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思想道德十篇大学生思想道德十篇

大学生思想道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31:31

大学生思想道德篇1

关键词:低起点;本质;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45-01

一、形而上学的惯性思维

不可否认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属于精英教育。但是大学生是什么方面的精英?是知识积累而非思想道德水平。但社会的主流观点则是:高学历等于高素质。思路很简单:古有学而优则仕。今天自然是学而优则高素质,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盲目认可。是造成今天大学生素质广受用人单位批驳的一个原因。这也直接诱发了高等教育部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松懈。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高学历等同于高素质这一结论便成为打向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颗糖衣炮弹。

二、强人所难的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软肋

回顾一下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应试教育应该是对其所受教育最中肯的判定,尽管教育部门的口号是素质教育。但是能否上大学取决于你是否有高的高考分数,而非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缺陷由来已久。也正因如此,说中国教育的失败是毫无理由的。但若要求接受应试教育的学生们具有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既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相关标准,是强人所难的。因此,从小学开始大学生具备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属于应试的教育形式下产生的副产品,这便是素质教育的软肋。

(二)素质教育如何兼容应试教育

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有益于学生的知识积累的,这涉及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兼容性问题,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为什么中国的素质教育呼声一年高过一年,而素质教育的实施却也只是停留在口号阶段。原因在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要求不同的教育成本。因此,这样的背景下,与其把精力分散在高考不着重要求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不如放在立竿见影的应试教育上。因此,为了学生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现今教育形势下初等教育阶段采取应试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正确的。因此,在不改变应试的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单方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确是强人所难。

三、形式教育的教育形式

(一)流于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

当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考核和分数挂钩,流于形式则是一种必然。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是一张试卷可以说明的。实质上讲,考试分数高的大学生就一定具有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吗?而挂钩于分数则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向应试的思维模式。从而背离了教育部门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初衷,自然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流于形式的关注

国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视已经达到空前的高度。但高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者本身,对此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且说当今任何一个大学里,英语讲师和高数讲师的地位无疑是很高的,因为这两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成功考研的问题;而“两课”老师若非掌握学生的若干学分,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从教者自身教学积极性低靡。

(三)不注意形式的教育方式

为什么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吸引不了学生的关注。讲师古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是造成这一痼疾不可回避的因素之一。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形式对取得好的教育成果至关重要。

四、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本质――学校与社会信息的不对称

(一)社会需求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声音之一:情商高于智商。――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声音之二: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用不录用;――蒙牛集团的用人标准。例子还有许多,但要说明的无非是社会对人才的道德素质要求最高。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根源

既然社会给出人才的标准,为什么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有相当部分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大学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学校与社会信息的不对称。这就好比社会要求的是苹果而学校给的是梨子一样。许多学校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过时守旧的办学理念,一味地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置社会需求于不顾,这便导致了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五、如何正确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用特色理论培养人。

2、思想道德教育应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3、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5、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用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

大学生思想道德篇2

关键词:道家智慧;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小悦悦事件、虐熊事件、食品安全事件......急功近利,人性淡漠,社会关爱缺失,媒体频频爆出关于道德的种种负面新闻,在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震动的同时,也从心灵深处对时下出现的种种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反思。而做为祖国未来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诚然,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在传统文化中育人,却有着其他德育与素质教育资源和方式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与功能。本文主要探讨道家智慧以及其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一、道家智慧

道家思想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伦理智慧,这些智慧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1.致虚守静,顺应常道。"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十六章》)道家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这种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然的常道。合乎自然常道者,是为明智;不能合乎自然常道者,常会产生祸害。知常道者,对事情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才能得天命,终其一生都不会有什么危难。因此,致虚守静,顺应常道就是要返朴归真,从外界的种种干扰和诱惑中超越出来,保持自己空明宁静的心境,不为外界的环境或个人的境遇所扰,能够包容无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获得生命的意义。

2.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功名、财货和生命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但三者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故去彼取此。"(《道德经·十二章》)道家从"重生"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但如果损害了人的生命,则宁肯抛弃名利,也要保存自己的生命。所得的是恬然自适。"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咎莫过于贪欲掠夺。因此,只有去掉对富贵名利的追逐,知足常乐,才能无忧无虑,怡然自适。

3.上善若水,柔弱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八章》)道家认为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看似柔弱却是包容,水的善,利益了万物,而不与他们争斗,处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却因而接近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七十八章》)在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中,柔弱一类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坚硬刚强一类事物往往容易被破坏,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原则。老子告诫人们:"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以退为进,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后发制人之道。因此,一个谨慎的人要想在世上安居,并能够达到他的目的,必须柔弱、谦虚、包容、不争。

二、道家智慧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一)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

