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十篇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十篇

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2:54

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篇1

不少专家认为,互联网+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升级版,而互联网行业领军企业阿里巴巴12日《互联网+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认为,“互联网+”在内涵上根本区隔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义了信息化。同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将合资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在未来1-2年打造互联网汽车,是对应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现实诠释。

阿里研究院的报告认为,“互联网+”在内涵上根本区隔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义了信息化。“传统讲的信息化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而互联网作为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其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将使信息和数据动起来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

“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零售消费是最早进行深度互联网化的行业之一,根据CnniC的数据,到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网络购物用户3.61亿,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升至55.7%,在全国居民中的渗透率也达到了26.67%。2014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达到2.8万亿元,占同期社零总额的10.6%。

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网购平台不仅满足了跨地域的巨量消费需求,更重要是促进了商品流通数据在全国、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对接,不仅促进了中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还反向带动了制造业的逐步互联网化以及商品流通体系的数据化。

淘宝对零售行业的互联网化还在进行中,并逐渐向批发、外贸、制造业等领域渗透,催生了1688小额批发、跨境电商、柔性定制等一批新兴业态。而报告认为,同样的过程还正在金融、物流、农业、医疗等诸多行业重演。

以及互联网+农业为例,近年来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原产地农产品直销、进口农产品、生鲜网购、农产品网上预售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截止到2013年年底,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为39.40万个,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12%,超过大盘增长速度。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以2011年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为标志,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和行业形态明显迈上台阶。截至2014年底,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0,767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3%;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上借贷平台1,575家,贷款余额1,036亿元;众筹融资平台116家,一年新增平台78家,众筹融资金额超过9亿元。

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篇2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CnniC;需求;潜力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2.9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在城市里,人们上网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在线购物等已渐趋流行,相应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

而人口更多,地域分布更广,消费需求更为多样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度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虽然如此,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在静悄悄地孕育发展着,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村。早在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就启动了全省首家农村“电子超市”,标志着电子商务正式迈入浙江农民的生活。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星星之火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之势。

一、农村互联网络应用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首次在“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部分专门增加了对农村网民的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网民总数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的35.6%。

另据2009年3月CnniC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49.4%;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30岁以下年轻群体所占比例高达76.9%;从职业结构来看,农村网民的构成主体是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38.8%。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农村网民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在中国农村,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聊天成为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其用户的规模均超过了5000万人。此外,在上网场所方面,由于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家庭和网吧几乎同等重要,网吧网民比例为54.2%,手机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农村网民的青睐,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最近几年也在逐渐普及,出现了一大批类型各异的涉农网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第三方平台形式出现的农业门户,不仅为农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信息服务,也为供求双方直接架起桥梁。

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在需求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农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在很多方面甚于城市。虽然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才刚刚起步,但随着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相关条件的成熟,今后几年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一)农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最近几年,类似堆积如山的桔子卖不出去这样的“丰收的烦恼”新闻时有报道。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跟我国农村居住分散,经济和交通相对落后等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农村信息闭塞,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有直接的关系。电子商务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

此外,电子商务还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农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由于是小农户,生产就形不成规模,自产自销的方式不仅效率底,成本也极其高昂。电子商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小农户组织在一起,在销售环节上实现规模化,在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得小农户也一样有竞争力。这一现实,也为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二)农村生活方面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在生活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样也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由于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没有超市,商场等成规模的规范的购物场所,使得因为生活需要的购买相比城市显得非常不方便,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农村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使得人们对商品的价格更为敏感,而在线营销的普遍低价可以很好地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此外,农村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的缺乏,也为相关方面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在线教育资源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教育问题放在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特殊地位。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乡镇学校的发展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城乡教育资源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的差距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彻底改变的。城市里的集中了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在满足城市自身教育需求外,可以通过互联网延伸到广大的农村,让农村的学生通过网络分享最新的教育成果。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这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而针对农村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完善的信息服务方式。对于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农村而言网上招聘求职将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一些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的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互联网开设相关的远程职业培训课程,满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三、当前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村电子商务虽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还有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其发展,主要有:

(一)互联网设备缺乏

CnniC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农村拥有的家庭电脑数量为2.7台/百户,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47.2台/百户。在不上网的原因中,“没有相应设备”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39.5%,成为最大原因。家庭电脑的缺乏使得农村网吧上网比例超过半数(53.9%)。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薄弱,已成为阻碍农民上网和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在不上网的原因中,“不懂电脑/网络”是农村居民不上网的又一重要原因,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28.3%。不懂电脑/网络知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程度占25.8%,初中文化程度占4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

(三)网络资源的局限性

因特网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信息骤增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络信息的泛滥。要从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于有较高学历的人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此外,就农村生活电子商务市场而言,更多的选择虽然有其好的一面,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要从数量众多的电子商务网站中选择一家可靠的在线商家比传统市场选择困难许多。所以今后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有一批能够专门根据农村实际需求量身定做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并且品牌信誉度非常重要。

(四)消费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长期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农村信息闭塞,使得农民无法接触社会最新的消费观念。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务形式,有别于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面对面交易。网络交易的虚拟性要想被农民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事实也证明,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民在消费观念方面更加现代,接受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也更加容易。

