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十篇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十篇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5:19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篇1

一、活动背景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以三月份植树节为契机,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护绿行动和植树实践体验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班级、学校、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

二、活动目的

1.通过亲身参与,对绿色、低碳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让大家知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提高全体学生的绿化意识。

2.通过此次活动,培养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习惯,更好地认识到绿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规范自身日常行为,从而减少践踏草坪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三、活动主题

行动起来,争做护绿小使者

四、活动时间

2021年3月11日至2021年3月15日

五、活动内容与活动安排

1.值周中队、红领巾广播社

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进行有关“植树节”知识的宣传,发出号召:“学校是我家,绿化靠大家”,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具体活动安排

活动一:“小手添新绿”

(1)我为班级添绿:学生自愿带绿色植物进班级,进行养护,为班级增添一份绿色。

活动对象:一、二年级

活动时间:3月12日前

活动要求:班主任将班级“绿化角”横向拍1张照片发送至辅导员群。

(2)我为校园添绿:

各班级:爱护环境卫生,不乱抛垃圾。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随便踩草地。每班每天做好班级及公共区的卫生工作。

大队部、值日生:开展拣垃圾、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清理垃圾锄草、施肥)等活动。

活动时间:3月12日

(3)我为家庭添绿:在自家房前屋后或家里栽种一些小树木,种植一些小盆景、绿植或者蔬菜等。

活动对象:全体队员、学生

活动时间:3月12日前(拍照发送至辅导员群)

活动二:“我与小树共成长”(活动对象:三、四年级各中队)

三、四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的认养校园里的树木。队员们积极精心设计“认养卡”,内容包括:树名、认养中队、认养时间、对小树的成长愿景。完成后班级选择出制作最精美的一张由大队部组织把“认养卡”悬挂在树枝上,成为小树的“监护人”,照顾小树,与一起健康成长。

活动对象:三、四年级各中队

活动时间:3月12日之前完成

活动三:“绿我家园齐行动”(对象:五、六各中队)

说明:以下活动二选一完成

1.用自己的为环保出一份力,以“图”“画”结合的方式为爱护花草树木设计广告标语。(简洁大方、色彩鲜明)

2.开展以“植树节”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内容以关于“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有关植树节的活动”为主,要结合环境保护教育,大队将会进行优秀作品展示。

活动时间:3月15日之前

活动要求:每班至少提交一份作品。(交到各校区少先队广播室)

活动四:“我与小树有个约定”(对象:全校)

3月12日大课间学校大队部组织“植树节倡议”活动。由在室外跑操的班级参加,其他班级在室内通过班班通举行。

(1)大队委发起活动倡议。

(2)展板签名活动。(室外的班级)

(3)室内的班级学习“植树节手指操”(拍一张照片、录一小段植树手指操视频发到辅导员群)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篇2

一、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意义深远

《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开设劳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世纪将是全球激烈竞争的世纪,培养和造就能够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新一代,显得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小学生中,因优越的社会和生活等条件,出现了不少娇男娇女,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素质,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因此,增强青少年一代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从加强劳动教育入手,并切实地建立起这种教育的保障机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识,实现劳动教育网络化,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及探索

(一)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劳动课的落实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把劳动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副课的观点及把劳动课改上语、数等主课的做法,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开设劳动课,并把劳动课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课同一高度来认识,配齐配好劳动课老师,积极抓好劳动课的教改和落实工作。建立劳动课的教师定时集中备课,定时检查,经常听课、观课、评课的教育制度。

(二)用好教材,优化劳动课课堂教学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创造物质文明所必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他们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备的思想政治观和劳动价值观。抓住劳动课主课堂,进行热爱劳动教育。而这种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学生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诸如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等道理,尊重各行各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珍惜所拥有的物品,尊重劳动果实等等。