1.道德认知与行为不统一。虽然大学生群体整体上处于较高的道德层面,但由于其自身的生活阅历尚浅,道德观念趋向不坚定,又容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很难将自己的道德认知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在道德评价与行为选择产生矛盾时,往往产生理想追求盲从于现实功利,吃苦耐劳精神淡化,贪图享乐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2.价值取向功利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社会正处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规范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因此,大多数学生容易受到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过度的追逐和索求不恰当的价值份额,把获取金钱名利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价值取向,从而出现重功利、重自我、社会责任感缺失、价值取向扭曲、集体意识淡漠,奉献精神欠缺等问题。

3.诚信意识淡薄。诚信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一个最基本的道德标准。然而目前的大学校园里,诚信正悄悄地被时代的精英遗弃在灰暗的角落,诸如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考试作弊、剽窃论文、伪造个人简历、篡改成绩单、擅自违约等现象经常可见,这些行为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道家智慧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们国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将一切都吞没在急功近利的欲望之中,致使狭隘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滥。"其寐也魄交,其觉也形开,……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庄子·齐物论》)人为物役,结果导致为生命服务的手段变成压抑人的东西,人变成了外物的奴隶,人性异化成了物性,人的生命失去了本来的意义。道家致虚守静、淡泊名利的古老信条,可以净化现代人污染过重的心灵,使他们能够从外界的种种名利诱惑中超脱出来,保持自己内心的空明宁静,去除因执着于名利而产生的烦恼和焦虑,养成一种高远豁达的胸怀,从而保全生命,获得生命的意义。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道家这一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重新思索生命的本质、生存的原则、生活的态度等重大人生问题,启发他们珍重自己的生命、淡化名利心、保持平常心,超然物外,返朴归真,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2.有利于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培养。所谓道德人格,是指具体个人的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个人的脾气习性与后天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品质与情操的统一。而理想道德人格则是集中了每个人高尚道德人格的精华,是一定社会道德和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美典型。"圣人"、"真人"等是道家所标举的理想道德人格,既反映了他们涉世又傲世的人生态度,体现他们向往超越的人生追求。

首先,道家强调自然无为、知足不争。当然这里所说的"无为"并非指消极避世,无所作为,而是顺应、尊重客观规律,不强作妄为,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在老子心目中"圣人"是自然无为、知足不争的识道、体道、得道之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五章》)强调"圣人"的自然无为、大公无私;"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强调"圣人"的知足不争。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运用道家的这种自然无为、知足不争的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在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时,能够不为外物所惑,使心灵得以自由,恢复本性,从而能用更加开阔的心胸去审视自己的得失,体悟生命的真谛,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其次,道家强调守柔处弱,诚信待人。老子心中,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正善治,动善时。"(《道德经·八章》)意思是说,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在处世哲学方面,老子将水的柔弱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深谙"柔弱胜刚强"的原则。这一思想对于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非常好的借鉴价值,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人性的善良与本真,使其在待人处事中能够做到真诚守信,从而有利于其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与升华。

参考文献:

【1】沙少海等.老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孙以楷.庄子通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3】苗相辅.伦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思想道德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课程;改革;思考

大学生告别高中阶段熟悉的老师同学,步入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加强,产生无所适从的迷茫情绪,由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和日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研究,加之市场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品德修养,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改进方法。“有德无才我们培养,有才无德坚决不用”。现如今传统的政治思想课堂已无法满足他们的认知和兴趣要求,所以德育课的改革要与时俱进。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主要存在的问题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本内容关注较多,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关注的程度较低,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带来的结果是思想道德课滞后于社会实际,滞后于学生实际。面对只重视医学专业课程的学生,面对着干巴巴的教学内容,思想道德课教师应如何改变这个尴尬的局面,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思想道德政治课该何去何从?对此我有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德育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现代化教学具有多方面内涵,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本人觉得,对思想道德课教学来讲最迫切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深层次的体现“以教学为手段,育人为目的”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德育课远离学生实际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了一种:“假、空、大”的现象,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来看也不尽人意,往往出现考试成绩与实际政治水平两张皮的“高分低能”现象。如“社会公德”章节中就有“保护环境”的学习内容,但学生们上完课后在校园里乱扔垃圾、乱吐口香糖的行为还是比比皆是,考试作弊与诚信教育形成反差,这不得不说是德育教育的一大败笔。现在的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也只是满足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二是使学生对章节知识重点难点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纯粹的应试教育模式。我认为,思想道德课教学目标除了以上内容外,最大的目标应是把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与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更要懂得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行为养成,让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能够用自己眼睛去发现,用自己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以做为一名德育教育者首先应当完成这个观念的转变,即从知识型向实践型的转变。

2德育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本人所带四个班级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学生对课堂气氛活跃的单科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显然已经跟不上学生的求知欲。而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五十分钟,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是云里雾里,不留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时间,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实践教育,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重分数而轻素质。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打破这种封闭、机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如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2.1将“实话实说”栏目引进课堂,对重点难点可以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与其教师讲一些陈年事例,不如请学生现身说法,以“大学生应如何树立诚信意识”为例,用课本中的条条框框进行讲解势必会使同学们产生“局外人”的感觉,如果用这种讨论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知识点还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适时教师再进行引导、点评、归纳以达到教学目标。