(五)物流配送网络的局限

我国农村人口地域分布广泛,交通相对落后的现实造成了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难题,尤其是在生活电子商务方面更是如此。当前,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只能覆盖到县一级地区,下面的乡镇就无法送达,一些偏远的地区更是被排除在物流公司的业务范围之外,这样即使这些地方的农民有电子商务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必然要解决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展望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本身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不遗余力,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等都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些先知先觉的pC生产商也早就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农村市场,如今更是利用国家电脑下乡政策大举进军农村市场。联想集团今年3月正式启动了“电脑下乡”计划,推出包括产品、渠道、服务、培训在内的一揽子举措,展示了为农村用户量身定制的3大系列15款产品。其他pC厂家也不甘落后,纷纷跟进。

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4761元,今后几年农村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态势。多达近8亿的农村人口,约2.1亿户农村家庭,随着互联网应用环境的不断改善,电子商务在农村得到快速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其蕴涵的巨大市场潜力不言而喻。与“三农”相关的企业,必须对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足够重视,注意对农村电子商务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培育,早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先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R].2007.

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篇3

关键词:互联网+;国家战略;传统产业;颠覆;重构

中图分类号:F4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6-0240-02

1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信息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引爆跨界融合的潮流,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伴随信息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移动终端设备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突飞猛进。

作为产业革新的中坚力量,互联网的主要优势表现在:(1)在原有的工、农业基础设施上叠加“云、网、端”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巩固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2)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网民人数及其渗透率的不断攀升,体现了社会及网民已基本适应“互联网+”的“学习”;(3)信息网络技术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联网用户和设备数量快速增加,在线数据流动和交换的成本大大降低,为“互联网+”实现从信息连接到产业融合转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2“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意志

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家迫切需要“互联网+”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城镇化建设、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等问题[2]。

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互联网”。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由此,“互联网+”理念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得到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正式认可,“互联网+”时代来临[3]。

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表明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与互联网融合的各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并拥有无限可能,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已势不可挡。

10月29日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再次提及“互联网+”,表明“网络强国”等与互联网相关的国家战略,正式进入系统化实施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夯实中国梦的一个载体。

3互联网+定义

目前,关于“互联网+”还未被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互联网+”理念最早是在2012年11月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被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杨首次提出。于扬提出“互联网+”概念后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因而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渗透和扩散的历史过程。于杨提出的“互联网+”概念也被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所认同,2013年11月其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发言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2013年底的腾讯we大会上,马化腾再次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关系的看法:“‘+’是什么?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2015年“两会”,马化腾的人大提案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随后,在全国两会上,总理将互联网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计划,但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没有解释什么是“互联网+”。2015年3月,阿里研究院颁布了国内第一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统地研究了“互联网+”。

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名词解释部分给出了“互联网+”的官方解释:“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施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8]。

综上,“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进行深度融合,并不仅仅是简单叠加实体经济;既要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又要培育经济新业态;既要联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又要打造“互联网+”经济范式的新生态。

4“互联网+”助推三大传统产业突破

4.1“互联网+农业”:助推农业信息化、品牌化、现代化,打造农业3.0

我国农业市场空间大、产业落后、信息不对称较严重,具有大规模分散的用户。“互联网+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农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个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农业”主要有以下三种运用模式[9~11]:

――智能农业模式。以计算机为中心对当前信息进行集成的技术,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将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并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品质控制能力、增强自然风险抗击能力,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推广。

――电子商务模式。农业电子商务是一种以农业的生产为基础的电子化交易活动,包括农业生产的管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等。它是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支撑点,构架类似B2B、B2C的综合平台支持,提供从网上交易、拍卖、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功能,主要从事与农产品产、供、销等环节相关的电子化商务服务,并将以充分消化利用。

――产业链模式。将互联网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用互联网技术去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产品品质,对产品营销进行了创新设计,将传统隔离的农业一、二、三产业环节打通,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

4.2“互联网+工业”: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助力“中国智造”

“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将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进行优化,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水平,不仅省时省力,还能充分挖掘和培育新兴市场的潜力与机会。“互联网+工业”主要有以下四种运用模式[12]:

――“移动互联网+工业”模式。传统制造商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网络软硬件模块添加在汽车、配饰、家电等工业产品上来实现用户远程操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等功能,改善工业产品的使用体验。这类产品已大量面世,2014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了22亿元人民币,2015年整体销量达到0.84亿台,根据《GFK2016年可穿戴市场半年度分析报告》分析,2016年智能可穿戴设备预计整体销量将增长至1.14亿台,比之2015年增长36%。

――“云计算+工业”模式。企业互联网在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智能产品软件服务平台,为不同厂商生产的智能硬件设备提供统一的软件服务和技术支持,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并实现各产品的相互联通,产生协同价值。百度开放了创新智能硬件合作计划Baiduinside,针对纳入合作的创新硬件提供云存储、图片识别、LBS等互联网技术能力支持。

――“物联网+工业”模式。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工业企业的机器等生产设施接入互联网,构建网络化物理设备系统,实现各生产设备之间的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实施控制。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加快生产制造实时数据信息的感知、传送和分析,加快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互联网商业模式+工业”模式。互联网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新技术的应用,并引起了商业模式的巨大变革。随着工业产品接入互联网,生产企业也可以依托产品提供服务,企业的收入来源也将从销售产品转向“销售产品+提供服务”,获得持续收益。