1.在简单重复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材第二册中《叠被子》、《洗手、洗脸》、《刷牙、漱口》,教材第三册中《洗补袜子》、《不随地乱扔垃圾》等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常遇到的较简单的小事,教材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小事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这些小事的同时,还紧扣教材中的一些词:“应该”、“要”、“常”等对学生进行常做这些事的教育,使其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复杂劳动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复杂劳动一般比较繁琐和常遇到困难,而这正是培养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好机会。如《种蚕豆》、《萝卜玩具》等课中“学与做”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又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教这些课时,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在完成任务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意志力。

3.在优化劳动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性技巧、技法,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团结协作、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优化教学时,可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考虑问题时要尽可能地让全班学生或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全面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2)创造性原则只有不断创新,社会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3)竞争性原则这种竞争既可以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学生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又包含着小组内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不管哪一种竞争,都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上进心和荣誉感,也能激起学生成功的欲望。(4)趣味性原则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遵循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寓劳动于知识,寓劳动以技巧,寓劳动于娱乐之中,力求使劳动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篇3

【关键词】小学心理;劳技教学;应用心理学;教学质量

一、背景

从1985年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表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来,素质教育就被纳入教育改革中去。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把开展素质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各地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泛开展各项活动,有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发展。

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劳技教学,劳技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世界未知的好奇心,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在事件的过程中能锻炼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小学劳技作为小学基础课程的补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摇篮,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劳技教学实践的有效落实,能帮助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同时能帮助健康心理素质的塑造。

随着劳技教育被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和心理学研究者投身于这一领域,通过从心理学层面分析,提高劳技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劳技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联系

劳技教学能体现心理学的规律理论,促进对心理学的研究,而心理学理论可以被应用到劳技教学中去,促进劳技教学实践。

(一)劳技教学中可以体现心理学的规律理论

劳技教学有个人的项目,也有集体的项目。在劳技教学的开展过程透视了一个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可以体现一个学生对劳技的认知、参与劳技教学的动机,以及在活动中体现的个人特质和在群体里的态度,这都是心理学中对象研究的重要方面。链接教学活动,其实也是一个心理学的真人实验场景,考验体现很多心理学的规律和理论。

(二)心理学理论可以被运用到劳技教学中去

优秀的劳技教学能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学生的消极、懒惰、恐惧、自卑等心理往往会限制劳技教学的开展。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改善负面情绪,积极参加到劳技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与老师双方的良性互动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劳技教学的重要性

(一)劳技教育方面

1.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相继颁布,表明了国家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并奠定了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基础。到现在的三十年间,一直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全民素质,该要求不仅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全局和亿万家庭的福祉,同时也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小学生是对老师、对学校拥有最高崇拜感的人,是家庭成员中最容易接受普及教育的,通过对小学生群体劳技教学的推进,可以帮助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动手参与热情。

2.培养动手习惯,树立终身受益的实践观

学生一旦离开教师、课堂、学校,在新的环境里在没有约束和引导以及缺少开展劳技活动时间和场所的情况下,他们即无参加劳技活动的意识,也无单独参加劳技活动的能力,就很难坚持实践活动。这也是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了现行的学校教学与社会存在着脱钩现象。在现代化的社会、家庭中,对学生艺术方面的培养偏好越来越强,而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要求越来越弱,所以出现了“书呆子”的称号。

坚持劳技教学,要从小学开始就给学生灌输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充分认识劳技课程的意义和必要性。课上引导,课后监督,通过多种多样的劳技教学活动,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端正对待劳动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养成动手的习惯、树立终身受益的实践观。

3.充分展示个人特质,培养多样化兴趣

每个人的综合素质基础和个人爱好点不一样,小学生又处于对世界、对自己充满好奇,有强烈探索欲望的时候,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劳技教学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人特质,借此培养多样化兴趣。

例如,雕塑等课程会使小学生产生对自然的亲密感,对艺术的追求,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起动手的欲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帮助不同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给予积极的暗示引导,激发与巩固对劳技课程的兴趣。

(二)心理素质方面

1.克服自卑心理,促进自我认知

小学是思想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且他们处在对世界、对自我认知的构建时期,对自我的认知还不成熟。有些学生很容易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够好、身体素质不行而产生自卑心理,这不仅仅影响这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影响他们整体的心理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降低对学习的热情。

