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十篇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十篇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4:12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篇1

[关键词]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5-0075-02

1前言

高校校办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指由高校创造的企业,其主要以促进高校学生就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场所及劳动技能培训教育为目的。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极大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是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高校校办企业的生存和长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是我国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高校校办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高校校办企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促进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高校校办企业征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的对策2.1明确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职责,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参照高校校办企业作业、管理及经营控制层等多个层次,针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在高校校办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层次不同,其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工作中的职责也有所不同。通过分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指标、分析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指标及控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指标,逐渐构建科学、全面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控制体系,其中经营控制层是最高的层次,其主要分配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加强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并对所完成的各项指标任务进行必要的检查;管理控制层属于中间层次,其主要是高校对校办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开支实施控制与管理,同时制订出具体的使用计划,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理;作业控制层为第三层次,其主要参照经营及管理层所制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方案及相关计划,运用实际行动,如减少企业资金支出、提高企业科技水平等方式,节省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开支,促进高校校办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加强高校校办企业定期动态业务的预算管理

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指参照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目标,如季度目标及年度目标等,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的总目标有规律地分配到企业的月开支指标或者季度开支指标中,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完成月工作量及价值量。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企业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若出现问题,也能根据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及时纠正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高校校办企业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需建立健全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企业业务部门通过严格检查后,将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作为企业月预算控制依据,或者季度预算控制依据,形成“月预算控制促进季度预算控制,季度预算控制促进年度预算控制”的定期动态业务预算管理制度,促进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完善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预警机制

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预警机制,科学、合理的预警体系,可以有效地监督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提高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整体的预算水平。若所需资金不符合相关的预算目标,则可以向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部门阐明资金超出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申请,当其所阐明的原因有争议时,预算管理部门可以无条件地停止其一切预算计划。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对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产生较大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适当地调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预算计划或预算方案,并提出申请,向高校校办企业预算管理部门阐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调整的原因,提供预算调整的具体方案,对预算调整前后的各项指标应进行对比分析,上报高校校办企业最高预算管理机构。此外,高校校办企业应对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审批权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地集中于企业最高预算管理机构,提高最高预算管理机构审批的权威性,进一步提高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的约束力。

2.4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支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在高校校办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高校校办企业各项事务的顺利发展。加强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预算控制,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有效地降低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成本,节省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开支,使高校校办企业各个项目资金能够更快地回笼。高校校办企业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常出现多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与制约企业各项事务的顺利发展,阻碍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需针对实际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计划及预算目标等进行适当地调整,将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支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使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方案更符合校办企业的实际情况,但在调整过程中,不仅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程序,而且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期间可能出现的经济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异常事件,领导组织是否实行大调整,预算期间可能产生的不可抗力事件以及其他不可预见事件等。通过多方面考虑,科学、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资金支出,使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支管理、预算管理相互促进,加快校办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提升校办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2.5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与经营制度的有机结合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贯穿于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是高校校办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充分考虑校办企业各个方面的经营活动,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与企业经营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企业实施综合管理,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预算编制上,只有编制出准确、可靠、科学的预算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降低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编制人员只有掌握最新、最全的市场信息及内部信息,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更科学地进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的编制。

2.6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与企业员工利益的有机结合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与企业员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企业员工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能否完成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只有从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利益,使企业员工自动地参与到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推动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促进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目标的实现,校办企业预算部门应制定强有力的预算考核定,将企业员工的经济利益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监督企业员工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考核或者不定期考核,依据考核结合实施必要的奖罚,尽可能提高员工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处于关键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可以降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开支,使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得到更好地利用,提高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实效性,促进高校校办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高校校办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强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的策略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工作中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高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牛晓燕,刘玉平.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J].财会研究,2011,12(20):152-153.

[2]石婕.进一步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5(9):847-848.

[3]赖永添,李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财政,2011,20(6):36-37.

[4]周绍朋,郭凯.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江南论坛,2010,14(6):48-49.

[5]王景升.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7(11):160-163.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篇2

[关键词]管理层激励;国有资本收益;业绩考核

目前,国有企业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工作正在进行,各地方政府纷纷制定相关规定、出台有关国有资本收益管理的办法。在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工作中,国有企业分红比例的确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分红比例确定以后,如何在分红比例既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红金额,则完全依赖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基数的扩大,因此,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正是文本研究的出发点。鉴于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有别于一般上市公司的特殊作用,本文在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作为切入点,分析管理层激励与国有资本收益实现及收益管理的内在联系,进而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对策。

一、样本选择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国有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3年的面板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本文以1999年12月31日前上市发行a股的公司为原始样本,按以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1)剔除金融类企业;(2)剔除2006年年报披露前退市的上市公司;(3)剔除个别未披露200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4)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从剩余样本中剔除2000年到2005年6年中被st、p,r以及’st的t类公司,并进一步剔除6年t类公司的交集,即只要有一年被st、pi’或者’st则将其剔除,最终剩余公司数为641家,以此组成清洁样本;(5)为保证研究中资本经营收益的国有属性,在清洁样本的基础上选取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467家上市公司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样本数据均来自网上各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来源:巨潮资讯网、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金融界等网站。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

panela:因变量

文中的因变量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考虑到资本成本是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的基础,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本文引入资本成本概念。理解资本成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根本的层次是要了解资本成本的实质乃是机会成本;第二个层次是要了解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要求报酬率的高低,即站在企业理财的角度,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行为所必须达到的最低程度的报酬率水平。…不同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各不相同,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在税前优先得到补偿。因此,真正不同的是股东要求的报酬率,而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说是股东要求报酬率的最好解释。

panelB:自变量

文中的自变量为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变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准则仅要求披露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各项奖金、福利、补贴、住房津贴及其他津贴等),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的报酬总额、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总额,按公司的实际情况划分的年度报酬数额区间以及各区间的人数,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披露情况得到总经理的年度报酬。具体而言,如果总经理年度报酬有具体数值时,直接采用,如果用闭区间表示,则取中位值;如果没有单独披露或者上不封顶,则适用“经理中总经理报酬最高”的原则,根据披露的前三名高管的报酬总额和年度报酬数额区间加以测算。为保证变量的正态性,我们对总经理报酬取对数进行运算。

高管层持股比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在分析中为了更清楚地分析高管层所持有股份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关系,将高管层持有的股份分为流通的高管层股份和未流通的高管层股份,将二者分开分析。

panelc:控制变量

除了上述自变量以外,影响国有资本

营收益的因素还有很多。债务可能通过财务杠杆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公司总资产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可能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潜在影响。同时,不同行业控制权结构不同,在同一水平线上对不同行业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性。行业主要是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由于国有上市公司集中于制造业,本文在制造业的门类和大类之间增设了辅类别,把行业总体分为20个类。其具体分类见表2。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增长不均衡格局,由于资源条件、市场结构、投资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差别,各省市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根据公司所处地区把样本分为东、中、西三个大的区域。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利用SpSS13.0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拟合,并采用尺度回归这一更为完善的分析方法,根据标准参数检验(F检验)来确定分析结果的显著性。

根据本文变量设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管理层薪酬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无相关关系。

林伯特和拉克尔(1993)在《公司业绩及首席执行官报酬》一书中认为:对一个大型公司,由于规模效应,可以预期报酬同业绩之间的关系不大;其次,使管理人员承担过低的风险下限是很困难的,至少对大公司是这样,因为当管理人员的报酬同业绩高度相关时,公司价值即使是轻微的降低都将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失,从而导致风险过分规避。因此,如果风险上限被限制了,这意味着报酬同业绩联系不大;最后,是机制(如经理市场,接管市场)而非激励契约将经理同股东的利益结合起来,而这些将减少报酬和公司价值变动高度相关的需要。

假设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源于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则意味着股东和经营者目标的不一致,由此产生了委托成本。为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减小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成本,而股票期权、股票所有权等方式是公司经常采取的方式,把管理层的福利和股东财富连接在一起,以协调各种私人和社会成本,从而促使管理层采取适当的行动。当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时,由于高级管理层经营目标是不断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他们持有企业的股票越多,他们的利益与公司总体利益的一致性越高,因此,他们会视企业为利益共同体,不断努力促使利润增加,提高资本经营收益,最终提高管理层自身福利。

假设三:资产负债率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举债相对其他融资方式,其资金成本是比较低

的,更有利于企业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同时,负债融资会给经营者造成一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逼迫经营者努力工作,缓解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提高。

假设四:规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规模越大,其集约化程度愈高,越能充分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越有利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提高。

