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十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十篇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3:21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篇1

一、文学教育应注重教师的文学功底

文学教育与一般的语文知识教学不同,语文知识的积累往往可以自然发生(虽然其效率相对于讲授而言小了点,但还是能够发生的),而文学教育往往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因为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内涵一定是隐藏在文字之后的,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没有一定的认知积累,是无法解读出经典文学作品背后的真实含义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能照搬教学参考书,如前所述,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有时难免视角有所不及,又由于诸多其他非文学因素的影响,这些观点往往只能作为“参考”,而真正能够抵达文本内核的文学思想,有时需要挖掘,这就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领。譬如鲁迅的作品,除了匕首投枪的效用之外还有什么?先生的小说与社会兴亡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李贯通所说的“小说真的影响到国家的兴亡,是小说的不幸……”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需要文学作品研读者具有一定的水准,几乎可以肯定地讲,学生是难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而教师也未必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语文教师之所以提不出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师缺少“代际意识与史学意识”,在于语文教师的人文功底与文学才情的缺失。那么,这样的功课如何弥补?这一点语文教师其实是可以自主找到答案的,因为途径不外乎自身的阅读、学习与反思。不间断的阅读可以让自己与优秀的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可以让自己走到文学作品中,可以让文学作品成为自身文学才情丰富的催化剂。所读范围应当是宽泛的,史学著作可以丰富自己的代际意识,美学著作可以充实自己的文学才情。学习亦是必须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应当成为自身文学修养不断上升的阶梯,当然这应当是一种批判性的学习,唯一能够成为自己文学研究依据的应当是自己内心的认识。反思亦是必须的,没有反思便不能使所吸纳的文学内容产生联系,反思的依据与工具便是逻辑,反思的结果是必须让自己对文学的认识与判断符合逻辑,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文学认识以一个完美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文学功底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但语文教师接触、研讨优秀文本,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倘若没有这样的积累,还叫什么语文教师呢?

二、文学教育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约

再说说文学教育。对于文学教育的理解,笔者认为教育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是教学存在的形态,而语文则是交流的内容。文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文学教育所交流的内容必须是经典的作品,而经典的作品总是与人的内心相连的,因此文学教育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约。笔者在这里不想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这段心灵之约该是多么美妙,因为这样的语言已经太多了。笔者想做的是,透过语言这层工具,去理解心灵之约背后的含义。如前所述,职业高中语文教育有其特殊目的,要让社会的工人力量在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之下成为社会高素质的载体,这就必须让学生在职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更多地感知文学经典。这个过程必须是丰满的、充实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耕耘、不断收获。文本的豪放与婉约,笔触的犀利与温婉、观点的独到与平实,都应当成为文学教育的内容。唯其如此,真正的心灵之约才有可能发生。

作者:孙彬单位: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教育措施

1.文学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帮助作用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高中阶段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化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同时,更是对学生的思想这种重要引导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显得极其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可以使文学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高度,促使思想教育更科学的进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学教育在我国各学校中所占的教学比例小之又小。这在阻碍我国教育的同时降低了我国在语文教育中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出现的问题

我国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也就无法实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有研究证明,我国较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在生活上都没有阅读的习惯,其教师本身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文学教育,在对学生教导过程中,只是针对考试可能会出现的题目进行授课,这些都是教师本身文学素养不足的原因。同时,也有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对有关文学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不能从深处透析整篇文章,从而讲解给学生,而是只能从理论知识上进行分析,降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现代社会各种娱乐活动较广泛,文学在高中生眼中越来越不重要,相反,他们更倾向于娱乐。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收益,而文学教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难给人们带来高额的经济收益,因此,文学逐渐被人们所轻视,导致其边缘化。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思路

3.1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教师以身作则,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阅读习惯,以丰富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在文学教育方面的教学能力,综合提高学校在文学教育方面的综合实力。通过学习与借鉴其他教师在文学教育方面的教学方法,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学教学方式,达到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导学生,使在文学授课过程中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文学素养代表着教师自身的文学储备,因此,只有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

3.2增强文学教育地位

3.2.1学生方面

要改变学生对文学内容的认识,应加强文学教育,积极举办文学活动,让学生在文学活动中对文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例如,组织文学经典作品朗读,以《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为例,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的核心意义,通过文学活动让学生认识文学的高度价值,产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2教师方面

