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7:47:00

我们的孩子篇1

   我们的相识

   2009年9月1日,我昂首挺胸走进了三年级七班的教室。迎接我的是已经坐得整整齐齐的孩子们,个个小腰板挺得特直。我面带微笑的走上讲台开始了我的开场白:“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希望我能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孩子们回报我的不是掌声而是大声的回答“行”。接着孩子们一个个做自我介绍。我认识了戴眼镜的王子桥,小大人似的江佳聪、齐澄莹……课下,一个孩子贴近我的耳旁轻声说:“老师,我喜欢你!”第一次相识,孩子的话语给了我自信,纯真可爱的笑脸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我们的相知

   随着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和孩子们的相知也逐渐加深了。孩子们知道语文老师课下谈笑风生,上课可别惹她;晚上留的作业,第二天肯定收,不交可不得了。我也知道,王子桥很幼稚,注意力不能集中,干什么事没长性,但头脑聪明,得哄着他学。家长很配合教学工作必要时得单独辅导才行。江佳聪极为聪明,课外知识丰富,谈起《三国演义》、高科技条条是道。有主见,做事有办法,能创新。他创作的“识字口诀”帮了好些人。可是凭着自己聪明,有些懒得动手。得给他留有难度、有创意的作业才能吸引他。还有李鸿博、张雨彤、耿竹宁、孙齐飞、王天伟……和孩子相处,有时被他们气得半死,有时被他们逗得开怀。时间长了,觉得他们在不同的方面都是天才。

   我们的相恋

我们的孩子篇2

我问一位准备把孩子送出国的朋友:为什么砸锅卖铁妻儿离散,也要走这条路?朋友是校长,他想得很“明白”:我作为职业入的最大责任就是留住我们的学生,但作为父亲的最大责任就是送走我的孩子。

他说:中国教育正被一种不可控的系统性惰性挟持,而且越惰性越难改,越难改越惰性。当这个社会逐渐丧失赖以健康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我们的教育同样在逐渐丧失通往幸福的教育基础和教育价值;更悲哀的是,本应该作为舞台主角的学生、教师和校长,不幸沦为了看客,深感自己无力改变既定的剧情……

看着这位中年爸爸仿佛青春期渴望离家出走的孩子一样悲壮,我建议他,可以想得乐观一些,为了自己的儿子,或者儿子的儿子,不妨立即动手在学校里做一些浪漫的事。

我的乐观来源于历史:记得拿破仑时期,德意志民族在整个欧洲就等于懒惰的代名词,阶层固化令系数人毫无创新改变的动力。然而五十年后,全欧洲都懒惰下来,德国人却成为最勤奋的民族,他们仿佛一夜之间缔造了最强大的工业能力,而且直到今天依然傲视全球。

一个公认没有希望的民族爆发出如此强大的能量,我们不得不归结为“历史老人的幽默与智慧”:教育的落后带出了全民大办教育的进取心,社会形态的封闭推动了大变革的加速,德国人反而迎来了历史上最深刻的转型,大多数人为此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向上的通道霍然张开,每一个人都可以凭借有良心的奋斗改变生活……

人性有两面,所以社会如钟摆。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同样在于层层的固化:“好学生”与“坏学生”在小升初的时候固化了;

“优秀老师”与“普通老师”在单一的评价体系里固化了;“卓越学校”与“薄弱学校”在东西有别、城乡二元的结构里被固化了……大变革的前夜,黑暗却仿佛看不到尽头。

但假如您留心,依然可以看见那枚历史的钟摆正在加速摆过临界点,一些“前因”正帮助我们预见那必然来临的“后果”——

一、全社会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观念重塑,比如,几乎每一个校长、教师以及家长都越来越赞同:没有考试的教育是不行的,仅有考试的教育是不够的;

二、当教、学、官、民在新的观念下笨拙起步,却一时抓不住新的结果,不得不回头更紧地抓住旧的体系时,我们知道种子其实早已埋在地里,等待的不过是倒春寒后又一场蓬勃的春雨;

我们的孩子篇3

有时候,我们总是以为习惯坐在一段时间里,静静地看另一段时光,可是,一次短暂的偶遇就这样散场了。可能永远再也见不到你们————-我的孩子们

曾记得,钱一号同学有点傻,有点可爱总喜欢照镜子,梳头发,每次都大大咧咧地笑。下午第一节课总是迟到,快下课时,匆匆忙忙来了,然后会说一句“公交车开得太慢了”。我们都不经意的嘴角一扬。

曾记得,钱二号同学总是心不在焉,一会儿就玩手机,无奈,收起了手机,嘴里蹦出一句话“我的去,老师,再等一会儿”很喜欢你送的阿狸,挺可爱的,可能你伙食费要紧张了吧!

