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十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十篇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6:25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篇1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干预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在儿童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实用性、针对性的健康干预。结果:干预前比干预后知晓率显著提高,p

【关键词】健康干预;儿童保健;影响。

正常小儿运动功能发育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正常小儿10个月左右能扶住栏杆独站,13~15个月会独走,1岁半时能拉着玩具车走,2岁左右步态稳。但每个小儿的发育情况可有差异,其影响因素较多,如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育儿技能、生活习性、出生季节、是否接受儿童保健指导等都可能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比如冬季出生的小孩,因衣服包裹过多、过紧,运动功能发育可能较其他季节出生的小孩延迟。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可获得有效的支持,促使个体、群体和全社会的行为改变,从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1]。我们对各年龄段儿童进行实用性、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在儿童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1年6月~2011年10月在册管理的县城社区内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

1.2分组:将研究对象分4个目标人群,分别是:新生儿期组、婴儿期组(28d~未满1周岁)、幼儿期组(1岁―未满3周岁)、学龄前期组(3周岁~入小学前的集体儿童)。

1.3方法和内容

1.3.1创建健康教育小组由医院医务人员组成一个健康教育小组,负责不同时期儿童的健康教育工作。护士长是健康教育的总负责人,为每次健康教育的组织者,负责协调全面工作以及效果评价和分析;儿童保健护士负责上门家庭健康教育;儿保医师负责托幼园所的健康督导和健康教育;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为健康讲座的主讲专家。

1.3.2工作方式和内容(1)新生儿期组:健教方式以健教信息传播为重点,采用入户宣教的家庭健康教育方式,由专职儿童保健护士负责3次上门访视工作。访视中对新生儿要进行“问”:喂养、睡眠、预防接种和大小便的情况;“查”:全面的体格检查,称体重,及早发现新生儿疾病,特别注意口腔、脐部有无病变、黄疸出现与变化情况,以及母亲的生理、心理康复情况,并进行新生儿生长发育初步评估;“指导”:发现新生儿有疾病,及时转到儿科治疗,把生长发育状况不良者列入高危儿并转入儿童保健科管理,指导母亲饮食、休息、清洁卫生及产后运动,亲自教授正确的哺乳姿势、喂哺方式和次数,同时给予计划生育避孕措施的指导。(2)婴儿期组:健教方式以示范教育为主,采用个别面授和家长班大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该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热量和营养的需要量高,但婴儿消化功能的不完善容易引起其营养失衡和喂养问题。所以,健康教育以儿童营养与喂养为重点,由儿保医生定期(每年至少4次)进行门诊观察和检查,了解其生长发育和营养情况,指导家长学会合理的膳食原则,使婴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由于喂养不当而造成的各种营养性疾病。定期召开家长学习班,以交流经验的大课堂形式使家长提高认识,掌握育儿知识,增强育儿技能。(3)幼儿期组:此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较为迅速,语言和动作能力明显增强,但注意力时间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健教方式宜采用游戏互动的教育方式,以发展感知觉、运动、语言能力为早期教育的重点。通过每月1次行为发育评估检查,了解儿童在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社交能力等方面是否达到同龄儿童的水平。在每次保健体检时发放儿童发育进程表(如8个月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小物、1岁3个月独自走稳、1岁半学习自己用勺子等),让家长们清楚知道此期儿童的行为发育应达到什么水平,同时教会家长帮助儿童克服恐惧心理的技巧。每半年举办1次相应年龄段的育儿讲座或小比赛(如家庭接力跑、小诗歌表演等),让专家、家长和儿童在游戏中形成一个轻松的信息交流平台,融教育于游戏中。(4)学龄前期组:此年龄组的儿童体格发育稳步增长,神经精神发育迅速,智力日趋完善,活动增多,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增多,健教方式宜采取行为指导的教育方式,重点是防止意外伤害和传染病发生。每季度由专职儿童保健医生到托幼园所进行健康状况的督导,通过游戏、讲小故事、树榜样等形式让儿童学会正确的生活方式(如正确洗手的方法、刷牙的方法),教导儿童如何自我保护。对保健员和教师,采用上课和发放宣传小册子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各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隔离措施,掌握儿童意外伤害的基本处理。对厨房人员、清洁人员用示范方式教会消毒剂的各种调配方法、紫外线灯消毒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家长采用大讲座、发放宣传册、橱窗画宣传等形式进行教育。

1.4效果评价: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行为反映。通过观察儿童日常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了解儿童健康教育后的成效。②问卷调查。对家长或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在健康教育实施前后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③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率统计调查。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群体,制定了不同的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分别为育儿知识、儿童行为发育知识、儿童常见病防治知识、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知识等[2]。对健康教育前后的情况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健康教育前后的变化情况,以评分的方式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2结果

