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十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十篇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6:05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篇1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agricultureisakindofmodernagriculturethattakesinformationasagriculturalproductionelements,uses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toexpressagriculturalobjects,environmentandthewholeprocessvisually,digitaldesignandinformationmanagement.Digitalagriculturemakestheinformationtechnologyandallaspectsofagricultureachieveeffectiveintegration,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tothe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agricultureandthe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productionmode.thispapersummarizes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thekeytechnologiesof"digitalagriculture"inforeigncountries.CombinedwiththeurgencyofdevelopingdigitalagricultureinChinaandthecurrentdevelopmenttrendofdigitalagriculture,severalpracticalstrategiesareputforwardforthedevelopmentof"digitalagriculture"inChina.

Keywords:Digitalagriculture;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development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internet+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37.8%、19.5%,但农业只有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周清波,吴文斌,宋茜.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9,30(01),第5-13页.

[2]施威,曹成铭.“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J].理论探讨,2019(06),第110-114页.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篇2

一教育信息化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当前信息化建设正逐渐影响、改变着云南的社会生活,不仅在经济、政治、科技上,更在教育事业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化的发展已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教育信息化也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分工的要求越来越细,对从业标准的划分和制定越来越具体,其内涵要求也越来越明晰,其标志就是从业者需要更加专业的能力和深厚的专业发展潜力。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受社会的发展规律支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和社会能为教师提供的支持保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区别,但总体的发展趋势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信息人的特质,即教师具备使用教育信息的知识、技能及其相关能力。云南农村特殊的地理方位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是客观存在的阻碍,但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不会因为地理区域的因素而强迫要求社会公众对此自动调低。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趋势展望与区域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云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决定了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方向。展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未来趋势,离不开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对社会发展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不仅表现在教师自身学习能力变化的方面,对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而言,更重要的是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方面的水平和潜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念、角色期望与规范会随着人们对农村教育的理解而发生变化。在云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占中小学教师总量8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云南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知识的传播技能,还应具备知识的引导职技。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还需要储备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未来走向中,将积极融合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技术,优化农村教师教育资源的保障,逐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改变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认知和行为习惯,从而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

二教育信息化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技术支持

早在2003年,国家为了缩小东西部的教育差距,为西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承担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耗资过百亿,为西部农村中小学配备了教学播放光盘,建立了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建设了计算机网络教室,覆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和初中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规模的投入,显示出我国欲实现以信息化促进教育革新与发展的决心。但是,倘若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重要的教育人力资源,再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再多元的教育资源呈现方式、再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提供路径、再丰富的教育资源使用模式,能发挥出教育功能是微乎其微的。就像既有秤又有砣,如果没有会使用秤之人,依旧无法称量出物品实际的重量一样。展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力度,逐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数字化生活环境、教学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存在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主体―――中小学教师、学生、职前预备教师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均平等拥有可供选择的、丰富充盈的教育资源,能确保所有实践主体都能够获得教育信息化的惠及,并且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需要的教育资源。这不仅能保障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诸多实践主体的教育资源均享之权益,又循环促进各实践主体及时反馈急需教育资源、应用教育资源、受益教育资源的良性运转系统。或许,要把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集中到较为先进的区域学校去研训、学习委实是难以承受的人力、物力之大耗,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有可能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而面向所有实践主体的。

三教育信息化中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方向

依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将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纳入到研究及实践云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方案中,重点研究解决缩小城乡中小学的数字化建设鸿沟、增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云南农村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云南农村教育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在参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代学校建设工程等大力推进以网络为主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夯实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教育信息化基础。未来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密切结合国家及省所启动实施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计划。伴随国家、地区大力开发的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及省已建设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注入数字校园的成功实践经验,争取成为扩大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层试点,积极参与将要启动实施的“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围绕云南农村中小学面临的部分学科教师短缺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促进云南农村中小学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上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目前全国尚有约四分之三的中小学没有接入宽带,云南农村中小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家及地方都将政策的倾斜方向放在农村中小学,所以构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必须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打下基础。

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教育信息化载体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其本身就具有培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升广大教师专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职能。到目前为止,“农远工程”已经在广大西部农村中小学形成了一定的软硬件基础,积累了相当的教育资源。未来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农远工程”网络,开展灵活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以提高教师质量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农远工程”有三种形式可以采用:一是光盘播放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容易保存和传递,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从光盘资源中获取教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内容,甚至相应的培训指导。二是卫星广播电视教学系统,可以由高校制作好视频或者文字等形式的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网络传输,由接收电视接受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供直播和录播两种形式的资源,让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更加灵活的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三是利用网络教室,利用互联网传送培训资源,可以实现海量、交互的培训,时间、地点更加灵活,更能满足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2网络学校或者网络课程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由云南地方高等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建设,云南农村中小学不仅可以借助地方高校完备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系统,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交流等方式获得合作专家针对农村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成熟的高校网络学院或者网络课程,由专业人员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资源,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更强的针对性,远程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可以让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任何教育内容的专业发展培训,有专门人员提供协作交流的互动,更有利于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以致用,改进农村教育教学实践。

3基于手机的数字移动学习平台

基于手机的数字移动学习平台可以视为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数字学习平台的一个延伸。随着手机这一通讯工具的普及以及手机通讯网络的覆盖,利用手机数字移动学习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覆盖面广、资源获取便利等优越性。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利用手机数字移动学习平台,由资源终端提供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由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适合的学习内容,利于营造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生活的教育信息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项华,毛澄洁.北京-云南:数字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e-pDS)―――教师专业化高位均衡发展的新尝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5).

[2]白晓明,王家忠,袁玲俊.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师培训,2007(6).

