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49:29

动静结合篇1

1、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2、动静结合道家境界之一,一方面是指道家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要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前者可视为“外动”,而后者可视为“内动”。

3、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前者可视为“外静”,后者可视为“内静”。另一方面指文学作品中道家意境的体现手法,“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来源:文章屋网)

动静结合篇2

张镜人,主任医师,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暨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等职。曾任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1995年被评为上海首届名中医,1996年荣获中央保健委员会保健奖,为解放后上海中医药发展奠基人之一。200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动静结合

我运动比较少,最多的运动只是每天上午和临睡之前在家里绕室而行,作些散步,但若有接待任务或外出门诊和开会往往因故而中止。因为我的职务所系,所以接待来访比较多。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其实符合现代养生规律,动静结合的黄金分割法:动6∶静4或动4∶静6。

华佗的观点:“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华佗的运动观“不当使极耳”即代表我的运动观。关于我的“动”,虽然我对于道家学说没有什么研究,但我从长寿医家华佗和道家出身的医家孙思邈等人身上及道家养生术中汲取他们的经验所长,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自编了一套徒手体操。

这套体操运动的特点是自上至下,举手投足,熊经鸱顾,运动全身各部关节。

第一节,按摩洗脸:重点在鼻翼两边的迎香、眉梁、双脸颊。

第二节,叩齿吞津。

第三节,运动眼球:远近上下左右多方位都要到位。

第四节,握拳振臂:双手握拳,左右臂轮换扩胸,挥拳抡出时要产生爆发力。

第五节,双臂弧圈圆抡:起势为双手撮指虚握,在脐前相对,然后将双臂悬肘沿着胸线缓缓上提,直达眉心,然后左右分开,展臂再回到起点;重点在于运臂提肩上移都要屏气运劲。这一动作有利于改善松解肩臂关节粘连,即伤科所谓的“五十肩”(意谓50岁上下的人容易患此症),此动作由伤科名家李国衡教授传授。第六节,插手扭腰:要点是双手叉腰双脚合并,腰部摆浪抡圆,连同膝关节,幅度要大。

第七节,弯腰俯仰:要点是双脚并拢,前俯时弯腰,双臂下垂,指尖触地;后仰时双臂上举,上身尽量朝后仰,腰部尽量往前挺。第八节,左右弹踢腿:要点是要有爆发力。

这简单的八节动作,每天7点钟于起床后坚持锻炼,使我受益很大,首先可以保持每天精神旺盛;其次解决了我“五十肩”问题,使我一直没有重犯。

我的运动,仅此而已。特别要强调一点,锻炼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人而异。即使本人的锻炼,也应根据每天不同情况而方便处置,既适宜而作,也适可而止。

食养自疗

饮食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我比较讲究的是清淡为主,不茹大荤,不食海鲜和辛辣厚味,在应酬中盛情难却不得不吃海鲜时,我只是点到为止,表示一点心意而已。不可俨然拒绝,使人感到你不可亲近。我的饮食习惯也大致符合黄金分割法――荤素之比3∶7的养生规律。

1992年和2003年我因为胃部肿瘤和肠粘连梗塞险些要了我的命。因为胃部肿瘤,我在华东医院住院动手术,胃被切除五分之四。肠黏连梗塞,没有动手术,用化疗、营养剂吊点滴进补,但是口服难进。呕吐则兜底翻,连胆汁苦水都全部吐出来,极难受,大便不解,也剧烈疼痛,真有在劫难逃之感。后来自度处方,先进服大剂绿豆甘草汤清热解毒,用大碗盛药,大剂进服,以解除化疗引起的反应;后按照增水行舟法,用《温病条辨》“增液汤”,才得以缓解肠黏连引起的肠梗塞,最后才保住了性命。这也属于我自我调养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方面。

肿瘤手术后,正气极虚,中医所谓虚则补之。主要滋养品是两样:一是冬虫夏草,开始时每天1次,每次3~4枚,炖服,先饮汁,后将全草咀嚼,连渣咽下。现在保养期间,每周3次。二是野山参,每天若干,研粉吞服,保养期间采取维持量。肿瘤手术后带病延年至今已经十多年。

酬酢自勉

1963年中医界经历了一件大事,就是我们授命编写《辞海》中医部分,当时我代表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程门雪主持此事,中医界许多学问家都参与此事,如同参与盛会。行将结束,我们作诗酬答,程门雪给我的赠诗是七律:“旧家乔木记前尘,两辈交期意倍亲。青眼无花偏识我,白头有愿竟辜春。商量典籍心逾发,检点风怀梦亦真。犹有剑风残客在(指裘沛然教授),瘦吟同借一枝新。”