曾记得,钱三号同学最搞笑,上课总是玩手机,打游戏。左一句“超哥"右一句“超哥”,今天早上会问明天中午吃什么?和我天天在一起勾肩搭背,终于惹来了高老师的非议。临走的那天,他一张大嘴巴总是说“走哪,车爆胎,走哪,路塌陷。”害得我行李箱换掉了。那么大热的天,提着行李箱当时那叫一个累。

曾记得,余一号同学,沉静如水,性格乖巧,不怎么爱说话,学校挺认真。

曾记得,有一个鼻涕妹——孙焉同学,活泼可爱。和她在一起的课堂没有一丝发闷,每天像魔术师一样,给我两个棒棒糖——水蜜桃味。她的手机很可爱,送给我的猫猫吹风机很可爱。老师多么不希望你因老师的离开而悲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曾记得有一个叫孙静怡同学,多么好听的名字。人见其名,人挺漂亮。长得挺清纯,可爱。学习很认真。令老师,最感动的是,在老师走的时候,给老师打了那么多电话,老师心里好温暖。

轻触散落的阳光,斑驳了一地的倒影,彼年的你们依旧剜刻在我生命轮回里,我以为,只要我努力地笑,就会忘记悲伤的离开,可是,后来,终究还是在那一瞬间,泪流满面。

花开花落,依旧温暖的记忆,当初的你们在我的脑海里,终究曲终人散的结局,我们无法阻挡。

我们的孩子篇4

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是每天的三顿饭,还是花花绿绿的金钱?是父母包办的照顾,还是按父母的目标去努力?这些都不是!

给孩子争辩的机会

管教孩子经常会遇到孩子因不服而争辩顶嘴的情况。

心理学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争辩的孩子,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事实表明:争辩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可以达成共识、解决问题。但这只有在家庭民主的气氛浓、关系和谐时才能出现。一个家庭如果父母角色意识太强,清规戒律太多,你想与孩子争辩恐怕都办不到。

因此,孩子与父母争辩,不要怕丢了父母的面子,不要担心孩子不听话,不尊重你,与你为难。孩子也是讲道理的,你与孩子争辩,孩子觉得你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信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更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启发你。这有什么不好呢?

对孩子来说,与父母争辩是一种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宣泄。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说:“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辩表明孩子在走自己的路,‘认真思考问题,次数多了,他们会明白父母也并不是样样都正确。

父母与孩子争辩,孩子能弄清是非曲直,学到一些知识,学会估量自己,了解自己,养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平等公正的好品质,形成好的人格。

俗话说:“强盗也有三分理。”不论做了多么荒唐的事情,都应该有其原因。允许孩子争辩,问清原因并予以理解是能让孩子接受批评的先决条件。

父母与孩子争辩,能活跃家庭气氛,在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中,表现出一种亲情,拌嘴、争辩是重视对方的一种方式。它能促使孩子体验父母情感的变化,正确对待父母和自己,正确对待所辩的问题,化解矛盾,获得共识。如果一个孩子从不与人争辩,总是与世无争,那么,他的勇气、进取心、正义感等就值得怀疑了。

然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却更多的是“听话”教育,“听话”是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口头禅。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下人们的一种共识。

一位承受很大工作压力的白领女性在谈到父母对她进行听话教育的历程时说:“小时候,姥姥看护我,妈妈上班前总是反复叮嘱,听姥姥的话。妈妈下班回来之后也常常问我,今天听姥姥的话没有。3岁上了幼儿园,妈妈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儿园,临走时总是一句话,听阿姨的话,每天晚上去接我,也常常问我,今天听阿姨的话没有。上小学时,每天都叮嘱我听老师的话,上课要用心听老师讲。上了中学还是经常叮嘱听老师的话。后来工作了,也经常叮嘱我要听领导的话,看领导的脸色办事。好像在我的记忆中,‘听话’两个字是妈妈对我讲得次数最多的。”

“听话”是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

孩子小的时候,自理能力很差,让孩子按照父母或保护人的意愿去活动,避免出现危险,无疑是对的。但是,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加强,这个时候,父母的叮嘱、关心、爱护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却不能总用“听话”两个字抽象地去进行教育。

