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十篇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十篇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0:41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推进模式

最近几年,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可耕种面积却不断下降,使得我国的人均耕地逐渐接近最低红线,粮食是解决温饱的根本,面对这样的情况,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实现有限耕地面积的最高效应用,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那么,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面临着怎样的现状呢?未来又该以怎样的模式推进机械自动化呢?

1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还是农业税的免除,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速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使得我国由传统农业向机械化农业不断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机械自动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在逐步增多,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装备在不断提高等。但是,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并存是目前农业机械自动化面对的主要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程度不高。精准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是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中应用最多的农业技术,通过对美国、德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过程中,正逐步实现精准自动化。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性的实现,需要让计算机的GpS、GLS技术与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证机械自动化精准定位,对于预防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动态精准更能以最快最准确的定位找到问题所在,进而将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GpS、GLS技术与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结合能力还很低,这是未来发展中需要提高的部分。其次,农业机械自动化创新不足。除了精准程度不够以外,创新不足也是目前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对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而言,也不例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一项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都在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所以说,当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时,农业机械自动化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空间,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照搬和完全借鉴,自主创新明显不足。所以,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创新也是农业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模式

根据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进模式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模式

正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程度还不够,但是我们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情况。近年来,农业机械专业科研人员队伍逐渐壮大,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关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度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所以,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模式,是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模式。其中,关于节水、节肥等的精准度研发更是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理念之下,精准模式下资源节约的理念必然更受社会欢迎,也必然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这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模式的深入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这是良性循环的模式。总之,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精准模式,将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模式选择。

2.2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创新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是最近我国最为重要的发展理念,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已经开始了深入的创新活动,农业机械自动化以技术为支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其创新模式是必然选择。所以,以国外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先进理念为借鉴,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完成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创新,是未来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的必经途径。总之,技术创新模式也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庆利,李英.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J].吉林农业,2014(04).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篇2

关键词: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对策;山东

中图分类号:S12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3-0143-05

abstractonthebasisofanalyzing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sofprecisionagricultureathomeandabroad,thecommonrestrictionfactorsinthe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precisionagricultureinChinaandthemainproblemsi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precisionagricultureinShandongprovincewerefoundout.thekeydirec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precisionagricultureinShandongwascleared,andtherelate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

Keywordsprecisionagricultur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Restrictionfactors;Countermeasures;Shandong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全国第三,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但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快而不稳的问题。通过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优势农业领域打造一批精准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种、肥、水、药等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保护环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本项目从山东农业实际出发,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山东精准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精准化管理为目标,按照关键技术突破、服务一体化设计[1],充分利用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成果,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成熟经验,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发挥专家咨询和政府引领作用,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研究提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促进山东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精准农业的内涵与发展概况

1.1精准农业的涵义

精准农业作为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现代延伸,是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解决改善生态环境及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2]。

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3]。实施精准农业就是要确保我国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解决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方式[4]。

1.2国外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概况

20世纪90年代精准农业首先在美国、加拿大进行产业化实施,目前部分精准农业技术和装备已经成熟,但还没有形成系统,仍然处在研究发展阶段[5]。

美国最早将3S技术应用于精准作业、农情监测等方面。据统计,美国有近16万个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大规模农场,其中60%~70%采用精准农业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6]。在GpS产业化方面,几家大规模农机制造商成功推出绑定GpS系统的精准农机,并提供精准作业服务。

加拿大多年碇铝τ谝劳GpS系统开展精准耕作,提倡民间资本进入导航产业,鼓励企业将GpS技术用于精准农业领域,参与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并由政府购买企业的导航定位、数据挖掘等增值服务。

法国不断探索将卫星应用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开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精准作业方面,通过引进基于GpS的大型农机、自动导航驾驶仪等设备,农业机械精准作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逐步实现了变量施肥、变量施药、变量灌溉等精准作业。

韩国注重农业卫星应用技术的实效性和产业的延续性,现已形成完善的农业卫星应用体系,利用农情监测、精准作业等手段实现农业增产、稳产,并通过商业化运营开展数据增值业务,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注资建立精准农业应用公司,向大规模农户提供精准作业服务。在精准作业方面,基于GpS发展导航产业,实现农田精细耕作。

1.3国内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现状

我国精准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7]。1999年,黑龙江农垦总局从美国凯斯公司购买了20台2366轴流谷物收获机,并在其中1台上安装了精准农业系统,标志着精准农业在我国实施的开始。此后,北京、陕西、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相继建起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试验区[8],如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开发园区。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和孕育发展阶段[9],目前还存在技术支持不足、信息收集系统不全、专家系统未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高精度农业机械精密控制系统产品长期依赖国外产品,成本投入过高,严重影响了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

1.4山东省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后,山东把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作为农业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10],列入省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农转资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及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等计划的支持,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依托数字农业技术、精准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农村信息服务技术等,研发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有利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在引领和支撑山东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利用多种方式构建“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化推动、人才培养、研究创新以及示范带动[11],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精准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结合国家示范省建设,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面向设施蔬菜、设施畜禽、设施水产等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等规模化示范应用,重点在1000多个设施蔬菜大棚、300万平方米水产养殖场和200多个规模化设施猪、牛、鸡养殖场推广应用物联网和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了生产现场的信息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智能控制,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精准农业发展及其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2.1制约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1.1成本因素精准农业机构实施的做法在农场产生额外的费用被认为是过度消费,尤其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和在产品价格比较低时。

2.1.2农艺障碍因素早期的精准农业应用某些谨慎和有效率的方法如产量映射扩展法、选站点的具体做法,包括作物营养和精确农业信息系统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改良土壤和投入管理,使得作物产量、品质和销售业务显著提升。但精准农业目前仍处于农艺学婴儿期[6],存在重大障碍。

2.1.3技术障碍国外对于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垄断,国内农业科技的落后,研发能力的不足,致使我国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大量依靠进口,专用肥料和作物品种的开发也严重依赖进口。

2.1.4传统因素国外精准农业技术是针对大平原地区、大块农田来实施,而我国复杂的地形条件,各式各样的农田类型,农机化技术水平、土地利用率、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综合生产力等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且大都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块耕作,大型智能农业机械在有些地区根本就无法实施。

2.1.5基础设施因素我国农业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还达不到精准农业的相关要求。据调查,由于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老化,现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8%[12]。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90%,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6%。

2.2制约山东省精准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耕地类型差异、地形条件及不同地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耕地高度细碎化,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不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效益显现时间漫长,农民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三是信息技术和装备对农业支撑不够,设施装备简陋,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不能完全配套,难以达到精准操作,专用品种及肥料的研发滞后[13]。四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行业质量标准难以统一,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缺乏专门的营销配送网络,经济效益不高。五是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仍依靠国外引进,成本较高且针对性不强。山东精准化养殖走在全国前列,但大田的精准化作业与东北相差很大,智能化农机装备少。

2.3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创新效率与产出效益不高山东在人均课题数量、获奖成果、技术性收入等方面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有限,农业科研成果产出效率较低。

2.3.2科研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有重大学术影响的专家和创新团队少,部分领域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2.3.3相关学科发展不平衡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内部存在着学科研究方向不明、布局重复、传统优势学科弱化、新兴学科发展缓慢、综合学科不强等问题。高水平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优势学科,分布不均衡,科技推广力量相对薄弱。

2.3.4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农业科研与产业有效对接的机制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渠道还未建立;知识产权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对外农业科技合作的领域层次和机制模式等需要继续拓展和完善,科技产业开发能力需要提升。r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对农民增收的显示度不高。

3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结合国内外精准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具体省情,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应关注以下主要方向:一是粮食作物精准种植,以各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结合渤海粮仓工程深度实施,重点研发精准播种、收割技术以及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二是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储备和发展精准农业信息技术、智能设备及种肥等配套物资;因地制宜地引进以以色列、荷兰为代表的小型工厂化精准农业和投资少、对设施要求不高的新西兰数字农业模式,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开展农田信息和农情监测服务,通过地理网络信息系统和基于传感器的精确田间管理系统提供农田基本信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进行产量预报,通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协同反演与监测提供基于农田尺度的关键农情参数,满足农业生产管理的远程调度和即时调整需求。

随着山东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立使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组织形式逐步由单家独户向农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精准农业技术在全省大范围应用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创新的对策建议,全面推进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快速发展。

3.1把握精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适应山东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坚持“三化两型”,提升精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傻瓜”型智能装备,逐步实现精准农业技术重点领域的自主、安全、可控。

工程化:建设精准农业技术学科群,进行工程化技术创新,科学布局一批工程化实验室,培育成果孵化平台,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

智能化:研发适合省情的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推动传统设施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设施和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重点进行光、温、水、土、肥、饲料投喂、灾害防治等精准管理技术研究[14]。

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为突破,研究适合复杂地形的大中小型智能机械,建立农业机械信息收集体系[15],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绿色型:围绕高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资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管理等,开展相关工程化技术创新研发。

