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农村发展现状十篇新农村发展现状十篇

新农村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1:56

新农村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农村物流;物流体系;现状;对策

一、引言

为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任务。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联系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农村物流体系发展至关重要。早在2003年,王新利就探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物流体系之间的关系。陈勇(2006)认为农业与物流业发展存在较强的“黏合效应”,农村物流的强烈需求倒逼农村物流体系进行重构。为推动农村物流发展,国家不仅在2010年提出了许多繁荣农村物流市场的发展策略,如积极推动配送、连锁经营、电商、邮政服务向农村深入发展,提升“万村千乡”物流配送工程质量等举措;而且在国家战略层面,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目标和举措,为农村电商和农村物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2014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农村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到2016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快递下乡工程,再到2017年中央1号文件重申快递下乡工程,并将农村电商单独列出,表明了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农村物流发展的决心和力量。由此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物流的发展,发展农村物流意义重大。一方面,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在储运设施、道路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最为突出。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也正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就有利于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产品流通,有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少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流通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农地流转的背景下,发展农村物流,让这些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服务的农村物流企业进入农村领域,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流通能力和效率,供需对接更加便利,市场化水平更高,有利于引导农村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

二、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物流市场也在逐步扩大,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在制度层面,推动农村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也正在逐步形成,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以“万村千乡”工程为载体,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发展迅速,推动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物流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物流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足,制约农村物流发展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发展势头很好,增长很快,但是经济总量水平和城市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规模不足,发展水平滞后,这必然影响到农村物流的供给和需求水平,从而制约农村物流发展。

(二)农村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足,制约农村物流的供需能力

在我国,小农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生产主体是分散的小农户,生产规模小,收入水平低,对物流需求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同理,由于生产分散,规模不足,导致物流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导致物流供给难以维系,制约了农村物流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提高了物流成本

农产品的采购、包装、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物流环节的实施都离不开物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的物流技术水平。而农村道路不畅、运输设施落后、仓储水平不足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导致农产品的流通损耗太高,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物流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能力。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信息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仍然是以分散的农户居多,种植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批量销售,这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并且农村接入互联网的家庭并不是很多,农户建立的相关网页和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更是寥寥无几,各种信息难以及时和传播到农户手中,农村信息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

(五)农村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物流意识不足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农村物流对一线技术人员和物流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人才需求更加迫切。然而,农村留守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物流意识不足,更谈不上懂得物流知识。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严重,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

三、发展我国农村物流的对策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损耗

构建农村物流体系,改善物流水平,首要就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农产品的集中储存保管和大型的配送物流节点,确保农产品流通过程的通畅,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

(二)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

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产品运营组织,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建设产销一条龙、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组织,可以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水平低下的问题;鼓励以“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商户”或“加工企业+商户”等合作形式,积极培育农民物流组织,使农民收益,增加收入。同时,加快农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可以吸引更多第三方物流的加入。

(三)加强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产品交易平台

各地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开放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积极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建立以农产品数据交换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资源共享,对物流各环节实时跟踪,全程管理,加快物流商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物流信息化,达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位一体的目标。

(四)加强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政府参与农村物流的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农村经济发展是关键,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剂就是发展农村物流,这种外部经济性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抓住现代物流发展的机遇。同时,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使得农户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够准确充分,导致农户在现代物流发展运营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制定一些惠农政策扶持农村物流的发展,这对于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引荐一些知名物流企业参与农村物流的建设,帮助农村物流的发展。

(五)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创新农村物流人才服务机制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我国每年出现物流人才缺口人数逐渐增加,尤其是一线的技术人才和高级信息管理人才。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物流人才的匮乏无疑是制约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农村物流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物流人才的培训力度,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或引进专业人才,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使之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满足农村地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农村物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过对当前农村物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层面探讨了农村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认为,农村物流发展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建议从政府层面进行市场干预和引导,破解“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物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领域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并不断完善市场规范、人才发展服务体系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全面激活农村物流市场。

参考文献:

[1]薛富,蒋再兴.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10):47,49.

[2]陈李杰,周玉梅.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5):7-8.

[3]袁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24):54-55.

[4]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现状与政策性建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6):99-103.

新农村发展现状篇2

(一)我国金融二元化的界定

金融二元结构(FinancialDualism)通常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时所体现的“二元”状态,一方面存在着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银行网络和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传统的非正式金融关系仍活跃于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然而本文所讨论的金融二元结构并不是“正式和非正式”这个意义上的,而是指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城乡金融发展差距拉大的二元分化。从金融发展程度和水平出发,无论是从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还是从金融服务层次和发展水平来看,我国都出现了严重的城乡金融二元分化。

(二)中国城乡金融现状比较

1.中国城乡金融机构现状及其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格局,并不断形成逐渐完善的中国金融体系。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为主,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为辅,此外,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农业银行也是我国农村金融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改革的推进,在我国农村金融系统中也出现了较少数量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虽然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政策引导下,对处于金融薄弱环节的农村金融进行了推动性发展,但是,与城市较为完善的银行金融体系相比,服务于广大农村的金融机构都显得十分落后。其中,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金融业务缺失严重;而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在金融体制改革后,出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本质,也越发地忽视农村金融市场;而如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等金融组织在农村市场的缺失则更加严重。由此可见,我国城乡金融机构分布状况差距非常大,存在着明显的城乡金融二元结构。

2.城乡金融机构存贷款差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劳动力、实业资本、科技等因素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随着虚拟经济的高度发展,金融资本的作用也日渐凸显。城乡金融机构存贷款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城乡地区投资和储蓄的状况,从而影响地区发展前景、市场潜力,以至于影响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从1990年至今,我国城乡存贷款总额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我国总体经济在不断发展,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存贷款增长速度。从1990年到2010年,农村存款增长30倍左右,但城镇存款增长达到了58.3倍;城乡存款差异度从1990年的5倍上升到2010年的8倍;农村贷款从1990年的1888.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0652亿元,增长约16倍,而城镇贷款从1990年的1247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69033亿元,增长约30倍,城乡贷款差异度从1990年的6.6倍上升到了2009年的12倍。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城乡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和运用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乡之间金融资金来源和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