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孩子,势必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灌输一种观念:大人的话,父母的话,老师的话都是对的。这就在相当的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独立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儿童独立行为的发展,限制了儿童质疑精神的延伸,会使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试想,一个孩子处处、事事都按照父母的话去做,按照老师的话去做,而没有自己提问题的心理空间,没有自己的看法,岂不是变成一个机器人了吗?连自己的言行也是受别人支配的。试想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创新人格吗?能有创新意识吗?能有创新能力吗?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只能看着父母的眼色办事,看着老师的脸色办事,看着领导的意图办事。

允许孩子争辩,不介意孩子顶嘴,因为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自信、自强、勇气和进取,所以不要轻易抹杀孩子的争辩机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辩驳”的环境。这虽然看起来是管教态度,但实际上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一种反映。

相信孩子“虚幻”的梦想

在教子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总不不相信孩子“虚幻”的梦想,总是觉得梦想和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不可跨越的距离。

山姆从小就对各地风格迥异的风景着迷。一次考试,山姆考了第一名,奖品是一本世界地图册。山姆特别高兴,一有工夫就抱着这本世界地图册看。

一天,家人都在洗澡,所以就让山姆帮忙看着炉子上的热水。山姆一边看水,一边又习惯性地拿出世界地图册开始看。刚好看到的是一张埃及地图,小山姆完全沉浸在兴奋中,古老的埃及金字塔、埃及艳后、尼罗河、法老、很多神秘的东西……他心想以后长大一定要去埃及看看。

正想得出神,后背重重地挨了一拳。原来水早烧开了,沸腾的水把炉子都浇灭了,爸爸在里面听到了响声,从浴室里冲了出来。

爸爸很生气地问山姆:“你在干什么?”

山姆说:“我在看埃及地图!”

爸爸很生气,说:“火都熄了,看什么地图!”他用力在山姆的屁股上踢了一脚,把山姆踢到火炉边,用很严肃的表情说:“我给你保证!你这一辈子不可能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赶快生火!”

山姆看着爸爸,呆住了,满脑子都是:“这一生我真的不可能去埃及吗?”痛苦了好久后,山姆终于想通了,他告诉爸爸:“我的人生不要别人来保证。”

20年后,山姆第一次出国就去了埃及去旅行。到达埃及后的第一天,山姆坐在金字塔前面的台阶上,买了张明信片写信给爸爸。山姆写道:“亲爱的爸爸,我现在正在埃及的金字塔前面给你写信,记得小时候,你打了我一拳,踢了我一脚,保证我不能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现在我就坐在这里给你写信。”

爸爸收到明信片很开心,逢人就说:“一脚把儿子踢到埃及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了坚持,桑叶就能变成丝绸。把梦想坚持到底,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千万不要轻而易举地粉碎孩子“虚幻”的梦想,而是要给予他们梦想。如果不能给予孩子梦想,那至少应该支持他们完成梦想。

珍视孩子的童心

一位老师发现一个孩子正聚精会神蹲在操场边观察蚂蚁,便问:“孩子,你在干什么?”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老师哈哈大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不高兴地答道:“你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是啊,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一厢情愿地将大人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孩子,无意中扼杀了孩子极为宝贵的童心,从而给孩子身上闪闪发光的火花泼了冷水。所以教师和家长重要的是应洞察入微,善于引导,然后给他们的闪光点加温加热,让它们燃烧起来。

比如很多儿童喜欢撕纸,许多大人把这种“破坏”加以制止甚至训斥,可专家在研究后发现,儿童可以从撕纸中初步认识到自己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从中得到乐趣,同时还锻炼了手眼之间的协调力,促进脑功能的健全与成熟。可见,撕纸不但不是坏事,还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不仅不应该反对,还应加以引导,使孩子把大纸撕成小纸,撕成纸屑,直到撕出一些物体的轮廊,以训练孩子手部动作的精确性和感觉的灵敏性。再比如好端端的电动玩具弄坏了,崭新的闹钟拆坏了……从这些“破坏性”行为中,应该看到孩子的求知渴望。他要看个究竟,他要了解未知世界,这正是他求知上进的闪光点!大人往往看不到这些闪光点,一味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塑造孩子,安排孩子的生活,结果很难使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童心是一片神奇的天地,作为大人的我们,请蹲身下来,与孩子一同听蚂蚁唱歌吧!

