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影视文学的特点十篇影视文学的特点十篇

影视文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4:17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1

关键词:影视戏剧文学;特点;欣赏

中图分类号:J9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5-2

一、影视戏剧文学概述

与其他文学创作不同的是,影视戏剧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指供影视剧拍摄和戏剧舞台演出使用的文学剧本。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剧本内容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整个舞台的表演效果,换而言之,演员要想从根本上确保自身的演出成功,其核心基础在于保证剧本的质量。在整个影视戏剧文学发展中,其主要由影视文学与戏剧文学两个方面组成。影视文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剧本、影视故事、影视小说等。剧本又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完成台本等。戏剧文学一般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和戏曲等。

二、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

(一)具有表演性

剧本被用来进行舞台表演或者影视拍摄,所以必须具有表演性,适合进行影视或者是舞台的表演,特别是在戏剧文学作品中,因为舞台的诸多限制,对剧本的要求会很高,要集中刻画重要人物,使其鲜明的表现在舞台之上。剧本要把很长一段时间的在不同场景发生的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情节线索,并且把矛盾从提出到发展以及解决的过程完成,而且还不能频繁的进行场景的变换。

(二)具有冲突性

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体裁是不同的,其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二者都必须具备戏剧的冲突性。这也是戏剧和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冲突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前提,缺乏必要的情节冲突,整个影视戏剧也将失去自身的艺术价值。影视戏剧文学不但必须有冲突,而且其矛盾冲突还要求尽可能地紧张和集中。因为影视戏剧文学受演出时间的制约,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深刻的生活内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必须具有紧张而集中的矛盾冲突,继而感染观众。

(三)台词具有个性和动作性

剧本的台词是剧情人物的独白、对话以及唱词等等,这是对于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利用剧中人物的动作或者是对话等等,可以充分地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塑造,还可以展示矛盾和冲突,促使剧情的变化。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开展中,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塑造、情节矛盾的开展以及变化,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与动作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影视戏剧的台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剧本个性化与动作化。

三、影视戏剧文学欣赏的途径

(一)熟悉剧本,了解剧情

在剧本的阅读过程中,当你被作品中的形象所吸引,融入到作品中所描绘的天地中时,才会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了解剧情,熟悉剧本,这样才能明确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因此,就要分析剧本的结构,在分场分幕的时候,大多都是按故事的发展地点,时间的变化来分的,一般故事的情节发展到了一个不同的阶段时是为一幕。而场的单位较小,可以按照时间或者地点来变化,也可以按照人物的出现次序来决定。

(二)理清戏剧情节发展的线索

全剧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紧紧围绕矛盾冲突而展开的。如《雷雨》的情节线索,一是周朴园的后妻对周朴园的反抗,促使周家的衰亡;二是鲁侍萍、鲁大海以及矿山工人对周朴园的反抗,更加速了周家的衰亡。这些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决定了周朴园罪恶腐朽的家庭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周家的衰亡是这个剧本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剧本集中表现了人物和事件的危机以及激烈的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因此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通过对情节发展的分析把握剧本的基本矛盾冲突,就能够认识到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深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三)通过动作性语言,分析人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心活动

影视戏剧的情节是由人物的一系列行动来显示的;人物的行动是由人物的一系列动作来完成的。人物的动作有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动作是指人物外表的声容笑貌、神态举止;内在的动作是指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情意向。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情意向是人物的声容笑貌、神态举止的依据;外在动作有内心活动作为依据,它才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孤立的、外加的。在影视戏剧文学中,这两种动作都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而不能用叙述人的语言来表现。因此,剧本应该根据人物的性格赋予他富有动作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关键在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矛盾冲突,有冲突才能有动作。

(四)通过潜台词语言,反映丰富深刻的生活内容

潜台词就是指人物的台词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深一层的意义,而这深一层的意义才是人物所要表达的真意和实质。俗话说的“听话听音”、“话里有话”、“弦外之音”,就接近于这个意思。所谓潜台词,蕴涵的内容当然不是明摆着的,但是,如果只用“言有尽而意无穷”来理解,还只是停在现象的本身。就这种艺术形式的优越性来说,它那“言外之意”的感人力量,还在于它能够使观众身临其境,并以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为依据,从有限的台词中领会到它那无限的生活内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而要欣赏影视戏剧文学作品却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了解剧情和剧本,抓住故事发展的线索,找到基本矛盾冲突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到影视戏剧文学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申载春.影视艺术与素质教育[J].甘肃高师学报2007,(04).

[2]齐学东.水浒故事现代影视传播探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影视文学;审美;语言

传统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等,而如今在影视艺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影视文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后来居上成为能够与传统文学体裁相并列的新型文学体裁。那么何为影视文学呢?一般是指通过电影电视等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以结构情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抒发感情为主要内容,给受众者以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影视文学在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文学,但是它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不同。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种文学,但是由于它是以影视传播为媒介的,所以又带有影视媒介的特点。影视文学可以称得上是传统文学与新兴影视媒体相结合的新时代的产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一、新时代影视文学形成的背景

影视文学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要想分析影视文学,就不得不先来说说文学。文学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其过程和样式几经变迁,由简单逐渐趋向繁杂,但是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就是其表现手法,一直都是运用文字。无论是为了塑造形象还是抒感,都是以文学语言为媒介的。这种单一的表现手法一直针对的是欣赏者的视觉方面,在科技还没发展到更加进步的时代,这种平面式的接收与解读形式一直占据着百姓生活的主要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电子技术的发明,电影的表现形式从无声逐渐发展成为有声,电影才从最开始那种仅仅以活动影像的组合来反映现实状况的阶段逐渐脱离开,而新兴的蒙太奇式的叙述方式又很快地跟进,在地位上逐渐地取而代之,电影的表现形式才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电影新阶段的到来,为了顺应有声电影的发展,相适应的电影剧本也逐渐产生,这种为了供应电影拍摄而产生的剧本供应,慢慢随着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系统起来,最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学样式的新兴文学——电影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

电影文学,单从字面上看就能发现,它是融合了电影与文学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文学。传统文学往往只需要欣赏者去“读”即可,然而电影文学却是兼顾了“读”与“看”两方面的优势,几乎可以兼顾欣赏者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视觉上的效果还是听觉上的优势都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欣赏者获得全新的感受。几乎是同一时期,无线电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利用无线电波的信号,广播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如电波的发展催生了有声电影的出现,广播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一种新型的主要作用于欣赏者听觉的“戏剧”——“广播剧”。广播剧是传统文学与广播相结合的产物,与此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广播文学与之前的电影文学一样,都大大丰富了欣赏者的娱乐内容。在后来出现的电视文学更是吸收和发展了电影文学的直观形象和广播文学的精彩对白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文学样式——电视剧本。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糅合,终于诞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影视文学。

二、影视文学中符码转换的可能性

影视文学和影像艺术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向性艺术媒体,它们一个是以语言作为本体,一个是以视觉作为本体,但在发生学上又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语言的特点是抽象,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都是由一连串的抽象符号所组成的语言链;而影像的特点则是具体,我们平时面对的影像都是一组组活生生的具象物质世界。语言的特征是具有概念性和普遍性,而影像则是截然不同的形象性和特殊性。语言往往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生成意义,而影像则不需要这么复杂的过程,很直观的就可以展现出自身的意义。语言和影像之间没有交集。从根本意义上讲,语言和影像并不仅仅指的是语言(文字)和影像在我们的视觉中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物质存在状态,它们各自在两个相悖的维度上发展自身,实质上是词与物的对立性,这是一种来自哲学方面的阐释。

