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毕业设计展望十篇毕业设计展望十篇

毕业设计展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0:39

毕业设计展望篇1

【关键词】就业期望;现实结果;差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显示,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这就意味着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还未找到工作,201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如此惊人的数据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现实依据,武汉大学青年发展中心设立专题立项,本调查组承办此项目,于2011年10月~2012年3月(期间)在武汉大学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

在国外关于就业期望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既包括以实证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如大学生群体就业期望的构成和特点;也有关于就业期望理论的研究,如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金兹伯格的发展理论等。国内针对就业期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对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对就业期望的因素结构研究、对就业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如吴谅谅、李宝先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发现关于就业期望的研究多来自于心理学,而很少有社会科学视角下的研究,因此本调查注重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对就业期望和就业满意度进行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毕业生就业单位、就业地区、薪酬待遇等变量的理论模型;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武汉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搜集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结果差异的相关数据,使用SpSS13.o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由理论模型所提出的假设;最后,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就业期望指导模式,用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指导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期望。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实证探究

本课题的研究以武汉大学作为调研地点,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向毕业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达93%。我们调查的人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从各年级比例来看,08级占86.67%。未找到工作的占70%,已经找到的占30%。

1.对就业单位的期望。从图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分别为毕业生最想工作的单位的前三名。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比较倾向于稳定而且福利较高的单位。对于稳定性的追求是毕业生就业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普遍具有趋利避害的心理。通过对专业类型和就业单位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文科生多倾向于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理科生多倾向于在国有企业工作,工科生多倾向于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作。

2.对就业地区的期望。从对就业地区的期望来说,家处沿海省市,如江苏、福建等地的学生大都倾向于回到本省工作,而家处中西部的毕业生,除少数武汉本地的学生想要留在武汉外,其他大部分都倾向于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以及深圳等发展比较快的沿海城市。

3.对薪酬待遇的期望。在月薪标准方面,所有人都选择在“2000元以上”,其中选择“4000~5000元”的最多,其次才为“5000元以上”,40%的受访者选择月薪4000~5000元。说明大部分毕业生都希望能得到4000元以上的月薪,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盲目地追求高工资。

4.调查问卷的交叉分析。(1)关于不同性别的就业状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生找到工作的比例远远高于女生。原因有可能是男生求职积极性更高,也有可能是存在性别歧视。总体而言,男生的就业压力更大一些,因为社会与家庭对男生比对女生有着更高的就业期望,因此在求职过程中男生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姿态。而从我们对毕业班辅导员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性别歧视确实是存在的。(2)就业单位的现实结果。从就业单位的上来看,选择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的人比较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进入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的人则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当前“公务员热”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3)薪酬待遇的现实结果。已经找到工作的30%的人当中,有75%的人所找到的工作的工资标准低于预期值,只有1/4左右的毕业生拿到了自己满意的薪酬。大部分毕业生表示就业的现实结果总是低于预期值。(4)就业地区的现实结果。位于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大部分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或者武汉工作,而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则多在离家较近的城市工作,其中不排除家住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选择离家较近的城市工作。

5.关于就业期望与现实结果差异的原因。调查问卷的数据表明,就业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就业单位、就业地区、薪酬待遇和发展机会上,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如竞争的激烈、能力与现实的差距等。从就业单位上讲,稳定性与较高的福利待遇是毕业生们将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排在前三名的原因。据对其就业现状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已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是比较满意的。从就业地区上讲,经济发展状况与生活质量是毕业们考虑的主要因素,距离家庭住址的远近是次要因素。从薪酬待遇上讲,没有人选择2000元以下的月工资,这与现在中国的物价水平是相关的。大部分人选择的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表明毕业生们对薪酬的要求相较于其他学校来说处于中上水平。这不仅与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相关,也与毕业生们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关。而对发展机会的期望则潜在地体现在上述三个因素当中,表现为稳定的就业单位、经济发达的就业地区和较高的薪酬待遇。通过对一些专业的毕业生访谈中发现,发展机会的大小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选择起着越来越强的导向作用。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本调查以调查问卷分析为主,对毕业生、毕业班辅导员访谈分析为辅,得出如下结论:就业单位、就业地区和薪酬待遇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物质因素,而发展机会、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心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呈增强趋势。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这一因素间接导致了女生更加倾向于稳定性的发展,如到科研设计单位、国家机关工作。

2.建议。(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不应从大四才开始设计,应该从大一开始就能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学校来说,首先就要通过舆论、宣传等的作用,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与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同时,教育界理论界也要人力开展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研究,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途径等参考,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营销战略。毕业生就业营销策划工作,是学工部或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对每届毕业生必然要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营销策划的制定,要结合本校的战略规划、品牌特色和就业市场预测等情况确定传播媒体、传播范围和频率,制订具体的经费计划。(3)建立就业期望指导模式。对大学生而言,大学四年是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关键的四年,因为在这期间面临着职业期望的出现、形成、成熟、实践四个时期。根据大学生就业期望不同时期的特征,应该在就业期望指导中心下设四个指导小组:出现期指导小组、形成期指导小组、成熟期指导小组、实践期指导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开放型多元化的管理形式──“矩阵制”式就业期望指导结构。它是一种“二元化”组织管理体系,由纵横两套系统组成:一套是以不同职能部门划分的横向系统;另一套是在就业期望指导中心领导下的按就业期望不同时期的纵向期望指导小组系统。这种就业期望指导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参考文献

[1]新华网.news.省略/edu/2011-01/26/c_121023750.htm

[2]JulianR.Betts.whatdoStudentsKnowaboutwages?[J].evidencefromaSurveyofundergraduates.HumanResource.1995(2)

