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十篇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十篇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6:22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社区媒体;社交工具;转型

科技发展促使媒体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媒体呈现出多样性,网络媒体在实现个性化传播服务的同时,也使分众传播成为可能。网络加剧了信息的增长,面对每天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极为分散。因此,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对于信息的选择,直接导致了人们日常接触媒介行为模式的改变,令传统媒体开始从以往的大众传播模式向分众传播模式转型。传统媒体不再尝试获取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转而追求获取特定部分人的注意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社区媒体无疑适合当下媒体的发展要求。

一、社区媒体发展面临新机遇

(一)社区媒体发展现状

学界对社区媒体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根植于各中高档社区内、形成网络化布局的新型媒体。相较于国外,国内对于社区媒体的研究较晚,起步于2004年,且研究对象较为集中于社区报刊。总的来说,我国社区媒体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作为我国最早的社区报,2001年深圳《南山日报》创刊,开启了社区媒体的首次实践。在早期创办的社区媒体中,以《巷报》、《华夏时报》为代表的第一批社区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社区报刊之外,其它形式的社区媒体尝试也在各地相继出现,并取得一定成果。比如:北京各大新兴社区依靠互联网搭建的社区网站,江西赣州章贡区联合社区居委会建立的社区广播站,杭州萧山区由萧山日报社与萧山广电局联合创建的萧山网等。

我国社区媒体的发展目前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严格来说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社区媒体。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小范围社区正成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之一;广大受众,是独立主体的同时又是社区的一员,社区媒体发展迎来了契机,但面临前景广阔的市场需求,社区媒体的发展却后继乏力。现有各种形式的社区媒体,受经营成本、媒介形式、传播主体构成等因素限制,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市社区,且数量有限,传播范围难以有效覆盖广大城市社区。我国社区媒体迫切需要快速平稳的发展,以适应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社区媒体发展迎来新机遇――社交工具

当下,全民社交时代已经到来,这股浪潮在社交工具的使用人数、媒体数量和市场占有率上均有所体现。社交工具在我国的社会交往过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社交工具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如今,作为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和交换平台,社交工具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诸如组织、企业和政府机构的传播活动中。

随着社交工具相关产品功能和软件应用的完善,其传播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企业、组织机构通过社交工具发声,传播分享信息。此时的社交工具更多的被当作是信息交流的多功能平台,而非单独作为社交工具存在,这为社交工具在传播方面对社区媒体提供建设性的帮助带来了可能。

对于社区媒体而言,基于用户参与性的社交工具,赋予用户自主生产内容的能力,而这些贴近用户日常生活的内容,也是社区媒体所需要的,这无疑减轻了一部分社区媒体内容生产上的负担。另外,用户参与社区媒体内容的制作,也是凝聚本社区范围内受众,形成身份认同感,让社区居民接受社区媒体的良好途径。再者,较以往传统媒介形式,社交平台的传播渠道较传统媒体更加快捷,传播形式多样,且社交工具作为进行社会互动的媒体,通过无处不在的交流工具和网络,对社会交往方式进行了革新,拥有更加高效的传受互动效果。这些都是当前形式的社区媒体所缺乏并需要的。

二、社区媒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社区媒体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证明了社区媒体发展的前景与可行性。但就目前而言,社区媒体的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

(一)受传统传播思维局限

对于社区媒体的开发和利用,仍旧局限于以往传统媒体思维,难以摆脱大众传播的思维定式。以《巷报》为例,定位为社区报,但是其发行区域却囊括整个东北三省,其本质依旧还是都市报,不过是为了规避竞争,才选择了面向社区的发行策略。但是作为一份社区报纸,它不再有社区报精准化、区域化、针对性强的传播特征。社区媒体注重传播分众化、传播到达率高、内容贴近本社区小范围受众。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社区媒体传播模式,但是一味的参照模仿传统媒体传播模式,对于社区媒体的发展是一种阻碍。

(二)运营依赖相关实体

社区媒体的运营无法彻底摆脱相关实体的支持。社区媒体的运营有别于大众媒体。目前并未出现类似西方国家的传统家族式经营的社区媒体,更多的是由社区组织、机构、大众媒体支持或者共同创建的。这导致了社区媒体的传播主体不清晰,而传播主体的思路和理念直接影响媒体运营。现阶段,我国社区的发展,无论是从社区文化、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等软条件,还是从社区经济发展、社区媒体消费的硬需求来讲,都不太适合独立的社区媒体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目前的社区媒体,大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原因。谋求与其它相关实体的合作固然是社区媒体当下发展的途径之一,但是也要避免在传播信息方面受其掣肘,甚至成为其附庸。

(三)内容重服务轻新闻

社区媒体并不等同于社区服务类信息平台。社区媒体是作为媒体存在的,报道新闻是其本职工作,其存在意义是参与社区文化的推动和建设。诚然,强调服务性是社区媒体有别于一般大众媒体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社区媒体的优势所在。但是社区媒体不能只是单纯的强调“社区”的概念,而脱离媒体的范畴。社区媒体过于偏重生活服务类信息,而忽视新闻报道,如此只会过犹不及,最终变相发展为类似社区性机构组织的生活服务类平台。

现今社区媒体的整体数量并不多,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社区媒体对社区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社区媒体的成长,还远不能满足越来越庞大的市场需求。

三、“新机遇”下社区媒体的发展

社交工具正日益深入作用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受众日常传播交流依赖社交工具,受众表达自我的方式受到社交工具影响,受众的思维方式也因社交工具而产生转变。如何利用它,来助推社区媒体的发展呢?

(一)借社区媒体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社区媒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社区媒体的概念,受众并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社区媒体的存在。即使有部分受众知道社区媒体的存在,也会因为媒介接触习惯、认同感不高、思维方式等原因,选择其它媒体而非社区媒体。对此,时下最受广大受众青睐的社交工具,就成为了社区媒体宣传自己的最好平台。利用拥有广大用户群体的社交平台来宣传自身,让广大受众熟悉并了解社区媒体,无疑是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此外微博上的政务微博、微信平台的公众号、百度贴吧中的各类贴吧等都证实了借社交平台宣传自身,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可行性。

(二)格局网络化,降低经营成本

社区媒体被视作是将社区内各类信息集中汇总后再进行的网络化传播载体。这里的网络化不是指互联网,而是形成网状的分布格局。我国的社区发展多以小区、街道、片区划分。社区媒体分众化传播,传播内容希望精确投放,到达率高。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社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社区媒体。对此,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一对多传播且覆盖范围较广的媒介形式,虽可以被用作社区媒体载体,但是其投入过大,受传双方互动受限,且不利于分众化传播,因此并不适合被当作社区媒体形式的首选。

基于网络和移动客户端的社交工具,目前无疑适合社区媒体当下的发展的现状。直接使用社交平台,进行内容的制作和传播,在降低了设备投入以及维护成本的同时,又可以吸引本社区居民加入社区媒体,参与内容生产。利用社交平台现有的受众群体,快速扩展社区媒体的受众覆盖范围,再逐步分化出本社区用户或者受众群体,形成最基本的社区网络结点。

(三)参与制助推传受一体化

吸引本社区居民参与、使内容社区化、更加具有亲民性、消除心理隔阂是社区媒体建设的重中之重。有别于其它媒体,社交工具对社区媒体最大的助推就是其高效快捷的互动性。社区媒体可以借助社交平台,吸引本社区内居民参与内容的生产和社区媒体的建设。本社区的居民,无疑是最为了解本社区对于各种信息的需求,这有助于社区媒体内容社区化,贴近受众。此外,传受双方共建的社区媒体,无疑会给受众带来一种身份认同感,可以消除社区媒体与受众在接受心理方面的隔阂。

通过对于社交工具对社区媒体建设的助推作用的分析,我国社区媒体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多加注意对以社交工具为首的新媒体的借鉴与运用,以推动社区媒体建设。

参考文献:

[1]贾茜、蔡雯.中国社区媒体运行模式及其价值研究[J].当代传播,2015(1):14-16.

[2]顾成华.美国社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新闻界,2013(3):67-70.

[3]付阳阳.中国社区媒体的发展路径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

[4]侯初初.社区媒体建设研究――社区新闻信息传播平台如何利用[J].新闻界,2012(8):73-75.