而学生的消极情绪又会影响到教师课程的开展,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的作用,造成恶性循环。此时,教师就要进行心理学干预,找到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多去尝试,并多给予示范性指导,学习、掌握技巧,加强自我认知,从而克服自卑心理,重塑自信心。劳技教学正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项目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促进自信心的构建,克服自卑心理,促进自我认知。

2.树立团队意识,避免个人主义

小学生最害怕脱离集体,通过开展集体性的劳技教学活动,将学生纳入一个个团队中去,加强团队建设,树立一个团队目标并为之共同努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老师从心理角度加强对合作的引导,可以提高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认识到自己在被这个团队所需要着,使学生更加融入团队中去。

劳技教学可以帮助认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团队意思并不是否认个人竞争,而是个人的竞争要建立在与团体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不能因为个人狭隘主义为了个人的成果而弃置团队的目标,良性的队内竞争会促进整个团队向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去。

3.化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劳技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化解小学生的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现在家长普遍认为,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除了在校的学习,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补习班,心理压力巨大。在劳技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起到刺激神经的作用,神经兴奋在大脑和肌肉之间传导,肌肉的活动的刺激能向大脑传递更多的冲动波,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表示,积极参加劳动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少动的人高很多。

四、小学劳技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劳技教育的心理偏见

1.社会

虽然在政策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针对小学素质教育开展的方针、政策、指导意见,将劳技教育纳入小学素质教学体系中去,但是整个社会对劳技仍然存在偏见。人们往往给技校生打上“差生”的标签,而认为“优等生”都是整日在教室安静学习的学生,这是一种偏见。年龄越小的学生的价值观越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长此以往生活在这种偏见中,会使他们也从心理对劳技产生偏见,对参与劳技活动有消极的态度。

2.学校

劳技课在中小学是一个有些尴尬的存在,学校往往会优先安排文化课程,而将劳技课视为副科。名义上虽然会经常安排劳技课程,但是要是文化课程老师有上课需求,他们往往能够从劳技老师那里“借”到课时。虽然大多数小学生是很喜欢体劳技课的,甚至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但是他们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只能听从老师的安排。

3.家长

家长对文化课的成绩要求很高,会带孩子参加各种小学奥数班、英语班等课外辅导课,而留给小孩的劳动实践时间相对较少,很少有家长专门带小孩参加劳技类的课外课程。另外,家长自己本身的空闲时间久不多,更是很少与小孩进行的亲子活动,家里也往往没有相应的劳动场所和用具。

(二)小学劳技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缺乏

劳技老师在与文化课老师的配比上严重不足,在进行劳技教学活动中,一个老师要带领好几个班级,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教学改革中,由于处于弱势地位,无法积极主导改革。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劳技老师一般为其他的任课教师兼职劳技老师,对劳技教学活动的开展本身就不够了解,缺乏劳技教学活动中需要具备的心理学知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对小学生的劳技教育过程中缺乏一些心理上的积极引导,限制了小学劳技教学作用的发挥。

五、对小学劳技教学的建议

(一)从心理角度改善对劳技教育的偏见

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长,都要从心理角度改变对劳技教学的偏见,重视它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中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家长,要从小重视对小孩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形成课上与课下劳技教学的无缝对接,全面提高劳技教学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二)加强对小学劳技教师的心理学培训

小学生是心理极其单纯、脆弱的时期,劳技教学涉及到个人创造,也涉及到集体合作,很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旦发生负面情绪,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小学劳技教师更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应用心理学,帮助其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要塑造其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发挥劳技教学的正面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娟.小学劳技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与实践研究――以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劳技课为[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篇4

主持人提示: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首先要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山东省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校长张则升:学校还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任重道远。首先,要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这样,劳动才会成为“人的本质需要”,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其次,要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配套的场地和设备,配备高素质的劳动课专业教师,以保证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最后,劳动教育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可操作性,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要做到劳动教育常态化和实效性。

