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利发展方向十篇水利发展方向十篇

水利发展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6:02

水利发展方向篇1

关键词:水利经济学水利工程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1、引言

水利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事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级别以及各地政府都下大力气开展本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并陆续建成了大量的各类水库、水渠、水闸以及提坝等等,真正的为各地区人民的生产安全以及供水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我国东川区为例,其于1969年11月开始建设、1975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团结渠。南起阿旺镇的老空洞,止于绿茂老村,全长41km,全线共有42个主闸、60个副闸、8个泄洪闸,设计引水流量为4m3/s。灌区覆盖17个村委会,灌溉面积3.4万亩,受益群众达12.5万人。团结渠运行至今已长达39年,为全区各行各业安全输送水资源60多亿立方米,对我区的工农业发展、经济稳定、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水利经济学也为我国各地的水利事业的工程勘测、施工、运行管理以及设计等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

2、水利经济学在我国近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开始引进了来自美国的效益费用比来对我国水电建设方案进行经济比较。而随着时间来到50年代后,我国又进一步的使用了苏联的抵偿年限法对水利工程方案进行经济方面的比较工作。而在1979年后,又进一步在原有基础上对世界各国合理友谊的方法以及理论进行逐步的吸收,同时在吸取外国先进理论的同时也良好的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的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水利经济体系,并在之后的1985以及1987年逐步颁布了《水利经济计算规范》以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文件,这部分文件都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评价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目前,我国的水利经济学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水利工程建设方案为主要重点,并逐渐关联到水利工程在不同地区以及国家发展方面的地位论证以及发展作用等领域之中,同时其也在我国水利经济学环境效益、建设经济以及水利建设方案的收费方法以及原则等等方面都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一套评价以及研究体系。

3、具有我国特色的水利经济学

由于我国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制度的特点,我国在发展水利经济学的过程中也一直坚持执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广泛的对各国几个眼中的合理部分进行广泛的汲取,同时结合我国现实的国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一种水利研究体制,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其是以我国的社会主义为主要的经济指导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具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情况,严格的尊重我国社会的供求以及价值规律。同时,其也良好的引进了外界存在的竞争机制,并且在良好按劳分配的前提下保证不同经济效益以及责任权利相结合。

第二,其有效的注重了我国水利工程的经济管理以及建设管理情况,并在非常注重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全方位的角度兼顾了我国环境、政治以及社会的多方面效果。

第三,其也在研究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并以尽可能增强资金本身流通周转的形式来减少资金的积压情况。

第四,其能够非常准确的对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费用以及所能获得的效益进行估算,并且能够对实际完工之前的投资情况以及项目建设完毕之后的运行维修费用进行估算。同时,其也能够将所获得的间接效益以及直接效益进行更为准确的估算,从而能够较为有效的避免其中存在的夸大、缩小以及重复等情况。

第五,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之前也应当能够经过其相应的财务分析以及经济分析来对其运作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对于非盈利的水利工程来说,其能够通过对项目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分析得出的结论作为各方对此方案进行取舍的重要依据。而由国家缴纳的税金以及国家对地区补贴的资金等也会作为公司内部的转账支付而不会被记入实际的效益以及费用之中。同时,在其对于效益以及费用计算的过程中也会仅仅使用影子工资以及影子价格等等,从而能够以此方式更好的对其真实的价值进行反映。

第六,其还采取了资金内部回收率以及效益费用比等等作为对水利工程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且以项目的投资利润率以及回收年限等等作为工程的辅助指标。

第七,其还对其中的财务分析成果以及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以此种方式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价格以及工期等方面因素的错误估计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八,对于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来说,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更为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投资分摊,并能够通过适当的协商来对其中的目标分摊比例进行确定。

第九,对于使用更为良好的技术研究领域、综合利用水利工程以及地区水资源开发项目来说,则应当能够进一步的铨叙更好的组合方式以及更好的运行方式等等来获取最好的效果。

第十,对于不同水利工程提供的服务以及产品来说,则应当在对成本进行良好核算的基础上对于其中的公平原则以及支付能力进行更为细致的考虑,并根据收益情况向对象明确的收取相关的费用。

4、水利经济学未来的研究重点以及发展方向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实际以及研究的更为深入,使得水利经济学目前已经逐步演化为了灌溉经济学以及水利规划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分支。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还会在未来不断的衍生出水利经一个管理经济学、水利发电经济学、水库移民经济学以及防洪经济学等更多的学科分支。而在未来的时间内,我国的水利经济学也会严格跟随我国的社会主义特点,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水利建设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目标,使得水利事业的资金以及性质使用、社会影子价格以及折现率、工区管理等等领域能够得到更好的研究管理,并在更为先进计量方式的基础上保证其严格性。而要想真正的干好此项工程,可靠以及充分的数据则是对不同效益进行合理计算的重要基础,而在今后的时间中也需要进一步的通过更为扎实的基层统计工作、更为深入的调查以及更为严谨的观测试验等方式来更好的为我国未来的水利工程积累更为科学有据的数据,并以这部分数据为基础在未来拟定一个更为长期的规划,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实现。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水利经济学在水利工程管理以及建设方面的应用已经愈发重要,而对于其基本的理论情况来说也在未来的水利水电工程中会获得更为广泛的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应当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更好的加以学习,联系实际,从而以良好水利经济学的学习研究来为我国的水利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焱华,许田柱.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研究[J].人民长江.2010(10):100-103.

