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统计学变量的定义十篇统计学变量的定义十篇

统计学变量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5:59

统计学变量的定义篇1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2]Frisch,1993,editorialeconometrica,pl.

统计学变量的定义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情境用法意义

显而易见,由于时代情境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当代的设计无论是在功能还是形式上都出现了诸多变化,由此导致设计的涵义和意义问题也变得难以解答和确定。而用法即意义,产品或设计的意义并不抽象,在具体情境的具体运用中被呈现和定义。

一、情境的变化与对产品设计意义的思考

1.情境的变化与对产品设计意义的质疑与反思

在特定的情境下,当年的现代主义设计提出“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function)、艺术与技术统一、为大众设计等设计理念,其目的正是通过顺应时代要求创造有用、好用、耐用的产品,来解决传统设计所没有解决的诸多问题,以符合当时人们的生活、工作需要等。就产品设计的内涵而言,主要表现为设计遵循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原则。而当代产品设计的内涵已变得不再那么统一和确定。

当代的设计情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如非物质设计出现、多元文化并存并相互作用、人们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复杂性、产品设计的考量标准发生变化等。情境变化引发的一系列改变,导致了一批富于批判和内省精神的设计师对于传统包括现代主义设计内涵产生质疑和反思:被强调的实用功能在当今具体指什么?除了实用外,产品还应该具备哪些功能?美观仅仅是形式上好看吗?为大众的设计是否真的满足了大众的需求?这些先验的标准是否考虑到使用者具体的生活经验?等等。诸如此类的质疑、否定和反思,在很大程度上使当代设计的内涵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也正是这些思考和探索,使得设计得以随着情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以一种绵延的生机和革新精神刷新着人们的生活,满足、调整并改变着人们的需求。

2.需求的复杂性与对设计及意义的新要求

人们需求的复杂性一方面来自人类自身,另一方面来自上文提到的社会情境的变化。人本身的特性像一个多面体,人性与个性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社会情境的变化也给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和实现提供了更多契机和可能性。使用者需求的复杂性导致了对于设计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复杂化,也导致设计考量上的多元标准,而需求本身还随着满足需求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对于产品设计,人们的需求和渴望主要表现在功能和形式两方面。就功能而言,人们希望功能未必是确定的,它甚至可以随着环境、心情的变化而调整。产品被要求有更多的不确定功能和意义,产品的多功能化、智能化被继续重视,除了主要的实用功能外,产品还被要求具备更多的辅助功能,如有效舒缓压力、有助身心健康等。就形式来说,在当今视觉文化时代,“眼球经济”要求设计的形式更具有视觉性和视觉,从而使其更具备消费的潜力。同时,产品的形式被赋予更多人性化的视觉感受性和个性化的视觉体验性、功能提示性、意义象征性。产品作为体现个人身份、地位、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媒介,形式本身除了其能指外,更包含所指①的涵义。而事实上,当代大量商品的形象意义或象征价值远远大于其实用价值,设计的视觉形式要素成为表达、创造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手段。

相应地,当代产品设计的内涵也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功能的涵义扩大,其所指意义被强化,设计的情感体验功能被重视,设计的个性化功能被突出。对于传统设计来说,功能和形式通常是确定的,尽管任何产品都有辅助功能,但筷子主要是用来吃饭的,杯子主要是用来喝水的,椅子主要是用来坐的,它们的功能在设计之初就被注定了。但现在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些设计师赋予产品的用途以开放的思想,它们的用途可以由使用者来定义。比如,日本庭院设计师浅野泰弘(Yasuhiroasano)将伞架做成冒雨回家的伞滴落飞溅的水滴形状。伞架形如花朵,使用者既可以将它作为伞使用,也可以当做花器把玩,还可以用来陈设文具,甚至可以当做一件工艺品放置家中。现代的很多设计甚至无法从外形上分辨功能,两者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模糊,形式服从功能的信念在失效。椅子看起来像一片树叶,飞行器像一只大鸟,榨汁器像个天外来客。形式难以说明功能,功能未必局限于一种,设计的涵义变得难以捉摸,意义变得暧昧不清。

二、用法即意义:设计的意义与考量标准

今天盛行的人性化设计概念遵循着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它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设计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某个方面,其意义按照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观点,是几种关系的合力,是在特定的时代、社会、人文环境和空间中的一种网络。实用、技术含量、艺术性、市场、经济价值等都在这种网络中被调配、衡量、呈现以及变化。所以,很难说有一种确定性的意义。

用法即意义。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当代设计的意义。借用维氏的理论,设计的用法即设计的意义或者说设计的意义即设计的用法说明,不要问设计的意义,设计的意义即是设计的用法,这是对“设计的意义是什么”的问法的否定。正如维氏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追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追问设计意义背后的实体,这将意义简单化和绝对化了。设计就是用设计语言进行游戏,设计的意义就在于设计的游戏性,即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性来确定设计的意义。同一件产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会具有不同的意义,设计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等都将由此而被定义。从这个角度而言,设计的意义具有日常性、实践性、场景性、不确定性,即难以把握的变化性或动态性,而追求设计统一的本质和意义也变得非常虚幻。

按照维氏的理论,设计是用设计语言进行游戏,而游戏没有本质可言,但都遵守规则。大量产品之所以被判定为实用的、美的,不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而是它们具有相似点。这种相似点不是由本质所统率,而是基于规则的一种“家族相似”②。按照维氏的观点,规则尽管在先,但遵守标准和规则是一种实践,设计是在设计游戏当中掌握规则的一种活动。实际上,设计也是在设计游戏中掌握并调整、制定规则的活动。正是在参照和掌握规则的基础上,在规则或诸多考量标准的约束下,设计产品具备了家族相似点,即它们符合了某些生态考量标准。

设计被要求是创新的、以人为本的,而无论创新以何种表征出现或设计是否以人为本,其生态性考量都是保证其意义的根本标准。这种所谓的生态性也是几种关系合力的结果。概括而言,这些关系或考量标准主要包括:社会生态考量、自然生态考量、人性生态考量。这些标准与设计的语言运用一样,具有特定情境性和变化性。

