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十篇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2:32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班级

党的十七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论述,为我们中学生进一步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初中生正值青春年华,初中时期也是他们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事关其学习成绩的好坏和身心健康,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在此,我结合十多年来本人教学工作得出来的心得体会,谈谈如何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做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和谐健康理念

已经是初三第二学期了,回想起刚分到这个班的时候的我,再看看现在的我,真的和以前大不一样了。那个时候的我是一个活泼快乐的小女孩,脑后梳了一个辫子,成天只向往“快乐”这两个字。但是,当我一天天长大,我变了,不只是模样变了,而且性格和内心世界都变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你让我喜让我忧,你主宰着我的心情,也主宰着我的命运。

——来自我们班陆怡霜书中的一张纸条

案例分析

该生的行为是因身材和心理发育,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地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要,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十分敏感,生怕被家长,老师和同学知道,所以,往往是私下偷偷地接触和往来。由于早恋带有幼稚性、盲目性、朦胧性和幻想性,加上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在浪漫的接触中忘了时间,以至造成荒废学业。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我觉得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思想上的压力。我主动与陆怡霜进行轻松谈心。从关心陆怡霜的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这样陆怡霜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家长及个别老师同学不理解她。家长对她要求很严,周末和假期外出玩,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回家稍晚些就会受罚。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我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让她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发挥其语文好的特长,让她担任班级语文课代表,负责班上的语文小园地,在今年中考中陆怡霜考了659分,保送市中。我觉得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坦诚、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平时多注意学生情绪和成绩的变化,对表现异常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心,疏导他们对事物和人际关系的看法,解开心结,打开健康心理之门。

其次,在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初中学生健康和谐积极的心态。针对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注重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加强心理辅导。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帮助他们增强集体生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对个别是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应该采取适度的批评,使其改正错误行为,给予其合理的期待和真诚的帮助,尽量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对有较强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的学生,应该给予耐心指导和帮助,积极鼓励他们多参与群体生活,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相互坦诚,平等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要始终坚持以诚相见,尊重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用事实和案例教会他们如何去接纳他人,关心他人;要把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作为群体成员给大家带来的愉悦,使其性格变得宽容、大度和平和。

二、注重人文关怀,增进互相信任

班主任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怀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差异。传统的师道尊严往往使我们班主任高高在上,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要蹲下来看学生。”我们的教育只有真正认识到人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保持对每个人个性及个人权利的尊重,才能启迪其个人自主独立意识、唤醒其创造潜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首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绩差和犯错误的学生,增进师生互相信任,减少叛逆和对抗。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直接与学生对话,教师是否有一颗宽容的心,是否有一种博大的胸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一天我正声情并茂的讲课,忽然发觉有一学生在传纸条,走过去拿到纸条,只见上面写着:“赵萍萍,我买两支一样的笔,你一支我一支”旁边还画着一颗心,当然心上还插着一支丘比特之箭。这时旁边的学生都在起哄,让老师读一读纸条上的内容。当时心里真是火冒三丈,想把这位学生讽刺挖苦一通,但他那种委屈和恳求的眼神望着我,我笑着说:“许波同学写了一首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后,我停顿了一下说道:“许波不惜花费课上的时间来告诫自己要努力学习,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相矛盾吗?”我声音里表现出的责备让所有人沉默着。却也赢得许波感激的眼神,赢得了许波的信任和尊敬,一场风波迎刃而解。从此,他和我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期末考试考了110分。在教学中我也经常遇到一些类似的事情,上课有时开小差、说话、顶撞老师、打架,我们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往往不能凭老师自己印象,粗暴地对待那些老师心目中的“坏学生”,课堂教学,需要的却是老师有一颗宽容慈爱的心,有胸纳百川的气魄和胸怀,需要高超的教育机智。多一些宽容吧,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健康班级,用智慧的火花点亮学生的心田。

其次,通过了解任课教师对班级及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沟通、协调学生和任课教师关系。任课教师在分析学生方面有班主任不及的优势。班主任可以利用下列形式,借任课教师之力鼓励学生。第一,利用质量分析会、个别谈心等小范围交流场合听取任课教师对个别学生及班级的评价,并反馈积极评价给学生,帮助学生调整状态;第二,在任课教师和学生有摩擦时,应教育学生主动认错,并传达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弱化矛盾;第三,在个别场合,可以引用任课教师的肯定评语,鼓励学生,向他暗示任课教师对她的赞许,增强其信心。

尊敬的班主任,放下你的架子,和学生真心诚意的交朋友,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我们的教育才能春风细雨润心田。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以尊重了吗?给学生以尊严了吗?平等对待学生了吗?

