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个人书面检查材料十篇个人书面检查材料十篇

个人书面检查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29:08

个人书面检查材料篇1

一、在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方面。学习不到位,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有时把工作当成硬任务,学习变成软任务,总认为自己是做实际工作的,懂得一些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能适应工作就行,导致理论指导实践和日常工作的能力还有差距,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方面还有不足。

二、在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实方面。我作为支部书记,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让党支部实实在在地担负起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作用,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对制度重视不够,制度建立完善不健全、不及时,制度落实有差距;对个别党员的日常要求不够严格,导致支部成员和全体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模范引领作用不够明显的问题。

三、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不到位,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未按要求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导致工作上出现了不足之处。长清大学城、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周边都发现了“团契”、私设聚会点现象;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园新疆籍学生留学埃及期间接受“圣战”培训并学习制爆技术,回流山东大学继续上学时被公安部门抓获。这都是由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不到位所造成的。

四、在杜绝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方面。在杜绝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方面的决心不够坚定。虽然能够主动要求增强党内生活的战斗性,但自己更多的是在自我批评上多做文章,对于批评,有时候还不太能够说出口。

五、在“四风”问题方面,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一是在“快”字的体现上还不够,只争朝夕的要求还未达到,工作效率还需提高;二是在“深”字的体现上还不够,超前服务、及时服务、细致服务和耐心服务的工作还不到位;三是在“严”字的体现上还不够,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率的意识还不到位;四是在“实”字的体现上还不够,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实干精神不够;五是在“韧”字的体现上还不够,自己办事急,忙起来或工作上不去或不被理解时有急躁情绪。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对于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党性分析和全方位透视,发现问题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层次的根源。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自觉不够强。认为只要能把工作正常推进,不求有更高的作为,以至于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主动性。

(二)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一名共产党员最初的理想信念,我作为一名老党员,理想信念不够牢固,放松了对自身建设的要求,没有持续不断地加强政治理论、道德情操、思想文化和专业知识等修养,放松了对党性锻炼的要求和保持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追求,直接影响了自己思想的进步和工作的推进。

(三)党性修养不够深。由于自己党性修养把关不严,为“四风”问题滋生、滋长提供了温床,精神上缺了钙,丢弃了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优良传统。

(四)宗旨意识不牢固。有时感觉工作压力大、责任重,时而产生畏难情绪,工作上有时缺乏干劲和闯劲,担当精神不强,最终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未能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关心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联系群众,行动上照顾群众。

三、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强化理论学习,做到深学笃用。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政治素质、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推动工作的第一需要,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培养全局眼光、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开拓自己的视野,力争成为一名行家里手、专业干部。

   (二)强化“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政治定力、担当精神、工作方法、敬业精神、清正廉洁上向党中央看齐,坚决服从于中央重大决策、省委重要部署、县委重大安排。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忠诚敬业、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坚持用党性原则和纪律规矩来约束规范言行,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确保在大是大非和利益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永葆政治本色。

个人书面检查材料篇2

立案标准,包括立案的法律标准、材料标准和手续标准。

关于法律标准,本文根据新刑诉法第83条和86条规定,认为“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和“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法定的立案标准。提出立案的对象是事件和立案的法律标准中含查明案件事实这一要件的观点,认为检察机关在出现法定的事件时,即应当按照法定管辖立案侦查,而无须待查明犯罪嫌疑人或询问犯罪嫌疑人后再立案。另外,检察机关对经济罪案的立案多少,不可能直接体现出其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和打击效果。只能作为对检察机关工作量大小的统计指标,而不能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依据。

关于材料标准,本文根据立案的法律标准,提出根据案件来源区分不同的立案材料标准。其中:在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立案到情形中,立案材料必须是能够说明某一犯罪事实的确实发生,或者证实犯罪嫌疑人不如实说明案件所涉及的相关事实;在受理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进行立案的情形中,材料本身必须能够说明(注:不是必须证实)有犯罪或可能系犯罪的事实存在。同时认为现行的两种观念和作法需要转变:一种观念和作法是,立案时必须获取到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另一种观念和作法是,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立案前的调查(即“初查”),以便收集能够证实有犯罪事实的证据,建议取消初查制度。

关于手续标准,本文认为,立案的审批手续应当恢复检察长(或经过授权的分管检察长)审批制;在立案的文书手续方面,采用《立案请示报告》既可,废除《立案决定书》。

本文对“初查”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著文:

立案,是刑事诉讼活动开始的标志。检察机关对经济罪案立案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该机关的工作量和在打击经济犯方面工作的主动性。但多年来,由于对立案标准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检察人员在立案观念上的一些错误认识。最显著的表现是以立案多少作为考察政绩的主要指标、立案材料要求过高、立案手续复杂化等。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受不正确诉讼观念的长期影响,致使“初查”等无法律依据的诉讼活动“合法化”。

本文将主要就检察机关对经济罪案进行立案的法律、材料和手续等标准问题进行粗浅的讨论,同时,也对现行的一些具体作法提出质疑,旨在为新刑诉法的贯彻实施做些探索。

一、关于立案的法律标准

立案的法律标准,是指诉讼法律中关于对哪些事件在何种情形下应当由诉讼机关实施刑事诉讼立案活动的规范。

新刑诉法第83、86条规定了刑事立案的两种情形:一是“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二是“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司法机关在遇有这两种情形时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进行刑事立案,这便是刑事诉讼立案的具体法律标准。

从检察机关管辖侦查的经济罪案角度讲,笔者个人对上述标准的理解是,第一种情形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或进行法律监督活动中,发现有非本案的经济犯罪事实或者经济犯罪嫌疑人,且依法属于检察机关侦查管辖范围的,应当直接立案侦查。第二种情形则是指检察机关通过审查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立案侦查。这两种立案情形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案件来源不同,前一种情形的案件来源是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或其他法律监督活动中直接发现的;后一种情形的案件来源则是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二是确认需要立案的事实内容和程度不同,前者必需是发现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方应当立案侦查,而不是检察机关认为存在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后者则无须确认犯罪事实的存在,而只要通过审查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应当立案。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

一是,立案的对象是事件。立案,是指将犯罪或者可能为犯罪的事件列为刑事诉讼内容的诉讼活动,是诉讼活动开始的标志。根据新刑诉法的规定,有两类事件可以作为立案的对象,即已“发现犯罪事实”的犯罪事件和“发现犯罪嫌疑人”或者“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为犯罪的事件。在这两类事件中,已发现属于犯罪的事件,并不一定能够确认犯罪嫌疑人;而可能为犯罪的事件中,客观上并非必定存在着犯罪事件,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也不一定实施了犯罪。由此而言,第一,在已经发现或认为有犯罪事实存在的情况下,既使尚未确认犯罪嫌疑人,也应当立案,第二,对可能存在犯罪的事件立案时,无须确认犯罪嫌疑人是否已实际实施了犯罪。

二是,立案的法律标准中不含查明案件事实这一要件。立案的法律标准中只所以不将查明案件事实作为必备要件,这主要是因为立案仅是侦查活动的开始,而查明案件事实是侦查活动的基本任务。经过侦查,可能能够查明案件事实,也有可能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查明案件事实;查明的案件事实,可能是犯罪事实,也可能不是犯罪事实。正是因为立案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侦查结果,所以,新刑诉法才规定了撤案、不和等若干处理诉讼结果的方法。司法实践也表明,只有在侦查破案后才能确认相关的犯罪嫌疑人。