教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具有指导性作用。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当下高中文学教育存在的不足,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解决措施。也可通过教育改革的方式让学生重视文学,有效促进文学教育的渗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观察小组,以课堂观察的形式,深入到各个小组及其他班级课堂当中,以旁听者的身份对其整个课堂内容进行记录,分析不同教师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大体比例,结合不同文学教育比例的课堂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差异,整合成有力的数据、图表,分析实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3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终身阅读观念

阅读是一项长久的、终身受益的工作,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能够开阔自身视野,深入认识社会,对学生今后长久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要在学生心中建立终身阅读的观念,认识到阅读对自身的长久性意义,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工作当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当中,以多种教学手段将文学作者的经历、创作缘由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下,再次审视文学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以作者的正确思想品质激励自身正确发展。例如,在《出师表》当中,教师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卓越贡献等讲解给学生,学生对诸葛连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诸葛亮创作出师表时的历史背景及情感波动,深深感动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智慧及忠心,从而约束自己,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经过长时间的阅读之后,学生在心中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使阅读成为自身兴趣爱好。

4.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具体策略

4.1图文结合

图文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多以文言文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在初次学习文学知识时,容易产生对文学知识的误解,以白话文曲解文言文意义,对后期语文学习造成一定阻碍。因此,必须认识到图文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以课本图片、网络图片、原创图片等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入了解。例如,在《木兰从军》一课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便捷,将战场上木兰的英姿飒爽、木兰从军的毅然和不舍等复杂情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观察图片木兰的表情变化及动作手势,了解到木兰替父从军的无奈和执着等复杂情感,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言文语言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产生浓厚兴趣。此外,学生还能在图文结合中了解文章中和图片对应的语段内容,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回想当时学习中的图片,联想到《木兰从军》的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记忆程度。

4.2利用文学对话

文学作品、作者及读者本身都属于独立性内容,但是读者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到作者真实想法,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向读者传递自身的情感,三者有着必要的联系。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作品的深入就要考虑到文学对话的应用,让学生应用文学对话形式,掌握文章内容,并将文学内容以语言的形式口述出来,加深印象。例如,在《水浒传》的节选片段“武松打虎”中,就可以应用文学对话的方式,在“三碗不过岗”段落,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自身的独特认识理解武松的话语,按照武松的性格,展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魅力,加强学生对武松豪爽、勇敢的个性理解,让学生对《水浒传》产生阅读兴趣,并能够在阅读中产生对作品的见解。

4.3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文学自身具有浓厚的美感,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出各具特色的美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要充分展现出文学的魅力就要营造出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例如,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中,其全文篇幅不长,文字优美,可以营造出浓厚的文学气氛。教师可以将文章中涉及的优美语句、富有哲理性句子进行深入讲解,将生活和课本联系起来,其简短的句子中包含了作者渴望脱离世俗牵绊,学生在学习该文章之后,审视自身生存价值。教师对该文章的创作背景进行讲述,必要的情况可以辅之以音频和视频,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文学学习气氛,学生在这种课堂学习气氛中能够提高自身对文章的认识程度,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读文学的实际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15-01

新时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教学体制逐渐成为我国各阶段教学的主流,和以往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不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到基础性知识传授方面,更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学,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素养的实用性人才。

高中是学生人格和个性逐渐定性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知识学习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会呈现初步的定型状态。而这种定型一旦确定,有可能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在保证基本知识传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思想上的陶冶和思维上的影响,即做好德育方面的教学工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语文可以成为高中德育教育坚强的后盾,因此在下文中,我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重点针对德育教育展开几点教学意义上的探讨。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即使是接受教育也是浪费的,更不可能在未来国家建设中发光发热。而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激发。语文教材大体意义上可以分为语言和文章两个部分,而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放到文章理解方面,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一般都是名家名作,或者从名著中节选的内容,大部分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本身具有一定的爱国导向作用。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将课文中隐藏的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部分挖掘出来,并且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以文言文为例,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古代文人思想和价值观的凝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选择一些爱国方面的诗词,如辛弃疾、杜甫、陆游等忧国忧民的诗人,并对作者的诗词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历史现实,将他们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体现出来,并且以此带动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思维角度和方向上的引导。要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明确自己的思维立场,尤其是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爱国情怀,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会不自觉地受到教师主观性思想的影响,从而在教材内容引导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将爱国印刻进思想中、骨子里。