[3]JeffDominitz,CharlesF.manski.elicitingStudentexpectationsoftheReturntoSchooling[m].workingpaper.1996(4):36

[4]刘荣.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比较研究――基于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5]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

毕业设计展望篇2

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措施

更新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课程时间较长,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发挥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完成一件高质量、高水准的毕业设计作品。指导教师需要组织新的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去企业联系资源,寻求真实课题,为毕业设计搭建一个与社会、市场相连的桥梁,使毕业设计作品接近生活、服务社会,让学生在相对应的专业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用性强的毕业设计课题,以便在进入社会前可以有机会进一步挖掘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让毕业设计作品可以在面试的时候得到公司的承认,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所要求的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高级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让毕业设计选题融合互动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一些行业呈现了互动融合的局面。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包括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内涵、社会功能、市场特征等方面具有极好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使得学生之间毕业设计作品的互动完全是可能和可行的。某一专业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有可能涉及其他设计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想要制作一条影视广告动画片作为毕业设计,需要应用到广告专业的文案策划、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场景和角色的服装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希望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空间设计,则可以和动漫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空间漫游动画,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想设计出一种新产品作为毕业设计,可以与广告专业和动漫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产品效果的动态展示;等等。这些大型的综合毕业设计的成果将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如,美的豆浆机在制作新品片的时候,就用到广告专业、产品专业、动漫专业的技术,片包含了广告文案策划、模型创建、影视动画效果展示、后期合成等内容,可以让消费者直观形象地了解豆浆机的组成和使用原理。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作品的互动融合必将在毕业设计作品选题创新、协作交流、实现就业等方面产生深远的意义。

毕业设计展望篇3

出生日期:民族:汉

户籍:中国安徽身高:178

婚姻状况:未婚学历:中技

毕业院校:广州连邦电脑职业培训学校专业: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政治面貌:团员第二专业:景观设计::毕业时间:2011-06-20现所地点:广东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月薪要求:面议

应聘职能类型一:园林/景观设计师应聘职能类型二:装饰/装潢设计师

应聘职能类型三:效果图制作应聘职能类型四:园林绿化

应聘职能类型五:预算人员应聘职能类型六:

希望工作地区:浙江,不限江苏、山东、重庆、成都其他地区:

可到职日期:三个月

相关工作经历及特长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相关工作经验:0年

外语语种:英语外语水平:一般

其它外语语种:无其它外语水平:无

普通话程度:良好计算机能力:精通

教育/培训经历中国人力资源+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双证认证园林景观设计师

中国人力资源+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双证认证室内设计师

中国人力资源+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双证认证展示设计师

工作经验

由于刚学完毕业,所以没有工作经历。

工作技能

本人会手绘、设计、施工材料、预算、3D、pS、CaD、CorelDRaw软件,可以从事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室内设计方面,展示设计方面的手绘效果图,3D效果图、CaD施工图、施工工程材料预算等工作。

职业目标

希望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方面的工作,可以从小处做起,慢慢工作学习,以后能升为主笔设计。

个人证书

2012年-10月中国人力资源+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双证认证园林景观设计师中级2012年-12月中国人力资源+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双证认证展示设计师中级

个人评价

本人初中毕业后已经进入社会工作十年。个人爱好是读书写字、书法绘画,还有中国古典文化、古玩文玩;而对于山水、园林、景观、空间艺术(如:室内的装饰布局、艺术品的陈设、展厅、展会、商店橱窗)都很感兴趣,平时都会看这方面的书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此选择进入培训学校学习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学期是一年,内容有三大块: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都进行了全方面的学习。

毕业设计展望篇4

一、造成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形势严峻的几点原因

1.高校连年扩招与社会需求的饱和据统计,中国目前已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达一千四百余所。高校的扩招政策,虽然为普及高等教育打开了门路,却也同时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连年上涨。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普通高等艺术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人数每年都有上涨之势。短短几年,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成为继计算机专业后中国的第二大高等院校专业,成为国内教育学科中发展最快的十个专业教育之一。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毕业生,整个社会的需求容量不可能马上调整适应。

2.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一条升学门路虽然近些年从小接受过艺术培养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多。但目前来看,比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每年的很少一部分是从小开始有过系统艺术培养的,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是在高中时开始进行学习的。原因基本上是这部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不够好,文理科院校很容易将其拒之门外,那么相对文理科院校分数要求较低是艺术类高校的普遍特征,这成为家长和中等教育促使学生实现升学的一条途径。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上包括四个大方向:一是继续深造,或留学、考研;二是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等;三是面向社会企业招聘;四是自主创业。艺术设计专业性质较强,就业面相对狭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需求的艺术专业岗位少之又少。而自我创业方面,创业资金投入是问题,缺乏经验更是问题。所以,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面向社会企业居多。而社会企业的需求也在变化。就吉林艺术学院目前的就业招聘形势来看,专业招聘最多的是视觉传达专业,其次是服装专业,再次是环艺专业,公共艺术专业的招聘则最少。这无不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变化。近年来,环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很好,但今年其岗位需求却远远少于视觉和服装专业。公共艺术近几年的就业状况就很不理想。可见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是已经逐渐趋于饱和。专业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也是艺术设计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3.招聘单位的“经验”之谈企业招聘单位的“经验”之谈也是毕业生难以实现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招聘单位目前大部分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而愿意接收有工作经验者。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只趋向于设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近年来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但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应届毕业生相对来说缺少实践的机会,实际工作能力差;另外一方面,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又很高,频繁跳槽,社会企业更不愿意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能力有待提高,将直接影响就业。毕业生最终会走向社会,社会也应该多一些宽容,多给毕业生们一些机会。而高等艺术院校也要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多加入实践环节,充实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从根本改变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创业要从学校教育开始

