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计责任的划分十篇审计责任的划分十篇

审计责任的划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6:29

审计责任的划分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审计全覆盖优化对策

济责任审计是预防和惩治腐败、促进廉政建设、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重要机制,也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离不开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在审计全覆盖理念下,如何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审计效率,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拟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审计全覆盖的全新理念,寻求优化经济责任计划管理模式的优化对策。

一、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内涵

审计计划是审计人员为了完成既定审计任务,达成预期审计目标,在切实开展审计工作之前编制的可以作为审计项目实施运行过程中主要依据的审计工作规划。成功的审计项目离不开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计划管理是审计组织制定审计计划,组织计划实施运行,并对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考核评价、反馈调整等一系列活动,它不仅可以明确审计目标,确立审计路径,还可以提供审计思路和方法,是审计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当中。

参照iSo模型,管理模式(mS)可以表述为:

mS=f(i)+f(o)+f(s)(1)

其中:i表示理念/观念,o表示业务/组织,s表示策略/战略。

参照公式(1),我们可以把审计计划管理模式表述为:

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审计理念+审计策略+审计业务/组织(2)

从中可以看出,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审计理念、审计策略、审计计划和审计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等要素。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审计理念不先进

理念指的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成果(《辞海》,1989),审计理念就是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中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为审计工作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的源泉。通过对我国审计工作现状的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备中国特色的现代审计监督制度,其执行机关和人员对于审计理念的认知还存在一些错误和局限性。其一,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单纯地监督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只要发现领导干部失责问题,并揭露这些问题就行了,仅仅是针对微观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揭露和整改,很少在宏观层面上提出意见和建议,缺乏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其二,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形式化,把经济责任审计部门自我定位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选择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了走过场,经济责任审计的效力、效果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其三,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无权的,即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执法手段和处罚权利,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难有大的作为和成就。殊不知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的工作重心主要在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一味地注重于处理、处分和处罚已经不符合新时期形势的要求。

(二)计策略失当

制定一份审计目标导向清晰、审计范围主次分明的经济责任审计策略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出发点,但是往往大多数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于国家宏观环境趋势的变化、相关政策方针的颁布、社会经济走向的发展并不能十分精准的把握,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组织形式、内部制度、领导干部调离升迁变化等也没有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进行充分的前期调查和深刻解读。因此,审计机关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策略时对于审计范围的确定还不能拿捏的十分精准、恰当。部分审计机关选择一揽子政策,不论审计对象是重点还是非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繁重的审计任务和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过高期望使得人力、物力资源都相对薄弱的审计单位最后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但没把握好重点审计对象,对于那些非重点审计对象所做的工作最终也都是不尽如人意。任务重和力量弱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所需的审计时间和最终审计质量都难以保证,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本。还有一部分审计机关仅仅注重那些重大项目和重大事件的领导干部负责人,却忽视了那些不属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单位领导干部,认为他们所管辖的领域涉及资金少,影响规模小,无足轻重,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长远性、科学性、整体性认识不足,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设定不明确、不清晰、不具体,直接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缺乏针对性,容易产生脱节现象,无法真正落实经济责任审计措施,无法有力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的领衔作用。

(三)审计具体计划制定缺乏独立性和灵活性

尽管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拥有独立的审计监督权,但是,在行政模式的管理体制下,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在业务上既要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在行政上又要接受本级政府的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审计机关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时,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很难保持独立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计划的制定和任务安排,其决定权不完全属于审计机关,而在于组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及其经济责任审计联席办公室(宋夏云等,2016)。在这种计划管理模式下,审计机关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这种现状如不改变,审计机关很难有重点、分步骤有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有效达成审计全覆盖目标。

(四)审计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非常繁重,但是调配在审计计划管理方面的人员却非常少,加之部分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不愿将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审计人才安排到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工作岗位上,如此一来,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作用和效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培养专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队伍、建立完整的审计计划管理中心数据库,也不利于形成一个系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体系。再加上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挖掘、分析、处理能力不高,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执行手段也相对比较落后,一些先进的计划技术方法,如方案评价技术、环境预测技术、网络计划方法等基本上没有应用,也没有实行先进的计划管理软件系统,不能实时录入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运行情况,不能运用网络自动化流程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

三、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分析

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审计全覆盖,主要包括审计领域的全覆盖、审计内容的全覆盖和审计周期的全覆盖(王子龙、池国华,2016),其具体涵义如下:

(一)拓展审计覆盖范围,实施全面立体审计

审计机关要依法对所有隶属于审计监督范围内的管理、使用和分配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与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立体化的审计。以资金运动为X轴,以权力运行为Y轴,同时跟进、交叉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从而实现有广度、有深度的审计全覆盖。

(二)关注重点审计领域,跟进重点审计项目

重点审计对象的全覆盖是审计全覆盖的核心,审计机关要统筹制定审计目标、科学安排审计计划、抓住重点审计对象、把握重大政策措施,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项目,深入剖析,严肃对待。在审计任务重、审计资源力量难以全面跟进时,审计机关要确定好各重点审计对象的审计频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对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以及那些问题多、反映大的领导干部提高审计频率,从而实现有重点、有步骤的审计全覆盖。

(三)增强审计成果运用,深化审计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要在切实做好审计全覆盖的道路上,加强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对于实施审计全覆盖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加强重视,注重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对于在经济运行中发现的风险隐患要引起注意,尽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并及时总结审计全覆盖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的审计工作做好充足准备,从而实现有效率、有效果的审计全覆盖。

四、基于审计全覆盖理念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优化思路

(一)锐意进取,大胆更新审计理念

审计全覆盖的推进必以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进步为基石,而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进步必以经济责任审计理念的更新为先导。锐意进取,大胆地更新审计理念,在新的思想水平高度上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正确识别监督与服务的地位与内涵,查处和揭露领导干部失责问题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目标,通过纠错查弊以监督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制度改革体制才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所以审计人员必须立足于经济责任审计,面向全局,提升服务意识,树立监督即服务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其次,审计人员要明白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治理。经济责任审计实质就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权力的行为,是国家运用审计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方式。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切实担负起经济责任审计职责,严格履行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增强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监督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维护人民、政府和社会的权益,树立起国家治理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再次,审计人员要树立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审计理念。从微观层面入手,宏观层面着眼,依法审计,对人民负责,对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促进国家科学稳定发展。只有不断更新经济责任审计理念,才可以与时俱进地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只有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可持续地推动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事业,树立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形象,更好地服务发展,保障发展,促进发展。

