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交媒体的未来十篇社交媒体的未来十篇

社交媒体的未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8:49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1

新浪微博令人牵肠挂肚的商业模式前景到底在哪里?新浪Ceo曹国伟曾列举了六大盈利点:广告、游戏、搜索、无线增值、电子商务及内容收费。诚然新浪微博这些都可以兼做,但没有核心竞争点,必然变成一个各个领域都浅尝则止的大杂烩。

笔者认为,新浪只能选择两条主导道路,一为媒体,二为社交。二者很难兼顾兼容。媒体和社交表面上交融的地方很多,但本质上无法兼具。媒体方向需要广告+搜索产品,社交方向需要广告+im产品。而且,新浪如果不能补上技术基因和产品经理的短板,想发展成为比肩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平台公司,是不可能的,最终仍将止步于媒体、而非平台。

目前,新浪微博可以在媒体和社交上进行摇摆和试探,但需要明确自身用户平台的唯一主题属性。一旦确定方向,就开始在产品(而不是销售)上聚焦、专注、深挖、死磕!

以下是笔者为新浪微博构想的,在两种不同路径下的商业化可能性:

媒体道路

新浪微博一开始就走的是媒体道路——自媒体聚合平台。这条道路最符合新浪自身的媒体基因和资源禀赋。媒体对应的平台就是广告为主的模式。其中,展示广告太简单,而且想象力有限。资本市场对这个不兴奋。新浪需要的是精准的广告模型,这需要建立在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基础上,涉及到对用户行为和用户喜好的判断。新浪微博需要建立精确的流量导航和广告展示。

可以划分一下新浪微博容易赚的快钱:展示广告、营销活动、社交游戏分成、无线增值服务。难赚的慢钱:互动精准广告、数字内容收费、搜索、电子商务平台。

快钱容易赚也容易一下子把潜力挖没,增长率曲线属于一步到位就停滞型的。拿游戏来说,游戏是中国互联网最大变现方式,腾讯、搜狐和网易的营收最大比例无一不是游戏,唯独新浪没把自己的游戏做起来。新浪如果想在游戏上分得更多的钱,在媒体模式下很容易遭遇瓶颈,其转化率不会比垂直的游戏网站高。就连电子商务的转化率也会比游戏乐观。

从慢钱来看,新浪可以做的事情有:

互动精准广告技术。这是全球互联网皇冠上的明珠之一,其难度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只划分一下性别、地域、收入等就算是达到“精准”的程度,那太初级了。真正的精准要可以准确的掌握用户行为心理,以及猜你喜欢。此领域可谓路无止境。

谷歌、Facebook、亚马逊、百度和阿里都在此领域上下求索。而新浪在这一方面并不领先,如果自身开发不顺,进行收购也是不得已的方向之一,好耶和易传媒太贵了,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是可以考虑的方向。至于阿里是否能够给新浪带来这方面的技术提升,要看双方合作深度到底能到何种程度。

搜索。这其实也是新浪微博的突破点之一,连360都敢于尝试,新浪微博也应该勇于亮剑。而搜索技术,阿里巴巴本来是可以很好对新浪进行支持的。因为淘宝的搜索量估计可以进入前三,仅次于百度和谷歌中国。新浪内部人士透露,新浪微博每天的搜索请求量,跟搜索引擎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也可以争夺前五名。而且这还是新浪微博的搜索功能并没有被重点打造和加以很多限制的情况下。只要略加提升,改善搜索体验,搜索量就会有明显提高。这就要看阿里跟微博的合作可以谈到什么程度,是否肯毫无保留的将五年摸索的搜索利器授予新浪微博。

既然新浪随便在微博上弄了个站内搜索的搜索框就有如此自然流量,设想一下,如果新浪微博可以开放搜索框的合作,将会多有吸引力。事实上,新浪微博完全可以将搜素从一个站内搜索拓展成几个垂直领域的搜索,如涵盖音乐、新闻,甚至电子商务,再向通用搜索发展。

总之,在媒体模式主导决策下,新浪微博在广告产品方面所需要花的力气并不需要很大,因为媒体模式广告位相对有限(多为展示),广告主相对有限(多为大型品牌商),广告模式相对简单(按时间和位置收费)。新浪需要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媒体内容的聚合,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内容搜索产品。事实上,李彦宏就指出,百度的本质是媒体。这个媒体应该如此理解:通过搜索入口让更多的用户更长时间的停留在自身平台,来了就不要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内容。而不是来了就走尽快走。

对于以媒体为导向的搜索,用户发起搜索请求就自然暴露了其诉求,比如一个用户搜索某种疾病,最有可能就是有治疗需求。如果一个广告主只需要少量的关键词,这就并不需要复杂的挖掘和匹配技术。

电子商务平台。新浪应该不会也做不到打造自主电子商务,仍只是通过广告、导航、搜索等方式从电子商务处获取广告费和分成。

社交道路

在社交道路下,新浪就要充分借鉴Facebook的做法,并与QQ和微信进行更直接的碰撞。新浪微博正在推进的新版改版,也是向更社交属性的方向进行探索,这受到了不少喜欢旧版跟媒体化界面的用户的反感,但新改版确实创造了更多的广告位。新浪微博已经掌握了用户的主要属性数据,这都是更多借鉴Facebook进行社交平台广告投放的基础。

精准广告系统。在社交模式下,更需要精准广告系统,而且任务比媒体模式艰巨,更庞大。媒体模式下,广告体系可以更多采用按位置和按时间收费。而且主要锁定小几千家左右的大型品牌广告主。而在社交模式下,新浪需要容纳更多的中小企业,广告主数量级可以达到几十万家,纳入按点击、按效果甚至按销售收费等一系列广告模式,并可以让企业主像投放搜索引擎关键字一样自助下单,实现从品牌广告模式到社交广告模式的转型。

在这方面的技术挑战,新浪在短期内没有给外界看到可以拿出成熟方案的希望。

社交im平台。在社交道路下,新浪微博需要发展的另一大平台是,将私信功能拓展为类似QQ、微信等横跨pC和移动互联网的社交im平台。新浪推出过微博客户端,也推出过微友,但因为缺乏产品经理文化,目前还无力将产品打造成可以与腾讯对抗的程度。

适逢mSn退出市场,其实对新浪来说是很好的市场拓展机会。如果这个im客户端能借助新浪微博对中高端城市人群的覆盖,取代mSn在白领和城市工作人群中的地位,微博就有了跟QQ对抗的基础。进而,在移动互联网端也能跟微博协同联动,有所作为。

明显可以看出,在社交道路下,新浪需要应对的技术挑战更大。

向阿里巴巴借力?靠不住

可以预计,阿里巴巴即使入股也不可能主导新浪微博(何况当下号称资本合作已经中止),双方的合作能否超越阿里巴巴跟搜狗的合作深度,并不乐观。

事实上,就算资本合作有实质进展,阿里巴巴的投资甚至都不太可能换来微博上更多更便宜的广告位。比如核心数据方面,阿里巴巴的投资想换来新浪微博用户数据对其开放,这更加不太可能。因此,阿里巴巴必定会看重财务回报,价格方面不能指望阿里巴巴头脑发热不计代价。

目前双方的势力格局是:淘宝和天猫拥有近5亿的注册用户,每天上淘宝系平台购物的人流过亿;新浪微博作为平台,用户规模同样高达4亿。根据新浪微博内部人士透露,双方的用户重合度超过40%。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2

>>《生死朗读》的叙事策略与伦理主题改造主要的叙事:日本动画面对历史社交媒体中自我表演的伦理隐忧法律圈社交媒体使用中的职业伦理管窥图像叙事中的主题-并置叙事浅谈动画的叙事方式叙事与主题的互动探析宫崎骏与新海城的爱情主题动画电影在叙事方法上的差异《雌性的草地》的叙事伦理论《变形记》的伦理叙事欧洲伦理电影的生活叙事艺术当前电视剧的伦理叙事《边城》的民族伦理与性别叙事电影《色.戒》的叙事伦理谈日本动画的重制日本动画的资金筹集皮克斯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探析当代网络动画的叙事特点美日动画影片的叙事策略浅析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fromid=1349672)因其具备公平、公开、交流、对话的社交化特征,学界将其命名为“社交媒体”。借此突出它在社交中快速、广泛、社区式信息的连通性能。社交媒体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社交媒体对于现代的青年人来说,是生活的必须。他们每天要上QQ,刷微博,发微信,加入不同的网络社区,标识多元身份,满足广泛爱好。社交媒体以它无限的承载能力,发掘出人们无尽的能量。由于有了无限的社交媒体空间,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简单,信息的传播快速广泛;人们可以结交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朋友;得到不同领域的认可,自信得以提升。原本只指称地域缩小的“地球村”概念,在社交媒体出现后上升到人们的交往领域。

2009年社交媒体广泛应用后,日本相继上映以社交媒体为主题的动画片,表达多样性的伦理判断。其中的《夏日大作战》、《无头骑士异闻录》和《心理测量者》是世界观众最为熟悉的此类代表作。动画揭示面对发展扩大的社交媒体,人们情感中的多元化伦理判断;感受社交媒体为生活带来改变的同时,寄希望于改变的不断延展,创造完美的伦理想象;透过现实与想象的互动,让观众镜像反观现实生活的困境。使参与社交媒体传播的大众最大限度的受到伦理教育,为正在无限扩大的网络生活提出伦理规约。

一、多元化:伦理判断

社交媒体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交流平台,以它为内容的影视表达了大众对网络的所有解读。以日本动画作家参与创作的美国动画大片《变形金刚》为先躯,世界影视作品在努力表达人类对未来科技的各种想象。然而,1995年《攻壳机动队》的问世,将网络科幻带入影视创作,延续了人类对科技的质疑。同样,今敏的《未麻的部屋》、《红辣椒》也以网络犯罪为主题,并塑造制止网络犯罪的英雄女科学家形象。两部动画不约而同地以科技中不断进化的人类为主角,以人类制止未来网络犯罪为中心思想,这种思想正契合士郎正宗(《攻壳机动队》的作家)提出的观点:“好不容易利用智慧存活到现在,如果现在不动脑筋、积极思索生存之道那将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而进化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攻壳机动队》,百度百科http:///view/326718.htm#sub11105141)

在当今文艺创作中,艺术家们一直以丰富的想象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个性化感受,共同构筑了文艺作品对世界生活的多元化伦理判断。这正是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和“狂欢化”理论所解读的现代文艺。日本动画在这种文艺理论和叙事伦理潮流下,也进入了多元化伦理判断语境中,表达对多元化思想载体的社交媒体的伦理想象,以期改变现实的生活问题和困境。

在2009年,社交媒体刚刚出现时,日本动画《夏日大战作》上映。动画描写世界在强大社交媒体“oZ”的连接下安全地运转着。然而,美国军方却向“oZ”中侵入恶性程序,蓄意操控“oZ”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全世界用户联合起来将恶性程序击败。故事延续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传统主题,政府形象显然是邪恶的代表。