2.2尝试请同学围绕所讲章节的内容提示,事先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分解讲授,以“大学生与爱情”章节为例,如果教师进行理性的讲解,可能会偏离和忽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运用情感教育手段,以一首歌曲《最浪漫的事》来导入章节学习,采用座谈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爱情的本质、爱情的特点、大学生选择恋爱的最佳时间、培养良好的爱情道德等知识点。这样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更能激发求知欲,体现学生的兴趣学习。

2.3学会“走出去,请进来”。教学可以请些专家学者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做专题报告,请各条战线的标兵模范来介绍自己的事迹或成长道路“见贤思奇”。在“请进来”的同时,试着让学生“走出去”。黑格尔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学习让同学们自己去体会,去交流,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课堂以外的世界,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结合。

3德育课程教学必须改革评价机制

大学生思想道德篇4

关键词:孔子;礼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2

引言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成为教育行业最为关注和最难攻克的课题之一[1]。市场经济的多元价值观念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规范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遮蔽中占据了大学生思想高地的多个山头,高校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急需矫正和拔高。

孔子礼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不仅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在今天的中国显示出最迫切的需要。春秋战国之际的孔子面对礼乐之崩坏提出了原则具体、内涵丰富的礼学体系,今天的社会失序更加需要孔子礼学思想的光辉重新焕发,对于高校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更是如此。不论是修身养性、孝老敬亲还是仁义道德,都是能够在今时今日的时代背景之下得到改造和继承的优秀思想精髓。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之后,孔子的礼学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理想培育、人格健全、思想净化、修养提高等方面皆有极大益处。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内涵,也能够对民族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起到实效。研究孔子礼学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关联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多种可能,是极有时代意义的[2]。

一、孔子礼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一)礼的道德规范功用

礼是立身之本。孔子认为,人离开了礼仪规范就不能成为真正完整的人,人的存在以礼教的约束为根本。孔子在这里提出的“礼”的概念不仅仅包括从前的宗教、祭祀之仪式,还包括人在社会中应该遵守的礼节。所谓君子,就应当一言一行都符合礼教规制,不能越轨、随心所欲。孔子一直强调,“不知礼,无以立”,证明“礼”是立身之本。另外,“礼以行之”、“克己复礼”、“以礼约之”都体现了孔子心中“礼”对人的格局、境界、修养的培育功能。

礼是交际原则。虽然孔子的“仁义”学说强调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和内心修炼,“礼教”思想更多针对于社会秩序的遵循,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割裂和独立的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仁”也是一种“礼”。因为对人和善、团结和谐是与人交往和立身立命的一种较好的方式,也是高尚情操的一种行为准则,当然能够成为一种“礼仪”。彬彬有礼则得孝、忠、亲、爱,这已经涵盖了社会关系中与父母、领导、朋友、配偶等几乎全部范畴。

礼是统治之道。孔子认为,为政者不仅要“仁义”,更要“尊礼”。在统治层面上,“礼”既是政权体系、权力结构、法律规制;也是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既有上层秩序,也有民间秩序,贯通了国家的全体层级。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遵循礼教秩序。

(二)礼的基本遵循原则

以情遵礼。孔子认为,礼仪这一形式化的抽象词语背后寄托的是真实的情感,因而成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在生活中鲜活存在、广泛接受。例如在对丧事的礼教规定中,就体现着臣子对君王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感怀、妻子对丈夫的不舍。在祭祀的礼节中,体现出天子对神明的敬畏和对臣民的思虑。没有这些,“与其奢也,宁俭”。也即是说,如果不怀着真情实感,宏大奢侈的礼节场面还不如省去。可见,孔子对遵循礼制的要求之一,就是内心认同、发自肺腑。

以仁遵礼。“仁义”、“礼教”难以分家,只有讲仁义、懂谦让,才能形成“礼”的局面。在遵守礼教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仁”和“敬”,待人尊敬诚恳,才能“归礼于仁”。

(三)礼的时代教育价值

礼能蛱岣咦陨硇扪水平。正由于“礼”是立身之本,通过“遵礼”才能实现自身的安稳立足和价值实现。自身修养的水平是以“礼”的外在表现为标志的,待人诚信、亲和,处事得体、尽心,不仅都是“礼”的体现,而且还是当今急需的个人品质。

礼能够改善社会和谐面貌。“礼”是一种伦理,直接面向人际沟通与交流。社会和谐的根基,就恰恰在于社会关系的的秩序井然与合理有度。通过宣扬并践行一种价值规范意义上的“礼”,社会和谐的根基将得到极大稳固,不必要的冲突和对抗将自然化解,社会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