明确上述两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两个结论。其一,检察机关在发现经济犯罪的犯罪事实或认为有经济犯罪事实时,即应当按照法定管辖立案侦查,而无须待查明犯罪嫌疑人或询问犯罪嫌疑人后再立案。其二,检察机关对经济罪案的立案多少,不可能直接体现出其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和打击效果。由此而言,对经济罪案的立案多少,只能作为对检察机关工作量大小的统计指标,而不能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依据。为此,笔者认为检察机关需要建立立案保密制度,对立案及撤案情况作为机密处理,对外只公布破案情况,同时,将破案数量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依据。

二、关于立案的材料标准

根据新刑诉法规定的立案标准,检察机关立案必须占有一定的立案材料,以作为“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和“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立案依据。这里需要探讨的是,立案材料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符合法定立案标准的需要,这便是立案的材料标准问题。

由于法定的案件来源不同,所以关于立案的材料标准应当区分不同情形进行讨论:

在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立案到情形中,由于案件主要来源于检察机关办理的其他案件,而立案时又需要确认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因此,立案材料必须是能够说明某一犯罪事实的确实发生,或者证实犯罪嫌疑人不如实说明案件所涉及的相关事实──而这些事实可能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前者比如在检察机关在调查某案件涉及款项的去向时,发现公款已为某人实际非法占有的材料;后者比如发现公款已被某犯罪嫌疑人占有,但该嫌疑人拒绝说明公款用途或其所说的公款用途经查系编造的材料。

在受理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进行立案的情形中,首先,材料本身必须能够说明(注:不是必须证实)有犯罪或可能系犯罪的事实存在,例如公共资产被利用职务便利非法侵吞、或发生了内盗、内骗;贿赂财物已缴付;存在与贿赂有关的重大经济损失;存在可能系贪污、贿赂所得的巨额款物等。其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查性。

在研究未来经济罪案的立案材料标准时,现行的两种观念和作法需要转变:

一种观念和作法是,立案时必须获取到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从新刑诉法有关侦查规范的条文看,检察机关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犯罪嫌疑人自首,交代犯罪事实,二是预审。这里“自首”是指自认为其已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其所认识的犯罪事实,对此,检察机关只需通过审查其所讲明的事实,是否属于犯罪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可立案或不予立案,而无须查证其所述是否为事实。根据新刑诉法第90条规定的精神,“预审”是指在经过案件侦查后,确认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时,为了核实已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而进行了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活动。显然,“预审”是除自首以外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的唯一法定方式。但是,由于预审是侦查开始以后的诉讼活动,所以,检察机关(只可能在办理其他案件中以询问证人的方式获取间接口供)在立案以前,除自首情形外无法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因此,检察根据报案、控告和举报途径获取立案材料进行立案时,无法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现行的立案必须获取口供的认识和作法如不进行改变,新刑诉法生效后,将会使许多案件不能依法进行侦查。

另一种观念和作法是,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未能证实犯罪实际发生的情形进行立案前的调查(被称谓“初查”),以便收集能够证实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证据。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根据新刑诉法第82条规定: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属于“侦查”的范畴,将这种专门调查置于立案以前,显然是违法的;其次,由于立案是刑事诉讼的起点,因此,新刑诉法未规定立案前收集证据的方式方法。检察机关如果在立案前进行证据收集活动缺乏相应的办案手段。第三,检察机关建立初查制度的依据是,刑事立案时必须以客观存在着犯罪事实为前提,但实际上正如前述,我国刑诉法中对举报途径的立案只规定了主观认识标准,并未要求客观上必须实际存在犯罪事实才能立案,所以,建立初查制度的并没有法律依据;第四,由于没有法律依据进行“初查”,必然会导致需要采用一些侦查手段不能使用或滥用。从司法实践看,这种立案前的专门调查已实际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基于上述几点,笔者个人认为检察机关应当取消初查制度。审查立案材料应当主要采用书面审查方式,必要时,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更详细的立案材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司法实践中,为了确定管辖分工或举报材料的某些内容(如案发单位和嫌疑人是否存在等),需要到有关单位了解情况。笔者认为,由于这类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确认犯罪嫌疑人是否实施了犯罪,因而与上述讨论的初查制度无关。

三、关于立案的手续标准

立案是开展刑事诉讼活动起点,也是将某事件列为诉讼对象的标志。因此,立案必需办理相应的诉讼手续。

探讨立案手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当办理的审批手续,即由谁来确认诉讼开始的问题。二是应当办理的文书手续,即采用什么文书来记载诉讼开始的问题。

立案的审批,包括负责审查立案材料或发现犯罪事实的办案人员请示立案和具有批准立案职权的检察官批准立案两个过程。立案请示不涉及法律制度,而批准立案则涉及到检察官的职权问题。根据检察院组织法和检察官法规定的检察官职责,笔者个人认为,检察长或经过授权的分管检察长即可以批准一般案件的立案。遇有重大、疑难问题时才需要经过检察委员会讨论,再由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批准立案。在现行刑诉法执行初期,大部分检察机关对立案实行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审批制,即一般案件由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批准即可立案侦查。到83年左右,刑事立案只针对犯罪事件的认识逐步被接受,且绝大部分案件立案后就进入公开侦查,某些基层检察机关为了把好“立案关”,将所有经济罪案的立案均交由检察委员会或检察长会议批准立案。84年以后,这种立案审批手续被当做经验在全国推行。目前全国大多数基层检察机关均实行检察委员会批准立案制度。同时,对于犯罪嫌疑人为人大代表的案件立案还需要报人大常务委员会审批。但从司法实践看,这种繁杂的立案手续(办案人至少进行两次以上的立案请示汇报)带来的弊端较多,最明显弊病的有两点:一是,由于立案必须召集检察委员会,以至于一些必须马上立案以便采取侦查措施案件得不到及时立案,贻误战机;二是,在许多情况下,为了及时获取证据,侦查人员不得不在立案前就采取有关的侦查措施,收集和固定证据,导致立案环节形同虚设。

立案时需要制作哪些和什么内容的文书,主要涉及到如何理解立案文书的诉讼意义问题。笔者认为,立案文书,是记载立案依据、审批过程的书面文件。其法律意义在于表明某检察机关对某事件已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这类文书既不体现对犯罪嫌疑人所要采取的具体强制措施,也不需要向其他个人、机关、组织进行传递。因此,通常情况下,立案只需要制作《立案请示报告》。该报告包括应由办案人员写明的案由、立案材料来源、已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认为存在的犯罪事实、已确认的犯罪嫌疑人概况、立案的法律依据等和由批准人填写的审批意见。对重大、复杂案件还可以另制作《立案备查表》,以记载经检察委员会讨论立案的过程和结果。

笔者认为现行的《立案决定书》应当废除。理由有三:第一,该文书是对《立案请示报告》文书的重复,没有制作的必要。前面已谈到,立案文书的意义在于记载某事件已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立案请示报告》完全可以记载立案情况,无须再增加一份意义相同的文书。第二,该文书的标题使用不恰当。一则根据新刑诉法规定,检察机关对出现法定立案情形事件“应当立案”,而不象侦查终结和其他法律监督中给出可选择的“决定”权,因此,该文书中的“决定”二字是否的恰当值得探讨;二则,立案是检察机关内部的文书,检察机关没有向其他个人、机关和组织传递的该项文书的诉讼义务,而带有“书”字的法律文书的中“书”的含义指的是传递诉讼信息文件,由于立案文书无须传递,也就没有必要称“书”;第三,该文书的内容不实用。一则,该文书必须填写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司法实践中在遇有未明确犯罪嫌疑人的案件立案时无法制作立案文书;二则,该文书是检察长签发,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立案不一定均由检察长批准,且检察长也不可能对所有《立案决定书》均进行审查,这一签发手续往往是不真实的。

