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服务业发展十篇现代服务业发展十篇

现代服务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03:17

现代服务业发展篇1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服务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本质上是一种带寄生性的需求制约型产业。它的大规模发展必须以一、二产业和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为前提。第一、二产业和广大消费者既是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又是服务业发育成长的营养提供者。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三大基本特性:高新技术性。现代服务业是高新技术应用的产物,科技含量高。如电子商务就是采用高科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通过电子银行和物流服务系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服务业;知识经济性。现代服务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如教育业、科学研究业、文化业、会展业、电信服务业等;新兴性。主要是指新业态,即由于高新技术作用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新兴服务业态。他们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提高产业的素质和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如物流服务业是新兴的和从传统商业和运输业中衍生而来的。

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现代服务业界定标准是同时具备上述三大特性;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只需要具备某一特性的宽泛标准。也有人认为现代服务业还包括应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本文所讨论的现代服务业属于广义的现代服务业。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中央做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以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统计数据,2007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11.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提高到39.1%;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2.46亿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12.2%提高到32.2%。但是,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仍然偏低,现代服务业吸纳的从业人员也不及传统服务业。

从中部地区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中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如表1所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资源优势明显: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正在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带,东部沿海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争相到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山西的各类开发区落户;中部正在加快建设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城市圈、城市群和经济带,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对现代服务业的思想认识比较落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服务业十分薄弱,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由国际分工造成的国际背景与全球化的分工体系给我国中部发展服务业的空间较小;政府职能单一造成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前全球服务业产值比重平均已超过60%,发达国家超过70%。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体落后(如表2所示),服务业总量相对较小,产值比重仍在下降;服务业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仍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在全球经济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中部崛起的科学选择。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市场需求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当今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曾经过物质生产部门长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阶段,正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和高国民收入这“双高”产生了对服务业的强劲需求,拉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本土和海外两个市场共同滋养了当今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例如,我国的上海始终作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广州作为“珠三角”的经济中心,助推了较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中部地区经济的滞后,尤其是大部分地区物质生产部门尚不发达,农村市场范围广,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对服务业(尤其是高端)发展的需求还不旺,拉动作用还比较小,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度还比较低,导致产业价值链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

(二)产业布局

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断将本土的物质生产部门向海外转移。他们出于资源能源消耗、劳动成本、环保和争夺未来全球经济主导权等多重考虑,均通过国际产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加快其本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例如日本在近20多年已陆续将钢铁、水泥、汽车、家电等部分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和我国;而中国香港则将80%一90%的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及附加值较低的工序转移到内地珠三角地区,使香港本土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85%。应该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与“世界工厂”不无关系。同样,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制造业的“中移”导致的中部地区产业布局变化也影响了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

在国外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生产(即生产者服务)比重较大,主要工业国达50%以上,而我国生产比重仅占28%左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金融、信息、通讯等高层次服务业已开始出现“服务外包”的明显趋势。中部地区的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大,而且承接外包的环境条件、保证手段缺失,加之东部相对发达的服务业抑制,在国际分工乃至区域分工中的位置后靠,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

(四)基础设施

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服务、生产、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均对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生产和公共服务需要大量的投资。但是,中部地区的多年的政策限制与投入不足,拖住了现代服务业的“后腿”。以安徽省为例,安徽服务产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但与社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2007年安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资料显示,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5.9亿元,比2006年增长44%,但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0.9亿元,比2006年增长6.4%;第二产业投资2281.2亿元,增长54.4%;第三产业投资2713.8亿元,增长38.2%。

(五)科技水平

现代服务业的高新技术性使科技水平的支撑力量凸现。一方面,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从而壮大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等离不开现代服务业人才。中部地区尽管有武汉、合肥、长沙等科技中心,由于经济比较落后,不仅新的专业技术人才少,而且许多高科技服务人才外流,严重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到2010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因此,中部地区应以贯彻落实“意见”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引导、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创造有利环境,培植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从而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针对影响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采取如下的战略举措:

(一)加强引导以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既要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倡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更要研究制定更好地促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着重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此,一是加大财税扶持。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和列入国家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的服务业行业实行财税优惠,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充分发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领域的投入。三是加大用地支持。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比例,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生产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四是完善价格政策。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体现价格公平。

(二)着力发展生产业

近几年来,中部地区尤其是各省城市圈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商贸流通、房地产、旅游业等方面的服务业有了长足进步。现在的重点应大力发展生产业,其中应首选金融保险业和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金融保险方面,保持金融业持续发展,提高银行、保险业发展水平,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注重发展中小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同时,可以将武汉打造为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带动一批商贸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物流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武汉、郑州、合肥、长沙等大型物流枢纽,实现同产业、不同产业和地域内共同配送或统一集中发货,达到运输配送最优化,实现运输和库存集约化;二是大力开发和应用绿色物流技术,推广应用物流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技术,进一步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物流技术的差距。

(三)积极承接国际与国内服务外包

承接服务外包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为促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服务外包产业快速成长,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优惠政策在现代服务外包行业的覆盖面,并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分类优惠政策。二是发挥比较优势,确立发展重点。各省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重点承接的国家和地区,实行错位发展,打造城市服务外包品牌。三是发挥基地城市的带动作用。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应立足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管理营运中心等,发展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四是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及品牌。通过发展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直接融资,扶持其做大做强。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法规体系,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

(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运用信息技术对服务业进行改造和提升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途径。要完善电信基础业务,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加快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提升和改造,推进专业市场信息技术外包。

例如,中部地区专业市场的经营模式比较传统,信息化程度不高,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大部分市场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添置购买硬件设备阶段,实际应用多限于网上浏览信息。因此,要加大专业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工作。

(五)加强服务业市场监管

服务质量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证条件。中部地区要按照各省的“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纲要,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突出重点,发展特色服务业;同时,要加强和引导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规范服务业各行业标准,加强监督和管理,维护服务业市场秩序,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六)切实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产业集群的客观要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开发区的发展相衔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树立服务业集聚区的特色,体现各个地方的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形成错位发展;要依托制造业产业基础、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主业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形成一批集聚区品牌;要完善服务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要正确处理服务业集聚区和工业开发区、周边制造业企业的融合,积极发展金融、会计、审计、会展、信息咨询、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资源集中、服务共享、规模经济的服务业发展载体。

参考文献:

1.曾培炎.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n].人民日报,2008

2.王晓红.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n].人民日报,2007

3.朱晓青,林萍.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与发展研究[J].商贸论坛,2004

4.李朝鲜,李宝仁.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李志堂.现代服务业研究成果评述[J].商业时代,2007

现代服务业发展篇2

关键词:苏州;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机遇;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27-02

1苏州服务外包的基本发展状况

1.1外包的基本概念

外包是指企业将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专门)公司完成。外包的范围按工作性质可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蓝领外包”指产品制造过程外包。“白领外包”亦称“服务外包”,指技术开发与支持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服务外包是服务业的一种形式,是当前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服务、分工协作的重新布局,是组织形态上的重新提升。目前,服务外包广泛应用于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会计、客户服务、研发、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服务附加值明显增大。

