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十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十篇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2:00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篇1

【关键词】特色农业金融支持调查

一、嘉峪关市农业的基本情况

嘉峪关是一个工业旅游城市,其城市化率达到90%以上。工业总量大,农业总量小,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近年来,嘉峪关市紧紧围绕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强农、惠农一系列政策,以增加农民纯收入为主线,以科技兴农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城郊型特色农业增收稳定,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加大,蔬菜产量增幅较大。畜牧养殖业稳步推进,非农户企业畜牧业发展迅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非农产业增收效果明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效益提升。

二、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窗口指导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引导全市金融机构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以农业科技信贷为重点,通过创新信贷产品,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提高涉农信贷投放比例。截至2013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7.12亿元,同比增加8.78亿元,增长47.83%,充分满足了“三农”金融需求。二是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发放支农再贷款,支持嘉峪关农村合作银行扩大“三农”信贷投放,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努力构建激励机制,增强信贷政策执行力。人民银行依据《嘉峪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办法(试行)》,从信贷总量、支持中小企业及农业发展、民生金融信贷等方面对辖内银行开展了综合性评估,对下一阶段优化信贷政策实施效果将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二)取得的成效

嘉峪关市全面发展特色农业业体系,培育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嘉峪关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综合评分69.29份,总得分具全省首位。嘉峪关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到耕地面积的70%以上,日光温室“万元室”、暖棚养殖“万元院”、观赏树种育苗“万元田”、农村休闲娱乐餐饮“万元园”竞相崛起,酿酒葡萄、精细蔬菜、杂交制种、啤酒花等一批新兴产业培植起来,平均亩(座)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种养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宏丰实业公司、紫轩葡萄酒业、兴盛啤酒花加工厂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产销对路、附加值较高的农业品牌。

三、存在的问题

(一)全市农村经济结构中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反映出农村经济市场基础脆弱

2013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9亿元,增长7.2%,全年粮食总产量9800吨,比上年增长32.16%。农业产值占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的比重为70%,反映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偏低,存在不合理现象,市场基础脆弱,市场竞争力小,依赖程度较高,风险性较大。

(二)主要农产品价格高涨,农民并未真正获利

2011年以来,蔬菜、肉、蛋市场价格同比分别增长25%左右,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999元,增长18.2%,农民获利增长幅度并未达到同步。全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相对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与市场对接程度不高,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仍然较多,不能直接上市。农民在这场农产品涨价热潮中,并未成为真正获利者。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加大,效益不高

近年来,各种主要农资如化肥、农药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涨,另外,由于汽油和柴油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机使用成本提高。虽然政府给予农民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化肥补贴和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但被以化肥、种子、饲料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冲减,严重影响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全市洋葱种植重茬现象严重,品质下降

洋葱产量占全市蔬菜产量的62%,新城镇是嘉峪关市洋葱种植大镇,自2000年引进美国优质洋葱种子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了,由于近些年利益驱使,新城镇洋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随之因重茬而出现的洋葱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洋葱品质逐年下降,直接影响到洋葱产业的发展。

(五)畜牧业养殖成本增大,影响农户的养殖积极性

自2010年年底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快速上涨,但嘉峪关市生猪市场则出现供应不足的问题。原因是猪源紧张、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增大,大量养殖户开始转向牛、羊等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养殖。

四、政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为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组织保障

强化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始终把政府投资作为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制定切合实际的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规划。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加工转化、市场营销、科技服务、质量检测等纳入规划,并实施有效的规划指导。

(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连接机制

把全市涉农企业作为带动三镇农村经济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主要抓手,重点扶持,大力发展,建立企业加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非农产业要效益,规避市场风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稳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尽快把三镇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更加稳定、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广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发挥典型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完善各种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搞活农用土地流转,在农村培养和发展种养殖大户,培养致富带头人和科技明白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成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四)健全并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有效市场对接机制

人民银行要探索建立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对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资产负债、品牌、管理能力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金融机构对通过评价体系评出的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贷款审批、利率和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便利。

(五)强化窗口指导,加大对特色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篇2

关键词:特色农业;机械化;探析

近年来,大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工作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特色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装备支撑。2018-2020年在全力实施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同时,着力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到2019年底,大丰区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9%,2020年确保达到50%以上。

1主要做法

1.1做好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微信等多种媒体,区镇两级联动,开展全方位、多途径的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激发特色农业生产者、从业者的购机热情,彻底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问题。同时积极协调组织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条线广泛开展特色农业机械化机具与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大力宣传特色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

1.2做好技术指导

着力抓好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熟练掌握先进适用特色农机安全规范操作和生产管理技术,彻底解决“有机难用”问题。连续多年组织召开全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现场观摩推进会,十余家农机产销企业安排50多种特色农机具进行现场演示和培训。结合“请进来、送出去”活动,邀请农机专家开展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培训,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外赴品牌农机生产企业、先行应用单位参观考察学习。同时,组织区镇两级农机技术人员走访设施农业、畜牧、水产等规模基地和种养大户,全面了解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机技术服务工作。

1.3做好部门联动

积极整合部门技术资源,加强农机与农技、畜牧、水产部门等密切协作配合,注重良种、良法、良机融合,制定适合我区农业生产实际的技术路线、作业标准和机具配备方案,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技术装备体系。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自动饲喂、环控、疫病防控、粪污处理、挤奶、捡拾鸡蛋机械化发展成功典型案例,推进畜禽养殖机械化;利用自动化育苗、智能投饲、水质监控机械化发展成功典型案例,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结合丰收大地、盐土大地等23个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发展,发展耕整地、智能灌溉及园艺蔬菜种子处理、育苗、移栽、施肥、贮运等机械化;积极发展果树植保、施肥、储藏、分级分选等机械化装备,布点示范果树生产机械化。

1.4做好因势利导

广泛开展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调研论证,做大培强各类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在做好调研把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小户抱团发展。全区设施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耕整地、灌溉施肥、环境控制、田间转运环节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而播种、移栽、收获水平还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到2019年年底,我区畜禽养殖饲喂、粪便处理、环境控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0%、60%、70%以上,2.1万头奶牛全部实现挤奶机械化,鸡蛋自动捡拾系统占养殖总量30%以上;水产养殖机械投饲、水质调控、清淤水平分别达到90%、70%、60%以上;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3400余台套,作业水平达50%以上。

2存在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受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的限制,全区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机械设备投入较多、种类丰富,机械化程度也较高,相比之下,蔬菜园艺和果桑花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

2.2融合不紧密

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与机械化作业不能完全适应,加上基层农机技术力量不足,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培训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需求。

2.3技术创新不强

种植、收获、采运、加工等成熟机械设备不多,许多特色农机还停在研发阶段,没有批量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4农机补贴不足

与大宗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配套农机具相比,特色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品种和政策补贴力度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3对策与建议

3.1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各镇(区、街道)、农业农村局及有关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协作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制订出台我区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农业产业与机械化互相促进、交融发展。农业农村各条线积极协作,围绕重点突破智能化、机械化,推进设施园艺、果桑花、设施养殖、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

3.2强化部门配合

构建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的联席会议制度,抽调专人、集中办公,明确各自责任,共同协调推进。水利部门做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业农村部门做好种植、畜牧、水产等先进适用农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财政部门做好特色农机发展专项扶持的资金落实和全过程使用监管,科技部门做好适用农机的科研开发,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

3.3强化典型示范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应用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全区。加强典型宣传,提高特色农机技术普及率。强化基层农机部门、设施农业园区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推进装备配套、技术指导、政策扶持落地;开展现场演示和试验示范,让生产主体、农民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设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篇3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特色;高效;规模;区域;云南省

随着国家对农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农业进入观念变革、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1]。发展特色农业一直是国家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特色农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的耕地资源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日本精品果蔬种植和荷兰花卉园艺为代表。二是以大范围使用农业机械代替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的劳动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三是以中小农场经营为主,注重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为主要特色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2]。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及人文资源优势,但云南特色农业还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与日本等特色农业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能是因为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农业体系。特色农业的性质及消费定位不同使其在发展中有别于普通农业,它要求有更高程度的区域特色性、更为全面的产业融合性、更迅速的农业信息传输性以及更为精确的市场导向性,从而被人们所接受,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并最终创建一个可持续的高质量农业生态系统。特色农业在现在诸多的学者定义中可概括为:特色、高效、规模、区域[2]。本文从这4个方面进行展开,来分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1特色

