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外汇交易策略十篇外汇交易策略十篇

外汇交易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7:05

外汇交易策略篇1

【关键词】金融市场外汇交易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的交易策略和交易方式,阐述了如何在外汇交易的操作中利用这些金融工具实现套期保值和投机获利。

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广义的外汇指的是一国拥有的一切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此的定义是“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只有为各国普遍接受的以某种货币表示的支付手段,才能用于国际结算。

一、影响外汇市场波动的因素

(1)利率政策。在各种经济数据中,各国关于利率的调整以及政府的货币政策动向无疑是最重要的。非农就业人口率。非农业人口就业人数的增减数和失业率是近几年影响外汇交易市场短期波动的重要数据。这组数字由美国劳工部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公布。

(2)政治因素。外汇交易市场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当某一件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外汇市场的涨落幅度会经常性地超过股市和债券市场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外汇作为国际性流动的资产,在动荡的政治格局下所面临的风险会比其他资产大;而外汇市场的流动速度快,又进一步使外汇市场在政治局面动荡时更加剧烈地波动。

(3)资本家的投机。由于汇率波动的频繁而且巨大,外汇市场的投机性很高,所以外汇交易成了资本家们投机的乐园,各国的经济情况影响着汇率的波动,为资本家提供了场所,而资本家们的投机又反过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着。

(4)外汇投资的策略选择

即期外汇交易可以满足进出口商的临时性支付需要。可以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用来支付进出口贸易或者投标、海外工程承包等的外汇结算或归还外汇贷款。同时这种在即期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借入所需支出的外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

因此,投机者在即期外汇市场上获得投机利润取决于预期未来某一时点的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和两国利差。

二、外汇期权交易操作策略

由于期权交易的方式较为灵活,能根据交易者的需求创造出不同的交易组合,以及海外投资在投标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外汇期权进行保值。

运用不同期权策略套期保值。不同的期权或者期权与其他的金融工具就组合起来以满足投资者风险管理的需要。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

(1)汇率双限,该策略是指投资者在购入某种类型外汇期权的同时卖出另一种类型的外汇期权。这里的期权类型主要指的是欧式看涨期权和欧式看跌期权。

在上面两个图示中,横轴表示汇率,纵轴表示利润,e点代表收支相抵点。其中,左图是一个欧式看涨期权多头和一个欧式看跌期权空头组成的期权策略。右图代表一个欧式看跌期权多头和一个欧式看涨期权空头组成的期权组合。从图中的利润损益来看,这两种期权组合的结果使企业的利润及损失都存在一个上限和下限。尽管企业收益受到限制,但在预测错误的时候损失也不会很大。而且汇率双限的存在除了可以满足企业外汇风险管理谨慎原则外,也可以满足企业降低期权费的需要,因为企业可以通过以卖出期权的方式取得的收入抵补其购买期权的费用。

(2)比率远期,在该组合中,市场参与者购买的是溢价期权,同时出售损价期权,但总的期权费为0。在比率远期中,收益的上限是固定的,而下限则是不固定的。因此,该组合构成了一个风险较大的投资工具。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参与者对市场走势比较有把握的时候才使用该组合。

(3)分享远期,该组合是指通过调整期权的基础资产数量,使得期权的组合成本为零。一般而言,该组合是看涨期权空头与看跌期权多头的组合,或是看涨期权多头与看跌期权空头的组合。

(4)跨式期权交易:是指投资者同时等量的买进或卖出同一标的资产、同一履约价格和同一到期日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买入跨式期权:是指投资者同时买入相同履约价格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通过买入跨式期权,当投资者认为标的资产价格会有较大幅度变动时,无论标的资产价格上升还是下降,总会有一种期权处于实值状态,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双向保险。

卖出跨式期权:该策略是买入跨式期权的反向操作,即同时售出相同履约价格和相同到期日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该策略是一个高风险的策略,因为一旦出现资产较大的变动投资者可能会出现巨大的损失。

(5)宽跨式期权:是由履约价格不同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构成的组合期权,在一般情况下,看跌期权的履约价格小于看涨期权的履约价格。

买入宽跨式期权:该期权是由买进履约价格不同、但到期日与标的资产种类相同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所构成的组合期权。从策略上来看,宽跨式期权和跨式期权基本类似,只是在履约价格方面存在差异。这两种期权都适用于标的资产价格预期有较大幅度变化但方向不好确定的投资。

卖出宽跨式期权:是买入宽跨式期权的反向操作,即卖出履约价格不同,但到期日与标的资产种类相同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所构成的组合期权。该组合策略与卖出跨式期权一样属于高风险的组合,但其风险要小一些。

通过对外汇市场交易策略的探讨研究,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在利用外汇市场套期保值这一块,以及外汇交易的操作中利用这些金融工具实现套期保值和投机获利。

外汇交易策略篇2

关键词:外汇市场;汇率风险;套期保值

一、我国汇率市场化趋向与外向型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现状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同时人民币汇率也根据这些原则对美元升值了2%。该政策的出台打破了2004年10月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直稳定在8.2765的水平。2005年9月26日,央行宣布扩大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浮动幅度,由1.5%扩大到3%,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的浮动幅度保持不变。尽管扩大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浮动幅度在短期内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从长期看,势必会要求扩大作为决定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汇率基础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灵活性,从而肯定将会对日后放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产生渐进性的市场影响。从2006年汇率走势上看,人民币汇率呈现有升有降、双向波动、小幅升值态势。而且,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方式,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继续扩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央行已明确表示,逐步扩大灵活性是我国汇率改革方向,逐渐让市场供求关系发挥更大作用,减弱“一篮子货币”参考作用的权重,增强市场因素是我国的汇率政策。因此,随着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习惯于固定汇率制度下理财的我国外向型企业不得不考虑汇率风险问题,做好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防范。

据有关调查显示,人民币汇率改革后我国企业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体系,企业一直处于汇率零风险的环境中,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依赖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忽视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产品附加值低,形成了汇率风险基本上由国家承担的“路径依赖”,使得汇率风险及风险防范缺乏存在的基础,汇改后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热情不高,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较为淡薄。二是受资金规模、产品结构、专业人才等因素影响,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不高。据调查,由于受资金规模的限制,一些产出规模不大的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维持存量银行贷款已经很难,根本无资金进行生产经营之外的资金操作,对汇率变动的反应,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损失,谈不上事前的风险防范。从规避汇率风险的产品结构看,汇改后,面对汇率损失,70%的中小外向型企业拟通过改接周期短的订单、修改进出口收付汇条件,选择预收货款、改信用证结算为tt汇款,将远期收汇改为即期收汇、延迟付汇等方式来应对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但是由于这部分避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处于相对劣势位置,上述应对风险的想法也就无法实现。实施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但长期以来,企业熟知汇率风险的专业管理人才匮乏,即使是外汇指定银行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型人才也是凤毛麟角。三是商业银行的汇率避险金融服务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避险需求,商业银行汇率避险产品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从国际上看,金融衍生工具已经发展成为最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目前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已经超过3000种,但从我国来看目前只有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货币互换、外汇期货、改变融资方式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而各家外汇指定银行总行对二级分行以下金融分支机构授权办理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品种目前只有远期结售汇。已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的银行,普遍存在授权额度小、操作程序烦琐、操作成本高、时效性较差等问题。在外汇市场上,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有效地对冲风险的渠道,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自身的外汇敞口头寸难以平盘。虽然外汇对外汇交易有远期买卖、期权等品种,但外汇对人民币的交易长期以来只有远期结售汇一种手段,人民币与外汇掉期业务刚刚办理,业务开展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远期结售汇业务上由于商业银行在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同时自己却承担了汇率风险,使作为中间业务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变成了银行的自营风险业务,所以对银行来说要发展远期结售汇业务先要考虑自身如何规避风险问题。同时由于交易成本偏高、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了国内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发展,也限制了银行开发应用新产品的能力。四是虽然部分企业已经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汇率避险,但是,企业避险工具使用规模仍然偏小。2005年全国企业远期结、售汇签约额分别仅占银行结、售汇总量的2%和4%左右,与我国进出口总体规模还不相称。

二、外向型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策略

从规避汇率风险策略来看,外向型企业在其理财中针对跨国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与银行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风险规避和管理策略。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货币选择策略、价格调整策略、平衡策略、组队策略、借款策略、投资策略、利率互换策略、易货贸易策略、多角化经营策略等。本文着重研究企业今后需要大量使用的套期保值策略。

在对汇率风险的管理中,外向型企业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合同、外币期货合同、外汇期权和货币互换等套期保值工具进行衍生金融交易来降低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在理论上,这些工具发挥作用的共同理论基础是通过建立一个与企业当前货币头寸相反的或相互补充的头寸,从而降低企业在市场汇率出现不利变动时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远期外汇交易是企业在交易时,与办理远期外汇交易的银行签订远期外汇合同,规定未来某日买卖外汇的币种、数额和汇率。尽管合同到期日市场外汇汇率已经改变,但合同卖方与买方仍按合同规定的汇率进行外汇交易,这样,企业可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出口收入或偿还债务时套期保值,避免外汇损失。相对于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具有更高的外汇风险防御功能。如中国银行自1997年4月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以来,在国际外汇市场经历数次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均对外向型企业起到了很好的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