4个组别采取健康教育干预的前后有所差异。其中,新生儿组的差异最为显著,干预后知晓率较干预前提高了31.33%,反映出这时期的家长初为人父母,对新生儿的教养经验相对缺乏,对育儿知识最为渴求,通过我们的健康教育,能使他们迅速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和技巧,从而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而学龄前期组干预前后知晓率提高最小,反映了这时期无论是儿童或家长,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幼儿园的教育,已掌握到一定的常识,同时也反映出这组的健康教育方式和质量有待提高。

3讨论

儿童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医院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其健康教育内容在儿童的健康成长历程中有具体指导的现实意义[3]。实施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相对应,与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经验相关联,要针对儿童的健康现状及其趋势选择教育内容。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符合,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医院儿童健康教育的对象应儿童与家长并重,认知的过程应遵循从被动―主动―自主的规律,尤其是新生儿组和婴儿组是被动的群体,家长既是受教育者也是传导者。儿童的不同阶段认识和接受能力相差很大,在进行教育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的认知和活动特点,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形式、途径等进行全方位的不同程度整合实施。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的层次、儿童所在托幼园所的育儿文化背景对健康教育都会有影响。医院儿童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教育方式也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郑国英.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孕产妇管理体系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8):1030,1076.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篇2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现阶段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发生,孤独、抑郁、自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幼儿自杀现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我国学前教育总目标为“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都突出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组织活动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必要性

1.学前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学前心理学是论述入小学前的儿童(0~6、7岁)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点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学前儿童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在幼儿园组织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学前儿童在成长前期、中期和晚期阶段的不同表现,从学前儿童语言活动、科学探究、社会交往、健康教育以及艺术活动入手,学前心理学为心理发展各异的幼儿认知、情感以及个性养成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在结构上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导向,采用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实际的引导方式来促进其成长。学前期正处于向义务教育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内心世界多样化明显,学前心理学则对学前儿童成长中涉及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语言、情绪控制与宣泄、意志行动、个性表达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在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学前心理学的应用意义

早在上世纪初期,儿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便日渐普及,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前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儿童成长中的掌风舵,为家长更好地抚养学前儿童以及幼儿园教师更好地教育学前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幼儿园老师有意识地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并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多样化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从学前儿童兴趣出发是确保幼儿园组织活动稳步开展的前提。学前心理学还综合考虑了学前儿童成长的延续性特点,将服务教育对象拓展至0~3岁的婴儿,对学前儿童入园前后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再者,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最主要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学前教育,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游戏活动为不同学前儿童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入手,探索其心理发展的内在优势,改善学前儿童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时的紧张和封闭状态,降低与父母等主要抚养人的分离焦虑,促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幼儿园大集体,促进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最后,学前心理学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性的指导。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渡时期,幼儿园教师对学前儿童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加速他们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乐于学习、文明道德等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学前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题现状分析

1.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过于落后

近年来,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家园纠纷问题不断出现,受此影响,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了“免责”,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保护学前儿童安全、确保平安回家等方面,为了避免与家长产生纠纷,获得家长的“完全满意”,甚至纵容学前儿童在学校里的各种错误行为,在学前儿童出现错误时不及时指正,影响学前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多数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许多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是缺乏主观认知,片面认为保障身体成长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发掘和解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与儿童教育有机融合,更没有得到落地实施。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许多幼儿园老师在活动组织中仅仅起到“保姆”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动组织、饮食安排、上下学分配安排等各种教学任务方面,留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匮乏,而且在繁杂保育工作之余,也难以很好地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幼儿园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根本解决,出现了幼儿园教师责骂幼儿、体罚幼儿、掌掴幼儿甚至是针扎幼儿等极端现象;在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下,多数幼儿园也缺乏对幼儿园老师心理健康引导方式的培训,使得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实现显著提升和改善,对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伤害。

3.人际关系教育不够健全,学前儿童间关系和谐度有待提升

当代社会,教育领域对知识掌握的关注要高于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活动组织过程中,多数老师重视活动形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入手,导致许多活动尽管被机械化地开展,却没有实现心理健康元素的有效融入,这些片面性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前期阶段又是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渡初期,处于发展期的学前儿童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在新环境里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难以敞开心扉与周围的伙伴友好相处,久而久之,会让学前儿童产生一定的冷落感和孤独感,在家里被父母当成“小皇帝”“小公主”集万爱千宠于一身,而在学校里却感觉不到关注,这种心理落差下,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园活动组织中灵活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及时转变过去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将学前心理学相关理论普及应用到学前儿童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次,在大力对学前儿童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不应忽视老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各个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必要时还可以将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鼓励老师在做好学前教育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广泛学习,并且立足学前儿童心理特点,认真分析学前儿童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动作,积极主动地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分析学前儿童内心世界,让学前儿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营造温馨和谐平等自由的师幼关系。总之,幼儿园老师应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有意识应用学前心理学,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以学前心理学为指导,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是学前儿童走出家庭后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由此,学前教育应立足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参与中获得认知,提升交际水平。

