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十篇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十篇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1:21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1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XX)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县核桃产业现状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XX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XX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XX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树26.4万株,占10.6%,盛果树12.3万株,占4.9%,老树5.6万株,占2.3%。据县统计局的统计:XX年全县泡核桃产量224.6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纯收入2234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13.5%,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81.4%。1、核桃资源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5.2%,初果树3165株,占27.6%,幼树7622株,占66.6%,衰老树65株,占0.6%(详见表1)。据三乡(镇)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21.5%,初果树67885株,占10.1%,幼树422846株,占63.0%,衰老树36217株,占5.4%(详见表2)。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单位:株2、泡核桃产量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91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261.8万公斤;根据三乡(镇)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3.35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148.4万公斤(详见表3、表4);根据县统计局XX年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07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224.6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105.86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单位:株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单位:公斤、株乡(镇)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单位:公斤、株3、经济收入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植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226120元,户均6111元,人均13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08.1%。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9%(详见表5)。其中,太平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6户,人均达4205元,最高的人均达到5000元。龙潭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3户,人均达2400元,最高的人均达到7500元。河西镇核桃销售收入最高的人均达到4000元。据调查的三个乡(镇)自报,6491个农户(含没有核桃的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6470514元,户均997元,人均23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8.65%。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13.54%(详见表6)。4、财政税收据调查的37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5183元,占上交税费总数9196元的56.4%(详见表5);三个乡(镇)6491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249679元,占上交税费总数766157元的32.59%(详见表6)。根据地方税务局提供的数据,XX年全县核桃(不含苗)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实征税164.45万元(其中生产环节征收108万元,流通环节征收56.45万元),占全县农林特产税全年实征数377.56万元的43.56%,占全县农业税收征收数577.35万元的28.48%。XX年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核桃加工企业征收xx,如按XX年“双文明”考核中核桃加工企业上报的销售收入7262万元的6%计算征收xx,则应征税435万元。泡核桃生产效益到户实地调查情况表5单位:公斤、元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效益情况表6单位:公斤、元5、加工现状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大理漾濞核桃有限公司现有职工47人,XX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包装产品,月销售核桃乳等产品50吨左右,年实现利润10万多元,上缴税收8万多元,在原料加工中请临时工100多人,付工时费11万元。今年1-4月份预计可实现利润13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二、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生产前景1、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44900公倾,占77.7%,(在林业用地中无林地6221公倾,占林业用地的4.3%);农业用地33904公倾,占18.2%,牧业用地3126公倾,占1.7%;其它用地4518公倾,占2.4%。据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调查,公益林面积10324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71.4%,商品林4142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28.6%。据县退耕还林规划,全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61600亩,其中还林面积为43000亩。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山区农民宁愿把常耕地拿出来种植核桃。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就有25户在常耕地内种植了核桃,还有12户年内也准备在201亩常耕地内种植核桃,此外,这37户有981亩荒山荒坡可以种植核桃。2、生产潜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核桃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据调查分析,现有核桃树龄结构是老树和盛果树少,幼树和初果树多。如对核桃园进行科学管理,增加核桃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技术和肥料投入,26.4万株初果树在3—5年内产量将增长1.5倍。204.6万株幼树将有一半以上挂果,12.3万株盛果树产量将增加三分之一,到“十五”期末实现全县的核桃产量产值翻番将是指日可待。(二)市场前景我国核桃(包括山核桃)种植面积达1376.3万亩,2亿株左右,其中结果树约6000多万株,1990年以来年平均产量15—17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云南省核桃产量3.4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22.7%。漾濞核桃产量为4700吨(政府对外交流数),占全国核桃产量274246吨的1.7%,占全省60452吨的7.8%(全国和云南省的核桃产量参考杨源编着的《云南核桃》一书中1999年的统计数)。近几年全国核桃生产发展很快,如以每年5%的递增率计算,XX年后我国核桃产量将达到44.67万吨。核桃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出口商品。1990年以来,年出口核桃果4000—5000吨,核桃仁8000吨。漾濞大泡核桃,主产区在大理州,每年出口量在3000吨以上,占云南省核桃出口总量的70%,我县每年出口核桃XX吨以上,占大理州核桃出口量的67%。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核桃保健、医疗价值的认识,核桃加工业将不断兴起,国内外对核桃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过XX年,国际市场上核桃需求量将上升到100万吨左右,中国的消费量将上升到24万吨。在创漾濞核桃品牌方面,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已作了极大的努力。如伊斯兰侨茂食品有限公司申请了“漾濞核桃”包装专利,团山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团山牌”核桃商标。漾濞核桃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漾濞人民的宝贵财富.(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制约我县核桃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是关键所在。据调查分析,其差距主要是:(一)满足现状,发展缓慢。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在漾濞培植核桃支柱产业,由于气候资源优越,种植经验丰富,已不成问题,领导可抓可不抓,群众自己会发展。致使各级政领导对培植核桃产业重视不够,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跟不上,发展缓慢。(二)重造轻管,效益不佳。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扶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得的少,失的多;(三)短期行为,无长远打算。部分干部群众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认为种植核桃周期长、见效慢,是前人栽花后人享福,常常是一般号召多,真抓实干少;(四)创业精神差,发展不平衡。仅就一些核桃适宜区范围内的农户而言,有艰苦创业精神,能吃苦耐劳的农户,种植核桃千株以上。反之,有的农户就没有新发展一片或几株象样的核桃树,甚至连集体承包的盛果树也尚未管理好,形成极大的反差,发展不平衡。2、现有核桃园经营管理粗放,核桃生产技术推广滞后。多年来,虽然山区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肥料和资金投入跟不上,缺乏科学管理技术,种植10多年的核桃树还不结果,或结果很少,造成了广种薄收。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98%以上的农户没有对核桃树进行常规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导致核桃产量低、质量差。根据实地调查,漾濞大泡核桃进行规范化管理的7年生产量为5公斤/株,13年生的8.3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可达500公斤/株。以规范化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171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2103万公斤。而根据本次到乡的调查数据,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07公斤;到户调查按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91公斤。按常规管理水平,XX年生的产量为2.3公斤/株,15年生的产量为4.2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262.9公斤/株,以常规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89.8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1104万公斤。根据云南省林科院漾濞核桃研究站的测定:12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在只耕作不施肥的园地里单株结实量为119个(1.32kg),进行施肥的单株结实量1605个(17.8kg),不耕作不施肥的只有6个(0.07kg),在耕作施肥的基础上进行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为2300个(25.6kg),不经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只有170个(1.9kg)。由此可见,经科学管理的漾濞大泡核桃结实量是未进行科学管理的365.7倍。据秀岭地区的实测:经科学管理6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单株产量可达400个(4.4kg)。如对我县的现有核桃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漾濞的核桃年产量可以翻一番。3、加工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增值不明显。漾濞核桃绝大部分主要是加工成核桃仁销售,精加工的产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营销跟不上。如,“傻哥”牌核桃系列食品、团山牌系列食品,虽然风味较好,但因包装及市场营销问题,始终上不了规模,上不了档次。4、核桃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尽管漾濞核桃品质优良,但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中间商多,造成抢购抢销的混乱局面,导致抗市场风险能力低,没有体现出最佳效益。5、扶持政策的落实兑现和税收征管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查中反映,近年来核桃生产扶持资金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核桃特产税由于征收基数不稳定,群众有顾虑,导致统计上报的核桃株数、产量不实、加工销售环节税收流失,难以做到应收尽收。6、核桃掠青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核桃的产量和质量。调查中反映,正常年境,核桃的收打时节在白露前后10天左右,但是,为防止偷盗和降低守护成本,采收过早,既影响当年的质量又影响来年产量。导致很多地区核桃产品质量差,商品价值低。7、多数群众不乐意种植嫁接苗,倾向于先植实生苗再嫁接的传统方法,延长了核桃挂果周期。种植核桃嫁接苗有种植规范,便于管理,树型好,早实、丰产的特点。但是,嫁接苗的培育,有很多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把握,无论哪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嫁接苗的质量及种植成活率。其次,因嫁接苗的嫁接部位较低,如栽种时栽得过深,会使嫁接口经常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加之嫁接苗有早实的特点,因结实后肥料跟不上会导致树体衰弱,变成小老树。由于这些问题存在,在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致使很多群众不信任嫁接苗,而采用点播铁核桃果或实生苗移植后2—3年再进行方块芽接,认为这样做核桃树生长快、寿命长,但却没有意识到结实晚,延误了几个结果年头。嫁接苗移栽,如管理得好,5年已开始挂果,7年可产200多个,但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还没有挂果。经调查光明核桃林场栽种的嫁接苗,与同年栽种的实生苗移植后第二年采用方块芽嫁接的核桃进行比较:用嫁接苗种植的平均单株产量为112个,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平均单株产量为44个。8、核桃烘烤质量亟待提高,我县90%以上的核桃产区用传统的办法烘烤核桃,一是烘烤的数量有限,不适应种植大户所需;二是烘烤时间较长且危险,容易变质和发生火灾。造成核桃品质等级低,销价低,使核桃的商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9、培育核桃嫁接苗过滥,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一度时期,由于核桃嫁接苗生产管理失控,致使一部分地区近20年来种植的核桃树,中、幼龄树被过度采枝,甚至个别的被拦腰砍断或整株砍倒采枝。既破坏了漾濞核桃种质资源,损害了群众利益,又影响了漾濞核桃产量、质量和声誉。三、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针对全县核桃产业培植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建议在今后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1、继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树立培强做大核桃产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县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核桃生长。漾濞核桃早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议上,荣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的荣誉,1995年又被xx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这些殊荣的获得使漾濞核桃如同锦上添花,为培植核桃产业和创造漾濞核桃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漾濞核桃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周围的地、州、县市又大有赶超之势和取而代之的可能。因此,我们全县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县经济工作始终坚持着力培植核桃、畜牧、烤烟、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四大支柱,大力发展水电、矿冶、旅游、食品四大产业,把漾濞建成绿色经济强县”的战略思路,把培植核桃产业作为德政工程来抓,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农村稳定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常抓不懈。要树立漾濞核桃的品牌意识,举全县之力维护品牌信誉,利用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益。2、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县、乡(镇)应将原设立的核桃生产基地领导组,改设为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并由政府一名主要领导任组长(能设专职核桃副县长、副乡(镇)长更好),专门负责抓好此项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林业局、农业局、生物开发办、扶贫办抽出得力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类似培植烤烟和苦良姜产业一样培植核桃产业,由过去的只管“造”不管“效”变为对核桃造林、抚育管理、产品加工销售全面负责。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二是要加大投入,购置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药械等;三是要在劳保、出差、下乡补助等方面与同行部门一视同仁;四是有天保工作站的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任务应以培植核桃产业为主。3、进一步清理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核桃产业的培植力度。(1)继续巩固和加强对圃育核桃嫁接苗木生产的监督管理,持之以恒地坚决打击盗采、滥购、倒卖泡核桃枝条的破坏行为,确保核桃生产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2)制定《漾濞核桃产业培植奖励办法》,鼓励招商引资或自筹资金兴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或加工企业。利用每年核桃农副产品交易会的契机,公开进行兑现奖励。奖励范围:一是自筹资金创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二是各级党政领导、林业科技人员、税务干部以及维护林区治安的林业公安干警、护林人员中有特殊贡献者。奖励方法是:对兴办绿色企业主和种植大户实行年终产量、质量达标奖;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实行上缴税利达标奖。(3)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核桃子芽嫁接苗。坚决杜绝子芽嫁接苗用于核桃基地造林。(4)对近几年来核桃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坚决按扶持政策将扶持资金落实兑现到户。(5)发挥我县宣传工作优势,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大理日报·漾濞版》应开设《漾濞核桃专栏》。4、注重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重点抓好核桃果园新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全县核桃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全县现有的12.3万株盛果大树中,有50%左右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核桃产量低,品质差。还有204.3万株幼树还没有结果,26.4万株初果树还未进入盛果期,增产的潜力很大。因此,抚育管理好现有核桃树是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在近期内快速提质增效,实现核桃产业富民富县的最佳捷径。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核桃生产技术规程,在幼树抚育、老树复苏、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时期等关键技术环节上,既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又要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必要时采用行政干预来规范果农行为,向管理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核桃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5、实现优质品种化栽培,建立优质核桃生产基地。60年代以前,我国是世界上传统的核桃出口大国,70年代开始,美国、土耳其等国家实行了核桃的品种化栽培,产量和产品质量都有了飞跃性提高,以强大的优势挤占了国际核桃市场,一跃成为核桃出口大国。而我国的出口量则下降到世界贸易总量的20%—30%,价格也比美国低30%以上,因此,品种化栽培是大势所趋。实行核桃品种化栽培,就是要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不断更新改造劣杂品种,走基地化生产的道路。6、坚持实地适树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管理。培植核桃产业要讲求实地适树的原则,不同的海拔地区栽种不同的适生品种。首先必须妥善处理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与发展核桃的关系。把发展核桃同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其次是要针对山区气候多样性特点,把握好宏观决策,做好统一规划,采取多层次利用,建立综合农业立体开发模式。注意保护上层、建设中层、开发下层。建议在不宜耕作的地块和不宜种植泡核桃的无林地(2400米以上),大力发展抗逆性强,生长快,木质优良的铁核桃林。在中海拔地区,大力提倡用坡坎田或常耕地种植优质大泡核桃。低海拔干热地区(1500米以下)种植美国山核桃。7、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我县应有计划地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加工)大户购买热风炉烘烤核桃,逐步改善和淘汰一家一户传统的烟醺火烤法,严把核桃产品的第一道质量关。二是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大户种草养畜,走果、草、畜、菜综合发展的道路。三是县财政每年应从农林特产税收中安排10%的资金,用于核桃生产、烘烤及包装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工作,逐步增强核桃产业的发展后劲。8、建立集中统一的核桃加工经营机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核桃产品的生产经营上,我县应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建立不同程度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目前,我县应尽快组织核桃生产户、加工户、绿色企业和加工企业,成立《漾濞核桃行业协会》或《漾濞核桃集团公司》,在县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信息服务下,重点组织和协调好核桃加工经营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册《漾濞核桃》商标,并进行市场营销,直接进入较高级别的市场(如上海等国内市场),或直接打入国际市场。使核桃商品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以获取最佳效益。因此,县级有关部门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应有作用,规范县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畅通核桃产销渠道,避免无序竞争,提高竞争能力,利用本县的资源优势和漾濞核桃品牌效应,不断培强做大漾濞核桃产业。9、规范税收制度,把核桃产业真正培植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政府要明确向农民承诺,核桃农林特产税在1998年核定的基础上不再增加,让农民安心、放心发展。将核桃农林特产税的征收环节后移,征收的重点放在流通环节和核桃加工企业及加工大户。总之,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好、实践好xx总书记“xxxx”重要思想,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加大核桃发展的力度,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漾濞的核桃产业这根“支柱”必将在“十五”期末,充分显现出它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强大的“支撑”作用。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2

