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管理优势十篇旅游管理优势十篇

旅游管理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3:51

旅游管理优势篇1

1、缺乏会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次高水平的会展,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有机配合的集中体现,而人才这一软实力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显示,举办一次中等规模的会展需要各类人才2000人左右。就郑州以往举办的会展来说,绝大多数的服务人员均为经纪公司以临时雇佣方式招募的在校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相关专业知识,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达到高标准会展的要求。同时,高级会展管理人才更是缺乏,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只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一所本科院校,造成很大的人才缺口。

2、市场化运作和品牌效应弱。郑州近些年来的较高档次的会展主要集中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其他的会展分布在河南省体育场、中原博览中心等场馆,与一线城市和会展业发达城市相比,郑州近些年来的会展发展稳步上升,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公司运作,相关会展的运营管理不是很理想,会展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

机遇分析

1、中原经济区建设序幕的拉开。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这一区域包含河南省全境,山西、山东、安徽、河北四省部分综合经济区,目标是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城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这无疑增强了郑州的城市知名度和对外开放度。以郑州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会展旅游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政府政策上支持会展旅游发展。由于会展旅游具有极强的经济带动和关联带动效应,河南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包括会展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的发展,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我省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会展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2009年郑州市政府出台了《郑州会展业发展规划(2009一2013)》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力争在五年的时间内将郑州打造成中部会展之都和中国会展名城,同年又出台了《关于对重点支持展会实行认证的意见》、《郑州市会展业统计管理实施办法》、《郑州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并设立了1500万元的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此促进会展业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带动郑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威胁分析

1、周边城市会展旅游蓬勃发展。各地政府都注意到了会展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联动效应,纷纷大力发展本地区的会展旅游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窗口。郑州周边各个地市均举办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展览会和交易会,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会、信阳茶叶博览会、驻马店全国东西合作博览会等,这些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郑州周边省份城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同样对郑州会展旅游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冲击,如武汉、合肥、西安、成都等均依托自己的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

旅游管理优势篇2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旅行社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68-03

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旅行社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行社业,发展趋势也是一片看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行社的数量就在逐年增加,每年都保持向上增长的态势。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分析,在2005-2009年这5年中,我国旅行社的数量都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

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旅行社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5%的速度增长。随着旅行社数量的急速增多,旅行社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激烈的竞争没有伴随着市场份额的急剧扩大,因此旅行社行业利润率也在迅速下降。根据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旅行社的净利润总额仅有11.48亿元,净利率仅为0.64%。竞争者数量的不断增多,不断下滑的利润率,激起了旅行社企业间白热化的竞争态势。随之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不同的旅行社的竞争能力呈现明显差异。我国旅行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旅行社其不同的规模、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已经出现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客源市场结构和经济体制变革所产生的变化。根据国家旅游局的《2009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公报》上显示:2009年度获得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出境游组团社共计1069家,占全国旅行社总数的4.94%;旅游业务营业收入1037.31亿元,占全国的59.42%;旅游业务毛利润74.54亿元,占全国的61.97%;实缴税金6.76亿元,占全国旅行社的53.25%;外汇结汇8.22亿美元,占全国的78.23%;入境外联人员、入境接待人员分别为4873.23万、5166.84万,占全国的86.78%和81.95%。由此可见,国际旅行社普遍优于国内旅行社,规模较大的旅行社比规模较小的旅行社经营状况好,这种特征已经成为我国旅行社业的普遍现象。

2.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旅行社网络经营。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名牌旅行社难以形成。一些国内知名的旅行社集团,在对外扩张经营中,很难实现自身企业品牌的网络经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个地区更多地考虑的是本地区的利益,建立了壁垒森严的地方保护主义。这种情况极度不利于我国旅行社的市场拓展和经验的积累,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模式也难以得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相对于国外的大型旅行社,仍然是相当的脆弱。

3.一些旅行社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局面。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加上行业间的自律性不高,各地的旅行社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本企业的利润率,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局面。例如出境游指标的倒卖、过度的承包和门市、恶性价格竞争、垄断性经营等不正当竞争,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部分旅行社企业的经营当中。除了旅行社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制等方面的问题,旅行社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和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都是这种混乱局面产生的原因。

4.激烈的竞争下许多旅行社出现企业伦理问题。面对激烈的竞争,微小的行业利润,各家旅行社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纷纷想尽办法提高自身企业的利润。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出现了一系列旅行社的企业伦理道德问题。一些旅行社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旅行社的社会责任,重视旅行社投资者和股东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系列侵害消费者权益、不信守合同的事例层出不穷,内部员工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度,对政府政策采取各种“游击战”等等,都是旅行社企业出现伦理问题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正视旅行社企业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要从根本上提高旅行社企业的竞争优势。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充分考虑旅行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旅行社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分析

1.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行社方面问题的研究。最早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经济学家是ansoff;1984年,学者Freeman(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提出了广义的定义。在我国旅游学界,有一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对旅游业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进行研究。如郑永贤,薛菲对旅行社核心能力的构建方面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夏赞才对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图谱进行了相关研究;刘好强,张颖霞对城市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进行了相关研究;何彪,马勇从关系营销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进行了研究;金慧君,郭鲁芳,吴理俊对国内旅游团利益相关者的均衡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还有不少的旅游界学者分别从生态旅游、旅游规划、世界遗产、旅游景区、社区旅游等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学科问题研究。

2.旅行社利益相关者的构成。根据夏赞才关于对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的研究,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可以分成三个基本层次:核心层、战略层、和。旅行社核心层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供应商、员工、旅游者、商和旅游局6个方面。旅行社的战略层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旅游市场、旅游目的地和当地社区4个方面。旅行社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4个方面。划分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层次的依据分别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层次、关系程度和影响力。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旅行社竞争优势的培育

根据上述旅行社利益相关者的构成简述,与旅行社日常经营管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核心层利益相关者,因此以下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旅行社竞争优势的培育分析选取核心层的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

1.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投资者的视角培育竞争优势。投资者是旅行社的股东,他们在一般情况下最关心的是他们的投资收益,因此投资收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与旅行社投资者联系最密切的关键点。由于过去一直重视投资者的利益,才出现了一系列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象。因此从投资者的视角出发,提高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水平才是实现投资者最大利益的根本途径。提高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创造旅行社自身不可替代的、难以模仿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此之前旅行社企业自身必须端正自己的经营管理态度,要以合法的手段,长远的眼光作为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前提。若旅行社只是一味地寻求短期利益,通过走法律空白,采取违规经营同样可以获取投资收益,但这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经营管理。旅行社要实现长远的发展,不健康的经营手段是不可能使旅行社长久发展下去的,也不利于投资者的投资的长期收益及其资本的健康运作,也有损投资者的个人和组织形象。

2.优化供应链管理――从供应商的视角培育竞争优势。旅行社产品的综合性决定了供应商成为旅行社的利益相关者的核心之一。旅行社的供应商牵涉到各行各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如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航空业)、饭店住宿业、旅游景点景区、餐饮业、零售业等等。旅行社的组合线路旅游产品就是将这些行业所提供的单项旅游产品进行有机组合成为“包价旅游线路”,因此线路旅游产品中会涉及到众多的供应商,而且供应商的行业性质特点均不一样。旅行社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优化供应链管理是旅行社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旅行社的产品供应涉及到一系列的不同性质类型的供应商,因此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实行“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将是未来旅行社供应链管理的趋势。旅行社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的管理,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缩短产品组合流程,在一体化内部实现专业分工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产品和服务增值,提高旅行社的竞争优势。