如何对待孩子的短处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但是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尤其是孩子,优点和缺点都会异常明显。有的孩子,聪明可爱,却有些任性;有的孩子,老实憨厚,却有些胆怯;有的孩子,文武双全,却不善交际;有的孩子,勤劳好奇,却不够自信……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做家长的,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真正做到因势利导,扬长补短,让自己的孩子进步更多一点,劣势再少一点。

在《径野子内篇》一书中,记录着一位西邻人的故事。此人有五子,但五子“各有千秋”:长子质朴,次子聪明,三子目盲,四子背驼,五子脚跛。按照常理看,这家的当家人日子很难过。可是西邻有方,日子过得还蛮不错哩,细一打听,原来他对自己的儿子各有安排:老大质朴,正好让他务农;老二聪慧,正好让他经商;老三目盲,正好让他按摩;老四背驼,正好让他搓绳;老五足跛,正好让他纺线。

你看,这一家子人,各展其长,各得其所,“不患于食焉”。

试想,如若西邻人仅仅考虑五个残疾儿子的问题,不是把自己愁死了吗?但他转换一个思维角度,从扬长避短的角度出发,发现了他们所具有的正常人所不具备的生理优势。这么一来,全家无一废人。

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说过:“夫人之材,各有所宜,虽周孔之材不能偏为人之所为,况其下乎?固当就其所长而用之。”

一般人看来,短就是短;在有见识的人看来,短也有长。即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清代思想家魏源讲过一段这样的话:“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中国智慧充满了辩证法,就看你具备不具备这样的头脑与眼光。如果大才小才、奇才怪才、“庸才”、“不才”都被我们用这样的“见长之术”研究一番,那么,会有多少千里马奔腾起来?又会有多少百里马变成千里马?观念与眼光一变,到处都会充满生机。

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天的父母。

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没有什么“特效药”可以立即除去自卑感。帮助孩子对抗自卑感最佳利器是“取长补短”,加强自己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弱点。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并加以培养,对于有身体缺陷的孩子更应如此,如腿瘸了,却能唱好听的歌;耳聋了,却能画好看的画等等。在优势方面使其获取成就感,增加愉悦的情绪体验,逐渐树立自信心。

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对于成绩差的孩子来说,差只是相对的。有些孩子虽然总的成绩不佳,但很可能课内或课外有长于他人之处。而且往往某一点长处便是希望的火种,千万不可小看了它。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应当全面地看待孩子的能力发展状况,创造时机,让孩子充分显示其长处和优点,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心理补偿和平衡,才能激发其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是每天的三顿饭,还是花花绿绿的金钱?是父母包办的照顾,还是按父母的目标去努力?这些都不是!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通过不断地研究发现:孩子生下来就有个“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顺应这个“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的。如果父母们给孩子需要的养分,孩子们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完好的心智。因此,蒙台梭利得出结论:我们的孩子需要爱!需要自由!需要平等!需要尊重!需要信任!

一、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

教育孩子,爱是第一位的,爱是基础。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爱,就会给他的心灵带来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成为他心灵深处终身的阴影。

刚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他喜欢父母的抚摸和拥抱,他喜欢看父母温柔的微笑和眼神,他喜欢父母对他说:“宝宝,我爱你!”“宝宝,你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这种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需求。

研究表明,一岁的婴儿已经出现了“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是孩子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儿童的情感发展研究则表明,没有爱或缺少爱的孩子,往往生长发育差,言语、动作发育迟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落后于得到正常关心与爱的孩子。因此说,爱是孩子成长必需的精神养料。作为父母,应该爱孩子,而爱孩子要表现出来,要让孩子明白。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脸蛋,微笑地看孩子,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时,要表扬孩子:“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随时向孩子传递你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二、自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需要

当孩子有了自由时,他就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为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反复做某件事情,在这样反复的练习中,孩子就能学会专注,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如果我们不了解自由是孩子的需要,而时时刻刻阻止他们自由探索这个奇妙世界的一切,那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比如孩子喜欢什么东西都碰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奇的东西,事实上,这是孩子顺从“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他们不自觉地被引导着去“配合自己的行动”,从而获得对各种事物的印象。但是,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他们喜欢禁止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当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时,自然而然会变得“不顺从”,自然而然会变得“叛逆”。事实上,只要父母把自由给了孩子,“不顺从”和“叛逆”就没有理由存在,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理解和尊重是孩子良好发展的需要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前任主席赖斯・狄恩说:“心灵需要理解才能沟通,感情需要理智才能升华。”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有独立的“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得到他人平等的对待,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尊重。

理解就是了解孩子的内心,并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

我们的孩子篇5

关键词:主动;关注;操心;欣喜

记得有位教育前辈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没当过班主任,那么他的教育生涯将是遗憾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我是非常幸运的。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品尝着这一个特殊的岗位带给我的酸甜苦辣。虽然经历过困惑和痛苦,但收获更多的是快乐、幸福和满足。