2.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有人说:学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而在我看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并且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爱国主义教育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需要以课文为依托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上文中提到文言文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非常强的作用,而与之相对的现代文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三观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一方面,现代文顾名思义是近现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浓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现实,所以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更贴近现代人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现代文较文言文来说范围要广泛得多,这就给学生在思维引导方面以多样化,教师可以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

其次,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在阅读优秀文章的过程中自主吸收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文字理解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技能,所以并不完全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的领导。并且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性的给学生推荐自主阅读的文章内容,通过阅读优秀文字的方式,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达到自我度化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减轻教学负担,还能让学生从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个性人格

高中正是学生个性和人格的成熟阶段,俗话说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人格方面有缺陷,知识学习反而会成为其走上歧途的助力。所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个性和人格。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担任语文知识传输者的角色,还要通过知识教学和学生之间建立思维交互的纽带。语文是一门主观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思维之间的碰撞,所以,在我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互动这一教学环节。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通过文章的分析角度和观点上一点点体现出来,所以在针对某篇文章所体现的情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通过互动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看法,从而以问题为以依托推导出学生的心理特点,继而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健康人格的建立。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篇4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决定了职业高中教育的培育方针,即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兼并,培养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情感等方面并重,朝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而针对职业高中学生这个独特的教育团体,学生普遍学习功底较为薄弱,语文素质不够,对于职高的三年教育,他们面对的往往不是升学,而是步入社会。因此,职业高中语文教育出路培养学生的文学功底外,更多的是要培育学生能够在语文教育的广袤空间中去更好的理解人性,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健全的人格。在人文教育的外衣下,成为一种知识与技能并重,道德与职业技能兼顾的全面性人才。

一、职业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毕业考试不理想,希望从职业高中的三年教育中获得一份好的职业技能,同时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能够与普高学生一样,与时俱进。然而在些许职业高中中,部分学生好高骛远,对学习积极性不高,尤其针对语文课堂上尤为明显,使得语文教师的教学课程无法顺利进行。而针对语文教学这个特殊的教育科目,对人文精神的培养由此显得格外的重要。它是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提供学生生存智慧的直接途径,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双管其下,从课堂的教学氛围到传授的知识等方面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二、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不足

1.学校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很多职业高中的校领导认为,成立职业高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日后出社会求职作基础。这种过于片面的思想,极有可能的忽视了学生在对精神和思想上的学习要求。校领导在学生的语文教育课堂上没有重视,对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抉择上没有树立好正确的立场,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人文教育没有得到广阔的发挥空间,校方的不重视,是人文教育无法贯彻到学生中间最重要的原因。

2.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过于松懈,没有将人文教育贯彻到实质

很多在职业高中就业的老师往往都是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对于学生的教学没有一套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同时,这人老师由于受教育程度不一,社会阅历不足的情况下对职高学生产生一种轻视活着放任物流的心态,没有从教育者本身立场上真心的去关心学生,更加无法的去理解人文教育的精神,使得人文教育无法在校园中普及。

3.学生上课散漫,无法领会人文教育的精髓

职高学生往往比起普高学生,更多了一份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没有很好的调节下,极有可能变成自暴自弃,他们在初中班级不是低位较低,收到的冷眼和失望过多,便是过于叛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过度的着迷,深入职高后,他们自己对本身也失去了信心,没有明确的目标。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传授人文精神时,他们更多的是产生一种抵制情绪,不愿意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导致了教育过程的极大阻碍。

三、如何加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1.学校在管理和教学设备上加强对人文教育的培育

校领导应该加强对文化文科的重视,抓紧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同时对以语文教学为代表的人文教育采取一定的鼓舞和支持。在校多方面宣传人文教育的优点,同时提供多媒体教材,方便教师进行人文教育,为教师备课节省了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为人文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2.争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就语文阅读而言,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并不是否认正确的答案。老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却体检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中,老师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通过语文教学的学习,使学生塑造完美的心灵,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他们的人格。

3.增加学生自信,使学生乐于学习人文教育

对于职高学生而言,他们的性格和学习成绩都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智力水平并不比普高的学生差,应当多尊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被关爱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信,找到真正的自我,懂得自动的去学习和体会人文教育,主动的进行心灵上的洗涤,从而找到人生的方向。