动静结合篇3

传统健身法锻炼中的“动静结合”,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反映了传统健身法锻炼的内在特征,静功锻炼时虽然体态外形上处于静态,但人体内部各系统、脏腑无时无刻不在意念的主导下进行着积极的调整,常可见到锻炼时唾液分泌增加、肠蠕动增强(腹部听诊肠鸣音增强)、脑电活动有序化(显示不同于睡眠和催眠状态),提示“静中有动”。反之,动功锻炼时虽然体态外形处于动态,但它是在意念主导下身心放松状态中进行的,不追求短期内人体的剧烈运动,而是强调“精神内敛,导气令和,用意轻运,引体令柔”,实质上是“动中有静”。动功和静功是相对而言的。

配伍习练,增进功效

传统健身法锻炼时可以将动功和静功有机结合起来,并按一定程序配伍编组进行习练,二者相辅相成,不仅可增进功效,而且便于辨证施功和操作安排。

比如,习练静功时要求心神宁静,如果一上功就强行意念集中意守某穴(如丹田),往往难以顺利入静,甚至心烦意乱。可以先练几节健身导引,将注意力放在形体动作上,经过逐步引导慢慢平静下来(动态意守),待心平气和后再意守某穴位,这样就能较顺利地进入心神宁静状态。

又如,习练动功时若只关注形体动作的操作和规格,难以达到圆活协调、运行自如。建议锻炼动功时,习练之初要做好预备功,打好心静体松基础,习练之中要注意呼吸的调整和意念的运用,用意轻运力求“内静”,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动静结合”适应于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实际需求。可以根据体质和健康状况配伍和掌握:体质尚佳者,能动者一定要动,体力差时少动些,体力好时多动些,以不太疲劳为度。病情较重而未稳定者,以习练静功为主,适当辅以保健按摩和健身导引。待病情好转后,可以适当多练些动功。静功前先练几节导引动功,加速上功速度,易于放松入静。动功后再做几节保健按摩和健身导引,有助于练功者精神振奋、精力旺盛。这一从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的“动静结合”锻炼过程,可以使人体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静极生动,勿求勿助

静功锻炼时,偶尔有人会出现一些“外动”现象,对此业界曾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偏差,应当坚决防止;有人则认为外动是效应(自发动功),竭力推荐,甚至讲非“外动”不能治病。以上两种看法都值得推敲,锻炼过程中出现一些“动”“触”现象,本是平常事何必自扰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出现“动”“触”现象,而是应当分析一下“外动”是在什么条件和基础上发生的。比如,一辆汽车要安全行驶(动)条件有三:一是道路平坦通畅(身心放松,气血运行流畅);二是加足了汽油(丹田之气较为充实);三是驾驶技术过关(意念调控运用较佳)。如果习练者遵循锻炼要领,打好松静基础,丹田之气较为充实,意念调控较为自如,锻炼中不出现“动”“触”现象亦可有较佳功效,出现“外动”亦无大碍,功效亦不错。建议对锻炼中出现的“外动”现象应当采取“四不”态度,即“不追求,不助长,不害怕,不炒作”,一心一意地按照锻炼要领把握好火候,循序渐进地坚持锻炼,一定能取得好效果。

练养相兼交替进行

健身锻炼中既要认真地“练”,又要适度地“养”。我向大家推荐“交替跑”,这是一项十分适合中老年慢性病患者锻炼的健身项目。大家都知道跑步具有增强体质、改善体能、增进心肺功能等功效,但要求达到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方见成效。若跑步时间过短难以起到健身效应,若跑完达标全程,某些年老体弱者就会感到负荷过大难以承受,勉强坚持又恐安全难保。采取“慢跑—步行—慢跑—步行……”交替跑方式,每次30~40分钟,通过慢跑激发和增强人体内在潜能,引出众多有益健康的生理效应,通过步行既充分享用了慢跑产生的后效应,又较好地减轻运动负荷量,因此既安全又有效,是少花钱多办事的好方案。

动静结合篇4

关键词:动静结合课堂教学标新立异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才达到了这一首要目标。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即思考,是一个人在面对、认识、解决问题时所发生的非心理活动。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完整的思维过程应当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二、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存在的问题