2010年,《无头骑士异闻录》播出,以日本当代青年人的迷茫和斗争为主题。性格温和的竜之峰帝创立了网络社团DoLLaRS,他的好朋友纪田正臣为了对抗DoLLaRS,建立了“黄巾党”。故事以现实中两人的友谊和社交媒体中两个社团的对抗双线叙事,揭示当代日本青年的内心苦痛。最终,竜之峰帝挽回了友谊,两个社团的矛盾斗争被化解。

2012年播出的《心理测量者》中,塑造了一个号称史上最安全的,由“巫女”系统管理,以监测人的面部变化为手段,判断人们潜在的犯罪心理,在犯罪发生前制止犯罪行为的管理系统。然而,“巫女”系统是由一群高智商的极端主义罪犯的大脑控制着,世界依据“巫女”系统的判断建立起统治体制。动画中,出现了应用社交媒体宣传暴动的反政府团体,和应用社交媒体试图操控“巫女”系统的罪恶集团。叙事中的社交媒体成为双方的战场,完善的政治制度成为最大的阴谋。

日本动画从各个方向叙述着社交媒体可能发生的问题,和为人们带来的利益。对抗、斗争、鼓动、犯罪,社交媒体既为人们提供公平公正的参与机会,又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危机。然而,社交媒体的自由、快速、公平,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可以说,社交媒体为人们打开了眼界,为作家提供了更为自由、公平、丰富、多元的伦理判断。

二、延展性:伦理想象

日本动画中多元化的伦理判断说明,大众对社交媒体的认识过程具有延展性。随着大众网络知识的不断丰富,社交媒体在动画中的形象,由解决当代青年问题,发展到改革政治的想象。综观几部社交媒体主题日本动画,它们由网络社团的对抗,到政治的对立面,不禁让观众感受到创作中伦理想象不断升级的趋势。

《无头骑士异闻录》中的池袋充满着奇幻。无头的古代骑士、开情报屋的罪恶男子、身体中长出剑的少女,等等奇怪的人物,共同组成了池袋的各种势力团体,亦可把动画中的池袋当作世界的隐喻。然而,各势力集团中最可怕的组织是由安于现状、和谐生活的平民组成的传说中的DoLLaRS。并且在DoLLaRS与“黄巾党”的争斗后,DoLLaRS没有按照折原临也的预言,对池袋进行统治,更没有对黄巾党进行报复,只是平凡人面对侵犯的自卫。DoLLaRS们用相互支持,互助的“爱”,化解了池袋的骚乱。动画中社交媒体将性格软弱的平凡人聚集起来,承担了对日本当代青年欺凌问题和中二病问题的调解作用。

文艺自古希腊戏剧开始,便承载最基本政治劝说的叙事功能。作为文艺之一部的动画,也同样以叙事为根本,成为政治理想的载体。2010年出品的《社交网络》,描写马克在失恋后,为了对前女友进行“报复”,创建了Facebook。社交媒体从其创建之初,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为发泄对现实不满的最好平台。社交媒体主题的日本动画,发掘大众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塑造社交媒体的平凡英雄形象,以表达作家的伦理想象。

《夏日大作战》展现了未来社交媒体发展的前景。一个能够贯通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oZ”,人们生活的每一部分都连接在“oZ”中。因此,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在“oZ”世界中都会体现。打破平静生活的恶意程序使得现实生活无法继续,全世界的平民百姓都加入到对抗恶意程序的行动中。企图利用恶意程序操控世界秩序的美国政府,在骚乱平息后,成为一个大大的笑话。观众会发现在动画中,大众并不在乎政府的举动,面对困难大家团结抗争,危机解决后为平凡的英雄欢呼。故事不乏对政治的嘲讽和对人情的赞美。然而,观众会发现日本动画中的社交媒体叙事,将反政府作为伟大的理想,书写如此自由而随意的抗争。没有革命式的宣讲,只是平凡人自发的加入,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在大家都认为正确的事件上,共同完成了大家的理想,使政府的野心破灭。

社交媒体具有反抗性,它可以迅速地抓住关系到每个人生存的政治动向,并提供大众参与其中的平台,从而促使政治听取公民的普遍意见。社交媒体具有将大众集中起来发挥强大能量的特性,而平凡人通过社交媒体可以纠正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从而更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公正、公平、自由的制度追求。日本动画将社交媒体这种强大的功能,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表现,是作家对未来网络世界的想象和理想,是对观众认识社交媒体强大功能的呼吁,给予国家政治督促等作用。总之,动画中的社交媒体叙事伦理想象为现实生活提供了改革参考。

动画《心理测量者》中,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巫女”系统的真面目,激起了大众对“巫女”系统的暴动,支配者的野心彻底失败。这种想象说明社交媒体有为大众提供反抗权威,维护自由生活的能力。

文艺叙事有先见性,在我们身边还未发生时,往往作家在叙事中已想象出来。想象中的世界,没有政见的宣言,更没有强加于人的压制。是作家与观众的交流,叙述着作家和我们共同的理想。观众通过观看动画,将叙事延续、想象延展。在奇幻的池袋、虚拟的oZ世界和未来的世界,故事为观众带来神秘感,未来作为我们无法触及到的世界,观众被作家的想象引领着思考。

在作家的想象和我们的思考传递运动中,想象激活了思想,思想激发了想象。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人类自网络时代便开始的担忧与畅想,再一次被激发,变得更加具体。社交媒体有可能承担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被日本动画放大、具体、解决。对现有政治制度提出建议,为社会理想提供平台,为公平、公正、自由的理想提供诉求。生活并不是无声的忍耐,而是自由的高唱,自由的反抗,自由的声讨。然而,得到公平待遇,或者说事件得到满意解决后,人们便回复到正常的生活,政治是为大众服务的工具,这便是作家在动画中伦理的想象,这也是日本动画社交媒体主题叙事逐渐明确的目的和意义。

三、互动性:伦理现实

动画具有超越人际交流局限性,完整呈现社交媒体用户的现实和虚拟生活能力。动画中主人公生活的场景与观众的生活现实互动,让观众体会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图景。从而激发观众对现实的反思。反思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反思社会制度的缺陷,丰富大众对伦理的多元性判断。

在动画作家对社交媒体的想象中,《无头骑士异闻录》中青年帮派的争斗被真诚的友谊化解。然而,岩井俊二在2001年上映的网络交流主题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却反映了日本当代真实的青少年欺凌问题。影片叙述了在歌星莉莉周的粉丝群里,日本青年雄一一直向网友青猫倾诉现实生活中被同学星野的欺凌遭遇,并得到青猫的安慰。当雄一想与青猫成为现实中的朋友时,却发现自己常年情感倾诉的对象青猫其实是星野,并且被星野当众蔑视污辱。雄一被真相无情地击垮,最终选择亲手解决自己的痛苦。在网络的虚拟身份中得到的满足,在现实中却遭遇无情的打击。与《无头骑士异闻录》相对比,《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欺凌现象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而《无头骑士异闻录》中的友情则是苍茫的伦理理想。

可以说,动画中的社交媒体承载着动画作家的希望和担忧。动画竖立了平凡的社交媒体形象,平凡人用爱和勇敢将一次次危机化解,将制造危机的政府嘲讽,证明世界的和谐和爱的力量。动画中的平凡人因社交媒体而聚集起来,因社交媒体打破了种族和国家的界限,民族文化在这里已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交流。《夏日大作战》中的平凡英雄们,是解决现实生存危机的“正能量”形象。然而,真实的人生痛苦又能与谁倾诉呢?今敏的动画《妄想人》中贯穿全篇的幻觉——棒球少年,正是人们潜意识中的公平的执法者。当现实行为严重违背了法律和道德的标准后,处于生活困境的人被强烈的自责淹没,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出现了被棒球少年袭击的幻觉。作品将现实社会中人与政府、人与人性、人与道德的关系以最为直接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出来,叙事中社会关系便是伦理现实的突出表达。《妄想人》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虚幻与现实重叠,以极端真实的故事,揭示了日本当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虚拟情感生活冲突的困境。

动画将社交媒体犯罪放入全方位语境下,罪犯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分析,都完全呈现给观众,动画中的现实社会被质疑,政府努力塑造的所谓的正义、成功、伟大的社会图景,潜藏着危机。动画将政府鼓吹的完善机制,一遍遍重复叙述,最终在社交媒体的面前,变成可笑的闹剧。动画和社交媒体两个层面的虚拟空间,和观众现实生活空间的叙事进行互动,分析现实与虚构空间的缺失和互补、日本当代社会问题、民众意识与政府意志的统一和分歧等问题。侧面揭示出日本社交媒体中公共危机传播危机。

社交媒体主题为日本动画作家提供了塑造伦理理想的平台。想象中,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由地发表观点,并以社区为单位,反抗政府的无理要求,从而达到民主政府的理想。然而,日本动画同样进行现实叙事,将我们拉出社交媒体的理想语境,用动画说明日本现实中并不完美的政治和当代青年问题,无论是早期网络科幻作品《攻壳机动队》还是2012年出品的《未来日记》都以超现实的科幻新媒体塑造日本现实存在的生存危机。可以说,日本动画既发掘社交媒体的价值又通过社交媒体反映社会的深刻问题。为我们呈现了社交媒体主题动画创作的价值。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3

传统媒体:裁员VS破产VS转型

报业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最为直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英美知名大报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里进行着幅度不小的裁员。广播方面,“美国之音”大幅裁减了其传统广播雇员,而将在新媒体领域扩展它的国际传播力。通讯社方面,由于无法适应新的技术和媒体所有权的转变,拥有132年历史的新西兰国家通讯社也于2011年9月份被迫关门。电视方面,香港亚视申请破产。就全球媒体整体格局而言,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衰微已经势不可挡。

不转型即死,传统媒体似乎比几年前更加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一些媒体开始转型“技术公司与孵化平台”。这方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率先尝试,在过去的2011年里,浙报集团先是完成了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接下来融资20个亿,打造国内媒体领域的首个孵化器――传媒梦工场,以此来实施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传媒梦工场”通过遴选优秀创意的新媒体产品及创业团队,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相关资金、资质、资源及成熟管理,帮助其成长。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后,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有优先收购权。除了投资新兴媒体、做技术平台外,与新媒体平台的对接也是以浙报集团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积极求生的一种新转型,包括开拓微博、移动媒体、电视、互动社区网站等读者交互新渠道,将新媒体“虚拟”社区和现实生活实体社区服务相结合,延伸影响,汇聚用户,共谋发展。

华盛顿邮报今年起设立了一个全新职位――“首席实验官”(Chiefexperienceofficer,CXo),这个新职位主要负责收集今后报社开发的数字新产品消费者的意见,所有数字新产品和现有产品的重大改变都必须得到CXo批准后才能推出,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华盛顿邮报也日益将自己视为一家技术公司,开发更多的数字产品而不仅仅是先前的纸版内容。

视频:“移动+社交”化VS广告增量VS版权问题

据思科公司预计,到2014年,互联网大约50%的流量将由视频占据,而在2006年,这个比例只有约12%。2011年视频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手机视频”增速加快,而且视频受“社交媒体”的影响非常明显。尼尔森与麦肯锡咨询公司共同进行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当一个新的电视节目初次开播的前几个星期内,在18-34岁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中,社交媒体上的评论每增加9%就会相应地提高1%的收视率。“社交媒体”在影响消费者如何发现并参与视频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1年视频广告增量显著,在美国,视频广告的投入在2011年达到19.7亿美元。在中国,今年视频广告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艾瑞数据表明,2011年第二季度出现增长高峰,视频广告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增长幅度高达57.1%。视频广告的商业价值在未来5年内可以达到150亿的市场规模。

手机视频依然是2011年的亮点,中国手机视频市场收入规模2011年年底将达到21.6亿元,到2013年预计达到116.1亿元。在用户规模方面,2011年底将突破1.31亿,预计2013年达到2.82亿。手机视频不仅在用户规模方面不断扩张,商业化进程也在稳步渐进。??