外币期货交易实际上就是在将来一定日期,按照协议价格,在特定的交易场所,买卖固定数量的某种外币的交易活动。与远期外汇交易不同,外币期货交易一般都在固定的交易场所内进行,而且通过经纪人进行交易,一般都在合同到期日之前交割。自1972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国际货币市场部推出第一张外汇期货合约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汇期货交易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运用外币期货交易,既可避免国际经贸活动中的汇率风险,也可牟取利润。

外汇期权交易是针对给予期权持有者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汇价出售或购进一定数量外币选择权的外汇期权合同的交易。合同持有者有权在合同期满时或提前按规定的汇率买卖事先预定数量的外币。外汇期权类似于保险,对期权合同购入方来说,他购入的是权力而又不必承担义务,如果期权交易无利可图则可以放弃这种权力,其保值成本不会超过期权的购买价格即“权利金”。由此可见,期权交易既具有即期外汇买卖的灵活性,也具有远期外汇买卖的安全性,期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外汇保值的方法,而且为企业提供了从汇率的变动中获利的机会,期权买方有权根据市场变化决定是否执行期权,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与银行进行期权交易,银行只对部分优质客户提供这项服务。

货币互换交易是持有不同货币的交易双方,在同一时间按即期汇率分别从对方买进外汇,到期时按远期汇率把外汇分别卖给对方的交易。货币互换交易实际上是两家企业交换等价的两种货币,到期时双方互换。货币互换交易一般包括本金的初期互换、利息互换和本金到期时的再次互换。货币互换交易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并使企业有可能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措外币资金,而且有助于避免汇率风险。

在使用套期保值工具时,首先要求企业对外汇资金集中统一管理,降低套期保值成本。进行国际交易的大企业往往有许多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他们在经营业务中往往不了解其他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是否存在反方向的外汇收支业务,如果他们都是独自考虑自己的套期保值业务,总体上必将加大套期保值成本。而实行对外汇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企业,由于所有业务单元的外汇收支业务都是由外汇调度中心统一调度的,随时可以以一种货币为基础货币计算其他货币的汇率风险,并可以统筹作出套期保值决策,降低套期保值成本,提高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企业要注重对国际资本市场的研究,分析外汇汇率变动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套期保值决策。只有正确预测、把握外汇汇率的发展趋势,才能作出相应的正确决策,提高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再次,注重培养人才,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在不断变幻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培养熟知国际资本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的专业型人才,是防范汇率风险的关键。因此,引进和培养一批熟知国际经营业务和多种金融产品,熟练应用套期保值工具应对汇率风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十分必要。

外汇交易策略篇3

一般来说,在国际工程项目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水平会随汇率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这种变动对于企业来说,要么产生收益,要么导致损失。企业国际工程项目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外汇风险普遍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本币、外币和时间是构成企业外汇风险的三个重要因素,根据外汇风险的对象和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型:外汇经济风险、外汇折算风险和外汇交易风险。导致企业外汇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不同交易主体所处的市场经济结构、会计制度、汇率制度和国家政治体系等。外汇风险对于跨国经营的国际工程项目企业来说具有重大影响,即对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结构、市场规模和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参数值修正,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众多项目和指标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绩效、竞争力水平和支付信用评级等。

二、新形势下国际工程项目中所面临的宏观市场环境态势及其对外汇风险防范的作用、意义和要求的分析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大大刺激和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对国际贸易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产生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和冲击,加剧了国际交易中的各种不诚信行为。我国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1年人民币升值幅度近30%,这就对我国拥有国际工程项目的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此而产生的汇率风险也成为企业国际工程项目中需重点考虑的几个焦点问题之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汇率风险的管理水平。

新形势下企业国际工程项目经营中所面临的宏观市场环境态势及其对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企业在外汇风险管理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关注:从企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的基本要求出发,加强和提高对外汇风险的认识水平和防范管理意识;从外汇汇率的变化及其趋势,预测估算其对企业财务状况、资产结构和现金流等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采取灵活的外汇汇率风险管理、防范技术技巧及其组合来制定趋利避害的规避策略。这些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目前企业国际工程项目中外汇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内容。

三、目前企业国际工程项目中外汇风险防范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外汇风险防范中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和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0年底我国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外汇风险管理中的资金投入比重年均增长约7.3%,对于外汇风险管理的覆盖面到2010年底实现了约67.5%的比例。同时企业在外汇风险管理中的投入产出比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攀升,2010年底基本实现了1∶13.2的水平,对于企业的国际工程项目经济收益的贡献率2004-2010年期间达到了年均9.3%的水平,企业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措施。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和影响,在企业国际工程项目中外汇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对外汇风险产生机制及其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解读,使得外汇风险防范的意识非常薄弱,导致问题出现时没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国际工程项目中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外汇业务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经常暴露于外汇风险之中,加上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频繁剧烈,外汇风险已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事实上,我国大多数具有国际工程项目经营的企业由于从事国际业务的时间不长,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外汇风险防范的关系的认识不够清晰,普遍缺乏外汇风险意识,对国际经济交往中所可能面临的外汇风险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抱着侥幸心理消极应对。由于外汇风险管理部门在企业经营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而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难以看到汇率风险管理所体现的价值,从而忽视外汇风险管理对于企业从事国际业务的必要性。

第二,缺乏对本币、外币、时间三因素相互作用关系和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导致不能据此分析外汇汇率变动对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现金流量以及重大经营决策的影响程度,给相关生产经营决策带来困难和阻碍。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一是这些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凡是涉及到外汇的业务通常都由财务部门监管,而没有在组织机构上设置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或人员,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向企业高管层负责并报告外汇风险暴露的具体情况,使企业的外汇头寸很难完全规避风险或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二是企业人员不具备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无法从企业策略高度出发,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企业面临的各种外汇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更谈不上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测算和管理,因而企业经常面临巨大的汇兑损失也就不足为怪了;三是我国企业国际工程项目经营时缺乏对外汇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不能通过外汇风险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对方案进行取舍和改进,也就不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缺乏对于作为本币的人民币汇率与国际一篮子结算货币的汇率变化关系及其对于经营成果作用机制的具体流程的了解和谙熟,使得在国际工程项目建设结算和交易中不能有效地选择风险对冲的组合策略。

四、新形势下企业国际工程项目中外汇风险防范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企业国际工程项目中外汇风险的类型构成及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概述,结合目前企业国际工程项目所面临的新的宏观环境态势及其对企业外汇风险防范的作用、意义和要求,在分析了目前企业国际工程项目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相关国际工程项目和外汇风险的知识及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我国企业数年来外汇风险防范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综合对比分析,同时借鉴韩日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外汇风险管理中的经验和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加强我国企业国际工程项目外汇风险防范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企业国际工程项目外汇风险管理中应该加强和提高对外汇汇率变化作用机制及其风险防范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和思考同企业自身的国际化战略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外汇汇率变化及其风险的敏感性,建立健全相关风险辨识防范机制来确保其得到有效的重视。企业国际工程项目中外汇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大量案例都说明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外汇风险的管理水平与其相应的重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的关系,并且随着企业国际工程项目等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越来越需要将这种关切强烈地注入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内部机制中,以体制来保证相关外汇风险防范措施和机制得到长期有效的建立健全和发展。

第二,企业国际工程项目外汇风险管理中应该加强和提高对影响外汇汇率变化风险及其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掌控能力,以可靠的测量数据为依据定量地分析汇率变动对企业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资金流量以及投入产出比等财务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从而测算出因汇率的变化给相关方面的资金安排所造成的影响。根据外汇风险防范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相关理论,当某国外币汇率下降预示贬值的倾向和可能时,则要抛售或减少以该国货币表示的资产或增加以该国货币表示的负债比重,而当某外币呈现出强势的坚挺走向时则应增持以该国货币表示的资产或减少以该国货币表示的负债。另外针对外汇交易风险可以采取提前或延迟外汇收取的办法来规避因时间所带来的风险,在流向上可以通过配对管理的办法来控制流入和流出货币的相对均衡,从而达到控制外汇风险的目的。

第三,企业国际工程项目外汇风险管理中应该加强和提高对于以本币人民币为基准货币的国际一篮子结算货币的汇率变动及其相互连带关系的了解和洞察,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货币组合和灵活的结算方式来规避由于可能的汇率变动给企业的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的抵消作用。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工程项目合同中计价货币的选取问题,通过灵活的计价货币选择可以实现规避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具体来说,当企业有合理的依据可以预见本国货币在没有发生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贬值的情况下,可以要求采用本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需要发生货币买卖行为,因而就没有汇率风险,而在相应的工程项目劳务输出中则应该选择相对坚挺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外汇风险中的经济风险而言的。

第四,掌握外汇风险管理的各种技巧,通过管理战略谋划、防范策略实施和避险工具采用,把外汇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研究国际金融局势,外汇风险管理的战略、策略、技术和方法。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外汇风险限额,选择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战略。搜集西方国家主要货币汇率及人民币汇率资料,分析汇率变动趋势,了解企业业务的交易国别、币种、汇率情况,编制即期、远期外汇头寸汇总表,向企业决策层提出外汇避险建议,负责实施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和采取避险措施,定期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等。