课改以来,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许多公开课教学的课堂上,课堂气氛浓烈,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许多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表面看,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空前活跃。但是,透过这热闹的背后,我们很快就发现,这样的课堂,华而不实,表里不一,学生的学习目标难以达成、纪律难以控制等状况,让我们不得不引起警觉。同样,也有这样的课堂,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一问一答的打乒乓球的课堂模式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沉闷。

那么,“动”起来和“沉闷”的课堂为什么都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究其原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没有经历数学思考这一重要过程。教师越是包办讲解,学生的思维就越得不到锻炼。理想的课堂应是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应该是教师积极关注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维,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相互启迪、碰撞、补充,师生共同徜徉在思维激荡的海洋里的课堂。

三、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普遍现象,因此数学课堂迫切需要动静结合,既要创设精彩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设计一些合理、有趣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质疑,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反思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创造机会,把有形的教学渗透到无形的思维中,让学生有有充足的时间、空间来“思考”。

1.情境导入的精彩创设,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良好的开端无疑是给学生思维灵感配上成功的钥匙。学生的情绪在课开始的五分钟是个关键,刚上课时,可能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打闹之中,思绪相对波动,不可能马上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创设出精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情境引入时及时调整过来,烘托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在“小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自从数字0在1的帮助下战胜数字9后,整天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一会儿站到3的后面(30),一会儿又结集伙伴摆到67的后面(出示6700),瞧!我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治治这个狂妄自大的家伙,他调皮地往3和67的后面一站(出示3.0和67.00),数字0顿时傻眼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顿时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全神贯注。随着短暂的沉默,片刻,课堂活起来了,真是“一层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整堂课由此顺利展开。

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并提出能触发人思维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给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轻松自然的导入新课,同时正确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让学生的思维立即“动”了起来,展开思维的翅膀。

2.有趣活动的合理设计,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课标》强调:教师要协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地问题。而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扩展和延伸知识,还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分数卡,一起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各组的小组长请高举手中的分数卡,在原位不动,其他同学可以离开位置按不同的标准找朋友。这样的设计动中有静、静中有思。学生拿着手中的分数必须先观察,接着思考:哪个组长手中的分数与自己的分数能成为好朋友,理由是什么?还有别的选择吗?(依据不同。)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按照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和自己手中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做朋友,有的按照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标准找朋友,有的则是找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做朋友。当出现其中一个同学手上的分数找不到朋友时,怎么办呢?这位同学找不到朋友,我们都想当她的朋友,怎样才能当这位同学的朋友,让学生说出与这个相等的分数。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清晰,思维始终保持异常的活跃,课堂气氛高潮迭起,通过课后调查,学生仍记忆犹深,教与学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适时鼓励求新求异,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学生好奇、好胜、好动,他们爱问,喜欢探索,喜欢独创。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同时,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更新观念,把课堂主角地位让给学生,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赏识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一旦学生的思维涌动,就会有一个个层出不穷的精彩在瞬间迸发。

实践证明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课堂;是师生思维共舞的课堂。教师要及时把握好“动”与“静”的结合,合理、适时、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思考以及自我内心的独立反思,给学生提供学习成长所需的思维营养,学会对数学问题做出冷静的思考与判断,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盖伊・莱弗朗索瓦兹著.佐斌等译.教学的艺术.华夏出版社,2004.

[2]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动静结合篇5

趋势科技的2012年第一季度安全威胁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趋势科技共侦测到153亿封垃圾邮件、15亿个URL下载、33.8万个恶意软件。恶意网络攻击活动正变得日益频繁。

黑客反侦测能力正在提升

企业的it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数据中心虚拟化和终端多样化应用越来越多。趋势科技预测,2012年针对企业的apt攻击导致的企业数据泄露事件将大幅增加。黑客入侵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尤盘等移动设备为攻击对象,继而入侵企业信息系统的攻击方式越来越多;基于社交工程学的恶意邮件是许多apt攻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用防火墙、服务器等系统漏洞获取访问企业网络的有效凭证信息是使用apt攻击的重要手段。

