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校本教材十篇小学校本教材十篇

小学校本教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58:42

小学校本教材篇1

关健词:小学校本教材研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必须在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特点,从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必须注重挖掘教师和学生本身的资源,必须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在我就校本教材的研究谈谈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校本教材研究的意义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全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有机统一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但是校本教材建设呈现的不良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科学有效实施。

在这种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我组织学校五位骨干教师开展以《农村小学校本教材的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并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立项,为市级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

我们课题小组,通过讨论研究,决定围绕“农村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学习兴趣、生活自理和安全防范能力、学会感恩”等内容进行研究,为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研究的困惑

1.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图书资料缺乏,教育教学活动设施不完备,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尤为突出。

2.教师任务重、精力不足。现在的学校,事情特别多,不是检查,就是验收。检查验收种类繁多,禁毒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两基”、营养餐等等,但学校又无专职的资料员,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放在迎接检查和验收上,教师上课后还要加班加点整理资料迎接检查和验收。课堂教学不专一,教学研究流于形式。这不能说教师不负责任,因为每一位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啊!

3.应试教育重于素质教育。当今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不能搞应试教育。但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在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用学生的成绩来对教师实行奖惩。作为教师评优、晋骋的主要条件,所以教师无可奈何,只能注重统考测试科目,不得不放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4.家庭重视力度薄弱。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以应试教育为重,显然,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认为孩子考试成绩好,就认为学校好,老师教得好。反之,就认为学校差,老师教得差。这样的压力,不能使学校和老师放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本得不到培养,潜在能力得不到开发。

四、校本教材研究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研究的目的性要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开发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需求,以及学校的发展情况等方面来确定教材开发的目的。

2.研究的内容要有实用性。校本教材的研究,必须要有实用价值,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教材内容要充实具体,不论是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还是课外知识的补充完善;不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都应该有具体的内容、生动的事例。

3.研究的内容要趣味性。校本教材要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的表述应幽默诙谐,事例的选择应生动有趣,教材的内容应丰富多彩。

4.研究的内容要有可行性。校本教材的研究是为了弥补教科书所不能解决的,但又是现阶段学生所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感恩意识、安全意识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研究的校本教材必须要有可行性,活动性、探究性、知识性。也就是说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同时要达到教育和启发学生的目的。

小学校本教材篇2

一、继承性的创作

“绘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绘画不一定非得照搬原样,可根据画面的需求进行改变,显示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将画面描绘得更加完美。这种创造可以是添加、也可以是省略、还可以是替换等多种方式。

【例一】以年画中最常见的主题门神为例,让学生进行门神的创作。

了解门神的来由可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门神是我国民间最受信仰的神之一,在每年春节时都被人们挂于门上,使其保护全家一年平安。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傲立于千家万户的大门之上,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抖尽了威风,历两千余年,至今不衰。门神不凡的本领和身份,确立了其特殊的造型和色彩。

二、挖掘性的再造

年画的题材丰富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并不是所有的题材和内容都适合儿童去表现,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年画的创作,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角度。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这些都发源于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色彩。将这些文学经典融于年画的创作中,在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来的年画更具民族风情,能使学生在创作的同时,获得更多层面的感悟。

1.具有神话色彩的儿童年画

【例二】以“后羿射日”为主题的年画联想与创作。

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神话故事是孩子最喜爱的题材,画面上学生选择了后羿射日过程中不同的场景表现,生动、形象地画出了神话故事中十个太阳的不同形象,更是将人物的表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有太阳坐着马车巡天的场景,也有后羿射日的场面,艳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加上学生由于年龄和手部肌肉发育的原因所形成的“拙”味,让观者看了更是趣味十足。

2.展现传说故事的儿童年画

民间传说陪伴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是孩子们最爱听的故事,它来自于民间,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孩子的天真纯朴相映成趣。瞧!学生们画的七仙女。画面表现了七个不同的仕女,无论从人物的发饰,还是服装的造型上和色彩的运用上,都是对学生的一次小小的考验。但学生子总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遵照大人的绘画规律,能按照自己心中的美女形象进行想象和设计。

三、时代性的创造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精美时尚的图文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图文所呈现的时尚感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如招贴画、卡通画、明星。这些都是学生想要表现的题材。所以学生在进行年画创作的时候,画面自然呈现出时尚与精美。这是时代特点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是社会进步的足迹。

小学校本教材篇3

[摘 要]“课程校本化”是近期教材改革的一个热点。“课程校本化”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框架,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 校本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45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学校成为小学的必修课。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是《江苏版牛津小学英语》。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每一个学校的需求,因此教材“校本化”显得其为重要。“校本化”其实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该是最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

“课程校本化”并不是与现有教材相违背。它依然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依托现有教材,对其进行增减。根据新的校本教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采用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都应该进行改变,最终建立起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化教学总体框架。

一、小学英语课程校本化的改变方向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1.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内涵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任何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一门语言。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涉及英语文化内容非常少,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文化内涵的补充教学。文化内容的补充也不是随意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需要补充相关的英语文化,让学生真正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并理解英语所使用的环境。

2.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水平

教材所提供的提高语言技能的载体非常有限,主要是图片和磁带。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视听教材,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地道的英语,并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

英语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终身的学习。这就需要学生从小掌握一些英语学习的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学的能力,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英语国标课程校本化的实践

在本学期的“国标课程校本化”实验中,笔者针对《牛津小学英语6B》的教材进行了校本化的初步研究。下面,笔者将从操作层面谈一谈自己的实践。

1.将教材进行话题分类

《牛津小学英语6B》共6个新授单元。我根据这6个单元,将本册校本教材的话题确定为:personalinformation(个人信息),traffic(交通),weather(天气),plans(计划),Letter(信的写作)。我以这5个话题为经线,对教材进行改变和扩充。