央视联合中国移动在2011年首次推出国内第一份视频手机报,试图自主建立一条覆盖“终端―业务―内容”的产业链,这一切均表明视频产业内容与业务的深度整合。

伴随着视频业务的发展,版权问题日益凸显,2011年视频监管进一步加强,天线视频6名高管因盗播被捕,这是我国首次将视频盗版依犯罪行为进行追责,由此引发了2011年视频网站大规模自动删除盗版的行动以及大规模购买正版影视剧,从而抬高了影视剧的网络播出成本。

电视的未来:SiRi电视VS社交电视VS云电视

传统电视面临着终端革命而不得不做出改变,在可见的未来,电视至少沿着3个方向自我进化着,一个是由语音控制技术引发的“人与电视新型互动”的“SiRi”电视;一个是受到新媒体社交功能挑战而做出改变的“社交电视”;另一个则是基于强大云计算基础之上的“云电视”。

SiRi电视:语音控制使得人与电视能够交谈。SiRi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全新的语音识别并能按照指令进行行动的新技术。清早对着iphone4S问道:“今天北京的天气是怎么样的?”SiRi回答说“下面是未来一周北京的天气情况”,并将相关天气的查询页面显示出来。SiRi电视是什么呢?就是你可以与电视机“交谈”。你舒服地窝在沙发,对着电视说“播放孙红雷主演的热播剧《男人帮》第6集”,电视的SiRi界面就迅速为你切换到你想要看的电视节目中去。这一切将在2012年底变为现实,最新一期的纽约时报报道说:苹果正计划于明年年底推出内置SiRi的苹果电视,SiRi将彻底改变人们与电视互动的方式。

社交电视:让看电视的人与人之间能够互动。电视这个缺乏“社交”属性的终端也面临着新转型,社交电视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被催生的。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再是“团聚”在一台电视机前面“共享”某个时刻,而是以更分散的形式,用手中的各类终端即时“分享”着同一电视节目或媒介事件,并发表评论,表达情绪。“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将必然得到重视,未来电视的新进化也将沿着这个逻辑展开。美国mtV为了增加电视用户的“社交感”,推出评选“tJ”(twitterjokey)即微博主持人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引领社交电视的潮流。而在国内传统电视转型方面较好的凤凰卫视也看好社交电视的未来,它在iphone上推出了社交电视的新应用“卫视通”,安装了“卫视通”,你可以边看电视,边拿着手机就电视节目发出评论,从而实现了看同一档电视节目的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流。

云电视:拓展了人与电视的资源空间。不用安装软件,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云端”获取所需,这大概是每一个传统电视观众对未来电视最大的期待了。云计算为这种期待提供了现实的物理基础,云计算是一种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传统电视融入云计算技术,用户可以通过电视来进行资源交付和使用。云电视与传统电视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海量云端资源和强大的云功能。专业的云平台,可以实现海量资源和应用软件的共享,而多形态多结构的云应用和云功能,则能为用户提供与云端交互的完美体验。国内有不少厂家已开发出云电视,其市场售价比一般电视贵千元左右,但需要强调的是“云电视”终端并非决定性因素,决定性的是其终端身后是否有多层次、开放性的云生态系统做支撑,否则一切云电视的云应用与云功能便是无源之水,闲而未用。

社交媒体:基于位置服务的“LaB+SnS”新模式

整个2011年都是社交媒体活跃的年份,e-marketer表示,今年拥有100名员工以上的美国公司有80%使用社交媒体实施市场营销。这是从2008年以来的显著变化,当时仅有42%的公司通过社交媒体实施营销。位置服务成为横跨所有媒体、技术平台和营销漏斗模型每个阶段的重要定位技巧。位置信息提供了对地点和背景的洞察力,市场营销者能够提供引人注目的消息、价格和奖赏,影响消费者的决策。2011年很多中国企业开设企业微博,进行内容营销和多媒体服务,企业对新媒体专职人员的投入需求增长一倍。“新媒体专员”主要负责打理以下事务:活动策划及话题营销;社交媒体内容、维护;搜索引擎优化;多媒体视频创意传播;社交媒体舆情监测;社交媒体广告投放;网络危机处理等。这些需求使得社交媒体在整个2011年度继续领跑。

社交媒体的“LaB+SnS”模式在2011年推出了不少应用,新浪在社交网络平台豆瓣上推出了“微领地”,就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信息,与新浪微博紧密结合的应用。用户可以在微领地位置微博,分享好友足迹、了解明星动态、网罗吃喝玩乐信息。此外,借助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定位式移动广告目前已在新营销领域崭露头角,LBS营销将“手机、地址、广告、商家、消费者、信息”联系在一起,商家可以借助LBS定位系统实现区域性营销,这也是未来新营销的一个新天地。

微博:社会参与的深化与纠偏

微博在2011年度里延续着其社会力量,其市场价值也一直被提升。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从用户最初晒心情,到目前显现出披露社会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这一趋势,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革命性影响。73%的网络用户将微博作为重要的消息来源。??人民日报报道说“微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已渐渐成为其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此外,微博已成为媒体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微博发挥社会积极力量的同时,也存在大量不实消息而引发的负面事件。为此,2011年首个“微博行业自律专员行为准则”与“微博举报平台”对外公布。

如果说2011年之于媒介发展而言,微博是一个核心词汇的话,笔者愿意以“云计算”来概括2011年的媒介之路。前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聚集了7500万用户,使一系列基于“微”的应用在全民范围展开,“微动力、微聚、微评、微讲堂”等等,汇聚成2011年公民参与历史写作的样本,而这一样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领域”的意味。微博,使更多的人贡献更多的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已渐成主流模式;云存储与云计算,使更多的内容可以在云端得以方便地存取与整合,这两项重大技术革新都改变着我们的编辑理念及编辑流程。

透明编辑部:未来媒体的编辑部越来越透明化。在美国,一些报纸为了更好地吸引自己的读者,推出“编辑部透明化”策略,利用媒体与用户各自长处,联合报道同一事件,实现相互补充的效果。在确定报道之前,通过网络论坛搜集网民意见,找出网民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将这些话题整合刊登在报纸上;接下来通过网络论坛搜集民意反馈,进一步明确网民兴趣点,并得出他们对所报道事件的观点,并再次将这些观点整理刊登在新闻报刊上。我国也有类似的运用,众多媒体都已开始利用微博去寻找信息源,在新闻时效性上抢得先机。

“微体”叙事:有了新媒体特别是手机、微博的广泛参与后,人们对于一起新闻事件是如何“记录”、如何“叙述”以及最终形成了何种的“集体记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的叙事核心――文本,表现为多媒体的特质,新闻叙事采取“多媒体文本”更容易获得信度,从而产生更强的传播效果;新闻文本因为“有文、有图、有视频”才获得了“有真相”的特质。新闻叙事的主体――叙述者构成也与此前有很大不同,多元化的叙述者从不同地方获得信息,以不同角度解码信息,一些信息因其独有性与专业性甚至成为专业机构的“第一手信源”,从而被编入此后专业机构的“新闻叙事”中。

新媒体时代的叙事由一个个“碎片”构成,“真相在拼接中得以成型”,每个人可能只是为真相提供了一个小小的事实,一个小小的记录,而无数个小小文本共同构成、印证、去伪从而使“真相”得以还原。除了叙事文本来源的多源性,讲述者参与叙事的方式、信息解码的角度,也决定着这个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我们看到微博下面有大量的转述者、评论者,还有新的文本的提供者,他们用网络特殊语言、符号表达“愤怒”、“悲伤”、“哀悼”、“质疑”等等,这些叙述者的“态度表达”形成了一个“叙事场”,这个“场”成为新进入的“叙事”强大的话语背景,有时叙事会因“场域压力”而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行进。

这种情形无疑是一个大进步,但进步中往往也隐藏着新的陷阱,因此,我们似乎更需要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对信息的“挖掘”,更是对信息的“辨识”,是一种在新媒体提供的信息混杂与多元叙事中,识别真相的能力。

2012年新媒体猜想:转战客户端VS四核智能手机VS广告投放搬家运动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为新媒体发展app客户端业务,特别是传统媒体的转型提供了发展空间和难得的机会。传统媒体进军客户端的风潮在2010年及2011年里已广泛展开,默多克率领的新闻集团与苹果公司合作,推出了全球首份基于ipad的电子报纸――日报。中国已经有近百家报刊的客户端登上了ipad。传统媒体进驻客户端依然是2012年的亮点。

2012年智能手机迎来大发展,四核处理器时代即将到来,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将支持近场通信技术(nFC),智能手机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以SiRi为代表的声控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到智能手机中。

广告投放迎来搬家运动。随着消费者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在移动媒体上,广告商将大

幅削减在传统媒体上的广告投放,而更青睐移动媒体平台的投放,特别是直邮、文本短信以及视频游戏、在音乐视频中放置产品与事件营销等,这些将都是未来最受欢迎的广告投放形式。

新技术向前的一小步,就是整个媒介系统的一大步。试想,未来你在路上走着,突然想喝咖啡,通过Starbucks(星巴克咖啡店)的mobilepourapp,允许星巴克知道你的位置,点好你要的咖啡,然后你就接着走你的,走啊走,不一会儿一个星巴克小伙子或者大姑娘就会踩着轮滑鞋给你送一杯来。这是一项多么令人心动的服务啊,希望梦想真能照进现实。

注释:

??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最近的《2011年度中国手机视频服务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4