艺术设计专业就业严峻形势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解决这个问题还需社会企业、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培养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但从根本上来说,学校教育是关键。学校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出现问题也要进行相应调整。针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学校教育应该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在继续开展就业指导的同时多多注重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使其能准确认识自我,进行职业规划,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

1.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转变教育观念不仅仅是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要求。它一方面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坚持教学、实践相结合,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艺术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意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同时,学院教育要形成知识结构、专业及课程设置相对合理,突出特色。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艺工结合等特点,学校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适时调整专业设计,适时调整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形成特色。因为知识的结构决定着应用能力的可拓展方向,必须转变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多年来只为设计的狭隘观念。

2.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毕业生准确定位自己,规划职业及人生这主要是学校要构建出合理的评估体系,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准确地评估自我优势与自我缺失,帮助其准确定位自我发展,规划职业人生。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性,学校应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自我优势与劣势。评估体系中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如个性特点、天赋兴趣、创意能力、设计能力、形象气质的分析,专业成绩、综合素质的分析,期望就业后的薪酬、福利分析,期望企业性质及地域分析。当然,也应包括社会需求环境的分析,如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形势、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技能、经验、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方面。因此,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中要指导学生能够准确定位自己,客观了解分析自己和职业要求、社会要求的差距,使其充分认识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能做什么,从而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这不仅可以增强毕业生就业自信心和就业方向感,也利于其从容地应对社会需求,更利于其持久发展。

毕业设计展望篇5

关键词:频繁跳槽;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原因;对策

根据麦可斯数据有限公司《闽江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工作后的半年时间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离职率偏高,艺术设计(装潢)为70%、艺术设计(环境)为60%、艺术设计(服装)为57%,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离职率均高于本省本科同届同专业的离职率。[1]离职率偏高意味着毕业生转换劳动角色的频率过高,即产生频繁跳槽的现象,其特点是职业周期非常短,甚至有毕业生一年之内转换三四个不同的劳动角色。麦可斯公司研究认为,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离职率如果较高,会影响到学校在用人单位的信誉,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主动离职会使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1]。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频繁跳槽势必造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艺术设计行业人力资源的浪费、艺术设计类人才流动的无序性和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等多重不良影响,最终影响到整个艺术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专门针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导致离职率高的现象进行广泛深入的原因探析,并尝试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的原因探析

(一)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因素

艺术设计行业必须紧跟时展脉搏,时代精神和时尚特质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艺术设计行业的整体走向和发展质量并呈现出多层次和个性化的追求。它和百姓生活脉络息息相关,行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求快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必须保持高度灵敏的时代意识,了解社会及公众的审美要求,否则就设计不出与时俱进性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刚跨出校门,虽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创新方面还远未达到行业所需求的水准,甚至学不能致用,这就必然促使很多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不断更换工作岗位以求增加工作经验并逐渐适应行业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

连年来的“艺考热”使得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择业市场处于饱和状态,也使行业人才优胜劣汰的周期加快,专业素质强者将顺利就业,弱者也必将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求立足之地。同时,艺术设计类行业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实用型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均有涉猎的毕业生成为热点紧缺人才,如艺术创作必须有文化素养的积累,那些文化课薄弱、人文素养差的毕业生只能是行业边缘人物。行业就业竞争的激烈性也促使离职率高居不下。

艺术设计行业类企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多公司特别是小型公司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造成富有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毕业生不得不另外寻找新平台来丰富、更新和提高自己。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跳槽是因为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希望,但优秀的设计公司往往会建立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和充分考虑毕业生切身利益的职业发展体系,为毕业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空间,而很多公司却没有能力提供,缺乏对毕业生的持续吸引力,促使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导致离职率高。

(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道德因素

现在很流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就是“先谋生计,再图发展;先立足于现有岗位,丰富经验,锻炼和增长才干,然后在岗位中寻找机会逐步实现自身的理想”[2]。这种观念虽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会误导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不经仔细考量便做出仓促选择,随意就业,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往往在找到适合自己职业或岗位的时候之前已经更换了多个职业或岗位。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比较注重考虑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上升空间,甚至当涉及金钱和更好发展机会的选择时,很多毕业生往往倾向于选择后者。很多艺术设计类公司为了留住毕业生,虽出重金,但疏于考虑其职业发展因素,治标不治本,终究留不住人,无法从根源上缓解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流失和频繁跳槽的难题。麦可斯公司调查的结果也显示: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主动离职的第一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1]再者,就是薪酬观念因素,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尤为如此,在公司规模相当、发展机会均等、地域相近的基础前提下,绝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选择高薪酬高福利的公司,高福利公司毕竟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麦可斯公司调查的结果显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占37%;薪酬福利偏低,占27%,这两个因素是毕业生主动离职的前两大原因。[1]

在就业过程中,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受社会大环境和就业制度改革、就业形势等因素中的消极观念影响,导致就业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意识不高,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心态相当浮躁,缺乏实干精神,过分看重薪资待遇和工作舒适度,忽略了自身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自身的长远发展,导致毕业生产生在原单位一遇不顺便想跳槽的心理,进而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危害甚大。更有甚者,不慎重对待签约行为,恶意或者随意毁约,根本不考虑学校声誉和用人单位招培成本,缺乏法律知识和诚信意识,把第一份工作或者前几份工作当做跳板,一旦时机成熟便另谋高就,极大地挫伤了用人单位招收毕业生的积极性,造成艺术设计行业人才就业市场秩序混乱,不利于艺术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

