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庆节的传统文化十篇国庆节的传统文化十篇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5:50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篇1

【关键词】节庆活动;传统文化;弘扬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节庆活动精彩纷呈,许多节日都蕴含了大量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传统文化重要传承和表现形式。例如传统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等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开始淡化、瓦解,如何利用传统节庆活动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这是当前我们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当前节庆活动中传统文化发掘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节庆活动的内涵和内容正在发生变化,逐渐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新文化元素和内容,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虽然我国节庆活动十分多样化,但是名气大、国际化高的却很少。总体来看,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角度来看,当前节庆活动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传承遗失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是最传统的祈福仪式,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跟春联、年画、踩高跷、压岁钱、饺子、汤圆、祭灶一样,成为记忆里最生动最温暖的记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禁止了烟花爆竹的燃放,强制性剥夺了人们欢庆、祈福的愿望。然而在伦敦、在纽约、在迪拜、在悉尼……都是以燃放焰火,欢庆新年的到来,展示国家的精神实力。还不仅仅是春节,多少中国传统的节庆活动淡化或消失了,比如三月三上巳节、乞巧节,比如过年摸门钉、上元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等。更多的地方性社戏、杂耍几乎失传。

(二)现代节庆活动功利色彩浓厚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地方在举办节庆活动时,都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导向,使节庆活动充斥了各种商业气息、政治或者其他宣传工作目的,传统性节日例如春节、中秋、端午等逐渐沦为商家搞促销活动的消费盛宴,传统节庆活动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逐渐消失、淡化,文化内涵正在加速流失。在随机的采访中,青年人认为节庆活动就是聚餐、是消费,摸门钉、放花灯、赛龙舟等的意义已毫不知晓,节庆活动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正在不断削弱。

(三)节庆活动文化内涵发掘不够

目前,不少地方在举办传统节庆活动中,没有深入挖掘和领会节日活动的精髓,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节庆而临时搭凑人员,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导致节庆活动往往成为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毫不相关的文娱活动,喧宾夺主。一些原本有深厚传统文化沉淀的节庆活动,没有发挥出其文化价值和功能。

(四)节庆活动创新不足

许多地方在举办节庆活动时,从形式到内容存在明显同质化、一般化和庸俗化,大多数以歌舞表演、展销会、花车巡游、座谈会等为主,无论是举办方式还是活动内容,都缺乏创新,导致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发掘和保护节庆活动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节庆资源,例如各民族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传统节日、节气风俗等,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吸收新时期元素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内涵,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掘和保护节庆活动中传统文化。

(一)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区域资源优势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核心要素,要在节庆活动中融入本地资源优势,加快促进节庆活动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区域节庆产业,赋予节庆文化新的内涵。例如:在侗族多耶节上宣传本地旅游资源、侗族传统文化同时,推出“长桌宴”特色美食、雕刻产业、刺绣艺术品等新兴产业,把民族文化融入雕刻和刺绣,形成独特有民族风的旅游产品,依托旅游资源弘扬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二)创新节庆活动举办形式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们要加强本土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轨,通过文化交流互动,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吸引力。当前,可以采取引进各种国际赛事、文化研讨会、展销会等方式来开展节庆活动。例如2015年广西举办的国际民歌艺术节,邀请了来自英国、美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多国歌手参与,同时还举办了“民族狂欢夜”“民俗灯谜会”“国际文化美食节”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收到了十分不错的效果。同时我们的烟花爆竹产品出口到国外,参与国外的重要节庆活动,弘扬中华焰火的古老文化。

(三)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

一直以来,各地政府是各类节庆活动的重要举办者和运作者,政府在节庆活动主办方面做好服务转型,从主办者向监督者、服务者转变,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产业化发展”的节庆开发利用模式。要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根据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和节庆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同时在政策制定、节庆主题、活动项目、节庆环境、对外宣传等方面做好统筹指导,让老百姓认识到节庆活动的重要意义,体验到其中蕴含的传承文化,让其成为家喻户晓、极具传承魅力的城市名片。在这方面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为我们做了一个极好的样板。

(四)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性

传统文化之所以得以传承和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深入人心,割舍不掉。春节放鞭炮、吃水饺,仲秋节团聚赏月、吃月饼,已经代代相传,其中的含义孩童也知晓,这就是家传,是凝聚家族文化的符号,是社会细胞的滋养。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渗入到每家每户,渗入到娃娃心里,那才是撑起中华文化未来的基石。

三、充分发挥节庆活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文化深入人的骨髓,具有延续性,并且跟我们每个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烟花爆竹的文化魅力就在于大至国家庆典,小至民间婚丧嫁娶,她那清脆的爆响、五彩缤纷的灿烂、浓浓的芬香,总能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带入到另一个精神世界:初生的婴儿施以了最圣洁的洗礼;新婚夫妇许下了最真挚的诺言;一切喜庆悲愿都能在炮声花海中得到最尽情、最酣畅的宣泄……这种力量、这种方式是无法用其他任何物品所替代,是千百年来烟花爆竹得以传承至今的最重要的精髓所在。每当迎春祈福之时,听着噼呖啪啦的鞭炮声,看着孩子为夜色里烟花绽放的瑰丽花朵欢呼雀跃,自然是温馨而快乐的。

(一)利用节庆活动提升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在节庆期间,组织各种大型群众性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将节日仪式活动包装成传统文化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盛会。在设计节庆物品时,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让节庆用品融合现代性与传统性元素,提高吸引力和情趣性。在节日食品制作方面,要生产和设计出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美食,吸引民众品尝。在仪式活动组织和策划方面,要紧紧扣住传统文化主题,要迎合地方民众审美心理和风俗习惯,既要让群众乐于参与,又能够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要体现民族特色,注重人文关怀,彰显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添传统节日的永久魅力。

(二)利用节庆活动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十分多样化,节庆活动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通过开展代代相传的集体庆典活动,让一代代人亲身体验同一种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延续和发扬下去。另一方面,通过节庆活动衍生出来的文化形式,例如纪念品、歌舞、传说等,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传统文化,感染和熏陶着人们。让节日、节气、风俗等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并引导生活,规范行为,形成正能量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强有力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利用节庆活动拓宽传统文化传承渠道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节庆活动有了更多的组织和传承路径,不管是影响力还是知名度都较以前有了明显改观。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媒介工具来提高效果,例如利用微信、qq、微博、公众号等来开展节庆活动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扩大辐射范围,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和了解。我们欣喜地看到里约奥运会上的“中国之家”,看到众多政府公众号上的传统文化和节气风俗的传播,都在努力弘扬和渗透着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让我们在一个个欢乐的节日里,继续绵延我们中华民族的悠远宏大。

参考文献:

[1]李锦平.论旅游开发对民族原生态文化的负面影响[J].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篇2

龙虾节的成功,首先是“依托资源、繁荣文化、彰显特色”办节思路的成功。省委主要领导在盱眙调研视察时曾指示:“盱眙要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优势出发,找准发展定位,拓宽发展思路。以龙虾等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休闲旅游为重点带动服务业发展”。我们落实省委主要领导重要指示,要将龙虾节成功经验复制到盱眙特色文化发展上,放大自身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创造以“特”取胜的县域文化,发展“盱眙节庆文化模式”。

节庆文化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庆文化集中体现人们心理特征,表现民族性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愉悦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于民族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凡的社会价值。节庆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积极开发培育和谐温馨的节庆文化,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对于激励民族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很有意义。

一、开展节庆文化活动的社会意义深远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纪念日,一个社会团体、地区也有自己的节日,“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是世界性的。

传统节日古老,节庆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传统节日展示民族形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时令性节日为新季节的来临欢庆。有的节日纪念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或重要人物,激励后人团结和睦,凝聚人心,激发爱国主义热忱。有的节日由宗教节日演变而来,有的节日是社交节日、商贸节日、游艺娱乐节日。有的民族将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移植,稍作改造,为我所用,如每年一度的“龙虾节”、“美食节”。国家以及地区还新办节日,如民族文化节、艺术节、民歌节、植树节等。节庆活动的开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激励群众斗志,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制定新蓝图,展望美好明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日具有很强的时令性。大多数节日都是一年一度,庄严隆重,热烈喜庆。人们放松心情,进行体育竞技、文艺演出、歌咏比赛。节庆活动吉祥喜庆、热烈欢快,是社会生活的剂,是人生旅途的快乐驿站。

节庆文化具有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功能。每逢举行各种游艺活动,很多地方往往通宵达旦,集中展示优秀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积淀着人们的精神财富。

节庆文化能够增强地方的凝聚力、亲和力,传统节日活动蕴含深厚的人文底蕴。节日是友人团聚的日子,是聚会的佳期,讲亘古,叙亲情,增进朋友间感情,增强干群间亲和力,强化民众的认同感。特别像“龙虾节”这样的重大节日,在外乡工作学习的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赶来与家人友人团聚,神州大地形成火爆的“龙虾潮”。传统节日聚会增强了凝聚力,弘扬了爱国主义,促进了社会团结和谐,为社会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节庆文化可以促进群众文化交流。节日自古就是汇集八方来客,人潮涌动,商贾云集的日子。过节人人都买东西、看演出,人们有闲暇跳舞唱歌。节日能刺激消费,拉动市场,有的组织贸易洽谈。由于节庆活动,人员往来增多,人与人之间增加感情,促进文化艺术与经济技术交流。