4.3“互联网+服务业”:创新服务、消费方式与体验,颠覆服务业

“互联网+生活服务、零售业”:o2o的兴起。

生活服务业包含范围广,有足够广阔的发展市场留给“互联网+”。o2o(onlineto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目前“互联网+生活服务业”融合的最典型的代表。

随着o2o模式的逐渐成熟,一些原本需在线下实体店完成的传统的经营活动包括餐饮、娱乐、洗车等,可以通过饿了么、美团、爱洗车等网络平台及移动客户端完成。用户可以根据自身要求自主选择最符合需求的服务方,提高了效率,并且在@种模式下,无需中介,直接降低了成本。

5结语

“互联网+”不是将传统企业的发展方式彻底否定,而是通过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融合,找到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入口,促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开拓一条互联网创新驱动高效发展的新途径。未来,互联网与农业、金融、医疗、环保、教育、交通等各行各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

参考文献

[1]陆峰.“互联网+”强力推进中国经济社会转型[J].互联网经济,2015(4):62-67.

[2]高原.我国互联网+环境下内容产业发展态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9).

[3]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2-38.

[4]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5]辜胜阻,曹冬梅,李睿.让“互联网+”行动计划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J].科学学研究,2016,34(2):161-165.

[6]窦松涛."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J].互联网经济,2015(12):20-25.

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篇4

经过遴选,研讨会总共安排学术报告25个,报告内容涵盖了农业半导体照明科技问题、LeD植物工厂、农业照明光源与灯具、现代农业照明应用效果、智能照明装备、光质生物学、光测量和光健康等方面,研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热烈地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半导体)照明的概念、发展现状、国家需求、重大意义、应用潜力、产业发展动力、产学研结合方式等制约农业照明发展的重要问题,指明了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与途径,拓展并做实了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发展的链条,研讨成果对推进现代农业照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7月18日上午开幕式上,农业照明委员会理事长杨其长研究员和北京照明学会秘书长王晓英研究员先后对大会的召开致辞。随后,杨其长理事长做了题为《LeD植物工厂应用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植物工厂”的背景、概念、关键技术、功能拓展、主要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植物工厂的发展思路,重点解析了LeD光源在植物工厂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随后,华南农业大学刘厚诚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宋昌斌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姜闯道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崔锦教授、复旦大学点光源研究所陈育明副教授等人陆续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主题。中国之光网Ceo洪兵先生专题介绍了中国照明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代表也依次穿插做了精彩报告,介绍了各自的农业照明新产品、新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7月19日上午,首个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刘文科研究员带来,报告题目为《设施园艺半导体照明研发中的科技问题》。刘文科研究员在报告强调了农业照明在应对雾霾等恶劣天气,以及在调控完全人工光农业生产(如植物工厂等)的必要性及重大作用,提出了农业照明和农业半导体照明的定义与特征,指出了农业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及其复杂性,并系统总结了农业照明研发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

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篇5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CnniC;需求;潜力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2.9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在城市里,人们上网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在线购物等已渐趋流行,相应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

而人口更多,地域分布更广,消费需求更为多样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度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虽然如此,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在静悄悄地孕育发展着,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村。早在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就启动了全省首家农村“电子超市”,标志着电子商务正式迈入浙江农民的生活。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星星之火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之势。

一、农村互联网络应用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首次在“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部分专门增加了对农村网民的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网民总数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的35.6%。

另据2009年3月CnniC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49.4%;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30岁以下年轻群体所占比例高达76.9%;从职业结构来看,农村网民的构成主体是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38.8%。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农村网民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在中国农村,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聊天成为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其用户的规模均超过了5000万人。此外,在上网场所方面,由于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家庭和网吧几乎同等重要,网吧网民比例为54.2%,手机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农村网民的青睐,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最近几年也在逐渐普及,出现了一大批类型各异的涉农网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第三方平台形式出现的农业门户,不仅为农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信息服务,也为供求双方直接架起桥梁。

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在需求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农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在很多方面甚于城市。虽然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才刚刚起步,但随着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相关条件的成熟,今后几年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一)农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最近几年,类似堆积如山的桔子卖不出去这样的“丰收的烦恼”新闻时有报道。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跟我国农村居住分散,经济和交通相对落后等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农村信息闭塞,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有直接的关系。电子商务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

此外,电子商务还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农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由于是小农户,生产就形不成规模,自产自销的方式不仅效率底,成本也极其高昂。电子商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小农户组织在一起,在销售环节上实现规模化,在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得小农户也一样有竞争力。这一现实,也为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二)农村生活方面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在生活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样也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由于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没有超市,商场等成规模的规范的购物场所,使得因为生活需要的购买相比城市显得非常不方便,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农村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使得人们对商品的价格更为敏感,而在线营销的普遍低价可以很好地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此外,农村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的缺乏,也为相关方面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在线教育资源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教育问题放在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特殊地位。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乡镇学校的发展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城乡教育资源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的差距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彻底改变的。城市里的集中了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在满足城市自身教育需求外,可以通过互联网延伸到广大的农村,让农村的学生通过网络分享最新的教育成果。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这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而针对农村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完善的信息服务方式。对于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农村而言网上招聘求职将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一些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的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互联网开设相关的远程职业培训课程,满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三、当前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村电子商务虽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还有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其发展,主要有:

(一)互联网设备缺乏

CnniC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农村拥有的家庭电脑数量为2.7台/百户,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47.2台/百户。在不上网的原因中,“没有相应设备”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39.5%,成为最大原因。家庭电脑的缺乏使得农村网吧上网比例超过半数(53.9%)。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薄弱,已成为阻碍农民上网和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在不上网的原因中,“不懂电脑/网络”是农村居民不上网的又一重要原因,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28.3%。不懂电脑/网络知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程度占25.8%,初中文化程度占4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

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篇6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应用对策

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类服务于农村的资源,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确定促进快递业发展的措施,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1]

1.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1.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导致农村电子商务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互联网的普及率在提升,基础运营商和地方政府也在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移动电商在迅猛发展,由于手机的方便性和低成本,农村网民数量在不断增加,城乡区域拥有大量潜在网购人群,手机已成为最主要的网购终端。

“2013年农村网民达到177亿,占网络人数286%;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1800亿元,预计2016年将突破4600亿元,成为网购市场的新增点;农村网购用户对网购的接受率超过八成,网购消费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20至29岁;农村用户的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如图1-1所示。”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巡视员、研究员谢扬在一次电子商务论坛上曾抛出数据全国农村网购规模2016年将达到4600亿,以上数据都表明中国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农村电商将成为新的高增长的市场。

1.2农村网民的网络应用情况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的调查,商务交易类应用在农村网民中快速发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率高达432%,如图1-2所示。

2.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地区差异大

农村信息基础建设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通常我们说农村信息化是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从信息获得的来源来看,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主要包括电视、电话、广播、宽带网络设施、移动通信设施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农村信息联络站、政府信息保障体系、技术服务人员等。

与城市相比,农村信息基础建设较薄弱,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率偏低。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很大,目前大部分区域软硬件匮乏,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基础建设相对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仍然不足,农民不能通过直接有效的途径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

2.2农村电商人才短缺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了800万。目前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42%,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301%,两者相差341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地区10到40岁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也比城镇地区低15至27个百分点,但这部分人群互联网普及的难度相对较低,将来可转化的空间较大。[2]

但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从网络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差,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发挥预期作用,农村具有较高文化的人才大量转移到城镇,信息服务站中专业服务于农村居民与农村市场的人员很较少。如何扩大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强化农村居民信息素质,提高农村居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2.3农村电商物流网络不发达

与城市配送不同,农村区域人群相对分散,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物流的成本和难度。国家统计局9月份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农村市场中有6成居民认为快递收件不太方便,村级物流网络目前还是盲点,很多快递公司的营业网点只建设到县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不能直达农村,发往农村的快递订单基本由中国邮政emS承担,虽然可以送货到居委会,但相对时间长收费高,物流配送问题已成为让农村居民最郁闷的一点,不仅网络购物不方便,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尤其是大宗生鲜农产品也成为难题。

3.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

3.1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线电视、广播等基础信息设施的覆盖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多种通讯手段,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村信息网络。同时提高计算机硬件的普及率,力争尽快解决“最后1公里入户难”问题。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软件建设,建立内容真实、全面、具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网络数据库,研制开发农业相关网络应用软件,引导农民学习使用。

3.2大力培养农村电商队伍

农村电商消费人群偏年轻,主力消费人群是20-29岁,农村30岁以上网民比例低于城镇,所以在农村市场里,新一代的年轻人是主力的电商人才培养对象,政府要加强对这类人员的培养,建立分级信息咨询服务站,逐步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培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对信息的接收和利用能力,引导和培训年轻农民使用各类信息设施,掌握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扶持,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鼓励年轻农民通过网络创业就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担保贷款及贴息,简化小额短期贷款手续,加大对电商创业的信贷支持,让亿万农民通过电商平台走上创业舞台。

3.3营造良好的农村电商平台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农业电商平台,扩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建立网上农贸市场,传递农产品动态信息;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市场;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建设,扩大产品知名度;各级政府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农村电商示范村;严打网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

目前淘宝、当当、京东等电商巨头都在推动农村这个市场,这些平台都在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成为农村电商的巨大驱动力。以阿里巴巴为例,去年启动了千县万村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针对农村市场推出了二级页面“农村淘宝()”,同时为了配合农村淘宝业务还在农村建设了“村级服务站”,统一使用“农村淘宝”标识,让没有电脑不会上网的农民也可以通过村级服务站完成网上购物、网上售卖、网上缴费、创业培育等业务。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要在今后几年以线下服务实体的形式,将其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全国三分之一的县以及六分之一的农村地区。5月刚刚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表示,当电子商务引发全社会商业生态的变革,农村需要迎头赶上,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3.4完善农村交通物流网络

