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田野调查论文范文推荐5篇田野调查论文范文推荐5篇

田野调查论文范文推荐5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1:24

田野调查论文范文第1篇

论民俗学之民间

民俗学之“民间”是一个包含文化地域与民众群体两方面意义的概念,它承继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含义又有所发展,其中表示群体意义的“民间”即“民”是第一义的,是构成“民间”的基础,因此“民间”取决于“民”的.界定,而民俗学史上不同时期对“民”认识的不同造成了“民间”的非稳固性或者说流动性.作为研究“民”和“俗”的一门学科,“民间”是民俗学的本体,甚至可以说是本源,“民间”问题是一个贯串民俗学史的基本问题.不仅如此,民俗学之“民间”还意味和象征着民族固有的深层文化,并以母体的形式向表层文化输送养料.

田野调查论文范文第2篇

虽然已经是深秋了,但是南方依然暖和。周围的树木虽然没有了春夏的翠绿,但仍然满树绿意。田野更是另一番景象。

放眼望去,一片一片的稻田青黄相间的,凹凸不平,像一张彩色的花毡平铺在地上,又像一片一望无际、波浪起伏的海。瞧,一棵棵的水稻,都挂满了一串串稻穗,熟透的是金黄的,颗粒饱满,沉甸甸的向下垂着,使稻杆累弯了腰;没有熟透的还是青绿色。

再看这边的菜地里,种着花生、红薯和木瓜。有的红薯开了花,紫色的,像一个个小喇叭。它的叶子很有趣,有三个角都是尖尖的,可是招来了许多瓢虫,有些叶子被咬出了一个个小孔。最有趣的要数木瓜树了,木瓜树和大人差不多高,树上结满了木瓜,有的比人的脑袋还大,椭圆形的,像个胖娃娃,有的比巴掌还小。它们的叶子很大,叶脉清晰,就像一个个大手掌,叠在一起为大大小小的木瓜遮风挡雨。

菜地旁边的田埂上长满了野菊花,小小的,很可爱,花瓣白如雪,花蕊黄如金,花瓣油油的,嫩嫩的,好像一碰着就会掉下来似的。它们竞相开放,还引来了蝴蝶,招来了蜜蜂,它们在花丛中忙碌、翩翩起舞。站在香气扑鼻的`花丛中,看着金黄的稻田和青绿的菜地,我就像站在了一张美不胜收的画卷里,令人陶醉。

我爱秋天,更爱秋天的田野!

田野调查论文范文第3篇

对于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来说,最具有秋天气息的地方就属那田野了。

当田野泛起一片金黄时,秋姐姐已经悄悄地来到了人们身边。

清晨的田野,安静而唯美。薄薄的雾给秋色田野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还未走到田野,那种浓浓的田野之香已经牢牢地抓住了你的心窝,叫人恨不得立刻飞进田野里,拥抱田野。天还蒙蒙亮,看不清稻穗的“庐山真面目,”抓一把,哟!不知抓住了哪家姑娘的大辫子。呵~太阳公公终于肯赏脸了,撒上一道金黄。啊!原来是那腼腆的“稻家姑娘”——稻穗啊!

到了中午,太阳公公好像给庄稼们抹上了金油漆,那耀眼的色泽简直让人撑不开眼。那一阵瑟瑟秋风吹来,一望无际的田野泛起了阵阵涛波。这时,田野热闹起来了。老的,少的,都跟约好似的,扛锄头的,拿镰刀的。抒写起热闹的篇章。清甜的的笑声越过那一道金黄。嘿咻嘿咻,你一言我一语,时间就在手中的镰刀中悄悄溜走,不一会儿,太阳公公蒙起了火红的面纱,金黄的田野被染成的火红色。人群陆陆续续地回家了,田野又成了一个安静的小姑娘,一切是那么的安详而甜美,田野里唯有那高傲的高粱在残阳中顽强地抬起头,好像那不服输的孩子,非要看着那骄阳认输似的。真可爱。

傍晚,赤着脚走在田边,嗅着她那残留的鱼香,倾听着她那动听的嗓音,心中的不愉快就随着那阳光味的风轻轻飘散……

其实,田野一点也不野,田野有她的可爱,有她恬静的笑,有她那迷人而独特的芳香……

四年级:303784276

田野调查论文范文第4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已经过去的春节包含着一系列民俗,尽管千年流变,许多民俗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改变,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仍是人们对家人团聚、阖家幸福的祈盼。

