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24:26

我的儿子篇1

也代替不了图书馆;

再富有的父母,

也不是摇钱树。

儿子,

从培养你绘画那天起,

你知道家中为你操了多大

的心?

花了多少钱吗?

现在你也当上了助教,

身为人师了。

你应该有能力

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饭是从厨房里出来的

我在事业单位从事工会工作,妻子在一家出版社做校对。与其他人相比,我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只是爱好书法。平时闲暇时,在家里写写字,成了我的一大乐趣。也可能受我的影响吧,儿子从小也喜欢写写画画。比如,我写字时,他会站在一旁看着,时不时煞有介事地说,这一笔好,那一笔不好。有时抢过我的笔在纸上乱画一通,有时我不在家,他自己就摆开笔墨写画开了……渐渐地,我发现孩子画的小动物还真有些意思。这时,我有意识地给他买了些画册,让他照着画。我当时没想指望他能在这方面有什么结果,无非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而已。

一次,妻子无意中将儿子的画带到出版社,被社里的李美编看到了,他问是谁画的。妻子说是孩子画的。美编连连惊呼,说:“你儿子造型能力很准,好好培养,是个画家的料儿!”随后,他又告诉妻子,要想把孩了培养成画家,第一步要先练好素描,因为素描是绘画的基础。李美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由他做设计的几本书获得过国家最高奖项,妻子十分相信他。

妻子回家对我转述了李美编的话,我当然很高兴。我问儿子,乐意不乐意学素描?他点点头。

第二天,我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半个城区,终于在市少年宫找到了正在开办的“少儿素描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已经开课两个多月了,我费了好多话,老师终于答应让孩子先插班试试,跟得上就上,跟不上就淘汰。

儿子真是争气,第一次画素描就得到老师的好评。

以后,每逢孩子去少年宫,我和妻子无论多忙也要陪着他。为了使他画好素描,凡是世界名画家的画册或素描集,我都给他买。记得有一次为了买《丢勒素描集》,我正在贵阳出差,正巧全国图书展在贵阳召开,同事们都去游山玩水去了,而我则在书市苦苦寻找着……那时,用妻子的话来说,我买书疯狂了。

也许儿子天赋好,就是个画画的料儿,一个学期下来,他的素描在班里考了第一名。转过年来,全国少年儿童绘画展在北京举办,儿子的素描获得儿童组第二名。

妻子和我高兴的不得了……

从此,妻子对儿子更是呵护有加,孩子应当做的,她全包揽下,不让孩子干一点活。有时我对她说,适当时应当让儿子干一点活。她有句口头禅:“孩子只要把画画好了,我做牛做马也乐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开始画水粉和水彩画了。家中居住的空间有限,为了儿子能画好画,我只好将我的爱好收藏起来。

就在儿子开始画水粉、水彩时,我发现比较活泼的孩子变了,也不易沟通了。比如,买颜料他要进口的。有一次我给他买了盒国产的,他就不画。问他,他说色彩不对,找不到感觉。为此,我们之间发生了争吵,从此,他与我总是有一层隔阂似的。我想,这可能是青春期的逆反心里吧!我也就没当一回事。可不知为什么后来发展到,我们父子只要一说话,最终都是以不愉快而告终。他每天画一张水彩,进口的与国产的一盒就差几十元,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别提给辅导老师的课时费。最近,妻子才向我道出真相:他当时要买进口颜料,是因为与他一起画画的同学,用的都是进口的。

我们两口子是指望工资吃饭的,没有额外的收入,生活有时难免就捉襟见肘,为了节省开支,我把烟也戒了。

有一次,我买了他爱吃的河虾。当妻子端着河虾从厨房出来时,我问他:“河虾从哪里来的?”

“从厨房里来的。”他想都没想,硬邦邦地答了我这么一句。我哑然了,不好再说什么。是啊,从厨房里做出来没错!我原意是让他知道,儿子,你吃的,用的都是父母上班挣的。

儿子如愿地留在美院,当上了助教

儿子终于考上了美术学院油画系。我和妻子也度过了那段提心吊胆的日子。

美术学院本科是五年毕业,费用要高于其他院校。比如,大一,要画人体模特,需要交费。如果说大一的费用开始较低,那么大二开始画油画,颜料、画布等都需要钱。另外,学院时不时地还要组织外出写生,费用明显加大了。

那时的房价没有现在这么高。我对妻子说,咱们贷款买套房子吧,过不了两年,儿子就要毕业了,随后就是成家的问题。我们知道,儿子在大二时已经交了女朋友了。

妻子则说:“不着急,你看儿子现在上学的费用就让咱们喘不过气来了。再者说,他今后的发展目标在不在本地,都很难说,等等吧……”

我觉得有理,也就不再坚持了。

儿子的油画本来有着很高的写实能力,他临摹的《伊凡杀子》曾获得众多名家、大家的好评,如果照着这方面发展下去,说不定也能小有名气。可到了大三,他绘画的风格变了。画抽象派了。

造型的夸张、变异,我不懂。他画了幅骷髅,我试着问:“这画有什么寓意吗?”

