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物流工程专业导论十篇物流工程专业导论十篇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4:06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1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只重视物流基础理论教育,物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物流业的实际运作差距较大,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忽略了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和实操性。这些既反映了目前独立学院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欠缺。如何通过改革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独立学院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已走过了十多年历程,但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有:

(1)面向实际的物流实践训练不足。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实际,而不能过分侧重物流专业理论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还要使学生“会”。这不仅是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发达国家同类院校成功教育的经验。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等原因,且惯性认为文科只需一本书和一只粉笔就能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比重较小。就算是安排有实习的教学环节,时间也较短,和母体高校基本相同,也是两个月时间的实习。大部分独立学院物流专业本科尚未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实践基地。

(2)目前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由于独立学院原有母体培养体制影响及学生重授课轻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窄,专业设置过细、过于狭窄的问题较为明显,学科交叉的专业偏少,而学科交叉对现代物流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露,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难以满足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国际化的要求。

(3)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非工程化”倾向严重。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没有在企业和工程部门的工作经历。他们许多人一直呆在学校,这些教师不仅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更缺乏对工程、生产、操作流程、物流企业人文环境的了解和感情,他们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充实,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出神人化更无从谈及,这就难以焕发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热情。

(4)目前独立院校的评价体系和指标错位。目前我国在评估学校和评定教师职称时,通常是过于看重论文的数量和科研经费,而忽视了论文和科学研究的背景和社会价值。有的论文没有任何科技和工程背景,内容空洞。而在学术论文和技术开发应用成果两者之间,重前薄后。很多学校出现论文多多,而具有可以转化为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论文却少之又少的情况。这会使教师生产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忽视,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类工程技术人才。

(5)目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工程专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物流管理工程”是一个范围广阔的主修领域,除了提供物流管理为主的工程教育计划,还提供交通运输学、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学科、人文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计划。现行的物流工程教育不仅要加强管理、系统思维和团队协同合作与交流、职业道德和法律、创造性工作和工程设计等能力培养方面的规划统筹,还要把物流工程教育置身于全球经济背景中进行系统规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国际工程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2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鉴于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借鉴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CDio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为此CDio工程教育特别设计了CDio教学大纲,CDio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主线,综合地考虑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和职业的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对于工程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必须发展成为完整的、成熟的、有思想的个体,掌握相应的技术知识与推理的基础;并在现代团队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交际技能;必须了解如何在企业和社会背景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系统以达到最后创建和运作该系统的技能。

针对独立学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对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按CDio能力培养大纲要求,制定工程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旨在探索符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我们在以往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往往是以学科来编排教学大纲的,将物流管理工程实践置于次要地位,物流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学生的物流操作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物流管理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改革,严格按照CDio能力培养大纲的要求,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制定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CDio能力培养大纲,大纲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项目为培养主线,坚持物流理论与物流实践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4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面向物流企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它主要是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目标,培养学生过硬的物流工程管理实践技能。借鉴国际先进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对传统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新型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摒弃以往本科教育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的观念,以物流工程管理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目的,采用模块化课程教育方法,以工程实践项目带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主动地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

对此,我们构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积极倡导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依照CDio理念培养学生。将“构想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CDio)”作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方向,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尝试以物流管理工程专业相关的项目作为工程实践教育的组织原则,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多学科、大系统的掌控意识和能力;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扩展至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

(2)建立基于问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基于问题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就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工程项目,让学生组成工程师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完成项目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项目设计及管理所需的沟通交流技巧,培养工程创新思维。

(3)改革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培育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课程大纲强调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实践环节。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理论教学进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又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较好的技能型人才。

(4)积极构建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要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依靠物流工程教育,只有这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对路适用的物流管理人才。以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相关的物流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不是安排在课程进行中或学期结束之后进行,而是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以毕业实习的形式进行。这样虽然学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工程实践,但是这种实践与理论学习相隔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工程技能的锻炼。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按CDio标准,有层次、分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校企合作,不光是在毕业实习环节进行物流项目的操作训练,更要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过硬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5)积极采用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中心的并行式物流管理教学模式。传统的物流管理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一系列串联步骤,忽视了学科之间,尤其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这也是当前大多独立院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而在并行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课之间同时在线,理论和实践之间交叉平行,同时进行。并行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组织上的并行;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的并行。在汽车服务工程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采用并行式教学模式。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1.引言

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方面做出了精细安排,体现了国家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期望接受良好教育的意识日益增强,进而导致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量快速增大。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发展必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决定》进一步指出,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推进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相对接;必须推进教学工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必须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必须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必须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这个文件及时出台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与其它传统行业相比较,物流是一个新型的服务领域。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物流行业的发展,2002年为了配合物流产业的发展,教育部把物流人才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09年国务院把物流业列为十大调整与振兴产业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三角地区物流业顺应传统物资管理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发展趋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物流规模和物流环境都有了长足进步,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尤为迫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就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很多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韩洲雄等以其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经历提出了“一岗双轨三段四合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岗指设定一个“虚拟企业工作岗位”作为专业人才成长平台;“双轨”指通过“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个轨道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三段”:指上述两个人才培养轨道的体系结构。即课程教学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与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三个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承接的课程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与专业综合实训”三个递进式的实训阶段构成;“四合格”指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训练、综合能力考评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四个必备项目的考核成绩必须全部为合格及以上;仇荣国通过对高职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界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要素进行分析,构建了高职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十维”一级指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学生家长、媒体和社会)和6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李铁峰认为,学院在响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育人理念,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二线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工学结合“二线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现实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提升为主线,以“物流采购管理一物流仓储管理一物流运输管理”即现代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循环线,通过抓好校内学生课堂理论教学,有序实施“基于现代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循序渐进教学,完成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循环;通过学生校内课程专项实训、岗前综合实训等模拟仿真实训,利用校内“现代物流实训中心”模拟当前现代物流企业营运过程,完成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循环;通过学生校外毕业顶岗实习,进行现代物流企业实际业务操作,完成校外毕业顶岗实习循环。但是,我们认为以上学者在探讨物流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方式方法上,停留在操作层面,缺乏对现象背后的理论机制层面的分析。同时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方面,很少有基于相关理论支持的表述。本文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托,深入探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以期在执行落实时,能找到扎实的基础和令人信服的理由。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指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62)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