[2]常水明.可持续节水农业是发展民生水利的理性选择[J].水利发展研究.2010(04):61-64.

水利发展方向篇2

[关键词]水利;体系建设;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1-

1.利现代化内涵与特征分析

1.1现代化概念与内涵

1951年6月,美国《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学术会议,与会者首次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现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一种衡量和认定,反映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区域或范畴内,社会经济及其相关领域所达到的相当先进的发展水平。因自然历史及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不一样,不同国家和区域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和战略选择。我国始终坚持现代化进程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在一起,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2水利现代化内涵辨析

水利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体现在思想观念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技术手段现代化和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四个方面。在治水理念上突出现代化导向,在基础设施上构建高标准的现代化工程体系,在技术手段上体现科技先进性,在管理手段上体现现代管理水平,在公共服务上体现以人为本、利民惠民的要求。

水利现代化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目标。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志着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和变革。水利现代化要求在21世纪中叶我国水利事业及其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水利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富裕、生活环境更加安全舒适。

1.3水利现代化特征分析

水利现代化具有发展阶段的特征,富于时代特色。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标准也会不同,必须以动态发展的观点进行水利现代化建设,认清方向,选准目标,立足长远,提出对应措施。

水利现代化具有空间差异的特征,富于地域特色。我国地域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对水利现代化发展需求、目标和任务以及可以提供的保障条件不尽相同。应因地而异制定不同的水利现代化策略目标,推行因地制宜、东中西协调、南北总揽的原则。

水利现代化具有全面统筹的特征,富于综合性特点。水利现代化要求从水利的各个方面统筹规划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要求建成较为完善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要求建成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系统,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等。

2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方向与实现途径

2.1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

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各流域及相关水利部门不断总结治水经验和教训,加大投资,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防洪能力有所增强;城乡供水设施显著改善,供水能力明显提高,节约用水取得一定成效;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用水,水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等。(2)21世纪初,利部开始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倡导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并积极研究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具体措施与有效途径。2003年《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报告》首次提出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推进水利现代化的构想。(3)2011年以来,水利部启动我国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正式印发《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召开了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座谈会,组织编制了湖北省境内的汉江流域,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以及北京和苏州、无锡、大连、青岛、宁波、绍兴、中山等8个城市的水利现代化规划,开启了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2中国水利现代化需求

水利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利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辅相成。水利现代化助推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和基础支撑;同时水利现代化也需要资金、政策的保障和合理的水利投入机制,以保障促进水利现代化实施。

水利现代化是我国水利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现状水利发展中仍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具有很大的改革发展空间;基本国情和水情决定了我国治水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必须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把水利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战略重点。

2.3中国水利现代化基本目标

至2020年左右,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要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1)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2)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体系: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3)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4)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各区域的水利现代化规划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整合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理念,进一步推动水利科学发展。

2.4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策略

从流域、省区和城市三个层面出发,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任务、途径和策略。

2.4.1流域层面

不断创新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从服务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区域间关系,统筹安排全流域防洪抗旱、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河流健康和生态安全等各项任务,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明晰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责权,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能力建设和技术保障。

2.4.2省区层面

立足于本地区发展布局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现代水利的发展思路,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能力,彰显水景观和水文化特色,加快建设更高标准的流域和区域水利保障工程体系,加快实施农村水利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利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集成改造,创新现代水利的发展体制机制,提高水利行业科学治水、依法治水水平,强化水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2.4.3城市层面

结合各自城市发展特点,紧紧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统筹城乡水利发展,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提高水利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创造舒适宜居的城市水环境。加强城市防洪排涝等薄弱环节建设,强化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提高城市供水保障程度,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水利信息化体系。

水利发展方向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 基础设施 新思路

当前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要围绕一条主线,坚持五项原则,健全五大体系,落实八项措施。

一、围绕一条主线

以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为主线。农田水利建设是以改善人们生存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为目的,以治水为中心的国土综合整治活动。现代新型农田水利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运用综合手段,使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现代,是指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新型,是指其以正确处理人水关系的辩证博弈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水问题的资源水利观为指导。

二、坚持五项原则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防止人对水的伤害,当前主要是防止人对水的伤害。不仅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2.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水利要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当前主要是从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出发,量水求发展。变以水资源需求主导供给为以水资源供给主导需求,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经济结构,确定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

3.农村与城市、工业互补共进

农村特别是郊区要自觉当好城市、工业的水源地,农田水利建设要越来越多地搞一些恢复自然生态、涵养保护水资源和生态水环境的项目。城市、工业要自觉做好培植农业的工作,建立对农业的补偿机制,以城补乡、以工补农,形成城乡一体、良性互动、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

4.现实利益与根本利益内在统一

农田水利建设要适应社会进步,逐步从以重利益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型水利,转变为以重公益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水利。在一定时期内,农田水利建设仍要突出经济效益,以与“三农”问题关系重大、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重点。从长远来看,农田水利建设的公益性质将越来越明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成为主导,农田水利建设也将最终成为国土整治、生态与环境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5.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

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把农田水利建设包揽下来,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农民的力量搞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使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

三、健全五大体系

健全完善真正体现农田水利特色的工程体系:一是以大中型河道、水库、调水工程和重要湖泊、湿地为主构成的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二是以沿海防潮堤、防潮涵闸为主构成的沿海防风暴潮体系,三是以小微型河、沟、库、塘、泉、窖、井、渠为主构成的田间灌排体系,四是以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区段计量、农业“三灌”为主构成的节水增效体系,五是以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回灌补源工程、湿地、绿地为主构成的水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