中外哲学史和美学史对于具象世界的不可言说性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佛教禅宗的“顿悟”说以及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等这类说法,都深刻地揭示了词与物之间的悖谬性。萨特强调的是作为“文艺对象”的具象世界,这个从根本上说来是用“静默”的方式来构成“词的对立物”的。这种对词物之间矛盾的概括的话语虽然听起来有些神秘感,但却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拓宽了理解语言与影像之间关系的视野。

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语言与影像、词与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对抗性,这是本质上的差异,不过也不代表着完全没有办法互译。因为视觉先于词语而产生,视觉艺术当然也就先于语言艺术,其相对应的物质存在自然也就先于语言存在。正因为图像比概念先产生,字来源于画,所以日常的语言交流才能成为可能,字与画之间的相互转移才有其存在的基础。中国古代经常有“诗画同源”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类的说法,这在符号发生学看来,说明二者是有共同的因子和一致的要素的,这也构成了影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存在的首要决定条件。

影视文学在功能层面上来讲,有一个先决的基础条件,如果不能先达到“纸上看片”的审美功效,那也就失去了语言存在的根据;在这点达到之后,才能为影片的发展提供剧本基础。就好比语言和影像、诗与画之间永远是一种近似的互文。不过相对的,读与看的基本矛盾也就构成了一切剧本审美创造的悖论性因素。

三、影视文学中审美想象的一维性

影视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审美创造,它能够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即思维的具象化,这也是影视文学最为独特的现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影视文学的审美活动是与审美想象之维作逆向运动,而与文字发生的原始之维作回归运动。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阐述了词语发生的条件,主要起源于具象的立体三维世界,那些概念性的词语最早的产生是具有其个性化意义的,随着人类的进化,心灵层面越来越趋于复杂和丰富的变化,才由最开始的具体向抽象化方面转变,由个别化转向一般化,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具有丰富内容、广泛含义的抽象化符号。维柯曾对语言的起源有过一个有趣的隐喻——“以己度物”,意思是说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往往根据自己视觉和感觉中那些个别的或者具体的东西来为对象命名,经过长久的发展演化最终就形成了能够代表同类事物的“想象性的类概念”,这一点在之后慢慢形成了文艺理论的典型化萌芽。举个例子来说,汉语文字的发生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形化过程,比如我们把“鹿”这个今天使用的文字与甲骨文中的鹿字相比较,就会发现创造文字的这一过程正是先民们对具象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此看来汉字本身所具有的视觉艺术上的观赏价值就更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形成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具象化的结果,中外语言文字的发生史表明,从原始时期发展到今天的交际符号,由最初文字语言的抽象性逐渐形成了一种更为概括化和信息化的语言载体,抛弃了文字的原始特征,转而成为一种更为适应时展的载体。语言主体作为存在本质的一种哲学表征,其自动性和非逻辑性同样值得我们去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能即时地不假思索地说出或写下我们想要表达的意义,而用不着先进行一次“以己度物”的隐喻,然后等形成“想象性的类概念”之后再做表达。列维·施特劳斯认为语言是一种自有其根据的人类理性,是一种非反思的整合化过程,这个论点在他的论著《野性的思维》中被反复提及。按照他的这个说法,那么作为文学的语言就更是如此。影视文学的语言在创作思维上是延宕性的而不是瞬时性的,是推理的而非自发的。那些剧作家们为了使自己内心所想到的形象具体化,不得不努力让心中所想的那团闪烁不定的模糊心象在内觉的映照觉知下慢慢地清晰起来最终呈现在心灵之幕上。说到底,影视文学的首要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无定型的朦胧的内觉意象稳固化、具象化和个体化。以语言作为工具和材料从而进行视觉造型的浮雕,并形成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具象。审美思维就好像是显影液中感了光的一张白色相纸,时间就是晕染剂,在这个过程中上面的图像逐渐从无到有,由模糊到清晰,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则是蕴藏在诗学之中的情感与觉察感知的心理。这正好呼应了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个“鹿”字的比方,是一种从现代文字向甲骨文字返璞归真的过程。由此可见,现代剧本的写作中文字描绘的对象已经由画册移植到心灵之幕上了,但是本质上依旧没有摆脱剧本初始期那种文字说明式的创作思维。

可是影视文学这种具象性思维的定式就像一条皮鞭一样,规范并且严格指引着审美想象这匹桀骜不驯的骏马朝着一定的具象物质世界前进,路线是既定的,不允许更改或者旁骛,这样的限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也限制了影视文学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影视文学发展到今天虽然势头不减,却依旧未能像小说、诗歌、散文那样有令读者回肠荡气、掩卷深思的煽情效果。小说或者散文在其表现形式和词语选择上更加自由和随意,情感准备方面也更加充沛饱满,影视文学在这一点上则基本不存在这样的个案。

四、结语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对影视文学的审美特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目前中国影视文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剧作家们对影视剧法操控的熟练程度,也不是对市场经济下对影视动态的宏观掌控,而是以人文主题为内容,如何对关于崇高、悲剧、存在等一系列有关生命的命题上进行的追求和解答,对于生命这个宏大命题的追思和诠释是众多影视剧作人必须面临正视的重要命题。影视文学的发展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根本,但是也必须要遵从影视的句法及其规律,否则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追求,那么影视文学审美特性也必将局限于此,使影视艺术真正成为寓教于乐的工具,成为真善美的载体,这才是影视艺术需要承担的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责。将人文精神寓于影片中,并将这种精神弘扬发展,以积极正确的思想影响、指引受众者,杜绝那些低俗、消极的思想,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们,对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喜悦之心。这才是影视文学应秉承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廖艳霞.影视文学特点再阐释[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2).

[2]曾耀农.商业影视文学的审美品格[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05).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文学;影视;改编

中图分类号:i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96-02

近年来,随着影视传媒工具的日益兴盛,影视采用文学名著作为编剧底本的趋势不断加强。故而影视改编也逐渐成为大众讨论的一个热点。

一、改编的基础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通俗意义上讲,便是把相应的文学著作这种文字艺术,通过转换而变成影视传媒这种画面艺术。改编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原著作为基础,二是具有独创性。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本身就是不同的传播工具,包括影视传媒这一领域,同样还有细分,比如电视剧及电影。不同的传播工具,首先在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就会有不同。再加之改编要求具有独创性,必然造成原著与改编作品的“距离感”。这里的独创性是有相应的界定标准的。首先必须得保证是在原著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原著。其次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去考虑影视传媒这种特殊的传播工具的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

