析[J].中国外资.2011,17(7):108-110.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篇9

摘要: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是当前学者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湖北省西北部房县青峰镇的环境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该地区生活垃圾及废水污染比较普遍,能源利用方式原始,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现象比较严重。建议加大农村环保设施投入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结合三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民环保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构建生态新农村。

关键词:湖北西北部;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保护

农业与农村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008—2013年湖北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丹江口库区干流及入库支流水质总体良好,17个监测面中水质符合Ⅱ—Ⅲ类的占76.5%,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土保持良好。目前,湖北西北部的整体环境状况较好,环境问题暂不突出。该地区工业不发达,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和生活。本文在对该地房县青峰镇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该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引起的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改善该区环境问题。

一、调研地区—房县青峰镇概况

本研究选择了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区的房县青峰镇作为调研区域。该镇隶辖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是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木耳、香菇、柑橘、猕猴桃、茶叶等林特产品。全镇工业相对比较落后,仅有啤酒厂、砖瓦厂、果茶公司等10余家乡镇企业,果茶业、食用菌业、中药材业和畜牧业是其支柱产业。镇内建有房县最大的水电站—六里峡电站、最大的果园基地—青蜂蜜桔场。农民大多以农业为生,工业园区发展开始起步,工业三废污染现象不突出,空气质量较好。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镇旅游、观光项目,发展休闲娱乐区,发展第三产业。该镇连续7年被评为房县“红旗单位”,十堰市“红旗乡镇”,先后被列为市级“示范镇”,全省100个“重点镇”之一,在湖北省西北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研方法

本调查研究设计“湖北省西北部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表”一套,共30题,包括客观型问题25题和开放型问题5题。客观型问题是对于提出的问题给出某几项合理、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认同或者最接近的答案。由于该地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调查以提问或谈话的方式进行;完全由被调查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回答,调查者根据回答情况做好记录和整理工作。在开放型问题方面,也是由被调查者口述,调查者进行整理、记录,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研究区的现实状况。整个调查涉及被调查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当地农村的环境质量状况、旅游环境状况等。

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调研人员在青峰镇的管辖区进行走访、调查,与农民进行接触、交流,了解该地区地理、社会、生活现状以及环境质量状况,收集有效问卷189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被调查者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青峰镇农民普通家庭的常住人口在3—7人之间,家庭年收入在0.8—2万之间,仅有极少数家庭年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不足6千元,显示出该地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该地区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55.3%)、外出打工(14.6%)、乡镇企业(21%)养殖业(9.1%),显示该地以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在家庭经济支出方面,23.6%的主要经济支出是家庭生活支出,43.5%的主要经济支出是供养子女上学。在子女教育经费的支出上可以看出,该区域农民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4.3%的经济支出是医疗支出,28.6%家庭的最大经济支出是建房支出。可以看出,该地是属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压力较大。

2.生活垃圾的处理状况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垃圾都是随意倾倒在田间、地头、路边、水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调查显示,54.3%的生活垃圾倾倒在路边、水沟,无人处理;16.9%的生活垃圾倾倒在田间、地头,最终充当农作物肥料;28.8%的生活垃圾倾倒在自设的露天垃圾堆,给土壤带来一定污染,部分采取焚烧,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当地村民有养殖家禽的习惯,其中37.6%的村民养猪,52.3%的村民养羊,10.1%的村民养殖鸡鸭。在畜禽粪便的处理上,一般畜禽粪便被农户堆在专门的雨棚内,充当农田的天然肥料,没有出现随意倾倒路边、河边的现象。农作物秸秆一般采取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或者当做牲畜饲料的方式处理。

调查发现,该地生活垃圾污染明显。没有专门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路边、田间、地头成了天然的垃圾场,这也说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高。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专门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确保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3.生活污水处理状况

走访发现,研究区的房屋建设缺乏规划,居民区比较分散,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部分农户自设了简易的污水坑和下水道。调查显示,当地居民生活污水76.3%是随意倾倒在房前屋后的地面或者直接渗入土壤中,不存在处理后排放的现象;18.4%居民将生活污水排入简易不符合标准的下水道,而这些下水道的水最终还是流向了河流或者渗入地下,对土壤造成污染。有些居住靠河的农户甚至直接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无任何处理措施。

4.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

农业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区大量种植柑橘、猕猴桃等果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喷洒农药、增肥剂、除草剂等。调查显示每户居民耕地面积大约在0.046~0.137hm2,平均耕地面积0.078hm2。而在化肥施用量上显示,农户的化肥施用量在25~50kg的占被调查总量的37.3%,施用量在50~100kg的占被调查总量的35.3%,这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15㎏/667㎡的限制;而且普遍是粗放施肥,不讲求科学、精细施用,化肥利用率普遍极低,只能达到30%~35%,大部分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就残留于土壤中或随雨水流失,严重造成了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农药使用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使用标准》中,各种农药的使用量都有明确规定。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使用农药都是凭感觉,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去施用。走访的农户农药用量平均每亩耕地1㎏左右,严重超过了国家标准,导致土壤污染严重。使用完化肥、农药后均没有注意对包装袋和塑料空瓶进行回收,直接丢弃在田边、水沟或者河流。这些难降解的塑料包装不仅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而且残留的化肥、农药流入河流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5.农民的环保意识状况

一个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是决定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调研区属于农村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农户文化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4%的农户接受过高中教育。并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户普遍关心经济问题多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环保意识不强。尽管如此,农户们还是表示出对环境状况的不满,调查结果显示,该区12.1%农户对当前的环境状况满意,认为生态环境状况很好;27.9%认为较好;47.3%认为不好;7.6%认为较差;5.1%认为生态环境状况差;这也显示出农民环保意识的觉醒。

