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十篇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十篇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4:47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篇1

2011年10月12日商务部了《商务部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商资函[2011]第889号)(下称“《通知》”),次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业务结算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23号)(下称“《管理办法》”),对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及人民币结算作出了相应规范,《通知》和《管理办法》分自各自之日起实施。这两个规定的和实施,意味着人民币直接投资业务的正式开闸,继推行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后,人民币国际化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以合法获得的境外人民币依法来华开展直接投资活动,包括以人民币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及并购中国境内企业。由于外汇管制,传统的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通常都须以美元、日元等可自由兑换的外币进行投资,资金注入后进行结汇,兑换成人民币后方可在中国境内使用。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的开间,将给中国外商投资制度带来新的变化。

境外人民币来源

就目前来说,合法获得的境外人民币来源主要有三大渠道:周边国家和中国开展边境贸易获得的人民币;世界其他国家通过与中国贸易往来获得的人民币;以及与我国签署了人民币互协议的一些国家拥有的人民币。随着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其来源将进一步拓宽。根据《通知》的规定,外国投资者所持有的境外人民币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同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出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全面铺开。到2011年8月,全国所有地区均可在与世界所有国家的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据此世界各国企业因与中国进行贸易而持有的人民币可以直接在中国进行投资。

2 在中国境内依法取得并汇出境外的人民币利润和转股、减资、清算、先行回收投资所得人民币

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取得并汇出境外的人民币利润和转股、减资、清算、先行回收投资所得的人民币,经银行审核相关材料后,可办理汇出手续,目前在人民币汇率处于上升周期的背景下,除短期套利者之外,外国投资者应更倾向于持有人民币。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等人民币利润和转股、减资、清算、先行回收投资所得的人民币并未汇出境外,而依然在境内用于投资的,则并不适用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的有关规定,而仍应适用原有的有关规定。

3 外国投资者在境外通过合法渠道取得的人民币,包括但不限于发行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股票等

境外机构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应始于2010年2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放宽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限制,允许香港及海外企业、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2011年4月11日,以北京东方广场境外合作伙伴所拥有的权益为最终标的的汇贤产业信托(HK87001)正式开始在香港的人民币ipo招股,并于4月29日在香港主板上市。这是中国境外首只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也是全球首只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虽然境外机构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或股票都是在近期才在香港市场出现的,由于人民币本身升值的逾期,以及中央政府的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包括人民币债券和股票等)发展前景广阔。

外资准入审批

从本质上说,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仍为外商投资,仍应遵守我国关于外商投资产业准入、审批及安全审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具体操作中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1 审批权限

根据《通知》的规定,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商务主管部门的审批权限仍按现行外商投资审批制度执行,但涉及以下情形的须报商务部审核:

(一)人民币出资金额达3亿元或3亿元人民币以上;

(二)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小额信贷、拍卖等行业;

(三)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投资创业投资或股权投资企业;

(四)水泥、钢铁、电解铝、造船等国家宏观调控行业。

与以外币投资不同的是,人民币投资者在向商务主管部门申请审批时,须同时提交人民币资金来源的说明或证明以及资金用途说明,并填写《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情况表》。商务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须在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备注栏加注“境外人民币出资”字样。

2 人民币资金的使用限制

根据《通知》的规定,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在中国境内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投资有价证券和金融衍生品(依法参与境内上市公司定向发行、协议转让股票除外),也不得用于委托贷款,投资者或所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还须在申请审批时填写的《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情况表》中承诺不得将该人民币用于上述用途。

资金管理

我国原有的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管理,主要是通过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各自的地方分支机构对外汇的汇入、汇出以及结汇、售汇和付汇等进行监管而实现,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的开闸,减少了外汇管理中结汇、售汇和付汇等环节,必然对原有的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的管理制度带来新的变化。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管理办法》对银行在进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进行了规范,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综合司于2011年4月颁布的《关于规范跨境人民币资本项目操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汇综发[2011]第38号),也对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的资金管理有所涉及。

1 前期资金账户管理

外国投资者尚未在境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之前,在境内从事直接投资或从事与直接投资相关的活动,通常需要支付相应前期资金。在外国投资者以外币投资的情况下,可向投资项目所在地外汇局申请,并根据实际情况以该投资者名义开立四种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投资类、收购类,费用类、保证类。

根据《管理办法》及汇综发[2011]第38号的规定,外国投资者以跨境人民币支付前期费用的,须先在拟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所在地外管局办理人民币前期费用额度登记,银行应当在审核外国投资者提交的支付命令函、资金用途说明、资金使用承诺书等材料后,为其办理前期费用向境内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支付,并向外管局备案相关信息,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后,剩余前期费用应当转入人民币资本金专用存款账户或原路退回。

2 登记

外国投资者以境外的人民币仍需要在主管的外管局进行登记,其性质应类似于外币投资的外汇登记,并且登记的操作程序也应按现行的外汇管理相关规定办理。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在

获得营业执照后,还应向注册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请办理企业信息登记。

3 账户开立及验资询证

尽管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没有明确规定,原则上人民币直接投资(包括新设和并购)的外商投资企业开立账户仍应首先经外管局审核通过,然后方能向银行申请开立账户用于收取人民币资金。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汇入的人民币注册资本或缴付的人民币出资应该专户专用,并不得办理现金收付业务,账户开立后,外国投资者汇入人民币资金时,应向银行提供相关审批备案文件。根据汇综发[2011]第38号,外商投资企业在注册资本缴纳后办理验资时,应向注册地主管外管局办理验资询证手续,并备案相关信息。外国投资者以人民币并购境内企业成立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股东应申请开设并购或股权转让人民币专用存款账户,用于收取外国投资者支付的人民币资金,并不得办理现金收付业务。

需要特说明的是,由于国家一直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严格的宏观调控。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需要在银行验证其是否通过商务部备案后,方能办理人民币资本金汇入业务。

4 人民币资金汇出

直接投资有关的人民币资金汇出包括外国投资者利润汇出和因减资、转股、清算、现行回收投资等所得的人民币资金的汇出等。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办理上述人民币资金汇出时,应由银行审核相关文件。汇综发[2011]第38号则要求银行应依据外管局的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生成的额度表办理,并向外管局备案。《管理办法》并未就人民币资金汇出时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作出统一规定、实践中各地的要求可能不一样。如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即实行人民币利润汇出事后备案制度,要求凡开办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履行真实性审查职责、合规办理人民币跨境利润汇出业务之后,应向该中心支行报备相关材料进行备案。

可能涉及的问题

1 银行的责任

由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没有结汇、付汇和购汇等程序,外管局很难发挥与其在直接投资外汇监管中相同的职能,对资金的监管更多是由央行和商业银行来实现。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银行对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向将承担更多的责任,《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银行应当对外商投资企业人民币注册资本金和人民币借款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并监督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使用人民币资金。若银行在办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违反有关审慎监管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可见,从某种程度上,银行在人民币直接投资结算业务中承担了部分监管机构的职能。

2 资金的监管

如前所述,《通知》对人民币直接投资的资金使用进行了限定。在外国投资者以外币进行投资的情况下,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有关业务操作问题的通知》(汇综发[2008]142号)的规定,资本金的结汇所得资金仅能在政府审批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外商投资企业在办理结汇时须向银行提交资本金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用途证明文件等材料。但是以人民币进行的直接投资,就资本金使用的监管问题有关规定并未进行规范。实践中如何确保该等资金的使用符合《通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尚待进一步明确。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篇2

2002年前:

外汇局逐笔审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业务,银行凭外汇局核准件办理。

2002年:

汇发【2002】59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改革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的通知

一、改变目前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由外汇局逐笔审批,银行凭核准件办理的管理方式,实行外商投资本金结汇授权指定银行(具备条件)直接审核办理,外管局实施间接监管。

二、资本金账户以外的其他资本项下外汇资金结汇,仍需经外汇局核准。

三、数据于次日上报系统,且每月上报纸质统计表。

2008年:

汇综发【2008】142号—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有关业务操作问题的通知

一、除另有规定外,资本金结汇所得资金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除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外,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以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购买非自用房地产。外商投资企业以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用于证券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商务部批准成立的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境内股权投资,其资本金的境内划转应当经外汇局核准后才可办理。

二、资本金结汇应持iC卡、支付命令函、人民币资金用途证明文件、最近一期验资报告、前一笔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对外支付凭证及使用明细清单、发票复印件。

三、备用金结汇限额为5万美元

2011年:

汇综发【2011】88号—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有关业务操作问题的补充通知

一、在前述【2008】142号文件第四条中增加补充材料:发票原件、税务部门发票真伪查询结果打印件。

二、资本金账户累计贷方发生额达到95%的,银行应对上述结汇所对应发票进行真伪核验,并在结汇申请书上加注“已核实账户内95%资金结汇发票”字样,方可支付余下的资本金。

2012年:

汇发【2012】59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调整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

一、取消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账户开立及入账核准

二、简化外商投资性公司境内再投资外汇管理。

(一)取消再投资企业的外汇登记手续

(二)取消再投资款划拨核准及股息红利划回核准

(三)取消境内出资外汇验资询证手续

(四)接受境内再投资企业应办理接受境内再投资外汇信息登记手续

三、取消直接投资项下境内外汇划转核准

四、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

(一)取消资本金结汇发票核验月报表、发票作废月报表纸质报表按月上报制度,改为系统逐笔备案。

(二)取消特殊结汇事项的外汇局事前备案手续

2013年:

汇发【2013】17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推广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的通知

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iC卡外汇登记证不再使用,外汇管理局及境内银行应通过资本项目信息系统为境内主体办理各类资本项目业务。

汇发【2013】21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外国投资者境内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及配套文件的通知

一、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及使用应符合外汇管理相关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应在企业经营范围内使用,并符合真实自用原则。

二、境内直接投资业务操作指引(2013版)

