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十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十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3:0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

(一)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43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2006―2008年首次连续三年突破百亿公斤,其他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2009年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春旱和初冬雪灾,全年粮食总产仍达94.2亿公斤,为中等年景水平。园林水果、蔬菜全年总产分别达到38.3亿公斤和89.3亿公斤,同比分别增长12.6%和4.7%。肉、蛋、奶全年总产分别达61.1万吨、75.3万吨和7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7%、22.2%和6.3%。

(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全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经济区建设,启动实施了大同、晋中、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玉米丰产增粮、规模健康养殖、高效园艺建设、农产品加工增值“四大工程”,实施了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产业带和示范基地县,初步形成了粮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200家。通过重点抓300个示范合作社建设、分批开展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等措施,着力提高合作社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连续两年保持了在全国领先的势头,注册总数达到20945家,比上年增加8173家,增长64%。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了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方面的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了科技进村入户万人行动,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三)大力实施兴水战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7年实施兴水战略以来,通过全力推进应急水源、农村饮水、农田灌溉等六大工程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引黄北干线引水工程开工建设,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实灌面积2009年突破1610万亩,创历史最好水平。积极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首都水资源规划项目和淤地坝建设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2006年以来,4年解决了87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2009年解决了272万人。

(四)积极推进“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自2008年启动以来,集中实施汾河中下游河道生态修复、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汾河源头移民、河流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等“十大建设工程”,并扎实落实“四大整治重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积极做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选择确定10个试点县上报国家。继续实施省级造林绿化十大工程,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9年完成营造林530万亩,造林绿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全力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9年,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农村安全饮水等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深入推进,至年底两年全覆盖实现程度达67.5%。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重点支持了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富民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至2009年底,2000个重点推进村中95%完成村庄规划和“四化四改”建设任务,有70%以上的村形成比较明显的主导产业,“一村一品”发展势头良好。推进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至2009年底,全省共编制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50个,小城镇总体规划564个,全省115个农业县全部完成了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入了“示范带动、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六)大力繁荣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不断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全省农村启动了“零转移就业培训计划”,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06―2008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多万人,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以“两区开发”为重点,继续抓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工作,2006―2008年共解决了6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移民搬迁15万人。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措施,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2006―2008年累计对农民的直补资金达到37亿元。全方位的工作措施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44元,比2005年的2891元增长46.8%。

二、当前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制约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脆弱是山西省情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随着煤、焦、铁等资源型产业快速发展,耕地、水、植被等资源又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污染,更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更加突出。山西省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29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土壤瘠薄,60%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由2005年的6023元上升到2009年的975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08∶1上升到2009年的3.3∶1。同时,目前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依然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有限,而一些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还没有消除,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四是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近几年政府新增财力向“三农”大力倾斜,但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需求相比仍严重不足,“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三、进一步促进山西省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力支持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513工程”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大同、晋中和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抓紧制定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扶持政策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并抓好落实。按照批复的规划,认真对接项目,明确管理程序,做好省级专项扶持资金的落实。努力做好与国家正在着手启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粮食增产项目、节水改造项目,及其他支持服务体系项目的对接工作,力争取得国家更多的支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尽可能将林业、水利及农业支撑服务体系项目向示范区倾斜,推进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起好步,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围绕“513”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提出的各项有关扶持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工作,特别是落实省级扶持资金,并引导、督促各市、县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进一步完善政府资金支持龙头企业的方式,增加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以及对基地的带动作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支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水果蔬菜和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等三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山西的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股权改革,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四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利用投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支持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和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益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支撑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大力推进“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继续做好“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牵头协调工作,确保全省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一是尽快完成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部分实施项目的调整工作,并增加投资加快干流坝路林一体化项目建设,足额落实市、县配套资金,加快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和“四项整治重点”,确保年底前完成近期工程治理目标任务。二是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十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太原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力争2010年各项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结合粮食增产工程的启动实施和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0年山西省应继续加大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投入,并做好与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衔接工作,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和引黄北干线工程建设进度,并积极配合国家投资,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夹马口、大禹度等10个大型灌区和部分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力度,新建一批节水灌溉园区和集雨灌溉工程,启动实施西山提黄灌溉工程,扎实推进以淤地坝为主的水保生态建设,加快研究制定山西省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四)实施生态兴省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是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建设和治理任务。二是加大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试点和国有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2010年启动实施。三是继续抓好以“身边增绿”为主的省级造林绿化工程和管护工程,并合理安排省级投资,发挥好投资效益。四是配合林业部门,推进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改革工作,从机制上解决森林和林地的管护问题。