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主体需要在原来经验的基础之对新经验赋予意义而获得知识;另一方面,主体将获得的新经验融入到既有的知识体系,会导致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因此,如何减少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这是建构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建构主义理论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设计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大量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设想,这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具有重大意义。李朝军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基于情景建构主义理论而将实践和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出将学生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理念;职业教育教学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杨仲夏指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对于物流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高职物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应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用到具体的物流学科教学中,是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其中提出项目教学法就是综合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教学尝试,强调的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Structure,以下简称wBS),以课程教学要求为导向而对教学任务进行的分组,它把课程整体教学任务分解成较小的、易于管理和控制的若干子任务或工作单元,并由此组织和定义整体课程的教学范围。其中wBS是针对专业所对应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学习内容;基于这种工作任务的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导学生置于特定的工作情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为了解本专业工作的价值。冯海英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指出教师应当扮演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协作者、知识的产婆以及学术顾问四种角色。通过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阐明了教师在课堂中所发挥的积极主导作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指导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应该回归为: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精神,并对所学课堂知识的意义要主动建构,改变学生被动受教为主动求知。而《决定》指出: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专业教学标准应该以新形势下职业标准为准则施行与时俱进的改革。针对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技能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型专业设置、新型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专业所学与职业技能要求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无疑地,这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作为新型的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内容(专业定位、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的设计等)应该要建立在具有指导意义的建构主义理论之上,以期达到《决议》对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高度强调职业性和应用型,它是着重以培养具有理论够用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企事业基层、面向第一线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为目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被誉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因此物流人才数量需求及其技能要求给物流专业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诉求。目前,虽然全国有700多所大学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为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社会上仍旧呈现出各类物流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重点职业院校之一,GS是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比较早的院校之一,在物流管理的专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和研究,我们以之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访谈,对以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3.1专业定位不明确

作为高职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的首要目的就是以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宗旨,为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服务。因此,从专业定位上,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通过广泛调研本土行业企业发展,收集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再经过校内外各类专家的共同研讨来确认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从而使得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按照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方面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合本身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毗邻大型工业园区,拥有大量的制造企业,需要企业物流管理类人才。因此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就是:第三方物流人才的培养。这是由校外企业专家和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共同讨论、论证,获得的人才培养的共识,并且每一学年至少举办两次专业建设的研讨会,一方面是搜集企业对物流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物流技术的最新发展前沿等;另一方面针对需求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就业所需要的技能提供针对性的训练。

3.2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化

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举办的时间相对较短,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当前所使用的教材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教材之间缺乏协调性、系统性,各科教材各自为政,造成许多教学内容大量重复,而且观点各不相同,学生感到茫然,教师感到困惑。一般地,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以采购管理、仓储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及国际货运的五大核心专业课程。就以这些核心专业课程为例,其中内容的重复尤为明显如:eoQ经济订货批量最初的引入是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然后在物流基础课程中再次出现,采购管理中单独列章陈述,仓储配送管理中的介绍也不能少等等。又如5种主要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洋运输、航空运输及管道运输,在物流管理基础、运输管理实务、国际货运实务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中都有涉及。这种重复的教学内容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使学生感到厌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合格物流人才的培养。

一般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设置了30多门课程,总课时在2400学时,要求所修学分达到135-140学分之间。但设计的教学内容或难度太大,或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很吃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设而不学、学而不精的状况。如其中的高等数学、统计学基础、物流会计等课程难度较大,涉及的物流行业实操内容较少,学生无法将课程与专业相结合,学起来兴趣不高,收获不大,甚至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讨气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活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对课程体系的教学中消除重复的教学内容,是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

该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了大胆地尝试,跟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行家和专业技能高手共同组建物流教材的编写团队,按照物流系统运输、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仓储保管、配送、信息7大功能要素,将所涉及的课程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形成物流管理专业核心的课程主体。这对于基于建构主义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抛锚式教学方式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课程重视与爱好,提高学习动力,为提升专业素质提供保障。并且定期地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层层选拔大赛,然后再挑选出精英参加市一级、省级的物流行业职能大赛,并多次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为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创造“学中赛,赛中学”的交替模式。然学生体会专业技能学习的乐趣,更然教师体验建构主义教学方案实施的功效。

3.3师资队伍素质不齐全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作为一门独立专业。而要求高职物流教师具有物流多年物流行业工作实践、了解物流企业运作并具备实践教学能力,这往往是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要求的。事实上,多数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任教师都是从管理、会计、英语等学科转过来的,物流行业的实务经验较为缺乏。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中物流专业设置的快速兴起,导致很多的物流专任教师是直接从高校的应届硕士生转过来的,这种从学校走向学校的师资,由于缺乏基本物流业务如仓储、运输、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服务的感性认知,基本的物流单据运作流程都没有实际体验经历,导致相关的教学过程中讲解操作技能知识缺乏信心和底气,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此外,由于物流专业范围广、业务模式多,既包含有企业内部的物流,又有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作业流程。如果全面了解物流各种情形的作业流程及区别,需要教师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了解物流作业的全局情景,同时也造成很多开发的实训项目与实训项目之间缺乏业务连贯性,难以和行业实际情况相吻合,自然培养的人才技能就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综合实训原本是将模块化的业务流程集成为一体,培养学生对物流业务流程的宏观把控能力和操作技能,这无疑对教师的实践课程设计要求更高。例如,新型的物联网、云计算等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出应用,特别是需要对物流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具备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对于高职物流专任教师来说,首先应当充分认识课堂教学过程所传输的知识、技能必须能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提高作为建构式学习指导者的专业技能。通过围绕主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设计,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提高专任教师的物流专业知识的实践技能,该学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鼓励专任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的假期时间,深入物流企业的一线现场,考查和体验物流的操作过程,积累实践经验和教学素材;另一方面在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指导过程中,提倡跟踪管理毕业生的实践过程,同时将校内实训内容与校外实践的专业技能有效地对接起来,为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零接触”的目标,即企业无须再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就可直接上岗工作,大大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对毕业学生素质的满意度。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本专业教师的思想认识逐步统一,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支事业心强、敢于迎接挑战的教学团队。