四、落实八项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思想认识,全民是基础,领导是关键。要把农田水利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研究,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变“大灾大干、小灾小干、无灾不干”为“有灾无灾一样干”;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要使社会各界和公众不断了解水资源家底,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防洪减灾意识,转变落后的用水观念和用水习惯;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好经验,加强舆论监督,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应建立各级目标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将工作任务层层落到实处,将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作为各级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是部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很多,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三是转变组织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学会转变角色。

3.实行分类指导,推广新典型,探索新路子

一是根据地区差异,确定主攻方向。山东省多年来形成的三大区域的治水路子被实践证明是符合当地实际的,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并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完善。二是根据“先急后缓、长短结合”的原则,确定工程重点。三是根据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定工程布局。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田水利建设在布局上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的前提下,按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来考虑。

4.坚持依法治水,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

在认真贯彻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加强配套法规政策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和打击农村水事违法案件,规范水事活动,保障水事秩序。依法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分级负担、受益负担、分级管理、收益补偿等政策,划分事权,明确责任。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5.拓宽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总量

适应新形势要求,走社会化办水利的路子,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一是按照公益性的事情政府办的原则,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二是按照生产性的事情农民办的原则,由农民根据生产需要自主决定水利设施投入的力度。三是按照效益性的事情社会办的原则,积极探索用市场的办法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6.深化水利改革,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坚持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建设,强化水利行业管理职能。按照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协同作用的改革思路,调整提高城市工业水价。农业水价的改革要按照成本核算、群众负担、财政补助的原则,计算包括工程折旧、管理、运行、维修等费用在内的供水价格,向用水户收取一定的水费,不足部分按照工程的管理权限,由同级财政承担。

7.依靠科学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继续实施“科教兴水”战略,下大气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措施:一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决策,把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二是加快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步伐。积极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水土保持、节约用水、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利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三是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力度。以节水技术、施工技术的开发推广为重点,加大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采用信息化技术和先进设备改进水资源管理手段。

8.坚持建管并重,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管理、良性循环。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明确管理主体。要改变过去想管的管不了、该管的管不好的局面,政府该管的一定要管到管住,不该管的一定要放开放活,划分事权,明确权责。

水利发展方向篇4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1自然地理概况

庄浪县位于六盘山西麓,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总面积1553.14km2。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介于

1400~2857m之间。区域内丘陵沟壑和土石山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5.30%,河谷川台地仅占总面积的4.70%。全县共辖18个乡(镇)432个村,总人口43.27万人,共有耕地面积6.11万hm2,其中灌溉面积0.59万hm2。县内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2水资源利用评价

2.1水资源数量庄浪县入境水流入的河流有水洛河、庄浪河和葫芦河。依据《庄浪县水利规划(1998-2005-2010年)》(以下简称水利规划)水资源测算结果,各河流的成果如表1。由表1可看出,多年平均总入境水量为15259万m3,主要以葫芦河为主,为14295万m3,约占总入境水量的94%,水洛河和庄浪河964万m3,仅占总量的6%。

自产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Cv值为0.22。降水一部分在山区汇集成径流,通过沟谷直接汇入河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多以泉水形式复出地面。因此河川径流与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按降雨量的分布,总体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经过径流计算,自产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为9645万m3,其中葫芦河1171万m3,庄浪河818万m3,水洛河7197万m3,其它河流及沟道459万m3。

地下水资源分山区和河谷川区地下水两部分,其中山区部分主要由降水入渗补给,川区部分由降水、侧向补给、渠系回归水和田间渗漏综合补给。地下水资源计算中山区部分因与地表水重复,利用意义不大,因此未作详细计算,经测算,地下水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为2310万m3,其中黄土丘陵区1337万m3,基岩山区973万m3。

综上所述,全县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5259万m3,自产地表水量9645万m3,合计地表水资源量为24903万m3,详见表2。其中可利用水资源量6500万m3,约占自资产地表水资源总量的70%左右。通过省水电设计院对全县26条有常流水沟道的调查结果可知,所有地表水水质良好,矿化度在0.25~1g/l之间。

2.2水资源分布特点

县内河流均属渭河水系,主要有一级支流葫芦河,二级支流庄浪河,三级支流水洛河三条河流。三条河流为河谷川台区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河川径流主要为降水补给,融雪补给较少,整体表现出四个阶段性特征:即4~6月和11月为平水期,主要依靠冰雪融水或两岸消冰水补给,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20.40%;7~11月为夏秋洪水期,主要由降水补给,径流量约占全年总量的62.60%;12月~次年3月为冬季枯水期,主要是地下水补给径流形成基流,径流量约占全年总量的17%。因此河川径流与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随着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山区多、川区少,深夏秋季多、仲春冬季少的特点,致使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特别突出。

2.3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4项,分别是:①水库4座,总库容1183.20万m3,兴利库容833.90万m3;②千亩以上独立引水渠道13条,干、支渠总长190.01km;③提灌站25处,机组32台(套),总装机容量564kw;④机电井36眼;⑤规模型农村人饮工程6处,累计解决了21.50万人的饮水困难,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总有效灌溉面积0.59万hm2,2006年实灌面积0.37hm2。全县大部分蓄、引水工程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年久失修,渠道渗漏损失大、输水能力极差,加之田间配套工程标准低,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52。