“你不懂,这里面有我的血!”他极不耐烦地回答。

我懵然了,骷髅与血有什么联系?这时他与女朋友已吹了。他也越来越变得难与家人沟通,见面除了要钱之外,还是要钱,好像我们是开造币厂的。

本科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妻子给他联系了几家出版社去做美编工作,人家表示欢迎。可与他谈起此事时,他不屑一顾,说:“那里没有艺术氛围,我搞的是纯艺术,美编那是工艺美术。”

由着他,去找有艺术氛围的地方吧。好在美院招研究生,他考上了。

时光荏苒,一晃又是三年。他是越来越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了,而我与妻子越来越实际了,一分钱恨不得掰八瓣花。

研究生毕业,他又一次面临着就业的抉择。好在这次,学院里传出消息,准备在这批研究生中招聘教师。

这时的毕业生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入夜,妻子悄悄对我说:“儿子马上就要毕业了,你看怎么办?”

“我有什么办法?听天由命吧。”

“你这是什么态度?培养了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大的心血,可不能功亏一篑!”

“我跟李美编说好了,他答应帮助,现在的美院院长是他大学时的老师。”

“还不是要钱?你知道,咱们是什么也没有了。”我答道。

“咱们家不是藏有陈半丁的扇面吗?”

“干吗?那是陈半丁给我祖父画的,还有上款呢。那是咱们的传家宝。”陈半丁是民国年间著名的大画家,成名比齐白石还早呢。我祖父当年在北京行医,陈半丁老先生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当时多少中外名医给他治病,都没有治好。还

是我祖父,只三服中药而且花钱不多,愣把别人束手无策的病给陈半丁治好了。当时,陈半丁要给祖父加十倍的脉礼,祖父只是微笑着说,您给我画个扇面吧。

陈半丁足足用了一天时间,给我祖父画了一张他最拿手的“双清图”,而且,另一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两首七律的蝇头小楷。诗是陈半丁为我祖父特意而作,意思是称赞我祖父医术高超。“”破四旧,我父亲冒着危险,许多古董都毁了,惟独保留下此件。前两年,我到北京荣宝斋看到一幅陈半丁的扇面,寥寥几笔兰花,不言二价,五万,还不是精品。

“李美编跟我说,美院院长喜欢收藏,送钱呀,礼物人家根本看不上眼。为了儿子能留在美院,我看咱们还是把陈半丁的扇子送给院长吧……”

“这简直是豪夺!不行!”

“唉,我也知道你喜欢,可放在家里就是‘死宝’,只要孩子今后能发展,成了名……”

“别说了。”我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妻子知道我的脾气,不再言语了。后来,有一天儿子喜气洋洋地回家,告诉我们,他已经留在美院了。

你不是我父亲,郁达夫是我的精神父亲

故事到此,人们有理由认为该结束了。不,绝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

儿子大本五年,研究生三年,这就意味着他上班时,比同年龄人晚了两年。读研期间,他又交上了女朋友,并确定了关系。

他上班后,没有给过家里一分钱,我也奢望,心想:只要你自己今后能料理好自己就成。

“我们准备买房子,你们得给首付。”儿子对我们夫妻说。

“为了你上学,家中本不富裕。如果你们结婚,能不能咱们先暂时住在一起?”我说。

“这怎么能行呢?我们两人都是搞艺术的,咱们住不到一起。”儿子坚定地说。

“要不,我和你爸先租房,你们就住在这吧……”妻子说。

“我只要你们首付,后面的我们自己还!”

“人家画画,又画房子,又画车。你……你把自己的房子都画进去了。要知道你这样,不如当初不培养你画画了。”我不耐烦地说。

“画画?我这是搞艺术!”

“陈逸飞也搞艺术,人家腰缠万贯!你画的什么,你那叫艺术?”我心绪败坏地反驳着,结果是不欢而散。

我的一个朋友买了一套新房进行了装修。事先朋友通知我,求我儿子给他画一张油画,而且点名要临摹古典画派大师安格尔的《泉》,我爽快地答应了。

我把朋友这一要求向儿子讲了。谁知,他却说:“安格尔的《泉》啊,谁还看呀?我给他画一张后现代派的吧。”既然有求于他,他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吧。

不久,他将画带回家来了。我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他画的《泉》,是一个小便器。我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地:“你这是画吗?”

“这不是画,是什么?”

“这样人家怎么好摆在屋里?”

“这是我临摹某某(当时我没有听清楚)大画家画的,很有现代感觉。你要是要就送这张,不要你另请高明。”

话说到这份上,我还有什么可说的?他说的这位画家,我真不知道。

为了不扫朋友的兴,我到了一家画廊定制了一幅《泉》。划了半天的价,最后1500元搞定。当我将《泉》送朋友时,百感交集,但同时也触动了我的深思。

“你看,人家给画廊画画的,也不少挣。你能不能给画廊画一些行活?”我试探着问儿子。

“你这不是毁我吗?”

“你知道,当年徐悲鸿为了生存,在南洋给不少有钱的华侨画了肖像吗?这也没有影响徐悲鸿成为画坛一代宗师啊。”

儿子说:“你怎么活的越来越世俗了。你……你不是我父亲,郁达夫是我的精神父亲。”

艺术与生活是并行不悖的

从作者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孩子在学业上的投资及艺术上的培养是成功的,可对孩子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养上是失败的。

父母不是孩子的,在孩子面前,父母的独立自主性并不由于血缘关系而应该放弃。父母完全没有必要,最终也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仆人。很多父母自觉自愿地为孩子遮风挡雨、端茶送水、穿衣提鞋――不肯错过一次机会,同时兼任孩子的自动提款机,孩子连提都不用提,钱就送上来了。我们对这样的父母朋友要说一声:做人,这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条被忽略了!