3.4实验实训基础不扎实

高职教育对物流管理人才规格培养的基本要求就是面向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从事物流管理及其一线操作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明确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具体规定“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二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此可见,实验实训在高职教育中重要性。

由于提供真实工作现场为学生感受实践技能的要求,需要企业与学校进行大量的投入,并找到合适的连接点,这是所有高校开展实验实训所面对的难题。在多数情况下,高职院校进行的实践教学都是采用模拟仿真性质的,但这并不能替代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实际工作现场、实际工作环境中实习实训所获得体验,尤其在对应职场的心理感受、责任意识、思维能力和处理各种实际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的能力的培养,模拟仿真环境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实训基地建设要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做到完善配套,内外结合。

该学院在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和课程外的顶岗实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校内就课程的实践实训,除了进行必要的仿真实训,还购置了物流沙盘模拟经营平台。每一个学期在学院内举办层层的经营大赛的选拔,一方面完成教学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选拔出优秀队伍参加省内、国内的各类物流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对综合物流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物流操作技能。

创办校内学生物流公司实体运营平台,由学生组成管理团队完成校内所有快件、包裹的收发业务,为校内老师和同学提供物流服务。校外运输职能有专业的物流公司承担,该平台只负责校内的物流服务。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如何安排每天的收发工作、账务处理、成本控制;面对竞争采取何种营销手段(校内还存在其它物流公司形式)等,这些需要考量团队合作的能力、团队领导者的智慧。每一年为一届,每一届可容纳20个同学的业余时间的就业实习,每一个月可创造每人150-200元的收入。通过实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自身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种由老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完全由学生组阁,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工明确,为学生智慧的碰撞和激发营造良好氛围。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创建的学生物流企业的信息进行加工和选择,实施编码和整合,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灵活运用。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3

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最近几年,通过对多个企业方对所聘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满意度的调研问卷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统计的信息来看,17%左右的毕业生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岗位工作,其余的83%左右的毕业生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仍需经过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做到独立工作[1],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已经成为物流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外,这也反映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作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施载体———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不对应等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不够系统科学自从教育部批准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先后已有较多所高校先后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2]。然而,大部分高校仅仅在原来相关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或调换了物流相关课程,或者把同类兄弟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拷贝过来作为自己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没有在课程设置上作科学、系统的分析与论证,更没有将培养方案中毕业生的培养定位及自己院校的专业特点考虑进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国内有些高校在建设物流实验室的过程中仅仅片面追求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未将院校以及专业特点考虑进去,从而导致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相关实验课程。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中缺乏岗位能力调研,存在企业岗位设置缺位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缺少企业实践运作环节,从而导致实验课程的实战性不强,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实验室的利用率也较低,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也不高。

(三)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物流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其在物流管理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实践环节课时数偏少,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较简单、单薄,并且与物流管理理论相关性较差等现象。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对建立校内、外综合性物流实习基地不重视,因此造成学生的物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衔接不好。因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展开研究,以构建科学、系统、强化实践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需以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并且参考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制定相关培养方案[3],以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创新实践性教学条件为建设主线,关注整体效益,注重系统优化,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不断调整提高。在新时代电商物流背景下,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跨学科专业融合的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并且以对接产业链为前提,积极推进产学研相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注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根据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认识实践、课程实践、综合性课程设计、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四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4]。第一阶段—认识实践,即通过去企业认识实习,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内容;第二阶段—课程实践,即通过软件操作、研究报告等方式组织物流相关课程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更深入掌握物流专业课程知识;第三阶段—综合性课程设计,即运用管理学、运筹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阶段—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利用实验室硬件设备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环境,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完成模拟企业运行,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

(一)与相关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以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前沿性和有效性,可主要开展以下几种活动:(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主要包括拓展性阅读、专业性讲座、去企业实地参观等,通过拓展性阅读及专业性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目前物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趋势等前沿知识。通过去企业实地参观,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运作的感性认识,为之后学习的课程及以后工作打下基础。认识实习一般可以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2)专业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在大二之后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选择知名物流公司作为在校生实习基地,要求学生采用顶岗方式在企业开展一个月左右的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达到如下目标:一是巩固之前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及实践知识;二是通过岗位实践,可以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具体岗位职责;三是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保证学习有针对性。(3)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为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双方优势,发挥高校为行业、社会提供人才的功能,使高校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更大空间,需加强同业界知名物流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校企双方需建立长期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完成全部课程之后到企业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所学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得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能力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毕业实习在大四阶段完成,是培养合格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校方可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与相关物流单位的友好合作,逐步建立足够数量的校外教学实践培训基地,以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得到较好的岗位实践训练。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4

1.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现代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统计等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物流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从事物流基础管理和操作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2专业就业方向定位

通过专业培养,毕业生可以胜任大型物流中心、物流连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物流市场调查与开发、物流计划、调度、组织、策划和控制工作;专业物流公司从事运输、存储、集运、流通加工、客户营销、客户关系维护等操作和管理工作;商贸连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从事供应链过程中的采购、生产加工、存储、包装、装卸、配送等环节的操作与管理工作;电子商务企业从事配送、运输、物流信息收集等业务的基础管理工作;外经贸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货运、单证处理等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如物流规划管理部门)从事物流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等基础工作等。

1.3专业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主要面向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销售连锁企业、农产品贮藏、配送等流通企业及与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培养有特色、能担当、强技能、讲诚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能力培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通过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践,要使学生初步具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农产品物流操作能力、计算机及应用能力、物流市场业务处理能力等。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岗位能力、职业能力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来自于《物流科技》杂志。《物流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2.1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讨论,科学论证,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制定详细、全面、配套的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更新,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既要做到内容更新,又要考虑到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最终要使修订出来的教学大纲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指导实际教学。