2.4现状需水量

农业按现状川水地总有效灌溉面积计算需水量,而其它耕地均属“雨养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未计算在内,结果见表3;城乡人民生活需水量包括工程集中供水和自备水源井取水两部分用水量,计算结果见表4;工业用水按平均每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计算,2006年工业总产值为17544万元,用水定额为158m3/万元,则工业需水量为277万m3。由此可知,全县2006年现状总需水量为6254万m3,占自产地表水资源量的64.80%。其中农业需水量5010万m3,占总需水量的80.10%;生活需水量967万m,占总需水量的15.50%;工业需水量277万m3,占总需水量的4.40%。

说明: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2

表4庄浪县2006年城乡生活需水量计算表

2.5现状供水量

庄浪县2006年实际供水总量为3788万m3,占需水量的60%,其中:①农业供水量2668万m3,缺水量2342万m3,缺水程度达46.70%,而且多为季节性缺水;②城乡生活供水量870万m3,缺水量97万m3,缺水程度10%,基本能满足生活用水需求;③工业用水量250万m3,缺水量27万m3,缺水程度9.70%,能满足工业用水需求,具体详见表5。

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1区域性缺水,整体用水效率低庄浪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13.70mm,有记录以来最大时达到753.30mm(1964年),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特别是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6.60%,因此冬、春季成为全县区域水资源供需紧张的主要时段,农业和农村缺水十分严重,而且全县整体节水意识淡薄,用水效率低。

3.2降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利用率低庄浪县属半湿润半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8.264亿m3,人均2100m3,亩均800m3左右,人均与亩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年际变化大,而且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将近6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作物生长期利用仅占21%,降水利用率极低;地域分配也不均匀,东部山区降水量大,西部黄土丘陵区降水量少。

3.3水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上,长期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紊乱局面,没有建立起一个高效合理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在管理方法和技术上,手段传统落后,现代管理方法和科技应用较少,水资源信息获取、水文测报、用水决策和调度指挥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在水利工程的管理和运行上,尚未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和总量控制的定额管理体制,水利工程没有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水资源没有优化配置。

3.4农业节水水平不高,水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缺水十分严重,灌溉形式仍以大水漫灌为主,致使大量水资源被浪费,利用率低,而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面积太少。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发展节灌面积0.06万hm2,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0.30%。

4水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庄浪县要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缓解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开源与节流并举,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之路,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需要。

4.1开源方面量力而行建设一批骨干控制性水源调蓄工程。这些工程项目所需投资额大,在短期内争取国家投资建设不现实,而庄浪县又属国扶贫困县,依靠本县财力建设也不可能,只能通过拓宽水利工程投(融)资渠道,也就是说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一部分,地方财政自筹一些,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部分外资,受益区群众集资和义务投工投劳等“四轮驱动”筹集建设资金,量力而行建设一些水源调蓄工程,并在建后管理上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主要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管理形式,从而缓解农业用水季节性缺水问题。

大力发展山地梯田集雨节灌农业。庄浪县是水利部命名的我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共有山地梯田5.52万hm2,均属雨养农业,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窖灌农业,山区群众积累了丰富的集雨水窖建设经验,加之建水窖投入少,只要补助群众建窖所需水泥,群众就能自愿投工投劳、自筹砂石料建水窖,因此可大力发展山地梯田集雨窖灌农业,从而提高梯田农作物产量。

4.2节流方面

农业节水:一是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善农业用水结构,达到合理配置水资源,降低农业用水“卡脖子”旱的程度;二是全面发展常规节水灌溉技术,适当发展高新节水技术,在短期内要提高田间工程配套率,减少渠道输水损失,大幅度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大面积推广低压管灌、喷灌及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因财力有限,这些目标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结合庄浪县情、水情,只能是全面推广地膜栽培保墒和沟畦灌技术,川水地全部实现园田化,彻底消除大水漫灌现象,以此提高田间水利用率,降低毛灌溉定额。

生活节水:主要通过逐步提高供水价格,建立合理的水价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使城乡人民自觉、自愿节水,也就是供水价格上去了,而实际用水量就会降下来,因为老百姓都会算经济帐,他们对比后就会自觉更换、安装节水器具,而这要比依靠行政手段推动生活节水效果要好得多。

工业节水:可以通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鼓励企业采用中水回用技术,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尽量限制高污染、高耗水、低产出型工业的发展,这只能依靠当地政府采用强制手段对这些企业下狠心关(停),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浪费甚至污染我们宝贵的水资源。

水利发展方向篇5

我省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的水工程大部分是全省的骨干水利工程,承担着十分繁重的防汛防旱任务。由于我省又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匀,水资源南丰北枯,淮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洪水、干旱、水环境恶化三大矛盾已成为制约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强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水;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当前的主要任务。

⒈水行政执法现状

⑴水行政执法队伍情况

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以苏编(1996)46号文同意在省江都、三河闸、灌溉总渠、淮沭新河、骆运、秦淮河六个水利工程管理处分别建立省水政监察总队江都、三河闸、灌溉总渠、淮沭新河、骆运、秦淮河支队作为水政监察总队的派出机构,所需三十六名事业编制(每个支队均为六名编制)均从水利工程管理处现有总编制内调制解决,随后省太湖地区水利工程管理处、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陆续成立了水政支队。

以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为例,自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以后,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设置了水政科,1996年根据水利部《水政监察组织暨工作章程(试行)》成立了江苏省水政监察总队江都支队(以下简称江都支队),支队和水政科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下设引江大队、万福大队、邵仙大队、宜陵大队。(见图1)