特色本质上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中形成差异与特色。当然这种特色的定义不只局限于种植品种及品质的特色,而是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管理、运输、服务等有别于其他农产品的地方。基于科勒的《市场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可以将任何一种产品分为3个层次:核心利益、有型产品、附加产品[3],普通农产品的价值结构是成正三角形分布的,它大多满足的是人们最基础的生理需要,而特色农产品的定位应为更高阶层的产品,所以它不单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还应该潜在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要。因此,特色农业只有抓好以高品质为基础,以特色的区域品牌发展,才能真正做出农产品的特色。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入到特色农业中形成“品牌特色”是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产品的品牌建设必须以产品极高的质量为基础。

1.1品质特色

现在云南许多特色农产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便是生产加工小而散,难以把控在优质农业生产区生产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在云南许多优质农作物产区很多都还是个人或者小作坊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由于没有统一的加工规定、科学的养殖及加工技术,导致一个产区内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域品质标识。因此,只有强化优质农业生产区域内的集体组织管理,以质量控制为核心,才能突显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如统一产品销售渠道、标定产品生产流程及标准、严格监管、构建淘汰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保障优质农业生产区的产品质量,形成一个优质农产品的地域标识,为该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的认证标准主要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我国农产品大多数仍处于无公害食品甚至更低的水平,要想较为全面地提高我国农产品品质,不仅需提高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认定的标准及处罚力度,还要解决我国农民生产力分散及种植水平低等问题。小农种植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组织对于特色农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大力推行农业组织化进程,使用统一的科学种植方法来管理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品质才会提高。

1.2品牌特色

一个特色农业拥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打入市场、吸引消费者、提高效益的关键所在。针对农业品牌的建立,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从农业乡土中来,也应回到农业乡土中去,只有实现这样一个循环才能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法国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及地方资源优势制定了“原产地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即aoC认证标志。它体现了农产品与其产地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着aoC认证标志的农产品在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品质优良可被消费者长期认同。云南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将区域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区域品牌,提高产品的文化底蕴及其附加值。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与特色农产品联系结合起来,汲取当地民族文化内涵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基础,树立自己的农业区域品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文化竞争力,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潜移默化的产品形象,还间接地保护与宣扬了当地民族文化,使文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高效

特色农业必定是一个高效农业。它不仅要求农业投入与回报的高效,还在于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及相关市场需求联系的紧密性,品牌塑造与宣传的有效性等最终形成一整套高效的整合系统。现在大多数的特色农业示范区都呈现过度设施化及分散化的特点[4],这代表的只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种植方法,并不是一种实用高效的种植方法,对于农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对于特色农业“高效”,首先抓住现在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现有的自然资源,适当使用科学农业技术。一方面,“高效”的定义在于农产品与消费需求的紧密契合。由于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饮食消费需求结构有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现在消费者追求有机、绿色的精品农作物,但是许多农产企业所追求的高效,往往是指农作物的高产量,而没有以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高效,高效农业一定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积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保证安全绿色有机的基础上提高产量[5]。另一方面,“高效”的定义还在于一份优质农产品从产出到被消费者积极接受的整个过程的高效利用。以日本农业为例,日本是公认发展精品农业与高效农业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农业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与农产品附加值,属于耕地资源短缺型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它的高效不仅体现于单位耕地的高产量,更体现于质量、管理、物流、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高效利用,日本农业拥有高效严格的农业管理体系、高速发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带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品牌”战略体系等。云南高原特色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特色农业发展经验,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垂直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良,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民族文化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是因为地形复杂、优质的农作物产区面积较小,所以云南在提高土地效率的同时,还应兼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高效利用生态及文化资源,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3规模

特色农业因产品经济价值较高、市场需求较普通农业小、供需弹性较大,所以种植规模更容易受到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特色农业必定是规模化、集约化统一管理的,因而规模较小、管理分散的农业难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但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较高,故会出现盲目扩张规模的现象,需要严格根据市场消费规模动态控制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特色农业有别于普通农业,主要在于一部分对农产品有更高需求的人群,所以特色农产品规模是“宁取仙桃一个不要烂杏一筐”。如果供过于求,再特色优质的产品也成为烂杏一筐。近几年的玛卡跟风种植导致玛卡白菜价等案例表明,许多特色农产业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规模调控机制,造成了农民没有因此致富反而因此“致负”。特色农产品不同于普通农产品拥有广大的消费需求,特色农产品满足的是小众人群特色或高质量的需求,所以特色农产品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调控机制,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及产业的稳定发展。以日本农协为例,日本农协会对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区域发展做出科学合理规划,并且农协长期规划为10年,每3年修改1次,形成中期规划,以指导未来农业发展[6]。在农业规模控制预测方面,虽然有国家宏观调控,但在基层还未建立健全统一专业的农业规模调控机制,普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无此类调控功能。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动态的规模调控机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政府对于市场实际供需情况预测种植规模,在供需不平衡时预警进行适当动态调控。

4区域

云南省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气候,多元的农业区域有利于农业层次化、多元化发展。特色农业区域布局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布局过程。在高原特色农业区域选定上,首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云南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多样发展多样化农业,但不一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因为云南地理气候多样且零碎,甚至有“百步不同天”的说法,其实适宜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区域较少,在区域选择上可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选址及种植的合理性及发展潜力进行专业评估,然后再进行规模开发。其次,特色农业区域选择应考虑到消费市场和产业链集群情况,发展特色生鲜农产品,必须考虑选定区域的物流辐射范围内的市场接受需求情况[7-8]。

5结语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篇4

   1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得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这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具有自己显着的特点,只有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因此,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避免过度,并注重环境保护。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么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的门类、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等,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利用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改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研发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运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效农业农业的发展。

   4做好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和农民培训工作

   增加政府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改变秸秆、杂草等直接燃烧的情况,用作饲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对农业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致富开拓新途径。总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并能够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6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以某一特色产品为起点,适当延长食物链或者加工链,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农产品和食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物能资源、废弃物等等,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7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坚持特色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将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8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篇5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元性;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休闲农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活的压力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安详,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意大利、奥地利成为休闲农业的诞生地,之后休闲农业在欧美国家受到了青睐,形成了农业经济体系中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各国的休闲农业,大都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既定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民族风情等多种休闲经营模式。城市市民在休闲农业中体验到了乡村生活和乡土情趣,获得了心理上的宁静和情感上的快乐。我国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步也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市民渴求的一种消费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出现,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浙江省依托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多种特色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的休闲农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其它地区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交通网络健全、交通路线畅通,加之各类农业资源丰富,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休闲农业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政府层面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成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从发展模式上看,浙江省的休闲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1.农庄休闲模式。农庄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庄,具有相对开阔的农业资源区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田观光、种植体验、养殖体验、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身娱乐等休闲服务内容。农庄休闲模式的消费群体主要面对一些高端客户,在田园风光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的休闲服务。此类模式的代表,如绍兴郊外的绿林竹海农庄,农庄内竹林如海,傍依兰亭景区、会稽湖泊,景色别致、幽雅清新,让消费者的身心松弛、精神愉悦。2.农户休闲模式。农户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户家庭,侧重于让消费者体验农民生活,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在农户休闲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品尝农民饮食、居住农民宅院、操持农民家务、体验农民乐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模式。此类模式的代表,如衢州下辖的七里乡,各村农户大多开展了个体休闲农业经营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自制豆腐、年糕等农家食品,亲手采摘小园里的瓜果蔬菜,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返璞归真的情调。3.园区休闲模式。园区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科技,通过向消费者展示最新动植物品种、最新农业生产设备、最新农业生产技术,间接达到科普示范、推广宣传的目的,在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放松消费者的心态,也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此类模式的代表,如杭州下辖的萧山开发区,不仅兴建了温室大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高档盆栽花卉基地,还引入了克隆展示项目,吸引了大量农业科技爱好者的到来。4.景观休闲模式。景观休闲模式的基础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复合景观,以景观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景区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此类模式的代表,如奉化市下辖的向阳海岸,这是一个典型的依托海洋景观和渔业资源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消费者在享受阳光、沙滩、海岸的美景时,游览海岛、品尝海鲜、垂钩海钓,享受浓浓的渔家乐趣。5.特色休闲模式。特色休闲模式的基础是特色,以与众不同的农业特色达成对消费者的吸引。这种特色可以是农业资源上的,可以是农业生产环境上的,也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以特色、新颖、不同之处带给消费者特殊的情趣。此类模式的代表,如丽水市下辖龙现村的田鱼养殖,在稻田中养鱼,种植与养殖浑然一体,真山真水,品鱼观鱼,极具特色。