2.2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来设置课程体系

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为:管理学基础、企业管理、经济学基础、物流导论、物流财务报表分析、物流法规、物流商品养护技术、物流信息系统、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货运、运输管理实务、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基础知识、个人团队与管理等理论课程。

2.3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施校企联合办学,实行“工学交替”与“工学结合”的模块教学模式

物理管理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只通过课堂教学、理论指导是不可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故此,一方面通过与供销行业系统内的龙头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从市场上开发3~5个有实力、愿合作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型校外实训基地。基地企业派资深专业人士进学校、上讲台,从工作实际的角度出发,亲自为学生上课。基地院校派专业老师进企业、上岗位,真实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

2.4以项目教学为基础,模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建设校内实训室,加强实践教学

物流过程既是很多个单独独立的环节组成,又是众多单独环节通过供应链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各种物流独立项目,让学生组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由于农产品储藏、运输的特殊性,很难完全采用真实的实物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资料等现代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上真实的案例存在,这样教师可以讲的贴切实际,学生学习起来也轻松自如,而且通过学习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又“专”又“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物流物流基础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workprocess-orientedVocationalLogisticsBaseCurriculumDesign

miaoHuachang

(Suzhoutopinstituteofinformationtechnology,Kunshan,Jiangsu215311)

abstractthebasicideaoftheworkprocess-orientedvocationaleducationhasbecomeanimportantconsensusonpromotingthereformofclassroomteachinghasapositivemeaning.inthispaper,theconstructionofvocationalneedsofthelogisticsprofessionalcourses,professionalfoundationcourses"logisticsbase"forexample,intermsofcurriculumdesignideas,goals,andthespecificteachingsituation,suchastheorganizationandimplementationofapreliminaryexploration.

Keywordsworkprocess;highervocationallogistics;logisticsbase;coursedesign

高职物流专业应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与物流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境组织课程教学,应用物流技能开展整体物流运作,夯实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基础;让学生能以系统化的观点认识物流企业的岗位需要和物流业务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

1.1课程设计定位

作为一门专业导入课程,学生能了解物流系统、物流产业发展方向和态势,掌握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主要物流功能,熟悉物流环节运作和具体业务的基本流程。同时,课程将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物流行业,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职业素养,并直接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应从物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出发,着眼于职业岗位实际应用,理论教学紧密联系案例分析,并注重结合物流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把物流的现代技术理念与管理模式带入到课堂环节。

1.2课程设计思路

针对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依托苏州地区乃至长三角区域相关物流企业,引入物流行业标准,根据物流操作一线工作要求,全面分析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重点关注现场一线物流员工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全方位地划分典型工作任务。从物流实际工作角度来设计课程,更能体现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工学交替的开放性以及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等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真正达到与将来毕业所从事的物流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的培养目标。

2工作过程导向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2.1课程设计目标

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目标是培养学生既掌握物流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方法,又能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目前企业物流业务运作管理中客观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同时,还需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除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第三方物流运作等模拟实训外,还要充分利用工学交替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对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熟悉物流业务流程,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工作。

此外,物流基础课程教学围绕物流职业岗位技能这个核心,依据岗位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立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角度,对物流职业岗位所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充分分析,以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大量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2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教学过程实际方案的设计,也就是一种在学习领域框架范围构成的具有特定主题的学习单元。物流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要紧密围绕经过分解的物流项目、物流任务、典型物流案例等载体,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环境充分融合。依托学校现有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资源,按照物流作业活动的基本运作规律,可将物流基础课程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分为8个相关的难度不等的典型学习情境。具体如下:

学习情境1:物流管理专业导入。重在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入门,要求学生达到把握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熟悉物流管理专业整体情况和培养计划,了解物流行业就业前景,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目的。

学习情境2:建伟物流公司企业物流的基本情况。通过实际合作企业背景,要求学生达到对企业物流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有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目的。

学习情境3:苏州地区现代运输业的现状。重点阐述物流管理中运输这一核心功能,通过从事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及管道等不同运输方式的代表企业让学生掌握五大运输方式运用的范围及装卸搬运设备和特点,为后续学习专业核心课程运输实务打下基础。

学习情境4:昆山纬创公司现代仓储管理与仓储技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参观、考察等环节,要求学生能看懂不同货物所对应的仓储类型、设备类型和仓储技术,对库存管理的岗位、仓库设施设备、货位管理、工作流程和仓储环境有感性认识,为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仓储管理实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情境5:物流的包装和流通加工功能。对不同包装材料的特点及应用范围、现代包装技术和包装机械进行了解,对不同流通加工形式进行了解,并能根据实际物流需要采用不同的流通加工方式,实现流通加工的合理化。

学习情境6:苏州地区配送中心运作管理的现状。通过参观相关企业的专业配送中心等活动能区分配送中心的类型及特点;充分认识配送中心的岗位设置、具体功能规划、作业区域划分、作业流程和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习配送管理、快递管理实务等课程做知识预备。

学习情境7:苏州地区第三方物流的现状。通过相关公司的案例,让学生对第三方物流的类型、特点、优势及现状有感性认识,同时对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在物流企业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解。

学习情境8:物流企业专家专题讲座。邀请物流企业高管在课堂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前沿发展动态进行了解;同时结合物流行业知名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合理的定位,从而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

2.3课程的教学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项目进程安排方面完全有别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施更加注重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作为教学模块,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其可以根据需要做前后教学顺序的微调。每一个教学单元的课时安排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将每一个完整的岗位工作过程的所需完成所承载的知识内容作为课时的划分依据。对于最终的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过程的教学甚至可能是在期末需要以一定的集中学习时间来完成,或者完全安排在工学交替的环节中来具体实施和体现。