2.确定文化教学内容

根据所确定的话题,首先进行英语文化方面的补充。如介绍英美国家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英美国家与中国的交通差异,比较英美国家与中国的气候差异,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了解几种英文的手写字体等。教师只有将英语文化内容编写到校本化教材中,才能将文化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设计中作为一个具体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从而避免了以往文化教学的随意性。

3.进行文本再构

在话题的指引下,对《牛津小学英语6B》中的课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本校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我们将教材中的部分课文进行适当改变,增加一些文本,在文本中加入与话题有关的一些实用的表达。文本再构让学生通过话题设计合理的对话,从而进行有效而真实的交流。

4.设置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学习。传统的教学,学生学得机械。主题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更注重发展学生合作学习、自我探究等学习能力。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主题,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也提高了自学能力。当然,每个学期主题探究的内容不要太多。一个学期有一到两个有质量的主题探究学习即可。在六年级的校本教材中,我们设置的任务是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主要气候情况,并比较英美国家与中国的气候差异。我们将学生分成六人小组。教师布置任务,并对任务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讲解分工合作的一些要点。小组每个成员有自己的具体任务,如一些人负责收集资料,一些人负责将资料归类,一些人负责设计海报等。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周期为两个星期。学生在这两个星期内分工合作、搜集信息,共同完成任务。两个星期后进行全班性的汇报。通过这样的主题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合作能力,理解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还能在合作中学到知识,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小学校本教材篇4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编写

当下的体育新课改中,对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与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促进体育课的改进来满足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如何促进体育学科教材化以适应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学练水平;如何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运动为广大儿童、青少年健身锻炼和身心健康服务;如何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练水平和需求,选编和开发适宜的体育校本教材教学内容;如何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切的体育教学方法,都成为各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共同关注的问题。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与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虽然学校及学生有一定的体育基础,但如果直接将现代体育项目的内容生硬地编入教材,并分解到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水平段进行教学,无论对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来说,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教学也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顺利进行。因而,我们在选编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将竞技体育技战术进行教材化和游戏化处理;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找准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设立“跳一跳、摘得到”的学习目标,设置更适合各学段学生学情和学习水平的学习内容。一定要注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以培养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

我们编写校本教材的目的是根据学校场地条件、教学特色,尽量照顾学生兴趣选择,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术,以便供学生终身享受锻炼,但并不意味着就放弃自身素质的锻炼。在分项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专项体育兴趣逐步地转移到对身体素质练习上来。这种转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移,也可以说是体育意识的一个升华。只有这样,编写体育校本教材才可能起到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作用,在巩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是,根据中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专项教学,选编部分简单易行有利于身体正常发育、增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专项的练习,以兴趣带动学生练习,以练习促进体质发展,避免单调、枯燥的练习项目出现在校本教材中。

二、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练习有机结合

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我们根据各项教材的难易和特点、学生的基础和运动能力、教学目标总体要求和层次划分,结合新的要求,在体现练习与理解的先后、主次、程度等方面有所选择,区别对待,形成符合实际的多种结构形式的指导关系,并作为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

三、避免教材内容复杂、重复

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借鉴原有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材排列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不作多余重复排列,使教材朝着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和社会性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真正掌握必需的体育专项技术、技能。在提高其锻炼兴趣性的同时发展了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

四、着眼于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一所学校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它有没有正确而独特的办学目标或者说是教育哲学,国家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规定只能是一种最基本、普遍、原则性的要求,不可能照顾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特殊性。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差异,给学校一个空间,从而根据师生的特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来确定学校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校本课程开发,其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为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注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调动教育共同体(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以学校传统项目为基础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形成学校体育特色。

五、注重体育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传统体育教学大纲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表现在教材的使用周期性长,一本教材可以延续用十多年,几乎没有怎么变化过,并且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划一、死板,也就是说当前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陈旧、老套,体育教师只一味地按照死板的课程内容上课,没有了自主性,高中三年只需要建立三个模块,而没有从学生的需要、从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从本地的特色出发,体育教师只要重复这三种模块安排就可以当好体育教师,完全制约了体育老师的作用,不能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似乎其它学科的老师也可以来上好体育课,那我们以后体育教师还有什么用!体育课程的开发正是朝着打破这种惯例方向发展,将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大纲,让体育教师根据当地学校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自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让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更具灵活性。

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层次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意识

小学校本教材篇5

【关键词】高校教材;出版;问题;对策

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能否为社会输送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高校教材则是决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国家除了特别重视基础教育教材的建设外,也十分重视高校教材的建设。教育部先后规划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等,目前正在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的遴选工作。大学出版社也将高校教材的出版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致力于高校教材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教材的建设与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材的出版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仅就目前高校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笔者的看法。

一、高校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1.同质出版现象严重

笔者以“物理化学”为关键词,在当当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图书(包括物理化学教材、学习指导用书、实验等)共计299种商品。而公共课教材的版本则更多了。笔者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关键词,则在当当网共检索到1380种商品。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材同质出版的现象之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教材出版的门槛低。对于专业课,一些院校为了体现其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会资助本校教师出版自编教材。或者是由某一所院校牵头,联合几所院校共同来编写,这样的教材发行量基本有保证,出版社有利润(尽管有的书利润极低),作者也还能拿到一些稿酬。对于公共课,即使只有一所学校使用也有较大的使用量,所以成了众多出版社全力争抢的版块,造成出版社之间的恶性竞争,带给教师的则是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出版社和高校教师对公共课教材的出版都是趋之若鹜,结果是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本计算机基础及配套实验教材,而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公共课的教材也是版本众多。