安全型:促进农机精准作业、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精准饲喂、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快速集成应用,构建健康栽培、生态养殖模式和标准化体系以及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3.2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农业关键领域创新

精准农业的发展要由市场定位,并随着市场的变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精准农业科技创新[16]。以市场为主导,面向产业需求,促进精准农业关键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一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制度和机制,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创办涉农科技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加强关键技术节点的衔接研究,精准对接产销,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合。三是对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以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试验台站为主构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实行产业配套、技术集成、市场运作相结合,建设农业产业链技术支撑。四是发展科技金融。完善金融资金支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探索社会资金投入创新的机制[17]。五是围绕农业转型升级,运用跨界融合、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各环节、各行业的应用。

3.3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创新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8];持续投入、技术进步、人才储备是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探索科研与创新并重、创新创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精准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以科企联合研发为抓手,企业和团队相互融合,搭建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和技术交易等平台,加快培育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科研效率和效果。

3.4研究构建精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精准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围绕“种、管、收、运、储、加”全产业链,探索建立全省精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政府管理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推广、培训服务一体化,推动全省精准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

3.5构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研究适度规模的、高度机械化、装备智能化的精准农业技术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精准农业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集成创新支撑精准农业发展的信息化、生态化、标准化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智能化装备,培育精准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一批适合山东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畜禽、海洋水产等产业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一是进行农业信息精准处理与决策关键技术研究;二是精矢种控制技术研究;三是水肥药精准施用技术研究;四是高效采收控制技术研究。

3.6实施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精准农业协作攻关体系,构建运行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探索适合山东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和创新机制。选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快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等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上的精准化、生态化、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1999(1):1-8.

[2]聂兵.我国精准农业的实施路径及其方向选择[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3]赵国锋.国外精准农业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6):175-179.

[4]徐臣善.国内外精准农业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13(4):82-85.

[5]柳琪.精准农业扬帆起航[J].当代农机,2016(10):42-44.

[6]张钰珩,张清江,孙繁宇,等.精准农业实施方案与服务[J].卫星应用,2015(6):27-32.

[7]董力伟.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J].数字通信世界,2014(2):52-54.

[8]张宇.下一站,精准农业[J].农经,2013(6):46-48.

[9]精准农业刚刚起步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待提高[J].乡村科技,2013(2):11.

[10]武军,谢英丽,安丙俭.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9):118-121.

[11]我国农业信息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J].科技促进发展,2014(6):78-85.

[12]扈立家,李天来.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00-402.

[13]肖志刚,光,么永强,等.精确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增刊):257-259.

[14]张伟利,丁中文.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与若干对策[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3(6):31-36.

[15]信乃诠.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4,31.

[16]黎香兰,赵文祥,焦喜东.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5):1-2,4.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农业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农业装置以及农业机械在工作状态之下或者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需要依赖手工而进行的自动化操作。最早的牵引性控制装置是借助油压升降来实现耕深变化的,进而确保牵引力被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目前,专业化的牵引控制装置被广泛应用到大中型拖拉机农业机械中。此外,随着微处理机和传感器等先进装置的自身较快发展,我国已研制出大量输出或者是输入自动化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分析

(一)精准化农业发展水平低下

目前,因我国的农业水平较低,相应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操作方面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计算机GpS监控系统以及GLS系统等,特别是传感器与动态化控制系统等一些能够适合精准农业快速发展的硬件化设备在实际发展水平方面显著较低,从而使得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水平不够成熟。

(二)农机制造业发展不成熟

实质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水平较低,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不例外,总体来说水平不高。诸多农业机械仅仅是对国外农业机械产品的仿造,而且在一些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当中,只是对农业机械的一部分做了改进或者是增添了部分设备零件来有效提升整个农业机械的实际工作效率与整体操作性能,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机械在构造方面的复杂程度,还将会因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而使农业机械的购买价格更昂贵,从根本上促进维护成本的增加,阻碍其广泛应用与推广。所以,大力研发能够符合生产需要,而且价钱合理的自主化品牌农业机械设备属于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二、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途径

(一)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在发展方面还不成熟,与部分发达国家农机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大力推进精准化农业的实际发展进程,不但有助于促进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技术发展上的日益完善,还是我国有效展示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与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条件。现阶段,国际方面在社会化精准农业上的具体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到节水技术体系以及节肥技术体系控制管理方面,要求以上技术都实现自动化操作,节水以及节肥都能够借助精准化灌溉以及施肥来完成,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以及提升农业化肥利用率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也是有效建立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集约型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对外国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集中增强科技研发力量,攻关科技难题,突破精准灌溉技术以及精准施肥技术,促进精准化农业的进步发展[1]。除此之外,随着先进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方面的人工智能发展将会成为新时期农机自动化的具体发展重点。部分农业机器人以及智能化系统在发达国家农业方面的大力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国农业发展诸多借鉴,由于我国在农业智能化上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国农业机械的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认识到差距,然后奋起直追,紧抓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及自主研发,大力促进我国的农业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

(二)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

为实现农业机械在自动化模式上的科学化,相关人员必须按照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与技术化水平,以工作效率的高效化、作业精度的精细化、安全性能的合理化以及节约能源等为发展标准,准确评价自动化模式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效果,之后再按照顺序对相应的自动化模式进行合理选定,进而阶段式推进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进程[2]。

(三)推动认识上的转换

针对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在操纵性能以及作业性能方面的提升问题,之前大部分都是借助改善机械结构或者是增加装置来实现所要获得的效果,这种操作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机械构造复杂化以及价格上升,农业机械的维护修理也会更加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自动化进程的推进,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到机械改造上,而应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农作物以及土壤等因素,积极开发能够适合生产条件,且价格便宜的机械,例如应充分考虑到小规模生产模式,从普及大型机械逐渐转化为价格相对较低的小型自动化机械。

(四)强化政府引导,落实扶持政策

为加大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政府可以借助农机购买补贴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购买响应的自动化农业机械,从而使农机得到广泛应用,扩大农业机械的实际推广范围。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减税等政策来扶持相应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设置科技创新奖来鼓励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科研创新,切忌一刀切政策的制定,国家政府以及主管部门需综合考虑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包括自然条件、作物种类与劳作方式等,出台适宜农业经济进步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推进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的大力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强化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监督管理。此外,农业机械的相关生产企业也应加大科研力度,确保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推广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自动化推广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针对自动化发展中常见的精细农机水平低下等问题,通过促进精准化农业发展、科学选择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以及强化政府引导等手段,促进农业机械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辉.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浅析[J].科技展望,2015,17:50.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篇4

关键词:产业化精准扶贫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12-03

产业化扶贫是指通过开发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形成有产业链相支撑的区域主导产业以推动扶贫开发的新模式。今年7月,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因此,产业扶贫的成效是衡量扶贫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福建省漳州市有三个省级贫困县(平和、云霄、诏安),其县域经济的产业基础相对较弱,产业配套相对较差,现有产业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带动力很有限,为总结提升漳州市产业化扶贫的成效与经验,我们进村入户,就平和、云霄、诏安三个贫困县的产业扶贫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寻找产业化扶贫的科学路径与对策,以供扶贫工作决策参考。

一、产业化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

(一)产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地区财政来源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持续动力基础,产业兴则地区兴、产业衰则地区衰。纵观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多是因为地区产业发展薄弱,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等原因。因此,产业扶贫的本质就是要构建贫困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并通过主导产业与贫困人口产生联动效应,带动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让他们在产业发展过程分享产业带来的收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赶超发展。

(二)产业化扶贫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化扶贫不同于其他专项扶贫模式,其目的在于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能够产生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脱贫后,这些培育起来的产业能够让他们持续向着更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所以产业化扶贫的核心是依托当地的资源和优势,通过产业化发展,构建贫困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脱贫致富,实现对先进地区的超越,实现永久脱贫。因此,必须从贫困地区全域的角度思考和布局产业发展,产业化扶贫有别于一般的扶贫,生产项目,具有以下作用和特点:一是有助于培育地^主导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扶贫在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地方主导产业培育的过程,有助于打造贫困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集聚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要素(如资本、技术、人才等),促进地区整体发展素质的提升。三是促进贫困人口综合收入的提升。产业化扶贫一般能够与贫困地区的经济组织、农户结成广泛的利益关系,农民可以从土地流转收入、订单收入、工资性收入、甚至分红收入等多方面产生收益,使其稳定脱贫致富。

二、漳州市产业化精准扶贫的成效与经验

产业化扶贫的核心是将片区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走一条“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扶贫开发的新路子。按照这样的要求,漳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根据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以发展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水产、畜禽、林竹、中药材、花卉等9大农业特色产业为抓手,因地制宜,重点扶持培育当地的特色产业,取得一定成效。在发展“一县一业”中形成平和蜜柚、云霄枇杷、诏安青梅等;在发展“一村一品”上,形成云霄马铺乡淮山三宝、下河村杨桃,平和长乐村米粉和养牛等特色产业,诏安富硒蔬菜、茶叶等。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创设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基地+贫困户”和家庭农场带动发展为主的五种经营模式。这些做法为产业化扶贫进行初步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不仅推进了漳州市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也为其他地区产业化扶贫提供了借鉴。漳州的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为产业化扶贫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在实践中形成一些发展成效,并形成有启示作用的发展模式。