三、建立完善机制,畅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渠道

学校要充分关注初中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引导他们确定合适的志向和目标,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努力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班主任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会,和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联络;任课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去感染、教育、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协调发展。

首先,利用良好的环境因素。班级环境因素使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环境会给任课教师带来一种心情上的轻松和愉悦,积极的心态便于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因此,班主任不可忽视这一协调手段。班级环境或形象的独特是相对的。比如纪律严明,学生有礼貌,班干部交往能力强,学习气氛浓,这些是无形的;教师清洁,布置雅致,这些是有形的。本学期初,我在班级中张贴了班魂:优、雅、勤。班级口号:扬帆摆舵奋勇拼搏看我三班气势磅礴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班级的成长,也有助于任课教师激情的发挥。在班级管理中,还要善于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增强其参与意识,不能自己说了算,闭目塞听,否则会影响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力和责任心。另外,我们要及时做好准备,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畅通学生心态疏导、调节渠道,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其次、在课内外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心理。“和谐教育”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目的;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外教学的和谐统一。教育者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出发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谆谆善诱,在德与才、情与智、身与心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声的语言和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一个温暖的目光,一句关心的话语,可以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安全感,消除对外界的恐惧、敌意或破坏欲。课堂上,老师给他们尊重,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快乐,少一点包办,多一点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以事喻理,以情动人,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让他们的生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篇2

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爱自己的同时也善待他人,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理解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负有发现自己生命潜能、发挥自己生命潜能的崇高使命。“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内涵也十分丰富,不仅仅限于学科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还着重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近年我校发生了两起学生意外坠楼事件,一起是一女生因为未带宿舍钥匙而从相邻宿舍爬窗户,一起是一男生在临近教室翻越窗户所致,所幸都未伤及性命,但由此可看出,不少学生还缺乏对意外事故的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生存是一个人生命的继续,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关键,无法生存,谈何生活?学会生存,就是要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点。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欲望膨胀,使得“幸福”成为遥远和奢侈的字眼。我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多数是到工厂企业从事一线工作,劳动强度大、节奏快、工作内容相对机械单调,如果没有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引导,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缓冲,心灵找不到诗意的栖息地,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富士康公司多位年轻员工自杀事件就折射了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因此,生活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追求和创造有质量的幸福的生活。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较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是政治挂帅,教育是要把人培养成革命的螺丝钉;到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而来,教育产业化,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流水线批量的产品。孔子说:“君子不器”。德国的古典哲学家康德说:“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人成为人,而不是工具。生命、生存和生活是构成人生的统一整体。“三生教育”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强调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其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安全、健康、幸福地发展。

二、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具体做法

1.提高对教育“生命性”的价值取向的认识,尊重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三生教育”强调生命性,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端正教育的价值取向。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推行“三生教育”,首先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观念和态度的改变,这点和西方积极心理学追求的一样,教师的关注点不再是问题学生或学生的问题,而是通过对学生细致的观察以及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发现每位同学的个性和闪光点,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肯定并积极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破罐破摔的态度,因此,真诚地尊重、平等地对待学生,这对于他们提高自信心、培养积极情绪有着重要的意义。

2.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三生教育”讲的是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没有一个人可以代替另外一个人去生活,因此,“三生教育”特别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人面对社会和自然来讲,人是主体;人面对自身来讲,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要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他就必须同时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之物,同时是改造者又是被改造之物。一个人的成功大致要经历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这样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进入大学,脱离了家长的视线,同时由于大学管理与中学管理方式的区别,学生要独立面对很多事情,比如学习、生活、理财、人际交往,等等,这正是学习和锻炼自己事情自己做主自己承担责任的大好契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新生入校之际就给予恰当积极的引导,努力推动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合理、健康的思维方法,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心理关怀;生命;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8-0018-03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教育中要以人为本,直面人的心理内在层面,善于回归人的生命本体,顺应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这是生命哲学的衣钵,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质,更是促进人的生命健康、快乐、幸福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心理关怀直面的是学生内在的生命发展,其本质是一种生命关怀。它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置于“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本”的高度的一种教育理念与健康实践。心理关怀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

一、心理关怀的起点与追求:关注生命,完善精神

生命哲学观认为,“万物起于生命,而人却达于精神”,倡导把生命的“原始力量”视为教育的人性基础,认为教育起于生命,始于生命的陶冶,“教育应基于生命活力的原初创造性,进而企盼由人的生命冲动转向对精神创造的追求。”可见从生命出发“追求教育的精神建构,正是教育的理想追求”。

(一)关注生命情感

《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其中安全与健康情感、受他人尊重与自尊情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情感是其主要价值。生命情感论者认为,生命情感关涉个体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生命情感的充沛、丰盈、活泼、亮丽、博大,是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良好的生命情感“使个体生命向世界保持良好的积极开放姿态,个体乐于与周遭世界进行活泼丰富、富于爱心的交流,使个体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充满感动、激情和想象,这些都是追求真、善、美的内在基础”。而积极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朝气蓬勃,充满勇气,富于爱心,把人引向与周遭世界的活泼交流,成为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创造积极的生命情感体验的时空,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真实存在,关注、尊重个体的身心价值需要,切实使人“在与外在世界的交往中对自我生命回眸关照,对自我生命状态乃至他者生命进行积极探询、品悟,萌生个体的生命情感”。促发“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沉醉),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从而增进个体的生命情感体验,促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使“安全与健康情感、受他人尊重与自尊情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情感”的价值得到真正落实,走向人生的幸福与欢乐。