也就是说,最要紧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人。孩子最终能否成“才”,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是最关键的因素。

另外。艺术家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画写实与画后现代派并不矛盾,关键是艺术家也要生活。生活,就不能离开社会。《徐悲鸿一生》中大量记录了他为生存而艰辛奔波的过程。作者的儿子提到的“精神父亲郁达夫”,同样,郁达夫一生也在不停地做事,不停地写作来维持生计。但他们都是孝敬、赡养父母的。

我的儿子篇2

theyplayedforawhile,andhissonsaidhefelttired.Heputuphissonandlethimrideonhisneck.theybothstrolled1aroundthepark.

atnoon,Jimfelttired.Hethoughtitwastimeforthemtogohome.Suddenlyherememberedhewentoutwithhisson.wherewashisson?

“Haveyouseenmyson?”Jimaskedthepassersbyhemet.whentheylookedatthechildonhisneck,theythoughthewasjoking.Sotheygavenoanswer.

Hissononhisneckcriedout,“Daddy,i’mhere.”Jimlookedupandsawhisson.Hewasveryangrywithhisson.

Heputhissondownatonce,andshoutedathim,“itoldyounottoruneverywhere.whendidyouclimbupmyneck?”

吉姆是个健忘的年青人。有一天,天气暖和,阳光明媚。因为吉姆闲来无事,就牵着儿子的手出去玩耍。他嘱咐儿子不要乱跑。

他们玩了一会儿,他儿子说累了。吉姆就把儿子举了起来,让他骑到自己的脖子上,父子俩在公园各处闲逛起来。

时近中午,吉姆也感到累了,他想该回家去了。他突然想起,出门时他是带着儿子出来的,现在儿子到哪儿去了?

“你们看见我儿子了吗?”吉姆逢人便问。过路人看到骑在他脖子上的孩子,以为他在开玩笑,都不回答他。

这时,骑在他脖子上的儿子喊道:“爸爸,我在这儿呢。”吉姆抬起头来看见了儿子。对儿子的行为,他非常生气。

他立即将儿子从他脖子上抱下来,大声斥责道:“我跟你说过别乱跑,你什么时候爬到我脖子上去了?”

Youcanfindhip-hopeverywhereyougo.CountrieslikeFrance,BrazilandevenJapanhavetheirownhip-hopculture.Butwheredidthisstrangespeaking-singingstylecomefrom?

如今无论你到哪里去,你都可以发现嘻哈音乐。像法国、巴西甚至日本这样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嘻哈文化。但这种奇怪的说唱风格是从哪里来的呢?

manycenturiesago,inwestafrica,traditionalstorytellersplayedmusicalinstrumentswhiletheyweretellingstories.whenthistraditiontraveledfromwestafricatotheUSa,itdevelopedintodifferentmusicalstyles.Forexample,bluesandjazz.thesestylesallstartedinpoorafrican-americanareas.andinthe1970s,thereweremanypoorareasinnewYork.therewasn’tanymoneyformusiclessonsinschools,sokidsmadetheirownmusic.africanteenagersandDJhereplayedtheirrecordsoutsideinthestreets.everybodyjoinedin.mCshadrapping1competitions.everyweek,thereweretalentednewdancers,newDJsandnewmCs.Hip-hopculturewasborn.

许多世纪以前,在非洲西部,传统说书人会边讲故事边演奏乐器。当这一传统从非洲西部传到美国的时候,它发展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例如蓝调和爵士乐。这些风格都始于贫困非洲裔美国人的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纽约有许多贫困地区。因为学校里没有资金条件开设音乐课,所以孩子们自创音乐。非洲青少年和当地的唱片骑师(DJ)在街道上播放自己的音乐唱片。每个人都参加了。麦手们(“mC”即microphoneController)举行说唱比赛。每个星期,都会诞生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舞蹈演员,流行音乐节目音乐人和新麦手们。就这样,嘻哈文化诞生了。

irememberthefirsttimeiheardhip-hop.itwas1980.iwasatapartyinnewYork.therewasayoungDJattheparty.Hewasplayingrecords.whilehewasputtingarecordon,akidpickedupamicrophone2andbeganrapping.Someotherkidswerebreak-dancingtothemusic.itwasloudandboring,andihatedit.ipreferredjazz.

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嘻哈音乐是1980年。我当时在纽约的一个聚会上。这个聚会上有一个年轻的唱片骑师。他在播放唱片。当他播放一个唱片的时候,一个孩子拿起麦克风,开始说唱。其他的孩子们开始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地表演。这个场面既闹心又无聊,我不喜欢这样的表演形式。我更喜欢爵士。

Duringthe1980s,hip-hopbecamepopularallovertheUSa.today’ssuccessfulamericanartistslikemissyandherfriendtimhearditontheradiowhentheyweregrowingup.