礼能够提升社会契约程度。一旦“礼”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契约程度就会得到提升。社会成员心照不宣,彼此向善、行为得当,因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得到增强,社会安全也会得到保障。共同遵守礼法,就是最好的社会契约,并将对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等起到帮助作用。

二、孔子礼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启发

(一)对教师教育原则的启发

晓之以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根本前提是学生对修养的提高具有主动的诉求和原发的意愿。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实践无一例外地证明,被动接受和一味说教根本无法达到预先设定的教育效果,并且只会事倍功半。现代教育理论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视角也类似地提出,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建构。在教育布道这一方,教师只有通过晓之以情的“真情教育”,运用鲜活的示例和亲身的体验来为学生展开“说教”――说服式教育。

仁义宽厚,以身作则地为学生树立思想道德修养典范。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是思想道德修养培育的一大重要目的。而大学生群体的可塑性高、自主性强,在多样价值选择中怎样才能钟情于所谓“正统”的规范,做到“克己复礼”呢?抛开教育体制和意识形态因素不论,单就教育行为的收效提高而言,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用仁爱为学生树立思想道德修养高尚的模范,直接感染受教育者,实现最有力的证明。同时,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才能更加客观地对待这一事业本身,以更加宽厚仁爱的眼光对待学生,从而因材施教、耐心施教――这样的做法又在侧面为学生树立起“为人有礼”的标尺来。

(二)对丰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之内涵的启发

自我反省,克己自律。现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具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一要求的实际内涵就是学会反省、懂得自律。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他主张每个人都应当遵循对应的阶级秩序,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在今天的发达社会,任何群体都有特定的社会标签,整个社会机体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就是有赖基于契约意识的循规蹈矩。遵纪守法、照章办事并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与创新创造也并不冲突。相反,只有懂得在秩序内生存才能活得更好,方可谈及创新创造。我行我素、嚣张跋扈的人则没有生存市场,不懂得自我反省和约束就无法进步。

处事有度,彬彬有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处事张弛有度是一种分毫不差的理想标准,在社会实践中很难有人做得到。但是,处事得体,讲究礼仪也是成熟的标志和修养的体现。孔子在礼制中也强调“中庸”的概念,这并非折中主义或得过且过,而是基于至善境界的君子之道。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这也是一种应有的和谐处世之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应当包括这一内涵,以消除青年人娇生惯养、嚣张跋扈的戾气,养成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

立志L远,亲躬亲尝。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就必须给自己定下长远的志向,并且以一贯制、持之以恒;否则,就有可能变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在孔子看来,人伦不定、秩序失常,这是极不符合礼法规范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也需要强调立志和亲躬的内容,这对不仅对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有帮助,还有利于从理想信念追求的角度对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三、结语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把人才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如何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何种人才,是高校致力突破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教育事业的先驱――孔子,对于运用礼法对人施以道德教育早已有了先期的尝试和广泛的经验,因此可以说孔子的礼学思想在今天的教育界仍不过时。

诚然,孔子礼学思想的原貌是带有鲜明的封建色彩和纲常礼教性质的,一些内容在今天已经不能相适应。但是,吸取其合理成分并加以改造是完全可行并富有意义的,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大有裨益。孔子礼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在今时今日将能够得到更加深刻的解读,对教师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学生学习视角、学习目标等都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道德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的来讲就是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培养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更加合乎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的教育过程。当今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表,加强其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个人良好的道德规范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的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先进道德模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需要。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有效策略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国家文明的象征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责任。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确定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社会良好道德规范的践行者,自身行为道德是否得当,影响整个社会的风尚和个人的形象。大学生群体就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含量来讲,是现代国家发展中主要的科技人才、技术人才,也是主要的脑力劳动贡献者,良好的思想和品行不仅是自身素养的表现,也体现着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就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各个行业中个人的行为是整个团体面貌的象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生力军。一方面,应当深入学习文化知识和专项技能,拥有创新精神,热爱科学事业,为国家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在道德涵养方面也要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因为大学生从事任何行业和领域,思想品行是外在涵养的体现,道德行为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三)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个人形象的代言

大学生从事工作前必须养成的良好品行。良好的品行是指导大学生在自身岗位上取得成绩的基础。道德规范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道德活动发挥着引领和纠偏的作用。道德规范告诉人们不能作为的同时,也是告诉人们应当如何作为。就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情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就业单位长期受到重用,除了依靠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交际能力是其在岗位上长期立足,并且得到赏识重用的关键,更是与领导、同事、朋友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是自身更好创业就业的需要。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处理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事关发展的全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和实施者,受紧张的学业压力、外部复杂环境和严峻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正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共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意识的铸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的当下,诚信缺失问题、道德沦丧问题、素质过低问题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些道德素质过低的现象,例如:不文明的语言、不讲究公共卫生、穿着打扮过于低俗、乱扔垃圾;宿舍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的现象,都成为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形成的阻力。