(五)全力支持“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一是继续全力以赴做好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的牵头、协调、服务工作,配合和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年内各项任务的完成,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二是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与国家项目的对接工作,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做好争取下一轮国家项目支持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全面完成“五个全覆盖”的同时,围绕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抓好新农村建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夯实基础。

(六)以推进小城镇和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步伐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继续加强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繁荣小城镇经济。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围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两大任务,突出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园区建设三个重点,加大力度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多途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尽快培育和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加快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三是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特别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行业准入门槛政策限制对山西省资源型中小企业的影响,积极引导停产或转型的资源开采型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增强农业竞争优势,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2

关键词: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统筹和村提留后,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采取“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的贯彻和实施,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一事一议”的积极作用

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是指对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桥梁修建、村集体植树造林等各种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或劳务,有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的一种采用民主形式,向受益者筹集公共物品供给财力的一种筹资方式。积极作用表现在:

1.1有利于增强农民集体意识、加速村民自治进程

“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可以让广大农村群众通过交流讨论,就建设本村集体公益事业达成共识,集群体之力,办群体之事。“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可以为农村群众参与村内社会事务管理、提高参政意识,加快村民自治的步伐。

1.2有利于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通过“一事一议”,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地关心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顺利实施公益性事业建设的目的,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1.3有利于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杜绝“三乱”现象发生

开展“一事一议”,必须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可以明确农村群众的负担水平,杜绝“三乱”现象发生。

2、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管理办法

2.1加强宣传引导

建设公益事业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村内的修路、架桥、改水等事业是公益性较强的准公共产品,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都有义务承担建设责任。要加大政府宣传力度,提高干部和群众对“一事一议”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乡、村两级应利用各种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宣传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筹资筹劳积极性,不断强化村民的议事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农村“一事一议”规范有序开展,引导农民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增强农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扶持、农民参与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合力。促进农村集体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2.2在项目确立上要由农民说了算

完善议事规则、议事程序,让农民感到一事一议和自己的利益紧密相关,干成了能直接受益,农民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兴办公益事业项目应量力而行,不能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加重农民负担,在项目确立上由农民说了算,使“一事一议”成为推动新农村物质基础建设的动力。

2.3在议事形式上要灵活多样

在议事形式上,群众接受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哪种形式能办好,就支持哪种形式。在时间安排上要根据农时季节、传统习俗和农民外出打工的实际;在议事形式上要灵活多样,营造一个良好的议事氛围;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力推广典型经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4在项目建设上要加强监督

各级税改办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把政策关,加强对农村“一事一议”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议事程序,真正体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一事一议实施过程和结果都要由群众全程监督,做到从立项、审核到实施、竣工和验收,都阳光操作,民主管理,保证质量,增加透明度和信任度。筹集的资金、劳务使用情况,要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加强监管,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3

一、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思想认识。一是加强对街、村两级干部的政策培训。《区农村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区里组织街、村两级干部认真学习该办法以及《区村帐街道暂行办法》、《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等规定,并将文件内容汇编印发到人手一册,由有关职能部门结合农村具体工作实际分别授课,深入浅出地开展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认识到加强这项工作,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力地提高了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加强对村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年村委会换届后,民主理财人员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进行了相应调整,为了提高民主理财的业务水平,我区及时举办了农村民主理财业务培训班,全区8个街道(除仙林街道)56个村近320名村民主理财人员和村报帐员分三期参加了培训,重点对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组织统一考试,成绩合格的人员领取了民主理财合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二)认真清产核资,摸清集体资产家底。由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组织各街道经管站及村委会,对全区村级集体资产进行了逐一清查核实。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清查前各街道相继成立了由街道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村级集体资产清查领导小组,各村也相应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报帐员和村民理财小组人员参加的资产清查工作小组。清查时全区统一制作了集体资产清查盘点表、债权债务清查表,清查核实清楚后,清查人员、村支部书记、街道经管站负责人都要在清查表上签字以示负责,村委会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清产核资结果做出书面承诺,确保做到不重不漏。最后把清产核资结果逐项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一星期后如群众无异议再逐级上报。经过清查核实,全区56个村(涉农社区)实有村级集体资产总额42967万元,其中村级债权总额11728万元、长期投资530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925万元,村级债务总额9222万元。核销无效债权644万元,核减债务856万元,盘盈固定资产1758万元,盘亏固定资产844万元。清查土地面积13.33万亩,其中工业用地4302亩、商业用地2290亩、农业用地109260亩。