(二)科学制定审计策略

充分的审前准备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的精确制定至关重要。审计机关应该设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小组,时刻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动向、有关政策的发表颁布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在经济责任审计策略制定之前,深入实地走访了解当地新动态,把握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要求,搞清楚社会经济走向的趋势和重点,分清哪些是重点审计对象,哪些不是,并安排一定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调查,走访有关机构、部门和相关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等有关基本情况,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的制定具有针对性,在实际执行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对那些涉及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部门以及问题多、反应大的领导干部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审计频率,及时跟进审计进度,同时有区别地兼顾那些所谓“非重点”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适当地降低审计频率。根据审计机关所拥有的经费和人员,积极整合各类审计资源并与其他监督部门协调合作,合理地安排各个审计项目时间和审计频率,保障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质量,做到既全面审计,又重点突出,科学地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策略,从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清晰,范围明了,时间安排妥当。

(三)确保审计具体计划制定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国家应当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是独立的第三方,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出台详细可依据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重视,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规范约束和实践指导。各经济责任审计机关要增强其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在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内部,要培养良好的、独立的经济责任审计氛围,审计机关内部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提醒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时刻谨遵职业道德,保持独立性,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表扬那些在工作上尽职尽责、不为私人利益而动摇、爱岗敬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而对那些仗着职业便利私相授受、忘乎所以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一经查证,严惩严办、^不姑息,同时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行业内进行通报、公告,以此警醒各审计人员时刻保持理性,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审计计划制定过程中的独立性。

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于每年年初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时,除了要注重编制本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也要重视其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的编制,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执行时有计可依、有则可依,各环节的审计工作上下衔接,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环境的不断改变和领导干部的人事变动以及不同重要性标准的审计对象有不同的审计频率,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在编制时要从静态编制转为滚动编制,使短、中、长期计划能够在时间顺序链上紧密地结合、连贯起来。定期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梳理总结,及时有效地制定新措施进行修改调整,确保短、中、长期计划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四)不断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是要在各级政府增设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机构,壮大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队伍。二是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的准入门槛,在聘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时,要引进深谙法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化技术、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大力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经济责任审计人才;注重吸收那些既有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又有领导管理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经常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培训教育、优秀审计人才交流会、外出调研查访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实时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见识。四要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引入先进的计划技术方法,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中心数据库,搭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网络平台,改进当前落后的审计计划管理技术,加快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五、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发现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在编制、执行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队伍和技术也都跟不上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脚步,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审计全覆盖的推进和反腐体系的建设,对此应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编制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注重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队伍力量和信息化建设,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策略和计划。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是加大经济责任审计执行力度、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形势下完善国家审计、促进审计全覆盖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与时俱进地优化创新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是国家审计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也是未来国家审计推进国家治理的新的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

[2]季庆,王琪朕.经济责任审计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作用研究[J].领导科学,2017,(5).

[3]栗伟.浅谈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J].现代经济信息,2015,(8).

[4]宋依佳,林忠华.审计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方式方法创新研究:基于一项问卷调查的研究[J].审计研究,2011,(5).

审计责任的划分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

abstract:ourcountryinstitutioneconomicresponsibilityauditimplementation,playedaverygoodeffect,butthereisalackofeffectivecommunicationmechanismofsomedeficiencies.thispaperwillpresenttheinstitutioneconomicresponsibilityauditproblemsputsforwardsomereasonablesuggestions.

Keywords:institution;economicresponsibility;audit

中图分类号:F239.47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2-0020-02

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以来,对维护财经纪律、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增强干部廉政意识、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实现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也处在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中,纵观当前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有效沟通机制缺失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包括领导任职期间进行的任中经济审计和领导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占有较大比重。不论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的沟通机制对于提高审计质量,解决审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操作过程中,沟通往往是在审计的过程中进行,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组的成员与被审计单位的职工和领导平时没有接触沟通过,因此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职工会有戒备心理,不愿与审计组成员进行彻底有效的沟通,甚至故意隐瞒被审计单位和领导的一些重要情况,特别是对被审计领导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情况更加普遍;对被审计领导的离任经济审计,由于离任的领导干部在审计期间因工作及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及时到审计组配合审计,会出现审计组与被审计领导之间的沟通障碍;同时,由于审计组成员往往是由各个单位抽调或临时组成,审计组成员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也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因此,由于缺少有效沟通的机制,往往会出现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审计组与被审计领导之间以及审计组成员自身之间的一些沟通障碍。这些沟通障碍对于了解被审计领导的重要问题、发现问题和实事求是的反应问题都起到了制约作用,不利于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对被审计领导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二)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管理力度不够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业务量大、政策性强,参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需要具备审计、会计、法律、经济、工程、金融、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和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等,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目前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管理的不足主要表现学历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不够以及激励和业绩考核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三)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管理和利用不充分

经济责任审计的信息管理和利用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上报组织部门及相关领导层后,对审计结果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建议机制。首先,对于被审计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没有对被审计领导单独建立档案,这样就不利于对被审计领导的系统分析和掌握,不利于审计信息的共享,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次,对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没有独立建立档案,对被审计单位出现的一些经济责任现象没有进行分析研究,没有提出强制性的整改落实措施;再次,对一个系统或行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和相关资料管理的不系统,对相关的数据没有进行汇总分析,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总结和提炼,不利于优化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不利于对整个系统或行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建议;最后,对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管理不能实现动态化管理,不能从动态分析的角度对被审计领导、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系统或行业进行预测和判断,没有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四)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性不强

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过程,就是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的配置过程,这个过程要求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有效统筹人财物。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制定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环节,如果计划制定不当,不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执行,而且浪费资源,降低效率。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过于主观,经济责任审计需求调查不够。一般说来,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根据组织要求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从而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并根据客观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机构为了年终考核和突出业绩,也存在盲目追求审计项目数量,审计范围过大,重点不突出,审计质量持续下滑,审计风险加大的现象。