毕业设计展望篇6

会计专业人数的激增虽然满足了市场对基础会计人员的需求,但也存在需求的严重失衡现象,如注册会计师严重的供不应求,中高级会计人员其次,而初级会计人员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了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3]。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多年来变化很小,这一培养模式虽然在短时期内培养了大量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为推动我国的会计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早在1995年教育部对会计教育就进行了改革,虽有成效,但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高校的会计教育工作者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确定教育目标和内容,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新教育环境,不能有效的为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合格会计人才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导致的结果是大量的硕士毕业生不符合社会的期望,不能快速的胜任工作,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研究生教育应该为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我国国内大部分高校现行的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本科化”[4]的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会计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技能培养来代替完全的理论学习。在澳大利亚,专业的会计培养机构已经认识到发展会计专业学术性硕士研究生通用技能(本文涉及到的通用技能指的是会计学专业技能以外的所有技能,包括职业操守、道德修养、社会公益认知等)和理论外因素的重要性。Birkett的研究表明,专业机构已经为高校提供认证指南,来明确硕士毕业生对于通用技能(认知和行为)水平的期望度。Bowden和marton认为,在研究生培养期间不断成熟的某些特性应该远远超越学科或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其准备成为终身学者、作为“全球公民”、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正确规划个人发展的品质[5]。因此,国内现有的课程设置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材的选择、理论与实际的比例安排、评估制度等都存在种种问题,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会计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高校在进行培养机制创新、考虑两大利益相关群体的需求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对于硕士毕业生来说,哪些专业技能对于事业成功最重要;将专业技能作为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对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有多重要;雇主们希望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时能具备哪种专业技能;对于会计岗位那些重要的专业技能,学生和雇主的期望差距在哪里。所以,当谈到会计硕士培养过程中,教授哪些技能和知识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时,必须考虑学生这一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针对学生这一利益相关群体,当前的研究结论表明,他们更关注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具体来说,即在学校他们关注于发展常规的技术专长、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欣赏能力包括决策和批判性思维;在生活中,他们则关注于持续发展个人技能,如专业态度、自我激励、领导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然而,当前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生们认为重要的技能和特性上。现在看来,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唯一与学生期望一致的技能就是常规的会计和研究技能。因为学生学习和获得技能的动力往往是与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相关的,这对于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暗示。针对雇主这一利益相关群体,必须考虑他们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技能期望,即进入行业时应该具备的三大技能:业务水平、社会经验和基本的会计技能。雇主也期望口头沟通技能、道德意识和专业技能、团队合作、书面交流和对业务的跨学科性质的理解。雇主们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6]、生活经验和工作技能。在雇主们的思想中,这些期望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这给高校的会计教育工作者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他们必须通过融合来进行会计课程的创新,例如将实践与理论学习相整合。一些研究结果指出,学生和雇主在当今商业和会计领域的职业成功所需技能方面达成了一些协议。然而,每种技能的重要性排名是存在差异的。除此之外,虽然学生和雇主都对口头沟通高度重视,但会计培养的重点仍然停留在书面交流上,许多被学生和雇主们视为重要的技能和特性,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被忽略。这样的差异使得大量的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受雇主们的欢迎,被认为装备不够精良、不能立即胜任工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他们。毕业生在刚进入职场时能拥有大量雇主们期望的通用技能,在当今教育环境下是非常不现实的。雇主们必须理解,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许多他们期望的高阶技能只能在工作的指导下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由于行业与教育之间缺乏一个共享词汇,导致学生和雇主之间缺乏对重要技能和特性的共同感知,从而一些共性的技能和特性就相对缺乏。如果雇主们持续优先考虑那些刚毕业的学生不具备的技能,那么其员工的满意度将会有所下降。考虑到学生和雇主们在会计课程设定方面都要求优先考虑通用技能和特性,这暗示会计教育工作者,如果想让他们的学生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对当前的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毫无疑问,技能争论仍将继续。这项研究的扩展延伸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和雇主对于行业、学术和高校的期望和建议,因为这在未来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培养课程设计与安排、完善会计专业高端人才相关技能方面,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与向导,规定了其培养方向和培养要求,是会计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决定了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培养步骤的安排。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确立科学的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7]。然而,自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一直将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作为主要目标,大部分高校将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坚实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端人才,过度关注于科研而忽视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这与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引起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大量“高端会计人才”在家待业,而雇主却整天埋怨人才的短缺。

3.2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及其方式的实质性要素,是体现培养理念以及教学思想的载体,是研究生培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的合理合规是保障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要条件。从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来看,一般都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来进行划分安排,但学校性质的不同导致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差异较大,比如综合性高校、财经类高校与理工科高校对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比例方面差异明显;再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是否考虑学生和雇主的想法和需求[8]。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类型的设置比例不合理,除少数财经类高校外,国内大多数高校针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比例更高,更加重视这些课程,强调学科广度,但不追求专业深度和实际应用,更别提专业技能以外的通用技能[9],这与雇主的期望相差甚远。对于课程中是否应添加专业实践内容,学术界已经广泛讨论过,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有必要的。许多相关的研究也已经在利益相关群体中广泛进行过,但并没有涉及通用技能在会计专业或者会计学学术性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性研究。教育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需要教育课程的改革。在西班牙和英国,通过对高等教育系统不断的修订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减少雇主对人才需求的预期差距[10]。新形势下,会计行业的技术不断发展、压力不断增加,导致对会计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证明本专业的会计技能和能力外,还得具备额外的相关能力。这些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教育成功的获得工作所需的知识,并且能够迅速的适应并胜任该项工作,为公司和社会创造财富。对于会计这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尽管专业技术被视为进入该行业的基础,但想要获得成功,光靠技术技能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个人技能和社会技能。