总而言之,在中国,语文学科的教学从古至今都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的方法和途径。然而就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人文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深入以及新课改的推动,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又一次发挥到它的作用。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到:“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虽然人文教育在职高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但是只要将人文教育贯彻的实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彻底的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叶华,张素君.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7.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44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可以说,语文是一门最为基本的人文课程,发挥人文作用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在发挥人文教育作用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过于重视分数,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只发挥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略了学习的建设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这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追求短平快的效果的路上越走越远,偏离了最初的理想和最基本的目标。

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人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人格形成和稳定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为基本的人文课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理念十分必要。只有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理念,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理念,意义重大。它不仅仅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将就高中语文人文教育课题与大家共同探索。

一、深化教学内容,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好的结合起来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重视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是对语文学科双重属性的人为割裂。满足于字词句,讲解成条条框框,片面简单重复,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和人文美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优化教学设计,深化学习内容,从浅尝辄止的教学转变到融会贯通的教学,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过程。比如,在古诗文和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将教学的着眼点从所谓的“考点”延伸到文本的整体,还要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贯彻人文教育,形成更为深刻的效果,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字词句,段篇章,还要引申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层面上,才能让这些优秀作品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才能让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总之,要让学生学文读诗的过程,成为体验各种情感、提高欣赏水平、培养学习趣味、形成健全人格、获取发展力量的过程。

比如,引导学生学习《沁园春・长沙》,通过学习不仅仅要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认识和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真正去体味“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并能够收到其中情绪的感染,让学生在意气风发的年龄树立崇高理想,充满豪情壮志。

二、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人文教育的魅力

内容的深入,需要有合理的教学形式来体现和完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需求,当下教学迫切需要创新。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人文教育的魅力,提高学习成效。

营造人文、自主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十分重要。比如,注重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吟诵中体味和升华情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实现自我提高,更好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课堂可以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在课堂上通^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可以通过简单的回答方式来让学生表达意见见解,也可以通过演讲、辩论、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表达,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更好的交流和提升。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我们的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可以积极延伸课堂,加强课下实践。既可以是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注重目的性的同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固定课题的研究,也可以是开放式的探索。

三、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活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过程,想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就需要完善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让各个环节之间有机结合起来。如,确定了教学目标,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总体和具体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施中也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同样,在教学评价中也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在应试教育教学背景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是不完整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是缺乏学生参与的,教学评价也是片面的。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国学教学;教育现状

前言:

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指“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亦可以说成是其二者的简称。国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旨在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学术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国学文化。高中生正处于人声的转折点,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良好的国学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意识,更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提着重要的推动型作用。

一、高中Z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高中国学教育比重较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信息化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攻坚阶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国人普遍对那些物质上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国学文化便很少关注。主要是国学教育主要体现在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中,人们难以对国学文化像对物质无话那样触手可及,便使得高中的国学教育正逐渐减少。

(二)高中教学体系对国学教育的认识缺失

在传统的校园教育中,我国很多学校均秉承着“应试教育”的思想去发展教学任务,尤其是高中阶段,其作为学生重要的人声转折点。无论是家长、教师,乃至学生自身都认为国学教育对前程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帮助,这便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逐渐丧失,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钻研欲望亦不复存在[1]。

(三)高中国学教育研究被重拾

当前我国社会的物质财富逐渐丰富,人们的精神财富则越来越紧张。人们开始逐渐反思,在不断进行物质建设的过程中,人们的意识中丧失了许多宝贵且优秀的思想文化。例如,鉴定的文学信念和完备的初始原则等。为此,社会各界便再一次兴起了重拾国学文化教育的呼声,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国学文化的重视亦重新得到了贯彻。

二、优化高中国学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国学教育的价值

首先,只有让教师和学生重视国学的魅力与价值才能够更好的让高中语文课堂对国学教育进行深刻贯彻。学校要周期性的对教师进行文化课怕培训,在文化课程培训的过程中重点对教师进行国学教育重要性的灌输。如此,让教师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对国学文化进行深入的贯彻。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将诗、词、歌、赋对学生进行讲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小说和戏剧进行一定的介绍。进而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中领悟到国学文化的魅力所在。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思想[2]。作为每个中国人,我们都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独到的审美意识。为此,教师在对传统的美好东西进行展示时,要让学生参与到对国学文化的鉴赏中去。例如,在学习班固的《苏武传》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分析与讲解,更要单独的将苏武的任务形象与忠君爱国的思想着重进行分析,进而让学生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国学文化中古人的人格精神魅力。