(一)复杂外部环境给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授的大课堂,积极有利的因素对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相反,消极懈怠的思想就会影响大学生成为对各种不良行为的效仿者和传播者。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严峻的挑战。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够透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利己优先、物欲至上、诚信缺失,甚至坑蒙拐骗等一系列信仰缺失、社会风气败坏的不良现象。大学生作为与社会接触最为紧密的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紊乱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项法律体系不健全,致使不法分子为非作歹,误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法制与道德不能有效结合发挥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成为许多与极端案例的根源。如受彭宇案的舆论影响,大学生都不敢扶老人。这种种的不良习气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互联网失控而成为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发泄情绪的空间时,就会成为传播各种谣言、邪恶思想和非理性意识的工具。例如,郭美美事件、彭宇撞人案等都是这种负面情绪的无限放大,这也就在客观上阻碍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学校道德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学校

对道德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道德观念的建立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要重视培养其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强调自主意识的重要性,启发大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全国高校中,知识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如果采用这种单一的教授方式容易导致高校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道德领域出现了同样的困境:从初高中思想品德课,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主要以知识传授、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受这种授课方式的制约,部分学生都认为思品课、思政课都是讲大话、讲套话的学科,并没有多大的实际用途。因此,对于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的课程并不能很好的深入学生头脑。在思想道德的习得上,许多高校注重对长期总结的理论概念的学习,“死记硬背”、“循规蹈矩”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他律教育,忽视自我教育,重视理论灌输和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道德习成缺乏主动性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学校迈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受家庭、社会、自身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自身思想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脱节的现象,道德意识较为淡薄。首先,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九零后的青年,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家人的疼爱,容易形成“自高自大”、“事不关己”等不良思想,与社会所倡导的“团结奉献”“互助友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适应的,由此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道路上很难与他人、与同事进行友好的沟通、交往。其次,自我思想道德意识脆弱,在道德意识的养成中存在着认识偏差,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还比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最后,部分学生在道德品行的形成上还存在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现象,没有自我的判断和认识能力。这一系列因素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2]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首先,要改善社会大环境,用良好的大环境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无意识化”。“社会环境的改善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平台宣传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公众在无意识的状况下接收熏陶和感染,树立自我的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例如,在各种宣传栏、报纸、杂志、新闻广告中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3]。其次,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觉悟。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引导性作用。比如校园环境中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澡堂、操场、食堂等物质环境,也包括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名誉地位等文化环境,还包括学校的管理方式等制度环境,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改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道德建设,注重道德实践。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主体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获得,更要把这种知识和能力落实在实践中,在长期的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内在的素养,这也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最终目标。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言行不一、知行不一和躬行不力的现象,往往导致许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其实践作用。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在知识培养和实际践行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知行统一,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为思想道德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把实践道德意识作为培育思想道德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主流的、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加强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途径。第一,改革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就是要在重视传授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品德课教学时,要重视组织讨论、辩论,进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工厂、农村、社区参观调查,使他们社会实践中认识到思想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辨别、自主选择,把外界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进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4]。第二,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有意识“讲解”与无意识“渗透”并重的方法。尤其是运用具有“平等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的渗透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最后,学校教育要发挥各门课程的作用,特别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构建全方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格局。

(三)强化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行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各种手段共同发挥作用,忽视任何一种调控方式,都会削弱社会调控体系的整体功能,而道德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优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的状况直接左右着他们的精神状态、境界水平;他们的道德水平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的发展。在学校领域,教育者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学校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是个体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促进个人为自身全面发展进行的自我教育。可见,道德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个人社会化的力量和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发挥道德树人、道德引导人的积极作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能力尤为重要。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良社会风气,对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考验。因此,优化社会环境、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创建环境熏陶,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形成都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毅翔.当代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8):33-35.

[2]樊浩.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J].教育研究,2013(2):51-53.

[3]刘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16-18.

大学生思想道德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4-0136-01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具有高素质、高自主性及高自觉性等特点,但由于他们身处校园并且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因此对于各种错误思想、思潮缺乏良好的抵抗力。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一种道德层面对人的约束力量,其影响是长远、有效的。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现状

(一)社会层面较为重视,但实施力度有限

党中央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无论是在重要的讲话还是在具体的政策导向中,都着重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但在实际情况中,这种口号式、政策式的重视在具体的实践环节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容易使得具体的实践脱离原定的计划。

(二)学院层面重视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思想道德修养偏重于主观,其考查、衡量具备一定的难度,这也容易使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流于形式。在大学中,这种教育主要是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承载主体的,并且这门课的考核形式以考察为主[1]。学校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并没有进行渗透性教育,导致这方面的教育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

(三)大学生自身对思想道德修养重视不够

繁重的学习及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的重心放在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上,忽视了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建设。大学生本身的思想道德并不成熟,不能做到正确地认识一些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网络上各种不良言行的广泛存在更是助长了大学生之间不良行为、思想的出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自身在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方面是十分薄弱的。

二、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的必要性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需要