在上世纪80年代,嘻哈音乐风靡美国。当今成功的美国艺术家,比如密西和她的朋友蒂姆,就是听着收音机里的嘻哈音乐长大的。

我的儿子篇3

我的爸爸是校长,我因此而感到自己十分幸福,感到自己拥有一种别的孩子无法得到的一种心灵的沐浴。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支柱,甚至我认为这是上天对我的恩赐,我感谢上苍对我别致的偏爱。

我的爸爸是校长,给我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可以这样说,在学习上我是丰衣足食的。我们家很朴素,什么“家属楼”只是我们家的计划,现在我们还住在学校的公房里,因此我走到哪儿都是学校,都充满着学习的气氛。使我看到了别人的学习积极性,更让我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性,使我不得不埋头苦学。

我的爸爸是校长,这是对我行为的约束,在我生活的这个校园里,也同样有和我差不多大的教师子女,如果我在这个校园里破坏公物,践踏花草,那么我爸爸怎样去管其他孩子呢?所以我只能约束自己,规规矩矩出入校园。真正做一个校长的儿子。

我是校长的儿子,这使我骄傲,令我自豪,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校长的儿子是永远不会差与其它学生的,作为一名校长的儿子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坚决不会输给其他人的 。

我的儿子篇4

我时常感到疑惑,父亲怎么会有我这么一个儿子。他那么与众不同,凡事都表现得异常优秀。不过我确实也有一点不为人知的才能。我会写诗歌和小说。如今,我梦想成为著名的作家。但过去,我老想做点什么惊人的事,来打动我的父亲,让他为我感到骄傲。

有一天早上,我正在学校里做白日梦,突然听到英语老师宣布将要举行“全校父亲节征文比赛”的消息。她说:“我希望我们班会有获奖者。家长教师协会捐赠了奖金――头等奖100美元,二等奖50美元,三等奖25美元。”

放学后我步行回家,一路上考虑着我要写的文章。

到家后,拿了钢笔和白纸簿坐下来。我开始思考要写的内容。

我怎样看待父亲呢?

我小时候从噩梦中醒来,看见他在黑暗中跟我坐在一起。

我记得他教我如何使用球棒和如何投掷棒球。

我记得当我的爱犬斯波蒂在车祸中丧生时,他如何将我抱了几个小时。

我记得,在我8岁生日聚会上,他送了我一只小狗,让我惊喜不已。我激动得要哭,他便告诉所有的孩子说我患有过敏症。他说:“大卫每年这个时候过敏得厉害。”

我还记得鲍勃爷爷去世的时候,他坐下来,努力跟我解释死亡的含义。

我要把父亲的这些事情都写下来。对我来说,他不仅仅是一位世界有名的宇航员,他更是我的父亲。

第二天我把作文交了上去,并意外地得知,获奖作文将于星期四晚上在学校礼堂公开朗读,所有的家长和学生都被邀请出席。

我的父母和我一起在星期四晚上去了学校。一位邻居对我说:“我肯定你会赢得比赛的,大卫。我敢说你写出了一个宇航员儿子的真切感受,而且你是城里唯一能写此类文章的人。”

父亲看了我一眼,我耸耸肩。我没给他看过我写的那篇文章,此刻我希望自己不要获奖。我不想获奖,就是因为我父亲是个宇航员。

三等奖宣布了,不是我,我松了一口气,同时又有点失望。埃伦・戈登赢得了三等奖,她朗读了她的作文。埃伦是个养女,她写的是比生父还亲的父亲。当她读到文章的结尾时,我听到观众中有人感动得抽鼻子和擤鼻涕。我母亲也抽起了鼻子,父亲则清了清喉咙。

接着宣布二等奖得主,获奖者竟是我。

我走上台去,膝盖在颤抖。我朗读自己的作文,不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否也在发抖。我的作文题目是《当我父亲的儿子》。我一边读,一边看我的父母。我读完了,观众立刻鼓起掌来。我看到父亲在擤鼻子,母亲则泪流满面。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我发现你也有过敏症,爸爸。”我试图开个玩笑。

我的儿子篇5

我出生在苏北农村,父母以务农为生。虽然家境清贫,没有城市孩子见多识广,但小时候,我一直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因为我的学科成绩非常突出,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名列前茅、表现优秀。邻居亲友都认为我将来前程美好,老师们也对我寄予了厚望。

初三那年,虽然我的分数已经够到了县重点学校,可最后却没能去上我心爱的高中。父母跟我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谈话。因为要准备给弟弟读高中考大学,所以家里没有足够的钱供我念高中。父亲痛心自己的无能为力,母亲则在一旁不停抹泪。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了读中师,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

工作三年后,我经人介绍,和本校的一位教师恋爱。我们志趣相同,情投意合,不久就牵手走进了婚姻。婚后的生活非常和谐,我们相互鼓励一起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我们约定,聪明记忆力好的他参加自学本科,而喜欢写作的我则参加函授本科,这样可以节约一定的资金,同时,我也可以利用时间写论文,为晋升小学高级教师做好准备。

两年过去了,我们俩相继拿到了大专文凭,继续向本科迈进。可是就在他的本科全部考试合格了,即将参加南京师范大学的论文答辩时,他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我呆住了,拿着医院的诊断书,怎么也不能相信这一结果。那些日子,我几乎以泪洗面,一想到年轻的他将离我而去,就会头疼欲裂、心如刀锥。我哀怨命运的不公,我们的生活刚刚有了起色,我们还有更加美好的理想,可天不遂人愿,无情的病魔让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立时幻化为镜花水月。

我带着他四处求医,可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半年后,他带着对人世的无限依恋,无可奈何地丢下我和3岁的儿子走了。他去世后我痛哭过无数次,无数个夜晚彻夜不眠。但看着身边的幼子,想到他临终的殷切期望―――希望我和儿子能够坚强,好好生活,我终于挺了过来,重新面对生活。通过努力,我在业务上有了进展,不但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成为市骨干教师,还发表了多篇论文。