1.2苏州服务外包的发展状况

目前,苏州服务外包有了初步发展,包括软件外包、物流外包、动漫外包和中介类专业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苏州服务外包领域的先导产业。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有软件企业200多家,57家企业通过认证,7家企业入选科技部“欧美软件出口工程试点企业”,占江苏省入选总数的83%。2006年,软件外包出口额超过80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67%。2007年苏州市服务外包业务收入有望到100亿元。

2006年12月,《关于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开展试点工作有关政策问题》正式公布,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惟一的试点区,这对整个苏州市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苏州市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加大了与国外的广泛、深入地合作,尤其与软件业发达的印度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2007年1月,苏州工业园区与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之父”普雷姆吉签订了合作协议。政策效应将与苏州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在未来产生更大的合力。2007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市举行科技招商合作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新宇软件与印度著名it企业戴塔麦特签订了目前中国最大的服务外包合作协议,计划将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首期1500人的ito/Bpo基地。2007年7月,新加坡新电集团(nCS)与苏州工业园区(Sip)管理委员会近日签订一份备忘录协议,共同开发服务外包业务,在中国建立国际一流的服务和大型外包中心,以提供包括应用开发、软件开发、业务流程和it管理业务在内的大量it服务。

可以看出,苏州市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以及服务优势等都为苏州市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投资苏州的服务业市场,为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苏州市发展服务外包的机遇和优势

2.1苏州市发展服务外包的机遇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预测,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总值将达1.2万亿美元。外包业务这一巨大的未来市场对于正在快速发展服务业的苏州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此外,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3家落户苏州,它们70%的业务流程是通过外包实现的。但是,目前世界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大约有70%的企业尚未向低成本国家外包任何服务。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律,这些企业都将走上服务外包的道路。苏州的经济社会对外开放度高,劳动力素质相对也比较高,具有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良好基础。苏州市如果能够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将对本市服务业的快速、高效、优质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服务外包产业,苏州正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2苏州市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

现在苏州已经具备了发展服务外包的市场优势。从国际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制造业的持续扩张,会产生对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在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苏州抢占了先机,已经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制造业城市,这是加快服务外包发展的坚实基础。

另外,《苏州市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服务外包发展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从资金、准入、用地、人才、环境等各方面提供了优惠。其中,对在本市新设立的国际、国内知名服务外包人才中介机构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服务外包企业为承接外包服务项目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按国家相关政策申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服务外包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并按时还本付息的,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标准利率给予贷款利息20%的贴息;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相关国际认证,给予最高不超过60万元的补助金额;对应届大学(含大专)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参加服务外包培训,给予不超过85%的补贴。这些优惠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也使得苏州在发展服务外包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具备了政策上的优势。

3以服务外包促进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

苏州市要想保持服务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而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是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苏州市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可以分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以及苏州科技城三个重点区域,这三个区域分别制定了符合自身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措施。

3.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发展策略

从2005年开始,苏州工业园区就推出了“产业升级”“科技跨越”和“服务业倍增”三大计划。服务外包成为“服务业倍增”计划的重要内容。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发展措施有:(1)加强政策落实,对服务外包重点企业给予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创业投资资金注入和海内外上市服务;(2)加强国内外市场拓展。利用海外留学生和跨国公司华裔管理人员的资源,发挥园区跨国公司众多的优势,争取更多海外订单;(3)加强载体建设。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园的装修和商业设施建设;(4)开辟服务外包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依托人才培养主阵地,发挥专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培训体系。

工业园区的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软件外包。苏州工业园区已有软件企业200多家,2006年,软件外包出口额超过80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67%;(2)研发外包。三星、艾默生、安德鲁等跨国公司已在工业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为总公司的亚太总部和全球部门提供研发支持;(3)业务流程外包。从呼叫中心到人力资源,从第三方物流到财务、后勤等外包业务已经在工业园区形成。苏州工业园区已有1000多家企业选择了财务外包,而会计事务所的收入,约有1/3来自各种类型的财务外包业务;(4)设计外包。主要是专业的设计公司对于汽车、家电、机械等生产制造企业提供新产品的设计。

3.2苏州高新区服务外包的发展措施

良好的it产业基础加上优良的投资环境,苏州高新区发展新型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根据自身情况和服务外包的发展,于2007年5月提出了服务外包的三大重点发展领域:一是重点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主要为软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服务等为主的服务外包。建立软件实训基地,培养大量实用型软件专业人才;二是大力承接生产服务外包。重点发展外贸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服务外包领域。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区港联动”效应,形成功能强大的自由贸易区,促进以开发区物流为重要内容的境外物流跨越式发展;三是积极拓展研发设计外包。全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引进研发机构,并积极引入研发设计外包理念,打响“苏州设计”品牌。

3.3苏州科技城的服务外包发展举措

苏州科技城则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中心,并制定了以下主要措施:一是构筑微系统园、软件园、高博软件技术学院和软件大厦4大软件服务外包基地;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江苏分中心(CSip)、赛宝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整合软件产业内生环境;三是加大软件产业招商力度。依托欧索软件等一批软件龙头企业的科技优势,积极引进品牌型、旗舰型、链条型的软件服务外包项目;四是形成软件人才和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完善软件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培育、引进具有带动和示范导向作用的软件领军人才,加快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洁.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7,(05).

[2]姜荣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7,(05).

[3]陈浩,陈晓红.对苏州服务业发展的思考.江苏商论[J],2005,(01).

现代服务业发展篇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4-0030-05 收稿日期:2009-01-01

一、引言

以来,伴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崛起和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完成,现代物流、会展、信息、商务等新兴生产业快速崛起,使广州市服务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总量规模及产业比重不断迈上新台阶。2007年末,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317万人,占全社会就业比重的47.9%。2008年,广州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21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为2.04:38.94:59.02。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67.72亿元、3198.96亿元和4849.13亿元,分别增长1.8%、10.9%和13.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3%、35.1%和64.6%,第三产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是广州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4-2008年间,广州服务业比重大致稳定在57%左右的水平上。依据世界经济论坛所界定的标准,广州已站在“服务经济”的门槛上。

二、文献综述

我国最早的“现代服务业”概念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十五大报告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业结构转换特征,认为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十五大报告通过引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将农业和服务业各自一分为二,进一步描述了工业化时期就业人口结构的演变特征。

朱晓青、林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的对称,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它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三大基本属性。韩云(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常修泽(2005)将现代服务业内涵界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新崛起”的服务业,二是传统服务业中改造提升后的那部分服务业。杨翠兰(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而言的,是指以生产为主的服务业形态,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即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刘志彪(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是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讯服务、教育培训与卫生保健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荣晓华(2006)提出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潘海岚(2007)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的,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它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如网络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it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如通信业、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业等。

现行的统计中,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没有分类统计。本文结合广州市的发展实际,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九大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然后根据这九大行业的相关数据对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存在问题,最后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三、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据广州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7年广州现代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产值共占了现代服务业的72.86%。