表3和表4的回归结果基本相同。管理层薪酬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公司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与高管层薪酬显著正相关。假设一不成立。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柬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而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表述确立了劳动和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些规定无疑将会增加企业管理者薪酬与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之间的联系。

同时,公司管理层固定待遇水平的高低,不但体现了公司日常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对该岗位任职人员素质(特别是对其专业化人力资本秉赋)的严格要求,而且也直接对应了公司的形象。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难以被监管的管理层行为来说,较高的固定薪金待遇有利于“养廉”,它在提高“人败德行为”机会成本的同时,有利于增强管理层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这一做法也有利于使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普通员工的工资分离开来,杜绝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人联合侵蚀企业出资者权益的动机,并且管理人员往往会选择尽可能降低工资成本、各种物化成本及费用来讨好股东。

高管层持有的流通股比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高管层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的回归系数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高管层持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二成立。高管层持有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公司利益与高管层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利益趋同效应,因此,公司高管层更有积极性去经营,以提高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为途径,更好的实现剩余索取权,获取更多的剩余收益。但高管层持有的流通股比例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较之其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要明显。这可能与高管层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过低有一定关系。

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即负债率水平越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越低,说明资产负债率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负相关,假设三不成立。这一结论与国内许多学者所做的实证分析结果相符。高负债成为企业巨大的负担,使企业陷入了举新债还旧债的尴尬境地中。这些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所选择投资项目投资回报率低,造成公司所借入的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高额的财务费用就成了企业一项很大的经济负担,企业负担加重,流动资金不足,再借款,致使企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并且,虽然我国的股份制银行已经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这样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银企关系,即“兄弟关系”,使企业较少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

规模的回归系数也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资本经营收益越高。证明假设四成立。规模大的企业更倾向于且有条件进行多角化经营和纵向一体化。多角化经营未必能提高企业的总体获利水平,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均衡不同时期的利润水平,给企业带来更为稳定的收益。纵向一体化,可以通过交易内部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从而有助于企业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增加市场占有率。此外,规模较大还便于内部资金的有效调度。这些均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行业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受行业影响显著。由于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成长周期不同,资本运营状况不同,等等,这些因素均可能使同样的公司内部治理产生不同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地区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稳健性测试

考虑到截面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失偏颇,因此,本文加大样本量,充分发挥样本越大越接近于总体且论证有力的特点,采用三年的混合数据对以上统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测试方程的拟合优度、F值均说明方程的整体拟合较好,且所建立的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方程具有严格的统计意义。

检验结果表明,各结论均进一步证明了分年度尺度回归所得出的结论。

四、基本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管理层激励相关变量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之间关系的尺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管理层薪酬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正相关,管理层薪酬高低直接影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2管理层持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其所持有流通股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较之其所持有的未流通股的影响要明显。

3规模可能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企业资产负债率则可能由于财务费用造成企业负担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负相关。

4行业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有显著影响,地区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影响不明显。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篇3

[关键词]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途径;收益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9―0045―05

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和发展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也获得极大发展,截至2005年底,我国景区已超过2万个。政府对景区资金的支持严重不足和景区已有的高度集中垄断管理体制的弊病日益凸现。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部分景区转让景区经营权的改革试验。据本文的不完全统计,已有涉及22个省(市、区)的100余家景区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经营权流转试验,并有安徽、四川、湖北等11个省(市)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旅游发展条例中允许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但目前经营权价值评估这一环节缺失造成了经营权流转难以实现或盲目转让,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开发资金不均衡等不良后果。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已经成为实现我国景区经营权合理流转基础性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有学者曾将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列为我国旅游研究前沿10大问题之一)。

1 已有相关研究的评述

很多学者关注到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但总体而言该领域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表1)。从研究内容上可分为旅游地全部资产评估和资产经营价值评估,前者涉及资源全部用途的收益,后者侧重于旅游经营的收益。其中,呼吁旅游资源/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重要性的研究最多,这也显示该领域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评估方法与因素研究较少,一些学者构建基本评估思路,名称还停留在旅游资源经营权评估,实际为景区评估。关于旅游资源经营权价值评估因素的研究中,除了吴楚材等人的研究与实际案例结合外,其他研究都仅是理论构建。叶浪的研究构建了影响经营权价值的框架性因素,李向明和雷蓉等人对部分因素深入细化,吴楚材和雷蓉等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评估方法。虽然部分方法和因素应用并不适宜,但已是旅游资源经营权价值评估的可贵探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旅游地评估,主要采用收益现值法,涉及因素较简单。案例研究对资产经营价值的涵盖范围也不尽相同,如王炳贵等着眼于森林公园的纯收益,程绍文从景区地值入手。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对于旅游资源,景区经营权价值认识虽不统一,但都从资产评估角度人手,方法应用中其他领域评估方法的借鉴与景区经营权的特殊性还没有很好结合。

2 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的基本途径对比

显然,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属于资产评估。当交易的是物的非完整的所有权,或物的产权边界不清晰,“外在性”显著时,资产评估的客体更精确的表述显然应该是“被评估资产的权利”。景区经营权价值是景区经营性资产的获利能力,因此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需要认识资产评估的基本思路。公认的资产评估方法(途径)有3种,即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图1)。从宏观上看,这3种总体思路着眼点不同:成本法主要关注资产的过去而不是未来,市场法的理论依据是市场价格反映资产价值,而收益法考虑的是未来现金流量。

具体对比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3种途径(表2),进一步明晰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3种思路的总体评估思想。市场途径依据替代原则,与近期出售的同类资产比较并调整后得到被评估资产的价值,适用范围较广,但对可比参照物的要求较严。成本途径通过资产现时重置成本扣除各种损耗价值确定,主要基于卖方。收益途径将资产未来的获利折算到现在,需要预测资产在可预测获利年限内的预期收益和面临风险。

3 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途径的适宜性分析

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3种途径给予不同的出发点,并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对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中,评估途径的适宜性分析成为评估工作的首要问题和基础性问题。通过对资产评估途径的对比与其他领域资产评估的梳理,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首选的评估途径是收益法(途径)、其次是市场法(途径),成本法不适合作为总体基本评估思想。

3.1从评估目的与价值类型而言,收益法(途径)符合景区经营权价值类型

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3种途径从时间上是体现资产未来、现在和过去的3种维度。收益法(途径)是将未来的利益折算到现在得到资产价值,主要注重对未来收益的测算;市场法(途径)是与已交易资产价格进行对比调整后得到资产的价值,主要关注现在资产;成本法(途径)则是还原资产现在的重置成本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来确定资产的价值的方法,所以资产的原始成本价值在成本法中有决定因素,原始价值主要表征的是资产过去的价值(图2)。所以收益法(途径)是测度景区资产经营价值合适的方法,市场法(途径)次之,成本法(途径)对未来收益很难测度。即使应用成本法进行加和计算,也不能体现景区经营性资产的整体获利能力。

3.2从市场状况与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而言,收益法(途径)是最合适的途径

评估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满足这些前提条件,就难以应用方法或需部分改进。通过景区经营权评估的现实状况与评估途径前提条件的满足程度分析,目前我国的现实状况可以全部满足评估途径的前提的仅有收益法(途径)(表3)。

我国大多数景区在开发前都需要进行景区规划,景区所在的区域一般也有区域旅游规划,所以基于规划与行业平均情况对景区未来的收益状况与风险状况可以预测并可货币化。旅游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景区的获利年限根据经营权转让年限可以测算。所以,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使用收益法(途径)的前提条件基本可满足。现阶段我国景区经营权转让时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公示、招商会等形式基本实现公开市场的前提条件,但是已交易的景区经营权中选取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较为困难。一方面由于已交易景区经营权的具体金额与交易合约具体情况及当时供需双方关系状况难以获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景区较多,景区的类型较多,参照景区与被评估景区可比性不足,所以市场法(途径)前提中最核心的条件――找到可比参照物(最好3个以上)很难满足。随着景区经营权交易市场的成熟与活跃,市场法(途径)的前提条件将可满足。但目前市场法(途径)的应用有一定困难,即使应用也难以保证其科学性。成本法(途径)显然适合景区内一些固定资产的评估,但景区内的土地与旅游资源由于不存在旅游用途的使用对其带来必然的价值损耗,所以整体上不适宜。