资本金结汇审核材料:支付命令函、人民币资金用途证明文件、前一笔支付发票(验原件签注留复印件)、发票真伪查询打印件、入账登记凭证。如本次结汇为一次性或分次结汇中的最后一笔,则20个工作日内提供上述材料。

2014年:

汇发【2014】36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为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外汇局在部分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开展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试点:

一、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实行意愿结汇

二、意愿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纳入结汇待支付账户管理

三、资本金使用应在企业经营范围内遵循真实、自用原则,不得用于以下用途:

(一)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企业经营范围之外或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支出

(二)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证券投资

(三)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发放人民币委托贷款(经营范围许可的除外)、偿还企业间借贷(含第三方垫款)以及偿还已转贷予第三方的银行人民币贷款

(四)除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外,不得用于支付购买非自用房地产的相关费用

四、便利外商投资企业以结汇资金开展境内股权投资

除原币划转股权投资款外,允许以投资为主要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在其境内所投资项目真实、合规的前提下,按实际投资规模将外汇资本金直接结汇后划入被投资企业账户。

上述企业以外的一般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范围内有投资)以资本金原币划转开展境内股权投资的,按现行境内再投资规定办理。以结汇资金开展境内股权投资的,应由被投资企业先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境内再投资登记并开立相应结汇待支付账户,再由开展投资的企业按实际投资规模将结汇所得资金划往被投资企业开立的结汇待支付账户。

五、进一步规范结汇资金的支付管理

(一)填写支付命令函

(二)银行应履行展业三原则,在办理每一笔资金支付时,应审核前一笔支付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并留存资料5年备查。

(三)对于企业确有特殊原因暂无法提供真实性证明材料的,银行可在履行尽职审查义务前提下为其办理,并通过外汇局相关系统提交特殊事项备案。银行应在支付完毕后20个工作日内收齐并审核材料,通过系统报告补交情况。

单一企业每月备用金支付金额不得超过等值60万人民币。

对于申请一次性全部结汇或将结汇待支付账户中的全部付人民币进行支付的外商投资企业,如不能提供相关证实性证明材料,银行不得为其办理结汇支付。

2015年:

汇发【2015】13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简化和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

一、取消FDi登记核准和oDi登记核准两项行政审批事项

二、简化部分直接投资外汇业务办理手续

(一)简化FDi出资入账登记

(二)取消oDi境外再投资备案

(三)取消直接投资外汇年检,改为实行存量权益登记

汇发【2015】19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改革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的通知

为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外汇局在总结前期部分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内容同汇发【2014】36号,备用金限额修改为等值10万美元。

津汇发【2015】162号—推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

区内企业外债资金按照意愿结汇方式办理结汇手续

2016年:

汇发【2016】16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改革和规范资本项目结汇管理政策的通知

为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外汇局在总结前期部分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企业外债资金结汇管理改革,同时统一规范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意愿结汇及支付管理。

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企业外债资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

二、统一境内机构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意愿结汇政策

三、境内机构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意愿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纳入结汇待支付账户管理

四、境内机构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的使用应在企业经营范围内遵循真实、自用原则

(一)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企业经营范围之外或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支出

(二)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证券投资或除银行保本型产品之外的其他投资理财

(三)不得用于向非关联企业发放贷款,经验范围明确许可的情况除外

(四)不得用于建设、购买非自用房地产(房地产企业除外)

五、规范资本项目收入及其结汇资金的支付管理

(一)填写支付命令函

(二)银行应履行展业三原则,在办理每一笔资金支付时,应审核前一笔支付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并留存资料5年备查。

(三)对于企业确有特殊原因暂无法提供真实性证明材料的,银行可在履行尽职审查义务前提下为其办理,并通过外汇局相关系统提交特殊事项备案。银行应在支付完毕后20个工作日内收齐并审核材料,通过系统报告补交情况。

单一企业每月备用金支付金额不得超过等值20万美元。

对于申请一次性全部结汇或将结汇待支付账户中的全部付人民币进行支付的外商投资企业,如不能提供相关证实性证明材料,银行不得为其办理结汇支付。

2017年:

汇综发【2017】105号—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操作指引(2017版)》的通知

境内直接投资所涉外汇账户内资金结汇审核材料:

一、支付结汇制:支付命令函、入账登记表(仅限资本金)、前一笔结汇资金使用的真实性证明材料,确有特殊原因暂无法提供真实性证明材料的,银行可在履行尽职审查义务前提下为其办理,并通过外汇局相关系统提交特殊事项备案。银行应在支付完毕后20个工作日内收齐并审核材料,通过系统报告补交情况。

二、意愿结汇制:支付命令函、入账登记表(仅限资本金)

2019年:

津汇发【2019】38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天津市分局关于修订《进一步推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的通知

一、允许在区内试点实施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

二、允许区内企业可在外汇局辖内任一银行办理境内直接投资基本信息登记、变更与注销手续

三、允许区内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范围内不含投资)在真实、合规的前提下,可按实际投资规模将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或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依法用于境内股权投资。

汇发【2019】28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

一、取消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境内股权投资限制

在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可依法依规以资本金开展境内股权投资的基础上,允许非投资性企业在不违反现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且境内所投项目真实、合规的前提下,依法以资本金进行境内股权投资。

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以资本金原币划转开展境内股权投资的,被投资主体应按规定办理接收境内再投资登记并开立资本金账户接收资金,无需办理货币出资入账登记。以资本金结汇资金开展境内股权投资的,被投主体应按规定办理接收境内再投资登记并开立“资本项目—结汇待支付账户”接收相应资金。

二、扩大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

允许试点地区(在之前的12个自贸区基础上扩大到今年新设的6个自贸区及上海全辖)符合条件的企业将资本金、外债和境外上市等资本项下收入用于境内支付时,无需事前向银行逐笔提供真实性证明材料,其资金使用应当真实合规,并符合现行资本项目收入使用管理规定。

汇发【2019】29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精简外汇账户的通知

一、清理境内再投资专用账户为外汇资本金账户

二、附件为最新《银行办理相关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操作指引》(2019版)

2020年:

汇综发【2020】2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建立外汇政策绿色通道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篇3

一、我国的对外投资政策促进体系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政策体系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 信息和技术支持

我国政府机构自身或政府出资创办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机构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服务,方便企业降低对外投资的前期成本。

2004年投入运行的“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网”是商务部设立的服务境外经济合作的专业网络,建有包括政策法规、促进服务、国别环境、统计资料、政策解读、合作信息库、政务公开、“走出去”战略、企业名录在内的信息服务板块和包括国外经济合作业务统计系统、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系统、境外投资批准证书网上发放系统、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经营资格管理系统、境外矿产资源项目开发备案系统、国别投资障碍报告系统在内的政务服务板块,具有强大的服务功能。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设立的“中国投资指南”网,作为专为外商来华投资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服务的网站,提供大量统计数据、研究报告、政策分析等服务。该网站还不定期《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国别/地区系列报告》、《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和《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提供国别和行业方面的信息。

各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作为中国政府驻外的经济代表机构,负责对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中国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各国中国商会也不定期举办各类投资洽谈会,组织招商团,提供境外项目信息和投资境外培训课程等服务。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国家税务总局、各行业协会以及各地方商务部门等也提供有关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投资环境、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要素成本等信息。

另外,国家还通过财政扶持、人员安排等手段,在不同层面设立了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便利。还有一些专业服务机构,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机构等也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针对境外项目的特点,为投资者提供免费或有偿的项目级咨询服务,包括国别风险、投资环境、税收政策、法律制度、行业与投资项目信息、合作伙伴资信调查等,还不定期《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对各国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研究分析。

(二) 直接的财政金融支持

一是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为了鼓励和引导企业到国外投资,我国先后推出了多项涉及促进境外投资的专项资金:1995年,外经贸部和财政部设立了中央对外贸易发展基金,用于在全国范围内调节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2000年10月,外经贸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对中小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办企业予以前期费用等资金补助。2003年,商务部、国土资源部针对资源类企业设立了“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专项资金”。财政部、商务部2004年10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04年资源类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项目前期费用扶持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2005年10月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12月,商务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决定自2006年起对境外投资,境外农、林和渔业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对外设计咨询等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给予直接补助或贴息等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为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1998年以来,作为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与其他国内外机构合资设立了四只产业投资基金,即中瑞合作基金、中国一东盟中小企业投资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和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对到境外开展投资和经贸活动的中国企业和项目进行投资参股,帮助企业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并提供咨询服务。

三是信贷支持。中国为境外直接投资提供直接金融支持的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专业外经贸政策性银行,对各类对外投资合作给予信贷支持,并设立了境外投资专项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则在世界50多个国家设立了工作组,为各类投资项目提供信息咨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为境外投资提供投资保险服务、担保服务和各类咨询服务。在国务院1999年《关于鼓励企业利用援外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意见》的基础上,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中国进出口银行颁布了《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的通知》,每年安排“境外投资专项贷款”,享受出口信贷优惠利率。2005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境外投资重点项目融资支持有关问题的通知》,每年安排专项“境外投资股本贷款”,支持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扩大资本金,提高融资能力。2005年1月,国家发改委、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颁布了《关于建立境外投资重点项目风险保障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向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提供投资咨询、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及投资保险等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服务。2005年8月,为推动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做出了《关于实行出口信用保险专项优惠措施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知》。

在中央财政对境外投资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部分有条件的地方财政也给予相应资助。如北京市财政根据《北京市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对北京市企业赴非洲开展资源领域合作的中长期贷款、投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保险的保险费、境外设立生产性项目和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类项目的中长期贷款和周转金贷款利息等给予补贴,同时对于以推进对外投资为重点工作的北京市中介机构举办的境外投资环境考察活动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

(三) 放松外汇管制

在外汇管理方面,我国逐步放开了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2009年7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进一步简化了审核程序,改革境外直接投资外汇资金来源事前审查为事后登记,并取消了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汇出核准。境内机构可使用自有外汇资金、符合规定的国内外汇贷款、人民币购汇或实物、无形资产、留存