个人书面检查材料篇3

【关键词】笔迹样本;质量问题

笔迹样本是指被鉴定人在案件发生之前,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交往中形成的笔迹材料。笔迹检验是通过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之间的两相比较进行的,而提取满足一定要求的样本笔迹是对笔迹进行比较检验的基础。笔迹样本的真实性及对书写人书写习惯反映的可靠性,是鉴定结论正确与否的关键。

1.笔迹样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受理笔迹检验时常收到的笔迹样本是:交待材料、检查材料、档案材料及在问话笔录上的签名字迹等,这些笔迹的可比性、充分性一般达不到检验鉴定的需要,难以符合进行比较检验样本的质量要求。

存在这些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办案部门送检人对笔迹检验知识了解不多,错误地认为只要有嫌疑人的笔迹样本就可以了,文检人员会通过特定的手段及仪器就可以给出鉴定意见。

(2)有的送检人则是不知道要收集什么样的样本,把案件材料送来,提出鉴定要求后,才考虑收集嫌疑人的笔迹样本。而文检人员由于对案情不了解或者实践经验不足,在收集和补充笔迹样本的技术指导上容易出现偏差。

(3)侦查初期案情不明,材料不多,一些客观因素限制,使收集笔迹样本受到一定的制约。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送检笔迹样本材料质量不高,达不到时验要求,致使检验鉴定工作无法进行的情况并不少见。

2.笔迹样本收集的要求

笔迹样本是根据笔迹检验需要而收集的反映嫌疑人书写习惯和书写技能的文字材料。

笔迹样本的质量要求:(1)必须是嫌疑人亲笔所写;(2)与检材字体基本一致,书写速度接近、书写条件相似;(3)应有不同时期的笔迹材料;(4)有足够数量的相同单字。

笔迹样本必须满足以下几点:

(1)可靠性,这是样本符合质量的前提条件,经调查核实可靠的样本才能作为鉴定依据,所谓可靠性,是指它必须是经过认真调查核实,确认是嫌疑人亲笔书写的笔迹。

(2)充分性,这是样本符合质量的数量的要求,是充分反映书写人书写习惯的必要条件,所谓充分性,是指样本应有足够数量,并是比较充分地包括了检材上一定数量的相同字或相同的偏旁部首。一般来说,笔迹样本材料愈多,愈能充分地反映检材中可能利用到的特征。同时,也只有样本数量充分,才能够暴露出嫌疑人的书写习惯,使鉴定人全面利用各方面的特征,为鉴定提供充足的依据。对于少量字、伪装笔迹和对于嫌疑人书写习惯具有多样性的笔迹检验,收集和补充到数量充分的笔迹样本尤为重要。

(3)可比性,这是样本符合质量要求的根本条件,是评价样本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所谓可比性,是指样本与检材笔迹在反映客体特征的范围和形成条件上尽可能相似,为检验创造良好的比较鉴定条件。笔迹样本的书写条件与特证笔迹形成条件相近,是指书写速度、字体、文件体裁、书写工具等方面尽量与检材笔迹相似。

3.如何收集到符合质量要求的样本

收集案前笔迹样本 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收集:一是向被鉴定人的单位借用其在工作中可能留有其本人笔迹的材料,包括其个人档案,留在银行的支票、存款单、取款单,各种票据,以及会议记录、总结、汇报、答卷、有其签名的合同等。二是可以收集被鉴定人在平时生活交往中书写的笔迹材料,包括日记、电话本、个人的记帐单、借条、欠条、信件等。收集时一定要弄清楚这些材料上的笔迹,哪些是被鉴定人亲笔书写的,哪些是其他人书写的。

笔迹样本是根据检验需要而收集的嫌疑人的笔迹。这个定义确定了笔迹样本的两个方面内涵:一是笔迹样本是根据比较检验的需要收集的笔迹;二是笔迹样本必须是与送检物证笔迹有特定内在联系的嫌疑人笔迹。从收集和补充样本的角度分析,能够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是该检材笔迹所涉及的案情和嫌疑人的具体情况。所以,为使鉴定人能够科学、准确地作出鉴定结论,送检人应当向鉴定人提供有关的案情材料及包含嫌疑人自然情况相应材料,以供鉴定人在检验鉴定中分析使用。

经过对送检检材笔迹的分析,对案件情节及嫌疑人具体情况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对嫌疑人进行分析画像,找出嫌疑人是否具有检验所需的样本的可能性,再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收集样本的方法、步骤。按照笔迹样本可靠性、充分性和可比性的质量要求,有针对性地收集嫌疑人的平时样本(包括案前样本、同期样本和案后样本)、实验样本、空间分布样本。

对于要求送检人补充样本的,文检员应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如果技术人员认为有必要自已去收集补充样本,则请送检单位协助。在收集样本时,一般应秘密进行,尽量避免使嫌疑人觉察,发现我们的意图,确保样本的准确、可靠。 [科]

【参考文献】

个人书面检查材料篇4

关键词:导管架;结构钢管;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058-01

1导管架结构钢管的焊接质量控制重点

为了保证导管架结构钢管焊接的施工质量,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重点进行控制。

1.1材料控制

为了在项目施工中能够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材料的合理使用,需建立完善的材料标示、存储、与跟踪确认体系,确定材料标识的使用必须完整的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材料必须具备完整且合格的材质证书,板材表面应不存在不可接受的铁锈、腐蚀斑、裂纹、和其它表面不连续;材料表面应光整且具有完整的钢印标识。材料使用前检验人员应依据厂家提供的材质证书对材料的材质、规格、炉号、批号、类型等逐一进行比对,必要时对钢板厚度进行抽检,检查材料是否达到项目规格书要求,检验发现不合格及材质证书与材料标识不一致的材料必须禁止使用。

1.2组对

组对检验作为整个施工过程的重要环节,检验人员在对装配杆件进行组对检验时应重点检查焊接坡口的坡口形式、装配尺寸是否符合焊接工艺规程、图纸、建造规格书等,且坡口不应存在影响焊接的油污、铁锈、氧化铁等。装配应严格按照图纸标注的尺寸进行,装配尺寸应严格控制在标准允许的公差范围内。

1.3过程监控

质量控制必须是自始至终的贯穿至整施工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从材料确认、跟踪时就已经开始,后续的焊接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施工环节、过程监控就是贯穿整个工程施工周期的质量控制。

1.4焊接监控

质量控制人员首先要翻阅本项目批准的有资质的焊工人员名单,在焊接现场对焊工进行抽查,核实焊工是否具备相应的焊接资质、焊接位置、焊接方法等。其次检查焊工对于焊接工艺规程的执行情况,主要包括所含钢管的壁厚、管径、是否满足评定的焊接范围、焊接参数是否满足wpS要求。对于大厚度钢管的焊接中断应进行严格的管控,确保满足项目规格书要求。第三,质量控制人员应定期抽查焊工施焊记录是否完整、准确。第四,重点检查焊材、焊剂的证书是否齐全;焊材、焊剂存放环境是否合格、发放及现场储存、使用、二次回收情况。第五,检查周围焊接环境,确保不存在影响焊接的外部因素。焊接过程控制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需要质量控制人员加强对现场的监控,一旦发现存在违反项应及时制止,避免后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1.5焊后质量控制

焊后检验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以目视检验为基础,配合各种检验工机具对焊接产品进行检查,对产品是否合格,是否符合焊接工艺规程、技术标准及相关工艺的一种判定。检验内容主要包括焊缝尺寸、外形、焊趾与母材过渡、焊接变形及焊缝表面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缺陷,如:夹渣、飞溅、咬边、气孔、裂纹、电弧烧伤、余高、焊瘤、穿丝等表面缺陷。当发现如上问题时,检验人员应及时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对缺陷进行整改,并及时准确的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与现场施工人员,工程师、设计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了解分析各种缺陷产生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以此提高施工质量。