(二)革新并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

为了有效提高语文教育中国学教育的质量,便要转变传统国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促进国学教育的稳健进步。详细的革新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让学生动笔,发散想象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国学教育讲解完后,每个学生都会生成个人的感悟,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这个感悟下继续发散国学思维。教师便需要引导学生亲自动笔,发散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发挥空间想象力,对故事进行续编。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民风、衣食住行和其他等生活因素进行深化剖析,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进行品鉴和修改;第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民俗文化是国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国学教育下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民风民俗,要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诗经》中的“氓”进行讲解之前,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了解当时的婚姻状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自主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亲自动手将有关当时的文化背景进行记录,然学生在探究国学文化的过程感受国学文化自身的魅力[3]。

结语:

总而言之,国学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魂,必须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深化贯彻。在语文课堂对国学教育进行落实时,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角度进行思考。在对国学教育进行理论指导时,要综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从教学手段和考评等诸多方面加强语文教学工作的研究和落实,积极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对国学教育进行普及,进而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对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得以流传的优秀文化与精神进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敏.探析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23):11.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篇7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

通俗来说,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个人和民族素质的重要渠道。审美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对学生实施德育和智育的教育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入美育因素,借助美育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通过审美价值唤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

(1)演示与再现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美的形象教育,又是一种美的情感教育。它不同于知识灌输、道德说教、行政命令、法律制裁,它不需要从外面强加于人,它的特点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美的形象、高尚的情感呈现于人们面前。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该首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作为审美活动的内驱力。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内容,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描述趣味横生的事件或情境,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创造出审美意境。气氛的营造,可以使审美主体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从而产生审美的欲望。

(2)诵读与品味对诗词和散文作品的赏析,经常会涉及到“意境”这个词。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意境”一词概括了中国古代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审美规律。从黄钺对意境的评价“意居笔先,妙在画外”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不可穷尽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由于高中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指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意境时,要注意避免使用那些专业化的术语,而应从最简单的诵读入手,使学生在吟诵和品味中渐入佳境。

(3)想像与创造清末词人况周颐曾经说过:“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

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积极的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们来讲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把课本上的符号变成立体的画面,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如在学习《风景谈》中“高原归耕”图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碧蓝的天空,柔和的月亮,山是黑的,谷子“丛密挺立”,忽然山脊上“长出”两只牛角,然后是“牛的全身”,还有掮着犁的“人形”,他们“蹒跚而下”,伴随着“粗朴的短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将其中所描绘的人、事、景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画面的中心,他们崇高而质朴,蓝黑的主色调、银白的月光,增加了画面的圣洁之美,而“愉快的旋律”和“粗朴的短歌”,则突出表现了延安人以劳动创造为乐的崇高精神。在高中课本或课外读物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脍炙人口、极富表现力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审美训练。

三、充分地把握好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除去把握好高中语文课本知识中的各种审美元素,教师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充分地考察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审美教学。高中生是具备一定审美基础的学生群体(高中生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尺度,

许多的名人作品高中生已经开始涉猎,其也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要充分地利用好高中生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故意留下一些知识不进行讲解,那些好奇心强的学生就会在课下主动地查询这些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篇8

既然大学语文教育在当下高校有着十分突出的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具象而言,在国家提倡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当下,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具体体现:第一,能够充分发挥其语言工具性的特点,锻炼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说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语言是具备一定的工具性价值的,这体现在大众通过语言可以进行交流、思考以及阅读信息等方面。因此,我们说大学语文教育开展的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撰写论文等方面能力,使学生处于一种“语言功能性无知”的被动境地,进而间接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他们不能很好理解和消化专科课程当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比如一些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如果学生的写作能力欠缺,将无法形成表达准确、简洁,逻辑性强的科学论著,那么这些人的研究成果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科研的实效就会鲜为人知或不被人理解,无法真正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生活;而针对人文科学研究而言,不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可能无法形成科学性强、主旨明确的调查报告或简报,这样也无法把学生对于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流畅准确地汇报给社会大众。因此,我们说大学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加强叙事议理和谋篇布局等写作基本功训练,促使他们做到所学有所用,切实提升语言文字表达水平。第二,能够充分发挥其语言审美性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鉴赏水平。大学语文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品位和鉴赏水平,通过教育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具备分析和品评文学作品的基础能力,提高学生把握文章总体结构的统摄能力,延伸学生认识周围环境的想象能力和增强学生感同身受的情绪迁移、体验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欣赏艺术,欣赏美。第三,能充分发挥其语言人文性的特点,完善学生对社会、历史、国家和民族的认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匡正明曾倡导,大学语文课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培养改革人才,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3]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本国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可以通过课文的讲授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了解历史,理解生活,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学语文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古代优秀作家和文人对人性中积极因子,比如正义以及善良的追求,对人性中丑恶因子,比如虚伪以及丑恶的鞭挞,最终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情操受到熏陶。