第五,企业国际工程项目外汇风险管理中可通过外汇期货交易来进行相关外汇风险的规避。外汇期货交易的避险方法是采用对冲方式,利用期货交易的利益弥补现货发生外汇风险的损失。操作方法是透过集中交易所依标准化契约,公开竞价决定。外汇期货交易的成本分为三项:一是期货履约汇率与外汇市场即期汇率的差异,履约汇率大于即期汇率的部分是买进期货的成本;二是保证金成本,指缴纳保证金而使资金呆滞所造成的机会成本;三是手续费及管理费用,指交易所、清算所收取的费用及内部作业的人事费用等。外汇期货交易的避险,要考虑上述成本与外汇风险可能损失的大小,当前者小于后者时是值得采用的。

外汇交易策略篇4

所谓外汇管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法律、法令、条例等形式对外汇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汇入和汇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兑换方式及总兑换比价所进行的限制。外汇管制的目标,一般是维持本国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秩序、维护金融稳定、促进本国竞争力等。外汇管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贸易与非贸易外汇、资本输出入、非居民存款帐户、黄金输出入、汇率调整及动作等等。

目前一般存在三种外汇管理体制类型。第一种是严格外汇管制,即对所有外汇收支活动都实行管制,多数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采取这种方式。第二种是部分外汇管制形式,即对外汇收支的经常项目不实行管制,准许自由兑换外币和汇出汇入外汇,但对资本项目实行不同程度的管制,少数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采取这种方式。第三种是名义上不实行外汇管制,即原则上对居民和非居民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外汇收支都不加限制,允许货币自由兑换,但不排除在特定情况下实施间接的或变相的限制措施。

外汇管制的方法可分为直接管制方法和间接管制方法。前者是指外汇管制机构明文规定外汇的买卖方式、数量以及汇率,并对各种外汇业务实行直接、强制的管理和控制。后者则是指国家通过诸如许可证制度、进口配额制度、外汇平准基金制度(主要通过央行实施)、互惠信贷协定网络制度(主要在发达国家央行之间运用)等形式,间接影响外汇业务,从而达到外汇管制的目的。从另一角度上看,外汇管理的方法又可分为数量管制、汇价管制和综合管制三种,即从外汇业务的数量上、或从汇价上、或从两者的结合上实行外汇管理。

在国际层面上,调整外汇管制问题的规范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该条第2款(a)规定,未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批准,成员国不可对经常性国际交易的支付或转移进行限制或实行歧视性汇兑安排或多重货币做法,但是,这一规定仅适用于为经常性国际交易所进行的付款和转移。而该条第2款(b)规定,包含任何一个会员国货币的汇兑合同,如果与该成员国外汇管制条例相抵触时,在任何会员国境内均属于不能强制执行的合同,该成员国的外汇管制条例的存续与实行必须与本协定相一致。这实际上就赋予了成员国外汇管制法律的域外效力。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14条对成员国实施有关外汇管制的国际义务做了过渡安排。依据这一条款,成员国可以通知imF保留某些限制并根据情况调整;成员国不能恢复已经取消的限制或实行新的限制;成员国与imF应每年进行磋商以决定是否继续实行限制;但成员国不能出于非国际收支方面的原因实施限制措施。

可见,就目前的国际规范而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仅要求实现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不把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作为成员国的义务,imF仅可在特定环境下要求国家加强资本控制。这一标准尽管较低,但有利于在绝大多数国家内部推行和实施,因此,中国目前的外汇管制状况,也是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要求的。然而这里的问题在于,若要推行离岸金融业务乃至建立离岸金融市场,这样的低标准显然是不够的,不解决外汇管制的问题,就无法顺利地建立中国大陆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

那么,我们应该在外汇管制的问题上作何策略选择呢?

目前的外汇管制问题的焦点,还是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问题上。

所谓资本项目,是指一国在国际收支中因资本输出和输入而产生的资产负债增减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贷款、证券等。1996年,中国大陆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而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一直处于逐步推进过程中。目前,在iHF所划分的43个资本项目中,在中国有将近一半的资本项目交易不受限制或较少受限制,40%以上的资本项目交易受较多限制,10%以上的资本项目交易受严格管制。也就是说,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尚未实现完全的可自由兑换。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长期策略,也是实现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关键一步。因为离岸金融彻底的国际性,必然要求交易货币为可自由兑换货币,如果市场所在国的本币不能实现可自由兑换,那么该离岸金融市场很难就建立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了,在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也很难占到优势。

但关键在于,是否因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是一个长期的步骤,中国大陆的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也就只能继续等待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相反,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短期的策略,从而既能够立即推进中国大陆的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又能够与逐步完全取消外汇管制的长远规划相适应。

在短期策略上,我们可以在维持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完全自由兑换的前提下,作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将本币——人民币排除在交易货币之外,而仅选择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作为离岸金融交易的货币。第二种选择,就是允许本币作为离岸金融业务的交易货币,但交易对象仅限于本国金融机构一一即居民,本币离岸金融交易暂时不对非居民开放。

就第一种短期策略而言,目前来讲是比较可行的。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建立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的时候,都采用了这一做法,即将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的本币排除在离岸金融交易货币范围之外。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绝非长久之计。很多发展中国家尽管采用这种做法建立起了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但是其竞争力却因此大打折扣,难以抗衡本币业务充分开展的纽约、东京离岸金融市场,而目前离岸金融市场交易货币本币化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就连禁止本币交易的鼻祖一一英国伦敦,也已经开始变相地从事本币交易业务。因此,这一策略至多只能作为过渡措施采用,一旦本国离岸金融市场顺利建立、本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条件基本具备,就应当转换策略,使本币与其他自由货币一样成为离岸金融交易货币。

而就第二种策略选择来说,这一做法既可以放开本币业务,又可以避开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还可以保护本国金融机构的业务份额。尽管这样做看似比较灵活,但无论在法律上还是经济上都会遇到较多障碍。尤其是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依据GatS和自己的入世承诺,将赋予外资金融机构以国民待遇,《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颁布,表明中国积极地履行了对wto的义务;但若放开离岸金融业务,又不允许非居民从事本币离岸金融交易,显然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更何况,离岸金融交易的主力,历来就是非居民,居民从事的离岸金融交易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不大,如果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将本币业务局限在居民范围内,不仅违背离岸金融的运行规律,而且有喧宾夺主之嫌。因此,此种策略一定要慎用,如果非用不可的话,也必须在充分研究有关法律机制以及经济得失的基础上实行。较有可能被主管部门采用的贯彻这一短期策略的具体做法,应该是推行本币离岸业务的“试点”,而从事试点的单位自然是由主管部门指定本国金融机构。

总之,在外汇管制的策略选择上,短期内我国可以暂时维持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管制,同时将本币业务排除在允许的离岸金融业务范围之外,或者先由本国金融机构试点办理本币业务;而从长远来看,我国应当取消外汇管制,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使人民币成为中国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货币。

二、业务发展策略

在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上,也有一个策略选择的问题。就是说,未来中国大陆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将业务范围限制在传统的离岸货币业务上呢,还是将业务范围扩展到离岸证券业务乃至其他衍生业务上?

前面在讨论离岸金融监管法的时候已经指出过,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时候,都并未将离岸金融业务范围限制在传统的货币业务上,仅有少数国家(如日本)将离岸金融业务范围限定在存贷款业务上。显然,若要充分发挥离岸金融市场的筹资融资作用,将业务范围限定在存贷款上是不明智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处在发展中的经济大国而言,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就是为了有效地吸引和利用资金,而不是像日本当年那样为了回流海外日元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因此,我们不可能作茧自缚,将离岸金融的业务范围限制在存贷款业务上。

尽管在目前的离岸金融业务试点中,我国确实仅开展了部分离岸货币业务的试点,试点单位也仅限于部分银行,但这毕竟不同于正式的实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试点的业务范围绝不等同于未来中国大陆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范围。更何况,目前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所推出的一些改革措施,实际上已经触及离岸证券业务的范畴。这其中的代表性措施就是QFii和QDii机制。尽管QFii和QDii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岸金融,但两者一个是非居民投资中国证券市场,一个是居民投资海外证券市场,都具有较强的国际性,一旦内地的离岸金融市场启动,有关的机构就可以顺势将这两种业务整合并移植到离岸金融市场这一个平台上。更重要的是,这两款涉外证券投资金融工具的推出,本身就已经说明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不仅仅限于货币业务。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目前的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局限于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但是未来的离岸金融市场上,业务范围应当既包括离岸货币业务,也包括离岸证券业务。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若允许开展离岸证券业务,那么应如何具体规定离岸金融业务的范围?也就是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和证券业务,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离岸业务是否可以开展?从国际上的做法来看,有的国家允许市场主体从事离岸债券、离岸股票和离岸票据业务,但是没有将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列入可交易的行列;而有的国家则允许所有的金融产品、包括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进入离岸金融市场进行交易。从中国的国情来考虑,我认为应该采取第一种做法,即将债券、股票、期货等传统的证券业务列入离岸业务范围,而不将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列入离岸金融范围。这首先是因为,一般只有虚拟业务型离岸金融市场和内外业务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才可能在最广泛的程度上规定离岸业务范围,而内外业务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一般采取适中的业务范围,中国大陆没有可能选择前两种市场模式,采取适中的业务范围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其次,离岸金融衍生产品在全部离岸业务中所占的份额一般比较少,将其排除不会影响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质量。再次,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机制复杂、风险较大,即使在监管相对较严格的在岸市场上都很难加以规制,如果在监管相对宽松的离岸市场上开展此类业务,更容易因监管法制的失位而导致风险。最后,考虑到中国大陆金融市场开放的进度,目前多数金融衍生产品即便是在在岸市场上都不能经营,要将想这些产品搬到离岸金融市场上交易,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总之,在业务发展策略的选择上,我国未来的离岸金融市场应同时发展离岸货币业务和离岸证券业务,但其中的离岸证券业务应仅包括传统的证券业务,而不包括诸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