3.3从方法科学性角度,收益途径相对较科学

从收益途径的支撑理论来看,庞巴维克(Bohm-Bawerk)在《资本实证论》中首先创立了资本价值理论,认为成本并不把价值给予产品,而是从产品中取得价值,并且明确提出“凡给予我们相当永久性收益的物品,我们就根据这种收益给它们某种‘资本价值’。我们估计它们的价值相等于能按当时的利率在同样长的时期内产生同量的收益的货币资本”。此后,耶鲁大学的费雪(Fisher)进一步为收益法奠定了基础,他指出,“资本价值必须由其估计的将来净收人来计算,而不是相反”。费雪并对成本决定持否定观点:“我们必须记住,在一特定时间计算价值时,只有将来成本才能进入财货的估价。过去的成本对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过去的成本在这里只能起一种间接的作用。因为过去的成本决定了财货的现有供给量,从而也就提高或降低这些财货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凯恩斯也提出预期收益进行折现的观点,再次强调资本价值与历史成本无关,说明了收益法的科学性。根据景区经营性资产的预期收益来评估其经营权价值,也容易被出让者与购买者接受。

收益法(途径)作为景区经营权价值的基本评估思路,并不排斥在评估过程中也会用到成本途径和市场途径的思路,如机器设备可采取重置成本法评估。但需强调整体景区经营权价值基本评估思路是收益途径。

4 相关资产评估领域的评估方法选择

与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相同,已有的公路收费权、矿业权估、加油站收费权等的评估也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在这些经营权价值评估中,最常用的评估途径是收益法(途径),如公路经营权、采矿权、房地产的使用权等都首选收益途径,显示收益途径在评估经营权价值的广泛适用性(表4)。我国已有的旅游资源经营权评估研究中3种途径学者都提出过,有学者认为收益法不适宜,应采取重置成本法,有学者认为成本法不能反映出价值,实例中采用收益法较多,总体上对评估途径选择还较模糊。结合其他领域和景区经营权特点,本文认为收益法是我国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的首选途径。

5 结语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篇4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数额巨大,为保障国有资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经营预算方式来具体指引和调控国有资本运营的意义日益突出,建立详细全面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对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相关单位按照要求编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体系现状

(一)实践回顾

在实践中,国务院公布的《意见》对国有经营预算的内容和项目做了具体的界定,并要求各省参照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也对其监管的企业做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具体编制规定,其中收入项目按规定列示,支出项目具体化。

目前,全国各省级地区都开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各省预算的主体基本都是各级财政部门。对比中央及各省市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表可知,现有预算表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严格按照《意见》的规定编制预算表;二是按照中央预算表格式编制;三是少数省市自主编制的预算表。

(二)理论回顾

在理论界,学者们对于如何编制报表问题存在分歧,主流观点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预算报表应包括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这种预算编制较为简单,项目严格按照《意见》规定进行编制,便于同一主体不同时期和不同主体同一时期的比较,且能够有效地反映预算收支平衡情况。但是,由于过多地关注当前的收支情况,无法真正反映国有资本的规模和价值,没有反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宏观经济效益,同时无法通过预算收支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对国有资本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类观点认为预算报表应包括预算说明书和预算收支表。这种观点在第一种观点的基础上融入预算说明书,是第一种观点的进一步延伸。通过补充预算说明书,来补充说明预算编制单位概况、预算报表的形成依据,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一做法的优点在于其有助于实现预算对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的控制功能,而不足在于其仍然未能反映对国有资本预算的规模和效益的管理是否有效。

第三类观点认为预算报表应包括预算收支表和财务会计报表。其中财务会计报表由主表和附表组成,这能反映经营性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和经营绩效情况,但是缺少了预算编制单位的信息,以及编制过程的依据和问题。

综上,现有研究的三种观点都能反映预算收支平衡的基本情况,但均不能兼顾收支平衡情况、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和编制单位概况。因而,亟待建立一种新的预算编制体系,使之既能有效反映收支平衡,又能反映当年国有资本是否增值、累计增值总额以及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的宏观经济效益,还能反映编制单位的概况和财务变动情况,以利于对国有资本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

二、建立预算编制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编制目的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政府复式预算的组成部分,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享有国有资本的经营收益并安排支出的专门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宏观角度编制的,以调整国有资本权益分布并使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为目标,为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考虑到国有资本的逐利本质,预算报表不仅要反映当年的经营性国有资本收支状况,还要反映一段时期内经营性国有资本的财务状况,判断其是否增值,以及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并披露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等。如此才能使社会公众充分、及时地了解有关信息,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利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这个工具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宏观调控能力,让国有资本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

(二)编制原则

1.?量入为出,周期平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多少要以收入来决定,因此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状况决定了预算的规模。由于受经济波动因素影响,经济建设或生产投资的见效周期通常超过一年,因此要以周期平衡的原则来衡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能寻求简单机械的平衡。

2.?资本保值增值原则。考虑到资本的逐利本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要追求国有资本在保值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增值,在此基础上兼顾一些社会责任。基于这一原则,设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项目要从分解权益和盈余出发,围绕盈余目标和战略目标,安排国有资本的投入和收益获取活动。

3.?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积累与发展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及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使国有资本收益适度集中,确定合理的预算收支规模,以保证国有资本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保值增值。

4.?彼此独立,相互衔接。本文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时,在一般收支预算的基础上加入了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说明书。尽量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能够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相对独立性,又能很好地与公共预算衔接。

(三)预算的主体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据上述编制目的可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编制的,注重宏观整体利益,以实现保值增值为目标,为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体应当是国家,但国家不能具体执行,只能授权出资人代表负责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中,各级财政部门作为预算主管单位,负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为预算主体。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篇5

[关键词]跨国经营资本成本资本结构

跨国经营的企业与纯粹国内经营的企业相比,具有独特的运作形式,其资本结构问题的复杂程度随之增加。正因如此,跨国经营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受到国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十分少见,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绝大多数着眼于国内经营企业的传统模式,这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日益蓬勃发展的现状已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对跨国经营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已是势在必行,本文即对此问题作出一些探讨。

一、跨国经营企业资本结构的目标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资本构成就是指这两者各占多大比例,企业通过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筹集资金时,要分别承担相应的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此时就要寻找一个最佳组合比例,即目标资本结构,使得债务与权益两者综合而成的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跨国经营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企业权益资本包括留存收益和股票筹资,权益资本成本就是投资者购买或持有该企业股份所要求的投资收益率。根据Capm模型,权益资本成本等于无风险报酬率加上风险溢价:Ks=Rf+β(Km—Rf),其中Ks代表企业权益资本成本,Rf代表无风险收益率(常以国库券收益率代替),Km代表市场组合收益率(即市场所有股票的平均收益率),β系数反映该企业股票的系统性风险。可见,企业权益成本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收益率、该股票的β系数。

对某个企业来说,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收益率都是既定的,自身无法影响,但β值却与企业自身有着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Capm模型中的市场组合代表的是国内市场组合,衡量企业系统性风险的指标β值也只表明用国内市场组合衡量的风险。而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后,可以更多地考虑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权益筹资,这时的β值是根据国际市场投资组合计算出来的,相应便会降低。其原因在于,国际股票市场比国内股票市场有更多的选择,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通过投资范围的扩大将在国内市场上无法分散的某些系统性风险给规避掉。企业的β值下降,导致权益成本的下降,也即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权益资本成本的下降。

三、跨国经营时企业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

与跨国经营有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情况不同,债务资本成本会受到企业跨国经营行为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1.跨国经营对债务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

首先,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可以涉及较广泛的范围,在多个市场获得收入,这些现金流是不完全相关的。与投资组合理论相类似,企业整体现金流波动的方差就会减小,即出现现金流危机的概率降低。这样无疑能够提高债权人的信心,从而降低跨国经营企业利用债务筹集资本的成本。

其次,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如果在海外设立子公司,还可以拥有财务灵活性以降低债务资本成本。比如当子公司所处东道国的公司所得税率较低时,该子公司可能比处于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有较高的税后收益,而这种税率差异优势可以通过跨国经营企业内部协调来实现,即通过跨国运作调节所属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来减少公司收益的税收侵蚀。因此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在削减债务融资风险和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方面的能力要强于纯粹的国内经营企业。