二、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功能解读

大学语文是通才教育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诸多方面有着其他课程难以代替的功能。[4]从教化育人的角度来说,帮助学生完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职责。大学语文不同于国文,它除却具备知识传授性这个特点,还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特点。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强调这三个方面,以培养应用写作能力为主要工作,以提高文学素养、审美修养为重点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最终达到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具体来说,一是可以考虑通过精选教学内容,选择贴近时代,贴近青年人需求,提倡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作品(比如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和影视文化作品等)进入课程教学,在兼顾内容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进行一定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塑造自我,认识社会;其次,还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倡多多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形并茂的课件,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实效性;第三,优化教学设计,从思路入手,围绕国家规划和指导意见订立科学合理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重新审视课程,创新授课教材,完善教学模式和体系,提高授课专业教师素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等。

三、结论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篇9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这些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诸多方面,其中都渗透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可充分地挖掘利用教材中这些德育素材,强化其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思考和讨论,使其思想得到升华。

二、注重语言教学的情感教育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渗透在英语教学之中,从而把语言教学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亲和力,能够走近学生并与他们和谐相处,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教师自身要热爱英语教育事业,要以投入和热情感染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更要努力创设趣味化、活动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喜爱课堂并能积极投身于英语学习和自主发展中。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其次,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进一步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习惯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发展等都具有特别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有益,而且还在客观程度上影响着其综合品格的发展。

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用等各方面。

在听的方面教师可培养学生多听的习惯,并给学生传授听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加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在读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和语调习惯。这一方面教师可做的工作很多,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在说的方面,课堂内外的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力求声音响亮,语音清晰流畅,语调和谐自然,这样还可激发有些学生的当众说话的胆量和勇敢的精神。笔者还特别创设了课前Freetalk活动,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渗透。每天课前几分钟的自由谈话让学生轮流讲小故事、小笑话或者播报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等,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点评。

对于写的习惯而言,教师首先应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板书和作业批改,给学生提供书写的榜样示范。笔者要求学生在高一年级每天练习书写,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又培养学生认真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三、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过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但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也因有所不同。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第一单元学习annetooknatureforgranted这一句子时,要求学生模仿造句。之后笔者给学生一个例句以供参考:Doyoutakeitforgrantedtoaskmoneyfromyourparents?学生一下子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不但掌握了这个短语,而且内心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洗涤。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指正,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充满了上课的激情。

四、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他们对教育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这场变革的成败。

在新的条件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他们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教师的角色规范,树立威信。

其次,教师要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乐于与他们交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师爱去包围他们。当教师的这种情感一旦触及到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时,学生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并对此有强烈的表示,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屋及乌,爱教师,爱学科。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例如笔者的学生中曾经有一位理科学习成绩优秀而英语一般的学生找到笔者,说自己英语成绩不好,很苦恼。笔者就鼓励他既然能够学习好理科,那么就说明他不但聪明,而且能够做出努力,英语成绩不理想也许是方法还不科学,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然后就其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并且在课堂内外多督促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这名学生英语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便他更加自信,更加热爱学习了,总体成绩提高很大。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扩大德育的渗透范围

课堂教学中所认识的道理,激发的情绪,最终要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德育渗透的范围。

如举行英语朗读比赛,英语角,观看英语电影等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个优良的传统,每年在高一年级举办英语短剧表演比赛。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是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排练的过程中,参与表演的学生积极投入,苦练口语,背诵剧本,其它的学生热情服务,准备道具,做好后勤。这样有特长的学生才能得以展现,有热情的学生爱心得以表现,全班学生几乎人人参与,个个都有收获,也凝聚了极强的集体荣誉感。