3.企业文化与员工关系营销――从员工的视角培育竞争优势。由于劳动密集型是旅游企业的一大特点,因此员工对于旅行社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资源竞争优势。而且员工的素质往往不易被模仿,也很难可以替代,因此注重旅行社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对于提高旅行社的竞争优势是一个有效的方向。但是现实问题是,旅行社的员工在面临着强大的工作压力: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因素变化多,而且员工工资、福利待遇等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较低,因此旅行社的业务骨干与一般员工的流动率较高,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对较低。如何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是旅行社提高竞争优势的一大关键。由于我国旅行社已经处于微利时代,对员工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已是既定的,因此企业文化的塑造,注重内部员工的关系营销是提高员工忠诚度的两大途径。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塑造旅行社企业中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员工有归属感,增加员工对旅行社企业的认同。而且企业文化往往是通过长时间积累后所形成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也不可替代,因此企业文化的塑造是提高旅行社竞争优势的文化资源。与此同时,作为服务性企业,旅行社在关注对顾客的关系营销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内部员工的关系营销。只有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员工才会乐意为企业服务,为顾客服务,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品牌经营与顾客忠诚――从旅游者的视角培育竞争优势。旅行社产品的无形性特点是旅游者无法在购买和消费产品之前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往往是在消费结束以后,凭借自己对产品消费过程的感受来评判旅行社产品质量的高低。因此旅行社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就要最大程度的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将本企业的旅游产品尽可能的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但是旅行社产品的非专利性决定了旅行社很难从产品的构成和形式上实现差异化,因此要提高自身的产品竞争优势,必须品牌经营和顾客忠诚的培养来实现差异化优势。随着竞争环境的恶化,许多旅行社往往在重视股东利益的同时将旅游者利益作为牺牲的对象,这大大地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极大地损害了旅行社的企业形象,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竞争优势的获得不是通过恶性价格竞争和牺牲产品质量来获得的,从旅游者的视角出发,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品牌经营,提高顾客忠诚度才是旅行社竞争优势培育的正确方向。旅行社实现品牌经营,有助于提高旅行社的知名度,在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建立一套独特的企业品牌服务流程,加强品牌效应,增强品牌的忠诚度和可信度。品牌经营是实现旅行社差异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品牌效应向旅游者传递旅行社的核心价值和企业价值观,在旅游者与旅行社之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顾客忠诚度的建立对于旅行社这种服务性企业尤为重要。顾客无法通过购买前判断产品的质量,因此老顾客的推荐和企业的口碑显得尤为重要。保持老顾客有助于降低旅行社的市场开拓成本,并且节省企业宣传费用。实施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战略,对于降低旅行社运营成本,减少顾客流失,培育旅行社的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5.加强与商之间的双赢合作――从商的视角培育竞争优势。在我国的旅行社业中,商的角色还没有充分发挥,很多中小型旅行社甚至没有与商进行合作,多数是通过自己设立门市进行产品销售。但是在旅游业发达的西方国家,旅游商是旅行社行业体系中为数最多的,他们直接面向旅游者进行产品销售。商之所以成为旅行社的核心层利益相关者,是由于旅行社行业分工体系逐渐向垂直分工体系过渡,而且我国旅行社行业中能很好地认识旅游商的价值的旅行社数量还不多。因此,若旅行社企业能充分认识到商的优势地位,早一步发展与旅游商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与旅游商之间发展双赢性合作,这就进一步,从多个角度发展了旅行社自身的竞争优势。

6.优化与政府间的公共关系,从旅游局的视角培育竞争优势。旅游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代表着社会的公共利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必要将旅游局纳入旅行社的核心层利益相关者。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是政府导向型的,从旅行社的注册设立到旅行社的行业管理,都离不开旅游局的政府职能的参与,旅游局还担任旅行社行业的质量监督、行业人员培训、资格认证等工作,表现出强有力的行业管理角色。因此,旅行社一定要重视优化与政府间的公共关系的培育,与旅游局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重视旅游局在行业管理当中的地位,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行业管理措施实行,遵守政府部门所颁布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为建设一个良好的行业运营环境,增强企业本身在与政府部门沟通时的关系优势,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旅行社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郑永贤,薛菲.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的旅行社核心能力构建[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9)

2.楚永生.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新发展理论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夏赞才.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4.刘好强,张颖霞.城市旅游利益相关者管理[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5.何彪,马勇.基于关系营销的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6.金慧君,郭鲁芳,吴理俊.国内旅游团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均衡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5(10)

7.杜江.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8.中国旅行社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旅行社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9.代葆屏.旅行社供应链管理模式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10.张辉,厉新建.旅游经济学原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4)

11.2009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公报.国家旅游局,2010(6)

旅游管理优势篇3

[关键词]旅游业后发优势创新

一、引言

后发优势理论在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倍受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国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途径的选择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增至15.61亿人次,中国将接待1.37亿国际旅游者,占世界市场的8.6%,超过美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本文通过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并结合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如何充分发挥贵州旅游业后发优势的建议,对贵州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后发优势理论研究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最早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此后,国际学术界从资源禀赋理论、区位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各种角度来探求后发优势形成的原因和促成优势的生成机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列维。列维认为后发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的认识丰富得多;第二,后发国可以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技术、设备及组织结构;第三,后发国可以跳越先发国的一些必经的发展阶段;第四,由于先发国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较高阶段,使后发国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第五,先发国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

西方学者提出后发优势理论之后,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罗荣渠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方殖民主义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封闭性,促使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启动;二是可以借鉴先进国的经验,采取赶超战略实现跳跃式的前进,快速的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三是借用先进国的新技术与资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林毅夫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落后国和地区具备比发达国和地区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二是落后国和地区可以利用发达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把发达国的一些产业直接引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三是落后国和地区可以从发达国和地区引进先进的技术,降低研发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学者对后发优势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结论。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学术界对后发优势已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国内学者对区域后发优势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区域后发优势指后发区域因其经济发展的相对迟缓而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区域后发优势涵盖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一方面,区域技术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区域的技术模仿创新,即从先发区域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形成的追赶优势。另一方面,区域制度性后发优势指后发区域的制度学习和制度移植,即仿效和借鉴各种先进制度并经本土化改造形成的追赶优势。区域后发优势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是区域后发利益。区域后发优势是当前指导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要理论,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贵州旅游业现状及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分析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省现有黄果树瀑布,荔波樟江,龙宫,织金洞,红枫湖,湃阳河,赤水十丈洞瀑布,兴义马岭河峡谷等8个部级风景区,2007年5月,黄果树、龙宫两景区晋级5a,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年6月,荔波森林喀斯特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有遵义会议会址,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镇远青龙洞等8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贵州还有众多的民俗文化风情,如苗族、布依族的蜡染,独特的安顺屯堡文化等。贵州的旅游资源在全国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再加上劳动力便宜,因而可用于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旅游业的初级要素和一般要素相对丰富。早在“八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国家旅游局就提出“把云贵地区建成我国新的旅游热带地区”的战略。目前,一些国际国内旅游界权威人士也认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在西南,而西南旅游的中坚力量在贵州。

2002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加快把贵州省建设成为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贵州省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2002年以来,贵州旅游总收入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旅游业增长方式呈现出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势头。

贵州旅游业从2002年开始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旅游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解决劳动力就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就增加0.455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贵州省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综合旅游产业各项经济指标显示,贵州省旅游业在全国的排名已从2004年的第二十六位,跃升到2008年的第十位。贵州与云南相比,旅游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到2008年贵州与云南的旅游收入已经非常接近。贵州独特神奇、保存较为完好的民族民俗文化,政府指导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是贵州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所在。

贵州省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文生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堪称一流,是不可多得的自然、人文遗产保留地。尤其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文化最有特色,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他们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珍贵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只是开发程度不够理想,许多优秀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贵州省目前虽然是“欠发达、欠开发”,但恰恰也说明了贵州省的生态尚未遭到破坏,资源尚未充分被开发的事实,贵州的这种后发优势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四、发挥后发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途径

1.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挥旅游资源的后发优势,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独特神奇、保存较为完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民俗文化,是贵州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所在。但是如果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会造成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意生态保护,文化保护,确保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优化的双赢发展。

2.创新制度,发挥资本的后发优势

资本是限制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2000年至2004年,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困难的情况下从2002年起,每年拨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把对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从2005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这对进一步完善贵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起到了积极作用。贵州省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指导旅游开发,加快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的根本转变,创新体制与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问题。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及外资进入。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组建旅游股份集团培育上市募集资金。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回报率会逐渐下降,多余的资本会投向西部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地区和行业,贵州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无疑会吸引较多的资本,资本的后发优势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商品往往是增加旅游收入和树立旅游地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上旅游购物一般占旅游收入总额的30%左右。贵州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种类很多,如遵义茅台酒、安顺蜡染、大方漆器、玉屏箫笛等,发展空间很大。贵州旅游商品开发应立足自身特色,加强专业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加强地方文化含量,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高中低档次的结合以及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型的结合,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建设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导游、营销、管理队伍是建立贵州旅游良好形象和保证贵州旅游大发展的关键。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培育旅游人才市场,优化旅游人才资源配置,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贵州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技术、管理创新是后发优势发挥的动力源泉

