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辅导员劳动教育十篇辅导员劳动教育十篇

辅导员劳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0:27

辅导员劳动教育篇1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性

就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来看,有论及“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冲突”认为辅导员的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严重错位,存在所承担义务与应享受之权利严重失衡的现象,导致辅导员现实尴尬的地位。在辅导员制度方面,有人进行了“高等学校辅导员制度研究”,认为必须“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增强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建立科学理论指导体系,在发展完善中逐渐调整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等等。”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有人针对辅导员现实生存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思考。尤其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辅导员面临的困境更严峻,遭遇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客观上导致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增加;大学生群体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教育体制不断推陈出新;高校一次性就业率的压力增大。而辅导员队伍本身存在先天不足,“总体素质不高;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待遇偏低,思想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等等”。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不只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系列的变化。也就是说,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了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不能只顾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否则将由于“无法解决增长所引起的问题”而陷于两难境地。地方高校面临大众化教育趋势,自然会思考“质”的转换问题。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就是其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分工与协作中的基本要求。而长期以来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德育工作者(其中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培养总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因此,辅导员专业化问题是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必然性的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特殊性

1.辅导员的职责及其教育劳动具有特殊性

辅导员是学校任命或委派并负责组织、教育、管理学生班级的主任教师。组织、管理班级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的教育劳动与辅导员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有区别的。班级的组织、管理是班务工作,组织管理班级具有教育性,但不是直接的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本身。教育或直接的教育过程是文化、心理过程,是师生精神交往的过程,是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辅导员教育劳动主要的、内在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所有教师包括辅导员教师和非辅导员教师的职责,但辅导员作为班级教育的主任教师,他的角色地位决定了他的工作有着与非辅导员教师教学工作不同的特殊性,即除了负责组织、管理班级工作外,还必须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他是学校中主要进行德育工作的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更多、更好地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是辅导员;更多、更好地关心学生精神生活、精神发展的也是辅导员。辅导员是一个特殊类型的教师。

2.辅导员专业化是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

辅导员是特殊类型的教师。辅导员专业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或者说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特殊方面。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与内容,与非辅导员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与内容有共同的方面,同时又有其特殊的方面。共同的要求与内容包括:任教学科的专业化,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的专业化,含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等理论修养与教育艺术等,以及对辅导员道德的要求。关于任教学科的专业化,是所有辅导员都应当为之努力以求实现的目标,辅导员也不例外。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除传授与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其精神素养的提升,这是对每个教师专业化的共同要求,当然也是对辅导员的要求。对辅导员来说,学科教学更应当成为自己实施班级教育的一种方式,一种操作系统,但我们要探索的不是辅导员专业化中那些与一般任课教师专业化相同的方面,而是要探讨不同于一般教师专业化的那些特殊的方面。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应然性

1.不断接受专业引领

职前教师教育要加强《辅导员工作》等课程的教学,给予这类课程与学科教学法同样的重视,使他们具有较系统的辅导员工作理论与一定的技能基础,并激发师范生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之情与研究志趣。职后教师,需不断接受新的专业引领,尤其在成长的关键期、高原期,专业引领是提升专业智慧、获得新突破、保持持续发展力的催化剂。辅导员专业培训应作为辅导员继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2.有效开展同伴互助

在学习型辅导员组织中开展同伴互助,是促进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校本方式。学校应设立辅导员专业学习组织,让辅导员共享个体经验教训、互助解决问题、催生工作智慧。实践证明,从身边他人的教育实践中学习灵动的智慧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在学习型组织中进行案例研讨是富有活力和效力,深受辅导员欢迎的。学校尤其应以“蓝青工程”等方式引导新辅导员制定专业成长计划,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尽早进入提升期。

3.坚持辅导员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只有在自身的实践中,理论的、间接的知识经验才能转化为个人的教育智慧。辅导员要将开展班集体建设作为重要的专业发展途径加以重视。建设班集体是辅导员应有的工作目标,其过程又是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对班集体建设中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将大大有利于辅导员改善原有的心智模式、增强专业智能、提升人格素养,逐渐成为能够自主发展的专业人员。

辅导员劳动教育篇2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薪酬分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招生量的不断扩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大,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改革本身又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必然要求处于学生工作一线政工干部——辅导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管理能力、思想观念等必须跟上新形势,定位新要求,取得新成效。因此,制定辅导员学习、培养计划,落实政策待遇,稳定队伍,正确定位辅导员“导”的角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正确定位高校辅导员“导”的角色,要充分认识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原有的、自8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时的被动工作模式,从而制约和影响了在这个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诚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和提高上。

(二)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公民意识、求实精神和批判精神,他们思想活跃,精神文化需求旺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就业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复杂化。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具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也容易受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是学生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三)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用正面灌输教育为主,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往往也在思想意识方面采用“堵”的教育方式,禁止学生接触,处于封闭状态,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文化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学分制的推行,一切都处于开放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学生的头脑束缚住,正面教育效果明显降低。因此,传统的教育方法、管理手段需要更新。如何紧紧地把握时代的命脉,面对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状况分析。