3.3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眼下,高校培养的“高水平会计人才”不受市场的欢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事实上,雇主和学生在何为会计职业生涯的“专业技能”上是持有不同观点的。雇主通常使用三个最重要的标准选择会计毕业生,分别是工作的动机和兴趣、个人素质和沟通能力。然而,会计毕业生认为,考试成绩才是紧随个人素质和沟通技巧之后雇主认为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将毕业生和雇主在人际交往、沟通、技术、计算机和经济业务技能五大领域重要性的期望相比较,结果发现,毕业生在所有领域重要性期望都高于雇主。但毕业生和雇主都将人际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倾听技能排在了前三位,而其他技能方面则存在很大差异。于是存在这样的结果,虽然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由原来的纯理论转向通用技术技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两大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期望并不一致[11]。高校内,传统的考试制度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过多的关注书面沟通,而各个行业特别是金融管理行业,更需要的是口头交流。此外,教育和工作之间缺乏共性,导致了企业和高校之间对关键技能重要性的认知存在偏差。正因为这个认知偏差,进而导致雇主和学生在选择标准的认知上存在偏差。除了前三大技能的重要性被共同认知外,雇主们还渴望毕业生拥有口头沟通技巧、道德观念、专业技能、团队合作、书面交流等技能,最好拥有一个总体的业务观,能清晰的了解社会动向,大致明白其他岗位的操作流程,以便更好的进行会计工作,收集会计操作所需的各种企业信息。他们非常强调人际交往能力,认为毕业生应该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敢于接受新事物,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和新经济环境。而这些通常在刚毕业的学生身上是无法找到的,因此,从学校走出来的“高端会计人才”并不受雇主们的认可和接受。

4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4.1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能力框架培养创新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会计教育理事会(iaeB)将高端职业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定义为技术能力、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四方面。国内一些学者立足我国国情,在此基础上将高端会计人才须具备的能力框架归纳为五点: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会计政策判断、组织运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和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而针对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而言,其能力框架可具体定义为以下四点: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12]。因此,会计硕士研究生能力框架是确定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培养目标的确定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起点,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到导向和评价作用。就当前知识经济下的中国而言,会计教育创新应关注七个方面: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创新和评估体系创新。而创新的主要目标是为新经济形势下的会计学学术研究输送高端精英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与实务双重人才为目标。因此,高校需充分考虑雇主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总结过去的经验教学,寻找理论和实践的共通处和切入点,不断创新,继而确定能力框架,解决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一问题。

4.2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创新

1)完善课程设置。我国高校应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中汲取经验,注重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自我判断和团队合作力,教授学生感兴趣、与其年龄段相符的知识。高校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避免过度强调学科广度,应适量的增加一些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插入案例教学。2)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应以课堂讨论为主,积极实施“参与”型教学,将实践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和谐轻松的教育环境,将旧式的“问题结论”转变为新式的“问题探索结论”,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信任,在相互交往中产生创造动机,完善创造学习。

4.3教师水平的提升是会计教育创新的基石

会计教育需要创新,会计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提升会计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推动创新的首要前提,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于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明晰学生和雇主的利益需求,有针对性的将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由原来的纯理论教学转向理论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明确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要求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行各项科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获得更新更广的知识,将教师岗位的终身制改为应聘制,优胜劣汰加强竞争,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进而为我国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创新贡献力量。

4.4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毕业设计展望篇7

>>珠三角劣势凸现亟需谋变珠三角经济结构转型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探析珠三角珠三角,反求诸己珠三角新闻“回迁”珠三角珠三角转型珠三角寓言珠三角,2012“珠三角”“大珠三角”与“泛珠三角”长三角VS珠三角珠三角的“三角竞争”长三角,珠三角珠三角:大学三角洲“倒三角”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机制探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无锡:致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珠三角遍地专业镇珠三角产业萧条隐忧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珠三角职业教育谋变珠三角职业教育谋变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李振柳茜")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模特展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学生毕业设计作品

对于未来,欧成玮不再像两年前那样纠结与犹豫。作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卫浴班大二的学生,他现在很享受自己当年作出的决定:放弃本科,走进职业院校。

“珠三角的学生和家长都比较务实,不太看重文凭。”欧成玮的导师肖机灵告诉《t望东方周刊》,“无论从规模还是产业布局上说,珠三角都被称为卫浴生产基地。在全国唯一一个‘卫浴班’,这里的职业学生根本不愁出路。”

这与当地的产业基础密切相关。

在制造业发达的广州、佛山、东莞等地,纺织服装、陶瓷卫浴等产业集聚,对职业教育的学生需求巨大,往往“几家企业争抢一个学生”。

在珠三角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其职业教育的困境和谋变,或可为青年工匠的培养提供某种借鉴。

职业技能无缝对接市场

提起自己的学生,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主任王家馨赞不绝口:“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比任何人差,即便刚毕业的学生也毫不逊色于经验老到的设计师。”

他口中的学生便是2012届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瞿德刚,在广东卫视职业技能类大型真人秀节目《技行天下之圣手天裁》中,他与数百名设计师同台竞技后一举拔得头筹。

出生在湖南湘西小镇的瞿德刚,自小立志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但高考未能如愿进入心仪的美术学院。然而,他并没有因为高考的失败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对他来说,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原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

实际上,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在珠三角地区早已成为一种趋势。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小鲁告诉《t望东方周刊》,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特色鲜明,市场需要大批具备高素质的职业工人,这催生了其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广东省中职教育(含技工学校)毕业生达到283.5万,高职教育毕业生111.2万,分别比“十一五”增长了103.6万和32.3万;而新增技术技能人才近70%由职业院校配置,企业在职员工接受中等以上职业教育的比例高达72%。

在瞿德刚看来,其实职业教育更吸引自己,“学校紧邻时尚产业中心广州,课程设置更贴近市场,每年都有大量服装纺织专场招聘会,这正是我最需要的。”