(一)基地产业带推动的产业化

云霄县马铺乡是扶贫开发重点乡镇,有10个扶贫重点村,有2062人的贫困人口,为加快脱贫致富,促进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马铺乡实施规划扶贫产业带。以连片开发、分类施策,优先对基础条件相近、产业发展相似、地域自然相连的贫困村进行统一规划、区域推进,着力打造“一轴三片五区”的扶贫产业带,形成果蔬、淮山、花卉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的生产,结合实施“一村一品”战略,有力推进中心片的淮山及淮山美食,外圈片的蜜柚、杨桃、枇杷、高山蔬菜等果蔬产业,库区片的金竹柏、桂花、茶花等花卉产业带。为拓展产品市场,以抠抠网、农村淘宝等电商为平台,培育农村淘宝4家,引进电商企业5家,有10家农村专业合作社与抠抠网达成合作协议。目前生产中三大产业带也成为电商平台上三个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产业带。此外,我们在诏安、平和县的调研中也充分认识到以规划发展产业带,推动扶贫产业车型升级,形成产业化、集群化的重要性,如诏安县的富硒食品、药材产业;平和县的茶叶、柚子产业都是走从生产基地化走向加工化再到市场品牌化的产业化之路。

(二)旅游扶贫推动的产业化

“旅游+扶贫”是带动农产品销售,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的好路径。云霄县和平乡内洞村是首批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和第二批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有古民居群、溪涧瀑布群、原始森林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推动旅游扶贫产业化发展,完善产业配套,着重从各产业环节中加强建设。一是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成观景平台、旅游公厕、简易栈道、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慢步行道、生态停车场,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愉快的旅游环境和条件。二是发挥经营主体平台作用。内洞村现有梦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兴农民专业合作社、莲峰家庭农场、洞庭烧窑等各类经营主体,涵盖种植、养殖、售卖各类农副产品和特色中草药,为乡村旅游提供餐饮、伴手礼、民俗体验等。三是支持贫困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旅游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内容,村民可以参与其中一项或多项,既可以向游客提供枇杷、蜂蜜、老酒、蔬菜、观音串等农副产品,也可以利用闲置房屋自营或出租开办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配套建成后,村里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安保、咨询、保洁、停车场管理等工作。目前该村已是厦门、潮汕、漳州等地自驾游的一个有名的目的地,实践证明,旅游扶贫的产业化是产业链长,受益面广、见效快、可持续的扶贫方式,是富民增收的重点产业。

此外,以精深加工推动的产业化,也是产业化扶贫的好方式,漳州三个贫困县中的特色农产品蜜柚、杨桃、枇杷、淮山、茶叶都已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打造形成从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扶贫新模式推动的产业化

在漳州市的扶贫工作中,着力项目建设与产业带动,注重建立发展机制,探索产业扶贫开发模式,走出了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形成了以下典型模式。

模式一:“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诏安霞葛五通村流转土地320亩,其中160亩土地流转给龙海一家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承包合同规定,企业每亩每年给村集体150元,给涉及的百姓每户800元。基地种植什么、生产管理等,均由企业负责,生产用工则优先使用当地的劳动力。模式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云霄下河村“富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专门从事杨桃生产、管理、销售的农民合作社,为果农提供全程服务,改变了果农单枪匹马闯市场的局面,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销售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模式三:家庭农场带动发展的模式。云霄外龙村“草塘家庭农场”发展蜜柚面积300多亩,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农场雇用当地村民参与生产管理,村民通过在本村劳动创收。模式四:由企业或科研单位对现有项目进行改造提升的模式。为改变万亩荔枝半荒废状况,诏安五通村请台湾的利嘉集团来承包经营,承包期10年,由企业对荔枝进行高优嫁接,通过打“时间差”来提高产品竞争力。模式五:村干部、能人带头创业的模式。云霄外龙村村干部在村里兴办加工厂,主要开展来料订单加工,手工制作塑料儿童玩具、假花等。

三、产业化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漳州市累计投入资金15.6亿元用于产业扶贫,但是,当前产业化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进程。

(一)产业化扶贫顶层设计不到位

漳州市虽然制定了精准扶贫的三年行动计划,但就三个贫困县均未制定扶贫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多以项目的方式切入,而忽视对全市、全县、全镇的统筹谋划,这种缺乏总体规划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产业未来风险估计不足,产业发展容易出现过于乐观,一哄而上、盲目发展,造成“谷贱伤农”。调研中发现曾在我市产业扶贫中发挥过作用的荔枝、香蕉、蜜柚等水果产业,目前面临的种种发展困境,甚至成为农户致贫产业,这与当初缺少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盲目发展有关,也是产业链不配套,产业抗风险力低的结果。此外,由于缺乏产业总体规划,不同区域之间在产业选择、产业链延伸、市场拓展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分工协调机制,产业发展中的各自为政依然难以消除,造成不同地区扶贫产业的雷同,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二)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调研中发现多数贫困村一是经济结构单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难以形成产业化的发展,产业链不健全、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扶贫产业项目零乱,小而散,难以形成支柱产业。二是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三是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着产业化发展,贫困地区缺少农技人员,农业技术普及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贫困群体的这三大内因严重制约产业化扶贫的推进,影响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产业精准度低、带动力不足

2015年三个重点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小,且产业基础较差,结构单一。三个县虽然引进了很多项目,但大项目的投资拉动、产业带动和效益支撑不明显。同时,现有的产业扶贫的精准度有待提高,体现在地方政府往往过多地关注产业本身的规模,如种植面积、产量、品牌、产值等等,而忽视了产业给贫困户、贫困人口带来多少的变化和影响。地方政府过于关注产业总量和产出效率,以致出现扶贫资源向农村产业能人集中,扶贫资源跟富人不跟穷人的现象,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成效有限,并出现以平均值指标脱贫的假象。扶贫产业精准度低还表现在未能形成与地方特色资源相匹配的完整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若发生市场需求不足,遇到恶劣的自然天气、农业病虫害的情况,都将给贫困地区的产业造成灭顶之灾,使扶贫产业变为致贫产业的现象。如近年来荔枝、龙眼、香蕉均发生过市场风险,给贫困户雪上加霜。

(四)产业化组织模式陈旧,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是目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这种组织模式对市场环节考虑不足,贫困户认为只要产品种植出来就没有问题,但现实中存在较大的违约风险,在市场波动中,农户和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有限,违约现象也就发生。此外,该模式在农户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

四、推进产业化精准扶贫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编制扶贫产业总体规划

以漳州为例,三个贫困县集中连片,山海资源共享条件好,合作空间大,加强三地区产业扶贫开发总体规划,通过总体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并从中长期的角度审视主导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系统地思考三县的主导产业发展的策略,包括重大任务、重点工程、空间布局安排以及行动计划等,把扶贫产业纳入到地区整体产业的发展框架内,推动各地区产业间的相互协调和促进。根据三个贫困县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笔者认为要抓紧编制漳州市产业化精准扶贫的三个规划:

一是编制《漳州市富硒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富硒土壤是三县共同的宝贵资源,富硒食品又是健康养生食材,这是我市的特色产业,要统筹三地资源,把富硒产业集群打造成跨县域的扶贫主导产业(我们已呈报过专题研究成果),实现富硒产业聚集发展。

二是编制《漳州市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发展规划》。以支撑和配套乌山旅游区的发展为重点,统筹指导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不同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把该区打造成旅游扶贫示范区。

三是编制《促进贫困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推动现有存量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互补与融合,将农业种养环节的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第二产业以及相关产品销售服务环节的第三产业结合起来,相互融合发展。打造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示范区。

(二)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构建绿色扶贫的产业体系

培育绿色产业体系是贫困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当前,绿色发展是贫困地区最大的优势,漳州市的贫困地区大都山清水秀、生态良好,在这些地区发展天然和有机产品具有天然的优势,贫困地区发展绿色产业在漳州已有成功案例,也是漳州的亮点。要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具有漳州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近日,国家七部委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绿色产业为基础的绿色金融体系将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以此槠趸重新审视扶贫产业的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挖掘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耕文化与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要充分利用国家在福建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机遇,实施产业政策引导,把绿色产业作为产业化扶贫的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加快出台支持发展景观休闲农业、健康养生农业、创意农业、都市型农业等绿色产业的政策。