(三)突出管理民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针对村集体资产经营、处置中存在的独断专行、暗箱操作、资产流失等问题,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操作程序,加大对这项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资产评估。凡涉及集体资产拍卖、转让、出售等资产处置行为的,由村(社区)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否则不允许处置,从而有效避免了村级集体资产的流失。二是公开招标。对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拍卖、转让、出售等重大经营行为实行阳光操作,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承包、租赁经营者或资产受让方,防止街、村干部利用职权干预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三是集体讨论。对村级集体资产经营、处置等由村(社区)召开两委会全体成员会议集体研究,并进行会议记录,所有参会人员在会议记录上签名,应参加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同意后方可通过。四是民主审议。由村(社区)召开有民主理财小组全体成员和有关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专题审议,并进行会议记录,三分之二以上参会人员同意后报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五是街道审核。村(社区)将集体讨论的结果及资产处置合同(协议)草案报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街道分管领导签署意见;重大资产处置事项还经街道工委和办事处集体研究审核。六是村务公开。村(社区)定期或不定期将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投资和资产处置结果在全体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上公开,并通过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监督。

(四)建立健全制度,实现规范管理运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是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重要保证。各街道认真贯彻《区农村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各项资产管理制度。一是建立资产台帐制度。村委会对集体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清产核资,登记造册,并建立资产台帐。迈皋桥街道还对村级所有资源性资产现状进行实地摄影,并刻录到光盘,建立了图片档案资料。二是建立产权登记、年检制度。清产核资工作结束后,各街道统一组织村(社)到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办理资产产权登记(没有办理过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的村)和产权登记年检(已经办理过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的村)。全区56个村(社)共核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证35份、办理资产产权登记年检21份。三是建立合同协议审核制度。村委会所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协议都由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审核,有些街道还聘请法律顾问对合同协议的每条条款进行审核把关。每份合同协议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都要备份存档,并及时对合同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督查,尤其是对合同协议执行不力的要督促其履行合同。年共清理各类经济合同937份,合同金额3.17亿元,其中通过法律顾问修改完善合同300份。四是建立审计监督制度。失去监督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加强审计监督是防止资产流失、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对全区56个村(涉农社区)和占用集体资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被审计单位资金总额达4.17亿元,出具审计报告91份。迈皋桥街道还专门开展节支增效专项审计,节支增效金额达43万元。

(五)明确工作职责,加大违规查处力度。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负责制。把各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本地区集体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全街道范围的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资产的处置负总责。把各村(社区)书记、主任作为本地区集体资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负责本村(社区)的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和资产处置,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督促检查和审计监督。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等重大经营行为的审核及合同内容的审定,督促村(社区)认真履行合同,指导村(社区)开展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全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产权登记以及对街、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在落实责任制的同时,加大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由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牵头,会同区监察、审计、民政、财政等职能部门对各街道贯彻《区农村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联合检查,通过检查监督来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规范。

二、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已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群众监督集体资产处置提供了制度保障,并把村级集体资产经营、处置的决策权通过一定形式交给群众,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群众真正拥有集体资产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满足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和愿望,维护了群众的民利和合法权益。

(二)增强了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根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拍卖、转让、出售等重大经营行为实行阳光操作,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彻底改变过去村书记、村长主要领导说了算、随意性较大、操作不透明的现象,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三)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由于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各街道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招待费、汽车使用费、福利费等非生产性开支标准,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明显下降。推动了村级财务公开,增强了村级经济的透明度,有效维护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三、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在机构改革中,我区街道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被撤销,集体资产管理职能并入到经济科,因为缺乏专人专职负责,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行监管力度有所欠缺。二是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难度加大。由于受到市场风险大、发展空间小等因素影响,某些村干部怕失误,不敢投资,群众怕风险,不想投资,近郊农村大量货币资金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工作面临较大瓶颈。三是农民群众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参与度不高。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分配机制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村级集体的利益主要通过公益、福利形式来体现,农民群众直接得到的收益较少,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不高。

四、对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是搞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根本保证,建议在街道一级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监管队伍,实现专人专职,从而保证集体资产管理机构与人员的稳定。

二是稳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对集体净资产总量较大、经济收入稳定的村,可以通过资产量化折股到个人的办法,把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产权明晰,集体共同占有”的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制经营实体。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运行体制、经营机制和分配方式,做到资产存量清楚,价值总量真实;产权主体明晰,股权量化合理;组织机构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经营机制灵活,保障措施完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4

一、支部组织得力,党员参学积极

村党支部对本次党员春训非常重视,决定把一年一度的党员春训当作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整顿党员队伍的头等大事来抓,严格按照镇党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采取得力措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参学对象参加春训活动,确保了参训率。本次应参训对象有33人,其中在外地上班、打工请假的3人,临时请事假的2人,实际参加培训的28人,参训率达84.8%。广大党员克服种种困难,按时参加春训,特别是一些已退休的老党员不畏寒冷,甚至带病坚持参加。如老党员万同新同志已经76高龄,大清早就赶到会议室参加集中培训,自始至终参加各项议程,现已75岁的周亮照同志虽有病在身,但仍带病坚持参加,并积极发言提出了很多良好的建议,体现了老党员党性,守纪律,顾大局的高尚品格。