如果不能对引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创新,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陷阱。近几年,贵州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把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当作推动贵州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共同编制《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举办“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探讨和学习国际先进理念和旅游开发模式;还与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在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吸收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贵州旅游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的提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从而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得到发展。

5.优化环境,营造后发优势发挥的外在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已成为一个重要竞争要素。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必须解决与其发展相悖的“瓶颈”状态,将基础的交通建设进行到底。针对贵州交通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首先,要解决好铁路运输问题。基于贵州省铁路发展的现状,要加强旅游沿线的铁路建设。从贵州省公路发展现状来看,关键要着重解决公路路况差、等级低的问题。要加快形成省会贵阳至8个地州市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尽快形成连接城乡、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最后,加快支线机场建设,开辟新的航班和航线,不断完善贵州的航空运输网。

6.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

贵州旅游业知名度不高与其促销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促销总体形象不明及方式粗放有关。市场规律要求注重旅游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产品的宣传促销。当前贵州旅游的宣传首先应该建立专项促销资金;其次要树立精品意识,统一宣传氛围,将有限资金集中用于最能代表贵州旅游形象和特色的精品上,推出拳头产品,使贵州旅游有一个明确生动而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总体形象;第三是加大宣传的力度和范围,要走出去,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各种旅游展销会进行宣传,还要广泛邀请海内外的媒体和旅游企业来贵州洽谈合作,认识和宣传贵州的旅游资源。同时,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贵州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把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为全省的开放战略服务。

7.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

贵州要发挥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就必须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级旅游管理、服务标准的实施和建设,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规范出境游和查处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等四个环节为重点,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行风建设,促进全行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防止重大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参考文献:

[1]m・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林毅夫等:《中阑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

[4]程世红:对发展贵州旅游业的思考.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8月第4期

[5]甘露王剑:贵州、云南旅游业发展条件的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旅游管理优势篇4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差”现象,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我国旅游企业规模比较小,普遍没有达到最低经济规模(mFS),由此带来长期成本过高,经营不经济,无法产生规模效益。以旅行社为例,2000年我国旅行社总数为8,993家,但年营业收入总额(约合57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交通公社同期年营业收入的50%;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企业经营规模分散,缺乏带头羊式的大企业。如目前我国已有360多家饭店集团,但进入世界饭店300强的只有上海锦江、北京凯莱两家,其中在中国饭店集团排名第一的上海锦江集团仅位列世界第64位。其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却在不断下降,以我国三大旅行社集团国旅、中旅和青旅的入境市场外联量为例,1999年三大旅行社占我国入境市场外联总量的53.4%,而2000年已降至32.5%,影响了市场秩序的稳定。旅游企业规模的不经济和经营的分散性将带来企业交易费用的增加和效率的损失,进而导致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可以说,目前国内多数旅游企业仍处在保守封闭和低层次状态下运行,其发展模式尚未与国际接轨。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形势看,加入wto后,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许多国际著名的旅游集团已经进入中国,他们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销售网络优势、资本优势和管理优势拓展国内市场,使国内各类旅游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目前,进入中国的旅游企业多为世界级著名旅游集团,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例如,法国“雅高”集团目前在140个国家拥有145,000名雇员,在44个国家管理720余家酒店,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目前正在大举挺进中国住宿和接待业市场),国内企业无法与之比肩。当前,我国旅游企业集团面临的挑战还来自于一些实行中外合资的旅游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合作伙伴大都是国内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和国际著名的大型跨国集团,比如去年刚刚成立的国旅运通旅行社和罗森康辉旅行社。它们以全新面貌面世,对我国务类传统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竞争能力形成强力冲击。面对着这些越来越强大的旅游企业的组建和发展,争夺顾客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相对于仍以单体店为主的我国旅游企业,只有组建有效的旅游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资源优势,通过严格管理、优质的服务,才能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之,面对加入wto的大背景,旅游企业集团化既是我国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对国际化竞争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通过集团化有助于发挥集团的资本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融资优势、品牌优势,使集团整体资源能够合理、有效配置,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并使我国旅游企业尽快融入国际市场,在国际旅游业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国际比较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规范化发展起源于旅游饭店的系列化、集团化经营。经过20年的专业化发展,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已初具规模。谨就自身比较,可谓进展神速,但同国际旅游集团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小且经营分散

自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以赶超速度迅速实现了数量扩张,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产业规模,然而由于没有在产业演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带来了旅游企业增速过快、数量过多、规模过小的局面,产业集中度不高,大多数旅游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2.品牌单一,竞争力有待提高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经过20多年的专业发展,已形成一批知名的民族品牌,比如锦江、凯莱、国旅、青旅、建国等,但总体来说这些旅游企业集团的品牌开发力度不够,且许多品牌内容单一、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待提高。而国际旅游企业集团做的则相当成熟,比如在国际酒店管理业中名列第一的万豪国际集团(惟一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的酒店管理集团,2001年排名第256位),旗下的品牌繁多,仅在我国内地就有万豪、万怡、万丽、华美达、新世界等12个品牌,分别引领不同市场。应该看到,我国的一些旅游企业集团也在加快品牌建设速度和提升品牌的含金量,比如隶属于首都旅游集团的“建国”管理品牌,已在北京管理四、五家酒店,在外地有十几家酒店,并打算购买一部分单体饭店的产权,通过签订长期管理合同,形成“建国”品牌的全国饭店管理的骨架,使“建国”形成规模,形成网络。另外,“建国”还将管理一部分经济型酒店,并将建立“建国客栈”品牌。但总体上看,这些努力还无法与国际企业展开竞争。

3.发展模式不同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大多是市场规律作用和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两种方式。横向一体化可以使旅游企业部分外部交易费用内部化,减少了竞争对手数量,节约了市场竞争费用,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例如,成立于1968年的德国“国际旅游联盟”(turistikUnioninternational-tUi)到1974年时已经使4家旅游经营商(tourapa,Scharnow,Hnmmel,Dr.tigges)进行了完全的一体化,后采发展成为德国最大的旅游经销商。旅游企业集团追求纵向一体化主要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同时获得规模经济性和市场垄断力量。像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和美国的运通旅游公司都是由零售商发展而来,并由商控制的纵向一体化旅游企业集团。而我国的旅游企业集团多数都是由政府撮合,“拉郎配”发展起来的,且多数业务范围狭窄(如饭店集团居多),规模大而不强。缺乏市场纽带的联接,就无法形成内在凝聚力,结果往往是1+1<2。可见,今后发展旅游企业集团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来形成,不能靠行政手段勉强撮合,不能盲目求大求全,要在突出主业、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上下功夫。

4.市场化程度低

受转轨体制的影响,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在体制、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产权不清晰、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经营机制不健全;集团的治理结构与产权组织形式等还不相适应;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品牌运营不当、顾客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层次过多等等。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企业很难随着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适应市场能力普遍较差。

5.总体运营能力滞后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在与国际旅游企业集团特别是国际饭店集团同台竞技中吸收和借鉴了很多成功经验,促进了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仍暴露出很多问题。我们以中外饭店管理公司为例,有国内学者曾采用抽样调查方式,以电话访谈、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有关饭店管理公司竞争力的17个指标中,外国管理公司在品牌声誉、可信度、销售网络及和员工关系等16个指标上,比中国饭店管理公司具有较大的优势,这说明我国旅游企业在总体运营水平上仍有很大差距。

三、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是粗放发展、大而不强,其规模、实力和运行水平均无法适应国际化以及国际旅游集团的挑战。从内在因素看,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制约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原因。因此,如何识别和塑造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摆在国内旅游企业面前的一大挑战。何谓核心竞争力,按照praharadC.K.和Hamel的观点,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对旅游企业而言,我们认为旅游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根植于企业集团内部组织运营中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结合体,是集团内部组织学习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旅游企业集团整合资源的能力和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能力。具体而言,旅游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以下特征:

1.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主体具有共生性

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本质,它沉淀于特定的企业文化中,是不可模仿的企业能力的集中展现。某种独特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一定的环境下构成该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另外一种环境下就够不成该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与特定的主体共生的。里兹一卡尔顿饭店成功源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贯彻实施,而沉淀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构成了里兹—卡尔顿饭店的核心竞争力。很多饭店企业(集团)曾刻意模仿里兹—卡尔顿饭店的做法,但苦于他们的“环境”与里兹—卡尔顿饭店有很大的差异,终无法演变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尤其是顾客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此必然带来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结构和可支配资源的变化;而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其核心竞争力也要发生动态变化。国际上许多大企业销声匿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能适应变化,夸大原有优势,忽视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

3.核心竞争力能创造超额利润,能为顾客创造价值

旅游企业集团一旦拥有核心竞争力,则相对于其他旅游企业就会处于竞争优势地位,通过建立进入壁垒,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并能获得高于同行业水平的收益即超额利润。同时,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与顾客的持续满意是相辅相成的,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强化了旅游者的消费主导地位,也提升了产业竞争平台。旅游企业的竞争由以产品为中心到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其目标逐步转变为为顾客创造价值,提升旅游企业的顾客价值管理能力。为更好地为顾客创造价值,旅游企业集团必须处理好顾客利益、员工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关注员工利益,员工利益的保障是实现顾客利益和投资者利益的基础条件。改变对员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使员工成为服务价值链上的有效增值点。处理好这三者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会强化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

4.核心竞争力应是可持续的,必须基于文化创新基础上的组织学习

核心竞争力不是短暂的,应能持续的为旅游企业集团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否则,不能称为核心竞争力。为此,旅游企业集团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竞争环境,在不同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实施组织的动态学习。企业最有效的学习是团队学习,通过采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建立知识能够共享和创新机制,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变隐性的知识为显性的知识,使一人的经验转变成全体人员掌握的服务技能和技巧,使优势由点到面,最终形成企业的规范和制度。而如何实现学习能力向竞争力的转化,这需要企业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型企业文化。许多学者认为,未来10年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和影响的范围无不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旅游企业集团必须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野来谋划和构建新的企业文化,实施企业的文化创新和知识管理,使旅游企业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和创造型组织,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基础。

5.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对各种资源整合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具有很大的共性,但为什么有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而另一些企业则缺乏竞争力呢?关键是这些企业对资源的认识程度和整合能力不同。成功企业往往善于根据市场机会组合资源,并塑造成消费者认同的独特能力,实现了资源向价值的转化。这些企业也就创造性的培育出核心竞争力。因此,树立正确的企业资源观是确立市场优势的又一源泉。

总之,国际化带来的企业竞争不仅是规模和实力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内在发展能力的比拼。传统拼盘式的旅游集团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在于只解决了规模问题,没有创造出扩大规模的内在能力,所以一遇强敌,就不堪一击。国际化要求我们学习国际企业的成功经验,不仅要学技术,更要学理念、方法和先进理论。只有培育出真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才具备与国际企业竞争的意义。

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的几点建议

培育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的关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概括起来看,做好下列工作应是当务之急。

1.继续优化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环境

优化旅游企业的发展环境包括:首先是降低行业门槛,鼓励各种经济成分进入旅游业。目前,我国旅行社业、旅游景点等还存在着比较高的政策性进出壁垒,保护垄断而不利于内部竞争;其次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很多旅游企业还依赖政府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希望通过吃“偏饭”的办法来发展旅游企业集团,以至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三是改进行业管理水平。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目前管理的条块分割还比较严重,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很普遍;很多民营旅游企业在经营范围、税收政策等方面受到歧视,融资渠道也不畅通;第四是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尽快出台相应的各种法规。第五是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赋予旅游企业集团以更大的自;减少行政性审批,从有利于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大局出发,把企业应该具有的自放给企业;鼓励一些旅游企业集团进行投融资体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授权经营等方面的改革试点,总结试点经验,及时全面推广。

2.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集团)无力或无暇顾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积极推进企业集团的公司制改革,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务之急,必须为旅游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3.完善已有旅游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帮助管理当局实现其目标的手段”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目标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做长,其组织设计必须服务和适应这一目标。当前,必须解决规模扩张与组织效率之间矛盾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一般认为,旅游企业组织设计应确定下列原则:

首先,充分考虑互联网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据世界旅游组织商业委员会报告,在未来5年,在主要旅游市场上的交易额的四分之一将通过inteRnet实现。[9]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电子商务手段的采用,使得经济生活完全打破文化习俗的影响,排除了语言交际的障碍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使整个世界联为一体,同时对传统集权式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挑战。

其次,以战略为导向。战略是决定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主要因素,组织架构设计必须以战略为先导。各个业务单元中必须有明晰的远景、目标和价值观,围绕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从外部市场客户的需求开始到内部组织结构和价值流转的一条完整的企业动态价值链。

第三,组织结构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必须围绕旅游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用流程再造和信息技术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动态衔接起来,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旅游企业(集团)必须建立新型的组织结构,将原来的垂直通道内流动的信息尽可能的扩散到水平层次,即合理的压缩管理层级,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并发展增值伙伴关系,为成员企业分担风险,以保持组织的灵活性,降低管理成本,共享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最后,完善旅游企业集团的法制架构。良好的法律制度能保护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我们在规划未来管理架构方向时应该以经营战略和企业价值创造的效率为主要原则,建立实质性的管理架构,最后将管理架构融入法律架构的框架中,保证实质和形式的一致性。

4.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旅游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使顾客持续满意,而“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因此,重视对员工的投入对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企业集团要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并通过奖励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制度建设来吸引并留住人才,发挥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同时,应积极贯彻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制度,使旅游企业所有者成为利润索取者,同时为了防范有限理性导致的不完全合同、机会主义倾向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需求偏好差异和个人追求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前提下,所有者为了在弱化甚至失去企业控制权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必然需要设计一种有效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间接实现自己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目前,旅游企业集团在职业经理人市场培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通过规范的制度设计为人才的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目前,我国旅游企业集团能独当一面的经理人太少,必须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而加强培训是培养人才很重要的途径。除了在国内培训外,还可选择一些外语好、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送到国外培训,这是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www.gwyoo

5.积极推动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强化顾客价值管理

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灵魂,但从国内众多企业的运作来看,企业管理创新常常陷于分散、盲目和片面注重战术的状态,只有选择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适应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此外,旅游企业集团必须积极推进服务创新,尽快实现管理思想从产品中心全面向以顾客为中心转变。只有把顾客需要置于首位,重视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企业的服务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如著名学者罗兰所言,服务管理创新的着眼点应是“不断提升企业的(顾客)价值资产、品牌资产和维系资产”。

在倡导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同时,旅游企业还要树立对“顾客价值”管理的新观念。企业目的在于盈利,从理论上看,“顾客满意”提供了企业产品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但片面强调“顾客满意”其结果往往与企业“满意”目标相悖,从而现实中“顾客满意”常常流于形式。因此不加选择的追求“顾客满意”的管理理论缺乏逻辑基础。企业正确的做法应是“管理”不同贡献能力(价值)的顾客”,具体说,应按照不同顾客对企业的“贡献能力”细分市场,确定企业的顾客价值类别,然后分别提供对称的产品服务。遗憾的是,多数企业并不清楚自身的“顾客价值结构”(不同顾客对企业的贡献能力),结果使得“优质顾客”往往与“不良顾客”享有同等服务,这不仅降低了“优质顾客”的满意度,也降低了企业的“单位赢利水平”,导致企业更多依赖外在手段发展。从竞争角度看,当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日趋成熟之时,企业如果拥有持续增加“优质顾客”、并不断淘汰或转化“不良顾客”的管理能力,便可以减少对价格战等传统手段的依赖,不仅如此,合理的“顾客价值结构”也突出和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旅游企业集团真正适应国际化挑战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雁.加入wto后中国涉外旅游饭店集团的发展及对策[J].东岳论丛,2001,(3):48.

[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李明伟.万豪豪赌中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2-2-27(17).

[4]宋志伟.乘势而上,探索旅游企业集团化经营发展之路——访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段强董事长[J].旅游学刊,2001,(1):12-16

[5]Lloude,HudmanDonalde.Haw''''kins.tourisminContemporarySocietyanintroductorytextprentice-Hallinc,1989.