三、市场选择策略

广义上讲,市场选择策略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何种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二是选择何处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这里主要讨论市场模式选择问题。

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选择,乃是市场所在国实行监管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存在内外业务混合型、内外业务分离型和虚拟业务型三种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其中内外业务分离型为当今的主流模式。

显然,内外业务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更能适应我国的需要。首先,这种市场模式适应于由国家政策推动而建立的离岸金融市场,美国和日本在建立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均采取了这种模式,这与我国的情况是类似的;也就是说,中国大陆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需要、也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推动,这跟英国、香港这样的具有长期金融传统的国家和地区自发建立内外业务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的情况是根本不同的。其次,尽管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是基于国家政策推动,但是我们的国家政策绝不是通过提供避税便利吸引离岸资金入账和离岸公司注册来获得收费,而是要真正地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建立真正的、具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因此,虚拟业务型离岸金融市场绝非我国的选择。再次,内外业务分离型市场模式通过隔离在岸账户与离岸帐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内外业务渗透而带来的风险,起到保护国家金融秩序的作用。最后,考虑到我国的外汇管制仍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那么在离岸金融业务中实行内外业务的分离就是不二选择了。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虽然是内外业务分离型的,但也允许离岸帐户与在岸帐户一定程度的渗透,而过分严格的内外分离会使创建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打折扣。因此,我国在建立内外业务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内外业务渗透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基于我国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在市场建立初期,内外业务的渗透绝对是要禁止的,因为前期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开展离岸业务、顺利建成离岸市场而不是扩展渗透业务,且由于渗透业务监管上的难度更大、所带来的风险较高,若贸然推进,不仅得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很容易引发风险并导致损失,可谓得不偿失。在离岸市场已经建立、市场秩序已经稳定、离岸业务顺利铺开、监管法制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我国可以考虑逐步地允许一定程度的内外业务渗透,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业务、利用资金。

具体到内外业务渗透的制度设计上,我认为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首先,在一开始的时候,应当只允许离岸资金向国内渗漏,而不允许国内资金向离岸渗漏,这样可以控制因国内流动性过剩而可能导致的离岸金融市场泡沫;其次,在有关的金融制度构建比较成熟、尤其是金融监管法制比较完备之后,可以进一步允许离岸与在岸业务的双向渗透;.再次,渗透的规模总的来说是不断扩大的,但是也不能就此认为其规模不可以缩减,渗透规模应当是灵活而适度的,从而既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又不冲击国内物价水平,也不妨碍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最后,在允许渗透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离岸帐户与在岸帐户渗漏关系的监管,有关的监管措施应当有效和及时,且在设计有关的法制的时候,应当确保监管当局能够随着离岸业务渗透的进展对监管措施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法制建设策略

完整意义上的离岸金融法一般包括三大部分:离岸金融法基本原则、离岸金融交易法、离岸金融监管法。那么,相应地,作为市场所在国的中国,在建设本国离岸金融市场、对发生于其境内离岸市场上的离岸金融关系进行规制与协调的过程中,也需要依靠这三部分的法律制度作为规范交易和监管的标准。只不过,在具体推行上述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情况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

理论上讲,最理想的立法方式,就是制定一部《离岸金融法》,全面调整离岸金融交易关系与离岸金融监管关系,明确有关法律原则。至于一些相关的细节问题以及经常发生变化的问题,则可以由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地方法规以及规章来处理。但是,这种法制状态是很难一步到位的。首先,在开放离岸金融业务并建设本国离岸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国家很可能会采取逐步的、渐进的方式,比如先放开离岸货币业务再放开离岸证券业务,有关的法制建设只有跟着市场建设形势逐步开展,而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次,在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之初,国家可能有一段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业务限制的过渡期,立法机关或主管机构也可以先制定一些层级较低的、暂时适用的法律法规,待到内外资一视同仁的时机成熟,再在清理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离岸金融法》。尽管可能必须经历一个过渡阶段,但只要立法的长期策略是制定统一的《离岸金融法》,那么法律规制的最优效果仍然可以实现;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逐步法典化的过程,根据现实中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有关法律制度,从而使最终制定的《离岸金融法》具备并保持先进性。

当然,除了上述方式之外,还有两种选择。一是将离岸金融交易法和离岸金融监管法分开,各自制定法律,这种做法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相比之下比较浪费立法资源,且可能导致离岸金融法的基本原则被分割;另一种就是不集中制定离岸金融交易法和离岸金融监管法,而将它们分散到合同法、税法、外汇法、证券法、银行法等既有法律中去,也就是说主要靠修订原有法律完成对离岸金融关系的规制。我认为这种选择不能完全体现离岸金融法的性质,也不利于法律的明确性,容易出现法律规定不一致的情况;何况由于离岸金融的特殊性,即使主要采取修订原有立法的方式也不能避免在某些问题上另立新法,实际上根本不能节省立法资源;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离岸金融关系这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事物,如果没有规定统一的、普遍的、抽象的法律原则,无论是对旧法的修改还是对具体问题的另立新法都赶不上离岸金融实践的发展速度,届时法官面对具体法律规则没有规范的新问题就只能是束手无策。

纵观各国,金融制度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一般没有专门的、集中的离岸金融立法,但那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缘由的。首先,这些国家的金融法制已相对完备、适应性较强、修改机制灵活;其次,这些国家很多采用司法能动主义的普通法体系,在必要时,法官可以自己造法(做出判例)、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弥补既有法律的缺陷与漏洞、甚至可以修改法律(突破先例),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而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则一般采取了专门的立法方式,这相对而言对我国是更有借鉴意义的。

可见,在中国大陆离岸金融法制建设的总体策略上,最好是选择制定统一的法典——《离岸金融法》,由于这是一个长期的策略,故而在逐步法典化的过程中,可以先制定一些低层级的过渡性规范,待条件成熟时再统一清理。未来的《离岸金融法》应该主要包括三大块的内容,即基本原则、离岸金融交易法和离岸金融监管法。这一法律架构能够令其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先进性,并与离岸金融关系形成有利的互动。

总的来说,中国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策略选择,应当是在逐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离岸金融试点的地区和机构,最终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中国大陆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并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外汇交易策略篇5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资源类企业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占了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很大比重,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问题也引起了这些企业的高度重视。紫金矿业公司也不例外,它主要存在交易风险、外币折算风险、经济风险三种类型的汇率风险,但目前使用的风险控制措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组织结构、汇率预警机制和套期策略、套保工具的选用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获取本国短缺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投资所在国的技术和生产要素,开拓国外市场,资源型企业也开始“走出去”,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仅2009年中国能源和矿产业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就达156.6亿美元,另据网易财经的数据显示,仅中国石化公司每年的海外投资都超过10亿元。面对如此大额的海外投资资金,如何通过控制汇率风险来保障企业的经营成果,已成为这类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金矿业公司)是一家从事黄金及其他金属的勘探、开采、生产、冶炼及销售的资源型企业,为我国最大的金矿企业。从2005年开始,该公司就踏上了国际化的征程,如介入缅甸mwetaUnG(母韦当)镍矿的合作勘探项目,入股加拿大的顶峰矿业公司,投资俄罗斯的库顿金矿及兰塔尔斯卡亚铜镍矿项目,与厦门紫金铜冠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该投资公司由铜陵有色公司和厦门建发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合作完成对英国monterrico公司的全面要约收购,从而间接获得该公司的主要资产(位于秘鲁北部的RioBlanco特大型铜钼矿床的开发权)等,并通过这一系列海外投资迅速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规模。然而伴随着紫金矿业公司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进出口贸易的增加,汇率的波动对其影响日益加深。

二、紫金矿业公司的汇率风险表现及影响

由于市场等客观因素变动导致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化就会为企业带来汇率风险,如果这些资产和负债未进行套期保值,就会使企业遭受现金流量、净利润甚至股票市值方面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通常情况下,汇率风险具体表现为交易风险、外币折算风险、经济风险。下文结合紫金矿业公司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方面的风险表现及影响进行分析。

(一)交易风险的表现及影响

交易风险源自于企业日常的交易。紫金矿业公司的交易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外币计价的投资和借贷活动,在债权债务未清偿前因汇率变化而产生损失的风险;二是在资源进出口贸易和国际工程技术服务中因汇率变化所带来的损失或收益的风险。

交易风险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利润表反映出来,具体表现在:

第一,交易风险对紫金矿业公司经营效益的影响。紫金矿业公司作为出口型的跨国企业,汇率波动必然对企业的经营效益造成影响。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对于以外币进行核算的业务,无疑造成其经营利润和资产价值的大幅缩水,从而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如紫金矿业公司2010年需要对外投资10亿美元,当人民币每升值1%,公司就将承受约1000万美元或约7000万人民币的损失。