二、加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络员制度

为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沟通机制,实现审计方式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转变,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建立审计联络员制度。通过建立经济审计联络员制度,可以实时了解联络单位的情况,构建上级单位与所属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促进下属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主要从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选拔任用和继续教育上下功夫。首先,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选拔和任用上,不仅要注重学历结构更趋合理,而且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实践经验的充分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不仅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求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实践经验,在人才引进和选拔上,要注重对硕士以上学历人员的引进,同时选拔一些具有经济、法律、管理、工程和信息技术的人员参与到经济责任审计组。审计组成员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经验丰富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上,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时间,内部培训部门要在继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时间上合理安排,使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知识、观念及时更新,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在经济责任审计人才的培养上,要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吸收新进人员参与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培养新进人员的实际操作和判断能力。

(三)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应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应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被审计领导审计结果的应用。对于被审计领导的审计结果,在征得主管领导同意后,向上级分管及相关部门报告,使其了解干部的整个履职情况;同时审计结果也可以作为干部考核和任用考察的重要依据;审计结果还可以与年度考核挂钩。对被审计领导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以利于动态的对被审计领导进行分析和评价。其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对被审计单位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通过对不同的审计对象进行审计的结果,总结分析出该被审计领导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对优良的做法予以肯定和发扬,对于存在的问题,采取严厉的措施,使其消失于萌芽状态。其三,对整个系统或行业审计结果的应用。通过对一个系统或行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制度问题,形成审计意见,促使有关部门改善制度,完善管理。

(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要在全年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库,确立每一阶段的具体审计项目计划,并对每一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详细的计划。首先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需求,将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列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库,根据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全年的计划,同时还应考虑临时列入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其次,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安排,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再次,根据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层次和每个人员的任务和责任。最后编制经济责任审计进程表,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进程表合理控制审计进程,及时预测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结语

目前,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中,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沟通机制不健全、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力度不够、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利用不充分、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性不强等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络员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等措施,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凌.如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J].决策探索.2006(08)

[2]吴婷.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策略探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3]陈雨松,刘宝华.围绕核心任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J].中国审计.2005(14)

审计责任的划分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工作

第一,修订经济责任审计相关作业规定,以提高控制效率。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定更符实情,建筑施工企业审计部门应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处理准则”、“款项支付时限及处理应行注意事项”及“支出凭证处理要点”等规章。主要修正重点应在于厘清审计人员的责任范围,确保权责划分更加明确。

第二,适时更新经济责任审计作业手册内容,以强化审计机制。为方便建筑施工企业审计人员明确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规范,并协助业务人员认识经费报支的执行标准,建筑施工企业审计部门应汇编制定“支出标准及审核作业手册”,并将各项业务的审核程序以系统化图表形式呈现,汇集成“经济责任审计作业流程手册”,以方便促成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累积,帮助审计人员轻易上手,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设立管理机制,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鉴于建筑施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偶有失控的状况,导致财务弊端时有所闻,为防杜弊端的发生,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管理机制观念,审计部门应制定“健全财务秩序与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以说明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并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财务查核,加强出纳、财产等管理人员定期工作轮换,收支尽量通过金融机构办理等。建筑施工企业应将方案精神纳入内部各项管理规范,应进行决算查账等再查核工作,确保方案能落实执行。

第四,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执行部门。首先,应构建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及督导小组,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范的审议、备查及督导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其次,应构建工作分组,负责经济责任审计规划、推动运行及综合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及督导小组各项行政业务;最后,构建经济责任审计专案小组,由各部门分别组设,负责推动及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工作。

第五,强化教育培训及宣导。为增进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专业知识与实务的了解,使其在建筑施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中足以发挥财务监控可靠,审计部门应针对各层级的工作人员规划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培训课程,包括新进、资深甚至主管审计人员,均可按其所需安排参与培训,以确保企业妥善使用经费及提升预算执行绩效,发挥较高的效益。

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工作

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审计质量监控是规范审计行为及明确工作责任的重要工具,旨在对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及归集审计档案等过程,严格的复核,实现全程质量控制。

第一,详细编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审计计划。审计项目在立项之前,应充分考虑该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时效性及可行性。审计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地运行。在编制审计计划时,须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重点,注重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在规划审计项目的规模、性质和时间时,应准确把握审计对象的业务性质及其财务运作的信息,选取适当的专业人员,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审计任务。审计计划应具有指导性,明确列出法律依据、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步骤和方法、明确审计的意义以及评估审计所具有的风险水平。另外,所制定的审计计划还应当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目标来规范工作的具体范围、相关内容,合理安排工作起止时间,妥善组织审计小组成员及恰当分工。审计标准必须客观,以现行法律作为基础,并参考可比性的绩效指标及国际专业标准、审计对象的业务特性及管理模式等各类元素。

第二,仔细收集所需要的各种审计证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来对各项审计要点进行确定,并且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对各项要点与证据加以收集。审计证据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音频或视频资料、口头资料、审计记录等多种形式。所收集到的审计证据需要满足下列三个特性,即非主观性、相关性及合规性。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小组有权获得审计对象的合作,而审计对象须遵守向审计小组提供其执行业务所需的信息、文件及其他资料的义务。审计工作人员对于资料的收集,需要关注那些能够对审计各项事务加以证明的原始证据、审计档案等。如果在获取资料过程中,对于原始证据的获取具有相当的难度,审计人员也可以将相关的文字笔录、资料的复印件等作为审计工作的证据资料。在收集实物证据资料的过程中,应当在相应的地方将所收集资料的所有者、数量及存放等相关环节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而对于所收集到的音频或视频等电子化的审计资料,应当对这些电子资料的制作人员、制作方式与保存运行环境进行有效的记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审计人员也可将各种电子类资料进行实物资料的转换。

第三,详细编制审计档案,以供后期查验使用。在审计报告的撰写工作结束后,如果出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形,审计小组负责人应责成有关人员改正。审计小组应按照规定期限,把审查验收合格的审计档案归档。审计档案归档工作应明确责任分工,如:审计档案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由审计小组成员负责;审查验收意见由审计小组负责人负责;归档的及时性由审计人员负责。

参考文献:

[1]王奇杰.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J].财会通讯,2009(30).