(一)环境不良,机制不活。当前,高校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担当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导者,学生学习生活管理者三重角色。这种三合一的角色使他们具有特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但这种三合一角色并不会自发发生作用,它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气氛、组织管理体制,以及自身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但目前却缺乏这样一个环境和体制。目前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少、职称(职务)低,使得他们工资低、住房及生活条件较差;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投入使他们又无暇去开发经济,这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没有创新的机制,当前存在的机制对辅导员的导向在于“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就是说,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就是做好了工作;反之,出了乱子,即使你辛辛苦苦,很有创新也是白干。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机制,对于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主导性差。由于导向的失误,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自觉不自觉地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掌握从事政治思想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不够,导致了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政治思想问题不能给予很好地回答。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下,面对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强烈的学习愿望,由于自身对新知识、新科技学习的不够,缺乏有力的引导,使辅导员在学习工作中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受到了削弱。有的辅导员对关心学生政治思想进步问题重视不够,工作中一味强调“寓教于乐”,形式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但细品起来,活动品位不高,层次不够,尤其是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不强。最终导致有些辅导员不能给学生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讲倒,使得工作主导性差,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

(三)渗透力弱。反思一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到,现实生活中不少专职辅导员,每天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可细细想起来,真正花在“导”的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婆婆多,哪个部门都能指挥辅导员、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阶段性工作,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而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比如说,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一直沿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即抓干部,让其发挥带头作用;关注犯过错误的学生,千万别让他们再捅漏子。而对于占多数的中间学生,辅导员或是放心、而无暇很少过问了,这些学生因此感到失落和压抑,最终极易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某个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没有一位老师主动地、单独地找他谈谈心,对于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加以疏导。因此,尽管我们做了不少辛苦的工作,但在心理上与青年学生似乎总是处在一种游离状态,难以渗透、难以走进学生心理。

三.如何正确定位辅导员“导”的角色。

结合前面两个问题,我们认为:在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定位辅导员“导”的角色,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活保姆”,更重要的是“人生导师”、“人生引路人”、“心灵的窗口”,学生工作严格说就是高校德育工作。辅导员应充分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做好这项工作,自身的提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俗话说,打铁自身先要硬,要真正发挥辅导员“导”的作用,除了外部条件的支撑外,加强自身的学习则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首先,我们应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自觉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其次,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看有关书籍、多听有关专题报告、多接触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结合,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最终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医生。最后,要适应网络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加强对新知识、新科技的学习,扩大知识面,要加强培养三种新的能力素质。即:(1)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一专多能的能力,即辅导员既要成为思想教育的专才,又要成为“多面手”的通才。(3)掌握现代电子传媒手段,即辅导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英语。

(二)学校应从多方面正确定位辅导员的角色意识,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机制。

首先,学校必须坚持准入机制。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在辅导员招聘上严格把关,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学校应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少、职称(职务)低,使得他们工资低、住房及生活条件较差;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投入使他们又无暇去开发与经济有关的事情,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高校领导应多方努力,尽可能提高辅导员生活条件,帮助他们改善工作环境。同时还应根据动态平衡的原则,建立相应实际的辅导员流动政策,根据他们的工作实绩、个人特点和专长,通过正常的制度和途径,做好专职辅导员的换岗分流工作,可以根据辅导员自身特点转到教学、产业、开发、科研等岗位上。第三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氛围。因此,高校辅导员管理者应密切关注高校利益整合、心理整合,诸如职称、职务的公开,奖优罚劣的实施,必须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同时要注意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平衡;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注重辅导员内部的公平;注重校际间同层次辅导员职称职务等的平衡。最后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以后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创造性地做好高校学生工作。

(三)工作重心前移,提高学生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辅导员应转移工作重心,重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自我塑造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的判断评价能力与选择能力,它相当于人体的免疫功能;二是价值观念的内化能力,它好比人体的造血功能。有了免疫功能,才能正确判断是非,并从中选择对自身成比例有备的价值观念。而有了“造血”功能,才能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人生的信念,并将其作为人生道路上的航行定位。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的因素的干扰,这有社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青年自身的可塑性强自我塑造能力差的缘故。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停留在一般的道德知识的灌输上,而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塑造能力的提高上来。

总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要切实加强辅导员“导”的角色定位,创造各种条件,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四、以“工作、学习、研究”为基本要素,实施绩效评估

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那些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在一般的管理逻辑中,首先是设定工作总目标,其次将总目标分解为量化的业绩指标,即绩效,最后按照绩效设计薪酬分配方案。我们将辅导员岗位的绩效按照工作、学习、研究三个常规的分类技术进行划分,分别予以阐述:

工作绩效评估。高校应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和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工作要求的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模和考评制度,绩效的指标可以从学生投诉率、考试及格率、责任事故率、考研率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设定。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定级密切挂钩。要通过实施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机制,有效规范和督促辅导员的言行和工作责任心,激发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

学习绩效评估。在传统的管理实践中,辅导员要获得学习和进修,是作为个人发展的主观需求,要本人主动提出申请,然后在时间、经费以及工作年限约定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协调后,才可能获得一次机会——这有点像福利分房。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变福利分房为货币分房呢?从岗位性质出发,学习应该是辅导员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在管理上变“你要学”为“要你学”,而在辅导员主观上变“可以学”为“必须学”。确立了这个思想后,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出勤率将成为绩效指标,阶段性的学历和非学历进修将成为绩效指标,学习费用也将从福利费用变为生产资本投入。

研究绩效评估。从辅导员工作现状的观察、分析来判断,如今在工作中往往有“重事务,轻总结;重实践,轻研究”的倾向,因此要以研究绩效评估作为政策杠杆,进行协调和平衡。研究绩效的评估,也要从简单的追求数量转向质、量平衡。因此,在对年度率、课题承接率进行统计和评估的同时,要区别对待不同刊物的等级和课题立项的等级,设置不同的权数;要关注研究对工作实践的推动,一方面要鼓励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另一方面要鼓励经验的传播和推广,总结出经验的要奖励,推广经验的要奖励,自觉学习和运用经验的也要奖励。