2.跨国经营对债务资本成本的拉升作用

首先,公司跨国经营后会面临较高的财务拮据成本。这是指当财务拮据发生,企业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时有破产风险,即使不会破产,也会发生大量的额外费用和机会成本。跨国经营的企业由于面临着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财务拮据成本比纯粹的国内企业要高。如在非固定汇率制下,跨国经营的企业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公司现金流波动变大;同时,东道国不确定的税收政策,存在侵夺公司资产的可能性等国际政治风险也加大了跨国经营企业的现金流的波动,同样会增加财务拮据成本,提高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其次,债权人在提供资金时会考虑成本的因素。企业在国外开展经营使得债权人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国内经营时更加严重,债权人很难监督企业是否将债务资本投资到借款合同条款规定以外的用途,也很难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来掌握公司内部真实的财务状况,因此,债权人必然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了跨国经营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会对其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其在资本成本特别是债务资本成本方面的优势,因为相比股权筹资,债务筹资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成分并非越高越好,因为随着债务比重的不断上升,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慎重决定资本结构,把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设定在最优的水平,并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以使得整体资本成本最低,提升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俊瑞:国际财务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徐晓萍程庆生:跨国公司金融[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篇6

[关键词]管理层激励;国有资本收益;业绩考核

目前,国有企业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工作正在进行,各地方政府纷纷制定相关规定、出台有关国有资本收益管理的办法。在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工作中,国有企业分红比例的确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分红比例确定以后,如何在分红比例既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红金额,则完全依赖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基数的扩大,因此,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正是文本研究的出发点。鉴于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有别于一般上市公司的特殊作用,本文在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作为切入点,分析管理层激励与国有资本收益实现及收益管理的内在联系,进而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对策。

一、样本选择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国有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3年的面板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本文以1999年12月31日前上市发行a股的公司为原始样本,按以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1)剔除金融类企业;(2)剔除2006年年报披露前退市的上市公司;(3)剔除个别未披露200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4)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从剩余样本中剔除2000年到2005年6年中被st、p,r以及’st的t类公司,并进一步剔除6年t类公司的交集,即只要有一年被st、pi’或者’st则将其剔除,最终剩余公司数为641家,以此组成清洁样本;(5)为保证研究中资本经营收益的国有属性,在清洁样本的基础上选取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467家上市公司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样本数据均来自网上各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来源:巨潮资讯网、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金融界等网站。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

各变量定义见表1。

panela:因变量

文中的因变量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考虑到资本成本是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的基础,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本文引入资本成本概念。理解资本成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根本的层次是要了解资本成本的实质乃是机会成本;第二个层次是要了解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要求报酬率的高低,即站在企业理财的角度,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行为所必须达到的最低程度的报酬率水平。…不同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各不相同,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在税前优先得到补偿。因此,真正不同的是股东要求的报酬率,而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说是股东要求报酬率的最好解释。

panelB:自变量

文中的自变量为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变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准则仅要求披露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各项奖金、福利、补贴、住房津贴及其他津贴等),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的报酬总额、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总额,按公司的实际情况划分的年度报酬数额区间以及各区间的人数,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披露情况得到总经理的年度报酬。具体而言,如果总经理年度报酬有具体数值时,直接采用,如果用闭区间表示,则取中位值;如果没有单独披露或者上不封顶,则适用“经理中总经理报酬最高”的原则,根据披露的前三名高管的报酬总额和年度报酬数额区间加以测算。为保证变量的正态性,我们对总经理报酬取对数进行运算。

高管层持股比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在分析中为了更清楚地分析高管层所持有股份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关系,将高管层持有的股份分为流通的高管层股份和未流通的高管层股份,将二者分开分析。

panelc:控制变量

除了上述自变量以外,影响国有资本营收益的因素还有很多。债务可能通过财务杠杆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公司总资产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可能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潜在影响。同时,不同行业控制权结构不同,在同一水平线上对不同行业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性。行业主要是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由于国有上市公司集中于制造业,本文在制造业的门类和大类之间增设了辅类别,把行业总体分为20个类。其具体分类见表2。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增长不均衡格局,由于资源条件、市场结构、投资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差别,各省市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根据公司所处地区把样本分为东、中、西三个大的区域。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利用SpSS13.0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拟合,并采用尺度回归这一更为完善的分析方法,根据标准参数检验(F检验)来确定分析结果的显著性。

根据本文变量设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管理层薪酬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无相关关系。

林伯特和拉克尔(1993)在《公司业绩及首席执行官报酬》一书中认为:对一个大型公司,由于规模效应,可以预期报酬同业绩之间的关系不大;其次,使管理人员承担过低的风险下限是很困难的,至少对大公司是这样,因为当管理人员的报酬同业绩高度相关时,公司价值即使是轻微的降低都将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失,从而导致风险过分规避。因此,如果风险上限被限制了,这意味着报酬同业绩联系不大;最后,是机制(如经理市场,接管市场)而非激励契约将经理同股东的利益结合起来,而这些将减少报酬和公司价值变动高度相关的需要。

假设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源于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则意味着股东和经营者目标的不一致,由此产生了委托成本。为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减小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成本,而股票期权、股票所有权等方式是公司经常采取的方式,把管理层的福利和股东财富连接在一起,以协调各种私人和社会成本,从而促使管理层采取适当的行动。当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时,由于高级管理层经营目标是不断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他们持有企业的股票越多,他们的利益与公司总体利益的一致性越高,因此,他们会视企业为利益共同体,不断努力促使利润增加,提高资本经营收益,最终提高管理层自身福利。

假设三:资产负债率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举债相对其他融资方式,其资金成本是比较低的,更有利于企业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同时,负债融资会给经营者造成一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逼迫经营者努力工作,缓解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提高。

假设四:规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

规模越大,其集约化程度愈高,越能充分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越有利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提高。

表3和表4的回归结果基本相同。管理层薪酬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公司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与高管层薪酬显著正相关。假设一不成立。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柬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而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表述确立了劳动和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些规定无疑将会增加企业管理者薪酬与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之间的联系。

同时,公司管理层固定待遇水平的高低,不但体现了公司日常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对该岗位任职人员素质(特别是对其专业化人力资本秉赋)的严格要求,而且也直接对应了公司的形象。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难以被监管的管理层行为来说,较高的固定薪金待遇有利于“养廉”,它在提高“人败德行为”机会成本的同时,有利于增强管理层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这一做法也有利于使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普通员工的工资分离开来,杜绝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人联合侵蚀企业出资者权益的动机,并且管理人员往往会选择尽可能降低工资成本、各种物化成本及费用来讨好股东。

高管层持有的流通股比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高管层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的回归系数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高管层持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二成立。高管层持有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公司利益与高管层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利益趋同效应,因此,公司高管层更有积极性去经营,以提高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为途径,更好的实现剩余索取权,获取更多的剩余收益。但高管层持有的流通股比例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较之其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要明显。这可能与高管层持有的未流通股比例过低有一定关系。

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即负债率水平越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越低,说明资产负债率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负相关,假设三不成立。这一结论与国内许多学者所做的实证分析结果相符。高负债成为企业巨大的负担,使企业陷入了举新债还旧债的尴尬境地中。这些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所选择投资项目投资回报率低,造成公司所借入的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高额的财务费用就成了企业一项很大的经济负担,企业负担加重,流动资金不足,再借款,致使企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并且,虽然我国的股份制银行已经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这样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银企关系,即“兄弟关系”,使企业较少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

规模的回归系数也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资本经营收益越高。证明假设四成立。规模大的企业更倾向于且有条件进行多角化经营和纵向一体化。多角化经营未必能提高企业的总体获利水平,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均衡不同时期的利润水平,给企业带来更为稳定的收益。纵向一体化,可以通过交易内部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从而有助于企业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增加市场占有率。此外,规模较大还便于内部资金的有效调度。这些均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行业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受行业影响显著。由于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成长周期不同,资本运营状况不同,等等,这些因素均可能使同样的公司内部治理产生不同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地区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稳健性测试

考虑到截面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失偏颇,因此,本文加大样本量,充分发挥样本越大越接近于总体且论证有力的特点,采用三年的混合数据对以上统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测试方程的拟合优度、F值均说明方程的整体拟合较好,且所建立的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方程具有严格的统计意义。

检验结果表明,各结论均进一步证明了分年度尺度回归所得出的结论。

四、基本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管理层激励相关变量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之间关系的尺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管理层薪酬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正相关,管理层薪酬高低直接影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2管理层持股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相关,其所持有流通股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影响较之其所持有的未流通股的影响要明显。

3规模可能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企业资产负债率则可能由于财务费用造成企业负担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显著负相关。

4行业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有显著影响,地区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影响不明显。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

1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国有企业经营收益管理观念

要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国有企业经营收益管理观念。我国国有企业对于国有资本使用而不需要上缴收益的观念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收统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把企业推向市场的同时,也放弃了所有者应该获得的资本回报权。时至今日,在种种条件初步具备之后,这种格局即将被打破,首先要过的也是观念这一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部门利益、企业利益都不能够打破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出资人具有收益权。应使国有企业认识到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合法合规合理,过去不上缴有过去的历史因素,现在上缴是形势所需也是市场经济原则要求。