首先,应定期开展分享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自由表达和表述的机会;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分享总结、合作交流是主要的认知方式;针对儿童内向和腼腆的特点,老师可以携带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玩具或者喜欢吃的零食一块进入课堂活动,当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时,便可以给予棒棒糖、小红花、贴纸、五角星及微笑、鼓拥抱等作为奖励,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其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将自己携带的零食分享给小伙伴,在分享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由最初的“拘束”和“不好意思”逐渐变得开朗和活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变得自信和主动,而这些又会激发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帮助学前儿童敞开心扉、进行交往的有效方式。

3.以学前儿童兴趣点入手,丰富活动形式

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各种懵懂和好奇,当遇到新鲜事物时,会产生感觉新奇而又会因胆怯不敢去接触和尝试而纠结,此时,老师应以学前儿童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满足学前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儿童对节日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老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趣味性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中,感知无拘无束且丰富有趣的春节氛围,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長。

4.针对学前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在学前儿童活动中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篇3

【关键词】计算机儿童保健软件系统管理

我院儿保门诊于2000年5月开始使用装有儿童保健软件的计算机,对0~3岁儿童进行系统管理。经过3年多的应用,笔者体会到计算机用于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优越性,将计算机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在2000年5月~2003年12月我院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0~3岁婴幼儿中,计算机管理的统计118名,男童60名,女童58名,人工管理的统计117名,男童59名,女童58名。

1.2方法

1.2.1儿童家长在短期内普遍接受计算机保健服务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便逐步开展计算机系统管理,家长愿意购买儿保磁卡者采用计算机管理,使用成都金石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儿童保健软件;家长不愿购买儿保磁卡者用人工系统管理。

1.2.2两种管理方法都由儿保医生体检,检查方法相同。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儿童每人有一张编号的磁卡,建卡时录入儿童及家长的基本情况,每次体检刷卡后该位儿童的体检档案即显示出来,每次体检时将每个儿童的体检结果输入计算机后,显示屏上可很快看到该位儿童这次体检的体重、身高与标准值的对比、生长发育曲线图、疾病缺点诊治记录、膳食营养指导、早期教育内容。打印机将体检结论打印一张内容详细的图表,供家长参考。人工系统管理方法即是现行的由儿保医生人工填写儿童体检登记册(或保健手册),将体检结论和保健指导内容简要地书写在体检册(或保健手册)上,许多保健指导内容由医生口述。

1.2.3将两组统计资料对比分析。

1.3评价及诊断标准:体重、身高用wH0推荐的o~6岁儿童体重、身高评价标准;儿童4种常见疾病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

1.4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2结果

2.1计算机组体重、身高

2.2aRi等3种常见疾病的患病率计算机组低于人工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认为计算机组儿童健康状况优于人工组。见表2。

2.3计算机组每年患腹泻2次以上例数明显少于人工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见表3。

3讨论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由单纯的儿童体检发展到系统的儿童营养指导,开展儿童眼、口腔、听力保健,进行儿童心理行为、智力发育研究等⋯,儿童保健软件基本上包括了这些内容。每个儿童定期体检时,将体检结果输入儿童保健软件后,计算机自动计算体检时年龄,以形象的方式对比儿童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标准值,自动快速绘制体重曲线图和身高曲线图,供医生对儿童生长发育作出科学的评价;提供多种疾病、缺点选项供医生选择;为家长提供医生的防治意见、保健建议、膳食营养指导、从出生~3岁不同月龄的早期教育方法;预约下次体检的时间。上述内容打印到体检结论表上供家长阅看保存。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生长发育、营养健康状况后,参照结论表上的指导内容科学地防治疾病、矫正缺点、合理安排膳食、正确地进行早期教育、按预约时间定期到儿保机构体检。儿保机构能够系统、科学地管理每一个保健儿童。所以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优于人工系统管理的儿童。从表1可以看出,计算机组体重、身高低于m一2s的儿童少于人工组;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组3种常见病的患病率低于人工组;表

3提示,计算机组儿童每年患腹泻2次以上的例数明显少于人工组。

人工系统管理用体检登记册(表)或保健手册等书写体检结果,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只能将体检结果、保健指导内容简要地书写在手册上面,医生讲述的保健建议家长不能全部都记住,医院也不能快捷简便地统计儿保资料供家长参考。另外儿童母亲对于育儿知识需求的重点已经转移,家长需要智力开发知识的迫切程度高于疾病的预防。[2]人工系统管理中缺乏详细的早期教育内容,而计算机系统管理中的早期教育内容适合当前儿童家长的需求。

儿童保健软件弥补了人工系统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为儿童及家长、保健医生提供了方便、有效、优质、完善的科学化保健手段。计算机可自动统计儿童保健的数据,儿保单位能快捷地得到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方面的统计资料和报表。计算机的上述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发育,提高了儿童的健康水平,计算机用于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有很多优越性,值得推广使用。