安徽省芜湖市棠梅小学校长沈鸿:为了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品质,在每年11月份,我校结合素质教育开放周举行“劳动大比拼”专场比赛。活动第一天,邀请家长来校观摩活动。各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一年级进行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比赛;二年级进行穿衣服、系鞋带等项目的比赛;三年级进行扎辫子、叠校服、叠被子比赛。比赛采用班级推荐和临时抽取学号相结合的形式,参赛选手个个都表现得很自信,绝大部分都能在30秒以内,将红领巾系规范;1分钟之内,将书包整理得整整齐齐;2分钟内穿衣服、系红领巾、系鞋带、叠校服、叠被子一气呵成。比赛结束后,学校会评选出“劳动小能手”,现场进行表彰。历年在场的家长,当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自己穿好衣服,系好鞋带、整理好书包后,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我校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满足发展需要。在劳动技能教育中,学校对每个学生的每月主题学习情况都进行了形成性的评价,即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将学生成长过程资料及阶段评价放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学期末,学校利用家长会和结业式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并颁发劳动小达人等多种奖励,鼓励学生掌握各种劳动技能。

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

主持人提示: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入手,开辟了学农实践活动、学工活动,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与生产生活有效地对接,让劳技教育打上了“现代性”的烙印。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副校长孙怡: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需要结合“技能思维、技能操作、技能意识”的引导,做好“三个结合”:首先,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的结合。劳动技术科的课时安排应是既有集中,也有分散。即除每周一课时固定的授课内容之外,还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其次,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结合。由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家庭和社区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我校的劳动技术课,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开展了“独特的学雷锋活动”“给力的劳动者调查活动”“有趣的种植”等实践活动,形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时空上的延伸,体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再次,课程与生产生活的结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它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为此,本校从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

安徽省芜湖市棠梅小学校长沈鸿: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的紧密联系。在假期里,学校利用家校联系卡,利用寒暑假活动手册布置德育作业,提出每天让孩子在家劳动20分钟,并将学生劳动的过程用图片、影像记录下来,在班队课上分享交流。同时,为拓宽教育途径,学校成立了手工社团,邀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和家长担任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自制课程表送给一年级新生,我给校园种棵“绿”、做纸花、扎辫子、编辫子、修课桌、变废为宝创意活动、小小设计师大赛等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篇5

关键词:玩中学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一、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生活化

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层次化是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生活化的最好体现。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要达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的潜能的目的。因此,我们制定教育目标一定要密切联系生活,密切联系社会。

1、基本生活劳动技术要求人人达到。

基本劳动技术指一些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的生活必须掌握的劳动技术,要求人人达到。教育学生从小学会洗脸、洗头、洗澡、穿衣、梳头、刷牙等等基本技能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管是谁,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最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还得人人具备。不至于上了大学,连鸡蛋要剥壳吃也不知道!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何来人类社会的发展。

2、特色劳动技术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

特色劳动技术指一般生活劳动技术以外的为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的技能。诸如缝纫、烹饪、陶艺、园艺、木工、竹编、机械维修等等特色劳动技术,不必给学生定出整齐划一的标准。社会需要的不是同一模子铸成的,统一规格的人才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有特长的人才;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也不可能达到统一的标准。因此,我们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合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分别对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想学习的内容和想达到的层次。这样无疑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劳动技术教育质量的全面丰收。

二、劳动技术教育形式方法的生活化

学生劳动知识的获得,劳动技能的形成,绝不是仅靠课堂上教师的教能解决的,它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劳动实践。实践出真知,劳动技术教育尤其如此。没有劳动实践的劳动技术教育只是纸上谈兵,不能算真正的劳动技术教育。那种光说不练的方法是教育不出有能力的学生的。所以,劳动技术教育形式方法的生活化势在必行。

1、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

通常的教学总是教师站在讲台前教,学生坐在下面学。这种形式不利于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技术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大可不必老站在讲台前,不妨走到学生的后面去,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时,教师甚至可以是学生的"同学",和学生打成一片,同学,同玩,同做,同乐,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教学做合一。课桌也应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合理布局,不拘一格。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学会劳动,学会协作。