(一)农业生产方面。各级各部门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情况;小春粮食耕种进展情况;农资生产、供应及价格波动情况;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落实、推进生猪“三百”工程的情况;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及价格等情况。

(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方面。中央及省、市、县政府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情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力度,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的情况。

(三)生物产业方面。启动实施优势生物产业推进计划,实施招商引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产品研发的情况。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改造中低产农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完善农村电网和邮电通信设施等情况;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改建农村公路,建设沼气池,实施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农村民居实施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情况。

(五)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积极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的情况;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

二、关于工业生产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情况;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情况;做好煤电油运等保障工作的情况;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分析;健全完善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的情况;落实阶段性工业用电特殊电价扶持政策的情况;加强资本运作,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保障企业资金需求的情况;加快重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区建设情况。

三、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建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加快在建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进度等方面情况;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房地产政策,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完善供排水、供电、供气设施的情况;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尤其是农村和基层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四、关于扩大消费

(一)促进旅游消费情况。推进休闲度假基地、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建设的情况;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创新旅游产品,拓宽国内外旅游客源,拉动旅游消费的情况;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提高服务水平的情况。

(二)扩大住房消费情况。廉租住房建设情况,建设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住房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三)提升城镇消费情况。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市政公用设施、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体育、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的情况。

(四)发展农村服务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乡村流通工程”建设情况;“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加快配送中心建设和网络终端发展,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情况;加快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

五、关于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

加强安全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监管的做法和措施;对生产流通环节加强管理,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教育方面。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努力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排除中小学危房,增强中小学校舍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的情况;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方面的新举措、新经验及存在的困难问题。

(二)医疗卫生方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面和筹资水平的情况;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抓好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抓好重大疾病防治的情况;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的措施及做法。

(三)就业方面。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建立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资金的情况;引导和鼓励个人自主创业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的情况;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等情况。

(四)社会保障方面。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的缴费政策,减轻企业和个人缴费负担的情况;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情况;关心弱势群体,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上世纪60年代精减退职人员、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逐步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的情况。

(五)扶贫开发方面。建立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的情况;第二批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866”工程进展情况;推行对口帮扶、定点挂钩扶贫、社会帮扶、信贷扶贫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的情况。

(六)保障群众基本生产方面。健全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增加粮油肉储备,保障市场供应的情况;加强物价控制,对因物价上涨而影响生产的低收入人群给予临时性补贴的情况;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供应的情况。

(七)社会管理方面。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新举措、新经验;改革和加强城乡社会警务工作的情况;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做法及成效。

(八)禁毒防艾方面。贯彻落实《*省禁毒防艾新3年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经验做法,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对国家、省、市、县的有关政策建议;探索建立艾滋病防治长效机制的情况。

七、关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3

一、**村基本情况:

**村委会位于**镇北部距离**镇镇区6km,包含7个自然村,行政区域面积966.7公顷。**村委会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公共设施相对完善,还附有加油站和酒店等设施。西线高速公路穿村而过,道路网较为体系。**村委会作为**镇镇二级中心发展村之依托环岛西线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发展本村自身的优质水果和经济林种植,加强旅游度假以及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扩张。

**村委会有常住户数495户,常住人口2039人。乡村从业人员共1183人,其中第一产业866人、二三产317人。

1.产业发展情况:**村拥有耕地面积10503亩,主要种植福橙、香蕉、咖啡、番石榴等水果;专业种养合作社12个,大规模农业种植户28个,长安村和洋道村各自新建集中养殖场1处;**咖啡风情小镇坐落在**村委会侯臣村,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业,全村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户数有40户,开展住宿餐饮的农户和单位有51个,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农户数有20户。

2.生态环境情况:**村委会全村的畜禽粪便利用率达80%,农田节水灌溉面积7915亩。全村共布置垃圾池16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月均生活垃圾清运量为45吨,使用化肥量为98.8千克/亩,农药使用量为0.62千克/亩。

3.乡风建设情况:**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置在村民方使使用的地方,每个自然村结合公共活动场地布局形成各自的活动中心,并结合各个自然村的公共活动场地形成自然村中心绿地和组团绿地进行绿化建设。布置室外休闲和健身场地,新建商店、晒场、排球场、篮球场等公建。全村拥有体育健身场所5个,图书室、文化馆7个,农民业余文化组织7个,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全年情况送礼次数约为20次。