经常会出现农产品丰收后却卖不出价格低的现象,今年7月份广东佛山日报报告三水果农一日倒掉2千斤火龙果,11月又出现山西临县红枣大丰收却烂在地里的报导,这类新闻屡见不鲜,而在零售市场上相关农产品价格却居高不下,这其中物流是短板。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企业要多方合力推进,完善交通、信息、产地集配、冷链等相关设施,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有效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覆盖面。同时打造集数据交换、信息、智能配送、库存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综合性的农村物流公共服务。鼓励农村商贸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配送,加大对民营快递企业的优惠和支持力度,同时民营快递企业也可互相合作,协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各大电商巨头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物流渠道,以京东商城为例,京东在河北省赵县开设起京东帮服务店,让当地农民率先体验到京东大家电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并且计划在未来3年京东帮服务店在全国区县铺开,系统化解决家电下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3.5使用方便快捷的移动端支付应用

移动端支付主要是指允许消费者使用手机、移动设备等支付方式。前面提到农村用户的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84.6%,农村电商可采用目前流行的“微扫”功能、微信红包、微信转账、支付宝支付等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应用。(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篇7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CnniC;需求;潜力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2.9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在城市里,人们上网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在线购物等已渐趋流行,相应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

而人口更多,地域分布更广,消费需求更为多样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度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虽然如此,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在静悄悄地孕育发展着,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村。早在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就启动了全省首家农村“电子超市”,标志着电子商务正式迈入浙江农民的生活。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星星之火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之势。

一、农村互联网络应用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首次在“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部分专门增加了对农村网民的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网民总数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的35.6%。

另据2009年3月CnniC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49.4%;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30岁以下年轻群体所占比例高达76.9%;从职业结构来看,农村网民的构成主体是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38.8%。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农村网民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在中国农村,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聊天成为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其用户的规模均超过了5000万人。此外,在上网场所方面,由于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家庭和网吧几乎同等重要,网吧网民比例为54.2%,手机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农村网民的青睐,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最近几年也在逐渐普及,出现了一大批类型各异的涉农网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第三方平台形式出现的农业门户,不仅为农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信息服务,也为供求双方直接架起桥梁。

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在需求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农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在很多方面甚于城市。虽然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才刚刚起步,但随着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相关条件的成熟,今后几年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一)农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最近几年,类似堆积如山的桔子卖不出去这样的“丰收的烦恼”新闻时有报道。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跟我国农村居住分散,经济和交通相对落后等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农村信息闭塞,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有直接的关系。电子商务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

此外,电子商务还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农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由于是小农户,生产就形不成规模,自产自销的方式不仅效率底,成本也极其高昂。电子商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小农户组织在一起,在销售环节上实现规模化,在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得小农户也一样有竞争力。这一现实,也为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二)农村生活方面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在生活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样也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由于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没有超市,商场等成规模的规范的购物场所,使得因为生活需要的购买相比城市显得非常不方便,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农村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使得人们对商品的价格更为敏感,而在线营销的普遍低价可以很好地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此外,农村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的缺乏,也为相关方面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在线教育资源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教育问题放在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特殊地位。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乡镇学校的发展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城乡教育资源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的差距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彻底改变的。城市里的集中了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在满足城市自身教育需求外,可以通过互联网延伸到广大的农村,让农村的学生通过网络分享最新的教育成果。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这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而针对农村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完善的信息服务方式。对于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农村而言网上招聘求职将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一些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的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互联网开设相关的远程职业培训课程,满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三、当前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村电子商务虽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还有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其发展,主要有:

(一)互联网设备缺乏

CnniC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农村拥有的家庭电脑数量为2.7台/百户,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47.2台/百户。在不上网的原因中,“没有相应设备”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39.5%,成为最大原因。家庭电脑的缺乏使得农村网吧上网比例超过半数(53.9%)。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薄弱,已成为阻碍农民上网和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在不上网的原因中,“不懂电脑/网络”是农村居民不上网的又一重要原因,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28.3%。不懂电脑/网络知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程度占25.8%,初中文化程度占4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

(三)网络资源的局限性

因特网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信息骤增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络信息的泛滥。要从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于有较高学历的人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此外,就农村生活电子商务市场而言,更多的选择虽然有其好的一面,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要从数量众多的电子商务网站中选择一家可靠的在线商家比传统市场选择困难许多。所以今后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有一批能够专门根据农村实际需求量身定做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并且品牌信誉度非常重要。

(四)消费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长期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农村信息闭塞,使得农民无法接触社会最新的消费观念。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务形式,有别于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面对面交易。网络交易的虚拟性要想被农民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事实也证明,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民在消费观念方面更加现代,接受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也更加容易。

(五)物流配送网络的局限

我国农村人口地域分布广泛,交通相对落后的现实造成了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难题,尤其是在生活电子商务方面更是如此。当前,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只能覆盖到县一级地区,下面的乡镇就无法送达,一些偏远的地区更是被排除在物流公司的业务范围之外,这样即使这些地方的农民有电子商务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必然要解决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展望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本身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不遗余力,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等都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篇8

“互联网+农业”就是将互联网发达的技术深度融合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之中,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消费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不久看来,农业信息服务、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行业可能会出现更多新的企业;通过电商平台来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并开拓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村经济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多赢的格局。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优势

(一)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无谓耗费的现象大有存在,主要体现在农业用地、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此外,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资源节约、效益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由表1、2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劳动力投入是其他五国的1030倍,化肥施用量是其他五国的340倍,农机拥有量也不逊于其他五国,但我国农业产出并不与农业投入成正比例。