五、以“基础、平衡、发展”为基础板块,设计薪酬分配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薪酬分配具有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和效益职能。

补偿职能——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必须得到补偿,才能得以恢复,劳动才能继续。员工提供劳动得到薪酬,通过薪酬取得消费资料,从而保证了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补偿的原则是多劳动多补偿,少劳动少补偿,不劳动不补偿。

激励职能——员工的薪酬以劳动质量与数量来计付,员工要多得薪酬就必须提供量多质优的劳动,体现出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调节职能——薪酬的调节职能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合理调整两个方面。在客观上,不同地区、部门、企业、职业、岗位之间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劳动难度以及收入都存在着差别,而人们总乐意到综合待遇高的岗位上就业,于是薪酬的指挥棒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它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和调整能符合宏观的整体利益。

效益职能——薪酬的投入是资本金投入的特定形式,是活劳动(通过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货币表现。薪酬就是必要劳动,员工不仅创造必要劳动价值,也创造剩余劳动价值。因此薪酬在形式上增值,产生了效益。

基于薪酬上述的基本职能,就可以设计和理解以下的薪酬分配方案了:

1.基础性薪酬。这部分相当于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由于辅导员岗位工作性质比较重要,任务比较繁重,需要较强的风险精神,所以需要用特殊的岗位津贴来发挥调节职能,使优秀的员工乐于从事该职业。作为基础性薪酬,其分配要素为员工的职级、职称、学历、工龄、岗龄等。员工只要阶段考核合格,就可以获得。

2.平衡性薪酬。辅导员岗位本质上是一个“一员多岗”,在具体安排中工作量大小是不等的,有时偏差还较大。平衡性薪酬正是发挥了补偿职能和激励职能,鼓励辅导员多劳多得。所以平衡性薪酬的分配方法是,把辅导员岗位分解为主岗和副岗,每多兼一个副岗,就多获得一笔平衡性薪酬,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前提仍旧是考核合格。

3.发展性薪酬。这是整个分配方案中最有创见性的部分。发展性薪酬主要指向进修、科研,如果一名辅导员岗龄和工作业绩达到一定的指标,他就拥有某种进修的机会——如学历深造、参加培训班、外校调研等,费用按一定比例从发展性薪酬中支付。如果他达到了进修预设目标并且在工作中产生效益,他就获得一个信用等级分,追加到他的下一次进修申请中去;同样在科研中,如果一名辅导员成功地完成了前一次科研任务,他就可以获得一个信用等级分,申报下一项课题。这种分配方案对青年辅导员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大,因为在常规薪酬分配中,青年辅导员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发展性薪酬一方面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额度要远大于普通的薪酬额度,对青年辅导员来说可以通过超常规的资源,来取得超常规的发展。

三部分薪酬的分配没有固定的比例,对一名辅导员来说,由于年龄、学历、能力结构的不同,甚至发展需求的不同,可以自己选择和调整获取的比例。例如,老教师由于在职称、工龄等方面有优势,可以从基础性薪酬方面得到实惠;中青年辅导员年富力强,可以从平衡性薪酬中获得回报;青年辅导员发展是第一位的,可以通过牺牲消费性薪酬获得资源性薪酬,从发展性薪酬中获得利益。这样,通过薪酬的再分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再分配。

参考文献

[1]王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2]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辅导员劳动教育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教育;实践探究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生职业教育的概述

1.职业教育的含义。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主要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础上实行的职业学校教育,高等教育主要是职业院校和大学的教育,本文主要讲述职业院校。2.当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第一,我国职业学校教育比较薄弱,这与当前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很不相适应。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和高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既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技术人员,也需要高级技术人才。而且,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的今天,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培训高级技术人才,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第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教育不清晰,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常常失去方向,感到迷茫,觉得大学无聊,不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等,虚度光阴,并没有学习到真正的技能,其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3.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对学生职业教育的影响。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增加和高职院校的大规模发展,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的繁琐,压力也日益增大,队伍的替代性也迅速的加快。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中,辅导员是学校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辅导员管理队伍,才能促进学生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校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的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稳健的辅导员队伍。在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要从几个发面着手,第一,增加工作难度,从简单化向复杂化发展,杜绝人员偷懒现象;第二,转变工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提高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成辅导员和学生“师友”关系的形成;第三,在和学生的交流上,改变单一传统性,达到多样性,例如;微信、微博等;第四,在工作成效上,实现成果与过程并重。2.改变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单一化,建立全面化模式。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问题上,首先我们要改变职业教育课程的单一性,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在教育课程的设计上比较欠缺不合理,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全面的职业课程模式,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其次,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性的,不能概而论之,学校要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进行合理的评价,分析、设计出对不同学生的职业教育。3.学生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生是职业教育的对象,只有学生做好了,职业教育才能发展的好。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大一阶段抓基础,促进习惯的养成,课下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二阶段钻研专业知识,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大三阶段实践检验,及时调整状态,分析解决问题,大三学生面临实习阶段,在社会与学校是不同的,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指导学生适当的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

三、总结

近些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院校学生自己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但有一定的竞争力也能促使学生发挥更大的潜能。所以在校期间,学生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学好专业知识并掌握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学校要改变职业教育单一的问题,丰富职业教育课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指导上应该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全面性,保证为学生的职业教育做出正确合理的规划,指导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设计自己、修正自己,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培养更强的职业综合能力。

作者:张杳单位: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英霞,马令珍,孙茜芸.关于山东省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调研报告[J].现代职业教育,2017,(04):14-16.