4参考文献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篇4

1.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

pmHp项目的核心工作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聚焦于低年级儿童和尚未根深蒂固的问题,因为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青少年期、成年期心理发展的基础,许多个体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低年级的儿童入手,通过有效的、系统的筛查程序,尽早确定儿童有无问题,并开展积极的、适当的干预,以避免儿童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重化和固化,及早加以解决,在严重问题出现之前做好预防干预工作。[4]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检测与筛查、干预辅导和效果评估三个部分。第一步程序是检测与筛查。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在开展pmHp项目的学校,心理学专家采用儿童情况调查表(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m,简称BiF)、课堂适应量表(the Classroom adjustmentRating Scale,简称CaRS)、健康资本调查(the Health Resources inventory,简称HRi)等心理学量表或问卷,并结合观察、记录等手段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检测与筛查,把那些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或问题倾向的儿童筛选出来,当然,心理学量表或问卷需要家长和教师配合完成。第二步程序是开展干预辅导。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共同完成。其中,非专业的儿童助理负责直接干预儿童,一般情况下,一名儿童助理负责10~15名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学习困难、课堂行为问题等进行每周1~2次的干预活动。干预形式包括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包括:讲故事、做游戏、做手工、绘画、远足等。第三步程序是效果评估。效果评估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评估的手段主要是相关量表的测量、儿童助理的评估、教师对儿童进步的评价和家长的反映四个方面。[5]

2.pmHp儿童助理招募与培训

pmHp项目由于推广得非常迅速,仅靠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很难完成这么多学校和儿童的心理干预预防工作,因此,pmHp项目招募并培训了大量的、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参与到项目中来。所以,pmHp项目的工作成员主要包括:专业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且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具体的分工是: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主要开展项目的策划、组织、领导等工作,比如,介绍与宣传pmHp项目的理念、对儿童进行心理测试与筛查、制定pmHp工作计划、对非专业人士的招募、训练和督导等。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主要负责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6]关于儿童助理的招募、选择与培训是pmHp项目的重要工作。首先,儿童助理招募的对象与条件。不同的地区招募儿童助理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有大学生、有社区志愿者、甚至以有孩子的妈妈为招募对象。一般而言,pmHp招募选择儿童助理时,不是依据是否有高学历、是否有专业背景,而是依据个人素质、经验是不是适合开展儿童心理行为的干预工作。其假设是儿童助理干预儿童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素质,而不一定是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先进的专业训练。在对儿童助理培训时,完全地强调和儿童建立温暖、包容性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假设对所有儿童都适用,无论其是否存在问题。[7]其次,儿童助理的培训与督导。儿童助理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先前也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因此,被招募为pmHp项目的工作人员之后,在正式开展工作前,都需要接受pmHp的培训。培训次数为10次左右,每次约1.5小时。培训的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关系建立、提问技巧、学校适应问题干预技巧与限制、矛盾情绪处理等,培训的形式主要有观看儿童干预的录像、演讲与讨论、模拟干预等。不仅在开展工作前儿童助理需要接受培训,在正式开展儿童干预的过程中,儿童助理也需要定期接受督导,督导也是通过观看录像、讨论等形式开展。

3.pmHp重视干预教师与家长

pmHp不仅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干预,还要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干预,这个工作主要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一是针对学校和教师的干预。主要通过与校长、教师、校医等学校员工进行会谈。pmHp专业人员向学校员工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pmHp项目,让他们了解pmHp的理念、操作流程及相关技巧。同时,pmHp专业人员也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pmHp专业人员会深入课堂听课,观察了解儿童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教师的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技巧。也会与教师讨论课堂中儿童的行为表现、课堂中所出现的情况及其应对方法,并给教师提出一些课堂教学与管理策略的建议和在课堂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通过这些措施,给儿童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学校教学氛围与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针对家长的干预。这主要由pmHp专业人员与家长会谈而进行,会谈既有与单个儿童的家长,也有家长团体会谈,即把所有需要干预的儿童家长组成辅导团体,进行会谈。会谈的主题有儿童规则意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与树立权威等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情感、行为发展等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让家长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情感环境和教育方式等,以协助pmHp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对儿童的干预效果。三是开展pmHp专业人员、教师和家长共同会商。教师介绍儿童在学校的各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家长介绍儿童在家庭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让家长、教师和pmHp专业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共同商讨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效果良好。

二、pmHp项目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pmHp项目在美国及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那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pmHp项目得到哪些启示呢?