1.社会生态考量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当代设计借鉴了文化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和方法,其中包括人类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等。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和活动,其中涉及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它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人类整个行动系统包括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社会的结构单位包括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设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或一个社会性的小系统,同样要综合考虑和协调诸多相关结构单位的关系,这些结构单位的属性取决于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结构单位的关系,设计与它们的关系也体现在特定的语境中。

恰如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符号的价值就在于符号在系统中与其他符号的关系,符号受到系统、系统要素、系统规则等因素的制约。设计符号的实质在于它的具体运用性,只有在具体背景和场合中被接受,它才能获得现实性,并且其意义随着背景和场合的不同而不同,这是设计也是设计师存在的意义。因为意义的不确定性,设计符号也具有生成性,传统上既定的、经典的设计语言、符号、手法、模式等,在当代设计语境中被转换、组合,被创造性地重新应用,成为适应并符合现代生活情境的有意味的符号,同时也包含和体现出使用者自己的个性策略和设计品位。因此,设计需要在符号――实践、表达―――反馈、个性――环境的二元关系中思考与实践。设计的社会生态考量,指的正是合理的设计是建立在与其他系统的和谐关系、保证社会中诸多因素和结构关系的良性循环运作这一社会生态基础之上的。

2.自然生态考量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带给人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从强调技术进步到重视尊重自然,这一转向意味着一种迟到的反思和觉醒。低碳、环保、绿色虽是当今设计界的流行词,但至今仍停留在较“新”的层次,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消化吸收、实践化和生活化。城市、设计中存在着诸多显而易见的生态问题,比如,城市污水、垃圾的泛滥和污染,城市自然景观的狭小、交通堵塞等。就整体而言,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并不合乎自然生态考量的标准。

根据设计意义取决于其用法,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产品与相关的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保证三者在和谐统一基础上的共同发展的设计,才是合理的设计。基于产品的环境属性,需要在设计时遵循自然生态的准则,即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设计活动。这需要在设计的全过程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设计、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处理),将重视产品的环境属性作为设计目标。同时,考虑并保证产品应有的实用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成本、美学价值等。具体表现为:避免使用在设计、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材料;在设计、生产、使用中节约、有效利用原材料与能源,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所设计的产品保证维修的简易和升级,从而延长产品的有效寿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示消费者减少环境污染。

荷兰新锐设计团体DroogDesign的设计自始至终冠之以“资源回收”的理念,他们的设计不完全以制造为目的,而是在设计时就考虑原始物品的使用价值,尽力延续产品的使用寿命。比如,他们1999年为oranienbaum设计的橘子饼干和包装盒,他们在盒内附赠橘子的种子,很多人在食用饼干后,就会很自然地将橘子种子种在包装盒里,从而延续了包装盒的生命,使包装盒更富有自然生态意义。日本设计师早川贵章(takanoriHayakawa)设计的植物利用太阳能吸取能量来生长,并且在夜晚还可以发光用以照明。人们对这种感性设计的使用一方面有效地节省、利用了能源,一方面也可以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3.人性生态考量

当代产品设计表现为物质性产品设计和非物质性产品设计的并存。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也从以往主要解决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工程技术设计,转向人与物质(现实的产品)、人与非物质(虚拟的服务)之间关系的设计。

穆尔在他的《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一书中指出,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对以赛博空间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使设计的涵义扩展、难以把握。非物质主义设计正是基于现代的信息技术社会,非物质设计主要局限于信息技术领域,是与新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相匹配的一种设计方式,即关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设计。鉴于此,产品设计的成果并不一定以物质性产品的形式呈现,它甚至可以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制度、一种服务或一个过程等。非物质设计的特点之一是生产者承担生产、维护、更新换代以及回收产品的全过程。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产品和使用产品,并按服务量付费。整个过程是以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模式。与物质性产品设计相比,它更强调设计的服务性和共享性。非物质主义的设计模式也可为受限于材料和技术的物质性的产品设计提供借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消费者先占有产品而后使用带来的弊端,以创造更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即更人性化的设计。

根据当下的设计现状,当代设计本质上就是通过发现问题,如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产品、不方便的操作界面、不合理的使用方式、不全面的服务措施、非人性化的道德价值观等,通过创意的方式加以调整、转变和解决,旨在保证人、产品(或某种服务)和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创造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生活。按照用法即意义的理论,符合人性生态考量标准的设计或真正的人性化设计关注的是人的全面需求和需求的具体性:从身体到精神、从整体到个体、从整体的知觉感受到瞬间的直觉体验。无论是物质主义设计还是非物质主义设计,感觉、想象、体验、直觉、自由、自我都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被重视,不可预测性、不可控性、瞬间性、随机性、虚拟性、非逻辑性等非理性特征成为设计中的突出现象和特点。比如,微软2010年的Xbox360的体感游戏套件Kinectz正体现了这一特点。玩家借着屏幕下方传感器侦测自己的身体手势动作,不必拿遥控器,通过身体四肢的动作就可以操控游戏主角,玩家仿佛是游戏屏幕里的一员。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Starck)设计的恍若外星人的榨汁器,因为陌生感而避免了审美疲劳,带来新奇的刺激和吸引力。这种间离效果重新定义了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也更关注了人的视觉需求。