文学与影视本来是不同的载体,但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改编,就必然存在相似性,两者之间有共通点、连接点。首先是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具备情节特征和环境描写。其次是对典型人物的塑造,都有共同的表现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些共通点把文学与影视连接到了一起,也是因为它们,使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的结缘成为可能。若换成其他文学体裁,比如诗歌、散文等等的改编就会显得困难重重了。对影视而言,故事性就更为重要。影视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要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情节无疑是赢得观众的不二法宝。所以,情节、故事成为了文学与影视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此外,文学作品与影视都注重人物的塑造。在小说中,称之为人物形象;在影视中则称为角色。都要求具备典型性格,能深入人心。总的来说,这些因素共同使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成为可能并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在当今时代,一部影视作品要想被大众普遍认可,能够被冠以“影视文学”的殊荣,首先是要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影视手段制造出优良的视觉画面效果,其次在内容上,相应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要更加注重其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从这一角度来说,影视行业以文学作品的改编作为剧本的重要来源,也是增加其艺术性、思想性的一大契机。随着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愈发关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个领域。直观快捷的画面艺术有效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更多的导演、编剧也开始关注文学名著的改编,以期提高自身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因而二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很多成功改编的作品。但物极必反,过于白热化的现象必然会生发出很多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越演越烈,很多导演及编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首先对原著的选择过于草率,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不尊重原著,不领会原著思想,肆意删改情节内容,甚至扭曲原著主题,引起业内人士的不满。

二、改编的特点

(一)扩充情节

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就得考虑小说情节的选取及扩充。首先是对次要人物的凸显。为了使故事充满枝蔓,更加丰富具体。编剧们往往会绞尽脑汁地发掘小说中一切有可能发展成情节的线索,注意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赋予他们更多的情节故事,与主人翁增加情感纠葛,使得人物关系更加复杂,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其次,对情节的内容扩充还表现在对细节的特殊处理上。情节和细节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果说情节是骨干,那么细节就是血肉。因此要对情节进行扩充,也就需要从细节上下手了。编剧们也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突出主线索故事的。

对于改编电视剧情节的处理,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便是使矛盾扩大化。增加必要的冲突和矛盾,能够使剧情更加抑扬顿挫,起伏有度,不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除此之外,编剧在把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感情戏特别敏感。因为多角恋也会促成矛盾的扩大化,所以编剧们会从小说中找到一切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三者的诸多人物,然后加大感情纠葛,多些冲突碰撞,以期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

(二)剧情浪漫化

在商业气息浓厚、追求注意力经济的今天,为了保证收视率,众多改编小说的编剧导演们也不落俗套地开始走上偶像剧的道路,或多或少都呈现出“偶像剧”的影子。除此之外,改编影视剧增添的浪漫情怀,还体现在运用柔美明亮的灯光、华美的演员服饰、温馨的场景以及众多俊男靓女参演等等方面。总之,改编的影视在如今大众娱乐性需求的影响下,通常都呈现出浪漫化色彩鲜明的特点。

(三)性格温情化及脸谱化

电视剧本来就是一种供大众娱乐的工具,是茶余饭后休闲的“消费品”。人们普遍都有一个诉求,期望看到美的、善的、温暖的人和事。哪怕过程是艰辛的、困苦的、曲折的,最终都期望看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影视主人翁性格的发展,除了大多被温情化外,还出现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在众多小说里,主人翁也多是存在性格缺陷的,但是改编为电视剧后,他们几乎都被美化甚至于神化了。总之,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后,为了迎合大众“宽恕”的审美诉求以及增加剧情看点,主人翁们的性格普遍都呈现出了温情化及脸谱化的特点。

(四)主题通俗化

文学作家们的悲剧意识往往会渗透到作品中,通过语言文字铿锵有力地表现出来。而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它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包容性决定了文学作品具有超强的思想及艺术表现力。但是这却让影视的编剧和导演们的改编有些无从下手。影视面对的是更注重娱乐性的大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到大众的诉求,对白台词也要尽可能直白通俗一些,虽然有意贴合原著,但很多时候却是力不从心。纵观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诸多电视剧来看,几乎都存在着主题思想被削弱的现象。这也是众多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持否定态度的人所持的观点。考虑到不同的受众,文学作品都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性及思想性,而影视则普遍会更加理想化、通俗化些。再者,由于文学作品和影视本身的表达方式就不同,影视对主题思想的阐释过于简单化,甚至于低俗化也是或多或少必然存在、无法避免的。

三、改编的得失

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是以无法相融的两种艺术形态。特别是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具备高艺术性、思想性及审美价值属性的艺术瑰宝,应该保持其“纯洁性”。而影视传媒更多的是以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存在。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后,没有了原著深刻的文化底蕴,无法传达出原著对于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变得通俗,甚至于媚俗。有些影视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更多的是以痴男怨女的情感故事为主线,不尊重原著,对原著造成了“伤害”。而且由于影视的受众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形成了错误的诱导。另有一部分评论者则是持肯定态度,认为文学的影视改编是利大于弊。如今影视行业发展迅猛,再加之当代人们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更多的人不再悠闲地手捧书卷而是选择看轻松快捷的影视,这已经是有目共睹、不可回避的事实。文学已呈现出“边缘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出路。通过影视的播出,更多的观众关注到原著,甚至会反过来仔细研读原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的。

文学的影视改编仍会是无法抵挡的一股潮流趋势。首先,对于文学作家们而言,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秉承文学的特点,精心写作,不应该为迎合影视而刻意讨好。如果作家们自身对文学已经信心不足,那么经典文学作品会越来越稀缺,在影视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文学“边缘化”现象只会越演越烈。应当立足于当下,守住本色。持有文学“优越感”的专家读者们,也应该理性地对待影视行业,发现影视行业的优势,考虑到影视传媒的特点,公正理性地来看待改编作品,而非一味声讨。应该从新的视角看待“改编”二字。其次,对于影视行业而言,编剧和导演在以原著为底本进行改编时,虽然可以体现“当代意识”,加以创新,但也要把握好“度”。一定要树立尊重原著的思想,使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改编过程中。改编之前对原著的选择就要慎重,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相对适宜的、较容易改编的作品对象,然后仔细研读原著,领会原著精神。同时在选角方面也要谨慎,综合多方因素,尽量做到贴合原著神韵。作为改编影视的演员,事先也应该研读原著甚至是研读一些对原著的评论性文章,借以领悟人物性格特点。在进行影视改编时,编剧、导演、演员都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加以创新。同时,更不能以牺牲原著精神为代价去片面地追求商业化利益。

受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更多的评论者们成为原著的铁杆粉丝,对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一一比对,但凡有所偏差,就会引起不满。再加之小说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来传播信息的,由于语言文字的复杂性、抽象性以及多义性,不同的读者心目中“塑造”的主人翁都不尽相同,改编为影视后,想象中的人物幻化为实实在在的“演员”,这个时候往往造成心理落差,也就很难正确理性地看待改编剧作了。小说有一定的读者范围,也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特别是一些蕴含深意需要人们仔细揣摩的小说。更多的人看了小说无法体会其深意,会觉得索然无味。而电视剧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因此,改编时必须注意它的通俗性甚至于直白性,使之容易为广大观众接受。