1.切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

近20年以来,教育部、团中央等教育行政机关、党群组织先后出台了多部文件和系列活动措施,以加强和推进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所有大学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际工作的开展,甚至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总结,都非常重视。相对而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能像大学一样得到重视与落实。事实上,无论是pmHp的专家,还是我国的学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应重视早期的检测与预防。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后续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个性的特点和健康质量;二是高年级学生,甚至是个体成年后,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一些迹象,或者与早期的发展密切相关;三是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可以避免个体早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固化,早期干预也容易取得成效。2012年底,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尤其是各基层中小学校,应意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对低年级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检测、筛选并有效开展预防干预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低年级开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2.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开展工作

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开展与落实,原因很多,缺乏专业的师资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很多学校的领导都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因为没有专业的师资,相关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但是,由于学校的编制等原因,要想按《指导纲要》的要求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事实上,pmHp项目在美国开展的时候,也没有要求各个学校都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pmHp项目的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等工作人员并不是固定属于哪个学校,而是由pmHp项目总部招募、培训并开展工作的。因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借鉴pmHp项目的部分做法,并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工作开展。具体来说,这种整合是比较现实的:由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牵头并联合各高校、协会等,整合存在于各高校、心理卫生协会等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从各中小学校挑选一批热心于学生工作的班主任、思品教师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队伍。从高校中挑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培训,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心理学专家团队负责整个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对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进行培训,以及每个心理学专家都要分工负责对某一区域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学专家指导之下,负责各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在心理学专家指导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带领之下,到各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开展心理测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这样,对于某一个中小学校而言,可以由一名心理学专家、2~3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5~1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组成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深入。

3.有效调动学校资源引导教师和家长,干预微生态系统因素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篇5

【摘要】探讨基层婴幼儿保健门诊中早期健康教育的服务模式及效果评价。方法以儿童保健医生为指导者,“医教结合”对100例试验组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和营养指导,定期监测其生长发育过程,提前干预;与常规体检对照组婴幼儿100例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均优于对照组,而营养性疾病的发病率则低于对照组,均p

【关键词】早期健康教育;应用;基层婴幼儿;保健

婴幼儿早期全面发展逐渐受到重视,但早期教育的服务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基层儿保门诊开展多元化、灵活丰富的婴幼儿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研究早期健康教育对基层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关系。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为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参加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的健康婴幼儿(孕37~41周,出生体质量2500~3300g,出生前后未合并高危因素)200例。其中以第1次体检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坚持按照要求进行训练的婴幼儿为试验组,以常规体检婴幼儿为对照组。试验组100例,男童56例、女童44例,试验开始平均年龄(39±1.2)d。对照组100例,男童47例、女童53例,试验开始平均年龄(37±1.0)d。

1.2方法:1)对照组按照传统的4:2:1体检模式接受常规的体格检查。试验组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0~6个月每月1次,6个月~1岁每2个月1次,1~2岁每3个月1次进行保健。

2)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内容及实施方法:①早期教育。依据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按各年龄段所在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感觉综合5个方面的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由儿保医生通俗易懂地讲解项目,示范动作并根据训练情况及时发现发育相对延迟的婴幼儿和落后能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②健康教育。定期开办家长学校课程,内容包括母乳喂养、婴儿护理、婴儿营养与辅食添加、疾病预防、早期教育及心理保健等。

2结果

1)2组婴儿体格发育情况比较:试验组小儿1周岁时的体质量、身长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组儿童智能发育情况比较:试验组儿童在各能区发育商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3讨论

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早期健康教育是将儿童早期教育、营养指导、保健、心理行为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对婴幼儿家长进行全面的育儿指导以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3.1体格发育的影响:婴儿的早期抚触,被动体操及各阶段运动训练能促进血液循环及呼吸功能,增加食欲和机体抵抗力,改善睡眠,调节生长激素,促进体格发育。本研究试验组男女婴幼儿体质量及身长发育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综合训练配合营养指导、合理膳食对婴幼儿体质量及身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2智能发育的影响:在婴儿期,由于言语交往能力有限,心理发展可有效地通过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婴幼儿亲密程度,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婴儿心理发展极为有利。

3.3营养性疾病的影响: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通过建立婴幼儿健康档案及对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的监测,适时进行血常规及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发放营养处方,尽早干预。

3.4早期健康教育的服务效果评价:近年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儿童早期发展的综合指导,在基层借助儿童保健医师已具备保健专业知识及家长沟通技巧,“医教结合”,将早期健康教育纳入基层儿童保健常规工作中,婴幼儿家长正确育儿知晓率得到有效提高,早期教育更易推广。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儿童体格发育不重视心理、智力、行为发展的状况,在提高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水平的同时,改善医患关系,增加彼此信任度,增加了儿童保健门诊量,提高了儿童保健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霞,王念蓉.早期教育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1):58-59.