[5]罗自文.论社区媒体的C―3p参与式传播模式[J].新闻界,2014(15):77-80.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大数据传统媒体新媒体

0前言

大数据,也叫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2013年大数据被广泛应用,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下,很多以微博和微信为载体的新媒体出现了,颠覆了传统信息的获取与传播途径,对传媒行业的影响重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值得探讨。

1大数据对媒体发展的影响及媒体发展的困境

1.1大数据对媒体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新闻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价值,新闻传统的编写、形式、内容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智能手机的全国普及、社交媒体的发达让人们进入了一个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发现新闻,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大众化。互联网的普及化发展、电子设备的大量涌现,让新闻的时效性大大提高,而从内容上来看,大数据时代信息海量,每人每天产生很多信息,媒体如何收集重要的信息的难度加大。此外,新媒体的出现,有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媒体应用的使用文字、图像的能力,还需要学习并熟掌握用新型终端设备平台的操作技术。大数据时代对媒体的影响巨大,媒体行业从业人员应该跟住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使媒体业不断发展。

1.2新媒体的发展困境

新媒体的出现必然对传统媒体进行挑战,但是新媒体仍然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困境。典型的例子是微博的发展,2011年微博开始大肆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广泛被应用的社交媒体,但是现在,只有新浪微博还在运营,但也是呈现着入不敷出的经济状态。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微博的定义出现了偏差,如新浪微博将自己定义为自媒体社交媒体,过分强调了自己新媒体的身份,忽视了网民们需要的社交功能。后续很多社交媒体大量出现,例如微信、陌陌等,必然会产生市场和使用人群的竞争,可能会有一些媒体因此失去市场,过激的竞争对传媒业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新媒体目前面临的困局就是竞争。

1.3传统媒体的发展困境

传统媒体面临着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的出现的巨大压力,传统媒体并没有做出改变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我国新闻业属于体制内编制,用用国家的扶持,且公信力和权威性较高,属于主流媒体,相比于新媒体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传统媒体没有利用这些优势,近年来,有些纸质媒体的停刊为传统媒体敲响了警钟,传统媒体应该在时代的发展中学会适应,并改革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状态,达到更好的发展。

2大数据背景下媒体的发展特征

2.1传媒产业边界扩大

新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关系变得紧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减少了空间限制。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行业能够时时刻刻的关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全方面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新媒体广泛进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领域;现在,很多国家的政府、企业、机构都开始应用新媒体平台来信息,甚至很多政要也开始使用新媒体传播方式进行社交。可见,新媒体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对政治交流也有着广泛地影响。新媒体的出现充分的利用了媒体资源;由于新媒体的特性,使得媒体工作人员不必在特定的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工作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样,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接受到最新的和不同的信息,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社会性让新媒体调动了更丰富的社会资源。

2.2传媒产业价值链革命

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媒体的开发者不仅局限于新闻记者,原来的受众也可以成为媒体的开发者,也就是说新媒体更加强调交互性。新媒体时代,使得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者,这体现了全民媒体的性质,这是有着革命性意义的变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媒体将自己的见闻及时上传到媒体平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大数据时代的变革,让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内容不仅局限于文字和图片,音频、视频等声光电产品也进入了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中,更有4D时代的全新感官体验的产品出现。受众不仅可以体验不同的信息,还可以自己成为信息的者。

2.3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是通过丰富的内容来吸引用户,而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的方面存在着优势,新媒体在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存在优势,现在很多传统媒体也会将信息内容整理在新媒体上,使得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来讲,将传统媒体的信息同时在新媒体上也可以扩大受众群体,同时将信息的保存变得更加方便,在大数据时代下,新旧媒体的内容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语

总之,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面对大数据时代,媒体行业都应该准确定位自己的存在意义,找到大数据对自身发展的限制和影响,根据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不断完善行业的发展方式,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量巨大,受众身份的增加,媒体行业也应学会如何收集有效数据,找准方向,定位明确,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过度,21世纪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世界经济文化水平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也在计算机多媒体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并将这项新的技术熟练的应用到各行各业,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相关概念界定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处理多种表示媒体。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图画、视频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传播。现阶段,多媒体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音频信息技术

可以通过此项技术合成音乐、对不同人物进行语音识别、语音和文字的相互转换等。像我们常用的微信交流平台,进行的实时聊天,就是音频信息技术的适时运用。

1.2数据库及内容检索技术

该项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大大方便了人类的信息存储及信息应用。庞大的信息,需要一个庞大的存储空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运用了自身大的容量解决了这一问题。

1.3流媒技术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主要解决了数据不能实时传输的问题,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它可以使接受者一边接受信息,一边处理信息。

1.4多媒体监控技术

将图像、声音、检索等多种技术综合在一起应用到报警系统中。使原有的报警系统更为完善,现在的工业生产、银行安全监控、交通安全保障和防火防盗装置中,都使用该种技术。并且,还可以将数据存储以备日后查询。

1.5图像处理技术

主要为图像拼接和和融合所用。小一点的就是平常所用的简单拼图,如photoshop。大一点的应用领域在刑事侦探中起到重大作用,如嫌疑人面向合成匹配等。

2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1文化教育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变化日新月异,想要接受新的信息,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培训,将图像、声音、视频广泛结合,相互交互,提高学习主动性。而远程教育的发展,更是解决了人们时间和空间的不一致性。

2.2商业服务方面

各大型商场的演示服务,计算机触屏,还有现代社会运用广泛的微信和支付宝快捷支付,各种网上平台的交易,包括淘宝、天猫的购物;携程、途牛等的旅游出行;美团、糯米网的订餐服务,无一不需要多媒体技术的支持。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方面: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主要以大容量存储为依托,为人们呈现图像、文字、声音和动画。我们常用的磁带、光盘和集成电路卡都是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产物。其存储量打、携带方便,解决了传统阅读工具的重大弊端。在旅游、教育、娱乐界得到充分运用,加大了知识的传播速度。

2.3视频会议方面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地的经济更加紧密,各大企业的办公地点遍布世界各地。视频会议就是他们联系的重要方式,通过远程技术与异地进行交流,是办公自动化中重要的技术支撑。

2.4医疗诊断方面

医疗诊断经常采用实时动态视频扫描和声影处理技术等,简单来说在医学中常采用的彩超、B超和拍摄X光片。最常见的就是医院就诊预约挂号,体检报告单的网络查询。人类在恶劣环境中身体受到的伤害加重,各种疑难杂症应运而生,众多疾病的治疗都需要借助多媒体医疗诊断技术。

3多媒体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发展前景可观,将是未来社会生产的主要产物,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结合现在的发展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主要会朝多元化、网络化和媒体终端的部件化、智能化和嵌入化方向发展。

3.1多元化方向

这里的多元化不仅指应用领域的多方向发展,也是技术从单机到多机的的过度,从基于CD-Rom的单机系统向以网络为中心的多媒体应用过渡,解决了传统技术遗留的相关问题。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培训、商业服务、医疗服务方面有众多应用;未来,多媒体在服务这些主体时,能给其带来衍生服务;例如在教育培训方面,除了单纯的培训和远程视频方面,我们还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专业服务,需求者还可以进行纠正,以便达到自己的要求。商业服务更不用说,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做了重大贡献,未来也只会朝着更好的发展。

3.2网络化方向

由于技术进步,信息化速度加快,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相互结合起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转变了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文件处理、录像带资料长期保存、图像视频的观看等问题。

3.3智能化和嵌入化方向

S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的性能指标进一步提高,未来多媒体网络的环境要求增强,使多媒体网络的智能化发展更加完善,智能化机器人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地腹地的变化,更好的服务人类生活。

4结论

尽管如此,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不成熟因素,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电信诈骗、视频文件资料造假、黑客入侵,都是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患,也将是阻碍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的一大障碍,未来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研究需要攻克这一难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它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影响着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给计算机系统的视频、文件系统带来了重大变革。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涉及范围广,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范围也大,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将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婷.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n].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5(12).

[2]顾君忠.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微型电脑应用,1999(03).

[3]王晓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12(02).

[4]王军,韩志强.多媒体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谈.[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03).