2.精品教材匮乏

尽管最近几年国内出版社出版了不少高校教材,但真正称得上精品的教材并不多,甚至有的教材越修订质量越差。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1)许多高校在考核工作量和评定职称时,往往看重的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工作及教材编写工作,加上高校教材销量一般不会很大,编写者的稿酬就不会太多,因此教师(尤其是专家学者)对于编写教材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原本质量不错的教材,修订后反而质量变差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高校学术风气比较浮躁,学校及教师往往更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课程和教材建设这些对高校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事情。(2)一些出版社为了利益而降低教材出版的门槛,这在公共课教材出版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他们在稿酬方面给予教师极大的优惠,造成出版社之间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他们对稿件的要求很低,编校过程也存在问题。所以公共课教材粗制滥造现象更为严重,精品教材极度匮乏。

3.大学生复印教材之风盛行

众所周知,高校教材科是负责采购学生用书的专门部门。但是,由于图书采购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问题,所以一些学校取消了教材科,甚至任课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书,学生买书完全出于自愿。另外,与基础教育教材相比,高校教材定价相对偏高,一般教材定价都在30~40元。与此相反的是,高校复印成本十分低廉,复印1张a4纸大约在5分钱,复印成本低于购书成本。因此,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买书而代之以复印教材。笔者曾经出版过一本新书,作者是该领域非常权威的专家,上课的学生接近90人,结果买书的学生只有29人。高校盛行的教材复印之风对出版社、经销商以及作者的利益都造成了极大冲击。

二、解决高校教材出版问题的一些对策

1.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控制低水平重复出版

目前,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对于基础教育教材设立了严格的立项审查机制并成立了专门的教材审定委员会,只有通过教育部立项并经过审定的教材才能提供给中小学师生使用,对于中小学教辅图书的检查力度也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小学教材和教辅图书的出版,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相关图书的质量。而对于高校教材,目前相关部门对此的监管力度还不够。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可以参考中小学教材编写的做法,适度加大对高校教材出版的监管。一方面,在立项方面提高要求,严格要求主编的职称和出版社的资质;另一方面,对已出版的高校教材加强质量审查,范围包括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原创性以及编校、印刷质量等方面。这样既可以从源头上控制低水平重复出版的现象,也能提高成品图书的质量。

2.利用政策导向鼓励专家学者编写精品教材

要想编写出一本好的教材,要求作者既要有对该领域的深厚的学术造诣,又要具备教学实践经验。这就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找到这样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受考核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不高,对于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极低。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如提高教学成果在考评中的比重,给予一定的出版补助等)鼓励教师尤其是知名专家学者积极编写精品教材。

3.适当让利给学生

针对高校教材复印之风盛行这一情况,出版社一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单印张定价,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寻求大学周边书店,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甚至可以直接向学生卖书,让利给学生。一般出版社对高校教材的定价原则是1页0.1元,如果学生买书能拿到70折的折扣价,每页也就7分钱,跟复印的成本就差不多了,但是书的收藏价值比复印的大多了,所以学生在教材和复印件之间选择教材的意愿就会高多了。

以上仅是笔者根据自己从事高校教材出版工作5年来的经历得出的一些体会,实际上,高校教材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笔者提出的解决办法有的也还不成熟,仅供相关人员参考。总之,要想杜绝高校教材低水平重复出版的现象,相关部门、高校(包括高校教师)以及出版社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社会各界都向着提高高校教材质量这一共同目标努力,这一天必将会到来。

参考文献:

[1]陈晓军.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材出版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73-174.

[2]程新晓.对高校教材出版现状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6):54-55.

[3]周红.对高校教材出版现状的分析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55-256.

[4]戴前虎.高校教材出版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0(4):25-27.

[5]姚文兵.高校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小学校本教材篇6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7-0003-09

校本教材虽然在国外早已出现,但在我国还是新课程改革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发展是必要的,对学校特色的彰显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大有裨益。笔者通过参加江苏省优秀校本教材的评选工作,发现目前在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正视并消除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今后校本教材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校本教材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广大教师研讨。

校本教材开发的依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颁发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等纲领性文件,这些文件都明确提出,在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里我们要注意到,所用文件中强调的都是“校本课程”,而非“校本教材”。因此我们要了解校本教材,就必须厘清校本教材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1.历史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区别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不同定义。校本课程的定义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自主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另一类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两大类。校本课程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更多的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教材的定义是:学校以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的素材,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从两者定义来看,由于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因此它们在开发目标、开发权利、开发主体和开发的场所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

(1)两者内涵范围的本质不同

课程与教材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的内涵远远超过教材的内涵。关于课程包含的范围,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观点,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正是基于课程内涵的丰富。教学领域中的目标、内容、教学体系、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等都是课程的相关要素,可以说教学领域的绝大部分因素都包含其中。校本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它与其他课程在内涵方面相比尽管有所缩减,但还是非常丰富的。同时校本课程也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在课程的权力方面不同。因为校本课程实施的范围是个别学校,因此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学校的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相比之下,校本教材的内涵范围就窄得多,校本教材仅仅包含校本课程中的部分要素。不可否认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校本教材毕竟只能达到校本课程的某些目标而不是全部目标,也只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媒介,是校本课程诸多因素中的一部分,因此校本教材的内涵范围是无法与校本课程相比的。

(2)两者执行要求的明显不同

校本课程是基于我国国情作出的一项课程政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而我国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体制又往往不能关照各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因此国家推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具有严肃性。这个基本要求就是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开发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必须按课程的相关要求执行。但校本教材则不同,校本课程并不要求每一所学校都编写校本教材,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并不一定都需要依靠校本教材才能够实施,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编制校本教材。换言之,校本课程是所有学校必须开设的,但校本教材则不一定是所有学校的必备。可见,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执行的具体要求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按理来说,课程对很多方面有极大的制约,教材必须受制于课程规定的目标、内容等,必须反映课程内容,但与其他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有其特殊性,反映在它只是宏观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并没有对校本教材的内容作出具体的规范。这种宽泛,给校本教材以极大的操作空间,使校本教材具有更大的自,当然,同时也会使校本教材执行过程中无据可依,处理好了,就能够使校本教材百花齐放。处理不好,则导致更多问题的出现,从而危及校本教材的正常发展。