(一)产业规模

1 总量

广州服务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至2008年广州第三产业总产值已达4849.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9.02%。现代服务业产值逐年上升,在2007年达2202.94亿元。占第三产业的54.09%,占地区总产值的31.24%(如表1)。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总比重的39.41%,有力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中房地产业的贡献最大,占第三产业总比重的12.22%:同时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89.22亿元,增长14.8%。

2 就业规模

2003年广州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62.83万人,至2007年增加41万人,并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是32.73%(如表2)。2007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17.50万人,增长10.5%。联系表1,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量近三分之一的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创造出了50%以上的产值。可见,现代服务业的高附加值特征。

(二)产业结构

1 各产业部门产值比重

广州现代服务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产值绝对值均呈上升趋势(表3)。2004-2007年产值均居于前四位的分别是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近几年来,各产业部门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均比较平稳,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如租赁和商业服务保持在21%;教育保持在10%;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保持在5.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保持在5.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保持在4.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保持在2%。而房地产业的比重在2005年有所上升,接近23%,然后趋于平稳;信息服务业则在2005开始逐步下降,从15.91%下降至2007年的13.73%:金融业在2007年呈现出上升态势,达到15.51%。可见,以物流、金融、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化服务业加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广州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就业人口分布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广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情况。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教育、信息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共吸纳现代服务业中就业人口的58.9%。可见,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很强,金融业、房地产业就业人口仅占现代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18%,但它们却产生了现代服务业产值的38.12%,体现了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的特征。

3 营业利润率

根据广州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我们可以获知2004年广州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如图2)。广州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7%)、房地产业(23%)和信息服务业(18%)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这三大产业外加金融业的营业利润率共占现代服务业营业利润额的96%。所以,广州市应该加大对这四大现代化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4 固定资产投资

广州市用于现代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2006-2008年分别占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总额的64,13%、66.86%和67.06%,而且呈现递增的趋势。其次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占了16.95%、16.91%、16.19%。值得关注的是,在2004-2008年间,教育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4年13.16%下降至2008年的4.13%,降幅超过50%。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保持在75%左右。

(三)空间布局

根据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思路是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错位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结合,重点打造集聚区。梯级推进协同层,积极培育增长极,大力构筑辐射网。以珠江新城等广州城市中央商务区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以中心城区作为内圈、环城高速公路以内为中圈、环城高速公路以外为外圈的服务业梯级圈层,以广州港南沙港区、白云国际机场、广州铁路新客站和地铁沿线为新的增长极,以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白云新城、广州新城和花地新城为新的辐射源,构建“一区集聚、三圈协同、四极带动、五城辐射”的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新格局。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和广州国际生物岛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理配置产业资源,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广州市是华南最大中心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交通体系和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使广州对国内外资源和形成了强大的集聚辐射力。与此同时,在原市区发展高层次的生活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房地产、信息、金融、保险、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广播影视等行业。两个新市区(番禺和花都)则是生活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旅游、房地产、批发市场、物流、仓储、运输等行业。两个县级市(从化和增城)主要发展生产业,包括批发市场、物流、仓储、运输等行业。努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与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

四、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增速缓慢

尽管2004年至2007年间,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逐年升高,由2004年占GDp的28.61%升高到2007年的31.24%,这表明广州市的现代服务业已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该国GDp的比例一般在60%-70%之间,美国、加拿大已达到74%,一些现代大都市的服务业一般要达到80%。可见,广州现代服务业增加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发展远远滞后。同时,增加值在四年的比较期间只增长了2.6%,增长速度非常有限。

(二)现代服务业不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投资比例失调

近四年间,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5%,其中信息服务业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低于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13%和10.21%。其他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均高于服务业,而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有金融业、水利与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分别为18.22%,17.09%,16.75%,因此各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此外,用于现代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2008达到67.06%,其次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16.19%。远远低于房地产的水平。但对教育的投资偏低。并且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却逐年下降,2008年只占4.13%。

(三)现代服务业人才匮乏

现代服务业中的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教育、科研技术服务业、卫生、文化等的从业人员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广州高端服务人才供应不足,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这是广州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瓶颈。

(四)现代服务业领域还比较狭小,质量不高。竞争力差

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还不够,政府的统一规划也正在逐步的完善中,因此这些领域还不适应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格局,服务品种少,服务成本高,服务水平低,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像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由于过去政府垄断,和国际同类跨国集团相比,无论实力还是竞争力都还有很大差距。所以,现代服务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

五、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策略

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市场化、规范化、现代化为方向,实现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十一五”期间,预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9%,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以上。广州市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是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中介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文化、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巩固提升商贸、旅游、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将会在广州召开,届时除了体育产业本身,亚运会还将带动广州现代服务业包括工程建筑、金融、物流、教育、旅游等方面的蓬勃发展。

(一)加大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对有关行业或重大工程的投资,有计划地发展各个行业。制定灵活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时还要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多渠道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优化招商引资的质量,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广州应该深化与香港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优势互补,全方位吸引香港企业进入广州现代服务业领域。积极落实Cepa的服务贸易与投资便利化进程,形成服务业基础配套设施和提高管理水平。要吸收和借鉴香港发展服务业的先进经验,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突出在金融、旅游、商业、餐饮、酒店、房地产等领域的合作。另外,广州还要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互助合作,形成强劲的基础配套设施和资源资金后盾。共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三)加强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

目前,广州缺乏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所以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工作。在现代服务业企业内部建立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和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另外,还可以结合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把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列入广州地方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以此提高广州现代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加快现有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

现代服务业发展篇4

关键词:现代商务服务业;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2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近年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中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化改革,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逐渐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支柱作用。尽管我国的商务服务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它在促进产业链升级、吸引投资、促进服务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我国在“十一五”和“十二五”阶段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国家还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但是面对我国商务服务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其发展,以拉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一、我国现代商务服务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的现代商务服务业长期以来发展势头良好,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经济效益都在不断稳步增长,同时各项相关的经济指标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与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现代商务服务业呈现出更好的发展势头。我国现代商务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因而可以预测到未来我国商务服务业还会得到更好地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等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现代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我国现代商务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尚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商务服务业行的准入标准还不够明确,行业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因此行业内存在一些品质、规模都较差的服务提供商,由于缺乏自律性可能产生非法的运作方式,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2.不重视品牌建设

我国的商务服务业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不能够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严重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我国无论是从咨询服务方面,还是会计、审计、税务服务方面都缺少规模较大的相关企业。同时,尽管我国每年举行几千场的会展,但是由于规模较小且不重视质量,导致无法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3.缺乏内部管理机制

我国的商务服务业缺乏健全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并且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从而使得本行业的企业存在大量的失信行为,从而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广告业,广告是企业进行宣传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也使得垃圾广告泛滥成灾。各种广告的电子邮件影响人们正常的邮件收发,也损失了大量的治理费用。另外,网络广告的插入,给用户上网带来很大的烦恼,因此必须完善立法、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共同解决此类问题。