二、联系本村实际情况突出主题,成效明显:

(一)实扎稳打抓党建,畅所欲言落实处

会上由支部书记皮青山同志专门组织学习了“三个代表”、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思想和相关政策。联系新时期的形势讲叙了在当前做好支部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在学习党的思想理论的同时,皮青山同志紧密联系本村实际,例举学习本村肖立贤、李科生等党员同志发展第三产业利用办个体销售、建渔家乐等形式带头创业致富的实例。与全体党员一道讨论分析村里的经济建设现状和以后发展带活经济的出路问题,号召全体党员同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致富创业。

支部书记助理大学生村官李杰同志就党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紧密联系当前全国“三农”基本情况以及本村农业生产、就业和经济现状与全体党员共同交流学习,号召大家在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式下要认清形势,把握好中央对与农村的政策契机,迎难而上看准市场形势,带领村民搞好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增收。

(二)村务工作大会审议,发展重点共同商讨,审时度势推进经济建设

皮青山同志还就向南村村支两委2010年的社会经济工作情况、2010年的工作计划和设想向大会做了报告,并提请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审议。

2010年,向南村村支两委本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齐心协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在各方面的工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村支两委合全村之力在抗冰救灾工作中有效地挽救了村民的经济损失,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认真组织,严格选举程序,成功地选举产生了向南村新一届以皮青山同志为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两委成员;在农业生产设施和水利建设方面,完成了2400米主排沟、3座电排和400米水渠疏洗及18亩土地改造工作,完成村级高标准水泥路1600米,修善村级砂石路2公里;申报了“省级生态村”项目并通过了益阳市环保局审查;基本完成了税改和土地承包面积调整工作;引进了“生物肥料厂”在村投资办厂;荣获“省五个好村党组织”、“综治行进村”、“计生工作先进村”荣誉称号。

2010年,将举全村之力重点做好经济建设工作:完成“生物肥料厂”和“南瓜淀粉加工厂”的进资投产、迅速结束土地面积调整、搞好扶持甘蔗种植工作;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村民增收,搞好李科生同志“渔家乐”和“农家乐”的开办试点工作;完成五队居民线道路硬化、省道(s202)旁农田主排沟硬化等设施建设;力争省级国有土地平整项目,进行原农场分场一队莲湖改造建设。

听完工作报告,全体党员对村支两委的工作务实精神和取得的成绩纷纷表示赞扬,与会的镇领导也对我村以往在组织建设,村级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会的全体同志一致表示,将坚决按照镇党委的会议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招商引资活经济,聚精会神搞建设,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为促进我镇的和谐乡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贡献力量。

(三)民主评议讲实际,开门见山忌空话

通过民主评议工作,达到了纯洁党员队伍,增强党员先进性的目的。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党支部切实抓好了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开展了深入、广泛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评议中,党员不搞一团和气,不走过场,针对支部成员和支部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意见中肯,批评有理有节,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开门见山。使广大党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领会到在抓好学习的同时,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开拓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创新的精神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使广大党员在思想上得到洗礼,党性观念、能力水平得以提升。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了头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责任感和紧迫感普遍增强,对党在农村的政策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1)

三、学习认真,纪律严肃

不论集中听课学习,还是民主讨论,广大党员都能紧紧围绕春训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培训重点,突出学习实效,不走过场,不图形式,绝大多数的党员能够认真听课,努力提高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理论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并且能够充分讨论,发表见解,把思想认识自觉统一到党的指示精神和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在集中培训过程中,因授课时间安排相对集中,广大参学对象特别是一些老党员能克服天气寒冷,自始至终坚持听课,不随意走动和私下讨论,保持了良好的会场纪律,充分体现蠢党员队伍的作风是过硬的,也充分表明了党员同志们学习热情高,学习态度积极端正。达到了引导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目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5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农村民间组织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为此,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民间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农村民间组织已成为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村民间组织主要是指我国农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自行服务、自我受益,活跃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类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1.1农村民间组织在结构和数量上已初具规模

近些年,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各类民间组织迅速发展。一是主要面向农民提供农林牧渔业生产、销售、技术推广等服务的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二是各类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学校、卫生所、科研组织、敬老院等。三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公益性社会文化社会团体,包括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红白喜事协会、文化演出协会、体育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这些农村民间组织已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当前我国农民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势头良好