作为地市报从业人员,笔者长期思考着报业尤其是地市报业未来的发展到底路在何方。今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变革,再次坚定了笔者的一个想法,那就是:在数字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报业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步上数字化道路,而借助“融媒”优势,打造本土强势社交平台,这是地市报业探索数字化道路的方向之一。

“融媒”是报业应对新媒体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国内近2000家报纸中,地市报可能是数量最多、势力最弱的一个群体。在上世纪后半叶,电视才刚刚开始成长,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报业竞争尚未白热化,各家地市报还可以借助地利优势,在各自的一方小天地中呼风唤雨,怡然自得。进入21世纪,席卷全席的信息化浪潮同样在中华大地上汹涌澎湃,借助互联网缩短时空的优势,传媒业进入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时代,地市报开展面临着生死攸关的竞争局面。

在报业内部,省级媒体借助集团优势,在各地市排兵布阵,纷纷把战火烧到了地市报家门口,迫使地市报不得不奋起抗争;在报业外部,卫星电视接连落地,央视及以湖南卫视等为代表的地方卫视,在全国风生水起,使得各地报业广告竞争压力倍增。而真正让地市报业感到生存危机的,则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新媒体的接连兴起,年轻读者受众的不断流失让传统报业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威胁。

在此,笔者不想就纸媒与新媒体孰优孰劣、孰长孰短等问题进行辨析。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博客、微博等正势不可挡地充当着另类的传播者――谁也不知道,第n种媒体会是什么形态,又会在何时出现。而关于互联网将对传统媒体造成如何重大冲击的言论,也已经很难再引起一般传媒人的关注。在有关新旧媒体发展前景的大讨论一次又一次尘埃落定之后,包括地市报人在内的多数传统媒体人大多已然明了:新媒体的冲击势不可挡,但传统媒体也不会走向消亡,传媒产业正不断地迈向“融媒时代”,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传统媒体,正与新闻网站、手机报、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构建着一个又一个横跨多种业态的新型传媒集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在“竞合”中持续前行,共同成长。

事实上,在应对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报业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融媒之路。从最初的报纸电子版到地方新闻网站,再到地方门户网站,以及各地的手机报,直到最新的ipad版本数字报……国内的地市报人在应对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不是画地为牢,与新媒体新技术泾渭分明,走闭关锁国的道路;而是采取“洋为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积极地采用移动互联网的最新技术,且战且进,不断地在“融媒”道路上前行。

不管是自觉或是不自觉,如今,绝大多数的地市报业集团已经走上了“融媒”这条不归路。而且,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竞争以及越来越“数字化生存”的年轻受众的需求时,地市报业者注定要在“融媒”之路上越走越远。目前,部分地市报业集团正在不遗余力地申请网络视频许可证等资格,各地报业一个又一个“全媒体”设想也不断出炉。

“本土性”是地市报业集团组建社交平台的最大优势

在2008年于东莞召开的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上,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在演讲中就提到:“地市级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区域优势,它不一定在全国或全省做得最好、影响力最大,而只需要在某个区域内是最强大的,是别人不可替代的。”笔者认为,借助区域优势、打造本土强势社交平台,是地市报业集团在“融媒时代”走数字化道路的较好选择之一。

从单纯的新闻传播者,变身“社交平台”,是地市报强化自身存在价值的必然选择。在数字化时代,可供受众选择的新闻源越来越多,报业如果再单纯依靠“内容为王”来求生存,必将越走路越窄。只有向“社交平台”转型,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报业才能真正求得生存和发展。

社交是社会人的天然需求之一。在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并未因手机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产生而联系更为紧密,反而因为城市化、多元化、信息海量化等因素而导致社会交往日趋复杂和困难。人们之间,不再那样容易彼此互信,不再那么易于交流沟通。城市人之间,隔起了一道又一道的有形或无形的栅栏,想要跨过并不那么容易。但是,作为社会人,城市居民又不可能自绝于社会。即使是所谓的宅男宅女,也要跟送外卖的打打交道。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本土的、便捷的、可信的社交平台,便成为城市人的最爱。

向“本土强势社交平台”转型,地市报业集团有着水到渠成的天然优势。首先,作为传统主流新闻传播者,地市报纸可以说是本土新闻的最重要提供者,是许多人获取本土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具有吸引本土受众关注的天然磁性;其次,借助融媒之势,地市报业集团所属的地方门户网站正在成为当地市民现实与网络社交的重要平台,是许多网友看本土新闻、对当局施政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再次,作为新闻传播者的优势,让地市报业集团所提供的本土社交平台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成为本地市民、网友展示自我、发达意见的强大舞台,符合当代人展示自我、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个性需求。

本土性,是地市报业集团打造强势社交平台的最大优势。一方面,权威性使地市报业集团的社交平台拥有其他网站无可比拟的可信度。地市报业集团大多是以地市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组建的企业,地市机关报在本土的权威性无可替代。在网络信息泛滥成灾的时代,受众天然对本地党报党网有着较高的信任度,这使得地市报业主办的地方门户网站等社交平台,易于被当地市民、网友所接受。一方面,地市报业集团社交平台的地域性,使得本土受众倾向于选择它。一是作为地方门户网站等社交平台的主办方,地方报业通过报社、报纸、发行人员、户外广告等各种社交媒介,使自己可见可亲,不会像全国性网站一样虚拟化――虽有其名,但难见其实,较难接触,让人有不真实感;二是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或地方门户网站,地市报业集团易于组织发动、聚合联络当地受众或网友,而“同城交际”正是网络时代人们最为迫切的一种交际需求;三是作为本土传媒集团,地市报业集团拥有最大数量的本土娱乐休闲以及购物消费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加上拥有报纸、地方门户网站等本土影响力最强大的渠道,易于吸引本土市民、网友的关注。

本土强势社交平台是地市报业集团未来盈利增长的基石

目前,多数地方报业集团的主营收入百分之八九十还是依靠所属各家报纸的广告收入。即使有部分报业集团在不断地实行多元化经营,但也是以亏损居多。究其原因,各地市报业集团的主营收入往往过于单一,而多元化经营又与主业关联度不大,属于无根之萍,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缺乏优势。

而借助融媒优势打造起来的本土强势社交平台,则有望成为未来地市报业集团盈利增长的重要基石。首先,纸媒数字化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纸媒需要地方门户网站这一平台来维持自身的存在,从而才能够通过或网络新闻收费或在新闻中夹带网络广告的方式来实现纸媒的“数字化生存”。其次,网络新闻台已逐步成为重要的新兴媒体,也慢慢成为广告的投放增长点。拥有地方主流报纸、网络视频等融媒优势的地方报业集团本土社交平台,本土网络视频新闻有可能是其未来最大的亮点,在吸引以本土受众为消费者的商家的广告投放上,有较大的优势。再次,社交平台聚集的流量,是地方报业集团拓展多元业务的土壤和根本。有了海量的点击,有了最广泛的受众群体,报业集团就拥有了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最大资源。第一,借助地方门户网站的公信力和自办发行的配送网络,地市报业集团有着做本土网购、团购等电子商务的先天优势;第二,地方社交平台聚集的人流量有明显的地域性,消费群体相对集中,易于吸引本土消费群体,可以吸引零售商投放广告,也可以构筑本土消费平台;第三,“传媒+本土+受众”的优势,使得平台易于吸引企业合作,组织各类活动,使品牌资源产生现实收益。

“立体、本土、品牌、延伸”:地市报业集团打造本土强势社交平台的策略选择

地市报业集团如何打造强势的本土社交平台,笔者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主动融媒,使平台立体化。地市报业集团虽是做报纸出身,但不能囿于纸媒一隅,而应积极主动地“融媒”。打造地方门户网站,开发手机报,为纸媒开发ipad版,开办网络视频,开通官方微博等,都应该是报业集团主动与各类新媒体融合的选择。而借助这些新媒体的受众,纸媒的影响力也将得以拓展。

融媒平台的立体化,并不是各种媒体的简单叠加。而应以纸媒为核心、地方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数字视频为主要辅助、手机报和微博等为拓展延伸,分层次、形成立体结构。

在更深层次上,地市报业集团社交平台的立体化,还应该是各种媒体优势的充分整合。譬如,平台应该整合发挥纸媒内容可信度高的优势,地方门户网站的及时性、互动性优势,网络视频的可视性优势等。

2.主动贴近,使平台本土化。本土性,是地市报业集团打造强势社交平台的优势,也是根本。因此,必须强化平台的本土性。地市报业集团应该利用集团的融媒优势,通过纸媒、网站、手机报、官方微博等多种传播渠道,加强与本土受众和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强化地市报业集团与本土受众和消费群体的联系紧密,使社交平台更具本土性。在具体运作中,地市报业集团社交平台的业务拓展,应该紧紧抓住“服务本土受众和消费者”这一核心,提供更具服务性的消费信息、选择更为便捷的网购服务方式、开发更有地方特色的网络游戏等,吸引更多本土受众,服务更多市民生活。

3.积极造势,使平台品牌化。为了吸引广告,传媒人最常对广告主说的一句话是:在信息爆炸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地市报业集团自身。虽然作为地方传统主流媒体,地市报业集团一般都在本土受众心中留有较为深刻的正面印象;但是,如果地市报业因此而觉得不需要再进行自身宣传的话,那就有可能慢慢地为受众所忽略,尤其是越来越年轻化的网络族群。因此,地市报业集团应该通过主办各类活动,加强自身宣传,塑造报业集团作为本土强势社交平台的形象,不断强化平台的品牌,使之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5

在刷朋友圈的时候,有人分享了这样一条微信“2000万人看到,2000万人放下手机”,如此有噱头的标题,当然会打开看看。一段视频,用温馨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提议人们放弃社交平台,真实面对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才能收获人生的真正幸福。

转发,分享。继续刷朋友圈,也许距离并不遥远的朋友,在他的“朋友圈”世界里刷着他的生活,而我们彼此分享彼此的“分享”段子。

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

也有人呼吁人们“社交媒体在摧毁我们的生活。”当然是危言耸听,要知道,很多人依靠社交媒体达到了自己的商业目的。简单的微信朋友圈,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生意场。世界杯期间,有人在朋友圈卖啤酒,战绩斐然,都可以笑得跟德国队一样了。

早在微店商家刷屏的时候,就有公众账号的自媒体们发表文章,引导人们“如何在朋友圈做生意?”这样培训式的话题自然也使得公众账号的粉丝数量暴涨,一个话题可以成就很多人的生意,也成就了他自己的生意。利用暴涨的粉丝群,新的商业通道自然打开了。

而“2000万人看到,2000万人放下手机”的温馨视频更像是在为人们争取“生活”的权利。生意还是生活,这是社会话媒体留给人们的选择题。

社交媒体的生意

日前,亚马逊(amazon)与twitter开展合作,允许用户以twitter消息的形式将喜欢的商品发送到购物篮中:twitter用户在看到一条带有亚马逊商品链接的twitter消息后,将可以把该商品直接加入他们在亚马逊网站上的购物车中。这些高科技企业正在想办法把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融为一体。