江都支队成立以来,在省水政监察总队的领导下,本着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的目标,围绕“八化”即执法队伍专职化,执法管理目标化,执法行为合法化,执法文书标准化,考核培训制度化,执法统计规范化,执法装备系列化,检查监督经常化,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重点狠抓了执法文书标准化和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

图1:省水政监察总队江都支队编制框图

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20__年以来江都支队继续深化“八化”内涵,外延“八化”内容,同时开展创“三优”(优质管理、优良作风、优美形象)争“五好”(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好、奉献精神好、廉洁自律好、依法行政好)活动,推行水行政执法公示制,有力保证水政监察队伍健康发展。

⑵执法主体资格

水行政管理是政府对水事活动实施的行政管理,各级水利部门是水行政执法主体。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是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来源于法律法规授权和省水利厅授权。通过不同形式授权(见表-1),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处于1997年取得水行政执法合法的主体资格。

表-1水政执法授权情况表

序号

授权时间(年)

授权性质

授权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

1

1989

委托授权

《关于明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厅属水利工程管理处行使部分水行政职权的通知》

2

1994

法规授权

《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第10条第3款

3

1994

省厅重新授权

《省水利厅关于授予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处部分水行政管理职能的通知》

4

1996

规章授权

《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第8条第3款

5

1997

法规授予水行政处罚权

《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第30条第3项第2款

⑶建立并落实了水行政执法公示制、责任制

江都支队在处区显要位置设置了公示栏,将水政监察员、文明服务承诺、文明用语的内容公布于众,接收社会监督,聘请行风监督员,征求行风建设意见和建议。

江都支队和各大队签订了水行政执法责任状,各大队与每名水政监察员签订水行政执法巡查责任状,贯彻执行各项水行政执法的规章制度。

⑷加强水行政执法保障

江都支队和各大队的执法经费、车辆、通讯、办公条件等都不断得到了改善,购置了水行政执法车,落实了通讯经费,为保障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为全体水政监察员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职称问题也得以解决,根据苏水人[20__]28号文通知精神将从事水政监察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列入《江苏省水利工程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中生产运行评审范围。

⑸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根据近12年的水事违法案件统计表明(见表—2),自1988年《水法》颁布实施至20__年底,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共发生水事违法案件376件,其中水工程案342件,河道案29件,水资源案1件,其它案5件,由此可见,水工程案是水管单位发案率最高的,占各类水事违法案件发生总数的91,根据统计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事违法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结案率明显提高,主要是因为:①点面结合、深入持久地宣传水法规。宣传形式多样,做到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通过广泛宣传水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知法、守法、懂法,爱护水、水域、水工程,营造一个良好的水工程管理环境。②制定了《水政监察员巡查制度实施办法》,日常巡查不间断,落实“四定”,认真做好水行政执法巡查工作,将水事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四定”即定责任、定内容、定方案、定制度。定责任,根据省水政监察总队制定的《水行政执法巡查制度》结合江都支队实际,本着“谁巡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属地包干负责制。定内容,执法巡查,查什么,要求各大队按《水法》和《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有关内容进行巡查,规定一看现场,二查制度和执行情况,三查行为规范和纪律,四查

表-2历年水事违法案件统计

登记和备查材料,五查巡查报告制度执行情况。定方案,执法巡查方案包括巡查的方式、线路的设计、观察点的布置、巡查周期的掌握及处置方式,巡查周期及方式可分为:日巡查、月巡查、年巡查、汛前、汛后大检查、抽查等。日巡查--每日一次,由水政监察员分片包干,并对可能发生的违章苗头的地段,组织现场守卫;月核查--支队在月底、月初对各大队上报的执法统计月报进行现场核实;年互查--支队在年底组织各大队集中互查,作为年中评比资料;汛前汛后大检查--支队联合防办、工管等单位进行;抽查--根据情况支队直接抽查或邀请水政监察员派员参加。定制度,对执法巡查工作,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制定的制度有《水行政执法巡查制度》、《水行政执法督查办法》、《巡查登记和备查制度》、《巡查报告制度》、《重大水事案件申报制度》、《巡查方案》等,保证执法巡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⒉行政事业性规费征收稳中有升

行政事业性规费征收是水政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水政监察员应认真履行执法、收费、管理的统一职能,不失时机地抓住各种机遇收取规费,并通过收费来体现水行政管理,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政支队规费征收出现多少不一的现象,这与各水工程所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要做到收齐、收足、收好行政性规费,就必须首先做到对所有占用水工程情况清楚,对占用河道堤防工程的行为,以江都支队为例基本能做到按程序审批发证,有占用必按规定收取规费,有占用必进行依法管理。同时做好登记建档,做到“四个一”管理,即所有占用一律实现“一表、一证、一图、一照”,以保证行政事业性规费不乱收、不漏收、不少收。并将收费许可证、收费标准全部透明公开,主动接收缴费人的监督和社会监督。

⒊参与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是水政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苏水政〔1994〕30文《关于授予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处部分水行政管理职能的通知》第二条,省属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取水许可登记、予申请、申请、审批和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工作,限额以上的取水提出初审意见核转省厅审批,并对管理范围内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措施和水质监测、水资源保护等实施监督管理。