在当下的共时性大众文化中,高技术惠顾了分布在不同角落里的人,人们在感到满足和幸福的同时,也遭遇了另一种程度的失落和孤独。于是,人们渴望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现代设计中由微电子产品导致的外观“黑匣化”而引发的“产品符号学”③“产品语义学”研究、网络界面设计中出现的由软性思维④主导的软性设计,正是试图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建立平衡、保证设计人性化和意义的努力。时代情境的变化和设计专业本身的发展,使产品的情感价值和象征意义被愈加重视,即其在使用时的所指意义被强调和突出。正如设计师卡里姆所言,人们呆在电脑屏幕前的时间越长,他的咖啡杯的外观就显得越重要。物也需要被赋予情绪、情感和人文内涵,就像使用者处在变化中的情绪和体验一样。特定情境下由产品所传达的哪怕毫不实用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体贴和关怀也许犹如雪中送炭,适时地温暖了一些人的感觉和心情。而这微小的甚至微弱的细节化的触动,就可能令他们长久难忘。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产品是否实用和有意义,有赖于特定的语境和特殊的心境。意大利上世纪80年代的激进设计团体孟菲斯(memphis)已经非常明确地指明了现代人对于设计不同以往的需求,基于此,他们提倡设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很多设计毫不实用,形式怪诞、夸张,充满戏谑手法、调侃意识、幽默趣味,将比喻、隐喻、象征、类似等手法综合于设计中。他们的创意赋予设计界一种新鲜另类的设计气息,也启发以后的设计师认真思考如何判定设计的意义以及如何加以呈现。

设计的用法即设计的意义或者说设计的意义即设计的用法,说明了对于设计的评价与考量必须基于特定的环境以及环境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特性,任何脱离具体存在情境的设计意义都是无效的、无意义的。

注释: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意义载体)和“所指”(概念或意义)。能指是表达其他事物的事物。所指是能指所表达的事物的概念、意义。“能指”和“所指”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指出,符号包括能指与所指,能指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②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的本质就是游戏。一个语词的意义不在于其对应的实体,而在于其在特定的语言游戏中的规则。但他没有完全否认各种语言游戏中的相似性(例如象棋与围棋虽然是不同的游戏,但都是棋类游戏)即“家族相似性”概念。

③产品语义学、产品符号学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使产品的使用功能更加明确。操作界面简易方便,产品以其情感象征功能和价值而与使用者发生互动和交流。

统计学变量的定义篇3

关键词:多维信号,广义冗余,非线性,噪声

中图分类号:p73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混沌系统是非线性系统,从时间序列中检验其非线性特性有必要的.对单个信号进行分析的结果并不够确切,因为在实际问题中常能同时获得多维信号.广义冗余引入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定量检验多维信号非线性的方法,它可用于检验多维时序的非线性,特别是混沌时序的非线性特性,但该方法仅对无噪声的信号进行讨论。因此,以下本文就在无噪声的信号的基础上,对有噪声的多维信号进一步地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探讨了其对噪声的容忍度。

一、线性和广义冗余的定义和计算

设{xm,n}n=1n(m=1,2,…m,)为通过实验或观测获得的多个变量的时间序列,为了便于计算,对每一变量分别标准化,即

则对每一个m=1,2,...,m,{xm,nn=1n}的均值为零,方差为1.设C为时间序列{X1,n}n=1n,{X2,n}n=1n”,…,{xm,n}n=1n的关联矩阵,λm(m=1,2,…,m)为C的特征值,则{xm,n}n=1n,m=1,2,…,m的线性冗余为:

记m维向量Xi=(X1,n…;Xm,n)与,Xj(X1,nXm,n)之间的距离为

定义m变量时间序列{Xn}的一阶广义关联积分为

{xm,n}n=1n(m=1,2,…,m)的一阶广义冗余为

其中,H(x)是Hevaside函数.线性冗余只考虑了变量的线性依赖性,而广义冗余检验了时序的所有依赖性〔4,5〕

二、多维时序替代数据生成方法

设{xm,n}n=1n,m=1,2,…,m)为标准化后的实测时间序列,对每个变量分别作离散Fourier变换,有

在式(6)中,j=.在区间[一π,π]内取n随机数,使其满足

则得{xm,n}n=1n的替代时间序列m.这样生成的替代时间序列是线性高斯多维随机时间序列,但对每个有相同的幅度分布,从而有相同的自相关函数.这样替代时间序列保持了原时间序列的线性性质,但改变了原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特性.

三、非线性的定量分析

在确定了合适的广义冗余后,有必要研究延迟时间序列之间的依赖性.记广义冗余R(r1,r2,…,rL―1)=R,线性冗余L(rl,r2,…,rm―1)。

假设为原时间的广义冗余和线性冗余,为某组替代时间序列的广义冗余和线性冗余,由替代时间序列的生成原理可知它们是线性的,因此:

。由于替代时间序列和原时间序列有相同的自关联函数,则

L(rl,r2,…,rm-1)=L0(rl,r2,…,rm-1),

R(rl,r2,…,rm-1)=L0(rl,r2,…,rm-1)

等价于R0(r1,r2,…,rm-1)=R(r1,r2,…,rm-1).由于比较的量具有相同的数值性质,只要在估计冗余R0(rl,r2,…,rm-1)和R((rl,r2,…,rm-1)时用相同的数值参数,它们的值就可以定量地比较.定义广义冗余和线性冗余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D)为

在式(9),(10)中,分别是多组替代时间序列广义冗余和线性冗余的均值,分别是它们的标准差.用t检验比较实测时间序列与替代时间序列的广义冗余的分布.如果由多变量时间序列替代数据法生成39组替代时间序列,且以原实测时间序列是线性高斯多变量随机序列为零假设,则当显著性检验统计量的值大于1.96时,实测时间序列就以大于95%置信水平拒绝零假设.在实际应用中,利用Fourier变换生成的替代时间序列并不总是保持原时间序列的线性性质.因此,只有原时间序列和替代时间序列的广义冗余有明显差异,而它们的线性冗余没有明显差异时,认为原时间序列具非线性特征才比较合理.