一份研究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twitter月访问人数估计会增长11.6%,增至4820万人。在英国,twitter用户数预计将增长13.4%,增至1360万人。亚马逊自身在twitter上拥有将近110万粉丝。

亚马逊与twitter的合作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而社交化媒体的新增功能也使其变成了生意场上的助推器。在中国,微信朋友圈就在逐渐承担这样的功能。微信朋友圈作为私人社交平台,也正在发生慢慢的改变。

朋友圈电商把社交关系变成了摆摊的电商平台,没有成本,定位营销,不需要积攒皇冠积分,甚至都没有同平台竞争。不需要太多的客户,一对多维护百人左右的规模,就可以达到不错的销售额。但是,目前朋友圈还只是做为营销推广的平台,最终的交易行为还是发生在传统网络购物平台上。

改变的生活方式

社交媒体改变着传统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正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实际上社交媒体并不是一时的狂热,美国网民在社交网络和博客上花费的时间占其整个上网时间的近25%。有五分之四的活跃网民每天访问社交网络。不仅美国,全球10大主要互联网市场上,社交网络和博客活跃用户占整个活跃网民总数的75%。

社交媒体确实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高效打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壁垒,扩充了每个人的交际圈。弊端也显而易见。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宁可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在陌生群体面前,而把一个“装扮”出来的自己摆在更为熟悉的人面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微信朋友圈打造了人们虚构着的“生活”,人们更乐于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以此寻求更多社会认可。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6

问题一:门户是不是已经走向衰落?

杜红:在我看来,门户是网站的一种媒体形态。新浪在门户时期,曾经也是一直媒体形态,而今天,这种媒体形态已经不仅仅是门户了。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汽车品牌与其一款品牌汽车,二者并不能实现对等。

门户作为新浪历史发展时期一个重要历史点,今后仍将继续存在,但是在向前迈进的基础上,新浪正在打造数字媒体平台。我认为新浪的未来,和互联网媒体的未来,媒体平台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媒体平台除了以往可以看到频道概念,未来它会向每一个重要领域中,进行横向拓展,实际上,在两年前新浪已经进入双平台多终端时期,媒体平台作为新浪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将让其从丰富性的展现、多终端用户覆盖以及媒体形态覆盖层面,实现进一步延展。

问题二:对于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新浪的看法是什么?

杜红:坦率讲,在与阿里巴巴签订协议之前,双方就如何合作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经过后期多次沟通,大致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移动端,一个是数据价值挖掘。

在移动互联网,新浪微博无疑是一个重要用户入口,覆盖大量移动端网民,通过与阿里合作,帮助新浪更好服务于用户,同时,这也为阿里巴巴提供大量潜在移动端消费群体。

另外说到数据,新浪经过15年媒体发展,我们拥有的不仅是用户的社交关系和兴趣图谱,还具有海量用户行为和偏好数据,阿里拥有丰富商业消费数据,二者的巧妙结合运用,用户消费行为数据和商业行为数据的打通,帮助企业更好进行数据分析,预测未来。在我看来,数据的沉淀积累,能够帮助品牌预测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也帮助新浪更好挖掘数据价值。

新浪与阿里的合作,势必会涉及到社会化电商发展,但是不会把微博做成大号美丽说。尽管双方合作刚刚开始,我们已经开始探索适合微博的社会化电商模式。我对于社会化电商的理解是C2B。

微博用户有自己的需求、想法和爱好,这些内容制造含有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够推动企业结合用户需求,推送制作商品内容,当前在微博上,已经有大量个人定制账号,借助微博做淘宝推广,未来新浪也希望与阿里一起,通过更多讨论,实现更多C2B建树。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7

陈国权在《寻找适合报纸的场景》一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导致报纸的场景价值被取代,报纸也就失去了媒介竞争力。面对此种困境,报纸应重拾优势,为自身寻找到合适的“场景”。

江鸿在《融媒体时代党报转型路径探索》中认为,2010年后开启了党报转型的2.0时代,各级党报(包括党报下辖的都市报)在转型实践中摸索出了4条转型路径。

在2013年至2016年我与腾讯网合作的网络媒体趋势研究中,每一年我都在试图描绘出网络媒体的进化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如下图所示,其中每一个阶段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门户时代,虽然也是新媒体,但事实上还是传统媒体的延续,包括它的传播模式、传播者的构成等等。到了weB2.0时代,用户参与是主要特征,这也是众媒出现的基本前提。而众媒阶段,是多种媒体形态、多种传播主体的共生。

众媒表现为什么?2015年的“网络媒体趋势报告”中我梳理了5个“众”:其一是媒体形态的“众”,即媒体表现形态的多元化;其二是生产主体的“众”,即万众参与;其三是传播结构的“众”,今天的大众传播变成了一个新的模式,它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网络、以社交传播为基础的,这种社交化的传播使每一个人成为了传播网络中间的节点,社交化传播变成大众化传播新的模式,虽然它没有替代传统大众传播,但是毫无疑问是和过去不一样的模式;其四是媒体平台的“众”,新媒体不仅仅要重视内容,也要重视怎样把用户关系结合在一起,怎样把服务和社交结合在一块,某种意义上关系平台和服务平台也成为了媒体平台;其五是多屏跨界的“众”,从终端角度来说,终端多样化也是一种“众”。

2016年我们看到了新媒体发展的另一种动向,这个动向可以称为“智媒”或者“智能化媒体”,其主要特征是三句话:

第一,过去以人为主导的媒体将发展到未来万物皆媒的时代。

第二,未来的媒体将是人和机器的智能融合。

第三,这样的智能化媒体具有自我进化的可能。

智媒的技术基础,我仍把社会化媒体放在核心位置,即使是谈人工智能也离不开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社会化媒体的铺垫,当然还包括其他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等。

未来所有新闻生产环节里都会出现智能化的影子,这种智能化对用户分析环节带来的影响就是场景化的分析和精准判断。在写作环节,智能写作、机器化写作,在未来都可能普及。传播的体验方面除了无所不在的泛在传播还包括新闻体验的临场化,在用户反馈环节,当我们用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做未来用户分析的时候,可能把用户反馈深入到生理层面。

未来新闻生产模式5个动向

无论是众媒还是智媒,都意味着未来是一个泛传播时代,这个时代会带来新的新闻生产模式。从智能化角度看,未来的新闻生产模式可能会有5个方面的动向:

第一,个性化新闻。除了已经普及的个性化信息推送外,未来的个性化新闻还可能有一种模式,即对话式新闻呈现,也就是让社交机器人和你对话,慢慢琢磨你的个性,为你ふ摇⒊氏趾鲜实母鲂曰的信息,这是国内外媒体正在尝试的事情。未来还会产生所谓的定制化信息的生产。

第二,机器新闻写作。现在基本的共识是机器人在有现成模版的情况下可以用循规蹈矩的方式完成新闻写作。但未来有一天机器也可能做有温度的创作,即使那样,人的写作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地方。但更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探索人和机器相互融合的创作的能力,机器应该更多是帮助我们去发现选题、帮助我们挖掘深层次规律、帮助我们预判传播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只是在目前的这个层面上做一个写消息的机器。

第三,传感器新闻。首先我们要注意传感器作为一种新闻采集的手段对我们新闻生产的影响。当每个人戴着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时,拥有这些设备数据的技术公司对某个地区的居民的身体状况的深层次动态的了解可能会比媒体要了解得更多。所以,可能未来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些新的合作的伙伴为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从更广的广度获取新闻信息。传感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在“用户反馈”方面,它可以获得用户生理上的数据来准确判断信息在用户那端产生的影响。

第四,临场化新闻。很多人喜欢网络视频直播,更多是因为可以超越电视记者的视角、超越导播的视角看过去媒体看不到的视角。“你所见即你所得”,就像看剧场表演和看电影的区别一样,看话剧时人们注意力的焦点不一定在主角身上,有人可能被角落里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配角吸引。电影和电视把我们的观察限制在某几个焦点上,而未来媒体的临场感和电视塑造的二维平面中的临场感不同,用户参与的视频直播,以及aR/VR,会重建我们对现场的观察能力。

第五,分布式新闻。我们可能有很多的新闻的题材、报道是所谓的分布式的。分布式是借用的计算机的术语,是从“分布式计算”来的。分布式新闻意味着在报道进展过程中包括报道深化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主体共同参与,这里一定会有专业媒体的核心的地位,但是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用户、甚至未来来自于智能物体信息资源的贡献。

以上是智能化媒体时代可能产生一些大的新闻模式。我不认为这些模式是未来的唯一,我们需要的是关注这些动向并且及早为这些动向到来以后如何确立人的价值做相关的思考。

未来“生态”的四个维度

第一,用户平台的重构。关于新媒体的认识不应完全建立在用户平台等概念上,但是无论如何,未来我们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会和用户相关。用户平台这个部分,是影响未来整个传媒生态的非常重要的维度。

过去我们谈的用户平台都是“人的平台”,尤其是今天语境中的社交平台,但我们可能需要注意到,在物联网技术推动下,未来的用户平台,是人、物体、环境三者融合的平台。有的时候人的行为与需求的观测需要借助新的参照物,一个人的数据化需要借助物的平台,比如说人的活动轨迹更多用手机GpS数据来描述,我们需要把物体平台的数据纳入到我们关注的范围。还有环境相关的数据,以及虚拟环境的营造,物体、环境这些都是用户平台的构成要素。长远来说我们要实现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更复杂的连接关系。

第二,新闻生产系统的重构。在未来的新闻生产系统中,专业媒体、自媒体以及其他机构将共同作为传播者。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加工的系统将有可能从专业媒体中独立出来。一些技术的强势者在自己的技术平台上去搭建一个为媒体提供服务的平台。例如谷歌去年推出的newsLab,这一系统的优势就是数据的分析。2016年推出的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在进行产品推广的时候,特别当面向媒体人做推广的时候,也在强调自己的数据的势,媒体人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去分析最近几天热门话题大概是哪几个,如果做选题策划还可以从数据系统里寻找资源,并且当你完成报道需要做可视化生产的时候,系统里都有相关的工具。这一变化的影响需要我们的关注,并且我们需要做出自己的回应。

第三,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与重构。“分发平台”这个词新媒体用得很多。从过去传统媒体时代的我们自产自销的局面到今天多元化新闻分发平台共存,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不断入侵的典型线索。第一代新媒体分发平台是门户网站,把多来源媒体内容进行了聚合再以人工方式进行分发。到了搜索引擎时代,我们看到的是搜索引擎用技术进行多来源信息搜索,并且通过算法进行分发。社交媒体用人际网络完成大众传播,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这样一个人际网络构成的大众传媒的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前的大众传播时代、人际传播时代没有办法企及的。