2建立新型国有企业委托关系

我国国有企业点多面广,不可能所有企业都由政府亲自去经营,这样做不仅效果不好,分散精力,也容易导致腐败。总结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国有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重要一点就是几乎完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严格分开,这种对国有企业和民间企业一视同仁、让它们平等竞争的做法很值得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国有企业管理中控制而不干涉的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的国有企业委托关系,减少政府管理层次,让企业以市场主体的形式在市场中运行,提高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同时使政府有精力做好“规制”,政府应逐渐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尽量少直接经营企业。

3建立国有企业管理层业绩考核制度,合理确定管理层薪酬

将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结合,将考评与奖惩结合,这是在制定国有企业管理层业绩考评时应遵循的准则之一。同时,在选择考评指标时应尽量全面。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应包括定性指标,既立足企业绩效也应面对社会贡献。但无论是短期激励还是长期激励,如果缺乏科学、高效的市场评价机制作为基础,那么激励机制的落实是没有保障的。对国有企业而言,让市场去评价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好坏要比企业依靠报表数据体系的评价要客观、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并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激励效果。

同时,大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的制定主要依据管理层素质及所任职工作岗位等“过去”事实因素而确定,包括工资、年薪、岗位津贴等。管理层从这些薪酬方式中获得的收入通常是固定数量的,而且一般由聘任者与应聘管理者在事前就以协议的方式直接决定。固定收入被认为是管理层“收入集”中的无风险部分,它一般与企业经营好坏无关,并且在整个聘用期限内其收入数量固定不变,同时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对管理层人员既有人力资本价值的认可。但是这类激励机制(如年薪制)缺乏灵活性,其激励数量的多少不能随管理层当期行为表现及企业实际的经营绩效的变化而调整,而且实行年薪制使管理者的利益独立于企业出资人利益之外,从而可能使管理层不再关心企业的盈利。另一方面,在个人利益封顶的年薪制或数量基本不变的工资制情况下,管理层如果感到自身利益或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则他们将可能会为了谋取私利而采取一些“腐败行为”。因此,应逐步引入股票期权、高额退休金等长期激励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这不仅有助于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绩效联系起来,还有助于优化国有企业公司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4适度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

公司管理层在任期中的全部劳动一般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客观地通过企业经营绩效反映出来,通常要在比一个会计年度更长的时间后才能逐步得到体现。这需要依据企业“未来”表现及发展潜力等因素才能决定管理层利益实现的具体数量及管理层当前劳动回报的激励工具,使用最为频繁的长期激励手段如股票期权、管理层持股等。管理层对本公司一特定数量股份的持有,使得管理层成为股东,有利于管理层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以激发管理层通过提升企业长期价值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而我国管理层虽然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但其持股比较低。同时,由于高管层持股制度一开始就是一种定位不明的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该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重新定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制度,采用各种实现形式,诸如股票购买、股票奖励、管理层收购等,将其作为公司长期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并约束管理人员为公司和股东的长期利益而努力。

5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管理决策功能

在现代公司制度发展中,顺应股东大会职权弱化、董事会职权强化的趋势,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立法的现实选择。因此,应该根据《公司法》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权力配置原则的界定,规范公司权力行为,严格职责范围,依法行使职权。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强调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与执行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而由传统体制沿袭下来的干部任命制强调的则是级别,即谁领导谁的直线等级关系。现在看来,尽早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划分和对经理人员相应的行政任命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6优化国有企业投资结构,合理使用财务杠杆

国有企业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充分利用借入资金,在投资市场上盈利,使企业的负债能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为公司获得节税效益,减少货币价值的损失,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使企业的自有资金获得更高的资金利润率。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是导致企业亏损以致被St的原因之一,财务杠杆可以帮企业达到盈利的目的,但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息负担,所以国有企业必须谨慎使用财务杠杆。

要投资必须要有资金,融资方式改革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又一重要内容。政府的各类资金来源,包括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资金、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等,可根据资金来源以及项目性质和调控需要,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投入。针对不同的资金类型、资金渠道和资金运用方式,确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逐步实现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大力推进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7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首先,应加大贯彻新《破产法》的执法力度。1986年出台的《破产法》是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但该法施行至今一直没起到规范破产的作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破产基本上是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很少,以致造成一些国有企业依靠国家为其兜底,企业经营绩效每况愈下,已经濒临资不抵债的边缘。

其次,应尽快出台与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的有关法律法规。国有资本收益的界定、收取和使用必须上升到法律高度,仅仅依靠政策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收缴只是实现了国有资本出资人行使收益权的第一步,而紧接着所面临的就是出资人对所占有的那部分国有资本收益的处置,这应该由国有资本出资人通过法定程序进一步去实现。实践中,国有资产收益界定不清、无效或低效使用、流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的空白。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和收益的有效使用,也为了使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权利真正落到实处,有关法律的出台已经迫在眉睫。

董事会与执行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而由传统体制沿袭下来的干部任命制强调的则是级别,即谁领导谁的直线等级关系。现在看来,尽早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划分和对经理人员相应的行政任命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6优化国有企业投资结构,合理使用财务杠杆

国有企业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充分利用借入资金,在投资市场上盈利,使企业的负债能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为公司获得节税效益,减少货币价值的损失,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使企业的自有资金获得更高的资金利润率。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是导致企业亏损以致被St的原因之一,财务杠杆可以帮企业达到盈利的目的,但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息负担,所以国有企业必须谨慎使用财务杠杆。

要投资必须要有资金,融资方式改革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又一重要内容。政府的各类资金来源,包括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资金、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等,可根据资金来源以及项目性质和调控需要,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投入。针对不同的资金类型、资金渠道和资金运用方式,确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逐步实现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大力推进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7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篇7

关键词:日本公共年金积金;保值增值;投资结构;管理模式;投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8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5)06-0034-05

日本公共年金积金,是以现役世代缴纳保险费为基础,统筹国民年金基金(保险费加国库负担二分之一)和厚生年金保险(个人保费)两个账户,以积累的方式积存起来的养老金。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少子老龄化急速发展,年金给付压力不断加大,保有满足支付的年金积金,实现年金积金的保值增值,是年金财政稳定化的关键。[1]日本公共年金积金保值增值的途径是市场运营、财投债和财政融资。其经验对我国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日本公共年金积金保值增值的现状

(一)日本公共年金积金的投资收益

2001~2013年度日本公共年金积金的累计收益额为465613亿日元,平均收益率为2.71%。其中,厚生年金和国民年金的累计收益额分别为436590亿日元、29023亿日元,平均收益率为2.72%、2.58%。尤其是2009~2013年度的累计收益额达到328105亿日元,占13年累计收益额的75.15%,平均收益率高达5.38%。见表1。总体来看,日本公共年金积金实现了较高的收益,且其运营效果越来越好。

日本公共年金积金的投资运营包括市场运营、财投债以及财政融资三部分。从2001~2013年的实际情况看,市场运营的投资效果显著,实现了较高的收益,是日本公共年金积金保值增值的主要途径;财投债部分的收益率不高,但非常稳定;财政融资部分的投资收益率近几年有所下滑。

(二)市场运营的投资收益

由表2可以看出,2001~2013年度日本公共年金积金市场运营部分的累计收益额为311020亿日元,平均收益率为2.8%,其中厚生年金和国民年金的累计收益额分别为291295亿日元、19725亿日元,平均收益率为2.8%。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收益额和收益率有时会出现负值,但多数是盈利的,其中在2012年收益额创历史新高,达到110210亿日元,收益率高达11.31%,2013年延续了这一态势,仍保持较高收益。经计算,这13年中,2009~2013年这5年的累计收益额达到316618亿日元,平均收益率高达6.28%。可见,公共年金积金市场运营部分的投资效果越来越显著,充分实现了增值。同时,这也显示了日本公共年金积金市场运营管理日益成熟。

(二)财投债的收益

由表3可以看出,2001~2013年度日本公共年金积金财投债部分的累计收益额为26827亿日元,同期的平均收益率为1.16%。其中,厚生年金和国民年金的累计收益额分别为25107亿日元、1720亿日元,平均收益率为1.16%。其中,2009~2013年度的累计收益额达到11173亿日元,平均收益率为1.42%。与市场运营部分的投资收益相比,财投债部分的投资效果低于市场运营部分。但财投债的收益额和收益率一直保持平稳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共年金积金的安全运营,同时也实现了公共年金积金的保值。