(三)我国城乡金融二元发展的突出问题

1.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1990年至今,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绝对量在增加,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从相对量来看,明显可以看出,从1990年开始,我国农村存贷款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而城镇存贷款比例则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和增长所需的基本资金来源———储蓄,却相对来说在不断地减少;另一方面,也说明用于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在不断地流出农村市场。

2.保险类保障金融机构发展滞后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除了银行金融机构以外,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也比较欠缺,尤其是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保险机构。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农业保险对于农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农业保险可以减轻农业风险的威胁,提高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可以减少农民因灾害导致的收入波动,安定农民生活;还可以保障农业投资安全,改善农民的信贷地位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即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但直到1982年才开始恢复农业保险的试验。1994年,我国采用了新的财务核算体制,保险公司从负责各单位“风险救助”的机构转变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利益的追逐和发展的需要,保险机构调整了其业务结构及发展方向,比如弱化了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始不断萎缩。据统计,2008年我国保险收入合计9784.10亿元,而农业保险收入仅为447.97亿元,占比不到5%,农业赔款支付也只占到全国赔款支付的7.5%。①2004年开始,我国一些地区开始试办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互农业保险,但是发挥的作用不大,不能改变农业保险业务和农村保险机构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同时,农村资金向外部流动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由此导致农村资金供需失衡越发严重。一般而言,农户在农业经营中对小额资金需求频繁,这一需求却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重视,因此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结合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收缩现状,正规渠道的资金供给越来越少,融资越来越难。尽管国家已允许有条件的个人和企业设立农村小额信贷公司和乡镇银行,但是由于农村融资信贷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真正适合中国特色农村情况的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创新还没得到发展,根本无法有效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二、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协调,农业发展滞后

1978-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7.1%下降到11.3%,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则由48.2%增长到48.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则由23.7%增长至40.1%。同时,第一产业就业量占比从70.5%下降到38.9%,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则由1.73%增长至26.2%,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从12.2%升至35.9%。②显而易见,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一产业,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长最为迅速。然而,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趋缓从而带来经济规模的相对萎缩。这一现象被很多人用来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理由,因为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本身就要求金融结构也随之调整,农村金融的缓慢发展似乎是合理的。然而,农业(不包括林牧副渔)劳动力份额由70.5%下降到32.4%,农业GDp份额则由27.1%下降为9.4%,②农业劳动力份额远高于其GDp份额。农业劳动力份额过高,说明农业的人均产值相对较低,农业产出水平落后,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很不协调。表面上农业份额的下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恰恰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因此,产业结构的现状非但不能称为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理由,反而说明了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的必要性。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协调和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时,更多的资金流向了第二和第三产业,造成了第一产业金融供给的缺失。而农村金融的滞后发展则进一步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的低水平均衡。

(二)农业基建投资增长缓慢

若要避免上述“低水平均衡”的陷阱,最常见的手段是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尤其是基础建设投入,一方面增加农村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形成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然而在1990-2010年间,我国基建投资总水平增长迅猛,而农业基建投资则增长缓慢。农业基建投资与基建投资总额的差额越来越大,城市基建投资占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大大高于农村地区,城乡基建投资状况极不协调。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曾达到26.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1%。但是90年代以后,投资向城市倾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1年的时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所占比重已降至198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0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7.6%,比1990年下降了10.5个百分点。③面对农村市场,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来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所带来的巨大利息收入是很具有诱惑力的,然而随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比重的下降,银行投资领域的减少,以及农村信贷征用记录的不完善,高成本、低收益的投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逐步失去了发展农村金融的动力。

(三)农村金融滞后的体制

原因:金融体系改革中对农村金融的忽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成功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却没有对农村金融的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从而导致了以下问题。首先,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市场。1997年,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允许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试图通过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此后,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收缩县级及其以下的分支机构。2004年,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将营业网点进一步收缩,进一步减少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其次,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金融功能的缺位。在政策导向及金融体系发展的导向下,当前服务农村经济的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但是随着商业化改革及其追逐利润的本质,农村信用社即使在农村吸纳农村存款之后,也不会投资于农村经济建设,而转向于投资与城市地区建设,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城市中小型企业,或者用于同业拆借,从而投放到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资金就减少了。第三,邮政储蓄银行存款资金外流。1986年,为紧缩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决定重新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并且以商业银行利率吸收存款,再以更高的利率转存中国人民银行,从而不对外发放贷款。因此,邮政储汇的利润是无风险的,其扩张规模的积极性很高,网点增加很快。邮政储蓄存款的增长迅速,但其资金却没有用于农业及农村建设,客观上形成了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严重损害了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可以说,邮政储蓄在农村资金本已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农村资金外流,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付清算体系缺失。在主要服务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中,即使网点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村信用社,都不能进行系统内的支付清算业务。导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准备将自己的收入存入家乡最方便的金融机构时,却因为金融机构内部支付清算体系的缺失而不能办成,只有选择国有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这样就使得原本可以进入农村的储蓄资金留在了城市,造成农村储蓄资金的流失。

(四)农业利润率较低金融体制

改革之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逐利性”越发明显。金融行业的收入来自于实体经济利润的一部分,而农村利润率较低则成为商业金融机构放弃农村金融市场、重点经营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国家的扶持和政策的保护,农业经营所获得的利润率很难和集中化、规模化经营的二、三产业相比。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农业利润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农产品收购价格较低。首先,由于农业分散经营,竞争充分,而农户对市场价格等信息缺乏了解,在面临相对垄断的收购商面前“市场议价力”弱,因此,在收购环节很难获得定价上的优势,从而大量农业利润被流通环节所获得;其次,加入wto之后,在农产品进口问题上,政府无法对本国农业生产给予充分的保护,使得我国农产品经常性地面临外来农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成本不断增加,因为农业生产投入的种子、化肥、农机和燃料等都是工业化集中生产的,其市场议价能力是高于分散经营的农户的。根据以上分析,若没有国家从成本和销售两个环节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将使得分散的农户在整个农业利润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通过政策性金融措施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切实保护农户的利益,才能避免“因农业利润率的持续低下,使得商业金融机构淡出农村金融市场,而融资的困难进一步使得农村经济持续落后”这样的恶性循环。