(二)关注生命实践

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的起点与终点是对生命的体悟与关怀。关注生命是教育学的基本品格,也是心理学智慧的源泉。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创立的“新基础教育”以“生命・实践”为主旋律,以直面生命、关怀生命为基本价值追求,以“生命”“生活”“生成”为主要线索,直指“生命的体悟”,以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为基本价值取向。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智慧就是建立在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对两者沟通的体悟的基础上”,倡导“教育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即生命实践活动”。这为实施心理关怀、提升生命活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教师要以生命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分析和理解孩子,切实把“爱”转化成为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生命独特价值的欣赏能力、透析能力,转化成为促使学生的生命获得主动健康发展的推动力,转化成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感染力,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建立生命发展的共同体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三)体验精神文化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基于生命的精神文化理念指出“文化的本质理所当然就是对人类生命和精神的开发。”而人类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到的世界,而是指在生命的进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世界”(叔本华语)。笔者认为,生命的进程就是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把生命体验看作是理解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源。从生命哲学意义上理解,体验精神文化正是生命焕发的归依,当然也是心理关怀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立足构建生命文化的视野,让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触及到学生的‘生命世界’,珍视学生的生命,视透学生内在的‘生命发展需要’,由此带给学生的是真正的‘精神幸福’,促进学生精神和心灵的发展,形成一种底蕴深厚的心理健康‘生命文化’教育追求范式”。其本体追求就是要进行“深层的心理追问――关注人、完善人”,实施“理性的价值关怀――辩证地看待人、强调主体存在的意义、达成非功利性的意义指向、去‘泛知识化’的心理教育、去‘泛技术化’的心理治疗”。真正走向生命本真、生命体验和生命完善,从而全面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创设生命关怀的绚丽文化景观。

二、心理关怀的建构与实施:自主发展、积极教育、健康促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开展爱的教育,播撒爱的阳光

1.教师要“心向孩子”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德国著名现象学家舍勒认为:人是爱的存在,爱在人的存在中起着根本性的奠基作用。并将爱理解为感官之爱、生命之爱、精神之爱和信仰之爱,强调人的爱之丰盈、层级、差异和力量。心理健康教育要实施心理关怀,其实质就是通过爱的教育实施生命关怀、精神关怀。而爱意味着理解、尊重、关怀、支持、鼓舞、召唤等,这正是提高人的心理机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做到师爱无垠,大爱无痕,基于学生心理健康、人格提升、精神丰盈,尽心尽力,永远“心向着孩子”,即向着孩子生存和成长的固有本性与规律,想孩子之所想,做孩子之所做,与学生平等交往,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言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消除他们的内心烦恼、心理障碍,引领他们健康安全、积极愉快、负责有爱心地生活,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以爱育爱,以心育心,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积极的生命之爱、精神之爱和信仰之爱,从而优化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生命健康发展。

2.引领学生学会关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指出,关心是个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处于关系之中的生命状态,它能够贯穿起生命最本质的部分,连接那些我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激情、态度、连续性、忧患和责任感。他还进一步强调“教育应该围绕关心主题来重新组织,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当代学校教育可以借助关心而重新焕发生机”。学会关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关怀,引领学生学会关心,善于在生活中与周围的人建构积极健康的人际关怀网络,一方面善于“在富有关心性特点的人际关系和文化心理氛围中学习”,一方面善于在“践行关爱中学会关爱”,并且懂得以理解、尊重、信任、负责、合作、利他的精神去关爱他人,感受生命价值的无限美好。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老师交往,培养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在校外要多关心自然、社会、他人,培育“无限的人、无限的远方都与我有关”的崇高精神和高雅情趣,从而达成“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的美好理想。

(二)构建“主体―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注重人本关怀,促动积极发展

1.构建“主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人是自我的主宰,是发展的主体。“主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是心理关怀或是生命关怀的最有效的教育范式。积极心理教育的宗旨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形成和谐人格,服务人生幸福”。因此,在教育中要基于关怀,直面发展,以人为中心,尊重推崇学生的发展,弘扬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学校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学生的正常心理需要,加强积极引导,给予积极帮助,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环境,并充分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主动体验积极情感,主动改善心理机能,主动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切实让儿童时代是“欢乐、和平、游戏、学习和生长的时代”。(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1990)

2.倡导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人之初,性本善”,从本质上说生命原本是以积极的状态呈向上向善发展趋势的。而积极体验有利于树立正向的体验价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十四项核心内容和途径,即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开发人的积极潜能,注重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幸福人生奠基。

为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坚持从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入手,用发展的视野,用积极的方法去开展教育活动,预防心理问题,消解心理障碍,发展多元智能;启用积极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实现“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的生命关怀价值,切实从“生命”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

(三)开展学校健康促进活动,营造心理关怀大环境

学校健康的环境文化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健康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的重要内容。如完善物质建设场,提供物质保障;创设人文环境场,培育完整的有教养的人;营造人际环境场,建立催人奋发、和谐和乐、互尊互爱、尊重团结的人际环境,形成高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等。

心理关怀(生命关怀)关怀的是人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建康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学校健康促进理念,通过对健康行为,即人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的培育,达成健康促进,即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旨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和良好生产力状态的过程,以及心理关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J].教育研究,2003(1).

[2]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3]李政涛.追寻“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叶澜“新基础教育”[J].中小学管理,2004(4).

[4]阮成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课程篇章――评叶澜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原理》[J].教育研究.2008(11).

[5]莫杰.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

[6]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2002(8).

[7]马克斯・舍勒.爱的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8]朱晓宏.重新理解教师之爱[J].教育研究.2009(11).