节庆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每逢节日,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同行、单位及媒体都互送祝福。节日期间人们放松休息,调节身体机能,恢复体力,准备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建设热潮。节日里的音乐歌舞、游艺娱乐、体育比赛愉悦精神,是常年忙碌者的剂和调节剂。节庆活动振奋当地群众精神,鼓舞干劲,激发人们的建设热情。

二、节庆文化的和谐发展有力推动群众文化建设

盱眙举办的“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文化活动连续不断,春有“大庙会”、“红五月”群众歌咏、龙虾节系列活动,夏有娱乐纳凉的“夏日文化广场”和“七一”、“八月拥军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秋有围绕国庆大合唱、重阳、园区周年庆典开展的金秋系列文化活动,冬有元旦、春节、正月十五的特色文化过大年联欢活动,每年都吸引上万群众参加。

节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节日活动备受公众关注和媒体青睐。一个国家的节日,举国欢庆。一个民族的节日,人心激动,群情振奋。趁节日之际回顾历史,继承传统,总结建设成就,展示形象,激励区域内人民奋发作为。但是,全球一体化浪潮和现代信息的广泛传播使社会生活多样化,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生活似乎离开历史文化传统的轨道渐行渐远。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精神生活形式多样化,在为节日欢欣鼓舞的同时不禁深思,节庆活动怎样才能办得更好呢?

盱眙年随着龙虾节的临近,各类文化艺术庆典相继展开,喜迎龙虾节的“摄影书画展”首先登场,接着是艺术系列赛事活动,如“舞蹈器乐、卡拉oK大赛”、“曲艺小品大赛”等。预赛选出的文艺作品也为节日期间的文艺演出提供了优秀精湛的内容,节日期间人们不但能看到明星大腕的表演,自己也可亲自参与,其乐融融。

龙虾节的举办是文化先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特点是群众参与面广,活动内容丰富。历年龙虾节大型演出多达七、八场,自发性参与的中小群众文艺活动有几十场,充分体现文化艺术的大聚会,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在人人融入的节庆文化氛围中,人人都是观众,人人都是演员,直接推动了乡镇、社区、企业、校园、军营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三、“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的发展方向

适应服务社会公众的需要。我国正处在传统家族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节庆的活动空间应由家庭向社会扩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节庆日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形成文化品牌与节庆休闲娱乐并重的价值取向。在传统节庆中,信仰、祭祀占主导地位,现代社会则更看重节庆的身心娱乐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持传统节庆的基本元素,更要探索将传统文化的信仰与情感融入休闲娱乐的实现方式,赋予传统节庆新的活力。

维护文化多样性,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在声息相通的“地球村”时代,形成开放包容的节庆文化势在必行,鉴于传统节日长期被冲击而式微的社会现实,现行政策和政府倡导的重点应向传统节日倾斜,努力形成以民族传统节日和我国现代政治性节日为主体,地方节日、外来节日和新型节会共同发展的节日文化生态。

必须珍视民族传统,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节庆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理念和深广的社会价值。每逢节日,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寓教于乐,在载歌载舞的欢畅中传扬。节庆活动应该更加注重节日的内涵,珍视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同时要发展节日在增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贸易方面的作用,但不能只盯着节日的商机,而应该注重节日的文化内涵,发掘和弘扬节日在传承文化传统方面的意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没有传统之“戏”,何“唱”之有?重视节庆活动对商业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不是将节日商业化,而应该适当淡化办节形式,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节庆活动首先是文化的、社会的,其次才是经济和商业贸易的。

培育发展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节庆文化,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增砖添瓦,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注重节日对于增进民族亲情,促进家庭和睦,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增强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和热烈喜庆的节庆活动,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要摒弃那种趁节日之机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做法,要喜庆热烈,不要闹嚷嚷乱哄哄。节庆活动既要隆重热烈,又要节俭实际,朴素大方。要丰富节庆文化活动内容,积极开展精彩纷呈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拓展节庆活动的多方面功能,充分展示节庆活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提倡隆重喜庆、积极向上、健康快乐、节俭大方的节庆活动。要不断丰富节庆文化,让节日更加喜庆,更加文明,更加祥和,更加温馨,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篇3

【摘要】文化为旅游之魂,旅游乃文化之体。民俗节庆旅游融合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特征,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和休闲放松需求的最佳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郑汴洛作为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富矿,民俗节庆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郑汴洛作为河南省旅游发展的引擎,对民俗节庆旅游市场加以有效整合,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形成两个产业的有效对接,最终实现中原地区旅游和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民俗节庆;整合

2011年9月,国务院为支持中原经济区发展,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的一大战略定位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发展旅游业中,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同年10月17日,河南省旅游局与河南省文化厅签订了《关于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一批重点文化旅游活动品牌,提升一批高端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开辟一批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1]。显然,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的重点就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河南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郑汴洛地区,旅游市场初步形成,旅游经济也在不断带动着整个经济链条。从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看,郑汴洛地区都处在河南省的前几位。从入境旅游上看,三地无论在接待游客数量还是创汇收入上都位居全省前列。从国内旅游市场上看,无论从总接待人数还是总收入,郑汴洛地区都包揽了河南省前三甲,这充分说明河南省旅游市场基本由郑汴洛所控制。充分挖掘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无疑是今后郑汴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做大做强河南省旅游业的关键所在。

一、文化旅游及文化旅游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文化旅游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文化旅游的定义是“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以及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2],对于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

在西方,文化旅游多指一种旅游方式,在美国人类学家Smith看来,“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我国知名旅游专家魏小安则认为,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并且这种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制度文化、民间文化等四个方面[2]。

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郑州大学旅游学院龚绍方教授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文化旅游产业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衍生出来的,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近年来学术界和一些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

二、民俗节庆旅游的相关概念、特点及分类

张伦书认为,所谓节庆,是指某地区或城市以其独特的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竞技、体育、风俗习惯、风情风貌、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为主题,自发而周期性举行的大型庆祝活动[3]。现代的节庆定义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的总和,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的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

节事是节庆活动和特殊时间活动的统称,概念十分广泛。节事是与节庆相对而言的,节庆这一概念更注重公共庆典的欢乐本义,而节事概念包括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节庆,还包括各种交易会、博览会、文化、体育活动等特殊事件活动。但是在国内,也有学者把节事等同于节庆。

节庆旅游是为了促进一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一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预先安排和设计的以独具个性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产业和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托的节庆内容和形式,在固定地点或区域周期性举办的有特定主题,融旅游、经贸、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有广泛民众参与的节日庆典活动[4]。

三、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评估与分析

郑汴洛地区的节庆旅游市场是在旅游者的带动下逐渐形成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郑汴洛地区节庆旅游活动内容丰富,质量较高,主题多样,参与性和娱乐性都比较高。其次,郑汴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节庆活动的知名度也较高,活动的氛围相比其他地方的节庆活动要好。再次,在河南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节庆旅游活动得到了大力宣传,很多游客因此更充分的了解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和节庆活动,前来观光旅游。最后,随着政府管理的不断介入以及资金的进入,郑汴洛地区的旅游环境和交通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接待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导致了郑汴洛地区节庆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一)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作为河南省省会以及中原旅游区中心城市,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西依中岳嵩山,北邻万里黄河,以其“黄河风光、黄帝故里、少林功夫、购物商城”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的旅游者。与此同时,郑州也形成了许多自己独有的节庆旅游活动,到目前为止,郑州市已经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城隍庙民俗文化旅游节、商都民俗庙会、登封中岳庙庙会等。

洛阳,地处古洛水北岸,九州之中,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自夏朝以来十三座王朝在此定都,河图洛书在此诞生,科举制度在此创建,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是人杰地灵的宝地,欧洲人最向往的城市,中国休闲城市前列。洛阳的节庆旅游资源也十分的丰富,到目前为止,洛阳市已经形成了包括洛阳牡丹花会、黄河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节、洛阳民俗文化庙会等各具特色的众多旅游节庆活动。

开封古称东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称),作为曾经的七朝古都,开封历史悠久,文化兴盛,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现如今已经是国家重点旅游观光城市。虽然开封的节庆旅游资源没有郑州、洛阳丰富,但也很有代表性。截止目前,开封市已经形成了清明上河园民俗文化节、开封花会以及龙亭春节大型艺术灯会等七个有代表性的旅游节庆活动。

(二)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类型分析与评估

郑州、洛阳、开封这三个城市节庆旅游资源级别涵盖了国家、省市县四个类别。如:部级的有炎黄文化旅游节(新郑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花会等。省级的有河洛文化节、黄河小浪底观瀑节等。市级的有城隍庙民俗文化旅游节、月季花会、伏牛山滑雪节、铁塔公园荷花节等。县级的有中牟西瓜节、河阴石榴文化节、郑州侯寨葡萄节、会盟荷花节等。通过这四种类型的分类,“郑汴洛”地区可以采取主打部级和省级节庆旅游,形成自己品牌,辅以市级和县级的节庆活动,丰富部级和省级的节庆活动,起到以大带小的格局,最终形成一套节庆旅游系统和节庆旅游精品线路。