另外,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投影机。自习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播放一些浅显易懂的英文电影,既能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英语文化,学习地道的英语发音,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提高了认识,发展了兴趣,使其在活动中继续深化对课堂所学的德育知识的理解,内在激情升华为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

总之,要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中,必须凭借教材的内容进行设计,灵活地找到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最佳方法,使英语教学既向学生传授了教材知识,又成功地渗透了德育内容,达到了英语教学与思想品德水融的境界,给学生双重收获,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艳琴.高中英语教学中隐性德育教育[J].校园英语,2009(1).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howtopenetratemoraleducationinenglishclassroomteachingbydevelopingmoralfactorsintextbooks,attachingimportancetosentimenteducationinlanguageteaching,wittilyorganizingteachingactivities,teachers''''self-qualityandcolorful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thustorealizetheunityofintellectualeducationandmoraleducation.

Keywords:englishclassroom;moraleducation;qualityeducation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篇10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语文课时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学科,具有庞大的信息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特别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责无旁贷的义务。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格完善的综合性技术人才以及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还可以使学生思想得到提升,心灵也得到净化,达到思想、心理均衡全面发展,塑造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格。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

1.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不足

高职院校自开设语文课程以来,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由语文教师担任,这就使一些专业技术教师形成共识———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只能由语文教师承担,人文知识的传授与自己无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专业技术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只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知识的教授,很少涉及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好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使得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割裂,不能实现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不能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体化,不能形素质教育的合力、环境与氛围。

2.高职语文教学方式单一化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善,但是大多数语文教师仍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述性的授课方式,通过课堂“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注重学习内容的传达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和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没有围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来开展,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缺乏交流,课堂气氛单调、沉闷。长期以来,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态度比较消极。对于学生来说,上课的目的只是拿到学分或者应付考试,教学内容根本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或者更深层次的东西,更不用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心理、品格等方面了,违背了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

3.高职语文课程的课时数偏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类课程课时数的设置相对较少,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课程就更少了,甚至成为很多学生眼中可上可不上的选修课。很多高职院校每周仅有一到两节语文课,且每个学期只有10-12周,语文成了名副其实的副科。并且,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安排了大量的实习、实训和技能操作等,还占用了本来少之又少的语文课程,造成了学生语文课程学习形成了断层。人文素养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长时间的积累,高职院校如此设置语文课程不仅不能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语文课程不重要的一种误解,更重要的是不能实现高职院校开展语文教学的目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要相互融合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孤立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不应相互分离、相互排斥,形成斥力,而是应该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需要高职院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专业技术教师不应把人文素质教育当成语文教师的专利。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语文教师可与专业技术教师加强沟通、共同备课,找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教授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向学生灌输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如何做事”,又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提高专业技术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专业实践是高职院校的必修环节,专业技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会服务意识等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三,全体教师要形成合力。高职院校所有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要不断地弘扬人文精神,传递人文正能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与氛围,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接受教师的人文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改革高职语文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要与人文精神培育联系起来,不能脱离实际,死搬教条〔1〕。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效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避免“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到博物馆、街道、大自然等中去,体验课堂教学中无法理解、领会的抽象人文知识;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主置,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爱好,采用分组辩论式、案例讨论式、游戏式、激励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传授的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如诗词比赛、汉字大赛、文学知识大赛,或读书会、唱诗班、写作社等,深化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传媒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逐渐走进课堂,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创新教学,将这些新鲜的教学载体引入课堂,如网络多媒体、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微课(重点知识微视频课程)等。教师可以施行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电视电影片段、电视散文、百家讲坛等开展情景化教学,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受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某个片段,也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等网上在线课程进行教学,让学生聆听学术界某位大师和一些名师的精品课程,深切感受和领悟其中的人文精神;课堂外可以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就学习内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也可以建立在线课堂,利用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传播健康高雅的人文知识,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涵。

3.适当增加语文课程的课时比例,并形成语文学科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充分肯定了语文课程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课程作为传播人文知识的主要渠道应该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院校应改进教学计划,增加语文课程的课时数,并增设相关人文课程,营造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的氛围,让学生深刻体会语文学科对其人文素质培养及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完全依托教材施教,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去粗取精,筛选出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体现出语文学科的魅力和吸引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贾春旭.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