(三)财政融资部分的投资收益

由表4可知,2001~2013年度日本公共年金积金财政融资部分的累计收益额为140648亿日元,平均收益率为1.21%,其中,厚生年金和国民年金的累计收益额分别为132196亿日元、8453亿日元,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21%、1.19%。受世界经济危机及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影响,2008年以来的收益额和收益率急剧下降,由2001年的40870亿日元下降为2013年的13亿日元。其中2009~2013年度的累计收益额仅有123亿日元,平均收益率为0.04%。可见,财政融资部分在公共年金积金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对公共年金积金保值增值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考虑到年金积金的多元化投资和安全运营,财政融资部分仍必不可少。

对于公共年金积金的实际投资效果,我们还要考虑到名义工资的上升率来计算年金积金的实际收益率,进而对年金积金的投资运营效果进行评价。2001~2013年度日本公共年金积金的名义收益率为2.71%,其中厚生年金和国民年金的名义收益率分别为2.72%、2.58%,而同期的年均名义工资增长率为-0.44%。单按名义工资增长率平减,公共年金积金的实际收益率为3.15%,厚生年金和国民年金的实际收益率分别为3.16%、3.02%。这表明日本公共年金积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充分实现了保值增值。

二、日本公共年金积金保值增值的主要经验

日本公共年金积金投资运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保值增值,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在于严谨的管理模式、合理的投资结构以及灵活多元的分散投资方式。

(一)严谨的管理模式

在2000年之前,日本公共年金积金的运营管理模式比较简单,厚生劳动省将年金积金委托给专门的资金运营部(大藏省),由其向财投机关进行融资,获取的利息收入最终归由厚生劳动省统一管理。但由于存在众多弊端,2001年以后进行了财政投融资制度改革,为了追求专业化、责任明确化,公共年金积金运营组织也进行了改革。直到2004年6月成立了年金积金管理运用独立行政法人(GpiF),该机构在符合厚生劳动省设定的中期目标的条件下,对年金积金进行自主运营、统一管理,主要是对年金积金市场运营和财投债两部分的运营管理。在其内部设立由经济、金融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业运营委员会,由他们对基本运营策略的制定、运营受托机关的选定和评价、运营状况报表进行审议和监督,GpiF需要定期向厚生劳动省进行报告,接受实绩评价。[2]从厚生劳动省制定中期目标到GpiF的内部运行机制,都非常严谨。另外,由年金特别会计对财政融资部分进行运营管理,从而形成了责任明确、内部严谨的管理模式,这对公共年金积金实现保值增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合理的投资结构

日本对公共年金积金的保值增值,首先,是坚持安全性原则,只有保证投资的安全性,才可论及年金积金的保值。其次,是坚持收益性原则,具有一定的收益才可有效地实现年金积金的增值,这就需要长期可持续的投资结构。依据经济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对市场运营部分、财投债部分以及财政融资部分在年金积金中所占比例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逐渐形成合理的投资结构(见表5)。合理的投资结构是实现年金积金保值增值的重要前提。

1.市场运营部分逐渐占主导地位,并起决定性作用。2001年年金积金的投资运营还非常谨慎,投入市场运营的资产额较少,在年金积金总资产额中的占比仅3.4%,但在2002年投入资产额就从2001年的49276亿日元增加到149987亿日元,增加了204.38%,占年金积金总额的比例上升到10.6%。2001~2013年市场运营部分在年金积金中的占比由3.4%逐年上升至89.7%,以平均7%左右的升幅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可见,市场运营部分已经在年金积金的投资运营中占主导地位,对年金积金实现保值增值逐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优化调整财投债部分的比例。日本年金积金财投债部分在公共年金积金的运营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单一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从2001年开始逐渐上升,在2005年达到了最大值,所占比例为48.2%,这5年间上升了约40%,其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到2013年所占比例仅有6.1%,低于2001年所占比例。这是年金积金在保持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高收益及增值目标,根据经济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对投资结构做出的调整和优化。

3.基于收益性原则,财政融资部分逐渐丧失主导地位。由于财政融资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同时具有固定收益的特征,加之最初年金积金的管理运营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积金的安全性运营,尽可能地减少甚至完全避免年金积金的投资风险,所以2001年财政融资部分在年金积金的运营资产总额中占据90.3%的比例。但是,面对人口少子、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只考虑年金积金的安全性显然已经与实际相背离,需要更为合理化、社会化、现实化的投资结构与之相配套。据此,财政融资部分所占比例以7%左右的幅度逐年下降,到2013年占比只有4.2%。这是对公共年金积金的投资既不失于安全性考虑又实现其收益最大化的投资结构优化。

(三)灵活多元的分散投资方式

“别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是对分散投资的经典表述,而分散投资既要注重安全性又要强调高效运营,实现公共年金积金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是根据不同资产的特征进行分散投资,这样从长期来看,在预期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既减少了风险,又使得收益率的变动幅度较小。[2]

日本公共年金积金的市场运营部分灵活地分散投资于日本国内外的债券、股票以及短期资产等多种资产,并根据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对分散投资各资产的比例进行灵活调整。从2002年3月末到2015年3月末,投资日本国内债券的构成比例由89.8%逐年下降至39.4%;同期投资国内外股票和外国债券的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国内股票、国外债券和国外股票的构成比例分别由4.1%、0.8%、2.3%上升至22%、12.6%、20.9%;短期资产构成比例总体上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较小(见表6)。最初年金积金主要以投资日本国内债券为主,并占主导地位,保证了年金积金的安全运营,而对股票市场的投资极为谨慎。但从收益额和收益率上来看,2001年到2013年日本国内股票的累计收益额为58842亿日元,其平均收益率为1.03%;国外股票的累计收益额为110054亿日元,其平均收益率高达4.7%,远远超过了年金积金的平均收益率。这说明公共年金积金的保值增值得益于逐渐放开对股票市场的投资,灵活地进行多元化分散投资。

三、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基金支付压力逐步加大。加强对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势在必行。由于我国面临着与日本极为相似的社会形势和挑战,日本公共年金积金投资运营取得的良好效果,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养老基金主要是委托给具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经验,或者具有良好的资产管理业绩、财务状况和社会信誉的专业机构负责投资运营。由于其并不是由国家专门成立的独立养老基金管理机构,不管在管理上还是在监督上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另外,我国养老基金没有实现统一管理,而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管理,这种松散的管理不利于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由政府直接管理并对养老基金独立进行投资运营的全国统一性投资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养老基金可以在预留一定给付费用的前提下,将其余的养老基金委托给统一的投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在投资管理机构内部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设立责任明确、分工清晰的各职能部门,健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业绩评估等制度,接受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并定期向相关部门报告,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

2.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广大群众的“养命钱”,也是重要的公共资金。所以,我国对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更加注重安全性,对股票市场的投资非常谨慎,投资比例较低。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基金资产净值的30%。在今后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过程中,可以根据金融市场变化和投资运营情况,适当放宽对股票市场的投资,并有效地调整投资各资产的投资比例,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从而在保证养老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养老基金投资收益最大化。

3.拓展投资范围,推行多元化投资运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中规定,养老基金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中央银行票据,同业存单;国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债券,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地方政府债券,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债券回购;养老金产品,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股权,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虽然投资范围比较广泛,为多元化投资运营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规定的上述投资范围仅限于境内,这就局限了投资范围的拓展。日本年金积金对国外股票、债券的投资实现了较高的收益,尤其是投资国外股票在2001年到2013年的平均收益率达到了4.7%,为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起了重要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投机性较高,风险大,适度放开养老基金的对境外投资的渠道,真正地实现多元化投资,有利于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张玉棉.日本公共年金制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J].日本问题研究,2008(2):17-21.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篇8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框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重要方式: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重要工具;是对国有资本管理和运营进行评价考核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没有单独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而是与财政预算收支混在一起,统一管理。这种预算运行模式不利于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造成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如何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单独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的状况,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再投资计划的有效进行,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历程

(一)1993年之前:建设性预算

1986年底,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实行复式预算的议案,建议将政府的单一预算分成经营-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经过一系列的研究,1988年财政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实行复式预算的初步方案;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提出了实行复式预算的意见;1991年底财政部再次向国务院报送了修订的复式预算方案;1991年国务院颁布《国家预算管理条例》,规定1992年起国家预算按复式预算编制。从1992年开始,中央预算和部分省级预算按“经营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形式进行了试编。