[5]黄娟.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2002-2011年教育技术学两刊的载文分析[D].河南大学,2013.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几乎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互联网、虚拟社区、移动通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被大学生广泛使用。此种情况下,高职学生势必会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使其心理发生变化。这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此,应当从新媒体视域来了解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而积极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而努力[1]。由此可以确定,新媒体视域下积极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是必要。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的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频繁使用到新媒体,并且深受新媒体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及时性等特点所影响,使得高职学生心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交H圈扩大,交往能力下降。以网络为依托,在媒体平台上,学生能够与诸多不认识的网友进行沟通、交流,如势必能够扩大学生的交际圈。但与以往我们所理解的交际圈不同,学生的交际圈都是建立在虚拟世界之中的,这使得常常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无法自拔,相应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会使其交际能力逐渐下降,容易出现“少言寡语”的现象。

2.自主性增强,但自我意识弱化。正值青春期的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这使得他们对新鲜事物极为敏感,愿意去接触、了解新理念、新事物,相应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应用新媒体,并且受到新媒体所影响,改变自身的思维和观念,愿意自主参与各种活动或事情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影响下学生自主意识逐渐被削弱,容易迷失自我[2]。

3.个性化突出,但人格障碍增多。新媒体的虚拟空间给高职学生提供了无限自由,学生们可以通过匿名或化名方式发表言论,且不会受到任何程度的约束,如此学生的个性极大程度上得到张扬,这使得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但同时也使学生不知道如收敛自己的个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学生人格障碍增多,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偏激等不良情绪。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加之新媒体对学生影响较大,致使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佳,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自我意识方面。新媒体为高职学生认识社会、促进与社会种不同人群的沟通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对于自我概念的了解有了基本看法,让他们体会到个体存在的能动作用。而新媒体也能够为高职学生传输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使得高职学生无所适从,难以有正确的标准衡量对与错、是与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致使学生难以深受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3]。

2.人际关系方面。开放的校园环境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高职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人际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与他人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使学生的人际圈不断扩大。但新媒体的频繁使用也会让学生将新媒体视为抒感、心情、理想等方面的平台,进而将自己捆在狭小的空间中,不与学生、教师沟通。如此教师将难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明确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难以有针对性的展开,调节学生的心理。这将降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社会适应方面。大学是学生探索自我的阶段,同时也是认识社会的关键时期。新媒体的应用,可以做为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以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但学生也能够通过新媒体进一步了解社会不良现象,深受各种流言蜚语的影响,使学生对国家、制度产生一定的质疑。此种情况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难以改变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印象,调节学生偏激的心理,如此将降低此项教育的有效性,这对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4]。

三.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带来正面影响也能够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在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有效性,以便良好的调节学生心理,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1.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闪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由社会、家庭、学校、政府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体系。在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的情况下,为了良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意识,也就是无论高职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当注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视自身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新媒体思维,积极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及作用,再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进而将新媒体有效的应用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平台。网络平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能为学生提供教材以外的更为广泛的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及活动资源。基于此,在优化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之际,应科学、合理的应用新媒体技术来构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平台,收集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资源,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进而制定网上心理测评系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等,进而辅助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有效性[4]。

3.实施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传统媒介,高职学生更喜欢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交流,展现自我,这就需要教师少封堵、多疏导,少灌输、多交流。也就是积极构筑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做法是,基于新媒体的特点,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方面的审视,明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改革,实施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如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共号,让学生予以关注,在此基础上定期或这日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容及相关话题内容等,以便学生能够在日常应用新媒体时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既然要在新媒体时代切实有效的实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配备相应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如此在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B学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那么,如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呢?自然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这包括新媒体理念、新媒体技能、新媒体道德。为此,应当详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如新媒体知识与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等,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使之能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指导学生,合理的疏导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

5.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媒体使用习惯。当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加之新媒体具有多种功能,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很是青睐新媒体,利用新媒体进行沟通交流、搜索信息或传播信息等。为了避免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致使学生心理不健康,应当注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使用新媒体,也就是在高校内建立拓展网络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的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正确新媒体的利与弊,此时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健康的媒体使用习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能够明辨是非,把握自我。

6.加强体验式的教学和活动。新媒体时代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各种媒体来进行知识学习,获取信息和经验,而自身没有真实的体验或感受,这不利强化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具体进行某些事情或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容易逃避现实、情感淡漠、人际交往困难等,这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改变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弊端,在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意强化体验式教育和活动,也就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学习知识的情况下,开展与之相似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处理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等,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学生能够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结束语

当从新媒体视域来了解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确定当前高职学生受新媒体影响较大,使之心理发生变化,这给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定影响,降低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此种情况,应当进而积极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构筑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等,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万虎.新媒体视阈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5):185-186.

[2]任春梅.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16,(18):145-146.

[3]王玲.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劣势[J].教育与职业,2011,(26):81-82.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中国信息市场的日益繁荣,“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一种传播方式,微博以其交流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在带来变化和影响的同时,这种基于现实的虚拟也不可避免地拓展至大学生的心灵,对他们的思想产生撼动,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应对这一挑战,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微博的传播特征及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

微博,又称微型博客,是一个可与他人分享自己感想、意见、经历的地方,微博之所以被称为“微”,与传统博客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篇幅短小。在twitter中,所有的信息都被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并且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等随时随地发微博。

在发生巨变的新传媒环境中,微博以其简单、迅捷、开放、互动性强等特点,让碎片式的信息迅捷传播,深得大众喜爱,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其中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2.2%。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1]。再据万瑞数据的《微博媒体特征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微博”用户年龄以18-30岁的年轻用户为主,占比高达67%,而其中大学生使用“微博”人数所占比例较高[2]。由此可见,在时尚浪尖的大学生是微博客的主要用户群之一。“微博”正以其强大的功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及大学生身边的世界。

首先,“微博”为大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微博中,普通人从接受者变成传播者,在微博上即时直播突发事件,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总数的22%。如汶川发生大地震,twitter的用户在约14时35分33秒披露了这一震撼性的消息,其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超越了传统的新闻媒体。“微博”正在成为撬动中国的一个微小杠杆,具有造成飓风和海浪的蝴蝶效应。“微博”操作便捷、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即时、阅读个性化等特点,对于对时尚有天然敏感、追求快节奏生活和喜爱“指尖文化”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为他们而设的,微博的便捷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乐于用微博进行信息交流和获取信息。

其次,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大学生成人感和独立性要求逐渐增强,他们在心理上对自我满足及个性张扬的需求较大,渴望表现自己,张扬自己,实现自己。此外,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关注度高,倾诉欲、表达欲强烈,敏感度高,渴望被认同、被关注、被肯定。微博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微博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3]”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个“自媒体”,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正如twitter拥趸所认为的,twitter为世界带来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微博,作为一个相对隐秘又充满乐趣的新鲜载体,满足了他们倾诉和被关心的心理诉求。

再次,处于移动社区发展新阶段的微博,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着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网络社交平台,不仅给青年学生带来新的话语空间,也改变着他们的交流方式,即从以门户网站为中心的“点对面”传播模式向以个人为中心、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网状”信息传播的转变。微博创造了一种新的交互方式――“背对脸”follow(跟随)式,它无须与人“脸对脸”交流,却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交往,呈现出一种纵横交错的立体交互模式[4]。开放、平等的交流方式为大学生营造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发展空间。“微博”之间的交流由于没有面对面的尴尬,大学生容易表露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方便快捷地与他人沟通,进行网络信息交换。满足了他们进行健康愉悦的社会交往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归属群体得到爱与尊重理解的情感需要。

二、“微博”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预测,“微博用户的爆发性增长将出现在2012年-2013年左右,市场将在2013年进入成熟期。中国井喷式的“微博”发展昭示着网络世界“微博时代”的到来[5],微博以其显著的优势,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等学习、生活方式,也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虽是虚拟空间,但绝不虚无,汇集了各种信息,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获得社会的瞩目。新媒体对于中国媒体格局的最大影响就在于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信息传播功能的不断增强。网络空间以不可估量的速度不断延伸,网络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极大地发展了公开的“显”传播以及与其相对应的隐蔽的“隐”传播,新媒体的隐性传播渠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构建,对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对于公众舆论引导的挑战应该受到重视。尤其是对于新媒体主要用户群的大学生,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对舆论引导的影响更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