境外利润等多种资产来源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同时,允许境内机构在其境外项目正式成立前的筹建阶段,经外汇局核准汇出投资总额一定比例的前期费用。

(四) 投资保险与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

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保险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办,主要承保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汇兑限制、征收、战争及政治暴乱、政府违约等政治风险及部分商业风险,属于政策性保险业务。投资保险期限最长可达20年,赔偿比例高达90-95%。为强调对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优惠融资和保险支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于2005年会同国家发改委联合《关于建立境外投资重点项目风险保障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于2006年会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加大对境外投资重点项目金融保险支持力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是以两国政府为主体做出的关于保护双边投资的承诺。截至2009年,中国已经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混委会机制,签署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超过127个,与一些国家正在商签自由贸易区协定,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加强互利合作签订了政府间协定。

1965年,世界银行董事会通过《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又称《华盛顿公约》),其目的在于提供解决国家和外国私人投资者争议的调节和仲裁的便利,促进相互信任,并鼓励私人资本的国际流动。公约决定在华盛顿成立“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作为解决缔约国与其他缔约国国民争议和实施公约的常设机构。截至2003年12月3日,该公约签字国已经发展到154个。我国于1990年签署了该项公约,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遇到争端时,可依据该公约将争端提交iCSiD申请调解或仲裁。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又称《汉城公约》)于1985年10月11日在世界银行年会上通过,于1988年4月12日正式生效,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和主要出资国之一。根据该公约建立了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属于世界银行集团的成员,但它同时又是独立的国际组织。设立该机构的目的,是鼓励向发展中国家成员国融通生产性投资,为向发展中国家的海外私人投资提供非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3期商业风险(政治风险)担保。除miGa外,世界银行还向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项目提供部分风险担保和部分信用担保,以帮助投资者减小投资风险,这些也都可以支持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五) 税收支持

我国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税收支持方面,主要措施有:纳税人在与中国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所纳税收给予抵免,对承担援助项目的企业实行税收饶让,对在境外遇到不可抗风险而造成损失的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截至2007年4月,我国已经与89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国家税务总局在2007年了《关于做好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税收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国内企业和个人到境外从事跨国生产经营的税务处理问题做出了规定。

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一) 加强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政策的宣传和培训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根据实际的要求,借鉴国际经验,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当前需要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制。但是由于宣传和培训不到位,许多政策还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被企业了解,企业对政府的印象还停留在旧观念上,对政府所能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也不甚了解,不知道从哪里找机遇和信息,遇到困难也不愿去找政府寻求帮助。所以,必须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建立专门的宣传机制。形成政府与企业间良性的互动,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特别要加强宣传、培训有关国际公约、双边和多边约定建立的有关投资保护、担保和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各个东道国为吸引外资而设立的投资促进机制,使企业明白如何利用这些国际经济秩序中现成的机制发现投资机会、实现投资目的、保护投资权益。

(二) 建立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专门协调机制

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和服务,有多个部门参与:商务部是国务院授权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拟定境外投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起草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类除外)并实施监督管理。发改委负责安排国家拨款的境外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资委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协助管理部门,负责与对外投资有关的外汇汇出入、资金投放、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等事务。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委为其境外企业主办单位的政府主管部门,并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综合优势和特点,确定本地区本行业的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同时商务部授权其驻外使领馆商务处对中方在其所在国开办的各类企业进行一线监督管理。多个部门参与管理的好处是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机制向开放、服务方向的良性演化;缺点是实际操作中会受到短期行为、部门利益的干扰,容易产生矛盾。鉴于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应尽快设立有上述各个部门参加的专门协调机制,在宏观层面上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全国的对外投资活动。

(三) 加大对技术开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配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应将技术开发型对外投资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战略之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转变政府目前仅把优惠政策集中于边际产业转移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做法,把更多的资源和优惠政策倾斜于此类投资项目。同时,也要改变政府仅将国有企业作为扶持对象的做法,将扶持范围扩展到其他所有制投资主体,特别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民营企业上来,集中力量支持国内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的技术开发型对外投资,从战略上统筹考虑技术获取方式的转变,促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提速。

我国现阶段应特别注意智力资源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个就是高新技术,特别是以尖端军事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这是硬实力;另一个就是以美元为本位的世界金融体系,这是软实力,而金融霸权的基础说到底还是军事霸权这一硬实力,没有这个硬实力,这是制定和改变“游戏规则“的决定力量。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立足点当然是自主研发,自主研发活动才是我国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增强引进技术吸收能力的基本途径,只用通过自主研发投入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才能改善我国企业海外技术获取的绩效。但是,也要注意获取外部的智力资源,为我所用。

(四) 加大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和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的民营企业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发展壮大。目前,民营企业在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税收贡献以及竞争力指数等方面,都开始超过国有企业,而且在对外贸易和投资方面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事实表明,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要高于国有企业。这是因为民营企业的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更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更适合于某些需要高度关切和快速灵活反应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

尽管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而制度和政策设计上尚未对其有合理的定位,出现了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的盲区。许多中小型非公企业在没有办理对外投资相关手续的情况下,就自行对外投资,而且日益普遍。应尽快规范民营企业和自然人的对外投资的政策和制度。2005年8月,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曾了《关于实行出口信用保险专项优惠措施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知》,这类对民营企业的“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应该进一步加大。

(五) 注意培育服务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中介力量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外溢效应;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4-0028-04

一、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政策推出的理论指引与现实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受到挑战。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国际经济关系,逐步放宽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严格的条件假设,实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的交叉,并且发现,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替代关系,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销售,用投资来替代贸易。这种状况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彼此问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多的是基于这种替代关系。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呈现出一种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情况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发达国家的中小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使贸易与投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过,在贸易与投资逐渐呈现或是替代或是互补的交织关系中,呈现互补关系的居多。所以,如今的学者已不再局限于纯粹地分析贸易与投资的关系,而是进一步尝试着将贸易与投资理论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下,进而创建国际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理论。以国际直接投资在生产上表现出的特性划分,有关论著可以分为两个类别:将纵向国际直接投资融人国际贸易模型的思路与将横向国际直接投资融入国际贸易模型的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出现了三个新的方向。首先,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即企业的异质性被纳入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为解释一个行业内部同时存在国内企业、出口-企业与跨国企业的原因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工具。第二个新方向,是把两国均衡的FDi模型扩展到多国分析框架,并把差别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总部服务、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等多个生产阶段,以解释跨国公司各种更复杂的一体化战略。第三个新方向,是在强调这种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条件下,对国际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货币避险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国际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货币战争”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以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框架安排格外关注。可以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一体化理论正是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政策推出的理论指引。

但进人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不仅要坚持“引进来”的战略,同时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积极推动有比较优势的国内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利用国外资源,这已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而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更多的表现为正效应的不断提升。

2009年7月,我国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的扩大以及企业在跨境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积极性的不断提高,“贸易先行、投资跟进、两腿并行、相互促进”的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内在需求,促使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也日益成熟。所以,我国在2010年初推出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旨在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便利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更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更好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支持企业“走出去”。

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分析

(一)进一步延伸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可以说,目前,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来看,正在进行两个“三步走”:一是地域“三步走”。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将来人民币可以由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人民币将真正实现国际化;二是货币职能“三步走”,即先成为结算货币、后成为投资货币、最终成为储备货币。配合地域“=三步走”,人民币可依次成为周边国家贸易结算货币和区域性的投资货币,最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为全球各国所接受。(详见图1)。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已使人民币的功能在地域范围上从境内波及到境外周边,在货币职能上从结算货币波及到境外直接投资货币,从而使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延伸。

(二)促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尽管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已开始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但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巨浪”会直接波及到资本项目可兑换,加速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笔者认为,在货币国际化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是本币在一般国际经济交易中被广泛地用来计价结算,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无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层次。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包括外汇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必须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为前提,所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基础。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又可以加速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如果下一阶段人民币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将率先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则不仅大大提高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效率,而且也意味着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

目前,正是有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境内人民币才得以顺利流出境外,而流出境外的人民币也才能有效回流。资料显示,2009年,在内地的对外贸易总额中,对香港的出口和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和离岸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合计占56.6%。在内地的利用外资总额中,来自香港的占50%;在内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目的地是香港的投资占70%。两地的贸易和投资都是用美元或港币结算的。如果能利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资的结算,会大大便利企业,也构成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动力。依据《管理办法》,内地企业可通过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投资有关项目,这样既可以利用香港多币种、多功能的金融平台进行相关的融资和资金管理。又有助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更有效发展,并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乃至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四)有效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目前我国市场对海外资金的吸引力不减。国际热钱在经常项目下一是通过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实现外汇资金流入;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预收货款或延期付款方式实现流入;三是通过服务贸易流入;

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下通过FDi、证券投资、贸易信贷融资等渠道流入;另外,由于地下钱庄极具隐蔽性,成为国际热钱进入我国的重要渠道。地下钱庄采取一头打钱另一头取款的方式,为热钱入境暗度陈仓,成为外资进出最为快捷的方式。海外资金尤其是国际热钱大规模涌入国内,从而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乃至通货膨胀。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与此同时,外汇占款也持续攀高,2010年12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达4033亿元,环比多增837亿元。巨额的外汇占款无疑是向国内源源不断投放流动性的“水龙头”之一。外汇占款的被动增长、基础货币的被迫投放,也削弱了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此背景下,《管理办法》鼓励企业用人民币去境外投资,就相当于开通了一条人民币流往境外的渠道,从而分流一部分资金到境外,自然有利于缓解国内“三高”态势(即高外储、高升值预期和高通胀压力),达到分流过剩流动性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缓解过高的外汇储备,促进我国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