三、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从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巨大的成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其成功经验在于: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如前所述,浙江休闲农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构成了浙江休闲农业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具有良好结构化特征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与不同消费者以足够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酌定参与何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如此,浙江的休闲农业,特别注意本地域内的实际情况,注重休闲农业服务的针对性,从不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2.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长期的筹建和准备工作,由此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资金需求。浙江省的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浙江省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参与休闲农业经营,同时也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股份制建设。到目前为止,浙江休闲农业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个人投资,更有企业投资和外来投资,从而为其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3.休闲农业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休闲农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投资者不能过于短视、不能过于追求获取利益的快速性。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准确把握各地区特色的同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和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浙江休闲农业不仅获得了应有的投资回报,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目前,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正是浙江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最好力证。

四、浙江休闲农业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其它省份、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其它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1.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每一个地区和其它地区相比,都有不同的农业资源配置和自然环境情况,更有着不同的乡土文化和民间风俗,这些都是农业发展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深入地分析自身的情况,准确地把握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气候征象,挖掘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才能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有助于树立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各地区发展自己的休闲农业,切忌盲目地照抄照搬,就算是同类模式的学习,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2.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新领域,也继承了这一基本属性。这不是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进行准确的模式定位以后,各地区的休闲农业要以发展模式为依托,以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考虑到初创期的各种困难和应对措施。当休闲农业进入收益期时,更要避免竭泽而渔,而是要合理分配收益,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品牌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休闲农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资金,尤其是前期的资金投入。如果再综合休闲农业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单一投资主体一般都难以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重休闲农业投资的多元化,政府既要给与一定比例的投资,更要引导其它投资进入,并努力拓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这其中,休闲农业会直接惠及参与建设的农户,因此鼓励农户投资也极为关键。项目进入具体经营过程以后,一定要注意经营方式的合理性,特别是考虑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的合理性,既能保证各方的投资回报,又达到多方共赢得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孝平,王福鑫,许思洁.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5,3:202-205.

[2]田嘉.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都市休闲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机制的构建[J].世界农业,2015,8:210-213.

[3]刘红瑞,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4:90-97.

[4]蒋颖,聂华.休闲农业市场客源行为分析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05-411.

[5]赵仕红,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4,4:110-119.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篇6

一、主题宗旨

以“打造热带农产品基地、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主题,以“精品展销、订单交易、合作共赢”为宗旨,创新参会理念,突出特色,缜密组织绿色品牌农产品和诚邀客商参加“冬交会”,进一步提升我市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产销对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目标定位

通过借助“冬交会”平台,促进我市企业、合作社、购销商与销地客商加强交流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努力实现邀请参会客商和农产品订单交易成果分别比上届增加10%、5%以上的目标。

三、时间地点

(一)时间。年月,会期3天。

(二)地点。海口市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分会场)。

四、参会对象

参会人员共220人,具体是:

(一)市政府主要领导、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市委办、市政府办主要负责人及筹备组成员20人;

(二)各镇党委书记或镇政府镇长12人;

(三)邀请部级农业龙头企业、永青分公司合作伙伴以及长期在我市从事农产品经销的省外重要客商106人;

(四)我市有关农业行业协会会长、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主要种养及运销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60人;

(五)工作人员(含聘请司仪人员)及司机22人。

五、展品和布展

(一)展品组织。突出我市特色的果蔬、热作、水产、畜牧等绿色优质品牌产品,分为四大类:一是生鲜实物精品,二是农产品加工品,三是活植株样品,四是热带特色农业图片。

(二)产品展销。发动3—5家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产品参与“冬交会”销售区展销,主要销售我市咖啡、香草兰、可可、槟榔等系列特色产品。

(三)展馆布展。展馆占地面积323平方米。展馆设计施工力求做到布局合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美观大方、风格独特。布展充分体现我市农产品“特色、绿色、品牌、优质”的特点,力求达到“在场面上有感染力、在视觉上有冲击力,对客商有影响力”的效果。

六、宣传工作

(一)编印《农业》画册。重点宣传我市热带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及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组织新闻媒体宣传。邀请日报、电视台、政务、电视台等新闻记者,对我市冬交会筹备情况、冬交会活动情况和交易成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跟踪报道。

(三)开展网络宣传。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农业信息网及市政府网上宣传我市投资优惠政策、招商项目、推介农业品牌产品、热带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情况。

七、活动内容及日程安排

(一)参会代表报到。

(二)组织参会活动。1、月日组织代表入场观看文艺表演和参加开幕式;2、月日上午组织参会代表参观展馆和现代农业示范园;3、现场推介我市重点洽谈合作和招商项目;4、组织订单签约单位现场签约仪式;5、组织代表参加市政府招待宴会。

(三)客商洽谈交易。月日,组织我市购销商和销地客商举行座谈会,进行交易洽谈,订单签约。

(四)组织客商考察。月日起由市农业局牵头协调本地参会企业、协会、合作社及运销商,组织销地客商到我市冬季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礼纪物流园区进行实地考察。

(五)展馆闭馆拆除。月日闭馆,工作人员拆除清理展馆。

八、组织机构和任务分工

(一)主办单位。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市农业局。

(三)协办单位。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招商局、市乡镇企业管理中心、市供销合作联社、永青分公司、市相关农业行业协会。

(四)领导小组。市政府成立年“冬交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简称“筹备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冬交会”筹备各项工作。其组成人员如下:

成员: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招商局、市乡镇企业管理中心、市广电中心、市供销合作联社、市工商局等单位负责人。

(五)任务分工。筹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招商组、会务组、宣传组。各组(室)工作人员和任务分工如下:

1、办公室。职责:负责对接省“冬交会”组委会的工作部署,做好“筹备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协调联络各组工作;负责编制会务经费预算并向市财政局申拨,按预算统筹安排、列支使用;负责展馆设计施工,展品的组织、收集、调运及布展工作(展品组织分别由商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市乡镇企业管理中心、热作中心、畜牧兽医局负责提供);负责编印《农业》宣传画册、“冬交会”筹备工作情况汇报、工作总结和落实订单、项目招商情况的统计上报工作;负责闭会后展馆的拆除清理工作。

2、招商组。职责:指导本地农业企业策划编制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可研,发动本地农业企业走出去挖掘和寻找商机,招商引资;负责做好农业项目的招商特别是以口味王发展有限公司槟榔加工为主的乐来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招商工作;负责做好农业部门和企业招商推介项目资料的收集汇编、项目招商进度统计上报工作;负责联系与协调参加“冬交会”招商推介的单位、客商代表参加招商现场推介会。

3、会务组。职责:负责按有关部门拟定邀请省内外客商人员发函邀请代表参会(含聘请司仪人员),跟踪和反馈客商参会信息,核实参会人数;负责“冬交会”议程、会务安排和参会代表有关证件、礼袋领发,以及参会客商的接送、报到、食宿、机车船票预订等接待工作;负责起草市政府领导在招待宴会、祝酒辞和座谈会上的讲话稿;负责组织参会代表参加“冬交会”开幕式、市政府招待宴会、参观展馆、召开座谈会、洽谈交易活动及举行订单签约、颁奖等仪式。

4、宣传组职责:负责宣传报道我市参加“冬交会”进展工作情况,并邀请省内外媒体采访报道;协助制作《热带特色农业》光碟和宣传画册;协助撰写“冬交会”相关材料。

九、有关要求

(一)搞好策划,精心组织。各承(协)办单位要高度重视“冬交会”的组织筹备工作,突出特色,创新参会理念,精心组织做好农业项目招商策划、展馆布展策划、产品宣传策划等前期各项筹备工作。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政府制定的组织方案,明确本单位所承担的任务,进一步将任务量化细化,落实责任到人,任务到人。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篇7