(二)1993~1998年: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改进和规范复式预算制度,建设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并可根据需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首次明确提出了“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这一概念。1994年八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央预算和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1995年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作为复式预算的一个部分被提出。

(三)1998―2003年:国有资本金预算

1998年中央政府机构调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并入财政部,相应的财政部新“三定”方案中再次提出,要改进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初步建立起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新方案中的明确提法是“国有资本金预算”。1999年财政部内设机构职能调整以后,明确赋予预算司研究和编制国有资本金预算的职责。

(四)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02年,按党的十六大建立新型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十届人大宣布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将原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以及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职能整合起来。国资委作为一个单独的委员会,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监管范围包括中央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的国有资产。地方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由改革后设立的省市两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负责管理。2003年4月,国资委正式成立,国有资本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后,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05年,“十一五”规划进一步要求,“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兼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2007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结束了国有企业13年“不向政府分红”的历史。同年12月中旬,财政部和国资委制定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配套措施。决定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2007年起进行试点,2008年开始实施。伴随着《意见》及相关措施的出台,真正的国有资本预算管理改革已经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会建立起完善的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制度。

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的职能范围发生了较大的转换,国有企业日益成为独立参与市场活动的、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而相应要求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这种变化决定了国有企业与政府有着双重关系: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对政府公共财政的贡献应同其他非国有企业一样。主要通过照章纳税来体现;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其对投资者或产权人的贡献,应通过向出资人上缴投资收益来实现。由此决定了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双重的。而政府预算作为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保障国家发挥其职能的工具,自然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而进行相应的改进,使政府以不同身份行使的职能反映为预算上不同性质的收支,就是要分别建立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负责对企业实行有效的产权制约、引导和监控,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企业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承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法律责任。基于此,单独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集中管理国有资本运营特别是国有资本收益与再投资活动,有助于在预算制度方面将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力与作为社会管理者所拥有的行政权力相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换与政企分开。

(二)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运营效益

党和国家提出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发展混合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制度创新等重大举措,已使我国国有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有企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机制正在形成。国有资产正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周时增强财政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重要骨干企业的投入,增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

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配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设立,有助于对国有资产实行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产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流动与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发挥国有资本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此外。通过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还有助于对财政投资按其不同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克服过去在建设性预算条件下,由于公益性投资与经营性投资不分而导致的财政对基础性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促进国有资产运营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逐渐将国有资产经营权交由企业行使,但由于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一些企业中出现了“所有者缺位”现象,如产权界定时存在产权代表不确定、产权交易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资产经营中所有者权益无保障等。为正确、全面地体现依据国有资产所有权而形成的政府分配活动,保证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受侵蚀,有必要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资产收益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规范,以抑制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应有的权益。

(四)有利于公共财政预算框架体系的建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逐步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的任务更加明确和突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正是为了完善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实现财政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计划、行政管理为主向市场化运作的产权营运为主的转变。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决算的全过程监控,可以更有效地运行国有资产进退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另外,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是依法理财,体现政府预算透明、高效的需要。即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国有资产收益及其再投资置于国家的制度框架及法律监控之下,从根本上规范其管理。同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通过人大监督,真正为社会公众行使国有资产经营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搭建起一个信息平台。应该明确的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政府预算框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预算的完整性不仅不能因机构、预算的分立而被肢解,相反必须得到加强。

(五)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其职能主要是对国有资本进行监督管理,包括国有资本总量与结构的调控管理、国有资本的经营管理和产权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本经营的财务计划,反映了计划期内国有资本的经营目标,要按预算管理程序上报各级政府,并在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产生法律效力,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和责任的明确。

(六)有利于健全政府复式预算体系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研究政府复式预算方案。1991年通过的《国家预算管理条例》规定,国家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部分;1994年3月八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预算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1995年11月国务院《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它预算”。由此可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以国有资产收益为主要来源、有计划地进行国有资产投资的专项预算,是与政府公共预算并列的独立预算体系;是国家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复式预算制度的必然选择。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框架设计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

1 编制主体

我国目前国有资本监管体制基本上采取了“国资委――有资产运营机构――国有资产控股、参股公司”的三层次模式。在这种体制框架下可以考虑以授权运营管理为依托,建立“国资委――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的二级预算体系。其中,国资委是预算的一级编制主体;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在整个预算编制工作中,国资委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不仅负责整个预算编制的组织工作,还要落实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不只是简单地将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的财务预算加以汇总,更重要的是还要根据所辖范围国有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和实际掌握财力的大小,权衡轻重缓急,发挥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只是具体的产权经营主体,是预算的执行者,提供数据依据和数据来源。

2 编制原则

(1)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积累、自身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适度集中国有资本收益,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

(2)相对独立,相互衔接。既保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又保持与政府公共预算(指一般预算)的相互衔接。

(3)分级编制,逐步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编制,根据条件逐步实施。

3 编制内容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即一级企业)上交的国有资本收益,主要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交国家的利润;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转让收入;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以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主要包括:资本性支出,是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发展要求,以及国家战略、安全等需要安排的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是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等方面的费用性支出;其他支出。

具体支出范围依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统筹安排确定。必要时,可部分用于社会保障等项支出。

(3)财务会计报表部分

目前,我国各类预算的编制格式主要是采用政府预算报表格式,运用政府预算报表格式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具有预算上的衔接性和编制格式上的统一性等优点,并能有效反映预算收支平衡情况,但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而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目的在于了解国有资本的收支、资产、负债、盈利及现金流动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不涉及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通过建立以财务预算为核心的全面预算体系来实施对国有资本的宏观管理。

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目的,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格式除应当采用政府预算报表格式反映当年的国有资本预算收支情况外,还可采用企业会计报表形式综合反映国有资本存量的积累情况,运用损益表反映国有

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以及运用附表说明国有资产经营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及重大事项的披露等,以使公众及时了解受托方的充分信息。这部分应主要由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公司本级和所辖的参、控股企业编制预算的基础上汇总编制,并上报国资委。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协调与审查

企业财务预算指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标之间产生差异时,需要进行协调。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多次往返协调,它占用了预算编制的大量时间,在每个层次都存在。为避免预算协调过程的主观随意性,增加协调、修正的客观依据,并尽量减少协调工作量,应建立严格的预算编制审查制度。审查既包括自我审查,也包括来自上层机构的审查。审查内容主要是审查预算草案是否符合预算原则,查看预算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是否与上级预算单位的目标一致,其内容是否与其他预算单位的预算内容协调等。

首先,由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按上级下达的预算建议指标,根据本企业近期的实际数据资料,结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及条件预测各个财务指标,要求这些指标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值,并符合相关预算原则。其次,各控股参股企业根据目标值编制基础财务预算,上报国有资本营运公司。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应认真审核各个单位报来的财务预算报表,审查各个收支项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保证所有基础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合理编制的关键。营运公司根据各控股参股企业报来的经审查、核实无误的基础财务预算,再汇总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经自审后上报国资委。最后,国资委在对其进行严格审查后再汇总编制国有资本经营总预算,经自审后报人大审批。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与监督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必须严格遵照执行。预算的执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资委严格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二是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严格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因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二级预算体系,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分别构成了预算的一二级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任何机构或部门都不得随意突破预算的收支规模,必须严格遵照预算法案执行。如确需对预算法案进行变更,也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向人大递交预算调整方案,经人大审核通过后方可对预算法案进行调整。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级人大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这是人大凭借其执法监督权对国资委进行监督;第二层次是各级财政部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这是财政部门作为国家预算主管单位对国资委进行监督;第三层次是各级国资委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这是国资委作为一级执行主体对预算的具体执行者,二级执行主体国有资产经营机构进行监督。

这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就构成了“两级执行,三层监督”的监管体制。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计

预算年度结束之后,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就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编制决算,上报国资委,国资委汇总审核之后,交由财政部门统一向人大报告。人大可组织力量对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进行审计,或者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将审计结果向人大汇报。

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整套监管体系中,有三个方面需要重点突出。1 要强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法律地位。只有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地位上升到法律高度,才能使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得到强有力的保障,从根本上杜绝预算资金随意调剂、挤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2 要强化人大的执法监督权。人大在预算的批准、执行以及决算的监督过程中要层层把关,细化预算科目,强调透明度,加强对预算调整、预算超支收入使用和预算科目之间资金调剂的审核和监督。3 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对预算执行及决算进行审计,是预算监督的重要内容。人大应加强审计的力量,可考虑建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或聘请独立的审计机构对预算及决算进行审查。国资委也应设立审计部门,对下属国有资产经营机构进行审计。