3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的课程内容涵盖了物流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体系,以任务为引领,课程项目任务驱动,在理论课程教学与物流实际岗位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对于增强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课堂参与性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并有力地推动着学生对物流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德发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2).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6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和评价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全面深入地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各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在对各自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课程改革的成果是好是坏,还缺乏一个有效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虽然有些专家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但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经济环境与教育背景下,在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能不能实现,也没有进行相关深入的研究,所以目前很多院校没有清楚的界定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不同,而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评价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明确的目标做参考,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机制,没有针对性较强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导致课程改革评价很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效果。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的设计

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订、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多项内容,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也应尽可能涵盖以上内容。此外,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应以“基于工作过程”理论指导下的工学结合课程基本特征为参考进行设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具体设计如下:

1、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上岗要求;该课程对学生物流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养成起明显的促进作用;该课程与前续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衔接紧密、得当。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指导下,以物流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较好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

2、课程标准

(1)课程名称、学时。课程名称要符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命名要求;课程学时安排要能完成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设置合理。

(2)课程目标。课程培养目标明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某类应用技术、会解决某类问题、培养某类能力、会做某类事情。课程的预期目标与专业总培养目标一致,并较好的实现专业总目标中的一些目标。

(3)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结构应按照真实的物流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学生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与物流职业资格鉴定密切结合。

课程内容针对性强、适应性好,组织与安排合理。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合,内容涵盖相关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突出物流职业能力的培养,科学设计学习工作任务和内容。

(4)课程考核。制定适合的考试考核要求,成绩评定方法合理。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是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考核学生参与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考试内容多元化,注重全过程的考核。

3、教学手段与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理实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需要,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充分利用物流仿真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堂内容与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选用分组讨论、启发引导、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4、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开发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所选用的教材要能体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反映先进的物流技术发展水平,注重对有特色的,能很好的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自编教材的开发。

5、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能满足课程实训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发能完成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需求的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6、教学师资

注重对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的培养,提高有企业经历的教师的比例,聘请来自物流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工作,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积累其物流企业工作经历。

7、教学资源

课程资料建设齐全,包括该课程的课件、习题、实训实习任务书与指导书、学习指南、课程案例、网络教学条件等。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评价的内容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评价应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方面为教学评价,另一方面为社会评价。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又分为专家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指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对该课程的评价;督导评价是指校内督导人员对该课程的整个教学组织过程给与的客观评价;学生评价指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对该课程的综合评价。

2、社会评价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7

【关键词】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物流专业;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动企业的积极性”[1]。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已上升到职业教育的政策层面,其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偏重课堂理论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技能匮乏。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总结了“岗位导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际运行中初见成效。

1.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内涵

所谓双主体育人模式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承担高职教学工作,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体现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是《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若干原则的具体体现[2]。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校企合作之主体问题存有异议。其中有“主体多元化”、“政府主体”、“学校主体”和“双主体”等四种观点[3]。“双主体”论更多地是从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对政府主体或学校主体的有益补充。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所谓“双元制”,就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在“双元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

2.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物流专业的改革

2.1继续深化“岗位导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提出的“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以企业物流为主的“专业+项目+公司”人才培养新渠道。根据行业发展动态,以合作企业海程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储物流、苏宁电器等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主,聘请社会物流行业专家,分析、研究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培养方式,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海程邦达公司是一家从事国际货运的专业公司,主要需要能从事报关报检的专门人才。因此,在校企双方讨论人才培养方案时,就确定了以培养报关报检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整体专业设计方案。学院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开课方案和实习实训方案,以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的特定需求。

继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2+0.5+0.5”的校企育人机制。前两年进行“校内理实一体、校内外工学结合”的培养,第五学期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企业见习、岗前强化训练及职业资格考证,第六学期由专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即2+0.5+0.5)。学生毕业时达到公司职员的标准,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公司相应的职员工作。同时,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采购师职业资格证书、叉车证等证书考试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2校企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模块式为基本结构,以职业标准岗位工作过程能力要求为项目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为实训的主要手段,重组课程和教学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图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2.2.1基于物流岗位能力需求,整合开发物流课程体系

按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项目组成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对物流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归纳形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同时,按照不同行业的职业标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整个课程体系。

2.2.2基于物流岗位工作过程,构建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

依据物流岗位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建设优质核心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与海程邦达、中储物流有限公司等不同经营类型的物流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项目组,确定《仓储与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3门与实践结合紧密、有代表性的的课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通过对工作领域、工作行动能力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形成专业资源库、课程标准、精品课程、教学素材库、试题库、技能鉴定与考核标准、技能大赛方案等系列成果,力争达到省级、部级精品课程标准要求。

2.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学生实训条件

2.3.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学院结合陕西省政府《关中—天水经济发展规划》中陕西物流行业的发展规划、国务院对西安国际港口城市的定位,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实验室的四大功能区域:物流综合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沙盘演练实训室、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其中,物流综合实训室组建仓储、生产、运输等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学生对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需求;国际物流实训室模拟海关、商检、企业,开展国际货代情景教学;沙盘演练实训室综合国内外先进的物流园区、港口物流的沙盘模型,供学生教学参考用;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整合多种信息系统软件,提高学生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3.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凭借科学的合作模式,海程邦达已经成为我校物流专业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借助海程邦达、中储物流等企业的物流实体运作平台和经营资源优势,建立布点合理、功能明确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院将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2013年底新增3个校外物流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平台。

2.4校企共建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建设思路,全面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行(企)业引进或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和实践操作等能力。坚持“三个项目”建设和“两大内涵”建设,采取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职业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双师”结构团队。

2.4.1实施专业带头人建设工程

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考察、学习、交流、实践锻炼等途径,使其具有专业规划与设计能力、教研教改规划与主持能力、科技创新课题(立项)与项目主持能力、校企协作组织能力、教学团队培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等,促进专业发展。聘用1名行业或企业知名的物流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理论培训,使其掌握职业教育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2.4.2推进骨干教师培养进程