从节庆旅游主题来看,“郑汴洛”地区包括了自然景观型、历史文化型、民俗风情型、物产链饮型、运动休闲型、娱乐游憩型六种类型,但主要集中在前三种类型里面。其中自然景观型占到了46%,通过主题分类,“郑汴洛”地区,要把自然景观类节庆旅游资源整合,把时间分布开,主推自然景观类,辅以历史文化型和民俗风情型,形成一条旅游时间带,这样既可以持续又可以分散游客,保持旅游活力。于此同时推出自己的口号和打造品牌形象,以3带3的战略方式,全面带动全省的旅游经济。

“郑汴洛”地区的节庆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十分的高,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花会等不仅全国知名有的甚至享誉全世界。这三个地区的节庆旅游市场影响着整个河南的节庆旅游市场,占河南省旅游市场份额很大一部分。随着河南省政府对这三个地区的旅游投入不断加大,“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知名度也在不断增加,与周边省的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品牌树立和形象改善等整合措施,“郑汴洛”地区完全可以打造出全国独有的节庆旅游市场,成为国内旅游界的一大亮点。

四、文化旅游产业视阈下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策略

(一)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指引着整合过程的前进方向,有了指导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的来说,“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的指导思想要植根于厚重的中原文化,尤其是商都文化、河洛文化以及宋都文化。将三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结合当地旅游市场的大环境以及市场发展状况,并根据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不同的发展特点进行整合,包括产品、交通、管理、渠道、宣传等各个层面进行进行整合包装,最终实现整个“郑汴洛”地区节庆市场的整体发展。

整合的基本原则包括优势互补、整体优化以及群众性原则。“郑汴洛”节庆旅游市场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的地方,整合的过程就是要将他们的优势互补,将各个分散的市场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经济、市场效应。通过前期调研、丰富旅游产品、联合促销、完善各种功能等进行整体优化,促进整体节庆旅游市场良性、可持续发展。节庆活动本来就是人们的节日庆典活动,只有群众的不断参与,节庆活动才有存在的意义。节庆活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没有群众基础的节庆活动是长不了的。现代的节庆旅游活动,其本质是将传统节庆活动植入旅游元素,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和休闲性,激发广大旅游者游览的兴趣,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郑汴洛地区节庆市场的整合要基于群众,依靠群众,切实考虑群众的参与性和群众的切身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给游客带来很淳朴的旅游体验,不能让商业性冲淡了群众的娱乐性。[5]

(二)郑汴洛民俗节庆旅游市场整合策略

1.确立节庆活动主题,树立主题良好形象。好的节庆活动必须明确一个主题,才能把这些活动链接起来,形成品牌。主题是节庆活动的灵魂,良好的主题形象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有利于营销推广。节庆活动只有在主题的打造下才更能凸显自己的特点,也有助于推动整体节庆旅游市场的发展。在2004年,河南省旅游局把“中华之源锦绣河南”作为我省旅游主题口号,推出了一系列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河南省旅游局将这一口号改变为“文化河南,壮美中原”,这更能体现出我省文化的深厚,并大力宣传此主题口号。随后在全省推出了很多节庆活动,特别是在郑汴洛地区,如牡丹花会、黄河文化游、拜祖大典等几十项。在河南省旅游主题口号背景下,郑汴洛地区可以借助该形象做进一步推广,扩大郑汴洛节庆旅游的影响力,让更多的游客了解郑汴洛,了解河南省。[5]

2.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对节庆活动进行立体宣传,提高活动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宣传的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不仅仅是以前那样单一的广告宣传。现代的传媒手段给节庆活动的促销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河南省旅游主题口号的宣传使河南省的旅游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郑汴洛地区节庆活动的宣传可以在其影响力下做进一步扩展。通过积极与知名网站、主流媒体和各个地方媒体合作,推出本地区知名的节庆活动、旅游专题报道,进而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让游客真正了解这些节庆活动,提高他们的游览兴趣。同时在旅游纪念品上要体现出当地特色以及本次节庆活动的特点,形成旅游卖点,这样才能在节庆活动后给游客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3.积极探索创新民俗节庆旅游新形势,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精神内涵,打造民俗节庆旅游精品工程。当今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一样,同样的节庆活动一成不变的举办会使人感到乏味,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游客感到新鲜,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样式上都要有所创新,在郑汴洛地区可以不断探索多种新形式的节庆旅游活动,如乡村旅游节、休闲旅游节、红色旅游节、生态旅游节等。在样式上,可以不断改造传统的节庆活动,创新活动流程,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之更有参与性,譬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实景演出,给游客带来震撼效果的同时,文化参与也给他们留下极其难忘的印象。总之,创新能够使郑汴洛的节庆旅游市场更具有活力,要在保持传统文化背景的原则下进行创新,并不断发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可以采用自我淘汰的模式,不断更新节庆活动,让对手望尘莫及,最终形成品牌,产生品牌效应。

4.时间序列化,保持节庆活动的连贯性。郑汴洛地区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十分丰富,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时间表,还有一些活动由于季节性的限制,举办时间也相对固定。但如果从整年来看,这些节庆活动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开,在对外推广的时候,按照12个月向外推广,每个月还可以确定一个小主题。在开展节庆旅游活动时,通过时间序列化安排,形成郑汴洛三地节庆旅游市场的错位经营。这样更有利于保持整体节庆市场节庆活动的连续性、衔接性、均衡性,旅游者无论什么时间来都能体验到当地纯正的风俗民情和文化氛围。

五、结束语

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如,民俗节庆、度假休闲、生态旅游等所占比重则会逐渐增多。郑州、开封、洛阳是位于黄河沿线上的三座主要的河南省旅游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民俗节庆旅游资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河南省的旅游节庆市场多呈现出“点、散、乱”的特点,缺乏有效的系统整合。今后,要想做好郑汴洛地区民俗节庆旅游市场,就要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有效市场整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整合开发模式和途径,形成系统化、协调化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

[2]高峻.生态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5-196.

[3]陆凤英,王录仓.节庆旅游研究文献综述[J].前沿,2007(8):33.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篇4

关键词:中西文化;节日文化;春节;圣诞节

中图分类号:G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64-01

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会产生了不同的节日,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因地而异,但人们关于节日都有着同样的感情。他们要么借此为幸福和健康祈祷,要么借此来实现他们的美好心愿,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节日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的怀恋之情,同时也传达他们追求梦想的远大抱负。实际上,节日是人类文化具体的一方面。这些节日的庆祝仪式大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们的家庭,,种族起源,政治,经济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意识。蕴涵在节日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体现在这些节日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上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起源

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2、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二、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方式

1、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这五天,整个民族穿着最好的衣服,关闭商店,打锣,放鞭炮,等等。这是好运的一天,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和更繁荣的一年,每个人都开心地增加一岁,并准备对他的邻居说带来好运的吉祥话。2、庆祝西方节日的方式。在平安夜,绝大多数庆祝圣诞节的人们都会在他们自己家里举行一个特殊的节日庆祝仪式。家人们通常会装饰下那棵圣诞树然后把彩色包装的礼物都放在下面。在圣诞节那天,同样有许多庆祝的活动。在圣诞节交换礼物、赠送圣诞贺卡给亲朋好友是全世界庆祝圣诞的习俗。

三、中国和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

1、节日的不同名称的比较研究。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的首要不同是给节日命名的方式。通过观察那些节日的名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差异。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而西方的节日则多以宗教形象或事件命名。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以季节节气来命名也很容易让农民们记住这些节日。通过节日的名字,农民们就可以适时打理庄稼。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还有中秋节、夏至、冬至等等。尽管有些西方节日也是以季节来命名,如历史上芬兰的施洗约翰节,但是在宗教传播之后,特别是基督教的传播之后,节日都相继以宗教来命名。与中国不同的是,宗教在西方世界里占了主导作用。上帝和耶稣在他们的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当我们得知绝大多数节日都是以宗教命名之后就不会大吃一惊了。所以,就有了耶稣诞生日、耶稣受难日和圣周六。2、文化差异的价值。西方人十分尊敬人与自然。他们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在传统文化中,西方人强调个人,宣扬个人主义。然而,中国人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以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为例,两者都与内心情感相关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七夕着重对民间牛郎织女传说的追忆而非对他人情感的表达,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地传递情感,从而丰富现代人的生活。庆祝七夕的方式老套而繁琐,但食物同样是主题,因此七夕偏离了现实,并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西方的情人节却充满了现代人文主义和浪漫色彩,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生活氛围。情人节表现的不同之处反映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羞于表达情感,而西方人则大胆又不拘小节,强调方式的简洁与浪漫,而非吃吃喝喝。显然比起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都觉得接受西方节日要容易得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节日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历,而中国传统节日用的是中国特有的农历,因此其他国家的人就很难与我们同步。除此之外,西方文化还展现出对人权的尊敬和对个人发展的重视。可以从西方节日中看出这一点,再次举出情人节的例子,它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并已不再仅仅为恋人们而设。在情人节当天,人们可以向所爱之人毫无保留地倾述爱意。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论他或她来自何方,他和她都需要爱。情人节因此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中成形。而笼罩在封建主义的阴影下,中国人很难在除非是夫妻男女才能接触彼此的时展这样一个节日。由于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在封建统治下发展的,外国人很也难接受这些思想。