[2]温正义.高职教育中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教育,2017,37(08):88.

辅导员劳动教育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学的一名辅导员,2006年开始从事辅导员工作,很有幸受学校的委派参加本期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第七期培训班的所有学员向关心和爱护全省辅导员工作的省教育厅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精心组织和认真筹备本次培训的***大学的各位领导、老师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5天来,教育部、**省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中心**大学基地的老师们为我们精心安排了许多知名专家的讲座,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与优秀辅导员和兄弟院校同仁的交流使我认知了许多工作上的盲点,学会了许多技巧,应该说我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丰收。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了认识,坚定了信念。不瞒大家说,这次来培训前我对我的工作产生一定的消极思想,日益重复的工作、无休不止的电话、千头万绪的琐事让我对辅导员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情绪,应该说是优秀辅导员高老师语重心长的提醒、**大学**处长幽默睿智的话语还有每一位专家教授对于学生工作的热忱和重视,让我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准确的定位。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以心育新,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以智慧育智慧的艰苦而崇高的精神劳动。它的艰苦在于劳心、劳力、劳智慧,它的崇高在于育人、树德、铸灵魂。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份职业,我就必须时刻注意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不断地提高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踏踏实实的工作,兢兢业业的做人,这样才能让祖国放心、让领导放心、更让自己安心。

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思路。能够在一次培训班上集中聆听到这么多位专家教授关于学生工作的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使我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教授关于当代大学生的变化和辅导员管理理念的创新理论、**老师对于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阐述还有孙清潮书记对于大学生突发行为应急处置个案的分析让我不但明确了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坚持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同时也使我明白虽然辅导员的工作实践性很强,但必要的理论修养是必备的,实践出理论,理论再反过来指导实践,这样能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提高预见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三、认识了朋友,收获了经验。5天来,利用分组研讨和研修基地为我们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充分交流了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感受,畅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学习到了其他学校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学的“课外十二学分”,**大学的所有辅导员进行系统的专职培训,还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今后我校更好的开展工作都有很强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虽然即将话别,但我们的**才刚刚开始,相信通过已经建立起得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今后我们将会走的更近,走得更远。

辅导员的工作很繁琐,所做的工作“上接天下接地”,有无数的喜悦与学生共享,也有数不尽的辛酸自己吞咽。我们也更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是社会舞台上的小角色,但是教育是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业,小角色从事大事业,只要我们有大付出就一定能够收获学生的大德、大智慧。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所有的辅导员同志也必定能在辅导员的社会小角色上成就一番大事业。

辅导员劳动教育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因素;对策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力度,进而影响到高校的长期稳定。因此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界定,但从总的来看,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绪稳定有安全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自我学习独立生活、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角色功能协调统一、适应环境应对挫折等。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已有的现状研究和心理健康要求,可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标准具体分为:第一,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教师要真正从心底接受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在教育岗位上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获得满足感。第二,对自身有较客观的了解,有正确的荣誉观、名利观。第三,有自我管理和调节情绪的能力。第四,与同事、学生关系融洽,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自身与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第五,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和有效的效应。

二、高校辅导员现状

目前辅导员集高校德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成长指导顾问几个角色于一身。并且由于现在辅导员分管的学生人数多,职称水平低,政治地位低,经济待遇低,因此大多数辅导员开始暴露出自身的心理危机。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疲劳心理

在现代高校中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地点不确定,尤其是工作风险高让辅导员身心俱疲。当前维护校园稳定已经成为各个该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要随时应对学校或学生出现的突发性事件,众多的压力倾盆而下,也就导致了辅导员的心理疲劳。

2、厌烦心理

现在高校中的辅导员多为刚走出校门的优秀毕业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在辅导员位置上遇到的往往是数不胜数的繁杂小事,而且重复性高,这与他们的理想偏差太远,因此容易出现厌烦心理。

3、困惑心理

有调查显示部分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前途,晋升机会很少,职称评审难度大,对未来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工作缺少动力。面对日益竞争的社会,许多辅导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焦躁困惑心理。

4、挫败心理

许多辅导员在与同校教师收入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工作又难以得到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缺乏一定的自信。在与人交往时总抱着怀疑与不信任,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敌视态度,导致人际关系僵硬。因此容易产生挫败感。

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1、职业特点

辅导员这个职业本身要求其在职业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每一种角色有都要求其有强烈的则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且都需要假以时日和精力才能逐步完成和实现。此外辅导员在扮演着教育者众多角色的同时也是家庭中的儿女、父母,这种多方位的不同形象得需要、随时转换的角色及职业行为就成为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2、教师工作对象的影响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心理方面也不例外。作为向成年人过渡阶段的青年,学生的心理其实是很不成熟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也会影响到教师。这就使得一部分不辅导员表现出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有的辅导员甚至终生都无法具有成熟的心理。

3、职责不明确

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并且,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等等。如此繁多的事物,是的辅导员没有时间去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使得他们的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低下,以至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4、评价机制不健全,引发心理问题

由于现今高校内部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对辅导员的考核不同程度的忽略了劳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辅导员感到挫败和沮丧;另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他们对于辅导员的评价既有合理内容,同时也有部分偏颇之处,这就造成认可度低于原本的期望值,令辅导员觉得难以被学生理解,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5、缺乏完整的职业规划

由于职称评定等一系列因素,是的同龄的辅导员和教师相比,在收入上有一定的差距,难免产生失望情绪。同时,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物质扶持和精神安慰,收入较低,使得大多数辅导员对前途感到忧虑。工作时间较长的辅导员在工作上依照惯性来工作,态度消极;多数乃年轻人则选择另谋出路。