对现有的教师从行业经历、专业进修和专业研究的角度进行培养,派出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物流行业发展的研讨会、交流会,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各种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专业实践应用能力。2011年暑期,学校组织物流教研室全体教师到海程邦达公司总部所在地青岛进行了为期15天的集中培训,由企业高级培训师对教师进行了物流企业管理实务培训,并深入考察了青岛港的实际运行,大大开阔了教师眼界。到2013年培养5名、引进3名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能起到显著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

2.4.3优化“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

学院已经建立了“教师实践锻炼制度”,要求专职教师每年1个月的工作实践,两年内累计不少于2个月,培养熟悉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的“双师”素质教师。切实做好企业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管理,确保教学任务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专业教师结合专业教学需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执业资格证书,2013年专任教师实现7名教师取得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70%。

3.结语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之处。但从目前的推行效果来看,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为培养更多物流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后,我院还将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发展陕西物流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黄少容.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9.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4]张登宏,方桐清.“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企业学院”进校园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本文系陕西省科技厅基金项目资助文章(项目编号:sgh12582),项目名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一体化研究——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个案。

作者简介: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8

关键词: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imingatthe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China'slogisticsmanagementprocessexistsfacultyshortage,lackofmaterials,lackofteachingandpractice,laboratoryequipmentutilizationisnothigh,outoftouchwiththemarketpersonneltrainingandotherissuesrelatedtotheproposedsolutionmethodsandmeasures.weshouldbepointedoutthattheintegrationoflogisticsandrelateddisciplines,toimprovelogisticsandlaboratoryequipmentmaintenanceandrepair,strengthe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ndothermeanstoenhancethelevelofChina'slogisticsprofessionaleducation.toaccommodatethelogisticsinChinaduringthesecondfiveseniorpersonnelchangesindemandandrequirements.

Keywords:logistics;subjectbuilding;talentscultivation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结构将进行深入调整,而兼具生产与生活属性的现代物流服务业也势必迎来相应的深刻变化。物流产业随着“十二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也将会从目前的粗放型向技术型和管理型转变。对于物流从业的人员的能力尤其是具有相当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中高级人才会产生新的要求。而高校物流相关专业担负着为物流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和新鲜血液的作用,物流专业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对于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目前物流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专业师资薄弱,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类的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物流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机械、电子、工程等相关知识储备。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同时物流专业师资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存在高级职称较少,讲师职称偏多的现状;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存在博士学历较少,硕士学历较多的现象。因此,加强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2精品物流教材少,教材内容重复性与差异性并存情况严重

在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有的物流教材是传统物流的产物,虽然近年编辑出版了大量物流专业教材,但是很多教材专业定位和层次定位不够清楚,适用高等院校物流教育的教材并不多见。有的虽然注明是为普通高校编辑的物流专业教材但大部分重理论轻实践,再加之编著者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存在差异,因此在相关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现同一门课程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却千差万别,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相关专业和技术。同时不同课程教材在内容上交叉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例如:供应链相关概念和理论在《物流学》、《物流工程学》、《物流设施规划》等相关课程中都会出现。教师授课受到很大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觉到倦怠。引进、翻译教材多,自主研发、与我国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却较少。物流教材缺乏技能性、实用性和创新经验,难以满足高校教学的要求。

1.3物流教学与物流实践结合不紧密

重视实践是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特点,物流类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专业素养,更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对物流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本科50%,高职高专46%);其中本科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85%),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69%)。对于已毕业三年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更高(本科72%,高职69%),由此可见从业经验对物流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有的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匆忙上马,实验设施、实践条件等都不具备,许多学校的物流实验室建设滞后,缺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条件差,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物流专业学生在学校内得不到应有的实验训练,在校外也很难得到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与物流企业的要求和期望产生较大差距。导致各高校目前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还只能称为“准人才”,不能成为真正的“物流人才”[1]。因此,物流专业就业就出现“人才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1.4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层次性与社会需求脱节

物流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培养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和基础。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比较少,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414所高校,500多所高职高专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仅有少数学校提出了明确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而大多数学校物流人才培养还处在摸索阶段。同时,高校对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缺乏前瞻性,只有当社会向学校提出人才要求时,学校才会针对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相应修改,并且高校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惰性思想,这就进一步造成了物流类专业学生培养的严重滞后性。

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具有前瞻性,却并不意味着培养方案的仓促出台。高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同时做好充分严谨细致的专业论证。但是许多高校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候,市场调研不充分,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市场调研,许多数据的收集分析不全面,人才目标导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同时部分学校师资能力有限,而专业却匆匆上马,这就造成我们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监督和有效指导,按照这样的培养方案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物流行业发展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物流专业人才的梯度教育。中专层次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层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本科教育以培养“工程和管理型”人才为主,研究生层次培养“研究性和规划性”人才。然而在物流专业学生培养的高职和本科教育层次中,存在相互重叠的部分,导致物流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无法因材施教;而且教学内容层次不明,没有形成明显的层次跨度,无法形成各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企的要求,更不用谈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然而这两个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恰恰是我国物流产业未来所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

2改进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强物流专业师资力量建设,鼓励在职教师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学习

针对物流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与交叉性强的特点,可以采用交叉教学的模式聘请其他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综合性教学活动,应用“n+1”教学模式使不同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师与物流课程主讲教师集体进行某些课程的开发和讲授。

例如在《物流工程学》、《物流技术与设备》等课程的教学与实验活动中可以聘请机械、电子、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教师从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角度出发共同讲授该课程的不同章节,从而提高物流专业学生在课程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相关课程中可以直接聘请物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与高校教师结合的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同时穿插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入。

2.2加强物流案例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流管理相关案例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企业物流部门或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企业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座谈等方式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和相关问题,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物流情景或事件,并对其出现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形成案例所需信息,并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理论提出案例拟解决的问题,使物流教学案例来源于真正的物流企业,所涉及的问题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可讨论性,让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从具体的个案中推导出一般原理,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众多疑难问题,获得相关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能力和技巧,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加强物流教学实验设施的管理和投入,提高物流实验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