(五)催生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展

由于国内金融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开放度较低,境内金融机构的对外服务能力较弱,致使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这种状况有望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及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推进而得到逐步改善。应该说,作为跨境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人民币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结算的实施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其难得的机遇,也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战略空间。尽管中国的资本账户制度并未因境外人民币资金被有限制地允许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开启而发生多大的改变,但相较于“提供贸易和投资便利”这一显而易见的结果,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并令境外人民币资金可以回流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原有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大大强化了人民币的交易和储备功能,从而不仅对国内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关系着中国能否在国际金融资源配置中掌握主导权。因此,可以说,随着目前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始通过贸易渠道获得人民币,这些存放在我国银行体系内的人民币,使我国银行可以通过“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流动”等服务方式,提供越来越多的跨境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

三、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拓展与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运行渠道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的银行和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展开,境外企业欠缺人民币的来源和投资渠道问题会更加突出。为此,需要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出口收入(外汇或人民币)存放境外等政策,在贸易渠道方面积极拓展。通过《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在结算渠道方面积极拓展。境外机构依法办理人民币资金收付,可以申请在银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用于依法开展的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而且,银行应对境外机构的本、外币账户以及境外机构与境内机构的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有效区分和单独管理,尤其是在编制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账号时,应统一加前缀"nRa"。通过刚刚的《管理办法》以及亟待的“小QFii”政策,在投资渠道方面积极拓展。境内机构办理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应当获得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在办理有关境外直接投资核准时,境内机构应当明确拟用人民币投资的金额。境外直接投资前期费用汇出或未发生过前期费用汇出的境外直接投资,境内机构应当向所在地外汇局递交《管理办法》众所规定的材料,办理前期费用汇出或境外直接投资登记手续。通过跨境人民币融资政策、允许境外银行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等政策,在融资渠道方面积极拓展。

(二)尽快调整跨境资金监管方式

央行尤其是外汇管理部门应当将长期以来以外汇和外汇收支作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转变为以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从制度安排及监管设计上将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以及境外资产负债纳入监管监测体系并作为重要的监管内容。在银行监管层面,应强化对法人的一体化管理,包括对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经营状况的管理和强化合并报表后的综合风险管理。从对人民币跨境流动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管理角度来看,央行应密切关注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情况,加强与相关国家央行的配合和联系。与此同时,要研究如何与此相适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加强对进入国内市场的各类主体的监管,而非当前单纯地对外汇资金的监管。同时,督促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还需高度警惕,预防不法分子利用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洗钱和恐怖融资。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预防利用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进行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银行应当收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目的地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信息,评估境外直接投资目的地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应在每日向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传输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也应当每日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传输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外汇跨境收付信息。

(三)积极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向纵深发展

可以说,当前我国输出人民币的网络渠道主要有四条,一条是跨境贸易结算(包括边境自由兑换区),一条是人民币对外援助(搭配其他外汇),一条是跨国间的人民币互换协议,现在加上第四条即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但这四条网络渠道的价值完全维系于香港离岸市场形成回流途径的价值。所以,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价值其实来源于香港离岸市场。从未来发展情况看,如果让对方国更多地接纳人民币直接投资(或者股权并购),那么就应当不断扩大人民币债券在香港的发行规模,人民币债券包括中国政府发行的国债以及中国大型优质企业发行的债券。现在香港作为人民币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的能力是不足的,甚至有时还不如新加坡市场,在汇率指引和利率指引上竞争力不够强盛,所以,应当建议香港的商业银行直接进入中国内地的人民币计价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现在,香港的银行还是在香港的人民币拆借市场来互补头寸,而直接进入内地人民币拆借市场无疑增强香港的银行的人民币操控能力。另外,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发行产业基金让境外人民币购买,来“回笼”人民币。

(四)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基础是人民币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因此,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便成必然,这首先须对外汇管理体制实行改革。目前,外汇管理改革仍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外汇持续净流入的压力依然较大。二是大规模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亟待完善。大规模外汇储备经营不仅受市场容量约束,也受制于东道国的态度。i是统筹兼顾有效监管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有效甄别合理投资和投机套利行为,既为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化措施,又对跨境资金的异常流动实施有效监管,已成为外汇管理部门面i临的现实课题。所以,这一时期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包括稳步放宽跨境资本交易限制,健全跨境资金监测分析体系,在信息监测及时有效、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篇5

就近期而言,无论是为了尽可能花掉危机之中存在贬值风险的美元,还是为了维持和扩大海外市场,或是为了确保海外资源和能源供给,以及为了从增值率较低的制造环节进入增值率较高的流通、品牌等环节,从而提升中国企业在整条国际分工价值链上的地位,我们都需要发展海外直接投资。

《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的引导

为了规范、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商务部已经正式颁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但面对上汽投资双龙失败的教训,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仍然看不到结束曙光的形势,难免有公众担心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会导致烂账激增。

任何发展都存在失败的可能,对外直接投资要面临汇率、征收、管理层道德等风险,这些风险里有很多是在国内经营时不会遭遇的。对外直接投资如果过度增长以至挤压国内投资,还有可能对我国国内经济增长产生负面作用。为保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稳发展,而不至于产生严重后遗症,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规范和引导就是必要的。

规范、引导的内容无非是建立监管基础、降低风险(特别是降低政治性风险)、提高效益3个方面,由于提高效益的大部分工作取决于企业自身,因此,《办法》的重心一方面放在简化海外投资审批程序,从而促进海外投资发展上,另一方面放在了降低风险方面。

规范、引导的前提是登记和统计。《办法》的一大亮点,即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潜在风险、特别是政治性风险开展分类监管,对风险较大的投资要求的审批级别也较高。从条款中可以看到,以下几类海外投资视为风险较高者而需要实施额外的核准程序:在未建交国家的境外投资、在安全风险高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较高的境外投资、涉及多国利益的境外投资、设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能源矿产类境外投资、需在国内招商的境外投资。这几类海外投资被列入额外监管对象自有其道理。

高政治风险的能源矿产境外投资

以能源矿产类境外投资为例。这类投资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较高,而且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名列前茅的大项目大多数集中在这一领域,但即使不考虑近年国内某些企业海外资源投资案颇有浑水摸鱼、套取银行或股市投资者资金外逃之嫌,也需要看到,由于以下原因,该领域政治性风险较高:

首先,在初级产品牛市期间,东道国朝野反对“廉价出卖国家资源”的思潮抬头。在刚刚结束的这一轮初级产品牛市期间,许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外资政策,大多数就是针对自然资源开发领域。

其次,采掘业项目员工较多,而员工多的企业发生工潮的几率本来就相对较高,采掘业从业人员普遍性情剽悍,发生工潮的概率更高。

而且,我国改进、完善跨国经营政治性风险应对机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与我国外交总体战略协调一致;事前安排为主,事后措施为辅;以企业自救措施为主,政府保证机制为辅;正是基于“与我国外交总体战略协调一致”的原则,我们又不能为我国赴海外投资自然资源者寻求过于激进的保障制度,只能加强事前审核,以降低风险。

从源头降低海外投资风险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成果在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但对于从事海外资源开发项目的我国企业而言,上述宣言主张国家对本国领土之内的一切资源和经济活动拥有完全的永久,这些内容隐含着征收等多种政治性风险。

投资母国假如单纯着眼于降低本国在海外资源开发项目的征收风险,就应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主张投资者对资源的产权不可侵犯。事实上,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始终极力反对、架空联合国上述文件。然而,尽管我国是一个正在迅速成长的对外投资母国,但至今仍然是世界名列前茅的外资东道国,片面着眼于降低本国海外资源开发项目征收风险而废除上述文件,必将损害我国自身的经济和政治权益。

不仅如此,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并凭借这一立场在国际政治事务中赢得了巨大的政治收益。假如贸然转变立场而反对联合国上述文件的精神,我国在国际上要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却未必能够得到多少收益。因此,我国降低海外投资征收风险的努力不能指向否认东道国对本国境内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的完全,只能采取别的方式。

根据上述分析,公众大可不必担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加大海外投资政治性风险,可以相信这项《办法》有助于从源头降低风险。至于商业性风险,商业可行性,那应该由企业自己把握,反正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无限的资产可以随意抛洒,他们自己会去把握风险的分寸,无需政府越俎代庖。

此外,与草案比较,正式颁布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有了不少改进,修正了原有的不少不够细致而可操作性不足之处。

如草案第六条规定:“企业开展以下情形境外投资应当按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提交申请材料,并按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报商务部核准:……(二)在安全风险等级高国家(或地区)的境外投资;……”第二款的规定在理论上自然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安全风险等级的标准是什么?这项条款在这里没有明确规定。在商务实践中,通常用某一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作为判断安全风险等级的依据,那么,这里就应该明确规定以哪一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作为依据,而且应当规定以国内较有权威机构(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评级结果为依据(尽管有必要规定给予多家国内机构这种评级权力以保证竞争),不能以标准普尔之类海外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为依据,否则无异于太阿倒持,给予海外评级机构操纵、左右我国国内事务的杠杆。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篇6

自2009年8月全国分局长座谈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提出了要推动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实现“五个转变”的管理思路起,外汇局实际上已经在管理理念上开始构建外汇管理生态环境基础。但由于未明确外汇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使得外汇管理改革注重管理技术改革多于管理理念改革,注重法规体系的完善多于治法环境的塑建。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容易遇到的改革瓶颈一是只能达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成效,二是管理当局容易处于被动应对的位置。而以建立外汇管理生态文明为目标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路线,以尊重和维护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以及“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准则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的改革理念,能淡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性,强调监管人与被监管人的双赢结果,达到监管人与被监管人的和谐共存状态,从而共同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外汇生态建设以前瞻式、引领式的改革方式能避免现行改革方式的潜在改革瓶颈问题。