   1.1区域特色农业信息服务需求情况问卷调查采取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及问答的方式,以个体农户、生产大户、涉农企业和信息服务机构为主体,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96份。其中:个体农户占31.8%,经营大户占2%,信息服务机构占66.2%。调查对象中个体农户和经营大户的文化程度基本集中在初高中水平,其中初中文化水平占58%,高中(中专、技校)文化水平占30%,小学文化水平12%。调查对象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结果见图1~3。1.3信息部门特色农业信息服务情况该项调查重点对县(市)级、乡镇级、村级及涉农协会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模式进行了摸底调查,这些信息服务部门为农户开展的特色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主要有:帮助农民搞生产决策、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收集网络信息并传播、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为农民运输和销售农产品,个别信息服务部门还为农户提供了物资供应服务及科技下乡等其它服务形式;69.4%的信息服务部门都是通过印发科技读物为农户提供特色农业信息的,29.6%的信息服务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为农户提供特色农业信息,还有18.4%、11.2%的信息服务部门分别通过回答农民咨询和开设“农信”电话的方式为农户提供特色农业信息,仅有4%的信息服务部门能够主动下到农村为农户提供信息[2]。据调查,信息服务部门认为,当前农民最需要的特色农业信息服务有:价格信息、农产品出口信息、掌握技能信息、技术信息以及种什么、养什么。

   2甘肃省区域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2.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条件。目前,甘肃省特色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其基础设施老化,建设水平较低,服务体系及其质量效益得不到保证。2.2特色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化建设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服务起点低,覆盖面不广,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农业信息的采集由不同的部门和行业进行归口管理,这些部门和单位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当前农业信息化的管理者、建设者与使用者三者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使得特色农业信息资源具有极大的分散性,共享程度较低,造成了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此外,一些网站和服务平台提供的市场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质量不高。据调查,69.4%的信息服务部门对区域特色农业数据信息都是一年更新一次,更新频率较低,甚至有些网站机械重复转载,未能与本地实情对接,时而出现虚假信息,特色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亟待加大[3]。2.3特色农业信息化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队伍是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队伍素质不高,严重影响着特色农业信息的服务质量,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甘肃省特色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既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都极度匮乏,据调查,近一半的信息服务部门认为制约其开展特色农业信息服务的因素之一就是信息服务人员无积极性、服务意识不强。传统的保守意识使得农民接受信息的意愿不足,信息意识淡薄,80%以上的农户认为影响其获取信息的因素包括文化水平低、不知道如何获取信息,此外,由于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着“知识落差”,从而导致“信息落差”,严重制约了甘肃省特色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乃至整个甘肃省的农业发展水平。2.4特色农业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目前,甘肃省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西部地区均处于弱势,特色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也不畅通,符合农民需要的信息量偏少,加之农民及基层农业人员的信息意识淡薄,在信息服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部分特色农产品在产地总量过剩,竞争激烈,从而出现“卖难”问题[4]。

   3加强甘肃省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管理作用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政府统一规划指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托各地优势来发展特色农业信息服务。制定科学完善的特色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增加特色农业信息化投入,加强监管,避免重复建设,节省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强政府的依法管理,规范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采集、、运行等方面的管理,逐步依法建立特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机制。3.2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体系人才是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第一资源,要积极改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等问题,实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依托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作为培训基地,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对各级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和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和能力培训,提高其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农民的信息素质,。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侧重培训如何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甘肃省培养特色农业信息化服务急需的高层次人才。3.3整合特色信息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特色农业信息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服务场所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现象,打破部门分割和服务资源分散的瓶颈,加强各部门合作,加快特色农业信息的流通,实现信息互通合作,建立专门的特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特色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3.4示范推广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示范、培训,大力推广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各类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特色农业产业整体科技水平。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篇8

【关键词】土地流转特色农业关系研究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使得我国农业产业的改革不断的完善和推进。我国政府和社会已经将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上了日程,并将我国农业作为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定、和谐统一的重要影响因素,将其作为关系我国民生、民策制度建设的核心。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我国国有土地的国有化程度,转而对原来属于个人的土地进行征收,然后重新对土地的耕种、建造等使用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从而致使有关农村土地改革问题的研究成为了当代的一个热门的话题。因此,作者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在此时代背景下,主要探讨土地流转这以时代背景与当代农业中特色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土地流转与特色农业之间关系的研究

毫无疑问,国家开放土地管理政策的落实十分有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其通过将农村闲置土地、私人拥有不进行耕种的土地、农民出售给国家的土地等多种土地形式进行收缴,由政府实行统一划拨、重新分配,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土地交易平台,方便农民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购买和租赁,从而实现了我国农村地区用于耕种土地的市场化分配,充分利用了农村地区的耕种资源,并且使我国农村最关注的土地问题得到了公平、合理的解决,大大减少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增强了我国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统一。

除了能够促进我国土地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之外,土地流转开放化、自有化也带来了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在现有土地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天气资源等各种资源,生产出与其他农业耕种区域不相同的,具有不同特色的农作物。因此,可以发现,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天然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存在于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城乡改造道路的不断前行,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将不适合耕种的土地进行了改造,剩下的大多数土地都是具有先天优质的。因此,通过推进土地流转的自有化,能够不断提高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积极的因素。

三、改善土地流转与特色农业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一)两者关系的矛盾

虽然我国土地流转有关的政府部门制度不断放宽,但是土地流转与特色农业之间依旧是存在一些矛盾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其实十分的简单,就是即使一个市场具有很高的自有化程度,其依旧是需要政府等第三只手对其进行不断的调控、监管的。因此,对于不断市场化的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落实,其一方面给予了市场自有化,另一方面却没有根据实际状况的改变不断的提高对我国土地的使用和利用情况的监管,最终其将会导致我国很多土地资源流转到并不具有先天特色农业优势的商户手中,从而为一些具有特色农业产品生产经验的商户创造了增加土地,进行扩大生产的目的。因此,可以发现,其实在土地流转与特色农业之间依旧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为了更好的改变两者矛盾,促进两者更好的积极发展,促进两者的融合协调与统一,我们就必须增强第三只手的调控力度。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不断的完善,提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力度,为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前行提供良好的制度背景、法制背景,从而促进我国土地流转制度与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能够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我国特色农业相关人才缺乏

在我国农村,现在留下来继续耕种的农户们大多祖祖辈辈都是进行农业耕种的。因此,这些人具有丰富的农业耕种经验,并且能够通过对天气、土壤、种子等客观因素的观察,总结出一个作物未来的生长情况。但是,这些农户却大多数依靠他们实践经验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其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拥有科学技术的农业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作物更好的生长,并能够结出更多的果实。但是,我国特色农业人才的缺乏,导致这些从事、热爱农业种植的农户们无法很好的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给他们带来的整体耕种能力的提高,从而也就无法去提升他们的耕种能力。为了更好的改变这一点,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开展对农村农户的知识培养,经常到乡村为农户开展知识讲座,带来新作物的种植经验等,不断加强对我国特色农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从而让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篇9

(一)恩施州农业的基本情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恩施州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农业一业独大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农业的根本地位并未削弱,形成了较为稳固的“330产业结构”(如图1)。换句话说,在“330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构成比例还会有变动,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二、三产业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至少从当前来看,三足鼎立的格局,只要一足不稳,整个结构就将松动。更何况我们在经济统计时往往把基于农业的农产品加工业统计在第二产业中,由此也不难看出,农业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的完全退出,而是农业向高级化迈进的结果,在第二产业中,农业的要素贡献是居于突出地位的。据统计,2011年,恩施州全州生产总值41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2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3.17亿元,增长21.2%,其中工业增加值110.85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66.77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构成由2010年的30.7∶28.7∶40.6调整为28.3∶31.8∶39.9,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恩施州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3.19亿元,比2010年增长5.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0.9万亩,比上年增加8.3万亩,增长1.3%;粮食总产量153.15万吨,比上年增加2.7万吨,增产1.8%。油料种植面积92.85万亩,比上年增长1.3%;油料总产量8.94万吨,增产6.6%。烟叶种植面积65.91万亩,总产量9.32万吨,增产9.1%;茶叶总产量5.29万吨,增产14.8%。全年造林面积2.76万公顷,全年林业产值7.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5%。全年生猪出栏456.97万头,比上年增加16.3万头,增长3.7%;年末生猪存栏421.3万头,增长2.4%。全年畜禽肉产量43.83万吨,增长5.2%。全年畜牧业产值73.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5%。2011年末耕地总资源470.97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3.70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7.82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4.07万千瓦。①农业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及营销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很多,可以说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但我们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恩施州农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较好的发展势头,新的产业增长点开始显现,“双叶双业”(烟叶、茶叶、林业、畜牧业)增长强劲,农业比较优势得以展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二)特色产业。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或者说是在寻找农业比较优势方面,恩施州经历了一个漫长和波动的过程,最终确定烟叶、茶叶、蔬菜、药材、水果、魔芋、生猪7个产业为特色农业(表略)。除生猪养殖外,六大产业种植面积已达521.09万亩,而同年末耕地总资源470.97万亩,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已超耕地总面积。①特别是蔬菜和药材近年发展很快,种植面积达299.01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比例高达57%,可见其重要程度。恩施市的情况与此类似,发展的重点也是一样的,从全州范围而言,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恩施走在了全州的前列,除蔬菜和生猪外,其他各项均超全州平均水平。②由此可见,特色农业的地位在恩施州已得到巩固和加强,特色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了大幅度提高,规模优势开始显现,后续发展的动力较为强劲。