文学与影视两个领域,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应该守住本色,尊重对方,然后继续寻找二者的“双赢”渠道。在对待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一问题上,切记要摒弃偏见,树立好理性思维,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判结果。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郭建斌,吴飞.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影视教育;文化冲突;审美认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将影视作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这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冲突转型的今天,影视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影视界有责任打造优秀的经典影视,教育界有责任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影视文化欣赏能力,并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次,则难以面对和解释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如影视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人本价值的体现与运用,等等,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影视教育管理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影视文化教育中的审美认知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在休闲中体现美的感觉,形成了丰富的生活审美系统。如道家将人休闲时的超脱万物转而视为一种审美心理之态,甚至是一种气质之美,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在丰富多彩、快速旋转的现代休闲文化中,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第一位的生活审美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闲而存在,但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还没有被教育界所充分认识。作为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读解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当具有三种心理结构: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审美的心理建构往往被人忽视。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感知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审美心理结构培养的更是普遍。而现代化的影视审美教育则不然,它通过可视的银幕形象来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引领其自觉观照,多元审视,以优化审美心理结构。这一过程始终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格大厦的全面构筑。因而,牢牢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合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可以说,在人类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影视艺术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也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姐妹艺术,其所隐含的审美特性如逼真性、艺术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影视是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最深刻、最真切,也是最迅速的反映形式。我们在影视艺术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围的形形色色,从而获得了对自己及社会的客观的认识和印证。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激情四射的青少年可以毫无羁绊地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或对于现实进行检验和沉思,或对于民族渊源及传统的重新估价和真实的反思,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史审视……视角之广,不一而足。总之,它以立体地、直观地、连续地、生动地反映生活的独特优势,引领着审美主体在没有隔膜的流畅状态中,抒发真情,彰显真知,塑造真我。正是在此意义上,影视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甚至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而这正是教育界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影视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是影视文化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难点与热点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存在知识空白点和素质盲区。而影视传媒就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和优秀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但在影视教育中,我们

[1] [2] [3] 

需要注意影视文化的冲突以及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如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和谐秩序,不崇尚征服自然,而倾向于顺其自然;重视社会稳定,政治价值优先,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肯定上下级的忠诚关系,遵守纪律,官本位,官民一体化,习惯于“人治”,办事讲“关系”,等等,这在中国影视中有突出表现。

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是发散型的。中国人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开,而不是为了向外界进攻,中国近代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进行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华文明在海外大范围主动传播的机会较少,对于偶尔传入的异质文化的整合力却非常强;而西方由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使命”观,使他们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广,这种基督救世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影视文化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看一看美国的《泰坦尼克号》《》《功夫熊猫》《阿凡达》等无不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秋菊打官司》《活着》《非诚勿扰》《让子弹飞》《新少林寺》等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也非常令人担心。在此背景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文化冲突在影视界的表现日渐突出,并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抵触,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合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在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开放心态是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不排斥交流;是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是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钻研和探索;是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是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意见而且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流;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学生在欣赏影视中有着正确的心理状态。二是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学生。如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本真心态,对民主事业的不懈追求,资本主义影视的阶级实质等,并在影视教育管理中始终贯穿中国国情与普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影视教育管理的制高点。

三、影视教育中的人本价值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与重点目前,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更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目前,西方影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影视制作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核心概念”教学法都比较成熟,在教材编写、教学辅助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影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实践基础上,我们还需对影视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估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如研究我国影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明确我国影视教育的核心,制定相应的教育大纲和实施手段等,这在目前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影视艺术教育应当体现教学方式生动鲜活、课堂设计凸显实践特色,以人为本并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当前影视教育管理的核心与重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正是影视教育管理中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影视教育因其具有综合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可以通过音乐、语言、摄影、服装、民俗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某种文化特点。如《可可西里》《红河谷》《尘埃落定》等反映藏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在观赏时能明显感受到藏文化的魅力。而在影视教育过程中,通过影视作品的内容、师生活动、教育氛围等体现出来的有关文化的各种信息,多方面提高了人文素养,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因此,在影视教育过程中,既体现了文化价值,又获得人文素养的滋养,而其中体现的人本价值更是令人深思。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5

论文摘要:影视文学批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高校的教学中还处于思考与探索阶段,在民族院校中更是如此。在借鉴前人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研究的成果、总结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阐述强化高校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的必要性,并最终探讨提高学生影视文学批评能力的途径,希望通过这样几方面的论述,和同仁们共同探索影视文学批评教学之路。

影视文瑙冷是电影文学与电视文学的合称,是新兴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的历史远不及传统的诗歌、兑肩女文汉戈剧,然而,凭借电影、电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影视文学在一个世纪以来迅玉孟发月是,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至于一上舍弃了影视文学,当代文学便显得残缺不全。但是在高校教育中富有文化含量且影响人终身发展的影视文学批评教学却是一个薄弱点。因此,加强影视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时展的寰导璧薯,影视欣赏的开展将会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抚岑一个新的生长点。

一、存在的问题

丰目又寸于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而言,影视文学应该说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人们对影视文学的认识非但不及传统的文学样式,甚至七匕刁互如又寸影视艺术的了解。我们已有数以百计的交日本文学史和对各类传统文学体裁的研究专论,我们也刁尽乏影视艺术史、影飞见哩论甚至影视制作各个环布亏的专论,但说到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习究状况,则不免相形见细。当今的影视文学还处在年轻阶毛n,虽然影视文学批评的教学应该是高校中文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但就目前课堂教学现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在鉴赏实践训练课上会发现:学生分不清戏剧艺术与剧本之间的差异、分不清景爹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差异,且在对剧本与藻丝视文学进行鉴赏时不能结合戏剧与影视艺术的特点和要求;在鉴赏交流活动中,学生交流最多的是诗歌和刁、说作品肩交文次戈匕,只有个同学涉及居鉴赏,基本没有涉及影视文学的鉴赏。即便涉及到影视文学,也只是停留在“看”的低层次学生通常会被作品情节的曲折、场面的火爆、人物命运的坎坷等吸引,为之动容和感慨,远未达到对影视文学内涵和意蕴“鉴赏”和“批评”的高度。更为尹龙重的是,在对我校民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在7th少观看电视作品,电影则更少,这样扎七鉴赏根本天访戈起。