[2]林传家,李寄平,张秀玲.Gesell量表―――0-3岁智力发育诊断量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87:2-10.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篇6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管理系统;生长发育;健康;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指出生至3岁的儿童,这一时期儿童的健康发育对未来的成长尤为重要,因此0~3岁时的婴幼儿阶段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1]。对此特建立儿童早期发展指导管理系统,选取一部分婴幼儿进行研究观察,与传统的系统保健进行对比,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于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健康儿童门诊的360例正常婴幼儿,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发展组各180例,并排除产前和产时高危因素[2]。发展组中男性102例,女性78例,年龄0月龄~3岁,平均年龄(1.8±0.2)岁,常规组中男性105例,女性75例,年龄0月龄~3岁,平均年龄(1.5±0.5)岁。两组儿童在上述一般资料中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常规组儿童采用传统的系统保健,即分别在3个月龄、6个月龄、9个月龄、12个月龄、18个月龄、24个月龄、30个月龄、36个月龄定时进行体检,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由专业医师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健康档案上,同时向儿童家长普及宣教常规的养育知识,该儿童不接受早期发展指导的项目。

发展组儿童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发展指导系统保健,主要方法为以下几点:①增加体检次数及监测生长曲线:一岁内每月进行体检,并增加15月龄的体检。将婴幼儿与家长的基本情况记录并建立健康档案,儿童体检过后,将检查结果准确无误录入健康档案中,并做生长曲线图,将每次体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曲线变化原因,以制定合理的膳食指导以及教育内容。②加强新生儿期的随访:新生儿出生24h后,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家长相关的喂养知识与健康教育。③制定相关教育计划:以儿童的身体发育为基准制定合理的健康处方以及智力发展跟踪表,教会家长对孩子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感知觉的训练。④亲子活动:新生儿出生3个月后可由父母带领参加亲子俱乐部,进行适当的亲子活动,可间隔2w参加1次。⑤检控评估:在每次体检时依照"评估-指导-发展-评估"的方式,进行体格发育以及神经精神发育等指标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将制定方法告知家长,按照内容对儿童进行锻炼,之后再次评估,循环往复。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婴幼儿实施方法后身高与体重的比较,同时采用丹佛发育筛查法,对两组婴幼儿在个人-社会、精细运动-适应性、大动作、语言四个能区进行比较。其中p表示为通过,F为未通过,R提示儿童不肯表演,no为儿童无机会表演。

异常有两种情况:①2个或更多能区有两项或更多迟缓;②1个区有2个或更多项目迟缓,加上1个或多个区有1个迟缓,并且该能区通过年龄线的项目均失败者。

可疑有两种情况:①1个区有2项或更多迟缓;②1个或更多区有1个迟缓,并且该能区通过年龄线的项目均失败者。

正常:无上述情况者[3]。

1.4y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婴幼儿身高、体重对比对比两组婴幼儿6个月、1岁、2岁、3岁时的身高体重发现,发展组各项数据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2精神神经发育对比对比两组婴幼儿6、12、24、36月龄的各个能区的发育情况,发展组儿童各时间段、各个能区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小康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意识到其严重性,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这类方面知识。婴幼儿0~3岁期间是大脑开发的最佳时期,而以往的传统保健模式,并不会过多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方面[4]。

本文经过研究后发现,两组婴幼儿的身高体重对比,发展组在儿童6个月、1岁、2岁、3岁时的身高体重均高于常规组(p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尽早实施发展指导管理系统有效增强儿童生理生长与精神神经发育情况,家长容易接受,建议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蒋玉艳,陈兴乐.微量营养素与儿童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江苏预防医学,2014,25(3):49-51.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篇7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保健干预

龋齿也称虫牙、蛀牙,是儿童口腔常见病,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龋齿疼痛对儿童进食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不及时给予治疗,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对恒牙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儿童的发音及容貌,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漱口、刷牙是预防龋齿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同时也对口腔卫生的保持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掌握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现状,提高儿童口腔卫生保健水平,更好地开展口腔保健干预,笔者于2013年1月随机选取本社区某幼儿园3岁儿童62例,采用《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在本社区某幼儿园中,随机选取3岁儿童62例,男33例,女29例。

工具:根据李秋忠设计的儿童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对其条目进行筛选和修订,制成新的《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调查问卷》,修订后的问卷Cronbach'sα为0.8068,重测信度0.87。内容包括:每天刷牙次数>2次,选择竖刷,持续时间>3min,选择保健牙刷,选择2~3个月更换1次牙刷,有无饭后漱口的习惯,父母有无参与孩子刷牙等7个条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或“否”。

资料收集方法:对62例儿童进行问卷测评,由健康教育小组人员一对一指导家长填写。发放问卷62份,有效问卷62份,回收率100%。

结果

62例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情况,见表1。

讨论

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与其口腔卫生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刷牙和漱口是口腔保健中最基本的行为,刷牙可以对牙菌斑进行有效的祛除,漱口能够对食物碎屑给予及时有效的清除。通过刷牙和漱口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及减少龋齿的发生,进而预防牙周病。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很低,自理能力也较差,缺乏口腔卫生自我保健意识。本研究结果显示,有38.71%的儿童坚持每天清洁牙齿2次,37.09%儿童坚持每天清洁牙齿1次,有3.23%的儿童从未刷过牙。可见多数儿童未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而早晚刷牙对预防龋齿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刷牙方法和刷牙时间及其所使用的牙刷不符合要求,这也会直接影响幼儿口腔卫生保健的效果。本调查发现,62例儿童中刷牙正确率也不尽如人意,仅56.45%的儿童刷牙方法正确,19.35%的儿童刷牙时间达不到3min,使用保健牙刷和选择2~3个月更换1次牙刷这2项指标分别达到93.55%、66.13%。应该对儿童加强指导口腔卫生的相关保健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儿童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