三、当前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建议

发展农村金融,协调城乡金融发展是和谐金融的题中之义

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和谐金融的涵义也越来越丰富,但其本质和内涵始终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与经济的和谐;二是金融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是金融自身的和谐。[10]第一个和谐是前提和基础,是后两个和谐得以继续的本质保障;金融与社会的和谐是其他两个和谐的制度保障,也是和谐金融所要达到的目标;金融和谐是经济金融运行的本质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剂和推动力,是实现前两个和谐的基本条件。基于本文对当前问题的分析,建设和谐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视角出发,使经济和金融出现良性互动。笔者认为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大力发展中小额信贷机构,培育良好农村金融生态

尽管我国已推出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并建立了乡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但是小额贷款的发放及机制的发展力度跟不上农村经济运作的要求。农村市场上,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工业规模较小,农村服务业、建筑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行业刚刚起步,对于在创业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农村个体及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规模并不大。然而仅仅增加投入和提高贷款额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有加强诚信机制、担保制度及技术配套体系的建立,培育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为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体系快速发展创造条件。而良好的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对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更是意义重大。

(二)大力发展农村地区政策性金融

农业的产业特性(高投入、低产出)决定了其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在各个国家都是重点调控和扶持的对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多农村中小企业及个体无法满足商业性贷款对抵押和担保条件的要求。根据本文对当前问题的分析以及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具体特征,解决“三农”发展面临的资金融通问题,不能借鉴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即简单的依靠商业金融机构,而应主要依靠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把有限的资金利用好,力争合理、有效、公平和及时补充农村金融资金的不足,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

(三)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使之融入农村经济发展

政策性金融对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仅仅加大投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策性金融机构垂直化的管理与非营利性使得其工作人员没有积极性主动融入农村地方经济的发展。现有体制下对经济增长最为关心的是地方政府,但是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使其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有限。再加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带来的风险,使得政策性银行仅仅专注于对国家政策扶持的大项目和基础项目融资,无法融入农村地方经济。从而,本文建议推进改革政策性金融机构,使之与地方政府和农户进行良性互动,利用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和信息优势,同时和农户紧密合作高效监管资金运用。只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融入农村地方经济,才能使不断增长的资金投入转变成经济增长的动力,形成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农村金融

新农村发展现状篇3

对于农民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其最为关注的关键问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群众的需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温饱。而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其在农村中应该占据重要的地位。全民健身事业是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民生事业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识之一。十六大将全民健身体系已经融入未来20年开展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发展状况与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农村来说,其体育事业发展现状更加值得关注。文章将以a地为例,通过数据来证实新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1.研究概述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普及开展,农村城镇化的进度也加快,农村的生产方式与农民群众的生活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善。文章主要针对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进行研究,从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入手,研究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以及后续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找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百度学术、道客巴巴等搜索引擎来查阅相关资料。搜索了关于农村体育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体育院校等相关文章;查阅政府相关网站和讯息,了解政府对于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更新,从中得到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相关资料。

(2)专家访谈。通过与相关专家、农村体育研究学者进行访谈,虚心求教关于文章所需的知识和数据,找出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支持的数据与真实资料,给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战略提供积极的意见与建议。

(3)实地调查。通过对a地农村群众进行实地调查,内容包括当地群众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体育锻炼开展的现状、参与人数与锻炼方式等。本次发放250份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18份,有效问卷200份。

2.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综述

2.1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影响的文献众多,主要多在于研究农村城镇化对于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影响。陈荣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作出了分析,他提出,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品质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并且展开密切的配合。苗华南,陈金福《城乡协同发展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模式创新》一文中提到,农村城镇化给农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不单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其生活品质获得了转变,农民群众开始关注生存以外的生活享受。

2.2农村城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

农村城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甚至可以说农村体育发展的所有改变都是农村城镇化所产生的作用。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稳定,而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体育事业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事业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由于受到农村社会发展制约,因此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十分缓慢。

3.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3.1农民体育意识增强

体育活动开展的态度与积极性是个人对体育锻炼价值的意识标准。个人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认识身体锻炼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从而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表1为a地农村群众10年前与现在对体育作用的认识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a地农村群众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在十年前,农民群众由于对体育知识不够了解,大多数农民认为农业劳作完全可以替代体育锻炼的作用,其认为体育锻炼除了有一部分的健身作用外,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作用;而在2013年农民群众对于体育锻炼开展的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2农民体育活动丰富

(1)体育健身地点与方式改善。体育锻炼的地点与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生活环境也是改善农村群众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前提。在城镇化之前a地农村没有专门的提供给农民群众健身的场所,部分农民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主要集中在田间、村头等地方。而在城镇化进程后a地农村开始建设了专门提供给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文化广场。另外,a地农村地处环境优势明显,周围河流众多,当地村政府还利用环境优势开展了野外观赏旅游健身一体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年轻群众的需求。

(2)健身内容更加多样化。在十年前,a地农村由于受到场地、技能等因素的限制,健身内容种类十分有限,农民群众健身仅仅集中在散步、随意身体活动等。在新型城镇化后由于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a地农村群众积极开展组织各种体育健身团队,将农民群众熟悉喜爱的体育项目加入其中,例如跳绳、拔河、踢毽子等。并且由于a地农村专门进行体育锻炼场地的出现群众也逐渐开始进行腰鼓、跳舞、秧歌、球类等活动。

4.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战略

随着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不断改善和优化,要进一步发挥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应该针对当地农村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通过科学的策略来实现其积极作用。

4.1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农村体育

城乡统筹即为需要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落实与构建和谐社会向适应的农村体育发展体系。将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强化农民体育活动意识作为新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指标。在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生活的前提下,着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需求。将场地、组织以及活动三个关键部分作为关键环节,通过三个关键环节的工作逐渐改善农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现状。

4.2加大经费,大力发展健身设施

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匮乏成为了限制农民群众开展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就必须提高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当地政府要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的投入,建立能够提供给群众开展日常体育活动的专门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体育,企业赞助方式来鼓励企业或事业单位捐款投资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强化自身发展能力,激发潜在能力,扩大经费来源。

新农村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101-04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增强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已成为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9%左右,黑龙江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黑龙江省群众体育的发展。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到黑龙江省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程度。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查找黑龙江省农村体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为促进黑龙江省农村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询与此研究相关论文20多篇,并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为此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2.2.2调查法