4.乡村治理情况:全村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85%,一年内召开村民(代表)会议12场次,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16场次,全村共有党员75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人数为62人。

5.生活水平情况: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新农合参保人数2003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有750人,全村共有留守儿童18人,留守老人2人;全村自来水普及率为40%,其他大部分也是采取水塔进行集中供水,卫生厕所改建率为95%,公路100%通达,互联网普及率为90%,拥有大于60平方米的卫生室1个;2017年全村共有贫困户10户,巩固户9户,已有17户全面脱贫。

6.调查问卷情况:全村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随机走访50名村民,其中男性34名,女性16名;小于20岁的1名,20-35岁11人,35-55岁15人,50-60岁16人,60岁以上7人;未上过学的6人,小学、初中分别为8人、19人,高中或中专13人,大专及以上的4人;有村干部5人,镇干部1人,村民44人;有36人知道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占72%,14人不知道,由调查员对其进行的讲解;村民队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最感兴趣的是生活富裕、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分别有17人、12人、11人;认为家乡变化最大的是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医疗方便了、工作机会多了和上学容易了,分别有41、18、10、10;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生活费用,有27人,占54%;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最多的是提高居民收入,共28人,占56%;认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因素最多的是资金、土地和技术,分别有36人、27人、26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最期盼的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供资金扶持、提高收入水平;大部分村民希望对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进行培训。

二、**村基本情况

**村委会位于**镇北部距离**镇区18km,包含4个自然村,乡镇区域面积950公顷,常住户数386户,常住人口1838人;**村地处山区,耕地面积较少,大部分为林地,全村产业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基本没有二三产业,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1.产业发展情况:**村拥有耕地面积2440亩,林地面积6700亩,主要种植橡胶、槟郎和瓜菜;农民合作社4个,粮食机耕、机收面积1600亩。

2.生态环境情况:**村委会全村的畜禽粪便利用率达40%。全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月均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0吨,使用化肥量为19千克/亩,农药使用量为0.6千克/亩。

3.乡风建设情况:全村拥有体育健身场所4个,图书室、文化馆1个,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全年情况送礼次数约为15次。

4.乡村治理情况:全村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100%,一年内召开村民(代表)会议12场次,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14场次,全村共有党员48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人数为1人。

5.生活水平情况: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新农合参保人数180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有425人,全村共有留守儿童58人,留守老人12人;全村自来水普及率为100%,卫生厕所改建率为70%,公路100%通达,互联网普及率为100%,拥有大于60平方米的卫生室2个;2017年全村共有贫困户37户,巩固户10户,到目前为止还有5户未脱贫;全村户籍户数为411户,外出户数25户,在本村从事二三产劳动力比重为12%。

6.调查问卷情况:全村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随机走访50名村民,其中男性31名,女性19名;小于20岁的3名,20-35岁9人,35-55岁21人,50-60岁10人,60岁以上7人;未上过学的4人,小学、初中分别为4人、31人,高中或中专10人,大专及以上的1人;有村干部3人,镇村民47人;有30人知道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占60%,20人不知道,由调查员对其进行的讲解;村民队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最感兴趣的是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分别有17人、15人;认为家乡变化最大的是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医房子大了和上学容易,分别有36、16、6;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生活费用,有18人,占36%;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最多的是提高居民收入,共20人,占40%;认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因素最多的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分别有33人、29人、28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最期盼的是提供资金扶持、、提供技术帮扶和提高收入水平;大部分村民希望对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割胶技术进行培训。

三、乡村振兴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

经过深入乡村实地调研,发现一些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通过对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好的村和相对较差的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逐步解决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能力不足,投资力度不够,受有关政策和农村实际情况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依靠上级政府,农村自主建设积极性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无法满足现状村民的需求。

2.农村产业发展不够完善。经济发展较差的村由于自然因素制约,耕地不足,交通不便,无法合理发展二三产业来促进农村发展,也无法调整农作物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热带高效农业,基本都是基础种植,低效种植为主,整个产业发展较为单一。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目前也面临产业链较短,整体发展规划不够等问题。总体来说,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高,各产业无法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农村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生活污水、垃圾,农药化肥和人畜粪便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主要原因,现在农村的粪便综合利用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大节水灌溉的普及率。我县生活垃圾基本实现的集中处理,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非常低,农村村民大部分都是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河道、池塘等水体中,极易形成黑臭水体,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生存环境。

4.农村人才严重不足,缺乏生产技能。一是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在初中或初中以下,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二是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足,大学生村官人数也严重缺乏;三是劳动力开始呈现老龄化趋势,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出现劳动力不足,甚至撂荒等现象;四是农业生产技能不足,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自主学习不够,亟需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5. 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一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有也不严格执行,尤其是财务制度。成员账户不健全、不规范。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经济实力差,合作社贷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

四、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建议

报告明确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要求,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资金支持、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等保障体系。

1.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要充分利用“能人治村”的优势,注重村年轻干部培养,通过村干部“传、帮、带”,加强村干部后备力量建设,在农村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等环节加强规范化管理,让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完善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发展,开展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大改观活动,在农村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

3. 推进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经纪人。三是以当地特色农作物、农村休闲旅游等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县农民脱贫奔小康。

4. 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一是用优惠政策、优厚待遇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待遇;二是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招考一批大学生到县、乡镇农技岗位任职;三是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到基层挂职,为本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四是鼓励引导年轻人回乡就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立业,在政策范围内给予补贴优惠、产业支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5.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6.坚定绿色发展路径。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逐步把自然生态优势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扩大冬季瓜菜、优质水果等热带高效农业规模种植面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品牌农产品。

7. 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财政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二是进一步降低政策性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周期,降低贷款利率,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企业;三是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提高农民获得感。

“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报告2富平县统计局根据市局安排,抽选张桥镇原李村和巨贤村作为乡村振兴之路调研点,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调研村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从业情况、农村环境、乡村治理、农民增收问题等开展调研,着重研究我县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乡村振兴之路”调研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张桥镇位于富平县城东南20公里处,与蒲城、西安阎良区、渭南临渭区接壤,素有“鸡鸣一声闻四县”之称,是富平县的东大门,辖区面积4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万亩,下辖11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万人。张桥镇原李村和巨贤村,均属非贫困村。其中原李村为富平创建标准化、规模化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示范样板村,该村“三变”改革工作开展顺利并取得较好成绩,是张桥镇乃至富平县样板村。巨贤村现已成立了产改小组,工作即将陆续开展。

(二)产业发展情况。原李村和巨贤村以甜瓜种植和畜牧养殖为重要增收产业。富郁香甜瓜是当地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之一。截止目前,原李村甜瓜种植面积800亩,单产1500-2000公斤,实现产值280万左右。其中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占地120亩。现代设施畜牧养殖设施3个,占地15亩。目前两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实现转移,主要从事种植业与畜牧业。 

(三)农村环境问题。通过对两个村的调研了解,目前两个村正按照渭南市相关政策和经验模式,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鼓励企业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领,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污水治理净化,垃圾处理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两个村基本上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好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实现国家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的发展目标。

(四)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近年来,张桥镇立足乡风文明和社会治理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先行先试,通过规范乡规民约、整理家风家训等开展一系列活动举措,继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引领文明新风尚,提升全民的文明素质。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多种措施提倡红白喜事简办,不仅减少了攀比浪费之风,也实现了“两降一省”,即降低了村民负担和亲友负担,做到了省时省事省力。同时也推动村民将孝道尽在平时,带动乡村更加文明和谐,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 

(五)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等情况。近年来,张桥镇紧紧围绕“建基地、兴市场、扶龙头、促营销、树品牌、保增收”的工作思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甜瓜种植,使原李、原马、三合、华张、巨贤、铁门、念田等村从传统、零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区域化、科学化种植转变。甜瓜面积、产量逐年迅速增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甜瓜作为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良,甜瓜品质逐年提升。同时我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甜瓜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紧抓不放,重点扶持,强力发展,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下功夫,采取举办技术讲座、大型瓜菜推介会、致富能手表彰会、创建绿色通道等形式,大大地激发了群众种植甜瓜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甜瓜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全县甜瓜不出产地就卖上好价钱,甜瓜真正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更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2006年取得了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地认证,2008年2万亩甜瓜被中国果业协会命为优质甜瓜生产基地,2009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富郁香”甜瓜商标,产品远销全国22个省、市。2014年已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二、富平县“三变”改革现状

(一)产改工作开展情况。

2017年我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3个、千村试点百村示范“三变”试点村16个(其中齐村镇董南村同时为产改村)共计18个,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8个(其中贫困村12个),2017年产改及“三变”工作做的好的镇(街道)有庄里实验区、宫里镇、齐村镇。

(二)当前产改工作现状。

1、2018年陕西省农村“三变”改革“千村试点”行动,我县确定了18个村即:资源性资产村是庄里试验区三河村,到贤镇西仁村,张桥镇原李村,老庙镇老庙村,留古镇惠高村,淡村镇都村,薛镇赵老峪南村,流曲镇大岗村,曹村镇大渠村,宫里镇大樊村;经营性资产村是城关街道办南韩村,东华街道办怀阳村,齐村镇董南村;集体资产“空壳村”是刘集镇街北村,美原镇团结村,梅家坪镇车家村,薛镇安党村、赵老峪北村。要求以上各村,按照省市产改工作部署和安排,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三变”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工作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各镇(街道)结合各自实际,创建1--2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示范样板,如宫里镇大樊村、淡村镇中合村、张桥镇原李村,使镇域内其它村学有样板,做有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进产改工作。