在网络海量信息爆炸般增长的年代,我国传统相对单一、同质的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媒介平台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大学生所能接触的信息和内容,也给不良信息的传播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大学生在拥有更多资源条件和资讯选择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从媒体传播和媒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对于新兴传播媒介的认识和相关网络监管的规章制度都是相对滞后的。目前我国有关调整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并不健全,由于对被称为“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的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传播者的非专业化导致虚假信息不断增加,大学生在信息阅读和选择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垃圾信息干扰大学生识别判断自己所需的信息,一些暴力、色情的网络文化垃圾也通过这些渠道传播到广大学生中。

然而我国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整体还是处于低层次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侧重在媒介的技术层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媒介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大学生渴望认知和了解新事物,并对新事物有极强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在行为上,他们往往表现出对旧事物的排斥和对新体验的追求,然而大学生的心智相对还不太成熟,对信息辨析力还较弱,很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大学生们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未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此外,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竭力利用网络信息超越国界传播的渗透性特点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在网上建立诸如“”、“”等网站进行价值观的渗透等等。各种非主流文化与消极价值观念如果占据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必然影响他们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就需要高校积极探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模式,创设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效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辨析能力,使他们在各种媒介信息包围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提升高校文化层次和品味,构建和谐校园。

三、“微博”持续发展,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应对

1、实现和谐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对接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和哈罗德•尼尔斯都认为,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以离散性、多元网状的立体性结构和运作模式为特征的网络文化,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产生和存在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作为一种全新文化形态的网络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文化表达的重要传播平台。而我国现阶段正在大力推行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和谐文化,包含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某些方面来说,和谐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将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度重视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这就说明网络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敌对势力竭力利用网络信息超越国界传播的渗透性特点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论及我国时曾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企图毫不掩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强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性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既当把关人,又当引路人,以实际行动赢得青年。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他们能否接受和怎样接受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能否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这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高校要认真研究网络的特点,密切关注网络发展新动向,善于利用这个重要平台开展工作,迎接挑战,掌握网上斗争主动权。

3、切实转变观念,坚持正确的传媒导向

高等学校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技能方面,而且体现在全面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道德观,以及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传媒本身所具有的宣传、教育、鼓励、引导和批评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决定了传媒必须努力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研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稳定工作服务,不断丰富工作的新手段,开拓育人的新空间。因此,在高校传媒还负有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的职能。

作为教育主力军的高校,切实转变观念,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努力将现代传媒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信息和各种信息资源,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实现自我,参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坚持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传媒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传媒导向,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侵蚀,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4、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与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最终融合,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它的成功推广不但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每位现代社会公民的自觉追求和参与,每个网民都应自觉实践网络道德。作为道德主体的大学生应该自觉地养成自律意识,自觉建立起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内省机制,在网络社会中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高校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阵地,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指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媒介信息和各种信息资源,让其了解媒体语言,懂得媒体再现现实的特性,反思媒体信息的意义,分析媒体组织和传播影响及效果,变媒介消费的自发状态为自觉状态,提高他们的信息免疫力。同时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注重培养大学生对媒介社会的责任感与能动参与精神为最高追求,增加“网德”教育,促进大学生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培养大学生内在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念,把握方向,拒绝堕落,真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网上网下联动的机制,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2011-07-15/2012-02-19.

[2]媒体特征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eB/oL].省略/html/article/2010/0819/20100819092152827.shtml.

[3]140字发言限制将平民与莎士比亚拉到同一水平线[n].南方都市报,2010-03-03.

[4]百度百科[eB/oL]..

【作者简介】

李杉(1976-)女,回族,云南蒙自人,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法学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上接第183页)

作,开辟企业实训基地,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去企业打工或实习,以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同时,建立专业的由高校创业导师和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咨询指导队伍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加大对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扶持;加快建设创业信息平台,方便大学生创业者查询各个行业比较完整和真实的信息,为大学生创业者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佚名.冒险精神待回归―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低于1%[J].职业技术,2007.(01)43.

[2]朱健.解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三年之痒”―以上海某著名工科高校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01)70-73.

[3]olson,p.D.&Bosserman,D.a.attributesoftheentrepreneurialtype[J].BusinessHorizons,1984,27(3)53-56.

[4]龚丽,谢丽芸.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2009(3)68-72.

[5]王玉帅,尹继东.江西地区创业者创业动机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8.(05)82.

[6]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nGo组织;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近年来,社会化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且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社交网站的发展极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距离,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概念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一、社会媒体营销及其对nGo组织的影响

社会化媒体营销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助平台和媒体通过传播、资讯的方式处理公共关系和维护开拓客户服务。一般社会化媒体包括工具包括论坛、微博、豆瓣、人人这样的社交平台,还包括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社会化媒体的高度数字化信息,使得人们能通过数据分析较快且准确定位于目标群体集中的传媒平台。

通过转发日志、分享图片或上传视频音频,使网民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大众对公益事业的参与监督都变得简单可行。这一方面将加剧nGo组织财务、项目透明化的压力,但同时这也是一个绝佳的宣传机会。nGo组织在媒体平台上将财务的透明度提高,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其公信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nGo组织如果合理和创造性的运用社会化媒体营销对组织本身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二、nGo组织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nGo组织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认识和利用较早,且已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体系。一般情况下,国外的nGo组织在网络上都有自己较为完备的主页,且有专人负责网站的维护与更新。定期活动资讯,更新活动介绍。开拓自己的公益社交渠道,促进有公益心的人群线上线下互动。同时他们还有效的利用twie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推广宣传自己的公益理念和公益活动活动、进行志愿者招募。同时提高财务透明度,在网站将其公益项目账务公开,接受大众监督,获得公众对其公信力的支持。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使得许多国际性nGo组织得到高速发展。

(二)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的nGo组织发展属于晚发外生型,受国情的限制,其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国都与国外有较大的不同。由于资源的匮乏、规模的有限,专业人才、专业教育不足的问题,使得整体质量良莠不齐。近年来频发的公益资金挪用,空壳公益项目,与商业相勾结的公益活动,更使得公益机构的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发挥nGo组织的社会功能对国家、机构、工作者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有部分组织意识到了传播营销的重要性,但传统传媒领域中的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资源使用上等多方面都与nGo存在不兼容状况。

目前我国的nGo组织已开始广泛使用这种方式去运营,然而除了一部分时效性特点较强的受到广泛关注的微博活动外,众多nGo组织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低成本、全球化以及潜在的巨大影响力使得社会化媒体成为nGo组织达到并实现较高目标的理想渠道。如何使理想渠道成为现实成为目前nGo组织研究发展的重点。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在我国草根nGo组织组织发展中的运用

(一)我国草根nGo组织组织的发展困境

我国的草根nGo组织在汶川地震后日趋活跃,发展迅速,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反映公众利益诉求、提供和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舒缓就业压力和推进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整体而言,我国草根nGo组织的发展仍十分脆弱,存在着普遍规模小,能力弱,社会公信度不足等问题。而制约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受外部环境的挑战与草根nGo组织自身的挑战两方面共同影响的。

从外部环境上来看,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对nGo的了解与认知程度还非常有限,且公众对于nGo的认识和了解一般都是通过媒体、网络的渠道所实现,而新闻媒体则是一种时效性强,更新率非常高的传播方式,因此公众通过这一渠道来认识了解nGo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随着新闻热点的迅速转移而缺乏持续的关注。

从其草根nGo组织自身上来看,由于其本身存在规模有限,资源匮乏,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使得这些组织也无暇顾及到营销传播的问题,而即使其意识到了营销传播的重要性,它们也会在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资源使用上依赖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而与这些传统的媒体合作则具有比较高的难度和不可控性。

这体现在一方面大众传媒对于新闻的曝光与支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那些不具有独特新闻性的信息很难获得媒体的关注,而一般草根nGo组织参与的事件的新闻很难获得媒体的青睐。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虽然也提供了广告这类形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但是面对高额的广告费用,也使得草根nGo组织们望而却步,且nGo本身作为一个公益性机构采用这种高额广告投放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很容易受到公众的质疑与诟病。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运用可以带来的优势