[9]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班华.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1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门诊;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outpatientpatientspsychologicalnursingandHealtheducation

Gaoming-xia,KanGYun

(taiheHospitalofHubeimedicalCollege,Shiyan442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ausesofheartproblemsandoutpatientsexist,andprovidescientificandrationalpsychologicalcareandhealtheducation.methodspatientscometotreatmentwereobservedandanalyzed,basedonthepresenceofheartproblemsinpatientswiththeimplementationofappropriatenursinginterventionsandhealtheducation.Resultsaccordingtovaryingdegreesofheartproblemsinpatients,theapplicationofpsychologicalknowledgetogive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andhealtheducation,inlargeparttoeasethepatient'snegativeemotions.Conclusio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andhealtheducationcaneffectivelyimprovethepatient'sheartcondition,reduceanxietyanddepression,mood,qualityoflife,sothatpatientscanuseagoodattitudetofacesociety.

Keywords:outpatient;psychologicalcare;Healtheducation

随着服务需求的改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医疗服务,对全方位健康促进和保健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使健康教育成为医院工作重点之一[1]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尤其重要。

1方法

对于每个患者都要进行个性化护理,单独心里护理、组织研讨会、将需要患者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在多媒体显示屏滚动播放,简历健康教育宣传栏,印发健康知识手册等诸多形式。在实施前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可分为:①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度调查;②在治疗期间对健康教育需求程度的调查;③结束治疗的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程度的调查等三个方面。

2心理护理

2.1个性化门诊患者的单独护理当患者前来医院就诊,如何与患者沟通,鼓励说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及时对患者给予心里干预,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改善,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对患者的隐私必须保护,帮助他们树立信息和勇气去战胜疾病,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对患者及时有效的进行指导。

2.2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对于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使患者了解自己的个性,认识疾病,给予心理疏导,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从而使之正确认识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3紧张患者的心理护理恐惧心理往往在临床体现为紧张的状态。有些患者每天晚上睡觉就开始紧张,部分患者看其他患者被抢救便紧张恐惧,有些患者看到一些救援设备和装置的就会精神紧张,促使病情加重。对于这种态度,患者入院后主动介绍重症监护病房环境取得患者的信赖。同时,利用含蓄,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他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增强信心战胜疾病。

2.4忧虑患者的心理护理心理忧虑的临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和关注的结果担忧。多数体现在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担心出院后疾病发作不能得到医务人员及时治疗和护理。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患者出院前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只要定期随访复查,精神开朗,以识别和避免触发诱因,可以减少或停止发作。

2.5患者否认病情的心理护理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认识病情,并讲解病情,请其他患者介绍在治疗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以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3健康教育

3.1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小组进行关于疾病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包括很多,如不同方法对患者治疗的重要性,有哪些方法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的副作用,产生后应采取的相应的护理方法,关注医学方面针对不用患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等。耐性认真的讲解信心和精神对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使患者从心理因素上能对预后满怀信心和希望[2]。在讲解过程中,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详细解答,同事要求患者对自己的饮食做出科学合理的有利于病情的搭配餐。

3.2充分利用多媒体显示器在我院的门诊大厅正中间,设置有可以24h滚动播放画面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利用这个现代化的方便条件,将健康教育知识在大屏中不停的滚动播放,使那些等待陪伴的患者及家属能够随时观看,让他们在治疗期间,学习到相关的自身疾病的知识,重要的是其健康保健知识也得到了提高。

3.3将健康教育宣传栏充分利用起来将我院门诊大厅和大院内的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充分利用起来,将相关的知识布置在其内,同事把健康宣传小贴士粘贴墙壁上,还可以将健康知识阅览架放置在门诊处及走廊边上,加强患者自我防护知识,能预防和早期自查各种急、慢性疾病,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及体育活动都要进行科学指导,使之科学合理。

3.4编制健康知识手册发放到患者手中我院依据患者的需求,自行编制和印刷了关于健康知识的多种健康手册,手册内容短小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设计的健康知识非常全面,且图文并茂重点突出。通过这些小册子,能把各种常见的疾病的防治知识、护理措施及保健方法对患者进行讲解宣传,从而达到健康宣教的目的。

4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同时,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有了信任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加深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3,9.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篇5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涵义及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材料的集中保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每一位学生在心理方面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其涵义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心理档案,就类型讲属于专门档案,它是在一定的基本单位即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专门负责下建立。由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辅导员保管整理,保存应严格、规范,并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若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可能会失去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二、心理档案是由各种材料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只有日后对学生心理辅导与治疗及科研活动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列,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第三,心理档案市学生心理特点变化历程的真实记录,从适应准备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到趋于成熟阶段。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心里矛盾及冲突,任何人不能依自己的观点和需要去增加或删改它,应保持它的原始性,以免使心理档案失真。

学校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收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学生的个人简要情况(出生年月、民族、身体健康状况、疾病史等)

2.家庭成员情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学历、经济情况、疾病史等)

3.个人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交际能力、自信心、同情心、独立意识、师生及同伴关系等);

4.心理测验的日期、类型、结果及分析(如智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职业测验、考试测验等);

5.心理咨询记录(次数、主诉及症状、病因分析、疏导措施及效果);

6.心理健康的阶段性记录及评价(入学、毕业、及每一次的记录);

7.其他材料(转介服务、会诊意见、家长、任课教师及同学的意见等)。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功能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既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依据,又是学生接受心理辅导的原始记录,它将为我们进行心理科学的研究提供大量的、客观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也有助于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功能:

1.预防功能。一般心理咨询员与学生没有经常接触的机会,班主任老师对有攻击性、焦虑、自卑心理学生的问题也不易及时觉察,而心理档案的建立则可通过定期的专业化的心理测验,及时发现患有神经症、人格障碍、适应障碍的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训练、角色转换、合理宣泄、体育及文艺活动,尽快使学生恢复常态,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心理档案的预防功能突出表现在对学生心理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上。

2.参照功能。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生中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心理辅导人员在进行个别辅导的同时,若能先研究其心理档案,就能对症下药,使辅导更有针对性、连贯性,提高咨询工作的效率。另外在咨询辅导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疑难和障碍等。辅导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往往会请教同行,如果有必要则请专家会诊。若能参照学生的心理档案,使未接触过学生的专家了解基本情况,就可制定出帮助学生的最佳方案。所以心理档案的参照功能表现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准确诊断上。

3.自我教育功能。学生的心理档案时期心理健康成长的历史记载,学生通过查阅自己的心理档案,不仅可以分析自己的过去,客观地评价和悦纳自己,而且可根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纷繁的环境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学生心理档案的自我教育功能就是在于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做到扬长避短,为今后取得事业的成功做好准备。

4.推荐功能。学生的心理档案是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它记载着学生的人际关系、兴趣爱好、性格才能、生活习惯、人生态度、反映的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这些经过专家鉴定的材料,在学生升学或选择职业时,就可以成为学生自我推荐的有力证据。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提供的心理档案(在自愿的前提下),使其人尽其才,避免学生才能被埋没、被压抑和被浪费,使其个人潜力得以很好的发挥。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应遵循的原则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学校咨询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全面客观、科学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就应大力宣传和普及学校的心理卫生工作,优化心理咨询大环境,使全体学生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力争校领导及教职工都了解、配合、支持、参与心理咨询及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性工作,应在专家的指导下,由心理咨询员负责收集整理有关学生心理方面的资料。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保密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有责任对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予以保密。在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为广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服务。除心理辅导员外,其他人须经本人同意方可查阅。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应加强自己的职业修养和品德修养,坚守档案秘密,尊重学生的人格及要求,维系师生双方的信赖关系,并将此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

2.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收集学生档案资料过程中,辅导人员要有整体观念,既要重视心理活动诸要素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心理因素、生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影响。在具体操作中,既要考虑学生这一年龄段的总体特点,又要兼顾性别、专业等局部特点。通过全面的分析综合了解学生的心里特点及健康问题,为从事心理辅导和治疗专家,提供干预和研究的科学依据。

3.发展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档案资料分析整理过程中,辅导人员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要在问题的分析和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做动态考察,而且在问题的解决和结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这一原则对心理辅导人员提出了更特殊的要求,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发展条件做准确的估计,记录其已有的发展结果;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有恰如其分的把握,并揭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

4.公正客观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学生心理档案的材料首先要真实客观,咨询记录要详细认真,咨询员不能将自己的主观臆测加入记录。同时,慎用各种心理测量表,对测验结果的评价一定要游专业技术人员来解释,不要轻易施测和下各种结论,以保证测量的科学性、公正性。

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必须依据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切实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学校首先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承担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任务。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机构应由校长直接领导,使之与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并列,发挥其独特的心理服务功能。辅导人员应具备通情达理、真诚坦率、态度积极、善于理解等品质和条件并受过专业训练。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发展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就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1-2]。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妨碍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3]。

2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

3学业成就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4]。

3.1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1社会因素逐年增加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都会引起他们个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各种舆论和信息对他们的影响也更直接更迅速[5]。

3.1.2家庭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教养方式,否定的、消极的等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层面的负面影响。

3.1.3学校因素大学生要面对生存求学环境变迁的适应问题。在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自我地位变化的适应时,都会极大的影响到大学生当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3.1.4个人因素大学生个人经历在进入大学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习期望难以达到,学习压力增加,接下来就会产生焦虑、自卑、嫉妒自闭甚至攻击转移等情绪,进而产生心理问题[7]。

3.2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3.2.1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室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配备懂心理学有责任心有威信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体辅导,排解心理困扰。

3.2.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有的放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

3.2.3疏通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讲座、咨询、座谈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发挥家教的作用,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创建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6]。

3.2.4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求教师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去熏陶学生的心灵。

3.2.5积极采取现代教育手段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开好卫生课的基础上,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闭路电视、网络、智力竞赛、知识咨询、宣传栏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2.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培养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的技巧,培养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情商。

3.3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大致总结如下。

3.3.1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逐步融入普通教育[8]。

3.3.2专业队伍将从兼职为主变为专职为主和专兼职结合。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特点是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专兼职比例为1:4,。兼职人员主要由学生干部(26.6%),两课教师(23.9%),心理学教师(21.1%),医务人员(14.7%),其他(13.8%)构成。由于专业化水平较低,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失控现象时有发生,并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随着高校健康教育的普遍开展,教育主管部门已经重视师资建设,提出了培训要求,试行资格认定制度,职称评定等多项措施,预计经过5~8年的努力,将形成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9]。

3.3.3辅导模式将以潜能开发和发展性为主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最大限度的开发潜能,如情绪控制,人际交往训练,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10]。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意志力、自信心、创造力等的培养,引导他们走向成熟,参与社会竞争[11]。

参考文献:

[1]张智昱,张华东,杨丹江.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校[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2.

