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汽车本科论文十篇汽车本科论文十篇

汽车本科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59:23

汽车本科论文篇1

1.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及任务。

汽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基础理论学习及应用能力、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汽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遵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以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基础,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注重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并强调专业实际技能训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针对汽车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新特点,汽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对原有实验课程的整合,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按照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研究性实验的“三层次”要求精选实验内容。例如,经论证后删除了原有的内容陈旧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其内容在汽车实习中完成,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提高设计性试验项目的比重,增加并充实与工程结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和内容,使基础性实验所占比例≤15.%;重新编写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将部分教师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实施以科研促教学,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创新型实验。同时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了汽车构造类实验的教改成果,以现行的汽车工程实验体系为基础,根据交通、机械大类的汽车构造实验教学的需要,构建适合大交通学科的汽车工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独立设置汽车构造实验、汽车发动机性能实验、汽车电器与电子实验等实验课,进行单独考核。

3.协调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模式。

重视基础训练,从基础到综合、从设计到研究探索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平台,为学生自主创新试验和教师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做到了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两者分工联系,在教学内容上融合,在功能上互为补充,在时间安排上互相协调,合理衔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传授知识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的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4.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提高利用效率。

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开展实验的物质条件,针对学生能力要求与培养层次目标,需配备多种实验平台。在加大实践教学平台及实验教学设备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提高教学实验设备利用效率。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内容

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及建设思路,将汽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细分为如下页图1所示的包括三个教学层次、四大教学模块及三种教学模式。

1.教学定位的层次化。

根据能力培养的不同,将汽车工程实践教学分为三层次,即基础理论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基础理论实验通过专业基础实验、认知实验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夯实专业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创新提高性实验主要面向优秀学生,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研究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我校汽车工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定位,将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立如下四个教学模块或平台。

①汽车基础实验模块,包括汽车构造实验、发动机性能实验、整车性能实验、汽车电子电器实验,此外还包括工科理论基础实验、机械类专业基础实验等。通过本模块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子等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②综合设计实验模块,包括汽车数字化设计实验、汽车Cae实验、汽车性能仿真实验、汽车电控系统设计实验等,其主要作用是让学生能够根据综合利用理论所学,通过包括汽车结构设计、汽车电子系统设计、汽车性能仿真分析等实验,培养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③实践技能实训模块,包括汽车驾驶实习、发动机拆装实习、整车拆装实习、汽车维修实训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④研究创新实验平台,根据我校实际特点,建立了包括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汽车碰撞安全实验室、汽车安全仿真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性能实验室等。这些是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获取科学研究方法的基地,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3.教学模式开放化。

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实现网上预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和项目的开放,不但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率,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也为学生拥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提供了硬件保障。

三、结语

汽车本科论文篇2

【关键词】汽车运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人才需求

1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国外汽车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汽车以每年12%--14%的速度增加,汽车产量2005年570.7万辆,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汽车保有量2005年为3160万辆,2006年为3800万辆,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3亿辆,即每十人就拥有一辆汽车,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

随着汽车新工艺和新技术的采用,汽车新技术从高科技向着技术普及方向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汽车运用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缺少现代汽车运用技术和新的维修理念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汽车维修已从以机械修理为核心的传统汽车维修向以汽车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综合诊断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汽车维修发展。

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具有大专学历人员极少,熟练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的高级维修技术人才更是微乎其微。汽车运用技术人员在数量和水平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较大。汽车运用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因此,大力开展现代汽车运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是解决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缺乏的有力措施。

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在培养中应着眼于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使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熟练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的高级维修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汽车技术的特点是涉及学科门类广,前沿领域的新技术多,技术含量高。汽车几乎集成了所有现代科技成果的精华,如机械、材料、电子、能源等行业的先进技术无不率先在汽车上付诸应用。因此,从事汽车行业,必须具有宽广的各学科知识,掌握许多各学科前沿领域的新技术,还应具有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继续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为此,我校汽车运用专业确定了“基础理论牢固,专业知识宽广,强化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定位,并据此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2.1深厚牢固的理论基础

为适应从事汽车行业的特点,必须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其打下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课包括人文社科类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等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学期,技术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专业课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学期。

人文社科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是为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所开设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修养、社交能力和均衡的综合素质。

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只有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三门课程。这几门课程是学生专业知识建筑所铺设的第一层理论基础,是基础课中的主干课程。这一基础深厚牢固与否,不仅关系到对以后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领悟,而且对学生未来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的潜力具有长远的影响。由于我校是我省同类高校中的排头兵,有相当高比例的学生未来还会进入本科甚至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这几门课程将为他们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虽然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课程门数较少,但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比较多,以保证其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当。

技术基础课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汽车专业涉及多门学科和交叉学科,其技术基础课门类繁多,需要学习机械、电子、化工、材料、能源、环境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学制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是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关键和难点之一。考虑到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关课程进行了适当舍弃。经过适当取舍,本专业的技术基础课设置仍涵括了机械、电子、金属材料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

2.2宽广实效的专业知识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汽车使用、维修、检测、诊断、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其中的培养重点是使用和维修能力。检测和诊断能力既可作为独立技能从事车辆管理工作和试验研究工作,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和维修的理论水平。营销和管理则是在使用、维修能力基础上的扩充和延伸。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密切关联。表2示出本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及其和培养目标的关联关系。

由表中可见,每一项培养目标都几乎由所有课程所支持。全部课程均是科技含量高、应用针对性强、并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实用效果的课程。其中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直接关联着全部培养目标。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维修则是密切针对本专业培养重点的骨干课程,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实际效果明显。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一方面直接对应诊断、检测的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两门课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可使学生的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并为未来向科研开发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学制和课时数的限制,我校汽车运用专业舍弃了一些与汽车相关的课程。对于一些概论性、综述性的内容,如汽车发展史、汽车文化、汽车外形和空气动力性、汽车新技术应用、汽车发展前景、汽车的能源和环保等,没有专门设置课目,这些知识拟通过开设讲座、专家座谈、参观展览、观看录像等轻松灵活的第二课堂形式使学生了解。对于汽车设计、汽车制造由于不属于汽车运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没有专门设置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等课程,但通过技术基础课中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机制工艺等课程的学习,结合专业课中的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等课程,如果有学生将来希望从事汽车设计和制造工作,也应该能够胜任。

通过以上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我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具备社会急需的汽车行业应用技术性人才的知识结构,而且对于专生本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适应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热能及动力机械等对口专业的进一步深造。