这两年我担任低年段班主任,低年级的孩子单纯、自理能力差。他们在学校的每一件事教师都得操心。课间,教师想批点作业,那是不可能的事:一会儿过来一个孩子让你帮着他拧开矿泉水瓶盖,一会儿又笑嘻嘻过来一个学生:“老师,我衣服上的拉锁拉不开了。”一会儿又走过来一位万分委屈的孩子,又有同学惹着他了,得罪他了……种种理由,不管你忙闲,不管你是否刚跟他们生完气,在他们眼里,他们的事儿比天还大,都得立马解决的。还好,这些孩子遇到困难能主动找你帮忙、求助。更让你放心不下的还有这样一些孩子,你得主动时时关注他,鞋带开了,都踩上黑泥了,走起路来回甩着,他自己还没发现或根本不想系,根本不担心万一自己把自己绊倒了怎么办,这时你得赶紧蹲下来帮着他系上。天冷了,放学时,尽管你再三提醒要穿好外套,可有的学生就是嫌麻烦,把你的嘱咐当耳旁风,你得挨个座位查看,发现谁的座位上有外套,听到点名,在你的监督下,他才会不情愿地取过外套穿上。

唉,这些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为操心呢?让我的心里也有些许的温暖呢?

前几天,中午放学时我组织学生排好队,我刚走出教室,华祥龙(化名)在路队中喊起来:“老师,你忘记背包了!”话音未落,就冲着讲桌跑去,他为我拿包包去了,我连忙喊住他:“好孩子,我今天没有背包。”听到这里,他摸摸脑门,似恍然大悟的样子,看到他那副可爱的小模样,突然很感动。原来平时看似无心的孩子们也为心呢!不经意间,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嗓子哑了,他们会关心地问你:“老师,你感冒了?”这期间,如果有学生违反纪律,他们会大声责备他:“老师都生病了,你们怎么还气老师呢?”很高兴,孩子们的眼睛里有了我!

看到他们一天天长大,作为他们成长的见证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欣喜。我愿意和孩子们在这种彼此关爱中快乐生活。

我们的孩子篇6

【关键词】内心世界;观察;倾听;沟通;交流;平等;尊重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知子女者,父母也”。事实上并不只是做父母的才需要了解自己的子女,做教师的也必须努力去了解孩子。

一、走近孩子是进行有效教育教学的关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读懂孩子是进行因材施教,发展个别教育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孩子,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收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效果。就像医生给病人作诊断一样,只有了解了病情,才能给病人下处方,最终药到病除。因此学会读懂孩子,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到教师的基本能力首先就是“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要善于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智力活动、情感表现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捕捉教育时机的重要条件,善于观察学生的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可以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反之,问题没有及时发现,拖延很长时间,到了较为严重程度再去解决,教师就很被动。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教育气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而要求现代教师要善于同学生交往,使学生喜欢和他接近,愿意和他说心里话。

二、教师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和差距

孩子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特别是处于学龄前阶段的低幼儿童。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着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完整的世界。成人和幼儿由于年龄的悬殊,经历的太大差距,兴趣爱好,要求需要等心理活动有极大的差别,如只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去看待幼儿的活动,表现,需求,就不能真正了解幼儿,常常还会错怪幼儿。如孩子是那样兴趣昂然地在草地上打滚,你却认为不好玩、太脏。这是由于不懂的幼儿的心理,错把幼儿正常的兴趣要求,甚至是优点当成了缺点。

三、走近孩子的前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与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就要求教师有科学的人生观和乐观的工作态度,了解孩子不要带偏见。教师要尽量排除自己对孩子的主观偏见,才能掌握孩子真正的思想表现。确立幼儿主体地位的认识,要容忍和尊重孩子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个性、能力、行为、兴趣等特点。每个孩子都是有其特长、天分与优势的,都有他们家庭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些差异是正常的,并且充分重视和尊重孩子的这些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差异基础上积极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走近孩子是一门艺术

怎样才能走近孩子呢?首先孩子是在活动中发展的,他的喜、怒、哀、乐、兴趣、才能都表现在各种活动中,那么我们就要在活动中了解幼儿。

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内心世界是指孩子的思想感情,思想境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随着环境和生活状态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或发展着,在长期与幼儿的接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情感世界真实而又丰富,需要成人密切关注。反思过去,我们的教育总是关注认知因素,关注生活技能的掌握,而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与体验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