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与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相关。由于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相对薄弱,不能对儿童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从而导致儿童存在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本研究结果发现,82.26%的孩子清洁牙齿时缺少家长监督,家长自身也存在不良口腔卫生习惯,说明家长对口腔卫生保健不够关注。口腔卫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期,但是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无法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此时就有赖于家长的教育与监督,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可塑性,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正确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在生活的点滴中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为了提高家长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社区应积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牙齿应从儿童做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

积极开展口腔保健教育,宣传其重要性。龋病是由牙菌斑引起的,预防龋病的有效措施是对牙菌斑进行有效的清除,其中自我口腔保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林靖雯等发现,2岁儿童就可能发生龋齿,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龋病的预防中,4岁以前是其中重要的时期,3岁以前开始刷牙发挥了一定的预防作用。应加强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识,培养儿童自觉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让儿童从小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学龄前儿童生理心理特点,设计适宜的教育培训内容及形式,定期开展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培训。每次培训时间应宜短,形式可采用小讲座、观看口腔知识动画片及漫画、刷牙模拟训练等,指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要让儿童了解不正确的刷牙,不仅不能对牙齿起到清洁的作用,而且还可能对牙龈造成损伤,导致牙龈萎缩,牙齿形成楔状缺损。正确刷牙的基本原则: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清洁效果佳,对牙齿及牙周组织无损伤。鉴于学龄前儿童接受能力,选择比较容易学习的旋转刷牙法(RoLL刷牙法),并且应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儿童学习。家长应为儿童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大小特点的保健牙刷,刷牙的次数为早晚各1次,进食后漱口应每次2~3min。可以设计一些卡通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册,开展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有奖竞猜、儿童刷牙竞赛等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概况

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对健康的概念又作了新的补充,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普遍认为,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接受教育、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与引导,代养人的文化素质较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儿童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生命安全、心理需求等方面都面临着困境。

二、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影响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内容有“跟随谁一起生活”、“父母回家频率”、“和父母联系频率”、“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喜欢学习”、“平时喜欢参加课外活动”、“解决矛盾的方式”等方面,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如下:

(一)长期的家庭缺失。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影响。抽样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低水平状态。自我意识低的儿童在挫折情境中很容易采用自我否定性的评价方式。

(二)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通过问卷发现,有71%的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居住,有18%的留守儿童跟姥姥姥爷居住,只有极少部分跟随叔叔阿姨居住,说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是以隔代监管为主。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达不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不够,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谈心交心等交流很少,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三)学校教育重视不够。根据调查显示,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缺乏与社会联席的主动性,大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师大多忙于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对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不重视。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与监护人监管缺失之间出现了“真空”时段,事故就频繁发生。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由于假期留守儿童居住分散,且以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祖父母监护为主,再加上自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三、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建议

如何进一步缓解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成长发展中,获得必要的情感慰藉和及时的家教指导,已成为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齐参与的社会话题。随着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规划的出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化解路径已初现端倪。

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要正确处理好外出打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是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二是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三是加强与代管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并及时更新。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对监护环境差的学生进行不定期家访和定期辅导,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学习上更加有积极性。二是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设有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亲情教育补偿,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联系制度,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以及提高与留守儿童之间互动能力。

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进程,给农民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劳动力回流,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二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已经出台的《居住证暂行条例》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够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参考文献:

[1]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徐爱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1).

[3]张帆,刘琴,赵勇,孙敏红,王宏.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8).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篇9

(一)概念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保持愉快的情绪。

幼儿的心理不成熟,特别容易受伤害,他们需要成人在生活和教育活动等方面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爱护和帮助。创设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使幼儿在快乐、温馨的氛围中感受外界给予的关爱,消除恐惧感。为幼儿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2、培养幼儿尊重别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如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帮着去寻找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3、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大胆、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满足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需要,健康教育,不仅给幼儿强健的身体,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谐的个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培养幼儿热爱周围人和事物的情感,适当满足幼儿成功的欲望,增强自信心,学会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教幼儿初步学会排解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培养幼儿喜欢与别人分享快乐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幼儿从来到人间,进入家庭就是家庭的核心,家庭和社会就开始了长期的教育和正确指导。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断奶、认生、入托、入园等;再加上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家庭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变等,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或不利因素,致使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偏重于身体健康

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三项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现在不少幼儿园往往把测查幼儿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从幼儿园的管理者到教师乃至于家长,对此都十分重视。

(二)择人发展

只重视发展好的幼儿,忽视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本班发展好的幼儿常常在各种活动中都给与更好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这样就影响了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使其的心理环境会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偏重于技能培养