二、生态文明环境与传统环境下的外汇管理效果比较

由于我国经常项目已自由可兑换,目前我国主要的外汇管理限制集中在资本项下,这种半开放式的外汇管理制度让不少不愿与繁多审批限制打交道的资本项下跨境资金借道经常项目流动,所以本文以资本项下跨境资金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一)对个人境外投资的监管短板目前我国外汇管理制度中只允许了境内机构的境外投资行为,未放开个人境外投资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个人可以通过签订阴阳合同的方式实现个人境外投资。如境内个人(境内股权转让者)与外方(境外股权受让者)签订一份以外汇现汇支付股权转让款的阳合同用于行政审批,私下双方再签订一份以境外股权置换境内股权的方式支付境内股权对价款的阴合同的方式实现境内个人的境外投资。外汇局在发现阴阳合同时会由于如下法律漏洞无法对行为人实施相应的处罚。一是定性难。以现汇支付的股权转让外汇变更登记实际上为事前登记,即在企业转股支付对价前到外汇局办理变更登记获得收付汇额度后,方能到外汇指定银行进行股权支付对价款的收付汇。外汇局在为企业办理变更登记时只对企业提供的材料做表面上的真实性审核,无法确定之后的实际交易方式是否为现汇交易。只要企业提供的变更事项批文和批准证书确为上游主管部门颁发,外汇局就可以为企业办理变更登记业务。中外双方又以换股的方式绕过了银行对实际交易与登记备案一致性的监管环节,使得外汇局无法获取企业支付对价行为与在外汇局登记备案不一致的证据,因此无法以虚假登记为名对公司违规行为定性,只能定性为企业未完成实际支付或未办理出资确认。同时由于外汇管理法规没有明确外国投资者收购中方股权出资确认登记办理时限,虽然企业财务上已确认股权变动,外汇局也无法以未办理外国投资者收购中方股权出资确认登记为名对公司进行违规定性,只能敦促企业补办外国投资者收购中方股权出资确认登记,但企业实际上无法提供现汇支付证明材料,无法办理外国投资者收购中方股权出资确认登记业务。二是处罚难。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境内机构、境内个人向境外直接投资或者从事境外有价证券、衍生产品发行、交易,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登记。国家规定需要事先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备案的,应当在外汇登记前办理批准或者备案手续。”但中外双方可以私下股权置换方式绕过商务部门和外汇局审批环节,使原中方完成了个人境外投资行为。原中方违反了《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但由于外汇局难以联系上已脱离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原中方股东本人,所以无法对其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或者立案处罚成本过高。三是无法对后续的违规行为实施有效制止。在被发现违规行为后企业会为避免违规处罚而执行阳合同,即从境外汇入外汇现汇以支付股权转让对价款,然后再到外汇局办理“外国投资者收购中方股权出资确认登记”业务。具体是为配合阳合同的执行以走账方式从境外汇入股权对价款给原中方,再通过其他绕开外汇局的方式将从境外汇入的资金再汇出境外。上述做法导致中外双方因执行阳合同从而符合外汇局表面真实性的审核后不得不违规汇出资金。以规范境外投资者境内投资为目的外汇管理法规未能及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反而催生后续违规行为,与立法者的初衷完全背离。上述类型的案例在监管实践中不在少数,影响了外汇管理政策的执行效果。如果我们形成了外汇管理生态文明,这种情况在外汇管理生态文明的环境下发生的机率将会大大减少。因为在生态文明状态下,人人重视自身的信用记录,不仅注重行为带来的短期后果,更注重行为带来的长期效应。在经济生态文明状态下,微观经济体经过长期的试错经历,总结出只有保持自身良好的信用级别,并且只与信用良好的其他微观经济体进行交易时,交易成本最低。所以外汇管理生态文明状态中的主体不会因眼前的短期利益而轻意做出影响今后交易成本的不良行为,微观经济体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觉遵守规则。而在外汇管理生态文明中的监管者也因为有征信机制的帮助而无需花大量的成本在对违规者的定罪和处罚上,监管成本也因此降至最低。监管者只是起到对经济运行的观测者、秩序维护者和经济突发事件的“消防员”的作用。

(二)对资本项下跨境资金借道经常项目的监管短板在中国当前这种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的“半开放”式外汇管理现状下,资本项下资金借道经常项目流出入境内的情况对监管者来说是防不胜防。以利润汇回方式支付先行回收投资协议中的固定回报就是其中一种资本项目资金借道经常项目跨境流出的一类例子。但外汇局对这类案例也由于如下法律难点而无法实施有效管理。一是法规重叠造成法规漏洞。该类案件汇出资金既是先行回收投资资金,又是利润汇出资金,两者在形式上有独立的外汇管理规则,但具体适用法条在内涵上有重叠之处。2005年颁布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审批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8号,以下简称《审批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先行回收投资,是指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国合作者按照法律规定以及合同的约定,以分取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形成的资金以及其他方式,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其投资的行为。”即判定是否为先行回收投资除回收资金的形式外,更重要的是是否存在先行回收投资的行为,案件中虽是以税后利润方式汇出,但其性质已属于先行回收投资。2008年资本项目业务操作规程要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国投资者先行回收投资购付汇需经外汇局核准后方能在银行办理。但根据《关于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利润、股息、红利汇出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1998]29号)文件精神,外商投资企业外方利润汇出可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无需经外汇局的核准。此类案件中的合作公司正是利用了利润汇出直接在银行办理了资金汇出的政策,以合法形式回避了先行回收投资购付汇核准审批程序。二是追究难。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检查处理违反外汇管理行为办案程序>的通知》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违反外汇管理行为,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反外汇管理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外汇管理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本条前两款中的“发现”是指,“由外汇局发现的,以制作立案报告、事实确认书或者调查笔录等时间中最早记录的时间为准;由其他机关移送的,以该机关发现的时间为准;向外汇局举报的,以外汇局收到举报的时间为准。”在此类案件中的当事人公司均是以利润分配方式执行先行回收投资协议,并且企业每年都有足够的利润用于分配,所以外汇局难以发现该企业的先行回收投资行为。三是部门间法及新旧法衔接不到位导致难处罚。在2008年版的资本项目业务操作规程中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国投资者先行回收投资购付汇”业务的法规依据之一是《审批办法》,其第九条提到财政机关审批的先行回收投资应在批准后将其批复及合作企业和外国投资者报送的承诺函抄送同级外汇主管部门,但在法规依据列表中唯一列明的外汇管理文件《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3]30号)并没有对企业先行回收投资购付汇需经外汇局核准及审核所需主管部门的相关批复等要求,部门间法规无法衔接。虽然操作规程中明确先行回收投资购付汇需要外汇局核准,但由于业务操作规程只能算作外汇局内部操作依据,不能用于对外处罚文件依据,因此无法依此实施处罚。新法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调整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汇发[2012]59号)第六条第一款明确了企业需在银行办理先行回收购付汇前在外汇局的业务系统中有相应的登记信息,从而解决了法规等级和对外效力问题。但59号文件只对2012年12月17日之后发生的业务有效,对之前已发生的业务不具追溯力,又形成了新旧法规的衔接空档。本文认为上述案例中法律难点是由于法条过时造成的。首先,过去国家为了维护经济利益的分配合理性,防止当时国内一些人为了引外资而签下不平等的利润分配合约,在《审批办法》中对固定回报进行了人为限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人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议价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国人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毫无话语权的“矮子”,而是以平等身份与外国投资者进行公平交易。所以《审批办法》中对固定回报的规定也已不合时宜。其次,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合同生效的三个实质要件:一是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能力;二是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三是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案例中中外方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达成以税后利润的方式进行固定回报,一是合同是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签定,二是以税后利润方式进行固定回报既没有损害其他第三人利益,也没有损害国家或公共利益。但由于《审批办法》规定固定回报需经财政部门审批,而案中的固定回报合同并没有经财政部门审批,使得合同违法。在外汇管理生态文明下,这种由于法条内容过时而导致的法律尴尬是不存在的。因为外汇管理制度是与经济发展阶段保持一致,并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来制定和修订的。同时外汇管理内容也会充分考虑到“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准则,以“便利投资化”为原则,外汇管理仅对恶意投资行为、虚假投资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等行为进行监管,外汇管理当局仅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失效时充当“消防员”角色。

三、构建外汇管理生态文明

从对上节中的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外汇管理生态文明形成的条件是:一是有健全的信用制度和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尊重“人性“的法律制度。二是微观经济体通过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学习和反思,已形成了自觉、自律遵守法律规则,注重维护自身信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认识到只有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三是监管当局只是经济运行的观测者和经济信息提供者、秩序维护者和经济突发事件的“消防员”。正如本文在“第二部分生态的重要性”一节中提到的“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流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构建自我调节能力和抵抗外力影响能力较强的外汇管理生态系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或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所以外汇管理生态文明的实现也需要几代管理当局去一点点的勾画和构建。现阶段,在易纲局长提出的外汇管理“五个转变”的改革思路下,在继续做好外汇监管系统开发的前提下,外汇局需要与人民银行的征信制度管理系统联合,先解决外汇管理生态环境构建制度层面的事情,将生态环境硬件做好。对于外汇管理者的管理职能转变和管理手段的改革则需要在制度的完善中逐步的实现。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构建外汇管理生态文明应从中长期目标考虑:

(一)中期目标1.构建外汇管理征信体系,为外汇管理生态文明打基础。借助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构建全国外汇管理征信体系,对有违规记录且未能实施处罚的主体登记在案并在全国外汇管理系统,杜绝违规主体“打一枪,换一地,只要能不罚,全国各地跑”现象的发生。外汇管理征信体系的构建还能为多年无违规的守法主体开通外汇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创造条件和依据,增加外汇局投资便利化手段。外汇管理征信系统的构建,将形成让违规者主动受罚,否则将无法在中国开展外汇收支或者外汇经营活动,让守法者享受因守法而获得投资和经营便利优待的公平法治外汇管理环境,进一步降低执法成本,构建法制投资环境。2.加快法律体系的完善。法律环境会直接影响外汇管理生态,法制的好坏会明显改变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从宏观上看,一个好的法律环境、好的司法和执法环境与不好的情况相比,国家需要的资源差别可能是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笔者认为好的法律应以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保持一致,并充分考虑“理性经济人”原则。不能以便于监管或从监管者角度出发来制定法律,而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本性问题。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篇7