四、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收益收缴制度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前提条件是要掌握一定规模数额的国有资本收益。因此,要着重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

由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历史、所处的行业和产业结构、市场前景等诸多差异,地方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不尽相同,制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时必须认真研究和考虑这些问题,应当在大原则一致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同时,要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的相关配套制度,可按照国有资本投入、营运、监管、考核、责任的思路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1 明确资产经营者的财务责任;2 明确与财务责任相关的考核办法,将奖励与惩罚、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3 建立有效的外部财务监督机制,对投入国有资本的企业派驻财务总监或监事会,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和反映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状况,规范企业筹资和投资行为及方式;4 规范企业的分配政策,包括税后可供分配利润、产权转让收入的收缴、收益分配使用的原则和办法等,建立完善内部约束制度,把结果的约束和过程的约束结合起来,明确国有资本运营主体的责权利及其法律责任,确保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二)改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法律环境

1 制定一系列更符合国有企业实际、更具操作性、指导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立法纳入《预算法》的修改和《国有资产法》的立法框架中,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2 修改预算会计制度和制定出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切实反映国有资本运营的真实情况。只有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才能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顺利进行,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篇9

关键词:国有资本收益确认国有资本收益监管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是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者应当享有的权利,也是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而准确确认国有资本收益是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的第一步。国有资本收益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界定的国有资本收益包括:(1)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2)国有股股利、股息;(3)国有产权转让收入;(4)企业清算收入;(5)其他国有资本收益。其中,应交利润是目前国有资本收益的主要形式。

一、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

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包括对国有资本投资企业的会计收益进行确认和对国有资本应当分得收益进行确认两部分。两部分收益确认的程序、方法有很大不同,而且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是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确认的基础。

1.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国有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实际上是根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确认会计利润的真实性,防止利润虚增或虚减。国有企业按照规定,年末需依据有关会计账簿记录和相关财务会计资料,编制上报财务决算报告,反映企业年末结账日财务状况和年度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基本经营情况。中央企业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新准则,相同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处理,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影响国有资本收益。

2.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的确认。国有资本应当分得收益的确认是指根据有关财务法规确认国有资本应分得的利润,防止同股不同利。在确认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时应贯彻以下原则:(1)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防止企业在内部人控制下,采取各种手段侵蚀国有资本股权收益,如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国有股低价转让、剥夺国有股配股权等。(2)统筹兼顾,适度集中。要统筹兼顾企业自身发展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比例。从既有利于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又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规范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出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期,国有企业税后利润收取比例的确定,应以“适度、从低”为原则。(3)循序渐进,分类处理。我国不同行业企业由于受不同条件因素的影响,税后利润水平差异很大,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统一确定一个上交比例。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和资本结构不同,对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需要一个不同的比例。二、国有资本收益的监督管理

国有资本收益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不正确。二是国有资本管理过程存在层层授权、链过长,导致信息层层失真。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国有资本收益监督管理机制,是防止国有资本收益的流失和转移的必要措施。监督主体包括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国家。

1.企业监督。国有资本收益的企业监督主要是指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系统。(1)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治理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出资者(股东)能够运用自己享有的监控权来建立对其人(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这种制度安排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促进股权多元化,引入更加积极的股东,提高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②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建立对经理人员的有效约束机制。③强化监事会权威。现实中,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权威和受重视程度往往不够。④以股权激励方式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的激励机制。(2)内部审计。在企业决策、执行与监督组成的企业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处于监督位置上,代表经营者对本企业和基层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评价。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3)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且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减少财务信息失真,保证国有资本收益确认准确。

2.社会中介机构监督。国有资本收益的社会中介机构监督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资本收益实施的监督。在现实中,会计师事务所在国有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国有企业改制及国有资产评估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注册会计师受托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会计收益的准确确认。为保证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根据财务监督工作的需要,国资委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计。

3.国家监督。国有资本收益国家监督是指由国家审计部门、财税部门及外派监事会等对国有资本实施的监督。(1)审计监督。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国家审计处于最高层次和主导地位,它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国有资本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监督。从宏观角度看,政府审计部门要在审查监督国有资本配置与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方面、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督方面、在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方面要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从微观角度看,政府审计部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状况也要进行监督。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共同形成防止国有资本收益流失的防线。(2)外派监事会。2000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监事会以财产监督为核心,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本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宋文阁:国有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5.05

[2]陶友之:破解国企利润上缴的十个难题.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篇10

一、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理财观念转变:资本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变,再由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再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因此,资本经营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基本理念与方式,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理念下的企业理财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产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只管生产,不管供应与销售,更不管筹资、投资等。此时的企业严格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由于它不重视价值管理,企业理财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理财。

在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围绕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商品经营是产品经营的发展和进步,它不仅重视产品实物经营,而且强调价值经营;不仅强调生产,而且重视销的衔接。但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对筹资、投资等环节重视不够,理财观念淡薄。

在资产经营方式下,其基本特点是把资产作为企业资源投入,并围绕资产的配置、重组、使用等进行管理。在资产经营情况下,产品经营或商品经营要以资产经营为基础,即围绕资产经营进行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资产经营是对商品经营的进步,它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消耗与收益,而且将资产的投入与产出及周转速度做为经营的核心。资产经营方式下企业理财观念增强,特别是讲求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重视与加强了投资管理。但由于产权不清、忽视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尽管企业理财观念增强了,但没抓住理财的精髓和本质。

在资本经营方式下,企业经营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做为管理的核心,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都服从于资本经营目标。资本经营是以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营运效益的经营活动,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从而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综合方式。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企业经营目标转变——理财目标转变:资本增值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或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随着这一转变,企业经营目标从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转变,企业理财目标也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追求商品经济效益向追求资产经济效益到资本经济效益转变。资本增值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根本目标。

(一)资本经营目标与资产经营目标

资本增值目标是与资本经营紧密相关的。资本增值的核心在于资本收益率的提高。而要提高资本收益率一方面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或资产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优化资本结构。

(二)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

资本经营不能离开资产经营孤立进行,同样资产经营也离不开商品经营。前面谈到,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要明确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的关系,还应明确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反映商品经营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是销售利润率,包括销售成本利润率和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与销售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出产品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即:

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式中:销售利润率中的利润是指息税前利润。

上式说明,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一方面要搞好商品经营,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

(三)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

产品经营是商品经营的重要环节。商品经营不能脱离产品经营而存在。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Σ[产量×产品销售率×(销售价格一销售成本)]

等式左边说明,企业从商品经营角度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直接目标,一要提高销售利润率,二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等式右边说明,要实现商品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产品经营是基础,即通过产品经营增加产量;同时,要注重产销平衡及投入品与产出品的价格。

三、理财观念转变——理财目标转变——理财内容转变:存量、增量、配置、分配

现代企业理财观是资本经营,理财目标是资本增值,因此,盘活存量资本,用好增量资本,优化资本配置,搞好资本收益分配就成为公司理财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存量管理

资本存量管理的目的,是使现有资本得以充分利用,潜在经济效益得以充分挖掘。所谓潜在经济效益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与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之间的差异,在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存量)一定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异。潜在经济效益的存在主要是企业资源存量没有充分利用造成的。从资本存量角度看,潜在经济效益存在主要是资本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造成的。

从这一角度进行企业理财,核心是要解决资本的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看,主要表现是:在投资建设环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在生产环节存在封存、末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积压材料,废品等;在销售环节产品积压。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存量管理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包括在基建投资管理方面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基建成本;在生产经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搞好资源重新配置,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压缩库存产品等。现阶段伴随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企业理财要在国家宏观战略性调整与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与财务重组。

(二)资本增量管理

一个持续经营发展的企业,仅有资本存量管理是不够的,资本增量管理也是重要问题。资本

增量管理的目的,一是优化企业经济规模,取得最大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资本增量管理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资本增量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从企业理财角度,必须搞好以下几方面管理:第一,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在现阶段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集团的财务管理。第二,技术进步管理,搞好技术选择、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从财务角度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第三,企业筹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第四,企业投资管理,摘好财务预测,选择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

(三)资本配置管理

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实,无论资本存量管理还是资本增量管理,实质上都存在资本配置问题,即存量资本配置与增量资本配置。资本配置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所谓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源配置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从资本资源配置看,提高资本配置经济效益就是要解决:一是一定量的资本如何在不同产品或不同用途之间进行配置,使投资收益率最大,如多项目组合投资决策等;二是生产一种产品如何优化配置各种资本资源的结构,使成本最低,如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结构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结构优化,流动资产或原材料内部结构优化等。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