2、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奔向社会。

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单在课堂内是无法完善的,最好能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奔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社会。比如:端午包、煮粽子,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借用食堂,让学生围在食堂的大桌台周围,边学边包;陶艺教育课可带学生到一片空旷的田野,挖泥,摔泥,揉泥,捏泥,"现炒现卖";带学生上山拾柴,下海捡贝,能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学工,学农,学军,学商,能学的内容都可以学。

3、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务劳动建卡立制。

学校教育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而家庭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制定相应的家务劳动内容,分散在一个学期里。每生一卡,按周编制,每周规定一两项劳动内容,学生再自行选择一项,家长负责督促子女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填写执行情况,每周反馈一次。把家务劳动情况与学生品德操行评定结合起来,鼓励鞭策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劳动,培养体贴孝敬父母,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成为真正的小主人。

4、玩玩、做做、学学,切实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小学生天生爱玩,如果把劳动技术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游戏法:游戏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使孩子们通过模拟活动发展想象能力,认识周围世界。动用游戏的技能训练设计方法,就是在强制与基本强制性的训练中引入儿童在游戏时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轻松活泼、自由选择的情感,实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学生间的全面合作。我们可将劳动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例如"猜一猜,我在干什么?"游戏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一名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一猜,学生或梳头,或系鞋带……个个兴致盎然。

比赛法:儿童好胜心、进取心特别强烈。组织合理的小型比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如低段安排刷牙、穿衣、洗手、洗手帕等比赛,高段可进行钉钮扣、做垫子、做蝇拍等比赛。由于比赛时学生十分投入,因此收效甚高。

表演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国茨基曾讲到表演教学的好处:一是由孩子自己进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事先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表演小组,然后按根据特长选定内容。由于内容形式不受限制,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表演时学生总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这样,准备、表演多次练习,学生的技能自然得到了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

模拟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为劳动技术教育开创了更为宽广的新局面。例如,要让学生学会上超市购物,可设计相应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网上逛超市、购物、付款。集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篇6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懒惰习惯,那么要想改过来不容易,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备受宠爱。如果不从中小学阶段就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良好劳动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目的之一,这是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的。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四、学生劳动成绩由教师单独评价的办法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办法。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篇7

一、新课程条件下的劳动技术课有被削弱的趋势

1.劳动技术教育被研究型学习等新型课程所代替

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性课程。大多数的学校和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选择了具有时代色彩的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几乎没有学校开设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即使开设了学生也不愿意选择。劳动技术课也就形同虚设。

2.劳动实践基地已经被占用和荒废

在80年代—90年代建立起来的劳动课实践基地,由于现在劳动课不能正常开设,大多数原来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被改做他用,只有少数被转为综合实践基地,如学校农场,校办小工厂等劳动教育基地,大多数已经转卖或被社会占用,劳动课的开设失去了条件和可能性。现在许多学校因没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而不能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要求。

3.新型的综合实践基地缺乏劳动教师教育的条件

现在新建设的综合实践基地是按照新的研究型学习的要求建设的,许多综合实践基地不适应劳动技术课教学。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新的设施,没有与劳动技术课教材的教学内容很好对接,综合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主要是对现有的自然资源的参观、绘画、摄影等,没有以劳动为内容的实践内容,达不到劳动实践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反而被削弱和冷落,导致了中小学劳动技能的下降和劳动观念的薄弱。据对学生劳动技能情况的调查,现在60%以上城区的中学生分不清庄稼的类型;自己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和叠衣服;有的学生连烧开水都不会,更不用说一般的劳动技能了。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得到劳动锻炼,不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爱惜粮食,浪费饭菜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家里,许多学生不愿意帮助家长做家务,在学校不愿意做值日,劳动观念的淡薄等导致学生的道德素质下降。劳动技术课的冷落和停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非常明显。

二、新课程条件下劳动技术应该加强

1.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要加强规划

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加淡薄,许多学生不知道劳动的作用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浪费粮食和食品的现象十分普遍。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不单是培养劳动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增强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城区的中学生,一直生活在城区,很少有机会接触劳动,加强劳动技术课教育是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能因为新课程的开设去代替劳动技术教育。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是不可替代的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就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规划,真正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安排好劳动技术教育。在开设好与新课程配套的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时间和内容。