千年过节习俗变身腊八粥、小年祭灶神、备年货、除夕年夜饭、正月拜大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春节成为包含众多民俗的文化大节。

按照湖北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腌鱼腌肉腌腊肠,为新年到来储备一个丰盈的“食品库”。为此,家庭主妇们常常要准备一个多月。

回忆十几年前过春节,家住南湖花园的顾奶奶说:“那叫一个累。”她要提前采购大量的年货,备齐肉食、蔬菜,炸油饼、丸子等熟食。到了过年时,她更得围着锅台转,忙着为家人做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顾奶奶说,忙完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从初一开始,就要到亲戚家拜年,吃吃喝喝,做饭做得人累,吃得人也累。

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已经让这些传统的仪式慢慢被淡忘,腊八、小年很多人都不过了,最重要的年夜饭,人们也更乐意交给酒楼去做。最近几年,顾奶奶不再为备年货发愁,超市里各种吃食应有尽有,随买随吃,特别新鲜。连着几年,顾奶奶过年都特别清闲,儿女们早早在餐厅预订了年夜饭,全家人的年夜饭就在餐厅吃。

年夜饭的变迁只是春节习俗变化的一个缩影。以前过年祭灶、扫房、贴门神、祭祖等习俗也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线。而一些新的节日元素则进入了生活,比如外出旅游,农家乐过年,短信、微博拜年等。

1983年才开始的春晚,与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农历春节相比非常年轻,但是精彩的文艺表演、台上台下的互动联欢以及强大的娱乐性又使得春晚成为现在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除夕年夜饭。“没看春晚,感觉没过这个年。”连过春节的外国人都这么说,春晚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风俗。

春运、节奴春节也有“成长的烦恼”

在武汉工作的美国人戴维斯比这几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年夜饭、春晚、鞭炮,一件不落。农历正月初一,戴维跟他的中国学生们出门“踏春”,遍尝各种小吃,甚至不惧交通拥堵,去了一所当地最著名的寺庙祈福迎春。

“寺庙的人太多了。春节第一天去寺庙烧香祈福,和西方圣诞节要进教堂一样,但是并没有什么严苛的仪式。”戴维斯比说,“很多中国人跟我一样,认为节日是一个找快乐的借口,尤其是年轻人,但是春节在中国人眼里跟别的节日还是不一样,心理上充满很强的敬重和期待。”

农历腊月二十九,除夕倒数第二天,在湖北黄陂四季美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陈红军冒着严寒好不容易挤上了开往老家重庆荣昌县的火车。

“这是火车站专门为春运增开的临时列车,不知道到站时间。但是上车,就等于回家。打拼一年,就图回家过个好年啊!”挑着两大编织袋行李的陈红军说。

春节,像陈红军这样候鸟式迁徙的人口数量,据预测为28。5亿人次,去年这个数字实际是25。57亿,而前的1991年是8。57亿。这些人口流动大军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回家过年。

湖北省_楚文化研究所所长夏日新博士认为,在过去,除夕回家更偏重礼仪,因为有祭祖等活动,不参与会被视为不忠不孝;但现在除夕回家更强调亲情,尤其是如今大批青年外出务工,春节成为很多人一年里唯一的回家团圆机会。“春节习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迁、成长,自然地形成了‘春运’这样的烦恼。”夏日新说。

尽管回家让许多人期待,然而,派压岁钱、送礼诸如此类的春节开销却变得日益沉重,让许多返乡的游子难以承受。春节期间,湖北门户网站腾讯大楚网在网上发起了“春节开销”的调查,让网友在网上晒晒过年的开销及幸福感。到7日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成的网友开销超过5000元,二成的网友感到没有幸福感,近半网民认为压力来源于开销过大。不少网友为过年回家开销过大感到烦恼,戏称回家成了“节奴”。

新风俗彰显传统“年文化”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文化生活明显丰富,人们过年的形式也发生变化:年夜饭到酒店里去吃;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及网络来拜年;礼物也从传统的吃穿类变为表达心情的一束鲜花……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让过年从传统的“吃穿年”迈向了“休闲年”。武汉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涂险峰说,农业文明色彩的消褪退与工业文明色彩的增加同时进行。看春晚、短信拜年、旅游过年逐渐成了春节的新风俗,过去闭门守岁、作揖拜年等旧俗渐渐被这些新风俗取代了。