二、原因的分析

综合分析上述大学生在影视文学鉴赏中存在的问题彦割京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影视文等特比评教学的重要性被忽视。影视文学批评既是一门艺术教育课,又是一门美育课。由于影视艺术的大众化特点和影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寓教于乐的特点,能够通过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待点以及风格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和增强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这样的一门课是应该受到重视的,可事实恰恰相反。就目前堂教学现状来看,影视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有时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越图比境地。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科阶段没有安排影视文学扎七评课程,本科阶段这门课也只是属于选修课。同时配备的教师也很少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素质,实际授课也很随意。对于严重缺乏影视作品积累的民族学生没能够做适当的引导,而是直接进行王里论讲授,这就如同从未看过《子夜》,去要空空地分析吴孙蒲这一人物形象一样,绝对不会收到好的授效果。其次,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的内容简单化。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各校对于影主见文学批评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五花/又门,或者手巴这门设训一为影视基础知果,或者将计‘为影视作品分析课,甚至索性把它设计为影视作品又见摩课。问其故,都说因为缺乏一部比较成熟的教材作为设计程内容的依据。诚然,不拘泥于教材本应是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学的-勇原贝,同样一门课程也允许有与众不同的材受形式,但是,凡事总得有个规矩,不拘泥于教材并不等于不要教材,教无定法也并非随心所欲,不然,这些既缺乏目标规定性又缺乏讲授系统性的故法就会给该门课程的教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联系民族院校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在影视文学批评课的选材上可以突破教材指定的范例,进行影片分析时侧重选择一些有代表胜的反应民族生活的作品,这样对课程内容的灵活置能够以兴趣带动学习,然而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简单化的问题,真正联系学生实际清况的教学探索很少。再次,影视文学教学的方式单调化。目前我们在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时,方式极类单攀调,基本忽视了影视文学独有的特点,而简单的将影视文学作品作为一般的文学作品来教授,导致影视文学作品独有的感染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能真正打动学生,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另一极端做法就是大量运用现代化媒付次影示教学内容,用观看影视作品代替文学作品的解读,用新技术代替对语言的,用图像和声音代替对文字的体认,学生的兴奋点往往只停留在视听尧乡觉上,只满足于声像画面带来的直觉衫习惑,感官的愉悦替代了}胜层面的思考追问,以肤浅的感性内容替代了深度的生活体验,批变万丈了看电影看电主见剧,成了一种休闲交是乐活动。综上,影视文导特比评教学的重要性被忽视、教学内容简单七、教学方式单调化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必要性的探究

1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教育除了加强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居文学样式的教学之外,还需要补充翻社洋血液。而影视文学的教学应该说是最有生命力的,它融合了文学、音乐亲留舀、美术、雕刻等多种艺术形态特点尸手力口上电脑合成等科技手段,无仑是画面的动感、质感还是音响效果,都是相当出色的。影视文学暑本本身来源于文学,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比如刁、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扦清,散文的意境,都为影视文学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营养。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是实施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清的共鸣;它可以让学生发掘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它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表演房论等方式来提高鉴赏水平。在影视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者阶导以提高,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加强,艺术品位也随之逐步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胜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应该把影视文学作品澳女学方文在文学教育的卫匡璧慈位置。

2.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是提高民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鉴赏影视文学作品质己指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又寸影视艺术的美学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斤欠赏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因而能夕读彭视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进行更深人的读解,并在址匕着鳌础上通过欣赏,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王里仁得到愉悦。这就说明如果学生对影视作品没有一沪定的感受和积累,则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等目标京允无异于一纸空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就成了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原著刁屯和由此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鉴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人点。学生下门对原著小说的理解和我们对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的讲解可以互为参照,其间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衫成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初步感受与经验素材积累,学生头脑当中会对影视作品的独特之处留下深刻印象,对人物形象的理助释更加彩磷夕火,特别提岁寸影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其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等民族师范院校中文专业通过影视文学扎七评教学来提高民族学生的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是:现代的中小学生刃见看影视作品已成为他们继学校教育之外最主要的受教途径之一,而观看影视作品对其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初步刃爹成影响重大,所以,他下门的邓昨誉行为必须受到正确的引导。而类似于笔者所从教的学校培育的大学生将来恰好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们的教育者,即未来的中刁、学语文教师,其清感态度和价值劝职寸中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异绮与难以估量的作用。所以,提高民族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是一项有益于后展的、意义深远的事业。

四、影视文学批评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通过对民族院校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对他人关于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归纳出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影视文学批评能力培养的途径,可以简要概括为:观看与解读、扎叶乎与实侧劫大样层层递注、层层深人的环节,下面力口以展开论主。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6

论文摘要:影视作为大众传媒,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为日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对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如何渗透影视传媒音乐,分别从音乐欣赏、器乐演奏表演意识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有效利用影视传媒音乐的作用,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对早期音乐教育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7

[关键词]红楼梦;文学;影视;再创作

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繁荣时期。长篇章回小说有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施耐庵的英雄小说《水浒传》、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爱情小说《红楼梦》;拟话本小说有冯梦龙的通俗小说《三言》、凌蒙初的通俗小说《二拍》;传奇笔记小说有蒲松龄的神怪小说《聊斋志异》。西方影视技术引进中国,影视界就不断将这些作品搬上银幕,成就与名著不朽的梦想。《红楼梦》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影视红楼梦创作及特点

1924年香港民新影片公司拍摄京剧黑白默片《黛玉葬花》,梅兰芳演林黛玉。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拍摄时装黑白默片《红楼梦》,周空空演刘姥姥。1928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拍摄古装黑白默片《红楼梦》。1936年上海大华影片公司拍摄古装有声歌唱片《黛玉葬花》,李雪芳演林黛玉。1939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顾兰君演王熙凤。1944年上海中华联合影片公司拍摄黑白有声故事片《红楼梦》,卜万仓导演,周璇等人主演,演员阵容强大。1951年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拍摄现代时装片《新红楼梦》,李萍倩导演,李丽华等人主演,是红楼梦现代版。1961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拍摄黄梅调电影版《红楼梦》,袁秋枫导演,是黄梅戏经典版。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越剧电影版《红楼梦》,岑范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是越剧经典版。1975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伍卫国等人主演。1976年香港丽的电视台拍摄剧《红楼梦》,林家声等人主演。1977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拍摄古装歌舞彩《金玉良缘红楼梦》,李翰祥导演,林青霞等人主演,是香港十佳华语电影。1977年香港思远影业公司拍摄《红楼春上春》,金鑫导演,张国荣等人主演,是。1977年香港佳艺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伍卫国等人主演。1978年香港今日影业公司拍摄黄梅调电影《新红楼梦》,金汉导演,李菁演等人主演,演员阵容豪华。198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王扶林导演,欧阳奋强、陈晓旭等人主演。是电视剧经典版,198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红楼梦》,谢铁骊导演,夏钦、刘晓庆等人主演,票房不佳。20世纪90年代台湾中华电视台拍摄73集《红楼梦》,张玉燕等人主演,收视率不高。2003年泰国正大集团、上海电视台拍摄数字高清电视舞台艺术片新版越剧《红楼梦》,钱惠丽、单仰萍主演。

本人认为:“红楼梦的多指向隐义结构决定了红楼梦主题的无正解性。红楼梦的未完成性更是促成了这个谜局的形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艺术偏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见解,重拍红楼梦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综观红楼梦影视史,概括出几个特点。1 拍摄频率高,在短短80年时间里,红楼梦影视版有近20个版本。2 科技进步带动影视发展。黑白到彩色,无声到有声,长镜头到蒙太奇,红楼梦拍摄在不断进步。3 篇幅越来越长。单本剧到多本剧,红楼梦故事越来越完整。4 主题日趋复杂,从塑造人物形象,到敷演人物故事,最后是演绎全本红楼梦。5 艺术形式多样。戏剧片就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粤剧之分。6 艺术风格多样。有古装、时装,有传统、现代,有高雅、低俗。7 演员多用明星。影视创作培养和成就了大批演职人员。8 横向看,成败参半;纵向看,失败居多。

二、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风险

从红楼梦影视史角度分析,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第一次创作风险较小。尊重原著,实现艺术形式转变,基本上就会成功。红楼梦影视版早期作品原创多,相对地位较高。如:京剧版、越剧版、黄梅戏版、粤剧版。