审计责任的划分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各有关部门应紧密配合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而开展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涉及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许多方面。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有效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必须从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充分重视这项工作,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二、各部门应有效协调,合理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突出重点,保证质量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地方出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项目数量大大超出了审计机关的工作承受能力等问题,审计质量难以保证。为避免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保证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进行。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增强审计效果,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重点地选择确定审计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审计机关每年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定要与审计力量相匹配,不可过多委托,以防止审计质量的下降,影响和制约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严格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制定程序,有效发挥各部门的作用

每年年底前,联席会议办公室应通知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初步意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及时将初步意见提交联席会议讨论。联席会议办公室在收到该初步意见后,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统一协调,在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实际承担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需要,拟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该计划经党委、政府(或领导小组)同意后,以联席会议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

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后,由组织部门根据该计划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具体实施。遇有特殊情况,确需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外追加审计项目的,组织部门要在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确定追加的具体审计项目,并报经党委或政府批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具备一定的条件。遇有下列无法正常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一般不安排经济责任审计:(一)领导干部任职的单位已被撤并,有关当事人已经无法找到的;(二)领导干部已定居国外或死亡的;(三)领导干部已离开任职岗位二年以上的;(四)领导干部已被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立案调查的;(五)领导干部已被提拔或任用到可能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公正进行的岗位的;(六)其他不宜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

四、改进审计方法,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不均衡的问题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实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实施。为避免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过于集中造成审计机关审计任务不均衡的问题,干部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领导干部的具体情况在其任职期间内适当安排一些任中审计。实行任中审计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作用。

同时,审计机关应注意统筹安排审计项目,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五、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合作,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干部管理部门应当在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中(或通过其他形式)将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要求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等,明确告知审计机关。干部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应当将了解和掌握的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有关情况、有关举报材料和其他相关情况,及时通报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应当将其作为审计重点,查深查透。

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首先与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联合组织召开由被审计单位的现任领导干部、被审计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领导等参加的审计进点会。由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提出工作要求,审计组通报审计工作安排等。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应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在进点会上介绍本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或向审计组提交书面材料。

对审计获取的相关情况或线索,审计组可以进行筛选,并对重要的违法违规情况或线索进行重点核查,依法进行处理。对确需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线索,审计机关应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应及时作出处理。对有关单位或个人反映的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无关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及时根据有关规定,采取恰当的方式交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审计机关。

六、各部门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审计责任的划分篇5

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的含义

区域环境审计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管理手段在世界各国的审计工作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区域环境审计的一个主要分支,区域环境责任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和环境管理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政府环境行为的真实合法性和绩效情况进行的审计,对其在经济活动中履行环境责任情况进行评价和鉴定,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环境行为的建议,甚至是对领导干部个人追究责任的一项审计工作。

区域环境审计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区域性、系统性、协同性以及专业性。区域性要求环境审计要结合区域的经济产业状况以及区域的环境质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展开;系统性要求揭示出区域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发挥建设性作用;协同性说明区域环境审计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专业性说明区域环境审计工作不同于其他任何工作的特别所在。区域环境审计工作的特点表明了这项工作的特殊所在,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项工作具有的潜在价值以及其自身存在的必要性。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需要更好地落实区域环境审计工作的。

二、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主要的问题分析

(一)京津冀区域环境审计责任划分不清。京津冀区域是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发展区域,作为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型地区,对于环境审计工作中的责任划分应该有着明确的思路框架以及规定。然而就目前而言,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着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并没有具体地指出该区域的总体负责主体,也没有具体划分清楚区域间的每一个地区应承担的相应的责任是哪一部分,由此导致了京津冀区域目前产生了一系列类似于审计责任不清的问题,区域治理效果不尽人意也与责任划分不清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目前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把责任划分清楚,负责的主体是谁。

(二)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准则与评价体系的缺失。在我??总体的区域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中,相应的负责主体、审计的目标以及审计的方法等都已经有了基本的确立。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以审计准则为标准,环境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的一部分,开展审计工作时也应该以审计准则为准绳。但是,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区域还没有形成可以作为在该区域开展环境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准则以及评级体系。在进行环境审计工作时,参考的标准只有一些法律法规、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环境保护的基础标准,等等,这势必会给审计人员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带来困扰,而且环境责任审计准则与评价体系的缺失,也势必会严重影响到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带来阻碍。

(三)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方法落后。京津冀区域的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中采纳的主要审计方式是较为普遍的事后审计方式,这也是较为传统的审计方式。采纳事后审计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较为全面的审计资料对所审计主体的行为活动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可以通过审计工作查明所有已经发生过的审计行为和决策效果影响等。而且事后审计还可以大大缩短审计工作的期限,并且对于纠正问题、挽回损失以及进一步的改进工作有重要作用。然而将这一传统的审计方式用于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也存在不足。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环保项目,从计划开始直至一步步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一个较为连续的整体过程,而事后审计对于这一整体的过程无法全面的把握,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理或是解决,对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环境问题事件也无法进行控制。即便是发现了在环境治理资金管理中存在重大的漏洞或者决策有失偏颇,也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或者是补救。这样一来,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工作在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道路上的作用则要大打折扣。此外,京津冀区域整体的环境责任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工作量并不小,事后审计工作的精简期限可能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直至最后的审计结果。

三、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问题解决方法

(一)明确区域环境责任审计要素以及责任划分。解决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中的责任划分不清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对审计责任重新划分。首先应先明确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必要的因素。在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中,主要的负责主体是相关的政府部门,政府作为负责的主体,在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中要审查各级党委政府、国有企业和环境管理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政府环境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绩效性,评价领导干部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必要时提出纠正政府环境行为的建议以及对相关环境责任人的责任进行追究。区域政府开展这项审计工作要寻求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第三方审计机关作为环境责任审计的主体,这是由政府相关的环境项目以及审计机关的权威性所决定。审计机关要负责对政府有关领导人员的环境决策以及决策的最终影响进行审查,同时也要监督有关环境管理部门的资金分配、资源使用以及履职工作的开展情况,最终服务于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建设。环境责任审计的客体就是对于区域环境承担着保护责任的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的内容是环境责任人对于环境管理的相关决策、资金的使用资源的分配等相关活动中做出的、能够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政府环境行为。明确这些基本要素之后,则可以清楚地认知到工作的主要负责主体是京津冀区域政府,第三方的利益不相关审计机关负责进行具体的区域环境责任审计工作,而京津冀三个地区分别负责根据有关一体化发展政策开展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逐步明确划分之后,京津冀区域环境责任审计的整体工作则会从中受益,产生更好的一体化发展反应,促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进程。