在这期间,有同事为我牵线搭桥,但都没有成功。有我拒绝了别人的,也有别人拒绝了我的。别人拒绝我的主要原因是―――我有个儿子,对方觉得是个负担。这让我很心痛,孩子已经没有了父爱了,难道要连唯一的母爱也要剥夺吗?我坚持对方接纳我就一定要接受我的儿子。但是说实话,心情孤寂苦闷,尤其是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也动摇过,好想有一个坚实温暖的肩膀可以依靠。可是只要一看见我可爱的儿子,我心里就踏实了,就觉得我的选择没有错。这些年来,是儿子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在我生病卧床时,他用被冻得冰凉的小手拿来热乎乎的馒头放在我的枕边;在我伤心失落时,是他的笑脸和稚语安慰了我……儿子是我的精神支柱,没有了儿子,我的生活就没有了盼头。

这几年,我们母子相依为命,过着简单的生活。可是,作为一个单身母亲,生活中有着太多的不便―――孩子发烧了,深夜我要独自带孩子去医院;自己生病了,却要硬撑着爬起来给孩子做饭;由于生活在农村,电器坏了,要自己搬上搬下地送去修理;灯头坏了,要自己爬上爬下地安装;孩子淘气要玩游戏,我得学着陪着他玩耍;在单位里受委屈了,回到家里只能暗自流泪,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而这些事,丈夫在世的时候都不需要心。我曾经把这些委屈写成一大本日记向丈夫诉说,可是天堂里的他能否知晓呢?能否庇护我和儿子艰难的生活?

后来,我开了博客,在博客里认识了许多朋友,有了委屈可以尽情诉说,也可以把我的种种感受写下来,与人分享。渐渐地,笑容重新回到了我的脸上,我一天比一天快乐起来。

可命运竟是这样的捉弄人。不久,我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个男人,他的体贴温柔让我意乱情迷。网恋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他欺骗了我,他的实际情况和他所说的并不一致。我立即和他分手了。但由于同事们都知道我和他的恋爱关系,爱面子的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于是把被欺骗的事情一直隐埋在内心,苦水只能往里吞。

我觉得我还年轻,不能一直这样压抑着生活。我既要好好钻研业务,培育儿子,我也要找一个知心的人,好好度过我的后半生。

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和沉淀,我也明白了自己需要找的是什么样的人了。我没有太多的经济要求,也没有不切实际的奢望,我的愿望就是,一个可以陪我慢慢变老的人就足矣。

我的儿子篇6

儿子的举止很有点男子汉的气概,每每听到别人夸奖儿子,我的心里都美滋滋的,我想儿子的成长源于我乐意当他身边的小女人。因为老公在乡镇工作,家里经常只有儿子和我两个人,为了培养儿子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我故意在儿子面前装嫩,回到家的时候,一歪在沙发上就大呼小叫“累死我了”,儿子忙不迭地跑过来,先接过我的包包,再拿拖鞋给我,还倒水给我喝,有时侯甚至帮我揉肩捶背,说是要帮我按摩解乏。在休憩的的片刻欢愉中,我暗自得意自己让儿子学会照顾人了。

儿子长大一点后,我就刻意导演,在回家的时候喊累,故意不想动,儿子很体贴地说:“妈妈,要不我去做饭?”我就在沙发上遥控指挥他,让儿子淘米点火择菜洗菜。一开始的时候,儿子做的菜不是煮得太烂就是还没熟就装了盘,要不就是太咸或太淡,但我都装出一副狼吞虎咽的样子,大叫好吃,让儿子颇有成就感。只是不经意地才淡淡说出该早点装盘或者迟点出锅,该少放盐还是多放盐。儿子挠挠后脑勺连说记住了。洗衣服也是如此,尽管儿子没洗干净,我也是先晾着,等儿子睡着之后才取下来重新洗。等到下回儿子要洗衣服了,我装出随口说说的样子交代袖口、衣领要多搓几次,外衣和内衣要分开来洗等等。不长的时间,儿子学会了洗衣做饭,即使我工作繁忙,也不用担心儿子没人照顾了,因为他已经会自己照顾自己了。

上街的时候,我都学会倾听儿子的意见,即使买衣服也让儿子发表意见,弄得儿子有时候都不耐烦了:“你们女人就是难缠,什么事情都作不了决定。”我知道这不耐烦的背后是儿子的得意,他可以独立地作出某些决定了,感觉到了自己的份量,男人的豪气也就体现出来了。上街吃饭的时候,我故意把钱给儿子去买单,面对服务员惊奇的发问,儿子很大度地说:“这是男人的责任。”

节假日的时候,我和儿子骑着摩托车外出兜风,和儿子哥们一样推心置腹地聊天,说说家庭的经济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儿子很正经地参与谈论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有时候心情不好,莫名其妙地发火,儿子总是静静地看着我,然后幽幽地开口:“妈妈,有什么事情说出来听听,让我给你分忧吧。”偶尔说话时我会流泪,儿子就递过来纸巾,还拍拍我后背,坐下来听我倾诉。当我平静下来,儿子语出惊人:“女人遇到一丁点事也如临大敌,就喜欢流泪,眼泪比河水还多,真是受不了你们。”也有儿子劝慰之后我还是解不开疙瘩的时候,儿子便很无奈:“小女人,道理并不难,你要真这样,我也没办法。”儿子的口气很是成人,让我心里暗暗发笑。

在我假装出小女人的时候,儿子慢慢地长大了。我愿意永远当儿子身边的小女人,让儿子一天天地走向成熟,走向刚强。

我的儿子篇7

当妻子告诉我这件事时,我一脸愕然。就在头天晚上,小家伙还因为淘气打破了玻璃杯,刚被我狠狠地修理过一番,他当时哭喊着说:“讨厌爸爸,我不要爸爸!”

