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端医疗市场分析十篇高端医疗市场分析十篇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7:36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篇1

2011年前5个月,四家医疗器械类企业东富龙(300171)、尚荣医疗(002551)、千山药机(300216)、理邦仪器(300206)分别登陆创业板或中小板,发行市盈率均超过45倍,东富龙的发行市盈率更是高达96倍。在这些公司成功ipo的背后,潜伏着不少提供战略或财务支持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不乏复星医药、深创投等国内知名创投企业(表1)。在声势日隆的医疗健康行业,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魅力逐步显现。

ipo之外,该领域的投融资事件也在加速升温。投中集团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1月-2011年4月,医疗器械领域的私募投资案例个数及融资额度在整个医疗健康行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3%、18%,均仅次于传统强势的制药行业。首只人民币医药行业基金建银国际医疗产业基金,继斥资1亿元注入疫苗包装用品企业江阴兰陵瓶塞后,又向五粮液旗下的普什医药塑料包装企业投资了1.8亿元。

医疗器械增速或超药品市场

资金青睐的逻辑,不仅在于中国推行医改的大背景下整个医药生物行业步入上升通道,也源于医疗器械子行业的发展潜能。数据显示,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1.02。但在中国“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下,药品市场规模远超医疗器械市场,二者容量及发展深度并不相匹配,未来医药行业内的结构将发生趋势性变化。药品支出占比的攀升难以为继,而医疗器械在医药板块中的比重则有望上升。

近几年相关企业的盈利数据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国信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贺平鸽的研究显示,2001-2008年,医疗器械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8%及41%,远高于同期医药工业19%、21%的收入和利润增速。中金公司孙亮预计,2009-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30%,这一增速远高于申银万国医药行业分析师罗所预测的2008-2015年间药品消费16%的复合增长率,申万同时预计药品费用占医疗卫生费用比重将从2007年的33%下降至2040年的20%。

在进口替代及升级换代的过程中,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也有望在全球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约为3500亿美元,发达国家把持了其中的78%,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市场正经历着快速成长。来自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2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其中,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5%;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贸易顺差达67亿美元。

扩容的蛋糕前,市场竞合态势更加激烈。带有政策红利的农村市场让外资觊觎不已,而高端器械市场的高盈利也足以让困于低端价格战的内资企业眼红。随着双方触角延伸至对方势力范围,原有的平衡正酝酿着变局。

外资加速渗透基层市场

快速发展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外资、合资企业成了主力军,出口额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和合资企业就有7家。在国内大型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市场,以通用电气、飞利浦和西门子三家领衔的外资企业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根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2007年进行的专项调查,国内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跨国品牌所占据。

随着新医改向基层医疗倾斜,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群拓宽及报销比例的提高,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转向了农村基层市场,试图挟技术、营销优势,通吃高中低端领域,而通过收购、合作等捷径进入中国市场更是外资企业的惯用手法。

早在2008年,以心脏起搏器、冠脉支架等产品出名的美敦力公司斥资17.26亿港元入股山东威高集团,并以15%股权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同时,双方宣布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在中国独家分销美敦力及威高骨科公司的骨科产品。医疗健康巨头通用电气也与新华医疗等数家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其政策灵敏度并不逊于本土企业。在2009年5月启动的“健康创想”战略中,通用电气宣布将在未来6年内投资30亿美元,用于开发100种能够增加医疗覆盖率、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的新产品。并且,其医疗健康部门总裁约翰・迪宁访华之时,宣称最想去拜访的是四川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而全球知名的医疗成像及信息技术公司Care-streamHealth(锐珂医疗,原为柯达医疗影像业务部门,后以25.5亿美元出售给加拿大股权投资公司onex),则早在2005年就已进行产品架构上的战略调整,逐步增加投向农村和社区等基层市场的产品比例,并主动调低价格,如其成像系统由之前的200万元减少到1/2甚至1/3。在“深耕基层”的策略推动下,其2009年中低端产品销售对总销售额的贡献已提升至40%。德国西门子也专门为社区及农村医疗市场推出如Ct机、超声机等优势产品的“经济适用型”版本。

跨国企业向中国基层市场加速渗透,一方面是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增长乏力,年增长率约为10%,而中低端医疗器械的增长率达30%。另一方面,基层设备的较大缺口也给了他们充分的理由,在中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二级、三级的大医院;全国医疗机构15%的现有仪器和设备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产品,60%的设备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在中西部及农村地区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卫生部规财司数据显示,目前中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平均缺口30%,大量医疗诊断设备需要购置或者更新换代。各级政府承诺投放的8500亿元医改蛋糕中,也明确将向基础医疗倾斜。

在“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器械”政策指引下,除了研发及产品性价比向基层市场需求靠拢之外,跨国企业还频出新招,渠道下沉、捐赠先行以打造公益形象,借金融租赁之力带动销售的做法也普遍为其所用,以尽快杀入这一日益受到重视的市场。

内资企业:挺进高端

与跨国企业自上而下的强力渗透不同,内资企业多半集聚基层市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有多达60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1.8万家经营企业。在外资不屑于染指之前,这些中小型占了绝大多数的本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凭借成本及渠道优势瓜分了中低端市场。但无序的过度竞争所导致的价格战,再加上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出口汇兑损失,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已经遭到严重挤压。

尽管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提振了中低端器械市场需求,但读懂政策风向的外资企业已为分割新蛋糕做足功课,自上而下的惯性优势一旦延续,威胁不容小觑。内资企业在正面主战场积极迎战的同时,也正在努力进军高端。鱼跃医疗2010年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希冀由粗放式增长走上专业化道路,并能在制氧机等细分领域增强技术竞争力;行业出口额排名第二的深圳迈瑞也表示,在深耕基层市场的同时,将发力高端,主攻外向型市场。

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会长姜峰指出,相对制药工业,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多重学科交叉处,所涉及的机械制造、it技术水平等有相对优势。中国健康医疗基金合伙人陈蕴也认为在医药生物行业内,该子行业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最小,且回报快。此外,国内投资者对医疗器械类公司上市均给予了积极回应,风投踊跃,市盈率高企,若超募资金运用得当,从细分领域对高端市场的突破并非不可想象。不过技术落差之外,服务、售后及营销模式等软实力的差距均非一时一日能够弥补。

事实上,深陷价格战的内资企业往高端突围,虽是面对强敌压境的反击之举,更应当视作追逐高盈利的本能选择。在基础医疗市场占据优势的鱼跃医疗,和已在药物支架系统成功突破外企垄断的乐普医疗,二者尽管同处医疗器械市场,毛利率及净利率却存在天壤之别,前者有20%的收入来自政府招标的基础医疗市场,但净利率盘旋在20%以下,而在细分领域占有优势的乐普医疗,则通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得相对强势的定价权,毛利率高达80%以上,净利率超过50%(表2)。

6月机构偏乐观

于欣/文2011年5月以来,在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6月加息预期的影响下,市场一直维持低位震荡,2011年5月3日至5月19日,上证综指下跌2.5%。6月的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为53的中性偏悲观值,较上月下降8.6%。

机构和分析师中性偏乐观

2011年6月的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较5月下降8.6%,至53的中性偏悲观值,其中,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为63,环比上升9%;券商分析师信心指数为61,环比下降13%;个人投资者信心指数为43,环比下降17%。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的上升和券商分析师的下降令这两个群体的信心指数值趋于一致。分主体指数分析可以看出,受市场走势影响,券商分析师的信心指数明显受到抑制,并与机构投资者趋于一致,均为中性偏乐观;个人投资者依然是三类主体中最悲观的。

预计2011年6月上证综指将上涨的全部投资者加权比例为58%,较5月下降13个百分点。机构投资者的看涨比例为80%,较5月上升20个百分点;个人投资者看涨比例为55%,较5月下降31个百分点;券商分析师的看涨比例为40%,较5月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机构投资者对6月大盘上涨的乐观预期值得关注。预计未来6个月上证综指将上涨的全部投资者加权比例为76%,较上月上升5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投资者为82%,较上月下降4个百分点;券商分析师为80%,较上月上升30个百分点;机构投资者为60%,与上月持平。

市场估值获机构和分析师较高认可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篇2

俾斯麦混合型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共同存在。在很多国家,社会医疗保险设定一定的起付线、自付比例和封顶线,需要居民自付一定的费用,商业健康保险通过销售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保障客户的自付费用。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在补充健康保险中,往往采取对封顶线以上补偿给予继续保险支付办法,此类保险有多种形式,有商业保险形式,也有通过总工会大病保险形式等。另外,在商业保险中,往往有对社会医疗保险的除外项目或者不保障的项目提供全部或部分保障,例如,视力矫正、牙医、整形、长期看护、康复保健、豪华住院服务等。补偿水平因国家不同而不同,也因不同保险福利包不同而不同。可以看出,私人保险模式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健康保障,是美国的主流医疗保障制度;贝弗里奇公众模式主要是国家卫生服务模式;而俾斯麦混合模式结合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补充健康保险为居民提供在公共保险基础上的补充保险,减轻了看病费用负担;商业健康保险则在封顶线以上部分支付和社保覆盖以外项目、补贴住院费用等方面满足本国居民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内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社会医疗保险一般分为社会医疗救助、国家卫生服务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市场医疗保险、储蓄医疗保障制度等五种模式。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呈现出多层次的特征。其中,社会医疗保险起基本保障作用,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部分组成。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基本医疗保险只能做到“低水平、广覆盖”。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商业健康保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多层次医疗保障的需求,主要是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之外的补充保障,是人们提高医疗保障的重要途径。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市场竞争激烈;风险管理的能力、风险管控的手段等都相对较低[3];专业化管理水平低;“供求矛盾”与“市场潜力与市场风险矛盾”的存在。一方面健康险的发展市场空间巨大,而保险公司相关业务却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社会公众需求迫切,难以得到满足。这些均使得目前的商业医疗保险不能满足各阶层人士不断提高的医疗保障需求。