第二,交易风险对紫金矿业公司税收和费用的影响。因交易风险造成的外汇损失,往往会降低当年的应纳税收入,如该公司2010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就因汇率变动直接减少1000万元,虽然成本和税金相应有所减少,但税后利润仍然减少了375万元。

除此之外,汇率的波动会使企业在进出口业务的结算和外债的清偿过程中产生一定数量的汇兑损失,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具体而言,当外汇的汇率上涨,即外币出现升值时,处于需要偿付借款或海外采购原料的紫金矿业公司将付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当然,该公司为了规避和减少汇率波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势必不同程度地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会计折算风险的表现及影响

在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时,要将非记账本位币转换为记账本位币,此时因汇率变动,会产生会计折算风险,造成账面上的损失。会计折算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对外汇资产与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外币转换成记账本位币时因汇率变动产生账面损失的可能;二是海外分支机构在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编制报表所使用的货币转换成母公司的本国货币报送时,因汇率变动产生账面损失的可能性。

会计折算风险的大小与折算时所选择的具体汇率相关,是会计计量上的差异,一般不影响现金流量,但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能力。比如紫金矿业公司,当受到会计折算风险的影响而向股东和社会公开经营成果时,会影响到企业的总体形象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同时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均需转换成人民币来表示,由于汇率的变化,企业的资产、负债、销售收入或投资折算为本币时可能上升或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

(三)经济风险的表现及影响

在经营过程中,因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等因素,进而引起企业一定未来期间收益或现金流的减少,就是其所面临的经济风险。紫金矿业公司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化导致企业未来纯收益发生变化的风险。如该公司为避免会计折算风险,坚持仅以本国货币进行交易或进行海外收购,但这样一来,极可能导致供应商、客户或是被收购单位更愿意与紫金矿业公司的竞争对手进行交易的风险,这就产生了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紫金矿业公司从2005年便开始了国际化经营,对外投资,收购国外资源型企业,进行进出口贸易等,这些都需要外币的支撑,而货币市场的不稳定,汇率波动不定,对紫金矿业公司经营战略的选择产生了一定影响。如2010年紫金矿业公司败走刚果,刚果铜钴矿项目因种种原因不能达成协议,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风险的不可控,而其中的汇率风险是最重要的因素。

三、紫金矿业公司现有汇率风险控制措施的缺陷

紫金矿业公司清晰地认识到汇率风险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并也在努力寻找方法来规避,使其在海外投资以及进出口贸易的风险更小,但是,就目前公司所采取的措施来看,并不能有效地对汇率风险进行控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紫金矿业公司对汇率风险敞口的控制比较乏力

汇率风险敞口是指汇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所产生的增值或减值可能会自行冲销,冲销后仍未能抵减的汇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在进出口贸易和国外收购的过程中,因交易而持有外币,而外币的市值,会随着人民币对主要外币汇率的波动而变动。紫金矿业公司主要通过调整外币资产和负债的数量,来控制敞口头寸,同时也对交易账户进行限额管理,即对每类交易或每类业务设定持有汇率风险敞口的最高额度,并进行监测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在对汇率风险敞口进行衡量时,仅通过调整外币资产和负债的数量来控制敞口头寸,同时也对交易账户进行限额管理,这种方法看似有效,但对于进行大宗交易和进行高额投资而言,这并不是一种合理的方法,而且具有单一性,使控制结果不够理想。此外,紫金矿业公司进行的投资组合并非是金融工具的组合,而是项目的组合,如在收购或投资国外资源型企业时,将资金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项目,比如对缅甸镍矿勘探项目的收购,购买英国伦敦上市公司Ridgemining的股票和认股权证,投资俄罗斯库顿金矿及兰塔尔斯卡亚铜镍矿项目等等,这样的投资往往更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无法预测是否人民币对欧元升值的同时,会对美元贬值,更多的可能是使风险敞口更大。

(二)紫金矿业公司财务部职能规定比较笼统

为控制汇率风险,紫金矿业公司开始注重财务部的作用,主要通过集中的财务部门来控制风险,这是因为只有财务集中才能够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的风险敞口,而且集团总部的对冲政策也要比各个子公司做自己的对冲更加有效。紫金矿业公司也通过财务部门来制定财务战略,财务政策和财务程序,并且对于跨国财务而言,财务部门决定其汇率风险政策和程序等,通过细化财务职能,来减小汇率风险带来的影响。但是财务部的职能规定仍然比较笼统,毕竟财务部门不是政策制定部门,也不是风险监察部门,理想的财务部门应是分散控制和集中控制的统一,且紫金矿业公司财务部门缺少一个风险监察机构,这样一来,对持续应对和控制汇率风险是非常不利的。

(三)紫金矿业公司对套期策略和套保工具的运用形式单一

紫金矿业公司比较重视套期策略和套保工具的运用,如该公司从德国进口设备,目的是进行矿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中国市场或其他海外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此时,购进设备的成本是以欧元计价的,而预期收入是人民币或其他外币,如果人民币或其他外币相对于欧元走弱,那么成本上就会不划算,紫金矿业公司曾运用货币互换工具进行过套期保值,风险大大减少;又如紫金矿业公司在对英国monterrico公司的全面要约收购的过程中,因资金额大,没有充足的现金,企业便利用了套期付款的套期策略,既得到收购的款项,同时还能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但是汇率风险有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汇率风险应该配合不同的套期策略和套保工具,而紫金矿业公司在实践的过程中偏好用套期付款来应对交易风险,偏好货币互换工具来应对经济风险,这样就使得风险控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紫金矿业公司较少与金融机构合作

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金融机构大力推进了外汇市场的发展:一是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交易的主体范围;二是增加银行间市场交易模式,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询价交易方式;三是进一步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企业应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这些服务,进行套期保值。但紫金矿业公司除了对外币交易账户进行限额管理外,较少地向金融机构咨询并进行相关合作,不利于应对汇率风险。

四、紫金矿业公司汇率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风险监督委员会

紫金矿业公司并未设立专业人员或机构对风险进行监督。而风险管理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中去,风险管理目标应包含在企业目标之中。紫金矿业公司国际化步伐越迈越大,其所面临的汇率风险的种类越来越多,此时更需要在内部治理结构中设置独立的风险监督委员会,一方面,首席风险总监可负责制定和实施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战略,使企业内部分工职能更加细化;另一方面,也能够填补紫金矿业公司在风险监察方面薄弱的空白。

(二)建立完善的汇率预警机制

汇率预测是控制汇率风险的基础。只有在外汇汇率预测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有利于自己的市场操作才能有效防范汇率风险。首先要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组建专门的预警和信息处理部门;其次是综合运用多种汇率预警方法。汇率预警方法主要包括因素分析法、历史数据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而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这些方法应被有效结合起来使用;最后是应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数据的高度科学性和准确性是预警机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当指标超过公司警戒线时,就应及时采取措施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以便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

(三)根据汇率风险类型灵活选用套期策略

汇率风险的类型不同,所选用的套保工具也应该有所区别。针对紫金矿业公司及其近年来的发展态势,有以下几种套期策略可供选择:

1.交易风险的套期策略。利用套期付款或利用套期收款,紫金矿业公司已用过套期付款,套期收款与其具有相似性,此处不做赘述。

2.外币折算风险的套期策略。针对该风险进行套期的应为紫金矿业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其做法应是对净资产负债表敞口,即可能受到不利的汇率变动影响的子公司的净资产进行套期。而对国内公司或其他下属机构基本不进行此类风险的套期。

3.经济风险的套期策略。经济风险反映的是潜在风险,因此很难量化。紫金矿业公司应针对这一特点,需要度量汇率偏离用于预测企业在给定期内的收入和成本流的基准利率时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可利用效率边界对套期成本与被套期风险的水平进行度量。

(四)根据汇率风险类型正确选用套保工具

1.远期外汇交易的使用。远期外汇交易是以约定的汇率将一种货币转换为另一种货币,并在未来确定的日期进行资金的交割,在对未来汇率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期的前提下,锁定远期外汇收付的成本,避免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紫金矿业公司常常签订单笔金额较大的合同,广泛使用远期外汇交易锁定成本,减少未来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在贸易合同预期利润可以接受的情况下,该公司也可以根据收付日期对单笔合同的金额与金融机构签订单独的远期外汇买卖合约,以锁定外汇收付成本,从而锁定合同的盈利水平。

2.择期外汇交易的使用。在签订择期外汇交易合同时,由于银行考虑到外汇的交割,可能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会相应地提高交易费用。因此,紫金矿业公司在签订择期外汇交易合同时,应根据合同,约定好交易的金额,在交易时间的选择上,则尽可能地缩短未来不确定时间,在获得有利的远期汇率的前提下,减少成本。该种方式虽然能获得较有利的汇率,但是并没有锁定确定金额的外汇收付成本,仍然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并且银行收付相对较高,所以建议该公司在适当的情况下利用该金融产品。

3.外汇期权保值的使用。外汇期权交易简单讲是在约定的期限内,交易双方以约定的汇率和数量进行外汇购买权或出售权的买卖交易。在进行外汇期权交易时,买卖双方要签订期权合约,与前几种交易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外汇期权的买方买到的是一种购买或出售某种外汇的权利,而不是义务,而且期权买方可根据汇率的变动与自己的预期是否一致来决定是否行使这一权利。紫金矿业公司在进行金额较大的国际支付时可以运用这一工具进行套期保值。

4.掉期业务保值的使用。掉期业务是指按一种期限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额的某种货币的同时,再按另一种期限卖出或买入相同数额的同种外币的外汇交易。一笔掉期交易是由两笔不同期限的外汇交易组成的,买卖的货币币种相同且金额相等,但交割的期限不同,交割方向相反。由于买卖交易的金额和币种相同,持有外币的净头寸未变,改变的只是交易者持有外汇的时间结构,因而可以避免因时间不同造成的汇率变动的风险。紫金矿业公司投资期较长,因时间因素造成的汇率风险可以用这一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5.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在计价货币方面,紫金矿业公司可以选择在进口时以人民币计价,这样一来,用本币收付便消除了外汇风险。在匹配收入和支出方面,该公司只要有可能,应该用同一外币进行支付和收款,如有差额可选用远期合同对冲。在提前或滞后付款方面,该公司在预测汇率的波动时,对于预期贬值的货币可提前收款或滞后付款,而对于预期升值的货币应滞后收款或提前付款。此外,该公司还可以用多边净额结算,匹配长期资产和负债等产品工具来防范和控制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文静,高红霞.我国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财经视点,2009(4):42.