4.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较弱

虽然我国的内资企业数量众多,但是与外资企业相比,企业的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都相对落后,企业受益也相对较少。外资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加上本土策略的执行,已经占据我国的大部分高端市场。相比而言,我国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缺乏创新能力等都导致竞争力较弱的缺陷。

三、我国现代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与其他行业相比,商务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加需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完善立法,建立健全市场运行机制,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行业内各企业的行为,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序、公平的健康好环境。我国应当不断对商务服务业进行细分,并不断完善各细分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保障企业的公平竞争,内外资企业应一视同仁,根据同样的法律法规进入市场,以扩大我国商务服务业的主体范围。

2.重视品牌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品牌价值在商务服务行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重视品牌建设能是企业获得更大的业务量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品牌价值能让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让企业更易于发展规模、占据高端市场,因此建立服务品牌是商务服务业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的商务服务业缺少影响力大的品牌,为了能进一步促进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建设品牌体系,并建立健全品牌保护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信誉建立有影响力的品牌,从而提高我国商务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3.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向其他领域渗透,网络技术的运用扩大了服务范围,使得服务的可交易性增强,这是先进技术对我国商务服务业的重要影响。也只有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才能进一步促进商务服务业与时俱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专业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大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同时鼓励行业创新,提高我国商务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商务服务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总结

近年来我国商务服务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现代商务服务业在法律法规、品牌建设、内部管理机制、企业竞争力、人才储备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足。我们必须采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重视品牌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技术、鼓励创新等各种措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鲁南,关峻,邢李志等.国内外科技服务业行业统计分类对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9):48-53.

现代服务业发展篇5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钢铁服务业宝山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对于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而言,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无论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的驱使,均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所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目前的当务之急,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是加快上海由“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它不像其他许多经济学词汇那样是源于西方的学术文献,而是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十五大报告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业结构转换特征,认为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目前理论界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准确概念和范围还没取得一致认识。可归纳为4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第二,现代服务业又称为“现代生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中分化形成的,是为现代生产过程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第三,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第四,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是第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是一种类别,即第三产业可划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一个地区经济总量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制造业发展高端化程度、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低以及制度环境建设密不可分。

二、钢铁服务业

钢铁服务业是生产业之一,主要是指钢铁原材料的运输、钢铁产品的研发、剪切、加工、仓储、运输、贸易、钢铁会展等从钢铁制造企业内部分离和独立出来的部门。越来越多的钢铁制造企业正在进行或者考虑将原来由其自身提供的各种服务业外包给第三方专业钢铁服务企业,而相应专业的钢铁服务企业也正迅速发展壮大。随着钢铁制造业的平稳快速发展,钢铁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钢铁制造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钢铁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不仅仅包括钢铁制造业,也包括与钢铁相关的制造业,如钢铁制造业的下游产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产业、家电制造业等;还包括钢铁制造业的上游企业,如铁矿石企业、生铁企业、废钢企业等。

三、宝山发展钢铁服务业的优势

1.宝山是上海钢铁服务企业集聚的地区

宝山区作为著名的“钢城”,依托全国最大的钢铁宝钢集团,在发展钢铁服务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围绕宝钢的钢铁冶炼、销售和港口吞吐而兴建的各类经济开发区近30个,丰富的钢铁资源和繁忙的钢铁交易,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也极具潜力的巨大钢铁服务市场。目前上海6000多家钢铁服务企业中,有约2500家左右聚集在宝山区。宝铁仓库、开隆仓库等45家大型钢材仓库分布在区内的各个地段,钢铁板材仓储量约占上海市板材仓储总量的70%~80%。宝山区现有12家规模较大的钢材交易市场,这些市场中经营比较好的是以票据交易为主的宝山钢材交易市场和以现货交易为主的江杨北路现货市场,入驻这些市场的钢材贸易企业所销售的产品中,宝钢的产品仅为30%,大部分为全国其他地区钢厂的产品。

2.宝山发展钢铁服务业具有产业基础优势

在钢铁生产及加工方面,目前在集聚区周边,拥有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公司,宝钢集团作为全国品种规格最齐全、技术含量最高和高附加值产品份额比重最大的钢铁企业,其汽车板、造船板、家电板、管线钢、油管等高档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位于全国前列。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中,宝山集团确立了精品钢主导发展战略,到2010年宝钢年产量将达到4000万吨~5000万吨,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钢铁业前三名,并且在全国碳钢板材、不锈钢钢材、高档特种钢材市场上将分别占有30%、40%及以上的市场份额。此外,在宝钢集团的引领和带动下,目前集聚区内部-杨行工业园区和月浦工业园区,也吸引了一大批与钢铁冶金延伸业相关的企业,这些都为打造钢铁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强大的产业依托,众多相关加工制造企业的集聚,必然引致钢铁交易、展示、物流、文化等服务的需求。

同时,宝山区的钢铁贸易业也十分发达,目前拥有12家钢材交易市场、45家大型钢材仓库、几千家钢铁贸易企业,注册在宝山的钢铁电子交易公司有10余家。宝山区已成为全国最大钢材交易中心之一,这些都将为国际钢铁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3.现代化的钢铁服务业载体已初具规模

上海宝山钢铁服务业基地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西路铁山路口,东南临宝钢铁路专用线,西至铁山路、北至友谊路。该项目地块占地面积约为347亩,总建筑面积为26.28万平方米,是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宝山国际钢铁服务业基地以宝山的钢铁生产业为依托,努力打造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易、物流、结算及综合配套服务平台,建成后将成为钢铁物流行业中一个全新的信息资源高效整合的交易、配送、加工、研发、管理、金融、服务于一体的钢铁服务业基地。基地建成后,将吸引国内外约500家大中型钢铁生产厂、贸易商、物流及其他相关企业入驻,预计每年可带来收入达千亿,为地方带来近10亿元税收,并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从而成为宝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钢铁服务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1.确定行业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钢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制定具体的计划及相关政策,选择行业重点,实施相关政策促进其发展。为此,从上海建设涉及城市的长远目标来看,上海钢铁服务业发展的行业重点应当是钢铁物流、钢铁贸易、钢铁研发等行业。此外,还需要其他相关措施的配合。包括:服务机构的建立健全,如钢铁服务也仲裁委员会、公平交易委员会等,这些机构的设立是钢铁服务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他支持政策,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扶持、产业布局、产业技术等组成部分,涉及到财税、土地、开放、规划、集聚等诸多方面。

通过各种改革措施与政策安排,促进钢铁服务的外部化发展与市场化进程,制定与实施工商、税务、金融等引导性政策与措施,使内化在企事业单位中的钢铁服务尽快分离出来,以促进它的外部化进程与专业化发展。