焊后尺寸控制:除了对焊缝外观进行检验外,还需对接长钢管的直线度、椭圆度、错皮、周长等尺寸进行测量检验。对于测量后得到的数据应满足海洋钢结构钢管制造规范要求。

错皮:如果在径向偏差超过3.2mm(1/8in)的情况下从两面焊接环焊缝,那么环焊缝对接边的径向偏差则不应超过0.2t(t为壁厚),最大不超过6.4mm。只要局部偏差的长度小于8t,且在此范围内用焊缝熔敷处斜度为4:1过渡带,则可允许美到环焊缝的偏差达到0.3t,最大达9.5mm。

椭圆度:在钢管长度方向上任意一处的最大与最小直径之差。对于壁厚小于和等于50.8mm的钢管,不应超过其公称直径的1%,最大不超过6.4mm。对于壁厚超过50.8mm的钢管,其不圆度与壁厚比不应超过1:8.对于直径超过1220mm的钢管,只要其周长公差维持在±6.4mm以内,则其最大不圆度允许达到12.7mm。

周长:钢管长度方向上任一点的外圆周长应在其公称周长±1%或±12.7mm(取二者较小值)以内。

直线度:任意3.05m长度内允许的最大直线度误差应为3.2mm。对于长度超过3.05m的钢管,全场的最大直线度误差可按公式1/8*(总长度)/10ft计算,但任意12.19m长度内误差不应超过9.5mm。

2结语

焊前、焊中、焊后三个方面的控制是焊接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前预防各种焊接缺陷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检验人员在应该在这三方面的加强控制,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现场施工人员,项目工程师以及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分析缺陷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类似问题重复产生。

个人书面检查材料篇5

第二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材Gap认证工作;负责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及相关文件的制定、修订工作;负责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的培训、考核和聘任等管理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局认证中心”)承担中药材Gap认证的具体工作。

第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材生产企业的Gap认证申报资料初审和通过中药材Gap认证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申请中药材Gap认证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其申报的品种至少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申报时需填写《中药材Gap认证申请表》(一式二份),并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以下资料:

(一)《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申报品种的种植(养殖)历史和规模、产地生态环境、品种来源及鉴定、种质来源、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和中药材动植物生长习性资料、良种繁育情况、适宜采收时间(采收年限、采收期)及确定依据、病虫害综合防治情况、中药材质量控制及评价情况等;

(三)中药材生产企业概况,包括组织形式并附组织机构图(注明各部门名称及职责)、运营机制、人员结构,企业负责人、生产和质量部门负责人背景资料(包括专业、学历和经历)、人员培训情况等;

(四)种植(养殖)流程图及关键技术控制点;

(五)种植(养殖)区域布置图(标明规模、产量、范围);

(六)种植(养殖)地点选择依据及标准;

(七)产地生态环境检测报告(包括土壤、灌溉水、大气环境)、品种来源鉴定报告、法定及企业内控质量标准(包括质量标准依据及起草说明)、取样方法及质量检测报告书,历年来质量控制及检测情况;

(八)中药材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文件目录;

(九)企业实施中药材Gap自查情况总结资料。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自收到中药材Gap认证申报资料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符合规定的,将初审意见及认证资料转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六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初审合格的中药材Gap认证资料进行形式审查,必要时可请专家论证,审查工作时限为5个工作日(若需组织专家论证,可延长至30个工作日)。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转局认证中心。

第七条 局认证中心在收到申请资料后30个工作日内提出技术审查意见,制定现场检查方案。检查方案的内容包括日程安排、检查项目、检查组成员及分工等,如需核实的问题应列入检查范围。现场检查时间一般安排在该品种的采收期,时间一般为3-5天,必要时可适当延长。

第八条 检查组成员的选派遵循本行政区域内回避原则,一般由3-5名检查员组成。根据检查工作需要,可临时聘任有关专家担任检查员。

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可选派1名负责中药材生产监督管理的人员作为观察员,联络、协调检查有关事宜。

第十条 现场检查首次会议应确认检查品种,落实检查日程,宣布检查纪律和注意事项,确定企业的检查陪同人员。检查陪同人员必须是企业负责人或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熟悉中药材生产全过程,并能够解答检查组提出的有关问题。

第十一条 检查组必须严格按照预定的现场检查方案对企业实施中药材Gap的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缺陷项目如实记录,必要时应予取证。检查中如需企业提供的资料,企业应及时提供。

第十二条 现场检查结束后,由检查组长组织检查组讨论做出综合评定意见,形成书面报告。综合评定期间,被检查企业人员应予回避。

第十三条 现场检查报告须检查组全体人员签字,并附缺陷项目、检查员记录、有异议问题的意见及相关证据资料。

第十四条 现场检查末次会议应现场宣布综合评定意见。被检查企业可安排有关人员参加。企业如对评定意见及检查发现的缺陷项目有不同意见,可作适当解释、说明。检查组对企业提出的合理意见应予采纳。

第十五条 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须经检查组全体人员和被检查企业负责人签字,双方各执一份。如有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检查组须作好记录,经检查组全体成员和被检查企业负责人签字,双方各执一份。

第十六条 现场检查报告、缺陷项目表、每个检查员现场检查记录和原始评价及相关资料应在检查工作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报送局认证中心。

第十七条 局认证中心在收到现场检查报告后20个工作日内进行技术审核,符合规定的,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发《中药材Gap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十八条 对经现场检查不符合中药材Gap认证标准的,不予通过中药材Gap认证,由局认证中心向被检查企业发认证不合格通知书。

第十九条 认证不合格企业再次申请中药材Gap认证的,以及取得中药材Gap证书后改变种植(养殖)区域(地点)或扩大规模等,应按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中药材Gap证书》有效期一般为5年。生产企业应在《中药材Gap证书》有限期满前6个月,按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重新申请中药材Gap认证。

第二十一条 《中药材Gap证书》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制,应当载明证书编号、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注册地址、种植(养殖)区域(地点)、认证品种、种植(养殖)规模、发证机关、发证日期、有效期限等项目。

第二十二条 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纪守法、廉洁正派、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二)熟悉和掌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三)具有中药学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具有5年以上从事中药材研究、监督管理、生产质量管理相关工作实践经验;

(四)能够正确理解中药材Gap的原则,准确掌握中药Gap认证检查标准;

(五)身体状况能胜任现场检查工作,无传染性疾病;

(六)能服从选派,积极参加中药材Gap认证现场检查工作。

第二十三条 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应经所在单位推荐,填写《国家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推荐表》,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签署意见后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资格认定。

第二十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进行年审,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第二十五条 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委派,承担对生产企业的中药材Gap认证现场检查、跟踪检查等项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中药材Gap认证检查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水平。

第二十七条 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必须遵守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守则和现场检查纪律。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取消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员资格。

第二十八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对取得《中药材Gap证书》的企业,根据品种生长特点确定检查频次和重点进行跟踪检查。

第二十九条 在《中药材Gap证书》有效期内,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每年对企业跟踪检查一次,跟踪检查情况应及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三十条 取得《中药材Gap证书》的企业,如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或者未按照中药材Gap组织生产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予以警告,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将吊销其《中药材Gap证书》。

第三十一条 取得《中药材Gap证书》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如发现申报过程采取弄虚作假骗取证书的,或以非认证企业生产的中药材冒充认证企业生产的中药材销售和使用等严重问题的,一经核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吊销其《中药材Gap证书》。

第三十二条 中药材生产企业《中药材Gap证书》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在事项发生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应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相应变更。

第三十三条 中药材生产企业终止生产中药材或者关闭的,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回《中药材Gap证书》。