2、根据脱贫摘帽工作要求6月底以前,8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不涉及贫困村(或贫困村较少)的镇(街道)要安排3—5个非贫困村在清产核资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产改及“三变”试点工作,为2019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打好基础,2018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任务。

(三)“三变”改革取得成效

1、大樊村模式。“三变”试点村宫里镇大樊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由第三方机构介入,进行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折股量化、股权设置,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工作开展顺利,该村模式有可复制、可借鉴之做法。该村现正在申请省级产改试点村。

2、城中(郊)村模式。庄里镇庄北村为城中村,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学习西安市高陵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村实际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富平县庄里实验区庄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庄北村模式的缺点是集体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均无《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

三、富平县“三变”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任务重

1、通过实施2017年度产改试点工作,全县大部分镇(办)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三变”改革工作仅有粗浅认识。同时,今年产业扶贫办整合产业发展资金4100万元,先期安排8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但目前仅有12个贫困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余70个贫困村未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影响贫困村产业脱贫项目实施。

2、根据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农经发[2017]11号)文件精神,渭南市产改办要求全市每个县2018年底全面完成村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3、产改及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涉及到农业、财政、国土、水利、林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诸多部门,目前仅有农业部门全力以赴抓此项工作,其余各部门认识尚未到位,工作中以参与或应付为主,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是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其他部门对农村的投资、税费减负、项目建设及文化古迹(古树)评估等工作,农业部门无法独立完成。建议县上统筹将清产核资具体业务工作,交由相关部门单独完成,最终以镇(办)为单位交产改办汇总上报国家系统。

(二)工作时间紧

按照脱贫攻坚摘帽工作要求,2018年10月前,82个贫困村必须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现在仅12个贫困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受村级“两委”换届影响,目前贫困村仅有庄里镇、薛镇等召开了业务培训会,但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

(三)资金短缺

1、2017年开展产改及“三变”工作以来,县产改办牵头负责落实产改各项工作,到2018年元月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8个(含非贫困村)。2017年县委、县政府两办下发《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2017]128号文件,要求由县财政拨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资金150万元,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落实到位。今年产改及清产核资工作各项费用仍无着落。

2、今年农业部等九部委要求开展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由于该项工作量大面宽,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省市会议要求,由县级部门具体业务指导、镇办配合、第三方机构具体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该部分资金也需县财政予以解决。

“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报告3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积极研究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更好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根据市统计局统一安排,县统计局组织调查专班,于2018年5月21日-24日,赴黄堡镇寨湾村、店垭镇格栏坪村、马桥镇尧治河村,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调研方式,了解三地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思路。

一、调查问卷情况

对3个村90人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乡镇干部占6%,村干部占13%,村民占63%,其他人员占18%。对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88.89%。按照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统计情况如下:

(一)对乡村振兴感兴趣的是

选择产业兴旺感的有26人,生态宜居21人,乡风文明14人,治理有效9人,生活富裕20人。

(二)认为家乡变化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

认为工作机会多了有28人次,房子大了30人次,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81人次,医疗方便了66人次,上学容易了33人次,其他5人次。

(三)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

选择医疗保险的19人,请客送礼的25人,教育费用的13,生活费用的16人,农业生产投入的12人,选择其他的5人。

(四)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

15人选择培育新型产业,21人选择发展集体经济,24人选择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素质,7人选择优化居住环境,2人选择增加就业,21人选择提高居民收入。

(五)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多选)

选择资金80人次,人才70人次,土地9人次,技术53人次,市场35人次,其他3人次。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期盼的是(多选)

选择提供资金扶持的60人次,提供技术帮扶的39人次,提供就业机会的20人次,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14人次,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16人次,改善住房条件的4人次,提高收入水平的19人次,处理好垃圾和污水的35人次,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的6人次,改善孩子教育条件的13人次,保护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的30人次,其他2人次。

(七)如果有培训,最想参加的培训

选择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41人,外出打工技能的6人,国家有关政策的17人,销售、营销技术的11人,借贷知识的2人,环保知识的12人,其他1人。

二、经验与启示

寨湾、格栏坪、尧治河三村在发展上,立足本村实际,咬定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

(一)产业发展好。尧治河村矿产资源丰富,由矿起家,现已经形成以磷化工业为主,水电、白酒、旅游、配套餐饮服务业为辅的五大产业。格栏坪村种茶历史悠久,在茶上做文章,几乎家家有茶园,成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有3家,打造出了优质茶叶品牌,产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寨湾村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争取省、县补助资金350余万元,利用区位和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业农村生态乡村旅游。

(二)生态环境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村都大力发展旅游。2014年、2015年尧治河村、格兰坪村先后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以前贫穷落后的寨湾村,如今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农业、农村、农民、旅游”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乡村旅游。旅游发展起来了,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干部和村民的素质、改变了村容村貌。

(三)乡风民风优。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能让传统乡村文化被破坏、被取代。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深入实施道德建设工程。2014年尧治河村出台《婚丧喜庆事宜管理办法》:对村民婚丧嫁娶等喜庆事宜办理中吸烟、喝酒等方方面面作了明文规定,进行了限制,在网络上被定格为“史上最牛村规”。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增强村民家庭文化氛围,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还大力实施“十个一”文化工程、家训家教家风教育、评选十佳婆媳、十佳公婆、十佳儿女、五星文明户、四世同堂家庭、无烟家庭、无酗酒家庭等。

三、主要制约因素

(一)发展资金欠缺。资金的短缺是乡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村级的财政转移支付保障不足,乡村建设只能挤压村级资金,村庄保洁、路灯电费等村级公共服务支出也没有全额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保障范围。另一方面是农村土地的增值收益被部分调拨,削弱了通过资源交易取得建设资金的能力。

(二)人才回流难。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来支撑,但是优秀人才不愿回乡,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村干部是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但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够强,存在后备不足、无人愿意干的窘困局面,学历高、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人不愿意当村干部。

(三)公共服务资源差。在各级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打造本区域重点学校、重点医院的背景下,农村成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末梢”,资源极为匮乏。很多村的小学数年前已经撤并,村民们只能将小孩送到其他村里小学或者镇里上学,有的干脆就地买房、租房,加重了农村教育的负担。村级卫生室都一般只有1名医生,要负责全村的基本卫生服务。与中心医院的专科医生相比,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工作量更大,待遇却偏低,影响了优秀医生到乡村服务的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农村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大力实施“三乡”工程,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掀起我要去农村的新热潮。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4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它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方法、统一时间、统一表式和统一内容,主要采取普查人员直接到户、到单位访问登记的办法,全面收集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情况,为研究制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二)农业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合肥市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普查,将会查清我市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等新情况,反映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生活新变化,对科学制定“三农”政策、促进我市实现农业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农业普查的对象都有哪些?

合肥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登记对象是我市境内的农业经营户、农业经营单位、居住在农村且有确权(承包)土地的住户;填报对象是列入农业普查范围的村(居)民委员会、乡镇(街道);遥感测量对象以农作物种植地块为主,并包括其他与之相关的土地覆盖要素。涉及我市大约122个乡镇(街道)、1308个村(居)委会、125万农户和7千多个农业经营单位。

(四)农业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哪些,普查内容是什么?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普查内容包括:农业从业者情况;土地利用和流转情况;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情况;农业现代化进展情况;农业生产能力和结构情况;粮食生产安全情况;农产品销售与农村市场建设情况;村级集体经济与资产状况;乡村治理情况;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民生活状况;建档立卡贫困村与贫困户情况;主要农作物种植等空间分布情况等13个内容。

(五)农业普查采用什么样的普查方式?

这次普查将创新调查手段和普查方式,采用手持智能数据采集终端(pDa)、互联网直接报送、遥感测量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普查在数据采集、报送、汇总、审核等方面质量和效率。

(六)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标准时间是什么?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25-14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浙江“九十年代绍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所做的研究(“九十年代绍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对策研究”课题组,1993),研究所设计的指标比较简单,涉及到经济、生活、教育科技、社会事业、基层组织等类指标,主要反映农村达到“小康”水平的状况,不完全符合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近几年的研究都具有地方特色,有的比较细致复杂,其指标量化比较困难(李虹、田亚平和石义霞,2007),也有比较简单的指标设计(郭翔宇、余志刚、李丹,2008);有的比较笼统,基本属于定性分析(禹拥军、田淑敏,2006;华兴顺,2007;蒋远胜、常鸣、雷俊忠,2007),基本上还是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这些目标对不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类型的农村而言,则具有很大差异性。基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必须因地制宜。所以,本研究以上述学者构建的指标为基础,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要求和实地调查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对于指导新农村建设以及衡量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一个总体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按照一定原则将这个总目标进一步分解,建立起一套功能完善、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评价体系。

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新农村建设目标模式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要求。(2)系统性原则。新农村目标模式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从系统整体出发,要求各个指标能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科学、准确地覆盖和描述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3)连续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完善,既要突出新农村特色,同时在有关具体指标上又要与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现代化进程相衔接。(4)突出重点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在选取测算指标及权数确定时,必须把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点,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5)可操作性原则。所选择的指标概念要完整,内涵要明确,简明扼要、符合实际、方便操作,尽可能满足指标数量易于为社会各界接受,客观合理地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6)和谐原则。各指标体系要能够反映新农村建设目标在于农村社区和谐(李飞星、陈万灵,2008),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细则充分体现新农村方方面面的和谐性。

本研究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原则要求构建目标体系,将其分解为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见下页表1)。生产发展类必须反映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率、主导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率等;生活宽裕类必须反映住房、电话入户率、有线电视入户使用率、宽带网入户率、医疗卫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诉率、农民购物环境等;乡风文明类必须反映宣传及文体设施、素质教育培训率、公共安全、村规民约和邻里关系等;村容整洁类必须反映道路硬化率、安全饮水、排水、清洁能源户使用率、垃圾收集处理、农村改厕、公共照明、绿地率等;管理民主类必须反映党支部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