2.历史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区别

教材是指供教学用的资料,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包括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以及其他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笔者这里阐述的主要是指狭义的教材。目前,我们国家对教材从管理层面上来说,可以分为国标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国标教材是指根据国家核心课程编制的并经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的教材。由于它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因此称为国标教材。地方教材是指根据三级教材管理体制,在较大区域范围内组织开发、实施的教材。在一般意义上,地方教材是指省级层面实施的教材。这级教材介于国家教材和校本教材之间。校本教材的概念前面已经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国家、地方和学校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规定分别组织编写国标教材、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这种不同的课程管理体系决定了它们三者之间必定存在诸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管理主体不同

管理主体的不同是三级课程最重要的差异。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规定,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不同的级别课程背景下的教材由不同层次的部门进行管理。即国标教材由国家教育部直接管理,教育部将通过立项、审定等行政手段确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国标教材。这类教材是主体教材,是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国标教材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地方教材是指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实施的教材体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通过立项、审定等行政手段确定地方教材,并推荐给省域范围内的中小学使用,这类教材是作为国标教材的补充和辅助。校本教材是指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教材,校本教材目前尚不需要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立项和审定,其管理、编写、实施等方面权力都在由学校。

(2)使用范围不同

不同的管理体系,就决定了三级教材不同的使用范围,国家教材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教育部对立项、审定通过的国标教材以用书目录表的形式向全国所有中小学推荐使用,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都必须从目录表中选取相关的国标教材使用,是带有强制性的,因此,国标教材是我国教材体系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教材。省级地方课程,主要是在省域范围内使用。与国标教材不同的是,地方教材属于选用,加上没有考核压力,因此这种省域范围仅是名义上,这表现在,不少学校订地方教材但不开课,或者连教材都不订。校本教材是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教材,使用范围很窄,只是在一所学校或者几所学校内使用,但因为校本教材对于特色学校的发展有帮助,加上学校有自,所以学校开发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3)编写内容不同

作为全国性教材,国标教材的内容比较系统、具体地呈现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反映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远古到今天的中外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内容,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成为历史的内容。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可以呈现的内容比国标教材窄得多,只能反映一省范围和地方、学校范围内发生的历史,而且一些发生在省域或地方范围内的重大历史事件一般都被列入国标教材中,地方和校本教材还要回避或换角度来叙述。不过,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内容的呈现也可以因此而更接地气,更直观、生动,更便利于一些参观考察活动的开展,也更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4)教学要求不同

从操作层面上来说,三级课程教材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要求,但事实上,只有国标教材才制定有具体的教学要求,作为主体教材,国标教材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不仅安排大量固定的教学时间,各类考核也主要是针对国标教材内容进行,因此国标教材的教学要求是严格而到位的。相比之下,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几乎没有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不仅教学过程没有标准,而且也没有评价体制的监督,没有相应的教学要求的制约,各个学校对于校本教材的开设自然就相对随意。有课时而不开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来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课时就少得可怜,但就是这少量的课时也常常被国标教材占用,因为国标教材内容丰富,又面临考核等多重压力,因此国标教材只能通过占用本应该是地方课程、校本教材的课时来完成任务。因此教学要求的不同是教材重视程度不同的重要表现。

(5)审查要求不同

目前我国教材本身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概念,特别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的,“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教材审定结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行政部门两级管理”。目前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都已按照相关审定管理规定通过了国家或省级相关部门的审定。但校本教材没有被纳入相关审定程序,因为校本教材的出现,主要依附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教材的编写内容杂、使用范围窄、使用周期短、使用效率低等因素,使目前教育部以及各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没有制订校本教材的审查意见,导致各校正在使用的校本教材几乎没有经过行政部门的审批。因此,国家教材、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在审查政策上是有根本区别的。

从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上述区别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国家教材为主,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为辅的教材体制。因此,历史校本教材既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也需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历史教学当中寻求与国标教材的结合点,采取多种形式确保校本教材的正常开设,这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更好地凸现三级课程的特点,并透显现实的要求。同时,校本教材也要在审查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加强自律,高度重视校本教材的质量,以审查的标准编写教材。

1.历史校本教材呈现的结构特点

根据校本教材与校本课程、国家教材的这些区别,我们可以总结出校本教材的以下特点:

(1)辅

校本教材是国标教材的补充和辅助。这种辅从其教材内容、授课形式、所起作用等方面显现出来。就教材内容而言,历史校本教材主要是传授学科的主干知识以外的补充知识;就授课形式而言,校本教材的教学不占用大量集中课时授课,而是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研究性学习、班会活动等;就所起作用而言,校本教材主要是为了弥补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缺少弹性和差异性的不足,因此校本教材是国家课程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个重要补充。正因为校本教材的这种辅,因此开发校本教材需要量力而行,要明确开发校本课程不是一定都需要编校本教材的,因此并不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有校本教材,学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开设校本课程过程中编还是不编校本教材,切不可强行其事。

(2)地域性

校本教材使用的范围局限于一所学校或者几所学校,这种地域的限制决定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一定要适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以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前提。国家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就是为了突现地区性或校际间的差异,因为国家课程是无法兼顾这些个别差异的,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一定要以学校的特色需求为目标,必须确定适合每个特定学校学生的教材发展策略,能够反映特定学校面临的各种挑战,能够引起特定学校学生的兴趣。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一句话就是校本教材必须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凸现出本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正是因为校本教材开发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社区资源和办学宗旨,因此建立在这些因素之上的校本教材才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同时,在兼顾地区性或校际间的个别差异的情况下,还要有利于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校本教材自身的特色就是校本教材的立身之本,就是校本教材存在的意义所在。当然,学校的特色发展只是给校本教材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平台,关键还在于开发者用好用足这种资源优势。