培育人才和发展科研是高校的两项重要任务,而这两项任务的实现离不开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2]。近些年不断出现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说明了对于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其思想道德修养一旦出现问题,产生的危害和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二)培养高素质大学生队伍的需要

个体的高素质并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上,更体现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上。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还停留在党、政府规定的层面,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因此不利于高素质大学生队伍的有效培养。

(三)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学生属于高级人才,对于社会发展进步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合格的人才不仅仅身心健康且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能够上升到新高度的一个重要支撑,而这离不开党和政府的规划、引领。一方面,我们需要多传播一些正能量,要建立起良好的舆论环境,让先进、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弘扬,让落伍、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更正[3];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整个社会中树立起典型,通过典型去感化、教育大学生。

(二)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但却在大学期间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在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形式上,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进行“润物无声”式的教育;二是在授课方式上要生动活泼一些,要鼓励大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教学内容上也应该与现实更加贴近,让大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三是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这门课程的比重,改变考核形式,建立起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测评,从而在学校层面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

(三)塑造大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归根结底是个体的事情,因此,无论社会和学校层面采取何种举措,最终还要依赖于大学生自我的正确认知和积极实践。首先,大学生要善于思考,对社会中的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随大流;二是不断学习,要学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三是勇于坚持,对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念、行为要勇于坚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带动他人改变,切切实实地提高大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段录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浅见[J].思想理论教育教育导刊,2014(2):28-29.

[2]方鸿志,何佳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2):80-82.

大学生思想道德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以及国家的命运。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表明了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国各个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无不强调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但是,与此同时,在以社会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仍然矛盾重重。

1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功利主义凸显,理想信念缺失。当代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已经比较成熟,能够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调整自己的人生轨道。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冲击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造成他们强调自我、崇尚自我。在理想信念层面上,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一些大学生理想太空、太大,是不切实际的,难以实现的。

(2)社会公德意识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当代大学生忽视社会公德的养成,盲目追求个性化发展,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和生活习惯。“新生代”大学生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重新审视自我,这种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但如果过度强调自我意识以及个人利益,就造成一些大学生精神动力淡漠,对金钱崇拜的现象。

(3)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和高校不断的扩招,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现实问题。很多大学生本身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思考问题的角度过于狭隘,当面对这些压力,那些踌躇满志,而且对自身期望值偏高的大学生大多数都会深受打击。进而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状态不稳定,没有勇气正视现实等一系列的问题,更甚者会产生偏激的行为。

(4)缺乏纪律观念,尊师气氛淡化。目前,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课堂纪律观念,行为比较散漫。比如,面对考试作弊现象,多数大学生只要求自己不做这种行为,却很少有人敢于同作弊现象做斗争。与此同时,进入高校后,学生忽视了与教师的感情培养,造成了尊师重教的传统逐渐淡化。

2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确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由、平等、开放等新道德,这些新道德冲击到原有的传统道德,彼此之间发生碰撞、交融和抵制。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增加,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而这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必然会造成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混乱,尤其是突出表现为转型期社会出现的价值多元、信仰危机和认同偏差等现象。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加。

(2)学校教育的疏忽。现行的大学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而大学传统的道德教育重形式、轻内容,重说教、轻疏通和引导。采用正面灌输理论的教育形式,缺乏实施有效的实践活动。这种重视道德认知教育,轻视道德行为培养的教育理念使得道德教育的成效很低,难以做到真正的深化到学生的内心。究其原因,这种理念使得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发生断裂,造成受教育者的道德欠缺。另外,高校的道德教育具有脱节性。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较以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目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以课堂教育为主,使得高校不能尽早发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所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

(3)家庭因素的影响。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被家长宠爱,没有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渐渐就形成了自私自大的心理,这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还有,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以及众多离异家庭、留守家庭,父母和子女分离的现象越来越多,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接受家庭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在我国,受过中高等教育的父母仍在少数,受自身文化水平所限,父母不能营造很好的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教育出现断层和缺失,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道路上,缺乏了最强有力的引导。

3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对策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实践教育。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少与实践相结合。但道德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实践教育,才能真正把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行为习惯,增强其辨别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设立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引导模式,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当前高校恶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应该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高校开展科学而且全面的思想道德教学内容,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树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要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也要以思想道德修养课为基础,增开人生与理想、伦理与道德、心理与健康等相关的选修课,拓展大学生视野。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不仅是学业的传授者,更是一种学生效仿的对象。高校教师是学生最为崇敬的人,如果教师队伍首先能做到以身作则,起到带头模范作用,那么自然而然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会受到影响,这样无形的教育是最为重要的。

(4)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尤其对于个别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极深的大学生,教育工作者要采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另外,建议增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通过多种渠道使得当代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5)创造优良环境,包括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家庭的亲切和谐、健康向上、精神高尚的气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做父母的首先一定要为子女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榜样,亲身示范来引导孩子的成长。另外,学校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从物质条件到校园的文化生活,从集体活动到同学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言行到学校的校园布局以及教室的布置,学校德育是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操,践行道德行为的主要环境。因此学校更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学校所倡导的道德观暗示,让学生的品德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的主导内容,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带动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我们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重新审视和思考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和创新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流的社会有用人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引导大学生成为具有优秀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山君亮,张冬英,赵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群文天地,2011(1).