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第二次创作风险相对比较大。第二次创作往往是在第一次创作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创作已经转变了艺术形式,第二次创作如果不能在内涵上有所创新,失败概率较大。新版如果要突破旧版的水平,必须从内涵的全、新、深、广的某一个角度上做文章。

三、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程序

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分三个步骤,包括从文学到剧本的再创作,从剧本到影视的再创作,从影视到观众的再创作。

剧本是影视的灵魂,它关系到影视的艺术定位,非常关键。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选择角度小的某个特定主题进行创作,是单本剧创作。一种是采取多角度、多主题创作,是多本剧创作。这中间主要是新版对旧版的创新问题,如:2003年新版越剧是在1962年旧版越剧基础上,只能在结构和台词上进行创新,就其艺术成就,即使不分伯仲,也是稍有逊色。新版电视剧要突破1987年央视版的高度,可以创新的是开头和结尾,而开头的神话故事是虚幻的思维性的哲理性的内容,对文学有意义,对影视则毫无意义,新版创新空间有限,唯一出路是撇开尊重原著的原则,拓宽创新空间。

剧本搭建故事框架,编写人物台词,把文学红楼梦重组为适合影视制作的影视红楼梦,但它仍然是文字。从剧本到影视的再创作,是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声音和画面,这需要导演、编剧、摄影、演员、化妆、布景等通力合作。把富于想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声画形象。影视是综合艺术,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作品质量,所以,团队建设很重要。

影视是遗憾的艺术,从影视到观众的再创作,才能最终实现它的价值。虽然影视在设置剧情时尽量考虑大多数观众的要求,但是,一部作品能完全满足观众是不现实的。观众构成情况非常复杂,他们认知水平有高低之分,感悟能力有深浅之别,艺术趣味有雅俗之异,加上受前人创作成果的影响,部分观众挑剔在所难免。在观众实现再创作的时候,优秀作品被追捧,拙劣作品被鄙夷。上帝面前没有光环,要想成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四、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的比较

许多人以文学红楼梦为标准评价影视红楼梦,把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两种艺术作比较,往往不会有结论。文学和影视彼此特征明显,有很大的异质性,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再创作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从创作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创作目的、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工具四方面存在差异。小说历来都是野官稗史,曹雪芹花一生精力写小说,以致“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但他发扬古人发愤著书的优良传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生命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记录真实的社会人生,诉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目的不是留名青史。红楼梦成为文学名著是历史的选择。影视选择精品题材,选择历史,选择红楼梦,有功利目的。影视发挥群体创作优势,综合利用多种艺术元素,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间接转化为直接,让观众真切感受红楼梦世界,但它不能完全复原红楼梦。如果没有新点或亮点,不能出彩,成败也是变数。综观红楼梦影视史,几十部只有几部精品,想拍精品不一定就是精品。其实,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如果没有越剧演员千锤百炼的唱腔身段来发挥越剧长于抒情的特点,就不可能成功。好莱坞大片模式固然好,近年从功利出发而拍摄的形式创新内容空泛的只给评委看的作品,观众是不认可的。香港影视的地位,得益于香港影视界对影视的清醒认识:速度、产量、娱乐、大众是影视的灵魂。

从作品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作品内容、作品形式两方面存在差异。文学红楼梦具有隐性的特点,容量大,角度多,视野宽。透过文本,读者凭借思维和想象,将红楼梦的意义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伦理、道德等层面,影视红楼梦具有显性的特点,容量小,角度小,视野窄。通过镜头,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生活的有限画面,流动的画面不允许观众过多的停留和思考,如:文学用“爬灰”一词交代秦可卿死因,抽象、含蓄、富有文化意味,影视则用真实画面。如:宝玉的玉,文学用模糊概念,影视则具体到20个版本各不相同。一部具有恒久影响的文学因历史产生距离而拓宽了审美空间,这是文字间接性造成的。一部具有大众娱乐特点的影视将名著意义定格在某一个特定时代,满足时尚需求,只能造成短期轰动效应。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的比较实际是中西方文化观念的比较,文学红楼梦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视红楼梦符合西方传统美学思想。

从接受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接受对象、接受方式两方面存在差异。文学是精英艺术,需要读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调动他们的思维展开想象,它的受众比较少,影视是大众艺术,对观众没有特殊要求,只要有视听能力就可以欣赏,它的受众就比较多。在这一点上,影视红楼梦对普及红楼梦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对于许多没有读过文学红楼梦的观众来说,影视大胆直露的镜头语言可能会造成误导甚至是伤害。在改革开放发展振兴的大背景下,影视红楼梦应该改造文学红楼梦,去除其封建糟粕,赋予其时代精神。

五、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的建议

1 影视红楼梦的主题创新。

高鹗续书体现出20世纪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为红楼梦增添不少色彩,但是,身处2l世纪就应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高鹗笔下的丫鬟大多奴性十足,影视创作为什么不可以稍加润色,使之更加合乎现代女性的要求呢?1987年央视版尊重原著这个缺陷,并且结尾仓促而悲观,影视创作为什么不可以在贾兰等人身上体现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成长模式呢?剧组可以先尝试单主题小容量创新,检验一下能力和效果,再进行多主题大容量创新,走在时代前列。

2 影视红楼梦的结构创新。

利用蒙太奇手法,调整文学叙事顺序,使情节衔接更自然更生活化,使画面构成更富有诗情画意,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1987年央视版从甄士隐开始,引出贾雨村,再引出林黛玉,结构比较好。如果当时用电脑特技制作太虚幻,宣扬一些似懂非懂的大道理,反而会以辞害义,弄巧成拙。但1987年央视版在背景处理上有许多不足,江南景色不够灵秀,北方景物不够厚重,许多镜头借助花花草菜遮遮掩掩不够大气。

3 影视红楼梦的人物创新。

影视是大众普及型艺术,最好选择全新面孔,给观众新鲜感,明星演技固然好,但受以往作品影响,观众不容易接受。选择演员应该以内在气质和外在演技为标准,优选艺术院校中的拔尖学生,挑选那些古典外形扮相鲜活的年轻演员,就能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总之,应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把握红楼梦人物形象特点。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影视理论;影视教育;影视产业

2009年8月25日至28日,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本届年会在影视艺术基本理论研究、新中国60年电影研究、影视技术教学研究、影视创意文化与产业研究、影视教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影视艺术基本理论

宋雁蓉的《后伯格曼时代的瑞典新锐导演》分析了B・维德伯格和J・特罗艾尔这两位导演以及他们代表作品中的声音艺术创作特点,探讨了后伯格曼时代瑞典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表现和趋势。作者指出瑞典新锐电影从不刻意去凸显高科技的威力,以震耳欲聋的声效,达到强烈的感官刺激,而是在关注现实、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刻画人物典型形象的基础上,强调声音的真实感、记录感、空间感,注重细节,强调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俞学雷的《新生代电影的美学特质和缺憾》认为在新生代电影中,存在着对社会现代性追求的一种审美反思,新生代导演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当下生活体认反映在对电影人物的内心观照上,贾樟柯在其电影中反映出了现代性批判的人文维度。范志忠的《论第六代的电影美学内涵与叙事策略》阐述了第六代电影的出现,意味着新中国电影进入多元化的时代,意味着新中国电影的叙事开始从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剥离出来,以一种“寻找”的影像风格和残酷的青春话语,关注普通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叙述着不甘沉沦于商业时代的电影人的想象与关怀。