四、仿真计算

(一)Lorenz系统:

,取初值X1,0=15.34,X2,0=13.68,X3,0=37.91,积分步长h=0.04,利用四阶Runge-Kutta法积分,迭代生成长度的

时间序列(m=1,2,3).从第3001个点取n=1024的三变量时间序列(m=1,2,3),与加噪声后的时间序列分别用多变量时间序列替代数据法生成39组替代时间序列.线性和广义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对应于时间延迟间隔r的函数,如图1所示.图中实线是无噪声时序的,其余9条虚线是有噪声时序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它们的噪声水平(方差的百分比β,%)分别为5,10,15,20,25,30,35,40和45.在图1(a)中,除带有“×”号(35,45)的有噪时序有少数个别点大于1.96外,其他都很小且分布在无噪声时序的附近.可见,噪声水平在30以内,原时序与替代时序的线性冗余没有明显差异.在图1(b)中,自上而下,随噪声水平的增大,广义冗余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逐渐减小,当噪声水平达到40,459/6(带有“×”号)时,统计量的值小于1.96.可见噪声水平在35以内,原时序与替代时序的广义冗余有明显差异.综合上述两种冗余的显著性统计量可知,当噪声水平在30以内,可认为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的非线性特征,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图:lorenz系统显著性检验统计量)

由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实际观测时间序列总是不可避免的混有噪声,噪声的普遍存在性和高破坏性掩盖了系统的内在动态特性,极大地影响了混沌特征参数的计算及其单变量或多变量的预测精度。因此,对实际观测的混沌时间序列进行有效的降噪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体现混沌系统的确定性、非线性以及初始状态的敏感性等特征,此次研究从混沌信号自身的规律出发,根据噪声对混沌的影响,探索了不同应用背景下混沌时间序列的多维问题。针对未知系统动力学特性以及模型的混沌时间序列,该方法通过将非线性约束条件引入局部投影方法之中,并在局部邻域内进行奇异谱分析,利用代表吸引子的主分量来重构时间序列,克服了传统局部投影方法不能充分刻画系统内在非线性关系的问题。

结束语:仿真结果表明,建立在广义关联积分基础上的定量检验多维时序非线性的方法,适用于小数量数据,具有计算简便、速度快等优点,而且还有较强的抗噪能力,能很好地检测到噪声水平高达30%的多维混沌时序的非线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汤龙坤.有噪声的多维混沌时序的非线性检验[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

统计学变量的定义篇4

【关键词】数学期望相关系数条件数学期望

【中图分类号】o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64-01

1.引言

在本科生的概率统计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数学期望、相关系数和条件数学期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数学函数,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例如:数学期望描述一种平均,相关系数刻画随机变量间线性程度的大小,条件数学期望可以看作是在某些限制条件下的数学期望。但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通常的教材[1],[2]一般没有这些的概念的几何解释。基于大多数本科生在学习概率统计时已有线性代数和高数的基础,为此我们用几何的语言来解释数学期望、相关系数和条件数学期望,希望这种方式能让同学们更容易接受。

该文是这样安排的:第二节介绍基本概念的定义;第三节是主要内容,给出前面所述概念的几何性质;简短的证明在第四节给出。

2.基本概念

为方便起见,我们记随机变量X的分布为FX(x)。

定义1:设X为一随机变量,如果积分

注1:在上述定义中FX(x)可以用来统一表达连续、离散或奇异随机变量的分布,对于初学的读者可以分布看作连续型随机变量对应的积分

其中f(x)为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和离散型随机变量对应的和式

其中a1,a2,…,an,…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

定义2:设X和Y为两随机变量,如果二者的方差Var(X)和Var(Y)存在,称

为随机变量X和Y的相关系数,其中

为随机变量X和Y的协方差。

注2:上述定义中方差存在与二阶矩存在是等价的,即上述的式子只对二阶矩存在的随机变量有定义。

定义3:设X和Y为两随机变量,称e(X|Y)为随机变量X在随机变量Y下的条件数学期望,如果:

1)e(X|Y)∈K(Y);

2)对任意的f(Y)∈K(Y),有e(f(Y)e(X|Y))=e(f(Y)X)。

注3:见命题3,上述的定义条件数学期望在几乎处处意义下是唯一的。

3.几何性质

命题1:记全体的随机变量全体为K,对X,Y∈K,定义二者之间的距离:

注4:该结论具有直观的几何意义,它表明数学期望在度量(1)下为从随机变量X到实数空间最短距离所对应的实数,如图1。

命题2:记全体二阶矩存在随机变量构成的向量空间为L2,对X,Y∈L2,定义内积为:

(X,Y)=e(XY)-e(X)e(Y)

如果记θ为向量X和向量Y的夹角,则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cosθ。

注5:该结论表明,相关系数可以看作是向量X,Y的夹角的余弦值,见图2。如果夹角为锐角,二者正相关,相关系数为正;如果夹角为90度,二者线性无关,相关系数为0;如果夹角为钝角,二者负相关,相关系数为负。

命题3:K如命题1中所定义的,对X,Y∈K,记e(X|Y)为给定随机变量Y下随机变量X的条件随机变量,则:

其中K(Y)={f(Y):f为任意的实可测函数}。

注6:与注1类似,该结论也具有直观的几何意义,见图1。

4.结论的证明

命题2的证明:由向量空间的知识,我们有

命题1和命题3的证明:我们首先证明命题1,我们只需证明数学期望e(X)是实数里面离X最近的点。为此,令b∈R,且b≠e(X),则

这样命题1得证。

下面我们证明命题3:我们只需证明数学期望e(X|Y)是K(Y)里面离X最近的点。为此,令Z∈K(Y),且Z≠e(X|Y)(几乎处处意义下),则

参考文献:

统计学变量的定义篇5

一、第一层次——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科学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列宁说过:“如果不先解决一般的问题,就去解决个别问题,那末,随时随地都必然会不自觉地‘碰上’这些一般的问题”。这也就是在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它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发展观。

(一)辩证唯物论

1.会计的物质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会计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其实践的对象即资金及其流转是物质的价值;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簿记的方法改变不了簿记所记事物的实际联系”。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如实描述资金及其流转情况,那么,虚幻的假象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而且使会计失去了真实存在的理论基石。

2.会计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就是资金的流转过程。会计作为一种技术,反映的是企业的资金营运状态和经营成果,也就是对运动中的资金进行描述,所以会计核算要坚持运动观。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恩格斯说过:“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否认相对静止,就会抹煞事物的界限和质的区别,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更谈不上对事物进行量度。因此,会计还必须树立相对静止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如实反映资金所处的状况,即财务状况。