[6]王新,谷慧敏.中外饭店管理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之对比研究[J].旅游学刊,2001,(2):46-51.

[7]praharadC.K.andHamel,Cary.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may-June:79-91.

[8][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出版公司,1997.

旅游管理优势篇5

关键词:Swot理论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28-02

秦皇岛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业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特别是改革开以来,秦皇岛被确立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相关政策的推动和促进之下,秦皇岛旅游业逐渐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近年来,秦皇岛将旅游业提升到强市立市的战略高度。尤其是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秦皇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得到了进一步保证。然而,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相比,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于继续提高。应用Swot分析工具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全面把握秦皇岛的旅游产业发展。

一、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优势是秦皇岛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识别能够为秦皇岛旅游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地域优势。作为国务院批准的旅游甲级城市和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良、交通体系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和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是多项改革、创新和服务的部级试点城市,也是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纽带,能够在河北沿海地区的未来加速崛起中必将发挥核心和龙头作用。

2.政策优势。政策优势主要指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发展秦皇岛旅游业的政策措施。《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等重要规划,都有关于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目标、愿景和方式的描述,为秦皇岛旅游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3.高校资源优势。秦皇岛拥有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秦皇岛分校等13所高等院校。较为庞大的高校群体为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科研支持和技术支持。

4.科技创新优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稳步深入推进,北京和天津地区的一些科技及其创新资源会逐渐向秦皇岛转移,有助于增强秦皇岛的科技创新能力,如果这些资源被合理流入到旅游产业,必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仅如此,秦皇岛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二、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劣势主要是制约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专业人才资源缺乏。从人才供给上来看,尽管很多驻秦高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但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很多不在秦皇岛就业,难以满足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特别是解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短缺问题。从现有人才结构上来看,秦皇岛市的劳动力较为充裕,但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继续提升,且人才专业技术结构亟待优化。

2.发展理念缺失。专业人才资源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旅游业发展理念的提升。目前,多数秦皇岛旅游企业的发展意识较强,但是发展理念较为保守,旅游产业链尚未真正建构起来,旅游业产业附加值亟待提升,且对于秦皇岛在日渐激烈的旅游业竞争态势中如何实现持续发展缺少系统思考,各旅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水平也需要快速提升。从与外部关系来看,秦皇岛与京津、东北三省、华北省区以及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需要拓展。

3.管理模式滞后。发展理念缺失必然会影响到管理模式的采用。从整体上看,秦皇岛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对滞后,粗放色彩较浓,高效集约模式利用不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例如,秦皇岛没有全国知名的旅行社,因而在相关产业的整合上力不从心,很难有大的作为,尽管一些地方知名的旅行社与国内省份、城市广泛开展了合作联系,但合作规模较小,很难形成规模化效应。

4.管理创新氛围不浓。表现为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理念缺失和社会各方参与管理创新热情不够;体现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不多。近年来,秦皇岛市委专门成立博士专家联谊会,发挥地方各类专业人才的聪明才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一些知名专家深入旅游企业一线,为旅游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但反映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学术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三、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识别机遇有助于明确秦皇岛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促进秦皇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主要包括:

1.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秦皇岛第三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有数据显示,2011年,秦皇岛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6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3.38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0.7%。秦皇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国民文化需求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满足了物质需求,使得人们的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丰富化。作为一种直接指向人的精神需求领域的高层次需求,旅游需求“充满了对人性的眷顾、依恋、赞扬与关照”,其“所力图创建的是符合人性、凸现人性关照人性化了”的精神需求世界。据官方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2011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6.4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9.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32.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0%。国民文化需求的提升,有助于秦皇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3.产学研深度结合。2013年5月17日,河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田向利同志在燕山大学主持召开了驻秦高校协同发展协调会。田向利书记等领导与驻秦高校的院校负责人,围绕秦皇岛市人才培养、招才引智、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向驻秦各高校征询意见和建议。协调会旨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促进高校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创新。2013年6月27日,秦皇岛市召开驻秦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项目及人才对接会。10家驻秦高校、4家科研院所和50家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120余人参加了对接会。这些举措必然会加强高校与秦皇岛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四、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威胁分析是对秦皇岛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破坏性因素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

1.秦皇岛旅游业整体实力不强。尽管秦皇岛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发展规模、发展实力、发展品牌和发展水平还需要继续提升,与同批沿海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较为明显。此外,旅游资源的挖掘力度、旅游环境的优化程度和旅游发展的研究水平也亟待加强。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对秦皇岛旅游业持续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威胁。

2.旅游业竞争日渐激烈。2013年3月7日,世界经济论坛了《旅游业竞争力报告》,在140个参评国家和地区中,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的旅游业竞争力指数排名前三,中国的排名为45位。各国在旅游资源利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从国内来看,各省市之间的旅游业竞争态势也日渐激烈,秦皇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必须冷静面对,主动适应竞争态势,否则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发展优势。

3.秦皇岛旅游企业实力不强。有学者认为:目前多数秦皇岛旅游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经营机制,整个旅游行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经营过于分散,风险意识偏低,营销手段比较单一,管理比较落后,因此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1}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游客越来越从对消费价格的关注转向对服务质量的关注,而旅游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映旅游企业的实力。由于实力不强造成消费者旅游满意度下降的格局得到不到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到秦皇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为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2012年度立项课题《秦皇岛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编号为201201B042),此外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还有郁培丽、石俊国。]

注释:

{1}王娜.河北秦皇岛市旅游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1:20-21

旅游管理优势篇6

【关键词】旅游开发,对策,灵芝湖

一、旅游资源调查及评价

(一)景区概况。灵芝湖旅游景区位于云南省开远市东北部,范围以中和营镇远近冲水库(灵芝湖)为中心,东邻三家,西至倮施底,北至菖蒲塘,东南依阿土祖,总面积约2万亩。

3、民族村寨。灵芝湖景区周围聚居着汉、彝、苗等民族。有特色彝族村寨倮施底、阿土祖、三家、皮坡、丫口等;有特色苗族村寨菖蒲塘。既有被史学家称之为彝族史活化石的原始宗教遗风,又有“祭龙节”、“火把节”等热闹、隆重的民族节日。

(三)定性评价

(2)主体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地域组合优良。灵芝湖景区游资源异常丰富且分布极为广泛,拥有旅游资源点近40处。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变迁的原因,使得该区域旅游资源在空间地域分布上又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灵芝湖水库周边以及倮施底村等周边村寨。

(3)生态与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旅游资源的组合性能够使单一、孤立的景物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景物群,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灵芝湖旅游资源在总体分布上呈“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格局,具体到“相对集中”的区域,不同的山水景观与各类生物景观、天象景观及民俗风情有机结合,形成风格迥异且各具特色的旅游片区。各类旅游资源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使山水、人文景观更具旅游价值。

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3、具有一定开发经验。灵芝湖景区最初开发于本世纪初期,有着近十年的景区开发管理经验。管理层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过旅游基层服务经历,这些管理开发经验将支撑景区的二期开发建设,是景区发展尽快步入正轨的“软实力”。

(二)劣势分析

1、地处“三非”地带,旅游发展先天不足。灵芝湖是非热点旅游片区、非热点旅游线路上的非热点景区。旅游氛围不强,区域外旅游市场开拓有一定难度。未来,灵芝湖景区的游客可能主要以本地周边市场为主,辐射范围较小。

2、总体观赏价值不高。灵芝湖的景观价值、吸引力、独特性不显著。森林和湖水景观虽然有一定观赏价值,但往往单调乏味;花卉资源也有很强的季节性限制。观赏价值不高直接抑制了大量观光旅游客源,尤其是中长途的观光旅游客源市场。

3、基础设施落后。进入旅游区的交通条件较差,道路崎岖不平,为单行车道。景区内部部分区域以及连接大区域的乡村道路等级较低,没有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山体岩石悬空外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原有的沿湖步游道年久失修。

4、旅游人才匮乏。缺乏懂旅游的专业人才,村民参与旅游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旅游人力资源是制约旅游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景区虽然经历过初期近十年的开发经营,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旅游服务技能的员工。由于近几年的停业,导致大量熟悉旅游服务的当地员工外流或转行。同时,周边民族村寨比较贫困落后,文化水平低,参与难度大。