刘志的《现象学视域中的电影审美价值探微》从现象学视域出发来审视电影的审美价值,其表层审美效果和深层审美效果的差异决定了电影娱乐性内涵的不同。娱乐性电影和电影娱乐性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电影娱乐性中的深层审美效果决定了艺术电影的审美品质。在电影审美经验中呈现出来的审美对象,其深层审美效果具有增强审美主体性、抵制大众审美文化中的负面效应。孙桂荣的《文学电影化与电影批评的文学化》分析了电影要摆脱对文学文本的寄生性,避免生吞活剥文学资源,文学是电影的基础,是从文学叙事性要素对电影的巨大能动作用而言的,电影并不是简单的“影像文学”。电影批语应加强电影意识、本学科的专业意识。杨俊蕾的《真实全景与视觉平等:简论纪实影像中的伦理逻辑》认为有三个伦理上的难题使它举步维艰。首先是拍摄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定位,其次是摄制者自我心理定位,第三则是后期编配过程中的文化立场。在影视人类学中,最敏感的问题就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位置问题。人类学者必须让自己处于和研究对象完全对等的层面上,任何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轻视或者怠慢,都可能给视觉成果留下耻辱的印记。袁智忠的《当前影视创作和传播价值取向媚俗化的伦理反思》联系当前影视创作和传播实际,找出并分析了影视创作和传播价值取向媚俗化的诸种表现,进而对媚俗化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和伦理反思。张智华的《新中国60年的发展与变化》揭示了重点表现伦理、道德与人情,对人性的挖掘比较深刻,充分展示出在各种社会环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多侧面性及其变化性,促使观众审视过去,思考现在与面对未来。与伦理型文化关系非常密切,中国部分导演具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伦理电影传统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的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的道路。

王昕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电视历史剧创作》提醒我们,在电视历史剧艺术创作中,一定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美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历史精神的有机统一。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美学观点”,主要是一种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要求艺术反映历史生活时,要遵循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对于重大历史事件要具有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美感,从而形成艺术作品较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综上所述,电视历史剧创作需要艺术家们把握好科学因素的关系,实现科学历史观和人文观、美学观的有机融合。孙书文的《以文艺特有的方式弘扬民族精神》指出,文艺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在中华民族进程中的许多重要时刻被屡屡提及,文艺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弘扬民族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剧《闯关东》的创作者,把民族精神的历史生成性熔铸到曲折跌宕的情节之中,把民族精神的结构生成性灌注到生动鲜活的人物刻画之中,以文艺特有的方式来弘扬民族精神。

金昌庆的《大众文化研究中的“类型研究”》从分析“类型”概念及其内涵变化人手,梳理了“类型研究”如何从文学批评发展成为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研究独特方法的过程,彰显大众文化研究与传统文学批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谢建华的《关于中国电影的三个叙事母题》论证了电影叙事母题的流行与变异是文化、政治、大众心理的互相激荡在电影银幕上的投影,也是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之间达成的一种消费默契。近年来,中国电影作品中流行着三个相同的叙事母题:城/乡关系、父/子关系和身/心关系。这三组流行的叙事母题,作为社会结构的某种象征和文化现状的即时演映,不仅铭刻了中国人在某一历史环境中的美学趣味,也遥指掩映其下的文化潜意识。这些叙事母题在电影创作中的流行,必将在特定的时空里主导我们的想象力,其叙事方式和价值倾向将强化或改写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认知。我们运用想象所演映、凸显的中国图景,其复杂幽微之处,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视野极限。

二、影视创意文化与产业

李建秋和夏光富的《重庆影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指出,重庆影视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重庆影视产业创作数量少,投资主体和营销范围比较狭窄,产业链比较薄弱,目前仍然缺乏完善的影视融资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影视产业的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建设多元化的影视基地,影,视产业与新媒体和创意产业进一步结合,加强重庆的影视产业市场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影视剧交易机制,是今后发展影视产业的重要方面。李艳英和赵晓春的《文化视域下的山东省原创动漫创作探究》指出,当前国产动漫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逐渐有了起色,甚至出现了票房超越国外动画大片的现象。但各省市原创动漫发展并不平衡,山东原创动漫亟待突围。突围之路在于要以中国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为创作根基。文章以知名的国产动漫作品为例,探讨它们是如何从中国文化里汲取营养的,进而论述了山东原创动漫在齐鲁文化的怀抱下如何把握自己,理清五种关系才能走出有特色的原创动漫之路。赵晓春和孙云宽的《青岛市影视动漫骨干企业及其主要作品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分析青岛市影视动漫骨干企业的业务范围、政策环境、投融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情况和骨干企业主要作品的选题模式、制度进度、播映渠道等方面的情况,总结青岛市影视动漫业的市场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特色和不足,为相关政策的完善和企业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侯云峰的《关于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通过梳理云南影视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云南所具有的产业资源优势和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思路。孙非的《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思路探析》论述了影视动画产业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比较滞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机制和措施改进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莫琳的《认识文化贴现特性在赢得电影海外市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拓展国产影片的海外市场对于我们实现树立“文化大国”的战略目标和繁荣我国的电影经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将电影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并获成功,必须认清电影区别于其他经济产品的三大特性,即文化贴现特性、共同消费特性和电影自身具有的外部利益特性,从而理解并能确定电影产品出口数量、价格和流向。其中文化贴现特性对赢得电影产品的海外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凯和虞D的《夹缝中的突破与成长――基于中美电视剧比较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从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广告这五个方面对中美电视剧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宏观以及中观层面的比较研究,并针对问题,结合美国电视剧发展情况,提出了创新对策。景虹梅的《跨境合作的华语商业电影之形态特征考辨》分析了跨境合作的华语商业电影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上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业已逐渐成为支撑华语电影市场的顶梁柱。从其字面所标志的三个因素――“华语”、商业电影、“跨境合作”――来剖析其形态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这一引人注目的重要现象获得更加具体、明确的认识和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中洞见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创作状态以及潜在问题。

三、影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9

一、高中教学利用影视资源的反思

高中语文、历史、政治、地理、英语等学科教学和学生思想教育、素质拓展中,都较广泛地使用着影视资源。运用影视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思想品德修养;辅助教学,扩大教学信息,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有效学习;强化学生成就动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促进教学手段信息化,提高课堂效率,等等。影视资源设计要注意科学性、目的性、可行性、适度性、整体性等基本原则。在影视资源设计形式上,要注重学校影视资源库建设,注意利用影视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些认识和研究成果,关注到了高中教育教学利用影视资源的一般教育意义、设计原则和设计形式,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更多停留在对高中教学表层意义的认识上,且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科,缺乏对优质影视资源教育价值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如果影视资源更多停留在对高中教学表层意义的认识上,且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科,缺乏对优质影视资源教育价值的深入挖掘和拓展,是很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