[2]武晓婕.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7).

大学生思想道德篇8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一、思想道德教育创新途径——朋辈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鲜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统一,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教师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探究出各式各样的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有学者提出,现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其更为强调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关系,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并且具有超越性与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而教育主体亲和力的提升更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协调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键,不断促进教育与被教育者相互推进的主要途径。朋辈教育正是打造亲和力的有效途径,结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和激励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等,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这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教育模式,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朋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对引领思想的认同度。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年龄相仿、背景相近、经历相像、价值观相似、社会地位相当等特点。在这个群体中有着相互联系的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的途径,使得群体成员形成趋同性,更容易使该群体对某种观点形成一致认同。朋辈教育增强了教育的可接受性,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精神成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学生朋辈思想引领,培养受教育学生群体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与人生定位,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朋辈群体思想引领的辐射作用感染广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乐观奋发的校园文化氛围。

3.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队伍。大学生朋辈群体的加入,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有限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人数显然很难以关注到每个大学生,增强高校大学生朋辈群体力量,利用朋辈间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强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4.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模式的发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大学生朋辈思想教育通过推行形式丰富多样的思想教育形式,坚持朋辈教育的开放性,有利于优化当今的教育模式,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

三、高校开展朋辈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尝试

1.基于朋辈教育理论构建点面平台围绕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流问题开展朋辈群体教育,更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一种可接近性与认同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华南农业大学青马工程“千百十”计划为例,该计划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重要依托,在青马工程当中召募十名左右理论素养优良,思想觉悟较高,工作能力较强,专业技能优秀的青年学生组成“千百十”宣讲团,作为思想引领群体。同时搭建网络资源平台,以全校上千个基层班级为思想引领辐射面,开展上百场思想引领宣讲会,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等。宣讲员结合个人专长及成长经历,通过上百场思想引领活动将朋辈教育理念辐射至近千个基层班级,推动朋辈教育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

2.开展形式多样、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引领活动

2.1开展朋辈宣教活动,发挥感染凝聚作用。从主流意识形态出发,立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组建“朋辈教育”宣讲团,通过面对面访谈会、微视频、图片展等形式,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热情,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2.2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优秀青年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三下乡、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并组织开展朋辈咨询等形象生动、具体现实的思想引领活动,展现优秀学生的榜样风采,形成模范引领及互助效应,引导广大学生从实践中思考。

2.3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朋辈榜样群体的宣传。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朋辈榜样群体的宣传,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朋辈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多途径、全方面的使榜样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潜移默化。朋辈引领模式不仅将优秀的大学生由被动的教育者变成教育的施教者,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自信心和动力,而且还能带动和感染身边的其他同学,从而形成朋辈群体之间的一个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欧阳丹.浅析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高教论坛,2009(04).

[2]施翔.本科“朋辈导师制”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6).

[3]潘爱华.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

[4]杨玉翠.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6).

大学生思想道德篇9

[关键词]道德德育教师德育德育方法

一、道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道德”一词,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亦,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素质是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坚实的道德品质作为基础,是产生不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的。

1997年,美国哈弗大学科尔斯教授出版《孩童的道德智商》一书,由此将“德商”二字引入大众的视野。“德商”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和道德人格,许多学者认为,“德商”的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负责、平和、衷心、礼貌等各种美德。科尔斯教授说,品格胜于知识,可见德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

2000年,美利坚共和国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包括我们对世界的生活的态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教育所要聚焦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立德、立业。立德,就是教育学生形成诚实、守信、接受生活、崇尚自然、善于接纳他人、善于和他人合作等基本的道德素养;立业,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的能力和勤奋学习的品质。提倡化智慧为德性,重视发展个体的智慧与创造性,其核心就是提高年轻一代人的道德质量。

二、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总体看来,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普遍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中央表示信任,对前途充满信心;普遍具有强烈的成才意识,希望把服务社会与自身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展示才干,增强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想淡泊,自我中心,功利倾向较为严重。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的时代,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讲究竞争,特别是凭实力竞争。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向个人和市场双向选择,就业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社会上以成败论英雄的现实,使当代大学生不尚空谈,崇尚实力,崇尚个人奋斗;另一方面,调查表明,这一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率达到80%以上。独生子女有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往往是自主精神和依附心理集于一体,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并存,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相脱节。对成才的认识就是追求个人成功,对同学间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考虑较少,“自我为中心”这种功利化倾向是如今大学生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三、大学生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概念首先是一个道德教育的概念,教育事业首先是一项杰出的道德养成事业。然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问题非常复杂、非常艰巨,会面临很多新的难题。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将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如今,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诚信缺失、个人主义至上的消极现场,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大学生出现道德问题,应该重点从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上寻找根源。