(二)环境责任审计体系的完善。在环境审计的总体工作中,现阶段需要对于责任审计方面进行战略性的侧重发展,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对象、依据和重点。做到明确目标,掌握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工作。在审计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中,完善区域环境责任审计的工作准则,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要促进政府各个部门的合作发展,通过组织具体的集体学习或者是互相协作完成工作等方式,来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对政府环境审计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在突出侧重点的同时,积极进行组织方式的创新,“创新”精神在政府的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中也是极其重要的。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所针对的被审计的主体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发展演变,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环境审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区域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工作最终目标的实现。所以创新型的区域环境责任审计方式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与此同时,应结合政治制度安排,积极地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以及环境责任的追踪审计。

站在国家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对政府环境责任进行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科技化的当代社会,政府应当建立环境决策信息系统或相关的信息平台,对于环境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以及分析等流程进行系统化的操作,同时也可以了解掌握环境问题资金的来去状况,明确资金的筹集情况、分配情况以及使用情况等,从而全方位强化环境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落实。要努力提升在大数据背景下环境责任审计监督的全覆盖能力,也就是从综合技术的创新与人员综合素质考虑,从硬件及软件两个方面共同提升,并作用于整?w的环境责任审计工作之中。

审计责任的划分篇6

一、全面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贯彻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和有效保证,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办、国办文件要求,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安排部署,全面开展县(含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从*年开始,要根据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审计。当前,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管理监督的实际,重点对拟提拔晋升的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已开展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要积极总结工作经验,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工作质量。

要逐步开展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开展的地方,要认真总结经验,扩大审计覆盖面,并逐步加以规范;没有开展的,从*年开始,积极试点,逐步推开。审计署要选择一二个省或国务院部门,每个省级审计机关选择一二个省政府部门和一个市(地),每个市(地)级审计机关选择二三个同级政府部门和一个县,分别对其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试点。

二、深入开展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本着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扩大审计覆盖面。从*年开始,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一般不低于当年应审计离任领导人员的30%。审计任务重,审计力量确有困难的地区或部门,可依照有关规定将部分审计项目委托给经过资格认定的社会审计组织审计。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三、认真抓好部门(单位)管理的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各部门(单位)要按照中办、国办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对本部门(单位)管理的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开展审计的部门(单位),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制度,不断扩大审计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目前尚未开展审计的,要组织力量,积极试点,逐步推开。

四、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保证。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制度建设。审计署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办、国办文件精神,积极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各地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从*年开始着手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办法》、《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准则》。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审计方法,建立健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评价、审计报告等工作规范,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五、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机构,保障审计经费的落实

各地要按照中办发〔*〕16号文件的要求,设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和人员,要于*年底前基本到位,以组织实施和检查指导本地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内审机构,充实审计力量,积极开展本部门(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每年年底前,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可提出下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或建议,五部门共同协商确定下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审计机关要根据审计工作计划编制经费支出预算,报经当地政府批准后,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财政部门要予以保证,及时、足额地拨付,并督促审计机关切实加强经费管理,专款专用。

六、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检查力度

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检查,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组织力量,对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检查指导。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给予表彰,并总结推广经验。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区、部门和单位进行批评,加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做好自查工作,总结成绩,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加强和改进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对下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指导,不断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新的台阶。

七、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取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要采取分级、分层次培训的方式,加强审计干部的业务培训。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理论和业务指导。

八、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帮助解决或督促限期整改。

审计责任的划分篇7

一、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经责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先审后离”的原则难以贯彻执行。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都明确指出“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工作中,干部职务的变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职务变动,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一般人不可能先知道,由于种种原因使“先审后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

(2)法规不健全审计评价难度大。尽管我国加快了法制建设步伐,但勿庸置疑的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速度比较,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致使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难以用现行法律来评价认定。

(3)审计临时性和计划性的矛盾难以克服。目前领导干部的提拔调任,大多是经组织部门考核,党政班子研究,公示通过后任命,一种情况是,呈批量进行,形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集中的局面。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绝大部分是在审计对象已经离任,才通知审计部门进行审计,造成了任务安排上的临时性,影响了审计部门审计工作的计划性。

(4)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问题突出。一是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审计队伍力量薄弱,审计人员自己备与所应承担的审计任务不适应。二是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所承担的审计任务存在相对矛盾的地方。

2.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决算不实违规现象比较突出;(2)财政收支缺口大财力匮乏;(3)主项资金管理不严被挤占挪用;(4)计划生育经费管理混乱;(5)费用控制不严超支现象普遍;(6)财政预算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

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经责审计的思路和方法

(一)搞好审前调查

1.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情况。通过调查机构和职责情况,弄清被审单位机构和工作职责范围,被审单位特别是乡镇的特点,党政主要负责人各自所承担的直接经济责任以及履行经济责任所涉及的部门、单位和事项。

2.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情况。从统计部门了解的所属行政村、人口状况,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及在本市内各项指标所占位次。根据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性复核,通过分析弄清乡镇的经济工作着重点。

3.被审单位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体制情况。县市对乡镇实行的财政体制,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程序和执行管理办法,乡镇对所属机构、事业单位是否实行了“收支两条线”、“集中支付”、“集中采购”和“集中核算”管理办法。

4.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及其落实情况。通过查阅被审单位办公会议纪要、年度工作总结等有关文件资料,对乡镇出台的重要经济决策事项列出清单并了解决策执行情况。调查的重点放在兴建公益设施、国有和集体土地转让、企业改制、小城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涉及经济责任较大的方面。

5.有关部门对被审单位经济工作的考核和检查情况。市委、政府和市直机构对乡镇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检查,其检查考核结果对开展对乡镇党政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通过走访纪检、监察、、财政、经贸委飞统计等重点部门收集这方面的情况资料。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中把握乡镇的基本情况,主要业绩和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审计工作震点,提高工作效率。

6.被审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许多乡镇设立了专职或兼职的审计机构,对所属机构、企业和行政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对这些单位的负责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了解内部审计结果并进行评价,尽可能地利用和借鉴其审计成果,缩小审计延伸面,减少重复审计。

7.审计机关以往对乡镇财政、财务审计或任中审计情况。

(二)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1.摸清乡镇财政家底,包括资产家底、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情况。核实家底,不能只是停留在账面核对上,更要注意未在账长上反映的问题,如:账外资产;以政府名义担保的借款或对外借款未纳入预算管理;未决诉讼、外欠会议费、招待费等。核实家底的工作量较大,一般在进点审计前部署被审计单位先进行清产核资,清理往来账,盘点资产,审计组再根据自查结果进行抽查。