对黑龙江省部分乡、镇、农村进行调查,同时对政府相关机构的负责人及一些乡、镇、农村居民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对体育的看法、态度及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村体育有关政策,地方现有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等问题,进而搜集更多有效信息,以此掌握第一手资料。本次调查向政府相关机构发放调查问卷共20份,回收19份,其中有效问卷18份,有效回收率90%,向农民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回收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91%。

2.2.3逻辑分析法

对走访实地考察掌握的信息以及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对影响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黑龙江省农村体育发展基本现状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农村体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并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和提高。在对甘南县的东阳镇、巨宝镇;富裕县的二道湾镇、富裕镇;龙江县的龙江镇;依安县的双阳镇;依兰县的依兰镇;通河县的通河镇等部分乡镇的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甘南县和富裕县一些的乡镇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些,但其它县的乡镇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相对差些。甘南县作为全国的贫困县,但农村体育开展的比较好,每年县里、各乡镇都会举行一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或赛事,使一些农民群众积极的参与进来,从而对体育的相关知识、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富裕县的一些乡镇群众体育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富裕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从2008年开始国家拨款和地方财政支持,给每个乡镇拨款30万建设文化活动室,截止2010年末每个乡镇都已全部建好。富裕县二道湾镇政府机构最近几年送体育下乡,镇下面总共10个村,政府决定给每个村子建设一个篮球场,现已经完成了3个村。镇上的活动室门前还修建了一个休闲广场,广场上配有12套健身器材来保证农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室里配有台球、乒乓球等场地设施供农民群众冬季进行体育锻炼。但是从调查中发现,有些乡镇农村上至政府相关机构,下到农民群众都存在对体育认识不清、不够重视等问题,总体表现为:有组织的体育赛事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较少,参加的人次也少;体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薄弱,动机不强;人民群众基础体育设施缺乏,质量差,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缺少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骨干队伍较小,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员等。

3.2当前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3.2.1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薄弱、动机不足

随着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农村体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薄弱,意识不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对参与体育活动和劳动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因此导致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不足。通过对黑龙江省各乡镇农村的走访调查得知,大多数的农民对体育不够了解,认为参不参与体育活动都无所谓,传统的观念认为劳动就可以代替体育锻炼。在闲暇的时候,农民通常在家看看电视或同周围的人打打麻将、扑克等。从表1可以看出,在闲暇时间农民看电视的人数最多,占58.24%,其次是打麻将、打扑克的,占56.59%。有45.60%的农民认为劳动能够代替体育锻炼(见表2),另外,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还有一部分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认为平时没有病就是一种健康的状态,不需要进行什么体育锻炼,认为劳动就能够代替体育锻炼。从而,大部分的农民把闲暇的时间浪费掉了,并且养成闲暇时间打麻将、打扑克进行等不良习惯,形成了不好的风气。

3.2.2农民经济收入低,地方财政对农村体育支出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也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也呈现持续上升的大好态势。随然黑龙江省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但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调查中了解到,黑龙江省农民年收入人均在5000元左右,一年的全部收入除了吃、穿、住、看病等必须消费外,所剩无几,这已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经济因素之一。农民没有过多的收入,不可能、也不愿意在体育活动方面有什么消费。从表3可以看出,有83.51%(90.65%;86.26%;73.62%的均值)的农民年收入大部分都用在了衣食住行上,用在文教体娱乐方面的消费很少。地方政府财政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支出,主要体现在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但调查统计显示(见表4),大多数农村是没有相应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大多数的农民进行体育锻炼主要选择在自家附近的路上、路边或空地,自家住宅前后进行,也有一部分农民住在离学校较近的地方,他们会选择去附近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锻炼。但是有一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都是比较单一,比较陈旧,有的甚至坏了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个是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学校领导方面不够重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地方体育经费的不足,导致没有钱去做这些事。条件好的乡镇,体育设施现对完善的地方,农民会选择固定的体育活动场所进行锻炼,但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占的比重很小。

3.2.3农村体育相关的组织机构职能缺失、不够健全

政府相关体育组织机构、协会是开展群众体育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国家出台相关群众体育政策的主要宣传者。1995年国家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距今已经实施16年了。但通过调查得知,57.14%的农民群众并不知道,没听说过,不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30.22%的农民群众听过,不了解,12.64%农民群众听过,并且了解一点(见表5)。可见,地方相关机构对体育相关政策,体育知识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走访、实地考察得知,黑龙江省大多数乡镇农村的体育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县级主管体育机构是文化广电旅游局,县级的体育机构相对比较完善,有武术协会、乒、羽协会、篮球协会等等。镇级的体育机构主要是综合文化站,至于其它的体育协会、俱乐部之类的体育组织很少,甚至没有,农村更是什么也没有了。走访中了解到,农村体育开展好点的乡镇,体育相关机构每年会举行以村为代表的篮球赛、单项的乒乓球赛等体育活动,例如:富裕县的二道湾镇,一年一次农民篮球赛,每年还有单项的羽毛球、乒乓球、象棋比赛等,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呼店镇下面的土房子等村会在农闲的时候以村为单位进行秧歌比赛等等。但是大部分的乡镇没有相关体育机构组织群众进行什么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没有举办过全民运动会等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有的地方每年可能举行一次或两次体育比赛,有的甚至没有。即使举行过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的乡镇,参与这些比赛和活动的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农民,大部分农民甚至不知道有这种比赛或活动。以上调查充分表明,政府相关机构组织并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大多数地区缺少相关的体育组织机构来带动地方群众体育的开展。

3.2.4农民参与体育运动项目单一

农民参与体育运动项目基本上限于散步、跑步,活动,篮、排、足球等传统项目(见表6)。但这些项目的普及度并不高,长期以来,传统的项目在农民看来缺乏趣味性,比较单调乏味,没有兴趣参加。在冬天有些乡镇农村农民在家附近有水的地方,他们会去打打冰陀螺、滑滑冰车等趣味性的活动,但这种冬天为数不多的活动项目,随着农民家家户户条件的变好,都安上了电视,更多的是待在家里看看电视、打牌、聊天等,冬天根本就不进行体育活动。因此,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已不足以满足吸引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制约了当地农村体育的发展。