[3]袁同庆.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远程方式探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4).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篇3

中央政府近年提出,在“十二五”时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要实现优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即反哺农业。在中央红头文件和“白皮书”的指引下,坚决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全方位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乡镇财政管理要强化收支管理,搞清楚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的来龙去脉,切实保证将资金落实到有利于“三农”的政策上来,杜绝资金浪费、资金闲置等得不到资金最大价值的现象,更要将腐败贪污的思想遏制在摇篮里。另外,“以人为本”,心系百姓,扎扎实实为人民谋福利,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是乡镇政府的首要职责和头等任务。近年来,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职能逐渐转型成为服务型政府,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财政收入方面

第一,乡镇财政收入随着财政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加。2003年,财政总收入为21715.3亿元,在其后的几年间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至2006年的38760.2亿元基本实现翻番;10年后的2012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17253.3亿元,是2003年财政总收入的5.4倍,财政总收入突飞猛进的速度影响着乡镇财政收入的增加;2003年,乡镇财政收入只有9850.0亿元,历经10年的时间,迅速上涨到2012年的61078.3亿元,增幅高达520%。虽然乡镇财政收入在近十年间拥有比较高的增长幅度,但是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略缓于财政总收入的增长。作为基层财政收入部门,应当为财政总收入做出更多的贡献。第二,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逐渐增大。2003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45.36%;随着十一五时期的到来,使得乡镇财政收入比重有所提高,2006年作为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47.22%,比2003年的比重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的第一年,2011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0.59%,超过半数;2012年又增加1.5个百分点,上升到52.09%。同时,这个比重相对于2003年来说,增长了14.84%。虽然乡镇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是在十年间的数据并不稳定,乡镇财政收入应该有更多在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

2、财政支出方面

第一,乡镇财政支出随着财政总支出的增加而增加。2003年财政总支出为24650.0亿元,在此后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增幅;时隔五年的时间,财政总支出实现翻番,并在2007年一跃达到49781.4亿元。财政总支出呈现逐年递增的稳定趋势,历经十年的时间,在2012年财政总支出达到2003年的5倍有余,实现125712.3亿元。与此同时,2003年乡镇财政支出为17229.9亿元,此后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增长80000亿元左右。自2005年起,乡镇财政支出增长的环比比率均在20%以上,2012年此比率降低到15.59%。乡镇财政支出与财政总支出基本态势相同,增幅相似。第二,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逐渐增大。2003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69.9%;在今后的十年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始终没有低于该比值,并且,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自2004年起至2008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在70%以上;2009年起,此比值达到80.01%,比照2003年的比值超过了10个百分点。2012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顶峰85.26%,是2003年所占比重的1.22倍。虽然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所增大并呈上升趋势,但是,乡镇财政的管理仍然存在问题,乡镇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

3、财政收支对比分析

从2003年至2012年十年的数据来看,除个别年份财政总收入略大于财政总支出外,财政总收入基本是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差额在9000亿元以内。这并不表明政府在财政方面是入不敷出的,而是基本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的表现,同时这又体现了政府“赤字财政”的财政手段。但是,这个赤字在乡镇财政收支中显得有些庞大。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的乡镇财政赤字呈现上升趋势,平均赤字水平达到22163.54亿元。尤其是2012年,乡镇财政赤字达到46110.0亿元,是同期财政收支差额的5.45倍。

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转变乡镇政府财政职能

按照当下乡镇农民、乡镇经济对财政的需求,财政服务是相当不充分的。即使在很多乡镇中,财政部门已经树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但是大多数人还难免存在“金饭碗”不怕丢的想法。如果要使得财政职能符合当地需求,就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政府人员观念。一方面,正确的思想认识可以引导政府行为不偏离“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将贪污的丑陋行为控制在萌芽中,或将腐败的嘴脸撕下使其真面目在媒体中曝光,同时受到广大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使政府更好的为“三农”进行服务,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更好地展现处在新时期的我国新农村的全新面貌。

2、与一、二、三产业对接,合理预算乡镇财政收支

合理预算并不等于充分估计,而是应当与乡镇经济状况相吻合。以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增强乡镇财政管理能力。第一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收相对较少;第二产业的发展日益壮大,在资金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但发展潜力有限;第三产业是新兴产业,相关利益者没有认清其发展前景与发展道路,盲目发展只能带来资源浪费。对于一个农村人口居多的农业大国来讲,二、三产业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一定收益后,应当反哺农业,才能使二、三产业的发展有一个丰厚的物质基础,最终换来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乡镇财政管理是基层政府管理部门,乡镇财政收入是财政总收入的细胞,乡镇财政收支只有按照《预算法》《税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掌控、灵活使用,才能使财政资金获得最大的效益。

3、平衡乡镇财政收支,采用适宜的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如果过大,可能会给财政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财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其强制性受限;另一方面,乡镇财政低于县级财政,所管辖的税种数量少、税源范围狭隘,都会造成财政管理困境。赤字财政作为财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来实行的,对乡镇经济的投入加大但期初没有投资回报,一但渡过这段重点在于基建的时期,就要转换新的财政政策。如果乡镇听从党的号召、按照党指明的路线,在乡镇实施适宜的财政政策,如同产品适销对路一样,乡镇经济也在财政政策带来的效益中获利。

三、小结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设计技术;农机设计

1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1.1含义。农业机械设计需要结合使用方向来进行,优化功能组成,这样在使用阶段可以降级故障发生几率,农业生产任务也能够高效完成。数字化设计理念在农机产业中虽然应用实践较短,但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所设计的机械结构更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基于计算机设备完成的设计任务,可以节省数据分析运算所用时间。借助计算机中的功能软件,能够轻松的完成图纸绘制工作,并通过系统模拟来观察运行期间的设备稳定性,最终得到的产品生产方案更安全可行。