2.3熟练实用的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向实践能力方面转化,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前述课程的总学时数包含了课堂教学和随堂实践。在一些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结束后还安排针对该课程的专门实习,这些课程实习有金属工艺学的金工实习、机制工艺的机加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发动机构造和汽车构造的拆装实习、汽车维修的维修实习、汽车检测与诊断的检测实习等。此外还有专门的综合实践环节,包括属于认识实习的汽车驾驶实习、属于综合训练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本专业全部总学时中课堂教学占55%,实践环节占45%。图3为各类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对比。

根据各种技能的难度、广度和性质不同,需要的实践课时量亦不相同。如本专业的汽车维修技能,是所有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其故障表现、原因和解决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并且直接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安排更多的实践课时。本专业除了在汽车维修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27学时的随堂实习,在课程结束后还有多达280学时的集中实习。并且在综合训练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期间,主要还是围绕汽车维修进行。图4为汽车维修技能的培养环节。

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条件,本专业目前已经建成汽车发动机构造实验室、汽车电器设备实验室、汽车底盘构造实验室、汽车使用技术实验室、汽车修理(故障诊断)实验室、汽车配件实验室、汽车综合实训实验室、汽车驾驶训练场等。另外建有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与银座汽车、山东鸿发汽车、山东优配汽车零件贸易公司、齐鲁汽贸、济南东岳汽车、华达汽车等企业联合办学,并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

大量丰富的实践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可以对所学的理论加深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汽车使用、维修、检测、诊断、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为目标,以“基础理论牢固,专业知识宽广,强化实践技能”为人才培养定位,符合现代社会对急需的汽车应用专门技术人才的要求。本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为一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符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规律,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和创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万兴.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汽车本科论文篇3

关键词:汽车使用基础;公选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41-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汽车已进入千家万户。2013年,我国驾驶员数量超过2.75亿人,十年来年均新增2100万人,其中大学生驾驶员比例逐年攀升。因此,在校大学生有必要系统地认识和了解汽车使用相关知识。东北林业大学“汽车使用基础”公选课学生覆盖全校50多个本科专业,每次选课学生近500人,为大学生将来科学合理地使用汽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1]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学生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开拓学生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综合竞争力,[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汽车使用基础”课程概况

1.课程教学目标

汽车使用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汽车的使用技术状况进行有效管理。“汽车使用基础”课程系统介绍汽车选购、汽车使用过程管理、汽车行驶安全及公害、不同条件下的汽车使用等有关汽车使用的基础知识。[3]培养学生合理选购、使用汽车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在技术可能和使用可靠的前提下,正确使用汽车,充分发挥其工作性能,保证汽车行驶安全,延长汽车使用寿命,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2.课程定位

对全校各专业、年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超过70%的同学有意向在大学期间考取驾驶证,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调查显示,大学期间有意向考取驾驶证的同学达到90%以上。考取驾驶证的原因主要集中于方便出行、提高就业优势等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及学生选课原因分析,笔者将课程定位为: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技术性于一体,帮助学生了解汽车构造及工作原理,理解合理使用汽车的重要性,掌握正确使用汽车的基本知识。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汽车使用基础”公选课开设几年来,一直是学生选修的热门,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别较大。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同,部分文科学生说起汽车品牌及外形较为熟悉,但是缺少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储备,对于部分课程内容理解困难。如讲授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时,部分学生对车辆驱动力、转矩及车轮转动的关系难以理解,这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更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2)实践操作环节薄弱。“汽车使用基础”课程重实用性,学生动手实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由于选课学生数量多,教学设施紧张,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使得每个学生动手的时间较少。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

“汽车使用基础”公选课开课三年,选课对象包括英语、法学等文科专业学生,学生基础差异大,要求教学过程更要注重专业性与趣味性并重,用优质的课程本身吸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如何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设计和教材选择至关重要。

1.教学内容设计

公选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为了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这一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设计应突破原有理论框架。“汽车使用基础”公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公选课的授课对象专业、年级各异,学生流动性强,课程内容专业性太强会使学生畏难而退。因此教学内容应以拓宽知识面为主,在保持课程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对讲课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做到删繁就简,通俗易懂。

(2)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科的先进性和前沿性。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学科前沿、最新动态等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选择要注重实用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社会热点及学生的兴趣点,体现理论知识阐述与应用性相结合,选择身边的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专业角度讲解,满足大学生对身边发生事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该课程。

(4)注重趣味性和创新性。[4]“汽车使用基础”课程是在专业课程“汽车运用工程”的基础上开设,对原大纲中过于专业化的内容进行删减,增加大量常识性内容,如删除原大纲中汽车运用效率、车辆技术管理等内容,增加安全行车、机动车驾驶操作、文明驾驶等常识性内容及案例分析。

(5)兼顾不同专业学科特点。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公选课,应以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探索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公选课既要立足于学科本身的固有理论,也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如案例选择要尽量从选课学生的专业角度出发,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

(6)完善课程实践环节。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增加汽车结构认识、汽车驾驶体验两部分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了解不同使用条件下汽车驾驶的区别。

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汽车选购、落户、使用、管理直至报废一系列过程,主要包括汽车选购、汽车合理使用、汽车使用管理三大模块,穿插实践教学。汽车使用基础公选课的总学时为32学时,各模块及实践环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见表1。

表1汽车使用基础教学内容

序号模块主要内容学时分配

模块一汽车选购汽车基础知识、汽车使用条件、汽车选购8学时

模块二汽车合理使用汽车行驶安全与公害(包括安全行车常识、机动车驾驶操作、文明驾驶基础知识等)、汽车运行材料及使用、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14学时

模块三汽车使用管理汽车户籍管理与保险、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6学时

实践环节汽车结构认识、汽车驾驶体验4学时

2.教材

目前,国内相关教材均是针对汽车相关专业学生编著,专业性较强。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专业涵盖面广,文理科兼有,尤其是文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课程内容选择均为常识性、专业性不强的知识。在讲授过程中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学生容易听懂,但记忆和复习有难度。因此,课程组编写了适合公选课的《汽车使用基础》教材,[5]力求内容更浅显易懂,降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手段、方法及考核方式探索实践

公选课授课对象复杂,要激发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除了在内容设置上新颖别致外,还要在授课形式和方法上引人入胜,考核方式上推陈出新。