上海市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支付者三方分析

医疗服务支付方(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提供方(医疗机构)和被保险方(患者)构成了医疗服务的三方,其中保险公司为患者提供保险产品及理赔服务,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或健康服务,而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相互合作,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并解决了支付问题。

上海市有近100家中外保险和服务公司,较知名的约有30家,包括国际保险公司、国内健康保险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tpa)[4]和保险援救公司。它们的服务及运作各有特色:国际保险公司商业运作经验丰富、产品齐全、海外购买人数多,但受政策影响未能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健康保险公司发展迅速、网络齐全,但产品单一、有些受医保用药等多重限制;tpa公司在国际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均受限的情况下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架起了很好的桥梁。其服务周到、理赔便捷、24h热线、医疗护送、签证协助等,但公司规模偏小、业务种类不多;国际救援公司以紧急援救为特色,拥有专业的航空和旅行专家,能够安排相关医疗的地面或空中转运,但费用昂贵。

上海市可提供高端医疗或特需服务的医疗机构约有80家,但能够与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免现金直接理赔服务并为境内外人士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约为30家,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及一部分综合性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如华山国际医疗、市一、和睦家医院和百汇医疗集团等。其布局由市场因素决定,基本满足上海市场的涉外高端医疗需求。但目前公立三甲医院国际医疗服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受到国内医改政策影响,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医务人员个人发展受限如职称晋升等,后备人才不足,医疗服务、文化背景有差异;与国际保险公司建立直付困难,尤其是公立医院没有保险专业团队,资金结算存在风险。

高端商业保险购买方主要由长期居住上海的境外雇员及家属,短期商务人士及游客和境内高端人群所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其对医院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外籍患者倾向于外资诊所;华裔及港澳台患者倾向于去综合性医院;重症及疑难病例选择三甲医院等。购买的保险也主要是患者在本国购买或中国境内购买。对于医疗机构的信息来源主要通过保险公司、领馆、公司和亲友推荐,广告等,但仍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通、对购买高端商业保险认识不足或有疑虑等问题。由于上述原因,上海的商业健康保险仍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

高端医疗服务和商业健康保险合作案例分析

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是沪上最早提供涉外医疗服务的机构之一,集门急诊、住院、出诊、疫苗接种、健康体检、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国际转运、教育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多元化医疗服务体。至今已为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40余万人次提供不同需求的医疗服务,境外人士达75%。自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与商业健康险公司建立合作,开展直接理赔结算业务,现已与欧美、日本和国内20余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保险收入占医疗总收入从最初仅为5%,以后逐年增多,截至2010年已达到35.9%。中心举办了四届“高端医疗服务与建设”国际研讨会,发起筹建上海市医学会涉外医疗研究会,为整合上海涉外医疗资源、推动上海现代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美国、英国、德国等10国领事馆、国际国内商业保险公司和跨国企业的指定医疗单位。

加强上海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根据国际商业健康保险不同模式分析并结合上海实际,提出建立上海商业健康保险新模式,即按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采用多种类型保险制度互补结合,既保障基本医疗,同时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图1)。在满足基本医疗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端特需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按大的框架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高端医疗服务两部分。基本医疗服务由公立医院及部分私立医院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目前主要由部分公立医院的涉外和特需医疗部门、中外合资医院和诊所等提供。建立多种类型医疗保险制度互补结合,保证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即现有的城保、镇保和新农合等。由政府承担,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强调全覆盖,体现公平性。基本医疗保险+补充保险相结合:对封顶线以上部分,宜引入补充保险,可以由政府推动或结合商业等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以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人群作为受益方,提高该人群的支付能力。补充保险可以由个人或结合集体共同出资购买,其费用低、受益面广,解决了部分“看病贵”的问题,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补充保障;另外,作为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的资金扩充,大大增加了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医疗保险产品市场的基数,降低了其健康险的运营风险,亦有利于商业健康险公司的发展。基本医疗保险+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相结合:采用分类支付的办法,对于有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首先就其基本医疗服务范畴由基本医疗保险负担,而超出基本医疗服务的特殊服务需求,由商业保险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设计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保险产品作为高端医疗保险产品来提供,包括市场上存在的涉外高端医疗、特需医疗和高端体检等。可由个人或单位集体共同购买,从而使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顺利接轨,满足多层次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

针对商业保险需求,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商业医疗保险法律法规,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大力开发和开放商业健康保险市场,降低准入门槛,积极鼓励国内知名保险公司及各种中小保险公司加入到健康保险的经营和管理中;有序引入管理经验丰富的海外健康保险公司和tpa公司;解决医院参与医疗保险经营管理和保险公司开办医院或收购医院的合法性[5];适时建设商业医疗保险统一结算平台。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篇3

卫生部陈竺部长提出医改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由此涉及的医改包括四个体系的改革革,分别是:

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医疗服务体系;

3、医疗保障体系;

4、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未来政府的六个工作重点是:

1、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2、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3、改革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加快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5、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6、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指出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随着这些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医药终端市场出现井喷式扩容。

据此,2007年以来,业内对此一个粗略的估算认为,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新农合将带来市场新增支付能力约400亿元,社区医疗市场新增支付能力在500亿~2900亿元。如果按药品收入占50%的比例测算,则新农合的新增药品消费能力约200亿元,社区医疗市场的新增药品消费能力约250亿~1400亿元。

两厢合计,医疗市场新增支付能力约为900亿~3400亿元,由此,药品市场消费扩容约450亿~1700亿元。此外,医疗需求释放、就诊率提高可能带来药品市场增长规模约1000亿~4500亿元。这样,以2006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700亿元计算,新医改所带来的医药市场的扩容规模将比之再增大一倍。

政府加大投入必将使过去被压制的医疗卫生需求得到逐步释放。医药行业将会出现——普药需求激增,产销两旺,效益大涨。

笔者以为,尽管新医改政策如何出台?何时出台?一直悬而未决,而且出台的系列配套医改政策一定不会全国一刀切,尽管国家目前宏观政出台策迟缓,但微观医改政策却力度明显加快、加大,最主要的是以下五个方面:

1、医药分开导致的第二终端市场(即零售系统)终端扩容。

笔者认为公立医院如果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逐步取消"以药养医"机制,将给医药市场带来巨大影响。有专家预测,因此医药市场将扩容2000亿元。这些扩容部分,将使医药零售市场大幅度扩容。

2、第三终端(农村医药市场)市场扩容。

各级政府在农村的新农合投入金额和速度明显增加,2008年政府将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将从现行的40元提高到8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从20元提高到40元。这对医药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因为国家加大对居民个人医疗的补助将有力释放市场对药品销费需求。中国有8亿农民,按人均每年100元计算,农村医疗卫生市场将扩增800亿元,按占70%的比例计算药费的话,预计农村药品市场将扩容560亿元。

根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2008年7月10日公布的数字:截至2008年3月底,全国已经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数达2679个,占应开展(有农业人口)县(市、区)数的98.17%,占全国总县(市、区)数的93.57%。参加合作医疗人口8亿,参合率为91.05%。截至6月底,全国31个省份已全部实现了全面覆盖,提前实现了今年全覆盖的目标。截止到目前,全国有12个省(区、市)人均筹资水平达到或超过100元,它们分别是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及中西部地区的安徽、重庆、青海和新疆。未达到100元筹集水平的省份都将在2009年至少提高到100元。

3、第四终端(城镇社区医药市场)市场扩容

卫生部部长陈竺曾表示,到201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将覆盖所有的城镇从业人员;2008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扩大到50%左右的城市,并于2010年基本覆盖约2.4亿城镇非从业居民。

在具体行动上,国家大力投入来发展城市社区卫生事业,一是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大力发展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的局面。

比如北京人均每年补助额是1400元,如果全国城镇按北京水平的一半(即人均每年700元)计算,2.4亿城镇非从业人口所带来的医疗卫生市场规模则为1700亿元。即使这1700亿元中只有50%是花在药费开支上,全国城镇药品市场规模将扩容850亿元。

4、政府投入使第一终端(医院市场)扩容

未来非常明显的是以政府为主导投入医疗、医药、医改的力度越来越大。国家医改要“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将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提供均等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而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通过加大政府财政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投入,降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可以起到刺激药品消费需求。