(3)多样化

多样性是历史校本教材的一个特出特点,这种多样性既表现在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也表现在教材形式的多样性。与国标教材相比,历史校本教材没有具体的课程标准内容上的限制,各地异彩纷呈的历史题材都可以成为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不同的学校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并以不同的内容呈现出其各自风貌,这一点是国标教材无法比拟的。另外,历史校本教材的多样性也表现在校本教材的呈现形式,凡是国标教材可以呈现的形式,历史校本教材都可以呈现,甚至国标教材难以呈现的形式,校本教材照样可以呈现。包括文字教材和电教教材。其中“文字教材”可以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各类辅导材料,还包括印制的图表等印刷形式的教学材料。“电教教材”包括教学用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像片、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实地的参观考察、各种比赛演讲、历史老人访谈、老物品展览等都是历史校本课程多样性的展现。

(4)动态性

校本教材与国标教材、地方教材相比,有诸多弱势,但有一点是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它的动态性。在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体制下,国家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工作牵涉层面太广、耗时费力,这就使得国家教材的修订工作常常滞后,而社会发展又是如此迅速,导致国家教材的内容难以适应社会与学生的需求。相比之下,校本课程由于牵涉环节少,学校可以随时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得校本教材更富机动性、多样性与弹性。因此有专家说“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必须随时根据社会变迁与学生需求作调整与改变”。当然,校本课程的时效性、变化性等特点,也会使校本教材在使用范围、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上受到限制。

(5)实用性

实用性时指校本教材的可操作性。校本教材相较于国标教材,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使用方法,都具有更多的自和灵活性。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其实质就是发现、挖掘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类资源。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着眼点和着力点,突破原有单一课程资源的局限,拓宽课程实施的空间,所以校本教材的资源构建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教材要有具体的内容、生动的事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例如,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应以发生在学校的、周边的、地域性的这些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故事、历史遗迹,以及学校的办学传统、校杰出的毕业生等作为重点纳入校本教材中,凸现出本校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同时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动的编写形式,并将知识性强的材料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开发应注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体验和经验,注意照顾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语言的表述应幽默诙谐,事例的选择应生动有趣,教材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呈现、程度的深浅等方面显现出符合学校实际的个性化特质的同时,历史校本教材更强调所涉及的内容与必修教材的内容的连贯和整体性,两者互为依托,在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的同时又能增加对国标教材内容的理解。

上述特点,只是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其他教材编写所必须具备的如思想性、科学性等方面的特点自然也是校本教材必须具备的,以及历史校本教材特有的图示性等特点,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校本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告诉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明确位置,凸现特点是其开发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历史校本教材应用现状及教育反思

(1)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现状

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历史校本教材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校本教材审查门槛低,使用范围小,编者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历史校本教材的发展已经进入顿足不前的状态,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编写和使用两个方面:

①编写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校本教材应有特质的运用。

校本教材作为教材体系的一部分,其编写必须按照教材的规范来编写。应该具备教材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但目前大量使用的历史校本教材无论从整体结构、正文和副文的比例、还是图文的安排、栏目的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问题,或者结构零乱,缺乏体系,东拼西凑,难以呼应;或者文字冗长,平铺直叙,图文失衡;或者少置栏目,构思平庸。这些校本教材的编者虽然也采用了教材的一部分的要素,但没有尽心地把教材这些应有的特质展现好,造成校本教材质量的低劣。更有甚者,有些历史校本教材完全无视校本教材应有特质,几乎没有体系、栏目、图片等,只有文字呈现。我们不否定也有一些高质量的历史校本教材,但更多的历史校本教材都大量存在着校本教材应有特质缺失的问题,不加以纠正,将不利于校本教材的正常发展。

其次,轻视校本教材个性特色的彰显。

校本教材是国家为弥补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缺少弹性和差异性的不足而设置的,因此校本教材的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就是校本教材存在的生命力所在。但目前一些历史校本教材忽视教材的区域和学校特色,仅仅把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作为一项任务,没有进行认真的规划,在准备没有充分的条件下仓促上马,甚至为了尽快出书,以保证下一个学期投入使用,给编者规定了非常短的编写时间,试想在编写时间很短、编者水平又有限的情况下,怎么能够编出高质量的历史校本教材。为了完成编写任务,编写者只能大幅度抄袭其他教材的内容或别人的研究成果,东拼西凑,最后形成的历史校本教材不仅质量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本校学生特点、资源特色的彰显,结果导致历史校本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

小学校本教材篇7

一、总体要求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学校教育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为着力点,通过学校音乐、美术器材的配备,加大学校音美课程的课程实施和活动空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素质优良、适应时展要求的合格人才。按照分期实施、均衡推进的原则,抓配置,重使用,促管理,努力使我校音乐、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达标情况  

农村小学的音、美资源配置不容乐观,基本教育器材匮乏,使用效率低是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音美用品都没有,我校美术仪器设备20种,使用率为21.6%。音乐仪器设备17种,其使用率为43.2%。虽然学校也配备了一些教学器材,如电子琴、画板等,但设施依旧缺乏、落后,老化。这些情况造成有些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直接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全面落实农村小学校音乐、美术器材配备任务。对照音乐、美术器材配备表进行核查,对已有的器材登记上账,没有的记录下来,规划好配备进程和做好资金筹备计划。在开足开齐音美课程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音美教学器材配备,深入挖潜,锐意创新。以学校音美器材配备为示范和引领,带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提供保障,努力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人才。

三、整改措施

1、科学合理安排工作进度。

这次音乐、美术器材配备,我校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制定方案,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2、建立组织保障机构。

为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决定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有教学管理人员为成员的我校音乐、美术器材配备领导小组。本校成立相应机构,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密切配合,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3、实行政府统一招标。

学校的器材配备,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和要求,坚持“质量与价格并重”的原则,加强过程监管,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安排学校音美教师,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管理,严格把好质量控制关,绝不允许劣质器材设备流入学校。