3.2.5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通过调查得知,黑龙江省大部分乡镇农村是严重缺乏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有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乡镇也就是1-3个,所占乡镇总人口的比例很小,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乏,必定会影响到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制约了农村体育健康快速发展。近几年,黑龙江省部分城市进行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并且有一部分人取得了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但大部分都是二、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部级和一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少,虽然有一部分人取得了证书,但是大多数有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兼职的,平时并没有深入到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因此,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根本并没有得到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都是比较盲目的。他们不知道体育锻炼的方法,不知道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哪些运动项目,更不知道运动负荷达到多少是有益于身体健康。所以,缺乏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必定会影响到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同时也制约了农村体育健康快速地发展。

3.3当前农村体育开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民对文化教育、体育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这样为发展农村体育提供了基本的经济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65%左右,农村体育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农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增强农民体质,他们才更有精力投入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国家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改善农民群众的健康状态,增强农民体质,培养农民群众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对策

4.1加强普及体育科普知识以及相关政策的宣传,提升农民体育意识

加强体育知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是提高农民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根据黑龙江省各乡镇农村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可以实行定期体育下乡活动或利用地方媒体为农民群众讲解、宣传体育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让农民意识到传统的体育观是错误的。只有提高农民的意识才能使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学校体育的建设管理,学校体育对培养人们终身体育有巨大的影响,以此为农村体育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4.2提高农民收入,加大政府对农村体育的经费支出

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对地方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大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增收途径多样化,扩大农民群众对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支出。同时,地方政府应该把农村体育的发展列为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保障。因此,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应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加大体育经费支出,完善乡镇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4.3强化政府相关机构职能,完善体育组织网络,引领农村体育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部门要依据各自实际状况制定不同层次的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要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竞赛手段,切实发挥对群众体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作用。县体育机构及乡镇体育机构作为一个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领导机构,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定期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这样可以大力宣传体育,积极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广大群众的“终生体育”观念,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从而带动地方农村体育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应建立健全各级群众体育组织体系,组建一些不同规模的体育组织,例如:体育俱乐部、体育指导中心、各种体育协会等。

4.4转变体育活动开展方式,创新体育运动项目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传统的体育项目及体育活动开展方式已不能激起和满足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导致了一部分农民群众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各乡镇农村地方相关政府机构应与时俱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打破常规,创新一些以娱乐性、趣味性、保健性、表演性为主导的体育项目。在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在农忙季节大部分农民在田间耕作时,在田间结合实际,组织举行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使农民群众时刻都能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并且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新农村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新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

一、新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新疆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的是人民币存款、贷款以及各种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其中截止到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新疆农村信用社在新疆14个地州(市)有合作银行县(市)联社83家,职工总数9841人,各项存款552.5亿元,各项贷款301.6亿元。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银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存贷业务,而是创新拓展了很多利于银行发展的中间业务。越来越多的中间业务,加强了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但是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尤其是新疆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发展起步晚,业务产品单一,缺乏有利的竞争手段。同时作为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导力量,农村信用社更应该发展自身的中间业务,加强在经济发展的经济力量。

中间业务发展成了增强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间业务,尤其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花旗银行的利润80%是来自中间业务,恒生银行的利润来源40.26%来自中间业务。法国兴业银行为43.62%。而国内银行中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3.27%,农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0.17%,中国银行占比是总收入的30%以上,建设银行占总收入的24.32%。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不足1%左右。由于新疆经济发展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比较落后,技术的引进、信息的获得都不及时。因此,新疆的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占比更是少之又少。要想发展新疆的农村经济,增强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中间业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新疆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小

在国际上,中间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创收的主要渠道之一。1992年,德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就占到总利润的65%;法国里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是总利润的77%;英国巴克莱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可以弥补全部业务支出的73%,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90年代中期,新加坡、香港等亚太地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也达到30%。

而新疆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却一直处于低水平,基本上局限于一些传统的业务,涉及的企业户数少、金额少、质量差、效益低,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很低,尤其是新疆的农村信用社,作为新疆农村金融的主要领导力量它的中间业务占比更是少之又少。

(二)业务品种比较单一

新疆商业银行主要的中间业务有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证卷、信用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保管箱业务等20余种。并还在不断的拓展。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却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领域,如结算、代收代付等。而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在新疆农村信用社都还是空白。而且,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中属于劳务型、低收益的业务品种比较多,高知识含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品种少。并且农村信用社没有利用高科技,也很少利用银行信誉、信息、技术、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中间业务服务。

(三)专业人员匮乏

大多数新疆农村信用社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业务水平较不理想、人员素质不高,制约发展,处于竞争的劣势。其中,许多的中间业务开展,需要电子、网络等方面的配合。但是由于新疆农信社大部分网点深入到农村,而且长期沿用手工作业的老方法,员工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化、电子化等相关的专业知识。造成这方面人才在农村信用社非常稀缺。

(四)业务创新的影响

近年来,新疆各股份制银行相继推出了既适合客户需要又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业务,如信息咨询顾问、电子银行、个人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而新疆的农村信用社却仍然经营者传统业务,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

三、健全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逐渐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新疆农村信用社应当确定中间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治理的理念,向各商业银行看齐,真正抓好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行业的竞争能力。提高自身团队的素质,加强对中间业务水平发展的的培训管理。

(二)系统综合地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客户对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一般都较为陌生,新疆农村信用社应当加强自身的信息资源管理,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客户了解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具体内容。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度,制定出适应客户和市场的营销策略。

(三)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强管理培训,尤其是在网络、电子方面的人才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定期进行考核。从而加强农村信用社的综合竞争力。

(四)加快业务创新发展的步伐

新农村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0-0041-01

吉林省近几年发展速度在不断增快,利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运行模式,提高农业水平的同时,优化提升农民的实际收入以及农工转型,在新型结构体建立的过程中,要运行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不仅要提高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也要针对吉林自身发展现状,提升发展项目和吉林本土地区运行的贴合度,从而提高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健全完整发展目标的同时,优化处理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吉林省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在不断增多,不仅如此,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的农机、化肥以及疾病防治等组织数量也在增多。但是,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正是基于组织结构的偏差,导致产生较大的区域失衡问题,例如,在吉林省,吉林、长春以及四平等地区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其他地区则相对较为延迟。