3.会计的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脱离时间和空间是不可能存在的。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会计的几个假设就是建立在物质的时空观念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时间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在空间观念上确立的。通过这几个基本假设,确定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时空范围,会计这门学科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

1.会计的对立统一观。对立统一即矛盾,是指一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会计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会计中内在的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发展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揭示,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矛盾分析,既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物,又要分清主次,并把这两者综合起来。只有在完整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并用之于会计实践时,才能对会计有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才能领悟出诸如语言、技术以及会计并无阶级性的结论。

2.会计的质量互变观。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数量的规定性,二者统一在度的范围内。如果突破度的范围,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就会发生变化。会计是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信息系统。如果会计突破度的范围,不再提供会计信息,那么会计就失去了本来面貌。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超过其度的范围,不能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不能为决策提供依据,那么会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在会计实践中,必须把握量度,树立起会计的质量互变观。

3.会计的否定之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继承和克服,即继承了旧事物的合理内核,摒弃了旧事物中不合理的内容,这就是事物的创新。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完整地体现在会计理论的发展史上,具体表现为:古代会计理论被否定,产生了创新的意大利式会计;意大利式会计理论被否定,出现了创新的英国会计;英国式会计理论被否定,形成了创新的美国式会计。目前,美国式会计理论也正面临着被否定的挑战。因此,在会计研究过程中,要树立起否定之否定的观念,敢于对存在及权威挑战,才能不断创新。

(三)历史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而会计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因而它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如果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考察,便不难发现: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某种会计是特定经济政治环境的产物,没有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的会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基本力量。

二、第二层次——系统理论,即亚哲学

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围绕特定目的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广义的系统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即指“新三论和老三论”。它们是新兴的横断科学,使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哲学的基本精神,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模型化。关于广义的系统理论,简单地介绍如下:

统计学变量的定义篇6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统计思维;数据应用模式;数据分析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C829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9-0048-02Doi:10.13535/ki.11-4406/n.2015.0779

1对大数据的初步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大数据,它在不同的科学领域、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解释。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大数据这里的含义有新的解释,不只是字面本身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数据的内涵,可能“大”与“数据”的含义本就不能分开理解,只有把“大数据”这三个字放在一起才能更有意义。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大数据呢?它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基础上运用可自动记录、储存能力的所有类型的数据。简单地说,大数据就是所有的可记录信息的集合。可以这样来理解,把以前的统计研究数据比做是根据一定条件收集在一起的结构化的样本,那大数据就是所有可以记录、存储、超大容量的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总集合。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传统的样本数据与现今的大数据的区别在哪呢?区别就在于传统的样本数据是按特定的条件所产生的格式化数据,样本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如果说统计设计过程偏离了方案,数据就失去意义。一般都不可能同时满足各方面统计需求,如果出现了其事先未考虑到的情况,数据的不能扩展性就会导致数据的失效,那统计方案也就失效了。而大数据是所有可能通过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可获得的数据,其数据量巨大,并且不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因此,大数据最大的优势就是非常宽的数据选择性,可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数据分析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大数据的样本选择面宽,样本如果不够说明情况还可以从大数据中选择扩大;样本中不能够发现的某些细小信息,在大数据也可以获得。

2统计思维的新变化

在大数据时代要想做好统计工作,需要改变统计思维,否则,统计工作很难发展,至少会被边缘化。统计思维的变化应该从对数据的掌握与分析开始,下一步是揭示事物的本质与相互联系,直至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可以说统计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达到还原真相的效果。

2.1认识数据的思维要变化

与传统样本数据相比,大数据不仅数量多和选择多,而且其来源和数据类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据既杂乱又多样。首先,从根源来讲,传统的样本数据的收集对象较特定,所以数据的特征都非常明显并可以识别,还可以进行事后的核对检验。但大数据则不同,它们来源于网络,其数据并不是为了特定事物收集而产生的,而是一切可记录的数据,所以说大数据的来源是没有针对性的。其次,从类型来看,传统样本数据一般都是结构型数据,有一定格式标准,可以运用常规统计指标或者统计图表来表示。而大数据大多是非结构型且无任何针对性的数据,既包括可记录的和可存储的信号,又没有标准、多样化,过去的统计指标或图表来表现比较困难。最后,从运用方式上看,传统样本数据的处理有一整套方法可行,其结果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大数据中的数据怎样与结构化数据对接则是一个崭新的问题。

2.2收集数据的思维要变化

以往收集统计数据的方法是先确定统计研究目的,再根据统计目的收集数据,因此设计调查方案及设计统计流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有时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而产出数据十分有限。现在则不同了,在大数据时代,有大量的可选择数据,需要做的环节就是加以比较与筛选,我们需要考虑的应该是怎样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在大数据源中找到我们需要东西。当然,也不是所有数据都可以从互联网中找到,中间存在一个再加工或成本比较的问题。所以,有时运用大数据的同时也需要采用一些传统的统计方法来收集特殊的数据,再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去收集一些相关的数据进行过滤、选择。

2.3对数据的分析思维要有新变化

针对上述两方面内容发生的变化,对统计数据分析的思维必然要做出调整,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利用信息技术或先进的技术方法从大数据中找出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统计科学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过去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先定性,再定量,最后定性。它的意义是为了找准统计方向和目标,运用的是以往经验的判断,这些在以前统计数据分析手段方法较落后的情况下是很重要的。而在信息时代,我们只需要在大数据中找出相应的资料,直接依靠数据分析方法做出统计判断,这种方法在存储能力无限增大、统计分析方法和实现速度大大改善的现在,已经变得可以实现了,因此我们更需要做的就是直接从中找出真正需要的数据,就可得出我们所需要的内容,因此统计分析的整个流程可直接简化为先定量、后定性。

其次,过去的统计样本实证分析,都需要先依据统计目的提出设定,再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来证明是否成立,但是这种验证过程往往受到局限,特别是一旦假设不科学、不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分析的结论就没有意义甚至歪曲事实。许多例子分析目的就是为了凑合假设。反之,在大数据时代,可以先不考虑任何条件和限制去寻找关系和发现规律之后再加以总结并做出结论。统计分析的思路则是发现、总结。这样一来,就丰富了统计分析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发现其他更有益的数据。