2.地方制定的“土政策”是否与国家财经法规相抵触。查阅会议纪要、地方发文和领导批示,年度工作总结等文件资料和召开座谈会等,可以直接发现这方面的问题线索,再通过核查加以落实。

3.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和构成分析。是否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的顺序,把职工工资发放放在财政支出的首位。教育、科技、农业等法定支出的实际增长幅度是否达到教育法、科技进步法、农业法的要求。

4.把握需要延伸审计或核实的重点。一是从账面资金流入和流出入手,分析认为属于非正常和有疑点的资金,管理上有明显漏洞的资金作为重点。二是从票据入手,对财税部门管理发放的票据进行突击盘点、核对。财税部门和有关部门领用的票据反映的资金收支与账面反映是否一致,有无资金“体外循环”、虚列挪用资金和偷漏税金等问题。三是从银行账户入手。清理银行账户,审阅收支事项。四是调阅有关文件资料载体反映的财政收支数字与账面数字衔接核对,寻找需要延伸或核实的问题线索。五是从群众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如:农民负担、职工工资发放、挪用扶贫等专项资金、重大资金损失浪费问题。

(三)依法据实正确评价经责审计对象

正确评价经责审计对象,是经责审计重要内容,也是组织部门全面了解任免干部的依据之一。

一要科学合理确定领导干部经责审计评价指标。笔者认为,这些评价指标要包括:1.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指标。期内收入完成率、支出增减率;2.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期内资产增长率、不良资产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3.内控制度指标。内控制度健全率和执行率;4.重大经济决策指标。期内重大投资决策违规率、投资损失率、环境治理设施投资比率;5.个人违规资金比率。

二要依法准确评价领导干部履责事项。审计机关在对经责审计对象评价时,要依规、谨慎、准确、有据。具体来说,应把握五个原则。一是超越审计法和行政法的职责范围事项不评价;二是超越审计职权的事项不评价;三是没有依据证据的事项不评价;四是没有审计调查清楚的事项不评价;五是审计拿不准的事项不评价。

三、完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经责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

(1)加快制度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在审计目的上,要明确领导干部在履行受托公共经济责任的效果;在审计范围上,应明确规定各类党政干部在调任、转任、轮换、退休、辞职解聘或机构裁撤合并时,都要进行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应把握重点项目的审计,切实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在审计程序上,从立项至审计报告的完成,应严格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办理,同时把握与财务收支审计或经济效益审计的不同之处。

(2)强化计划管理,科学组织实施。每年年底前,按程序,由组织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计划,与审计部门协商,确定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计划,报主管领导审定后,由审计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计划管理,并按计划组织实施。组织部门应率先似定离任审计计划,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列入年度审计计划的,应提前通知审计部门,以便及早组织审计力量,做好审计准备。审计部门应主动与组织部门取得联系,共同协商制定年度离任审计计划。

(3)严格审计程序,确保审计质量。坚持“先审后离”,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科学确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明确审计内容与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坚持“先审后离”,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先离后审”是一种“马后炮”,查出问题往往难以纠正,而“先审后离”则正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及时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忠于未然;坚持“先审后离”,可以减轻离任审计的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事中就对领导在任时的情况进行审计,对其经济责任情况已经有了了解,干部离任后,离任审计可以直接利用任中审计的结果,只对部分未审计内容进行补充审计,这样审计人员更能全面、充分对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有效利用。

(4)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实务性强、责任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这要求我们的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娴熟的业务技能,要大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鼓励干部参加学历教育,考取专业资格,学习新技能新知识;要引进入才,留住入才,造就一定数量的高层次、高技能的审计专门人才。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把考核评估与干部奖惩任用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审计准入准则,考核晋升机制等,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

2.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存在问题的建议。

审计责任的划分篇8

【关键词】新常态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一、新常态下基层央行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难点

(一)审计重点未完全涵盖审计目标

基层人民银行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目的有以下两个:首先是对基层行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和履职效果进行评估;二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行政和经济活动相关的责任进行区分和界定。基层行在履职审计和离任审计中,审计机构和人员倾向于围绕领导干部的业务及管理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开展重点检查和评估,但对领导干部的行政和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量化评估不够,整体上呈现出对领导干部的评价内容不完整,评价体系指标不科学的局面,导致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存在疑虑。

(二)审计内容落后于业务发展变化

内部审计是组织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一种免疫系统发挥风险防范的作用,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应更多关注内部控制中的缺陷,重点审计业务流程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适当控制道德风险,减少人为因素导致偶发风险。面对业务发展的剧烈变化,工作目标上,基层内部审计工作围绕真实性和遵循性审计目标,仍停留在合规的初级阶段;审计方法上为现场审计,调阅纸质书面资料,围绕报表、账簿及凭证找问题、提建议。审计内容陈旧、方式单一,远远落后于业务发展,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交接程序不规范,责任划断不清晰

一是缺乏责任划断制度。在基层行领导干部更换时,制度并未规定交接程序,缺乏对责任划断的要求,经济事项交接内容和程序处于原始状态,前后任简单交接,历史遗留问题等重大经济事项未进行清查核对,并办理书面交接手续,责任划分不清。前任的个别重大决策造成的不利影响短期内可能无法显现,但事后会逐渐凸显,经过时间沉淀,前后任领导干部的责任更难以划清。二是责任主体界定难,缺乏操作细则。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对领导干部任期内作出的重大决策多数认定为集体决策的结果,因为形式上是经集体讨论决定,无法将责任落实到领导干部个人,即使该决策是单位或部门负责人拍板作出的,内部审计人员仅凭会议记录只纸片言来确定,科学性不强,操作性不够,面对决策失误,审计组无法判断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之间的界限,从而无法作出责任认定。

(四)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基层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要求高,应配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分析近十年来的内部审计结果,一是审计机构内部未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一般由人事部门提供审计建议书或组织管理层的履职审计要求,离任审计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但由于缺乏计划和事前准备,一般临时组建审计组织,审计成员具有不确定,审计资源配备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面对审计任务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制约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二是高素质、复合型、科技型人才不足。要求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面对复杂的业务系统,除了会查账,还应具备征信、发洗钱、支付结算、国库、发行、统计等专业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与审计综合分析能力。但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陈旧的困境,无力组织理论课题研究,不利于审计深度开展。