1.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1)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公选课授课对象对此学科多为零基础,因此,多媒体课件设计要强化视觉、听觉效果,做到图文并茂,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辅以视频、动画,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应用性。如车辆工作过程讲解时,应用flas形象演示各总成的工作过程及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反映效果较好。

(2)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公选课的内容相对陌生,容易感觉枯燥。因此,公选课不适合满堂灌。每次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应不超过课内时间的2/3,剩下1/3的时间分组进行主题讨论或案例分析。如汽车行驶安全内容讲授后,给出实际案例,让同学来讨论、分析判断违法行为,并说明正确做法。

(3)分组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分配学生组成讨论小组,每组6~9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尤其是不同专业学生的观点交换。教师结合每次课教学内容给出案例及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阐述讨论结果及理由;教师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并及时回应,指正学生的问题,有利于相关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加深理解。例如,在讲完汽车选购模块内容后,分别设定不同的经济、使用条件,安排各小组讨论完成汽车选购方案,并对全班同学阐述方案确定过程及依据。

(4)重视课程的反馈环节。每讲完1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在课上给学生留出15~20分钟的时间,每人提交一份作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概述所学的内容及收获;2)提出本模块印象最深和应该剔除的内容;3)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方法的建议。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听课,内容概述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锻炼其综合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实现教学相长。

(5)开放式实践教学。针对学生人数较多而使得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任课教师与所在学院实验中心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网上提前预约,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按照学生的预约情况,随时安排学生实践,使学生有更多动手机会,把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2.多元化、全过程考核方式

公选课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习效果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方式,从考核内容、形式及成绩构成全方位进行改革。

考核成绩构成包括2部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50%。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堂主题讨论(20%,每次10分,共2次,总计20分)、课程内容总结及建议(30%,每次10分,共3次,总计30分)。课堂主题讨论是由教师给定讨论主题,同学分组讨论,并由小组一名同学进行主题发言,教师根据小组讨论时同学的参与情况、小组主题发言情况分别打分。课程内容总结及建议得分依据为每个模块学习后提交的作业。主题讨论和内容总结的过程也是复习和分析所学知识的过程,一方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上课、听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

课程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所占比重为50%,主要考核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加强学生的记忆,如交通安全法规等模块。

四、结束语

公选课是整个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目标及课程定位设计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公选课学习,能够建立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莉.谈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88-89.

[2]冯伟,黄健恩.通识教育公选课教学实践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111-112.

[3]陈焕江.汽车运用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汽车本科论文篇4

关键词:商用汽车行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一、概述

中国汽车行业整体情况是蓬勃发展的趋势,但商用车市场整体继续下降,预计全年降幅为5%[1]。在严峻的市场前景下,培养汽车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通过实地调研和访问商用汽车生产商的形式,对资阳地区汽车生产商进行调研。通过本次调研,综合分析资阳市商用汽车行业的基本情况及人才需求情况,为高校汽车专业建设提供依据,更好更广泛的服务资阳市商用汽车行业,促进地方经济大力建设。

二、资阳市商用汽车行业的发展基本情况

资阳市商用汽车行业的发展平稳,2012年资阳在原有的南骏汽车与全球第五大汽车生产商――韩国现代两大汽车集团强强联手建立了四川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四川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的建立将有力提升我国商用车产业整体竞争力,扩大中国商用车海外市场,对我国商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2]。

三、专业人才的现状分析

高端商用汽车缺乏核心竞争力,相关的专业人才奇缺。由于地理位置等诸多原因,资阳市商用汽车行业人才市场长期存在的尴尬问题。因此,资阳市商用汽车行业人才市场及专业人才需求前景很大。

本次调研数据、资料来源,主要是在四川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四川南骏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现代岱摩斯汽车系统有限公司等近10家商用汽车相关企业的员工交流、参观其车间和生产线等形式。

(一)本次实践队共走访调查了近10家商用汽车相关企业。调查中发现,企业一般分为三种管理模式:制度管理、目标管理及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部分企业特别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上至中高层管理,下至普通员工,从思想理念、言谈举止等都体现着浓厚的企业文化。要真正进入一家企业,首先要融入这家企业的文化之中。以四川现代岱摩斯汽车系统有限公司为例。

(二)员工是一个企业内在的核心。就调查的具体情况而言,形式不容乐观,但危机与机会共存。

目前,资阳市商用汽车行业专业人才紧缺,现有的学校所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应该基本能够满足本市汽车行业的需要,但企业需要人却招不到人,企业培养了人才,却留不住人才,这与用人企业,培养人的院校及就职者本人都有关联。

企业方面: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没有经验的员工及刚毕业的学生。即使接收了一些“新手”后,培养成才了却留不住他们。所以有一定工作经验,而且愿意长期工作的求职人员成为了企业的首选。

院校方面:院校大力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外语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调查反馈的信息是校园内的教学理念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轨”现象严重,虽然有学历,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仍不被看好。学生单一的存在于老师教学与书本理论学习之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相对普遍,学生接触社会实践并实际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少。这于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就职者:对资阳市商用汽车行业专业人才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技术专员平均年龄在25岁,学历普遍为本科,在从事新技术的研发时,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对于这种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专业知识的毕业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直接从事一线工作;二是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将丰富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三是心性太高,在刚入行的成长期里不能耐住心性,踏实认真的工作,以至于频频出现跳槽转行。

(三)调研结果显示专业人才的情况如下:

从学历上来讲:绝大部分为本科毕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从薪酬结构来讲:薪酬梯度大,但一线岗位薪酬相对较低。

从员工的主要来源及培养方式来讲:技术专员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岗位,员工的学历相对较低,研究生及其以上高学历质人才稀缺。

从就业前景来讲:目前资阳市商用汽车行业前景良好。资阳市商用汽车行业发展迅猛,在原有的资阳市汽车配套产业园的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四川现代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对高学历、专业性人才需求大,就业前景良好。

四、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完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

院校的教学理念要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方向。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达到走出校园进入企业“零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理论-实践-理论-实践”模式,学生在学校就了解社会需要什么要求的人,学校教学再着力培养相关知识,同时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3]。

开设最前沿的专业课程,请业界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不仅授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结构,还要创新教学方法。定期请业内专家、学者走进学校,现身说法,拉近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实际的距离。

(二)完善实验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学校与有关部门投入,建立健全基础和专业技术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实际工作部门的基础技能和经验。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创新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机制,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及学术水平[4]。