在当前农村,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分布面最广、最具有生机和活力、带动辐射人数最多、发挥作用最突出,成为农村民间组织的主体。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采取“一品一会”、“一业一会”、“一技一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已广泛分布于种植、养殖、林果、加工、技术信息服务、销售经营等各个领域。一批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然出现。

1.3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管理探索出新路子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1980年代中期发轫.2003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探索了发展农村民间组织的新路子:紧紧抓住依法及时赋予合法地位这个核心,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举,通过必要的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健康成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和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加强规范运行,从而引导、规范其在法制轨道上良性发展。

2农村民间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独具地位

农村民间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2.1农村民间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实现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助推器”。二是较好地解决那些政府部门“包”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难题,推进农村公共治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三是可以有效对基本政府社会服务职能提供补充,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2.2农村民间组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独具优势

农村民间组织土生土长,是农民自己创造和选择的组织形式,是我国农民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领域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它来自于农民群众,服务于农民群众,与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容易取得农民的认同,农民愿意参与,具有强化社会纽带的凝聚优势。它以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形式,具有实现互助合作的组织优势。它贴近农民,可以承担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具有满足农民需要的服务优势。

2.3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重要任务

发挥好民间组织的作用,让群众享受民间组织带来的服务,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首先基层行政体制改革,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要。其次农村社会服务机制创新,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求。第三乡村治理机制的变革,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将面临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3农村民间组织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农村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农村民间组织外部发展环境还不完备,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其积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1)受认识上限制,有些地方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仍不够重视。有的地方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一些地方的财政扶持资金对其没有考虑,因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有的地方遍地开花、迅速发展壮大,而有的地方处于空白。

(2)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限制了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空间。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和发挥作用,需要建立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基础上。一些地方的领导或部门对农村经济组织的运作规律缺乏深入研究,习惯传统方式,搞强制推行,以包办和命令等方式对民间组织的内部活动进行干预。

(3)农村民间组织的自身建设还存在不少需要规范和提高之处。相当一部分组织规模偏小,结构松散,代表性不够,缺乏必要的经费和人才,带动发展的能力不强。不少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未能建立合乎法律规定的理事会,民主参与度低,资产管理混乱。

4关于下一步农村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

4.1进一步提高农村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在党和政府工作的地位

农村民间组织农民自己创造和选择的组织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失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任务中,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建设等统筹研究,综合规划,在中央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其地位、性质、作用和职能,统一全党、全国的认识,对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4.2积极建立扶持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

农村民间组织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仅靠自身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当前一些涉农部门给予的资金、项目和服务上的支持,限于职能和能力不成系统、不很稳定。因此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扶持的长效机制。建议在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倾斜的基础上,探索设立国家发展项目,通过中央财政给予一定专项资助,引导地方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基金或财政专项,对重点发展、急需发展、必须发展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给予资金扶持或信贷支持,并以政府购买服务、资助项目等方式拓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筹资机制,提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6

论文摘要:农村集体经济是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对农村集体资产和经济活动实施监督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规范村级,保障集体资产安全;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权益和权利,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发展与稳定。

一、苍南县农村审计现状与阶段性成果

1.通过落实政策,实行村务公开。为加强对农村审计和村务公开工作的领导,苍南县委、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农村审计工作要求,健全农村审计机构,配备合格审计人员,并且将审计结论作为考核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归入个人。2003年县政府主要领导还专门为加强村极财务审计、实行村务公开方面作重要批示。通过贯彻落实上述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审计工作,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对审计出来的财务收支、资产运行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等如实地向群众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提高了农村财务的透明度,增强民主理财意识。

2.通过规范操作,提高。在执行《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和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示范文本的基础上,具体制定了《苍南县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试行办法》、《苍南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操作规程》、《苍南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办事指南》等文件,编制一套适合本地实际操作的审计通知书、审计记录单、审计查询单、审计签证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承诺书、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等标准文本。为确保审计质量,在坚持按章审计、统一文本操作的基础上,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被审期间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等情况如实陈述并承诺;强化审计复核制度,审计组长必须对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对审计主要事实的清晰性、完整性及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充分性必须复核;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审计档案是审计监督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审计质量的主要依据,在对审计事项做到认真整理的基础上,按国家规定实行“一审一档”制,做好装订年度归档,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备查。[1]

3.通过拓宽,强化村财监督。在制定和实施审计工作计划中,要求各乡镇对村级实行“三年一轮审”,县农村审计单位实行抽审;在坚持例行审计的基础上,拓宽思路,积极探讨,接受委托审计;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开展了村级债权专项审计、村级货币资金情况专项审计、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土地征用款落实专项审计、村集体组织征订报刊情况专项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责任审计以及村集体经济财务循环审计等。通过以上各项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和核实,对村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确保村集体资产的安全运行,实现了对村集体财务的全方位监管。