“黑客攻击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大企业,更多的中小企业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并且成为黑客攻击链路中的一环。”趋势科技中国区资深产品经理林义轩表示,“apt攻击不再只针对某一个特定对象进行针对性攻击,而是正在向行业性的方向转换,并且会从一个行业扩张到另一个行业。金融、证券、基金等业务领域都出现了这种威胁。”

apt攻击的显著特点是潜伏性和持续性。“黑客已经不急于在短期内获利,而是通常会蛰伏一年以上甚至更久时间,将被控主机当成跳板,持续搜索企业信息,直到能彻底掌控目标的人、事、物。”林义轩称,在此期间黑客会不断尝试各种攻击手段,并且对抗安全软件的检测。

以往,恶意代码中如果包含已知病毒和威胁,很快就会被侦测出来。但是,黑客的反侦测能力正在不断增强。趋势科技的安全报告显示,apt攻击使用的一些高级工具,被侦测出来的概率通常低于20%。据林义轩介绍,为了更好地隐蔽在企业网络中,黑客会在设计网络威胁时携带目前业界最新的防病毒软件的病毒代码,并且提升病毒更新频率以防止被侦测到。

此外,黑客还会发起日志风暴以躲避安全设备的分析。在数以百万计的海量日志下,如果只有三四笔可疑通信日志,用户通常很难辨识出威胁内容。

apt攻击手段不断更新,传统的安全防护策略已经难以保护企业的服务器和网络安全。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黑客的攻击行为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渗透企业网络、横向移动、侵入数据库和窃取数据。企业在部署安全防护策略时,也应该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基于这个思路,趋势科技推出了tDa10000解决方案。通过对全球apt攻击事件进行全面调查,访问重点客户,参与全球1000强组织和政府机构组成的特殊产品咨询委员会,趋势科技掌握了丰富的apt攻击资料,在此基础上推出的tDa10000可以有效抗击apt攻击。

“针对黑客攻击的不同阶段,tDa10000提供了各项对应的侦测分析能力,以协助管理者更快、更及时地发现威胁。”趋势科技中国区产品经理蒋世琪向记者介绍,tDa10000的侦测和分析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部分:

静态分析与其他大部分传统安全软件一样,也具有病毒代码匹配、漏洞攻击代码检查及行为分析和URL判定等功能。

除此之外,tDa10000还具有动态的沙盒模拟分析功能。“沙盒具备很多探针,基于趋势科技20多年来积累的病毒研究经验,这些探针会通过模拟不同行为,判断可疑文档是否存在安全威胁。”在蒋世琪眼里,这种类似于培养皿的检测方式,可以让那些恶意文档无所遁形。

动静结合篇6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骨折整复固定后,出现患肢远端肿胀、疼痛、麻木等经久不消,关节强硬,功能难以恢复,有的则断端迟缓连接,甚至不连接等问题,例如比较多见的桡骨远端骨折、胫腓骨远端骨折,即使位置很好,骨折线已模糊,而手指、腕、踝关节仍然肿胀、屈伸受限;肱骨干、股骨干骨折引起肩、膝关节强直或骨折迟缓连接等,之所以会发生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在骨折整复后的外固定过程中,在绑扎的松紧程度、固定时间的长短以及外固定的选材上,往往强调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未能把在治疗骨折过程中的动与静这一对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有失偏颇,发生太过或不及,由此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留有后遗症或终身残疾。临床上,我们不重视动静结合导致功能障碍或功能丧失的教训还是有不少的。

固定(静)是限制骨折端的动,有利于骨折生长,但过及的限制,增加循环障碍,推迟骨折愈合,造成关节强硬;练功(动),是在不影响骨折端修复条件下的动,过及的动,导致骨折端同时活动,造成生长畸形或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笔者总结18年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经验,对动与静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1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1.1动得太过

(1)绑扎手法不熟练,绑扎过松,或长期不调整绷带或石膏,而致固定过松;未将肿胀消退估计在内;未告知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注意事项,从而导致骨折端活动。(2)固定范围过小,夹板太短;对不稳定骨折未将1~2个关节包括在内。(3)复诊时调整夹板,无保证断端稳定性措施,动作粗暴。(4)不恰当地反复用过大的力量在骨折处探查连接牢度或做局部重度按摩。(5)未到愈合时间,去除外固定,过早做负重活动。

1.2静的太过

(1)夹板或石膏绑扎过紧或伤后立即就诊,肿胀尚未形成,绑扎的紧度未留有余地。(2)忽视必要的活动,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未曾帮助做适当的移动。(3)不适宜的压垫:压垫太厚、压力太大、压时太长。(4)未指导病人做患肢肌肉收缩活动和鼓励患肢在范围以外关节作经常合理的活动。(5)不重视固定后对患肢血供和感觉的观察。