[2]罗彬.我国涉外企业外汇风险防范浅析[J].财经与管理,2010(18):221.

外汇交易策略篇6

关键词:外汇宝 服务营销 战略管理

1.产品介绍

中国银行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外汇宝,是指个人客户在银行进行的可自由兑换外汇或外币间的交易。个人外汇买卖一般有实盘和虚盘之分。目前按银监会有关的规定,只能进行实盘外汇买卖,暂停虚盘外汇买卖。

个人实盘外汇买卖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个人外汇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工具之一。客户可以通过低买高卖赚取利润,也可以将低利率货币转换为高利率货币赚取利差。中国银行根据国际外汇市场行情,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报价。个人外汇买卖的价格是由基准价格和买卖价差两部分构成,买价为基准价格减买卖差价,卖价为基准价格加买卖价差。

目前,中国银行已开办柜台交易、电话银行、网上银行3种交易方式。柜面交易,有固定的交易场所,特别适合初涉外汇宝交易的投资者;电话银行,成交迅捷,并可异地操作,特别适合工作繁忙的白领投资者;网上银行,信息丰富,并提供多种技术分析图表,特别适合对外汇交易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

2.产品市场定位分析

市场定位是指为了适应消费者心目中某一特定的看法而设计的企业产品、服务以及营销组合的行为。对产品所实施的市场定位行为就是产品定位。

中国银行外汇宝是中国银行基于本行优势和市场需要,针对个人外汇买卖开发的一项业务,协助客户进行外汇实盘买卖。

近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投资意识逐渐上升,并且个人持有外汇在人数和数量上有显著增加。同时个人外汇实盘买卖是目前最有效的个人外汇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工具之一。由于现在国内外汇持有者的投资渠道较少,因此个人外汇实盘买卖成为继股票债券后又一投资的热点。

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相比其他商业银行拥有更为雄厚的实力。同时,中国银行自建立以来其业务侧重点即在国际金融业务方面,因此具备了很好的操作经验和能力。

3.服务营销战略

3.1服务营销定位战略

服务营销与产品营销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基于服务本身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分离性和不可储存性的特点而形成的。因此,在对制订服务营销定位战略时,我们应关注这四个特点进行战略的制定。

1)基于服务无形性的定位战略。中国银行在外汇宝的服务包装,可以进行有策略的设计和剔红服务环境,让顾客通过环境对服务的理念、质量和水平形成感知。同时,可以对外汇宝的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保证。

2)基于服务异质性的定位战略。在规范化方面,中国银行在其整体构建中,具备较高水平。服务理念、服务标准化等方面都能够在服务过程中得到较高的顾客评价。同时,应该加强服务可控化,使服务活动及质量的偏差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嗣内。中国银行可以在外汇宝服务方面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符合其特点的独特服务,使其能够提高满意度,同时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

3)基于服务不可分离性的定位战略。服务网络化程度在中行外汇宝的服务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使客户不仅能够享受中行的专业服务,更能使客户在交易过程中感受到方便和快捷。同时外汇宝在营销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关系化营销。

4)基于服务不可储存性的定位战略。中行可以通过网络和声讯电话等多种方式对外汇宝的服务过程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服务效率化,在金融行业中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服务的时间资源提高服务的时间效率。

3.2服务营销推广

中国银行在服务推广的过程中,应该制订涵盖多方面的推广策略,包括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口头传播等。

1)广告推广。在服务广告上,需要认识到服务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物体,因此广告的受众不仅包括消费者,还要包括银行员工。同时,还应该提供优先的线索来克服服务无形性的特征。

外汇交易策略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外汇理财;风险管理

abstract:individualforeignexchangefinanc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financialservicesofcommercialbanks,inwhichtheriskcontrolplaysakeyintegralpart.inthisrespecttherisksarisingfromcomplexservicestructure,highuncertainty,extensiveinvolvementandfrequentpricefluctuationshouldbehighlighted.bankmanagementshouldtakeactivelymeasurestopreventtheindividualforeignexchangefinancingservicefromvariousrisks,includinginternalaudit,quotasupervision/controlmechanismforfinancingproducts,derivativecombinationandhedgingstrategy.allofthemeasuressuggestedtotakeisaimingattheabilityforearly-warning.

keywords:commercialbank;individualforeignexchangefinancing;riskcontrol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的服务职能更加突出,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新金融服务产品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中,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借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及外汇市场逐步开放的东风,正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增长点。与此同时,由于个人外汇理财业务涉及众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这些工具在为银行带来较高收益的同时也蕴涵了巨大风险。因此,与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相对应的风险控制机制不仅关系到业务自身安全,更与整个银行资金的安全休戚相关。然而,国内商业银行更多强调的是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往往被忽略,亟待银行管理层的重视。

国内有关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文献多注重于银行整体层面的分析,很少关注外汇理财业务中出现的风险。郦箐(2005)在分析商业银行总体外汇风险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1]。陈卫东(2000)和黄毅(2006)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当前所面临的总体风险,提出了风险管理策略[2-3]。董晖平(2005)对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中的部分产品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但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4]。曹晓燕(2006)对个人外汇理财中的法律风险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给出了法律风险的控制对策,但未涉及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中的其他风险[5]。本文在对国内商业银行个人外汇理财业务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业务中存在的风险的具体特点和国内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提出加强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防范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个人外汇理财业务概述

个人外汇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以外汇为交易标的或服务内容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根据业务内容的不同,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可分为:外汇买卖类业务、外汇期权类业务、外汇结构性存款类业务和外汇投资咨询类业务。外汇买卖类业务包含了银行提供的外汇实时交易、委托交易、委托撤单、委托查询等业务。外汇期权类业务是指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以各种外汇为标的的期权,包括买权和卖权。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是指银行以外汇存款为交易主体,综合运用外汇金融衍生工具将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外汇产品进行组合和包装,向客户提供的一揽子外汇交易产品。外汇投资咨询类业务涵盖了银行向客户提供的各类有关外汇产品投资咨询和分析的服务。

个人外汇理财业务既涉及到银行的表内业务,也涉及到了银行的表外业务,而且包含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操作,所以业务流程和结构较为复杂,且风险性较高。对此类业务的风险控制是银行整体风险控制机制中重要的一环,需要银行内部有较完备的风险分析、控制和防范措施,这对国内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内银行市场已经向外资全面开放,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作为外资银行的核心业务必将是外资银行重点推广的对象,国内银行已经开发出种类众多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详见表1),在这种情况下,充分重视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风险控制,让资金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是国内银行快速开拓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重要基础。

二、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分析

1.业务结构复杂和缺乏操作指引,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个人外汇理财业务涵盖了远期、期权等多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与定价,其构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银行在对这些金融工具进行定价和买卖的过程中,对基础资产价格的预测很容易产生偏差,引起银行资产的损失。目前银行所订立的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理财交易程序中存在漏洞,并且外汇理财的投资人员没有受到内控制度的有力约束,这些都加重了银行理财业务中的操作风险。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包含了币种繁多、数额巨大的外币买卖、外汇期权和外汇结构性产品,银行在与理财客户签订理财协议后,理财交易能产生大量的头寸和敞口,因此,银行需要根据头寸的利率敏感性和外汇敞口的大小进行相应的保值操作。由于国内银行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详细的操作指引和健全的交易风险控制机制,所以国内银行无法应对理财业务中复杂的交易状况,对操作人员的监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漏洞,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很大。银行内部监管人员与操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道德风险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隐瞒、欺诈等风险也就相应产生,给银行资金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增加了银行的价格风险