结论: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学习文化的有力工具。它在中西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受欢迎,因此了解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节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保存了国家文化中最精妙、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尽管中西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差异,它们却都代表了爱与自由。因此,我们能从一个国家的节日中找到它的文化特征。节日不属于只是属于特定国家的,它也同时属于全人类。对于中西传统节日起源和庆祝方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更深的国家文化。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庆祝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和情人节。而西方人也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兴趣。因此,我们相信中西方人民将会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篇5

节庆体育是从节日文化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中间且源远流长的传统体育形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渐具有全民性、集体性、开放性、交融性等特征,是一种自在的、传统的、民俗的体育活动。而节庆体育在增强人们身体素质、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同时,对农村经济发展,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农副产品销售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节庆体育的形成及其功能

1.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节庆体育来源于民间的节日文化活动。中国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在魏晋时期传统的节庆体育也基本成型。与许多传统文化活动一样,节庆体育形成之初,与民间祭祀、巫蛊、祓禊等神秘的信仰有关。到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节庆体育的神秘气息日益减少,逐渐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社会功能的转变,成为一种在节日期间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节庆体育。

2.增强体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中国古代农村,由于田间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且缺乏科学引导等原因,人们很少会专门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农业逐渐代替了手工农业,农民的空闲时光增加了,但缺乏专门的体育锻炼的传统却没有改变,因此,节庆体育从传统的娱乐性中又衍生出强身健体的功能,在丰富了农民闲暇时光的同时,也使农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二、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节庆体育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1.节庆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地区生产力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与该地区的生产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提高生产力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人是其中的第一要素,因此,要提高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就必须保证该地区的劳动力不流失不损失。在我国农村,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对于广大农民群众而言,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是脱贫保证自身劳动付出的重要因素。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缺乏体育锻炼的传统,而节庆体育活动恰好有效地填补了这块空缺,使农村居民在娱乐中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保证自身劳动力,从而提高了地区生产力。

2.节庆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

节庆体育来源于民间的传统节日。这期间,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劳作,共同准备节日活动。这些节庆体育活动大部分都具有集体性、合作性等特点,需要人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方能完成,如舞龙、舞狮、赛龙舟、扭秧歌等。此外,这类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竞技特征和鼓励机制,能够激发参与者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培养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性、创新性以及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这种团结进取、百折不挠、敢于竞争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对人们创业热情的激发,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3.节庆体育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和宣传之后,必然能够提高其知名度,形成知名品牌,从而带来明星效应。广大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会带动当地消费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湖北省宜昌市通过“国际龙舟拉力赛”的成功举办,将“赛龙舟”作为该市的旅游品牌,形成了一笔无形的资产,不仅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大大提高,而且还带动了该市其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除了吸引大量的游客以外,还吸引了大批投资开发商的进驻,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节庆体育的影响

1.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提供更好的平台

节庆体育虽然是广大人民群众自主参加的体育活动,但其组织发起却需要政府的支持。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政府资金更多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一些更为重要的方面,用于体育文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的,这对节庆体育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备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节庆体育的文化娱乐功能和强身健体功能逐渐突显出来,政府有充分的经济条件来建设节庆体育所需的场地设施,能更好地宣传当地的地域特色,提高当地节庆体育的影响力。

2.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输送更好的人才

节庆体育活动说到底是人参加的活动,需要有观众和参与者,而只有当人们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兴趣去参加或者观看节庆体育活动。如果一个地区经济条件落后,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的居民尚在温饱线上挣扎,则必然没有人参加节庆活动,节庆体育活动就无法组织和开展。所以,只有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良好的状态下,农民能够在家乡安心工作,并有足有的闲暇时间,才能够组织开展农村节庆体育活动,培养更多专业优秀的节庆体育活动人才。因此,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间接为节庆体育输送更好的人才,促进当地节庆体育的发展。

3.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提供了隐形保障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人只有在解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之后才会进一步地追求自己的精神需要。因此,只有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解决了自己及家人的温饱问题时,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才会对节庆体育活动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另外,大型的体育活动集会需要消费的支撑,如果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仅够温饱,也就很难再为了节庆活动增加更多的支出,这显然也是不利于节庆体育发展的。因此,唯有农村的经济发展较好,才能够顺利开展节庆体育活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节庆体育本身的特点,出现了不少问题;近年来,随着节庆体育的不断发展和外化,这些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1.形式单一,缺乏地域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地域性文化,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节庆体育活动脱胎于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而地域特色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人口流动的加速,各地的传统文化大面积消亡,民俗活动趋于统一和单一,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造成审美疲劳,降低了人们对节庆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对节庆体育活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功利性强,活动过于商业化

节庆体育和农村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节庆体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农村居民带来了利益。但是,我们强调的是良性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节庆体育活动和农村经济的共赢,而不是杀鸡取卵式的粗暴型发展。但是,随着节庆体育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扩大,许多地区为了牟取利益,将节庆体育活动打造成纯商业化的活动形式,引起不少居民和游客的反感。这种形式也是不利于两者的相互促进发展的。

3.时令性强,不能可持续发展

节庆体育活动往往与传统节日密不可分,这就导致农村节庆活动有很强的时限性,不适合随时随地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在每年的七八月间举行,会期在7―10天之间。但是,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讲,这段时间并非法定假期,无法出行,而过了这一时间,就只能错过这一盛会,节庆体育活动也随之停止。再比如,“赛龙舟”一般只在端午前后举行,其他一些比较大众化的项目如舞龙舞狮等也只有在节日到来时进行等。节庆体育活动的时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

4.娱乐性强,削弱了节庆体育的健身意义

我们一开始就提到,节庆体育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具有两大主要功能,即娱乐功能和健身功能。但是,就目前而言,人们更关注的是它的娱乐性而非体育性,完全把节庆体育活动当做娱乐观赏活动来进行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们发展节庆体育活动的初衷。

四、如何解决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中的问题

1.保证节庆体育活动的地域特色

保证节庆体育活动的地域特色要从当地的地域性文化保护做起,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和精华,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因地制宜,综合发展,使节庆体育真正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宣传推广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提高竞争力,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2.扩大节庆体育活动的规模

农村的节庆体育活动往往会受到?r间和场地的限制,但是,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以扩大节庆体育活动的规模、增加体育活动的形式,活动形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一方面,解决居民健身问题,发挥节庆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节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篇6

关键词 节庆活动;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交融

作者简介 孙曦(1980-),男,宜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邓卫红(1968-),男,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教授。(江西宜春336000)

节庆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具有时间、民族(地域)和活动形式多样的性质,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节庆民俗中,民俗民间体育是节庆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各民族、各区域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行为、习惯等血肉相连。在我国传统节庆活动中,民俗民间体育作为一种以观赏娱怀、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其表现形式,还是其内在价值,都充分体现出丰富的内涵。

一、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

(一)春节-舞龙舞狮

围绕着春节,形成了许多体育习俗,如舞龙、舞狮等,迄今仍广为盛行。舞龙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乾隆五十五年年编撰的《晃州府志・风俗》晃州即湖南省新晃县载日“舞龙灯沿街盘绕,箫鼓喧天”。舞龙时常伴以“彩龙船”、“渔夫戏蚌”、“西天取经”等故事表演。舞狮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狮子为百兽之尊,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春节舞狮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二)元宵节-“元宵争看采莲船”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除了燃灯观灯、吃元宵、猜灯谜外,民间还要进行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娱乐活动统称为“闹元宵”。

(三)清明节-“忙趁东风放纸莺”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时叫踏青的好时光,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放风筝。

(四)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龙舟节是民族节日的一朵奇葩而深受群众喜爱。划龙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运动,参赛船只一字排开,船以颜色不同而分别命名为青龙、黄龙、白龙等。各船及其旌旗罗伞、船桨和划手服装俱为同一颜色。一声炮响,船似箭发,两岸欢呼,锣鼓齐鸣,演奏出人与自然和谐吟唱的音符。清江水涨,龙舟舞动,粽子飘香……端午龙舟所具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健身功能和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体育、旅游和文化结合的美丽画卷。真是“鸣锣急响在船头,划桨争行较优劣,独有游人听不得,翻身直上玉皇楼。”(清乾隆《镇远府志》)

(五)中秋节-“中秋赏月舞气柑”

旧时,成都并川西一带每逢中秋之夜有儿童“舞气柑”之习俗。气柑,是力西坝人对抽子的俗称。清代诗人冯家吉在其《锦城竹枝词百咏》中有一首专写此俗“茶半温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谈。儿童月饼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气柑。”时至今日,“舞气柑”之体育习俗虽已不复见,但每逢中秋佳节,阖家欢聚、登台观月、泛舟赏月之俗仍然盛行于民间。

(六)重阳节-九九登高

重阳节登高是合时令、益身体、亲近自然和振奋精神的传统体育习俗活动。中国古代不仅民间风俗中有登高祈寿的传统,文人、士大夫更有登高言志的习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丽胜景,令人叹为观止。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也有生动的描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凡写重阳节的诗词,大多要提到登高远眺之事。