物流实验室与实训室是进行物流科研和物流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各级物流人才和物流教学研究人才的基础条件,实验室能够模拟和演示物流活动的完整过程。然而,物流实验设备和实训设备成套性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套完整的物流实训设备需要投入上百万元。而且物流设备主要以机械、电子、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组成,复杂程度高,因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同时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设备损耗和老化等问题,也需要专门企业和公司进行升级换代,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过程中应聘请专人负责,同时保持与设备供应商联系,参与设备更新换代与维护保养的培训。实验设备管理人员要及时向设备供应商反映并解决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提高物流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从而保证物流实验教学过程完整、有序进行。

2.4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长效稳定的物流专业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二元制”教学模式,依托当地政府政策,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办学或联合培养等模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物流企业的相关操作和管理岗位学习。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物流企业运作流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物流企业相关岗位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学生实习和工作过程中发现适合本企业的潜在员工。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增加物流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流企业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和物流专业培养要建立的是一个长效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培养过程中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站在专业与产业结合的角度思考和解决物流专业相关人才培养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将来能为社会所用,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级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如鹤,刘广海,王满四,等.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152-155.

[2]唐立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9):163-165.

[3]任颖洁.校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以物流专业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9):74-75.

[4]余绍军,吴向东,刘灵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119-121.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9

文章在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背景下,针对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理论性强与社会对物流人才实践性要求高的不匹配现状,对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调整优化物流专业结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集群对接;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推进校内实践教学和考核机制改革等措施。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上述背景下,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成为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成为未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毋庸讳言,当前高等教育院校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高职院校力争升入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努力成为综合类大学,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千校一面”、特色缺失、就业率低。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不匹配性问题突出。作为与地方经济紧密相连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院校,为社会或者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高的行业,地方高校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应与之相对应。而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当前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强化实践教学。本文基于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学校转型发展中如何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虽然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同属于本科办学层次,但是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就业的侧重点却理所应当不同。研究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型,更擅长于研究物流方面的某一理论和某一项技术,掌握物流业发展的某一规律,研究物流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适合于行政事业单位和物流研究院所相关岗位。而与一般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更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征,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更适合物流生产活动中一线管理岗位[1]。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政府主管或共建的,生源主要以本地为主,国家赋予地方院校的使命是重点为所在地区服务,适当服务周边地区。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的培养目标要求[2],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按照区域产业升级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链紧密衔接,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培养方式。如本地的主导产业是服装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和农业,物流管理专业针对这些行业的特点,设置服装物流方向、电子信息物流方向、石化物流和农产品物流方向。为了让培养的物流人才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学校要与各行业的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或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等适合不同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3],体现其源于地方、服务地方的特色。

2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难与企业物流人才严重缺口的矛盾折射出高等教育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脱节问题严重,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2.1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

培养方案的优劣决定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但是很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均是本校在职老师集体讨论的结果。据调查,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招聘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并非物流专业毕业。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没有接触过社会。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否认会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缺少企业管理层的参与和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缺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合。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

2.2课程设置大而空,与地方产业联系不密切

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600多家,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有200多家。不管是综合类高校还是地方性院校,教育部对物流管理专业评估采用统一的标准,致使地方院校特色不明显。很多地方院校课程完全按照教育部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化严重,没有地方特色,没有行业特色。例如大多数学校统一开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运输管理》、《物流经济学》、《库存管理与控制》、《物流技术与装备》等课程。即使有些高校划分了具体方向,如企业物流、国际物流方向等,但方向课程设置通常是一些常规课程,如企业物流方向中设置了《企业物流》、《物流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没有一项与地方产业相关的课程和方向。同时,课程开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即便设置了实践课程,开设率非常低,仍然是理论讲解为主,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导致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与此同时,大多数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考核,考核方式不规范,考核力度远远低于理论教学。

2.3实践教学条件有限[4]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其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课程中开展一系列实践教学,在课程中需要增加一些实验课程,如物流仓储、配送作业流程操作和物流相关软件的操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者开展校企合作,将实践基地建在企业。而实际上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因为是省市共管,往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导致资金缺乏,实验室建设简陋,技术设备较为落后,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即便有很多地方院校积极的与地方物流企业或物流园区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但因为学校位于二三级城市,当地的物流企业均为中小规模企业,企业业务量小、操作简单低端、管理落后,无法提供教学所需要的实践条件,致使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到位。

2.4师资结构不合理,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

物流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具有充足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工作。但事实上,很多地方性院校为了实现综合院校的发展目标,提升本校师资层次,只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导致很多物流管理专业表面上师资较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较高比例,但真正能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却非常缺乏。甚至很多教师不是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进入学校。此外,副高以上职称评审条件也由省里统一制定,主要考查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导致很多专业教师忙于学术研究,对实践技能的提高漠不关心和重视。

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向

3.1调整优化物流专业结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集群对接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并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地方主导产业结构,建设一区一品的特色专业群,形成专业集群效应,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广东惠州本地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石化产业,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此设置了相应专业院系:电子系、服装系、化工系。而物流管理专业并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顺利就业于本地产业服务中。因此,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紧紧围绕这些产业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在原有专业方向基础上增设石化物流方向、电子物流方向和服装物流方向。在方向培养方面可以采用订单培养模式,企业有什么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就可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与之对应。如石化物流方向可开设危险品化工知识、石化加工流程与工艺、危险品储运、化工物流装备使用与维护等。教学过程采用双方合作培养模式,化工类的专业教师主讲危险品化工知识、石化加工流程与工艺等课程,物流专业的教师主讲物流学、危险品储运、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课程。