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价格极易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交易标的的外汇价格和利率的波动,会引起银行收益和经营上的风险。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重要基础资产外汇的变动能直接影响到银行开展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收益,是影响银行经营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银行很早就已经开始对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价,对风险敞口的计算和控制较为精确。国内银行在积极开展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同时,配套风险敞口计算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不能满足外汇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的需要,银行的收益和资产容易受到损失。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主要交易对象利率的高低变化会引起理财产品价格的波动,产生价格风险。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中的外国债券,通常在利率上升时价格会下跌,如果银行向客户保证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过高,债券价格又低于银行买入时的价格,那么银行就出现了损失。理财产品中还包括了许多利率期权、利率互换或两者的组合,如果未来利率与银行预期出现了偏差,那么作为理财产品出售方的银行就要承担这部分损失。个人外汇理财产品风险的规避需要很复杂的分析和保值工具组合,给国内银行的业务风险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业务投资交易具有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是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含了远期、期权交易等金融衍生产品,这类衍生产品价格波动性较大,其投资收益率变动幅度很大,给投资方带来的损失较大,会产生较高的信用风险。理财业务的交易方可能因损失过大而不能履行到期付款交割的义务,危及银行的投资安全。这种风险特别表现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外汇期权业务及结构性存款业务中,银行的交易方可能因个人资金或清偿能力出现障碍,无法向银行交割相应的标的物,从而造成银行自身损失。由于个人外汇理财业务所涉及的期权、期货等衍生工具只需要交纳少量的期权费或保证金就可以进行交易,这种“四两拨千斤”的交易方式在提高理财资金利用效率的同时,蕴涵了巨大风险。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交易方可能在交易中出现恶意欺诈的行为,导致合约无法按时履行和交割,从而造成银行交易损失,并最终影响整个银行的风险状况和运营安全。

4.业务涉及面广,增加了银行的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新巴塞尔协议强调的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在交易过程中包含了理财产品的购买方和投资交易方,在投资过程中涉及了国内和国外的金融市场,所以银行在开办理财业务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根据我国银监会所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个人理财业务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5-6]。由于个人外汇理财业务涉及了一般产品销售人员和理财业务人员,在日常的业务活动中,一般产品销售人员与个人理财业务人员的工作职能存在交叉混淆的情况,一般产品销售人员超越权限向客户提供个人理财顾问服务,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银行因此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银行销售人员的误导性促销方法和销售行为,以及理财业务人员对客户提供不恰当的、暗示性的投资建议,也促使了法律风险的产生。

三、提高国内银行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防范能力的相关策略

1.建立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内部审计、调查和监督机制

个人外汇理财业务构成复杂,风险来源广泛,需要在银行内部建立专门内部审计机制对业务资金运行状况进行审查,在保障理财产品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减少银行风险敞口和弥补内控制度缺陷。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内部调查和独立审计机制。银行内部审计调查人员与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人员之间要保持相对独立性,以减少内控机制中的人为因素。通过定期对个人外汇理财业务资金流向、投资产品收益状况进行详细的调研,审计调查人员应对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向银行管理层提供独立风险评估报告,减少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操作风险。为了防范销售人员欺诈或理财业务人员的不当提示所引起的法律风险,银行内部风险控制部门应对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相关记录、合同和其他材料进行定期监督检查。银行内部风险控制部门也可委托专门的调查监督人员,以客户身份进行调查,在最大程度上增强调查的真实和准确度[7]。

2.建立理财产品交易限额控制机制

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包括了众多有价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这些金融产品价格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为国内银行管理者带来了风险管理上的难题。银行可将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中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限额纳入相应的衍生工具的总体风险限额来进行管理。银行通过对不同部门严格规定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交易员的总交易限额、每日交易限额、币种交易限额、金融工具的期限限额和地区限额,降低银行交易风险。银行还应当密切注意超限额情况的发生,建立每日超限额控制制度,对所有交易账户进行清查,防止交易员为弥补个人账户损失而进行超限额交易。

3.利用衍生工具组合和对冲策略

国内银行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买入或出售相应衍生工具,构造出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组合来管理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价格风险。例如,当银行向客户出售与某一种或几种证券价格收益挂钩的、保本而收益浮动的个人外汇理财结构性存款时,预期未来这一种或几种证券价格将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但是不能确定这种变动的方向。银行可买入以这一种或几种证券价格为标的、到期日相同但执行价格不同的一只看涨期权多头和一只看跌期权多头,组成一个宽跨式期权(strangle)。当到期日股票价格处于一定区间内时,这种期权组合的损失是固定的;当股票价格出现很大波动时,能得到较高的收益,在最大程度上控制了外汇理财业务的价格风险。银行还可采用相应的对冲策略来达到控制个人外汇理财业务收益损失和风险的目的。例如,银行可将个人外汇理财合约中期限和币种相同的协议进行组合和打包,然后在金融市场上签订相应的远期利率协议(fra)或在利率期货市场上进行反向操作,等理财合约到期时进行对冲,防范利率变动风险。

4.提高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预测能力

国内银行应当对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组合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测算风险收益,并对相关产品的风险收益预测数据进行必要的验证;应当健全个人外汇理财交易管理和风险管理系统,对外汇理财业务中出现的各种交易头寸和风险敞口进行计算,及时控制业务整体风险,提高风险控制效率。实行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的实时管理,可以让银行准确及时地了解业务风险状况,动态地对风险进行监测和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银行在对风险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中,可利用风险管理系统对个人外汇理财业务进行各种风险计算,在各种风险标示量超过一定设置值时,系统能够自动报警,这样做可以加强银行对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同时,银行在进行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详细评估主要风险及其测算和控制方法,提高对风险的预测与预警能力;还可将个人外汇理财风险管理系统与全国个人征信数据库相结合,建立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实行差别对待,从整体上控制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郦箐.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控制与监管[j].中国外汇管理,2005(10):23-25.

[2]陈卫东.银行业外汇风险及其管理策略[j].中国外汇管理,2000(2):64-66.

[3]黄毅.当前银行机构外汇风险管理的十大问题[j].中国金融,2006(7):40-41.

[4]董晖平.个人外汇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0):68-69.

[5]曹晓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44-47.

外汇交易策略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结算风险

一、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方式

(一)汇付

汇付是指进口商通过银行把货款汇入出口商所在地银行,由该银行将款项解付给收款人的一种支付方式。汇付有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方式。在汇付的结算方式下,银行只提供服务而不是信用,卖方交货后买方付不付款,买方付款后卖方交不交货,完全取决于双方的信用,因此汇付属于商业信用

(二)托收

托收是指出口商开出以进口商为付款人的汇票,委托并通过当地银行向买方收取货款的支付方式。其中作为主要货款结算方式的跟单托收可分为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两种。托收作为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结算方式,出口商需承担较大的收汇风险。托收实际上是出口商为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向进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的一种结算方式。

(三)信用证

信用证是指银行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及指示,向出口商开具的载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信用证作为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纯单据业务,银行是否付款,只凭单据,不问货物。即只要出口商提供了与信用证“表面相符”的单据,银行就需付款。信用证一般可分为跟单信用证和光票信用证,可撤销信用证和不可撤销信用证,即期信用证和远期信用证等。信用证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提供付款结算保障的功能,二是提供融资手段,利于资金融通的功能。

二、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风险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进口国政府行为所导致的出口商无法按时收回货款的风险。如进口国政府禁止外汇汇出,取消进口许可证,乃至爆发战争等,从而使进口商无法用外汇付款或收货,最终导致出口商无法收回货款。

(二)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因进口国社会的动荡而导致出口商无法按时收回货款的风险。如进口国出现骚乱、种族冲突和大规模罢工等,破坏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进而影响到进口商向出口商付款。

(三)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测度的是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账户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都需要按一定的会计准则,折算成以本国货币来表示。当汇率变动时,即使企业外币资产或负债的数额未发生变化,但是在它的会计账目中,本币数目却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因此,会给企业账目上带来一定的损失或收益。

(四)信用风险

信用活动的空前发展是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外贸易正是围绕着“信用”这一核心要素而发展的。在当达的交换中,没有“信用”为基础,就不可能有贸易的产生和双向流动。但另一方面,信用活动总是伴随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国际结算中,客户信用风险是指进口方拖欠出口方货款产生应收账款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在国际结算中,客户信用风险又称应收账款风险。

三、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管理

(一)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

国家风险是不可完全规避的,因为其中很多因素属于不可抗力,比如突然

的动乱或战争,政府的更替及政策的改变,但通过一些规避手段,国家风险可

以被降低,从而使风险达到最小化。对国家风险的防范主要从风险发生前、风

险发生中和风险发生后三个环节进行管理,也就产生了相应的预防性策略、经

营性策略和补救性策略。

1.预防性策略

外贸企业在从事进出口贸易前,要对进出口贸易的合作国进行国家风险的

评估。了解所在国的政策及经济环境并做出评估,可以大大减少国家风险的发

生概率。根据欧洲货币指数、商业环境风险指数和国际国家风险指南等指

标,对贸易目标国的国家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也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进行

分析,其中包括风险与收益的对比、贸易目标国政府的支持力度、当地同行业

市场规模和当地消费者偏好等。

2.经营性策略

由于c一个国家进行进出口贸易充满风险,如果该国的政治状况不是很好,可以考虑多元化经营,即与多国同时进行贸易,分散国家风险或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国家进行进出口贸易,减少甚至抵消国家风险

3.补救性策略

虽然外贸企业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但国家风险并不以公司意志为转移,一旦风险发生,最重要的是采取积极补救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当贸易目标国政府对外贸企业实施没收、征收或国有化之前,往往会对有关企业予以警告,因此,应抓住机会说服目标国政府取消对外贸企业处理的政策,或提出一些妥协方案供其参考。