第三十四条 申请中药材Gap认证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认证费用。未按规定缴纳认证费用的,中止认证或收回《中药材Gap证书》。

个人书面检查材料篇6

第二条医药卫生档案,是指在医药卫生工作中从事医疗、防疫、科研、教学、生物制品、生产、药品管理、卫生行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其他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医药卫生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和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和依据,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必须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便于开发利用。

第四条各级医药卫生部门,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的发展计划,在档案机构、人员配备、经费、库房等方面给予保证。

第二章档案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第五条医药卫生档案工作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卫生部档案处在办公厅领导下,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档案工作,并对部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指导,地方各级医药卫生档案机构负责管理本部门医药卫生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第六条各级医药卫生部门应有1名领导同志分管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列入领导议事日程,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七条各级医药卫生部门要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档案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和统一管理本部门形成的全部档案(病历档案除外)。规模较大、内部机构和下属单位较多、负有监督、指导和检查任务的单位,应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设立档案馆或综合档案室;对下没有指导任务、但本部门档案工作任务较重的,应设综合档案室(处或科级);设立档案馆的具体条件可参照1989年国家教委的第6号令执行。规模较小的单位可视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

设档案馆的应配备工作人员8-12人;设档案科、室的,应配备工作人员3-6人。

综合档案机构的设置,按有关规定报上一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同时报所在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八条医药、卫生部门单位档案馆具有双重职能,既是收集、保管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又是本单位档案工作职能管理部门。

第九条综合档案管理机构的基本任务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卫生部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二)制定本单位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

(三)负责接收(征集)、整理、分类、鉴定、统计、保管本单位形成的全部档案及有关资料;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有关档案;

(四)负责编辑档案参考资料,编制各种检索工具,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全心全意地做好服务工作;

(五)加强档案工作的横向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积极开展档案信息交流及学术研究活动;

(六)负责对本单位或所属单位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七)负责收集档案利用效果的反馈信息,宣传利用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扩大档案工作影响,增强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积累档案、利用档案的意识。

第三章档案工作人员

第十条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档案事业,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并具备一定的档案专业技术水平和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十一条档案工作人员(包括以做档案工作为主的兼职人员),均属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其业务能力的考核、技术职务的评定和晋升,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实行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或任命制),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待遇。档案工作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

第四章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

第十二条各级医药卫生部门要建立健全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制度,并纳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确保每项重要的医疗、防疫、科研、教学、药品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

第十三条各级医药卫生部门的档案工作要与本部门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实行"四同步"管理,即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时应同时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

第十四条各级医药卫生部门对科研成果、产品规划与试制、基建工程等项目进行鉴定、验收时必须有档案部门参加。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应会同档案部门,对应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未经档案部门检查或经检查没有完整、准确、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的项目,不能通过鉴定、验收,科研成果不予上报。

第十五条各级医药卫生部门应实行文件材料形成单位及科研课题组立卷归档制度。由立卷人按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和保管期限表系统整理组卷,编排张号,填写卷内目录和案卷标题,经立卷单位负责人检查,装订后向本部门档案室移交。卷内目录和案卷标题一律用钢笔或毛笔书写。

第十六条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

(一)党政管理方面

凡是本部门党、政、工、团,包括纪检、人事、保卫、财会、基建、生产、科研、外事等单位和临时机构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收、发文(电)和内部形成的会议文件、会议记录、纪要、重要电话记录、各类统计报表、出版物原稿和样本、剪报(不另行文的)等文件材料,以及反映本部门工作活动的影片、照片、录音带、录相带等声像材料,均应收集齐全,立卷归档。

(二)医疗技术方面

凡是医疗单位形成的以下材料应收集归档。

1.医疗技术的法令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

2.医疗计划、总结。

3.处方章印模。

4.各类报表和统计分析资料(包括计算机盘片等)。

5.医疗技术常规、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文件。

6.医疗质量调查和监督检查中形成的文件。

7.突发事件、传染病暴发流行抢救工作记事、照片、录象、总结等文件材料。

8.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的来信来访调查分析,医疗事故鉴定书和处理意见。

9.新疗法、新技术的鉴定及实施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10.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总结、医案原稿、中药炮制等。

11.传统的药物标本、成分、配方、工艺等材料。

12.制剂处方单、质量检验报告、药检证书及制剂配剂的有关材料。

13.住院及门诊病历和各种检查的申请单、报告单、登记本以及病理切片、照片、图纸、X光片等(单独存放保管)。

14.医疗单位开展医疗合作形成的协议书、合同、聘书等。

15.地方病、职业病及肿瘤、心血管病等疾病防治的专题材料。

(三)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方面

凡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部门所形成的以下材料应收集归档。

1.有关卫生防疫和监督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流行报告、防治方案、规划、总结、监测点、防治点记录数据等有关材料。

3.传染病暴发流行防治工作记事、照片、录像、总结等文件材料。

4.疫情报表和统计材料。

5.青、少年健康检查、生长发育和调查分析总结。

6.青、少年学习、生活保健用品监测及学校卫生标准技术材料。

7.计划免疫效果观察以及异常反应、事故调查处理等有关材料。

8.消毒杀虫剂专题计划、实验数据、图表、实物标本及总结材料。

9.卫生监督规划、审查意见书、技术性总结及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环境卫生监测等材料。

10.食品卫生标准、规划、技术报告、审核意见书、批准证书及城乡居民营养调查、食物结构、食物成分表。

11.食品卫生监测、重大食品污染、食品中毒典型案例等有关材料。

12.射线防护、计划设计方案、实验数据图表、专题调查总结报告、仪器制作等有关材料。

13.放射事故(包括核武器、核电站)损伤救治方案、救护措施及远后期观察材料。

14.职业病危害现场调查、测定及劳动条件评价、职业病防治、急、慢性职业中毒报告、报表和统计数据。

15.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预防性卫生监督的审查意见及有关材料。

16.国境口岸卫生监督、卫生处理技术材料。

17.国境卫生检疫管理材料。

(四)妇幼卫生方面

凡妇幼卫生部门所形成的以下材料应收集归档。

1.有关妇幼卫生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2.妇幼卫生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及工作总结。

3.妇幼卫生工作年报表。

4.妇幼卫生工作中考核评比标准及综合性评价材料。

5.妇女多发病防治材料。

6.青春期及绝经期调研材料。

7.孕产妇死因研究材料。

8.围产保健信息网监测及围产儿死亡率及死因研究材料。

9.女工保健卫生学调研材料。

10.计划生育手术规范化管理材料。

11.婚前保健、优生、遗传调研材料。

12.0-7岁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材料。

13.0-3岁营养性疾病患病率及分析材料。

14.四个月以内婴儿3种不同喂养率的调研材料。

15.有关儿童保健课题及调研材料。

1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亡原因。

(五)科研方面

按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执行。

(六)教学方面

按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关于《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执行。

(七)药品、生物制品监督、检定和生产技术方面

凡药品、生物制品监督、检定、生产部门形成的以下文件材料应收集归档。

1.有关药品监督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

2.药品标准(国家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审评材料、批件或批复。

3.新药及新生物制品审批、审评记录、批件。

4.药品抽验报验结果、汇总和公报材料。

5.重大假药、劣药案件原始调查材料、处理结论和有关批复及来往文件。

6.执行药品监督任务的原始记录、报告和批复。

7.国外厂商申请进口药品注册的申报材料和批件。

8.生物制品产品计划、规划设计任务书、产品试制说明书、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现场考核及临床试验观察记录、协作合同及完成情况报告等。