1.2特点。数字化技术是科技发生的成果,农机生产行业正在向自动化控制方向发展,要求设计环节科学高效,必然会应用到数字化技术。分析技术应用特点可以了解到,在设计时间上有明显的节约,可以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包括数据的录入与运算,帮助提高产品设计效率。数字化技术还能够结合使用需求对设计方案做出优化,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设备的运行模拟,这样所确定的最终方案更安全可靠,有效的降低来生产成本。传统设计方法中,需要同时得出多种设计方案,增大了工作任务的难度,这一点在数字化技术中得到来解决。

2当今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的热点

2.1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CaCD)。新型技术的应用离不开计算机设备,农机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图纸绘制,计算机绘图软件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在工作任务开展期间,技术人员将所得到的参数输入到计算机中,选择相应的功能,便能够将机械图形展现在其中。目前管理图纸绘制的软件也正在完善,功能也有明显的增多,为农业机械设计提供来便捷性。

2.2知识工程(KBe)。知识工程在数字化设计技术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现代设计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设计,是由于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形势的变化,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新知识的获取,而不是依赖经验。过去的一二十年间,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等领域发展起来的基于框架、规划、模型、本体等多种知识建模技术,主要是为实现计算机对知识的智能推理,提高计算机智能服务的。对于新知识的获取,通常有以下几个来源:已有知识;市场信息;数字仿真或虚拟现实;物理模型试验;样机试验;已有产品运行表现。

2.3虚拟原型(Vp)。虚拟原型技术,近年来作为数字化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虚拟原型技术是在CaX(如CaD、Cam、Cae等)/DFX(如DFa、DFm、DFS等)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仿真技术等应用于复杂系统全生命周期,并进行综合管理,从系统的层面来分析复杂系统,支持“由上至下”的复杂系统开发模式。虚拟原型是根据产品设计信息或产品概念产生的在功能、行为和感观特性等方面和物理原型尽可能相似的可仿真的计算机模型。虚拟原型技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可以部分替代物理原型,在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属于制造业的范畴,门类广、种类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产品拥有14大类、95小类,3000多种产品。尽管我国能生产的农业装备品种很多,但产品技术水平、产品结构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差距。在构型设计方面除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加速产品开发的同时,基于知识工程,利用计算机仿真对产品性能进行预测以优化产品结构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农业机械产品概念设计方面的研究也有学者开始涉及。今后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发展趋势,应注重以下几点。

3.1突出产品创新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当突出产品的使用功能以及创新性,消费者在购买机械设备时拥有更多的参考。应用数字化技术后,设计阶段创新理念可以更好的展现,结合农机设备使用阶段容易发生的故障问题来进行,将故障发生几率降至最低,这样才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确保设备具有消费市场。农机设计生产企业有很多,只有突出设计阶段的创新性,才能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可以明确,产品创新设计涉及到数据开采、知识发现及其重用技术、知识的表达与组织、知识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技术等。

3.2重视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给产品设计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它集3D图形、声音等多媒体为一身,让设计者/用户身临其境的感受产品的设计过程,体验其性能,从而提高设计的成功率。该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及制造中非常重要。对于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的大型农业机械的设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既便于模拟产品的某些性能,又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更便于用户针对产品的原型了解产品的结构和性能等,提出反馈意见,加快了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目前国外已提出了两种基于VR的工程设计方法,一种是增强可视化,它利用现有的CaD系统产生模型,然后将模型输入到VR环境中,用户充分利用各种增强效果设备如头盔显示器等产生临境感。另一种是VR-CaD系统,设计者直接在虚拟环境中参与设计。国内相关的研究才刚起步,尤其是VR在工程上的应用方面还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

3.3强调产品协同设计。农业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着新的商业环境,如产品定制需求的增多;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因此,产品设计制造的协同是现代企业适应全球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发展农业机械行业乃至整个机械行业所需要瞄准的方向。据估计,发达国家制造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往往有40%~70%的工作是与其他企业和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如何从浩瀚的产品资源中选择合适的为己所用,这就提出了在已有知识库中的搜索算法实现问题。ptC公司的web服务器上保存了众多世界领先的零件供应商的百余万个零件,且每月增加几万个新的零件。尽管象ptC公司这样将所有资源都纳入自己的服务器的做法在搜索算法实现上较为容易,但在我国目前采用是不现实的,并且从长远看也不是方向。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由供应商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提供零件的资源信息,这样采用什么特征及其参数引导在众多的供应商之间搜索,以及如何实现客户端各种异构的应用系统与服务器各种异构数据库之间信息的传递就成为研究的方向。农业机械在农业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将数字化设计技术引入农业机械行业是改变传统农业机械生产方式,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支持新兴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伟单位:嫩江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参考文献: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农村电影;电影市场;电影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291-01

在信息飞速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自觉或不自觉地潜入多元的影视世界,我们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轻松自如,使我们的心情也充满了青春、健康、激情的阳光。因此,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扩大电影在农村的覆盖,让广大的农民群众看到好电影,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人有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如下:

一、切实创新农村放映电影工作势在必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电影工作,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切实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做好送书下乡、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解决农民看电影问题。要加大力度实施‘2131’工程和数字化工程建设。同时要组织生产更多农民喜闻乐见的影片,为农民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问题仍然是我国电影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光荣职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电影放映队,为了使观众提前知道电影放映信息,一般采取上午挂银幕、张贴广告与宣传横幅,下午到达放映场地用广播喇叭进行宣传通知村民的策略以争取更多观众。在电影放映前,放映队会放映乡里的好人好事、通知公告等宣传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宣传性的东西减少乃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养殖业、种植业》、《森林防火》、《农村安全用电》等科教片,很实用,观众较多,农民看后有不错的教育效果。“由于电影放映队经常给农村送来电影和致富信息,使村里的人少了,婆媳、邻里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养殖业、种植业更加科学了,大棚里种植蔬菜等致富的人多了。”再后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频道的增加,再加上多种娱乐活动“百花齐放”,整个电影放映业陷入萧条状态。但随着高科技数字电影工程的发展,取而代之了电影拷贝和笨重的片箱,数字电影在农村有了大的市场,高新清晰地数字电影使农民更喜欢看了,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更浓郁的兴趣,数字电影让他们的眼睛看的得更远,电影放映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二、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促进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

农村电影市场呈现出多种所有制、多种主体和多种放映方式日趋活跃的局面,促进了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电影服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电影工作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农村电影事业发展现状与中央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农村电影的基础设施条件总的来说还比较薄弱,不少地区特别是一些老少边贫地区还存在放映空白区,一些农村电影放映队设备陈旧,乡镇影院整体呈下滑趋势。二是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培育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主体的任务还很重。三是农村题材故事影片特别是现实题材优秀作品还偏少,农业科技题材的影片也不能够满足需求。农村电影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有些地方、有的部门对农村电影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要进一步扩大电影在农村的覆盖面,努力消除电影覆盖的空白点和盲区;要通过更新改造技术和设施设备、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和发行放映网络,不断增加农村电影放映场次,提高放映质量,目前我县已经把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当作建设文化阵地、丰富农村业余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设备、资金、人员配备上给予宽松的政策进行扶植。

三、大力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数字技术的应用,顺应了电影自身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农村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电影存在的发行周期长、发行成本高、放映质量差等突出问题,而且十分便于管理,可以促进电影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要通过大力推进放映设施设备数字化、积极培育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加快培训数字电影放映队伍等措施,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固定放映和流动放映相结合、覆盖全国乡镇农村的数字电影服务网络体系,保证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影服务。

四、强化管理措施,确保农村电影工作顺利进行

农村电影工作任务重、要求高、环节多、涉及面广,加强组织领导十分必要。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电影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要做到像“村村通”工作一样,把农村电影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党委政府考核干部的内容,确保农村电影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顺利推进。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篇6

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战略决策。随后,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众传媒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随着这一中心工作的提出,正陷入发展困境中的农村报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各方面工作都得到了加强。面临困境,它们正视困难和压力;谋求突围,它们主动出击,采取积极的策略。就在困境与突围的交织中,农村报纸走过了波澜壮阔的2006年。

利用政策支持增强整体实力

由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不平衡,我国城乡报纸发展严重失衡。在城市报纸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报纸的发展却步履蹒跚,一直未能取得突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农村报纸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十六届五中全会至今,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为农村报纸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2006年,或筹备创办新的报纸,或酝酿新的突破,农村报纸的整体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

整体实力薄弱,是现阶段农村报纸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与城市报纸的发展相比,农村报纸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几乎每一个大中城市都有面向城市居民发行的都市报、晚报,许多地方还不止一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多家报纸展开激烈竞争,城市报业市场经常是战火纷飞,硝烟四起。而在农村,专门为农民创办的报纸却寥寥无几,许多偏远农村处于报纸覆盖的盲区。整体实力薄弱,导致农村报纸发展缓慢,很难满足农民的话语权需要,对农村发展极为不利。不过,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这一状况在2006年有了初步改观。

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多项条款涉及农村报纸发展问题。具体的指导意见有: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送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人民日报要加大农村和农业报道的分量,逐步创造条件开办农村版;农民日报等专门面向农村的报刊要不断提高质量,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农业大省的省级党报要开设农村版,有条件的省级党报也可开办专门的农村版;市(地)党报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等。2006年下半年,新闻出版总署报纸出版期刊管理司制定的《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也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三农”类报纸,加大政府投入,调整出版资源配置,大力扶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各类报纸,促进报纸出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不但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经济日报农村版、农民日报、农村大众、南方农村报等业已存在的农村报纸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且一些新的农村报纸也陆续创刊或改版。商务部向农村免费赠阅的新农村商报,经过2006年的试刊后,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创刊。新农村商报旨在立足商务、服务农民,努力缩小城乡“信息鸿沟”,坚持以“农村流通”为特色,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村市场和商务政策的资讯服务。2006年11月,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安徽日报社主办的现代农村报决定从2007年元月起更名为安徽日报农村版,以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增强了农村报纸的整体实力。今后,农村报纸应进一步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加快发展,扩大影响,尽快形成多家报纸全面开花的大好局面。

加强报纸联合扭转竞争劣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农村报纸处于绝对劣势,大都生存堪忧。欲在残酷的市场大战中杀出一条血路,农村报纸必须进行联合,整合现有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农村报纸在2006年的探索表明,合作胜过对抗,联合优于隔绝。

近年来,报纸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报纸数量远远超过了以往,竞争已是不可避免。报纸欲发展,就必须投身市场,融入竞争。竞争主要是对受众、新闻、广告等资源的激烈争夺。对这些资源的争夺能力如何,决定了报纸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报纸的发展前途。农村报纸受众的主体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收入较低决定了受众的购买力较低,也就决定了农村报纸对广告客户的吸引力较差。在受众和广告两种资源的争夺中都处于下风,农村报纸在市场竞争中也就只能处于绝对劣势。