3.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充足的场地和资金,同时物流设施与设备的种类繁多且更新速度快。地方本科院校受条件差、政府资金支持不足的双重影响,难以进行大型实验室建设。同时地方院校基本分布在二三线城市,本地严重缺乏可合作的大型物流公司。因此为了保证地方院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就要建立经济实用型且能培养地方性一线管理人才的实训基地。如选择建立《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这种实验室建设成本低且实用性较强,能模拟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个管理和作业系统,通过构建整个经营环境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另外,还可以购置或者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些符合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物流操作流程的物流软件,如《第三方物流软件》、《供应链管理软件》、《仓库管理系统软件》、《运输配送系统软件》、《物流系统仿真软件》等。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整个物流运作流程和整个物流系统的优化与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对整个物流过程的熟悉,在虚拟的操作过程中让其具备实践中的组织和协调管理的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除了学校自建实验室,实践教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和顶岗实习,可以有效地节省教学成本,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但在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方面,如果实习基地企业选择不当会给人才培养的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学校有关部门从企业的需求、学校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的物质资源优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探索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的订单培养模式。如让合作企业设置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企业培训中心,提供培训岗位,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导实践教学并兼有学生成绩考核。可以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教学阶段,由学校老师进行讲授,第二个阶段是实践教学阶段,请企业高管进入课堂或者直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实训岗位,亲身体验,使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实施校内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参与、老师引导和指导,以掌握技能、综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的主动式教学。可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归纳式教学和项目设计式教学[5]等方式。

(1)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案例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先让学生试着阅读和分析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再结合案例问题进行知识点讲解和结合。在知识点讲解完成后再分组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一些相关案例,让学生从中熟悉物流行业概况,包括企业发展沿革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和发展战略等,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其洞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2)归纳式教学法

教师先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和体验实习,然后再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然后老师再通过适当的点评和统一分析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项目设计式教学法

在落实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带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将不同问题设计成不同设计项目,布置多人为一组共同参与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按照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学科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讨论、研究后将任务分配给每个人,让其独立完成各自任务,最后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汇总后整合提交设计方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还可以使得不同性格爱好和不同基础、掌握不同方法的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协调能力的提高。

(4)将竞赛类活动列入人才培养计划

将与物流相关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暑期社会实践”等竞赛项目列入到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成为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两次此类竞赛活动才能获得毕业学分要求,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加此类活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很多地方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践能力,必须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改革应用型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3.5进行学生考核机制改革

大多数高等院校存在统一的评估制度和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的不合理考核方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教育部首先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出台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大学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6]。其次,学校实施以实践能力考查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新方式。现代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该考核机制要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案例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技能展示、合作协调的团队精神等[7]。

(1)积极推行“双证制”

将理论考试和应用技能考试作为毕业考核的双重要求,在正常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开展的各项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的水平等级考试,包括全国物流师证书、报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和国际货代员证书等,为学生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

必须改革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建立笔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实际操作、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理性来确定成绩。通过建立基本技能的教学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环境中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设计大赛、相关的社会活动和各种职业技能测试。

(3)改革毕业论文考核方式

改变以往传统的毕业论文文科写作方式为理科毕业设计方式。每个学生的选题来源于真实企业的问题,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设计,形成设计方案。考核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合格,不再以是否就某个方面进行现状、问题分析和提出解决对策等学术研讨性标准来衡量,而是以是否帮企业解决问题、方案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如何来评价。让学生真正的下功夫独自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而不是网络复制粘贴,随便蒙混过关,既没有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又浪费大量实习时间。

作者:贾卫丽李普亮单位: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宇楠.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20):31-32.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Z].2013.

[3]石海信.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钦州学院石化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3(8):54-58.

[4]张滨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10(12):219-220.

[5]王辉,秦一方,张永林.基于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8(28):156-157.

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篇10

   许多物流课程的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结果导致学生没有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思维扩展空间,同时理论讲授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案例教学,这种过于简单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流发展在我国历史短暂,物流管理专业是新兴的专业,物流管理教育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多数物流专业的老师是由管理学、国际贸易、交通运输等专业转型而来,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不足,甚至是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不高,大部分教师缺乏从事物流工作的实践经验,师资力量薄弱。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在充分调研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动向和高等院校自身办学背景及特色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依据社会就业岗位群和职业层次等来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法律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信息系统的手段、方法,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策划等业务环节较强的实务动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并掌握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物流管理专门人才。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岗位来确定核心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调研,对物流从业人员调研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论证,对主要物流岗位进行分析,发现物流各岗位都需要既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具有现场工作群体合作、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及风险承受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将现有的仓储主管、客户主管等36个岗位划分为运输、仓储、物流信息技术、配送、物流客户管理等5个岗位群,把原有的14门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内容分解,按照5个岗位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确定物流运输管理、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等5门专业岗位能力核心课程。通过核心课程的重新构建,使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紧缺岗位的职责要求展开,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对物流作业主要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构建了5个岗位群,确定了5门专业岗位能力核心课程,共同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面向岗位与工作过程,优化“做、学、用”为一体的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厚基础、多方向”课程体系和“双证书”一体化课程体系(指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的“双证书”一体化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专业技能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学生获得物流助理证书的相关课程培训或纳入《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运营与规划》、《物流设施规划(物流技术与装备)》、《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或纳入选修课平台,或进行专门培训。

   加强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具体地说,就是在校内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和各种模拟实验室,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将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成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平台,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掌握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调度等各方面的技能。在校外,利用社会资源,与本地区知名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参观、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最后毕业实习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它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践,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进行全面综合训练、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实习安排形式,使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学生因择业而不实习。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正确运用,是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保证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一是改革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即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以网络为基础教学平台,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如课堂内小组模拟游戏,案例项目讨论。三是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通过对仿真模拟实验软件的操作可以有效解决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

   “学习过程引导制,实训过程导师制”,两者有机结合,建设一支具有专兼职“双师”素质与结构的师资团队。鼓动和支持现有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每年送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一线的操作经验补充到教学中来。根据教学需要,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聘请企业高层物流管理人员来作兼职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聘请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做实习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与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实习基地,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物流企业上岗实践,通过企业上岗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采取订单式培养。请进来就是把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请入学校,为广大师生讲学,通过由专业教师或外请专家举办有关物流管理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跟踪到物流管理的最新进展,进而增强他们的专业信心。走出去就是带领同学们到社会实际工作部门中进行实习、实践教学,提高了同学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通过应用我们学到的知识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并通过确立科研项目为对方解决实际工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