4.通过查处案件,促进廉政建设。农村审计是以执法者的身份介入对村集体资产及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特别是对农民上访案件的专案审计、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查处了一些经济大案要案,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追查,依法制裁。如龙港镇柳江村某出纳员在道路工程建设中,贪污村集体资金275000.00元,被人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金乡镇某村在2007年审计原村书记和村主任时,发现该员工及其他有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转移村集体资金63.45万元于账外开支和挥霍,并向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行贿送礼,受县纪委开除党籍处分5人,留党察看2年处分1人。同时为配合村级换届选举,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集体财务收支循环审计及有关专项审计,有力地扼制了一些村干部的腐败现象,促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二、对策建议

1.开展审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原有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事业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的后续和培训,提高乡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实行审训结合。坚持岗前培训、集中培训、以审代训等措施,结合审计工作实际需要,适时进行审前集中培训,做到以老带新,逐步解决具体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加强职业培训。定期组织乡镇农村审计人员学习《审计法》和有关廉政工作规定等,做到依法审计,廉洁公正,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审计工作紧迫性和自觉性的认识。三是坚持持证上岗。各乡镇应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领取农村审计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乡镇领导应积极支持乡镇审计人员及时参加业务培训,并提供所需经费。

2.加强对农村审计工作的管理和。针对当前机构不健全,审计力量薄弱的实际,县政府要从组织上、制度上为乡镇审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当前主要抓好乡镇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健全,解决好人员的编制问题。审计机关要遵照《审计法》的规定,充分利用优势,加强对农村审计的指导。对一些重大的审计项目,或是初次开展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应给予必要的业务指导,还可以通过有关工作会议和例会,交流经验,沟息,座谈讨论,排除疑难问题,促进整体素质提高。此外,要协调各方关系,加强与各乡镇领导联系,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倾听他们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和建议,使他们支持和重视审计工作,将农村审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审计工作有专职人员,有组织领导,经费落实。

3.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针对当前农村建设滞后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参照国家审计准则,结合农村审计实际,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农村内部审计规范或指南,并在此基础上汇集成一本《农村审计监督工作手册》,使之成为农村审计人员的业务工作指南,同时要共同制定农村审计发展规划、农村控制办法等规章制度,从计划管理、项目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着手,在宏观规划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加以规范,使农村审计监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农村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

4.不断提高审计监督和服务的能力。农村审计要为乡镇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在严格查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为乡镇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对审计发现的经济犯罪、严重损失浪费等现象,要发挥职能作用,进行移送和处理,切实维护经济秩序,减少农民负担。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7

会议代表全程列席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聆听了、总理重要讲话和副总理总结讲话,讨论交流了学习感受,大家感到深受鼓舞、深受教育,也深感责任重大,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同志对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重要批示,批示指出:2013年,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成绩来之不易,全国农业系统的同志们付出了艰辛努力。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肯定,社会各方面高度评价。2014年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希望大家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上讲话时指出,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站位高、用意深、指向明,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关于“三农”的战略思想,中央进一步把粮食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把农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把“三农”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既重当前,又管长远,全国农业系统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自觉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巩固农业基础,扎实做好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2013年各级农业部门迎难而上促发展,坚持不懈抓落实,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粮食总产12039亿斤,比2012年增加247亿斤,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首次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2年增加1000元左右,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农业形势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全面把握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形势和任务。2014年工作要着眼于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就是要坚持稳定政策、稳中求进,实现稳中向好、稳中有为,做到稳粮增收,坚决防止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出现滑坡;要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以改革促发展。2014年要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使粮食产量保持在11000亿斤以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使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会议要求,2014年在工作着力点上,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争取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上有新突破,在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上有新进展,在已经看准、时机具备的改革任务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实行产量与质量并重,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因追求数量而放松、忽视质量,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坚持当年生产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纳入重要日程,守住耕地红线并逐步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永续发展;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用科技进步解决资源约束,实现节本增效,提高产量和品质,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会议指出,要扎实抓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重点工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必须处理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与试点试验的关系,处理好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为此,要坚持稳中求进,要统筹兼顾“三农”,要城乡联动改革,要增强底线思维。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创新,切实维护农民的财产权利,积极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部门职能转变。

会议强调,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稳发展、保供给、强产能、提质量、转方式、增效益的任务很重,要突出抓好八项重点任务: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提升“菜篮子”产品供应保障能力;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和政策支撑;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8