(三)机会分析

2、旅游资源的区域垄断。目前,在开远市乃至文山州、红河州境内很少有像灵芝湖这样保存完好的大片原始状态的森林―湖泊景观,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有相对垄断优势。一定范围内的山水环境唯一性将成为灵芝湖旅游开发的最大牌优势资源。3、整体旅游大环境较好。灵芝湖位于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未来,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在省、州、市三级政府的合理打造下,将具有全新的带动示范效用,灵芝湖有望在这个大的环境下,通过与其他景区联动开发,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四)威胁分析

1、缺乏极具影响力的旅游景区。灵芝湖所在的开远市旅游知名度低,缺乏有影响力的旅游景点。其最近的知名旅游景点―元阳梯田也有上百公里路程,辐射程度有限。距离其他市、州外的知名景点无论是交通距离还是时间距离都更远,难以利用它们的“光环”。

2、周边旅游地的替代和屏蔽效应。目前来说,建水、元阳、弥勒、河口等地的旅游知名度都要高于开远市,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对灵芝湖旅游市场的替代和屏蔽效应明显,可能会使开远沦为过境旅游地。

(五)综合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为两组,每组分为正负两极,现对其分别赋值。内部因素的优势和劣势为例,设优势总和为100分,劣势总和为-100分,分别为正负两极的总权重。又根据每项评判内容的理论重要程度和现实状况,分别赋予权重和分值。规定根据正负相消原理,内部因素的总权重最终为0,只剩下分值,如果是正分值,表明优势大于劣势,否之则是劣势大于优势。同理,如果外部因素的分析结果是正分,就表明优势大于劣势,否之则反。根据分析,灵芝湖景区发展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因此,可以采用发展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优势――机会”战略。

三、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将灵芝湖旅游景区建设成为以休闲养生为主要功能,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产品丰富、服务配套、形象鲜明的景区,培育湖泊-森林型养生旅游示范区、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旅游产业创新区,打造开远市休闲旅游产业的新名片、红河旅游强州建设的新高地、全省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典范、西南地区养生旅游的新亮点,具备创建国家森林公园、部级水利风景区的条件。

(二)规划原则

1、科学性原则。综合运用旅游地理、生态、环境、经济、管理、文化理论,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结合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相关要求编制旅游规划。

2、市场性原则。坚持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要导向,开发一批吸引力强、品位高、特色浓的特色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

3、协同性原则。突出灵芝湖与周边村寨、乡镇的区域协同,注重资源整合和线路设计,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促进美丽乡村、特色城镇建设和城乡统筹,发挥灵芝湖景区建设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4、生态性原则。综合运用功能分区、科学技术、游客管理等手段,加强水体、森林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弘扬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形成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的良性循环,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产品体系。发挥生态环境和周边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和业态创新,考虑市场需求特征与发展趋势,与同一区域已有景区差异化开发,开发以主打产品(休闲养生)、重点产品(康体运动、生态度假)、辅助产品(山水观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为框架的旅游产品体系,培育形式多样、内容互补、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四、对策

(一)健全管理体制

1、组建灵芝湖旅游项目的运营机构。该公司除了独立运营一些旅游项目外,还负责景区开发中的招商工作,与投资商进行各个层面的合作,包括项目建设、经营管理、收益分配等。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机构。

2、建立灵芝湖旅游项目的智力支持机构。借用开远市内外的各种社会资源和智力资源,为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指导、协调等支持。

(二)构建支撑平台

1、明确在景区开发建设中的企业主体地位。同时确立市土地管理部门对景观开发建设的统一监督、监管工作。发改、水利、住建、环保财政等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协助土地管理部门实现对灵芝湖景区开发建设的监管。

2、成立生态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市内各类院校及研究机构,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景区开发、建设以及运营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开发各主体企业应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

(三)完善系统建设

1、营销宣传系统建设。通过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拓展旅游市场、创新营销方式三大推进工程打响灵芝湖旅游品牌。转变传统旅游营销模式,以旅游产品销售为核心,明确重点客源市场,创新节庆举办模式,利用现代媒体影响力,积极拓展客源市场;通过新媒体营销、事件营销和活动营销三种形式创新旅游营销方式。

2、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完成一套灵芝湖智慧旅游规划,加强智慧旅游信息化顶层设计,通过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库、智慧旅游平台、智慧旅游建设方案、智慧旅游项目试点等工作,实现灵芝湖智慧旅游系统的创建。

3、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着力提升灵芝湖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从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五大体系建设入手,全面提升灵芝湖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为灵芝湖旅游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四)争取扶持政策

1、资金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灵芝湖景区开发建设,市财政逐步加大景区开发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旅游项目给予补助、贴息等方面的财政扶持政策。

旅游管理优势篇7

【关键词】地方旅游业Swot分析法发展策略中阳

中阳地处吕梁市南部,在区位上距离省会太原市比较远。根据山西省的精华旅游路线和经典旅游风景区的宣传情况,吕梁市有北武当山部级风景名胜区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中阳县在山西省旅游资源名录中,目前还没有可以炫耀的亮点旅游资源和景观。

本文拟用Swot分析法对山西省中阳县旅游开发的内外环境进行初步的梳理,以期辨明形势,通过转化劣势为优势,将威胁转为机遇,为中阳县的旅游开发理清思路。

一、旅游竞争优势(Strengths)

(一)特色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1.特色旅游资源。典型黄土地貌——黄土地貌自然旅游资源是中阳县的精华旅游风景景观。道教圣地——著名的柏洼山风景区、宁兴广场和凤凰山公园都是城关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中阳县东部以山石林为主要特征,植被发育良好,覆盖率高,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凤尾山、柏洼山林场、岩溶地貌(仙明洞)、庞家会民俗村、龙泉湖(陈家湾水库)、垣上风光和黄土景观(梁、峁、塬、涧等)。

2.旅游环境。旅游需求市场对气候的要求和满意度是根据温湿指数来计算的。根据温湿指数公式:

tHi=t-0.55(1-f)·(t-14.47)

(式中t为气温,f为相对湿度)

一般认为,宜于开展旅游活动的温湿指数(tHi)值为15~27(见表3),将所统计的中阳县2007~2010年的平均气温(表1)和所统计的中阳县平均相对湿度值(表2),代入温湿指数公式,求得中阳县2007~2010年各月份的平均温湿指数(tHi)值(表4)。

表1中阳县平均气温(℃)

表2中阳县平均相对湿度(%)

表3生理气候评价指标

注释:*表示适宜于旅游活动**表示既适宜旅游,也适宜休疗养。

表4中阳县平均温湿指数(tHi)

从表中可以得知,中阳县适宜于开展旅游活动的月份主要为5~9月份,所以大致舒适天数为5个月,计天数150天/年。中阳县有将近5个月的最佳温湿指数:5月~10月期间的处于舒适指数范围,具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氛围,适宜开展旅游活动。

(二)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阳县民俗文化在国内有:剪纸、刺绣、面塑、布艺四大产品特色明显,工艺精湛;地方文化的秧歌——九曲黄河阵、串和合等。

(三)开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线的各种旅游活动

中阳县东部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西部黄土地貌奇特,要着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诸如登山旅游、探险科考、旷野观光、垣上风情游、民俗文化游、森林探幽、溶洞探奇、林区观鸟、户外摄影、农家乐休闲、湖上冲浪游泳、山林帐篷野营旅游、休闲疗养度假等。

二、旅游竞争劣势(weaknesses)

(一)旅游资源开发劣势

1.旅游形象未确定,品牌不突出。由于旅游开发力度不够,中阳县旅游目前处于盲目状态,没有确定主体旅游形象和品牌产品,亮点不突出,影响力不大。

2.旅游营销未提上议事日程,整体宣传不够。根据中阳县旅游局数据表明:目前,中阳县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不强,旅客不多,仅仅是当地居民的集市、庙会为主的活动。这主要由于没有把宣传促销提上议事日程,没有专门的人力投入进行策划和包装。