(三)精准产业定位,提高脱贫致富成效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于精准。各地要找准自身定位,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创新完善。要加强研究和谋划,重点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带动主体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等方面下功夫,做好产业扶贫工作。一要选择带动力强的产业与项目。产业化扶贫的核心是将片区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一条“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新路子。要以项目带动,形成品牌与规模,激发农民的致富内生动力,才能对资本、人才产生吸引力,形成“穷人看能人、能人盯项目、项目贴市场、市场引资本”的良性循环。二要重视产业升级。扶贫主导产业确定后,要在基础设施上舍得投入,在资本引导、龙头企业培养、技术信息人才下乡等方面倾斜政策,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具备区域竞争力的市场品牌,让贫困者不仅仅实现脱贫,更能够发家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参与式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一是带动贫困户直接进入产业。重点探索和试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组织+基地+贫困户”、“现代农业园区+贫困户”等贫困户产业参与模式,从产业直接参与获得收入。二是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入股。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直接参与发展产业,建议通过扶贫资金入股龙头企业,股份无偿分配给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使其间接参与扶贫产业,获得股金收益而增加收入。三是重视发展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鼓励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同时,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和有责任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聚集,促使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形成内部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变农民为农业工人、股东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培养“五新”农民

当前的扶贫工作不缺政策也不缺资金,关键是缺带头人和各类乡土人才。要围绕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一主题,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带动更多贫困人口的发展,在实践中要走“精准扶贫、产业先行,产业扶贫、人才先行”的新路子。近年来,漳州农村不断涌现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带路人,云霄、平和、诏安以培养和发现“五新”新农民(知识新、思维新、发展理念新、营销手段新、组织形式新),为当地扶贫产业化发展开辟新路,成为培育扶贫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实践证明以“乡土人才+”的模式引领产业化精准扶贫的发展行之有效,为产业化扶贫提供了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巩前文,穆向丽,谷树忠.扶贫产业开发新思路:打造跨区域扶贫产业区.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9)

[2]陈瑞珠.扶到点扶到面扶到底.闽南日报,2015.6.6

(作者单位:中共漳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福建漳州363000)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篇5

一、抓“四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一是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向经济作物倾斜,鼓励项目区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区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全力打造范家屯镇平洋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二是打造土地规模经营实验区。在全市每个乡镇打造一个土地规模经营实验区,重点推广四种土地流转模式:即: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合作社”模式。三是打造现代农业先导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集成示范、农业标准化等方面率先突破,探索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规模效益型农业发展道路。抓好农业部玉米机收粒试点。抓好中・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区。落实好国家黑土地保护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社会化服务主体项目、增施有机肥项目。抓好全程农机化试点。四是打造特色农副产品集聚区。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棚膜经济、牧业经济、特色农业经济,打造公主岭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减少籽粒玉米面积,增加优质水稻、绿色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大豆面积。抓好棚膜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永发乡、二十家子镇菜田基金项目建设。打造5个省级棚膜园区。加快发展标准化畜牧业园区。积极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家庭农场”模式,重点推进温氏现代生猪项目建设。五是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全力推进玉米全株产业链项目的谋划包装和企业引进,夯实种业经济龙头地位。

二、抓产业带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一是抓好玉米种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大种业大公司引进,制定扶持种业发展政策,吸引山东登海、中种集团等大公司落户我市。抓好玉米良种展示基地建设。二是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一二”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对接玉米加工企业和原料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抓好“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围绕棚膜园区建设发展采摘、休闲农业。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重点抓好龙山文化产业园、怀德镇兴隆泉水库等休闲旅游项目。三是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信息中心建设,加强生猪等畜禽生产监测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预报。建设气象・农业智慧平台,打造具有公主岭特色的科技型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篇6

贵安新区是2014年1月批复设立的第八个部级新区,承载着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区内辖4个乡镇86个村(居)34575户,其中贫困村33个,贫困人口6600户16728人。作为部级新区,脱贫攻坚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新区利用开发建设中的政策、资源、产业优势,着力以大数据、大项目、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基层党建全方位推动脱贫攻坚。在2015年全域脱贫基础上,2016年提出“五年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对脱贫对象再帮扶、对贫困村集体经济再支持,实现贫困户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超过10万元的“双提升”年度高标准脱贫任务。

大数据扶贫

――“精准滴灌”

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在贵安北斗湾小镇,574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家庭情况、子女上学情况、享受政策、贫困户联系电话等都一一收录到“精准扶贫云平台“,社区可对之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精准扶贫。

近年来,贵安新区成功引进了三大运营商和富士康绿色数据中心、高通、华为等一批引领项目,不仅有“高大上”的探索,也有农村电商、高效农业、呼叫服务、大数据旅游等“接地气”的实践。作为贵州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区域,新区建立扶贫开发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管理扶贫信息,推进扶贫信息的共享、共用、互通,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扶贫对象,及时、准确掌握新区贫困群众的数量、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动态化分类管理。

针对传统的层层上报机制和手工建档立卡方式,不能确保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动态帮扶“痛点”,贵安新区探索“1+n+n”,即“一云助力、多端协力、多方合力”的大数据精准扶贫模式。“一云助力”,是与省大数据办、中移在线合作,在贵安新区试点“大数据精准扶贫运营管理云平台”,以大数据贯穿“识别-决策-匹配-帮扶-管控-服务-退出”的精准扶贫全过程;“多端协力”,实现了web后台管理端、手机app端、大数据监控系统和客服坐席等多种终端和手段协同,使扶贫工作做到24小时不间断、360度全覆盖;“多方合力”,是充分发挥大数据众筹众扶的特点,精准筛选、智能匹配,将扶贫对象的具体需求与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帮扶资源精准对接,实现精准扶、全面扶、深度扶、大众扶的大扶贫新模式。

大项目扶贫

――民生为重

2014年春天,贵安新区在高峰镇麻郎村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试点”的社区安置建设、花排水库建设、道路建设、石头古寨打造、农户收入倍增“五大惠民工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麻郎村到北斗湾小镇的美丽嬗变。

小镇依山而建,老百姓就近、就地安置,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除了为群众科学规划家园,还通过打造“健康云”服务养老、医疗一体化服务等智慧社区模式,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一体化的优质生活服务,并采用“贫困户+园区、企业、合作社、基地、电商”的发展模式,拉动搬迁的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毗邻北斗湾小镇的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于2015年7月开工建设,通过种植养殖、农业观光旅游、有机循环农业生产规模的形成,有效带动周边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全面升级,可解决季节用工500人以上,使当地农民人均增收达9000元以上。

项目扶贫,久久为功。2016年6月,贵安新区首批165户群众回迁星湖社区工作启动,以星湖社区为样板,贵安新区还将建设12个安置社区。

全域美丽乡村扶贫

――产业启航

2016年8月,贵安新区创建全域美丽乡村,投资总额约4.5亿元资金,第一期新开工建设20个美丽乡村。

此前,贵安新区已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上做足“内功”。

2015年9月24日,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在贵安启幕,位于马场镇平寨村的龙山湖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民博会的举办地备受瞩目。按照“酒店+旅游+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思路,先后规划建成了六月六文化风情街、北斗湾开元酒店和龙山湖田园景观区,借助产业植入、旅游引领,实现了群众增收致富。

这个总人口不足600人的布依族村落借助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以民博会为载体,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大力推进当地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保护、传承,产业开发,先后引进10余家企业入驻,带动了该村餐饮、住宿、布依刺绣工艺品的发展,并形成了以“竹叶布依”品牌为主的手工艺品电商销商体系。

山地旅游扶贫

――多点布局

贵安新区结合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山地旅游扶贫,以高效农产业和观光农旅园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项目,探索“企业+合作社+产业+贫困户”模式,以产业发展旅游,以旅游带动产业。形成以环高峰观光农旅结合景区为核心,车田、北斗七寨、龙山、王家院、樱花园、瑞士小镇景区(点)为节点的连线风光。

同时,在贫困村中遴选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村寨进行旅游扶贫示范点打造,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林经济等项目捆绑进行旅游开发,形成了“旅游+农业”“景区+农家”“农庄+游购”“合作社+产品”等模式,并精心拓展旅游购物平台,开发旅游特色商品,打造集休闲、观光、购物等于一体的游购式乡村旅游产品,促进城乡旅游互动,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效益。

依托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大学城、清镇职教城教育、人力、科研等资源优势,积极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共赢平台,深入推进“大学城+大学生+大数据+大创意+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将贵安新区合力打造成为全国旅游行业培训中心、贵州旅游产权交易中心、贵州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旅游人才集聚中心“四中心”。

党建扶贫

――升级提档

坐落在红枫湖畔的松林村和洋塘村在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守好“山上、天上、地里、水里”四条底线,推动精贫果蔬种植业发展,以基层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助推产业脱贫,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新模式,推进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的互促互进,实现了党组织服务产业促发展的升级提档。以松林村为例,短短两年时间就摘下“贫困帽”,农民人均纯收入就从3000元增加到9000余元,力争突破万元。