1、善于观察、分析。

观察了解孩子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观察了解孩子?观察了解幼儿是指教师能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心理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教育措施。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所观察到的是幼儿外显的行为表现:动作、表情、语言、行为方式等。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用来帮助教师由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学会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剖析幼儿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问题等。如同医生透过外在症状诊断有无疾病,生的是什么病一样,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其实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性质所做出的一种判断。教师在对幼儿行为的性质做出判断时,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原则来加以分析,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如果判断错了,就会开出错误的或无效的“教育处方。如:

案例: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月月来了。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中午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走不动了。”月月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过了一会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

我们的孩子篇7

那么如何真正发挥教育的独特作用,我想只有我们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健康教育规律出发,把握好时代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小班的乐乐在从厕所回活动室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他趴在地上大哭起来,旁边的老师鼓励他站起来,可是他依旧自顾自地嚎啕,无奈之下老师只好把他抱起来;大班幼儿玩积木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积木,可是小磊突然告诉老师,他不想玩了,原因是他最想玩的积木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中班的红红在玩沙子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比自己摆的造型好,一气之下毁了自己的沙堆并把小朋友的造型弄的乱七八糟……面对这些例子,我不禁产生了疑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幼儿教育怎么了?在鼓励教育、赏识教育被人们极力称道的今天,它能不能解决这些教育问题呢?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挫折的人生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曾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早在战国时期孟轲就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说明挫折是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重要途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多“生长在温室“,受到家中众人乃至几代人众星捧月般呵护。在幼儿阶段,挫折教育该如何进行呢?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碰钉子”。包括三层含义:挫折情境,即干扰和阻碍意志行为的具体情境;挫折认知,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挫折行为,指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映,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一般而言,易受挫折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追求的目标不切实际,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缺乏应付困难的能力,夸大困难、缺乏自信等。

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我们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挫折教育:

一、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父母应重视创建宽松的家庭氛围。不能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否则会增加其心理压力,使之不敢面对挫折;但也不能总贬低孩子,对其不抱期望,因为这同样会伤害其自尊,致其逃避挫折以求安稳。所以父母应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使之从自己选择所致的挫折中成长。

二、家长以身作则。生活中孩子最好的榜样是父母。“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对待挫折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可以经常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克服各种大小困难的事例告诉孩子,并与之分享战胜挫折后的快乐。

三、培养孩子自立。家长应确立与孩子的“顾问”与“询问者”关系。父母可向孩子提供建议和咨询,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不要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不要把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消除的干干净净,而应让孩子渐渐学会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及对其行为的自我负责精神。

四、寓挫折教育于游戏。在游戏或故事场景中,用“角色语言”鼓励孩子,会比平时的劝解更加有效。孩子爱听奥特曼,爱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当他遇到困难求助时,正好顺着他的兴趣点,给他讲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是怎么样克服困难的,用他喜欢的角色形象做“代言人”,鼓励孩子克服困难,这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适当的给予批评,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现今的孩子,大多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如果只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听到批评就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对孩子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让他明白他并不是完美的个人。

六、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进行体能上的磨练。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农村家长更可以利用干农活的机会带孩子下地劳动,让他从中体验劳累、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让他在各种环境中受到磨练。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大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度”的把握。适度的挫折教育对孩子是有利的。如果挫折过度了,孩子受到的打击太多,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并对失败产生恐惧,最后丧失对事物的兴趣和信心。

二、时机的把握。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不用故意创设情境,关键是要把握生活中真实的情境,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如:带孩子出去散步时,孩子经常走一会就不想走了,这个时候要多鼓励他自己走,磨练他的意志。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比创设的挫折情境更能起到挫折教育的效果,关键是要把握时机。

我们的孩子篇8

老师,您慢点

下晚自习的铃声骤然响了,我赶紧回到办公室,拎起包就急匆匆地往外走。因为,天黑了,我得搭同事的车回去,不能让别人等我。

刚走到走廊的东头,准备下楼时,一个男孩子迅速跑过来,伸手塞给我一个苹果,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您吃,很甜的。”我还没来得及拒绝,他就蹬蹬地往楼下跑去了,边跑边大声说:“老师,天黑,您回家慢点!”