之所以能够打败“老牌”设计师,除了创意因素,瞿德刚把“职业技能无缝对接市场”作为比赛获胜的主要原因。

工作两年后他发现,大专高职类毕业生往往能更快地进入实际工作,“艺术类本科生更注重培养艺术情操,而职业教育更在意市场的反应,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我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其实正是市场上最需要的东西。”

省去三五年时间

2016年6月毕业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蔡海燕则更加幸运。相比瞿德刚,她更贴近市场,甚至可以形容为“学于市场”。

有多年服装行业经验的王家馨始终认为,培养学生要“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他还在尝试将原本位于佛山高明区的部分学生带到产业和市场中去。

珠三角服装产业的中心位于广州市,而最核心的地带位于海珠区的轻纺交易圈,囊括了30多个轻纺交易城,覆盖面料、设计、交易、供应链等完整产业链,被誉为长江以南最负盛名的服装轻纺集群带。

2013年,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在该交易圈设立了服装系实训基地,完全在市场中教学。在瞿德刚看来,在这里学习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够熟悉市场流行趋势,“市场是最敏锐的,在实训基地这里,学生可以了解市场上的流行趋势,随时在设计中应用最新的面料。”

2013年中专毕业后的蔡海燕,因为拿下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而获得了升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机会,并于2015年进入实训基地学习。

在这里,她收获了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一等奖,也意外获得了设计师的岗位。

按照正常的培养流程,设计师职位需要3~5年工作经验。“一般像我们刚毕业的学生都是从设计助理做起,很难直接成为设计师。”蔡海燕告诉《t望东方周刊》,但她仅凭作品,就被公司破格录取为设计师。

她把自己的幸运归结为教学模式“革新”。在她看来,实训基地依托市场,加上教学的目的性强,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做设计了。

根据王家馨的设计,实训基地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合理设计了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以职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三线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

他在三年级将近1000人中选出10%作为实验班,打破营销、服饰设计、皮具等专业限制,根据学生意愿设置男装班和女装班;同时,引入服装企业,将学生设计的作品版权卖给企业,检验其市场能力。

“需要哪种面料,哪种设计最受市场欢迎,学生最清楚。”王家馨告诉本刊记者,实训基地让学生提早熟悉市场,省去了3~5年设计师助理的学习过程。

“流水线”说了算

在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胡刚看来,职业教育不由学校做主,人才培养由市场说了算。

“为适应珠三角特别是佛山为国内最发达制造业产业优势,学院重点围绕佛山制造业支柱产业开设专业。”胡刚告诉《t望东方周刊》。珠三角很多纺织企业的骨干都来自于职业教育。图为广东某纺织企业技术人员在织布车间检查产品质量

以佛山为例,其家电制造业、纺织服装、铝型材、智能家具等发展规模与经济贡献大,对机械、模具、机器人、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多。

围绕“智能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其开设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纺织智能制造专业群,以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辅助的纺织智能制造专业群。

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多年的广东东成立亿集团厂长吴官龙告诉《t望东方周刊》,从校企合作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由“流水线”说了算的。

作为中国针织名镇,佛山市张槎镇拥有大大小小的针织企业2000多家。产业转型升级,技师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为了适应人才市场新的需求,学院在针织专业上不断推陈出新。

针织专业工程师陈自义告诉《t望东方周刊》,人们生活质量提高,针织行业的面料和布板也随之不断创新。“目前,学院有最先进的德国迈耶西电脑大提花机,能够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级技师、布料分析师、产品设计师。”

针织专业2010年的毕业生林锦豪告诉本刊记者,集团管理层和研发中心的许多骨干都是来自于职业教育。自2008年开始,已有超过200名学员在此接受了培训。这些学员有来自汕头的厂长,也有福建的技师,为的是成为技能型工匠。

在东莞市凯信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燕龙看来,东莞市针织行业在2002~2003年的品牌崛起中吸引了大量的职业工人,随着产业转型,这些产业工人已经逐渐失去优势。

“工业4.0时代,流水线上,机器换人和信息化程度提升,原来的产业工人需要随着产业升级而转型。”张燕龙告诉《t望东方周刊》,东莞的职业教育因此发展迅速,许多工人因此回流“再造。”

“为了更接近市场需求,有些职业教育学院直接将机器人专业搬到当地工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小鲁告诉《t望东方周刊》,有超过600万产业工人留在东莞,当地职业教育的专业随着产业转型而变化。

引校入厂、引厂入校

然而,即便职业教育如此发展,中国制造业也难逃一种悖论: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职校学生则难以获得高质量就业。

不少专家开始质疑:如此教育下,中国能否培养出自己的“大国工匠”?该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青年工匠?

究其原因,大多数受访者将其归结为“校企合作停留于表层”。为此,专家和高职院校曾频出对策。

胡刚告诉本刊记者,在争创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的背景下,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也在尝试推行引校入厂、引厂入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合作形式。

“艺术设计系在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上很早就作了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国际化大师协同育人模式和创客人才培养模式。”肖机灵说。

订单模式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应运而生了以“下订单”形式培养人才的模式。然而,在珠三角地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不愿选择带有工作时限的订单模式,更愿意毕业后回到自家产业或创业。“学生自己设计的产品已经在淘宝网店上有了品牌,一年有了20万元的销售额。”肖机灵透露。

在李小鲁看来,珠三角的职业教育除了“与产业接近”,企业与职校的双元互动良性互动最具特色,“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职校根据企业具体需求设置专业;职校专业升级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

东莞中纺织协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王赐样认同上述观点。“企业往往最先接触市场最新动态,在校企合作设置专业方面,职业院校相比全日制院校更为灵活。”他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