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或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家长到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英语、美术等特色班,家长们也热情极高的送孩子到各种特色班学习,有的甚至每天指导课程排得满满的,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

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在多样化的途径中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突出的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个别幼儿甚至性格孤僻等,幼儿身心发展的稚嫩性使他们比成人更需要得到及时的帮助,需要在多样化的途径中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地开展,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国的各级教育部门应转变观念,多引进一些外国的或是教育翻译的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为一线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让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创设良好地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的生存、发展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环境是一门隐性的课程,对人起着迁移默化的作用。

3、寓教于乐,全面渗透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始终贯穿于其中,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幼儿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幼儿在游戏的体验和训练中,不断地表现自我,悦纳自我,通过不断地与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见学会自理、自控、自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提高自己的社会化水平。

(二)行为疗法

幼儿心理健康指导要做好教育和矫治两方面的工作,幼儿行为偏差或异常行为的矫治方法主要依据治疗理论和方法技术,结合幼儿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在众多的方法中,行为疗法较适合学前儿童,结合幼儿园开展行为疗法的实际,以及幼儿发展的特点,现将有关方法介绍如下:

1、积极强化法

所谓积极强化,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中,当个体做出某个行为之后,随即出现的行为或事物如果导致个体增加从事这个行为的机会,那么该个体便获得了积极强化。

在行为塑造中,我们可以告诉儿童每个具体的步骤,我们希望他做的行为,并通过这每一个步骤来最终实现我们期望他达到的目标。

2、代币管制法

它是积极强化的另一种形式,指利用代币作强化刺激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这种方法出了在强化上比较有力以外,指向也非常具体明确。代币管制法可用以矫正幼儿的多动、攻击行为、胆怯、孤独、不良习惯等多种问题行为。

3、负强化法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篇10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网络道德教育;少年儿童;对策

图书馆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和增进少儿的网络知识和文明上网意识,积极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引导少年儿童自觉抵御网上的不良信息,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图书馆的工作者应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少儿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更加健康的空间。

1.网络对少年儿童德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1.1网络休闲引发少年儿童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给少年儿童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天地。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会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毒害少年儿童的心灵。少年儿童属于道德意识薄弱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休闲的时空里基本上处于“道德随意”状态,极易引发道德行为失范。例如,在“网络聊天室”,有的少年儿童是“无聊聊天”或“庸俗聊天”;有的少年儿童迷恋一些低级趣味的不健康的游戏。毋庸置疑,少年儿童在缺乏道德约束的网络休闲时空里的道德失范行为,必然导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网络道德矛盾的产生。

1.2信息垃圾毒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

网络不仅是一个信息的海洋,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大量的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等的不健康内容充斥其中。据统计,有60%的少年儿童无意中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少年儿童,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与动机。除此之外,有的还浏览色情网页,寄发不健康电子邮件,近年来,少年儿童因受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害而身心受损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的事件屡见报端,这给家长及儿童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全社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1.3网络渗透冲击传统使价值文化

网络具有全球性、开放性的特征,使全世界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的区别。有的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技术和先进传媒优势加紧对我国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争夺和腐蚀我们的下一代,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密切关注和高度警惕。

2.图书馆加强对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社会教育专门机构的图书馆,我们要利用自身的环境设备、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网络道德教育,用我们的工作去解放那些迷恋不健康网吧的少年儿童,占领网吧阵地。

2.1尽快制定和完善网上法规

网络立法,能够使用网络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有关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规或相应的管理保护措施、应对之策还是一个空白。为使网络宣传意识形态工作有法可依,就应该抓紧研究和制定未成年人利用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文明、健康、有益三大原则,进一步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规范管理,坚决取缔严重危害少儿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加大投入,多建设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健康网络阵地。

2.2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网络道德教育

在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中,图书馆员要向少儿进行以“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少年儿童道德文明素养,使之自觉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教育少年儿童在网络使用中做到:未经许可不得动用别人的计算机,不可复制别人的文件,更不能随意改变或删除他人的文件;不容许利用计算机从事侵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更不能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其它有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2.3规范少年儿童网上行为

为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文明”的精神,增强少年儿童检索、评价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多家单位联合向社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广大少年儿童要善于利用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图书馆工作者要结合《公约》,引导少年儿童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上网指导

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栏、信息窗、阅读指导小组、网上指南、辅导课、参观图书馆等形式对少年儿童进行上网指导,指导内容应有:网络给少儿带来的利弊;上网的自我保护措施;推荐介绍我国现有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设的网站,如“少年信息服务网”和“人民日报网站”等;推荐本馆网站和全国少儿图书馆网站。目前,由十几个少儿馆共同发起并正在联合筹建“中国少年儿童信息大世界——网上图书馆”,它将成为少儿活动的乐园。如果我们能因势利导地做好少年儿童的上网指导工作,就能够使得他们在网上冲浪中既获得乐趣,又得到教育,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