[2]肖远炎,李金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问题,教育科学[J].2010.

[3]赵映霞.关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应对策[J].科教文汇,2008,02:41.

[4]陈丽敏.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2008,05:70-72.

[5]胡晓松.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对策[J].其他综合,2008.

[6]梁晓,郭孝军.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11,01:57-60.

[7]王伯金,丁振宾,陈勇.目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相关对策探讨[J.教育探讨,2008,02:76-78.

[8]张芝英,李康秀,马永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干预对策的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8.

[9]徐生梅,束仁龙.学生焦虑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医,2009,23(1):89-90.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篇7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大学校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高等学府是社会的重要成分,是知识向技术转化的加工厂。目标是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的重中之中。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加强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2.1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才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现在社会的家庭以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已经习惯从小依靠父母生活、学习甚至思考,由父母制定学习及人生目标。这样的孩子习惯性备受呵护,生活在保温箱,经不起风吹雨打,小小挫折就能使其失落、沮丧甚至崩溃、自杀。这就需要我们特别重视心理健康的培养,定期辅导,关注身心的健康的风向标,才能使同学们有正常充实的大学生活。

2.2当前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教育的必要性

和谐源自人的内心。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既关乎个人的身心和谐,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所有这些都给大学生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大学生进入校园后面临许多问题:如,适应新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学生工作的时间分配、学习与课余活动的关系,感情遇到挫折的处理方法。

2.3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和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崇高理想的必要保证

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而健康的心理条件又是学生理想养成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事实证明,患有心理疾病或是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往往没有坚定的意志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信念、遇到困难很容易失去斗志、很难融入集体并从中获取力量、对学习和生活容易自暴自弃,难以从沉重的心理负担中解脱出来,这就使得要求这类学生本人自觉的树立远大理想成为难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和教育非常重要,要作为首要问题认真解决,切实抓好。

2.4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必要条件

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可能导致在校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人格发展观、人际交往观、交友恋爱观、求职择业观,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从而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不稳定因素。在此问题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高度重视。教育部印发了《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其要点是依据当前历史时期大学心理养成特点,针对大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素质、心理适应能力等领域内出现的问题,结合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及咨询活动实践,通过探索缓解和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科学规律,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这些举措,减少不良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最终降低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过激行为,从而净化校园环境,最终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3积极建立范围广阔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机制

目前,在学生教育实践中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往往与心理治疗划等号,认为只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治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对心理咨询进行再认识,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干预的主要工具。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看似健康的人同样需要心理咨询,适时的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咨询对象的心理效能水平,能够为其改善社会心理环境。在心里咨询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通过了解咨询对象的工作、学习、生活现状,通过分析咨询对象的社会人际关系,采用专业的心理学工具和方法,干预咨询对象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校正咨询对象心理扭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最终实现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效果。日常的心理咨询更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中的精神疾病隐患,从而为教职工即时处理学生本人、以及病患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依据。从而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对学生,以及其他正常学生造成的危害。

大学朋辈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具有自发性、义务性、相互性和有效性等特点。

(1)自发性:作为群体或集体生活的人,在自身无法克服心理困扰的时候,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学生在克服心理困扰时也不例外,使“朋辈心理互助”能自发地产生。

(2)义务性:朋辈辅导是同学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并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不存在支付报酬的问题。

(3)相互性和有效性:大学的班级都设有朋辈辅导员,并有全校性大型培训班定期作辅导讲座,学生处下设心理咨询中心,由中心专业心理咨询专业老师讲授课程,并随时免费接受全校同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解决同学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把建立范围广阔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机制作为教师教书育人重要职责之一。要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想法设法地将心理健康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教育的始终,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具体操作上,要自觉补充心理学知识,了解和使用一般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通过求助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等,摸索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和技巧,逐步夯实教师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功底。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一、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独立院校的有其独特之处。2003年,教育部下发8号文件对独立二级学院的性质和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及相关政策做出了明确规定。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国家规定,申请者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合作者要负责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参与学院的管理、监督和领导。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进行教学和财产管理、招生和颁发毕业证书。由于这种立校性质决定了独立学院的所有经费都由投资方出,并且要自负盈亏。故独立院校与国家拨款投入的学校不同,在源头上就存在经费支撑不足的情况。那么,作为通识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源头上经费不足的情况。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大部分独立院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规模和实际效用都是很有限的,师资队伍更是欠缺。而另一方面,是独立院校存在大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缺失。特别是近几年,高校大学生自杀呈上升趋势,大部分都是由于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而导致的悲剧。这种现象在独立院校中也普遍存在,有待解决。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几个突出的心理问题