5、中药、中成药市场扩容

前两年,一些无聊之人叫嚣要取消中医中药。但是新的医改政策将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发展。加强和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比如在上海,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都列入医保目录范围。这对中医药生产企业无疑是重大转机。

二、如何抓住零售市场扩容中的市场机会

1、医药商业如何抓住终端扩容中的市场机会

笔者以为,无论采取哪种医改方案,商业渠道的扁平化、阳光化一定是必然趋势。而且,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后也离不开渠道商的配送功能。因此,具有规模优势、区位优势和较高运营效率的渠道商将是医改的最直接受益者。

医药商业要想在终端扩容中分得一杯羹,笔者以为做好一下几件事:

做好政府公关,事先介入新农合、社区用药配送的医改配套方案的改革中去,体政府分忧解难,替民众的及时安全用药负责,以便取得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医药产品配送的主导权权,占领由政府买单的这一市场。

比如,北京市2007年在全国首次提出社区医疗机构常用药品“零差价销售”,并选定统一药品配送商。实现全民医保后,社区医药市场将大大扩展,统一药品配送商将给药品流通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如北京有200多家药品流通企业,参与竞争配送资格的18家企业中,最后有两家企业获得了配送资格,并且是一家企业配送15个区县,另外一家企业配送其余三个区县。这样,获得配送资格的企业,几乎相当于对其所服务的区域有了完全的垄断权。

其次,建立以配送为主体的立体服务网络,以后快批将慢慢被快配取代,以快速配送赢得终端客户。而且国家药品新的价格确定机制,越来越鼓励直达终端,异地调拨,层层批发的价格空间肯定没有了,到达各种第三终端比如依靠自己的直达终端的配送能力

第三:为客户提供价值,必须提高各方面的服务能力:比如以品种优化为主体的品类管理、新特药普及推广能力、终端信息提供收集分析能力、终端客户用药的指导能力、终端客户医药知识提升能力。都是医药商业公司必须考虑的因素。

对此,不少制药企业持乐观态度。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认为,医药经济在2008年会以比较好的态势继续发展。尽管与新兴产业相比发展速度略缓,但不会产生运行脱节现象,甚至可能进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尽管有一些浮躁因素和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但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医药经济受金融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更依赖国家宏观政策的推进以及政府对民生的重视,人们有理由对医药产业保持信心。

2、otC品牌药企如何抓住第二终端的市场机会

目前otC产品已多达4488个,但市场空间还很大,很多品类的otC产品都还没有领导品牌,市场集中度还不高,这就给otC生产企业留下很多机会。

另外,根据南方所调研的数据,目前零售终端数量达到34万家,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终端为了活下去,纷纷采取价格战、高毛利产品主推、自有品牌产品、区域性或者全国性(如pto联盟)采购,大幅度、大规模拦截品牌产品。这既是竞争使然,也是产品同质化的必然结果。同质化的产品争夺终端,而终端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必然使得“终端准入”成为企业的一个大问题。

笔者判断,一下几种产品和企业才有可能在第二终端生存下去。企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1)、品牌产品:依靠持续不断的广告拉力、品牌形像、品质提升、服务到位来吸引消费者指名购买。因此otC企业必须做好两件事:

一是市场竞争和消费趋势的研究,找出可以脱颖而出的品种,品最好种具备医保资格最好、具有双跨资格也是很好的品种。如果调研发现某类产品的市场集中度还不是很高,市场还没有领导品牌,就是可选产品;或者是细分市场的某个品类;这都是可以运作广告品牌产品的必备必备条件,是绝好的市场机会;

二是策划好广告,并且选择好媒体、进行全国整体或者区域性投放,塑造品牌,这是很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由专业广告公司来策划运作。生产企业必须明白:第一,价值最大的始终是产品和沉淀在产品上的品牌价值。因为品牌强大了,就具备了通过消费者-终端-渠道的倒逼源动力,也就是品牌力。第二,品牌是不可取代的,供应商可以在产品质量上、产品差异化上、公关上、消费者服务和教育、品牌传播上、公益活动上加大投入,长期坚持培养强势优质名牌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这样就不怕了。

(2)、药店高毛利产品生产企业:即oem品种、自有品牌(pB)产品企业。

药店高毛利产品主推已成为趋势,短期内还会进一步发展,这对生产企业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店面的限制,这其实是一场入场资格的竞争,如果生产企业有足够多的产品批文,产品线宽度广度都比较多时,有就必须采取放下姿态,以总成本领先的策略,先为连锁药店生产高毛利、pB产品、主推品种等。目前四川禾邦、江苏晨牌等药企都成功使用了这一策略。其次抓住这一市场机会的方法是成立一个专门为连锁药店、连锁药店采购联盟(如pto)生产、服务、销售的队伍,跟踪连锁药店的产品销售、培训其店长店员,教会他们销售高毛利产品、oem贴牌产品。

(3)、独家专利产品生产:具有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地位。生产企业可以采用高定价搞促销的方法来在第二终端运作此类产品。

(4)、超低价普药生产企业策略:药店的价格标杆产品,只有生产企业只有采取总成本领先的策略,把给药店系统系统的价格降到最低,才能获得生存机会。

3、普药企业如何抓住第三终端的市场机会

第三终端政策扩容侯市场到底有多大,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基础数据:

乡镇卫生院3.9万个,人员104.2万人,床位67.5万张。

村卫生室60.9万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5.7万人。

第三终端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有为数不少的成功者,更有众多没有调研规划到位就匆忙进入的失败者,要想的第三终端市场扩容中分得一杯羹,笔者以为应该认真反思,做好一下四件事:

(1)、调研好市场

调研分析市场:以Swot分析法对自己企业内外竞争环境、自身产品结构欲进入市场消费者状况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

你有充分长的产品线吗?

你比竞争对手有哪些优势?

你的资金够吗?

要达到投入产出比合理,每人每月需要完成多少销量才能盈亏平衡。

用什么方法才能快速启动市场?

(2)、组合好产品线

企业的产品线必须足够长,且是普药、新普药、大普药才行,全新的产品在第三终端是较难开拓成功的。没有合适的产品线,就去贸然开拓第三终端,无异于自掘坟墓。

普药-普通常见的药物-国家基本药物

90年代初期以前,产品比较缺乏时期,一些中成药和常见的西药,也就是国家审批otC目录中的前几批药物以及一些临床药物。

营销特点:无需对医生进行临床教育与推广,已经形成固定的用药习惯。商业渠道自动流通,基本没有多少利润空间。

新普药

90年代以后,尤其是95年以后上市的一些新药,档次高、疗效快,经过医药代表在医院的约10年的推广工作,逐渐被医院普及和消费者接受,尤其是慢慢进入农村市场被广泛接受,成为新的普药:比如头孢类抗菌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左氧、利君沙、六味地黄丸等。仿制药多是新普药。

营销特点:有一定技术含量;有一定的临床基础;医生接受;有一定利润空间。需要医生的临床教育和推广。

大普药:即大品牌、知名品牌药物。

近5-10年内,一些好的中成药以及西药,原来没有很大销量,但生产企业在中央电视台等大媒体上投放广告,树立了品牌,并且坚持一段时间,被市场接受的中西产品,比如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乌鸡白凤丸、六味地黄丸、花红片、感康、葵花护肝片等。就是说大品牌的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一般都会成为普药,成为渠道流通品种。

营销特点:广告带动,消费者指名购买。独家或者非独家产品。

第三终端流行的药品

固体口服制剂,该类产品的交易额占到市场份额的57%以上,其中化学药及生物制品固体口服制剂占33.13%、中成药固体口服制剂占24.09%;其次是外用药品和注射剂,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1.34%、10.16%。

化学药仅抢得一半份额:2006年,第三终端市场化学药和中成药的交易金额份额分别为47.30%、37.07%;此外,外用药品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交易金额份额为11.34%。

化学药销量依次为抗生素类药、循环系统用药、解热镇痛药、消化系统用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制剂,这些类别一共占据化学药及生物制品市场70.11%的交易份额。在化学药及生物制品中,价格在20元以下的产品占据了70%的交易份额。

第三终端对产品的要求

疗效好。机理简单,医生清楚,不需要做学术推广,患者容易接受,品质好是产品长期占领农村市场的关键,药品没有疗效,品牌无论如何也树立不起来的。

介于临床用药与otC之间,零售、医疗机构都可以卖的双跨品种。

在确定产品组合的情况下,选择主推品种,可以按品种、时间(季节)进行组合。最好有3-5个主产品,若干个辅助产品,形成产品线。

产品价位:价格卖穿,离死不远。价太低就没有空间,一般以中低端为主,日均消费3-5元/日较为合适。

产品结构要齐全:在选择产品结构时注意一下要素:一是盈利产品和走量产品相结合;二是考虑季节性因素,根据季节变化,重点推广一些应时的季节性产品;三是地方性疾病用药因素,比如广东东莞是结石病的高发区,鼻咽癌是整个广东省的“省病”。

活动、拜访、宣传、资料都围绕主品种开展,其他品种为辅.