五、解决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普查

从学校和主管部门角度出发,对辅导员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辅导员心理档案。通过建立辅导员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的了解辅导员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以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可以通过了解每个辅导员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学习心理等,伪科学的管理辅导员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高等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活动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整个教育教学质量。

2、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迄今为止,对高校辅导员职责没有统一的界定,甚至连应做什么,不少人还不清楚。由于没有统一的定位,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严重地影响了辅导员的职能的发挥。所以,必须厘清辅导员和教务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辅导员的职责,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职能,从而降低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降低其心理负担。

3、辅导员自身调节

高校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心理调适和疏导能力,。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注重个人的心理卫生保健,学会调试自我的心理情绪,及时疏导心理压力。更新思想观念,准确定位自身的工作角色。

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管理,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管理。指定辅导员考核办法,完善辅导员评优评先的奖励制度,定期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定期表彰优秀辅导员,树立一批辅导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充分肯定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贡献。

辅导员劳动教育篇6

关键词:辅导员 学生 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环境、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工作难度增加的情况下辅导员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和社会与高校如何客观的评价辅导员的劳动价值是一个现实课题。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不同于科学研究人员,经济管理人员,他不直接作用于劳动产品,而是作用于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的身上,通过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来转变他的观点、立场、行为,从而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其学到要学的,有用的知识,使其知道做好人、会做事、做大学生的道理,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健康的、有积极能动作用的人。辅导员工作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收益终生

        社会在变迁,人们的意识形态逐渐从单一型转变成多元型。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环境、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工作难度增加的情况下辅导员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和社会与高校如何客观的评价辅导员和劳动价值是一个现实课题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定型的关键时期,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又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而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技术带来的大量信息、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不良风气、就业择业的激烈竞争、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有可能对学生思想产生冲击,甚至使他们走上歧途。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尽管可能都懂得一些法律知识,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却有可能因为思想简单、感情用事,行动时丧失理智,根本不考虑法律规范及行为后果;或者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容易为他人左右,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辅导员有义务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合法处事,使其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避免走向误区。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不同于科学研究人员,经济管理人员,他不直接作用于劳动产品,而是作用于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的身上,通过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来转变他的观点、立场、行为,从而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其学到要学的,有用的知识,使其知道做好人、会做事、做大学生的道理,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健康的、有积极能动作用的人辅导员工作内容机器广泛,相当复杂,他要求辅导员要具备相当广泛的知识,要设计科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因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更不用说一个学校。所以说辅导员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些内心世界又是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的。辅导员要想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有放引导,就必须经过长期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再经过自己大脑的分析,把握不同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找到针对具体个别学生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辅导员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需要有一个问题死灰复燃、反复出现长期作战的心里准备。所以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全面结合的工作。

        从一般意义来讲,辅导员工作是研究学生思维变化过程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它需要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掌握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把握学生活动规律,在规律中找到个别问题,然后对个别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找到帮助学生提高的切入点。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量的变化是极其不容易得到的,是反复不定的,那么质变有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从我校集体情况来讲,辅导员工作内容包罗万象,什么事都要干,有时辅导员既要做“红脸”,又要做“白脸”。所以辅导员的工作不像普通辅导员,他们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辅导员的形象就像一块移动的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需要就在什么时间往什么地点搬。 

辅导员工作成果不能像工人一件件去数产品,也不能像教育一节课、一节课的量化工作,辅导员的劳动价值不能用尺子衡量。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不可能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不可能胜利。有了共同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真正的优势。”辅导员工作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收益终生。他使光大学生势力了严格的纪律意识,培养了各种良好的道德修养。所以辅导员工作价值体现在它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在他的工作汇总的光荣而伟大,神圣而崇高。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行为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在符合这些规范的范围内行事。辅导员在考虑对学生行为进行处理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公法范畴的规定;其次应当考虑的是学校制定的准行政制度——这虽是学校自身的制度,但带有明显的行政管理色彩;再次应当考虑的才是学校为了维护教学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与学生之间订立的一些校内制度——这是合同性质的约定;最后,辅导员还必须考虑到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所负有的教育责任。

        正因为辅导员的工作的光荣和伟大,神圣和崇高,所以要作好一个辅导员工作就必须加强自己的素质修养。在政治上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和较高的政策水平,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且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莅临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要能够了解把握国内、外的政治形势,熟悉国家政策、学校的中心工作。

        在管理学生或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具有维护学生隐私权、财产权、人格尊严等基本权利的意识,尊重大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建议权和申诉权。同时,辅导员在法制意识的指导下,应当使整个管理过程能够遵循正当程序,并向制度化、透明化发展,在管理过程中实现公开、公平,保证受教育者在学校的“机会均等”,保障其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合理的“知情权”以及“事后救济权”,避免给学生造成任意管理的印象。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工作的每件事,作为辅导员都不能马虎,不能松懈,办事效率要快,不拖拉。工作要实实在在,表里如一,不说假话,不居功自傲,不盲从,按客观规律办事,上课、开会要求学生做到首先必须做到;做人要诚实守信,不失言;对工作要精益求精,不应付。

        辅导员在业务上要有主动学习的精神,要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熟悉学生的管理规程,教学规程;熟悉学生政策,国家政策;要掌握处理学生事物的各种环节;要掌握帮助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手段。