4、加强对学校音乐美术器材和设施的维护管理。

学校克服“重配备轻管理”的思想,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不断加强学校器材和设施的维护管理。充分发挥音美器材设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和学生健康成长中的的作用和效益,推动我区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四、经费保障

小学校本教材篇8

一、深化外语特色教育的理性思考

(一)开放创新,特色办学。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确立了五年发展目标:“打造品牌,凸显特色,深化改革,实现优质”。以此,全面拉开了学科建设的序幕。深化外语特色是新时期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难得机遇。英语特色带动英语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等建设,学校从学生培养和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出发,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使学校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个性。

(二)科学定位,深化特色。

根据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我校对外语特色定位如下:外语环境文化,浓厚学习氛围;校本课程开发,丰富学科内涵;外语系列活动,搭建实践平台;创建英语班,激发学生个性潜能;提升教师素质,打造品牌学科。

二、创建英语特色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外语环境文化,浓厚学习氛围。

结合新学期学校发展,王显才校长提出了“五jing”思想,其中的“环境整洁,追求品位”就很好的诠释了环境育人的作用。具有外语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不仅能凸显外语特色,而且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因此,学校以新的开放式教学楼落成为契机,着力构筑高品位的外语文化,多角度展现外语特色,除宽敞的开放式教学楼、外语专业教室及各班、各办公室的中英双语标志牌等设施外,外语学科组还精心设计了二楼外语开放空间的走廊,成为学校外语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校园处处充满了浓郁的外语特色。

(二)校本课程开发,丰富学科内涵。

1.教材为本,适度开发。

走进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实际上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2004年12月起,我校着手进行全学科领域的校本课程开发,确立了《东师附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课题,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各学科委员会,引领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大背景,让外语教师萌发了丰富和补充蓝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的想法。我校选用的蓝本教材是上海版的《牛津英语》教材。《牛津英语》采用螺旋式上升的编排体系,科学严谨,贴近学生生活。但是选用了优质的蓝本教材,并不意味着被这种教材所桎梏。教材的整合、改编和补充以及创造性使用,一直是英语团队研究的重点。精读蓝本教材,泛读校本教材,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我们教材建设与使用的根本原则。

2.学科委员会,引领开发。

外语学科委员会由校级领导亲自挂帅,成员由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科委员会组织本学科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外语学科确立了《“英语每日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在精选蓝本教材的基础上,吸纳、融合中外优质外语教材,尤其是在国标教材的校本化处理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在课程与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编写了《“英语每日读”校本教材》。“英语每日读”校本教材

3.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保障开发。

为加强学科建设,展示学科教学成果,学校于每年九月召开“东师附小教育研究发表会”。三届教育研究发表会的主题如下:2005年12月,东师附小首届教师研究发表会的主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2006年9月,东师附小第二届教师发表会暨东亚学校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和谐课堂构建”;2007年9月,东师附小第三届教育研究发表会的主题是“实施校本课程凸显学科特色”。三届教育研究发表会,推进了英语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改进教学实践,提炼了鲜明的外语校本特色:

低年段:激发兴趣,注重养成,听说模仿,感受韵律。

中年段:培养语感,认读过渡,夯实基础,掌握方法。

高年段:发展技能,形成策略,尝试交际,衔接过渡。

(三)外语系列活动,搭建实践平台。

英语文化节是我校传统外语活动,每年一届,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节日。英语文化节期间,丰富多彩的外语活动,提升和发展了学生兴趣与特长,整个校园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处处充盈着外语的气息。

(四)创建英语班,激发学生个性潜能。

2007年,首次招收英语班,是二附小深化外语特色的新举措。弹性时间制,中外教tt合作,开放的教学环境,两套优质教材并行・・・・・・进一步深化了外语特色。

(五)提升教师素质,打造品牌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学校。几年来,学校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精心打造品牌教师队伍。王显才校长提出,教师要练好“三功”,即教育基本功、教学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由于外语学科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音素质、广阔的视域及较高的教学技能,教师专业素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学校在提高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方面,采取了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1.专家导航。07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分社副社长郝建平老师莅临我校,对我校外语特色给予充分的褒奖。学校聘请国内知名外语教学专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朱浦老师任学科顾问。吉林省小学英语教研员张柏华老师、长春市英语教研员史才春老师对外语学科的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亲临外语活动现场,走进课堂,悉心指导。

2.名师引领,成效显著。

品牌学科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队伍要有一个质的飞跃。做好名师培养,是外语学科品牌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教师队伍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培养,我们很高兴看到我校的外语教师正在一步步成长起来,她们的进步与发展将为外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英语办公,提升口语。

自2002年起,外语学科有了“englishDay”(英语日),即每周周五,外语教师在办公室必须用英语对话交流;07年起,实施了英语教师每天“全英语办公”。英语办公是外语组独有的办公文化,同时也是对教师进行口语培训的策略。实践证明,英语办公,大大提升了外语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

4.以考促学,以学促教。

为了促进教师学习、提高与专业发展,学校定期组织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测查活动。本着“以考促学,全面提升”的宗旨,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科学,严谨,周密”的工作理念,组织了测查活动。通过测查,展现了外语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标志着外语教师正在向着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方向迈进。

5.改革备课,增强实效。

教得怎么样,关键在一个“备”字。如何才能增强备课的实效性?二附小外语学科摸索出自己的方法,采用三级备课制,即每天一次的个人二次备课、每周一次的年组小备课、每月一次的学科组大备课。