第一方面,学业问题。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是三本上线生,这些学生从智力和能力上与一本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也与一本二本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独立学院学生同样要经过四年的学习,通过各科的考试才能拿到本科的文凭。并必须通过学位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证。因此,从学业层面上讲,这些学生要背负很大的压力,要能够圆满的修完学分,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他们入校的成绩大部分是很低的。这就形成了能力与学校的达标要求之间的矛盾。调查显示,很多独立院校的学生,因大量的科目不及格,有的中途退学,有的到毕业也没能修完学分,最终没能拿到学位证。学习的压力使得这些独立院校的学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如:考试恐惧证,挂科后的忧虑症、强迫症等。这些心理问题,需要疏导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在专业选择上,许多大学生为了顺利入学没有慎重选择自己喜欢专业,或者是无奈之下报考可以顺利入学的专业,有的是直接调剂的专业。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入学后,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产生各种不适应,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在校学习期间,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丧失了进取心,影响心理情绪的稳定。第二方面,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包括交朋友和谈恋爱的等问题。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成长环境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各种问题。比如他们中大多数独生子女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宽容和理解。他们强调个性,不喜欢统一,集体意识不强。这种性格在过集体生活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此外,恋爱问题也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一大难题。处于青春的他们渴望纯美的爱情,但是现实的因素种种,导致一些不可得的现象。如何看待恋爱话题,如何破解恋爱危机,也是大学生心理面临一个重要问题。人际交往中的这些烦恼和忧虑很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第三方面,就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上世纪80、90年代的精英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使我国每年产生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每年的毕业生都将一起涌入就业市场,产生巨大的竞争。加之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社会分工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突出。独立院校学生又存在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去竞争的压力。因此,从入校开始,就业问题就困扰着大学生们。他们在对未来的不可知中,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再也没有上世纪大学生的轻松和浪漫情怀。往返于自习室和宿舍之间,使他们背负了更大的压力。甚至于大学生中间害怕毕业的心理严重。每年到毕业的时候,各个院校尤其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在巨大的压力与众多的因素综合作用下,普通高校就业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一点。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四大因素(前三位分别是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第四方面,社会适应问题。大学,是从家庭、学校正式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大学里,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老师家长保护下完全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独立的人。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从小依赖性很强,要割断依赖的脐带,精神上要受到一定的冲击。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在入校的时候都是全家人出动送行。已经学习过一两年的在校生,在家庭与返校之间还经常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常常有女大学生出事的新闻出现在各大报刊网站上。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竟然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使得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成为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必修课。还有很多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没找到工作或者工作找到不好的,依然在依靠父母,没有独立。于是社会上有了“啃老族”的称呼。在大学里,大学生们必须要经历这个过渡的阶段,才能成为社会的一员。社会适应问题成为困扰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又一大问题。

三、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

根据独立院校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建立起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咨询、辅导员辅导制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第一,加强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在独立院校中,要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两课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或者开设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建立起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有很重要的价值。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系统的学习,必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与心理咨询需要大批咨询老师不同,可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经费少,师资力量少,可以大范围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重塑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帮助他们完善人格,提升心理素质。第二,建立较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工作。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强有力的针对性,可以有效解决一些严重心理问题。独立院校必须要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及时化解各种心理危机,避免悲剧的发生。大学生心理障碍一般要经历心理浮动、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三个发展阶段。如果心理障碍未得到及时解决,便会形成各种变态心理现象,这就出现心理疾病。如果通过咨询,得到及时心理疏导,就有可能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矛盾,化解危机。首先,要建立心理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在心理问题激化前解决。主要工作是心理咨询室要在定期开展心理问卷调查等活动,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重点咨询,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对在校生的心理现状要有科学的评估,和及时的预警。通过培训、咨询、开放日等活动,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让学生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把握自己的心理动态。其次,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体系,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讲座,个别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方式,让独立学院的学生都能在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找到疏通的渠道。心理咨询要常态化、日常化,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咨询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因此心理咨询工作在疏导学生心理疾病、解决心理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室能有效的指导大学生提高心理效能水平,完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态,逐渐走向成熟。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辅导员辅导制度建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辅导员队伍的建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辅导员长期在一线和学生接触,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感情,与学生的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此,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加强辅导员对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个很重要的方面。首先,要加强辅导员培训,传授辅导员最基本的心理专业知识,有条件的可以系统学习心理学专业。一支拥有专业知识的辅导员队伍,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队伍。只有辅导员们都具备了心理指导的技能,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危机。其次,创设辅导员与学生交流制度机制。比如,一些院校规定辅导员每周与学生谈话次数,谈话学生人数等。鼓励辅导员积极主动的去找学生谈心,将许多学生的各种问题都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辅导员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关心,也需要学院给予辅导员们相应的工作方面的关怀。最后,要把心理辅导工作贯穿在日常班级建设中。各班都应该增设心理委员这一班干部职位,把心理健康工作和其他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心理委员将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宣传,树立起人人心理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在班级活动中,加入重视心理健康的元素。将心理健康和体育健身等其他学生活动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建立起和谐向上乐观开朗的班风班貌。第四,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已经比较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了很多形式的选修课也教授学生们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作为独立院校,应该引进与学生数量相匹配的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在选修课中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让学生能对心理学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的渠道。拥有基本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是保障自我心理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五,建立起积极健康活泼开朗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从物质文化方面讲,主要指教学科研设施,教学楼教室及图书馆等场所的建立,校园的绿化美化等外部环境。从制度文化讲,指独立院校一系列的校规校纪等。从行为文化讲,指校园教学科研等活动,学生活动,课外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从精神文化来讲,指学校特有的氛围,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心理气质,学风教风及人际关系等。独立院校应建立起符合自己实际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来,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健康的大环境,从大处着笔,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建立起符合校情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我们需要建立起既能够满足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又能够在学校师资和力量可以承受的范围之类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长效发展。我们应该从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咨询、辅导员辅导制度、校园文化建立等各个方面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稳定的校园。

作者:蔡丽丽单位:武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变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5).