二、改进和完善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和建议

(一)做大、做强履职评价,突出“绩效审计”的亮点

一是履职审计是在领导干部任期内,对其一定时期内履行职责情况开展的任期审计。基层人民银行应结合工作实际做大、做强履职审计,按照五年一个轮回的要求,统筹安排审计项目,将履职审计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载体,调配审计资源全力保证履职经济责任审计顺利实施。二是突出绩效审计的亮点。组织力量研究确定履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人事考核工作,定期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开展评价,实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动态审计。加大审计结果运用,将履职审计结果和干部考核结合起来,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的主要依据,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起到防范预警的作用。

(二)完善、明确责任认定,突出“离任审计”的重点

一是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审计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职和离任审计相关制度,紧紧围绕各级领导干部职责要求和岗位特点,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行政、经济活动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入手,评价履行基层央行职责是否有效、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重大决策是否民主、执行财经政策是否严格以及领导干部个人是否廉洁从政。二是落实责任认定评判标准。审计中重点突出对领导干部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管理、重大资金使用、重大人事决定和个人廉政情况的审计,区分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充分表明履职过程中存在的决策失误、管理失控和行为失范等问题,坚决划断前后任责任,推动领导干部依法、高效履行经济责任。

(三)规范、细化评估指标,突出“审计价值”的目标

审计评估指标体系是用来衡量、评价领导干部履职等次的标尺,是审计组拟定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的参考依据,是第三方评估审计项目质量客观、公正的重要衡量指标,关系到审计事业的生命。一是建立指标体系。基层央行在任期审计过程中,应当结合人事考核要求,逐步建立一套细化、规范、实用的评价指标,通过审计评估来见证和确认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成效。二是不断更新指标体系。业务在不断发展变化,审计组织需要结合基层央行业务条线和管理模式的变化,以法律法规、央行规章制度、地区业务发展变化水平或国外央行履职水平为参考,不断调整确定审计评价指标,建立动态、均衡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纵向、横向及多维比较分析,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全国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环境内相同职位的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和义务的业绩和效果。

(四)创新、改进方式方法,突出“审计成果”的运用

审计责任的划分篇9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原则是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审计机关应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运用审计手段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应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地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三、经济责任审计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组织实施。各级党委管理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本级党委组织部门委托同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单位(部门)党委(党组)管理的行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单位(部门)的组织(人事)部门委托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当经济责任审计的管辖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管辖不一致时,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应移交有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管辖关系的审计机关进行,或经有管辖权的审计机关认可由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机关直接进行。

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应统一协调,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重点地确定审计项目。

每年年底前,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组织(纪检、监察、人事)部门提出的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建议,与审计机关充分协商后,拟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草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经联席会议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同意后,列入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计划。

组织部门根据确定的审计工作计划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遇有特殊情况确需调增审计项目的,组织部门应与审计机关充分协商,并经本级党委、政府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五、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实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实施。组织(人事)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间内适当安排任中审计。审计机关也可以经组织(人事)部门授权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间内分期实施。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与现行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避免重复监督。审计机关应统筹安排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尽量做到一次审计满足多种需要,并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注意收集和保存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资料。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以前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结果,已进行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年度,除进行必要的补充审计和取证外,一般不重复审计。

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参考、利用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资料和审计结果。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可以组织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承担具体审计事项。

六、审计机关应根据审计要求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认真了解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有关的情况,听取纪检、组织、监察、人事等有关部门的意见,收集相关材料。纪检、组织、监察、人事等有关部门应及时将了解和掌握的有关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相关情况告知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应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应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要求、审计组织、审计方式、延伸审计单位、其他审计事项等。县级以上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方案应征求委托部门的意见,并报请本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征得有关方同意。

七、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一)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有无作假账;(二)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三)有无个人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情况;(四)个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

审查被审计的领导干部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应当围绕其所在单位和分管、关联的单位、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中与廉政规定相关的事项进行。审计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了解相关情况,选择其中应重点审核的内容进行审计。

八、审计机关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写实的方式描述审计结果,避免鉴定式的抽象评价。审计评价应明确、具体,并遵循以下原则:(一)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评价;(二)审计评价应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事项不评价;(三)审计评价应依据审计查明的事实进行,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四)审计评价应依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不评价;(五)审计评价既要反映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审计评价应避免相互矛盾。

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纪检、组织、监察、人事等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以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审计机关提交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业绩考评和职务任免的参考依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列入已建立的干部考核(廉政)档案。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干部管理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进行谈话,通报审计情况。对审计中发

现的有违纪行为的领导干部,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构成犯罪的,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审计责任的划分篇10

第一条 为了加强局机关建设,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市委、市政府有关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

第三条 岗位责任制是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制度,是落实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措施,是对处室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年度绩效考评的主要依据。

第四条 岗位责任制遵循的原则

(一)因事设岗,职责分明;

(二)权责一致,任务明确;

(三)逐级负责,分级督促;

(四)责任到人,便于考核。

第五条 局机关各部门应按照“三定”方案确定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范围,制定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职权,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一)科级以上干部的岗位责任,由领导班子根据班子成员分工确定。

(二)科级以下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由部门负责人根据工作人员的岗位确定。

第六条 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包括工作任务、工作权限、工作标准、工作责任和共同要求。

(一)工作任务。明确规定每个工作人员应承担的具体职能业务和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工作权限。明确规定每个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时所应行使的权力。

(三)工作标准。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规定每个工作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时在质量、数量和时限上的具体要求。

(四)工作责任。对工作人员在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学习效果、遵纪守法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五)共同要求。模范遵守法律法规;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监督;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第七条局领导主要职责

(一)局长:主持局全面工作。

(二)局党政班子成员:协助局长做好各自分管的工作,同时要对分管工作负责。

第八条各处室的负责人主要职责

(一)正职:在局长及分管副局长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做处室工作计划与安排,督促、检查处内其他人员按期按质完成工作。及时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副职:在处长的领导下,根据工作计划与安排,协助处长完成本处的各项工作,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局各处室主要职责

(一)办公室

负责综合协调局机关政务、财务等工作。负责局务会、业务会及局长办公会等重要会议的组织,检查督促议定事项的贯彻落实;负责全局系统目标任务的制定、分解、落实及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协调检查和督办;负责重要文稿及全局性文稿材料的起草和全局各类文件的运转及管理工作;负责市委市政府督察室批示件、市政府阅办件和催办件,市长批示件、市长专线的办理工作;负责文电处理和信息编报;负责公文收发和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以及人民来信来访的接待、承办和催办;负责局系统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工作,对局系统各项资金进行审计和资金管理;负责对局系统行政经费、事业经费、专项经费的年度计划编报、经费核拨及年度决算工作进行审核;负责局系统国有资产的年检;负责局机关生活福利、计划生育、安全保卫、帮乡扶贫和双拥工作。负责局机关车辆的调度、维修、管理和办公大楼的管理等行政后勤服务工作。