个人备课是指外语教师在年组教案共享的基础上,独立钻研教材,做到“二次备课”,在教案中改编、丰富和补充备课内容;年组小备课是指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组教师每周都要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相互借鉴,保证知识重点无偏差、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科组大备课,是指外语学科全体教师每月的专题研讨,以“碰撞思想、共同提高”为宗旨,通常采用专题讲座、优质课录像观摩、课例讲评、教学设计分享等形式。中心发言的教师制作精美幻灯片,其他教师开诚布公地交流看法,展开讨论。这种备课方式,从制度上提升了外语备课质量,并形成了优势互补,形成了年段间、教师间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的氛围。

6.以评促建,提升常规。外语学科在参加各级评选过程中,注意梳理平时的工作,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和提炼,提升学科的内涵,打造学科品牌,凸显学科特色。2006年,参加全市中小学优秀学科教研组、学科基地的评选活动,学科提交的成果做到了六个“一”,即一本宣传画册,一部宣传短片,一个学科展览,一个学科汇报,一节汇报课,一个座谈会。这次学科复评工作,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给予大力褒奖,认为我校的学科展示是全市的样板。

(六)对外交流,拓宽视域。

1.外出学习。学校在教师培养上,投入很大。几年来,派出教师60余人次,参加部级外语研讨观摩活动。2006年,学校派外语教师一行6人赴上海学习交流,与英语教育国际化水准接轨。每次出差学习后,教师都要做专题汇报,材料上网,达到一人学习,团队提升的

效果。

2.国际交流。几年来,学校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四海宾朋,多次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非洲、蒙古国等代表团。张冠群副主任获得“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即将赴英国布莱顿大学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顾外语学科走过的十年风雨历程,如果说外语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渠”,那么这个“源头活水”就是国家、省、市等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外语专家顾问的悉心指导。今年,学校将迎来十年校庆,外语学科将秉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抓住机遇,深化特色,以饱满的热情与创造的激情,为十周年校庆献礼,续写英语特色教育的绚烂华章。

小学校本教材篇9

【关键词】南昌中小学体操教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南昌市5所中学、5所小学。在这10所中小学中有省级、市级、一般学校,涵盖面广、具有代表性。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分析法

查阅了国家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和体操教学大纲,国家对场地、器材、设施配备规定文件、政策法规、相关论文、体操专著、教材等大量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问卷调查法

对南昌市5所中学、5所小学中的部分师生、分管领导、专业组长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就体操教学开展现状、体操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场地器材状况、影响体操教学开展的因素等几方而进行了内容设计。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通过小范围的两次调查(学生45名、教师10名)统计检验结果,教师相关系数为R,=0.91,pC=0.01:学生相关系数为R=0.93,pC=0.01,证明问卷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1.2.3访谈法

实地访问南昌市中小学各5所,对分管领导、专业组长、任课教师进行了座谈。了解和掌握各校目前体操教学现状,听取了意见和建议。

1.2.4数据统计法

将所有原始数据借助计算机录入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对结果归类和排序。

2体操教学现状分析

2.1南昌市中小学体育大纲中规定体操教材执行情况

2000年教育部制订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订的。已体现素质教育在体育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编写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评估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和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进行管理的依据。本文以此为依据对南昌市中小学对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

从南昌市中小学执行教学大纲统计结果来看,全部执行大纲的没有一所。部分执行大纲的占30%,小部分执行大纲的占40%。从落实体操项目来看,基本体操内容70%落实。而器械体操项目则很少,尤其是单杠、双杠项目几乎都没有落实。《体操与健康教学大纲》对必修课的课时和各学期教学内容做了详细的说明:小学三年级以上各年级,中学初一到初三都要开设体操教学课。小学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体操、技巧、单杠、支撑跳跃。中学包括:基本体操、技巧、单杠、双杠、支撑跳跃。考虑学生人数多,器材少,在有限的授课时数,全部教授这些内容有一定的困难,大纲规定将技巧和支撑跳跃分为一组。单杠和双杠分为一组,每一年选一组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锻炼身体的全面性。然而有一些学校对教育部颁布的体操教学大纲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却几乎不执行,只选择了基本体操。通过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是:其一,学校领导担心学生上器械练习出现伤害事故,不愿承担责任。其二,教学班的人数多,每班大约有60人左右。体操课程许多内容又是单人练习,加上场地、器材教学条件差,确实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其三,体操项目特点。体操课相对难组织,又有一定风险,还需要教师保护和帮助,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其四,器械体操练习有一定难度,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较高,而现在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怕苦、怕累、怕脏、怕危险,加上教师对体操教学的不够重视,导致器械体操在学校无教师教、无学生学的境况。因此,大多中小学所选择的教材多是简单易行,不易受伤,适合多人集体练习的基本体操项目,如广播操、徒手操,体育游戏等。转贴于

2.2.南昌市中小学体操场地器材体育经费调查情况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目录》的有关文件精神,对体操器材配备有明确的规定。对南昌市中小学体操器械的调查显示(见表1)与国家的要求甚远。

统计数据显示,南昌市中小学体操器材不能保证教学需要,达标率也只有2.2%一30.7%,没有器材设施就无法正常开展体操教学。从问卷统计来看,教师、学生认为中小学体操难开展的原因,器材设备占第一位。部分学校除了有几块体操垫子,其他器械设备一概没有。教师只教几个垫上技巧动作,而单杠、双杠、支撑跳跃项目由于没有场地器材,一律不上。个别学校没有高单杠,因此可以说,器材设备是影响当今中小学体操教学开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之一。具访谈了解体操器械价格较贵,导致学校无力购置。目前中小学体操比赛很少,购置体操器材设备很少,学校认为应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为学校争得荣誉的比赛项目上,如田径、球类项目等。大部分学校领导认为体操教学有危险,一旦发生伤害事故,学校无法承担负责,从而对体操教学进行不同程度的限制。