接下来出现的分发平台是个性化分发平台。个性化推送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信息茧房”,也就是人们被自己所关注的小小的信息天地所包裹,最后变成“井底之蛙”。未来算法需要提升以达成一种平衡,个性化服务和公共化信息服务的平衡。

接下来新一代的平台也会出现在VR/aR、视频方面。

另一个现象是,我们现在很多平台看上去是解决生活、工作需要的,比如说淘宝、地图、天气服务平台等等,但是这些平台慢慢出现了部分媒体化的痕迹,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在抢夺我们的用户,也可能成为未来的新闻分发平台,特别是在专业新闻领域,这种动向值得我们关注。

第四,信息终端与生态的重构。在智能终端领域,除了可穿戴设备之外,未来在物联网领域中家居内部发生的智能化的变革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信息的模式。家居类每一个智能物体可能都变成对人的一种数据化描绘,或者需求的外化。这个似乎没有涉及到公共信息的层面,但是个人信息活动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车也将是未来的信息终端,从传媒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关心的不仅仅是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包含了车和人的互动、车和车之间的互动,而未来车可以和交通系统互动,例如车和红绿灯系统互动,可以挑选一个堵车更少的路径,车还可能和急救系统连接在一起,可能和保险公司系统联系在一起,可能在警察系统连接在一起。车也可以为公共信息系统,例如路况信息,贡献自己的数据。

以上这些动向,都意味着未来的传媒格局与生态的变化,我们不能无视这些变化,我们也需要在已经变化的版图中调整自己的坐标,在这种坐标下重新建立起我们的价值。

“为了让机器时代人还具有价值”

关于人的价值的思考,是我们最终必须要思考、要面对的问题,甚至最后会成为我们最核心的问题。我们对于技术的驾驭能力最终取决于我们对于技术认识的深度,以及对人和机器未来关系的思考。

算法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可能需要更多警惕,我们对这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陷阱的思考,甚至是判断陷阱和风险的能力需要逐步提高,否则我们在某一天会因为算法而迷失。我们还需要在机器给我们描绘的现实图景之上的解读能力,包括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信息的真伪判断的能力。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8

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就开始利用某些视觉形象来传递信息,到今天,这些视觉形象被我们称为“视觉艺术”。包括影视作品、绘画作品、文学作品、书籍等都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和人类的内心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1]。而通过研究人类近代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和文化,都明显地受到了当时最为普及的传媒技术的影响。从最早简单的文字印刷品,到后来的电影、广播节目、电视,无一例外地推动了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其中,视觉艺术由于受制于科学发展进程,更是仅在最近几十年才迎来了快速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近百年来人类科技的发展是呈指数爆发的,这对依赖于科技手段、刚刚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巨大变革的视觉艺术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表明,只要视觉艺术能够乘上科技发展的洪流,它就能巩固自身作为媒体主要表现形式的地位,长久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的数字媒体时代,动漫、游戏、3D电影等全新的视觉艺术形式都是视觉艺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时代下,视觉艺术可以自由地选择传播方式和表现媒介,当代的艺术家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来通过视觉艺术表达他们的艺术观点,推广他们的艺术哲学。而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艺术门类供艺术家选择,将会有更多的传播渠道帮助艺术家表达,将有更宽松的社会环境供艺术家去发挥。在当下,数字媒体环境下所产生、发展的视觉艺术,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束缚,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艺术的深刻价值,即自由与创新[2]。

二、主流数字媒体解析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新型媒体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但在数字媒体大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数字媒体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合理选择主流数字媒体,才能更好地对视觉艺术进行创新,规避风险。

(一)“病毒式”传播信息的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在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普及之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早年的BBS、人人网到现在的微博、微信,社交媒体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我们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认知。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已经由从前的单一出口变成现在的多出口,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会被有心人传播出去,加上社交媒体上繁复的好友网络,信息的传播必定是以“病毒式”的速度传播出去。因此,社交媒体为视觉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最稳定的传播通道,使艺术作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其目标群体的视野中。

(二)遍地开花的大荧幕

电影行业也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焕发了第二春。根据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电影屏幕到2015年底总量有望接近三万块,距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美国仅有一万块屏幕的差距。而与前几年相比,近年来三四线城市的观影人群正不断壮大,慢慢构成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主力。这些数字说明,中国的电影业已在近几年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电影这种传统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同时,电影行业的高回报率也为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有了回报的吸引,相信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对电影加大投资,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三)人人都是主角的网络视频直播平台

网络视频可以说是数字媒体时代的代表之一。优酷、土豆、搜狐等视频网站的兴起带火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络剧导演、演员。但随着媒体革命的深入,传统的网络视频网站更多地变成了热门节目的点播平台,网络直播平台正在悄然兴起,它利用现达的网络传播技术,做到了数字内容的实时直播,同时,新兴的斗鱼、战旗等网络直播平台更是引进了国外twitch的弹幕交流模式,允许节目主播和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这又为视觉艺术的推广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推广模式,使从业者能够实时分享自己的创作,并根据观众的反馈对自身的作品进行改良与优化,并获得更好的创造效果。

(四)来自未来的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媒体技术,它可谓是代表着数字媒体未来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我们传统艺术中的艺术作品、艺术思维、艺术意境数字化,并通过数字技术直接将其投射到我们的思维中。未来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将会使视觉艺术迎来巨大的革命,将会改变人类认知、感受艺术的方式。虽然虚拟现实技术还没有完全进入实用阶段,但我们应该对其加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地对虚拟现实技术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视觉艺术的革命性创新。

三、数字媒体为视觉艺术提供的机遇

数字媒体时代是科学技术全面爆发的时代,它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同时也令视觉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拥有了更多可能。

(一)视觉艺术在数字媒体的环境下拥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在数字媒体时代环境下,传统的传媒形式如电视、电影等不再是大众获取动态视觉刺激的唯一选择,游戏、网络视频、3D电影成了广大人民的新宠。这些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不仅继承了传统表现形式的众多优点,还在参与性和即时性上有了实质上的进步。以电子游戏作为载体的视觉艺术,将能够把艺术家的全部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现代出色的游戏引擎和未来潜在的虚拟现实技术,艺术家将能够第一次全方位地表现他们的艺术作品,彻底告别空间和距离对艺术表现力的限制,将自己的作品原汁原味地送到大众面前。网络视频这一事物是随着近年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对于视觉艺术而言,网络视频最大的意义是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家的传播门槛,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艺术创作。同时,它也为传统的影视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3D电影则是传统电影在视觉艺术上的重大革新。他在电影原本的基础上,大大强化了其视觉冲击力,使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巨大的增强。

(二)数字媒体为视觉艺术提供了便捷的传播平台

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如何建立起艺术作品和普通大众之间互相了解的桥梁,都是一个重大的难题。而数字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是国内的微博还是国外的Facebook,都用极低的门槛为艺术家或是热爱视觉艺术的普通人提供了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而随着移动网络和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普通大众更是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数字媒体来欣赏最新的视觉艺术作品,这也使得视觉艺术的传播进入了黄金时代。

(三)数字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强了视觉艺术的交互性

传统的媒体只能通过声音、文字、图像三个方面来对目标群体施加影响,从交互形式来看,传统媒体已经很难利用这些去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在数字媒体时代,必须强调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才能够更好地吸引目标群体的眼球,换句话讲,必须要通过技术手段,使消费者“观看”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来讲,当今各大品牌的销售网站,都推出了产品的360度三维模型,并支持对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比如耐克公司的niKeiD业务,支持消费者对球鞋颜色、材质、图案、文字的个性化设计,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展示形式,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特殊要求,实现了消费者与公司的双赢。同样的,许多高端汽车品牌如迈巴赫、宾利等也会在自己的销售网站上提供汽车各部位的个性化设计,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也是视觉艺术利用新媒体加强交互性的一种体现。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对品牌而言在传播中每一个潜在的消费者接触点都是可以加以创新利用的,都是可以与潜在客户互动的。站在未来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只有充分地与品牌进行互动,才能够充分理解产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切实利益。将数字媒体技术和创新性思维相结合,使其从单纯的创新变成有强劲交互性的互动,也许会对企业的产品营销和品牌塑造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3]。

四、数字媒体与视觉艺术的融合创新路径

随着我们进入全新的数字媒体时代,视觉艺术的创新有了全新的目标,从单纯的带来视觉震撼转向了满足人的视觉与思维的联动上来。现代视觉艺术发展正在使得传统的审美理念发生着扭曲,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视觉艺术概念,视觉艺术正经历着事实上的改革和创新。事实上,“视觉艺术可以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审美水平,新媒体环境下,视觉艺术被赋予了娱乐性、商业性等不同的特性,要充分发挥这些特性的全部作用,就要追求一种视觉艺术和数字媒体融合的状态”[4]。数字媒体时代的视觉艺术创新,仍然是需要从上文所阐述的方向来展开。

(一)合理利用媒体平台,加强艺术传播效率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社交媒体及网络视频媒体,视觉艺术工作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牢牢占据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在主流社交平台享有话语权。微信、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在今天几乎可以说是掌握了产品推广的命脉,在之前有数不清的例子可以向我们证明社交平台在作品推广上产生的巨大能量。只有拥有了社交平台的话语权,才能够拥有优质的内容传播途径。只有抓紧传播途径,提高传播效率,艺术作品才能有充分的生存空间和实用价值。而网络视频媒体更是给视觉艺术创新提供了绝佳的载体,它可以看作是传统电视网络的延续,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观赏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第一时间接受到最新发生的时事要闻。同时,网络视频媒体提供的低门槛,也使得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视觉艺术家,壮大了推动视觉艺术发展的人才力量。我们可以便捷地将自身的艺术设想和先进的数字工具结合起来,创造全新的视觉艺术效果,再通过发达的社交媒体渠道进行内容传播,从而达到最佳的艺术传播效果。

(二)合理整合媒体资源,打造融合媒体

便携智能设备、移动互联网、全息舞台、3D电影等新媒体从时空的层面上不断扩展着传播的边界。在紧抓新的数字媒体的同时,也要保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辅相成、融合互补,在最大程度的发挥视觉艺术的前提之下,将各种媒体形式融会贯通,打造一种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核心的“融合媒体”。3D电影就是这种新旧媒体形式融合的最佳例证。它融合了传统电影艺术、全新的视觉技术,辅以优秀的财富增值手段,大大加强了视觉艺术革新的实用性,使视觉艺术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正如辩证法所讲的那样,新媒体为旧媒体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前进方向,与此同时旧媒体也为新媒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使新媒体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未来视觉艺术的发展绝不是一元的,媒体的发展也不会是单一的,只有将现有资源合理融合,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抓紧经典技术不放松,才能整合出适合承载视觉艺术的方式,使视觉艺术获得创新并走向继续发展的道路。