(三)大力建设专业学生社团,营造浓郁校园氛围

建立符合专业特性,与学科挂钩,且制度明确的社团。学校高度重视,配置数名专业指导老师,且强化团队管理。此社团可作为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加强对外对内宣传,让学生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让企业知道学校有什么要的人才,实现校企互补双赢[5]。

总结

通过此次调研,作为汽车行业发展核心的从业人员的情况也直接影响汽车业的发展水平,所以从业人才的整体能力素质至关重要。通过对资阳市商用汽车行业人才的现状及需求分析,提出学校培养与企业锻炼“双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商用汽车》网

[2]《中国汽车报》网

[3]邱玉娥.提高新建地方高校工科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探索

汽车本科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汽车电子;车辆工程;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车辆工程的专业人才,汽车电子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也急需专门的人才。近年来,全国已有几所高校开设了汽车电子专业方向的本科专业,总体的目标是:希望培养既懂车辆专业知识又懂电子技术和相关控制理论的复合型人才,但每所高校的侧重点不同。南京林业大学从2009年开始招收汽车电子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经过论证和研讨,确立了自己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本文就这个专业方向的开设必要性、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车辆工程(汽车电子方向)的专业定位

1.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形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至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2011年的产销分别为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

虽然产销量保持了世界第一,但在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自主品牌竞争力很弱,轿车中只有很少的几款车是国内自主开发的自有品牌,即使是号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轿车,其中不少的发动机还有外国品牌的血缘。可以说当今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跨国汽车巨头之间的竞争。中国汽车产业只是在具体的数字上保持世界汽车产销第一的外貌,是一个汽车的制造大国,是一个汽车的消费大国,不是一个汽车的民族品牌大国。并且,外资拿走巨额利润。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每生产一台合资品牌汽车都要向别人缴纳一笔技术转让费用,大量的利润流进了别人的腰包。附加值较高的汽车零部件基本上都由外资控制,如高压共轨/汽油直喷、自动变速箱、电控悬架、eCU电脑等关键部件都需进口,70%的利润由外方拿走,而附加值较高的汽车零部件的关键是汽车电子技术。

另外,在汽车保有量方面。美国是世界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大约有2.46亿辆,每千人汽车保有量高达820辆,汽车普及率为82%。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比利时、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都在50%以上。全世界千人平均保有量为120辆,而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40辆,汽车普及率不到5%。如果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内,中国能在每千人的汽车保有量上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那么,中国汽车的年产销量将超过5000万辆。可见,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处在上升期,是个朝阳产业。

2.车辆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企业意识到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开始实施由劳动密集为主体特征的生产模式向技术密集型和科技创新型转变,车辆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表明,从2004年到2011年,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始终保持着90%以上的一次就业率。

从对人才的需求看,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只有几个单一的品牌,主要为商用车,对汽车类人才需求少;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增加,各种品牌轿车大量涌现,特别是后期,对车辆工程的人才需求剧增,但大多从事简单的设计或外形模仿工作;第三阶段是近10年开始的,随着自主品牌的主机厂以及零部件企业的大量出现,企业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零部件日益重视,开始进行整车和零部件的设计和研发。全国设立车辆工程专业(或近似专业)的高校,1996年以前有30余所,1997年有80多所,目前已达160多所。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的概念是汽车设计,侧重零部件、整车机械和外形的设计、试验,而针对汽车电子设计的高校没有几家。

近些年,汽车电子相关的零部件企业和整机厂对电子类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特别是既懂电子技术又懂汽车的人才。例如,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下设汽车设计、发动机设计、汽车电子、汽车贸易等6个专业方向,汽车电子方向是招生和就业最好的,而且还供不应求。目前,国内汽车相关院校有车辆工程专业的都相继设立了汽车电子方向或车辆电子方向,如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华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没有单独设立汽车电子方向的高校也在车辆工程专业中加强了电子类课程,如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可见汽车电子在车辆工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汽车电子方向的建设也势在必行。

3.汽车电子的内涵

随着汽车和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在汽车上逐步应用,汽车电子的概念不断延伸到新的层面。现代汽车电子已经成为由基础技术层、电控系统层和人车环境交互层所组成;是面向汽车而集电控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汽车技术于一体的平台。

汽车电子具体包含以下方面:仪表通信,如电子油耗表、大型电子化薄式仪表盘、多路信息传输等;发动机及传动系,如电子点火、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等;安全方面,如电子防抱制动控制、电子主动悬架控制、故障预警提示系统等;舒适性方面,如空调自动控制、行驶路线最优化选择控制等。另外,汽车电子在智能交通和新能源汽车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汽车电子方向的专业定位

有数据显示,当前世界汽车工业约70%的技术创新来源于电子技术的应用,并由此孕育出一个新的工业领域:汽车电子。新的产业需要新的专业人才为其服务。目前,国内进行汽车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的专业人才主要由汽车类专业(如车辆工程、交通运输中的汽车方向)和电子类(或机电类)专业的人员组成。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往往电子技术知识较弱,难以进行汽车电子产品的独立设计开发,而电子类专业的人才对汽车并不了解,往往很难深刻理解汽车零部件及系统的原理。通常,设计开发由汽车类专业的工程师提出构思和方案,而由电子类的工程师进行具体的设计,这种合作模式往往有其不足之处,电子专业的工程师缺乏主观能动性,而汽车专业的工程师有劲使不上。如果搞电子的工程师又懂汽车,则可根据需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设计和制造工作。正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受到机电行业的欢迎一样,汽车电子行业也需要既懂汽车又懂电子的专门人才。 南京林业大学汽车类专业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1960年开始招收“林业机械(汽车与拖拉机)运用与修理”专业,1985年更名为“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全国首批),1998年调整为“交通运输”专业。1999年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下按“汽车设计”方向开始招收本科生,2008年将此专业方向调整为车辆工程专业。考虑到社会对汽车电子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2008年学校在老专业交通运输下增设了汽车电子及道路工程方向,2009年开始招生。为了理顺专业和学科的归属关系,有利于招生和就业,今年已申报将汽车电子及道路信息工程方向调整为车辆工程(汽车电子方向)。

国内高校多是在机械工程类大平台下进行汽车电子方向的培养,大学前2~3年和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一样,后1~2年增加了一些汽车电子电控方面的课程,电的基础主要为电工学,其培养的人才定位在汽车电子的系统工程师。