最后,统计推断分析理论,是基于分布理论原理,以数学中的概率做基础,再根据样本的特征推断出总体特征。其逻辑关系为先分布理论,然后是概率考证。标准虽然与样本无关,但是推断的是否正确却是决定于样本的质量。在大数据条件下,总体特征就不再需要根据分布理论来进行推断了,如果需要的话进行计数即可根据所有数据以及实际分布的情况来推断其中某些可能,那么其逻辑就变成了实际分布情况、总体特征和概率推断。

3结语

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国民经济统计科学的变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我国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如果忽视或者回避这种影响,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就不能良好地完成统计工作。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我国统计机构要端正态度、放眼未来,率先在统计制度和方法上做出改变,才能使统计科学的意义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统计学变量的定义篇7

关键词:数据挖掘;统计学;涵义

统计学如何为数据挖掘服务,这是在“数据挖掘”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工作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我国厦门大学的朱建平教授提出:“统计学应该随时关注数据分析,哪里有数据,哪里就应该有统计分析。”统计学是搜集、展示、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它拥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代统计学方法与信息处理的关系日益密切,作为信息处理的一个基本工具,统计学方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挖掘是近十几年里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学科,由于它与统计学都关心从数据中发现某种结构,因而从数据挖掘诞生之日起,就与统计学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统计学与数据挖掘的涵义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的系统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包括对客观现象的度量、调查方案的设计,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概括,通过图示、列表等方式进行分析和描述。推断统计是在搜集、整理监测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有关总体做出推断,其特点是根据随机性的观测样本数据以及问题的条件和假定,对未知事务做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模型或规则)的过程。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数据源必然是真实的、大量的、含噪声的;发现的知识可接受、可理解、可运用,并不要求发现放之四海皆准的知识,仅支持特定的发现问题。它能高度自动化的分析原有数据,做出目的性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从而帮助决策者调整策略,做出正确的决策。它融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理统计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为一体,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又融合所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二、统计学与数据挖掘的联系

(一)数据挖掘虽不同于统计分析,但许多挖掘技术又来源于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中有许多工作可以由统计方法来完成。比如预言算法(回归)、抽样、基于经验的设计等。

(二)数据挖掘不是为了替代传统的统计分析技术,相反,数据挖掘是统计分析方法的扩展和延伸。大多数的统计分析技术都基于完善的数学理论和高超的技巧,其预测的准确程度还是令人满意的,但对于使用者的知识要求比较高。而随着计算机能力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可以利用相对简单和固定程序完成同样的功能。

(三)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为统计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应用领域,也对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数据挖掘技术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高等统计学中的多变量分析所支撑。

(四)统计学与数据挖掘的结合日益紧密。数学是传统意义上统计学方法的首要工具,而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统计学应用的首要工具。随着数据源的不断膨胀和数据结构的日益复杂,单纯依靠数据挖掘技术,已渐露力不从心之态,而统计学的同步发展,正不断充实、完善着数据挖掘技术。因此,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统计学与数据挖掘的应用平台渐趋统一。

三、预测性挖掘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

数据挖掘中应用的统计学预测性方法主要有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其中,判别分析用于对离散型目标变量的预测,而回归分析则主要用于对连续性目标变量的预测。

(一)判别分析是在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或组别)并已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品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类。判别分析是统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

统计学变量的定义篇8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纤维蛋白原;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43.3R2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6-0665-02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国内外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可以反映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sup】[1,2]【/sup】。本研究选取了已行冠脉造影的86例aCS患者,从多个角度对其纤维蛋白原水平做进一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有冠心病典型临床表现,并且均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主干和(或)至少一支主要分支血管狭窄≥50%。aCS诊断标准:有急性胸痛症状;有提示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动态变化;心肌梗死者心肌酶学升高并且有动态变化。排除标准:冠脉造影仅见血栓未见狭窄;急性脑血管病(1个月内);严重的肝肾疾病;肺栓塞;明确的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年龄>80岁。

86例中男63例,女23例;年龄(58.79±10.75)岁;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急性心肌梗死51例;单支血管病变37例,双支血管病变29例,三支血管病变20例;前降支病变71例,回旋支病变38例,右冠病变43例;无高血压等合并症30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至少一种合并症56例,合并高血压47例,合并脑血管病10例,合并糖尿病24例。

1.2方法

1.2.1冠脉造影住院后1周至两周左右由专人完成。应用荷兰飞利浦的800ma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型号:integrisV5000。采取3个或3个以上投照,确定病变血管以及部位。

1.2.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入院时抽取肘静脉血3mL,1h内离心(3000r/min)10min,分离血浆,应用散射比浊法统一由专人测定。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aCL9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质控及标准品。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

2结果

2.1不同性别Fib水平比较86例Fib水平为(3.262±1.051)g/L,其中男性为(3.278±1.171)g/L,女性为(3.220±0.634)g/L,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Fib水平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Fib为(3.223±0.750)g/L,心肌梗死组Fib为(3.289±1.223)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冠脉病变Fib变化单支病变组Fib为(3.001±0.815)g/L;双支病变组Fib为(3.471±1.292)g/L;三支病变组Fib为(3.442±0.997)g/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支病变组Fib为(3.001±0.815)g/L,与多支病变组(3.460g/L±1.16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合并右冠病变组与未合并右冠病变组Fib水平分别为(3.529±1.216)g/L、(3.005±0.78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合并不同并发症Fib的变化无任何并发症患者、有至少一种并发症患者Fib水平分别为(3.197±0.986)g/L、(3.297±1.092)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高血压病与不合并高血压病患者Fib水平分别为(3.243±0.975)g/L、(3.285±1.149)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脑血管病与不合并脑血管病患者Fib水平分别为(3.483±1.951)g/L、(3.233±0.888)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糖尿病和不合并糖尿病患者Fib水平分别为(3.627±1.298)g/L、(3.121±0.91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大量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和炎症活性的标志,并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sup】[3,4]【/sup】。作为急性炎症指标之一的Fib水平升高,反映了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活动,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或易损性,易发生破裂而引起急性心脏事件。不同性别纤维蛋白水平有不同报道。有报道示,无论是CHD患者还是健康人群,男女性别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存在明显差异,男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较女性高【sup】[5,6]【/sup】。这可能与男性吸烟、血脂高等因素有关。也有研究显示女性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男性,考虑与绝经、老龄等有关。本研究中男性和女性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心肌梗死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心绞痛患者,这与大多数报道相符,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发病时间不同有关。另外本研究中,多支病变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并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目前报道相一致。合并右冠病变与非合并右冠病变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右冠病变常合并血容量偏低,血液黏稠度高,更易形成血栓;另外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及选择偏倚有关。但有研究【sup】[7]【/sup】显示,早发(男