二、少数民族节庆中的民俗民间体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的节庆习俗,其中也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藏族的“望果节”。望果节是农村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一般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历时1-3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天人们会穿上古代武士的服装,请出了吉祥的神灵开始了在本村土地上的绕行,农民们世世代代以这种古老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粮食丰收。转田地是万果节最主要的形式,浩浩荡荡的队伍穿行在房舍土地间,融会在一片碧绿与金黄的色调中,构织出一副瑰丽的高原风情图。全村老少汇集村头,献上一杯浓香的青稞酒,迎接转田地的勇士凯旋归来。辛勤了一年的农人们都希望在节日里玩个痛快,他们跑马射箭、彻夜狂欢。在歌与舞的旋律中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

傣族泼水节。傣历的元旦,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

侗族“三月三”抢花炮。在抢花炮的日子里,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踊向岩坪,花炮为用青细竹篾或藤条编织外面缠以红布的三至五个茶杯口大小的圆圈。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选手争先抢夺,顿时全场欢声雷动。哪个村赛连续抢到花炮者,说明该村寨连年五谷丰登,也是侗家姑娘向往的村寨。

三、婚庆中的传统娱乐性体育

中华大地上的许多民族都有在婚庆时进行一些传统娱乐性体育活动的习俗,借此抒发人们在婚庆时幸福、喜悦的情感。

如藏族的“跳歌庄”。藏民“婚嫁以茶为礼,娶亲之日,群妇赴女家,歌舞以为乐,谓‘跳哥庄”’。(陈登龙《里塘志略・风俗》)。

苗族“抢牛尾巴”和塔吉克族“叨羊”的传统体育

项目近似于抢亲习俗。塔吉克人婚礼的第二天,要举行叨羊比赛,男方亲朋簇拥着新郎来到新娘家,双方争夺一只割去头、蹄约两岁的山羊,羊和牛尾巴代替了抢亲中的姑娘,这样的争抢和现存的抢亲一样仍然只是象征性的。而这些民俗体育活动因为能够增加婚庆的欢乐气氛,便传承下来,并且成为有特色的中国民族婚俗的一部分。

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多在婚礼、节日等喜庆之时举行。哈萨克族不同部落或地区的男女青年交错组合,一男一女两人一组。活动开始,二人骑马并辔走向指定地点。到达指定地点以后,小伙子立即纵马急驰往回返,姑娘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追上后便用马鞭在小伙子的头上频频挥绕,甚至可以抽打,以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小伙子不能还手。不过姑娘一般是不会真打的,特别是如姑娘本来就喜欢小伙子,那她就会把马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但如果是姑娘不喜欢的小伙子,在去的路上又说了许多脏话或做了不少过分的动作,那姑娘就会毫不客气,挥鞭狠狠抽打。过去,此活动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反抗宗法封建礼教、摆脱父母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戏谑性的追逐互相认识、互相了解而萌发了爱情,最终结成伴侣的。而今它已成为一项饶有风趣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了,不少已婚的成年男女也喜欢参加。

四、节庆与民俗民间体育相互交融、互相影响。

节庆与民俗民间体育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二者创造和活动的主体是相同的,其中还有很多的特色和活动规律是相同的,二者在产生、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节庆性是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中华各丰富多彩的年庆活动为民俗民间体育提供了一个表演的机会与舞台,民俗民间在年节中传承、发展,并与中国年节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

(一)民俗民间体育在节庆中传承、发展

节庆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载体。节庆是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节庆“储存”了不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从而“储存”了具有民族性的共同经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这其中也“储存”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包括传统体育的活动手段、体育价值的评价标准、审美情趣等等。

节庆中的民俗是产生民俗民间体育的土壤,节庆同时也是民俗民间体育传承和发展的土壤。节庆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年、汉族春节和端午节、仡佬族春节、侗族春节、水族端午节等,在这些节庆活动中,都有民俗民间体育的内容。从节庆习俗活动中透视到古老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反映出不同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轨迹,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在节庆习俗中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二)民俗民间体育与中国节庆文化的相互交融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篇7

文化不仅是国家的核心的,更是人类灵http://魂的一个重要载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快速发展,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地进入中国,并且也逐步地融入到我国的文化传播之中。本文仅就文化的一个方面节日进行分析,根据当前的调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更多地接受西方的节日,并且作为重要的节日等进行庆祝,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播则意识不够强。这明显表示,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如何才能让大家保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对待西方文化的学习机借鉴作用,更好地利用西方文化的优势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针对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双刃效应进行分析,为实现趋利避害提供了一些意见。

一、双刃效应

(一)积极效应

首先,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增强与西方友人的关系,能够促进和谐共处,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合作发展。其实,就是在庆祝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了自我的文化内容,加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同时也不断地通过西方的文化借鉴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文化学习和发展,就比如西方文化中的一个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因此可以借此契机,将中西文化有效融合,增进感情的同时,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体现出文化中的优良品德,丰富人民的精神文明生活。

(二)消极效应

根据调研的数据也显示,有86.88%的人认为现在西方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了,这说明了在目前这个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巨大的冲击,西方文化的各种信息和形式、价值观等都会不断地涌入到我们得生活和工作中。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会带来不利,会淡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减少,不利于我国人民自身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过分地关注西方文化,会丧失自身的优良文化,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西方文化,始终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进行对待,取长补短,充分利用西方文化的优势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为我们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和庆祝西方文化的时候,要加强对我国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有效促进,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去传承,因为我们需要在保持自身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再来结合西方文化,不能够出现舍本逐末的这种现象,丢失了自身国家的优良传统文化,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同时我们需要自己主动地去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研究方法及定量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的是针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了150个样本。主要是设计调查问卷,然后进行调查填写,有效问卷为150份。本文首先是针对调研的数据对西方节日的庆祝情况,对西方节日的庆祝频率等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再采用对比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采用spss的统计软件进行了定量的统计分析,进行西方文化的流行性与渗透性相关性分析、中西方文化的成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

图1样本群体对西方节日的庆祝情况图2样本群体对西方节日的庆祝频率

根据图1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大家对于西方节日的关注度很高,而且参与到节日的也比较多,除了万圣节仅占11.88%之外,愚人节和感恩节是在40%左右,而圣诞节、父亲节和母亲节则均在60%以上,情人节也占据了50%的比例。

转贴于http://

根据图2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样本群体对于西方节日的庆祝程度很高,基本不过的占比为8.13%,虽然每年都过的占比最少,仅为4.38%,但是一般来说都过和偶尔过的分别占比为31.25%,56.25%,所以仅这两项占比就达到87.5%的比例。

从表2成对t检验和表3方差分析的检验可以得http://出,中西方文化的在调查的样本人群中,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能够得到流行和传播还是因为对于西方文化的好奇和新鲜感所导致的。因此也就出现了大家对于西方文化的崇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就淡化了。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篇8

关键词:端午节江陵端午祭比较继承

中图分类号:K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15-0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与邻国一直有着相依互存的关系。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与朝鲜半岛紧密相连,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不断地相互影响,因此中韩两国在传统文化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化之间的摩擦与误解自然而然地产生了。2004韩国江陵端午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这就是文化之间的摩擦与误解的鲜明例子。

我们小组从历史渊源、传承差异性和祭祀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中韩两国端午节日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一、历史渊源

从历史渊源来说,中国的端午节与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最明显的共同点是:传统上,中国的端午节与韩国的江陵端午祭都是在阴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为什么都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呢?除了我们所知的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中国传播过去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韩两国自古都看重奇数相遇的习俗,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把这个日子定为一个重大节日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中韩两国端午祭从历史渊源来说,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中韩两国端午祭历史来源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端午节是因祭祀而生,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则是由中国传入的。也就是说中国是端午节的起源国,韩国的端午节是由中国传入的。

关于中国的端午节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最早的一种说法就是,在早期的中国社会,五月被称为“恶月”。也就是说,五月在老百姓的眼中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五月五日是一个“恶日”。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人们为了驱邪辟邪,都会去山中采集药草,这样的活动传承久了,就出现了“药市”这个活动。即在旧时,五月五日这一天会有一个被称为“药市”的活动,人们在“药市”中采购需要的药品。中国民间流传关于端午节的来源除了“药市”之外,还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祭祀伍子胥,邯郸淳《曹娥碑》中提及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后反被吴王夫差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会祭奠伍子胥。二说是为了纪念曹娥。据《会稽典录》记载:“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上。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为了纪念曹娥,端午节这一天又称“女儿节”。其中被老百姓普遍认可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出答复屈原招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阳竞渡,乃以俗也。”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纷纷驾起渔舟,赶往落水地点打捞抢救,并向江中抛洒竹筒饭和麦面,以防鱼虾、蛟龙吞食屈原的身体。《续齐谐记》中还这样记载:“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日: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遗风也。”粽子由此而生。而将渔舟装扮成龙的样子则是为了吓唬江中的鱼虾,让它们不靠近渔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竹筒麦面等是榱思漓虢中的蛟龙(也称为“龙王”),希望龙王不要吞噬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不管是祭祀谁,这个节日的起源本身就带有一种祭祀的色彩。