关键词:特色产业型;生态型;工业带动型;观赏休闲型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49-02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差距较大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建设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举措。

河南地处中部,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剩余劳动力多,转移压力大,农业人口比例高,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借鉴已有的样板村,立足自身实际,大力发展经济,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了解目前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向政府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建议,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了部分村庄。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各地新农村建设典型特色和经验建议的总结,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和支持。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访谈法和文献法收集数据资料。调查对象是全省60个农村抽样调查县,各县自选的3个新农村建设已初见成效的不同发展模式的典型样本村。

三、经验与分析

(一)特色产业型

在新农村建设中,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围绕一个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经营,以一村一品或一村多业发展壮大带动乡村综合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这种模式在全省的新农村建设中较为普遍。比如方城县清河乡双河村的烟叶种植、民权县北关乡王公庄村的绘画产业等等都红红火火。

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得出的经验:一是要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形成多姿多彩的特色村,形成“一村一品”与农业龙头企业互相促进发展的新模式;二是要大力实行农业标准化建设,采用“企业+农户+标准、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标准、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等标准化生产模式,形成一大批名牌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要大力拉长产业链,形成一种“资源型起步、配套式发展、龙头式驱动、种-养-加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四是重视示范带头作用,分步实施,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一体化组织,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和自主创新,做到以特色促品牌。

(二)工业型

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发展基础设施,造就“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和谐社会,占到所调查村庄的18.8%。比如博爱县苏家作乡苏家作村、固始县段集乡庙山村等等。

从工业型新村建设中得出的经验:一是首先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其次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些村庄片面强调工业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教训是深刻的;二是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既要生产发展,又要乡风文明;三是要大力扶持符合农村资源禀赋结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结构兴办加工企业,不仅能搞活当地经济而且能吸纳农村劳动力;四是要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质是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扩张,启动当地农民生产和消费需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自动走向规模经营的过程。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支持,才是真正有效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三)第三产业服务型

占到所调查村庄的9.0%左右。主要指那些拥有区位优势,离城镇较近的地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依托城镇、发展生产、服务城乡、致富群众,是其鲜明特点。

在调查中得出的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的几条经验:一是切实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吸引客商来投资;二是发展各种配套服务企业,比如餐饮娱乐业,繁荣经济;三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把城乡置于统一空间,实现城镇乡村在地域形态、市场运作、功能作用、成果分配方面的有机融合;四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发挥适度集中的聚集效应,根据城乡各自比较优势,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城乡一体化。

(四)休闲旅游型

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摘、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吸引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休闲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好。这种“农家乐”经济作为中国农村革命与新经济的代表,其发展形态与模式,集中体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新观念与先进成分。它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占所调查村庄的6%左右。这种生态与经济互动互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无疑将成为以后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调查中得出的休闲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的建设经验:一是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提倡有条件的村庄发展观光农业。它不仅具有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特点,而且整合农业资源和农村景观环境,可谓一举数得;二是建设休闲旅游型新农村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研究本地的民俗、传说典故及特色餐饮,使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发展旅游的同时还可以组建民间工艺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使游客旅游的同时购买这些产品。四是要转变当地农民思想,加强职业培训,使传统农民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生活、善经营的现代农民。

(五)生态型

就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村为重点。逐步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关系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提高。但它的潜力巨大。可以通过进行大规模村容村貌整治活动,改善农民的生活生存环境。进行生态型新村建设的经验总结:一是在新村建设中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民群众用上卫生安全的燃料;二是要结合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工作,解决住宅与禽畜圈混杂问题;三是要因地制宜推广种养业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六)劳务输出型

指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不仅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且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信阳市固始县陆滩镇太平村共有村民3258人,近些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务工1512人,全村劳务收入1500余万元,目前的人均收入达到3100元,太平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70%的农民住进了楼房,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有利地推进了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进行劳务输出型新村建设时得出的部分经验:一是要大力发展“阳光工程、绿证工程、扶贫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外出适应能力;二是对于本地区缺乏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地区,可以适当加以考虑。“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群,富裕一方”的劳务输出是不错的选择;三是发展劳务经济要讲究规模经济,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四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把发展劳务经济与当地村庄建设相结合,以劳务经济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

通过大量政府投资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户生活条件,用足用活wto的绿箱和黄箱政策,力争“十一五”期间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一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10~13%)。使农民得到“看得见”的实惠。从而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二)要有一个坚强的基层领导班子

加强村级的“双强”村支部建设。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瓶颈,有数量、上档次的农村基础设施是保证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要有自己特色的农产品

从调查中发现专业化农业生产不仅鼓了农民的腰包。也促进了农村其他事业的发展。是立足河南省实际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多数村子要走的道路。