第一条为规范和便利银行及个人的外汇业务操作,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第二条对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分别为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可根据国际收支状况,对年度总额进行调整。

个人年度总额内的结汇和购汇,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银行办理;超过年度总额的,经常项目项下按本细则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办理,资本项目项下按本细则“资本项目个人外汇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个人所购外汇,可以汇出境外、存入本人外汇储蓄账户,或按照有关规定携带出境。

第四条个人年度总额内购汇、结汇,可以委托其直系亲属代为办理;超过年度总额的购汇、结汇以及境外个人购汇,可以按本细则规定,凭相关证明材料委托他人办理。

第五条个人携带外币现钞出入境,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

第六条各外汇指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应按照本细则规定对个人外汇业务进行真实性审核,不得伪造、变造交易。

银行应通过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个人结售汇系统)办理个人购汇和结汇业务,真实、准确、完整录入相关信息。

第七条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外汇局)负责对个人外汇业务进行统计、监测、管理和检查。

第二章经常项目个人外汇管理

第八条个人经常项目项下外汇收支分为经营性外汇收支和非经营性外汇收支。

第九条个人经常项目项下经营性外汇收支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办理对外贸易购付汇、收结汇应通过本人的外汇结算账户进行;其外汇收支、进出口核销、国际收支申报按机构管理。

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取得个人工商营业执照或者其他执业证明,并按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备案登记,取得对外贸易经营权,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个人。

(二)个体工商户委托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办理进口的,本人凭其与企业签定的进口合同或协议购汇,所购外汇通过本人的外汇结算账户直接划转至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个体工商户委托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办理出口的,可通过本人的外汇结算账户收汇、结汇。结汇凭与企业签订的出口合同或协议、企业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办理。企业将个体工商户名称、账号以及核销规定的其他材料向所在地外汇局报备后,可以将个体工商户的收账通知作为核销凭证。

(三)境外个人旅游购物贸易方式项下的结汇,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个人旅游购物报关单办理。

第十条境内个人经常项目项下非经营性结汇超过年度总额的,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以下证明材料在银行办理:

(一)捐赠:经公证的捐赠协议或合同。捐赠须符合国家规定;

(二)赡家款:直系亲属关系证明或经公证的赡养关系证明、境外给付人相关收入证明,如银行存款证明、个人收入纳税凭证等;

(三)遗产继承收入:遗产继承法律文书或公证书;

(四)保险外汇收入:保险合同及保险经营机构的付款证明。投保外汇保险须符合国家规定;

(五)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收入:付款证明、协议或合同;

(六)法律、会计、咨询和公共关系服务收入:付款证明、协议或合同;

(七)职工报酬:雇佣合同及收入证明;

(八)境外投资收益:境外投资外汇登记证明文件、利润分配决议或红利支付书或其他收益证明;

(九)其它:相关证明及支付凭证。

第十一条境外个人经常项目项下非经营性结汇超过年度总额的,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以下证明材料在银行办理:

(一)房租类支出:房屋管理部门登记的房屋租赁合同、发票或支付通知;

(二)生活消费类支出:合同或发票;

(三)就医、学习等支出:境内医院(学校)收费证明;

(四)其它:相关证明及支付凭证。

上述结汇单笔等值5万美元以上的,应将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直接划转至交易对方的境内人民币账户。

第十二条境内个人经常项目项下非经营性购汇超过年度总额的,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有交易额的相关证明材料在银行办理。

第十三条境外个人经常项目合法人民币收入购汇及未用完的人民币兑回,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在境内取得的经常项目合法人民币收入,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有交易额的相关证明材料(含税务凭证)办理购汇。

(二)原兑换未用完的人民币兑回外汇,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原兑换水单办理,原兑换水单的兑回有效期为自兑换日起24个月;对于当日累计兑换不超过等值500美元(含)以及离境前在境内关外场所当日累计不超过等值1000美元(含)的兑换,可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办理。

第十四条境内个人外汇汇出境外用于经常项目支出,按以下规定办理:

外汇储蓄账户内外汇汇出境外当日累计等值5万美元以下(含)的,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银行办理;超过上述金额的,凭经常项目项下有交易额的真实性凭证办理。

手持外币现钞汇出当日累计等值1万美元以下(含)的,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银行办理;超过上述金额的,凭经常项目项下有交易额的真实性凭证、经海关签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境旅客行李物品申报单》或本人原存款银行外币现钞提取单据办理。

第十五条境外个人经常项目外汇汇出境外,按以下规定在银行办理:

(一)外汇储蓄账户内外汇汇出,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办理;

(二)手持外币现钞汇出,当日累计等值1万美元以下(含)的,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办理;超过上述金额的,还应提供经海关签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境旅客行李物品申报单》或本人原存款银行外币现钞提取单据办理。

第三章资本项目个人外汇管理

第十六条境内个人对外直接投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所需外汇经所在地外汇局核准后可以购汇或以自有外汇汇出,并办理相应的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手续。

境内个人及因经济利益关系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境外个人,在境外设立或控制特殊目的公司并返程投资的,所涉外汇收支按《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境内个人可以使用外汇或人民币,并通过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进行境外固定收益类、权益类等金融投资。

第十八条境内个人参与境外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认股期权计划等所涉外汇业务,应通过所属公司或境内机构统一向外汇局申请获准后办理。

境内个人出售员工持股计划、认股期权计划等项下股票以及分红所得外汇收入,汇回所属公司或境内机构开立的境内专用外汇账户后,可以结汇,也可以划入员工个人的外汇储蓄账户。

第十九条境内个人向境内经批准经营外汇保险业务的保险经营机构支付外汇保费,应持保险合同、保险经营机构付款通知书办理购付汇手续。

境内个人作为保险受益人所获外汇保险项下赔偿或给付的保险金,可以存入本人外汇储蓄账户,也可以结汇。

第二十条移居境外的境内个人将其取得合法移民身份前境内财产对外转移以及外国公民依法继承境内遗产的对外转移,按《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境外个人在境内买卖商品房及通过股权转让等并购境内房地产企业所涉外汇管理,按《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设部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境外个人可按相关规定投资境内B股;投资其他境内发行和流通的各类金融产品,应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办理。

第二十三条根据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逐步放开对境内个人向境外提供贷款、借用外债、提供对外担保以及直接参与境外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管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章个人外汇账户及外币现钞管理

第二十四条外汇局按账户主体类别和交易性质对个人外汇账户进行管理。银行为个人开立外汇账户,应区分境内个人和境外个人。账户按交易性质分为外汇结算账户、外汇储蓄账户、资本项目账户。

第二十五条外汇结算账户是指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个体工商户按照规定开立的用以办理经常项目项下经营性外汇收支的账户。其开立、使用和关闭按机构账户进行管理。

第二十六条个人在银行开立外汇储蓄账户应当出具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所开立账户户名应与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记载的姓名一致。

第二十七条个人开立外国投资者投资专用账户、特殊目的公司专用账户及投资并购专用账户等资本项目外汇账户及账户内资金的境内划转、汇出境外应经外汇局核准。

第二十八条个人外汇储蓄账户资金境内划转,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本人账户间的资金划转,凭有效身份证件办理;

(二)个人与其直系亲属账户间的资金划转,凭双方有效身份证件、直系亲属关系证明办理;

(三)境内个人和境外个人账户间的资金划转按跨境交易进行管理。

第二十九条本人外汇结算账户与外汇储蓄账户间资金可以划转,但外汇储蓄账户向外汇结算账户的划款限于划款当日的对外支付,不得划转后结汇。

第三十条个人提取外币现钞当日累计等值1万美元以下(含)的,可以在银行直接办理;超过上述金额的,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提钞用途证明等材料向银行所在地外汇局事前报备。银行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经外汇局签章的《提取外币现钞备案表》(附1)为个人办理提取外币现钞手续。

第三十一条个人向外汇储蓄账户存入外币现钞,当日累计等值5000美元以下(含)的,可以在银行直接办理;超过上述金额的,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经海关签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境旅客行李物品申报单》或本人原存款银行外币现钞提取单据在银行办理。银行应在相关单据上标注存款银行名称、存款金额及存款日期。

第五章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十二条具有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并已接入和使用个人结售汇系统的银行,直接通过个人结售汇系统办理个人结售汇业务。

第三十三条各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申请接入个人结售汇系统,应满足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接入条件(附2),具备经培训的技术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并能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三十四条银行应按规定填写个人结售汇系统银行网点信息登记表,向外汇局提出系统接入申请。外汇局在对银行申请验收合格后,予以准入。

第三十五条除以下情况外,银行办理个人结售汇业务都应纳入个人结售汇系统:

(一)通过外币代兑点发生的结售汇;

(二)通过银行柜台尾零结汇、转利息结汇等小于等值100美元(含100美元)的结汇;

(三)外币卡境内消费结汇;

(四)境外卡通过自助银行设备提取人民币现钞;

(五)境内卡境外使用购汇还款。

第三十六条银行为个人办理结售汇业务时,应当按照下列流程办理:

(一)通过个人结售汇系统查询个人结售汇情况;

(二)按规定审核个人提供的证明材料;

(三)在个人结售汇系统上逐笔录入结售汇业务数据;

(四)通过个人结售汇系统打印“结汇/购汇通知单”,作为会计凭证留存备查。

第三十七条外汇局负责对辖内银行业务操作的规范性、业务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进行考核和检查。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个人委托其直系亲属代为办理年度总额内的购汇、结汇,应分别提供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委托人的授权书、直系亲属关系证明;其他情况代办的,除需提供双方有效身份证件、授权书外,还应提供本细则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