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总成本领先。

你的产品必须有价格优势,要有价格优势就得有成本优势,要有成本优势就得有规模优势,因此,企业要慎选开拓第三终端的产品群。

(3)、规划好渠道及促销策略

开拓第三终端,企业要把药品配送到位,必须依靠配送商。就是说借力渠道是开拓第三终端目前的首选,药品配送需要加价,而国家对药品价格进行严格管控,这不利于企业向农村发展。

当地覆盖第三终端的医药公司、资金实力、对于经营差、濒于倒闭的销售渠道和没有能力覆盖更多第三终端的渠道必需警惕。

能够覆盖到多少家第三终端客户?

该公司有无开拓第三终端的经验?有无相应的人员队伍?人员素质和开拓精神如何?

配送能力:有无相应的配送车辆?

是否是“两网”定点单位?

合作的目的动机是否正确?是否主推你的产品!

注意各第大商业公司的网站上的信息。

对于第三终端的基层乡村医生,他们是集采购员、销售员一身,集老板与员工于一身、集药师与医师于一身,采购既注重价格又注重疗效,可以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促销。

(4)、管理激励好队伍

首先人员应该本地化。

其次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应该非常明确。

第三是给与其明确的工作目标:

发展Vip客户:资信、服务、优惠政策兑现,建立第三终端客户资料的建档

通过客户与销量以及潜力分析,确定重点客户。

会议营销:半年召开3-4次小型灵活的会议。

目录营销:适合农村的品种、价格、用药常识。

电话服务专线:受理订货及各种咨询服务业务回访跟踪 重点客户、一般客户、年终答谢会:Vip客户表彰、发展。

4、普要企业如何抓住迅速扩容的社区第四终端市场

第四终端是笔者在去年的医药经济信息会上正式提出的概念,是指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企事业单位卫生院、卫生室等。其主要职能国家定位有以下六个方面:健教、预防、保健、康复、计生指导。社区是各地政府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在大力扩抓住大的市场终端领域,在这一市场扩容中机会的方法步骤如下:

1、成立政府公关部或者叫做政府事务部,时刻关注当地政府医改对社区第四终端的政策信息。及早介入,为政府分忧解难。

2、重视招标采购和各种目录:招标时一定得关注中标价格。同时还得关注进入社区用药目录、零差率目录、招标采购目录。因为目前社区用药还是政府主导、政府出钱,基本都是医保定点单位。

3、选择好具有开拓和配送能力的商业公司,不是所有的商业公司都有社区用药的配送资格的,因此也必须趁早关注这些医药商业公司。尤其是区域龙头型商业公司。

4、出钱对社区的全科医生进行学分制赞助提高和全科医生培训、学术资助、专家讲座、提供疾病诊疗最新资料和手段。在专业杂志如《社区医师》上刊登广告和软文,以及医药的临床观察研究论文。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篇4

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国内移动医疗细分领域就获得108亿元投入,app超过2000款,因“刚需”产生的市场规模将在2017年突破125亿元。

然而,走过2014年的“快速吸睛”,2015年的“资本逐鹿”,一路“烧钱”的移动医疗,却在2016年悄然发生着改变:先是年初陆续有企业宣布裁员,资本“断粮”后生存堪忧;后有国家食药监总局全面叫停“第三方网售试点平台”……

“经过行业‘井喷式’爆发,如今移动医疗市场已在内外夹击中略显逼仄。”大姨吗创始人柴可在接受《中外管理》专访时分析:市场上有关医疗、大健康的app种类繁多不假,但同质化严重,加之政策、观念、专业性层层壁垒,普遍陷入盈利窘境,此时用烧钱获取流量方式,难以让资本回血;特别是进入B轮融资后的公司,运营效率与内在价值将成为“活”下去的关键。一句话:市场回归理性时,创业者只有拼内功!

大浪淘沙见真金。

2016年也涌现出不断深耕细分市场,积极寻求突破的移动医疗“急先锋”:春雨医生2015年线上问诊营收1.3亿元;杏树林凭借B端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医生工具”到“医生职业成长和临床交流移动协作平台”的过渡;而自带强大险资背景的平安好医生,则以保险支付与费用控制独特优势,成功拿下5亿美元融资……

行业佼佼者“活”下来的诀窍是什么?移动医疗“玩家”如何在投资整体遇冷后,找到差异化服务模式并站稳脚跟?

“投资热潮”退去后的佼佼者

2016年无疑是近三年移动医疗创业的低潮期,除少数几家细分领域领先者仍能获得资本热捧外,大部分创业公司挣扎在a轮或B轮融资的路上,甚至难以为继。以“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为例,今年8月裁员300人,创新事业线全面撤销;而医药o2o药给力也因融资未果被迫暂停业务,其负责人曾对外称:“2015年12月就已确定的投资,变卦只在一夜间。”

致力于早期项目孵化、投资的创客总部创始人李建军向《中外管理》坦言,他不会轻易投移动医疗项目。如果要投,也只聚焦平台、生物医药等方向。

“移动医疗的确是未来极具前景的市场,但项目高度雷同,大多是一个app简单连接医患。”李建军分析,当企业进入a轮、B轮后,投资人只会在相同细分领域选择第一或第二的企业,此时大量同质化项目无法商业变现,服务又缺乏核心医疗价值,商业模式短板让资本却步。

春雨医生、杏树林的投资人,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则对此持乐观态度,他告诉《中外管理》,医疗行业有抗周期性,受资本市场涨跌影响不大,且看病吃药需求一直存在,资本关注的是创始人能否在明确目标后坚定走下去。以春雨医生为例,最初是电话问诊,后发现不仅占用医生时间,也难以沉淀医患数据。“半年后我们与团队创始人张锐商量将电话改为语音和文字形式,不仅可为用户提供更低付费模式,也能利用好医生的碎片时间。”

事实证明,陈维广的判断是对的。春雨医生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线上问诊收入为1.3亿元,收入3000万元,现已完成12亿元融资pre-ipo环节,并有计划分拆上市。

与春雨医生聚焦医患关系的C端市场不同,杏树林――这个骨子里充满医学基因的公司,占领B端才是核心竞争力。正如张锐所说:“要在2016年打造百名收入100万元的医生。”已累计80万医生用户的杏树林,也有相似愿景――为医生搭建一个能打造个人品牌的平台,提高行医效率,获得更高收入,最终找到发挥所长的市场。

作为移动医疗早期创业者,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分析得出:移动医疗在中国,尽管针对大众的在线医疗产品需求量大,但面临更多政策壁垒;而针对小众专业人士的产品,商业模式清晰,难度在于内容专业性。后进入者亟须组建一个集医学、技术、互联网运营于一体的专业团队,搭建清晰盈利模型。

这样一来,产品差异化更加明显,在足够大的医疗市场上,创业者各自商业空间自然清晰可见。张遇升告诉《中外管理》:“降低误诊差错的有效办法,是按照临床治疗标准化信息去执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标准化医学信息‘搬’到手机上,方便医生随时查用,降低出错率。”

2016年1月,完成C轮融资的杏树林实现全面商业化,从“医生工具”转型为“医生职业成长和临床交流移动协作平台”,盈利来源一是与药企开展数据与营销合作,二是版权内容向医生收费,2015年平台盈利超千万元。

张遇升认为,不同医生及同一类医生在不同阶段,需求并不一样。“想用一个社区将所有医生‘黏’在一起不现实。”

杏树林的做法是,按照医生碎片化需求,聚焦“医口袋”、“病历夹”两款不同功能产品,如针对需要做研究的医生,“病历夹”可提供病例搜集、管理与统计分析,内置的“云病房”,还可帮助处于事业上升期、想树立声誉的医生打造专属“云学院”;对于基层医生,“医口袋”中上千册图书可提供丰富基础知识。

“以医带患”尚需辩证而论

绕开春雨医生以患者为中心的“轻问诊”模式,也不同于杏树林打造“医生职业成长和临床交流的移动协作平台”,已过B轮融资的杏仁医生app,搭建的则是一个医生个人CRm系统,即医患沟通管理“工具”。

“选择从B端切入,实现服务C端人群目标。”杏仁医生创始人马丁称其为“和医生一起经营患者”。作为首款与微信集成的医生专用app,医生可借此与其就诊患者建立紧密联系,并提供特色随诊、跟踪、交流、检索功能。产品定位为医生重要的行医辅助工具,让其可为患者群提供多种特色服务。

2016年,杏仁医生加大患者端影响力,通过线下落地医生工作室形式,为医患提供医疗闭环服务管理。马丁认为,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的核心角色,最终决定能否吸引患者;抓住了医生,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和提高效率的工具,将是解决医疗体系痛点的最好尝试。

“站在患者角度来看,真正诉求是病症能否得到有效治疗,此时移动医疗app从哪里获取患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何种方式抓取病患痛点,提供满意服务。”张遇升表示,尽管B端市场“医生工具”从“医生”端口获取用户最为精准,但杏树林不会开线下诊所,而是通过帮助医院、科室共建医患管理中心方式间接布局患者端。