不会吧,这小子会最喜欢我?我自嘲地笑了笑,心里确实没这个自信。我知道自己不是个合格的好爸爸,平时陪他玩、给他讲故事、接送都是妻子的事,我只是偶尔参与一下。我原以为,在儿子心目中,我只是个平淡、乏味、缺少温情和幽默的父亲。

“他怎么没画你?”我问妻子。

“他说他当时就只想起你了。”妻子有些失落地说。我明白她的失落,为了儿子,她平时任劳任怨,对他极其宽容和宠爱,自然渴望得到同样的重视。

“呵呵!这小子还挺有良心的,知道我是用心良苦。”我偷笑,并且马上提出,傍晚放学由我去幼儿园接。

去接儿子时,我刚好有事在路上耽搁了一会,等赶到幼儿园时,教室里只剩下几个小朋友了。老师在忙着排桌子,几个孩子就站在窗户下叽叽喳喳地说着话。

“我妈妈很快就会来接我了,我爸爸在很远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都要骑摩托车去,大冷天、下雨天也要去,他很辛苦的。”突然听到儿子的话,我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

“我爸爸上班也很远很辛苦。”一个小男孩回应着说。

“我爸爸更辛苦,他每天下班后回到家还要写文章,写很多很多字!有时候饭都没时间吃,家里的电脑都是我爸爸在用。”儿子的声音颇有几分自豪。我不清楚儿子是不是真知道什么叫写文章,但他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总能看见我坐在电脑前打字。他时常会站在边上不声不响地看我上网,看我码字,偶尔也会闹着让我陪他玩,甚至要跟我抢电脑玩游戏。“没看见爸爸在写文章吗?你自己去看书,等你长大后,爸爸给你买电脑,你也可以用它写文章了。”我一次次这样拒绝并安慰儿子。“说好了,我长大后,就给我买电脑,我也要写文章!”儿子离开书房时,每次都回头这样认真地对我说……

这时,又一个家长来接孩子了,儿子恰好转身,看见了我,他快乐地奔跑过来,大叫着:“爸爸!”我疾步走过去,俯下身把他紧紧抱在怀里。眼睛有些发酸,但我忍住了,不想让儿子看见我的泪水。儿子才4岁,但他居然可以理解我,以我为荣。

“爸爸,老师今天表扬我了!”儿子得意地说。

“是不是你上课表现很好呀?”我问他,伸手轻抚他的面颊。

“是呀!老师说我懂礼貌,上课发言积极。”儿子在我怀里乐得欢,灿烂的笑靥如春风般拂拭着我的心。

一路上,儿子说个不停,笑声洒满了回家的路。

“爸爸,你以后要多休息,不要天天都那么辛苦了。”儿子说。

我肯定地答应他:“好,我以后会多休息,多陪你玩,好不好?”儿子听罢,兴奋地大叫:“耶!”

我的儿子篇8

首先,儿子一出世,就改掉了我那将近三十年的积习:嗜睡。那是多年寒窗生涯也未曾治愈的。儿子不睡时我自然是别想睡了;儿子睡时,我还是不能睡,因为只要一放手,他马上就会醒过来。在这种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赖床的毛病不翼而飞。

儿子长到两个月,开始对外界所有事物兴趣高涨。于是,只要他醒着,就必须有人抱着,不停地走动,边走动边跟他讲话、唱歌或者用各种夸张的表情逗他,哪怕是声嘶力竭、筋疲力尽也不敢松懈。经过这种强化训练,休完产假之后回到单位,我发现自己在一口气念了一个多小时的文件后,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儿子开始呀呀学语了,为确保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粤式”普通话不再为儿子所继承,我冒着舌头抽筋的危险,一丝不苟地照儿童读物上的拼音为儿子读古诗。“an”和“ang”、“r”“l”“n”、“z”和“zh”丝毫不敢马虎。在儿子学会第十首古诗之后,我觉得自己的普通话竟也开始日渐“字正腔圆”了。

儿子开始蹒跚学步时,有了个新嗜好―摔东西。尤其是玻璃、瓷器,只要一进入他的视线,其使用价值很快就会转化成一声清脆的绝唱。在换了几副茶具、碗具之后,全家人的反应能力普遍提高,尤其是我,变得近乎神经质地眼疾手快。并且,我的预见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使我在日常工作及为人处事方面受益匪浅。

下班之后,带着儿子出去散步,方圆数里之内,无论男女童叟,一打照面,都是一口一个“肖尧”,而这小家伙竟跟谁都老伙计一般熟稔,出入别人家门更如闲庭信步。在这之前,我已在这小区内住了10多年,却对左邻家长贵姓、右舍人口几许诸如此类的“基本概念”一无所知。沾儿子的光,我很快也成了这一带的半个“名人”,并且开始“被动”串门。“张家的小猫下了崽”、“王家的千金要出嫁”之类的信息,以比网络更为快捷的速度传递到我耳中。母亲自小对我煞费苦心的“足不出户”的闺训,居然就这样被她最宠爱的孙儿在懵然不知中轻易化解。