二、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政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重建轻管现象仍然存在。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40多年来,我省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形成了数百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在抗御自然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机制不活,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一些领导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的思想意识不够,重建轻管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责任问题,不同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不平衡。特别是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批执行较差,在省属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擅自从事水事违章违法的行为时有发生。这类问题主要有二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地方重点工程或为重点工程服务的建设项目自居,当水政执法人员巡查发现并予以制止或责令停工后,当事人拒不执行;进入立案查处阶段,当事人又托有关部门说情,干预水事案件查处,人为增加案件查办的难度。二是当事人已取得有关部门对项目的相关手续,但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从事开发建设项目。

三是执法人员素质问题。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政执法人员偏少,且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目前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政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偏低,接受系统专业知识学习的人员少,尤其缺法律知识专业人才,对执法程序不熟悉,对调查取证技术不掌握,对法律文书运用不规范,对水政档案管理不科学,执法力度不到位。

四是考评问题。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的标准、以及处理方法等不统一,评议考核缺乏长效的奖惩机制。

三、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政发展方向

1.更新观念,明确水政工作思路。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推进依法行政之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为中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政工作思路要实现从单纯重视行业管理向既重视行业管理又以促进政策法规与水利改革发展为切入点,以推进全面依法行政,探索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2.建设队伍,健全水政网络。一是结合水利改革,自上而下建立水政网络,达到组织设置规范化、合法化、程序化,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人尽其职;二是依据水政工作是一种行政管理行为,按执法权限划分,水行政执法队伍应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内设机构,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全额财政拔款,独立动作。执法队伍的装备、所需办案经费、宣传经费以及解决水事纠纷经费,工作人员津贴、人身安全保险、业务培训等费用应从各级财政安排的水利等事业费或收取的水行政规费中列支。收取的水资源费等水行政规费相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内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三是推行学习培训制、巡查负责制、公示制、承诺制和考核评议制。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执法网络,发挥水政监督检查综合职能。

水利发展方向篇6

关键词:涉水经济水利经营主要障碍方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1涉水经济的理论辨析

从经济学导向的经济存量要素分析,涉水经济包括水利综合经营、水利经营、水利经济、水资源经济。从经济学导向的投入产出要素分析,涉水经济要素具有明确的内容规定性。

1.1水利综合经营

经营的是无差异的“同一化”的劳动投入,即货币化投入,其直接依托的主体是市场经营,其经营目标是资本的增值与获利。所包含的“水利”含义实质是从水利事业中分离出来的资本“同一化”的无差异的经营行为。

1.2水利经营

经营的是水利资本,即投入用于特定水利事业的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所表现的资源份额。以水利事业发展为主体,其经营目标取决于水利事业内在潜质所规定的目标。所包含的“水利”含义体现了水利部门(非水利行业)的门类分工,实质是水利资金运动所体现的职能分工。也可以解释为,是水利部门依托水利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面向市场,体现水利行业特色所进行的营销活动。包括水利勘测、水利规划、水利设计、水利施工、水利咨询、涉水开发等水利活动的经济行为。

1.3水利经济

经营的是水资源量(或水能储量),即水利事业主体依托资本资源和资产资源,作用于水资源自然过程所付出的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经济价值,而非经营性资本的增值行为,其经营的目标,实质上是水利事业内在潜质具体化导向的某些目标行为,包括洪涝灾害、水土保持、干旱缺水、水环境保护、水工程供水、饮用水卫生、公益性水工程管理等水利活动的经济行为。

1.4水资源经济

实质是水资源实行国家所有并构建具体管理行为的一个经济度量,其“经营”的结果是水资源费等形式的规费征收。这一“经营”活动的起点是水资源自然属性表现的国家资源性质,终点是水资源规费征收,过程是实施单一的行政性授权管理。

上述涉水经济的理论辨析结合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表现为水利事业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变化。水利事业管理表现为从计划体系向市场体系的层次变化,与之相匹配的依次是:水资源经济水利经济水利经营水利综合经营,运行模式依次是:行政事业性征收水利服务性收费水市场经营社会性市场经营。制度变迁与模式适应关系如图所示。

这里所界定的涉水经济的理论辨析,与水行政管理层的解释是有差别的。管理层的主流解释一般是以投资渠道和依水经营作出描述的,如以水为载体的经营称为水利经济,以国家主导水利投资形成的产业称为水利产业等。与涉水经济的主流学术解释也是有差别的。如水利涉及的经济产出以水利产业进行描述,水利的市场经营以综合经营进行定位等。

主流管理层的解释更多地是立足或关注水利部门的发展和国家投资政策的支持,而主流学术层的解释更多的是立足或关注水利行业的实际和水资源利用的状况,将治水的经济手段与行业经营加以区分。

2水利经营的理念创新

针对涉水经济的制度变迁与模式适应作出解释,是试图从现实环境下涉水经济运行的质态作出归纳,以求更直接、更全面、更具指导性的诠释水利经营的个性特征,从而实现理念创新。

2.1政策支持创新

从水利经营承担的实际“税负”分析,与社会性经营部门共处一个税收体系中,税种单一,税率较高,没有体现水利专业化经营的差别,必然导致“税负”过重,影响水利经营综合效益的发挥。通过对水利经营性质和特点的合理界定,实现水利经营投入要素的量化,通过对水利经营和产出效益作出定量评估或评价,从而利于国家出台水利经营及产业政策,合理确定“税负”水平,引导、扶持水利经营的发展,从而优化水利部门职能。