2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34岁,农民,2000年2月3日就诊。自诉车祸致右大腿外伤3h.X线片示“右股骨干中段短斜形骨折,重叠短缩移位”。予骨牵引8周,位线好,有少量骨痂,长腿石膏外固定出院。回家2周,自行拆除石膏,下田负重农忙。2个月后发现右大腿中段外侧扪及骨突。X线报告:“右大腿中段股骨干畸形愈合,向外侧成角。后经手术骨折内固定治愈。动的太过所致。

例2,患者,男,23岁,农民。1998年9月3日就诊。自诉右小腿砸伤3天(右胫腓骨骨折,移位明显),伤后立即在当地一个体诊所予6块木片及多层宽布带缠绕,开始疼痛、后剧痛,来院就诊时已无痛感。刻下拆除外固定,见小腿皮肤肌肉坏死,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触之无痛觉,感觉消失,足部苍白冰凉,尿为棕褐色。诊断: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晚期,急性肾衰。立即截肢,对症抢救,挽回生命。静观的太过所致。

3体会

在治疗骨折过程中,从固定开始到功能恢复,动静结合一定要贯彻始终,方能达到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同步实现。

夹板选择长短宽窄要适度,对不稳定性骨折应包括1~2个关节。夹板位置要安放恰当,松紧适中,受伤后立即就诊者绑扎稍松,已见高度肿胀且已多日可稍紧。

调整绑扎的绷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对断端的偏移,成角的变化,肌肉肿胀、消退、萎缩等情况要有预见性;在绑扎的松紧,夹板、压垫的安放要做到心中有数,决不能草率从事。

骨折复位固定后,要认真耐心指导患者如何练功并交待何种情况下复诊和复诊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以下两种类型的病人,一是过细型,小心谨慎,追求绝对牢靠,超时固定,长期静止不敢活动,导致关节强直,功能障碍;二是粗鲁型,胆大妄为,轻视固定的重要性,擅自运动,甚至早期自行解除外固定并负重活动,从而导致迟缓愈合或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动静结合篇7

从物理学角度讲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从哲学角度看动是静的延续,静是动的准备。把这一动一静用到课堂上来,其中大有学问。现就在课堂上如何做到动与静,如何正确处理动静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动

要做到动,可以采用提问启发法。因为提问启发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是要注意提问不能单看数量,而是要看质量,看提问能否收到“启发”的效果。好的提问,应该是有的放矢的“启”,学生的回答则应是由“启”而引出的“发”。所以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起到启迪学生思维、点拨学生思维火花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动起来,从而“发”出有质量的见解,使师生间的一问一答融为一体,收到为“发”而“启”,因“启”而“发”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把要提问的问题以及提问的目的、时机设计好,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设计好的路线展翅飞翔。如果教师盲目地提问,或为提问而提问,而学生“启”而不“发”,或答非所问,甚至出现相声中的“抖包袱”,引得哄堂大笑,那就很难收到“启发”的效果。这种形式上的活跃,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要做到动,还可以运用“茶馆式”教学法。结合体校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按照“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步骤,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当“演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老师适当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活动。让他们不仅去听,还要去说去做,以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文化知识,还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二、静

课堂上要获得静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默读、默想、默写、默练等方式达到一种“形静而神不静”的境界。表面看上去教室异常安静,学生默默无闻,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却在老师讲述的“特殊王国里驰骋”,从而达到形态上的痴而不呆,精神上的静而不止的效果。这样,才能做到为动做准备的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专心致志和呆若木鸡同样可以收到“秩序井然”的效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津津乐道,而学生貌似集中的大脑机器根本没有开动,更说不上思维的展翅飞翔。这种“秩序井然”可以说是一堂课的失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静尺度和时间,中间要穿插教师的疏通和引导,才能真正做到课堂上的静。才能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

三、动与静

实际上,课堂上的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动静是相连的。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动与静的时间比例,处理好动静关系也是很有学问的。

动静结合篇8

【关键词】“动与静”;初中数学;课堂

“动与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一部分教师的认可,那么什么是“动”,什么是“静”呢?学生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拼一拼)、回答问题或提问、分组探究、讨论,呈现动的态势,称之为动;而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如“想一想、试一试”)等,呈现静的态势,称之为静。