“内容变,形式也变,但是年还在,传统年节文化也在,只是春节在社会的发展与融合中,更像一个充满张力的节庆机制,可以生产、消化更多种类的社会、文化现象。”涂险峰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也被更多人所接受,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之一。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建宪认为,“过年”的传统永远不会改变,而变的只是春节的习俗,不变的是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到工业文明时期许多习俗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因此需要转型,需要引导,需要用一种新的形式来承载。

“要想办法让年文化更适应小孩子、适应青年人、吸引青年人。”他认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也是很多人感觉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数千年的“年文化”有这个魄力在转型期容纳更多的社会新元素、更多的文化价值。

从变化中传承春节文化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从另一个角度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反应和写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这个大熔炉里的所有东西也在不断变化,春节也受到影响。

春节从最开始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收成,通过敲锣打鼓放鞭炮等方式来赶走年兽的一种活动慢慢演变、流传下来形成了今天的春节。在其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每一个时期的时代特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融合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某些思想。

在我们父辈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春节是一个生活改善和人们享用较为丰富食物的时刻,是一个相对放松,可以让人感受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性”满足的不多的时刻。妈妈常说在她小的时候,饺子、馒头在平时都是不太可能吃到的,而在春节的时候,每个家庭都会做一些,那个时候就会很满足了。最近几年,虽然春节作为假期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家庭团聚的时刻,但是也已经是一个消融了民俗以及文化意味的新年,较之以往缺少了内涵的新年,似乎年味越来越淡,春节所表现的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很让人向往、注重的节日了,对于某些人来说,现代的春节仅仅是一个具有足够长的假期以致可以和家人团聚的日子。现在很多家庭过年选择在酒店吃饭,一方面是方便,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家庭成员较少,自己做饭成本高,并且不能做出很多菜品,现在过年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东西的满足感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人的满足感反而降低了。人们传统的思想也开始转变,比如,随着网络和社交活动的增加,春节晚会不是人们必看的一个节目,很多人会选择其他的娱乐活动,尤其是年轻人可能会选择去KtV唱歌,去茶楼打牌,或者去看场电影。由于经济的发展,还涌现了一个比较具有现代特色的过节方式,那就是全家一起外出旅游,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感受别地的过年气氛与过年形式。

这些变化说明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风俗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也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每一变化都折射出了当时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而后,由时代而产生的变化使得春节这一传统的民俗演变成了“现代化”的民俗,更加适应了现代人对于春节的需求。某些不适合当今快速运行的社会的元素可能会不被人们所广泛接受而淡淡远去,由此产生一种年味变淡的感觉。但是我们不能说春节这个节日已经不重要了。春节对于人们巩固家庭和亲友的感情和建立具体而微的生活纽带方面的意义已经越来越重要。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春节,不仅要被珍视,更要善于经营。以家庭为依托的春节,也因为大家庭的减少与缩小,面临着节俗重心由家庭与社会并重的趋向。我们应该善于将春节期间的家庭民俗与社会民俗衔接协调,重视传统节俗中固有的凝聚家庭社区的因素,对传统节进行传承或创造性的转换,使得春节更具生命力,并使之更长久的流传下去。

田野调查论文范文第5篇

田野,一个美丽的地方。

你知道吗?我家门前曾经有一片美丽的田野。

每当我心情不好时,我就会走到田野中去。一阵清新的风吹来,我的心情也就好了起来。这里的视野很广,一眼望去芳草碧连天。秋天,微风吹拂,整个稻田就像海浪一样,一波推一波,一浪推一浪。

田野上,花的芳香、草的清香,一阵一阵香,一阵一阵的,令人陶醉,心旷神怡。我深深吸了一口气,觉得五脏六腑都轻松起来,又轻轻摘了一朵小花,凑到鼻子前闻了闻,清清的、纯纯的。我的心情舒畅起来了,躺倒在草地上,衣服上都沾上了小草、小花的味儿。

听,小水沟里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几只小虫“吱吱喳喳”,正忙着开会。瞧,阳光下,几丛小草郁郁葱葱,“风华正茂”;几茬小花像火焰般鲜红,像白云般纯洁;几行大树远远地站着,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直响;几个稻草人,格外醒目,瞧,那只小鸟停着,正“叽叽喳喳”的跟她聊天呢。

家乡的田野啊,虽然现在你已变得面目全非,成了工地,但我永远记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