朝鲜半岛与中国国土接壤,在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商纣王的兄弟箕子在商灭亡后成为朝鲜北部国君,周朝时承认其国,历史上称为“箕子朝鲜”。从此,中朝开始了长达2300多年的邻邦历史。那端午节又是什么时候引入朝鲜的呢?据《东国岁时记》记载,韩国风俗有“按汉制”一说。也就是说,在古时,作为中国附属国的韩国,韩国的端午节是按照中国的端午节引入的,即韩国的端午节日活动从汉朝开始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国的习俗来进行。“入乡随俗”,被引进韩国之后的端午节虽然承袭了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但是为了更好地让端午节在韩国这片崭新的国土生根发芽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也随之改变。在韩国的不同地区,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的说法也就不一样了。据韩国非物质文化官方网站上展示,在古时江陵一带,关于江陵端午节最早的记载,源于在江陵出生的许钧。江陵端午节当时祭祀的对象是朝鲜三国时代统一了三国的金庾信将军。出生于新罗时期的金庾信将军自幼在溟洲,在江陵南部的禅智寺任职时铸得名剑一把,一举统一了高句丽和百济,死后被奉为大关岭山神,守护当地的百姓。据说在壬辰倭乱的时候,敌军以为树立在大关岭的松树是士兵,就不敢贸然侵犯。于是人们就将五月五日这一天定为祭祀大关岭山神的日子。还有一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说法,就是城隍神的故事。《大关岭国师城隍神》中记录到:相传古时候一个有钱人家的闺女去石泉打水,饮了一瓢映着太阳倒影的水,不久就产下一子。但是家人将未婚便生子视为耻辱,就将小孩弃至后山鹤岩下。数日后生母去探望,以为孩子早已死去,没想到看见鹤正在抚养孩子,她以孩子是天赐之子为由,抱回家中。数年后孩子成为国师,回故乡后建立“神福寺”。据说至今国师的浮屠仍在此处,现在尚存的崛山寺也是他所建的庙宇。人们在他死后将其奉为守护江陵地区的“国师城隍神”。所以在端午祭这一天,人们也会祭祀城隍神。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端午节祭祀的是先驱与龙王,缅怀先驱们高尚的人格品质,祭祀的是人。而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为了祭祀山神,不管是大关岭山神金庾信将军还是国师城隍神,他们本身都是神话的人物,在民间享有崇高的地位,为人民所敬仰。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之处,即是中国的端午节带有早期的祭祀色彩,而韩国的江陵端午节则带有很强烈的巫俗色彩。

二、祭祀方式

在中国,虽说南北有着文化差异,但是总体上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习俗。有些地方还有小孩佩戴香囊、在门口悬挂艾草和菖蒲以求平安的习俗;南方的某些地方还会祭祀龙王,在端午节的龙舟上抽下龙王的胡须绑在手腕上祈求平安的做法。中国端午节的祭祀活动时间一般比较短,正式的活动时间只有五月五日一天,但水源河流多的地方,会用赛龙舟的方式庆祝端午节,一般持续半个月。

相比之下,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举行活动的时间比较长,祭祀和活动的方式也比较多。一般来说,江陵端午祭是从阴历的五月三日到七日,为期5天的时间,有的地方甚至从四月十五日便开始准备端午祭,一直到五月七日这一天,将近一个多月。在古时,韩国传统端午节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京乡各地共享茶礼;妇女饮用菖蒲水,用菖蒲水洗发,用菖蒲露化妆,用菖蒲水洗面沐浴,用菖蒲根做发簪,化“端午妆”;除此之外,还有喝益母草汁,煮白草来祛病的习俗;大多数地方都会吃艾子糕或车轮饼;很多人还会备带餐点,与家人聚集在菖蒲繁茂的水边饮水、荡秋千;某些地区还会进行壮士角力比赛;君臣间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也是主要的庆祝形式;达官贵人们,例如士大夫会将朱砂天中赤符、端午符等贴在门上祈愿平安等。

上文已提到,据《东国岁时记》记载,韩国风俗有“按汉制”一说,也就是说,韩国江陵端午节的祭祀方式与中国的端午节的祭祀方式有着一致性,即无论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活动方式有多么丰富多彩,多么与众不同,都可以在中国端午节的祭祀方式中找到根据。就拿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时候妇女的传统来说:在江陵端午祭这一天,韩国的妇女要饮用菖蒲水、用菖蒲水洗发和用菖蒲露化妆,洗面沐浴“端午妆”,用菖蒲根做发簪等,这些皆是由于中国旧时的“菖蒲”有驱邪之意。虽然说韩国的端午节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江陵一带将江陵端午祭置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不仅被接纳,还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有丰富意义的节日。

江陵端午祭的庆祝方式,按照流程可以分为“迎神祭”和“酿神酒”两种庆祝方式。前者庆祝的时间比较短,从“迎神祭”到“送神祭”,大概20多天;后者庆祝的时间就相当长了,有一个多月左右。在庆典,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会参与,是一种官民合一的庆典活动。这样的大型祭祀活动,在古时也被称为“部落祭”,具有传承文化、辟邪求福的作用,同时还有着陶冶民众性情,防止各种族群间的分裂,来实现统一社会的目的。这也是江陵端午节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贺学君先生从韩国考察带回来的《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文中,详细地介绍了韩国的19种代表性的祭仪,如不净巫祭,大关岭城隍巫祭等。在这些传统庆典活动之中,有一套端午祭的祭祀方式――大型的巫术祭仪。这个祭典有着一整套相当繁琐的祭祀方式,其中包括官奴假面舞、歌谣、农乐竞乐等。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端午节是由祭祀庆典转变为节日庆典,而韩国的祭祀活动则是由中国传入,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逐渐转变为节日庆典。

三、传承差异性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意义也在不断地改变。从最初的祭祀屈原或者供奉水中神F为主要目的的祭祀活动,不断演变成为龙舟竞赛、吃粽子的习俗;从人们最初驱邪避邪的目的演变成现在的庆典活动。此外,中国的端午节中的龙舟竞赛也不断地国际化,政府方面也在努力推动端午节的发展,如投入资金举办区域性的龙舟竞赛,并允许艺人融入这个市场,用创意推动端午节节庆活动的发展。

相对于中国端午节的商业化,韩国政府更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并希望传统文化的庆祝方式能够一直维持原始的方式。如将江陵端午祭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其最好的体现。在江陵端午祭的祭祀活动中,主持庆典的人多为世袭,也就是说,用世袭的方法让这些活动的祭祀方法及意义能够更好更稳定地传承。而韩国政府对于江陵端午祭的资金扶持,则是给予拥有传统技术的艺人们相对应的资金补贴,并鼓励人们积极地去学习这一传统庆典的庆祝方式。韩国政府的这一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江陵端午祭的稳定发展,这是十分值得我国思考和借鉴的。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与韩国在对于传统节日保护方面,都是在努力维护本国的传统节日。但是相对来说,韩国政府比中国政府更加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同时也更加注重传统节日的意义以及参与活动艺人的专业程度,而我国则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商业化。

那么,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对我国来说有着怎样的启发呢?

我认为,首先是政府的支持。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家在网上发表感言趋于流行,相信不少人在社交论坛上发表感言:“传统节日的味道真的是越来越淡了。”是的,近年来人们热衷于西方的外来节日,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不重视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作为中国三大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更需要由我们来好好保护。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觉得政府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溯根活动,鼓励人们主动深入地参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来达到了解我们传统节日的目的,逐渐地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节日恢复以往的光芒,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当然,在用活动鼓励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而不是商业化我们的节日。

其次,我认为有一个很好的做法,那就是申遗。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例,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保护传统节日的还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申遗。我国的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其中丰富的寓意都是优势,我们可以通过申遗来向世界展示我国瑰丽而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增强我国民族自豪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倘若我国端午节能够申遗成功,不仅是国人,国际友人也将会进一步关注我国的端午节。申遗成功,不仅能推动我国的端午节走向国际化,也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端午节。

还有一个重要的保护方法,那就是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具有创造性。这个做法是中国政府这几年一直在尝试的。比如龙舟竞赛不再局限于小城小县,为龙舟竞赛制定一整套的比赛赛制,然后将其推广至省级的比赛,甚至是国际级别的比赛,这是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中一个有利于端午节稳定发展的措施。粽子也是我国端午节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我们可以举行从县、市、省再到部级别的粽子制作大赛,通过大赛的形式让大家体验到各地方粽子的特色,了解其中的不同,品味各地域粽子的美味,开阔民众的视野,使国内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学习,让我们的端午节更具有活力,同时这也是让我国的粽子更好地走进日常生活,更具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发展为创新制造动力。只有不断地将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时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韩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也是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过程。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符合时展的前提下保护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增添光彩,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黄杰.从岁时民俗特征比较中韩端午节端午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94-99.

[2]王鹏.中韩端午节俗异同考[J].东疆学刊,2009(4):7-12.