2.加快钢铁服务业内部组织创新

通过各种组织与制度安排,为钢铁服务也发展创造规范而诚信的环境与氛围,建立健全钢铁服务业的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并完善钢铁服务业的行业规范与相关标准,加强行业自律管理,从而为钢铁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与组织平台。并积极推进钢铁服务行业的信用体系与平台建设,形成良好的信用约束机制,为诚信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实施组织创新是应对入世挑战,转变上海钢铁服务业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实施:一是对上海的钢铁服务业进行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客户市场定位,突出重点,实施“专业化”战略,防止盲目多元化,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实施品牌战略,以创建名牌为抓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发展钢铁服务业跨国公司,培育国际品牌。

3.多方努力提高行业集中度

上海目前有个别钢铁服务企业年收入达到几十个亿,虽然在国内钢铁服务业中算是大规模的企业,可面对钢铁制造企业的生产规模仍然是显得微不足道,国家宏观调控要求钢铁生产商加快重组,这样更加加强了钢铁制造企业的话语权。此外行业中还有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受市场价格影响大等问题。对于钢铁服务企业目前多而散、竞争愈加激烈的现状,现在必须通过多方努力,规范竞争、做大做强。只有努力提高钢铁服务业的集中度,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服务大企业,从国内走向国际,才能与上海钢铁制造业的地位相匹配。

此外,上海可以通过打造一个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促进钢铁服务业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带动和促进钢铁服务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在产业集群地区,可以采用整合产业链的方式,对入驻的钢材服务企业进行整合,提高其集中度,降低成本。以集聚区内的钢铁流通企业为例,通过整合终端用户的钢材资源消耗情况,把各个用户的订单集中起来,统一向钢铁制造企业集中订货,取得钢厂批量优惠政策支持,既满足了钢铁制造企业对资金的要求,又满足钢铁下游用户对资源的要求,而入驻的钢材流通企业则在钢铁制造企业的批量优惠中获得利益。

4.加快引进培养,构筑钢铁服务业人才高地

人力资源开发是钢铁服务也发展健康发展的保证。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钢铁服务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和沟通上,实际上,钢铁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除了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以保证为钢铁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应全面开展在职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在职人员的从业水平,培养善经营、懂管理的专才,加快钢铁服务也紧缺人才培养步伐。

5.加快钢铁服务也信息化建设

发展电子商务是钢铁服务业实行业态创新、实现市场交易手段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钢铁服务企业应发展社会化联合,寻求与国内外知名金属网站的合作,组建网站联盟,将电子商务技术交给网络公司负责,钢铁服务企业之间则以电子商务为纽带,采取各种联合形式,实行合作经营,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何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问题.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年9月,p.3~40

[2]顾乃华:对现代服务业基本内涵与发展政策的几点思考,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p.123~126

现代服务业发展篇6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生产者服务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3郑吉昌.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现代服务业发展篇7

关键词:虚拟经营服务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分工细化导致制造业的集群化和规模化。企业虚拟化经营实质是一种社会分工,最终改变了产业的组织形式,使企业资源的配置从垂直整合走向虚拟整合,进而推动了外包、第三方物流等市场的发展。制造业运用社会分工对资源进行整合,其趋势必然会对采购、物流、产品设计和咨询业产生大量的需求,由此直接派生出现代服务业。

企业虚拟化经营实现了现代服务业从工业中分离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工业(主要是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产业,企业虚拟化经营过程便是这一分离过程的具体体现。

(一)现代服务业主要来源于现代工业

现代服务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为“非工业化”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现代服务业的母体产业主要是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中一个非常大的成分是在现代工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如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产品的设计、生产的信息化服务、金融和保险、产品的现代物流、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企业的管理和法律咨询、企业账户的会计和审计、产品的广告与推广、产品的国际贸易业务等等。

(二)企业虚拟化经营促使现代服务业从工业中分离

根据企业虚拟化经营的定义我们知道,由于企业在自身特定的业务经营活动中所掌握的运行功能不齐全,或者功能不充足,企业自身无法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必须与其他企业合作,通过合作,与别的企业共享这些企业所拥有的运行功能。企业虚拟化经营在本质上是各企业之间对功能进行分工和交换(协作)的过程,而交换的对象便是企业某种运行功能,这种运行功能作为商品,其本质与服务产品的本质是一致的,也就是在企业虚拟化经营过程中,企业之间交换的运行功能其本质属于服务产品。这样当企业的某些功能通过分工,形成了集中并逐渐成为一些专业化企业的固定产品向社会提供时,现代服务业便从工业中分离出来。

企业虚拟化经营是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途径

现代服务业是在制造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蓬勃兴起的,企业虚拟化经营正是形成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工业性服务业的主要途径。

(一)企业虚拟化经营加速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企业虚拟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离和形成过程,加速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1.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大部分环节具有服务业的性质。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之中,从制造业完整的产品制造流程和系统看,以营销策划、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造流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各种功能的运作。从产业链的组成上看,链条上的各环节按照目前归属于制造业或者服务业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典型制造业的链条环节,如产品的制造、质量控制、企业的行政管理等;第二类,典型服务业的链条环节,如风险资本、法律服务、会计服务、保险等;第三类,介乎于制造业或者服务业之间的链条环节,这些环节也可能归属于制造业,也可能归属于服务业,即这些业务(功能)制造企业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交给专业化的服务性企业去做。很显然这些产业链条大部分属于服务业范畴,而且经济越发展,社会分工程度越高、越精细,服务业属性的链条比重就会越大。

2.企业虚拟化经营提供了将具有服务性质的功能转向服务业的平台。企业实施虚拟化经营,这种模式运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以功能为对象的分工及合作的过程,首先企业要将经营业务所需的所有运行功能分成核心功能和非核心功能两类,企业仅保留自己少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运行功能,将那些自己不擅长的功能(业务)外包出去给专业化的公司去做,即在外部市场(功能交换市场)上购买专业化服务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进而企业更加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相关与之合作的专业性外包公司也能提供更加专业、优良的服务,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这是一个双赢乃至多赢的模式。这对于传统的实体企业而言,许多属于企业内部带有服务性质的运行功能便通过虚拟化经营转变成为服务产业。从这个角度讲,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都是通过企业虚拟化经营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因此企业虚拟化经营引发和加速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途径。

(二)企业虚拟化经营将一些非服务业“软化”成为服务业

由于企业虚拟化经营将企业的运行功能作为产品进行交易,而功能作为产品其属性基本上属于服务产品,这样事实上也确定了各个合作企业的生产性质及产业归属,其中原本就属于服务业的企业自然还属于服务业,那些原本不属于服务业的企业,也使其带有了服务业的性质,即通过企业虚拟化经营导致传统制造业转化为现代服务业。如目前虚拟经营最著名的案例美国的耐克公司,在生产耐克鞋时,自己只生产其中最为关键的耐克鞋的气垫系统,而其余全部鞋的加工业务几乎都是由外部的具有制鞋加工能力的企业提供,当这些具有制鞋加工能力的企业自己生产鞋时,他是典型的制造业企业,但该企业在与耐克公司合作后,此时企业向耐克公司提供的(也是这类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仅是制鞋的加工能力,或者说提供的是企业的一种运行功能,而不是鞋的本身,因此该企业便具有了服务业的属性。