2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管控资金缺失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由于基本的实施主体是农民,其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实际的闲散资金比较有限,在贷款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抵贷物品。这就导致农民获得扩大再生产资金的几率大大缩水,实际业务无法运行,也是制约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原因。

2.2管控水平不足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立过程中,由于管理项目不健全造成的问题较多,加之农民多数文化水平并不高,先进的管理理念也较为缺失,也就不能形成较为有效的管理制度,在项目分析和处理中出现了管理混乱以及制度松散的弊病。另外,有一部分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基本的组织宗旨并不明确,制定的章程和规定缺乏实效性,甚至有一部门规定条款形同虚设,是造成管控发展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3管控意识淡薄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中,基本组成人员是农民,本身就是经济市场内部的弱势群体,加之地方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进修计划并不是非常全面,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中的成员工作积极性也较为落后。另外,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眼前的即得利益,但是运行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获得的利益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就导致部分成员担心利益受损而畏首畏尾。

2.4合作机制缺失

目前,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种类较多,都是处于初级发展框架内,正是由于缺乏高标准以及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因此,在运行合作机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农民不能将联合合作机制的优势发挥出来,也就导致整体合作机制缺乏实效性,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2.5政策引导缺失

要想推进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进度,就要在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政府的政策引导,但是,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资金以及技术项目的弱势,由于组织不能对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就导致政府在项目运行中提供的扶持力度不够,甚至是政策落实困难。

3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对策分析

3.1强化培训机制

在强化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进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充分挖掘企业的优势,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项目培训机制,优化处理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用技术培训,以保证经济管理结构在运行过程中顺利推进。具体的培训项目包括、民主管理制度培训、财务管理制度培训以及实用技术培训等,不仅要提升研究成果的示范效用,也要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实际水平。

3.2强化政策引导

要想提升整体管理效果和实际管理机制,就要在运行过程中强化政策的积极引导,确保政府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关注,更好的营造有利于项目发展的舆论氛围,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建立完整的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时间,提升金融支持的同时,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另外,地方政府也要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有效的资金贷款结构,健全地方税收机制,优化整个资金投资环境,尽可能提高管控实效价值,保证农民的利益,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3.3强化合作机制

在吉林省开展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保证新型合作组织项目的优势,深化运行合作框架,提高合作层次的同时,建立完整的运行框架,真正实现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竞争力的提升,最大化的规避项目运行过程中遭遇的风险。

3.4强化宣传理念

吉林省地方政府要借助政府的宣传和引导,从思想意识层面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建立健全完整的经济合作组织运行方案,真正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强化运行合作共赢的项目发展框架,保证农民能在提升认知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中去。

4结束语

总之,在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地方政府政策引导的同时,建立健全地方管控框架,根据吉林地区的实际项目发展情况,强化项目处理机制,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强化新型合作组织中经济结构的实效性,在建立紧密命运共同体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新农村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1.前言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推进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当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各级政府部门倾向于首先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而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严重脱节,进一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此,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职能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2.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2.1农村文化建设设施落后,基础较薄弱

文化基础设施是实现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其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物质条件,也是促进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文化基础设施包含很多方面,如场地、器材、书籍、报刊、杂志等,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远远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农民缺乏文化娱乐生活,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几乎没有积极健康的文娱活动[1]。一些应当为农民准备的文化场所常常得不到真正开放,形同虚设,使得人们可以活动的文化娱乐场所渐渐缩小。大多数农民甚至不知道有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除了学校里的少量简单体育器材外,村里甚至乡镇都很少有其他的体育设施。

2.2农村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脱节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文化产品的产量很大,但能够真正代表我国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却不多,能够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也很少,特别是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新生活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创作者往往没有深入基层,不认真倾听群众心声,不能充分地了解农村生活,在文化创作中胡编乱造,使作品内容与社会现实严重脱离。也有些人员为了获取眼前的利益,违背职业道德,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造成了庸俗文化、媚俗文化的盛行,更有甚者不顾社会道德,违法文化市场规定,制作或贩秽文化垃圾,对农村社会风气造成了恶劣影响。

3.农村文化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发展新时期的农村文化,要打破由政府统管、单一投入的局面,积极拓展资金来源,鼓励企业与个人共同出资办文化。(1)政府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财政情况,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项目的投入,增加对农村文化队伍培训、文化基础设施等经费的投入,对于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要加以扶持。(2)积极采取各项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产业进行投资,既要重视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建设,例如图书室、文体娱乐室、电影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又要鼓励集体和个人对具有商业性质的文化产业的投入,例如书店、影视厅、音乐茶座等,尽可能符合逐渐富裕的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3.2不断创新文化服务基层的的途径

农村基层文化市场要重视兼顾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将传统的文化项目和现阶段先进的文化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同时,要综合考虑市场变动情况,分析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避免消费和生产发生错位[2]。积极探索文化下乡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做到与时俱进,确保文化下乡真正成为符合群众文化需要的载体。此外,要鼓励乡镇文化镇深入到群众中,指导农民举行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要加强对民间剧团与群众自办文化团体的扶持,充分结合农民的自娱自乐与专业演出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的长远健康发展。

3.3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

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村文化要获得长远健康发展,必须具有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文化队伍。就目前情况而言,农村文化人才缺乏、年龄老化、工作效率低、专业素养不高,不仅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且还极大地制约了基层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鼓励素质高、业务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农村文化工作。此外,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如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优化文化队伍结构。

3.4加强文化扶贫工作

(1)坚决贯彻“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确保城市、乡镇文化共同进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财政收入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文化扶贫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3]。(2)城市的科技、广播电视、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要继续推进教育、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帮助经济落后地区普及科技知识,兴办教育,组织流动博物馆、流动图书馆、流动书店等,建立完善的广播电视网,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逐渐形成以乡镇为媒介的文化市场辐射范围,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3)加强城乡间的联系,开展各种经济唱戏、文化搭台等活动,依靠经济交流活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这样既可以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又能有效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合理科学的措施,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庆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2,15(03):56.