儿子喜欢“到公园划船”,而且必须是“熊猫”或“天鹅”之类动物造型的脚动、手动船,电动的铁皮船是连看都不看一眼的。这种“驱动程序”比以往制定的任何运动计划都要有效,我和老公时不时被迫做半个小时以上的水面运动,时间长了,自然身康体健,胳膊和腿上竟然也发现了一点肌肉。

在儿子的“精心栽培”之下,我的知识领域也得以拓宽。比如说,我自小就不曾摸过棋子,“中国象棋有几颗棋子”之类的问题于我,就如爱斯基摩人对冰箱的价格一般漠不关心。但是当儿子爱上一巴掌把棋盘打翻这个“游戏”之后,这个问题就立即显示出其重要性。比如有人下棋,儿子倒不折不扣是个“观棋不语”的“君子”,但我须对盘上的形势保持高度的清醒,以便儿子出手后,能够迅速将之各归其位。一段时间下来,我竟也掌握了“马走日、象走田、过河卒不回头”等诸如此类的规则。

我的儿子篇9

冯:哎。

牛:跟你打听个事。

冯:你说吧。

牛:喜欢钱吗?

冯:什么钱?

牛:装糊涂,是不是?人民币!

冯:哦,就花的那钱。

牛:啪!给你这放上一落钱,动心不动心。

冯:白给我?

牛:就问你,动心不动心?说实话。

冯:你小看我冯巩了,我冯巩是搞艺术的,真正的艺术是无价的。你一落钱就想...一落钱就想...那得看多少钱是吧。

牛:你今天是不是给我儿子压岁钱了?

冯:不是,这不过年了吗,我就领你们儿子挨屋这么一转,你们儿子嘴甜,叔叔阿姨不停的叫,人家就...这叫勤劳致富懂吗。

牛:哦,这么说,你一共给我儿子敛了多少钱?

冯:六百。

牛:多少钱?

冯:六百...

牛:我怎么从他兜里就翻出五百呀?

冯:那一百块钱我不是留下了吗...不是,是我借的,我就怕别人管我叫叔叔时我没钱,你知道吗。

牛:我的孩子多小,你这不是害我儿子呢吗。你给他钱越多...当然最可气的是姜昆。

冯:他给多少?

牛:一分钱没给。其实呀,你别管给孩子花多少钱,只要花在孩子学习上。

冯:花多少钱我们都乐意。

牛:你看那天日子,我把我儿子就到跟前。

冯:哦。

牛:我说儿子过来,你只要考上区重点中学,你不是喜欢望远镜吗?爸爸给你买一个高倍的望远镜。

冯:英雄所见略同。

牛:是不是。

冯:儿子,只要你考上市重点,只要比牛群大大那儿子高一个层次。我就给你买一个游戏机。

牛:转天我儿子给我一个表。

冯:我也接到一张纸。

牛:我这么一看合同书,甲方牛群。乙方牛小群。如果乙方给甲方考入区重点中学,甲方应给乙方买高倍望远镜一个,折合人民币一千元整。以次类推,如考上市重点两千元,考上全国重点三千元,少年科技大五千元。为尽事宜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解决,空口无凭,签字画押。

冯:我们儿子写的就更绝了!特别强调,如甲方违约,须立即向乙方赔偿,精神损失费、心灵伤害费,八百元整,如付美金,按当日牌价,括弧不要卢布。签约人甲方冯巩,乙方冯小巩。公证人,冯老巩。连他爷爷都上来了。

牛:那天我无意当中从我儿子的抽屉当中翻出一价目表来。

冯:我也从他枕头底下那出一小纸条。

牛:上面写着,帮妈妈刷碗三毛。

冯:给爸爸拿报纸五毛。

牛:陪奶奶看动画片,让奶奶高兴,九毛二。

冯:骑着爷爷满屋子转,让爷爷锻炼身体,一块四毛九。

牛:你着算帐算到我们头上了?

冯:要算帐先跟你们算算帐。

牛:过来过来过来。你听着,要这么说,妈妈生你...多少钱?

冯:为生你,你妈妈落了一身病...多少钱?

牛:为了让你喝上鲜奶,爸爸在楼道里养了两只羊,多热的天熏的街坊四邻都捂着大口罩...多少钱?

冯:你欺负比你小的孩子,就为了让你消气,你爸爸狠狠的批评了那孩子他妈,等那孩子他爸回来,堵着咱家门,骂了三天街,你爸都不敢出门...多少钱?

牛:我老想我小时侯没钱,我不能让你受委屈。

冯:我们赶上十年浩劫了,不能让你没知识呀。

牛:为了让你有知识,花多少钱爸爸没犹豫过。

冯:是呀,怎么花钱越多,你怎么约没出息呢你呀?