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形式,本身具有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社区性和低成本等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为这些草根nGo组织提供一个较低门槛的传播基地,以及一个相对便利的沟通渠道、和更精准的目标人群。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参与性方面,与传统媒介由其自身掌握话语权不同的是,社会化媒体能够使更多的用户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传播当中,能够自己创造内容,既是自己的受众也是内容制造者。

因此草根nGo组织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通过这个渠道来宣传组织的宗旨,树立组织的品牌同时还能招募和吸纳更多的志愿者或是组织成员。目前,已有许多的nGo组织在社会化媒体上建立了站点。它们利用这些站点传播组织信息、更新项目进展、开展网络活动。一些先行者,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在社会化媒体上获得了为数不少的拥戴者。

其次在公开性方面,一方面为公众们自由的使用参与社会化媒体提供了自由的环境,另一方面,这种自由与公开也恰恰成为公众监督nGo组织的一种手段和方式,nGo组织也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及时的信息、分享、反馈等与公众在社会化媒体上展开深度的交流与互动,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公信力。

再次社会化媒体实质上为nGo组织与公众之间提供了一个长期沟通与互动的平台。相较于传统媒介方式,去掉了广告包装背后的那种隔阂感。通过这种直接和长期的交流互动,双方之间也会逐步由陌生走向熟悉,同时也拉近了与受众间的距离,更易获得支持。

最后社会化媒体的社区性和低成本,又能帮助nGo组织找到网络中的公益“圈子”,从而找到合适的目标受众。并且即使是在nGo组织运营费用缺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数字网络等形式进行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一方面这减少了营销所涉及到的实体费用,如广告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大众在网络上的互动反馈,帮助nGo组织进行评估改善。

四、策略探讨和建议

nGo组织的营销传播与企业不同,但是二者都是为其自身宗旨的传播而服务的。在营销方面,nGo组织可以借鉴企业的传播与管理方法,去推动自身品牌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效发挥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手段的作用,一个好的营销策略的建立能偶帮助nGo组织更加有效率的实现自身的组织使命,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需要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特点,有针对性有价值的内容。以往传统程式化的新闻语言或是口号在当下不易获得受众们的关注,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新闻形式来向受众宣传nGo组织的理念,如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言之有理的观点;幽默搞笑的段子、图片或视频;具有艺术性的视听文件;测试、游戏等有趣的应用等,通过这些形式来使受众产生共鸣或认同感。

其次也要注重对于线上网络形式的管理与宣传,这表现为可以通过微博、人人网、微信等消息,并及时的回复用户的反馈、提问等,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同时可以设置一些便于参与的线上网络活动,如“随手拍公益”、或是有趣的小测试等,让用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参与公益活动,同时也达到了再传播的目的。

最后要注重打通线上线下的渠道,整合营销,借助企业、或是大众媒体、网络媒体的资源优势,通过以电子商务、自主创办SnS社区和客户端与应用软件的形式,进一步建立组织的品牌形象,推动组织的价值使命传播。

参考文献

[1]纪丕霞.我国草根nGo发展的难题分析[J].科技信息,2006(01).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会发展;结合;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620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运营、个人信息终端设备(pC、智能手机等)的日益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互联网世界中最热门的话题,并成为席卷全球的公众信息平台及巨型媒体平台。作为全球范围内的新兴社会现象,社交媒体具备“双刃剑”特性,既可以是传播利器,又可能成为“数字化野火”,其蓬勃兴起和飞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深刻而复杂,因此,需要更负责任和更先进的管理,全球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着手研究社交媒体发展的战略及相关信息管理政策。

1对社交媒体的理解

社交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表现为SnS、博客、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可供无数个节点(用户)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和传播。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将社会化媒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表达性社会化媒体,包括博客、微博、Youtube、Facebook、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以及其他各种社交性网站;另一类是合作性社会化媒体,其中包括维基百科、Rot-tentomatoes和Craigslist等网站。社交媒体兼备着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具有互动性、高效性、开放平等性和廉价简易性等四大鲜明特征。

2社会管理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

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部门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与良性发展,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管理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任何国家,一个稳定的、和谐的与发展的社会都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管理。有效的社会管理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稳定、有序、和谐的保证。

综观国内国际社会管理改革的若干范例,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管理的“社会化”趋势。如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使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畅通参与渠道和完善参与机制,使企业公司、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中来,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可见,“社会化”的趋势不仅体现了社会参与管理一种的内生要求,而且也体现了政府作为一种外生力量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社会化”的要求。

第二,社会管理的“基层化”趋势。如通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来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等基层层面的改革与创新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可见,“基层化”的趋势不仅为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而且也为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基层平台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三,社会管理的“综合化”趋势。如通过建立综合社会服务中心、综合保障/救助体系等实现一体化、集约型的管理,从而改变原来分散化、粗放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如通过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管理机制,改革原有的双重管理、多头管理弊端。可见,“综合化”的趋势体现了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公共管理效率的要求,从而优化了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手段和方式。

第四,社会管理的“互动化”趋势。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治理模式,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合作共治,如通过创新国家和政府的领导方式和社会公众参政议政机制,实现国家、政府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有效互动。可见,“互动化”的趋势打破了原有垂直单向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从而构建了水平式、网络化的合作互动的社会管理模式。

第五,社会管理的“网络化”趋势。严格来说,社会管理“网络化”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社会管理越来越依托于主体网络化的关系建设和结构建设(这是从社会性的角度,看待管理主体关系和结构,是相对于传统管理关系的层级式而言的),这是社会“网络化”;二是指人们越来越依托于网络媒介进行社会管理的状态和趋势(这是从工具性的角度,看待网络媒介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和功能,是相对于其他的传播媒介种类而言的),这是工具“网络化”。社会、工具两个“网络化”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和升华。

3社交媒体及对社会发展影响分析

目前,中国很多城市同样面临着社交媒体全面爆发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尤其是当前大多城市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承担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型都市和智慧城市的重大使命,如何评价和顺应社交媒体发展的历史潮流,开辟国际传播新战场,并与时俱进、趋利避害地推进其发展,是迫切需要各级政府、行业和公民等各方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在社交网络快速、多样化发展和全球化过程加速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情况下,国内外很多城市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研究社交媒体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升城市形象,通过新媒体体验城市新生活。

以新型城市发展为契机,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的实施,充分展示城市的新形象,同时让市民尤其是青年通过移动互联网体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参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之中,享受新媒体带来的“参与式管理”的乐趣。

(2)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通过从整体考虑城市的社交媒体战略,把公众作为全流程的参与者,公众可以参与创造新的服务、制定国家政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则需发挥各种有利条件创造公众参与的环境,真正实现从“政府向你”向“政府与你”的转变,通过为公众提供好的网络社交平台,调动网民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建设文明网络社会的践行者;充分发挥网民参与城市发展、社会建设的热情,激发网民对城市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共识,以有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3)创新政民互动的社会管理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交网络创造了一种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大大增强了社交网络大众媒介属性。民众表达的渠道得到拓展,人们的诉求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释放。与过去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相比,社交网络海量信息碎片化,声势大,透明度高,转移快,互动性强。通过社交网络,网民可以对各种社会热点,积极发表意见,广泛参与社会管理,逐步形成政民互动的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4)加强社交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

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互联网建设和运用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为放大正面声音、回应社会关切、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对开展舆论引导、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带来了新挑战。通过积极引导、主动建设社交网络,建立网络舆论自净与对冲机制,缓冲碎片化和激进化的情绪,全面展示社会真实意见构成,解释公共治理的复杂性,促进官民沟通,就能改善互联网舆论生态。

4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有益启示

4.1加强舆情引导,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正能量

社交媒体在国内的日益普及和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宽了公众的舆论空间,公民话语权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享受到民主和自由红利的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大量网络信息中也掺杂部分不良和虚假信息,对社交媒体的网络环境带来的显著的危害。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也是执政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政府执政的软实力。对此,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强社交媒体建设,并坚持先疏后堵的原则,除采取必要行政和技术手段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之外,也应积极通过权威新闻论坛和社交媒体账号等渠道,主动向社会官方信息,从而拓宽舆论阵地,抢占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形成具有公信力的官方信息机制,降低虚假信息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树立正面舆论导向,疏导网民情绪,将其整合和形成积极、健康、有序的主流舆论,并推动社交媒体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中传播更多正面信息,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4.2鼓励网络问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和变革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展现方式,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管理的需求更为迫切,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治国理政的新平台。面对日益兴起的网络民意力量,政府部门应积极正视并加以引导,鼓励网民通过合适的渠道和方法进行网络问政,参与社会管理。

4.3推动网络宣传,扩大城市影响力

目前,全国政府机构和官员开通微博数量已超过6万,这为公民网络问政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基础,但活跃率相对较低,对网民诉求的响应也不够及时。未来政府应顺应时展要求,继续借助社交媒体充分实现官民之间的互动,体察民情,掌握民意,引导民众通过网络关注和参与政治社会活动,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全国很多城市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广大网民尤其是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网络问政不仅是公民民益意识和责任感提升的表现,更体现了公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努力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玲华,任英伟.公共关系中的人际关系[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2223.