(一)新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包括5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农业增加值体现的是农村经济量的增加,农业经济关系结构和农业生产力结构体现的是农业经济质的改变,而农业基础投入和农业生产效率体现的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农业增加值指标。农业增加值主要包括:主业增长率和非主业增长率。主业是指农业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产值比重最大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不同地方情况不同,主业也就不同。非主业是指除主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农产品产量以户为单位统计,以某一年份为基期计算主业增长率和非主业增长率。

2.农业经济关系结构指标。农业经济关系结构包括各种经济形式的比例关系和交换占生产的比重。各种经济形式的比例关系是指农业中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比例关系,主要是指主业和非主业的比例关系。交换占生产的比重衡量商品经济程度。农产品中用来交换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该比重可以看出当地商品经济程度的高低。

3.农业生产力结构指标。农业生产力结构包括农业技术结构和农业区域结构。农业技术结构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的情况,一个村生产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比重。农业区域结构主要是指水田、旱地和山地等的生产安排。水田、旱地和山地种植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4.农业基础投入指标。农业基础投入包括水利建设年平均投入、农田改造年平均投入、水土保持年平均投入和农具购买年平均投入四个方面。考虑到农业的基础投入并不需要每年都连续高投入,一次较高投入以后,一定时期内不需要大量投入。所以农业基础投入中四个三级指标的年平均投入指的是近三年的年平均投入。其中,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之一,水利建设近三年年平均投入将近三年水利建设方面的实际投入加总平均。农田改造投入主要是指对沼泽地、沙底田、盐碱化和土地板结等的改造投入。水土保持年平均投入主要是指近三年为防止水土流失而进行的绿化、筑堤等的年平均投入。农具购买年平均投入包括各种农用工具、农用耕作机械和农用设备等近三年的平均投入。

5.农业生产效率指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农业产值与各种农业生产投入之比来表现,均采用当年市价计算。前面指标中包括了农业基础投入,以此衡量农业发展的持续能力,同时也防止农业中的短视行为。这里加入农业生产效率的指标,主要是为了防止农业中的盲目投入,必须考虑到有一个合理的投入。

(二)新农村环境保护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的目标包括4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包括水土污染破坏情况、山坡绿化情况、食物链和空气质量。

1.水土污染破坏情况。水土污染破坏情况包括河流污染情况、农田污染情况和农田占建情况。河流污染情况是指河流在农业或其他产业发展过程中受破坏程度。农田污染情况主要是指农田水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到的污染破坏情况。农田占建情况是指农田被违规用来作为其他用途的情况。

2.山坡绿化情况。山坡绿化情况通过山坡树木覆盖率来反映。山坡树木覆盖率是指山林和植被保持完好的面积占山坡面积的比例。山坡绿化情况是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一般情况下农村绿化情况都较好,但近几年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不少地方也出现了开山种植或开采导致山坡绿化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

3.食物链。食物链通过食物链平衡情况反映,是指食物链条中各种生物平衡情况。食物链平衡情况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可能导致食物链破坏。通过此指标可以反映当地动植物的生态平衡情况。

4.空气质量。近几年,不少农村建立了工厂,烟尘的废气排放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空气质量是反映农村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空气质量通过空气质量标准来衡量,国家对农村地区空气质量要求有明确规定,执行国家二类区二级标准。

(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目标包括5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除个别特殊指标外,其他均以村为单位进行统计和评价。公共安全和邻里关系主要体现当地乡风,受教育状况、医疗状况和文体娱乐活动主要体现当地文明程度。

1.公共安全。公共安全主要包括违规、违法犯罪人次和被骗被盗被抢人次。违规、违法犯罪人次主要是指行政村一年内违规、违法犯罪的人次,违规是指违反村规民约。被骗被盗被抢人次主要是指一年内本村常住人口在本村内被骗被盗被抢的次数。

2.邻里关系。邻里关系包括邻居纠纷事件、农业生产中邻居互助和生活中邻居互助。邻居纠纷事件是指村民之间由于生产、生活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纠纷事件。农业生产中邻居互助是指农忙季节或者其他生产中出现的邻居互助现象。生活中邻居互助是指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经济或生活困难而出现的邻居互助情况。

3.受教育状况。受教育状况包括平均受教育状况和再教育时长。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农村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再教育时长是指面向农户的农业科普讲座、健康、安全教育等,用天/年衡量。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状况体现了农村文明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再教育变成为人们受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受教育状况必须包括再教育时长。

4.医疗状况。医疗状况包括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和合作医疗参合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通过本村常住人口和本村获得医生从业资格证并在本村从医的医生人数求得。个别农村可能本村无医生,但邻村有医生。这种情况下该指标也可用两个村的平均值求得。合作医疗参合率可以通过本村常住人口和本村参与合作医疗的人数来计算。

5.文体娱乐活动。文体娱乐活动包括每年文体娱乐活动场次和有线电视入户率。文体娱乐活动包括春节、元宵、中秋或当地节日时举行的各种联欢、农民运动会或其他活动。文体娱乐活动是老百姓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新农村文明的重要表现。

(四)新农村民主管理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管理的目标包括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包括村务公开、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这三个二级指标是农村民主管理在当前和未来的主要建设目标。

1.村务公开。村务公开包括:村务公开的内容、村务公开的规范性和村务公开的监督机制。村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公开、计生公开以及其他反映村部实时动态,有必要公开的内容。村务公开的规范性包括村务公开内容的规范性、真实性、及时性等。为了保证村务公开的规范、真实、及时,村务公开必须有一定的监督机制,接受村民监督。可以设立监督小组,及时反馈意见建议,村部应该及时处理有关反馈意见建议,保证监督机制发挥作用。

2.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包括民主决策的形式、民主决策的程序和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民主决策的形式是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科学有效的民主决策形式。民主决策的程序是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决策程序,将决策程序规范化,保证决策的科学、规范、有效。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是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决策责任追究机制,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应该严格按照决策责任追究机制追究责任。

3.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包括村委会工作制度的建设、村委会工作制度执行情况和村规民约。村委会工作制度的建设主要是指村委会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基本的工作制度。村委会工作制度执行情况是指必须保证村委会工作按照工作制度的要求来执行。村规民约主要是指按照村民意愿,根据当地风俗习惯等实际情况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或协议,主要体现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一)新农村硬件设施的构成体系及标准

从微观角度看,新农村硬件及外观设施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通常强调的方面。显然,外观及硬件设施易于给人“新”感觉,新农村需要有一些硬件及外观设施要求。通过设定指标体系及标准,可以有效指导新农村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快农村社区和生活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新农村硬件设施的构成体系包括公共设施、公共环境整洁、农户住宅硬件和农村安全设施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见表2)。

(二)新农村公共设施的标准

新农村公共设施指标包括6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供电供水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和文体设施。交通、供水和供电设施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文体设施关系到老百姓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精神生活。

1.交通设施。交通设施包括村道硬底化率、村道宽度、村道路灯安装率和支路硬底化率。村道硬底化率主要是指村主干道实现混凝土硬底化的路长与全长之比,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5Cm。村道宽度是指硬底化主干道的宽度。村道路灯安装率是指村主干道装有路灯的路长与主干道全长之比。支路硬底化率是指除主干道以外的其他支路实现硬底化的比率。

2.供电设施。供电设施包括户通电率和每百户拥有变压器台数。户通电率是指通电户数占全村户数的比例。每百户拥有变电器台数由共用一台变电器的户数求得,要求变电器标准不低于50Kw。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扶持,各种家电进入农户,用电量不断上升,仅用户通电率已不能真实衡量农村的情况,所以多了一个指标——每百户拥有变电器台数。

3.供水设施。供水设施包括给水管网布局和自来水入户率。给水管网布局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布局科学合理。考虑到某些农村村民利用山泉水自己组织铺设管网、建设水池。水质要求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可视为自来水入户。

4.教育设施。教育设施包括每千人拥有幼儿园、每千人拥有小学和每千人拥有中学。幼儿园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国家有关要求,每千人应拥有幼儿园的建筑面积是225平方米至250平方米,用地面积是250平方米~350平方米。小学和中学建筑面积、建筑要求等也同样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医疗设施。医疗设施包括卫生站(室)和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卫生站(室)是指村的卫生站(室)或者医疗站,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基本医疗设备。考虑到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村一级一般没有病床数,基本上是乡镇一级卫生院(医院)才有病床数,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可以是全镇(乡)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数来衡量该村的情况。

6.文体设施。文化设施包括文化室(站)、宣传栏、休闲活动中心和运动场地设施。文化室(站)要求建筑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有图书、电视和音响等基本设备。宣传栏应根据本村需要,设有村务公开、农业科普、健康等基本栏目。休闲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有、电视和音响等基本设备。运动场地设施包括篮球场、羽毛球场或乒乓球台等基本运动场地和设施。

(三)新农村环境整洁的标准

新农村公共环境整洁的标准包括5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农村环境整洁包括农村空气质量、绿化情况、垃圾处理、废气废水处理和路况五个方面。

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对人们生活生产有着重要影响,是农村环境整洁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少农村由于厕所、畜禽舍间等未实现无害化,导致空气质量差。近年来随着农村厂房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空气质量进一步下降。国家对农村地区空气质量要求有明确规定,执行国家二类区二级标准。

2.绿化状况。绿化状况指标包括公共活动场地绿化率、村庄主干道绿化率和住宅间绿化率。公共活动场地绿化率主要是指文化室(站)、休闲活动中心、运动场地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附近该绿化的地方的绿化率。村庄主干道绿化率主要是指村主干道两旁植树或种花草的路长占主干道全长的比例。住宅间绿化率主要是指住宅之间闲置空旷地的绿化情况。