一、能力与知识

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知识是一个平台,培养学生能力是通过知识这个平台来进行的。学生通过操作、探究、讨论等多种活动,掌握了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新课改强调重视过程,其实质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到相当的高度,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速度更快,理解更深。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许多老师认为概念是人为约定的,一般采用讲解法(静态),让学生理解后掌握就行了。

事实上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必须设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概念,用动态的教法更佳。我在教学函数这一数学基本概念时,在问题情境下,让学生分组举出一组对应值的例子。从学生举出很多例子中选出:“苹果售价每千克10元,买x千克苹果的金额为y元,那么x与y的关系式为y=10x”。讨论:10、x、y这三个量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到统一的认识水到渠成,从而引出函数的定义,这一概念的形成可以用动态的教学达到。

二、课堂的动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包含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也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组之间学生群体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达到和谐,小组的组建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使学生在自己的组内感到愉快。课堂的动也指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仍处于好动、兴奋时间短,联想丰富这个阶段。让他们动起来,用多种分析器进行学习,效果更好。有些教师认为动态的课堂难于驾驭,其实不然,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适时点拨引导,注意有放开有收拢,象私塾那种秩序井然的课堂并非好事。在概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预先准备一枚骰子,堂上分两人一组,一人掷另一人记录,掷一百次,其中得到偶数点的次数是多少?当时全班学生很活跃,场面甚至有些乱,各组得到的概率有接近二分之一的,也有与二分之一差较远的。把全班的合起来一算,约为二分之一。学生终于会心地笑了:当试验次数越多时,试验概率就越接近理论概率。师生互动有时也需要进行师生换位: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老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完成的事。

比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板演内容等。这些互动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持之以恒就会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追求动与静的完美结合

前面介绍了课堂的“动”,课堂的静相对于动而提出,高质量、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课改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一味地追求课堂的动,可能会形成浮躁的学风。由于数学具有严谨性的特点,需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留一定时间给学生归纳、整理、巩固已学知识。一些几何证明题的数学,可以先要学生审题,思考条件与结论有何内在联系——静态;教师设置一些过渡问题让学生讨论、寻找证题思路,并陈述证题思路——动态;学生书写证明过程——表态。我在教学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其中用数量表示两圆相交是这个课时的难点。已知o1、o2半径分别为r1、r2,且r2>r1,o1o2=d,结合图形,讨论:怎样用d、r1、r2,的关系形式来表o1与o2相交呢。多数学生很快就得到d>r1+r2。那么d比哪个量大?当时,学生讨论热烈,发展到争论:有的认为d>0,有的认为d>r2-r1。我要争论双方派代表说明理由,当坚持d>0方说明理由后,认为d>r2-r1方一学生问:d>0时包括了两圆内含这一情形。学生们结合图形,终于一致认为d>r2-r1。紧接着问为什么?学生又陷入沉思。约一分钟后,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他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说明了r2-r1<d<r2+r1等价于两圆相交。

每当我们听了一节优质课,总得到一种美的感受。这些优秀教师把课堂的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出课堂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课堂的动与静反映了课堂的框架结构,反映了课堂的时间调配,更重要是反映师生双边活动的协调性。处理好课堂的动与静的关系,那么课堂的教学组织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张伟迪.《如果打造高校课堂》

动静结合篇9

[关键词]骨伤;动静结合运动;康复效果;康复方法;肌力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12-0085-03

Clinicalstudyofrecombinanthumanbrainnatriureticpeptidei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LiUChenguang

DepartmentofmedicalRehabilitation,Shandongtaekwondoaccosiation,Ji'nan2501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rehabilitationexerciseintheprocessofcombiningstaticanddynamicfracture.methodsFrommay2014toJune2015,atotalof85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werecollected,accordingtotheindividualwishesofpatients,thepatientswere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43cases)andthecontrolgroup(42cases).Controlgroupwasfixedwithplaster.theobservationgroupwasusedsmallsplintfixation,andcombinedwithearlyactivities,namelytheso-calledmovementofthecombinedmovement.theclinicalefficacy,complications,hospitaldischargetimeandhospitalizationcostsofthetwogroupswereallobserved.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observationgroupwas93.02%,which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80.95%),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ignificant(p

[Keywords]orthopedics;movementofstaticanddynamiccombination;Rehabilitationeffect;Rehabicitationmethods;musclestrength