[2]袁祖社.社会理性的生成与培育——中国市民社会的价值理想与实践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2009:6.

[4]HowardRheingold.theVirtualCommunity:HomesteadingontheelectronicFrontier[m].London:mitpress,1993.

[5]叶琛.网络社区,一个需要放在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的话题——对公共领域、网络社区及民主化传播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校园文化彰显着大学独特的精神特质,是大学全体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大学创造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它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融入大学师生的生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新媒体所创设的话语语境。

一、新媒体的内涵、特点

1.新媒体的内涵。

纵观媒体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媒体形式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所谓“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从平面到立体、从纸张到数码,无不体现着新旧媒体之间的更替。从这一角度来看,新媒体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过这种理解与本文试图探讨的“新媒体”内涵相差甚远。回顾“新媒体”一词的出现,我们发现它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67年,美国人G•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他指出,新媒体是利用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国内外专家对“新媒体”的定义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新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不可分割性是毋庸置疑的。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蒋宏和徐剑认为,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当下,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电子设备为载体的“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有的学者将其通通划到“新媒体”的范畴,带来了“新媒体”概念的泛化,分类逻辑的混乱。比如说电子报刊、移动电视、楼宇视频等,也试图加入新媒体的行列,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不合适的。应当注意,新型的载体并不势必带来传播方式的革命。以上所列举的新型媒体形式,是传统媒体借助新技术继续发挥影响的途径,并未实现“新媒体”在人类信息传播和交往方式上的革命性影响。这个问题的焦点就在于,“新媒体”到底“新”在哪?尼古拉•尼葛庞洛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以“被动”和“互动”在旧媒体和新媒体间划出界线,这一点是广泛引发人们关注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源,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信息源的广泛性、信息获取的个性化。综合来看,新媒体,或者更准确地说,“网络化互动式新媒体”,应当是指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间更广泛、更快捷的互动式交流,使得受众主体性大大增强的传播形式。

2.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开放性。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准入门槛低,用户进入互联网便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形式多样的个人主页,如微博、博客、空间、豆瓣等,各种组织单位或趣缘群体的bbs、贴吧、论坛等,都可以成为网民的发声媒介,不论是关乎个人喜怒哀乐的生活琐事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时政要闻,用户都在发言权上享有较大的主动性。传统媒体信息的发出往往要经过较为严格的审编程序,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从事相关工作,对于非专业人员而言,在大众媒体上公开发表个人意见具有一定的难度。新媒体的开放性就主要体现在大众对话语权的接近,公众逐步渗透到媒体的议程设置过程中。二是交互性。在新媒体的话语语境中,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是相对的。如果说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一对多”,那么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是“多对多”。美国《在线》杂志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新媒体使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所谓的传播的受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聆听者,而是更多地承担起评论者、参与者、创造者的角色。传统传播领域的疆界逐渐消解,公众参与公共生活、新闻消息、表达个人观点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明显提高。它给在传统媒介中无发言权的“沉默的大多数”提供了说话及消息的机会与权利。三是虚拟性。网络为其用户提供了一张复合型的数字名片,在网络媒介中人们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了个人的虚拟生存空间。匿名的状态下,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充分展示的自我诉求会在网络世界中得到释放。这样的虚拟身份对用户来说其影响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个体的愿望得到满足,个性得到极大程度的彰显,比如说,现实社会中的沉默者可能成为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现实中的离群者可能成为社交达人;另一方面,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对个体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严峻考验,比如,网络中经常出现的不负责任的造谣生事、恶意诽谤等恶劣事件,网民经常性地浏览不良信息的行为等。同时,应当注意到,网络匿名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比如说,人们以网络昵称混迹于qq群、论坛、贴吧等,往往是与自身的兴趣爱好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群体内,网络身份代表了个人的真实身份,个人的行为举止受一定群体舆论的制约,和现实世界一样,人们也会维护自身的网络形象,此外网络行为发出的ip地址为网络管理提供了依据,网络实名制的推行也在进一步探索中。四是即时性。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以及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个人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传播到网络上,并且实时查看他人的反馈信息。这种传播方式集快捷、海量和原生态等特点于一体,越来越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重要渠道。如今,一些由网民推送到网络上的热点新闻经常成为各大媒体争相追逐的新闻材料,新闻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新媒体的信息周期远远低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容量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此外,新媒体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日趋融合,网状互动型传播结构日益发达,创造了全新的交流环境,对时空界限的超越功能越来越强大。同时也应注意,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源的多样化对原有的传播秩序造成巨大冲击,舆论引导的难度日益加大。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变化及特点

1.开放性。

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外社会文化的交流,校园文化的社会性逐步增强。通过便捷的信息沟通媒介,大学生对校园内外的时事热点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显著提高,传统的所谓“象牙塔”似的大学校园正逐步迈向社会生活的中心。便捷的信息传播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度,大学生的观察视野更加广阔,意见表达更为自由,使得大学校园文化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2.多元性。

由开放性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大学校园文化呈出多元并存的现象。由新媒体所创造和传播的多元信息无所不在地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都受到网络文化的重大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一是体现在校园中既存在主流文化,也存在复杂多样的次文化;二是体现在校园文化群体以及文化形式多样化,比如说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各专业的特色文化等等。应该说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色彩斑斓的大学校园文化也是整个社会多元文化交织的一个缩影。

3.互动性。

新媒体搭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交流互动的信息高速公路。从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到间接的文字表达,到电子设备如广播、电视更加立体丰富的传播方式,再到今天的网络社会,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球村”的形象越来越明晰。传统媒体(一般来说就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在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传播内容往往是经过传播者较为审慎考量、筛选过的,大众通常是作为旁观者出场的。与之相比,新媒体正逐步使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大众传播的生成过程之中。通过社交网络,如微博、人人、qq空间、博客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融合度上升。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高,同时也是社会中思想极为活跃的群体,他们乐于并善于运用网络抒发自身的喜怒哀乐,开展人际交往,以及对时事热点阐发意见,使得校园内的信息交流以及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信息互动呈现出颇为活跃的状态。

4.丰富性。

信息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信息的大爆炸。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超链接形式串联起来的呈现网状结构的人类智慧库规模越来越大。值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契机,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发展平台得以拓宽。与传统的读书、看报、听广播等信息获取方式相比,通过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网络数据库等网络平台获取信息更加快捷高效,这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由于网络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网络信息也存在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感觉敏锐的特殊群体,多元的文化趋势,多维的价值视角必将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对新媒体使用不当或者依存过度,使大学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剧。

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日益频繁,在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大繁荣景象的同时,也给我国文化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胁。在信息社会,谁的技术更先进谁就掌握更多的发言权,这种情况极为常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在文化交流中享有更大的主动性,试图以所谓“普世价值”干预他国文化发展,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亦不能脱离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大环境,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西方先进的学术观点、科学技术、管理制度等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积极借鉴,但不容忽视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在腐蚀着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问题对国家凝聚力来说至关重要。在文化价值观上的摇摆不定会进一步影响到一个人的国家观、民族观,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问题不容忽视。