张遇升举例,2016年9月杏树林与康康血压、以岭药业联手组建国内首家慢病防治互联网医院――“康康慢病互联网医院”(下称“康康”),在获取互联网医院牌照后,线上处方、诊疗将合法化;未来不仅会为康康输入医生资源,还将凭借在慢病患者管理、随访方面积累的创新诊疗模式,为其慢病管理提供参考标准。

“长远来看,‘以医带患’仍需辩证而论。该模式尽管可深入服务患者、提升医生效率,但并不意味着这家移动医疗公司就一劳永逸地拥有了医疗资源。”柴可对此强调,医疗体系永远以“医生”为中心,拥有名望和医术高超的医生,永远不会效劳于任何公司或机构,医生走到哪里,患者就会跟到哪里,企业无力掌控拥有不可或缺医术的医生。试想未来若真能出现聚集大量医生的所谓“医疗上市集团”,那与当下体制内医院区别何在?由此,“垄断医生入口就拥有一切”只是空谈,“医生多点执业”才是移动医疗的大势所趋。

此外,以构建线下熟人医患关系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盈利难题。

有分析称,“让医生服务过的患者,自发构建线下随访和医患关系链沉淀体系,同时延伸商业价值”的逻辑并不成立:一是当线上线下变为熟人关系后,无论医生收费还是患者付费,都将变得困难;不像好大夫在线,医患不直接见面沟通,患者付费后,反而能得到快速、有效反馈,即偏陌生关系付费会更顺利。二是医患双方一旦构成“强关系”,平台价值将被弱化,没有黏性收费也将无从谈起。

“资本破局”必先服务破局

与低盈利对应的,是移动医疗行业持续爆发的流量数据。

如2016年5月完成a轮融资的平安好医生,就借助平安集团优势,在数据流量上表现亮眼。截至8月底,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已破亿,月活跃用户2774万。除通过1000位全职医生形成核心服务圈,还签约5万名社会化医生作为服务外圈,汇集5000名三甲医院名医,实现全国名医“一键呼叫”。

“探索差异化服务,将海量流量变现,缓解持续烧钱亏损状态,是移动医疗应重视的共性问题。”凡星资本合伙人张勇阐释,按服务对象划分,移动医疗商业模式有三:患者服务端企业,如以问诊挂号为入口整合医疗资源、慢病管理等;医生端移动医疗企业,分为医生集团和医生社区、工具,靠把握医生资源切入医疗服务;医院服务端企业,以网络医院为主,为医院开展网络远程医疗提供平台。

可喜的是,市场亦有先行者试水,各种结合自身优势的特色服务层出不穷:

以坚持不做线下、专注线上问诊、分诊的好大夫为例,创始人王航坚定认为在线咨询必须向线上诊疗深化,才能实现规模化盈利。其与银川市政府共建的智慧互联网医院已于今年10月开业,超过3000名医生完成了互联网医院多点执业备案手续,可开展网上诊疗,预计年底加盟医生将达万名。“互联网医院的出现,标志着线上诊疗真正开启移动医疗商业化进程,医生可远程复诊、续药,实现小规模盈利。”王航对《中外管理》说。

相比导医导药、广告植入等收费方式,支付方保险公司一直被看作移动医疗最佳“钱柜”。

对于过亿用户流量的变现,平安好医生回应,平安旨在打造“线上投保与健康管理咨询+线下诊所”的服务闭环:互联网保险产品“抗癌卫士”全程实现线上投保、核保、理赔和支付服务,并为投保人提供多项健康管理服务;线下签约5000名三甲专家医师,投保人通过移动端即可实现电话问诊与线下预约。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硝苯地平;高血压

1药物简介

硝苯地平是钙拮抗剂之一,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作用,抑制血管痉挛效果显著,是变异型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临床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特别是变异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1]。经调查显示德国拜耳的拜新同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是市场主要品种,硝苯地平片的生产厂家是近300家,排名靠前的硝苯地平在国内的注册生产厂家共有7家,见表1。

2硝苯地平的Swot分析

2.1硝苯地平的优势

2.1.1硝苯地平是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高血压药的销售份额也在持续增长,达到年平均增长率20%以上。并且目前关于硝苯地平的新作用的研究依然没有停止。

2.2.2国产硝苯地平控释片与进口硝苯地平控释片对治疗高血压病同样有效、是轻、中度高血压满意的降压药物,但国产硝苯地平价格相对较低,有利于国产硝苯地平的推广[2]。同时是所有治疗高血压药物中药效显著并且是价格最低的降高血压药物,见表2[3]。

高血压药物使用以后便不能停药,需要终身服药,所以价格是否合理也将是影响其终端销售的一个重要原因。

2.2硝苯地平的劣势近年来,虽然国内硝苯地平所占的份额持续增长,但在样本医院的调查中显示,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仍以德国拜耳的拜新同为主,占据70%以上;国产药品面对外资企业,我们在开发新药能力、投入研发、创新技术、营销策略、开拓市场、宣传、人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2.3硝苯地平的机遇

2.3.1预计2020年我国医药市场将达到1200亿美元,从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随着医药行业进一步开放,控制销售终端资及源营销网络将成了医药行业重组的焦点。

2.3.2未来2~3年医药行业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处方药市场泡沫逐步挤压,今后长期反商业贿赂,中间商空间越来越窄,产业链利益分配将重新划分。otC市场将会保持更快速发展,终端药用消费药品品增速增大,otC市场预计未来将保持14%到15%的增速。

2.4挑战

2.4.1硝苯地平在生产厂家间竞争的同时,还面临着其他一线心血管药品如氨氯地平、卡托普利等的强有力竞争。

2.4.2心血管药物市场上中成药发展潜力也非常迅速,如天津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

2.4.3有调查显示在购买抗高血压用药的首要原因中,医生影响依然最大,见表3[4]。

3结论

以上分析认为,在患者第1次购买药品后,医药企业重复购买问题;同时还需要关心产品每次销售后的患者使用情况,售后服务的深入人心更有利于持续的销量提高并且相对于医药企业实现第1次销售而言更容易一些,是一种投入少而销售效果佳的营销手段。

所以,企业不要只关心产品的前期销售,还要提供药品的售后服务。目前硝苯地平已经成为大家众所周知的治疗高血压药物,并且是所有高血压治疗药物中疗效显著价格最低的品种,发展一定要抢占终端零售药店市场,做好社区宣传和售后服务,才是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邬刚.硝苯地平的合理应用医学美学美容[J].2012,20(11)

[2]陈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成本一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2008,03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外资;医疗市场;利弊;建议

医疗体制改革是目前社会之热点,政府之重点,是一项牵涉面广、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我国医院市场的放开问题、医院的进入权问题一直是医改的焦点之一。最近,我国政府明确表示多渠道办医将是长期坚持的改革方向,表明了对外资进入公立医院的鼓励态度。但也有人士认为外资进入会进一步将我国医疗服务推行市场化,加剧看病贵的局面。本文从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现状、问题入手,分析外资进入我国医院市场的利弊,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现状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疗市场为外资进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我国医疗保险的改革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外资医院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某些市场监管规定、政府干预以及市场准入的限制等种种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资医院在国内医疗市场的作为。未来,外资在中国医疗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外资医院数量偏少,规模不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外资开始进入大陆医疗市场。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外合资、合作医院数量共计200多家,不到全国医院总数的1%,数量偏少,且规模都不大,医疗服务集中在眼科、口腔科、皮肤科、骨科、妇产科、整形等专科范围,较少涉足大型的综合性医院。

2.外资投资医院主要有四种形式

第一,创办分语种的涉外合资医院,主要服务于在华工作的外籍员工及其家属。第二,投资创办会员制医院,成为会员后即可享受24小时上门服务和专家远程会诊。第三,与国内资金联手购并已经建立营运的医院,此种方式最具可行性。第四,组建医疗投资管理公司。

3.投资政策越来越宽松

在10年前,我国对外资进入医疗市场的投资比例规定为不超过30%,内资不低于70%,而现在内外资比例规定倒了过来,但仍然不允许外资独资建医院。近几年,部分地区的鼓励外资政策已经走在了国家政策的前面,如广东对外资开放了社区医院。但是,相关政策法规的缺位已经成为外资医院发展的障碍。

4.配套政策法规缺位

目前外资进入中国最大的风险是有关政策法规的缺位。外资医院走高端策略,投资巨大。但对动辄几亿元的投资,除了前几年相关部门颁布的条例和法规,我国目前还尚无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

5.行业歧视政策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外资等非国有医院不能享受国家给予非盈利医院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盈利性医院按照总收入50%上缴营业税)和土地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外资医院被排除在了医保定点医院和事故鉴定机构之外。个别地区如浙江已经规定外资医院享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核准医保定点单位和上缴营业税和土地使用税,自产自用制剂的增值税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院相同的标准。

6.外资医院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来华工作和常驻的外籍人士数量迅速增长,对外资医院的需求增加。而随着先富起来的中国高端人群的不断扩大,外资医院的潜在客户增多。雷士医疗调查发现:家庭总资产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端人群,有86%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医疗服务不尽人意,有54%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有可能”或者“比较有可能”尝试外资医疗或疗养服务。