鉴于南京林业大学汽车类专业在招生、教学、科研、专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在汽车行业中的影响力等实际情况,其汽车电子专业方向定位在汽车电子电器系统的设计师。以机械工程和电子技术为基础平台,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电子电路及微机设计能力又对汽车构造原理、电子电器及电控系统熟悉的专门人才,即培养既懂车辆专业知识又懂电子技术和相关控制理论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车辆工程(汽车电子方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尽可能多地覆盖专业的知识体系。围绕汽车电子涉及到的学科知识领域和知识点,适当减少了车辆工程专业中机械类的课程而增加了电子类的课程。该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由四个方面组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科、专业特色课、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绝大部分为必修课,少数为选修课。这些课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汽车电子专业方向的科学基础理论,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部分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辩证思维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以及进行就业的指导。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文化、文学与艺术、英语与工具、计算机技术、体育与健康等。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物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atLaB、计算机基础、C语言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及应用、VB程序设计以及体育、军事理论、就业指导、艺术类课程等。

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主要有:汽车电子专业导论、工程图学、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选修课主要有:汽车传感器技术、汽车电路及其CaD、信号与线性系统、液压与气压传动、虚拟仪器及LabView、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电机与拖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检测与转换技术、电力电子技术。

3.专业特色课

专业特色课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主要有:汽车试验学、汽车电器设备、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子控制技术a、交通电子应用技术、科研基本方法。选修课主要有:汽车电子专业英语、计算机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B、汽车车载网络技术、汽车CaD/Cae技术、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汽车自动变速器、可编程控制器原理。

4.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计划安排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既掌握汽车工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打下扎实的电子技术的基本功底。通过48学时的电子电路实验和4周电子电路设计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巩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的内容,掌握常见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汽车模拟驾驶技术以及汽车构造、汽车电器设备的实习,使学生了解汽车基本构造、汽车电器设备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随后,安排了4周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训练的目标是设计并制作出完整的基于单片机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具体内容是:从电路CaD设计电路图开始到制作pCB板、设计单片机程序,最后进行信号采集和控制,进行一个完整的电控单元的设计制作。最后,安排16周的毕业设计,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具体科研项目中,进行汽车电子的相关设计和研究训练。

汽车本科论文篇6

关键词:汽车营销模式生态理论园区价值链

持续发展的我国汽车产业给投资者和经营者们带来了巨大诱惑。在汽车产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局势下,汽车制造商、经销商、服务商都把工作重心转向市场、转向客户,使得汽车这一特殊产品的制造模式、销售模式、利益分配模式最终取决于其市场营销模式。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汽车营销模式

生态学理论指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在各自的生态位上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过程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前提,实现和维护整个区域生物生态系统稳定。共生共赢、共同发展是生态系统的最典型特征。此外,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中,某些物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如果它们消失或削弱,则整个生态系统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物种就是关键种。研究发现,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组织“利益共享”系统,不论是关键物种,还是一般物种,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都不能获取绝对“独占”优势,否则,生态系统就遭遇失衡破坏,系统难以维持下去。

生态学理论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在构建新的营销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汽车生产与销售不是传统模式下的简单“买”与“卖”关系,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汽车生产、销售及消费过程日益复杂,不确定因素太多。消费者的个人品牌偏好、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维权意识的提高、汽车消费文化的形成等,都自然地将汽车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维修商等集成为一个动态的商业系统,即商业生态系统。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商业生态系统认为,现代公司在快速多变的复杂环境中生存,其长期发展已经不是单个公司所能够控制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现代公司的发展壮大是与其相关公司、供应商、顾客、社会组织、公众以及自然环境等共同成长的。”汽车营销系统的形态特征、运动过程及系统维护与稳定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

从汽车生产商到经销商,再到消费者,已形成了一条以价值实现和转移的价值链――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依附于这条价值链的还有许多利益相关者,如汽车维修商、配件供应商、金融服务商、燃料供应商、消费教育机构、汽车文化娱乐等。在传统汽车营销模式中,这些相关利益者相对“独立”于汽车交易与消费过程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汽车产品的交易与消费效率。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商业生态系统要求各利益相关者应被有机地整合到整个汽车营销系统的价值体系中,并形成快捷、高效的“食物网”――价值(链)网。在这个价值(链)网中,各“物种”按照各自的“生态位”建立起价值转换能级关系。

在汽车营销系统中,生产商、经销商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决定和影响整个汽车营销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可将其视为“关键物种”。显然,“关键种”的利益应该自觉地被限制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既不能损害消费者利益、也不能损害相关利益者利益。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从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来看,整个汽车营销系统就自然由于“关键物种”的“独占”优势而遭到破坏。

从系统论的思想看,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区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各物种之间通过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这样可以方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建立,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在交换中成本最小化,同时也便于物种之间的竞争与进化。同样的,在汽车营销系统中,我们也要求交易过程简单化,交易成本最低化,消费者消费效用最大化,进而促进整个汽车产业发展快速化。要实现这一点,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根据我国目前汽车消费市场特征,在大中城市将所有参与汽车销售的“物种”集成起来,并在一定区域内建立汽车营销商业生态系统。这就是本文提出的核心思想――汽车营销生态园。

汽车营销生态园构建的现实可行性

我国现代汽车工业发展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通过总结过去经验和借鉴吸收外国模式,在市场准备、消费者培育和政策指导方面已日趋完备,构建现代汽车营销生态园的条件也已成熟。

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我国已建立起完整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柔性化、敏捷化、多样化、规模化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完全能够满足汽车消费市场需求,为生态园构建提供了供应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高速公路、停车场、加油站修建,为汽车消费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变为汽车消费提供了可能。目前,汽车消费已从以代步工具为特征的消费转向以文化娱乐为特征的消费,消费过程的差异化、个性化、时尚化成为汽车消费主流。传统的汽车营销模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大中城市数量增多,人口聚集趋势明显,人口规模迅速膨胀,也为构建综合性的汽车营销生态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市场行为逐步规范。汽车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及相关利益者之间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已从纯粹的“竞争”关系走向“竞合”关系,各自利益取向也由“竞争单赢”变为“竞争共赢”,各利益单位已建立起一个围绕汽车“生产、销售与消费”的利益共同体。汽车营销生态园这一新的理念和方式能很好地运作、处理各方利益关系。

汽车营销生态园构建的基本思路

区内系统集成。按照自然生态系统规则要求,以科学的业务流程和特定的服务功能,将汽车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维修商、金融服务商、零配件供应商、汽车文化俱乐部等有机地整合到一个特定的园区内。