这一切似乎发生得太突然,那个男孩子、这个红苹果,还有那一声“老师,您慢点”,一瞬间温暖了我的心。从最后那一声关切的问候中,我听出来了,是他,我们班上的一名学生。我不觉想起从前有关他的一些事来。

他的语文成绩很差,我接手他们班时,他的语文仅仅考了56.5分。他的字写得歪三倒四,和他清秀的外表一点儿也不相匹配。他上课从不举手发言,即使把他叫起来他也支支吾吾,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作业也经常拖交。因此,他成了我特别关注的对象。后来,在我的特别关注下,他对语文似乎有了一些兴趣,上课时偶尔也会举手,虽然很少说准确,但我总是微笑着鼓励他,他对自己有了一些信心。渐渐地,他拖交作业的次数少了,字也写得有了一些进步。上学期期末考试,他居然考了76分!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成绩,简直就是一次飞越。我真心地为他的进步而感到欣慰,也为自己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而感到幸福。

此刻,我握着这个还带着他余温的苹果,回想着那一声关切的话语,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在静静地流淌。夜色如水,今夜最是温柔。

学生请我去家访

“齐老师,您参加了课外访万家的活动吗?”一天放学后,我和两个孩子同时走出校门时,其中一个女孩子突然问我。“当然啊!怎么啦?”我停住脚步,不解地问。“那您怎么没去我家?”她眼里露出一丝遗憾。经她这么一问,我还真不好回答。在这次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我们只是重点走访了学困生、留守生、单亲学生、城区务工子女、变化较大等特殊群体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来得及走访,而这个女孩家里我就没去,其他两个老师也没去。

看到她眼里流露出的失落,我不觉心里一颤:原来在她心里,她很希望老师去她家家访!我想给她一个惊喜――“老师现在就去你家家访,欢迎吗?”我微笑着对她说。她一听,脸色立刻由阴转晴,一双明亮的眸子闪动着异样的光彩,激动地说:“齐老师,您说的是真的?那太好了!我太高兴了!”“老师什么时候说过假话?”我轻轻拍拍她的肩,“走吧,前面带路!”

她的家离学校很近,不到三分钟就到了。走到楼下时,她一路兴奋地跑上楼,居然连我也不管了。这孩子!

摁响门铃,一个中年女子轻轻推开门,探出头来。她手里还端着一只碗,正在搅拌着食材。看见我,似乎有些意外。“妈,老师来了!”女孩连忙向她妈妈介绍。我微笑着朝她点点头,补充说:“我是齐老师,打扰您了!”女孩的妈妈听说我是女儿的老师,连忙热情地说:“老师,快请屋里坐!”一边说一边转身回屋。

我跟着她们母女俩走进屋,屋子不算大,但收拾得很整齐。门都敞开着,我一眼就看见了一个非常大的熊娃娃,很漂亮。我走过去,问女孩:“这是你妈妈给你买的?”“不是,这是我在河边写数字,从1写到400,没有写错,得到的奖品。”女孩一脸的自豪。“真的吗?你太了不起了!我都没有把握写对呢。”我从内心里发出称赞。我知道要想一口气写对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是需要多么大的定力,必须做到全神贯注,心中没有一丝杂念才行,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可以做到的!

坐定后,女孩的妈妈给我泡了一杯茶,便和我聊了起来。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齐老师,您看梦飞(她女儿)都在您班上快半年了,可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您。都怪我和她爸太忙,真是对不起啊。”看她自责的样子,我连忙说:“没事的,我不也是第一次到您家来吗?”我知道他们忙,因为我曾经问过梦飞,知道她妈妈在帮别人做早点,爸爸在外做小工。

说到梦飞,这真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在我接手这个班时,就听别的老师介绍说这个孩子懂事,成绩好。当时查阅了一下她的成绩,语文89分,不算高,有好几个孩子的成绩都比她高,但我一向不单纯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所以,一开始我就重用了她。她果然很优秀,大胆细致,做事井井有条,而且在班上的威信也较高。更让我高兴的是,这短短的几个月里,她的作文几乎是进步如飞。

和梦飞的妈妈交谈时,我知道平时他们对孩子的管教不多,主要靠梦飞自觉学习。这一点,我在学校也观察到了,我对梦飞的优点给予了高度赞扬。梦飞的妈妈说:“以前,我和她爸爸一直担心梦飞的语文成绩,特别是作文。每次写作文,梦飞就会东翻翻,西翻翻地找作文书,还问我怎么写怎么写。现在好了,她一写作文,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会儿就写好了。听梦飞说,她很喜欢您,说您的好多文章都发表了,而她的作文也在进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看来,梦飞真的是尝到写作的甜头了。

我告诉她妈妈:“梦飞这学期来,进步最大的就是作文,她的作文啊,是一次比一次写得好了!”得到我的证实后,梦飞的妈妈特别高兴。她满怀期待地问:“齐老师,六年级还是不是您教她啊?”“这个我可不敢说,因为我是在这里挂职学习一年,一年之后说不定就回原来的学校了。”我不无遗憾地告诉她。她妈妈一听,立刻显得有些沮丧。