“互联网+农业”通过借助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特点与农业生产过程的互补融合,将改变原有的农产品生产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节省劳动力成本,还能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作物抗击自然风险能力。比如,在农业智能化发展生产中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能够及时发现病虫害虫问题,并预测出现时期和数量,从而可以及时处理病虫害问题,不仅节约了农业资源,又降低了粮食的损失;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勘察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着高效率、高准确率的特点。

(二)有效解决传统农业流通问题

当前,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再加上众多中间环节流通成本,当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农产品价格定会高得让消费者难以接受。所以,互联网作为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去掉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间商,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信息传递,减少了销售流程,节约了成本。其次,传统也是影响农业流通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农业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导和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降低“谷贱伤农”类似事件的发生率。最后,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居民对农产品消费越来越要求安全、优质、卫生、营养。互联网可以时刻将农产品生产、运输以及售卖的详细信息汇总给消费者,从而加强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生产消费流通过程的透明度,消除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

(三)有效重塑农业产业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中位于产业链两端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之间的加工环节较为弱势,农业产业链呈现“哑铃”。2003年,我国一级农产品加工的效率为25%左右,其后的再次加工还不到60%,而其他农业强国加工效率高达90%。一些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率比我国要高出25%。此外,生产-销售这种单一产业链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粮食的销售方式;禽畜类与粮食不同,其产业链更广,但产业链中间的加工环节仍非常薄弱。“互联网+农业”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来重塑农业产业链。同时,各类电商平台通过将用户的需求反馈给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达到加强产业链宽度和深度的作用。

三、“互联网+农业”发展中的现状

(一)农村电商蓬勃发展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2015年度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调查报告》指出,农村市场的电商化进程正在飞速发展,农金机构电商、供销合作社电商正在快速发展。多年来,农村电商的发展已经奠定了稳点的客户基础;而且更加接近生产地,可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模式下,政府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农村电商已经从单一的商业行为发展到一个买卖双方的交流互动平台,甚至是农业政策的帮手。

(二)农业网站高速增长

当前,我国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网站的信息传递“快、准、狠”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青睐。农民可以在农业网站学到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通过“互联网+”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准确的控制农业生产要素的变化,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据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1998年,我国农业信息网站仅有500个,2003年达到6400个,2005年达到16000个,而2008年和2013年的统计总量分别为31000个、40200个,整体呈跨跃式发展。

四、“互联网+农业”发展中的缺陷

(一)农村电商人才匮乏

信息化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的缺失。目前一些基础设施发展的很快,比如入网工程推进很快,可是大部分农民对新的信息化农业不敏感,大部分农村需要信息化人才。人才的匮乏导致农村电商大面积亏损。据《2014―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但仅有1%盈利,另外的7%巨亏,88%略亏,4%持平。

(二)农村电商发展分散

许多的企业都致力发展信息化农业,但看似顺利的“互联网+农业”背后是方向不同的推动力在支撑,企业之间的合作太少,无法真正的发展创新性新农业。从生产方面来看,大部分农民各生产各的,管理和规模上都无法统一。从销售方面来看,同样大部分农民是各卖各的产品,无法统一,发展分散。

(三)农业网站信息重复多,实用性不强

目前,许多的网站创新能力差,内容相互模仿,除了一些政府级别的网站,大部分农业网站的信息重复率过高。大多数网站的主要内容框架都有农业政策法规、科技、新闻、实用技术、图书音像、天气预报服务、招商和供求信息等。此外,农业网站的信息实用性不强,不能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的发展状况和市场供求状况。

五、合理建议

“互联网+农业”战略的实施对促进农业改革、促进农业快速高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前“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阶段,仍旧存在上述等众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下列几方面的意见。

(一)努力培养网络农业技术人才

首先,必须加强学校教育。政府要鼓励更多大学和职业专科学校设置相关专业来适应“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知识的学习,学习新只是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倡导学生结合式的学习,将互联网和农业相结合,培养新农业信息人才。此外,国家农业部门应该重视农业工作者在培训的工作,培养他们对“互联网+农业”的敏感度,大力支持农业创新发展,努力培养技术人才。

(二)提高农业信息网站的质量

农业生产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农业信息的指导。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我们在生产前期对市场做出正确的判断预测,帮助我们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和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在生产后快速进入销售市场,保证产品的时效性。很显然,互联网农业离不开信息,有价值的农业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国内农业信息网站内容缺乏创新,重复率高的问题,提高农业信息网站的信息质量势在必行。

(三)采用“互联网+合作社”发展途径

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篇9

abstract:torealizetheautomationmanagementofagriculturefacilities,improveproductivityandlowerlaborcost,thearticlebroughtupanonlinecontrolsystemofagriculturefacilitiesbasedontheinternetofthingstechnologies(iot),andanalyzedtheapplicationofiotfrompractical,cognitive,networkpointsseparately.also,itelaboratedonsystemarchitecture,systemfunction,softwareandnetworkarchitectureoftheonlinecontrolsystemappliedtothemanagementofagriculturefacilities.thisprovidesabasisnotonlyforautomaticmanagement,butalsoforscientificforecastandfarminginagriculturalfields.