9.生产及技术检定记录。

10.产品质量及经济技术指标完成统计及说明。

11.生产检定规程、细则、生产工艺、产品目录、说明、规格及使用方法的有关材料。

12.生产及检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有关材料。

13.生产及检定工作管理办法、定额指标及责任制等有关材料。

14.药品质量考察检定中的实验数据记录及临床观察中所形成的有关技术材料。

15.安全生产制度、规定、规范、统计报表、工作安排、总结及重大事故调查处理等有关材料。

16.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方面材料。

(八)基本建设方面

按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关于《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九)仪器设备方面

各种国产和国外引进的精密、贵重、稀缺仪器设备(价值在5万元以上)的全套随机技术文件及在接收、使用、维修和改进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

(十)出版物方面

包括出版社、健康报社、医学会、医学院校、医学科学部门出版的书籍、报纸、杂志、其他学术刊物以及自行编辑出版的学报审稿单、原稿、样书及出版发行记录等。

(十一)财会方面

按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十二)其他医药卫生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十七条归档时间:

各医药卫生部门的文书档案,应在次年6月底以前移交档案室。医学院校应在次学年度寒假前归档,科研、医疗卫生技术和基建档案应在项目及技术工作完成后两个月内归档。

第十八条几个单位协作完成的医疗、防疫、科研等工作项目由主办单位保存一整套档案。协作单位除保存与自己承担任务有关的档案正本之外,应将复制本送交主办单位归档保存。

第十九条各医药卫生部门的个人在从事各种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件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向本部门档案室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档案室的档案应按规定向档案馆移交。对于个人在其非职务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档案部门可通过征集、代管等多种形式进行收集。对于个人向档案部门捐赠档案的,各医药卫生部门应予以奖励。

第五章档案的管理和库房设备

第二十条医药卫生部门的档案馆、室对接收的档案进行分类、排列、登记、编目及必要的加工整理。

第二十一条医药卫生部门的档案馆、室,对接收的档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鉴定、划分保管期限和密级。对保管期限的变动、密级调整和需要销毁的档案提出建议,报本部门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医药卫生部门的档案馆、室,要建立保密、保管、借阅、统计等项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所在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报送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报表。

第二十三条医药卫生部门的档案馆、室,应根据《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下属单位的档案工作经常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扬或奖励。对因档案管理混乱、工作失职给档案工作造成严重损失的,报请有关行政部门按照《档案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各级医药卫生部门必须为保管档案提供专用档案库房,库房门窗要坚固,并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要有防盗、防火、防光、防腐、防有害生物和防污染等安全措施。对存放声像等特殊载体的档案要配备恒温、恒湿设施。档案库房要指定专人管理,以保证档案的安全,延长档案寿命。

第二十五条各级医药卫生部门,要有计划地为档案部门配备复印、录音、照像、录像等设备,同时结合本单位业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第六章档案的利用与开放

第二十六条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各级医药卫生部门要按《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划分开放与控制的界限,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第二十七条医药卫生部门档案馆的档案应向社会开放。开放档案应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凡持有合法证明的单位、个人在说明利用目的和范围后,均可查阅属于开放范围的档案。

(二)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利用档案,需经有关主管部门介绍。

(三)外国机关或个人要求利用档案,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四)向社会公布档案,需经本单位及上级主管机关批准,任何组织或个人无权公布。

第二十八条凡涉及党和国家机密和专利的档案,不得对外开放。

第二十九条查阅、摘录和复制尚未开放的档案,需经档案部门负责人批准,涉及未公开的技术问题,需经有关部门负责人批准。查阅绝密档案需经分管档案工作的行政领导批准。

第三十条各医药卫生部门的综合档案室保存的档案,主要供本部门利用,其他部门查阅需持单位介绍信,经综合档案室或办公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查阅。

个人书面检查材料篇7

关键词:案卷移送检察工作应对措施

公诉案件卷宗移送制度是指检察院审查后将决定提起公诉的案件移送法院的方式或形式。公诉案件卷宗移送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是及其重要的。正如陈卫东教授所言“公诉方式与一个国家的审判模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程序设计是否科学,甚至关系到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1 ]。关于公诉案件卷宗移送,大陆法系采用的是全卷移送主义,英美法系采用的是状一本主义,我国在1996年对刑诉法进行修改时,对全卷移送主义和状一本主义进行了折中采取主要证据复印件主义,也就是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时,检察院向法院移送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2012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得到了通过,修正案把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改为

全卷移送 。在采取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司法实践的这十多年的中,由于主要证据复印件主义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对案卷移送制度的改革。案卷移送制度的改革给检察公诉工作带来影响,检察机关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刑事诉讼程序更加公正合理。

一、 新刑诉法关于案卷移送制度的新规定

《关于修改的决定》第65条对案卷移送制度进行了修改,将《刑事诉讼法》第141条改为172条: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在庭前审查程序中案卷移送具有重要作用,它会使庭审程序运行模式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通过过滤、分流和为庭审做准备等功能的发挥,庭前审查程序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制约权的滥用,从而达到节约司法资源的效果。在诉讼过程中检察院向法院移送案卷材料包括哪些内容,对法院的庭前审查范围和庭审活动会产生很大影响。从这个方面来讲,庭审能否公正、顺利进行与案卷移送制度密切相关,合理的案卷移送制度是庭审公正、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毋庸置疑,一个案件在开庭之前法院通过法律规定的步骤来处理管辖、受理与否、证据、是否开庭等问题,庭审过程中,主持整个庭审的程序和方向的法官需要事先了解案件的整体情况特别是实体问题。因为通过审查状能够明确相关程序性问题,对实体问题的解决,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采取不同的做法。1979年我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借鉴了大陆法系职权主义模式的做法,规定庭前审查程序中移送全部案卷材料,法院审查案件的程序问题又审查案件的实体问题。法官主导法庭审判对查明案情有着明显的作用,这样做又存在弊端,法官阅读全部案卷材料后容易先入为主,对被告人产生有罪的预断,影响司法裁判的中立和公正。为了避免法官产生庭审前的预断,1996年再修改刑诉法时采用了复印件主义,就是不再移送全部案卷的实体内容,而是移送诉状以及“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照片。这样一来法官在审判前对全部案卷的接触减少,又能了解到部分案件事实,避免产生过多预断。但是,在最近十几年的司法实践中,实行复印件主义的做法,被认为不但没有解决预断问题,反而致使书面审理倾向更为严重,刑事程序也未能走向对抗[ 2 ]。

一般认为从1979年刑诉法规定的全卷移送主义到1996年刑诉法规定的复印件主义是一种进步,有利于减少法官对案卷材料的过分依赖,使刑事诉讼程序更加公正。十多年过去了,2012年刑诉法再修改时,又改回到了1979年刑诉法规定的全卷移送主义状态呢?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案卷的部分移送不能切实保障律师的阅卷权,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辩护律师在阅卷的过程中能看到的只有主要的证据复印件,没有办法看到控方所掌握的全部证据,特别是那些能够证明被告人轻罪、无罪的证据材料,这样不利于辩护律师充分准备庭审辩护,影响了法庭审判中对抗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法官不能接触到全部案卷,在庭审过程只能查看控方现场提交的证据,大多数情况下等庭审结束,法官再私下阅读检察机关移送全卷后,根据案卷隔日作出判决。这两个方面的弊端是导致2012年刑诉法修正案改回全卷移送制度的主要原因。

二、案卷移送制度的改革对检察公诉工作的影响

案卷移送制度的改革给对检察公诉工作带来了影响,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应当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在庭前审判人员就掌握了检察院移送的全部案卷材料和证据,根据这些案卷材料,审判人员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庭审的焦点,保证庭审顺利进行,提高审判的质量。