(二)人事处

负责局系统机构编制、组织人事和干部工作;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医疗保险、劳动工资审核报批工作;负责局系统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负责局直属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负责全市测绘外业和地图清绘技术工人的培训工作;负责局系统干部培训工作;参与普法工作;管理局系统干部职工人事档案;负责提交局党组会议议题并组织会议,督促检查会议精神和议定事项的贯彻落实;负责局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工作;负责统战工作和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

(三)法规处

负责研究制定贯彻城市规划、测绘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的配套政策和办法;受理涉及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勘察测绘工作的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应诉工作;负责有关城市规划、勘察测绘管理法律法规的咨询、业务查询和接待工作;负责有关城市规划、勘察测绘管理法律法规整理汇编工作;负责全局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为本局做出的重要行政决策和行政措施提供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负责对城市规划、测绘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组织对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和在审批过程中发现的违法建设行为及案件进行调查并依法做出处理和处罚决定;依法组织对测绘方面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并依法做出处理和处罚决定;负责对我局查处的违法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和汇总。

(四)规划管理处

负责与各部门协调各专项规划的编制、论证、审查、报批;参与科研报告重大项目的专案审查;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审批绿化、园林、人防、通讯、电力等各专项规划;组织分区规划、控详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及规划成果的验收、审定、报批和管理工作;负责组织编制重点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负责对重要地段建设项目及重大建设项目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协同有关部门提出近期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安排意见,确定近期建设范围,提出各项专业规划要求,审查成片建设及小区规划方案;负责兰州市规划市区范围内及市政府划定的其它地区《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核发工作;负责兰州市规划区范围内用地规划性质的调整工作;负责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城市规划的议案、提案、意见的答复;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市政规划管理处

负责对城市道路及轨道工程、桥梁工程、管线工程、河湖水系工程等市政工程建设规划的编制与综合管理工作;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各类市政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审查,依法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政工程),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市政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工作;负责指导公共绿地、广场、市政工程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负责管理各类市政建设项目的放线、验收工作;负责为各建设单位提供给水、雨水、污水、电力、通信、热力、天然气等各种管网的敷设位置。

(六)建筑管理处

负责兰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规划管理审批工作。负责对各类建筑工程的建筑方案进行规划审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各类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规划验线、+0.000复核和竣工规划验收,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书》;负责对一般性建筑工程项目提出建筑方案设计要求,对审定的建筑总平面方案图进行公布;参与各类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可研论证、建筑方案、初步设计等审查论证;负责指导和检查兰州市“三县五区”的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工作。

(七)景观与雕塑管理处

负责城市广场、主要出入口、滨水空间、景观节点、城市轴线、主次干道等重点地区建设项目建筑立面、色彩等景观要素的审查、审批;负责城市街景设计、建筑户外装饰设计方案、建筑小品的审批;负责全市城市雕塑规划及建设管理,组织城市雕塑规划的编制,制定近远期发展计划和雕塑研究,参与制定城市雕塑规划法规和规范,并负责对城市雕塑规划及建设管理工作;负责户外广告及其构筑物的规划编制与管理;负责历史风貌保护规划的编制与管理;负责城市景观与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参与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建筑方案的审查;参与城市园林、道路绿化规划方案的审查。

(八)勘察测绘信息处

负责全市城市勘察测绘管理工作,负责全市勘察测绘单位资质审查、登记、年检、发证工作;负责城市勘察测绘成果的审查验收,组织涉及全市规划与建设的城市勘察测绘项目、方案、成果的审批;负责制定全市城市勘察测绘发展规划、工作计划;负责归口管理全市勘察测绘成果资料;负责管理兰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测量标志和国家委托管理的测量标志。负责勘察测绘行业业务培训工作。组织管理基础测绘、地籍测绘和重点测绘项目;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测绘成果,负责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组织指导基础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协调专业测绘工作;负责对规划建筑、建设用地、城市勘察测绘等专业技术资料(含数字化资料)的分类、整理、编目、登记和管理;负责机关文书档案和财务档案的管理;负责图书、报刊和情报资料的管理;负责同市政府政务信息平台的衔接和三县及红古区信息网络联网工作。负责全局系统局域网络的管理、维护以及资料更新工作。

(九)规划建筑审查专家办公室

按市政府赋予的权限对城市规划及高层建筑项目进行审议;负责组织有关管理部门和专家,对市区规划范围内的主要的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市区重要地段、广场、主次干道和名胜风景区、公园的修建性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审查论证;负责对修改后的规划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批复;对规划建筑项目的方案评估优选,提出评审意见,作为政府部门审批的依据;参与市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各类专项、专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及住宅小区规划方案的评审;参加有关管理部门城建工程和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及初步设计技术审查;承办其他指令性任务。

(十)修改总体规划办公室

负责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组织工作,安排规划设计任务;对城市发展的有关项目进行研究;负责总体规划修编大纲和各项方案的汇总和文本、图件的组织会审,对修编总体规划方案进行审查、上报;负责组织城市发展规划的研究论证和各专项规划的汇总;负责组织审查三县及红古区政府所在地的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

(十一)机关党总支

负责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和协助行政领导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督促党员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对党员进行监督,严格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机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了解、反映群众的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坚持标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确保新党员质量。协助党组管理机关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负责本机关党组织党务干部的提名、考察、任免(按干部管理、任免权限和程序)和奖惩;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领导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帮助群众组织健全机构,配好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支持群众组织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按照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领导所属党组织的工作,积极做好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使其卓有成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十二)纪检监察室

负责受理信访举报,查处违纪案件。负责受理对市局党组织、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的检举、控告,受理市局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不服处分的申诉。负责监督检查党风廉政制度的落实情况。负责参与监督考核、考察和录用干部等人事工作。

第十条各处室要将处室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岗位责任人因出差、开会、培训、请假等原因离岗,其职责必须有人代替履行(即按岗位“aB”角制度规定办理),不能因为责任人离岗而使工作停滞。

第十一条领导岗位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既要抓好分管处室的业务工作,也要抓好分管处室的党风廉政建设,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