在骨伤患者的治疗及后期康复过程中,前期的复位及固定、后期的功能锻炼是必须的。三者必须主动配合才可以。但临床上很多患者存在一些顾虑,担心后期的功能锻炼会影响骨折部位的固定,或者担心移位等,不主动配合功能锻炼,从而导致骨折的愈合速度慢、肌肉萎缩,出现关节僵硬、关节粘连、骨质疏松等并发症[1]。我国古代骨伤医学家一直以来重视根据“动静结合”治疗骨科疾病,中医养生学认为“动者生阳,静者养阴”,利用阴阳平衡的理念调节机体生理的平衡,在现代医学上可以认为是促进人体的内环境的稳定。“动静结合”是中国接骨学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临床[2,3]。本研究探讨骨伤过程中动静结合运动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接受骨伤康复治疗的患者85例,其中男43例,女42例;年龄27~75岁,平均(41.2±5.6)岁,病程1~3个月。按照患者个人意愿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自愿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石膏固定。观察组:采用小夹板固定,并结合早期活动,即所谓的动静结合运动,选择适合的小夹板,对于不稳定性的骨折来说,固定时可以采用1~2个关节的夹板;绑扎时注意松紧适度,对受伤后立即就诊的,绑扎应该稍微松一些;注意及时调整夹板绑扎的部位及固定时间放置得当及适宜。不能太紧或太松,对绷带的松紧度要注意随时调整;一旦发现患者的肿胀消退,应立即进行调整;另外在患者运动锻炼过程中,要随时告诉患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运动时注意幅度不宜过大。应指导并鼓励患者做适当运动,如患肢肌肉等长收缩。

1.3疗效标准

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等消失,X片中的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模糊,局部没有异常活动为显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等表现大部分缓解,X片中的骨折处有骨痂,局部有细微的异常活动为有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等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局部仍有异常活动为无效[4]。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1.5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院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存在阴阳两面。阴阳又依存互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物质属静、属阴,功能属动、属阳,物质作为功能活动的基础及结果,而功能则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两者互根互用,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5-7]。“动静结合”也是中医骨伤康复科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在中医骨伤康复治疗中,不仅注重系统功能障碍的康复,还强调心理功能障碍的康复。形体宜动,正确、有效的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能促进机体气血流畅,生理功能趋于正常;心神宜静,静以养心,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况能够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也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二者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不可偏废。

动是指伤后患者对伤肢进行功能锻炼,静是指相对伤肢的固定。动静结合具体是指临床上必须处理好患者的患肢的固定与后期功能锻炼的关系。动静结合原则体现了中医骨伤科关于固定、练功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8,9]。小夹板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动静结合”,对骨折端进行局部固定,然后根据小夹板灵活的特点,进行早期活动,临床结果说明愈合率明显高于坚强内固定[11-13]。“动静平衡”的原则首要条件是确保骨折内固定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以最少活动量、最小的力度,达到肢体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中医康复的治疗原则是对患者全面地进行整体康复及对病证系统地进行分期康复,从而体现出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形神一体观为目的的综合康复疗法。形神一体观强调康复对象不仅是病证,更重要的是整个人。并且,中医学认为形是动静变化的物质基础,神是物质变化的主宰,人体的“形”与“神”在生理状态下是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这正吻合了“动静结合”理念中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特点。所以在中医康复治疗时必须强调动静结合及形神一体观,才能促进人体恢复健康。

临床骨伤过程中常见并发症有: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关节活动障碍。①血管神经损伤,尤其要注意有无动脉的损伤,必要时行急症手术治疗。②神经损伤:骨折端不同的移位会损伤相临近的神经,应予以注意。骨折有后内侧移位的易并发骨间前神经(ain)损伤,后外侧移位的易并发桡神经损伤,屈曲型骨折易并发尺神经损伤。③关节活动受限。若复位后骨折端出现不稳定,可事先用可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因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对此在骨折复位时可不必为精确解剖复位反复或多次进行手法复位,以免加重骨折端血运破坏以及软组织损伤,只要对线对位保持良好就可。在对接骨板进行固定时,可借助于拉力钉再一次对骨折实施复位,当复位以后应于C型臂透视下进行观察,且再次实施固定。固定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骨折后的处理目的,一是保证及促进良好的愈合,二是保证或恢复正常生理功能,而恢复患肢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骨科治疗的最终目的。为了保证骨折良好迅速的愈合,必须作良好的复位及持续而可靠的固定,包括内固定及外固定。这样就产生了固定与运动之间的矛盾,而如何平衡骨折的良好愈合与肢体正常生理功能恢复之间的矛盾,就成为现代骨科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也就显得尤为突出[14,15]。但应该注意动的过程中,小夹板固定的扎带的松紧度要随时调整,一切以患者舒适为宜[16,17]。