(五)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基础。

(六)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七)加强农村人才建设

新农村建设一方面需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另一方面需要一大批专业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深入农村、服务农业和扎根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启动农村人才工程建设。从制度和政策上鼓励一部分城镇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到农村去,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新的“上山下乡”。

(八)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受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既应是建设者,更应是受益者,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处理好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06-02

一、引言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极其关注“三农”问题,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问题作为主题,强调了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极其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农村金融”第一次正式写入党的决议,2015年两会上,指出:要推进金融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金融,这都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以及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促进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指标设计与数据整合

(一)指标设计

通过参阅冉光和、张金鑫(2008)及王俊芹(2009)等有关研究文献,本文选择了以下变量作为研究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指标:

1.本文的经济增长指标采用的是江苏省农村GDp,即RGDp;

2.本文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农村金融效率指标,采用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RL)和存款余额(RS)的比值,即LtS来表示;第二个部分是农村金融规模指标,用FiR表示,是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之和与RGDp的比值;

3.非金融指标采用的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记为RGt,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本文提出最终的实质性建议起到了很好的参照作用。

本文对所采用的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原因是对数形式的数据可以在保证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前提下,使变量之间趋势线性化,也方便了实证分析中的平稳性检验,能够有效地避免多次差分。

(二)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本文研究的是江苏省农村1998~2014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归纳,可得表1:

三、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通过建立江苏省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线性回归方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参照黄燕君,钟璐(2009)的方法,笔者构建的模型方程如下所示:

LnRGDp=ti+UiXi+X

其中,t和U是需估量的参数,X是随机误差,Xi表示的是经过一系列检验之后,与RGDp构建回归的变量,下文会对此进行具体解释。

(二)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单方程oLS本身无法克服变量自相关问题,并且只有当变量平稳的时候,才不会出现“伪回归”的情况。所以,本文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在确保平稳后,再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分析。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通过eviews5.0系统,利用aDF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在二阶差分后都是平稳的,所以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显示:LnLtS与LnRGDp、LnFiR与LnRGDp及LnRGt与LnRGDp的协整检验中,残差序列在各自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LnLtS、LnFiR、LnRGt与LnRGDp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表3可得,在5%的置信水平上,LnFiR与LnRGt的概率p值都小于0.05,因此两者都是农村GDp的格兰杰原因,而LnLtS的概率p为0.34467,大于0.05,不是农村GDp的格兰杰原因。

4.总结分析

农村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经济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江苏省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均是农村经济的格兰杰原因。可以得出:江苏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固定投资有很大的影响关系。

为了进一步研究哪一个指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我们将其带入上文所建的模型当中,即LnRGDp=ti+UiXi+X。其中,ti和Ui是需估量的参数,i=1,2,分别表示LnFiR与LnRGt的参数,X1与X2分别表示的是变量LnFiR与LnRGt。

由于LnFiR、LnRGt是LnRGDp的格兰杰原因,且三个变量均为水平平稳,符合单方程oLS的前提条件,通过eviews5.0输入数据,得出结果如下所示:

从表4、表5可以看出,两个回归方程回归系数显著性非常强,并且拟合优度R2都接近于1,说明了方程的拟合情况非常好,因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都存在着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且关系为正相关。

相比较而言,方程二的拟合程度比方程一高,拟合优度R2达到了0.950984,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农村金融规模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拟合程度相对低一些,但它的自变量的系数也达到了0.715651,充分显示出金融规模对促进农村GDp增长的重要作用。其中t检验值的绝对值都远大于2,且p值都为0,小于0.05,可以得出,它们的显著性水平都很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均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且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经济影响更大。

(二)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江苏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应大力发展江苏省农村金融规模,增加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入来推动江苏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不断扩大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使新农村建设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目前,江苏省农村金融规模发展缓慢,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积极开办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将是提高江苏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重要途径。

第二,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金融的资金投入。由于农村经济先天所存在的弱势,致使其在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中不具有竞争力优势,资金流入量有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积极有效地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带动经济发展。

第三,加快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模式,完成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协调发展的目标。有效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可以促成农村金融效率的进步,从而实现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徐小换,杨荣蓉,王宇.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1997年~2013年的相关数据[J].经济观察,2009,(05):69-77.

[2]黎翠梅.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75-80.

[3]冉光和,张金鑫.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山东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8,(29):47-51,111.

[4]王俊芹,宗义湘,赵帮宏.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9,(02):31-37.

[5]赵洪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1):58-62.

作者简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本文系2017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互联网+”链接农业发展对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lslktyb-109)的阶段性成果。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1]。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3][4]。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5][6][7]。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8]。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9]。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

要发展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作者:李宏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