松林村鸡窝寨的精品蔬菜种植基地是该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第一块试验田。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篇7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安徽省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扶贫,使得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扶贫工作进入瓶颈期,原有的扶贫政策已经不能解决现今扶贫中产生的问题。在这个主要的迁移转变期间,2015年在贵州省调研的时提出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扶贫政策,一时间“精准扶贫”成楦鹘缛纫榈墓丶词,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进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农村实施精准扶贫的策略,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互联网+农村”致力“精准扶贫”的课题,通过研究安徽省“互联网+农村”的发展,以小见大,来研究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互联网+农村”助力“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1、互联网助力农产品销售阶段。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就是农民或农企将产品送至农贸市场,或者直接批发给中间商,这种模式自己赚取的利润极少,大部分的利润都被中间商获取。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让供应者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需求者,少了中间商的剥削,农户或农企得到了直接的利润。近年来,越来越多电商平台开始把目光投向农产品的销售。从最开始就涉足农产品销售的淘宝网,到近年来增加农产品销售的当当网、亚马逊以及京东商城,甚至以电器销售为主的国美在线和苏宁易购等都尝试分一杯羹。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产品销售阶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互联网金融解决了农民资金需求问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居民的收入增加,然而农村一直处于借贷难和资金供需严重失衡的处境,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兴起无疑给农村居民解决了资金需求问题。

3、互联网助力农村形象宣传。一直以来,因为信息的不流畅,很多人对农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交通不便,娱乐生活少,物资匮乏的层面上。然而,农村的山水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因为宣传方式的落后,一直不为城市人所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村政府、乡政府可以建立相关的旅游景点宣传网站,也可以建立相关的旅游app,来宣传自己地区的特色,吸引人们的关注,进而慕名游览。

(二)现状分析

精准扶贫工作多而复杂,安徽省为实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这个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热潮,发展农村经济,并在“互联网+农村”的多个方面取得了成绩,如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村金融等。如安徽省在2014年12月确定了绩溪县、霍山县等7个县为电商示范县;推出了新型电子商务平台――“爱上农家乐电子商务平台”;新兴的新型互联网融资渠道,像p2p网络贷款、农业众筹等为农民提供资金的互联网金融。

截止2015年底,我省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5%,城镇人口增长率增长速度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20.73元,同比增长12%,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35.76元,同比增长9%。尽管我省农村发展蒸蒸日上,但差距依然存在,我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5年与全国城镇化率相差为5.6个百分点。省内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依旧很大。

三、“互联网+农村”发展的难点分析

我省要想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农村”,实现精准扶贫,就要充分了解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难问题。经过调研发现,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问题方面加以突破:技术保障、人才培养、农民融资、政府政策。

(一)技术保障

不论是当前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都存在技术上的问题。要想发展现代农业,没有技术上的保证,几乎是寸步难行。现代农业涉及农业资料生产以及农产品销售,从传统的农耕生产转变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生产需要较高的设备与技术的保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遥感等也能有效地保证现代农产品产量及质量,然而我省对于这些方面的技术开发运用还不是很娴熟。再就是农产品销售问题,大多农产品都为生鲜产品,物流系统的落后使得很多农产品的销售得不到保障,“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我们也缺乏要求较高的冷藏保鲜技术,使得很多需要冷藏的生鲜产品的销售受到了阻碍,因为道路问题而导致运送费时费钱,还有相应的产品损耗问题等等。

(二)人才培养

只有相应的技术型人才来使用技术设备,这些技术设备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虽然这几年我省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农村人才的缺乏依旧是“互联网+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除了技术型人才的缺乏,管理型人才的数量也存在着十分的不足,只有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才能很好的带领农民发展经济,不走弯路,如能有效的认识到电商发展需要标准化、品牌化,注重因地制宜,而不是赶潮流。

(三)农民融资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只要有资金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定会十分迅速。农户由于抵押物不足、融资额度小、信息获取成本高、风险高等特点,传统金融机构不能够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存在着供需不均衡的问题。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便是互联网融资,但对于互联网融资,普遍存在着农民互联网融资的认识度不高、对其不了解与不信任等问题。

(四)政府政策

政府是发展“互联网+农村”的最强大后盾,政府的支持显得十分的重要。很多地方政府重视度不够高以及行动力差等问题使得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限。具体体现在:1、基础设施扶植缓慢。光纤宽带、4G网络依旧没法保证到达到每村每户,道路不通、不便依旧是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2、相干法令规章制度的缺少。政府没能很好地运用政策上的便利减少乡村企业和农民的经济压力。3、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缺乏。在处理许多“互联网+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纠纷和保障该体系健康运作时,缺乏配套的法律规章。

四、互联网+农村致力于精准扶贫的模式设计

互联网+农村的模式设计不难,主要在于因地制宜,农业是一个农村发展的根本,根据某一区域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模式才是我们设计精准扶贫模式的切入点。结合安徽大多数县城的现状,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主要设计以下四种模式。

(一)农村+互联网电商模式

借助互联网电商进行精准扶贫切入点在于农产品销售阶段,通过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第三方交易平台,将本地丰富农产品由线下销售转变为以线上交易为主的销售模式,可以有效打通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与域外市场对接“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扩大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对于改善农民的收入有显著的效果。农业+互联网电商是目前最适合当代潮流的模式,但目前商一对一帮扶也存在农民接受程度低、交通不便、配套设施和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和电商合作才可以有效解决。

(二)互联网+休闲农村模式

“互联网+?休闲农村”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区的基础上,以微信、微博、空间等媒介平台发挥互联网营销的作用,使该农业生态区的休闲农产品、绿色食品、农家乐、农村一日游进入大众视野,打造以农村生活为主的品牌营销。在利用互联网宣传的同时,建立以农业主和从业者为客户终端的app,为消费者提供全面、便捷、时尚的休闲农业和服务。例如o2o商业模式,简单地说,o2o模式就是线上交易、线下体验消费的商务模式。一些生态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的县城,主打互联网休闲农业对居民的收入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智能生产模式

目前,安徽省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收入,是我们致力研究的方向。例如智能农业,它可应用于大中型农业种植基地。以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为主,利用一系列传感器,监控种植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氧气浓度,实时收集农业种植过程中的信息,并将参数信息反馈到计算机终端,分析种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病虫害状况,再根据计算机分析的结果对症下药。这种智能农业发展模式可以高效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对于安徽省的农产品丰收,居民的收入有明显改善。

(四)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

传统的银行贷款已无法满足当下农业大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需求,小微型农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急需解决。考虑到农业种植的肥料、大棚的使用成本高昂,很多农户看着土地的空置却没有资金的支持是实际存在的。当地商业银行可推行小额信贷业务,以农户为顾客,推行农业贷,为农户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五、对策与建议

“互联网+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电商以及村民三方的共同努力,所以在探索解决“互联网+农村”的发展难题的时候,可从这三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修路是关键,政府要落实是否实现了“村村通”,加速公路的修缮;其次,政府还要积极配合当地电信部门提升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并积极促进互联网提速降费。

2.利用政策优惠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投资,给予相应补贴。当地政府可制定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广纳人才、吸引投资,向村民宣传电商方面的知识,鼓励相关培训机构的建立与运行,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互联网+农村”的发展有序高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相关规章制度是一个成熟良好的体系必不可少的成分,政府可从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促进农村互联网健康、规范地发展。

(二)电商方面

1.电商的成长要注重品牌化、规范化。目前,虽然农村电商的数量较多,而且仍在持续增加,但是质量却不容乐观,所以,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并加大宣传力度,并要保证品牌质量,注意监督。像合巢经开区的“三瓜公社”,就是电商与农村结合的十分完美的例子。

2.开展经验交流会或者电商培训等促进电商的成长。电商发展的关键还是对人才的需求,经验交流会、电商培训等可以加大对村民的宣传与教育的力度,有助于电商方面的人才产生。

(三)村民方面

“互联网+农村”的行动力主体还是在于村民,只有他们主动去了解互联网平台并加以合理运用,“互联网+农村”的效果成就才会得以显现。所以,在解决了网络普及的问题之后,村民们要积极配合政府以及电商,学习了解互联网,培养互联网思维,多接触互联网金融、网上银行等,大胆尝试发展经济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黄梦琳.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5月(第27卷第10期)

[2]赵妍妍.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科技扶贫探讨[J].科技资讯.2016年第36期

[3]张正平、石红玲.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问题、原因和对策[J].农村经济2017年第2期

[4]陈实."互联同+"背景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李裕瑞.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

[6]张亚明.河北省贫困地区“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9月.(第17卷第3期)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篇8

【关键词】:新形势;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政策论析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以此为契机,中国的扶贫政策开始从过去的粗放扶贫向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向发展。相关产业扶贫精准化理论政策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1.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

中共十以来,结合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促进新时期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中央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相关要求,标志着精准扶贫开始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

精准扶贫的概念是相对于粗放扶贫提出的,两者在理论以及工作要求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精准扶贫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进村入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判断确定扶贫对象,同时深入了解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和他们的诉求,从而定性贫困性质,确定具体的扶贫政策。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是一种更加集约、高效、具体的扶贫模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2.产业扶贫的概念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这给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使他们明白走产业化扶贫道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地区脱贫的关键。