欲摆脱竞争劣势这一困境,农村报纸必须加强联合,整合现有资源,集中优势力量,主动出击。目前,无论数量,还是实力,农村报纸都远远不及城市报纸。但是,如果农村报纸联合起来,情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报纸联合,集中各家报纸的优势力量,不但可以降低农村报纸间竞争产生的内耗,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好农村报道,提升农村报纸的总体影响力和竞争力。2006年,一些农村报纸已经开始探索合作的途径和方法,有些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这对正在困境中寻求突围之策的农村报纸而言,无疑是指明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作为两家全国性的农村报纸,农民日报和经济日报农村版开始主动进行合作。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两报以“关注采后系列报道”为主题,对水果采摘之后的实用技术进行了深入报道。在报道过程中,两报共同策划,确定选题,然后按照分工分别派出记者进行采访,稿件共享。尽管两家报纸的合作目前还仅仅局限于类似的新闻资源共享,不但合作的面比较窄,而且合作的层次也比较低,但是作为农村报业市场的竞争对手,两报进行合作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个喜人的信号。它表明,农村报纸已经意识到了单靠自身力量很难在报业市场竞争中占得上风,开始自觉探寻合作之路。此外,2006年6月29日,农民日报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农博网共同主办“第三届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就是“新形势下农业媒体合作发展之路”。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报纸之间的合作以及报纸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合作的层次也会越来越高,农村报纸的发展将因此而注入强劲的动力。

借力数字化媒体应对数字化冲击

由于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数字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数字化冲击,农村报纸也未能幸免。广告和受众的分流,使农村报纸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面对挑战,农村报纸只有转变思路,变对抗为借力,借助数字化媒体壮大自身实力,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06年,不少农村报纸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随着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开展,互联网开始走进农村,走进普通农民的家庭。对某些农民而言,互联网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之物,也不再神秘。它已成为部分农民的一个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如今,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农民在网上农产品信息,利用网络寻找致富门路,学习农业科技,提高致富本领,有的农民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网页。网络在农村的发展,使通过报纸接收信息的农民的数量受到了很大影响。

农村报纸受到的另一大冲击是电话和手机的普及。目前,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电话已经基本普及,手机也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必备装备。随着电话、手机成为新的信息接收终端,农村报纸的市场在进一步萎缩。2005年,重庆市电信部门和农业部门合作开通了“农网广播”,服务栏目涉及农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市场及农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民通过固定电话即可以获取各类农村经济和政策信息。登录“农网广播”,每部电话每月只需要支付3元话费,就可以无限量使用。与此相类似,四川省成都市,已经开始利用打包预定实用农业资讯的方式出售手机了。农民只要购买一部手机,再每月花费几元钱预订某类农业资讯服务项目,便可以享受到诸如天气预报、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等实用性短消息。这些信息接收方式,既方便快捷,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这些,都对农村报纸产生了一定冲击。

面对冲击,农村报纸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改变发展模式,借力数字化媒体。农村报纸必须“按照数字化时代新的媒介产业发展逻辑去打造新的运作体制、运作架构、盈利模式”①。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媒体间的界限,可以在一个平台上汇总展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不同媒体的内容。比如,通过手机,我们既有可能听到看到广播、电视的精品节目,也有可能读到报纸、杂志的精品文章。因此,步入数字化时代,媒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互相交融,已经成为无法扭转的趋势。农村报纸应该利用自身的品牌和内容优势,借助数字化媒体,扩大自身内容的覆盖面,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在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农村报纸开始有意识地借助数字化媒体促进自身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农村报纸都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尽管有的仍处于传统的报纸电子版的初级发展阶段,但也有一些农村报纸把网站建成了“三农”信息的综合平台。2005年10月正式开通的经济日报农村版网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目前日访问量已达万次,凭借其丰富的信息、快捷的资讯和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的内容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喜爱。

转变营利模式提高利润水平

随着报业的发展,报纸生产价值链条不断拉长,利润遭到多方分割,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农村报纸面向农村市场,其营销成本较城市报纸更高,利润空间也就更小。这对农村报纸而言,也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农村报纸唯有转变营利模式,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2006年,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报纸生产价值链的拉长是一个必然趋势。所谓产业价值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资源的配置与组合②。目前,我国报纸生产价值链的拓展大多是围绕着内容生产将相关的上中下游各环节联合在一起。价值链的拉长,分化了报纸的部分功能,分担了其部分风险,但同时也降低了其利润率。在利润率降低方面,农村报纸受的影响更大。农村报纸由于发行距离较远,发行量较小,大多采用邮发,而邮发成本要达到报纸定价的40%。这对收益本来就不高的农村报纸而言,绝对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价值链的拉长,降低了报纸的利润率,但同时也为报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有的生产价值链拓展模式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报纸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农村报纸必须尝试新的价值链拓展模式,探索新的营利模式。2006年,我国的农村报纸在探索新的营利模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对农村报纸走出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具体而言,农村报纸转变营利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利用报纸品牌,拓展业务领域。农村报纸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资源,从事传播领域以外的业务,如咨询、调查、论坛等。2006年9月22日至23日,第二届南方农村报・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该论坛是南方农村报联合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主办的,该届论坛的主题是“农民合作组织与新农村建设”。论坛除了研讨外,还进行了第二届三农研究创新奖评选。该论坛是南方农村报进行业务领域拓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对扩大南方农村报的影响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是对现有的受众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农村报纸可对自身的受众资源进行整合和细分,并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量身定做不同产品,开发新的业务。在这方面,南方农村报也取得了成功。南方农村报对受众进行了细分,以专业增页的形式创办了《养殖宝典》和《兰花宝典》。由于内容贴近从事养殖的农民,贴近种植兰花的花农,这两个专业增页很受欢迎,广告客户也很感兴趣,取得了不俗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南方农村报的拳头产品。据南方农村报总编陈永介绍,待时机成熟,他们还将继续对受众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沿着专业的路径创办《花卉宝典》、《水果宝典》、《蔬菜宝典》等专业增页。