我们聊了足足有半个小时,天色已晚。我起身要走,她一再挽留我留下来吃顿便饭,我婉言谢绝了她。

我们的孩子篇9

--天这么蓝,树这么绿,生活原可以这样美丽。

这句话的作者应该不出名吧。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是谁这么说的。总之,就是喜欢。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句多么肤浅的话,那好吧。我喜欢的偏偏是这么简单,这么肤浅。毕竟,我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肤浅的孩子。

记得小H曾经问过我“有时候,你会不会觉得活着特累?”我当时是笑着回答说“会啊。当然会啊”,回答的像一个俏皮的孩子。有时候的确会感到累呢,特别是伤心流泪的时候。可是我一直告诉自己[你很幸福,你已经很幸福了。不要过多的奢求些什么,要懂得知足],然后就笑了,看自己这么会安慰自己,就笑了。我看不到,但我知道,泪花里绽放的笑容,很美。

打心眼里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孩子。我说要笑。以前是微笑,现在是狂笑。和那群“狐朋狗友”一起笑到癫狂。癫狂,听起来很爽的一个词。不知道哪爽,用同学的话说“反正就是爽”。一切都不需要理由。

现在是1:14。我不知道玩电脑到这么晚是自由还是颓废。这俩词也似乎没啥关系,偏偏被我给硬扯到一起了。我曾以为,随心所欲就是幸福的。曾经而已。我现在觉得吧,只要还留有一条命在,就是幸福的了。政治老师说过,不光政治老师说过,好多人都说过:生命最宝贵。一句穿越了几个世纪的话,到现在都还回响在耳边。生命力还真是顽强,不过是个真理。

总是喜欢把幸福作许多的诠释,就像妈递给我一杯白开水,我就楞是把水说成是爱,或者是妈妈的心血也不一定。于是,我周围的一切,都被诠释成了我的幸福,而我的幸福被诠释成了周围的一切。

无数的人无数的事成了我的原创曲谱上的音符,弹奏起来,节奏合不上调。乱得离了谱。但,我很快乐。乱乱的人生,没有拘束。乱乱的幸福,随时都在我的身旁飞扬,不用辛辛苦苦的寻找,我本就是一个不喜欢吃苦的孩子。我懒到每天只想听着mp3躺在床上,晒着射穿窗户的阳光,享受着那一刻的温暖。

固执。孩子的天性。不知什么时候,小Y开始给我的固执下定义。我的确很固执。有时候会坚持做某件事不听任何人的话,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也时常会玩儿些任性的小脾气,直到朋友屈服,那个时候我会比个胜利的手势,“耶!”然后大笑。我就这样固执着,被周围的爱包围着,真的好幸福,好幸福。

笑=快乐=幸福。

我们的孩子篇10

--题记。

昏黄的街灯,老旧不堪的坡路。蜻蜓的翅膀缺少一片。我们都是夜行的孩子,打着灯笼寻找幸福的身影,在无尽的黑暗中,幸福终将下落不明。我们站在最孤单的地方喊叫,希望听到一个声音。可是黑暗却像一个张着大嘴的怪兽,将一切吞没声波那么渺小,终于被其吞没,于是我们连回声也听不到。

一片树叶,落在湖心。一片树叶,沉入河底。一片树叶舞在行人的手心。

湛蓝的天空是一场有过太多伤痕的青春。

每一朵云都是一场未完的倾诉,在那里也许有天使的出没。

我们用成人的方式,继续着孩子的游戏,不在乎路旁的大树,也不在乎搁浅的船。也许,我们也不过在玩成人版的过家家,那些操作的失误是可以重来的。

每一个梦想,都是一个极力膨胀的泡泡,真是存在,却一触即破。在漫天飞舞的泡泡中,我看见了属于我们的故事,后来它们在云朵背后对我微笑。

我爱上了天空,还有云朵。我喜欢抬头看天空,看那仓皇南飞的鸟群留下的透明痕迹,努力读懂那留在云朵背后的故事。生命被时光切成一棒碎片,没有规律,无从遵循,于是我看不到未来的形状。可是我依然放声歌唱,后来它成为了今日的一抹重彩,却没有成为明天永恒的风景。

破碎,破碎是错过夕阳后的一声叹息,就同闪电一样噼里啪啦的蔓延开来。当一切还原光明的时候。东方的天空变成了湛蓝色,那里也许有海鸥出没,蚁群在搬动着蜻蜓的翅膀。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拥有好多梦想,我以为那飘在天空的云朵是可以拿来吃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