2.2方向引导创新

方向的选择是实践重于理论的选择,全国水利经营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完全一致的方向。我国水利经营许多共性做法,往往是互相借鉴,共同走错方向,其结果必然是帕累托效益最低。随着水利部门职能的多元化,理顺水利经营发展方向势在必行。这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也需要水利部门的积极规范。表现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区域水利工作的实际,理顺发展思路,突出优势,实现水利经营的方向突破。

2.3.机制实现创新

水利事业的综合性特点,决定水利经营滞后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表现在机制方面,缺乏系统的设计路径和目标选择,特别是随着民生水利、和谐水利等水利发展体系的构建,水利事业的发展目标在转移,重点也更加突出,其面对的现实是,首先被弱化的往往是经济机制,在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的选择中往往顾此失彼,短期行为较强,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因此,理顺和创新水利经营机制已成必然趋势。

3发展水利经营的主要障碍

结合我国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和水利经营发展的实际进行分析,其主要障碍表现在:

3.1发展方向缺乏连续性

主要来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水利事业是国家举办的公益性事业的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特点,在客观上更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对重点公益性项目的加大投入。但由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水利多数项目却是在分级财政体制下进行的,由于来自两个方向的利益关系(地方横向建设项目的博弈关系、国家与地方分摊投资的博弈关系),致使以投资规模导向的水利经营存量不足,结果是片面强调市场化融资,最终形成认识上的误区,水利经营的资产链节往往在调整发展方向时断开,可持续发展的资产效应解体,结果又在走不出误区中试图寻找改革的路径,最终陷于低效和两难(公益性水利工程融资难、提高水利经营绩效难)的困境。

3.2市场关系呈现单一性

由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不可分性,利用属性的多目标性,利益承载属性的区域显性,分级投资体系的责任博弈性,最终形成水利部门较之其他行业(或基础产业部门)具有更明显的自闭性,而用于水利经营的人才资本因素、经营性资源因素等又不具有行业独占性,使水利经营处在一个封闭的准市场体系中运行,加之来自社会性市场的竞争,最终形成的市场关系仅仅是依托准市场体制下(具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经济利益分配,水利经营的多元化市场关系无法形成而趋于单一。

3.3经营实体不平衡性

水利经营的实际内涵包括水利事业的多个方面,在实践中,往往融入水利事业管理的公益性职能。因此,水利经营就不可避免地受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和投资方向的影响,在“重骨干、轻配套”的投资框架下,特大型或大中型水利经营实体能在一个区域内整合出一个市场,实行经营性资源的区域(或垂直管理系统)内循环,而相对弱势的中小型水利经营实体,由于市场渗透能力较弱,往往是在低效的“手工作坊”中经营,且常常受“重政绩,轻经营”的执政理念影响,导致水利经营实体具有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性。

3.4资产流失(闲置)潜在性

水利经营的资产流失主要来自于水利事业单位的转制改企或民营化过程,在实施这一政策时,由于要兼顾民营资产的置换,必须剥离部分水利国有资产,以保证适当的资产规模便于民营资本置换,其结果是部分优质资产退出水利部门而造成占有权的流失,其次是低估低售造成所有权的直接流失。水利资产闲置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开发资本不足的暂时闲置,二是发展方向性调整造成的功能性闲置。闲置资产的运营结果往往是被低价处置,从而又造成水利国有资产的再流失。

4发展水利经营的方向对策

水利经营的方向性对策,必然围绕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和实体的微观经营管理两个层面协调推进,其核心是立足区域,突出特色,培优做强,持续发展。

4.1创新水利经营机制方向

管理靠体制,经营靠机制。由于水利经营机制直接反映了水利经营这个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规定了微观经营与管理的方向。所以说经营要靠机制。立足实践,创新水利经营机制的方向必须体现以下对策导向:

一是突出水利特色,以水利文化(物质和精神的积累)统筹水利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将资产与资源融合为一体。。

二是利益驱动机制必须自始至终体现自我约束机制实现方式的要求,将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有机结合。

三是市场引导机制必须反映水利经营的内在要求。将水利经营行为、制度创新环节融入市场体系中,通过规范水利经营行为,实现与水利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衔接。

4.2创新水利经营投资方向

重在凝练投资理念,拓宽投融资渠道。重点围绕以下对策依层次推进:

基础层次是盘活存量资产,以增量投资带动存量增长,实现资产量质两个方向的优化,其关键措施在于:依据现行资产政策,量化资产存量。

过渡层次是“联姻嫁接”,以有限投资撬开无限市场,依托市场实现双赢。其关键措施在于:确立联姻为嫁接服务的理念,与阳光产业“联姻”,便于早“嫁接”,有效“嫁接”。

发展层次是避开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回归水利行业本位。其关键措施在于:发挥水利行业的竞争优势,形成水利特色,构建水利经营规模链。

最高层次是放大水价值,拓展投资方向,在培育特色市场中增值无形资产。关键措施在于:创新水利经营理念,重视推销水利文化,最终融入开放性市场体系中。

4.3创新水利经营产业方向

其核心在于:一是传统水利产业要做强,优势产业要做大。二是新兴产业要做优,夕阳产业要及早调整。三是综合经营模式要实现尽快转制,依靠特色的专业市场挤占社会性开放市场。