转贴于

(三)企业虚拟化经营联结了工业与服务业

企业实施虚拟化经营,本身便包含了现代服务业的许多内容,企业通过虚拟化经营将一些非服务业“软化”成为服务业,将许多传统的工业转化成服务业,这实际上意味着企业实施虚拟化经营,可以打破工业与服务业的界限,或者说企业虚拟化经营联结了工业与服务业。这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企业虚拟化经营可以使有形的产品中包含有大量服务产业(无形产品)提供的价值,从有形产品的价值构成上将工业的有形产品和服务业的无形产品浑为一体。以耐克鞋为例,如果耐克公司以传统的生产模式(即以实体企业的运作模式)生产耐克鞋,鞋的价值基本上都是在工业产业的链条上形成的,从鞋的价值构成上看是以工业价值为主;而当耐克鞋以虚拟化经营的运作模式进行生产时,鞋的价值除了在工业产业的链条上形成之外,还要在大量的服务产业的链条上形成,从鞋的价值构成上看既有工业产业的价值,又有服务产业的价值,工业和服务业所产生的价值在有形的产品上形成了统一。至于价值的具体构成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企业的虚拟化程度,虚拟化程度越高,其服务业的价值构成便越大。

企业虚拟化经营可以将典型的制造业“软化”成为服务业,如某个鞋厂,当企业向其合作伙伴提供鞋的加工功能时,该企业便具有服务业的性质。但该企业还可以独立生产自己品牌的鞋提供给市场,此时该企业还是典型的制造业企业,这样在企业虚拟化经营运作模式下,这种企业便同时有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性质,至于哪一种性质多一些,取决于该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加工功能多一些还是最终产品的鞋多一些,一些只提供加工功能而并不自己单独生产鞋的企业,实际上便演化成完全的服务性企业了。而一个企业向社会提供功能的多少又反映出该企业虚拟化程度的高低,虚拟化程度越高,企业所提供的功能性产品的比重就越大,该企业的服务业性质就会越明显。所以在企业虚拟化经营的模式下,完全性质的制造业企业和完全性质的服务业企业只是两种特殊的状况,分别对应了完全的实体企业和完全的虚拟企业的状况,在企业虚拟化经营的多数情况下,企业同时具有制造业和服务业双重性质,所以说企业虚拟化经营打破工业与服务业的界限,联结了工业与服务业。

工业和服务业界限的模糊不仅是企业虚拟化经营所起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此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信息技术改变了许多服务难以储存、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需要实体接触等特征,使大量无形的服务产品物化、有形化,具有与产品同样的特征,如录像带、软件光盘和电子书籍等,从形态上已很难说它们是属于产品还是服务。同时,现代产品本身往往就是一个产品与服务的综合体,如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事实上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和销售产品,而是在生产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包括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程序以及维护服务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也称为“产品-服务包”。因此,许多制造业企业同时也是服务业企业。这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是产品复杂性提高的结果,与企业的虚拟化程度无关。

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企业虚拟经营的影响

我国服务业相对发达国家处于落后状态,究其原因有很多,如经济发展水平问题、产业政策的问题、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向服务业的投资不足等等。但我国社会分工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特别是以企业运行功能为分工对象的分工水平落后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企业在运行功能上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型运作模式还是企业经营模式的主体,企业虚拟化经营的程度较低,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提高以企业运行功能为分工对象的社会分工水平,就是要大力促进企业虚拟化经营模式的普遍应用,这才是加速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治本之策。

企业虚拟化经营的发展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事实上正如制造业与服务业二者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样,企业虚拟化经营和现代服务业也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说企业虚拟化经营的本质是以企业运行功能为对象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则虚拟化经营是功能的分工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给现代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而反过来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它向社会提供了一种功能层面上的、通过虚拟化经营分工后协作的资源,协作的方式,协作的组织形式,这些是向企业实施虚拟化经营提供的必需的条件。所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状况,如水平、规模、普遍程度等,都会对企业虚拟化经营的诸多方面,如虚拟化经营的难易程度、经营的成本、经营的可操作性、经营的风险大小等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虚拟化经营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要得到现代服务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信东.论实体企业和虚拟企业的分工与合作[J].烟台大学学报,2004(1)

现代服务业发展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产业规制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密切相关。其特征体现在“三新”和“三高”,即新生产方式、新组织形式、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知识人才和高技术含量。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景非常广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提到,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深化细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

1.我国服务业发展总量不足,滞后特征明显,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明显滞后于世界服务业发展水平。

2.从服务业就业比重来看,我国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都是最低的。但我国吸纳就业的总量最高,劳动密集程度在世界罕见。每万美元的就业吸纳能力是这些国家的数十倍。

3.我国能够享受服务的有效需求人口比例较低。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城市居民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边缘,对服务业的需求还没有达到相应的临界点,导致服务业的需求不足,另外,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服务业的许多产品几乎没有需求。[2]

(二)服务业结构问题突出

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及服务业内部之间结构问题突出。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结构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三大产业结构以及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其中,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偏低,这与钱纳里等人提出的“标准产业发展模式”差距较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产出结构、就业结构以及投资结构上。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均表现为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不突出的特征,目前我国服务业就业仍然处于传统服务业为主渠道的内部自我调整时期,现代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作用还没有发挥。传统服务业仍将是服务业新增就业的主要来源。

(三)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对于中国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来说,不论整个国民经济,还是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需要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和促进,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更离不开发达完善的服务业。但我国的省市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态势。中国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速度、规模在区域分布、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陆之间的非均衡差异非常明显,综合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最大差距达3倍多),各个区域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也很差。[3]

(四)城市化进程慢

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是推动服务业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多少年来,尽管我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城市化水平一直提高不快,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不仅一直没有实现,而且差距较大,对服务业有效需求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快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步伐,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根本措施。

二、产业规制

(一)产业规制理论基础

产业规制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基础理论主要有: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各种不均衡发展理论,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梯度推移理论,以及一些优势产业相关理论,如高新技术产业等。

产业规制理论与方法的现有研究,也证明了产业规制具有上述基础理论:邹军在研究新时期的城镇体系规划时,指出其经济、产业发展的理论主要是各种“发展阶段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经济空间分布理论主要是“增长极理论”、“点―轴渐进理论”等。汪宇明等也将“全球化、产业集群、产业转移、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作为城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的基础理论。顾朝林等在分析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时,指出“产业结构的重组、转移和优势产业选择”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理论依据主要有“产业结构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主导产业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4]

(二)产业的规制一般方法

通过对若干典型规划成果的分析,笔者检验并验证了城市规划过程中,产业规制有其规制方法:首先进行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分析,以明确当前产业问题和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其次根据全球、区域或周边城市产业转移、区域政策和本地产业特征等,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优劣势。针对现状和发展条件,提出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如结构升级、集群化、高技术化、区域协调分工等,并按一定标准确定优势(或主导)产业及其战略。最后,根据现状产业分布和“发展连片,企业进园”等原则,确定“点、轴、带、圈、片、区”的总体布局,或提出优势产业布局意向,明确各产业类型及规模;有些则将产业布局任务交给空间部分。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设计与产业规制