2.综合利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过程中,学校要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在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要有劳动教育的场地和设施。充分利用原有的劳动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的设施,通过增加部分相关设备、设施,在保证综合实践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劳动实践活动,保证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基地很好地完成劳动教育的教学任务。要不断完善劳动技术教育条件,达到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篇8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本学期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育: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

目前生活在农村人,但大多数人是不愿意重视农业劳动,而是喜欢外岀打工,同时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更是将孩子视若掌上明珠,百般呵护,所以在这两种环境影响下,促使生活在农村学生易产生两种现象:一是他们本有的争着参加劳动和总想动手的强烈劳动愿望受到制约,这方面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二是学生从小很少动手,促使依赖性増强,家里所有做事都是要大人帮着做,家长成了孩子们的代劳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劳动实践能力愈来愈差,进而造成不爱劳动、厌恶劳动、轻视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比比皆是。

三是面对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技能极其低下,劳动的成果不珍惜的现象。学校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劳动实践活动,才能促使学生传变不爱劳动、厌恶劳动、轻视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现状。

1.利用综合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运用课件,向学生介绍蔬菜作用、生长过程、种植方法,引发学生对种植蔬菜的兴趣,同时组织学生在班级小农地学会一些蔬菜种植方法,安排学生学会管理蔬菜一些技能。

2.我们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让学生在自己家里蔬菜地继续种植一些常见蔬菜,培养学生种植蔬菜的兴趣,同时学会一些种植、管理方法。

3.邀请部分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到学校参与劳动种植,家校联系劳动实践。学校不定期地开展家庭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向家长传达关于劳动的教育理念,还呼吁家长配合学校监督学生的劳动过程,并进行拍照记录。同时学校还要求班主任每周对班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开展班级劳动评比,让“劳动"二字深入人心。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儿童的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父母的工作地,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主题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三、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照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四、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

1.学生参与本次种植实践活动非常积极,很多学生都强烈要求参加活动。活动后很多学生提岀了他们的感受,如有学生提到植物种植的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平时吃着水果和蔬菜并没有任何感觉,但通过这次的栽培,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乐趣也懂得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有学生谈到通过这次栽培活动増加了我的责任心,也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等。

2.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我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釆取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他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帯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五、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篇9

一、因地制宜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处理教材内容。劳动课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及劳动教育。为便于教与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整合为系列课(同一年级的相似内容进行归类),合理调整顺序。

(二)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在劳动课教学中学生每上好一节劳动课,完成一项劳动任务,都离不开学生实践所用的材料,因此,教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教学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小学劳动课教材大部分内容属于乡土教材的范畴,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趋于合理性。

二、注重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质疑问难中创新。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尊重学生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

(二)在合理想象中创新。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一些异想天开的学生,有时他们会提出一些荒诞离奇的问题,也不能打击他们,而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白圆其说。

(三)在动手操作中创新。教师要利用学生动手操作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灵手巧是聪慧的象征,动手又动脑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动手操作活动是劳动与技术课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而兴趣又是调动学生进行创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在学生实际学习环境中发展,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

三、落实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教无定法,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法,在同一课程中,也有不同的教法,那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用哪种方法更实用呢?从它的编制特点来看,我认为“实践教学法”才是上好劳动与技术课的法宝。因为实践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堂实践是劳动实践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实践。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较短,场所较小,所以在选择课题时要选一些活动量小、材料容易准备的内容。课堂实践的主要方法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使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劳动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在家务劳动中实践。家庭实践是劳动实践中基本实践活动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劳动课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但是却不能进行课堂实践。确切地说,是不能使全体学生进行课堂实践。

(三)在生产劳动中实践。生活实践是劳动实践基本实践活动的升华。课堂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都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是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它的实践活动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需要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篇10