1.重视教师德育,建立全员育人环境

要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解决高校领导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认识问题。改变以往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抓学生德育,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德育。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教师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更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强大教育力量。教师以一个活生生的人出现在学生面前,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思维品质、精神风貌,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要让学生做到,教师必须先做到。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在处理事务性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品行,注重从中华文明的道德传统中涉取营养,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和特点,建立各层次分工明确、互相衔接的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从做人的基本道理行为规范做起,建设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育人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2.“轻约束,重熏陶”,树立现代德育理念

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德育内容的缺陷和传统工作方法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在长期以来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习惯于把思想道德素质具象化,学生往往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忽略平时的思想道德引导和熏陶。这样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很难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与认同,往往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高校教师要从传统德育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树立现代德育理念。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宽松的、易于体验的环境,便于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接受与认同,从而自觉实现从道德规范的要求演化为启发式的引导,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的熏陶感染,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3.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改进道德教育水平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不仅需要道德主体的主观认同和接受,更重要外部环境的引导。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要从大局、长远角度树立大德育的概念,引导公民遵守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社会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建立全员、全社会育人的环境,让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帮助大学生确定辨别和把握社会存在中的正义与邪恶、美善与丑陋的认识标准和行为界限,解决他们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把提高道德情操变为大学生身体力行的所想所为。

参考文献:

[1]刘东辉.中国古代教化方法及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2]耿步坚.论加强大学生德商的培养.学术论坛,2005,(09).

大学生思想道德篇10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根本任务,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身上的动态性特点更加明显。如果不注意把握现今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工作便无从开展,因此,高校思想教育更应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还要从每个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工作的方法也要随着时间阶段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采取的形式也要多样,比如各类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等,这样才能吸引当代学生的眼球,才有可能使他们真正加入到我们开展的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校园文化实践诚信家长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07-02

随着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和内涵的深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根本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一个与党和人民的愿望、需求与信仰和谐统一的要求或标准,这个要求或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它包括很多方面,但我想谈的是其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在“修业”的同时加强“修身”,防止大学生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严重不成比例的现象发生。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济的多样化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很多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认为金钱至上,钱是万能的,忽视了人性、道德、亲情、友情。

2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多样化,很多大学生缺失了勤俭、节约的美德,花钱大手大脚,有一分就要花两分,从不考虑经济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

3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交往的频繁,媒体、网络在高校的应用,各种错误的思想也加大了对大学生思想的渗透。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青工作采取的措施

面对二十一世纪,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的就是转变思想,我们应该在总结和继承原来工作经验的同时探讨新的工作方法,立足现实,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现实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解决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大的方向有:

1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这个结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大学生的成才观教育紧密相联,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学生一入校就着手抓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二是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作用;三是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2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知行合一,面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脱节现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3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目标的实现相结合。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高校更好的考证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过程,把德育目标、内容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求、自得的过程,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对两难性和感觉性的价值问题,让学生在自我选择与体验中感觉到,接受德育不只是社会的要求和未来他人,而且也是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形成自律的品质。

(二)具体方面有:

1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克服技术主义倾向,即过分注重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和分数化,淡化了德育课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课,这样就会把大学德育的灵魂丧失掉,这种状况应该在学校道德建设中首先得到解决。

2以学生为中心是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即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依靠学生,相信他们,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塑造大学生的阳光心理。以学生带学生,以学生引导学生,具体的措施可以有:学生的宿舍楼交给学生管理;校报和广播站由学生主持日常工作;编播内容由学生自己安排和调整;安排学生值班岗位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3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思想道德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学生面对纷繁莞杂的社会现实和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他们排除困惑,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有适当的反应,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就最近某大学发生的跳楼事件和服毒事件都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没有抵御和排解压力的能力,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不考虑后果,不考虑自己的父母、亲人和朋友,不会考虑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它属于所有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任何人不能像透支支票的透支自己的生命,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随心所欲的处置自己的生命。

4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阵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是高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传统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应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从而达到提升校园文化水准的目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它反映着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他们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意志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表现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校园精神具有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它能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因此,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如专题讲座、影视欣赏、英语角、文艺汇演、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活动等,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升华,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5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中来,是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一直坚持给学生家长寄通知书,介绍学校在校成绩。这项措施受到了家长的欢迎,使家长和学校有了更多的联系,可以让家长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有助于对学生的教育。

6诚信教育应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院为每位学生成立了诚信档案,将学生不诚信及好人好事的行为均记录入档,如果以后表现良好,可以将不诚信的档案取掉,以激励的方式告诉学生做人做事都要重诚信,讲信誉,树立以诚实为荣,虚假为耻的观念,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7“实践出真知”。青年学生只有书本还很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能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