3.垃圾处理。由于农村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以及客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农村垃圾未进行集中收集和无公害处理。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垃圾进行收集和无公害处理,向文明社会迈进一步。垃圾处理包括垃圾集中收集和垃圾无公害处理。垃圾集中收集是指有指定的垃圾收集点或者垃圾桶等。垃圾无公害处理要求对收集的垃圾采用科学、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无公害处理。

4.废气废水处理。伴随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污水和农村厂房排放的废气废水增加,所以对废气废水的排放也要有相应的要求。废气废水处理包括废气处理和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后要求符合国家废气排放标准,废水处理后要求符合国家废水排放标准。

5.路况。农村路况的硬件是农村环境最直观的表现。路况包括路面状况和路旁状况。路面状况是指主干道和支路路表破损、淤泥、路障等情况。路旁状况是指主干道和支路路旁乱贴、乱建、乱摆摊、乱堆放等情况。

(四)新农村农户住宅外观标准

新农村农户住宅外观标准包括2个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农村住宅外观标准包括住宅的整体风格和成套住宅外观2个二级指标。

1.住宅整体风格。住宅整体风格是指全村住宅给人的整体风貌和印象。住宅整体风格包括硬件整体风格、楼层高度差距和砖混结构住房比重。硬件整体风格是指一个村全部房屋在外形设计、外墙颜色等方面协调、美观的风格特征。楼层高度差距是指一个村楼房高矮的差距大小。高矮差距太大会影响整体美感。原则上楼层高度差距控制在全部楼层平均高度±3.5米左右。房屋建筑结构要求一定比例的砖混结构。

2.成套住宅外观。成套住宅外观既影响全村住宅的整体风格,也影响成套住宅的美感。成套住宅外观主要通过外墙装修来反映。外墙装修包括外墙抹灰、涂料或瓷砖装修等。

(五)新农村安全设施的标准

新农村安全设施标准包括3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新农村安全设施包括治安安全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和水电安全设施三个方面,涉及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和出行的安全。

1.治安安全设施。治安安全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百姓日常生活,是农村安全的重要方面。基本的治安安全设施是维持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基础。治安安全设施主要是指村范围内设置的治安亭(岗)或公安派出所设立的执勤点等。

2.交通安全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包括桥梁栏杆和交通安全标志。桥梁栏杆是保证行人行车安全的重要设施之一,桥梁必须设有一定高度的栏杆。交通安全标志主要是指危险地段、复杂地段或有必要设置交通安全标志的地段必须有相应的交通安全标志,交通安全标志要规范,符合交通部门有关要求。

3.水电安全设施。水电安全设施包括水塘、水池围栏和电力标志。水塘、水池靠近路旁或人员较密集的地方,必须设置一定高度的围栏,并按要求对电力设施设置电力标志。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评估指标

(一)新农村建设水平指标量化处理

1.新农村建设目标指标权数及计分设定。新农村建设目标具体指标及权数(见p26表1),每一指标评分标准(见表3)。

2.新农村硬件设施指标权数及计分设定。新农村硬件设施具体指标及权数(见p28表2),每一指标评分标准(见表4)。

(二)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评估方法

1.新农村建设水平多次加权评估方法。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评估采用分级多次加权平均方法,可以求得各指标权数(见p26表1),加权平均后的分值可以有小数点,保留至小数后两位。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2.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估达标要求。构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分标准后,要有相应的达标要求。达标情况分为四种:达标、基本达标、改进和不达标。达标是指各项指标总体情况较好,基本达标是指各项指标达标总体情况基本上达到要求,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考虑到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新农村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达标情况设置改进一级,达到改进一级的,是指各项指标达标总体情况不太理想,但是有一定基础,通过进一步改进提高可以在未来一至二年内达到基本要求。设置该达标情况,可以鼓励新农村建设的士气。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评价模型计算m值,新农村建设目标达标要求(见表5)。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硬件设施评价模型计算S值,新农村硬件设施达标要求(见表6)。

按照这些要求,新农村建设标准大概有:(1)村庄道路建设:从行政村的主干公路通往新村支道硬化路面宽幅(3.5米),沿线建设排水沟并有雨水集蓄区或排涝工程;村内干道路面硬化率(100%)、支道路面硬化率(70%以上)、主干道路灯安装率(95%)。(2)供水设施建设: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自来水入户率(100%),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一户一表)。(3)农村能源建设: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户通电率(100%,一户一表);电能、太阳能、燃气、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普及率(90%以上)。(4)文化、广电、体育、农业科技设施建设:1)村文化室(站)建筑面积(大于80平方米),有图书2000册以上,配有电视机和音响设备等。2)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宽带进村,电话入户。3)建有篮球场、体育及其健身活动场所、综合宣传栏。4)农业科技和商品信息能够通过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方式进村入户。(5)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村内设置垃圾收集点,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厕所完成无害化(80%以上)改造。生活区与养殖区分建,畜禽养殖区设置有消毒池、沼气池等防护、环保设施。(6)农村住宅建设:1)住宅成套,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大于3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住房比重达95%以上;住宅内外墙按建设部门的设计要求完成抹灰和涂料。2)家禽、牲畜分养;设有农具堆放间;配备农作物晾晒场地和农作物仓房。3)厨房使用面积(大于1.5平方米),使用电能、太阳能、煤气、沼气等清洁能源。4)卫生间使用面积(大于7平方米),设施配套,使用卫生洁具。(7)村容整治建设:1)村庄休闲活动场地或绿地,村庄主干道两旁以及住宅之间、农户庭院绿化率(大于45%)。2)村内无乱堆垃圾,路面无淤泥,道路无路障,路旁“无乱贴、乱建、乱摆摊、乱堆放”等现象。3)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对土地、水体的污染,溪渠及排水道清洁,无垃圾淤塞等。

四、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估示范:对愚公楼生态文明村的实证评价

愚公楼村是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曲界镇愚公楼村委会属下的一条自然村,该村位于徐闻城东部十三公里处,毗邻国营友好农场。该村有282户,总人口1398人,耕地面积4053亩,人均耕地2.9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5656元。村民以农为业,主要种植菠萝、甘蔗、良姜等农作物,是部级绿色食品“愚公楼”牌优质菠萝的原产地和生产基地,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命名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生产基地。“愚公楼”牌菠萝分别在1999年、2001年、2005年被中国国际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和国家定为原产地保护区域。

愚公楼村于2000年11月份开展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广泛发动群众按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规划创建,共修通村巷13条约共3950米。现已完成硬底化水泥路面共12条约3850米。铺设了村巷排污管道1000米,排污明沟1800米。现已搞好村巷绿化带约80%以上。100%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80%村民已改厕。2002年初,投入50多万元建起了一幢高3层、总面积约520平方米的文化大楼;一个占地面积为21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以及一个占地面积为4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为群众开展文娱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设施。

该村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03年被评为为广东省卫生村、省文明村、市文明村,2004年被评为市生态文明村等称号。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指标评分标准,对湛江徐闻愚公楼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指标体系的37个三级指标进行评价,约请广东海洋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家、湛江市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和愚公楼村长对愚公楼村情况对照指标体系进行打分,确定相应权重,最后使用加权法取9位专家的平均权重,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分别计算出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得分,最后综合情况(见下页表7)。

参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达标要求,该村基本达标。

从评价得分情况看,突出反映了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一级指标中的环境保护得分最高。该村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04年被评为市生态文明村称号,和该村环境保护较好的现实吻合,也和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情况相对较好的现实一致,反映了评价体系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一级指标中的经济发展目标得分偏低。说明该村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和中国农村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的现实一致,也和中国农村地区三农问题突出的情况基本吻合。

第三,一级指标中的民主管理目标得分最低。说明该村民主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这也和中国农村地区民主管理状况相对较差的普遍特点一致。主要是由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自身素质还不够,跟现实情况吻合。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硬件设施指标评分标准,对徐闻愚公楼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硬件设施指标体系的36个三级指标进行评价,根据各指标的权数分别计算出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得分,最后综合情况(见下页表8)。

参照新农村硬件设施达标要求,该村基本达标。

从评价得分情况看,该村硬件设施建设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一级指标中的农户住宅硬件得分最高。主要是该村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使得老百姓住房条件大为改善。这也和中国东部沿海农村近几年住房条件改善的总体情况一致。

第二,一级指标中的农村安全设施得分最低。说明在农村安全设施方面还有待改进。这和中国农村地区普遍不够重视治安安全设施、交通和水电安全设施的情况吻合。

从对徐闻愚公楼村的实证评价过程来看,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愚公楼村的基本情况,也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评价中所反映出来的该村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九十年代绍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对策研究”课题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J].浙江社会科学,1993,(4):62-66.

[2]“九十年代绍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浙江省九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对策研究(上)[J].浙江社会科学,1993,(4):56-61.

[3]“九十年代绍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浙江省九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对策研究(下)[J].浙江社会科学,1993,(5):56-98.

[4]李虹,田亚平,石义霞.村级新农村建设评价实证研究——以湖南省衡南县工联村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4):77-80.

[5]郭翔宇,余志刚,李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与方法[J].农业经济问题,2008,(3):73-76.

[6]禹拥军,田淑敏.京郊新农村建设模式与标准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6,(7):48-53.

[7]华兴顺.对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和重点的探讨[J].技术经济,2007,(12):112-116.