恩施州特色农业面临的困境

恩施州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我们的发展目标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对特色的把握与挖掘不够,定位不明确。作为一个地区而言,在农业方面我们有什么特色,什么才是我们的特色?这是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恩施州农业资源丰富,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明显,似乎什么都是特色,对特色的筛选也是一波三折。我们应该清楚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固然是特色,但离开了规模和市场就失去了特色的价值。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对特色的把握、挖掘和定位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家底把握不清,对特色资源及市场状况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二是特色农业的选择,特别是主导性特色农业的选择上还存在强烈的“领导人偏好”,特色农业的变动过于频繁,不少产业刚起步便刹车,既没有形成传统,也没有扩大规模,很多时候反而是伤农的;三是部分特色农业的选择与社会需求产生矛盾,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和社会风险,如烟叶的大面积种植既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也面临政策的强力打压。四是部分特色农业与市场的对接不紧密,受深加工能力限制,产品尚处于原料供给阶段,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大做强,如药材、魔芋等。因此,弄清楚特色是什么且准确定位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二)特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业链不完整,缺少规模,市场份额不大。恩施州特色农业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没有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纵向、横向一体化整合,生产能力分散,产前、前中、产后的服务与管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集群生产能力,致使遍地开花的同一种特色产业没有规模效应,市场半径普遍较小。在我们调研时发现,不少特色农产品仅在区内供应,且数量有限。没有市场牵引的产业是不可能有规模上的提升和效益上的保证的。(三)产业区域分散,品质差异较大,没有形成名牌和品牌。由于行政分割和区域分割的特征明显,加之没有形成全州范围内的园区发展模式,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还是空白,同一产业在全州布局分散,大小企业星罗棋布,生产水平差异巨大,从原料到加工到市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网络,质量控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没有形成全区域的公共品牌,仅有的几个“名牌”也在众企业的围攻之下难以自保,形成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在此,我们以茶叶为例加以说明。茶叶既是恩施州的传统产业,也是恩施州的特色产业。尽管发展历史悠久,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摆脱“千家万户种茶,小规模作坊式加工,无品牌蛇皮袋卖茶”的景象。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州内仅有的几个茶叶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也是规模很小,吸纳的茶农数量少,与企业在利益上联系不紧密,仅处于专业合作组织的起步阶段,根本不能起到品牌载体的作用。州内几家稍大一点的加工销售企业又各自为阵,自打品牌,互不买账,因而导致到目前为止全州尚无一个龙头品牌。全州大小茶叶加工企业达到800余家,但大型茶叶企业不到2%,绝大多数厂家基本处于原始作坊式生产方式,企业资本有限,底子薄,起点低,设备陈旧简陋,卫生条件差,人员素质不高,生产的产品规格不一,茶叶品质极不稳定,按照现行QS认证发证审查要求,根本不合格。截至2007年底,全州已注册登记茶叶商标46件,但没有一件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全州获得省、部级奖的产品达100多个,获“湖北省十大名茶”的品牌有6个之多,没有一个是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中国传统十大名茶“恩施玉露”也没有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在全国的影响也极其有限。经笔者调研统计,如宣恩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8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仅占企业总数的20.7%,小作坊式加工企业69家,占企业总数的79.3%,全县只有4家茶叶加工企业能够达到清洁化生产要求。(四)特色农业创新不足,发展新型特色农业缺人才、缺技术,缺成果。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创新能力不强,必然导致技术进步速度慢、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2007年底,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固定从业人员平均每个企业只有25人,规模以上企业的固定从业人员平均每个企业也只有85人。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固定从业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2128人,占固定从业人员总量的22%,其中研究生3人,占0.03%;本科学历311人,占3.27%;大专学历1071人,占11.26%。全州10家省级、部级龙头企业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206人,只占固定从业职工的7.4%。①由于特色农业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全州的农产品加工现状是农产品资源多,开发成商品的少;传统方法加工的多,研发新工艺的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精品少。即使像九洲牧业公司这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有一半的产品也是进行传统加工后面向州内市场,另一半是进行冷冻加工后销往州外,其实只是卖原材料。加之农产品加工人才的创新能力差,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凤毛麟角。全州农产品加工业还没有专利的申请,部级名牌产品还是空白。(五)特色农业主导地位不突出,缺乏产业带动力。一是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在市场竞争中,主导产品、支柱产业不够突出,优势不明显,还没有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体系,发展基础和竞争实力不强。二是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多数企业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弱,造成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致使一些名优特产品规模上不去,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由于龙头企业经营的外向度总体上不高,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合资合作的还很少,很难融入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链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全州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方式多是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合作返利型的更少。(六)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效应不明显。一是主导产业不精,基地比较分散。多数地方在特色资源开发中选择主导产业不是“少而精”,而是“多而全”,致使在一定区域内以一个优势品种为主导,集中连片开发的基地还很少,开发面积上的数量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产业规模。二是品种不优,重建轻管现象突出。有的地方在特色资源开发引进品种时不试验,不示范,生产的产品品质差,市场不认可;有的基地虽已建成,但不重视后续田间管理,致使成园率低,园相差,投产迟,单产低,效益无法显现;有的忽视老基地管理,低产茶园的改造、“宣恩早”温州蜜柑的提纯复壮、“长十郎梨”的品种改良、高山蔬菜品种单一化等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三是品牌创建工作滞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以茶叶为例,全州茶叶企业登记注册商标50余件,只有5件商标获得湖北省着名商标,1个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全州茶叶亩均产值仅为1000元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4元,比浙江省平均水平低1158元。四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不足,市场份额不大,即使有规模种植的支撑,却无法消耗初级产品,很多农产品最终都积压在农户手中,把风险也转嫁给了农户,不能带动农户从发展特色农业中获益,反而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如恩施市2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没有一家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最典型的是魔芋加工,一方面是政府在大面积推广优质魔芋,鼓励规模种植,而以前还较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却是一蹶不振,勉强维持运转,魔芋产业的命运实在堪忧。(七)特色农业缺少两个基本元素:文化与富硒。武陵山片区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群众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我们都知道,民族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资源,具有唯一性,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来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同时,武陵山片区是硒矿富集地,号称中国硒都。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从地域的角度讲,富硒是其他地方农产品不具有的内在品质,是该区域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大力宣传、开发富硒优质农产品是拓展市场所必须做的功课。如富硒茶有降脂减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抗毒灭菌等保健功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符合目前国家提倡开发健康、有机食品的政策。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化挖掘不够,特别是对民族文化如何融入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营销、品牌等全过程研究不够,创新不足,对富硒文化的利用也是如此,有的仅仅是在产品的包装上打上很小的富硒二字,但明显感觉富硒与产品的结合不够,宣传没有底气。如此一来,武陵片区有特色农产品就失去了和其他地区农产品竞争的最大本钱,特色农产品被其他同类的普通农产品所淹没,没有闯出一条应有的特色之路。目前我们虽已认识到“富硒”的重要价值,但做得还不够,还没有把“富硒”变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今后要让“富硒”转变为产品的内在价值,并充分体现在价格竞争中。