1.影视资源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很多教师和学者认为,采用影视资料只是为辅助教学,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教学情境、展现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水平,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基本要求。这些认识,显然没有真正把影视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课程资源来看,没有界定影视资料的类别和质量好坏,没有从人文与社会领域来审视影视资源的特殊价值和意义,没有充分把握高中历史、政治学科的特点和人文性、社会性、教育性、思辨性与科学性,也没有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效果。毋庸置疑,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质量根本上取决于教学设计。高中教学利用影视资源,不仅可以辅助教学、活化课堂、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潜在价值和广阔前景。特别是历史教学中,利用优质影视资源可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无可替代的历史情境,让不可复原的历史最大程度上得以重现,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亲近历史,在体验、感悟历史中高效学习、增长智慧、快乐成长。

2.影视资源的选用和空泛化趋势。影视资源题材广泛,包罗万象,且更新速度快。从电影、电视剧来看,资源之繁杂足以使人眼花缭乱、迷失方向。在当今文化产业化、市场化潮流中,部分商家为追求票房、利润和所谓“时尚”,不惜以低俗、媚俗、庸俗的影视作品来吸引观众;不惜将历史庸俗化、娱乐化,来迎合世风、抢占市场。这些作品对正处于青春期、成长期、叛逆期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转型期的高中生来讲,无疑遗毒甚巨。因此,高中教育教学中选用影视资源,教师一定要高度负责、谨慎、有的放矢、精心准备,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精华弃糟粕,选用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时政性、探究性、高清度于一体的优质影视资源为教育教学所用,否则,宁缺勿滥。这样的作品可以是影视片断,也可以是完整版影视,甚至可以是影视海报、精彩花絮或者节目预告。由于所属领域、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高中各科利用影视资源的效果却大相径庭,甚至出现空泛化趋势,从而使部分学生误认为影视资源利用就是看看而已,甚至是自己趁机放松消遣、嬉皮搞笑的时候。这样利用影视资源,显然已经悖其初衷。高中教育教学利用影视资源,一定要有突出的学科特点与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和要求。特别是政治、历史教学,利用影视资源要有利于将课堂变得鲜活、充满智慧与情趣,有利于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人文素养、公民意识、民族民主精神和全球视野。

二、高中政史教学中影视资源的有效利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共同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文字、音像(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影视作品等)、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实践活动资源(社区、工厂)、信息化资源,都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鉴于学科的特殊性,要达到预期教育目标,高中政史教学利用影视资源必须坚持一些重要原则。

1.科学性。即选用的影视资源应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事实客观、可信,有充分的说服力;知识性、思想性强,有利于传承文明、科学和理性;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健康发展。正如培根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可以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政治性。即所选影视资源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能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优秀的作品塑造人,崇高的人格激励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3.时效性。即影视资源的选用,一定要紧扣时展和社会热点,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资源新颖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特别是历史影视资源,可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或周年问题为切入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科素质拓展。

4.趣味性。即选用的影视资源应当生动、鲜活、有情趣,符合特定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成长经验、兴趣爱好和成就动机所接受、消化。这类作品,政治教学中可以是小品、演讲,也可以是历史影视。历史教学中,则可以是历史文献片、政论文献片、专题片、史诗剧片断,如《故宫》、《六集历史文献片•辛亥革命》、《电影频道•世界历史》、《大国崛起》等。

影视文学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影视语言;真实

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80-01

在视觉传播取代文字传播成为当代社会主要的传播方式后,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传播时期――视听时代。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运用克服了书写的各种局限,具有直观、形象和非线性的特点。图像传播将人类从文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经典文化向大众文化辐射和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图像是人类传播的基础

视觉思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创造文字之前,人类的交流除口头语言之外,最为基础的交流手段非视觉图像莫属,它是文字的起源。随着人类的发展,一部分用于交流的绘画逐渐被加以抽象和简化,最终发展成为文字。

而影视人类学的影视图像传播正是利用人类最为基础的交流手段――“图像”来进行传播,以视觉为基础进行传播,其“直接”和“线性”的记录方式是对身体的解放。

二、影视是人类真实的诉求

约翰・伯格将照相机的发明与同时期兴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联系起来,阐释了照相机发明的重要意义――图像能够记录事实。同样,影视也是如此,摄影的技术特征表明,影视是通过摄像机对拍摄对象所作的客观的、机械的记录。美国学者斯坦利・卡维尔认为:“影视并不是让我们看到和事物相似的东西,而是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身。”[2]就写实特性而言,在影视技术诞生之前的任何信息记录和传播工具,在保证记录与传播真实性方面,都无法与影视相比。

人类学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理论分析,但从情感方面来说也是向人们传达真实的复杂现象。由于文字的“情感性”,这些资料若用文字记载难免会出现失真,也会增加对于历史的理解难度和传播难度。而影视技术改变了口头和纸笔欠精准的记录方式。依托直观而真实的视听觉来记录信息资料,其样式比文字著作更富于感性特质。

三、具象性的影视语言体现抽象性的人类学

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人类学是一门具体性较强的学科,“眼见为实”是其推崇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影视技术具有“现实再现”和“表现再现”的功能,以直观、生动的视听手段,“还原”和“保存”即将消失的“人类文化”,弥补文字的单一和片面。

(一)借助“情景再现”,表达抽象含义。翻阅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在表达人类社会文化事项时,由于文字的局限性,一些具体的事项往往只能用抽象的文字进行表达,这给往后的研究及传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将抽象事物具象化,不仅能在研究方面加强直观性,更能在传播方面提升效果。

(二)借助组接镜头,表达抽象含义。在影视艺术领域,镜头类型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在人类学片拍摄的过程中,摄像人员借助分镜头对现场人类学信息进行重点判断,加入自己对于现场信息的看法。经过编辑之后,就可以让观众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直观地理解人类学工作者想要被理解的画面。

(三)借助作品结构,表达抽象含义。人类学者用“实地观察”的方法来进行田野调查,他们看到的是整个文化现象,而不是独立的抽象观点,他们用人类学理论解释和分析这些文化现象并加以总结,提炼出学术观点,这本身就是一个从具象论证到抽象论证的过程。

影视语言记录现象,将抽象思维隐藏在具象中,经过影视人类学者的巧妙编排,启发观众对具象的抽象思维,从而完成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任务。

三、影视与人类学的关系不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从原则上讲,“科学性”与“艺术性”互不相容,而影视人类学却将其完美融合,用艺术的手段研究人类科学。

影视人类学作品的表达富于艺术性,用艺术的语言表达科学的内容,两者并无冲突。并且两者的“表达艺术性”与“内容科学性”应该为正比关系,即影视语言的艺术性越强,其科学性的内容也就越能充分表达。影视人类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分别概括的是两种不同层次的特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内容和语言表达工具之间的关系。

在影视人类学中,学者把“实地观察”所得的资料都用视听语言记录下来,把它们编辑成一部用人类学理论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视听语言作品。这样的影视语言可以真实地表达人类现象,弥补文字语言容易出现偏差和文字撰写缺乏情感等缺陷。人类学片不再单为一种手段,而是与文字语言的人类学著作具有相等的学术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凤兰.影视人类学及其作品的意义与功能[J].文化学刊,2007(2).

[2]周兴茂.当前人类学片的选题重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