新农村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不足;金融支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5年,央行在全国五省区推动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供给不足问题。2006年银监会颁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后来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指明道路,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和其他金融服务等金融支持。

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独特原因

1.小额贷款公司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截止到2013年第一季度,在我国工商局注册的个体工商户数量已经达到4062.92万户,私营企业数量达到1096.67万户,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这其中尤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创造的城镇就业岗位为突出贡献。然而后续资金疲软导致他们的发展受到阻碍,外源正规资金获取困难。虽然深交易所已经开设中小企业板,但对象主要针对高科技企业,大量中小企业仍难以进入市场融资。而自身规模小、缺乏抵押物等问题又制约着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之初就设定其主要任务为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小额、分散”为其原则,这种灵活便捷的贷款方式以及比民间借贷更加规范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带来希望之道,有效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截止2012年末,小额贷款公司已达6000多家,贷款余额达到5921亿元。据各地统计局资料分析,小额贷款公司投向农村和微小企业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达到80%,为新农村的建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资金支持。

2.小额贷款公司能够有效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的合规运营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仅温州、山西、鄂尔多斯、陕北、广东等地的民间资本数量就到达6万亿之多。大量沉淀的民间资本本来可以对支持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法律明确规定非政府机构不许从事金融活动,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在非正规金融模式下存在的民间资本催生了民间高利贷经济。伴随着非法集资、暴力收贷等违法行为,致使民间资本盛行的地方金融秩序被破坏,变得难以治理。而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有效地计量我国民间资本规模,有利于监管机构出台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政策制度,为我国民间金融的合法经营指明了发展方向。“新36条”出台后,各地积极响应,可以说这一新政亦为民间资本转入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小额信贷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由于小微信贷是金融领域刚刚兴起的一场伟大变革,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政策的扶持,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现阶段各家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使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在这样的环境下,小额贷款公司以其“微、散”的经营模式,和方便快捷的服务,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的当前融资困境。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意识到地下金融的不规范是维持金融秩序稳定的不利因素,开始着手整顿地下金融,各地的新政都显示出引导地下金融发展成为小额贷款公司的趋势,这也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另一方面,随着人们金融知识的普及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和小额贷款公司“微贷”经营满足了小短急的资金需求,及对小额贷款公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步建立起信任机制,未来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基于雄县泰斗通小额贷款公司的分析

1.融资渠道狭窄,业务单一,金融支持不足

小额贷款公司的建立,政府只给予提倡鼓励,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优惠和支持措施,而资金来源有限与市场空间需求量大之间的矛盾也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现象。虽然为了农村金融体系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银监会降低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始终强调“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但民间资金进入仍存在隐患,后劲不足。而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单一、只贷不存,专营贷款风险也高度集中,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金融服务不到位现象难以彻底根治。

2.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难以控制经营风险

小额信贷公司作为农村改革的新生事物,本来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但受到无论从规模上、盈利上还是职工薪酬待遇上的制约,绝大多数小额信贷公司会选聘有金融机构从业经验的员工。雄县泰斗通小额贷款公司处于雄县,区域内原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的相对较差,学历不高,对新的金融政策领悟不到位,加之缺乏对从业人员规范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不可避免地导致从业人员的低素质,使其难以实现专业化管理,员工在开办业务过程中对风险认识不足,导致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运行造成威胁。

3.地位特殊,缺乏对其有效监管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特殊机构却不受银监会的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机构为各地方金融办,其监管水平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能力远远达不到对经营货币这种特殊行业监管的要求。这种情况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公司组织结构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完善。而从小额贷款公司增长之速来看,雄县境内几家小额贷款公司陆续开业,短期内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扩张从某种程度上具有发展的盲目性,并没有对当地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反而会造成无序的竞争,对有效监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4.政策支持不足,盈利水平低下

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收入主要是贷款利息收入,利润来源比较单一。在税收方面,小额贷款公司并不享有金融业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税收方面的法律规定主要有小额贷款公司只能按照《公司法》的管理要求履行纳税义务,要承担较重的利税负担。无论从收入来源、实际收入,还是公司的税后利润,利润率都会很不理想。考虑到风险因素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收益率甚至会低于工商企业的平均水平。这样的盈利水平必然会影响公司股东的投资积极性和战略投资者的加入,影响公司的进一步壮大发展。(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广春.浅谈新农村建设小额贷款的解决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09年第9期

[2]沈俊伟.当前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实务,2011年第2期

新农村发展现状篇9

论文关健词:文化共享工程:张家港市;发展现状

2002年8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工程。这就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自张家港市被列为全国:丈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市)以来,该市坚持把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以创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共享工程

1 加快发展文化共享工程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该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少数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许多农民家庭除了一台电视机相伴以外.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政府部门组织的“村村演”、“月月映”和“送书下乡”对他们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将通过互联网.使老百姓可以经常性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丰富精美的“文化大餐”.从而较好地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了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工作的努力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张家港市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各项文化工作始终在全国处于前列.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农村文化阵地“八个一”工程已经先人一拍.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方面也理应快人一步。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张家港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三.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有力举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信息、思想、知识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重要性.已经渐渐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这样的阵地.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而文化共享工程正是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汇聚了数以万计优秀的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资源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和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中惟一的县级市.应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 目前全市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情况

2.1实施特点

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在积极加快发展全市文化共享工程的进程中,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目标明确。为加大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力度.经市委研究,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级职能部门任成员的市文化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各镇及各村(社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制订出相关工作方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部门配合,保障到位。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完成。特别是财政部门加大了对共享工程的支持力度,建立共享工程专项资金,及时给予经费保障。目前,全市各单位用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经费达326.7万元.其中有105万元用于市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重点支持市级支中心数字资源加工与整合、软硬件平台建设以及基层服务网点建设等工作.并保障其正常运转。

三是队伍精干,运转顺利。为提高共享工程的管理水平,加强技术培训、咨询和服务工作,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操作员队伍,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市支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市各基层示范点操作员的培训班。目前,全市已有256名操作员已取得上岗资格证书.有力地保障了各基层网点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为抓好这次培训,市支中心还专门组织骨干主持编写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操作员简明读本》,这是江苏省关于文化共享工程自编的面向镇、村的第一本基层点操作员读本,目前已通过省中心有关技术负责人的审核。