恩施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及方向选择

(一)恩施州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发展特色农业,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首要的决定因素。恩施州在自然条件方面的特质有:一是气候条件。恩施州处在我国东部季风中亚热带的贵州高原—鄂西南山地气候区的东北隅,属中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热,雾多湿重,雨量充沛。二是土质。恩施州土壤类型复杂,有黄壤、棕壤、红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草甸土、沼泽土、潮土和水稻土等19个土类,53个土属,139个土种。主要土类的分布和性状,随海拔高度变化而有比较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三是河流与植被。州内河流密布,水质优良,加上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水源基本无污染,植被保存较好,森林覆盖率达70%,能充分保证农产品品质。2.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优势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数量,二是质量,三是成本。从恩施州现有的情况看,数量相对充足,质量还有待提高,成本尚在合理水平。据统计,2010年全州乡村户数95.88万户,乡村人口343.25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合计207.47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180.59万人;乡村从业人员合计188.68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169.57万人。农村劳力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5.43%,小学程度占36.05%,初中程度占47.56%,高中(含中专)程度占10.5%,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46%;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达89%。现在最大的困境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庞大,对发展特色农业构成最直接的威胁。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州外出务工劳力达68.75万多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38%,占第一产业劳动力的70%。外出劳力中16岁至40岁的人员达到87.12%,以男性居多(占64%),留守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只占30%,且多为4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当然,我们这里谈劳动力资源优势,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将当前劳动力外出的劣势转变为后续的优势,从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经验看,这种转变是可能的。3.民族文化深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特色农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具有民族文化背景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二是渗透着浓厚民族文化的产品营销。我们说,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农产品本身就是差异明显的产品,是其他农产品无法替代的,同时,只有有内涵民族文化的产品营销才能尽快地打入市场,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因此,民族文化资源是恩施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最大优势。4.资源独占性强。除以上说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外,资源的独占性体现为富硒和当地独特的物产。富硒在前面已有论述。独特的物产是由于恩施州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垂直变化的多层次立体气候,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和物产,被誉为华中“天然植物园”和“种质基因库”。植物资源已知215科,900余属,约3000种。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共有树种171科,645属,1264种,约占全国树种的七分之一,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00余种。药用植物中,有名贵药材鸡爪黄连、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绞股蓝、天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白肋烟、茶叶、中药材、苎麻、魔芋、芸豆、柑橘、蚕桑、蔬菜等。这些独特的物产有的是种类唯一,有的是你有我优,可以形成典型的原产地农产品,从而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5.有规模发展的空间条件。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空间。每一区域的特定空间范围内,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个独特之处,可体现在自然资源、文化传统以及经济要素等多个方面,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也是特色经济之“特”。恩施州二万四千平方公里,气候差异极大,地质地貌千姿百态;土、苗、汉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深,具备发展特色经济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规模特色农业的空间条件。全州耕地面积465.2万亩,常用耕地面积383.8万亩(水田面积105.5万亩,旱地面积278.3万亩),园地面积63.8万亩,林地面积2178万亩,牧草面积99.9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146.3万亩。6.有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基本加工技艺及加工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恩施州特色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业支柱产业优势逐渐显现,农业产业经营向纵深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民素质、农业装备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农业生产加工的传统技艺有了改进、创新和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飞跃。2010年,全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8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0.5∶1提高到1∶1。拥有部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1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104家发展到1244家,社员从5.38万人发展到11.7万人,带动农户37万户,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省级示范社。7.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恩施州既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有湖北省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是各项优惠政策的汇集之地。恩施州有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616”对口支援、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叠加的政策输入,加上农业部长期定点帮扶,特色农业发展将迎来一个更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恩施州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1.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恩施州特别是它所在的武陵山山脉,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对于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以及生态协调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保护生态是恩施州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恩施州是我们发展小康社会,推进城乡发展的重要一极,加快发展依然是它最重要的任务;同时它又有维护生态、保护生态的使命。在这两点上,我们应当实现最大的统一,这也是恩施州特殊的重要性。生物产业是最具有成长性、最具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产业领域。生物技术的成长,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抢占生物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努力形成对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都能够起作用的增长点和动力,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极大的现实性和战略性的选择。恩施州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条件,应该作为我们今后主攻的方向。通过资源摸底和技术准备,以园区发展的方式聚集生产能力,建设国内技术一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全力打造中国“绿谷”,①力争在中国特色农业及特色产业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2.中药材及其深加工。恩施州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不少产品享誉中外。中药材产业是我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将来的国际贸易中能获得较显着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快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步伐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达到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药业,充分发挥中药材品质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度开发,主攻质量,创立品牌,贯彻实施中药材生产、加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创建适度规模的Gap基地,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药业产业体系。

恩施州发展特色农业对策

(一)找准特色,科学定位。发展特色农业,首要的是要把握住所处区位的产业优势,发展那些有极大市场前景、布局合理、利于支柱企业的发展,而本地又有生产条件、生产传统的产业,并建立起这一产业的优势地位。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说,没有优势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也形成不了优势,恰恰是我们忽视了优势的存在,一方面是没有把握住市场并尽力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司空见惯,没有认识到这一优势的存在。所以说,恩施州发展特色农业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确立好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做到科学定位,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这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最基础、最起码的条件。要瞄准市场,发展那些有特色、产量高、品质好、易于加工的产业,形成规模经营,使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耕地农业向国土农业、原料农业向商品农业、山区农业向外向农业、行政区位农业向经济区域农业的转型。结合武陵山片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要高举“绿色”和“健康”的旗帜,特中先优,量优结合,这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适度规模,加工增值。发展特色农业,仅仅有特色是不够的,必须兼顾规模,这个规模既包括种植规模,也包括加工规模和产品规模。而我国民族地区的农业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发展的怪圈,农业生产缺乏统一的指导,没有建立起上规模的加工生产企业,农产品无处可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一些优势产业逐渐萎缩甚至消亡,始终在摸索中徘徊。由此我们得到启示:没有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没有自己的支柱企业,特色农业就很难上台阶。因此,我们在推进恩施州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不遗余力地建立起自己的支柱企业,主要是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实行生产加工、技术指导、经营服务一体化,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千家万户,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在建立支柱企业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基地为本、主体独立、利益联动”的原则进行,既要考虑到加工企业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到农民的利益。有了好的产业和基地不等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完成,特别要在建设好支柱企业的同时,推进名牌战略,打出一批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这样才能保证特色优势农业的兴旺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企业的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高效益”,也就是在建设支柱企业时,一定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引进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设备,生产优质的名牌产品。建设支柱企业时一定要与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与本区域工业发展走向相结合,与农村各种经济形式发展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三)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品牌建设要贯穿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全过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我们以恩施州特色农业之一的茶叶为例加以说明。如前所述,恩施州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产量较大,是特色农业及文化传承的重要经济作物,有极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但由于茶产业没有得到统一的整合,加工企业参差不齐,加工能力分散,加工标准不统一,茶叶品牌杂乱,没有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因而,如何利用优秀民族文化吸引消费者,如何打好富硒牌,提升茶叶品牌档次,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流茶叶品牌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认为,首要的任务是实行纵向一体化的资源整合,成立全州茶叶生产加工贸易集团来统一经营和管理,各县(市)较有规模和水平的加工企业成为该集团的生产车间,并由该集团来建设“恩施玉露”公共区域品牌,充分融合“富硒”特色和“文化”传统,是打造特色茶产业区域品牌的重要途径。(四)拓展业态,多元一体。对特色农业的理解不能仅理解为是种植和加工,提供人们日常所需的食物。我们要在遵循农业发展规律的同时,根据人们对农业的不同需求,发展多元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综合发展之路,实现特色农业在一、二、三产业的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如特色农业旅游业、特色农业休闲产业、特色农业文化产业和特色农业信息服务业等。在此我们仍以茶产业为例来说明。茶产业要实现从第一产业(茶叶生产)向第二产业(茶饮料、茶油、茶叶深加工)和第三产业(茶文化、茶旅游、茶艺、茶馆)的延伸扩展,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茶文化旅游可以带动茶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消费,茶旅游业是具有强带动力的行业,要朝着差异化方向发展,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不仅让游客有风景可观、有茶可品、有活动可参加、有纪念品可购,还要给游客留下深刻的茶文化感受。恩施州可以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契机,把茶旅游作为城市旅游的一部分,带动茶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五)技术创新,信息提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一次次质的飞跃,没有现代科技也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特别是在该地区农业科技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更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特色农业量和质的飞跃。只认识到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要下大力气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这才是科技进步作用得以实现的保证。试想,没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能领会并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能生产出合格优质的产品?能开展科学的管理?所以说,特色农业产业化还有个人的现代化问题,否则,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特色农业产业化亦将化为泡影。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跟前沿技术,下大力气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特色农业。当前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科技信息网、“农技110”、“12316三农热线”等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启动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和产销中心建设,为农户和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避免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保证特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六)政策支持,培育后劲。特色农业产品化时期也是特色农业的起步期,经济前景尚不可预测,产业链尚不完善,销售渠道不畅,风险大。此时,完全由市场机制来培育特色农业的成本过高。因此政府的培育对特色农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扶持如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构建相对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如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制定科技投入鼓励政策,支持技术攻关,促进技术的推广等;利用财政信贷手段引导投资,并通过税收等手段促进生产能力的形成。在生产能力形成之后,要大力发展流通业,促进特色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实现特色产品的商品化,为产业化打下基础。由于特色农业的选取一般基于本地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传统文化,当地具有发展该产业的基本条件,甚至有些特色农产品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因此一旦与政府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结合起来,很容易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篇10