2.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冲击。

主流价值观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主心骨。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如何凝魂聚气,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摆在当前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群体较为敏感,对社会热门问题关注度高,但是自身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成熟,想法过于理想化,情绪极易被煽动。开放的网络平台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为多元文化的涌入大开方便之门。不负责任的谣言、不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反动信息、消极萎靡的价值观念等对校园主流价值观的构建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弘扬青春正能量,唱响校园主旋律,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相协调、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抵御多元文化冲击。

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下降。

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特别强调灌输的作用。灌输是通过针对性、计划性较强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大众传播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比如说,宣传内容准确、严密、规范;思想观点直达受众、信息损耗小、宣传效果显著;预设性强、计划明晰、循序渐进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忽视个性差异,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极易使人产生排斥感,尤其是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中更显得与时代脱节,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对用户主体性的尊重,调动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同时纷杂的信息、多样的传播渠道淡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4.大学生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问题凸显。

新媒体使大学生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地姿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拓展了他们的人文视野,便捷了信息沟通,扩大了人际交往,越来越成为广大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大学生不能对这一工具加以善用,就会对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工具的过度依赖,反而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成为离群者,“宅男宅女”“低头族”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新媒体的运用本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然而工具的滥用使之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危害人的发展。例如,互联网为人们呈现了庞大的知识网络,为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便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作为信息的一个节点,在这张信息网上追根溯源、触类旁通,找到相应的参考。但是,凡事问“百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懒惰因素发酵,只求简单表象答案,不求甚解,不注重自主思考,创新能力下降。新媒体为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其心理诉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然而层出不穷的社交工具、网络社区,使一些人沉溺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交往,网络依赖症状突出,致使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相割裂。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当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环境造成的新变化,并作出积极应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核心价值观的竞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凝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核心力量。“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稳定器。”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媒体的发展为多元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文化交锋无处不在。发挥“稳定器”的引领作用是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应把涉及个人、国家、社会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既遵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回应时代精神,以崇高的价值追求引领人、昂扬精神品质鼓舞人、丰厚的文化内涵滋养人,弘扬正能量,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种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观。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积极应对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的挑战是时代交给各高校的重大课题。队伍建设是贯彻学校文化建设精神的重要依托,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航人,负责任的信息技术工作人员是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护航员。校园文化工作者要积极利用新媒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如通过校园BBS、学校公共微博、学校网站等媒体平台健康有益信息,与学生积极互动,增强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同时做好校园网络环境的“把关人”,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又是校园文化的享用主体,归根到底,校园文化建设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新媒体塑造了一种更为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解放,使模式化、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愈来愈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积极引导学生认同校园主流文化,同时鼓励他们为校园文化多样性贡献自己独特的色彩。

4.教育与引导结合,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起主导作用,同时不应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对话,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信息、生活经验、态度情感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师生关系是一种天然的矛盾关系,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促进教学活动呈现出生动的生成过程,知识的传承、灵感的启迪、情感的积淀都蕴含在这对矛盾关系中,贯穿在日常生活里。校园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学生的自觉领悟实现的,教育活动必须与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心理疏导联系起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完善规章制度,保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性。

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克服自发性、盲目性的不足,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使人们的网络行为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是创建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的必然要求。在社会层面,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网络立法,增强全社会的网络规范意识。就高校而言,在充分运用新媒体发展校园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不断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规章制度,使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发声,开放、快捷、海量的信息高速公路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形成了挑战。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而言,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文化受到冲击,校园亚文化层出不穷,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愈发多样化,校园文化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新媒体造成的环境变化,善于运用新平台开展工作,引导校园舆论,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出适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J].中国记者,2003,(5).

[3]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开展,高校学生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探究。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全面寻求科学的干预措施,对于大学生稳健成长有不可忽视的实际价值与理论价值。同时,自媒体时代的带来,一些自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作用日渐被挖掘出来,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效用。因此,探索自媒体时代下,进一步探索基于自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阐释

心理危机指的是个人使用普通的应对措施无法有效处理当前所碰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而陷入过度抑郁、痛苦、自卑乃至无法自控、无法自拔的状态。而心理危机干预通常是指教学单位对于呈现出心理危机形态的学生采用有关举措,防止由于心理危机引发的伤害活动产生或者把伤害活动导致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其生命的安全,让其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提升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水平,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学习与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有两个:第一防止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第二,恢复心理健康。其适用于人格健全与处于暂时困难境地的个体、家庭、孩童自我伤害等状况。

二、自媒体的运用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重要意义

结合目前高校学生的特征,心理健康从业者一定要改变思想,摸索新的教育形式与途径,应用自媒体为大学生服务,有效提高高校大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

第一,自媒体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创造了全新的途径。信息网络时代,自媒体快速传播海量信息,构成打破时空制约的信息体系,带有显著的信息量巨大、涵盖范围广泛、传播迅速、内容多样、互动性强等特征。微博、论坛、QQ等自媒体是以实际的社交网络为基础构成的互联网交流圈,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上自己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碰到的难题、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对于增强师生间的了解与交流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自媒体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在自媒体平台上,所有的个体均同时是信息者与信息接收者。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利用自媒体能够为高校学生传输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也能够从多种途径获取高质量的心理健康信息,从而在帮助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同时帮助其他同学。

第三,自媒体的便捷性让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模式得到了很大丰富。高等院校普遍运用的讲座、心理辅导活动、课堂讲解等心理健康教学形式的实效性在大四学生面前大幅降低。互联网时代,论坛、QQ、微信等采用独具特色的形式体现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采用图像、视音频等形式,将有关教育内容快速推动给大学生,大学生可依据自身需求在恰当的时间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大幅提升了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

三、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

自媒体时代下,自媒体作为有效地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手段,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运用中,应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二是,注重预防,强调生命教育和危机应对方法的习得;三是,坚持危机干预果断准确,及时有效的原则。在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

高校通过运用自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着力实现下列目标:

一是,心理危机干预对处于心理危机状况下的个体或者人群采用科学、高效的举措,让其最后打败危机,恢复心理平衡。

二是,利用心理危机教育与传播,增强高校学生对心理危机的认识,提升其承担挫败的能力与情绪激励水平,为应付危机奠定基础。

三是,利用心理咨询等有关干预措施,帮助处在危机状态的大学生正确看待现实状况,重新认知危机,尽早恢复心理健康,科学处理危机,且掌握恰当应对危机的战略和措施。

四是,经过提供恰当的帮助,防止或者减少高校大学生产生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的事情。

五是,经过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防范机制,力争实现心理困扰早防范、早发觉、早判断、早应对,防止或者降低危机给高校日常工作的开展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委员以及宿舍长的培训

自媒体时代下,加强宿舍长与心理委员的培训力度,拓展培训范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职业化,使之更好地运用自媒体来有效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具体如下:

一是,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加入各个宿舍的舍长,能够构建优良的信息反馈链条。依据当前高校学生的特点,其的社交关系最基础的是构建在同宿舍的人之间,其一同吃,一同住,互相之间比较了解,构建了较为信赖的关系。为此,宿舍长充当着同学间倾诉、交流、协助、扶持、指引的角色。心理学领域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是班委与舍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依托,为此,应当增大对舍长与心理委员的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

二是,经过定期给舍长与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了其的工作开展水平。舍长与心理委员应当全面运用各种工具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全面发挥自我的功能,结合现实生活和同学们的心理状态,以班级或者寝室为单位举行心理健康橹魈獾幕嵋椤⒆橹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话剧活动等,构建本班同学心理档案,且及时进行更新等。

(三)依托自媒体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

全面应用自媒体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详细而言,可从下述几点着手:

一是,学生自身的媒体素养与网络道德的提升。互联网空间具有显著的虚拟特征,此便决定了对其加以管控并非易事。在师范类高校开展互联网舆情管控工作,应当把他律和自律有效融合,将重心置于大学生的互联网道德素质提升上。高校学生应当增强网络自控水平,提高互联网品德水平,单单依托外界的制约无法让大学生深入认知自媒体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为此,高校学生作为自媒体的运用者,一定要提升自律水平,科学看到自媒体存在的不足,合理运用自媒体。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高校生自律水平的提升不可以抗拒自媒体为代价,应该让其科学的意识到在运用自媒体时自我的权责有哪些,应该怎样去运用与践行在运用自媒体时自我的权责。