(三)冲破陈旧观念,拥抱未来科技

上文中分析过,虚拟现实将会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战场。而对于视觉艺术表现而言,虚拟现实将会是一种革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视觉艺术而言,游戏将会是视觉艺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最佳切入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不满足于眼前所能看到的视觉奇观,电影经历了百年来的发展,也难以在沉浸感上更进一步。想要实现完美的沉浸感,基于虚拟现实的游戏将会是未来最炙手可热的项目。同时,基于虚拟现实的游戏也会让视觉艺术的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试想,如果消费者可以亲眼感受、亲身经历、甚至亲自触碰我们所设计的艺术作品,将会使视觉艺术体验上升到何种高度;将会把视觉艺术的地位推到何种高度。但目前,游戏仍不被社会主流观点所接受,它被社会视为毒害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国内许多人对其恨之入骨,认为电子游戏“百害而无一利”。大部分消费者还不会把游戏视作一种艺术形式,这就需要我们在传播艺术观点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其真正变为继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舞蹈、电影、电视之外被公认的“第九艺术”。同时应时刻关注科技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我们在恰当的时机进入这块革命性的领域。

(四)绿色数字媒体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9

整合数百家领先互联网媒体的优质资源,打造女性、男性、年轻人三大网络,并根据媒体内容和受众特征分为19个子网络。

社交网络Socialmedianetwork

与诸多知名社交网络(Socialmedia)平台和app组件开发者战略合作打造社交广告网络。为广告主提供基于社交网站的广告和口碑营销服务,包括展示类广告、app植入类广告、为客户量身定制app组件及意见领袖病毒传播等。

视频广告网络Videoadnetwork

与三大电视媒体集团战略合作,打通各大视频分享类视频网站,打造了中国首个汇集国内权威电视媒体集团资源的整合视频广告网络,包括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湖南卫视(HunantV)、上海东方传媒集团百视通(SmGBestV),并整合这些电视媒体集团的新媒体平台广告资源。同时,与国内各类其他网络视频媒体合作,整合其优质视频广告资源。

网络电视webtV

与CntV等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整合其新媒体平台的核心广告资源,同时结合电视媒体正版内容资源,将每一个广告位升级为媒体平台。易传媒主要合作电视媒体包括: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湖南卫视金鹰网、上海东方传媒集团百视通。

网络视频媒体

全面整合多种视频分享网站和客户端资源,开发基于视频的广告资源与形式。

充分整合强大正版内容及广告资源,为广告主提供优质的视频广告网络。

电子商务网络eCommercenetwork

2009年,易传媒与mSn的合作延展到了电子商务领域,与mSn中国联手打造针对中国白领用户的高端网络购物平台:Yobrand,(),提供知名化妆品、时尚家居、潮流服饰等诸多品类的商品。电子商务网络致力于实现品牌推广与产品销售的无缝连接,提供一站式的整合“营销”平台。

移动无线网络mobilenetwork

有机无缝整合互联网及移动网络,将易传媒数字平台的展示类广告网络、公关网络、社交网络、视频广告网络和电子商务等产品及服务全线延伸至移动平台,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为品牌提供跨媒体平台的整合数字营销解决方案。

百“媒”争鸣上海论道

2010首届数字媒体峰会

2010年7月15日,拥有多家国外数字媒体巨头投资背景的中国领先整合数字平台——adChina易传媒携手第一财经CBn共同主办2010年中国数字媒体峰会,这是一场国内外数字媒体行业最高端的峰会,也为众多力拓中国市场的国际数字媒体巨头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峰会深入探讨和总结了数字媒体所带来的全新商业价值,对日前最火热的在线视频和社交网站也进行了重点讨论。与会嘉宾普遍对数字媒体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广告主、公司、媒体平台代表分别就数字媒体行业最新的价值应用、主流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观点的交锋,初步勾勒出了中国甚至世界的数字媒体市场和营销未来走向;并将数字媒体整合的需求提上了日程。

持续关注新媒体、新市场

wpp集团首席执行官SirmartinSorrell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媒体集团,wpp的战略很关注新的媒体、新的市场以及消费者洞察。新市场就是金砖四国,高盛在过去十年当中非常关注这几个国家,这也是未来会实现高增长的领域。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所以非常重要。我们集团140亿的收益中有20%来自于这些新市场。

其次就是新媒体,所谓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的这些媒体,大概占到wpp140亿收益当中的27%。去年客户的预算有12%~13%投入新媒体,而今年估计会上升到15%。其他的媒体增长大概是2%~3%左右,所以说高增长的机会在新媒体。

媒体行业的发展和数字媒体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数字媒体时代的市场营销行业需要五大技能。战略的规划、执行以及分销的能力是其中最基础的三项能力。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能使我们脱颖而出。第一个就是对于技术的使用,Facebook、Google、微软、苹果这一类成长迅速的公司就是典范,它们既掌握技术,为用户提供独特的服务,又具备媒体角色,成为嫁接各种市场价值的平台;另外一个就是对于数据的应用。数据的开发、对于数据的理解和使用将会成为广告和市场服务中重要的差异化因素。

整合强化数字媒体发展

易传媒创始人兼Ceo闫方军

在过去的十年中,整个互联网行业、整个数字媒体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字媒体的发展引发了营销领域的重大变革,而数字营销的进步反过来有助于进一步整合和挖掘数字媒体的潜力,开拓全新的媒体价值和平台价值。

易传媒就是这种整合力量的典型代表。将分散的网民用户需求与定向的企业供应需求整合,将产业链的最初生产信息通过整合的数字平台与最终的消费行为形成直接沟通,将网民主动的娱乐需求与企业或产品口碑的被传送需求整合。广告网络正在充分释放出数字媒体资源优势,具有极大的价值开发空间,对数字媒体和互联网营销产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方位利用社交媒体

奥美互动中国区总裁韦棠梦

奥美互动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用户普遍是“阿尔法”(alpha)消费者,这一概念由娱乐经济学家michaelwolf于1999年提出并出版在他的《娱乐经济》(theentertainmenteconomy)一书中,阿尔法消费者就是赋予产品理念、使用产品并最终向他人推荐产品的一个消费群体,在以上行为方面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如同美国的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一样,中国数以百万计的社交媒体,也正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而大幅增加。人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建立联系、谈论兴趣爱好、交换信息和内容。通过网络渠道吸引社交媒体用户是回报率非常高的营销。

全方位利用社交媒体是品牌未来的挑战。对于企业来说,营销仅仅是一个环节而已,品牌的提升才是关键。在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平台上,企业正做着如下的事情:与客户进行联络、传播公司新闻和产品信息、为网站吸引流量、进行促销活动,甚至招聘新员工等。我认为,企业利用社交媒体营销应该从定位出发,把社交媒体营销作为一个长期的策略,才能持续吸引到受众的关注,达到更好的效果。而易传媒这样的平台,整合社交媒体的优质资源,也为我们向客户提供更为有效的营销服务提供了很不错的选择。

建立社会化媒体的生态系统

社会化媒体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平台,既是对内的,也是对外的。对外,我们需要利用这个平台更好地去跟agancy、数字媒体、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对内,社会化媒体也承担公司以及整个总部沟通的需求。因此,我们的挑战是双重的。

社会化媒体的整个生态系统,可能还要花几年时间才能成熟起来。惠普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司,我们可以起到范例的作用。同时我们有非常严格的内部规定,在社会化媒体的运用中保护消费者隐私。(萧振义:中国惠普副总裁兼中国惠普信息产品集团市场部及中小企业业务总监)

理解、管理、评估社会化媒体

数字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于大型的公司来讲,如何理解、管理、整合以及评估社会化媒体是关键。企业内部如何把社会化媒体整合成为管理的系统资源运用,企业有没有相应的社交媒体行为准则来规范和影响你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和准则呢?这个将是非常关键的转变。

社会化媒体给agancy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社会化媒体赋予了消费者更多的能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agancy。agancy需要做技术上、管理上、意识上、战略规划上的转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于洪:英特尔公司中国区市场与渠道部战略业务总监)

整合共赢

陶闯:ppLive首席执行官

pptV网络电视身处数字媒体大军之中,既要得到精明和挑剔的用户的认可,同时又要达到自身媒体价值和营销价值最大化的平衡,这本身就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实现双赢的契机。

wpp集团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球客户在新媒体的整体投放预算将增至15%,而其在中国市场的收益将达到10亿美元级别。其中,客户投放网络电视的预算比例也在逐年增长。透过这组数据来看,pptV与以易传媒为代表的数字整合平台应是紧密合作的共赢关系。

易传媒作为一个专业的媒介整合公司,主要是提供精准营销广告服务。他们也将“精准”地帮助广告主找到一个像pptV这样的媒体平台。同时透过pptV网络电视的各类定向和细分,达到统一与融合,有效触及客户的目标人群,帮助广告主精准地投放到主要的人群中。

导读:2010年pptV网络电视成为湖南卫视快乐男声网络直通区,通过跨媒体整合的方式,开展区别于其他数字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透过上游联合传统电视媒体,覆盖传统电视用户;透过自身媒体价值衍生,将直播等优势完全发挥;透过新兴的社交媒体展开口碑传播。三项合一,将用户牢牢锁定在由完美时空冠名的pptV快男专区中,面向大众发起了一场跨媒体整合娱乐营销的攻势,达到了媒体价值与营销价值的平衡。

细分实现精准

李亚:凤凰新媒体Coo兼CFo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媒体,差异化内容比较少,如果能够围绕一个特定的受众组织自己的内容,就有可能使自己的价值更黏性地被受众所认可。因为在中国这么一个复杂多元的国家,不同利益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关注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细分受众是用户、消费者对内容提供商的需求,也是广告主对匹配它受众的媒体的需求。作为“高端网民的首选门户”,凤凰网紧紧围绕1亿高端网民进行内容打造,为他们提供品质稀缺的传播内容,满足他们浏览、表达、交流、分享、娱乐、理财等多元化需求。在此定位基础上,凤凰网还结合自身媒体核心价值与成功营销经验,在科学归纳与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4iforRoi营销理念,即intendedtarget精准力、insight洞察力、integration整合力、influence影响力,帮助广告主解开营销迷局。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10

微博、碎片化、实名制

“微博改变一切”是李开复的畅销书书名。过了几个月后,原央视著名制片人、优米网创办人王利芬感慨说:“不久的将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媒体的巨大变革都会产生自微博,谁没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被时代的洪流冲进下水道。李开复说的‘微博会改变一切’将成为历史名言。”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用户数持续呈“爆发”式增长。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幅仅为6.1%;但引人注目的是微博用户数以高达208.9%的增幅,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2011年11月24日,新浪Ceo曹国伟在出席新浪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时透露,新浪微博用户已达2.5亿;11月21日,中央外宣办宣布中国的微博用户已经超过了3亿。“这是一个观察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的实时检测系统”,《纽约时报》如此评论中国的“微博热”。据报道,截至2011年9月10日零时,在新浪微博中,杂志媒体微博有1318家,报纸媒体及其栏目微博共有576家。传统媒体纷纷登陆微博,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忽视这样一个强大的舆论场,更无法忽视的是受众被微博和社会化媒体养成的快速轻阅读的信息接受习惯,以及背后更加紧迫的广告流失问题。