实现有效共享。各方利益者在汽车营销生态园区内,根据自己的服务功能,按照营销系统业务流程,在汽车营销价值链上,实施价值转换。在转换中实现一系列共享,主要包括利益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文化共享、技术共享等。由于有共享机制作保证,因此,汽车营销园区内外所有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各方利益者也能在园区内通过交易博弈最终确立自己的商业生态位。

搭建科学平台。汽车营销生态园构建及运作需要有一定的“软硬”生态基础,即要科学搭建好园区运作平台。包括物流平台、资金平台、信息平台、服务平台、产品展示平台、消费训练平台、文化教育平台等。平台搭建原则: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宗旨,以服务流程顺畅为重点,以资源有效利用为目的。

构造生态流程。自然生态系统显示,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物质及能量转换是以“链”的方式来实现的,即物种在生态链上,从上游或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加以利用,再将剩余资源或废弃物转移给下游物种,最终在整个生态系统内实现重复利用、无限循环、零污染和零排放,自然生态链上能量和物质转换最为经济有效。在汽车营销生态园区内,包含着以价值转换为核心的几组业务链(流程),如价值链(资金链)、信息链、物资链、服务链、消费知识传播链等,其中,价值转换链是关键链,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它链都依附于该链而存在。因此,园区内业务规划是按照生态链思想开展的,即以价值链为主链构建业务活动流程,通过链接把各方利益者联系起来,在价值转换过程中,在链上集成物资流、信息流、服务流、知识流等。由于生态链接,因此,园区内各方利益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可以使整个营销系统运作效率达到最优。

准确定位园区。汽车营销生态园在功能和形态上不同于一般经济园区,在园区定位上有所差别。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城市人口规模及增长速度;城市功能区划及其发展趋势;汽车产业政策及动向;个人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定位及商旅文化氛围;大区域内城市集群度、集群结构及规划前景;汽车消费者消费结构特征;其它因素。汽车营销生态园一般位于大中城市郊区较为合适,在功能设置上应成为整个城市功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汽车营销生态园功能设计

汽车营销生态园功能区划可划分为汽车咨询服务区、新车展示区、试车区、金融服务区、行政管理区、维保服务区、二手车交易区、汽车文化俱乐部等功能区。各功能区集成后基本涵盖了消费者“一站式”服务和终身服务要求。每个功能区又有特定的服务功能。

汽车咨询服务区。在园区内设置汽车咨询服务区,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品牌汽车的技术参数、实际性能、驾驶及乘坐感受、购车手续及程序、新车磨合注意事项、日常养护、驾车习惯、交通法规、教育培训、汽车文化等方面咨询要求。

新车展示区。该区集中展示各厂家新款上市车型,并为各厂家或经销商提供展示企业形象的平台,同时也是让消费者体验汽车消费文化的一个窗口。

试车区。这个功能区按照标准的试车场建设,主要为消费者提供零距离的消费体验和消费指导。通过试车,体验不同产品和品牌的汽车机械性能,操作感受、舒适性和安全性,帮助消费者做出购车决策。

金融服务区。该区核心功能:一是提供购车贷款和交易结算,二是提供保险咨询和新车投保。此外,也提供家庭投资理财咨询服务。

行政管理区。其职责类似于经济园区或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此外,还负有为消费者办理购车手续,包括登记、车检、上牌、咨询服务等。

维保服务区。主要是从根本上消除汽车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具体包括:汽车维护及保养知识咨询、零配件供应、车辆维修服务、燃料供应等。

二手车交易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购车、换车、弃车、租车之需求。具体功能包括:二手车价值评估、车辆置换、汽车租赁等。

汽车文化俱乐部。为消费者提供学习汽车知识、了解汽车科技史、体验汽车驾驶、交流个体经验、以车会友的场所。开设汽车餐饮店、文化馆、科技馆、安全知识教育馆、休闲娱乐馆等。定期举办与汽车产业发展、汽车消费有关的汽车文化活动,如新品推介、飙车竞赛、车技表演、车模表演、休闲旅游、驾车陪练、专题讲座、知识研讨等。这一功能区也为汽车生产商、经销商提供即时、动态的汽车需求信息。

汽车营销生态园不是汽车交易市场或汽车超市在规模和功能上的简单“升级”,它的突出特点体现在汽车消费的人本性,服务功能的完备性,服务流程的高效性,各类资源高度集成性,汽车消费文化有效传播性以及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和其它相关利益者之间互动性。它吸收和继承现有汽车营销模式的优点,同时又补充、完善和提升了营销功能,在园区内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商业生态系统,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将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富强等.汽车营销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北京汽车,2003

汽车本科论文篇7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新变化,产生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同的是,新职业教育体系中将有更多的本科及以上的办学层次的高校。应用型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一类高等教育,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关系。从高校的基本功能来看,国家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要肩负着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责任。这种应用型高等教育,有的是由前身是高职升格的本科院校,有的是由普通高校转型的本科院校,是新兴的人才培养形式。这种人才培养,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更注重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以产品研发、推广应用为主要目标岗位。它主要有以下特征:以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这里的应用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另一个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专业设置以新兴专业或新的专业培养方向为主体,主要培养工程应用性、技术应用性、服务应用性、职业应用性、复合应用性等专业应用型人才;以构建应用性学科体系,发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学科和应用两个方面,两个体系之间是平台建设和应用培养的关系,而非主从关系;教学方法是学科性教学方法和应用性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应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训练技术;师资队伍应具备应用能力素质;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在应用型高等教育下的汽车专业的发展如何?针对这种教育体系,很多本科大学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调整实践课的内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始终围绕着“应用”。要想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理论课程一直都占据了文理科专业的绝大部分学时,而实践课程是少之又少,这样的学时比例很难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具备力学、机械工程、金属工艺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汽车及发动机构造及原理;具备对汽车及各部件、总成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制订汽车制造及维修工艺及操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对汽车常见故障的判断和检测的初步能力;具备汽车技术服务的基本能力;具备企业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初步能力。全国有四十多万人从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而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服务营销人员还不到从业人员的百分之十,特别是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优秀技术服务与营销人员,具备专业汽车营销能力,能够从事汽车营销、技术服务、汽车信贷、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交易等复合型人才更是十分匮乏。汽车市场的扩大,使汽车技术服务营销人员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我国汽车制造、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对汽车技术服务人员的预测需求量约为100万,而汽车行业每年需新增从业人员近43万,急需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现代维修技能的行家能手。目前,汽车企业的发展和人员素质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之需。在现有的300万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级以上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门人才比例仅占26%左右,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10%,且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一级工人中40%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已成为制约汽车业发展的“瓶颈”。也正因此,汽车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被列入了“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作者:郭晓淼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汽车本科论文篇8