关键词:全国农民运动会;项目设置;特点;农民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69-04

abstract:Usingliteratureanddatamethod、mathematicstatisticmethodtocontrastandresearchthenationalfarmerathleticmeetingonbackground、gameitemsandotheraspects.Clarifythegeneralsituation、characteristicofitemsandthemeaningofthenationalfarmerathleticmeeting.analyzingthedevelopmenttrendandcharacteristicsofthearrangementofitems.thenputforwardcorrelativecountermeasuresandadviceaccordingtohowtoperfectthenationalfarmerathleticmeetingfurther.

Keywords:nationalfarmerathleticmeeting;arrangementofitems;Characteristic;Farmerphysicalculture

1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定期举办全国农民运动会的国家,而举办农运会正体现出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重视和关怀,是对农村体育发展状况的检验。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关系着9亿农民的健康,关系着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乃至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举办好农运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农民体育运动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全国农民运动会自1988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五届。它的规模仅次于全运会,与其他类型的运动会有着特色上的区别。农运会的项目设置应与农时活动结合,保持农村特色,这也是各省开展农民体育活动的重要参照。[2]同时根据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它所设置的竞赛项目应该与时俱进,并且在变化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历届全国农运会概况

2.1首届农运会:农村体育的新开端

1988年10月9日-16日,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这届农民运动会题词。在改革开放十年的背景下,农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然而大部分地区农村体育事业上还没有发展,有些地区的农村体育活动甚至是个空白,但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村对文化体育活动有了更多的渴望,对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体育活动充满向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们国家,仅农民人口就有九亿,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民问题的事实并不是没有根据的。1988年,正是我们国家加大力度着手建设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农民运动会的召开,说明国家并没有忘记农村体育这一块。在科学技术还不是十分发达、社会生活水平不是很高、农村的经济水平也很有限等各项因素的限制下,却没有阻挡这次农运会的举办。首届农运会的规模不是很大,带来的却不仅仅是一次农运会这样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农村体育活动有了新的开端,此次农运会开创了农民在体育场上唱主角的先河,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更是举足轻重。

2.2第二届农运会:体育搭台,商贸唱戏

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部分开放地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又掀开了新的篇章。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国家的各项事业有了飞速发展。经过四年的酝酿,四年的规划,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于1992年10月10日至19日在湖北孝感地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这届农运会题词,进一步体现了对农民体育的重视。孝感地区也以体育搭台,商贸活动唱戏,大力筹备并做好这次农民运动会的工作,对活跃该地区经济以及扩大孝感知名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以经济唱主角,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从而使农民体育与农村经济及民间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然而,商贸唱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农民体育活动的主体地位。

2.3第三届农运会:着眼于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并把农民体育纳入了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系统工程[3]。发展农村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加强身体锻炼和思想修养,振奋精神,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培养广大农民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遵守纪律、公平竞争、顽强拼搏的精神,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第三届农运会于1996年10月12日至20日在上海市隆重举行。此届农运会使参赛健儿及各地来宾看到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及郊区的改革开放成果,增强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2.4第四届农运会:新世纪新风貌

为了检阅全国农村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取得的新成就,推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交流农村体育活动的新经验、新成就,展示农民迎接西部大开发,奋力奔小康的精神风貌,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农业部、国家体委和中国农民体协在2000年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举办地放在四川省绵阳市。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民代表,包括台湾省组织“河洛”体育代表团,他们代表着亿万农民兄弟来绵阳参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次在世纪之交举行的农民运动会是我国亿万农民告别贫困奔小康迈入新世纪的体育盛会,是以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交流、重在提高为宗旨的发展盛会[4]。在新世纪新的面貌下,农运会的发展不仅更上了一个台阶,更为以后的发展铺上了坚实的基础。

2.5第五届农运会:关注“三农”问题下的农民盛会

在2004年秋季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是在我国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党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举行的[5]。地点定为江西宜春,这是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次全国农民体育盛会,也让农民更深刻的体验到了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它不仅是新世纪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会,也是全国各地农民的大聚会、大团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倘若不了解“三农”问题,不了解农村居民体育文化需要问题,就很难制定与农村实际相符合的体育发展政策,亦难以构建起与之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体育服务”。[6]这届农运会是一届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特点、时代特征和深受农民欢迎的运动会,这一次的农运会盛事加快了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推动了“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民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3历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项目设置对比

3.1各届农运会的项目设置基本状况及简析

1988年的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农民选手参加了比赛。这届农运会共设田径、篮球、摔跤、自行车、乒乓球、武术、游泳7个比赛项目和武术、搏克两个表演项目。[7]此次农运会的项目设置数量较少,并且注重的是竞技和表演,大多数是现代体育竞赛项目,而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设立不够。但是此次农运会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是党和国家重视农村体育发展的新开端。

第二届的孝感全国农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9个,分别是田径、篮球、乒乓球、武术、摔跤、中国象棋、民兵军事三项、风筝、游泳,表演项目仅有搏克。[7]与首届农运会对比,比赛项目的设置并没有太大变化,主要还是体现出比赛的竞技性,缺少娱乐性。因此,从发展农村体育的角度考虑,农运会的比赛项目需要改革创新。

1996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各省市共有30个代表团的2400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篮球、乒乓球、武术、摔跤、中国象棋、自行车载重、民兵军事三项、风筝、游泳10个项目的比赛。[7]项目设置比起前两届来看,数目有所增加。另外这届农运会还设有毽球、风筝、民间体育3个表演项目,体现了“农运会”贴近农民的风格。在当时,农村经济发展虽没有都市发展快,但是,从每届农运会的变化,体现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繁荣、农村体育活动进一步贴近农民。

第四届全国农运会于世纪之交2000年举办。来自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全国32个代表团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两个观摩团的近万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加了在四川绵阳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运动员在田径、篮球、乒乓球、武术、龙舟、摔跤、中国象棋、自行车载重、民兵军事三项、舞龙舞狮、毽球花毽、风筝、游泳13个项目上争夺410枚金牌。[7]此次农运会设立的项目参与性强、趣味性浓、娱乐性足、又贴近农村生活,深受农民普遍喜爱。与前三届农运会相比,本届农运会的参赛人数更多、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

在江西宜春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农运会上,有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全国32个代表团的2560多名运动员、700余名领队和教练、830名裁判员参加,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派来观摩团,与会总人数逾1.4万。这届运动会设立了田径、篮球、乒乓球、武术、龙舟、摔跤、中国象棋、自行车载重、民兵军事三项、舞龙舞狮、毽球花毽、民间体育、风筝、游泳14个大项,其中又包括155个小项。[7]这届农运会和第四届农运会在项目设置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特色项目数量增加,非特色项目数量减少,项目设置向特色化方向发展。这次农民运动会不仅参赛的农民选手人数为历届之最,蜂拥而来的农民观众的数量和热情也超过了往届。这是因为农民运动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其项目的设置上,更具有了娱乐性、观赏性,农民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体现出农民运动会原本的目的与意义。