        “上梁不正下梁歪”、“打铁还需要自身硬”。辅导员要说到就做到,要做不到就不要对着学生说。辅导员要做一个光明磊落、正大光明的人;要做一个严以律己、宽以待学生的人,作一名成功的辅导员必须作一个正直、胸怀坦荡、有奉献精神的日呢。

        总之,作为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提高个人的法律素养和树立法制意识对学生具有示范和教育作用,对整个高校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制改革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盛科 《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诉求[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 年,总第155 期:56-57 页。

辅导员劳动教育篇7

【关键词】辅导员;大走访;意义;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大走访工作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利用寒暑假期,深入学生家庭开展与学生及家长“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大走访活动,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大走访是践行国家青少年培养战略的具体体现

关心、爱护、培养青少年,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一直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战略方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明确要求,各院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考核体系,要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二)大走访是辅导员工作高效优质开展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青少年教育培养战略实施的主要对象,他们思潮前卫、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社会阅历浅、价值观不够成熟,抵御腐朽思想和不良诱惑的能力弱,要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需要学校、社会为他们提供理解、支持和必要的扶助导引。

高校辅导员大走访活动以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式,深入学生家庭面对面、点对点的与学生及其家长无障碍交流沟通,知悉学生思想动态、家庭情况,通过零距离体验学生生活,增强师生沟通有效性,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加贴近学生,为工作开展寻找源自实践的支点,为高效优质的开展学生工作奠定良好基石。

(三)大走访是“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教学相长的必然选择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了解工作的对象、性质、特征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保障。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工作,需要摸清工作对象的特定环境、阶段、状态等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办法措施的工作。

伴随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建设持续推动,一大批刚刚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80后”走上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他们面对的正是青春阳光、标新立异、不拘一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90后”。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已然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创新学生工作模式、探究新的辅导员工作机制势在必行。

“80后”辅导员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服务、指引、辅助的对象,需要深入知悉“90后”大学生除了学习成绩、课外表现等在校信息之外的“家庭信息“、”社会信息“,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适应、认同的新型教育方式。

二、大走访工作高效开展与效用实现的路径分析

高效开展大走访工作,实现大走访工作的实践意义和现实功用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精心策划活动实施方案,打好大走访工作的提前量

理念指导行动,大走访工作开展的方法论决定了工作的实效性。要实现大走访工作功效,促使大走访工作的开展结果对今后学生工作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指导意义,前提是充分认识到高校辅导员大走访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重点是带着学习、锻炼的态度用心感悟、体会,关键是选取好具有典型性和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作为活动的目标对象。

基于此,辅导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类“贫困生”,即心理贫困、家庭贫困、学业贫困。通过对其所带班级学生的档案查看、日常行为表现、班级学生干部的反映、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以及学生家庭所在地域等情况的综合考量后,选择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三类学生的代表作为活动对象。

选定对象学生后,辅导员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积极联系学生家长,知悉当地天气、环境、风俗,安排活动开展时间等相关事宜,做到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熟稔于胸,做好针对学生个性情况、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后,制定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贴近学生心灵的个性化辅导方案。

(二)要贯彻落实工作部署,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模式

根据事前准备的活动方案,辅导员要严格按照大走访的工作精神,与学生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体验、感悟、学习的心态与学生促膝长谈,与家长全面交流沟通,在田间地头聆听学生、家长的想法、期望,在厨房和餐桌架设沟通的桥梁,在游戏娱乐中打开心房,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家庭的困难,与学生及其家长一道分析学生的问题,为学生及其家庭遭遇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困境。

在执行既定计划的同时,要根据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方案,重新明确工作目标和实践路径,要以为学生及家庭提供务实、现实、真实的帮助为指导思想,适时调整主观判断,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中心”的开展大走访工作。

(三)要及时、全面的总结大走访工作的功效与经验

辅导员大走访工作,可以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拉近老师与家长距离,辅导员能更加真实、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体会学生家长的艰辛、理解学生行为的合理性,为今后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开拓工作视野、丰富工作方法。

但由于辅导员大走访工作开展的范围有限、时间较短、参与面不够深入等诸多不利因素,及时总结、全面思考大走访工作带给辅导员工作的经验教训、实际效用及改进办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辅导员开展大走访工作要做好笔记、日记,勤于思考、乐于总结、擅于反思,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交流、田间地头劳作体会、厨房餐桌参与体验等细节捕捉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动态、社会环境等相关信息,做到能够理解学生的行为、掌握学生的思想、预判学生的行动、知悉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上述信息制定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帮扶措施。通过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制定学生工作新方案、新举措,做到了解一类学生、新增一类措施、服务一类学生。

作为承担着辅助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辅导员,有必要身体力行地将大走访工作持续、深入的开展下去;有必要积极思考探索辅导员如何创新务实的开展大走访工作;有必要为大走访工作的不断完善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杨玉凤,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以龙岩学院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为例[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0(2).

[2]曾庆璋,构建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深圳大学的社会实践探索为例[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0(8).