【论文摘要】为什么说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缘何众多强国均把汽车工业确立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为何美国人能挺起胸膛说开车是其与生俱来的权利?有着悠久的车文化五千年文明古国为何没有成熟的汽车文化,当起步更晚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工业品纷纷走到世界领先地位的时候,缘何中国的汽车工业依然是学步的孩童、汽车设计更是嗷嗷待哺的婴儿?移动设计的涵义及相关因素是什么,国内设计教育及设计师的培养的瓶颈何在?未来汽车设计将驶向何处,为什么说本土化设计是中国设计师跻身汽车设计行业的根本所在?交通工具与一般的产品有何不同,如何跳出设计中众多因素制约的制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设计?四年磨一剑,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汽车设计专业毕业生,带着上述问题涂抹了一些应该写的文字;据说明年清华美院要上交通工具设计的本科生,有点太晚了,但不失为一乐事。要离开校园去做一些事情了,更加想念清华美院、江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因共同的追求而走到一起的朋友们;如果没有和他们的交流、争论,就不会有以上那么多的感触,自己那份遥远而迷茫的梦想更无以延续至今日,也想借此表示谢意。[关键词]移动设计设计新理念汽车新技术自诞生那一天起,经过众多发明家、工程师、艺术家、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吸收了世界无数的新技术,汽车已经成为一种精巧绝伦的高科技产品;作为“改变世界的机器”,她是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结晶,汽车的百年史凝聚着近百年人类工业文明的全部成果。早在1994年,国家就把汽车工业确立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十五”计划更表明:在“十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交通,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同时,在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汽车的使用是个性权利的延伸和个人主动性的象征,汽车创造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内容,使社会的文化素质、心理因素、道德因素都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美国人的奢侈、豪放、创新,英国人的古典、保守、华贵,日本人的纤巧、精明、儒雅,德国人的沉稳、含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以及意大利人的富于想象都可以一览无余。那么,我们给世人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19世纪以来,这个国度一直经历和承受着种种震荡、变迁,虽有鼓舞人心的时刻,更多则是撕心裂肺的阵痛:直至二十世纪初,她才不情愿的来到了“闭关”的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西方与中国,一边是车轮滚滚,一边却硝烟弥漫,而汽车在中国一晃又是50年的空白;1953年我们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又将是50载的花开花谢,当起步更晚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工业品纷纷走到世界领先地位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工业依然是学步的孩童,汽车设计更是嗷嗷待哺的婴儿。不可否认,我们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车文化,却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汽车文化;也正因为她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的象征,并且无论是在开发还是生产过程中都融合大量最新科学技术,汽车设计还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设计水平(不仅仅是汽车设计)。因此,开发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产品并走向国际市场,是每个汽车制造商和设计师的梦想与荣耀。一、移动设计的涵义设计是自人类生活的开始而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才产生的;至少到今天,国外学科中设计(DeSiGn)、艺术(aRt)、工程(enGineeRinG)的界限还是很明晰的。“文饰”、“美术设计”、“造型设计”、“设计艺术”这样的“大众词汇”在设计进入中国二十多年后尤为扎眼,从事的事业不为人解与自身的孤傲并存更是揪心;至于汽车这样的完全“舶来品”看看国内开设汽车设计专业为

汽车本科论文篇9

关键词:汽车电器;实训;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8-440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尤其是小型家庭汽车已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同时,汽车行业的电控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现代汽车的电控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使得人们对汽车的用途发生了变化,汽车不仅仅是人们的代步工具,同时也具有了娱乐等多种功能。

面对汽车的社会化普及和汽车电控化的出现,部分高校的汽车实训教学不只限于对汽车专业学生开设,同时也延伸到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汽车电器实训教学。但目前教学的单一、枯燥等问题制约了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的发展。本文结合南昌航空大学自制汽车电器实训台在实践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主要探讨汽车电器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1汽车电器实训课程特点

1.1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的特点

汽车电器实训教学通常是理论教学之后的实践练习部分,汽车电器课程本身理论较抽象、线路繁杂众多,对各系统的总体感性认知和理论分析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掌握。因此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熟悉各电器系统、整车电路,并经过反复实践操作,才能领悟其中的原理。但对于非汽车专业学生学校不会安排大量时间让学生去实践,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将理论有侧重点的浓缩讲解,并通过易于理解的实践形式去快速吸收相应知识。

1.2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汽车电器实训教学都为汽车专业学生开设的,只有少数学校在探索着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认知型的汽车电器实训教学。并且在汽车电器实训教学中全国相关院校都采用购置或自制实验台、示教板或教学车辆等形式进行,设备昂贵,同时,这种教学专业性太强,不适合普及性教育。

除了教学硬件各院校投入不同外,从事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也制约了教学的发展。

2汽车电器实训教学改革方向

针对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现状,南昌航空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自2006年起结合学生认知性实训需求自行研制了汽车电器实训台,并结合硬件设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1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硬件建设

自行研制的汽车电器实训台是以原理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必须了解控制原理和看懂原理图方可进行正确连线。从实习学生掌握知识角度看,此实训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自制汽车电器实训台是以桑塔纳2000的汽车电器为模型,综合了点火开关、照明、信号、刮水/洗涤、电动后视镜、车门玻璃升降、电喇叭等电路的接线训练。电路的元器件以汽车电器规范的符号形式,展现在实训台的接线面板上,各元器件的引脚都引入到插座。在汽车电路中搭铁线(接地线或31号线)为蓄电池的负极,分布在汽车全身,所以,有些元器件只引出单脚插座,另一脚已经接在车身上。有些引脚的标志,就是根据我国制定的新《汽车电器接线柱标志》。

除实训台外教学中还配备了相应器件的实物,方便教师讲课过程中的示范和增加学生的兴趣。

2.2汽车电器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大多汽车实训练习都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实践,但对于非汽车专业学生没有安排相应理论课,在实训中兼顾理论讲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汽车电器实训模块化教学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各专业学生侧重点不同,在实训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汽车电器实训课程分为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系统、信号与仪表系统和辅助系统等六大模块。根据专业不同各模块讲解的侧重点各异,但对于认知性实训教学,该实训以电路连接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兼顾系统功能介绍和主要元器件介绍。