“德技双修”

然而,越来越多的受访者也开始为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担忧。

李小鲁认为,虽然目前珠三角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全面。

“当前,部分职业院校一味注重技能培养,而脱离了德育教育。”曾在韩国工作多年的南方儿童梦工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登峰告诉《t望东方周刊》,韩国的职业教育从基础教育就打下了基础,注重培养孩子的价值观,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往往单方面重视高就业率,就业价值观的缺失最终导致学生对于未来规划的迷茫,频频跳槽。

在李小鲁看来,所谓职业教育要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其“德”,就应该包含着“工匠精神”。而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只见技能、技艺和技术,而不见精神,这条路走不下去。”

徐登峰也认为,技术人才应该“德技双修”。为此,他的公司准备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一套“引导就业观”的课程。

毕业设计展望篇8

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严谨科学工作作风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通过走访兄弟院校、同行交流或其它形式的调研工作,发现目前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总体水平不高。仅从学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的态度就能反映一定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打算用2~3周时间来做这部分工作。甚至有的学生仅用3~5天就拿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的地位被忽视是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在今后的教学评估工作也将加大对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考察力度,并将其列为确定评估结论的关键指标”[1]。教育部在同年8月份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作为评价本科院校教学效果的重要二级指标,并且明确将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情况、论文或设计质量列为评估的主要观测点,指标中有多项涉及论文选题,可见选题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2]。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是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实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问题

(一)选题带有盲目性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既不了解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内容,又不完全了解自己在科研工作方面的能力“,望文生义”,仅凭主观感觉和一时意兴进行选题,往往不切实际。部分学生选题时避难就易,只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等等。客观选题、避免盲目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3]。

(二)忽视学生志趣选题是否恰当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满足了自己的志趣,而不一定要“专业对口”。部分指导教师忽视学生的志向所在,强行给学生指定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或是单方面地把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教研课题分给学生。这与教育民主化的要求背道而驰,违反了主体性学习的原则。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明确的是,选题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指导教师仅限于指导,在学生选题时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4]。

(三)题目陈旧或脱离学生实际能力一般在毕业设计开始前的两个月,专业课教师给出毕业设计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之后与相应的指导教师联系。有些教师给出的题目陈旧或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比如,有的题目“太古老”,缺乏时代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已经处于被淘汰阶段,等学生毕业后,这些理论就过时了。有的题目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过于艰深,甚至可以作为博士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这样的题目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必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5]。一些学者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双向选择的好处,也有不少的学校确实采用了双向选择的办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7],但对选题的主体仍然不明确,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或者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8]。

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

毕业设计展望篇9

目前,转型期高等教育机类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开学初完成毕业设计双向选题,各指导教师对学生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和相关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开始做毕业设计。教学计划安排一个学期完成毕业设计,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找工作参加各类型招聘会,考研学生为研究生复试做准备等面临实际问题,真正用到做毕业设计时间很少,在短期内完成毕业设计只能是应付,东拼西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教师多是从学生到学校的过度,不是双师型教师,没有企业实战经历,对于企业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不够熟悉,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偏离实际。高校对教师科研考核要求比较高,教师忙于科研工作,毕业设计所带人数过多,对学生指导和管理甚少,学生本身的求知欲望不强,导致毕业设计只有临近答辩才开始做。受到时间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开始上网找“”来完成毕业设计。高校在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制度上只流于形式,没起到实际作用也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2转型期高校机类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毕业设计时间:转型期高校培养的目标是职业技能型人才,毕业设计完全不用到最后一个学期完成,有想法的学生大三可提前申请做毕业设计,学生提出毕业设计内容,教师对可行性和工作量把关,根据内容和学生探讨,师生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约束创新设计。毕业设计选题:目前毕设题目多雷同或沿用往届题目,设计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题目不能做到因人而异。转型期高校教师准备的题目应以工程实践型为主,理论型为辅,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选题。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来制定选题,为下一步深入开展研究奠定基础。指导教师选择:提前在单位实习的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聘请实习单位工程师或者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作为指导教师,设计内容为本单位的实际生产项目,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提升毕业设计的技术含量,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实际生产和创新设计接触,必将会更快的走向生产一线。但由于企业人员对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不清楚,学校可以针对企业配备校内专业教师完成辅助工作,这样既能把握好毕业设计的任务量和要求,又能与企业建立长期培养机制,同时弥补了专业教师带多名学生不足的问题。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环节直接明了的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以往答辩是对参加毕设所有学生进行答辩,每一个学生至少10分钟答辩时间。转型期高校应转变传统答辩思想,毕业设计成绩直接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给出答辩成绩。对于想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可以提出申请,统一组织答辩。但答辩上交资料应取消上交图纸和设计说明书,避免纸上谈兵,取而代之则是上交毕业设计完成的加工或者创新设计实物,教师针对所做实物进行答辩。