[3]黄榴丹.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篇9

内容摘要:香港的节庆旅游已逐渐成为全世界节庆旅游成功典范之一,本文通过对香港节庆旅游经济的分析,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以期为内地节庆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香港节庆旅游启示

世界范围内,节庆经济作为“眼球经济”风生水起,节庆旅游活动在振兴区域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节庆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我国很多省市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香港节庆旅游经济的分析,为内地节庆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学习。

节庆旅游经济相关概念

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是以区域自然、人文、经济、历史等文化特色为基础举办当地传统节庆活动外,再根据系统的规划、开发和营销来举办现代的节庆活动,这种节庆活动可以带动举办地的经济、社会、城市形象等的共同发展。其形式包括节日、庆典、地方特色、产品展览、交易会、博览会、体育比赛等。节庆经济通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举办具有特定主题的节日庆典,达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带动经贸、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以及获得其他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香港节庆旅游经济成功经验概述

香港节庆旅游是继购物游、美食游之后的一大旅游主题,已经成为香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魅力香港的一个亮点,不仅对香港市民有巨大吸引力,地和外国游客也慕名而来。以2009年为例,尽管遭受全球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与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香港全年访港客仍达到2959万人次,较2008年微升0.3%,消费近1100亿元,这个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其中节庆旅游产生的经济贡献不容小觑。香港的节庆旅游已逐渐成为全世界节庆旅游成功典范之一,这里既有东方特色的传统佳节,又有充满异国风情的西方文化庆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建立了“亚洲盛事之都”的品牌形象。香港节庆旅游的经验包括以下内容:

(一)鲜明的节庆主题

香港旅游发展局策划节庆活动,将一年中每两个月确定一个主题节庆,随后推出隆重而丰富的节庆活动。2010年节庆盛典见表1。

表1所列六个主题节庆,融合了东方西方文化氛围,主题鲜明、层次清楚,给游客留下强烈的印象。此外,香港节庆主题节庆开发通过时间序列将其分散于各个季节,使香港一年四季都有主题节庆,既减少旅游淡旺季差别,又避免节庆聚群、无特色的现象。

(二)丰富的节庆活动

香港的每一个主题节庆持续时间较长,平均举办时间都在一个月以上。而且每一个主题节庆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撑,节庆活动好戏连台,高潮迭起,加深主题,给游客留下强烈的印象。如新春节庆,大量游客纷至香港,其中包括很多内地游客,因为香港尽管是国际化的都市,但这里的春节却是传统年味十足,处处张灯结彩,鲜花盛开,赛马、花市、烟火、巡游等让海内外游客感受到农历新年的喜庆气氛。香港的美酒佳肴月在每年11月份举行,届时在美丽的西九龙海滨长廊,来自全世界的葡萄酒厂商将带来美酒佳酿和游客们共享味觉视觉之旅。在此期间当然少不了香港两大时尚夜游热点―中环兰桂坊和SoHo美食区举行的嘉年华活动,游客不仅能品尝到各类美食佳酿,还能选购手工艺品、参与互动游戏,观看精彩的巡游和街头表演。丰富的节庆活动及产品能让旅游者驻足香港,充分体验与参与。

(三)全方位的旅游宣传

香港节庆的旅游宣传采用了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向海内外游客进行推介。一是利用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推出节庆旅游宣传片和广告。除了香港当地媒体外,还注重与世界各地高端知名媒体合作进行节庆活动宣传。如“香港国际龙舟赛”中邀请到美国探索频道、湖南电视台、韩国KBS电视台、australianinenetwork等多家媒体全程播报,使龙舟赛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二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推广宣传,如节庆策划组织机构―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官方网站上专门开辟了“节庆及盛事”专栏,里面关于节庆旅游的资讯非常全面而详细。而且还根据六大节庆主题拍摄了精彩的旅游宣传片,在网页上滚动播出。三是积极与酒店、地铁等单位合作,共同推广节庆旅游。如香港很多酒店的大厅都设有电子触摸查询机,客人只要点击“节日盛会”一栏,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最近以及未来月份里正在进行和预计进行的节日活动,其中时间、地点、参加方式等信息清晰完备,方便顾客选择。四是利用微博、真人秀等创意方式进行推广。如香港旅游发展局专门邀请网络微博红人免费参加香港节庆旅游,然后每天在微博上发表文章,即时分享活动感想,这种体验式报道耳目一新。截止2010年12月底,新浪微博上香港旅游发展局已有超过43000个粉丝,是目前新浪微博人气最旺的旅游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杂志和报纸的发行量,可以说香港旅游发展局已经借助新浪微博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免费的媒体渠道。五是推出“一程多站”旅游推广,将香港的节庆旅游与上海旅游捆绑在一起,借上海世博游推广香港节庆游。宣传口号是“这一刻上海世博会,下一刻香港节庆年”。六是免费发放节庆宣传手册。关于香港各类主题节庆盛会活动的小手册非常多,印刷精美、内容详尽,这些手册陈列在酒店、地铁、景区、商场等,任游客免费拿取。

(四)准确到位的创意策划

香港旅游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法宝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香港旅游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过去香港旅游主要依托购物、美食、观光等传统旅游项目,当旅游竞争日益加剧,如何在旅游景区无法扩建开发、先天缺少丰富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的香港开发新潜力,探索新项目?香港旅游政府充分利用现有旅游优势,整合资源,于2008年开始推出“主题节庆旅游”,而且这些主题恰好体现了香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符合香港的旅游定位。2008―2010年三年间,每一年在前一年推出的节庆主题基础上,根据市场反馈、市场需求等相应增换主题节庆,到今日已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六个主题节庆。其中香港”美酒佳肴月“首创于2009年,取得成功后,2010年再次举办并且又有更多的创新,增添了更多的游客参与项目,如在国际美酒会展区增设小孩子游乐区,小朋友在提供的空酒瓶上创意彩绘,家长则可轻松享受美酒;门票销售也更多元化,将美酒会展门票价格设为三档,300多元的门票可以进入至尊区,品尝世界顶级红酒,180元的门票可品尝20多个厂商的红酒美食,而且还可获得一个精美的红酒杯,最便宜的门票只要18元,浅尝辄止品尝8次红酒。此外,香港的海洋公园是一个开放时间较早的公园,内部设施已严重老化,和其他新开的主题公园相比竞争优势逐渐弱化,但就在香港旅发局将万圣狂欢活动”HeLLo喂“活动放在公园举行后,这个公园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五)良好的配套设施

香港举办主题节庆并形成国际品牌,当然少不了齐全良好的配套设施。香港酒店业发达是全世界闻名的,各类型档次的酒店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城市中英文标识系统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建设也做得很成功,如香港地铁里的地形图和各类指示标志详密而清晰,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很有可取之处,地铁、轻轨,四通八达。在主题节庆期间,酒店有免费的巴士或在指定地铁站口设有免费巴士,接送游客到达节庆活动举办地,非常快速方便。节庆活动门票的销售也非常人性化,游客可通过电话、网络、现场购买等方式获得门票。

香港节庆旅游经济发展成功对内地的启示

(一)创立标志性节庆

要想充分发挥节庆旅游经济效益,就必须使创立的节庆能代表旅游目的地形象,并且能够重复举办最终确定为标志性的主题节庆。目前内地一些省市在策划节庆时喜欢随意挂上“国际”二字,或者应市场潮流临时推出一些所谓的节庆活动,既没有分析地方文脉,没有整合现有资源,这样的节庆最终是热闹开场冷清收场,根本不能取得良好效益,无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力。所以,旅游节庆主题是需要精心策划,要使之成为品牌发展来思考。

(二)增强民众及游客的参与性

香港的节日旅游之所以“节日味”重,关键在于营造的节日氛围浓郁,其中当地居民的积极支持与热烈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组织者让游客参与其中,而当地居民漠然视之,这样的节庆活动就像一场表演让人兴味索然。另一方面,如果只考虑居民感受,没有专门设计游客参与项目,增加体验旅游项目,游客也只能走马观花,看看热闹,不能激发参与热情。因此在举办节日旅游时首先要激发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通过构建政府部门、企业和当地民众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形成旅游节庆产品开发的合力,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而且一定要精心设计体验旅游项目,让游客成为活动的主角,这才是节庆营销成功的魅力所在。

(三)加强组织管理

节庆旅游参与的人数多、管理难度大。一些地方在组织节庆活动时由于无序管理最终失败甚至发生安全事故。我们可以借鉴香港举办大型国际会展的经验和方法,做到分工明确、秩序尽然,例如聘请专业的人士或公司进行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管理,以及和旅游院校合作,请学生当活动志愿者,既增加管理人员又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旅游组织管理经验。

(四)加大促销力度

节庆旅游的影响力需要依靠宣传促销,香港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可谓多角度、全方位,而且采用了创意促销方式。节庆旅游切忌促销力度忽大忽小或促销方式盲目跟从效仿,节庆旅游组织者应根据目标市场、节庆主题以及自身的条件选择最合适的促销方式,对促销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促销结果进行后期评定。例如保持和旅行社、酒店等旅游渠道的畅通,搭建旅游信息平台向游客进行推荐,以增加节庆旅游的客流量。