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面宣传。在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生能够接受到类型多样的信息,对于此些繁杂多样的信息,大学生应当理智看待,应当具有一定的辨识水平。首先,应当从正面指引高校生正确运用自媒体。经过宣传,第一引导学生积极探讨社会焦点,拓展思维,开拓眼界,提升判断能力;第二指引其立足于健康的层面看待问题,且提升大学生建设性思考的水平。其次,提升大学生的自控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提升高校生的自我控制水平,让其在没有外界监管的状况下,也可以准确的运用自媒体,积极地、理性地、高效地抵制住所有的不健康信息。再次,深化大学生网络法制认知与法律理念。协助其塑造科学的法制观念,加深对法制知识的认知,指引大学生科学运用自媒体。

三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自媒体和文化价值理念是富于变化的,和其不同的是,价值观念带有显著的长期性、稳固性特征,此是自媒体文化不具有的特点。价值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在精神的体现,是一个社会评定对错黑白的价值指标。价值信念一旦形成,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为此,打造与社会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特点相一致的价值理念,对高校生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生思想中产生深远的有益影响,指引其科学运用自媒体,进而,让其变成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平台。

(四)构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

建立大一学生心理健康导航体系,重视新生入学教育,达成自我帮助与互相帮助。新生入学教育一方面要协助大一学生尽早适应高校生活,另一方面要利用该机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新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学习环境的改变、生活条件的改变、教学形式的差异、交往圈子的差异,让大学新生较易出现多种类型的心理问题,为此,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契机。经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添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指引大一学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困难与挫折,改变消极的人生观,防止其出现自杀的苗头,从而协助新生塑造科学的“三观”;指引大一学生自我调节存在的心理问题,比如情绪管理问题、学习方面的疑惑、社会交往问题等。新生心理健康导航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大一学生在参与诸多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中提高自我的心理素养,进而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四、结语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全方位落实党的教育政策、促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措施,是推动大学生稳健发展、培育高素养接班人的关键环节。为此,高等院校一定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科学应用自媒体工具在互动、交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全面开展心理辅导等有关工作,真正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及治愈的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献臣.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91-93.

[2]许慧霞.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

“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机遇和挑战;引导者;实效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390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目前社会已经步入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时代。而数字技术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使得自媒体逐渐从pC端转移到手机端走入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及较强的接受能力,给他们的大学生活与思想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基层教育者与管理者,应该正确利用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创新辅导员工作思路和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

1自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新媒体目前并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义,只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在信息化时代,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成果,所形成的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的媒体称谓。自媒体(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作为新媒体迅速发展时代的衍生物,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简言之,自媒体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交互平台,如博客、论坛/BBS、百度官方贴吧、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

自媒体非常注重用户间的交互作用,在自媒体平台用户既可以是媒体信息的阅读者,也是媒体信息的制造者,也就是说自媒体平台的每个用户都不仅仅是媒体信息的读者,同时也是媒体信息的作者,用户间也形成零距离的交互;在模式上自媒体逐渐发展模式为单纯的“读”――“写”――“共同建设”;用户也逐渐由被动地接收媒体信息向主动制造互媒体信息发展,更加体现了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媒体人性化。得益于数据科技的发展,自媒体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者可以通过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任何信息,经营自己的“媒体”,完成用户间由点到点、点到面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网状传播。

2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去趋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80后”毕业生开始踏上辅导员工作岗位,并成为辅导员的新生代力量,同时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主体,面对“90后”新生,作为高校辅导员主体的“80后”辅导员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同在。

由于“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年龄相仿,大部分是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刚刚从学生身份转化过来,易于理解及把握“90后”的心态,且知道如何更好的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由于他们具有的较高工作热情和较好的亲和力,易于创新恰当的教育方式,为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桥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作为使用自媒体的主流群体的“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的交流更成为可能,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除了班会、讲座、谈心等这些常用的传统教育载体,还要充分运用多样化的自媒体平台,如QQ、博客、BBS、论坛、微博、微信等等

,主动包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新思想、新理论在内的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利用当前社会舆论热点及大学生本身特征相关的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与大学生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并有效的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被大学生所知晓、所熟悉以至接受,从而提高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感染力,切实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但是,自媒体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挑战。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体信息传播的门槛较低,任何社会个体和单位组织都可以成为媒体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任何伪信息都有可能通过自媒体无段炒作而被无限放大,并在自媒体平台被大众所接收,尤其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热度和关注度而不惜践踏职业道德底线,通过“信息噱头”引起关注,缺乏社会责任,无视社会影响,对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又因涉世不深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被别有用心的媒体信息所误导,甚至发展为伪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成为媒体信息的被鼓动者、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3高校“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工作探析

自媒体如今已经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为适应这种形势,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自媒体的同时,要善于把握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

3.1辅导员的职责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把握正确方向,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地加强思想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明辨是非。在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者的辅导员,思想上,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提供正确的思想教育以帮助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明辨一切的是非善恶,培养他们能够正确评价社会的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的做好一切的思想准备;学业上,要从学习态度方面引导学生向“自主性”学习、“终身学习”转变;学习方法上,帮助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总结学习经验,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生活上,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要做好相应的帮扶工作;还要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尊重他人、遵守公约,促进寝室和谐、班级和谐。另外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也是辅导员工作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应该给予大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及时调整和创新工作内容与方式,以平等亲近的姿态与大学生进行亲切交往,帮助大学生及时减轻心理压力,疏导大学生的负面情绪,成为大学生可以信赖的知心朋友。总之,辅导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研究探索与时俱进的有效工作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3.2高校“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探析

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给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教育和管理模式创新的可能性,也使得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有了更好的沟通平台,“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即在大学校园里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借助自媒体开展工作及交流的模式。

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记录自己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任何状态,如当前状态、目前位置、全天动态、社会感概等等,以求在第一时间获得关注与认可等等,辅导员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的信息内容,从根本上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通过自媒体的即时通信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距离,针对学生的某些状态与其进行交流谈心、探讨解决同时处理问题以防后患,如此通过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通过逐渐了解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亦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相关文件、最新的领导人讲话精神以及当前社会最关注的动态等等,引导大学生学习讨论;利用精选一些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在自媒体平台以文本、链接、音频、视频、互动交流、动态更新等方式进行探讨学习以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辅导员可以依托自媒体平台,创建诸如QQ群、QQ空间、微博、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交互平台,并在这些平台上及时的学校、院系以及同专业、同班级活动的公告和通知,当然在就业期间也可以通过平台各类就业信息等,还可以上传班级规章制度及班级课表等共享资源,也可以视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并积极的通过QQ、飞信、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与学生展开一对一地沟通探讨,处理学生的相关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节约了人力和时间,降低了工作成本,同时也提高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率;当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向辅导员反馈自己接收到的社会信息或同学们的心理信息,通过平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间接协助辅导员工作,起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作用,引导每个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是辅导员工作的创新途径,是辅导员与大学生交流的创新平台,辅导员可以通过自媒体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在接受辅导员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辅导员,使辅导员可以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并给出正确的判断,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也使大学生不断接受正确思想的引导以及疑惑知识的及时答复,减少影响大学生学习的负面思想,从而达到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无距离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4结论

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在继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应该受到辅导员的重视,加强对自身素质的修养,正确合理的运用自媒体,使得自媒体成为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互相了解的载体,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创新途径,成为指导和帮助学生的纽带,成为最新信息的交流平台,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吴潮.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21(5):3337.

[2]BowmanS,willisC.wemedia:Howaudiencesareshapingthefutureofnewsandinformation[J].aReportfortheamericanpressinstitute,2003.

[3]徐伟.高校辅导员运用自媒体开展学生工作[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7):121122.

[4]阴甜甜.我国地市级城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5]张美玲,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1):4549.

[6]董琳.当“80后”辅导员邂逅“90后”大学生――高校“80后”辅导员的工作探析[J].科教文汇,2013,(36):56.

[7]史迎霞.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媒介论析[J].中国电力教育:(中旬),2013,(11):189190.

[8]杜璐.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新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4,27(12):114115.

[9]王耕,包伟.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适应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5):12.

[10]李龙.论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