[8]蒋远胜,常鸣,雷俊忠.浅谈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与标准[J].农村经济,2007,(1):55-57.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和民心工程完成情况;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专题工作的进展完成情况。

二、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二)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深化与东南亚、南亚的合作,通路、通商、通电、通关等“四通”工作开展情况。

(三)完善招商引资办法,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的做法及成效。

三、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自主创新的投入情况及创新成果;科技合作项目取得的成效;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取得突破的情况。

(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情况;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情况。

(三)培养各类科技人才、中初级人才、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等情况。

四、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培育工业企业发展的环境,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推进企业的战略合作,鼓励企业积极上市融资,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中小企业和特色经济等工作开展情况。

(二)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推进二次创业及旅游新产品开发的情况。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水利、交通、电力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

(四)建立责任制推进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保持工业投资的较快增长,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电力、交通投资目标,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一)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措施及实效,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及新成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的措施及成效。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引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等情况;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及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等情况。

(三)建立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救助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进展情况;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兴边富民示范村”等情况;实施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跨境民族和“直过区”民族的扶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等情况。

六、关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情况;解决读书难、看病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看戏难和学科技难等问题的措施及实效。

(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创造条件鼓励自主就业等情况;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廉租房建设,解决好失地农民和水电移民的安置工作,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等措施及实效。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情况;加强医疗网络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搞好医疗市场管理等情况。

(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监管情况;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检查整治情况。

(五)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新情况;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社区管理,推进平安创建活动,保障社会稳定等情况。

(六)稳定市场物价,确保节日各类商品供应的情况。

七、关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措施及成效。

(二)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护林防火等生态建设和保护情况。

(三)发展循环经济,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

八、关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一)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情况;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艺术精品、农村电影放映、文化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工程,加快“两馆一站”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二)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抓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的实效;加强对互联网、网络电视等新兴传媒的管理,构建文化传播体系等情况。

(三)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开展情况;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壮大相结合,推动我省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思路等情况。

九、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等情况。

(二)完善重大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决策咨询、评估、公示、听证等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三)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和无为问责制,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行政执行力等情况;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情况。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7

1.参加局组织的多次学习。

2.3次组织全站职工进行专题学习。

3.按照局安排撰写了*市村级财务规范管理调研和官渡区矣六办事处、海口镇财务管理及仁德镇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1.完成全市筹资筹劳上限和折工标准审批、上报和公示。

2.下发09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意见。

3.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统计工作。

三、农村土地承包管理

1.安排布置了上报2009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统计和典型材料;

2.参与市政协农村土地流转调研,并提供了《*市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报告》等有关资料,调研报告获得了政协的高度评价。

3.完成省办公厅安排上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及相关建议的报告。

4.再次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代拟稿)进行意见征求和修改。

5.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对《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6.按照省农业厅安排对《关于对推进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代拟稿)和《云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样本)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7.答复市政协转来政协委员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提案二件。

8.答复石林县一教师电话咨询其妻子承包土地问题。

9.与市委政研室一起撰写了《探索创新*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2009年《*政研》第一期发表,仇和书记还专门做了批示,根据书记的批示又对市的实施意见进行了完善。

四、农村资产与财务管理

1.对《*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进行多次修改,经政府常务会同意于2月1日实施。编写印制《*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4000册和2万分宣传单,下发县区进行宣传,分别在全市基层党风廉政会议和村级会计委托工作推进会上分发280份给与会人员。

2.完成全市村级会计委托调研,起草了*市村级会计委托动员会李副书记的讲话稿,对相关配套文件提出了修改意见。

3.组织召开全市村级会计委托工作推进会,编印了交流单位海口镇的资料汇编、彩色宣传册和汇报材料幻灯片的制作,起草了李喜副市长、郭焕波局长的讲话稿,参会人员154人。

4.对云南省用友政务软件公司就村级会计委托电算化软件的编写提出意见和建议。

5.处理市长热线转来反映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不作为的件。

6.提出《*市部分县政府所在地乡镇撤并中农村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意见》。

7.代市农业局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并下发实施。

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

1.全部完成08年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及工作总结。

2.组织市县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员6人参部级培训。

3.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挂牌情况统计,并上报省厅。

4.参与市民盟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调研。

5.组织征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辅导读146本。

6.答复市政协转来政协委员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提案一件。

7.收集对《加快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现在对意见进行梳理,修改后再次上报市政府审批。

六、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情况

1.完成市级网页的栏目更新,共更新250余条信息和10张图片。

2.对2009年数字乡村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目前各县(市)区、乡具体执行中。

3.按半月一次和一月一次上报省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工作进展情况。

4.将农经工作的有关要求、情况和通知等8条信息在数字乡村平台上。

5.组织上报省级数字乡村先进集体和个人材料,*市农业局、安宁市农业局获得省级先进集体奖励,5人获得先进个人奖励。奖励数量在全省排第二位。

七、农经统计

1.完成审核、汇总、上报全市*年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年报,撰写了分析,并印制成册报送36个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使用。

2.召开全市农农经统计东川会议,全面部署研究入户调查及其他农经统计工作。

3.完成一季度780户农村入户调查汇总工作,二季度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4.按照省农业厅要求上报了农业领域非法集资统计情况。

5.及时完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月报统计、上报和分析工作。

6.对农业部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7.协助农经处完成*市农民收入增收实施意见。

八、省农业厅项目完成情况

1.完成08年省级财政扶持项目实施情况统计及绩效评价工作。

2.完成09年省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筛选上报工作,共上报24家,现正等省审批。

3.开展对08年4个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及时掌握相关情况。

4.做好项目的立项和储备工作。

九、招商引资

发动全站职工学习有关招商引资的政策,积极寻找项目对象,只要是存在1%的可能,我们都要用100%的努力去争取,因我站无有利条件,加之人手少、工作量大,只能依靠全站职工的潜能去挖掘,去争取,到目前为止已与三家单位进行过洽谈,预计引资额460万元,协助农科院招商引资任务,现在尚没有确定的项目。

十、其他

1.完成市委办公厅《关于报送*市加快社会保障支撑体系建设调研专题报告的通知》要求的撰写*市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的报告。

2.组织参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检查。

3.协助农经处根据市政协《关于对我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问题开展收集社情民意和调研的通知》完成了调研报告。

4.根据市农业局通知要求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和农民负担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工作。

5.根据2009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组织全站职工参加了知识竞赛及节能产品使用推介。

6.专题报送了*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乡村债务化解及村级村务管理、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数字乡村工程和关于推进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中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农村村级集体资产(包括土地)的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折股量化、股随人走,割断农村户口与农村资产权益分配联系,拓展农民离土离乡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的情况。

7.对云南省农业志农经篇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8

一、托拖村基本情况

托拖村位于××县洛本卓乡西北部,座落在高黎贡山一偶,东临怒江流域,西与缅甸毗邻,南与本县古登乡接壤,北边本乡保邓村,海拔在1200m——1900m之间。

托拖村辖11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现有476户1757人,其中:男性883人、女性874人。劳动力895人(其中:男劳动力490人,女劳动力405人):白族人口有1740人,占全村人口98%。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985亩,其中:旱地1835亩、水田150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到2008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6.40万元,粮食总产量为61.5万公斤,人均经济纯收入1067元,人均占有粮食325公斤。到目前为止,全村尚有284户1211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1、党组织情况

全村共有1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51名党员,其中:女党员4名,预备党员3名。

2、妇女组织情况

全村共有1个妇委会17个妇女小组17名妇女组长,共有妇女874人。

3、民兵组织情况

全村共有1连2排6班53名民兵,有1名武装干部。

4、其他组织建设情况

有1个村委会5名村委委员,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3名:有1个治保会,其中:主任1名、委员11名:有1个调解委员会,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委员21名,现有村主任助理1名。

5、农业生产情况

2008年末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4700亩,科技推广项目4个,完成科技推广面积达3450亩。2008年末,全村大小牲畜存栏3140头(只)。其中:大牲畜存栏150头、山羊存栏1350只、生猪存栏1640只;大小牲畜出栏1001头(只),其中:大牲畜出栏21头,山羊出栏410只、生猪出栏510只。

6、林业生产情况

全村现有经济林木3410亩,其中:生漆1000亩、桐油1100亩、核桃1100亩,其他210亩。2008年完成万亩林果基地建设面积1720亩,其中:生漆670亩、核桃1050亩,全村已完成林权登记工作。

7、教育工作情况

全村现有2个校点9名教职员工,现有学龄儿童135人。在校学生135人,入学率100%,巩固率99。6%、升学率达98%。

8、医疗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1个医疗点2名卫生员。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475户1757人。

9、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本村为州级文明村,县级文明单位,320户“星级”文明户,其中:“十星级”文明户210户、“九星级”文明户80户、“八星级”文明户30户。有1支业余文艺队,共由20名队员组成。

10、茅草房改造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村通过安居、温饱和茅草房改造工程项目,其实施完成茅草房改造210户,受益人口840人。尚需改造266户917人。

11、道路交通建设情况

全村共完成人马驿道建设工程7条,总长32千米。

12、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及水利建设情况

历年来,全村共完成人畜饮水工程15件,受益386户1450人,尚需解决2件90户305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13、信息网络建设情况

全村原有可接收4个频道的电视接转台6架,电视覆盖率达48%。

14、能源建设情况

全村现有13个村民小组通电,受益391户1399人,通电率达85%,还需解决4个村名小组(目可局,俄基邓一、二组,孟基干)85户358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难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托拖村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

近年来,由于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显现出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较缓慢,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

托拖村是一个人多地少、粮食收入较低的乡村,种植业在全村的经济中没有主导地位。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望天收”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

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虽然村里相继发展了中药材产业、养殖业等,部分农户收入相对较高,但是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没有抗市场风险能力,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收入不稳定。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三、对策和建议