(五)坚持创新、充实内容

一些地方在策划节庆旅游时,就是靠搭建舞台请明星演出,再邀请领导人发言讲话,摆摊位搞促销就是所谓的节庆。这样的节庆旅游就是个空皮囊,没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缺少详尽的活动内容,是一种低层次粗经营的节庆旅游。香港的节庆旅游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不是空架子而是实实在在有内容支撑,精品旅游项目贯穿于每个主题节庆中;而且节庆活动与时俱进,坚持创新。一个节庆活动要想建设成为品牌,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

(六)发挥区域联动效益

香港在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专程到上海向中外游客推广“这一刻上海,下一刻香港”――“无限香港•精彩节庆”的大型宣传活动,鼓励游客参观上海世博后,来香港体验节庆旅游。香港推出的一程多站式旅游行程就是充分发挥了区域联动作用,通过“市场共享”和“资源共享”,进而增强区域旅游整体的吸引力。内地城市、省份间不要各自为阵,否则举办的大大小小节庆互相重复雷同,应加强区域旅游交流合作,节庆资源相近的省份、城市还可联合起来申办主题节庆,发挥最大效益。此外,利用节庆旅游招商引资刺激各行业的发展,使节庆活动的关联作用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宾馆旅店、商业贸易的发展,为本地旅游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雪钧.旅游目的地的节庆营销.中国旅游报,2006

2.郝胜宇.以节庆营销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以云南省丽江为例.小城镇旅游,2008

3.黄华南.试论旅游目的地节庆营销策划与实施.金融经济,2007

4.陆凤英,王录仓.节庆旅游研究文献综述.前沿,2007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篇10

关键词:陕南;节庆体育;现状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的主题活动组织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娱乐活动,节庆活动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特点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灵活性、多变性及多质性[2]。它是平民参与的节日,对于乡村城市的经济文化都有着重要影响。节庆活动有很强的地方色彩,它们的起源、发展、盛衰和消亡都和某个历史阶段的当地自然、人文、经济、发展环境有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这里,民族性就是地方性,因此陕南的乡村与陕西的文化一体,其节庆体育更是综合了陕北和关中的文化形成独立的自身的文化[2]。

一、节庆体育

(一)乡村节庆体育的概念及分类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为了特定的主题而举行的庆祝活动,有特定的目的、特定计划,并在特定时间举行。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主要是指在传统节庆期间集中举行的各种体育活动[1]。我国节庆种类很多,从节庆性质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节庆;从节庆内容可分为祭祀节庆、纪念节庆、庆贺节庆、社交游乐节庆等;从节庆时代性可分为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节日按照来源划分,可分为自然节日、社会节日、政治节日、历史节日、民族节日、国际节日、休闲节日、文化与经济节日等。

(二)乡村传统节庆体育的形成

传统的乡村庆体育萌芽于先秦时期。节庆性活动始于西周,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目前陕西的节庆体育琳琅满目,最早的体育形成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节日的产生与天文、历法、数学等有关;二是节日中必须有一定的活动从原始崇拜,迷信与禁忌才是节日产生的最早渊源[9]。随后又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到了中唐代,中国节日风俗出现划时代的裂变,节日完全从原来的禁忌、迷信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型,礼仪型,发展成为具有综合性质的节日风俗,这为体育活动正式进入节日风俗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在节日中的功能,从娱神转化为娱人,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体育。

(三)陕南节庆体育的内容及形式

陕西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省市,作为陕西的一部分陕南的历史文化深受其影响,一些早在周秦时期的文化流传至今,不管文化活动还是体育活动民俗民风等都有流传,特别强调的是其节庆体育活动的传承,也许经过时间的冲刷现今的活动目的和以前的大不相同,但至今都被延用,也有好多体育项目经过改造更新变得更加完善,更有利于人民使用和普及。

(四)陕南乡村节庆体育的功能

1、在陕南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特点

经济性、时间性、参与性、竞争性和趣味性等成为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特点。在乡村节庆时举行体育活动,既能够实现参与的广泛性,还能在时间上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现状,同时,体育活动所特有的竞争性、趣味性也成为吸引多数人参加的重要因素[6]。以节庆体育活动带动平常体育活动的开展,从体验体育活动到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娱乐身心为主到娱乐身心与强身健体并重发展。

2、乡村节庆体育对个体的功能

在陕南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村民有了接触体育的机会,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具有的特点易使农民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再加上对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时间的保证,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肯定能成为我国广大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先锋,带动广大地区。这样广大村民就会慢慢适应有体育的生活,进而过渡到积极参与除节庆体育活动外的其它有益活动,逐步走出“饭前打牌,饭后电视”这种单一的静态生活方式[9]。另一方面节庆体育在人们闲暇时可以锻炼身体,农村人平时都在为生活而忙着只有节日期间才能真正的娱乐,真正算是健身,只有好的身体才能享受生活,只有好的身体才有幸福生活

3、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是发展陕南经济、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除了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外,还能够极大地活跃乡村的经济发展。目前,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也正在成为乡村旅游宣传的重要内容及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活动。体育活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地区开展一次体育比赛那么同样也能带动周围的经济发展,各种比赛期间传播文化等也是一种形式与手段。

二、陕南乡村节庆体育的现状

当前,农民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热情、经费都较缺乏,再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制约了乡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就陕南农村当前状况而言,富裕村镇情况相对较好以外,较小的乡镇几乎没有开展体育文化建设活动[7]。农民因为劳动强度较大,劳动时间较长,平时难得有机会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到了节庆日才会有较多的娱乐时间,

(一)陕南乡村节庆体育现存在的问题

陕南作为陕西的一部分现正处于发展阶段,而且陕南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看都是发展比较快的,然而陕南的体育文化活动发展却很缓慢,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民的患病率也在逐渐增加,这些问题都是农民平时体育锻炼不足所引起的[4]。

(二)陕南乡村节庆体育的现状分析

1、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在目前的农村地区,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劳动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体育锻炼。农村乡镇居民部分认为农业生产可以代替体育锻炼[4]。这种认识的原因是由于广大农村长时间形成的“小富即安”和“蹦蹦跳跳是富人无聊之举,与农民无关”的认识有关。其实民俗体育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被视为高雅的体育项目;另一是指并非以竞技为目的的纯粹的娱乐活动。

2、农民对体育活动未能坚持

当前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中青年较少,而且大多都不能坚持的锻炼。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所致,老人孩子很少有人带动及照顾。在参与锻炼的频度方面,乡镇居民很少从事体锻炼,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习惯并持之以恒的还较少,多数人还未形成锻炼的习惯。

3、农民体育消费意识不足

大多城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消费量很小。单个个体很少有人能购买大型的运动器材,城乡或村委都较少有运动器材,对于运动场地也没有比较正规安全的设备[8]。小乡镇能够用来运动活动的地方都很小,现在的新农村相对有所发展但其体育场地仅仅只局限于小的广场。

4、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有限

陕西广大农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还相当的匮乏,尽管有小的场地或能够配备一定的器材,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8]。

5、农民体育活动的时间受限

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非常受限,因为农民平时都比较忙与干农活,而加上老人和孩子比较多的情况下人们很少进行体育活动.。

三、发展陕南农村体育的措施

在经济得以发展的同时,如何传承和保护乡村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是现代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如何发展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又是一个重要问题。陕南乡村节庆体育没落的原因除了加强农民自身因素外还应该加强政府的各项措施。

(一)开展岁时体育活动

由于农村劳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农村体育活动应主要安排在农闲时间,利用重要的节假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举行。鼓励农民养成有规律的参与锻炼习惯[2]。开展体育活动时应特别重视外出打工归来的青年的作用,因为他们年轻,有朝气,又接受过一定年限的学校体育教育,同时在家期间又相对赋闲,应是农村岁时体育的积极响应者。

(二)发挥农村学校的辐射作用

中小学是农村中开展体育活动比较有规律的场所,有专门的教师和场地器材。在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学校中的体育资源,请体育教师和学生做教练,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利用板报、宣传栏进行体育宣传等。

(三)体育活动与经贸活动结合

国家提出“农村体育应以乡镇为重点”,小城镇往往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它具有社会经济聚集与辐射、社会经济要素配置和城乡结构协调整合等的基本功能[1]。农村小城镇经常举办一些农产品交易会、洽谈会等经贸活动,农村体育活动可以结合这些经贸活动,采取“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通过娱乐活动的形式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组织举办农民运动会及单项比赛

在陕南政府可以组织农民举办农民自己的运动会,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举办全国农民运动会的国家,管理部门可以模仿组织小型农民运动会。

四、结语

陕南的乡村节庆体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经济水平、旅游环境和市场发展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利用节庆活动作为突破口带动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开展受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无法达到很高的水平,农民参加体育运动仍受生活水平、闲暇时间以及休闲娱乐观念的制约,发展农村体育任重道远[5]。

[参考文献]

[1]王进;卓杰先;李志清;秦文光;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7,(7):39-41

[2]虞重干,李志清.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研,2005,5(2):16-20.

[3]肖桂云,张蓉.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67-68

[4]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1-92

[5]李志清.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乡土社会的存在与意义――以抢花炮为个案的研究(一)[J].体育科研,2006,27(4):17-25.

[6]奚凤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9):8-10。

[7]袁广锋,张水顺.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11-12

[8]奚凤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