二、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利弊分析

1.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好处

(1)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形成竞争。我国医疗市场引入外资会在国内形成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打破公立医院的长期垄断。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垄断经营是导致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垄断,医疗行业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引入外资,破除了垄断,就会形成强烈的医疗市场竞争态势,市场调节的功能自然会在平抑医疗价格中发挥作用,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也许会由此而趋于缓解。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当前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办合资医院,对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2)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来华的外资一般具有丰富的运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经验,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掌握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人才。把国外的先进医疗设备、技术、人才和医院经营管理理念带进来,为国内的一些公立医院改制提供有益的借鉴。这有助于公立医院突破改革的“瓶颈”,从而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多途径、全方位地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3)解决医疗转移支付问题。允许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还可以解决一个很重要的转移支付问题。外籍在华人士基本都有国际医疗保险,在外资医院就诊,由医院和保险公司联系结算医疗费用。而随着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高收入阶层也都有相对比较完备的医疗保险。高收入阶层选择在私立医院就医,费用通过商业保险支付,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于低收入人群。

2.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弊端

(1)加剧社会医疗服务不公。我国医疗资源本身分配不够合理,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医疗资源匮乏。而外资医院多分布在大城市和外籍人士较多的发达地区,更加剧了医疗分配的不均。另外,国内高端人群享受着国际化的医疗服务,而部分老百姓还不能享受最低医疗保障,无钱看病。这种不均程度的加剧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安全问题。

(2)公立医院人才流失。外资医院往往资金雄厚,设施设备先进,人事管理自由,薪酬丰厚,且有很多到国外培训的机会,因此,可能会吸引一批技术高超的公立医院医务工作者流入外资医院,造成公立医院人才流失,降低其服务水平,对国家医疗公平和整体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总之,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会有助于打破目前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形成竞争态势,并且外资带来了先进的运作理念和医疗技术,有助于推进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虽然外资进入也带来了部分消极影响,但随着我国医疗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深入,这些弊端会一定程度上被克服。

三、对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建议

1.外资医院要在细分市场上下功夫

海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似乎总有一种投资惯性,即希望凭借资金的规模优势大范围切入行业,直接攫取行业上升阶段的高额利润,做到通吃市场。但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医疗市场鲜有成功案例。外资医院应该在细分市场下功夫,选择小而专的专科医院。重点建立公立医院较弱的科室,起到对医疗资源查漏补缺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获准生证,又不易得到强大对手的关照,管理也变得简单。

2.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

现行中国政策不允许外方独资,找到一个理想的中方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好的中方伙伴可以帮助外资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政策。韩国SK集团与中国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合资成立的爱康医院的成功就是一个范例。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具有政府背景,熟悉中国政策和市场,而且与全国近千家医院签订了各类合作协议,具有很好的业界资源优势。

3.进一步拆除思想上的“樊篱”

吸引外资,允许和鼓励多元化医院的发展,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公立医院与外资医院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期外资医院在竞争中较快地发展壮大起来。这样,既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对医疗事业资金投入的困难,又能够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需求。

4.完善、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我国还缺乏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急需出台一部《医院法》或《医疗机构管理法》的基本法律,明确规定多产权属性医疗机构的定义、界定、运作规范及利润分配原则,对于医院投资项目中外资的合作,特别是涉及并购重组的项目,制定明确的操作规则和流程,减少医院投资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5.加强政府监管

中国政府对外资医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治疗质量、医务人员的资质,要依法严格监管。只有这样,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办合资医院才不会影响中国居民享有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政府对外资医疗的监管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市场的作用下不顾一切地追求“利益最大化”。

6.保持医疗人才合理流动

外资医院对公立医院的最大冲击是可能造成的人才流失。外资医院的“人才本土化”战略,直接威胁公立医院的生存。公立医院要进行合理的人事体制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靠机制留人。对于高技术人才要委以重任,为职工设计光明的职业发展前景,充分利用公立体制,建立健全的保险和退休保障制度,使外资和公立医院间保持合理的医疗人才分布。

国外医疗机构的变迁模式和我国医疗机构出现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医疗机构格局必将被打破。发展国际化、产业化的现代化医疗服务实体势在必行。而外资的加速介入,亦将进一步带动中国医疗市场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志明,陈春涛.医院引进外资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1,7(20):36-38.

[2]陆兴.外资投资中国医院的现状、前景及政策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5,43:36-39.

[3]陶倩.外资医院:鲶鱼身份[J].当代医学,2005,7:24-26

[4]王强.外资医院试水中国[J].商务周刊,2004,20:68-71.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篇7

[摘要]滇西民族医药第三终端市场是一个相对落后、极具发展空间的市场。与其他市场的消费者相比,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价格敏感度高、品牌敏感度低、购买诱导性强、品牌忠诚度高等特征。无论从宏观营销环境来看还是从微观营销环境来看,深入开拓滇西民族医药第三终端市场具有良好的机遇和利润空间。

[关键词]滇西;医药市场;第三终端;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07-02

1引言

医药市场第三终端主要是指广大农村和一些城镇的居民小区,如社区和农村的个体诊所、企业和学校的医疗保健室、乡村医生的小药箱、农村供销合作社及个体商店中的常用药品销售专柜等。即除医院、药店之外的,直接面向消费者开展医药保健品销售的所有零售终端。滇西民族医药市场第三终端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市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医药市场第三终端的不断支持、改善,滇西民族医药第三终端市场出现了新的转机,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购买力、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制定滇西民族医药第三终端市场的营销策略,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医药产品与服务,开拓滇西民族医药第三终端市场,无论对于医药企业还是对于第三终端的消费者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第三终端市场消费者特征

21消费者特征

滇西民族医药市场第三终端是一个相对落后、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消费者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价格敏感度高。在经济学理论中,价格敏感度即价格弹性,表示为顾客需求弹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由于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化。如果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是比较敏感的,被称为富有弹性,即敏感度高;反之,则为缺乏弹性或单一弹性,敏感度低。滇西民族医药市场第三终端,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市场,这里所说的价格敏感度高主要是针对存在竞争性的区域而言。经济的落后,导致消费者用于个人医疗的消费支出明显偏低,甚至为零。这就致使消费者对医药产品的价格敏感度偏高。在消费者有选择购买不同医药产品的机会时,同种疗效的医药产品,消费者更偏好于购买价格便宜的产品,(因为常识的缺乏或者经济的考虑)而不会考虑副作用等其他方面的影响。

(2)品牌敏感度低。在这部分消费者的心中,疗效明显的就是最好的“品牌”。因为品牌附加值往往造成品牌产品价格偏高,而滇西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消费者购买力有限,因此对于品牌医药产品缺少必要的体验和认知。当然,这并不否认消费者对品牌产品(在他们看来的高价位医药产品)的认可,只是在购买力限制的情况下,滇西民族医药市场第三终端的消费者不太在意是否是名牌产品,甚至对生产企业和产地等也毫不关心,因为消费者只买疗效显著并且价格实惠的医药产品。

(3)购买诱导性强。从消费需求来看,消费者基本上都是有病求医,甚至是病情比较严重了才去求医,很少有“治未病”的消费者。而且消费者缺乏基本的医药卫生常识,对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缺乏了解与分析,对药物使用方法及病理药理知识知之甚少。对于这类有病投医的消费者如果营销人员或者医务工作者能根据消费者的疾病需求推荐相关医药产品,且疗效显著,消费者一般都会接受营销人员或者医务工作者的提议,从而购买该医药产品。

(4)品牌忠诚度高。在这个市场中,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主要源于对疗效的认可度。一旦消费者认可了某个品牌或者产品,以后遇到同样的病症,他们决不会购买其他牌子或者品牌的产品,而且他们还会给该医药产品作宣传,口碑效应十分显著。从这个层面来说,好疗效等于好品牌,好品牌就是好疗效。疗效好,医药产品的品牌就自然记在消费者的头脑中了,而且消费需求很难转移。滇西民族地区淳朴的民风强化着口碑营销的效果,其他替代产品要想进入该市场,就要为此付出巨大的消费转移成本。

(5)保健意识不足。对于一个恩格尔系数偏高的市场,消费者需要满足的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对医药产品的需求通常是有病求医,养生保健意识不强。因此,对于保健养生的时尚消费、符号消费等基本上是一块空白。超额利润的项目和产品在滇西民族医药市场第三终端的生存发展空间非常狭隘——它只能在政府政策和较大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居民生活水平和教育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保健品和养生(美容、保健)服务市场的潜在市场。

22未来消费需求预测

滇西民族医药市场第三终端随着医药企业对这个市场的关注度的加强以及消费者文化素养、经济能力等的提升,这个市场将会由现在的“蓝海”变成将来的“红海”,在市场的诱导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会呈现如下的发展特点: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篇8

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9

[摘要]医疗器械是基本医疗机构的必备硬件设备,直接象征此医疗机构的医疗和技术水平,不仅关系到所在地方群众的身体诊疗状况和社会效益,而且直接影响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占有范围较广阔的市场,并且从长期方向看存在良好市场前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逐渐扩大和拓展,其水平逐渐趋向先进化,并且与国际水平接轨。但是市场模式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必然出现相关不足和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为代表,分析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其市场状况。