3结语

毕业设计展望篇10

本文针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研究,主要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期望差距出发,对浙江省部分高校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调研分析,找寻到主要差距。第一,职业社会地位方面。本文把就业岗位类型大致分为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和其他,经过对浙江省2015年各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得出希望进入金融行业就业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比例最高。本文分析原因认为,中国近几年来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不断增长,无论是中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都需要大量人才,金融行业招聘时对学历没有过高要求,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皆可,因此大学生认为进入金融业较好,社会认可度高,且掌握好金融方面知识,有利于自身理财与未来规划。第二,工资水平方面。大学生对薪水要求比较高,据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相比2014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今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2000元(1830元)而达到了5510元。用人单位第一个月发放薪金基本处于2000-3000元的水平,对个别高等学校如211、985类的毕业生薪金会更多一些,录用后用人单位会根据大学生对企业的贡献能力根据不同标准增加薪金。大学生刚就业的起薪和年终薪金存在一定差距,以每年薪金处于小幅度增长来估计,高校毕业生就业后至少需要3年才能较完全准确了解自己在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第三,社会保障方面。大学生根据自己权益是否得到保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在工作单位的去留。在各种保险中,大学生对企业提供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尤为关注。用人单位在各保险方面比较完善,但在权益方面会更多偏向于通过与员工私下协商解决,工会多为形同虚设。第四,发展空间方面。毕业生在岗位上未来的发展空间的大小反映了自身价值不断实现的程度,自身价值不断实现表明为企业贡献越多,当企业对员工的回报与员工的付出成正比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接近最优状态。发展空间主要包括晋升机会大小极其参考因素两方面。问卷结果表明,毕业生认为在企业里有晋升机会不仅依靠个人实力,还需要人际关系。

2研究设计

第一,科研方法。文献研究、抽样调研、咨询访谈是我们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质量等文献,发现大学生就业质量期望与用人单位就业质量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再进行抽样调研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就业质量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最后咨询相关专家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完善课题成果。第二,问卷设计。大学生就业质量差距主要体现大学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期望在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方面内容的差距,要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在本质与特点。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等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可比、独立、数据的可获得地选择通过就业状况、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等四个维度来调查和分析大学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期望的就业质量差距,从而来评价分析差距的弥合处。第三,数据的获取。本文的数据获取,主要通过对浙江省内高校2014届大四学生、毕业生以及浙江省内中小企业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纸质发放、电子邮件和当面询问等形式向在校生发放1000份,向毕业生发放1000份,向中小企业发放500份。最后回收问卷2322份,有效问卷2189份,其中在校生865份,毕业生870份,中小企业454份。

3研究结果

第一,职业社会地位对就业质量差距的影响。问卷根据就业的状态与情况,主要包括就业机会、企业规模、就业稳定性、就业公平度、任职匹配这五个就业状况指标进行问题设计。其中,就业机会包括就业难易程度和跳槽比例两方面,企业规模包括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两方面,就业稳定性主要指就业时间长短,就业公平度主要包括行业收入等。本文调查结果中,我们选取这一维度中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据调查显示,在跳槽比例上,27.6%的在校生选择会在就业之后跳槽(其中近12.3%的在校生认为自己在1年以内跳槽,49%的认为自己选择在1到3年以内跳槽,其余的人认为在3年以后跳槽),72.4%的在校生选择不会跳槽。而在毕业生中情况就有所变化,42.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后会跳槽(近两成的毕业生选择1年以内跳槽,近四成的毕业生选择在1到3年内跳槽,其余选择在3年以外跳槽)。毕业前与毕业后的跳槽意愿比例有明显增加,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质量有较大变化的认知。在企业规模(期望)上,在校生中57.4%的期望进入大型企业,32.3%的期望进入中小型企业,其余5.3%的在校生希望进入微型企业。而在毕业生中,12.2%的毕业生进入了大型企业,63.01%的毕业生进入了中小型企业,24.79%的进入了微型企业。但是,在调查中小企业的期望中,首先针对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上,20%的企业认为自己需要大学生,44%的企业认为非常需要大学生,20%的企业认为对大学生的需求一般,11%的企业认为自己不太需要大学生,还有2%左右的企业不需要大学生。其次,在面对大学生跳槽比例上,近98.67%的企业不希望大学生跳槽,其中大部分是反对大学生短时间内跳槽的。第二,薪金报酬对就业质量差距的影响。报酬主要包括第一年工资、增长情况和奖励情况等三方面内容。其中,第一年工资还有细分男女报酬差别一内容。本文调查结果中,我们选取这一维度中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在第一月工资上,53.1%的在校生希望第一月4000-5000元之间,30.2%的在校生希望第一月达到5000元以上,18%的在校生希望有3000-4000元。而在毕业生中,30.2%的毕业生第一月4000到5000元之间,37.9%的毕业生第一月工资在3000到4000元之间,8.6%的毕业生第一月在5000元以上,30.3%的毕业生第一月工资在2000到3000元之间。在中小企业期望看来,53.4%%的企业认为应该给平均大学生第一个月3000-4000元的工资,18.7%的企业认为应该给大学生第一个月4000-5000元的工资,9%的企业认为应该给大学生第一个月5000元以上的工资,其余18.9%的企业认为第一个月应该给2000-3000元的工资。从薪金报酬发现,大学生的期望和企业的期望相差不大,但现实中有多种原因会影响薪金报酬差距,需要再深入研究。第三,社会保护对就业质量差距的影响。社会保护主要包括保险、福利、工作时间等三方面内容。本文主要从保险和福利角度分析。在校生和毕业生中,近百分之百的人关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五险一金”问题。在企业期望来说,其中,89.98%的中小企业愿意完全给大学生缴纳五险一金,5.78%的企业认为五险一金由大学生自行缴纳,0.89%左右的企业并不愿意缴纳五险一金。第四,劳动关系对就业质量差距的影响。劳动关系主要包括维权难度、晋升机会和工会等三方面内容。本文主要从晋升机会角度分析。在晋升机会上,近80%的毕业生认为企业中晋升主要依附的是个人实力,65%的毕业生认为企业中晋升主要依附的是个人关系,56%的毕业生认为企业中晋升要看男女性别,34%的毕业生认为企业中机遇是晋升的重要因素。而在企业期望里,93.67%的中小企业认为企业中选拔任用主要靠的是个人实力,65%的企业认为个人交际很主要,67%的企业认为男女性别很重要,46%的企业认为机遇很重要。

4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