(一)打造服务业发展宏观环境

首先我们要认真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倾力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宏观经济环境。服务业发展是劳动分工发展和深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服务业的发展必将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方面,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宏观经济环境,需要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1.商品生产与服务生产之间的关系;

2.服务业的就业功能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处理好关系的同时我们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业发展投入机制。资本要素的投入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导各种国内外资本,不断改善和提高资本投资规模与结构,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最后还要尽快建立和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实现我国服务业统计指标与世界接轨。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服务业的统计十分复杂,有些部门、行业的增加值指标难以计算,这里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要尽快建立必要的核算制度,充实统计机构,并同时提供有关资料。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第三产业各部门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办法,以早日建立和健全第三产业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指标体系。[5]

(二)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内部比例关系。首先,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鉴于我国的国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农业大国的现实,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解决好农村、农业与农民的“三农”问题。同时,我们又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尽管我国的工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与世界先进国家以及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建设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仍任重而道远。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还不是很明显,但从更长的时间内则堪忧。因此,在确保农业与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保持服务业与其余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践上,今后有步骤、有重点的发展占人口优势的服务业,在最终消费型服务业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加快中间型服务业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可以有力促服务业整体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协调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

(三)协调区域服务业发展

第一,区域服务业发展要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要寻求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突破。区域服务业发展应该注意选取有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服务行业,以尽快形成本地特色。例如,东部地区产业基础好,服务业发展水平高,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种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与质量,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的大格局,使服务贸易与国际接轨,比如国际金融保险服务业、通讯业等。广大中西部地区可以充分的借助本地的各种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包括特色服务业。比如,旅游资源是广大的西部地区极具优势的行业,可以通过不断的拓展新景点、新路线,积极倡导旅游新概念,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依靠这种发展思路,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突破,以点成线,以线成面,最终形成区域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6]

第二,注意保持区域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协调发展。由于不同地区条件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发展也必然各有侧重。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最高,要充分考虑发展金融、保险、教育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中部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服务业的发展除了保持最终消费型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之外,还要大力促进中间型及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因此,服务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行业,有效的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第三,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要受服务消费需求的制约,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2.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增强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3.树立正确的服务消费观也很重要。我们要解放思想,树立服务消费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观念,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服务消费,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消费,就应大力鼓励和提倡。

(四)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当前,城市服务业发展在我国服务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于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需要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政策:第一,修订《城市规划法》第4条“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提法,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优先的原则,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大城市确定不同的环境容量,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如鼓励发展、一般限制或严格控制等,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办法。第二,对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深圳、大连、青岛等处于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的核心城市,要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在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的同时,密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几个大都市带的形成。第三,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包括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也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针对现代服务业和产业规制发展,笔者认为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

1.打造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2.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内部比例关系;

3.协调区域服务业发展,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寻求突破,同时注意保持区域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异,增加居民收入;

4.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白玲,朱慧娟.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服务业技术创新的实现[m].国际经贸探索,2004:13-16.

[2]朱春明.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4(12):13-15.

[3]来有为.当前我国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改革,2004(05):11-17.

[4]李庆杨,吕瑶.论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07):23-24.

[5]张国云.发展服务业是当今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J].浙江经济.2007(07):14-15.

现代服务业发展篇9

[摘要]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我国现代服务业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剖析,提出了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021-03

现代服务业是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它既包括伴随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列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战略口号;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国务院还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可见,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好春天已经到来!

1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实意义分析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服务业发展包括四项重点任务:加快发展生产行业,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生活行业,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进入21世纪,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的新阶段,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已占GDp的70%~80%,中低收入国家也要占到50%左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我国现在的产业发展格局仍是以“工业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与我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国家,可以说,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折射出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将要提高到47%,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增加和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1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

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便捷的服务,满足人们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的需求。同时可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科技惠及民生,必须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数字媒体、数字家庭、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在生产业的各个子领域中,信息服务、研发服务、物流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的前景最为广阔。

13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扩大劳动就业的主要途径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制造业吸收就业的能力逐步减弱,而现代服务业作为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目前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较低,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使之成为扩大就业途径,特别是吸纳高层次人才就业的主要手段。

14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途径

公共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教育服务等社会化公共服务都是服务业的重要领域。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利用先进的服务模式、先进的服务手段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满意度,是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途径。

15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迫切需要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重塑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重点发展价值链高端的是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等一系列新观点,试图引领现代服务业的潮流,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所以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标签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不断加大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的力度,用来支撑和引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争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2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21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及问题分析

211服务业总量增长明显,但质量有待提升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过于重视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质量的提升。1993—2010年,服务业总量和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在GDp中的比重由337%直线升至431%。我国服务业多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兴主导力量。

我国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正逐渐优化。批发和零售业始终在服务业中占优势,2010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达到35746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06%。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其他传统服务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其次,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业、信息服务、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产业)的比重则相对提高,传统服务业的份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但由于国内多数的现代服务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企业急功近利,甚至鼠目寸光,为获取国家扶持资金,存在只重数量与规模,而忽视质量的现象。

212服务业信息技术普及,但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为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经营效率,国内各企业包括服务业企业都开始大规模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成长,也促使一批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213服务业整体投资力度加大,但内部层面的投资不平衡

我国服务业整体的投资力度加大,2005—2010年,全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476132亿元增加到1520967亿元,年均递增262%,2009—2010年服务业投资更是快速增长,但是服务业内部行业层面的投资不够合理,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依然是投资大户,其投资比重远远大于其他行业,而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所占比重仍然偏低。

214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但利用外资水平不高

21世纪以来国外制造业大量转移至我国,但与制造业相关的、附加值较高的技术研发、市场销售、工艺设计等服务业行业则止步于国门之外。近年来,我国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08821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据大半,达4959亿美元,占全部外资的423%,而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仅占全部外资引进额度的117%。

215服务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但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1%,与世界平均水平的69%和发达国家的72%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即使与中低收入国家的59%相比,差距也很大。当前,我国外贸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虽然服务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但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低下,服务贸易呈连续逆差态势。

216创新与创意成为重要驱动力,但自主创新有待加强

服务业的创新在我国产业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批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国内服务企业迅速崛起,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成为推动国内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二是服务业创新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从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多方面为创新提供支持。但在这个政策体系中,关注的重点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而对服务业的创新很少涉及。一是缺乏对服务业创新现状的了解;二是缺乏对服务业创新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如何提高自主创新,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术,仍是当前我国多数现代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问题。

22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分析

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社会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度不高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对其概念和内涵的认识、对其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都还十分有限,各界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度、关注度和积极性还不高,各地方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尚处在探索尝试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宣传,调动全社会来关注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22现有服务业信息化程度偏低

现代服务业拥有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比例不高,而且在服务业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市场营销方面,大多数还是使用传统的人员进行组织和宣传,对信息化系统利用关注不够,企业之间建立信息联系的比例较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沟通方式上,造成信息的延迟和工作的低效率;大多数的企业没有开展电子商务系统,更不要说应用供应链管理等,导致现代服务业市场功能无法很好发挥出来。