(二)微观层面风险管理

1.设置专职机构,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就是要从根本改变销售和管理决策严重失控的局面,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以新增设的信用管理部门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对每笔交易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定量化的审核,并以此对应收账款发生和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这种制约机制不仅可以使企业的交易决策权限和拖欠风险职责更加明确,以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而且会使企业的销售管理体制从目前的以对外销员的管理为主拓展到最终以对客户的管理为主这一现代销售模式上来。

2.加强客户资信管理,重视国际资信调查

客户资信管理主要是搜集储存客户信息。因为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对客户信息的管理是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应通过专业咨询机构对海外客户进行全面、认真、仔细地调查,及时掌握和了解其经营情况、资信及偿付能力,为扩大出口、安全收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所有往来客户逐一建立档案,设基本资料和往来资料两部分。基本资料反映客户的整体实力,包括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等往来资料则反映与客户的交易记录及内部评价,包括与客户的交易时间、金额、付款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朱意秋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选择量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2(05)

外汇交易策略篇9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特点问题策略选择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

(一)当前我国外汇市场主要是本币和外币头寸转换市场。目前我国外汇市场结构由两个子市场组成,一是外汇指定银行和企业间结售汇市场,一是外汇指定银行和央行参与交易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从结售汇内容、银行外汇上额管理和央行经常调控的过程来看,现在的外汇市场是一个与现行外贸体制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市场,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性外汇市场。

(二)人民币汇率是局部外汇交易汇率。目前人民币汇率是在结售汇制和外汇指定银行外汇上额管理规定的约束下的外汇交易价格,外汇交易主体少,外汇供给充分,而外汇需求受到严格限制,企业、银行、政府机构和个人的外汇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这种市场状况下形成的交易价格不是市场出清的外汇价格,只是有限的交易主体在有限需求下的外汇交易价格,或称为市场局部均衡价格。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压力来自贸易项目状况。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所决定的汇率,基本上不反映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外汇供求变化,汇率变动的压力主要来自经常项目的顺差或逆差。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主要来自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对华贸易逆差。

(四)央行的干预成为经常行为。由于外贸顺差和大量引进外资,企业被强制结汇,外汇指定银行持有外汇头寸又受到上额限制,央行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进外汇,同时为了使人民币汇率维护在波动幅度之内,央行也必须买卖外汇,央行人市买卖外汇就成了经常行为。央行交易中持有外汇净额的迅速上升,造成了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本来是企业、银行和个人的外汇需求,由于制度约束被央行买进变成外汇储备,外汇风险就从企业、银行和个人向央行集中。

二、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问题

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建立在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基础上的。其外汇市场仍属于初级市场,缺乏系统完善的运行机制。在形成机制方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从交易主体上看:现行外汇市场组织体系不健全。按照国际惯例,规范的外汇市场组织体系应由一国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客户和外汇经纪人组成。而我国外汇市场主体只有外汇银行和中央银行。

(二)从交易性质上看:现行外汇市场还只是一个与现行外贸外管体制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市场。并非具有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交易市场。在线

(三)从市场开放程度上看:现行外汇市场垄断程度太高,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供求关系扭曲的市场。

(四)从交易内容和品种上看,现行外汇市场交易的内容和品种过于单一化。目前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币种仅仅是美元、日元、港元和欧元;交易品种只有即期交易。还缺乏调期、期货、期权等业务品种。这种现状不仅不能满足我国企事业单位对多样化外汇交易的需求。

三、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策略选择

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策略选择包括固定汇率、自由浮动制度及有管理的浮动制度三种形式。

(一)固定汇率

在固定汇率下,中央银行必须愿意在外汇市场上以固定汇率同私人部门兑换货币。

(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中央银行不会为了固定汇率而干预外汇市场,能自动地保持汇率的弹性。

(三)有管理浮动汇率制

由以上分析可见,前两者显然无实现可能,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从长期看,应从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逐步过渡到人民币的独立浮动。

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具体措施

中国是一个转轨经济国家,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从理论而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同时也有宏观调节。但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机制。不论是研究机构还是实务部门(包括政府管理部门)都在深入探讨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本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按照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应从运用行政机制转变为运用市场机制。

在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且外向型经济已占较高比重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向应当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

(一)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适度放松对机构和个人使用外汇的限制,使市场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机构和个人对外汇的需求。

(三)中央银行在改革和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

(四)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主要包括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减少中央银行在市场上的干预频率,代以其他的经济方式和手段调整汇率水平。

外汇交易策略篇10

关键词:出口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管理策略

外汇交易风险就是指在各种交易的过程中,采用了非本国货币,因此会出现由于汇率发生改变而导致的本币数额的增加或者减损,这一现象会经常发生于经济业务的后期清算阶段。本论文主要以我国出口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求其在外汇交易风险管理方面所采用的具体策略并开展相应的研究与分析。

一、外汇交易风险自然对冲策略

在我国,出口企业可借助相关业务组合的方式实现对风险的自然对冲,可以实现本币的自然调整,从而可以实现在汇率波动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目标。

(一)外币资产负债调整

对于外币资产以及负债来说极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从而产生溢价或者对折,如果能够对其作出合理的安排就可以实现总体保值的目标,甚至有可能增值。所以,作为出口企业,应该要掌握更多的硬货币资产以及软货币债务,同时期限基本无异,数额基本相当,这样就能有效减低甚至是消除外汇风险敞口。

(二)外币借款-即期交易-投资(Borrow-Spot-invest,BSi组合)

如果出口企业存在应收账款,为了能够有效的消除外汇风险,应该要先借入与其价值相当的外币,并且,要在同一时期在即期外汇市场中,实现外币的兑换,以消除币种因素导致的外汇风险;之后再将人民币纳入运营进行理财或投资,以理财及投资收益抵减借款利息和手续费;最后应收账款到期收取外汇直接归还外币借款,这也是较为有效的规避方式。

(三)提早收汇-即期交易-投资(Lead-Spot-invest,LSi组合)

如果出口企业存在应收账款,可以采用协商的方式,与对方达成提前收取外币货款的方式,以消除由于时间因素而引发的外汇风险,并且,要在同一时期在即期外汇市场中,实现外币的兑换,以消除币种因素导致的外汇风险;最后再将已经获取的人民币用于他途,或者用于企业运营或者可以进行相应的理财投资管理。这些方式不但可以有效规避各类外汇风险,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保值或者增值的方式。

二、金融工具外汇风险对冲策略

(一)外汇期权交易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外汇期权合约的方式,根据合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提前约定的汇价,实现对约定数额的外币进行买进或者卖出,在实际的约定中,可以将风险损失的最高限额作为期权费,并且拥有理论上的永久获利的机会。

(二)外汇利率期权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一旦需要借入浮动利率外汇贷款,为了能够有效减少企业遭遇风险的机会可以进行一下操作:其一,买入利率封顶期权,这样能够实现对浮动利率最高限额的掌控,一旦出现市场利率大幅上涨的现象,可以有效减少融资成本地增加;卖出利率封底期权,可获取期权费收入来冲低债务成本,锁定融资成本,但也失去了市场利率下降带来融资成本减少的机会;买入利率封顶期权并卖出利率封底期权,这种两头封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的利率成本只能存在于被封顶的区间范围内。

(三)外汇货币掉期

根据外币的实际需求,出口企业可以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约定:在近端交割日根据之前约定的汇率实现人民币和外币本金之间的交换,在远端交割日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汇率和金额再做一次反向交换,双方定期向对方支付换入货币按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计算的利息,以规避汇率,利率变动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或提高资产收益。

(四)外汇利率掉期

如果出口企业需要借助外币贷款拓展经营,同样可以依据国际资本市场利率走势,和金融机构之间达成协议,在规定的期限内可以实现外币浮动利率债务与固定利率债务之间的互换,互换的基础就是利息,本金不参与。这样企业就可以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贷款付息结构,达到规避利率风险的目标,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融资的成本。

(五)其他金融工具

规避外汇风险的其他方式还有:出口企业还可以借助出口信用证进行押汇或者贴现,如果企业运营已经初具规模还可以尝试其他方式,比如可以选择相对繁杂的金融工程技术研究外汇衍生品组合,可以有效提升对外汇风险管控的水平和目标。

三、集团外汇风险管理策略

国际金融市场汇价瞬息万变,这对集团型跨国公司外汇风险驾驭能力提出较大挑战,集团需有效整合子公司资源,建立外汇风险统筹管理系统。

(一)外汇资金集中运营

如果是集团型跨国公司,其首先应该要努力寻求对外汇资金可以实现集中运营管理资格,并尝试实现对子公司的相关外币账户和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进行分类归集与监督,打通境内、外资金双向流动渠道,实现集团层面资金统一运营与外汇风险统筹管理,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集团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控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在拓展融资渠道的同时帮助集团减少成本支出,这也是提升其国际竞争实力的有效方式。

(二)创新财务公司外汇业务

在我国,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借助财务公司实现对资金的运营管控,由于财务公司一般组建于集团内部,所以能够充分发挥管控的功能,在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的条件下实现对外汇风险的合理有效管控,比如,可以向中央外汇交易中心申请会员办理即期结售汇业务,与此同时严格把控接收汇总以及对限额的管理;申请外汇资金集中收付业务资格,并将付汇业务扩大至异地成员单位;平衡集团外汇风险敞口,提高外汇头寸运营收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