直系亲属指父母、子女、配偶。直系亲属关系证明指能证明直系亲属关系的户口簿、结婚证或街道办事处等政府基层组织或公安部门、公证部门出具的有效亲属关系证明。

第三十九条违反《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及本细则规定的,外汇局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规定的,对银行和个人应分别处以人民币3万元和1000元以下的罚款。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问题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18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6.2%;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的存量达到937亿美元,2007年经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达1.2万家,范围已扩展到世界172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缓解我国企业资金短缺的压力、有效弥补国内资源供给不足,同时也是我国企业克服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与渗透,我国外贸不平衡问题逐渐加剧与突出的背景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具有客观必然性,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证明,政府部门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是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保证。我国政府虽然已初步建立起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服务、保障和监管体系,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在财税、信贷、保险、外汇等方面又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了对外投资的政策环境。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法律体系和支持服务措施等相对滞后,已难以适应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迅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健全、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的政策体系已势在必行。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问题

1.多头管理。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中,多头审批管理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仍有众多的部门参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工作:商务部是国务院授权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拟定境外投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起草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类除外)并实施监督管理。发改委负责安排国家拨款的境外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资委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协助管理部门,负责与对外投资有关的外汇汇出入、资金投放、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等事务。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委为其境外企业主办单位的政府主管部门,并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综合优势和特点,确定本地区本行业的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同时商务部授权其驻外使领馆商务处对中方在其所在国开办的各类企业进行一线监督管理。在这种多层次的管理体制下,表面上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实际上职能交叉,管理内容重叠。各部门从各自的管理权限和部门目的出发,制定出各自的管理办法,同时又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负责统一协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造成混乱,极易产生矛盾。

2.行政审批制度繁琐。

由于目前我国境外投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企业一个境外投资项目往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核,审批环节过多,且个别环节存在重复审核和审核标准不一致的现象。目前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需要由企业向县级专业主管部门递交相关报告后,再经省、市、相关部委审批,最后还要经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联合核准,所耗时间短则3-5个月,长则数年。这些繁琐的审核手续,使审批时间过长,贻误了企业对外投资的时机。

3.国家对海外企业的监管不力。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一直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企业非法经营、投资移民、资本外逃等问题。这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中一直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不无关系。目前,我国对对外投资的监管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或无能为力的状态。尽管我国商务部从2003年起对境外投资实行了统计、年检和绩效评价制度,但由于少数投资主体对联合年检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境外企业没有参加联合年检;加之许多根本没有经过审批而私自进行对外投资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使我国对外投资统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大打折扣。财政部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基本上也是有名无实,其监管的条例和措施可操作性较差,而驻外使领馆商务处也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其一线监管职能受到人员经费的严重制约。

4.严格的外汇管制影响了海外投资企业的国际、国内融资能力。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境内投资者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需要,外汇管理局逐步放宽了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取消了境外投资风险审查制度和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允许境外企业产生的利润用于境外企业的增资或者在境外再投资;取消了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允许购汇或使用国内外汇贷款用于境外投资等。但是,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担保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国家对境外投资企业的资金筹措和贷款担保仍限制得过多过死。例如,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国内母公司给予境外子公司贷款担保有严格的数量限制,中国银行境外分行也不能向我国境外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规定都极大削弱了海外投资企业的国际国内融资能力。

(二)保障制度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对外投资立法严重滞后于海外投资实践的发展。我国的第一项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但直到1985年才有了第一个规范海外投资的法规。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系统的、既符合国际规范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现行的有些法规不仅颁布时间较早,而且门类残缺不全,难以适应当前企业海外投资的需要。而且由于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各项法规分别由众多管理部门制定。这些产生于各部门管理权限和目的之下的政策法规难免有不衔接甚至相互抵触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海外投资混乱无序的状态。

2.保险制度不健全。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资本输出国为保护鼓励海外投资而向本国私人海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提供的法律保障制度。据此制度,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遭受承保范围内的风险致使投资者损失的,由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并取得代位求偿权,然后该保险机构可依据与东道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向东道国索赔。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政策性保险公司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政治风险保障。但从其目前提供的服务来看,主要还是侧重于与出口业务有关的保险。公司成立以来至今承保的海外投资政治风险业务仍相当有限。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缺位加重了海外企业应对风险的成本。

3.双边多边投资保护机制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与115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海外市场(约占我国境外投资目的国的28%)与我国尚未签订此类协定。而在已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其中多数都是同来华投资的发达国家和次发达国家签订的,其主要目的是吸引这些国家的投资,而未将保护中国境外投资列为重点。这事实上导致双边投资协定演变为我国政府的单方面承诺。即使我国与别国签署的双边协定中列有相互保障投资安全的条款,由于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缺失,这些协定仍难以发挥实际效果。

在国内投资保险制度和双边投资保护机制均不健全的同时,我国对多边投资保险机制的作用也未给予充分重视。根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miGa)建立的担保机构主要向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海外投资的非商业性风险给予担保,并提供争端解决机制,我国虽然是miGa的创始会员国和主要出资国之一,但截至2006年,我国境外投资者尚无使用多边投资保险的记录。

(三)服务支持体系问题

1.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小,获取成本高。

目前在金融政策方面,根据国家境外投资发展规划,对于能弥补国内资源相对不足的境外资源开发类项目和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项目等四类项目,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每年的出口信贷计划中,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予以支持。该境外投资专项贷款享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优惠利率。对于那些对国家利益具有重大影响但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尚无法完成的海外投资项目,中国政府的海外投资专项贷款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出口信贷规模的限制,海外投资专项贷款规模有限,而且申请使用海外投资专项贷款的项目,需按《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获得核准,并由中国进出口银行遵循独立审贷的原则对项目贷款的条件进行审查,审批手续繁琐,耗时长,获取成本高。

2.财税政策的支持方式单一,缺乏政策导向。

在财税政策方面,我国的支持政策主要体现在:对企业从事境外投资时发生的前期费用予以直接补助,从境内银行取得的用于项目建设及运营的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予以财政贴息;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予以资金支持;纳税人在与中国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所纳税收予以抵免,对承担援外项目的企业实行税收饶让,在境外遇到不可抗力风险而造成损失的企业对其境外所得给于一年减征或免征的照顾等。但目前我国的财税支持政策只是零星的散布于某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体现出在对外投资的产业、地区以及投资方式上的政策导向,与其他的对外投资政策缺乏衔接和协调。另外,优惠方式单一,这特别体现在我国的税收政策中。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主要侧重于税收抵免、饶让等直接鼓励措施,对于加速折旧、延期纳税、设立亏损准备金等间接鼓励措施却很少涉及。这种政策虽然透明度高,但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项目刺激效果有限。即使在直接鼓励措施中也只有对直接抵免的规定,没有涉及到国际通行的间接抵免的操作方法,随着我国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这必然会造成海外企业在税收交纳和抵免时出现无章可循的局面。

3.信息咨询不到位,技术援助少。

在信息服务方面,我国主要依靠驻外使领馆提供一些有关驻在国的宏观经济、市场需求和基本的法律框架等方面的信息。这些商务信息一般都直接反映到中央有关部委,按行政隶属关系再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传递,基本上是一条单向、封闭的路线。目前我国的信息服务活动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国外已进行的一些信息服务如组织由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参加的投资代表团出国考察,建立有兴趣去海外投资的企业数据库,提供有关国家特定行业甚至特定项目的信息,为投资牵线搭桥等开展很少。而且由于没有提供信息服务的特定机构,搜集的信息比较零散,缺乏整理加工,很多信息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掘。另外,我国在海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开发与启动、人员培训方面提供的技术援助也很少。这都使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面临信息、人才、资金短缺的困境。

二、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以监管为核心,审批为辅助,完善对外投资的监管体制

1.设立统一独立的管理机构,改多部门审批为单一部门审批。

尽快设立一个统一独立的管理机构如对外投资委员会,在宏观层面上统一领导和协调组织全国的对外投资活动。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我国有关对外投资的战略、方针、政策,结合我国产业政策,在分析企业优势和国际市场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对海外投资的产业和地区进行协调指导;依法核准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并实施监督管理,协调国家外汇管理局、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的管理活动,并领导协调我国银行、驻外使领馆对海外投资进行监督;发挥服务功能,为海外投资和海外企业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

2.改革审批体制,提高审批效率,增强透明度。

海外投资委员会应统一目前我国海外投资的审批标准,使审批内容更具合理性:在海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结合项目金额和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而采取不同的审批方式,其中国有企业应成为政府对外投资管制的主要对象。对私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只要不属于我国限制投资的敏感领域,应逐步过渡为登记备案制;对于国有企业则应结合项目金额,限额以下的项目为自动许可,限额以上的由海外投资委员会进行核准。对于需核准的项目,国家应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内容,提高审批效率;并将审批内容、程序、标准等对外公布,接受社会和企业的监督。

3.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监管措施,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海外投资委员会应协调银行、国资委、财政部、驻外使领馆等部门构建我国对外投资的监管体系。对于国有企业,国资委应承担起对外投资出资人的角色,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国内母公司加强管理;财政部门应修订有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境外企业的财务工作;同时落实投资主体责任制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确保企业自身承担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对于私营企业,则应联合投资母体所在地的工商税务和银行实行全程监管监控,以防止资本外逃和投资移民。另外,加强对外投资企业的年审工作和驻外使领馆对所在国企业的监督管理,并以投资金额为标准确立监管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加大相应的法律、经济、行政处罚措施,确保我国的监管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以立法为基础,通过外交手段,健全对外投资的保障制度