三是举办各种活动。近年来,农村报纸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2006年7月31日,经济日报农村版报社联合农业部办公厅、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宣传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联合主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闻摄影大赛”正式启动。这一活动是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举办的重要活动之一。该比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用视觉记录农村,用镜头见证变革,从不同角度展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捕捉新型农民的形象,倡导健康文明的时代新风。比赛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不但对提升报纸的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报社带来了一定经济收益。

注释:

①、喻国明《传媒市场面临拐点》,《新闻与传播》2005年第12期第36页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篇7

摘要: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在不同国家与地区存在差异。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版权权利碎片化、版权授权与使用、版权保护等新问题,不

>>工程管理发展研究工程管理发展状况研究房产测绘管理发展研究存货管理发展历程研究券商资产管理发展研究物业管理发展状况研究村级农副产业资源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物业管理发展的问题研究企业采购管理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信息化财务管理发展研究航空收益管理发展的对策研究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现状研究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研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对策研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研究中外体育产业管理发展的差异研究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研究对企业工商管理发展问题的研究项目管理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对策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②哈格里夫斯审查是受到2010年当政的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DavidCameron)的委派而进行的。该审查报告于2011年5月被公布出来并且得到了行业评论员的广泛欢迎。哈格里夫斯在审查报告中提出10项主要建议,包括:需要签订更强有力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协议、创建数字版权交易平台、让知识产权法律体制在未来的发展变化中更具灵活性等。报告指出“英国应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数字版权交易平台……使得版权授权与使用简便易行……从而促进市场交易更加迅速、自动化更高以及价格更实惠。”调查得出结论,认为交易平台应该以集成中心形式运行,且由政府支持的创意产业主管。

③④英国版权集成中心[eB/oL]..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现金;支付方式;移动支付

一、引言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流通中的现金量也持续攀升,但可以看到其增速在逐步下降。一方面,影响因素日益复杂。研究表明,非现金支付工具、人口年龄结构、经济规模、人民币国际化、经济体制、移动支付、经济增长等均会影响现金使用(闫新广和赵玉清,2019;王晓军,2020;刘兆锦2020)。另一方面,现金使用量在地区、年龄、周期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使得对现金需求的预测更加困难。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金使用现状的分析,对影响现金使用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现金使用现状分析

(一)从货币供应量来看,m0增速放缓,社会现金需求下降

一是流通中现金m0增速明显放缓。2016-2020年m0年均增速5.9%,低于前三个5年区间7.3%、13.2%、10.4%的年均增速;近五年区间m0增速较同期m1低4.9个百分点。二是流通中现金与GDp比值逐年下降。我国m0/GDp比值自2003年高点的14.51%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8.27%,而包含单位活期存款的m1与GDp比值基本稳定在60%上下波动,近三年分别保持在61.3%、58.1%、61.6%的相对较高水平。三是银行卡存现、取现业务量步入下降通道。我国银行卡账户取现、存现业务量分别自2015年、2017年由升转降。2020年银行卡取现笔数、金额分别较2014年峰值下降48.1%、46.5%;银行卡存现笔数、金额分别较2016年峰值下降58.3%、46.7%。可见社会对现金需求大大下降。

(二)从使用区域来看,农村地区现金使用率高于城镇

一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多推动现金需求。调研发现,邢台辖区乡镇,如白岸乡户籍人口1万人,疫情防控期间统计常住人口仅0.3万人,多为55岁以上中老龄人群,习惯使用现金的人群占比高。二是农村地区交易特征推高现金使用。如:邢台白岸、路罗两乡镇走访发现,农产品收购季外地收购商占比约80%,因不了解当地支付习惯,为确保交易结算方式通用性,普遍采用现金结算方式。

(三)从现金使用时间来看,现金需求具有周期性

现金流通季节性变动趋势明显。一是居民在节假日现金持有意愿强,尤其是十一黄金周和春节长假前的9月和12月现金大量投放,节后现金大量回流。所以年现金投回的大体趋势为春节前集中投放、春节后大量回流,上半年基本持平,三季度加速投放,四季度大量投放的季节性规律。二是农村地区用现存在周期性需求。白岸、路罗两地每年9月起的40天为当地板栗、核桃收购季,前半期以现金支取为主,后半期以现金存入为主。两地区农产品收购季银行日均现金业务量较日常增加约2倍,根据当地产量、平均收购价和用现量,测算农产品收购中现金交易占比约68%。

(四)从使用者年龄来看,现金使用的年龄结构老龄化

根据对邢台辖区278名公众开展的人民币现金收付与流通环境调查问卷,从年龄上看,18岁以下、18-40岁、40-65岁、65岁以上年龄段,习惯使用现金占比分别为12.5%、17.7%、26.2%、41.67%;非现金使用为主的占比分别为62.5%、68.9%、52.4%、16.7%。可见老年人受以往交易习惯,接收、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对于在智能手机端进行移动支付使用不习惯,因此在交易中更倾向于使用现金交易。

(五)从使用场景来看,违法活动现金使用不容忽视

虽然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和大额现金管理机制在不断完善,但社会部门现金使用监测、申报和坐支现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仍较薄弱,地下钱庄、洗钱犯罪活动和社会部门以规避监管为目的的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对社会现金流通仍存在一定程度影响。如近期外汇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在甘肃破获一起地下钱庄案,涉案金额756亿元,日均流水几千万,现金交易仍是犯罪分子割断资金链条、隐蔽交易痕迹的重要方式。