1、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7元,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托拖村脱贫致富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乡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加大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要抓住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在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开发和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要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4、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省、州、县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新村示范点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点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节能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全村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5、要转移农民,拓宽增收领域。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呈加快趋势,务工经商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在县内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7000元左右,县外务工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8000元以上,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年收入超过万元,“种田糊口敷日常、打工赚钱盖新房”,正日渐成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围绕新农村建设今后几年,要继续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本开发,加强外出务工的组织引导。我村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就业的盲目性较大。要结合我县劳务输出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让农民出得去、能就业。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9

   论文摘要:在西部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出现了新变化,农业的弱质性、市场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加大政府对西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调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取向,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阶段解决西部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与过去相比在绝对额上大幅度增加,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局面,但随着西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公共产品普遍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援助体系覆盖面小、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日益显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农民负担有很强的相关性,有效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对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普遍短缺,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已成为西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青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其中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是其重要原因。因此,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提高农民的收入,对青海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青海,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弱质产业,加上农民生产的分散性组织形式,决定了农民生产私人产品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强烈依赖,并且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这种依赖性就越大。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青海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1、农村公共产品长期供给短缺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青海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公共产品长期以来供给短缺,行路难、就医难、用电难、上学难、吃水难等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造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物质基础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具体表现在:(1)交通运输设施不发达,农民生产的产品运不出去,使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特色农业的价值无法实现,不少地方的农民“抱着金碗讨饭吃”;(2)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从青海总的情况来看,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供给规模和质量依然远不能同城市相比,这也直接导致农村学龄儿童越来越多地向城镇学校转移或干脆辍学的情况。在青海海东地区平安县洪水泉乡某村,尽管到城镇中小学要寄宿借读,教育投入会成倍增加,但还是有超过30%的学龄儿童到城镇中小学借读。这说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还是不够的,现有投入还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大规模合并,导致部分乡村小学被裁撤的村子的儿童上学路程越来越远,上学越来越不方便。这在一些山区乡村尤为严重;(3)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青海由于特殊的地理地位,很多浅山地区农业靠天吃饭,新的水利设施很难建起来。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缺乏有效的管理维护;另一方面政府对地方性强的农田水利建设缺乏后续投入,使得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遭到破坏,特别是一些跨县乡跨乡村的水利设施毁坏尤其严重,不少已经彻底丧失了水利功能。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业生产靠天收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面对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逐年增多。加之政府对农村医疗设施投入少,农民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5)农村通讯设施供给不足,农民与外界联系不顺畅,无法获取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无法提高。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失衡。青海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产品供给结构上严重失衡,尤其体现在强调物质性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忽视非物质性公共产品供给。这种失衡具体体现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重视物质性公共产品供给,忽视精神文化类公共产品供给;注意到了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建设,忽视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的发展。另外,由于青海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各村自己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也不一样,在同一地域内各村公共产品供给也存在很大差异。青海农村公共产品的缺乏,意味着农村、农民在进行私人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时要付出比城市居民更高的费用和成本。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差异必然影响到公共产品消费者的生产成本和收入水平。好的基础教育和卫生保健,可使潜在的穷人更可能有机会脱贫。而青海的基础教育、卫生保健等公共产品在农村的缺乏,制约了农民提高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 

   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在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有益探索和尝试,这些举措不仅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和效益,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其他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事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和借鉴。这些做法主要包括: 

   1、通过移民搬迁、充分搭国家现有公共产品资源便车的办法来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笔者在青海海北、海东等地农村看到,原来一些地势低洼、经常遭遇洪水,或者被政府划定为蓄洪、行洪区的村庄,在政府组织和补助下,整体搬迁到地势较高而且交通便利的地方统一建设移民新村,使得这些村子的公共产品供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一些山区乡村,由于村民原来居住分散,不仅交通不便,而且像子女上学以及电话、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都非常难以统一提供,他们就在附近公路边开辟一个相对集中的位置进行集中建房,不仅在不投入交通设施的情况下大大改善了居住交通条件,方便子女上学,也使有线电视、电话等现代生活设施能够迅速走进普通村民家庭;还有很多靠近国道、省道的村子干脆都搬到路边成片建房,并逐步形成一些乡村集市。 

   2、建立新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建设陷入了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物品需求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是国家目前偏重城市而没有能力为农村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又加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推行费税改革,使现行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受到限制。因此,当务之急是在新的情况下建立新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应当主要着手于:(1)公共物品供给主体。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地区各种层次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应主要由省以上财政提供,地市级财政适当配套,县乡财政暂时不予考虑,以免进一步加重农民负担。(2)公共物品需求区域性差异。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和农民生活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地区在公共物品的需求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有限的公共物品资源的分割中,按照区域性差异投放公共物品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3)公共物品融资方式。公共物品供给资金来源应当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要,但在现实情况下,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还应当由政府出面,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例如,发行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特种国债;由私人提供政府补贴的方式;完全由私人或非营利组织提供等等。(4)监督管理。对农村公共物品建设资金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督检察人员,不仅要完善农村公共物品建设资金的管理,而且要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和收益情况,防止农村有限的公共物品资源流失。

   3、因地制宜,组织农民通过社会合作方式来提供公共物品。就我国当前的状况来说,组织农民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提供公共物品也面临着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打破了“大集体”无效率,实行“单干”,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单干”涣散了农民之间的关系,使组织农民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国家无力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又要求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社会合作的方式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不足的矛盾。因此,现实的选择就是因地制宜组织农民通过社会合作的方式进行农村公共物品的建设。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者通过农民合作的方式,在不过分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区域性的、中小型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进行中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乡村道路的建设和维护、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的安装、市场信息共享、农业技术推广等等。这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农民社会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方面可以节省国家支农资金,进行大型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融洽村民关系,建立农民经济组织。 

   4、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配套措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并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套机制,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1)完善农村税制并统一城乡税制。完善农村税制、统一城乡税制能够为基层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可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资金。要通过全自治区的农村税费改革,构建新的农村税制,使城乡税制统一,既有利于全区税收体系的完整统一,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保持农村的相对稳定,又有利于促进自治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2)完善乡村行政体制和政府官员政绩考评体系。现行的乡村型体制和政府官员政绩考评体系严重影响了自治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一是进一步完善乡村行政体制。自治区乡镇一级普遍存在“小政府,大机构”的状况,财政供养人员的支出负担过于沉重,呈现典型的“吃饭财政”特征。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使得供给资金不足、供给效率低下,因此改革乡村机构、精简人员,减少“吃饭财政”是关键;二是完善基层政府官员的政绩考评体系。要重新构建绩效评估体系,改革现行的以经济数量指标为标准的政绩考核体系。地方基层政府应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将社区经济的外部性、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本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评估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1. 

   [2]马晓河.农村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提供[n].中国经济时报,2002.11.7.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篇10

一、总体思路

依托XX镇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着力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支持搭建XX特色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提升XX镇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拓宽我镇农特产品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XX镇独特的地理和特色优势,突出品牌、品种、品质,以农产品流通、优质水稻、制种玉米、蔬菜、华泰农特色农产品、锁阳酒、清真牛羊肉、庙庙湖旅游等为重点,拓展品牌宣传和网络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势,突破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操作和物流配送、人才等瓶颈制约,充分调动流通、物流、邮政、通信,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三)整合资源,完善功能。坚持与便民服务、产业发展、农产品流通、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本着便民、务实、高效的原则,整合农村种养殖大户、农产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资源,构建我镇电子商务代购代销服务体系,降低农民购物成本,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建设内容

引导、支持电商落地农村,提高电商在我镇农村应用范围,培育开发农村电商企业,充分发挥电商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快递配送等协同发展的居民生活类电子商务生态链。

(一)建设主体

结合XX镇实际情况,在全镇范围内建设五个村级(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其中XX村、XX庄村、XX街社区合建一个,XX村、XX村合建一个,XX村、XX开发有限公司、XX农农业有限公司各建一个。

(二)建设标准

各电商按照县人民政府《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方案》(XX发〔2015〕XX号)"十个一"要求进行建设,即:统一门头尺寸及标示、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台电脑、一台电视机、一部poS机、一款系统软件、一台打印机、一组储物柜、一组展示架。

(三)功能设置

建设具有网络配寄送服务、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农村青年创业服务、农村基础生活用品网上购买、货物收发、电子支付、水电费缴纳及农村金融等各类惠民服务。进行本村农产品价格、数量以及其他与农产品市场有关的需求信息收集,对接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获取满足农村(社区)村(居)民需求资源。

四、实施步骤

(一)情况摸底(9月15日-9月30日)

抽调人员,组织开展全镇基本情况大摸底。一是全镇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基本情况。二是全镇产业基础情况,包括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工业品、旅游等产业发展规模及特色产业市场覆盖面、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三是全镇电商基础情况,即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包括从事电商的企业、人员、重点网销产品、交易额以及本地网购金额等。四是全镇电子商务进农村物流快递情况。

(二)制定方案(10月8日-10月15日)

制定《XX镇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修订完善项目实施方案,报县商务局、县财政局备案。

继县之后我镇组织召开"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动员大会,充分发挥广播、报纸、电视台等多种媒体的宣传、鼓动作用,承办企业务求做到早准备、早宣传、早落实。

拟搭建XX镇电子商务平台及流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招标法》及有关规定及时开展招投标相关工作,有序推进实施。镇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在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过程中,确保各项安全、合法要求,根据情况发展做出相应工作计划,推动工作实施进程。

五、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XX镇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XX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生服务中心,XXX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协调解决电子商务平台工作建设的具体问题。

六、要求

(一)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宣传、教育、培训,提升他们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利用微信、微博、条幅等方式大力宣传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各项举措,增强企业投资和应用电子商务的信心。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讲座等活动,营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