1.构建立法体系,完善保险制度,健全对外投资的单边保障制度。

系统健全的立法体系是保证海外投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和保障。在总体法律框架方面,我国首先应制定一部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作为调整境外投资的基本法。该法律应对我国的投资目标、投资主体、投资形式、审批程序、资金融通、企业管理等方面做出原则性规定。在此基础上,根据海外投资实践,及时补充境外投资法的实施细则及其他的单项法规,如《境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投资保险法》等,彻底改变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

明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国家政策性保险机构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风险保障服务的职责。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性风险基金投入,以便于中国信保能够扩大承保范围和保险金额;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并在审批环节中对投资于未建交国家和高风险国家的企业实行强制投保,以便对海外投资提供更充分的保护。

2.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完善对外投资的双边、多边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商签、修订和履行的工作。特别是加强与我国尚未签订这两类协定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作。对已签订的协定增加对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加强保护的内容,如要求我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赔偿因战争、、暴乱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资本金和利润的自由汇出等。另一方面,加大宣传、普及力度,促使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提供的相应支持,并利用《多边投资争端解决公约》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加大支持力度,丰富支持手段,建立对外投资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在金融支持政策方面,政府首先应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使之能相应扩展优惠贷款和贷款贴息的规模和范围。例如,我国的优惠贷款不应只局限于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等四类项目,对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带动作用的服务业投资,有利于转移我国过剩生产能力的生产加工项目,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高新技术企业等都应成为资助的对象。其次,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放宽贷款担保限制,如允许金融机构的境外分行向我国的境外企业发放贷款,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发行债券。最后,重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鼓励银企合作。对于大型项目,由国家出面促成银团贷款,并通过向商业银行的海外贷款项目提供完善的保险制度,解除其后顾之忧,充分调动银行参与走出去项目融资的积极性。

财税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应该尽快设立海外投资发展基金、中小企业海外产业投资基金、对国家利益有重大意义的产业投资基金等,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基金支持体系。这些基金可以由财政部、地区政府、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海外投资企业共同出资组成,根据企业申请,通过一定审核标准,向海外投资提供风险贷款。另外,以产业政策为引导,凭借多种支持手段,扩大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例如,对于国家重点鼓励的投资行业和项目给予一定年限的所得税减免;对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物资和通过境外投资带动的机器设备、中间产品的出口给予全额退税;并完善目前的税收抵免制度,补充间接抵免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将加速折旧、延期纳税、设立亏损准备金等间接鼓励措施引进我国的税法当中。

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方面,国家的海外投资委员会承担向海外投资和海外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服务的功能。定期国别投资环境报告,尽可能提供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技术、法律和社会文化等信息;建立对外投资国别地区项目库和有兴趣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信息库,为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和投资项目提供服务;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联合驻外使领馆和国际商会分支机构形成庞大的信息互动网络,并加强对信息的整理和提炼,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开展更为积极的信息服务,如通过组织会议、投资组团、国外考察等方式为企业海外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并为企业决策前的可行性论证和项目规划、人员培训提供必要的资助。

[本文是山东省教育厅课题《我国服务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编号S07wF21)的部分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篇9

就大陆地区而言,颁布的主要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有《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管理办法》、《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有关事项的通知》(已废止)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就我国台湾地区而言,当地有关部门的规定有《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之营利事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业别项目》和《大陆地区投资人来台从事证券投资及期货交易管理办法》等等。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需要结合大陆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进行综合考虑分析,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模式,从而促使投资成功。目前已有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代表性成功案例有中国移动斥资40亿港元收购台湾第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台湾远传电信12%的股权;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分别于台湾裕隆集团、台湾生荣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就引进汽车车型本地销售达成协议。随着市场的开拓和对利益的追逐,今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企业将会依据相关规定赴台进行投资。

二、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策略分析

结合上述相关规定,本文将从大陆和台湾地区两个维度入手,详细分析赴台投资的策略问题。

1、依据大陆的相关规定,赴台投资的策略问题

首先,就投资主体而言,需要满足一下三个条件:

(1)在大陆依法注册、经营的企业法人。

(2)具备投资所申报项目的行业背景、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

(3)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危害国家安全、统一。其次,在项目方面,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的投资项目,地方企业向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初审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中央企业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核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21号)对赴台投资项目进行核准,并在审核时征求国务院台办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核准文件抄送商务部、国务院台办等有关部门。此外,对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赴台投资项目,商务部核准时不再征求国务院台办的意见。再次,在实体设立方面,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设立企业或非企业法人,由商务部核准。地方企业由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初审后向商务部提出申请;中央企业直接向商务部提出申请。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设立企业或非企业法人,商务部收到申请后,征求国务院台办意见。在征得国务院台办同意后,商务部按照《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9年第5号)进行核准,并颁发《企业境外投资证书》或《企业境外机构证书》。再其次,大陆企业凭相关部门的投资项目和企业设立(含机构)核准文件、《企业境外投资证书》或《企业境外机构证书》,办理相关人员赴台审批、外汇登记等相关手续。最后,赴台湾地区投资设立的企业或非企业法人在当地注册后,大陆企业应于1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注册文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务院台办备案。从以上分析可以知晓,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施行严格的审批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台办主持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引导和服务,进行审批和管理,提高企业赴台投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依据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赴台投资的策略问题

从总体上而言,大陆企业在台湾进行投资必须注意两点:其一,台湾对于外资来台投资的方向有一定的限制,有些领域并未开放,大陆企业赴台的经营范围必须符合《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业别项目》的正面规定。其二,根据投资区域的不同,申请程序也不同,台湾共分了四个区域:一般地区、科学园区、加工出口区、农业生计园区。在后三个区域的投资需要另行取得各个区域主管机关的许可或批准。从理论和事务上,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区分为“直接投资”和“财务投资”两类。所谓直接投资系指大陆地区投资人不经由公开交易市场,直接透过并购、换股或认购增资等方式投资台湾企业。在此种情形下适用《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而财务投资系指经由公开交易市场(台湾证券交易所或柜台买卖中心)买卖台湾企业股票,且持股低于该企业股份10%,此种情形适用《大陆地区投资人来台从事证券投资及期货交易管理办法》。但财务投资下,如通过公开交易市场持有台湾企业股票高于10%的,则被视为直接投资,适用《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

(1)大陆企业赴台直接投资

投资主体。被许可的大陆投资人包括:大陆地区人民、法人、团体和其他机构。在特殊情况下,大陆地区人民、法人、团体、其他机构于第三地区投资的公司,如果直接或者间接持有该第三地区公司股份或者出资总额超过百分之三十或对该第三地区公司具有控制能力者,也被视为大陆企业对待,适用《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可以赴台投资,但是限制军事目的或者军方投资。采取事前许可制,大陆地区个人、法人、团体、其他机构等赴台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独资或合伙事业,必须事先取得台湾地区“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经济部商业司”等部门的许可。大陆地区公司在台湾地区设立办事处,亦须事先向台湾地区“经济部商业司”申请许可。投资方式。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可以投资股份或者出资额;也可以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或者合伙。出资方式。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可以采取丰富的出资方式:可以以现金、自用机器设备或者原材料出资,也可以采用专利权、商标权、著作财产权、专门技术或者其他知识产权或者其他经营主管机关认可的可投资财产。禁止投资领域。对于会在经济上造成具有独占或者垄断性地位的投资禁止;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上具有敏感性、影响安全的投资禁止;可能对于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禁止。可投资开放项目。根据我国台湾地区向大陆投资者开放的第三阶段项目规定,现允许投资项目包括制造业115项、服务业23项及公共建设23项后续查核机制方面。为了加强对资金通过第三地公司赴台投资的监察,必要时台湾地区主管机关可要求投资人申报资金来源或其他相关事项。另外,实收资本额在新台币8,000万元以上的陆资投资企业应每年向台湾地区主管机关提交财务报表备查。

(2)大陆企业赴台财务投资

投资主体。财务投资者限于以下四类:经大陆地区证券主管机关批准的合格机构投资者(QDii);上市公司依法规定核准给予有价证券与在大陆地区设有户籍的员工;依照外国法律组织登记之法人,其股票或凭证于台湾证券交易所或证券柜台买卖中心上市或者上柜买卖者,其在大陆地区依法组织登记或者设有户籍的股东;其他经主管机关许可者。投资范围。财务投资者的投资范围限于:上市或者上柜公司的有价证券;证券投资或者期货信托基金受益凭证;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或者公开发行公司发行的公司债;依据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或者不动产证券化条例规定发行之受益证券或者资产基础证券;认购(售)权证,但是不得投资兴柜有价证券和店头衍生性商品。禁止性事项。

三、结束语

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篇10

内容和意义

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201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开展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境外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以人民币来华投资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向银行申请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银行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直接为外商投资企业办理人民币资金结算业务,相关金融服务手续更加便利。

实施跨境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加快推动跨境人民币使用,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促进国内外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企业降低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投资条件,促进经济金融发展开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形成新时期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同时,开展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利于疏通人民币回流通道,有利于人民币从结算货币走向交易货币。

重大进展

关于人民币跨境业务。今年前三季度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超过4.8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接近25%,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重超过15%。与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达到174个。今年前八个月,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5.7%和130.2%。

关于外经贸领域人民币计价。在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同时,积极推进外经贸领域人民币计价工作。在海关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数据基础上,自2014年起,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外商投资的统计中,均增加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

关于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国香港、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开拓人民币金融产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加,品种包括国债、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发行主体涵盖境内机构、国外政府和境外银行和企业等,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交易主体、交易工具和交易方式等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趋势。

关于人民币使用的国际合作。五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26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达2.9万亿元。经双方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协商,相继在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首尔、巴黎、卢森堡等地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已经与多种货币实现了直接交易,既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也包括俄罗斯卢布、林吉特、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等。

稳步走向未来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人民币跨境业务是以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产业升级转型服务。人民币跨境使用起步于贸易结算,逐步扩展到直接投资、融资,对证券投资领域等未实现完全可兑换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坚持审慎原则,稳步向前推进。并适度采取准入和额度等风险管控措施,以保证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