关键词:物联网;设施农业;管控系统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facilityagriculture;controlsystem

中图分类号:tp2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94-03

0引言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些年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具有高集约化程度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由于设施农业生产具有超时令和反季节生产的特点,因此,实施设施农业不仅能够有效的克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问题,还能够有效的转变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式以及增强农业的竞争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土地的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最初简单的塑料大棚和温室就是设施农业的环境,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正向着具有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发展。环境监测和控制是设施农业生产中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在设施农业的生产过程中都是通过构建可控环境来保护农业生产的。传统的控制基础存在智能化程度不高的主要问题,而在提高设施农业自动化程度上,物联网技术为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1]。

1物联网的介绍

物联网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构成,其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涉及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和生活各个领域无所不包括的庞大产业链。物联网的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感知层,通过智能卡、识别码、传感器等采集信息;第二,网络层,通过现有的通信网络、互联网以及广电网络用于传输信息;第三,应用层,通过分析处理和决策信息实现或完成特定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任务,从而实现物/物、人/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而充分发挥智能作用。

我国农业的发展急需要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进行装备,用现代经营形式去推进,用现展理念去引领。因此,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会为我国农业发展与世界同步提供一个国际领先的全新平台,这也将极大的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2-3]。

2物联网设施农业在线管控系统

中国具有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的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想解决三农问题,物联网技术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基于。从目前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如何对农业现场和养殖业以及相应病虫害的各种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物联网在现代农业领域包括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土壤气候变更以及大面积的地表检测、温度、降雨量、土壤pH值、畜禽环境状况以及大气等。根据这些检测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除了能够有效帮助农业减灾抗灾外,还能通过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种植以有效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4-5]。基于物联网的设施农业在线管控系统是利用农业设施设备结合物联网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系统,通过此系统实现农业现代化。系统功能具体包括:农作物以及环境信息采集、农业设施设备远程控制、语音/视频现场作业监控与指导、专家远程诊断、一键预警、实时告警、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移动终端监控等。

2.1体系架构物联网设施农业在线管控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感知层主要用于获取各种传感器数据,它是物联网设施农业在线管控系统的基础,但是其核心确实数据感知。感知层的各个节点作为只能传感器节点,能够自行组网传递到上层网关的接入点,然后通过网络层,网关将收集的感应数据提交到应用层进行处理。感知层主要通过部署在农场的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农业设施中的地表湿温度、土壤温度湿度、光线强度等,另外,通过农业设施控制器还可以对风机、遮阳布、水帘以及灌溉设备等进行控制。

网络层建立在移动网络和互联网之上,主要传输设施农业的在线管控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存储查询和网络管理等功能。通过互联网和无线网络,网络层将接收到的感知层数据传输到对应的数据处理中心,交到应用层进行对应的处理。应用层作为设施农业在线管控系统的上层系统,主要用于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传感器数据。在应用层中,最主要的一项技术就是云计算技术。

2.2系统功能设施农业在线管控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2.2.1农业生产信息采集在农场、大棚中布置若干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pH值、土壤n(氮)、p(磷)、K(钾)含量、风力等参数。

2.2.2农业设施设备远程控制通过无线控制器对设施设备远程控制,包括制风机、天窗、遮阳布、外遮阳、水帘、灌溉设施等,真正实现无人智能化作业。

2.2.3语音/视频现场作业监控与指导通过农场或者大棚内的无线音视频传感器,对现场信息实时的监控与作业指导。

2.2.4专家远程诊断对大棚或者露天农场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风力、土壤pH值等参数进行采集,并叠加到视频图像上,进行上传。农业专家可通过视频图像判断农作物生长情况、检查是否有病虫害、大棚的温度湿度是否合适,并可以检测土壤的pH值等信息,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指导。

2.2.5一键预警针对极端气候,实现一键预警,即通过控制中心的一个按键,实现对风机、天窗、遮阳布、外遮阳、水帘、灌溉设施等设施的全面控制。

2.2.6实时告警与区域定位通过设定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的阈值,当系统监控到农场或者大棚中的相关环境参数超过预设的数值时,系统自动向监控中心以及用户手机发送告警信号,监控人员并可以迅速定位到告警区域。

2.2.7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为了保证向消费者提供的农产品安全可靠且质量高,应当将企业的农产品安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需要对农产品安全进行全程监控管理。具体为:为了实现物流运输的安全管理,可采用最新的激光、红外以及识别、定位和传感器等高新技术;在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管理时,将农业企业档案数据作为基础,围绕“生产、库存、销售”三条主线,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活动和销售状况实施电子化管理;结合目前先进的条码技术对农产品流通进行编码,从而建立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追溯管理,从而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农产品的种源情况、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用料用药情况以及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2.2.8移动终端监控系统支持基于web的pC或者手机管理监控。

3系统实现

3.1软件平台基于面向对象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多线程以及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技术等是“基于物联网的设施农业在线管控系统”软件架构的基本设计理念,如图3所示。