牛:就这么一说,我那儿子眼泪刷就下来了。

冯:我们孩子也是泣不成声。

牛:爸爸,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

冯:爸爸,我一定为您争气。

牛:我一定考全校第一。

冯:我一定考全区第一。

牛:我一定考全市第一。

冯:我一定考全国第一。

我的儿子篇10

50岁的郑芳觉得自己是个不幸的女人,“离婚、失去亲儿”这两件女人的痛苦都摊上了她。眼下,自己年龄越来越大,郑芳老无所依的担忧越来越强烈。

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严厉的上世纪90年代,郑芳曾生下了两个儿子,令村里的老人和妇女羡慕不已,但14年前的婚变,让她不但失去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也失去了对两个儿子关爱的机会。

离婚后,郑芳的大儿子跟了前夫,与自己的关系淡薄;而她最在乎的二儿子在两岁时被前夫偷偷卖给了外地人,得知此消息的郑芳撕心裂肺,为阻止前夫不负责地“卖子”和夺回对二儿子的抚养监护权,她四进法院,到处写信、上访,即使再婚后,对二儿子的念叨依然是她生活的重心。但是,她的二儿子依然回不到她的身边……

被丈夫卖掉的儿子

郑芳是北京市密云县慕家峪镇西慕家峪村人,1987年,25岁的她和比自己小一岁的高海强结婚。婚后第九年,高因在酒厂盗窃设备被判刑一年。当时,小儿子高高才出生4个月。

一年的牢狱生活完全改变了高海强的性情,郑芳说,1997年7月20日,她第一次挨了丈夫的打。丈夫出狱不久,她就发现他喜欢拈花惹草,而且常把女人带家里。“我心理特别不平衡。”郑芳说,高海强一点也不念及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的艰辛。

1997年12月的一天,郑芳在自家的床上发现了村里小卖部的老板娘。她发疯似的要把老板娘赶出家门,而高海强却极力护着,甚至当着老板娘的面朝郑芳的小腹一脚踹去,随后是一顿暴打。当天晚上,郑芳收拾好衣物,带着满脸的肿痛回到了娘家。

在娘家养伤两个月后,郑芳又回到了自己家,“完全是为了两个孩子”。

然而,再次回家后,郑芳发现自己已无法跟高生活下去,1998年12月,分居一段时间后的郑芳、高海强到法院协议离婚了。

因有病在身暂时无法照料小孩,郑芳同意两个小孩由高海强抚养。离婚前,郑芳就打听清楚了,将来可以随时变更抚养权。她准备养好病再把二儿子要回来,然而这一别却是两年多。

离婚后,高海强不让郑芳见孩子,她只能从高海强的邻居嘴里打听孩子的生活。

2000年3月,她在邻居口中得知,二儿子早在她离婚前就被高海强卖给了别人,牵线人是以前租住在高海强家的一名河北住户。听到这个消息后,郑芳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到当地刑警队报了案,称“高海强买卖儿童”。

警方调查到,高海强在1998年五六月间,以经济困难、无力抚养为由以5000元的价格将小儿子高高送给河北省河间市的张民夫妇收养。但警方认为,高不构成买卖儿童罪,其行为属于一般送养行为,因此没有对其立案。

说起往事,郑芳已泣不成声。“前夫一家人太过分了,当时卖我儿子时,婆婆也在场,她也向张民夫妇要了1000元,说养这个孙子有她的份。”郑芳之所以如此在乎这个小儿子高高,是因为生养他的过程确实辛酸。

1995年,郑芳生大儿子后没有按照计生办的要求去上环,结果怀了二胎。当时,村里人正忙于十年一轮的耕地重新分配,凡有新生子女或娶媳妇的家庭都有一份,但到了郑芳家就没有,因村支书指责郑芳的丈夫高海强不配合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高海强气愤地说,“不给分地,我就把孩子生下来。”这样就有了高高。

因为是超生的孩子,罚钱肯定是少不了。但从怀孕到可以出生这段时间,郑芳四次躲避计生部门的检查。“二儿子在肚子里六个月大时,计生的人晚上到我们家查访,我躲到下水管道里,还去过密云县深山老林里躲。”

当孩子好不容易生下来时,高海强已犯案入狱。郑芳常常记得那时独自抱着生病的儿子到卫生室赊药,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连奶粉都需要向小卖部赊账,个中辛酸只有自己能体会。

艰难的执行

为要回儿子,郑芳四上法院。“一开始并没想到有这么难。”2000年6月,警方调查到孩子的落脚点后,郑芳把张民夫妇和高海强告上法院,要求确认张氏夫妇的收养无效、变更高高的抚养权。

2000年6月29日,密云法院第一次开庭,张民夫妇带着高高来了。郑芳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宝贝儿子。法庭上,法官多次要求郑芳控制情绪,但看着孩子坐在别人的怀里用一双陌生的眼睛打量着自己,郑芳心里纠结。庭审休息时,她不顾阻拦,紧紧抱着儿子,哭着说想儿子。由于情绪过于激动,郑芳在法庭外昏厥过去。

毕竟,“儿子在张家生活了两年,对我比较陌生。”郑芳说,这是她最后一次见到孩子的情景。

等郑芳醒过来睁开眼后,张氏夫妇再也不让郑芳看到高高。那天,法院下了(2000)密民初字第485号判决,判决张氏夫妇收养高高的行为无效,送还由高海强抚养。此外,高海强还应返还张氏夫妇5000元。因为变更抚养人属另一个民事关系,法院当天也驳回了郑芳的变更抚养请求。庭后郑芳毫不犹豫地又写了一个诉讼状,要求把对高高的抚养权从前夫手中变更过来。

2000年8月1日,密云法院二度开庭,把高高的抚养权变更为郑芳(密民初字第465号判决)。而此时,儿子高高仍在河北省河间市。

密云法院接到郑芳的强制执行申请后,先后于2001年4月和2003年9月两上河北执行,但都扑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