三、现金使用影响因素分析

(一)增加现金使用量的因素分析

一是经济的发展。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短期内制度相对稳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量与物价水平与经济产出成正比。自1998以来,GDp、通货膨胀率和m0同方向同周期变动,但近几年m0占GDp、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逐年降低,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金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但所占比例将进一步缩小。二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与居民收入成正比。因此当居民收入增加,现金使用量也会增加。但由于农村、城镇地区对现金结算的偏好程度不同,因此居民收入的增加对城乡影响程度不同。三是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移动支付等新兴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有限,对现金支付更为偏好。但随着普惠教育成果的不断显现,人口结构变动将持续减弱农村、老龄人群的现金使用习惯。

(二)降低现金使用量的因素分析

一是移动支付的发展。随着非现金结算方式的迅猛发展,其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特性被越来越多公众认可,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现金交易。2020年,我国银行非现金支付业务笔数、金额达3541.21亿笔、4013.01万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11.78倍、3.43倍;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笔数、金额达到8272.97亿笔、294.56万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9.07倍、4.95倍。移动支付对小额现金结算替代作用更为明显。随着移动支付的日益普及,百姓使用移动支付场景越来越下沉,表现为移动支付单笔交易额持续下降。2020年银行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笔数1232.2亿笔、金额432.2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由2015年峰值的206%、379%回落至21%、25%;笔均交易额由2015年的7821元/笔降至3507.2元/笔。但是随着移动支付迅速普及后趋于饱和,移动支付增速明显放缓,因此央行数字货币推广应用后弥补现有电子支付未有功能对现金需求的影响仍待评估,但现有支付工具对流通中现金影响将趋于缓和。二是监管水平的提高。从近年破获的案件中,发现洗钱分子经常利用现金交易清洗黑钱,通过现金交易,洗钱分子可以人为割裂资金链条,给反洗钱调查和侦查制造障碍。随着反洗钱和大额现金管理持续完善、持续强化,监管高压态势和持续的监管威慑,有助于压缩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的生存空间和现金使用规模。

四、相关建议

(一)积极进行货币业务转型

现金需求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增加,且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对现金总量供应和券别结构、整洁度、反假货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加快完善现金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解决银行现金实物收付监测统计制度,并建立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的分银行、分网点、分券别的现金收付制度,支持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强现金供求的前瞻性预测、管理。同时探索建立覆盖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额现金收付监测管理制度,进一步遏制违法现金使用,抑制不合理现金使用。二是加快因地制宜的发行库和钞处业务转型。鉴于区域现金流通需求、环境的差异,建议省级以上分支机构按照运转高效、成本节约的原则开展发行库和钞处整合转型,尤其是发行库、发行库、发行基金托管库和钞处业务功能整合,有助于减少调拨环节、增加有效作业时间、节约成本、减少风险环节。银行全额清分机制趋于完善,可考虑清分、复点职能向商业银行转移,人民银行钞处专注于不宜流通券销毁,优先采用清分连接销毁,不宜机械清分的特残币和小面额残币采用比例抽查,有利于提高处理效率、节约处理成本。

(二)加快推进央行数字货币应用

未来央行数字货币补充现有移动支付工具未有功能和独有特性。一是建议宣传央行数字货币独有功能,推动市场应用。央行数字货币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类似现金实物的法定货币特性,更具安全性;较商用数字支付方式,个人隐私保护级别更高;具备离线支付功能,并建议针对老年人和视觉障碍者等特殊人群完善无障碍使用设计,提升便捷性;类似现金的公共产品特性,使用成本更低。二是独有的跨境应用优势。数字货币的发展不但是经济数字化的发展需要,更关乎全球支付体系的话语权,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纷纷布局。目前我国数字货币研究总体处于国际中上游水平,2021年2月与香港、泰国、阿拉伯央行联合发起多边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进一步探索数字货币的国际合作与跨国使用,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中节约现金调拨、结算成本的重要举措。

(三)针对性完善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宣教方式

老年人和农村地区现金支付偏好更为明显,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人民币知识和反假宣教方式。一是针对性进行宣传。面对农村地区和老龄人群宣传存在的矛盾,如使用新媒体能力受限,仍依赖传统面对面宣传方式;农忙时节劳动分散、劳动强度大,参与宣传活动意愿低、甚至存在排斥行为;随着现金机具普及,商户过度依赖机具鉴别,对人工防伪鉴别有所忽略。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宣传教育活动的常态化措施,特别是加大国内和地区代表性媒体的公益宣传投入,以及加强农村地区的常态化宣传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大电子化支付工具宣传推广力度。目前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压缩,百姓现金服务便捷度存在矛盾,因现金保管不善造成鼠咬、板结、霉变等特残损失仍多有发生,同时近期调查发现外地收购商不了解当地居民交易结算习惯,是推高农村现金结算使用的重要因素。建议继续完善拒收现金整治政策宣传口径,并进一步加大电子化支付宣传推广力度,引导百姓在维护现金法定支付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电子化支付工具的优势,提升合理选择支付结算方式能力。

(四)加快完善大额现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交易不仅增加社会现金流通成本,更是违法犯罪洗钱、规避监管的土壤。一是建议完善大额现金管理法规制度。以法律明确单位和个人大额现金交易申报义务,单位应申报现金库存、取现用途、存现来源,个人申报取现用途、存现来源,并经税务部门确认后由银行办理。可采取实行个人账户消费和经营账户分类管理,要求企业和个人经营户建立规范会计账簿;遏制企业借道个人账户大额现金使用,优化企业对个人现金支付限额标准等法律规则。二是加快完善大额现金管理跨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建立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务、出入境等大额现金管理职责部门共享的大额现金大数据平台或信息交互机制,整合社会部门大额现金预约、申报功能,为各监管职能部门提供违法大额用现风险评估、线索排查信息平台,推动跨部门协作监管,提升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监管的全面性、高效性,提升监管效力。

参考文献:

[1]闫新广,赵玉清.中国现金使用现状及未来消费场景分析[J].金融观察.2019(11):62-65.