产业扶贫具有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体系化、现代化的特点,因此一个地区要进行产业化扶贫必须对现有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资源,结合专业化的生产团队,实现农作物产业化生产,进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3.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政策论析

3.1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概念界定

产业扶贫精准化是借助于产业扶贫的手段,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贫困人口多、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入的特点使得我国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的粗放扶贫注定被淘汰,将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将成为创新农村扶贫模式的最佳途径。

3.2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实施原则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实施不是建立在对现有资料的总结上,而是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地方特色和群众诉求,结合产业发展、市场规律等相关理论,来进行路径的建设。具体需要坚持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目标精准化原则。要求相关政策内容必须具体到一个村,甚至一个贫困户,确保每一位贫困群众都能够得到扶持。2)对象精准原则。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基层群众家中,精确识别困难群众,分析造成贫困的具体原因,并详细记录建立贫困对象档案资料,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3)产业精准原则。每一个贫困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而不能盲目跟风,破坏市场规律。4)保障精准化。产业扶贫精准化的目的是使扶贫政策惠及每一个贫困人口,因此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实现对困难群众的全覆盖和帮扶到户。

3.3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3.3.1结合地方实际建立产业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精准”之一体现在具体产业的选择方面,地方政府要对本地区自然地理状况进行深入调研,探索特色基地联合扶贫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户的产业链式的扶贫新模式,提高农户的参与力度,使每一位贫困群众感受到产业项目带来的优惠。首先,地方政府要提高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发挥地方优势,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就业。其次,结合市场规律,实现扶贫龙头企业的重组、兼并、股份合作,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鼓励龙头企业同农民及农村生产合作社的联系,提高农户在企业生产中的参与度。

3.3.2开展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

在引进扶贫龙头企业时,政府要对企业进行筛选,选择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主要从事加工业的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增强企业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同时,政府还要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坚持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相结合的政策,提高农户的知识技能水平,为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推进奠定基础。为此,教育部门要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开展农民培养工程,定期组织农民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到两种专业技能,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就业能力的提高。

3.3.3建立产业扶贫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为促进产业扶贫精准化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将对扶贫成果的总结添加到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中,自上而下增加扶贫的力度。首先,要改革政府产业扶贫考核机制,以落实各级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将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和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作为考核政府工作人员政绩的重要参考数据,从而促进相关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避免腐败渎职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建立健全产业扶贫精准化工作机制,在整个农村开发扶贫工作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产业扶贫同地方贫困现状之间的联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激励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最后,合理分配扶贫资金,根据各地区的贫困状况和政府工作完成情况,将扶贫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奖励补助,以促进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和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实施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是政府扶贫工作的必然趋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产业化和精准化有透彻的了解和解读,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采取有效的保障激烈政策,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努力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参考文献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篇9

关键词:宁夏固原模式;贫困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51-05

一、前言

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是贯彻执行中央金融扶贫决策部署的战略举措,是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的有力手段,更是金融系统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为了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金融扶贫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金融扶贫等七项扶贫行动,突出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信贷政策的精准性。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也在201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发挥金融扶贫重要作用,切实提升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获贷率。宁夏固原市不仅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更是革命老区。作为宁夏唯一的全域贫困市,全市5个县区均属部级贫困县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均占全区一半或以上。按照固原市扶贫攻坚整体划,全市到2018年要实现现行标准下的26.7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3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016年宁夏固原市实现地方生产总产值为240亿元,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7.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为764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85%,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22.5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0.25%,因此,仅仅依靠财政扶贫、产业扶贫等扶贫手段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宁夏固原模式”是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在扶贫攻坚中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加大扶贫信贷投放力度,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全力支持贫困农户早日走上致富的道路。研究和推广“宁夏固原模式”对在国内集中边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宁夏固原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管理机制科学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支持效率

为了深入推进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宁夏固原市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人民银行等45家单位为成员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专门制定出台了《固原市金融扶贫实施方案》等,加强对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指导,建立金融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指导和统筹推进全行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扶贫信贷投入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精准扶贫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建立金融扶贫信息数据库,开发了《固原市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金融扶贫信息“精准采集、精准对接、精准支持、量化考核、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二)信用等级分类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无缝对接效率

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宁夏固原市以村为单位,在全市824个行政村专门组建了由村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第一书记、包村信贷员等为成员的村级信用协会,以“五有两好”(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需求、有经营项目、有收入保障,遵纪守法好、信用观念好)贫困户为主体,以综合诚信评价、家庭劳动力和人均纯收入作为主要量化评价指标,分a、B、C三个信用等级,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信用评级授信系统,为不同信用等级的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建立失信行为修复机制,专门建立了“黑名单”农户分类释放制度,对以前进入信用“黑名单”的贫困户进行认真识别,实施特惠政策,分类释放。对不属于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农户,采取减息收本等措施,在清偿贷款本金后,重新评级授信。对担保人进入黑名单的,本人愿意偿还担保责任应承担贷款的,先解除黑名单贷款限制,放宽参考不良信用记录贷款标准,重新评级授信。

(三)支持方式县域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产业带动效率

一是加大对县域主导产业的“输血”力度。为推动实现扶贫开发政策效用的最优化,当地人民银行全面推行“扶贫再贷款+小额信贷”机制,探索建立扶贫再贷款与金融机构信贷产品挂钩制度,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低成本资金投向带动贫困户发展力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具体扶贫过程中,宁夏固原市重点围绕全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扶贫产业链,全力支持多元产业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增强金融资源承载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原州区“冷凉蔬菜+马铃薯”、西吉县“马铃薯+西芹”、隆德县“冷凉蔬菜+中药材+花卉”、泾源县“苗木+肉牛+中蜂”、彭阳县“菌草+辣椒+经果林”的“一县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不断增强对县域主导产业的“造血”功能。从建立完善扶贫机制激发贫困农户的内在活力入手,建立完善了“主办行、示范行、示范点”制度,引导各金融机构科学确定金融扶贫支持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并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服务方式,如原州区建立的“涉农企业+贫困户”的订单融资方式,彭阳县建立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方式,西吉县建立的托管代养融资方式,泾源县建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全产业链融资方式,隆德县建立的资产收益融资方式以及“两个带头人+贫困户”的熟人融资方式。

(四)信贷创新精准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资金供给效率

宁夏固原市建立11.49亿元扶贫产业担保基金,充分发挥信贷担保基金对金融资源引导、放大和风险补偿功能,利用乘数效应为金融扶贫融资需求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有效克服了财政扶贫规模有限和效率不高等难题。为了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当地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按照农户、农村专业大户、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和经济联合体等类别,分类建立多种形式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有效解决了贷款抵押难、担保难问题。截止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先后建立了2.37亿元就业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创业就业;建立1000万元特色农业发展担保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马铃薯、冷凉蔬菜、中药村和苗木等特色产业发展;建立1500万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门建立2000万元肉牛养殖融资担保基金,用以引导撬动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养殖企业、家庭农(牧)场和养殖大户等。

(五)宣传教育基地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能力提升效率

为了教育引导贫困农户转变思维观念,克服“等、靠、要”等依赖心理,充分激发贫困农户“穷则思变”的自我反贫困潜能,激活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宁夏固原市坚持扶贫先扶智,积极探索建立金融扶贫宣传教育“六个”(校园基地、农村基地、旅游基地、宗教基地、社区基地和网络基地)基地,构建金融扶贫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努力打造“金融扶贫宣传教育基地”样板工程,扩大金融扶贫政策和信贷政策宣传的覆盖面、普及率,促进宣传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六)风险防范系统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风险保障效率

一是主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为防范扶贫贷款风险,宁夏固原市专门建立了金融扶贫风险补偿机制,对贷款损失实行分类分担补偿。截止2016年12月底,宁夏固原市已建立风险补偿金1.16亿元,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损失补偿。二是全面开展脱贫保险。为了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宁夏固原市以政府全额补助的形式,积极开展精准扶贫“脱贫保”,兜住因病、因灾、因意外伤害返贫的底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撑起扶贫脱贫的保险“保护伞”。截止2016年12月底,宁夏固原市脱贫保险参保农户9.8万户,参保人数15.79万人,占贫困户总数的139.01%,占贫困人口总数27.2万人的58.08%。三是探索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为建立农业灾害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增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宁夏固原市充分利用国家农业保险政策,采取国家补助(中央、自治区、县区)和农户自缴的方式,在全市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截止2016年12月底,宁夏固原市农业保险参保基础母牛、母羊2.1万头,参保小麦、大棚等农作物131.1万亩。四是积极探索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通过保险为贫困户增信,为贷款安全提供保障,2016年宁夏固原市累计农村小额扶贫贷款人身保险参保农户达5.13万户,投保额15.38亿元。

(七)服务体系的网格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满足效率

为了增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宁夏固原市主动探索建立以便民金融服务点建设为综合平台的金融扶贫新模式,实现金融扶贫资源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助推全市精准脱贫。当地人民银行将100个便民金融服务点选择建设在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的100个美丽村庄中。按照统一外在标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要求,通过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自助存取款机、三农服务自助终端以及其它非现金支付工具,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取款、转账等金融业务,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八)考核方式最优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评价奖惩效率