根据中医骨伤科骨折病三期辨证原则:在骨折早期“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在骨折中期“动静平衡”,在骨折后期“以动为主,亦静亦动”。从整体观念出发,动静结合既包括骨折局部和两端关节,还包括机体全身在内。随着对微动促进骨折愈合的认识,动静结合也表现在固定后骨折断端的微动,而局部微动又受肢体功能锻炼的影响。但微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与生物学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动静结合”不单是中医骨折治疗的重要指导原则,在现代医学的骨折治疗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动静结合”原则对缩短骨折疗程、减少并发症、促进受损组织修复,有协同治疗作用。动与静是对立统一,在骨折治疗过程中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才能同步实现软组织的修复与肢体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动静结合运动用于康复骨伤过程中,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可心,尚天裕,董福慧.动静结合骨折治疗原则生物力学基础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8,6(1):9.

[2]唐树杰,房经武,王志彬.论中国接骨学“动静结合”理念的先进性[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1):43-45.

[3]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4]张翠文,李至红.骨折治疗中动静结合的治疗方法分析[J].医学信息,2010,(10):2784-2786.

[5]孙科儿,王海燕.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动静平衡康复训练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81-83.

[6]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三)[J].中医正骨,2012,24(11):65-69.

[7]侯刚,师建平.浅谈骨折治疗中的动静结合[J].内蒙古中医药,2012,(21):129-131.

[8]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三)[J].中医正骨,2012,24(11):65-69

[9]pauluswJ,tschopeC.anovelparadigmforheartfailurewithpreservedejectionfraction:Comorbiditiesdrivemyocardialdysfunctionandremodelingthroughcoronarymicrovascularendothelialin-flammation[J].JamCollCardiol,2013,62(4):263-271.

[10]苏君,陈宗雄.骨伤康复与中医理论的运用研究[J].中国康复,2011,26(2):135-136.

[11]季向东,舒彬,宋达.动静结合康复疗法在早中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9-91.

[12]孙玉明.周福贻教授论中医骨伤科“动静结合”治疗原则[J].中医药信息,2011,28(4):20-21.

[13]张向东,曹向阳,王鹏,等.中医骨伤科的“动静结合”思想[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5):37-39.

[14]周君权.探讨骨伤过程中动静结合运动的康复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2):74,78.

[15]胡业华,王平.动静结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424-1425.

[16]池达智,黄东平,罗晶,等.中医动静结合辨治老年下肢创伤骨折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4,46(3):101-103.

动静结合篇10

舞蹈基本功成为健身手段腿伤基本痊愈后,彭清一深知要想干成一番事业,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生命在于运动。于是,他决定驾轻就熟,以舞蹈基本功为养生保健的基础,进行身体锻炼。从此,他每天坚持晨练,先做一些深呼吸、甩手、扩胸、慢跑等热身运动,然后,再像以往那样,一丝不苟的按照舞蹈“范儿”进行活动。有时练得兴起,他还会高兴的做几个有难度的舞蹈动作,风姿一点不减当年。这样的锻炼,彭清一在规定时间和动作上从不“偷工减料”。即便到外地演讲,也不例外。如今,在演讲中,他经常说、唱、舞、演多管齐下,用舞蹈家丰富的肢体语言为演讲服务。对此,一些专家评价说,彭清一的演讲可谓立体交叉、热情奔放、别具一格,充满鲜明的艺术特色。

书法相伴数十年艺术是相通的。自古以来。很多艺术家在琴、棋、书、画上都颇有造诣。彭清一也不例外,几十年来,书法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认为练书法也是一种养生保健的好方法。为此,他还总结出三大好处:

一、书写过程中,由于运笔,臂、腰、腿的扭转、开合需要配合紧密,身体从手到脚都要有分寸、有控制地移动,呼吸也要平静舒缓。这不但可以活动手脚,锻炼筋骨,还能疏通经脉,锻炼心肺功能。

二、书法能练就神安、气静、神凝等基本功,能让人静心、提气、放弃私心杂念,拥有自然洒脱的心态。

三、书法能让人重温一些诗词歌赋、名句格言。这个过程中,能让人在优美的文字里纵横驰骋,与古人和名家神交,使脑细胞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长此以往,能够保持头脑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