[2]王晓军.移动支付快速发展背景下现金运行变化情况研究———以常德市为例[J]金融经济.2020(10):78-84.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篇9

2007年注定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命题。2007年是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2年,我们在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战略转型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多新进展,但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要求来看,仍面临着更艰巨的历史任务。

1.突破核心基础产业发展,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核心基础产业是指集成电路、软件、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基础行业领域,这些领域技术难度高、投资强度大、附加值高,现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核心基础产业薄弱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软肋”,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为此,我们要围绕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积极发展集成器件制造模式,鼓励扶持新一代芯片生产线建设,推动现有生产线的技术升级,建立植根于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和服务,重点支持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工具、中间件发展,实现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电子专用设备产业一直是我国信息产业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我国集成电路设备自给率不足2%。“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重大装备需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用结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等重大技术装备,增强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表面贴装的产业化能力。

2.加快应用电子产业的发展,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着力点。我国传统产业发展始终伴随着生产方式粗放、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重点支持汽车、石化、电力、机床、金融等应用电子产品和装备的发展,在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着力点。

3.构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点:一是要把握电信技术业务移动化、宽带化、ip化、多媒体化的发展趋势,推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抓住网络技术升级换代的机遇,加快构建广覆盖、高可靠、多业务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接入网络覆盖率和国际通信能力。二是面对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需要充分挖掘现有潜力,探索建立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机制和途径,加快出台有利于技术、业务、市场等方面融合的配套政策,务实推进“三网融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三是信息服务向农村延伸,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在鼓励发展新的农村用户并保障现有基本话音业务的同时,逐步推广新的电信业务。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农村需要的通信发展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篇10

本文就如何运用历史图表,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谈谈笔者的看法和实践。

一、运用历史图表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

“心理学通过具体的实验证实:一般而言,人类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需要28秒钟,通过线条描绘需要15秒钟,通过图表需要9-12秒钟,通过实物需要7秒钟。”[1]与文字内容相比,历史图表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引用历史图表,以使抽象的历史概念直观化,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

例如,在讲必修二专题七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表1,展开相关教学。

师:从上面历史数据图表中1913年到1925年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农业生产情况的历史信息?

生1:农业生产1913年至1920年呈下降趋势,到1925年才基本恢复到一战前水平。

师:农业生产在1913年至1920年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下,下降最快的是什么?下降最慢的是什么?

生2:下降最快的是粮食生产,下降了近一半。下降最慢的是猪产量。

师:回答正确。请大家再看一下上面这个数图表,到1925年基本恢复到一战前水平,哪项还没有恢复到一战前水平?哪项恢复得最快?

生3:粮食生产只恢复到一战前的94.7%。畜牧业恢复得最快。

师: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导致农业生产在1913年至1920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生4: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②苏俄遭遇大旱灾;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师: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到1925年农业生产能基本恢复到一战前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5:1921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出示图表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看历史图表。一般情况下,看历史图表既要看历史图表的标题、时间,也要看历史图表的比较项、数据的增减;既要看大字,也要注意小字和出处等;既要从中看出显性的历史知识,也要依据显性的历史知识,从中挖掘隐性的历史信息。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习掌握依据数据的增减判断相关历史现象发展变化趋势的能力。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图表,能够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二、运用历史图表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图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教材中的史论找到可以支撑的史实依据,做到论从史出,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必修二专题二第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笔者出示了下面两张历史柱状图表,展开相关教学。

师:请同学们综合上面两张历史图表,概括指出其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生1: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师: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生2:①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作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出示上述两张历史柱状图表,重在让学生学会依据数据的增减判断相关历史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第一张历史图表年均投资额1912-1918年间比1895-1911年间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第二张历史图表年均办厂数1912-1918年间比1895-1911年间也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笔者的第一个设问——“综合上面两张历史图表,概括指出其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旨在让学生得出“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的结论;第二个设问则是对第一个设问的进一步深化,学生根据教材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回答即可,关键是回答完整,不遗漏要点。这个例子进一步表明,教师以历史图表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概括,进而培养概括的能力。

三、运用历史图表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以历史图表为载体创设新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图表信息的有效提取,培养分析比较能力。实践告诉我们,运用几幅相关图表进行对比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必修二专题三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以下四幅历史曲线图,它们分别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师:请问,学生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哪幅?

生1:a。

生2:C。

师(分析讲解):a项为1953-1958年,这一时期是进行工业化建设及改造的时期。B项为1970-1975年,此时正值“”时期。C项为1959-1964年,此时1958年的“”运动和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呈下降趋势,1959-1961年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但1960年当时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国民经济重新出现回暖的趋势。D项为1979-1984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通过刚才分析和比较四幅历史曲线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最佳选项为C。

坐标曲线图能直观地表现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这个曲线的轨迹出发,能促使学生思考相关的历史现象及其原因;对历史发展坐标曲线图的理解,可以体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文图”互动能力。通过本题训练,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四幅历史曲线图表变化的比较,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又如,在讲必修二专题五第3课“‘蒸汽’的力量”时,笔者出示了以下一组历史饼状图表,展开相关教学。

师:请同学们看上面这三个饼状图表,并进行比较分析,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生1:农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师:1801-1901年间,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增加较快的是哪个领域?

生2:增加较快的是工业领域。

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历史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导致当时人们职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3: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