参考文献:

[1]tossH,LindahlB,Siesbahna,etal.prognosticinfluenceofincreasedfibrinogenandC-reactiveproteinlevelsinun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J].Circulation,1997,96:4204-42l0.

[2]刘梅颜,胡大一,阎丽,等.高水平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相关性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1):820-823.

[3]ernste,ReschKL.Fibrinogenasacardiovascularriskfactor:ameta-analysi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anninternmed,1993,118:956-963.

[4]JamesJS,HalitS,GeoffreyHt,etal.associationoffibrinogenwith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intheframinghamoffspringpopulation[J].Circulation,2000,102:1634-1638.

[5]LeeaJ,LoweGDo,woodwardKS,etal.Fibrinogeninrelationtopersonalhistoryofprevalenthypertension,diabete,stroke,intermittentclaudication,coronaryheartdiseaseandfamilyhistory:theScottishHeartHealthStudy[J].BrHeartJ,1993,69:338.

[6]马会利,陈纪林.冠心病及健康者男女βHaeⅢ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1):32-34.

[7]陈君,郭志刚,胡威.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的病变特点[J].广东医学,2009,30(5):737-739.

[8]孙慧,张薇,路方红,等.纤维蛋白原β-455GⅡa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2):199-202.

[9]曹勇军,张艳林,李瑞霞,等.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途径及其调控[J].中国卒中杂志,2009,4(8):5.

[10]RajtariR,Klochm,Kiec-wilkB,etal.Fibrinogen-acutephaseproteinasamarkerofimmunologicalprocessasatherosclerosis[J].FoliamedCracov,2005,46:21-32.

统计学变量的定义篇9

一、与SpSS相关分析方法

SpSS又称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是iBm公司推出的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以及数据预测分析和数据挖掘的软件产品。SpSS所提供的相关分析方法主要包括:(1)partial法,此方法多用于偏相关分析,当两个相关变量取值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时,方可使用此方法;(2)Bivariate法,此方法多用于对两个及以上变量的参数以及非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当变量较多时,则通过给出各变量相关接管,从而使用户了解各变量之间的关系;(3)Distances法,此方法既可以对同一变量内部不同观察单位的数值进行相关分析,又可以对不同变量之间的距离进行相关分析,但此种方法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

二、基于SpSS的学生成绩关系的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以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作为SpSS软件的主要分析对象,随机选取某学校30名学生的数学与语文成绩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1.数据准备

在启动SpSS软件后可发现,在屏幕最下方存在两个标签切换按钮,分别为VariableView和DataView,当点击Variable时,可切换成变量视图,进而创建变量。而后点击DataView,则将现有的变量视图转变成数据视图,此时方可输入相关数据(学生成绩)。对SpSS的此种数据定义的方式进行分析可知,相较于excel,其对数据和输入标准的定义更为严格,为后续的数据统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数据分析

在数据输入的准备工完成后,则需要对数据的信度做出全面检查,并绘制出各个数据的散点图,以便直观地对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和分析。在散点图的绘制工作结束后,SpSS即进入相关分析阶段,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在SpSS软件菜单中点击analyze(分析)Correlate(相互关系)Bivariate(两变量),将需要进行分析的变量,即语文(Chinese)与数学(math)添加到Variabels列表当中。然后,选中“pearson”,即皮尔森相关系数的计算命令,同时确认选中两变量检测按钮,即“two-tailed”,点击界面上的Flag键,当变量之间存在关联时,SpSS界面将显示出有关的标记。当全部按键设计完成后,点击“oK”键,SpSS将会计算得出语文与数学两变量的相关性结果。

3.结果分析

以上述学生语文、数学成绩两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为依据,利用pearson对变量间关联的密切程度进行判断。此处,假定有随机变量(X,Y),其n对样本则可表示为(xi,yi)(i=1,2,…,n),而pearson(皮尔森相关系数的计算命令)对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则可表示为如公式1所示的形式:

r=

公式1

统计学变量的定义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报告是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整、合理和有效的载体,公司管理层通过这一载体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鉴证的相关信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向外界传递公司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信号。从理论上讲,如果公司管理层提供正面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并获得会计事务所的无保留意见,那么该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较高,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意味着公司具有较高的盈余质量(方红星、金玉娜,2011)。2006年、2008年、2010年上交所、深交所、财政部等五部委相继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文件,旨在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那么,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国外学者自SoX方案后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方面做了大量探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比其他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高(Chanetal.,2008;Doyleetal.,2007;Danieletal.,2008;altamuro&Beatty,2010)。换言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在a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学者们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程度,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宁亚平,2004;曾昭灶、李善民,2009;张龙平等,2010;董望、陈汉文,2011;方红星、金玉娜,2011);另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程度无关(张国清,2008)。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结论并不一致,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利用深市上市公司横截面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t模型,检验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为解决这一学术争论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公司管理层或控股股东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和意愿操纵盈余,通过对会计处理方法与政策的选择等方式,来增加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与否、信息披露水平的高低会对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行为(包括盈余管理的方式和行为程度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预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管理层或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能够抑制管理层侵占股东利益以及控股股东侵占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减少因此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操纵。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企业内部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财务报告质量越好,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越好,意味着盈余管理水平越低(操控水平或管理程度),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就相应越低。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真实活动操控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来操控盈余,由其实现的盈余不具有持续性。Roychowdhury(2006)从销售操控、生产成本操控、酌量性费用操控三个方面度量盈余管理操控水平。销售操控是通过增加收入来操控盈余,如使用宽松的信用政策、加大折扣促销等方式实现,其结果导致公司的实际经营现金流量低于预期值。生产成本操控是通过操控单位产品成本来操控盈余,其结果导致公司实际生产成本低于预期值。酌量性费用操控是通过缩减公司酌量性费用(研发费用、广告费用、维修费用等)来操控盈余,其结果导致公司实际酌量性费用低于预期值。企业内部控制包括研究与开发业务、销售业务、生产业务、资金活动、资产管理、财务报告控制等多方面,贯穿于运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财务报告质量越好,内部控制的目标实现情况越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管理层或控股股东利用真实活动交易操控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假设2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负相关;