数据过滤模块和数据接受模块处于最低层。根据实现设置的过了配置采集用户关系的原始数据是数据过滤模块的功能,除了缓解服务器压力外,还便于用户分析数据。数据接受模块的功能主要是用于接受感知各传感器层获得的各种传感数据。数据处理模块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计算处理后,并按照一定的存储格式将数据存储到关系数据库。最顶层是设施农业系统的管控应用,即应用层。通过部署在农场的各种传感器对农业设施中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线强度以及土壤的有效成分等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将关系化后的检测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应用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平台的计算服务器对监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不仅为设施农业管控应用服务提供依据,更是设施农业管控应用的基础。采用C/C++编程语言开发数据采集、数据过滤以及数据处理模块,采用Java程序语言开发web服务器程序。

3.2网络架构设施农业在线管控系统网络架构是基于物联网建立的,其中包括四部分,即农业设施部分、网络部分、应用中心部分和客户终端,如图4所示。每个农业设施可以根据需要部署各种不同累的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带有Zigbee无线通讯模块,设施内的传感器节点采用自组网方式来构建农业设施内部网。在每个农业设施设置一个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将汇总的各种传感器数据通过Zigbee技术上传到应用服务中心。基于云计算构建的应用服务中心,每个农业设施都可以通过GpRS、互联网技术连接到统一应用的服务中心。此中心通过采集、存储、分析以及运算传感器的数据,并依靠中心平台构建各种类型的应用服务分析处理数据,同时给出相应的操作建议。

通过互联网以及3G等网络,设施农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通过使用计算机终端或手机远程从云计算应用中心获取各种数据和应用服务,同时对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远程控制和调整设施。为了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必须确保农作物具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根据参数的变化就可以调整和控制灌溉系统以及保温系统等基础设施。

4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物联网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时,从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方面进行,并提出了利用物联网设施农业在线管控系统,实现农业生产信息采集、农业设施设备远程控制、语音/视频现场作业监控与指导、专家远程诊断、一键预警、实时告警与区域定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移动终端监控,实现农业信息采集自动部署、自组织传输和智能控制;为了降低设备成本,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程度的同时还应当简化系统的复杂性;传统农业逐渐向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过渡,为我国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过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物联网技术对于农业应用来说任重道远,是挑战,更是机遇,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现代农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管继刚.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0,6(3):24-27.

[2]孙忠富,杜克明,尹首一.物联网发展趋势与农业应用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10(5):5-8.

[3]张凌云.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16):146-149.

[4]周小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农业在线测控系统设计[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1,32(3):182-185.

[5]何成平.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设施农业智能监控系统[J].常州轻工职业学院学报,2009,2(4):22-26.

[6]陈勇,曹玉保,王林强.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灌溉监控系统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22):104-106.

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篇10

从财政上看,吉林省财力相对有限,客观上也制约了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信息网络发展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也阻碍了吉林省与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吸引投资能力较差。

二、相关金融概念及中央指导性意见的提出

2012年4月7日,“金融四十人年会”上,谢平首次公开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概念。2014年3月6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从提出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又对金融服务“三农”作了更加明确的指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共享,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三、互联网金融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策略

(一)大数据助力吉林省农业智慧化。农业资源管理方面,基于“3S”(GpS、GiS、RS)技术,建立吉林省区域经济地理地图,对省内农业种植用地进行科学决策、精细化管理。在农作物生产管理方面,整合传统统计数据及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对省内不同区域内农作物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管理。农业大数据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普及,对于加强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知识发现等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夯实农业信息化技术基础,提升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化、智慧化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互联网金融深耕农村土地流转。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来,借助互联网手段,探索加快“三农”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目前最为惹人关注的焦点。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截至2016年6月末,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承包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达到4.6亿亩。在部分东部沿海地区,这一比例已超过了50%。土地流转对农村金融提出了巨大需求,而随着国家对土地流转市场的重视,农村金融还将探索更多激活土地市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因此,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也适时推出了各种金融业务,除了提供农资贷款、农业保险,搭建销售平台等服务外,在近几年较热的土地流转领域也进行了积极尝试。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近两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以土地流转为主营业务,提供信息服务、交易服务、金融借贷、保险和土地检测等业务的第三方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形成了农地流转o2o模式。比如,土流网、土地资源网、地合网、来买地以及京东金融投资合作的聚土网,都是专门从事土地流转服务的平台。在互联网金融的席卷之下,新型金融机构开始深耕“三农”,并瞄准了尚处于“探索期”的土地流转市场。(三)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三农”。2011年4月起,吉林省率先在全国首推“粮食直补资金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开展至今发挥了很大作用,有效解决了贷款担保不足的问题,降低了农民的办贷成本。但从贷款的资金量上来看,仍稍显不足。为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灵活变通的优势,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融资便利,结合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相关法令,借鉴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1分钟申请,10分钟审核,快至30分钟到账,0抵押0担保0接触的模式。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笔者设计提出了一款土地租赁权融资贷款产品,期望这款创新金融产品能够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新型地权融资贷款模型:()()111ttCrprrε×+−=××+式中:p——贷款金额;C——土地租赁年金;r——贷款年利率;t——贷款年限;ε——调整系数。模型解读:主要以土地流转市场的市场价格为依据,根据家庭耕地面积的多少,农民以耕地租赁权为抵押,向银行或互联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若一旦出现还款困难或无力偿还的情况,可由贷款人将土地转而租赁出去,以租金收入抵偿应收本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