为了真正发挥脱贫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宁夏固原市专门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对于地方政府部门,宁夏固原市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制定了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监督清单,将脱贫攻坚在目标管理考核中的考核权重由7%提升到45%,并把贫困县区贫困人口减少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加程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状况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对于金融机构,宁夏固原市专门制定金融扶贫考核评估范围和标准,将金融扶贫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年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由40%提高到50%,金融监管部门制定了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统计监测和分析报告等专项制度,专门出台了扶贫小额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并将全市扶贫小额信贷不良率容忍度提高到3%。同时,加大对金融扶贫成绩突出优秀机构和个人的奖励力度,对于金融扶贫工作不力的金融机构,在通报批评的基础上,当地政府部门还将建议其上级单位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

三、“宁夏固原模式”效果评析

(一)“宁夏固原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

1.有效扩大了金融精准扶贫综合效应。截止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贷款18.37亿元,增长328.21%,已获贷款户4.73万户,占固原市贫困户总数的67.09%,在金融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持下,2016年固原市150个贫困村,9.6万贫困户实现脱贫,分别占全市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34.48%和35.93%。

2.有效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截至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完成评级授信14.57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5万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00%,通过失信修复机制共释放贫困户1.52万户,重新予以信贷支持的贫困户达到2084户。

3.金融扶贫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没有发生一笔扶贫不良贷款,不良率为0,低于固原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

4.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显著改善。截至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共有助农服务点1268个,覆盖村级行政区820个,行政村覆盖面达95.13%;全市农村地区共有特约商户4417户,同比增长38.1%,累计布放atm机390台,poS机5835台,同比分别增长52%和40.5%。全市农村地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客户数为108万户,办理借记卡246.3万张,办理贷记卡11.2万张,办理惠农卡10.3万张,富农卡5.44万张。

(二)“宁夏固原模式”与国内其它金融扶贫模式的比较

比较“宁夏固原模式”与“新疆模式”、“甘肃陇南模式”、“湖北模式”、“内蒙古模式”、“福建宁德模式”等国内典型金融扶贫模式发现,“宁夏固原模式”与这些典型模式在模式主导方、组织机制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组合扶贫、风险管理等方面均不同(见表1)。“宁夏固原模式”通过八个方面构建起涵盖“财政+金融+产业+扶贫”四个维度的全方位金融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担保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防范了金融风险,为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服务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模式相对其它模式更为全面成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政策建议

(一)关于“宁夏固原模式”推广的政策建议

作为六盘山集中边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宁夏固原市建立的“宁夏固原模式”对包括六盘山集中边片特困地区等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均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建议各地区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试行“宁夏固原模式”。一是建立金融扶贫的常态化管理机制。二是信用等级评定是改善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已被实践证明的可行方式,能有效降低金融机构和贫困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金融扶贫的信用风险。三是金融扶贫要围绕扶贫地区的优质特色产业展开,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四是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满足贫困户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将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给效率。五是金融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既能提高扶贫户的金融素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也能从根本上改善扶贫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六是金融扶贫的风险防控是金融扶贫长久开展的基础,关系到贫困地区的金融稳定和金融供给方的供给信心。

(二)关于优化“宁夏固原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继续完善村级金融组织体系。针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地域化、民族化、多样性等属性,为有效提升农村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议主动引导和鼓励各国有商业银行在村镇设立分支机构或立营业网点,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在村镇发起设立小额信贷公司或村镇银行,大力发展具有人缘、地缘、血缘关系的村级互助资金组织或村级资金互助社等微小金融组织,在交通不便的农村偏远地区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助农取款服务点或村级金融服务站,构建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满足乡村经济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二是继续完善村级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建议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作”原则,不断建立健全商业化动作的担保体系,壮大扶贫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规模,激发金融精准扶贫的热情。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将当地作为扶贫突破口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全部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形成“保险+信贷+扶贫”的联动机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展特色农业保险、扶贫贷款保险、自然灾害保险等险种,提升贫困地区的保险密度和深度,分担产业波动带来的风险。三是完善村级信用环境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扩大农户信用报告应用范围,完善贷款担保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深入开展诚信知识宣传教育,不断强化宣传力度,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诚信教育、金融知识及征信知识普及宣传,建立了征信宣传工作长效机制。四是适当提高扶贫小额贷款额度。建议将现有的扶贫小额贷款额度提升至10万元。

参考文献

[1]郭威.农村金融扶贫的经验、困境与对策[J].理论探索,2013,(5):98-102。

[2]黄焰.行政主导与市场作用下的金融扶贫:莲花县案例[J].金融与经济,2007,(10):53-55。

[3]李善民.行政主导与市场作用下的金融扶贫:莲花县案例[J].改革与战略,2014,(11):35-38。

[4]钭利珍,梅继承,袁云峰,徐东涛.“丽水模式”:r村金融普惠扶贫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金融,2015,(3):67-70。

[5]谭正航.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法律制度的变迁、检视与创新[J].理论导刊,2016,(6):20-24。

[6]王敬力,刘德生,庄晓明.金融扶贫机制的新探索:拾荷模式[J].南方金融,2011,(4):54-58。

[7]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99-103。

thenewexplorationonthemodelofFinancialpovertyalleviation:

themodelofGutuaninningXia

HewenhuYanZhijianDaoXiaoqiangZhangming

(pBCGuyuanSub-branch,Guyuanningxia756000;pBCwuzhongSub-branch,wuzhongningxia751100)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篇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扶贫政策不断调整,已经从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性宏观扶贫开发转变为微观扶贫开发,这一转变的实质就是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它也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顺利完成脱贫任务的指导思想。

(一)精准扶贫理念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精准扶贫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205年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很大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仍然贫穷,我国农村现在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这也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精准扶贫理念的现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承诺;是展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中国在国际上形象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在205年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就是把农村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精准扶贫就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二)精准扶贫理念的内在逻辑

在205年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3]精准扶贫理念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67通过精准的对象统计,然后进行分类指导,精准安排项目、资金,精准派人到村、措施到户,最后精准脱贫。其内在逻辑就是,“扶持谁”,“谁来扶持”,“怎么扶”。.“扶持谁”的问题。其实质就是精准扶贫实施的对象是谁,只有把这个搞清楚了,才能精准安排项目、资金,精准派人到村、措施到户。精准扶贫理念要求,扶贫必须先识贫,通过建档立卡,摸清具体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贫困原因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2.“谁来扶持”的问题。在205年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4]因此,应当逐步建立完善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形成以国家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总负责、市县抓落实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国家通过制定脱贫任务、目标、宏观政策、大政方针,统筹和协调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局性重大问题,负责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手段考核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脱贫工作成效。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辖区内的扶贫工作负总责,按照国家制定的目标、方针、政策措施向市(县)传达,并负责检查考核市(县)的脱贫工作成效。县级党委政府是精准扶贫实施的主要承担者,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他们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数、贫困状况、贫困原因,进行精准安排项目、资金,精准派人到村、措施到户,最后精准脱贫。3.“怎么扶”的问题。在205年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5]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必须要完成7000多万人口的脱贫任务,通过产业扶持,依靠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可以解决一部分人脱贫;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转移就业,解决一部分人脱贫;对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进行易地搬迁,可以解决一部分人脱贫;对生存条件差,需要修复生态的地区采取生态补偿,可以脱贫一部分人口;剩下的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二、内生变革:精准扶贫理念下潍坊市“包村联户”扶贫模式的治理转型

(一)近年来潍坊市“包村联户”扶贫模式

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经过6年多持续“包村联户”扶贫开发,潍坊市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实现较大改变。从20年开展第一批“包千村、联万户、促和谐、谋发展”(简称“包村联户”)扶贫以来,潍坊市先后组织2700多个部门参与,4万多名党员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寻找脱贫致富路子,所帮扶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较大改观。据统计,潍坊市自20年开展“包村联户”扶贫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30.5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万人;贫困发生率比20年下降4.4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88个百分点。截至205年底,全市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039户、6657人。随着潍坊市“包村联户”扶贫模式的推进,在扶贫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包村联户”扶贫模式体制机制不健全。在年初“包村联户”制定工作的目标、组织管理、帮扶职责、考核管理上不够精准。在具体政策措施上,帮扶方式与贫困需求衔接对接的有效性不强。2.“包村联户”扶贫模式下帮扶人员基本没有农技人员,导致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技术、信息等要素不能及时反馈到贫困户,难以推动产业发展。3.“包村联户”扶贫模式养成了部分困难群众的“等、靠”思想,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创新生产生活方式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4.“包村联户”扶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帮扶资源的流入,单纯依靠帮扶单位的帮扶资源,帮扶资源形不成合力。5.包村工作组出于多种因素的考量,“短、小、快”项目是多数帮扶单位的首选,致力于可68持续发展的项目少,以至于贫困村陷入了包村组来了有变化,包村组走了又恢复到老样子的不良循环中。