辅导员劳动教育篇8

以传承民族精神为立足点,以培养道德习惯和人文素养为重点,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以少先队基础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推动我校少先队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重点:

(一)学规范、守规范、优化少先队管理工作。

1、组织队员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升旗仪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成为守纪律、有礼貌、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2、加强红领巾监督岗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少先队队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成为协助老师管理大队、中队的得力助手,要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同时健全少先队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队员的管理能力,发挥他们小主人精神,把少先队员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1)提倡做学习型辅导员。学习是使每一名辅导员不断进步的唯一途径。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认真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工作。

二、要认真学习《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明确少先队辅导员在少年儿童每个年龄阶段的具体任务。

三、要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辅导员队伍。

(2)努力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把辅导员取得的荣誉、奖励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为辅导员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2、积极探索少先队文化建设。

(1)培养一支有组织有活力的少先队组织,充分发挥少先队干部组织在队的建设及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中队辅导员要学会放手,充分发挥少先队队干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性,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少先队员,选拔一批骨干队干部作为大队委的候选人,从而进一步提高少先队干部的能动性。

(2)利用好班级板报,学校宣传栏等文化宣传阵地,增强少先队文化的感染力,培养一批有能力的少先队员作为宣传骨干。教育少先队员坚持佩戴红领巾和少先队干部标志,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

(3)坚持周一升旗仪式,努力提高升旗仪式的效果,做到规范,有教育意义。学生要学会唱国歌,唱响国歌,热爱国旗,知道升国旗时的礼节。

(三)进一步深入推进少先队活动:

本学期结合“学雷锋”活动、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等几个传统节日和主题活动,做好“红领巾孝亲敬老活动”、“红五月”、“庆六一儿童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以少先队中队、小队的组织形式,开展一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四)拓宽教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

利用好家长会、家长学校,密切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学生影响的重要作用,在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教学开放周的基础上,进一步密切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要求,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合力,共同把学生教育好。班主任、班辅导要通过各种形式主动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三、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新学期校少先队工作计划;

2、大队干部队伍人员调整及分工安排。

3、国旗队成员培训。

三月份:

1、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3月5日前后。

2、“我为妈妈做件事”——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活动。

3、发展新的一批少先队员。(因上学期原因,放入学期初)

4、开展环保教育行动。

5、板报:争当“四好少年”。(检查时间:第五周)

6、鼓号队训练。

四月份:

1、结合清明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分批分次召开大、中队干部会议。

3、鼓号队集训。

4、广播站试播阶段。

五月份:

1、筹备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

2、升旗仪式、校园橱窗为契机进行“我爱劳动”传统教育。

3、“红五月”合唱比赛。

4、板报:“庆六一”。(检查时间:五月底)

六月份:

1、“六一”文艺汇演活动。

2、大队部发出号召,引导学生认真复习,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3、评选优秀少先队员。

4、期末大队部会议。

5、总结学期工作,布置暑假工作

辅导员劳动教育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素质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一切领域都呈现学科化与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所有群体都有开展竞争与自主创新的需求,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不断调节、消除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克服学习生活上的困扰和困难,增强成长成才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掘、释放精神动力与聪明才智,这也是辅导员的神圣职责。因此,推进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辅导员素质,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机制体制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1]

一、胜任力理论

1.胜任力内涵

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里兰(DavidmcClland)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ngce”)的文章,其中对胜任力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并提出了胜任力冰山模型。他认为:“胜任力是指一些能使人有效或更好工作的潜在特质,包括动机、品质、个性或态度和行为等关键特征,且能区分出绩效优秀者和绩效平平者。”[1]

2.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要素的总和,是将知识、技能与职业要素等要素,按内容、角色或者岗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对上述内容的有关行为进行描述,然后通过这些可观察、可衡量的行为描述来体现员工战略执行能力的特异性,是将工作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2]

麦克里兰教授提出了著名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将员工个人胜任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的部分”。冰山以上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不太容易通过外届能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

1.基准性胜任力(thresholdCompetency)是指较容易通过教育、培训来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是对任职者的基本要求【2】。为此,辅导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中,能够直接、较为全面地感受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辅导员,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思想活动的动向和特点,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做到见微知著、有的放矢;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信息技术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虚拟的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一种崭新的生活状态,辅导员应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2.鉴别性胜任力

鉴别性胜任力是指在短期内较难改变和发展的特质、动机、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等高绩效者在职位上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能够将绩效平平者与绩效优异者区分开的胜任特征【3】。(1)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4】。每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高校辅导员就是一种社会角色,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个性,是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对外部环境和各种信息的反应方式、倾向和特征。辅导员要有亲和力,学会倾听,要充满爱心,能够愉快工作,正确评价学生,处事“三公”,要有大局意识和较强的道德情操。(3)自我形象,即个人对于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是个人期望建立的某种社会形象。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奉献精神,要有服务意识,热爱教育,积极主动、了解学生,有威信。(4)动机,即引起、维持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推动并指导个人行为方式的选择朝着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并且防止偏离。辅导员要真心热爱自己的职业,进而产生内驱力,要有在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

根据著名的胜任力冰山模型,笔者发现技能和知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能够在比较短的是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如可以通过岗位培训、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社会角色、个性、自我形象和动机,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当真正调动起辅导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才会体现出辅导员的潜能。

三、高校辅导员员工作独有的特性

1.政治性。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这种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和培养人才在政治上的方向性的体现。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并不是人为的、随意的设置。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支队伍的政治性是有国家的性质、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所决定的。[4]

2.教育性。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教育性着重体现了学校德育的全方位性。以辅导员队伍为主实施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学生党团班级、社团协会、宿舍社区等集体建设中的教育活动,学风建设、社会实践和文体科技等校园文化活动,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

3.管理性。辅导员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支特殊的管理队伍,因而也是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育人的整体目的和要求来看,“教育”和“管理”是立德树人的两个方面。对待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既要教育为主、思想领先,又要规范、严格的管理,帮助、促成“言行一致”。

4.基层性。辅导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和管理规范制度贯彻到基层学生工作中,把党和政府、学校对大学生的希望、关心和温暖、照顾传送到学生心坎上。辅导员的工作即要扎根于学生之中,又要亲身置于学生的基层生活实践和行为过程,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示范影响,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四、影响辅导员胜任力提升的因素