四是技术先进,体系完整。为保证系统配置的科学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张家港市加大了对市支中心的建设力度。目前,市支中心在硬件上,拥有卫星接收系统1套、资源服务器1台、多媒体点播服务器1台、硬件防火墙1台、投影仪2台,影碟机2台、电脑130台、磁盘陈列实际容量6tb、网络带宽1o0兆,实现了与文化共:享工程全国各大中心以及全市各基层点的通畅连接。在软件上,建成了张家港市文化共享工程网页,自建了音乐在线、视频在线、长江戏曲网、电子阅报等数据库.采购了人民日报电子版数据库,以及深受读者喜爱、具有1000余种人文类大众期刊的龙源期刊数据库。此外.还有走进农村、维普学术期刊等共享数据库该网页的开通,不仅方便了读者利用数字资源.同时有利于建设和推广文化共享工程这一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对全市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加强宣传,氛围浓厚。为进一步抓好文化共享工程,市支中心还专门编辑出刊《创建简报》,每周一期,及时反映各基层点的创建动态:同时,还利用一报三台专题介绍共享工程知识、宣传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是在9月17日由文化部召开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作为江苏全省农民的惟一代表,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基层点建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的发言,详细介绍了该村在文化共享工程上的具体做法.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该市广大农民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得到的实惠。

2.2建设方法

目前.张家港市采用的主要办法是卫星接收和网络传输相结合。卫星主要用于市支中心与国家中心的资源下载。省分中心、苏州市支中心以及镇村基层点采用网络传输。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结合”。

一是文化共享工程与全市镇、村文化“八个一”工程建设相结合。2006年,我们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镇、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农村文化阵地“八个一”工程的具体要求.其中“两个一”即一个综合教育培训室、一个图书阅览室就是结合了共享工程建设提出的,它可以满足共享工程的定时定点播放和信息查阅两大功能要求。经过两年的创建,全市180个行政村中已有102个村达到“八个一”工程建设标准。

二是镇级基层服务点与市图书馆镇级分馆建设相结合。2004年,结合共享工程,我们启动了市图书馆镇级分馆建设。在全省率先采用电信局vpn专线组成局域网的办法.突破了普及共享工程基层点的瓶颈.实现了市馆与分馆之间书目数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全市已经建办分馆8家,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每个分馆除了综合外借室、报刊阅览室以外.都设有电子阅览室.分别配置有电脑10台以上.市图书馆与分馆之间采用图书外借和信息查阅“一卡通”市图书馆和镇级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做法得到了江苏省文化厅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新农村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对策;安徽肥西;高刘镇

1发展现状

近几年,高刘镇按照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化发展,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专业村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全镇基本达到县级以上认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主要涉及苗木花卉、蔬菜、水产品养殖等产业。其中连环村和沿河村被确定为市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示范村,红塘村被确定为县级水产品养殖专业示范村。对于初具雏形的宝教寺、南庄、岗北等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培育村,力争在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链条延伸、标准化生产方面取得突破,使其尽快步入“一村一品”专业村方阵。

(2)“一村一品”发展推动高刘镇农村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农户,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镇人均收入高500元。

(3)“一村一品”促进了高刘镇农业块状经济的发展。目前以连环村和沿河村为中心,形成了以日本久井大葱为主的蔬菜产业的块状布局;沿合六叶高速两侧,形成了以岗北、宝教寺、南庄、南仓、高刘等10个村为主的苗木花卉产业条状布局;以瓦东干渠为线,形成了以红塘村为中心的水产品养殖产业的条状布局。

(4)“一村一品”发展使当地农民逐渐突破了传统小农意识,改变了“求稳怕乱”只注重当前利益的行为,对外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5)“一村一品”发展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壮大,肥西大葱协会2008年大葱生产面积40多hm2,2009年扩大到260多hm2,生产基地由县级上升到市级示范基地,未来2~3年,将扩大到1000hm2,力争成为部级示范基地。

2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措施

(1)搞好规划,加大发展力度。自2004年以来,高刘镇认真贯彻落实肥西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精神,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实施意见和建设方案,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的发展区域布局,为“一村一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08年高刘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高刘镇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内容,把“一村一品”发展作为农业部门和各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加大工作力度。

(2)抓好示范,引导发展。以发展连环村和沿河村蔬菜生产以及沿合六叶高速线两侧“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镇“一村一品”发展。

(3)搞好宣传,形成发展合力。几年来,高刘镇通过会议、培训、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提高全镇干群对“一村一品”发展的认识,切实把握“一村一品”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全镇上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政府部门抓领导、业务部门抓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抓带动、种养大户抓示范齐抓共管的基本格局。连环村大力宣传发动,抓科技培训,示范引导推进发展,沿河村和万亩苗木基地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流转,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4)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连环、沿河、红塘等“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的道路、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状况。其中连环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沿河村结合部级土地平整项目投入1600多万元。二是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高刘镇的“一村一品”建设。如高刘镇“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镇政府从财政上拿出2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13家龙头企业共投入3000多万元进行产业开发。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产业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向“一村一品”集中,向产业发展倾斜。肥西县政府为高刘镇“万亩苗木基地”建设连续5年每年从财政上拿出500多万元,促进项目产业发展。通过增加投入,改善了“一村一品”发展条件和环境,为“一村一品”发展增强了动力。

(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全镇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目前,高刘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训率100%,入户率达到70%以上,确保重点户有1人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或劳动技能。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高刘镇“一村一品”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迟,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且现存的专业村基本上都属于农产品生产型,产品多为原料产品或初级产品,产业链短,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能力不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存在着农村融资难等问题。因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一村一品”重点村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抓好规划,牢牢把握本区域形成的农业经济增长点,跨出第一产业求发展,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优势[1]。当前重点抓好3个重点培育村的产业建设,力争早日全面达到“一村一品”各项要求。

(2)抢抓机遇,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一村一品”发展难得机遇。高刘镇将把新农村建设与“一村一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新农村产业,以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品养殖等为重点,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2]。

(3)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水平。依托肥西大葱协会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带动农户,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综合发展能力,给农户带来效益,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3]。

(4)加强服务,落实政策,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督促、鼓励、支持农技人员到基层、到基地为企业和农户开展服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选派种养大户、村组干部到县内外发达地区学习培训[4];二是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流转,加快优势产业扩张;三是在农业项目、农村金融信贷等方面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加大“一村一品”发展投入力度。

4参考文献

[1]夏国浩.一村一品壮大溧阳特色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09(11):32-33.

[2]何三平.楚雄州一村一品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09(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