假设2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生产成本负相关;

假设2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酌量费用负相关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0年度深市a股非金融行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巨潮资讯网站、沪深证券交易所网站等。剔除了数据波动较大,容易造成极端值影响整体值的St公司和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得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鉴证报告的149家样本公司,同时选用了深市a股非金融行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鉴证报告的149家样本公司为配对样本。企业内部控制鉴证信息通过手工收集、整理,分析采用统计检验软件为SpSS16.0。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由于深交所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故自我评价报告不再具有信号功能,因此将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公司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标志。解释变量包括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操控性生产成本和操控性斟酌费用。控制变量为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包括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每股收益、保护性行业、管理层薪酬。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设定及操作性定义如表(1)所示。

为了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如下logit回归模型: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相关变量的编码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分类变量报告频数及百分比,连续变量报告均值及标准差。表(2)包含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149家样本公司和未披露内部鉴证报告的149家配对公司。由表(2)结果可知,会计选择盈余管理(nDna)的均值为0.0381,标准差为0.1236,最大值为0.7002,最小值-0.8249。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的均值为0.0483,标准差为0.2864,最大值为1.6531,最小值-1.0338。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DCFo)、操控性生产成本(DCop)、操控性酌量费用(DoHC)的均值分别为0.0529、0.2252、0.1240,标准差分别为0.1285、0.2160、0.0872。会计选择盈余(nDn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对比来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的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较大,说明样本公司各异差异相对较大。为进一步观测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样本公司和配对样本公司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相关自变量的编码及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由结果可知,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样本均值和标准差略高于配对样本公司的均值和标准差。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样本均值低于配对样本公司的均值,说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操控水平低于未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操控水平,有待进一步通过回归进行检验。

(二)相关性分析表(4)是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从表中上三角阵可以看到,各变量间pearson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4333,最小为0.078,从表中下三角阵可以看到,各变量间Spearman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884,最小为0.078。除了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以外,都在0.4以下,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线性。此外,从模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来看,大部分自变量与因变量是显著相关的,表明模型的变量选取比较合理。

(三)回归分析表(5)提供了对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t统计回归分析结果。模型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20.968,p值为0.287>0.05,表明模型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谢宇,2010)。观察表(5)中模型i的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反,假设1未得到验证;模型i中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检验。模型i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8.152,p值为0.419>0.05,表明模型i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观察表(5)中模型ii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DCFo)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b得到检验;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生产成本(DCop)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反,假设2c未得到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酌量费用(DoHC)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d得到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表(4)是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33、0.591,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作用,对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进行了分析,没有发现实质性差异。进一步用获得合理保证内部控制鉴证报告(iCiD=1)和未获得合理保证内部控制鉴证报告(iCiD=0)作为因变量的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其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见,模型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9.022,p值为0.340>0.05,表明模型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表(6)中模型i的自变量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符号相反,假设1未得到验证;模型i中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10%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检验。模型ii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得到Chi-squre=9.123,p值为0.332>0.05,表明模型ii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概念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观察表(6)中模型ii的自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DRem)在1%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a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DCFo)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b得到检验;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生产成本(DCop)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但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反,假设2c未得到验证;模型ii中的自变量操控性酌量费用(DoHC)在5%的检验水准下有统计意义,且其系数为正,与预期的符号相同,假设2d得到验证。另外,其他个别控制变量符号发生了变化,但对实证检验结果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四、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相关,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通过销售操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来操控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低。(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操控性酌量费用负相关,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越高,通过缩减公司酌量性费用来操控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低。(4)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操控性生产成本负相关,这一点与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等学者所得结果相同。(5)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的假设未通过实证检验,这一点与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等学者所得结果不一致,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实务中的盈余管理很难完全归因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甚至兼而有之,并且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对盈余质量的正向影响(ewert&wagenhofer,2005);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抑制了通过真实活动来操控盈余管理,又转向通过会计选择来操控盈余管理。本文研究结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进一步证明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企业家能力和行为偏差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1YJC63003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企业家能力视角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项目编号:Y611004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会计研究》2011年第8期。

[2]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3]曾昭灶、李善民:《控制权转移中的盈余质量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09年第7期。

[4]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审计研究》2010年第2期。

[5]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审计研究》2011年第4期。

[6]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7]ChanK.C.,FarrellB.,Leep.earningsmanagementoffirmsreportingmaterialinternalcontrolweaknessesundersection404oftheSarbanes-oxleyact.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2008.

[8]DoyleJ.t.,Gew.,mcVayS.accrualsqualityand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theaccountingReview,2007.

[9]Daniela.C.,aiyeshaD.,thomasZ.L.Realandaccrualbasedearningmanagementinthepre-andpost-Sarbanesoxleyperiods.theaccountingReview,2008.

[10]altamuroJ.,Beattya.Howdoesinternalcontrolregulationaffectfinancialreporting?.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

[11]Healyp.m.,wahlenJ.m.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etting.accountingHorizons,1999.

[12]Jensenm.C.,mecklingw.H.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