(二)旅游设施劣势

1.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根据笔者在中阳县的调查得知:中阳县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模小,接待能力不强,基本还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旅游接待功能体系,旅游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低。目前还无星级宾馆,从规模和档次上都不能达到正规旅游接待标准,难以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这势必影响中阳旅游业全方位、多层次发展。

2.地方性旅游商品欠缺。中阳县的土特产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如羊肚菌、木耳、柏籽山羊等,以及丰富的中草药,但是大多数品种都处于粗放型和半成品状态,还没有进入精细化、品牌化思维。有必要研制中阳县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饮食品,从而形成系列特色化、品牌化的中阳特色旅游商品和土特产品。

3.投资乏力,体制有待完善。中阳地方财政难以在短期内将大量资金投入旅游业发展,而且中阳县也没有吸引本地的个体企业家进行旅游投资,资金短缺。景区和景点管理体制未建立,各旅游机构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势必影响到旅游业的高效、健康发展。

三、旅游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一)假日和散客旅游的发展

对国内旅游者来说,目前弹性较小的旅游产品一般多为中短途节假日散客为主的观光旅游产品及周末短途度假产品,这两种产品占国内旅游产品份额的70%以上。中阳县东部山林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稳定安全的旅游环境,为假日和散客旅游提供了一个方便适意的条件。

(二)wto效应

中国作为wto成员国,对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同时也给国外旅游企业提供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和可能,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和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签署了互为旅游目的地国的协议,在开放中国旅游市场的同时,中国也向这些国家开放,吸引大批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与此同时国外旅游企业也相继来华投资,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旅游设施建设等所需资金将会有更多的来源。

四、旅游发展的威胁(threats)

(一)相邻景区间竞争激烈

中阳县周边县市的旅游资源(临县的碛口黄河古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湾村,离石的汉画像石博物馆,交城玄中寺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汾阳市杏花村汾酒,交口的千佛洞、云梦山,柳林的黄河母亲景区,方山“北武当山”道教圣地)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何发挥强项,克服不足,创造特色来迎接来自外界的挑战,是中阳县旅游将要面临的最大威胁。

(二)对旅游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旅游需求的方式和档次不断提高,由此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接待的要求也越来越苛求。这不仅体现在旅游的“硬件”设施上,而且“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这就要求旅游接待地的所有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等供给环境和条件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多样化。

五、Swot间的相互转化策略研究

中阳县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以黄土地貌风光为主要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目前没有得以开发利用,没有把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品。中阳县还存在很多的劣势和不足。如何发挥优势效应,改变劣势现状,经过开发规划把劣势转化为优势的补充,进一步用自己的优势将威胁转化为机遇,从而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旅游景区,笔者认为Swot间的相互转化措施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一)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职能

旅游管理体制的健全和管理职能的明晰是中阳县旅游业得以健康、顺利发展的前提。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它可以协调政府主管部门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起到宏观调控作用,使旅游管理公司以市场机制运作。中阳县政府应抓住机遇,制定相关的旅游法规和政策,尤其要着手制定旅游资源或风景区(点)开发的招商引资工作和相应的优惠政策,个人承包修建度假村和其他旅游设施的政策,旅游资源和风景区保护管理的法规等。

(二)调整产业结构

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坡植树战略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社区村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的第三产业。同时借助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培育旅游人力资源,吸引各种资金投入旅游业。

(三)重视社区参与

政府要有意识地引导社区居民关心和参与本地的旅游活动,学会经营管理,并从中收益。社区参与是山区扶贫旅游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旅游活动,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和改善了生活条件,而且居民也亲身体验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从而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四)科学合理定位

中阳县旅游资源、景区(点)开发利用,应定位于自然生态旅游(黄土地貌和山石林洞)、宗教旅游、民俗旅游和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并围绕定位进行开发建设。

(五)与周边县市共同组合产品

吕梁市各县市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接近,尽管资源类型不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各县的旅游开发力度和开发现状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即旅游开发初期阶段,有些县才开始认识,大家都想发展自己的旅游业。大家不希望互相之间不择手段地争夺市场,但自身也没有那么大吸引力,最好是各县市统一协调,把产品组合捆绑,开发联合旅游线路,大家共同开发大市场,树立大形象。

(六)加大品牌宣传意识

以“黄土高原——释放激情的原野”为主要卖点,举办“垣上情侣狂欢游”,以此营造旅游热点。利用各种途径——制作特色的旅游地图、旅游摄影画册、DVD风光介绍片、旅游丛书、单页类宣传品和邮品、旅游工艺品、电视和其他宣传媒体(电台、报纸、杂志)做广告等手段,与此同时通过旅游网站扩大影响,广泛宣传促销。最好有中英文版本,以便于与国际市场接轨。

(七)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旅游形象的好坏首先是服务形象,好的服务质量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政府有关部门应从旅游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网络化的高度入手,对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有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求尽快适应旅游业新的市场需求和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辛建荣,王林,胡彩霞等.山西省中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R].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2005.

[2]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6.

[3]王春元.晋文化与山西旅游[J].晋阳学刊.2002,(5),4l一43.

[4]胡立峰,林爱文,孙萍.基于aHp的山西大寨旅游资源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o7,21(4):98—102.

[5]杨利芳,张继前.黄土高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7(4),82—87.

旅游管理优势篇8

危机管理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危机预防、危机应对、目的地重建或恢复(危机救治),来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一)旅游危机预防

危机预防是旅游游危机管理中的开端,主要是构建预警机制,尽可能做到危机规避,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此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往往形成许多竞争优势。

1.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产品的竞争力。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不管是对目的地的生产产品(有形和无形产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大有裨益。预警机制除用来防范危机,还可以将其用做保障环境质量和保障产品质量等用途。

2.危机预防是目的地附加利益竞争优势的保证。所谓附加利益就是指对度假的满足超出了基本利益以外的利益。则附加利益竞争优势就是指通过附加的和持续的情感利益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它很难被模仿。在旅游目的地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目的地在基本利益方面一般都是可以替代得,这使得附加利益竞争优势成为目的地竞争取胜的一个法宝。

3.危机预防有利于增加目的地的知名度。旅游经济是体验经济,顾客在目的地旅游就是为了体验和享受生活。因此,游客对目的地的满意度就体现在该地的“体验”和“享受”两方面上。危机管理在预防阶段的功能主要是清除可预见且可控制的潜在的危机毒瘤,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使目的地拥有较高的安全感。再加上拥有居安思危的领导和职工─他们的真诚和热情─使目的地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让顾客体验和享受等价满质的服务,购买货真价实的商品。科扎克(metinKozak,2001)在研究旅游者满意度、之前的访问经历以及重游意愿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游客之前的旅游经历与满意度也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不难理解,因为游客对某目的地有较高的满意度,他就会产生重游或重温该目的地,并且向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推荐该目的地。结果是,该目的地不仅与游客建立了长期关系,而且还能增加该地的知名度,增加新顾客。

(二)旅游危机应对

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导致许多危机事件发生不可避免。这就有必要做好危机管理,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减轻危机事件的危害度,还能在其中寻找机会。

1.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任Ceo奥古斯丁说过:“每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着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企业危机管理的精髓”。Faulkner指出:“依据混沌理论,危机管理实质上被看作是一个创造过程”。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减轻危机负面后果,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无论来自外部还是内部的危机冲击,都可视为“创造性破坏”。

2.危机事件促进旅游目的地管理更完善。危机事件的爆发往往能暴露目的地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如,SaRS的爆发,就暴露了中国在应对大规模公共危机方面,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专业的危机预警和处理机制。这可以使目的地地管理者更真实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楚地看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这一过程可以使目的地战略分析更全面,战略制定与选择更加准确,战略实施与控制更加到位,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目的地的战略管理水平,为培育与保护目的地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一过程可以为目的地管理者提供创新的勇气和思路,在目的地内部达成创新共识,为目的地找到创新的突破点,切实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三)旅游目的地恢复

旅游目的地恢复是旅游危机管理的最后阶段。危机管理的建立健全能加快旅游目的地恢复。著名旅游经济学家科恩曾言:“一个为危机做准备的组织,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的速度比没有做准备的组织要快两到三倍,且花费的财力和人力成本也明显的减少。”

当今,旅游目的地竞争激烈异常,谁在危机中先恢复起来,少受危机事件的影响,谁就取得先入为主的优势。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时间就是优势,是一种营销成本。目的地恢复时间越短,它消耗的时间成本就越少。旅游危机管理除了在旅游目的地恢复过程中产生时间成本优势外,它还能正如科恩所言的那样,减少在目的地恢复过程中花费的财力和人力成本。所以,危机管理创造了恢复后的旅游目的地成本优势,增加了它的竞争力。

二、

关于旅游危机管理,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管理层仅仅看成是目的地在非常态下的一种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危机管理是非常态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事后补救措施,危机管理只会对旅游目的地发展增加成本负担等等。其实,这是对危机管理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危机管理固然会造成短期目的地管理成本增加,但就长期而言,它不仅能规避危机和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失、加快目的地危机后的恢复时间,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危机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三、结论

危机管理是旅游目的地常规管理的延伸,是目的地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管理不仅是目的地规避危机,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进行危机处理救治的主要途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危机管理还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做好危机管理首先就得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只有意识到这一点,目的地管理者才会对危机管理开怀接受,才会投入精力和财力去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继红.我国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理论探讨.东南亚研究,2005.