[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5(b)-0192-02

医疗器械是所有医疗机构的诊疗必备方法,并且随着诊疗要求的日益增高,而不断更新和发展,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水平也逐渐从单纯模仿发展至主动创新,增加医疗器械的先进程度。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以及销售模式向发达国家跟踪借鉴,并且根据我国基本情况而演变成为适合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产品品种丰富多样,形成多个聚集区,其中浙江市场为聚集之一[1]。为进一步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拓宽市场前景,应不断分析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了解其市场状况,不应忽视医疗器械产业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本文以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为代表,分析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其市场状况,报道如下。

1医疗器械产业介绍和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所涉及范围和理解各国之间存有一定差异,普遍认为其是一种工业产品群,由各型产品聚合成医疗器械产业。医疗器械具有多种特点,多设立在卫生机构用于医疗保健活动,其产品类型复杂,所涉及技术范围较广,对人身安全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自身作用对人体达到一定预期效果或者辅助效果。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以医用电子工业、机电工业、精密仪器工业、材料工业等几个部分组成。

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柱,致使医疗器械产业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体现在其对卫生产业的经济效益上,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人类贡献的社会效益方面。医疗器械重要性存在于多种方面,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够从分子生物学方向、生化物理或者化学角度微观分析病因,从根本机理角度诊断和治疗疾病。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器械辅助作用下,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增加一定工作时间内的诊疗病人数量,增加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医务工作者对医疗器械产生依赖性是必然趋势。为突出医疗器械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浙江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每病床占用专用设备金额进行评估和整合,2010年平均34589元,比2009年增加25.3%[2]。同时,对浙江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行调查,近10年死亡率明显降低,市民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均与医疗器械有一定关系。

2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2.1现状分析

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从历年发展形势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从无到有,再从小型发展扩大,最终发展成为产业,培育多家骨干企业。浙江市场也逐渐发展为重点生产区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逐渐扩大,其构成包括原系统的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本省的科研等从业人员逐渐扩大,每年开发新产品数量递增。目前,已有上万个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并且已经开始更新换代,生产一大批高科技品种,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

根据作者调查,截止到2013年底浙江省共有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92家,其中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1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19家,职工总人数26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00多人。第二类企业602家,第三类企业224家,共826家,职工总数为49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00多人,其中杭州和宁波合计510家,占全省企业数的61.7%。

目前,全省第二、三类企业涉及的产品品种主要集中在口腔科材料、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医用光学内窥镜设备、手术室和急救室设备、病房护理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及体外诊断试剂等七大类产品。其中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01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33家,体外诊断试剂企业85家。

经调查和分析,浙江市场医疗器械市场存有一定特点,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存在多层次化,主要受医疗机构层次化影响,从省市区医院到地方疗养院,各层次卫生机构医疗水平不同,造成其所需医疗器械水平不同,形成多种层次和档次。医疗器械市场中以医院,尤其省市级医院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最全面,多需求高档诊断治疗器械,不过此类医院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不同档次的医疗器械所涉及的医疗机构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决定医疗器械市场的层次化。再者,经现状分析,由于医疗器械工业基础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较薄弱,因此常规医疗器械,尤其中低档次医疗器械占医疗器械大部分比例,可达90%以上[3]。但是其整体结构存在一定合理性,因为现有手术器械较齐全,基本能够满足和符合手术操作需求,即使精密器械的生产水平较低,但是临床所需要的诊治器械以及保健器械基本均有生产,并且逐渐依据临床患者需求得到更新换代。但是为满足医疗器械市场动态平衡变化,应不断扩大和调整整体结构,使其更符合医院装备标准和需求。

对浙江市场医疗器械市场进行分析,还存在的一种现状,表现在生产集中化较弱,程度较低。首先对于一次性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勉强满足相关需求。其次,如mRi等医疗器械生产家较少,多需从国外进口,市场份额较少。为将省内医疗器械工业发展扩大,浙江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以及政府对其在医疗器械开发方面抓紧培育,不断促进医疗器械设备销售收入,推进全国医疗器械整体水平。因此,应充分发挥医疗器械设备发展潜力,将其推进高速发展阶段。

2.2存在问题

医疗器械设备发展同时,仍然存有多种不足,影响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和正常运转,主要因素体现在:①医疗器械设备技术水平较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医疗器械设备,尤其是精密仪器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综合多种技术含量,复杂和综合化。不仅浙江产业,甚至全国水平均较低,器械生产水平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将近20年差距。产业结构中,以低水平基础器械为主,占据主要市场,并且存有明显重复化,缺乏创新等设计,使市场整体水平发生滞留[4]。过度依赖进口产品也是器械市场结构中的显著现状和问题,据2007年调查研究中心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专项调查显示,约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Ct市场、80%的中高档检测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国外医疗器械市场过度瓜分沿海浙江等城市器械市场。国产率较低,难于发展,而医疗机构采用进口机器,也加重了患者看病负担,增加看病难、看病贵的发生可能性,对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②人才不足医疗器械产业和生产机构中缺乏创新性人才,致使企业处于仿制和改进水平,不能进一步满足和符合市场需求。由上可知,截止到2013年底浙江省共有392家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其中351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家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9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职工总人数可达26000人多,而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3500多人。第二类企业602家,第三类企业224家,共826家,职工总数为可达49000多人,而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8500多人,由此,国内对于医疗器械设计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主要受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育体系的整体影响,因此缺乏相关专业性人才,并且造成人才流失。③资金短缺医疗器械的研发,尤其是精密度较高器械的研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医疗器械市场上大多数被国外品牌所占据,而一台进口Ct的价格从200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价格昂贵,由此资金不足可明显增加器械开发难度,使生产水平出现滞留状况。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31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美元规模,但是由于市场结构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本身资金投入能力有限,资金需求的长期持续性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但是银行等地方获取资金存在一定困难,增加了投资风险,加重医疗器械研制开发的困难性。另外,缺乏力度较强的监督的法律也是影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3市场状况以及发展前景

经2010年对中国浙江医疗器械市场容量进行调查,容量水平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但是其与药品比例仍然较小,因此,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和前景具有广阔的范畴。医疗器械的需求水平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而不断扩大,人工关节、血管支架、牙种植体年需求量逐渐增大,现存的医疗器械生产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国家政府加大关注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力度,实施相关政策,2006年和2007年分别出台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5],将重点领域设在群众健康方面,将攻克大型医疗器械,推进自主创新水平,加快和促进新型企业发展。到近三年的《“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已经将多种高端医疗设备研究化为医疗设备领域重点开发对象,为中高端产品的研制打下一定后备力量,培育多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扶持相关企业的开展。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医疗器械产业逐渐受到国家重视,并且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

为支持医药卫生事业,政府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降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难度。但从浙江省内相关资金投入分析,2011年省内医疗卫生支出较2006年增加23%,已经达到100多亿。并且为相应国内新医改实施,医疗体系在省内广泛增加,卫生体系得到全面覆盖,增加地方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械的需求量[6]。以上政策均使医疗器械产业存在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加吸引力度,吸引投资企业的加入和联盟,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至2011年,单纯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中,医疗器械行业融资案例数新增4例,投资机构加大对医疗器械投资的兴趣,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器械产业资金问题,加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步伐[7-8]。

政府提倡的医疗改革增大了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一定机遇。使卫生事业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要求愈加严格。为规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技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装备水平,应大力引进优秀创新型人才,扩大医疗器械企业规模,形成良性循环,以自主创新为原则,打造新型化医疗器械产业,提升整体研发水平,避免低水平器械的大量重复化,增加中高端器械的研发力量,降低高端器械的进口数量,从整体增加我国医疗器械的国际竞争水平和力度。

[

参考文献]

[1]杨涵,王晓炜,刘洪伟,等.从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监管[J].中国药业,2012,21(2):7-8.

[2]李军.提高陕西省医疗器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J].中国药业,2010,19(4):9-10.

[3]曾蓓.关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分析[J].医学信息,2013,(11):542-544.

[4]欧阳昭连,池慧,杨国忠.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力专利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2):34-35.

[5]吴郦媛.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探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45-46.

[6]李玉衡.医疗器械产业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原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祈耀教授谈医疗器械产业现状与未来[J].首都医药,2010,(17):365-366.