[2]申红琼.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中旬),2014-02.

[3]徐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原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初探[J].人文论坛,2009,(3).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篇9

一、环境建设是基础

1、外部环境。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建设。即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教师榜样是关键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摒弃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倡导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学科配合是根本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情绪感染。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2、知识引导。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四、人际关系是保证

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1、班级集体和谐。人们在这个社会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接触和交往,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为集体成员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心理环境。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人际关系在健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因此,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的班主任,要努力改善班级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环境。

2、师生关系平等。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学生观,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决定着相应的行为模式,对师生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结合办学思想提出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教师行为,一定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希望与教师平等相处,平等交往。如果师生双方彼此态度友好,感情相容,互相尊重,就可以导致行为和心理的统一,这样在相互信任、互相关怀和帮助的基础上,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一定能建立起来。试想,在一个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欢乐的环境里,还会有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吗?

3、生生关系融洽。舆论、风气,直接影响着心理气氛的形成与发展,是班级人际关系的主体。形成良好的生生关系,班主任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在指导学生交往过程中,要悉心创设交往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每个学生自觉地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善交往的学生加入,并让他们懂得团结友爱在集体中必不可少,应该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及时引导他们扩大交友范围,将个人情感融于集体当中。

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关键词】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方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G479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3-0212-03

近20a来,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心理咨询室面向初中及初中以上阶段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所接触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偏离现象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矫正有关。因此,小学应是最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小学生中开展较大样本心理活动观察与心理测量的对照研究,以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心理健康的共性问题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探索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3所小学四、五2个年级12个班的554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日常观察记录对研究对象进行1a的日常观察,观察研究对象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种情况,由班主任教师按统一要求记录。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确定心理测量方法和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料。在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观察中,共记录到有效资料213条。

1.2.2分析汇总对记录到的有效资料进行分析,排列优先顺序和构成情况,发现带普遍性的问题7项。

1.2.3确定心理测量的内容并实施心理测量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进行3个方面的心理测量,检验教师表述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1)儿童nowicki-Strickland内-外控制量表[1](nowicki-StricklandinternalexternalControlScaleforChildren),该量表适用于儿童泛化性期待的测定,反映儿童心理控制源的类型,得分范围从0(内控)~40(外控),用于解释日常观察发现问题中的“主动性差”和“输不起”2个问题。意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日常观察到的问题和儿童实际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2)儿童自尊问卷(SeS)[2],该量表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总分范围为10~40,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主要研究儿童自尊程度与儿童的向师性、儿童在物质上的攀比以及儿童的不合群现象。(3)儿童孤独量表(CLS)[3],该量表用于评定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会不满程度,并了解最不被同学接受的儿童是不是更孤独。量表测定的结果,体现孤独与社会不满程度具有相当的时间稳定性。

2结果

2.1日常观察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发生的频度以班主任教师记录到的每类问题发生的人次数为分子,全部观察对象为分母,计算日常观察到的心理问题的发生频度,见表1。

2.2心理测量结果心理控制源表现为过分内控和过分外控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8%。五年级学生表现为过分内控或过分外控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学生,男生在这个方面表现问题的实际人数多于女生。见表2。

自尊调查发现,过分自尊和缺乏自尊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6%。

五年级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男、女生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孤独量表调查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占被调查对象的7.9%,此种倾向五年级的实际发生人数多于四年级,男生有孤独倾向的实际人数是女生的2.5倍。见表4。

2.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人口统计学比较自尊量表的调查没有发现年级和男女之间存在差别。孤独量表的调查在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女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较女生有更明显的孤独倾向。儿童内外控制量表的调查发现,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整体水平来看,五年级学生较四年级学生有更高的外控性。

3讨论

结果显示,教师在日常观察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明显高于心理学调查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虽然在本调查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了日常学生表现的问题,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日常行为表现出的问题不能认定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笔者认为,用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来解释似乎更合理,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成熟和学习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校时间的延长以及知识的积累,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空间,但心理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完全独立和成熟,在这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独立是比较盲目的;另外,“帮团时代”[4]的影响,在更多的方面和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他们,他们宁愿接受同学之间的一些观点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也不愿意听从教师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按照自己活动圈圈里的想法做出决定并付诸实施,其结果会更多地受到教师的否定。这样的结果总是在困扰着他们,甚至会促使他们采取更为极端的对立态度,在这样态度支配下产生的行为,可能就被教师认定为偏离行为或心理问题。

笔者提倡在小学生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糟糕,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过程是直接为孩子终身奠基的过程,培养目标是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公民。小学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过程,就会获得勤奋感,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小学儿童的必修课程。

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首先掌握本学校甚至本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活动形式、持续时间等具体操作问题,不能照搬照抄和不顾实际情况,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要提高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树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充分认识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摒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处理问题学生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工作。事实上,班主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最好的心理辅导教师。第三,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序列。心理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规律就是一个连续过程,但有阶段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序列。就广义的教育而言,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施加影响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模式范围中成长和发展。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是深入灵魂、影响一生的影响。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来自教育者的各种影响,形成了与教育者十分相似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在小学早期,学生的“向师性”比较浓重的时期更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养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心理自觉性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