[2]李树民,温秀.论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预警机制建构.西北大学学报,2004,(5).

[3][4]德克格莱泽著,安辉,译.旅游业危机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

[5]谷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85.

旅游管理优势篇9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著。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matrix战略匹配

Swot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摘要】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邢台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威胁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矩阵匹配提出其发展的一些战略对策,即改变思想,用机遇战胜威胁,将劣势转为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邢台特色的生态旅游道路。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

旅游管理优势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河北省环京津

一、背景与现状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目前已经形成拥有农业公园、农业科技公园、牧场旅游、观光农园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实现了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的成熟业态。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乡村旅游才得到更加迅速和广泛的发展,实现了产品类型的创新、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形成了“北京民俗村”、“成都农家乐”等具有地域代表特征的发展模式,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村民素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推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省份之一,河北省近年来突出打造了一批景区依托型、城市近郊型、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景区,特别是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使许多贫困乡村走向富裕之路,但是相比之下,由于旅游发展水平与京津、台湾、国外相比差距明显,如何把握机遇,推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成为目前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条件

环京津地区作为旅游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拥有多项发展乡村旅游天然优势,即使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市相比,也拥有很多独特的垄断性优势。

(一)资源优势

首先,环京津地区的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地域乡村文化也最大限度的传承并保存下来;其次,由于环京津地区地处各大自然地理单元的交汇地带,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因此,环京津地区作为坝缘山地、森林草原、海岸沙滩、湖泊苇荡等特殊自然景观最为典型,革命遗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最为富集,拥有凉爽的避暑气候、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色、优良的环境、优质的雪场和温泉资源,适合开展多种形式独特的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再次,环京津地区拥有高山避暑、滨海休闲、森林草原、满蒙民俗等多项品质高、极具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与开发潜力较大。

(二)距离优势

环京津地区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绕渤海,区位优势明显,廊坊、保定的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实现了与京津的同城效应,成为京津游客旅游空间体系的重要部分。随着近期环京津地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的加强,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体化趋势的加快,环京津地区的可进入性将得到大力加强,特别是多条快速客运干线的建成,将形成环京津的通勤圈、快速交通圈,游客出行将更加方便、舒适、快捷、安全。

(三)投资优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内部土地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租金变得极其昂贵,北京市受土地政策的制约较大,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同时由于地价的“寸土寸金”,乡村旅游的投资压力较大。相比之下,环京津地区乡村土地面积相对广阔,相对宽松的土地政策与较为低廉的地价租金,成为除旅游资源以外,吸引乡村旅游投资者目光的重要条件。

(四)市场优势

环京津地区拥有国内最大、最成熟的旅游客源市场,据调查,2007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已达到1.4万元,67.3%的家庭会到郊区参与休闲旅游活动,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成为大多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当休假制度调整后,全年法定休假日达114天,大大刺激了京津游客在节假日及长周末的短线出游,为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五)政策优势

2006年,河北省即开始试行《乡村旅游服务标准》,2008年出台了《河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规范(草案)》和《河北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标准(草案)》,从环境、交通、公共设施、旅游住宿、餐饮服务、旅游购物、旅游安全和行业管理8个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同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冀政函〔2008〕82号),提出要“加快环京津地区的乡村旅游从民俗接待向乡村度假的方向转变。……促进环京津的乡村旅游纳入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分工体系”,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专门设立了由省旅游局与农业厅联组的全省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加速了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亟待升级换代

虽然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拥有多项发展优势,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水平尚低,不能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的需求。

(一)缺乏发展建设资金――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

由于政策及资金重视程度的不同,乡村投融资力度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只有一部分乡村能够顺利完成项目的招商引资,很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为村民自筹资金投资开发建设,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景区在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市场分析前提下就仓促上马,导致走“低质低价”路线、小规模经营、低成本运营的景点较多,精品化程度低,整体实力弱,形成了旅游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部分无序的开发还造成乡村的城市化趋势,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吸引力的降低。

(二)基础与服务设施不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环京津地区与北京优越的交通条件相比,存在路面窄、弯道多、路况差、易堵车等问题,公共交通不发达,没有集约化的旅游集散及咨询中心,旅游公路沿途休闲服务设施配套不足,远没有达到旅游交通的“舒适、快速、顺畅”的要求。

(三)大旅游理念缺乏――产业转型升级的盲点

由于受到地域分布、知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传统小农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乡村旅游景点孤立发展,整合意识、品牌意识淡漠,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不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品牌形象不突出,资源与资金没有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合力,无法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越来越高的品牌化、多样化、内涵化、人性化消费需求。

(四)组织管理落后――产业转型升级的弱项

一方面,由于缺乏权威、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部分乡村旅游开发管理较为混乱,小范围内产业要素重复配置,创新项目少,形成了市场开发重复、产品单一的现象,在游客数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造成导致拉客、抢客、宰客现象的发生,恶化了行业竞争环境。另一方面,管理人才匮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专业培训,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

(一)挖掘文化内涵,保持乡村旅游原真性

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一方面要非常注重对乡村原有文化古迹的复原与整修,挖掘乡村文化的历史与内涵,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尽可能保持特色的乡土风貌,避免乡村过度城市化建设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启动“环京津乡村文化”重要建设工程,制定详尽的乡村文化发展目录清单,将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利用文化打破乡村旅游的季节限制,是游客在开展采摘活动、观赏活动以及农事体验之外,感受到当地特有的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旅游市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二)实施整合战略,培育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经营小弱散差的现状,一方面,要统一规划乡村旅游设施,节约产业资本,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建立品牌文化,整体开展宣传促销,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乡村旅游经营与其他重要旅游产业类型的整合,如滑雪、温泉、运动健身、户外拓展、漂流、森林、草原等,丰富产品内容,着力培育重点区域的龙头产业,如在桑洋河谷及昌黎葡萄沟建设以葡萄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在白洋淀及秦、唐、沧沿海建设渔家度假休闲产业集群,在坝上建立满蒙风情乡村避暑产业集群等,若干特色鲜明、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三)进体制改革,优化行业管理

建立环京津乡村旅游共建平台,一方面,建立各县区主管领导成立的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注重对景区的跨区域统一规划、管理,并开展针对从业人员的免费培训,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功能的准确定位、科学发展,协调各县区相关部门共同采取措施,保障交通畅通与环境优美。另一方面,要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使之成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推动旅游行业自律,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综合的产业调控能力。

(四)开发休闲产品,优化产业结构

要积极顺应客源市场需求趋势,调整思路,由休闲入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乡村旅游与温泉地热、山地滑雪、草原避暑、海岸度假、户外拓展等休闲健身活动的结合,开发参与性强和知识含量高的乡村休闲产品体系,吸引消费者延长停留时间,促进乡村旅游与京津冀客源市场的深度整合。

(五)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实施差异发展

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是确保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游憩、周末度假、近距离出游的目的地,要针对滨海渔区、山村农区、草原牧区开展差异化的旅游规划设计,在保护生态休闲度假环境的基础上,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的雷同与设施的重复建设,如要突出村落形态、民居风格、种植特色、餐饮内容、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等方面的差异,精心打造各景区的独特卖点,体现乡村旅游的多样化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