1.辅导员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在招聘、选拔中缺乏对专业背景、奉献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考虑,导致辅导员进入工作岗位后没有真正发挥个人的优势,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培训中,由于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得由辅导员进行传达、执行,加之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导致辅导员投入培训的时间有限,存在“走过场”现象,没有体现出培训的深度和效果。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政策上,国家虽出台诸多文件,但没有形成“优才优用,优劳优酬”的竞争激励机制。没有充分调动辅导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辅导员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前途很茫然。虽然中央出台一系列文件,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地位有所提升,但由于辅导员自身地位没有明确,在很多人眼里,辅导员就是“保姆”、“救火队员”、“勤杂工”的角色,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引导,必然降低激励的效能。

3.辅导员自身认知问题

辅导员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有与岗位相匹配的心理素质开展工作。有些辅导员对岗位角色定位不清晰,不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岗位要求。有些辅导员在工作上只是应付,而没有针对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发扬甘于奉献,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有些辅导员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没有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五、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提升的策略

1.不断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

岗位培训主要是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现实需要,以及辅导员的长远发展,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探索多渠道、重实效的培养培训方式,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各高校要定期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加强分类指导,培训要坚持学以致用,坚持使用与培养并重的原则,注重辅导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与岗位相关知识的充实。同时还应做好培养教育资金预算,以此来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辅导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2.注重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的关系。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指辅导员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之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辅导员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去做好本职工作。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繁重、复杂、见效漫长的工作,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要保持政治上坚定的立场,要充分利用理论研讨、政治学习、形式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了解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明白职业岗位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3.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的激励制度

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完善辅导激励制度,才能够保持辅导员队伍的长期稳定,进一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除了一般性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外,高校更应注重创造更为宽松、更为优越的环境使辅导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使用、培养和拓展的渠道更为畅通,比如在个人专业工作的发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利的机制。同时对工作考核与评价情况不佳或者经实践证明不适合担任辅导员的人员也要予以“惩戒”或者合理安排其“退出”辅导员队伍,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合理流动和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斌.胜任力模型与地方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湖南教育科学,2011(1):145

[2]李军.期刊编辑的胜任力[J].编辑之友,2007(4):18-19.

[3]李军.期刊编辑的胜任力[J].编辑之友,2007(4):18-19.

[4]韩云涛,常延文.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及优化途[J].编辑学报,2002(1):67-69.

辅导员劳动教育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莱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常规》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的有关要求,继续推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少年儿童和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促进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打造全新的德育工作品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工作目标

1、牢固树立大德育意识,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继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2、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大队辅导员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及少先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体系,调动全体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在学科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全面渗透德育德育,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3、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①形成1项自己的少先队工作特色。②继续开展已有的特色活动,使特色更专。③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经验。④严格按照《大队辅导员岗位目标责任书》的规定,出色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5、开展以“我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和《改革开放30年说说家乡新变化》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强化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校德育工作品牌。

6、认真学习《莱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常规》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研究本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实施细则,形成材料,按时上报中心小学。

7、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制定德育工作相关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共育网络。吸收优秀教师担任辅导员,定期进行培训,并通过观摩、培训、研讨等形式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选拔、聘任、管理与考核机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通过培训、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督促班主任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对班主任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评价,并适当提高班主任工作在考核中的权重,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加强“五老”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定期聘请他们到校做报告、开讲座、进行法制、科技、安全教育,做好共建共育工作。完善少先队小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励机制,定期进行小干部培训,增强队干部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定期组织学生干部会议和学生代表会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2、强化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德育资源的育人作用

学校根据教育内容,分类建立不同的校内外德育基地。针对学校驻地附近果园多这一特点,开辟相应的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训其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建立校园之声广播站,定期广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利用黑板报、评比栏等宣传阵地推出优秀学生榜样,成立班级图书角,有计划地组织读书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成立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各种兴趣小组,做到活动经常化、序列化、规范化,将德育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

3、抓好常规建设

依据《莱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常规》,抓好德育常规工作,学期初召开学校德育工作大会、开学典礼、国旗下教育等大型集中教育活动。按要求组织主题班队会、晨夕会、后进生帮扶等日常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应档案记录。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通过系列化的途径加大教育引导力度,逐步使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确保教育实效。同时,还要结合上级要求,积极组织开展重大节日庆祝、荣辱观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科技环保教育、劳动实践教育、亲情援助、心理健康教育、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设绿色莱州、建设书香校园等主题活动,做好关心下一代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和教育工作,完善家长委员会职能,密切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探讨德育序列化,加强德育科研工作。

4、突出德育特色活动

继续突出本校“双休日五个一”特色活动,开辟校外劳动基地,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结合上级要求和本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习惯养成、文明守纪、法制环保、安全出行等教育,美化学生的德育生活。

*月份工作安排*

2月份

总结假期工作

3月份

开展“学雷锋”、“安全教育日”等主题教育活动

启动“我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

开展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

4月份

组织清明节祭扫和教育活动

实施“我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结合市局要求启动“改革开放30年说说家乡新变化”教育活动

5月份

组织节假日实践活动

迎接第十三届杰出儿童评选活动

6月份

搞好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

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爱我中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7月份

开展“红领巾心向党”活动

8月份

组织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9月份

组织第六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

开展“尊师爱生”活动

10月份

组织庆“十一”假期实践活动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1月份

组织“建设书香校园”读书展示活动

12月份

迎接学校德育团队工作评估

开展一年级新生队前教育,组织新生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