4.4创新水利经营的积累和分配方向

积累是经营的必然结果,是持续发展的资本支撑。积累存在适度问题,水利经营的积累规模最终要能够实现“小资本撬动大资本”的持续发展要求。同时积累的增长要体现高薪“留才”的发展战略,留足人才发展基金。分配与积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处理得当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合理的分配规模必须能正确处理好影响水利经营的三个结合,一是分配个体与群体的结合。二是分配方式与贡献方式的结合。三是按劳分配与公平分配的结合。

4.5创新水利经营的“卡特尔”方向

《反垄断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以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水利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水利经营具有“专营”的性质,创新水利经营的“卡特尔”方向是有法律依据的。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卡特尔”导向的目标之一是依靠效率来获利。现实经济发展也表明:垄断并不保护落后,相反,恰恰是垄断企业以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及时打压潜在竞争者,从而避免由于竞争带来的损失和浪费。

水利经营“卡特尔”方向的递进层次为:水利专业技术垄断水利专业市场垄断水土资源条件垄断国家水利政策垄断流域、区域相结合垄断。

针对我国水利经营的方向对策和水利经营的实际,结论性地归纳为一个方向:提高资本效率,实施资源资产化重组。这是我国水利经营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5结论

水利经营,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市场经济体制导向的必然结果。水利部门如何在和谐水利、民生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的新一轮构架中有效推进水利经营,确定水利经营的发展方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导向实践的现实问题。理论导向是必须立足改革与发展,克服政策与制度障碍,理顺行政与市场关系,着力创新水利经营的管理体制。现实导向是必须立足市场,发挥行业优势,盘活资本与资源性资产,着力构建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水利经营运行机制。这既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发展水利经营的现实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淑华.浅谈水的管理体制改革[J].水利发展研究,2008(3):31-33.

[2].刘峰.改革中央水利经营性国有资产治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9(20):57-59.

[3].戴伟如.利用水务体制优势发展水利经营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水利,2005(2):38-40.

[4].崔延松.创新中小城市水利市场化机制[J].水利发展研究,2009,4(1):29-31.

水利发展方向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 资源水利 合理开发利用 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利发展方向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 资源水利 合理开发利用 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

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j].水利经济,1999,(04).

[2]陈树林.做好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工作[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

水利发展方向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 资源水利 合理开发利用 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

[1] [2] 

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水利发展方向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型;资源型;转变;策略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社会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展。以往的工程型水利资源开发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水利资源的开发方式进行转变。在对水资源问题进行重视时,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治理、利用、节约、配置以及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使其能够很好的促进水利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一、工程型水利和资源型水利的不同点

1.工程型水利

工程型水利,主要注重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从大自然中将需要的水资源进行获取。其主要具有三个特点:

(1)所获取的水资源能够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足够的保障,并且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现象,给水资源带来了严重的浪费。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

(2)人们存在错误的意识,以为只要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就能够解决水害问题,进而导致给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与水利相关的教育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部门,只注重管理水利工程的修建工作,没有引起对资源水利工程的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视。

2.资源型水利

(1)资源型水利工程,在对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了解的前提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并且为水利部门制定出具有经济性、合理性、科学性的水利工程方案,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水资源进行节约和保护,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资源型水利主要注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查、分析、科学的开发、保护以及节约等工作,进而来有效的对水资源的分配与污染问题进行解决。

(3)在资源型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工程型水利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在对工程型水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其建设的是否科学合理进行研究,最终以发挥出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目的。

二、工程型水利和资源型水利之间存在的联系

从理论上来说,工程型水利和资源型水利不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中,但是其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具有独立性和排斥性。为了促进工程型水利朝资源型水利的方向发展,需要将工程型水利作为发展的基础。

从性质上来说,工程型水利主要以促进社会发展为主,资源型水利主要在工程型水利建设数量为主,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在注重工程建设的数量方面,更加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在工程的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在水利工程的建设策略方面,更加注重构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体系。

为了有效地解决水利工程资源缺乏的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以便能够有效的满足新时代下对水资源的需求;

2.通过运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措施来有效的解决淡水资源的供应问题。

3.运用节约用水以及再利用水资源的方式,进而来有效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工程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转变的有效措施

受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建设的影响,水利资源的管理存在着注重建设工程、忽视建设质量、重视建设、轻视管理以及重视骨干、轻视配套建设的情况。其虽然增加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数量,但是水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水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严重阻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使工程型水利朝资源型水利的方向发展,需要运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行解决:

1.制定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

通过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着重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健全和完善,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构建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首先,对水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对流域和行政区域方面的管理制定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两者的互相结合。其次,对流域水资源中的调度以及规划进行统一管理。此外,注重城乡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保证城乡水资源的供水合理、水环境能够很好的治理以及顺利进行防洪排涝工作,在进行统筹规划的前提条件下,合理、协调实现水资源的优化、科学配置。

3.对节水技术进行改造

在我国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形势下,要充分运用先进的节水技术。例如加大喷灌技术、管道输水技术以及微灌技术等具有高效性的节水灌溉技术。另外,加大对污水、雨水、海水以及微咸水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此外,加大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建设力度,有效地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比例。要注意,对于非常规的水资源进行开发时,将其归纳到水资源中进行统一有效管理和配置。

4.注重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

资源型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选择专业性强、能力水平高的水利专业人才,使其参与到资源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来。另外,水利工程通过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水利技术队伍,使其有针对性、目的性、秩序性的参与到资源型水利工程的管理、行政的管理以及工程管理等各个方面。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是否可持续发展,将会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工程型水利转变为资源型水利,最终有效的满足社会以及人们对水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皓春.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