过去,人们对于微博所产生的信息碎片化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多持有批判态度。而今,当微博已掀起一场新的传播革命时,我们已不得不正视它的价值所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将微博这种新型的传播形态概括为“碎片化传播”,强调信息传播的多元性和异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整个社会碎片化或多元化特征的微妙注释。碎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对“拟态社会”的硬性封装和强势解读,新闻传播变成了普通大众可以直接参与的协商与认知过程,多种声音的汇集与碰撞,极大地激活了公众在信息面前的主体意识。彭兰认为:“在碎片化时代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仅需要传统的经验与手段,也需要与碎片化传播相吻合的新思维。这种思维的核心是,尊重碎片的价值……碎片化传播的趋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未来的专业媒体的发展,未来的公民新闻的发展,都需要在这个趋势基础上进行思考。”

当然,微博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其中享受传播自由的时候,也会受到种种不良信息的伤害。为了治理微博上的虚假混乱现象,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规定中明确表示:任何组织或个人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微博客账号。对此,社会反响不一。不少人极力反对,认为微博实名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有人担心微博将不如从前活跃,公共知识分子难以发声,甚至社会冲突爆发的几率加大。也有人担心会泄露个人信息。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政府对媒体的管理日趋完善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民主参与的渠道,达到政通人和的目的,所以不用担心微博的命运。笔者认为:任何媒体都需要监管,任何平台都需要开放。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快推进对微博及其他新媒体的法规建设和公共管理。

云计算、乔布斯、媒介平台

媒介技术(云计算)+媒介精英(乔布斯)=媒介新业态(媒介平台)。2011年微博十大话题中,乔布斯去世居首。“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乔布斯一生都在诠释自己的这个梦想。然而,世人对这位it行业的传奇人物多有误读。作为科技巨擎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乔布斯并不是技术员出身。相比程序员出身的比尔・盖茨,他不是什么“科技英雄”,而是把技术产品转化为服务产品的企业家。其实,史蒂夫・乔布斯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ipod、iphone等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他把“云计算”变为“云服务”,在终端设备上构建了全新的媒介平台。而纵观目前的新媒体行业,总体来说,平台型公司要比服务型、产品型的公司发展得更好。

中国的互联网“豪门”也都在加快平台构建的步伐。2011年4月27日,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新浪Ceo曹国伟首次谈及新浪微博未来的六大盈利模式: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及数字内容收费。六大盈利模式彰显了微博平台的商业嫁接能力之强,可以多层次增加盈利点。虽然微博鼻祖――twitter目前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但新浪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类似Facebook式完整社交价值链的盈利之路,这条路的核心理念,正是构建开放或半开放的媒介平台。

另一位媒介平台架构师马化腾则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将腾讯打造成一个供更多合作伙伴自由创业、供更多用户自由分享的开放平台,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它需要腾讯内外都改变心态,用更加开放的大脑去迎接变革。”马化腾也与曹国伟一样在不厌其烦地传递着一个传媒理念:平台!我们要做平台!

新浪微博试图将其影响力和用户流量变现而走平台发展的道路,还算在意料之中。而一向坚持做足做大自家产品链条构建QQ王国的腾讯,也甘做平台与人分一杯羹,就不得不让人审视到底媒介何以成为平台,而真正的媒介平台又是怎样的。有人曾怀疑,“开放”只是腾讯对“3Q大战”作出的补救。而这种怀疑很快消除了,因为腾讯接连推出几个开放平台,一批游戏公司迅速赚得大笔真金白银,腾讯也重新赢得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最高市值。

开放平台和“SoLomo”(Social+Local+mobile)时代的到来,都在不断地印证笔者提出的媒介平台理论。所谓媒介平台,主要强调通过某一空间或场所的资源聚合和关系转换,为传媒经济提供服务,从而实现传媒产业价值的媒介组织形态。媒介平台架构中,界面和接口是媒介平台结构和运行的基本要素,而规则创新则是媒介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2011年12月,中国科学院《2011中国互联网平台开放性调查报告》,从用户、平台、支持、收益等四大维度对当前中国几个主要的互联网开放平台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百度综合排名居首位,新浪和腾讯紧随其后。对此,腾讯联席Cto熊明华表示,开放是一个互联网企业能力的体现,腾讯的发展思路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未来是做互联网的水和电,提供基础服务”。可见,腾讯也坚定了走平台发展的道路。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插上“移动性”和“社会性”的双翼后,互联网开始飞得更高更快。新媒体平台以更优质的信息传收体验,迅速俘获越来越多的受众。

举个例子,新浪微博早已登陆移动终端,而且从界面到功能、应用扩展,都体现了新浪微博的未来发展指向SnS社交媒体化,这是出于传媒生态和盈利模式的现实考虑,也是微博走向媒介平台的必由之路。在移动互联网的虚拟社会里会不会形成新的人际关系呢?网络的虚拟性仍是社会的现实性反映,它不一定会形成新的人际关系,但会形成新的沟通方式。这类似于北京大学教授刘德寰在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时,曾提出的“半熟社会”的概念。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在“半熟社会”里会产生何种传播力、生产力和影响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受众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开始转向移动终端。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由于十分便携,屏幕又大,因此天生就是非常优秀的阅读工具。应用商针对ipad和智能手机开发各种阅读应用,为读者提供更加良好的阅读体验。

另一方面,社交网站正悄然向其他传媒领域进行全方位渗透。例如,社交媒体与视频行业之间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对视频网站而言,未来更大比例的视频浏览量将会来源于外部浏览,而其中社交媒体是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无论是作为社交网站的人人网和从新闻门户“红”到微博的新浪网,都用真金白银的投入表达了对视频网站的热诚。2011年11月,一部根据社交网站豆瓣网小组讨论帖改编的电影《失恋33天》横扫各大院线,上映4天票房已达到了1.5亿元,这个数字是同期上映的3部好莱坞大片《铁甲钢拳》、《惊天战神》、《猩球崛起》加上日本卡通影片《名侦探柯南》的票房总和。另一个不容小觑的趋势是,社交网站的兴起促成了新的电影形态――微电影的产生。微电影把商业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并传播到各种电子媒介终端,碎片化和互动性的商业价值进一步凸显。

网络视频和全媒体

2011年第十七届上海电视节上,除湖南卫视亮相之外,江苏卫视、安徽卫视、浙江卫视等省级卫视纷纷缺席,而优酷、乐视、土豆等视频网站重装参展,抢尽风头。这场盛大的电视节不再是传统电视媒体的秀场,而成了视频网站的会。同时,资本的涌入也反映出网络视频市场的热度和潜力。2011年8月30日,新浪以6640万美元购买了土豆9.05%的股份;9月27日,人人网以8000万美元现金全资收购56网;10月18日,乐视网与土豆网设立合资公司,首批投入3亿元资金,用于采购国内的影视剧;11月2日,搜狐视频与mSn中国正式达成视频业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10.10~2011.10视频行业样本调查报告》显示,行业格局稳定后,一线视频网站的数量将在3家左右;未来3~5年,中国视频产业市场规模将过百亿;网络视频未来最重要的竞争领域将是视频点播、直播市场和高清视频;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竞争固然激烈,但“台网联动”等合作亦将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题;台网联动、版权竞争、内容自制为目前视频行业的三大行业热点。在这三大行业热点中,台网联动已经成为视频网站内容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无论是优酷、奇艺、搜狐视频,或是乐视、腾讯视频、pptV、ppS,都在不断地采买大片与大剧,这直接拉动了版权采买价格的直线飙升。

2011年年底,国内两大视频网站土豆网和优酷网因“侵权盗播”打得不可开交。而2012年3月12日,优酷和土豆共同宣布双方已签订最终协议,将以100%换股的方式合并。2012年视频行业的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仍需继续观望。但无论如何,打官司本身都是视频网站在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正版化,这说明网络视频已成长为一个行业,成长为一个有影响的传媒产业,这是该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标志;此外,传统电视(台湾中天电视台)和网络视频(土豆网)的维权也说明原创内容成为视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视频内容价值倍增。

2011年,网络媒体高歌猛进,传统媒体步步为营。传统媒体既想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又怕失去自身特有的优势,显得小心翼翼,左右徘徊。“全媒体”是纸媒提出来的,电视也跟着喊。但到底什么是全媒体?迄今仍然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全媒体概念有利于打破行业壁垒和区域分割,但它拯救不了纸媒。报纸是做全媒体内容提供商还是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认为:“全媒体时代,前端生产链条融合,后端传播链条分化,海量媒体产品洪流成一个大市场,再分流给多种终端,由用户自己进行个性化配置,形成‘沙漏状’的传播模式。”媒介融合时代其实是合中有分,不同的媒体不同的平台都可以找到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目前广电网整合推进缓慢。电信网和广电网都是物理网,只有互联网是虚拟网,因此笔者认为,“三网融合”最重要的还是“二网融合”,虚实结合才是真正的融合之道。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更好地连接和依托新媒体平台,这才是中国电视的涅之路。未来的电视媒体能否向更先进的媒介平台提供“基于融合媒体的移动的音视频服务”是事关行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大事。电视台首先要给自己定位,不能仅满足于一个制作公司和播出机构,要转向以内容生产集成和综合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传媒机构。

2011年6月22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平台已通过广电总局的验收,将获得正式颁发的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这也显示出广播迫切的“跨媒体”发展的心态。北京电台在新媒体发展实践中也提出“音视频共做”的概念。“共做”的核心就是指音视频的并存关系,问题是音视频中视频会不会“喧宾夺主”?而音频是否成为“陪太子读书”?这会不会丢失广播特有的“伴随性”优势?诚然,广播多元化战略是一个大的方向,手机广播完全可以采取多种运营模式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媒体的发展都不应丢掉媒体原有的传播优势和差异化的竞争力。对传媒产业来说,可以横向拓展,进行多媒体经营,但是作为一种媒体类型,还应该沿着其产业价值链做好纵向延伸。

步入2012年,种种迹象表明:媒体时代渐已离去,平台时代即将到来。然而,媒体有各种形态,平台有各种类型。比如,报纸是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和提供商,做一个专业的内容提供商和渠道也未尝不可,未必一定要做像苹果、新浪那样的综合服务平台。变还是不变?什么地方该变,什么地方不该变?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能让新媒体乱了自家阵脚,这是传统媒体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谭天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