2)采用电教化教学手段

枯燥、生硬的理论讲解后减少学生对实训的兴趣,为了能将理论讲解的更加形象生动和深入浅出,我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配备了多媒体设施,将难于理解的部分用图表或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演示,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理论结合实物讲解

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在理论讲解中配合实物,能够增加直观性,例如:讲到起动系统时,火花塞的工作原理尽管配合动画仿真讲解但是从工作过程讲解,学生并不了解实物的结构,此时,教师将实物展示给学生让其自己观察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4)讲解、示范、总结相辅相成

教师的讲解是教学中老师传授知识的必要途径,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通过老师示范讲解强调实习过程和实习内容,增加学生的自信,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且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操作结束老师对该项目进行总结,给学生更正时间,通过教-练-改-教的方式能提高实训效果,学生掌握的也更好。

5)实训考核的科学性

实训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技能的掌握情况,科学合理的实训考核体系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老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学习态度、纪律性、安全意识、节约意识等,并做相应记录,练习结束后老师规定题目对学生进行实训操作考核,并且分配考核指标准这项目所占比例,最后得出考核总成绩。

6)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教材建设

汽车电器实训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要求实训指导老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讲解、示范、指导等操作过程,这就需要对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应职称还应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3结束语

汽车电器实训在非专业院校进行教学,是目前少数学校正在进行的改革,也是学生与时俱进更新实训内容的必要过程,本文结合南昌航空大学自制汽车电器实训台在学生实训中的改革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很多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比如在实训课之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相应理论选修课等,因此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的模式改革还需大家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长英,杨作文.汽车电器实训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35.

[2]蒋璐璐,骆美富.高职院校汽车电器课程开放式实训教学的他探索[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4):57-59.

汽车本科论文篇10

关键词:汽车振动学;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3-02

《汽车振动学》是一门比较全面地、系统地介绍有关汽车振动理论的课程,对于汽车设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课程的许多章节都以振动理论为基础,在汽车的行驶平顺性、乘坐舒适性、发动机的减振和隔振等研究中也离不开振动分析,而车身结构的模态分析技术更是以振动为基础的学科。如果没有振动理论的扎实基础,学生对这些课程就很难有深入的理解,所以,《汽车振动学》已经成为汽车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之一。《汽车振动学》是汽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与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抽象,公式推导繁杂,内容枯燥;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而且此课程已经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工程型车辆工程试点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所以探索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汽车振动学》内容多而且枯燥,并且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的讲解和公式的推导,学生学习时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将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没有兴趣时,学习就变得枯燥乏味,苦不堪言,只能是死啃书。要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调动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被动隔振时,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很早以前人乘坐马车长途跋涉会很累,感觉很颠簸,而现在的汽车坐在里面感觉很舒适?经过提示学生会想到是汽车悬架起作用,再接着提问:悬架为什么可以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能不能从理论上证明这一点?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兴趣,自然会认真听讲,被动隔振这一知识点很快就会被掌握。这种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能逐步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其次,可以将各个知识点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实际上很多生活现象都与振动有关,比如,在第一节时就讲到地震,这是一种振动现象,也是学生都了解的现象;可以请坐过飞机的同学讲一下飞机遇到强气流时的乘坐感受,飞机飞行不平稳是由于受到气流的影响产生了振动;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减肥机的广告,减肥机用到的就是振动原理。除了这些学生较为了解的生活现象,还可以讲一些与工作生产有关的现象,比如:加工机械零件的机器振动会降低机床的精度,纺织机械发出的巨大噪声会使工人患耳聋、耳背的比例大大增加,发动机的振动如何不传到车架,曲轴的扭转振动如何不影响传动系统等;通过这些举例让学生知道振动并不陌生,在他们身边存在很多振动现象,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振动的影响,如何应用振动原理来为我们服务。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汽车振动学》各章节存在独立性,但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单自由度振动、二自由度振动、多自由度振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汽车振动分析一章是前面三章知识点的一个应用,用振动理论来解决汽车乘坐舒适性问题。首先,讲解知识应该由浅入深,有简入繁,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比如在对汽车振动规律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建立汽车的力学模型,力学模型建立时,应该由简单到复杂,首先应该忽略轮胎的弹性和质量,得到车身垂直振动的单自由度系统;其次当汽车前后悬架质量分配系数等于1时,前后悬架的垂直振动是独立的,可以把汽车看作车身和车轮的二自由度振动系统;再次当汽车对称于其纵轴时,可以看到四自由振动系统;最后是最复杂的七自由度振动系统。其次,温故而知新。在每一堂课展开前,应当先抽适当时间复习上一课的重点,然后引出本次课的内容结构,最后进行小结,使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有承接,能主动跟上老师的节拍。如果在讲课过程中用到了前面的某个知识点,可以先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果大部分学生印象模糊,应该再讲一下此知识点,这样对新知识点的吸收会有所帮助。最后,在每一章的开始,也应该点出本章的内容和要点,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知识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而在一章结束时,应该再次总结全部内容和要点,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的脉络,使整个知识点有主有次,条理清晰。各章之间的联系应该在开始的时候告诉学生,单自由度振动、二自由度振动、多自由度振动、随机振动是理论基础,汽车振动分析是振动的应用,在本课程结束时,让学生总结本课程的内容,这样他们会对各章的联系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除了上述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学方法,例如讲解习题,对知识的复习,实验课程的开设等。总之,教师一定要吃透自己的教学内容,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清楚的认识,也可以到企业搜集素材和问题,使得讲授的知识与现在的企业生产同步。只有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也随之增多,现在的教学方法倾向于多种方法和多种手段的结合,倾向于不同知识的讲解与不同方法的匹配。传统的单一的板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过去,在信息化的今天,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势在必行。首先,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并且有活动影象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有益的,并且是其他教学媒体如幻灯机和投影机无法比拟的,所以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它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教育,比如在线答疑、在线辅导、在线讨论等,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得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界限变得相对模糊,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而教师对学习效果的掌握控制程度较低。

《汽车振动学》具有理论抽象、知识点多且难,内容枯燥等特点,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掌握振动的基础理论知识、求解和实际的应用,需要我们教师更新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效率,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桃,熊筱晶.《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