6.当地旅游地的环境状况

近年,各种“农家乐”“度假村”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农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研究区处于山区,政府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将一部分田地拿出来建饭店、宾馆和配套的服务设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农用耕地,也加大了环境的承载限度。在旅游区,部分游客素质不高,旅游垃圾、食品包装袋随意丢弃,对旅游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此,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四、加强湖北西北部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走访可以看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农村山区的青峰镇,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工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该区工业污染相对不突出;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青峰镇是湖北西北部广大农村地区的代表。对于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工业污染不突出的小镇,怎样保证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1.加快启动农村山区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在青峰镇这样的山区,生活垃圾随处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普遍。这与农村地区缺乏废水、废物等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直接相关。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缺乏根源于农村环保建设资金的匮乏,这也是农村环保建设没有成效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建立符合标准的垃圾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站,确保废水经过处理排放,垃圾集中处理,减少农村污染问题。

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

调查显示,当地农民主要以烧柴为主,极少数使用石油液化气,几乎不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而且在调查中发现有72.7%的农民选择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这种行为既浪费了可利用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针对当前的这种情况,应该积极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的高效节能,大力推广省柴灶,减少木材的消耗和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尽量废物利用。根据当地畜禽、山羊养殖业比较普遍的情况,可利用畜禽粪便和果园等农业废弃物制造沼气,为农民的生活提供清洁能源。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不论是否付费都可以从中受益,从而使有些人只想消费而不想付出,出现“搭便车”现象。如果从清洁能源中无法获得合理的回报,就会导致农民对清洁能源的使用问题并不关心或不采纳。因此,生态补偿就成为推动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而这就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导的作用。政府应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专项基金,补偿使用新能源的农户,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

3.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村环境保护要把控制农村生活污染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要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生态农业建设。青峰镇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绿色无公害水果采摘、体验农家民俗,发展“农家乐”特色休闲服务,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引导农民结合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或者改用健康高效的农家肥,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农业污染问题。同时,青峰镇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柑橘、桃子、茶叶、香菇、木耳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4.加强农村地区环保教育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直接影响着农村环境保护的成效。可以通过环保部门、环保志愿者在农村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参与环境保护,增强农民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在农村设立环境保护监测与预警机制,对农村的河流、土壤、大气、植被、农产品等各种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如实公示,让农民直接了解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状况,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5.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开展有效监管

在现有环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亟须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农村环境污染的预防制度,环境的监管方法以及农村环境破坏的惩治手段,建立长效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要加强环境监管,对于严重损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违法案件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保障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晓荣,郭文娟,张琪.陕北农户“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例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3):37-39.

[2]李荣标,吴发启,王红红,等.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区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178-181.2011,1(05):79-80.

[3]穆瑞颖.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农技服务;2011,1(04):33-34.

[4]黄晓丽.浅析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科技信息;2011,1(03):26-27.

[5]魏欣,李世平.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机制探析[J]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26-31.

[6]2013年度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oL].[2014-03-21].湖北省环境保护厅.http://report.hbepb.gov.cn:8080/pub/root8/hbtgg/201404/t20140415_68693.html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工作;管理

1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且新型生产技术也被合理地运用到了具体的生产活动当中,但是,就当前形势而言,农村经济落后的事实不容置疑。而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主要问题一般表现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农村经济的重视力度不断加深,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得以出台,从表面上而言,这些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如果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那么这一系列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便形同虚设,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仍然令人堪忧。

1.2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

在广大的农村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活动是农民最为关键的经济活动。而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就必须着眼于健全的土地制度,仅有此,才能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可以更为高效地开展经济管理工作。而放眼于当前我国的广大农村,却普遍存在土地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闲置土地面积的增加,使得农民无法更为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更是造成了土地周边的环境污染状况频发,例如,一些从事于化学化工生产的企业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农田,致使土地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总而言之,上述问题的形成都是因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

1.3资金利用率低下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始终坚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便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比例也日益增加。但是就当前形式而言,却普遍存在资金利用率低下的问题[1]。究其主要原因,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国家的经济扶持力度相对较小。由于国家无法给予农村经济发展太多的财政支持,导致在进行资金分配的同时问题重重。另一方面,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使得资金出现严重浪费的情况。在进行资金分配的同时往往会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应当被给予财政资金大力支持的区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反之某些自身发展能力较强的区域却得到了一大笔财政资金。

2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管理当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2.1增强管理人员管理意识

管理人员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管理中的关键所在,仅有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其管理能力,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管理水平,才能更为有效地提升我国的农村经济水平。而究其主要方法而言,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主要方法概括如下:首先,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应从基层抓起,从基本的实践经验总结中抓起,上层管理人员应始终坚持强调经济管理意识的重要性,使得基层管理人员在潜移默化当中加强自身的管理意识,并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2]。另一方面,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的能力应着眼于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得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密切结合、相辅相成,使得管理人员在接受内部管理经验的同时,学习到来源于外部培训中的、更为专业的理论依据。

2.2提高资金利用率

由于农村普遍存在资金利用率较低的状况,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愈发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阻碍,因此,在资金利用方面,有关部门应当着眼于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得更多的农村基础设施得以建设发展。笔者在经过大量实践经验总结后发现,仅有提高农村的资金利用率,才能在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发展不受威胁的同时,促进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3结束语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始终坚持着眼于农民的发展现状,并以此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而本文便是通过具体分析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问题,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以期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冯艳波.浅析如何提高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