2.3影响南昌市中小学体操教学开展的因素分析

其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理解片面。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对此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上什么,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少学生对体操特别是器械体操存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所以有的教师就这样轻易的放弃,《新课标》取消了对教学内容的统一限制和具体要求,但在内容标准中提出,当学生达到水平四和水平五的学习目标时,应能够完成一两套技巧或器械体操动作。一些教师误认为体操教学不重要了,人为的减少了体操教学的内容和上课时数。其二、场地器材的缺乏。许多学校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体育器材的短缺问题,体操教学方面的器材尤为突出。其三、伤害事故的发生。体操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伤害事故,这其中有些伤害事故是我们的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所造成的。

3结论

(1)大部分普通中小学没有按照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明显不足,教学内容便以垫上运动(技巧)为主,而单杠、双杠、支撑跳跃学校很少涉及。

(2)除重点学校外,绝大部分的普通学校体操教学场地、器械设施严重不足。

(3)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担心体操课上学生受伤而承担责任,限制或禁止上体操课。体操课教学组织困难,教师积极性不高。

(4)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应加大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配备中小学大纲规定体操教材内容所必须的最基本的场地器材设施。通过集资、赞助、创办校办企业等各种形式,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

小学校本教材篇10

枣庄市以煤建市、以煤兴市,130多年前诞生的中兴煤矿公司,不仅从经济领域发掘了枣庄市的潜力,更在文化(工业文化、乡土文化)领域演绎了它的辉煌。作为中兴煤矿公司的子弟小学,中兴小学自1923年创立以来,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见证了中兴公司的发展历程,而《百年中兴史话》这一乡土教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中兴小学教师深入挖掘中兴公司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编写而成。本教材通过对中兴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和历史遗迹的介绍,展现了枣庄市光辉的民族工业文明史、文化史和发展史,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热情。同时,《百年中兴史话》这一乡土教材也找到了乡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既为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创设了良好的平台,又为学生的自主、能动发展搭建了展示的舞台,最终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乡土教材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学校的办学渊源和文化积淀后,中兴小学确立了“百年中兴文化,儒雅校园师生”这一学校品牌建设工程。经反复调研、论证,2012年学校达成了“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的共识,并对学校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提炼,即以在枣庄市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的中兴为发展基点,以“兴德尚雅”核心理念为拓展半径,画“兴在心,雅于行”的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发展之“圆”,科学定位属于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校园精神,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2013年,中兴小学被确立为小学特色品牌建设跟踪指导学校。

同时,中兴小学以校园文化为本,将乡土课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构建了以乡土教材(《百年中兴史话》)为平台的百年工业文明实践体验教育、以“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主题的三生教育;编写了“兴雅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中兴小学文化读本《兴在心,雅于行》(该丛书分为《知兴篇》《践兴篇》和《行雅篇》)。

二、乡土教材与学生评价

中兴小学开发的《百年中兴史化》这一乡土教材涵盖了百年中兴的发展历程、文化精髓和历史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三个突破。其一,系统整理百年中兴的历史资料,深入挖掘百年中兴的文化精髓,并以此为根基,开发、编制乡土课程,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二,符合学生特点和实际,满足他们的个性差异,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三,丰富区域校本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办学特色的形成。

在学生评价方面,中兴小学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并力求客观、科学和全面。具体有四点。其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百年中兴史化》这一乡土教材的开发,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他们全面认识自我,还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与成长。通过对《百年中兴史化》这一乡土教材的教学,既能展开学生之间阶段性的总结评价,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其三,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恰好体现了《百年中兴史化》这一乡土教材在教学评价中的独特之处。其四,科学、合理的评价比例。在《百年中兴史化》这一乡土教材的教学中,各方评价所占的比例分别是:教师评价(包括对课堂表现及书面作业的评价)占40%,综合实践成绩占30%,学生互评占20%,学生自评占10%。

三、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实施

1.充分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

由于校长是学校的领军人物,所以,校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学校的各个方面。就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实施而言,校长的积极和主动必然带给教师良好的影响。基于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开发小组,并在充分领会课程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使研发工作更加深入。

2.激发教师的智慧和热情

教师的智慧和热情直接影响乡土教材的质量,只有让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保证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都将全体教师视为课程的主人,尊重他们的个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力争为他们打造展示自我的绚丽舞台。

3.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

学校历时两年编写的山东省枣庄市首部乡土教材《百年中兴史话》,不仅填补了枣庄市地方史校本教材的空白,更被推荐参加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评选,从而推动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

四、乡土教材的效果与反思

学校欣喜地看到,在开发与实施《百年中兴史话》这一乡土教材的过程中,既使百年中兴文化得到弘扬,又使师生素质获得提升,还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1.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

在开发与实施《百年中兴史话》这一乡土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具体有四点。其一,打造“名师工程”,即号召资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带动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并打造名师效应,从而形成“学校以名师为荣,名师以学校为傲”的良性循环。其二,开发“青蓝工程”,即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与考核,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为广大教师实现“三年强基础,五年担重任,十年成名师”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其三,加强“师德工程”,即师德是教师从业的核心理念,据此,学校在校园中开展了一系列“最美教师”的评选活动,即通过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和令人难忘的瞬间,展示优秀教师的风采,这不仅鼓舞教师,更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师德氛围。其四,打造教师团队。学校不仅形成了一支涵盖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和专家型等各种类型的教师团队,更为中兴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2.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中兴小学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不仅夯实他们的基础,培养他们的能力,张扬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兴趣,更让他们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在歌声中释放真情,在绘画中畅想未来,在竞技中超越自我,在思考中探索真理,在实践中规范品行。

尤其是,中兴小学的活动类课程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不仅侧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更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学生以社团为中心,以社团活动为依托,开展与社团活动内容相适应的实践活动,并取得理想的成绩。例如:舞蹈《七彩童年》在全省第四届青少年杯舞蹈大赛中荣获金奖,并代表市中区参加团市委文艺汇演;2012年,在中小学电脑制作评选活动中,学校的相关作品被推荐参加省级评选;2013年,在全区的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的小制作、科幻画等作品被推荐参加市级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