(二)精准扶贫理念下潍坊市“包村联户”扶贫模式的构建要素

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赋予了潍坊市“包村联户”扶贫模式新的内容,在扶贫工作目标、组织实施、帮扶职责、组织管理、考核办法上更为精准。.精准帮扶目标。“包村联户”扶贫模式的目标制定上也要精准,只有精准的扶贫目标,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制定精准的帮扶目标,精准到户、到人,一户一个目标,一户一个计划,不落一人,这样的目标有利于最终完成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精准帮扶村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因缺乏劳动技能,包村工作组帮扶他们参加技能培训,并及时联系协调并落实就业岗位。2.精准组织实施。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要求潍坊市在“包村联户”扶贫模式的组织实施上,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包靠帮扶到户、到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帮扶上,选派至2名干部驻村,驻村干部要经验丰富、能力强、威信高。包村工作组成员所在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每人至少联系帮扶个贫困户,针对具体贫困户作出帮扶承诺,实行“项目化”管理,保证帮扶事项件件落到实处。驻村工作时间不少于日常上班时间,对包村干部实行定任务目标,建立双向动态选择制度,现场观摩评议制度、驻村全程记实制度,地方政府领导小组经常组织人员到村巡回督导,总结经验,发现解决问题。3.精准帮扶职责。帮扶职责的精准有利于贫困人口脱贫,针对具体的贫困人口,包村工作组在年初制定年度帮扶承诺事项时,签订承诺书,明确承诺事项责任人、保障措施、完成时限。精准的帮扶职责的制定应通过报纸、电视或网络等形式向党员群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针对具体的贫困人口,帮扶职责的制定应坚持一户一策,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产业,推行“支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增加收入。4.精准组织管理。精准扶贫理念下的“包村联户”扶贫模式在组织管理上要求更为精准,主要体现:地方政府成立包村联户领导小组,领导整个包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包村工作的日常调度和指导协调。具体部门的驻村工作组以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具体包村的工作组组长为“直接责任人”,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协调配合,了解帮扶贫困户具体情况,听取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5.精准考核办法。精准的考核办法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对包村干部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健全驻村考勤制度,细化包村干部驻村时间,请假审批程序。建立工作交流制度,定期向上级工作组汇报帮扶工作进度及下步任务,实行工作周志和月报告、季通报制度。包村工作组制定帮扶工作计划,明确帮扶事项、工作措施、目标要求和进度安排,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等形式作出公开承诺。强化考核激励,考核内容更为精准,包括日常考核、实绩考核、镇街党委评价、贫困户测评,考核结果作为正常晋升的依据。

(三)潍坊市精准扶贫理念下“包村联户”扶贫模式的内生变革

当前潍坊市扶贫战略的主要任务是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这是绝对贫困人口,在分布上插花式、分散范围大,生存条件和环境比较恶劣,贫困程度深,被认为是潍坊市扶贫开发的“最硬骨头”。这需要对传统的“包村联户”扶贫模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包村联户”扶贫模式的内生变革。.“包村联户”扶贫重点由“包村”转向“联户”。潍坊市贫困人口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特点,这就要求“包村联户”扶贫的重点由“包村”转到“联户”上,通过精准识别工作,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包村工作组针对具体贫困户,制定精准脱贫的时间表、路线图,做到项目安排、资金来源、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四明确”,确保按时脱贫。2.“包村联户”扶贫方式由“漫灌式”转向69“滴灌式”。要在包村方式上实现转型,由“漫灌式”转向“滴灌式”转变,解决扶贫对象的差异性需求,更加精准的帮扶到点上、根上,这也是我国治理贫困方式的创新,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也体现了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适应了潍坊市精准扶贫工作的迫切要求,为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提供了保障。3.“包村联户”扶贫参与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多元参与。精准扶贫理念下“包村联户”扶贫模式要求政府在坚持主导地位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爱心力量,形成“人心齐、泰山移”的扶贫格局。实现“包村联户”扶贫参与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多元参与,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政府在帮扶领域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广泛吸收社会多方面主体参与“联户”扶贫同样重要,如何实现社会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联户”扶贫,发挥他们的各自优势资源参与精准扶贫是当前潍坊市扶贫工作的重点。4.“包村联户”扶贫投入资源由金融主导转变为各类资源综合治理。精准扶贫理念下的“包村联户”扶贫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资金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精准识别具体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对症下药。

三、治理突破:精准扶贫理念下“包村联户”扶贫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扶贫模式能够对扶贫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历年“包村联户”扶贫实践看,“包村联户”扶贫模式,在工作目标、组织实施、帮扶职责、组织管理、考核办法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点,是扶贫模式的一种创新。在推广价值方面,包村联户模式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特征,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行政行为,在各地可以复制使用。在帮扶效果方面,在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下,这一模式充分调动了包村单位、包村人员、乡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四个积极性,扶贫项目更加倾向于受益面大、群众急需的方面,使许多贫困人口的困难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构建精准化“包村联户”扶贫模式治理机制,应紧紧围绕构建包靠帮扶工作机制,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责任考核机制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构建精准包靠帮扶工作机制

结合实际情况安排帮扶小组,小组由党员干部牵头,成员包括贫困户本村村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人员、志愿服务者等。工作组成立后,按照精准施策到户到人的原则,精准核实掌握贫困户贫困类型、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综合研判贫困情况,有的放矢地配备帮扶工作力量,形成有劳动能力的派上“帮扶小组”,进行产业、就业帮扶,提高贫困户“造血”机能,通过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无劳动能力的派上“关爱小组”,负责协调申请相关救助政策,筹集发放爱心物资,帮助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兜底脱贫。

(二)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并加以落实

找准路子,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是“包村联户”扶贫模式的核心。工作组应结合实际情况,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实施产业脱贫。根据贫困地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重点发展门槛低、市场稳、风险小、见效快的产业项目,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大对乡村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电商扶贫工程,让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做好清产核资、确权颁证等工作,把集体闲置的土地等资源和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经营性资产作股量化到村民,让土地变股份、农民成股东,为贫困人口提供持续稳定的资产收益。2.转移就业脱贫。根据具体贫困户实际情况,对所有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学习技能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免费培训;对已外出务工贫困人口的岗位培训,帮助在务工地提升劳动技能和稳定就业能力;制定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计划,推进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工作;拓展转移就业渠道,通过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政府购买部分公益岗位、开展结对帮扶和劳务协作等形式就业。3.改造搬迁脱贫。应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贫困人口分布及搬迁对象意愿,结合新型城镇化、工业园区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4.教育支持脱贫。应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过程扶持,使农村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农村贫困家庭成员,“包村联户”工作组开展有计划、分层次、长短结合、贴近实际的职业技术培训,使贫困群众掌握致富技能。5.社保兜底脱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形成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同步提高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在稳定脱贫中的保障作用,编密织牢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托底安全网,实现应兜尽兜、兜住兜牢。精准识别、找准路子后,关键是各项帮扶措施要落实到位。“包村联户”工作组应按照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安排帮扶单位,选派帮扶干部,按照有的放矢、扶需对路的原则,帮扶单位、扶贫干部的优势要与贫困村、贫困户的需求有效衔接。政策落地后,加强对政策落地的检查监督。

(三)精准责任考核机制

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落实责任。各地方政府应建立以地方书记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单列编制,组建起实体办公室,并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领导和调度。组建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机构,形成责任到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党政主要负责人应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抓进度安排、资源调配,亲自抓部署调度、协调落实。应按照职责落实精准扶贫开发责任,对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根据脱贫攻坚工作实际,调整包村工作考核办法,将考核重点转向精准扶贫成效,引导把帮扶工作重点放在发展产业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推动扶贫工作重点村和贫困户脱贫上。

(四)充分发挥“包村联户”精准扶贫模式

中精神文明建设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能培育广大农民尊老爱幼、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又能改善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改善民风民俗和农民的生活习惯,也是精准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应积极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振奋贫困群众精神,坚定改变贫困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宣传部门应积极推进农村“四德”工程,弘扬和传播孝道文化,发挥好村规民约的规范约束作用,教育引导子女自觉赡养老人,弘扬孝道家风,针对个别村出现的不尊老不养老现象,政府可以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另外,地方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针对留守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儿童上学看护、卫生健康、心理情感等提供有效服务。

(五)建立政府主导下多元参与精准扶贫格局

应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并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勤劳致富奔小康。同时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方式、多项举措有效契合、互相支撑的“三位一体”扶贫开发格局。包村工作组成员单位按照本单位职能分工,完善专项实施方案,开展行业扶贫工作。积极联系国有企业参与扶贫,通过捐赠、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领办社会养老机构等方式参与脱贫攻坚;动员民营企业开展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智力扶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开展扶贫公益信托;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和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鼓励开展脱贫攻坚结对帮扶;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服务形式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有爱心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精准扶贫。

作者:窦全勇单位:中共潍坊市寒亭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