中原油田教育培训中心史宗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大纲》(试用)指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自身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把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作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足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习惯问题的重视。众所周知,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对于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叶圣陶序跋集》第307页)魏书生认为,“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就像冲破种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论人生》第24页)。英国教育家洛克则把习惯当做培植人生幸福的根基,他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幸福也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教育漫话》第32页)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这就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首先是“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肯定应该是一个劳动者,不进行劳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不可思议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因为认真严肃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教育应当培养对劳动的习惯和爱好,他应当使人能在生活中为自己找到劳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人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如果形成了不良习惯,要想改过来则谈何容易,会让人一辈子吃亏。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可谓是用蜜水泡大的,家庭生活条件的日益优越,工作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反而易使他们的劳动意识变得淡薄。石油,这个本来靠艰苦创业起家的行业也未能例外。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特殊的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倍受宠爱,简直爬上了“贵族”地位。如果不从小学阶段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是对他们本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把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列为教学目的之一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然而对于其形成却并非易事。根据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定及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从经一事长一智的角度考虑,通过小学一节节的劳动课教学,是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的,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却不然,它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有计划的艰苦严格的历练,而无法通过一、两节劳动课,几次活动或一时一事如愿以偿。所以,我们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要以知难而进的精神,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当做一项重要的课题下苦功夫抓好。

一、全面理解大纲教学目的中各要素间的关系

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必须达到的教学目的包括多项,其中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学生一旦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备了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就会更有利于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而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就必然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对大纲教学目的中规定的各项内容,要辩证统一地看待,不可把它们彼此割裂开来。但是小学生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了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并不等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在落实教学目的中使小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等内容时,决不可以偏概全,就轻避重,使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流于形式。

二、系统把握、使用教材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我们中原油田所用的小学劳动课本是由河南省教委教研室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编写的。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内容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了各册课本中,把课本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分别构成了上述四项内容的教育和实践的序列。因而,按此教材教学是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培养的。问题在于小学劳动课教学一般是一学期使用一册课本,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孤零零地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那么,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链条。因此,教师在使用小学劳动教材时,要注意瞻前顾后,系统地整体地驾驭教材,发挥教材所具有的训练序列优势,使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渐近性。

三、认真搞好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成之于长期的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的磨练和积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因此,我们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必须重视搞好劳动实践。小学劳动课教师在劳动课教学中,要注意讲明每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以增强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和自觉性。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本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尝到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受,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要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艺术,克服种种困难,为进行劳动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必须坚决杜绝像进行语文教学那样只让学生读课文、背课文的现象,切实组织指导小学生搞好劳动实践。

四、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要在课外组织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应注意“加强与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联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商店、农村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些劳动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实践,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操作技术”。总之,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潜力很大,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计划性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与其他的活动,如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调查活动等结合起来,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完善劳动课考核办法

劳动课考核是把握劳动课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客观依据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劳动课要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劳动态度、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劳动成果的质量等方面。劳动表现应写进操作评语,劳动课成绩应记入学生成绩册。”这些办法对考核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诸内容应该说是可行的,但是,却难以把握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因此,为了全面落实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我们探索考核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养成情况的办法。例如关于小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习惯,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铺床、叠被等,这些内容在本年级段当然应该考核。对于小学中年级,大纲规定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洗餐具、茶具等。在中年级劳动考核中,除了对洗餐具、茶具等进行考核外,对低年级学过的铺床、叠被等也仍应予以考核,以防止出现小学生学一样做一样,做过了就拉倒,到头来只做最后学的那一样的被动局面,从而促使小学生把有关的家务劳动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考核人而言,可以因内容不同而异。如考核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就应该向学生家长负责。届时劳动课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家务劳动考核表交学生家长填写,表中宜列上学生所学过的全部家务劳动内容,如铺床、叠被等,每项内容下再分几种情况,如依次分为“经常”、“比较经常”、“偶尔”、“无”等几类,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家务劳动表现在表中打“√”。这样,劳动课教师就可以大致了解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当前有些小学生在学校劳动表现很积极,如扫地、拖地等不怕脏、不怕累,虽然是同样的活而在家里却视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自己绝对不肯干。因此,让家庭甚至社会参与一定的劳动课内容考核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