223服务标准化程度不够

我国现代服务业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很多行业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行业标准,而服务业中的标准化是现代服务业产品分工细化、产业规模化和生态链形成的先决条件。现代服务业需要标准化的规则来规范行业的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市场将会变得极其混乱。因此应尽快建立起服务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条件。

224引领性创新模式严重缺乏

现代服务业模式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核心,模式创新引领下的技术集成创新是关键。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许多模式都是参照国外的模式,引领性创新模式严重缺乏,对创新模式的研究和投入还远远不够,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亟须加大投入,加强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

225政策环境和工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的创新政策体系基本上是面向制造业,面向现代服务业的许多政策还处于缺失状态,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要求政府与有关部门加强协同,积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以往我国现代服务业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项目实施上,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全局和整体的影响和推动不大,迫切需要创新工作机制,以科技项目为纽带,统筹项目、基地、人才、建设创新体系和完善政策的制定,系统地全面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3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分析

31加快改善制度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加快完善服务业的税制,降低服务业的税负。二要加快完善信用体系。信用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全社会统一的诚信系统。三要加快完善监管体系,清理多头监管、交叉监管、监管过度、监管不力、远距离监管等现象。四要加快完善市场准入。市场准入目前从形式上似乎都放开了,但还存在着不少无形的障碍,尤其是一些新业态、新业务的准入就很难,需要尽快清障。

32突破体制,推进现代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消除体制,实行公开、透明的管理政策。加快铁路、民航、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体制改革,放松对教育、医疗、中介服务等行业的进入管制,逐步扩大服务企业经营范围,形成多种经济成分企业竞争的格局。二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服务业资源优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强区域间的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服务业资源的整合,发挥组合优势,深化分工合作。三是建立健全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规范服务业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33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现代服务业全面信息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有一个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充分发挥各个政府部门网站的信息作用,尤其是政策措施的要做到完整、及时,还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二要建立面向服务企业需求的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定期公布扶持政策、重大项目、行业发展、产品信息等,方便企业了解各类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全面信息。三要根据服务业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广泛建立高科技、全方位的企业数据库,推进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四要逐步建立科学、统一和全面的行业信息统计指标体系,提高数据统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34发展生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能力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提高生产业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加大对生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投资力度和规范行业管理等措施,为服务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要提高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研发、信息咨询、服务外包、供应链管理等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生产业;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服务于产业转移的生产业(如现代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进行支持,以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35加快管理人才培养,提供现代服务业发展人力支撑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奇缺,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转向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高科技领域。二是针对现代服务业增设对口专业,充分发挥各类高校的作用,积极扶持其增设或扩大与紧缺服务业人才对口的专业。三是鼓励和支持在职员工培训,扩大对现有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进修与培训范围,尽快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6加强理论实践研究,探索现代服务业科学发展模式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建立科学的发展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基础研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为现代服务业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二要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操作研究。包括服务业发展的规划、结构、布局以及政策措施的研究。三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研究机构和研究人才的建设和培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服务。四要加强服务业各行业协会的功能建设。使行业协会在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峰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3(1).

[2]王光辉,王海燕,刘兵加快我国服务业创新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11).

[3]杨咸武关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5).

[4]张兆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对策[J].上海企业,2011(12).

[5]李佩霞浅析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2(12).

现代服务业发展篇10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多重发展模式

一、全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模式

1 生产业模式

20世纪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代之而起的是更为广泛的信息一知识一技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不同产业、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或者某一职能可以由一家企业提供,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分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出现“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制造业企业为了整合资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均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这样,一种为制造业生产而服务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即生产业。生产业是为生产而进行的服务业,或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生产业依托制造业、服务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

世界上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都凭借自身的制造业实力,采用生产业模式,以此加速本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功,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的专业化生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硅谷中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商业银行、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猎头公司以及行业协会等服务性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式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反映了CBD(中央商务区)分散化的国际趋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字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巾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的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进行充实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起,逐步形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1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近千家外企办事处入驻,其中咨询、审计、律师、企业策划、广告等行业发展尤其快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步显现。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加速发展,其中,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涌现出虹桥、陆家嘴、南京西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20个内部规划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3 外资拉动模式

随着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已在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有所拓展。因此,如果能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引进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以此来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幅度,可以使现代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因此,外资拉动现代服务业的效应必将愈发明显。

以上三种模式是全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模式。事实上,各个国家更多的是将他们组合在一起加以运用,从而在实践中,呈现出多重模式并用的状态。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多重模式选择案例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1 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1)现代服务业总量有所扩大,发展速度较快

近年来,吉林省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整体水平升级。2004年,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233.6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55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7%。到2007年吉林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025.4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960.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2%,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7.4%。三年间现代服务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2007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加了409.7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0.4%,增速比GDp快1.2个百分点,比服务业快2.4个百分点。

(2)比重偏小,结构不优

日前,在世界GDp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接近80%。世界经济实际上已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而吉林省现代服务业总量仍然偏低,比重偏小,发展落后于整体经济。2007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占GDp比重仪为18.2%。而且,吉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优化,行业间发展也不平衡,传统型、消费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3)部分行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

一是部分行业存在过度垄断的现象,国有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目前有不少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邮电、交通运输、广播电视等,仍处于政策性或行业垄断经营的状态,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缺少引领行业发展的支柱企业

和人型企业集团。全省物流企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经营收入亿元以上的仅5户,国内“百强物流企业”至今没有一户入围,具有国际竞争力、实行集约化经营的跨国物流集团更是一户没有。绝大多数信息服务企业年收入不足500万元,从业人员不足100人。

2 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多重发展模式选择的思路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缓慢,现状和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吉林省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资源环境鲜明的特点,这为我省采用多重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

生产业作为新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吉林省制造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制造业产业基础好,发展快。到2006年年底,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已达388家,从业人员12万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5.9亿元。二是涵盖多种行业门类。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目前已经包括30多种主要装备制造产品,其中有交通运输设备、农业机械、煤矿采掘设备、数控机床、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等领域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项目,尤其是铁路运输设备和农业机械设备是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两个核心。三是产品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消化吸收进而自主创新,生产能力和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四是特色更加鲜明,发展趋向集中。随着调整和改造,装备制造业在长春、四平、吉林三市形成了一定的集中度。长春具有轨道设备和电工设备优势,四平具有通用设备优势,吉林具有石化设备和起重设备优势。吉林省先进的制造业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依托区域特色,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吉林省的省会长春市已经具备了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可行性。当前东北地区巨大的服务业供需缺口为本地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需求基础。长春是东北亚和东北地区的地理中心,是长吉图开放带动合作区的内陆端口,又是东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著名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高端人力资源和卓越的人才培养能力,这进一步强化了长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吉林省应借鉴上海建立新型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和品位。加强长春市集聚功能效应,更好地体现微型CBD作用。在空间形态布局上,由长春市作为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在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要各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