3.2全国农民运动会项目设置的特色化

3.2.1农运会项目设置特色化的定义

从历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设置上可以看出,其趋势正向特色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全国农民运动会乃至中国农村体育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农运会的特色项目,是指那些在全国农运会上开设,却尚未在比全国农运会同层次或更高层次体育赛事中开设的,来源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劳动、休闲娱乐和民间传统等的比体能、技能和智慧的体育比赛项目。项目设置特色化,是指在农运会的项目设置上,要逐步增加贴近农村与农民的特色项目,减少非特色项目,体现出农运会独有的特点。让农运会比赛项目接近农村、贴近农民,和农事活动相结合,更具趣味性和观赏性。才能使农运动会更具特色,更好的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

3.2.2农运会项目设置特色化的具体表现

首先,农运会特色项目具有娱乐性和集体性。农运会特色项目由于来源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劳动、休闲娱乐,表现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强调的项目的游戏娱乐性和集体性。农运会比赛特色项目普遍具有“折返”和“协作”完成比赛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奥运会或其他比赛项目中是不多见的。如“30m搬重物赛跑”、“60m五人抗洪赛跑”、“80米搬挑粮食赛跑”等项目都具有多次“折返”特点,这种“折返”与“迎面接力”赛跑一样,具有较强的游戏娱乐性。再如“60m二人三足跑”是将同队两名队员相邻的两条腿绑在一起进行比赛;“60m五人抗洪”是同队5名队员同时出发,以最后一名队员过终点的时间计算成绩。这样“协作”进行比赛,充分体现了项目的集体性,同时也表现出娱乐性。

其次,运动员所需身体素质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农运会特色项目由于具有“负重”、“折返”、“协作”等特点,对运动员主要身体素质的要求与传统项目不同,表现出所需身体素质的多样性和复合性特征。例如:“100m推轮胎赛跑”,表面看来运动员是完成100m跑,所以会把速度素质当成主要身体素质,但事实上,这个项目除了对运动员速度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外,还必须具备给轮胎加速的能力,对其上肢力量的要求也特别高。因此,农运会运动员所需的主要身体素质几乎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多样的。这个特征应该得到农运会教练员在选材和训练中高度重视。

另外,农运会的的特色项目还具有一种技术动作的传承性和变异性。农运会特色项目普遍来源于农民的生产劳动,非常贴近农民的生活,是广大农民生产劳动场景在体育场上的展示,是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与智慧的歌颂。特色项目在技术动作上多数有“挑”、“提”、“扛”、“插”等农民生产劳动的技术动作,表现出技术动作的传承性。但是,从生产劳动中传承而来的技术动作,为了在竞技场上取得优异成绩,教练员和运动员必然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技术动作更有利于创造好的比赛成绩。如“60m插秧赛”,农民生产劳动中是一手持秧,另一手插秧。在农运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插秧的动作被改为双手同时插秧,插秧的速度自然快了许多。这些都表现出从生产劳动中传承而来的技术动作为了适应竞技比赛的变异性[8]。

3.2.3农运会项目设置特色化的意义

农运会从最初关注农民竞技能力提高,如今选择了向特色化方向发展的道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开设特色项目,有利于建立和保持农运会的特点和优势,与其它体育比赛相区别;农运会是由农民参加的运动会,特色项目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新兴的农村体育运动项目的产生,有利于农村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比赛项目接近农业、贴近农民,不仅大大提高了农运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使农民健身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带动广大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做出贡献,也使农运会成为全国人民日益关注的运动会,从而更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

4农民运动会项目设置的特点分析

4.1从面向竞技到面向农民

我国是世界上举行全国性运动会最多的国家。建国之初为了迅速摆脱“东亚病夫”的耻辱,在全世界面前展现新中国的崛起与良好风貌,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十分重视体育事业。而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和轰动效应,使许多领导发现,要在短时间内摆脱“东亚病夫”的屈辱,振奋民族精神,竞技体育似乎比群众体育来得更快捷、更有影响力。在此前提下,最初的全国农民运动会也带有明显的竞技体育的痕迹。因此在项目设置上,竞技项目的比重较大。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人文精神的复归,对农村与农民的关怀,满足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要,成了农民运动会的应有之义,一些贴近农民、娱乐性强、农民喜闻乐见的项目数量逐渐增多,农民运动会也逐渐体现了其应有的农民特色。

4.2从非特色项目到特色项目

农运会的非特色项目是指竞争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竞技比赛项目,而特色指的是来源于广大农民生产劳动、传统项目等的比体能、技能、智慧的娱乐性项目。农运会最初的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乒乓球等竞技体育项目,现在增设了许多贴近农村与农民的特色项目和民俗项目,如舞龙舞狮、龙舟、风筝、象棋、毽球花毽等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此外,为体现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还设置原地抛秧苗、自行车载重、搬挑粮食赛跑等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比赛项目。

实践证明,如今的农民运动会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得农民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农民观众的数量和热情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正是由于特色项目的设置,使农民运动会更具有了娱乐性、观赏性,农民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从而体现出农民运动会的最初的目的与意义。

4.3从关注金牌到关注农民健身

参加农民运动会的各省(区、市)代表团,最初非常关注金牌数,经过五届农运会的发展,各省农运会代表团的心态逐渐平稳,对金牌的关注不再像初期那么强烈,现在关注的是通过农民运动会带动农村体育发展,促进农民健身活动开展,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从历届农运会的奖牌榜情况来看,奖牌分布面是越来越广,说明了各省(区、市)越来越重视农民体育工作,农村体育的受益面也越来越大。

农运会只是促进农村体育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农运会的开展,激发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能够在农村广泛开展经常性的群众体育活动,促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贯彻实施,这样才能体现出农运会的本质意义,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促进整个农村社会的进步。

4.4从运动员到农民选手

这是基于农运会参赛者资格的思考。最初的农民运动会上,一些地方为夺取好成绩,通过改身份、打球等方式,派专业运动员参加农运会,引起农民的不满,使得比赛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如今,通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项目设置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农运会上深受农民观众欢迎的,都是一些源自农村生产、生活的“原汁原味”的比赛项目,如:自行车载重、30米搬运重物、80米搬挑粮食、100米推轮胎、10×200米负重混合接力、水上模拟救生、水下搬运重物、民兵军事三项等,这些比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用,平时田间地头的劳动能手,一上赛场,就成了运动健将。相反,一些专业性、竞技性较浓的项目,如:跳远、800米跑等,反而引不起农民的兴趣,观众甚少[9]。同时农运会主办者也加大了对参赛选手资格的审查力度,参与者大多是货真价实的农民,农民运动会真正成了农民自己的运动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家相应的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投资。这为农民运动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从1988年至今,全国农民运动会已经逐渐办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农村特点的新型运动会,成为我国农村的一大盛事,促进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农民运动会的开展,不仅让农民走出了家门,走出本乡本土,而且还让他们与全国范围内的人群一样,展示自己的力量和精神风貌,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农运会不仅为农民体育健儿提供了体育比赛的舞台,还将为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增进了解、共同提高的好时机与好场所,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届全国农运会项目设置变化及特点表明了其二十年来的发展道路,体现出了农运会的本真含义,即农运会是农民自己的盛会,要能充分体现农村的特征,满足农民在物质、精神上的需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农村体育的生命力在于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丰富的体育活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使农民体育进一步贴近农民生活,体现农村特点,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使农民运动会更受农民喜爱。因此,农运会在项目设置上应继续沿着特色化的道路发展,并且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及时研究改进比赛项目的形式、器材及规则,使农民体育牢牢地植根于辽阔的农村大地。我们只有坚持农民体育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改进创新,合民情,合民意,农民体育才会有生命力和吸引力[10]。开展农村体育活动要注意现代体育与民族民间体育相结合,体育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相结合,体育与娱乐相结合。农运会的项目设置只有紧扣农业生产特点,体现农民特色,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发挥其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原本作用。

参考文献:

[1]农业厅科教处.河南省农业厅关于我省参加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情况的报告[J].河南农业,2004,(12):37-38.

[2]陈晨曦,汪大昭.农运会助推农村体育[n].人民日报,2004-10-25.

[3]记者.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素质[n].陕西日报,2000-8-1

[4]记者.喜看世纪新农民[J].体育,2000,(1):22.

[5]王捍东.第五届全国农运会的市场运作[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6):54-55

[6]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24,(3):5-9

[7]YaHoo知识堂.全国农民运动会情况[eB/oL].省略.省略,2006-7-8

[8]周立.全国农运会项目设置的特色化和田径项目的特征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