[7]余元骏.国产医疗器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0):145-146.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医药企业;第三终端;第三方物流;合作博弈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15-02

1引言

新医改方案实施三年来,医改的工作逐步、分层次地推进;“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实施方案中将进一步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三方面列为下一阶段医改工作的重点。近日,根据卫生部部长陈竺的介绍,第二版基本药物目录正在等待国务院批准,即将出台;新版基药目录中药品品种将增多,覆盖面将扩大。同时,他还表示,医改下一步最重要的是建立“医疗改革联合体”,不仅是社区平台,也以三级医院为核心,带着几个二级医院,辐射一片社区和乡镇,实现城乡医疗统筹。由此可见,国家将继续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这将为医药第三终端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将针对第三终端市场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但我国第三终端发展路径、规模结构、区域布局差异很大。如何选择建立适合的配送模式,最大限度实现网络覆盖与成本最优的有机结合成为医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第三终端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第三终端是针对医药行业中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而言的。城市医院市场是药品市场的第一终端;药店市场则是药品消费的第二终端。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和药品“两网”建设工作的开展,除医院药房、药店之外的,包括城市、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地区的小诊所、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卫生院、乡村医生的小药箱、企业和学校的医疗保健室、农村供销合作社及个体商店中的常用药品销售小柜等称之为第三终端,逐步引起了医药领域的广泛关注。

第三终端市场的特征与第一、第二终端有着较大差异。首先是其复杂性,第三终端营销的药品总体以中低价位品牌的普药为主,市场分布广泛,分散而且规模较小,如广大农村、城乡卫生院,社区门诊等,地理位置的特点表现在点多、面广;其次,第三终端的各医疗机构收款的诚信度参差不齐,拖欠货款时有发生,导致企业无法放心进行销售;最后,第三终端市场偏远,道路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一次销售数量较小,药品消化迅速,进货频率高,次多量小繁杂的需求,导致配送的成本大大增加。

3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现状及特点

第三终端市场复杂的特点,导致医药企业很难承受对第三终端市场高额的配送成本。借鉴其它行业成功经验,一些医药商业公司开始尝试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对药品的第三终端市场进行配送,配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物流中存在的风险,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竞争力。

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第三方物流公司专做物流,运作方面经验丰富,企业内部机制完善,有着专业的物流管理技术和已成规模的物流设施,经过多年的运作形成了物流配送网络和专业的物流人才。这些都是医药企业自身不具备的,将药品的流通过程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将会大大提高药品的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并且能够使医药制造企业不必关心物流,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药品的研发创新。

以杭州邦达物流有限公司为例,从2001年起公司定位做药品的专业物流,完全专注于医药市场,2004年邦达物流面对企业一直亏损的不利局面,提出将药品销售到第三终端,并做到不论量多量少都能准时出发,准点到货,解决多批次小批量配送难题,物流过程透明,追求顾客满意。至2006年,邦达配送药品价值已逾150亿之多,覆盖全国800余座城市门到门,江浙沪5万个终端。

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专业物流服务,合理地配置了各种资源,但也存在着不足,如不是专业的药品流通公司,对医药行业的流通体制、业务模式不熟悉;缺乏专业的医药人才,在运输环境和储存条件上可能会对药品质量管理控制不够。

4医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博弈分析

医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合作也差异于内部化物流模式,二者通过合作达到一个双方的共赢,这个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博弈,双方的博弈在合同签订前、签订中和签订后一直存在。

在我国物流术语中,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所以本文把医药企业同第三方物流的合作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委托合作,具体来说,医药企业即模型中的物流使用者将自身的物流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即物流提供者,所以第三方物流实际上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可以通过委托模型来实现其合作。

4.1模型建立

(1)将模型中第三方物流区别为高水平和低水平服务,其中高水平服务会满足委托人物流需求,相反的低水平服务则不能满足委托人的物流需求,在委托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会对委托人造成负面影响,如在客户群中声望名誉下降等,其损失以字母r表示。

(2)将人的服务成本按照水平高低分别设为C第三方物流(高)和C第三方物流(低)其中高水平服务的成本高于低服务水平的成本。

(3)模型中委托人依据人的服务水平,即针对客户群的满意程度对人支付报酬,在高水平服务下,客户满意。委托人支付的费用为w1,反之则为w2。

(4)简单的将该模型分为几个阶段,首先由医药企业即委托人决定是否选择第三方物流,如果为否则博弈结束,二者的收入均记为0,而后由人即第三方终端决定是否接受委托,如果拒绝博弈结束,二者的收入为0,如果接受委托则选择以什么样的服务水平完成任务。博弈模型如下图1所示:

4.2模型分析

(1)在模型第一阶段即医药企业的选择阶段应该有C自我配送>C第三方物流,只有这样医药企业才会去选择第三方物流,这将是第三方物流的存在条件。

(2)在第二阶段第三方选择不同水平的服务而得到相应的酬劳w1、w2,只有当w1>C第三方物流(高)和w2>C第三方物流(低)时第三方物流才会接受委托的条件。

(3)医药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应有C自我配送>w1,同时第三方物流以高水平完成委托,应有w1>C第三方物流(高),即双方均有利可图满足C自我配送>w1>C第三方物流(高),为该委托发生的条件。

(4)由于第三方物流进行高水平服务和低水服务在委托初期并不知道,所以不妨假设其进行高水平服务的概率为p,低水平概率则为1-p,委托方的收益公式表示为(C自我配送-w1)p+(C第三方物流-w2-r)(1-p),若其大于0则表示医药企业进行委托是盈利的,会选择进行物流外包。

(5)对公式(C自我配送-w1)p+(C第三方物流-w2-r)(1-p)进行分析,其结果大于0主要由p值决定,p值越大则公式的数值越大即带给医药企业的盈利越大。

根据上述博弈模型分析,本文认为,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的关键在于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努力降低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的成本,提升第三方物流的服务空间;其次是努力提高物流需求方对第三方可能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的主观估计,提升需求方的物流外包动机;三是建立并完善对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低水平服务”的惩罚机制,使其“提供低水平服务”得不偿失,从而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

5医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建立共赢合作的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医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关系,由过去此消彼长的价格博弈,转向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本文为医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双赢合作提出以下建议:

5.1强化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沟通

医药企业选择了第三方物流,二者合同签订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效率及任务完成程度直接影响医药企业发展的成败,所以医药企业必须重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合作中医药企业应及时与物流企业进行信息上的交流,保持信息的统一性。企业实施物流外包后,应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各项具体的物流活动进行详细讨论,确定合理的业务流程、信息沟通渠道,如双方共同确定配送路线、对物品的运输、仓储等细节统一制定等。

5.2逐步完善第三方物流体系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加大力度自我建设的同时,在医药企业的带动下可逐步完善第三方物流体系,以适应合作的需求。首先,信息化是第一个重要方面,有专家称,信息化等于对整个物流进行了一个重新定义,对物流所有的环节和所有的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意味着,一个物流企业有多强的信息化技术,也就有多强的竞争力,所以医药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物流公司的网络平台系统共同起作用;其次着重提高满意度,医药企业为物流企业的定货到送货的时间周期,商品的快速交付等问题提出意见,督促物流企业及时处理配送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在物流企业完成某项目时,由医药企业和物流企业共同对委托任务进行考评;最后,医药产品的物流是特殊的配送,医药产品在包装、运输、仓储上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征,医药企业应指派专业人员对物流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知识与技术培训工作,使专业物流人才尽快成长起来。

医药第三方物流配送从举步维艰的单纯产品配送到被广泛接受,曲折走过了它的基本生存阶段,到达了其发展的“黄金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崛起,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医药企业达到“双赢”,而企业在良好的物流环境下迅速发展又为第三方物流带来的活力,所以二者顺应发展,寻求契合点,在“双赢”的模式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信明慧,陈永法,邵蓉.提高第三终端基本药物可及性的配送模式研究[J].中国药业,2010,19(14):1-2.

[2]顾海,陶丽宁.第三方物流在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分析[J].上海医药,2006,27(2):56-57.

[3]沙文茹.邦达领舞第三方物流[J].中国药店,2005,(7):74-76.

[4]温博语.基于Swot分析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9,(7):61.

[5]易兰华.第三方物流合作机制的博弈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82-83.

[6]哈罗德·w·库恩.博弈论经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进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按经济类型分析,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为246.8亿元,占总产值的47.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为126.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国有企业总产值为16.8亿元,占总产值的3.2%;集体企业总产值为8.1亿元,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费用,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中国目前成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这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中国的医疗器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4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值服务,其中,利润最高的金属配件制造和增值服务提供业务增长机会最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在产品布局上,我国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2006年出口数量超过5万台。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都有境内产品上市,多限于中档产品,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出口数量接近2.5万台,但B型超声成像仪绝大部分是C、D档次的。临床实验室设备不断出现新产品,有两分类和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酶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3、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4、医疗器械产业向相对垄断性发展。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世界性和生产集中性,使医疗器械产品成为世界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由于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医疗器械制造业为少数大医药企业所垄断,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自8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重组浪潮愈演愈烈,跨国企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问题

医疗器械制造业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而产生大量结构性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企业近6000家,在如此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而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产业集中度的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潜在生产力难以发挥,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利用率低,市场占有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也偏弱。目前我国在研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已大力推行相应的iSo等各项质量管理规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规模偏小,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推广,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国际承认,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2、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例如河北霸州一带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但生产的产品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多个医疗器械企业重复研制生产同一产品品种会造成医疗器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严重,同时造成各企业分工不足,成本增加,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许多效率低下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亏损,最终导致整个医疗器械制造产业的严重亏损而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悲哀的产业内耗局面。

3、医疗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技术还十分落后,显著地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

4、医疗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依靠创新研究成果来抢占市场垄断地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国际上50年代和60年代却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于是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新品研发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技术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小时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小时。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常健:透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4).

[2]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鉴[Z].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