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会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主要证据进行“取舍”,这就使检察机关在审判中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复印件移送制度下,检察院和法院对定罪量刑“主要证据”的范围界定存在分歧,虽然《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由于每个案件具体情况不同、办案人员专业素质不同,检察机关在办理具体案件的时候,对“主要证据”的取舍还存在很多“可操作”之处。案卷移送制度要求检察机关对“主要证据”的取舍有更认真的态度、更合理的标准,这样才能解决检察院和法院对定罪量刑“主要证据”的范围界定存在的分歧。

三、检察机关在案卷移送制度的改革后的应对措施

为了更好地发挥案卷移送的作用,检察机关在审查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保案卷材料的完整性

在刑事案件诉讼中,案卷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案件办理质量。公诉人要认真、仔细、全面地研究案卷材料,认真了解案情,发现问题,为庭审做好充足的准备。案卷材料一定要全面、完整。只要是与案件有关的材料,一页都不能少,全部都要认真核对。要认真做好《书》,《书》是公诉机关对案卷材料的提炼,要保证每一句话都来源于案卷材料。

公诉人要端正心态,清楚自己的立场。目前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办案模式的影响,检察机关“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办案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取证程序不规范,证据材料制作粗糙。因为法律对于刑事案件的证据要求非常高,必须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程度。所以办案人员一定要认真有耐心确保案卷材料的完整性。

案卷里比较重要的材料是审查的重点,例如诉讼文书、技术性材料,就是案卷里面不涉及案情本身的拘留证、逮捕证、鉴定结论等材料。刑事诉讼中对于“期限”的要求非常严格。传唤证、拘留证、逮捕证等法律文书,能够说明当事人在不同阶段的身份,也可以证明侦查人员的行为是否违法,当事人的交代是否构成自首。对于这些文书,我们要注意它时间上的衔接、罪名上的变化。《立案审批表》、《拘留证》、《逮捕证》上罪名的变化(结合最终《书》指控的罪名)也需要留意。一般情形下,罪名的变化是因为办案人员对行为的定性认识不准,但是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原因。当事人的如实交代是罪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可能是侦查机关的管辖权冲突,也就是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鉴定结论》(包括《责任认定书》、《评估报告》等)

相关法律对《鉴定结论》的形式要求非常严格,但是在一些案件中,公诉人对这一方面的规定不熟悉、不重视,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一般情况下,《鉴定结论》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鉴定书的文号;2、鉴定机关的资质;3、鉴定人的资质;4、鉴定人的数量;5、签名、印章、鉴定时间;6、鉴定的过程;7、是否送达并告知当事人权利。

(二)认真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的合法性,也叫证据的许可性、证据的法律性。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所以,证据本身必须真实可靠。一般认为,证据具有三性: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客观性是指作为承载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合法性是指证据的来源、搜集主体、查证程序、表现形式均须合法。如果说客观性系证据自身的属性,那么,合法性则属于因价值取向而被法律所赋予的属性法庭审查证据主要围绕证据三性展开,缺一则不会被法庭采纳。退回补充侦查的,侦查机关重新搜集的证据材料,要一并收入案件卷宗,移送人民法院。

(三)强化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取证工作的监督。

在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侦查活动,虽然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权,“检察监督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各级检察机关;检察监督的对象是国家政治法律生活中的实践,如立法、司法、行政各方面;检察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法行为、司法行为、行政行为等。”[ 3 ] 但是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如何操作还缺少具体程序,从目前监督运行的效果来看显得苍白无力。 检察机关要实现对侦查权的有效监督,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前介入预防非法侦查行为的发生

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有效可行的控告渠道,加强驻监所工作,经常与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交流,在审查逮捕中使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及时向检察机关反映无罪、罪轻、受到非法侦查等情况。在检察机关内部也要加强侦查监督部门与侦查部门之间非法侦查线索的发现、移送、查处的有效机制,及时发现和有力查处非法侦查行为。有些案件中,针对于律师向检察机关反映的犯罪嫌疑人受到非法侦查的情况检察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核查,核查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律师以及犯罪嫌疑人。

2、非法侦查取得的证据要依法排除

非法侦查取得的证据要依法排除,新刑诉法吸收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证据规定》)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死刑证据规定》)中的有关条款.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了收集证据的原则、非法证据排除的原则证据类型、程序、 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等,构建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刑诉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对于侦查人员非法收集证据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纠正意见。而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侦查、审查、审判过程中,发现有应当排除的非法言词证据和非法实物证据的情形,都可以对非法证据进行排除,并不得将其作为意见、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3、加大对非法侦查行为的处罚力度

对实施非法侦查行为的侦查主体应配置相应的民事、行政法律责任。《国家赔偿法》规定了侦查机关在侦查活动中存在违法侦查行为时的国家赔偿责任,在国家赔偿的基础上应建立一种非法侦查人员的个人赔偿责任或所隶属单位的单位赔偿责任,将这些方式相结合能更好地非法侦查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 1 ]陈卫东.刑事审前程序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5.

个人书面检查材料篇8

关键词:工业管道;安装监督检验;问题;环节;质量控制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制造、使用的工业管道,国家实行制造资格许可制度和产品安全性能强制监督检验制度。

1.监检内容

监检内容包括工业管道制造过程中,涉及安全性能的项目进行监检和对受检企业工业管道制造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业管道的监检工作应在工业管道制造现场且在制造过程中进行。监检是在受检企业质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对工业管道产品的安全性能的监督验证。

2.监检方法

按《锅炉工业管道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规则》将工业管道产品监检项目分a类和B类。对a类项目,监检员必须到场进行监检,并在受检企业提供的相应的见证文件(检验报告、记录表、卡等,下同)上签字确认;未经监检确认,不得流转至下一道工序。对B类项目,监检员可以到场进行监检,如不能到场监检,可在受检企业自检后,对受检企业提供相应见证文件进行审查并签字确认。

a类包括:安装许可、焊接工艺评定、焊接材料、管道组成和支承件和耐压试验、泄漏性试验。B类包括,焊接接头、材料复检代用、补偿器安装、阀门安装及保护装置防腐和隐蔽工程及无损检测。C类包括:技术材料、设备条件人员、条件技术准备、管道吹扫、涂漆、绝热、静电接地、安装支吊架、热处理等。

具体项目和方法如下

2.1图样及制造工艺:检查工业管道设计单位的设计资格印章,确认资格有效;审查工业管道制造和检验标准的有效性;审查设计变更手续。审查制造工艺:审查焊接工艺评定及记录,确认产品施焊所采用的焊接工艺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审查水压试验和泄漏试验工艺和相关程序要求。

2.2材料:审查材料质量证明书、材料复检报告;审查主要受压元件材料的选用和材料代用手续。

2.3焊接:确认焊接试板数量及制作方法:审查产品焊接试板性能报告,确认试验结果;审查焊缝返修的审批手续和返修工艺。

2.4外观和几何尺寸:检查焊接接头表面质量,检查母材表面的机械损伤情况:检查直线度:检查焊缝布置、形状偏差,并记录实际尺寸。

2.5无损检测:检查布片(排版)图和探伤报告,核实探伤比例和位置。抽查底片,抽查数量不少于设备探伤比例的:30%,且不少于10张(少于10张的全部检查),检查部位应包括可疑部位及返修片。

2.6热处理:检查确认热处理记录曲线和热处理工艺的一致性。

2.7耐压试验:耐压试验时,监检人员必须亲临现场,检查试验装置、仪表及准备工作,确认试验结果。

2.8安全附件:检查安全附件数量、规格、型号及产品合格证应当符合要求。

2.9压力试验和泄漏试验:检查的试验结果,应当符合有关规范、标准及设计图样的要求。

3.监检中常见问题

由于某些制造单位的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意识淡薄,在制造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性能问题,现归纳如下:

3.1设计方面:制造单位不认真审图,没有审图记录,使设计图样有时不符合标准规定,造成产品不符合规程要求。

3.2制造和检验工艺:制造和检验工艺缺乏内容要求,制造和检验工艺编制和审核无人签字,偏离工艺后没有审批。

3.3焊接工艺评定方面:①焊接工艺评定时,未先进行抗裂性试验,有的在焊接工艺评定中,材料、焊条的性能只有其标准值,而无实际复检数据。有的不锈钢焊接工艺评定未进行晶间腐蚀试验。②焊评不能覆盖整个工艺。

3.4材料管理:①材料的存放管理混乱,炉批号或牌号不分,待验与已验不分,合格与不合格不分,一起堆放。②材料的标记,有的材料标记分不清炉批号,标记不移植,大量的切割剩余板材存放在车间没有材料标记,也不办退料手续。材料复检,有的材料无材质证明书原件,复印件没有经销商法人签字和检验专用章。③焊材使用,有些单位焊条领用、回收制度不严格,有的领用的焊条与施焊焊条炉批号都不同,有的一人领用,多人使用。

3.5无损检测方面:

3.5.1无损检测委托书内容不全,局部检测时抽查的部位不明确,造成漏检和检测比例不足。检测报告中的布片图不能明确反映检测部位。

3.5.2射线检测比例不足。

3.6生产设备方面:有的单位设备完好情况较差,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不经校验。

3.7焊工问题:①焊工资格证过期。②焊工资格级别不够。

3.8水压试验和泄漏试验方面:①水压试验和泄漏试验工艺和相关程序缺乏要求,对压力试验介质、安全防护没有规定,氯离子含量分析没有化验报告。②水压试验和泄漏试验,制造完后未经水压试验和泄漏试验合格,造成缺陷无法返修;③水压试验和泄漏试验的压力低于规定值、保压时间不够。

3.9外协问题:①外委不对分包商进行评审,不向发证机构备案:②理化委托书中没有规定试验方法的标准;③材料采购时只给出钢号或牌号没有给出具体要求如没有硫、磷含量的规定,造成部分有害元素超标。

4.质量控制的若干环节

4.1安装准备

4.1.1开工报告:安装许可证、工程合同图纸方案、焊工探伤资格、管道安装资格、公司代表及各专业责任师确认、开工报告;

4.1.1.1、评定任务书:专业人员编制评定任务书JB4708-2000焊接责任工程师确认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

4.1.1.2、评审实施记录:焊接工艺参数,线能量,外观质量,无损探伤试验焊接工艺评定、焊接连实验室技术人员、焊接工艺评定、记录;

4.1.1.3、工艺评定:审核批准,评定的先进性、合理性、实用性,焊接试验记录、焊接实验室技术人员整理公司焊接责任师确认,焊接工艺评定记录、报告;

4.1.1.4、编制焊接工艺指导或方案:焊接工艺参数、焊接层数、线能量、预热温度、焊接工艺评定、专业人员。

4.1.2技术准备

4.1.2.1、设计技术交底、工程特点,特殊技术要求,施工、标准及验收规范、设计图纸,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各责任人员参加。设计技术交底记录;

4.1.2.2施工图纸会审:设计深度能否满足施工生产需要,图纸与其它、设计文件是否齐全、设计图纸,现行的规范等技术文件、项目部工程技术部门组织,各责任人员参加确认。图纸会审记录;

4.1.2.3施工技术方案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内容完整,工艺可行,选用的标准规范准确,质量安全措施得当,符合工程实际情况、设计图纸,现行的规范等技术文件。专业人员编写,方案由项目经理确认,作业指导书由责任师确认,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

4.2制造过程

4.2.1、管子的切割,坡口或螺纹的加工、标记移植,剩余壁厚加工尺寸等有关规范施工班组质检员监督检查加工记录;

4.2.2、管道支吊架的制作:外观检查,组装尺寸及规范、型号、施工图纸,施工规范,施工班组质检员监察检查、施工记录;

4.2.3、管道的预组装:组装尺寸要求,编号、单线图,施工规范。施工班组质检员监察检查、自检记录、管道安装;

4.2.4与管道安装有关的土建工程、设备工程验收:符合设计要求,满足安装要求施工图纸,施工规范、工艺责任师确认,质检责任师认可、工序交接记录。

4.2.5、清洗脱脂防腐:管道内部脱脂、防腐、设计要求,相关规范,质检责任师认可,工艺责任师确认,施工记录;

4.2.6、管道法兰焊缝连接件安装:安装部位、施工图纸相关规范、施工班组,质检员认可。施工记录;

4.2.7、膨胀指示器、监察管段、蠕胀测点安装:符合设计要求、设计要求,相关规范施工班组,质检员认可。施工记录;

4.2.8、管道安装、预拉伸、预压缩:不锈钢法兰、垫片施工图纸,施工班组,质检员认可。安装记录;

4.2.9、阀门及安全附件安装:规格型号,安装位置,安全阀的开启回座及密封压力,施工图纸,相关规范施工班组,质检员认可,工艺责任师确认。安装调试记录;

4.2.10、补偿器安装:安装位置,安装质量施工图纸,相关规范施工班组,质检员认可,工艺责任师确认安装记录;

4.2.11、管道支架安装:弹簧支吊架安装调整,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图纸、施工班组,质检员认可工艺责任师确认。安装记录;

4.2.12、静电接地安装:施工图纸,施工规范、施工班组,质检员认可,工艺责任师确认。测试记录;

4.2.13焊接系统:管道焊接、焊材烘干,工艺文件。现场焊条保管员,焊接责任师抽查;焊条烘干记录、焊条发放回收、焊材管理制度、焊条发放、回收记录,焊接责任师与质检责任师共同监督检查;

4.2.14、焊接环境管理:风雨雪天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焊接作业指导书或焊接方案。焊接责任师认可;

4.2.15、焊接实施:焊接工艺参数、预热温度、层间温度焊接作业指导书或焊接方案。焊接责任师与质检责任师共同监督检查。施焊记录;

4.2.16、焊接返修:返修工艺、超次返修、焊接作业指导书或超次返修方案。超次返修须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焊接责任师确认。返修记录;

4.2.17焊接合格率:焊缝外观、内在质量,焊接标准规范,质检责任师、无损检测责任师确认。质理评定记录。

4.3耐压试验、泄漏试验(a类)

4.4总体验收

4.4.1、管道涂漆:材料合格证、涂漆层数、涂漆质量,施工图纸、标准、规范施工班组、质检员认可,工艺责任师确认;

4.4.2、管道绝热:基层、绝热层、防潮层、保护层施工图纸、标准规范施工班组、质检员认可,工艺责任师确认。施工记录,隐蔽记录工程验收。

个人书面检查材料篇9

一、会议主题

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服务群众为重点,认真解决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群众工作本领。

二、督导、参会(含列席)人员

省委教育实践活动第十二督导组成员全程督查指导专题民主生活会。

本办厅级干部(包括办党组成员和副巡视员)全部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

机关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列席会议。

三、会议时间

2014年10月15日上午召开,会期1天。

四、方法和步骤

(一)会前准备

1.根据会议主题,组织班子成员进一步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张宝顺书记几次重要讲话和规定学习的文件与学习材料。(今年7月份以来,班子成员已经通过集体学和自学,系统地学习了中央和省领导一系列讲话以及相关文件和材料。)

2.向本办干部职工和各党支部通报会议时间和主题,并就“”问题,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征求意见的方式方法有:个别谈心(互相谈、上下谈、内外谈、面对面谈、背靠背谈)、设意见箱、发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的对象扩大到全办干部职工。机关教育实践活动办汇总梳理群众意见后,除属人身攻击、发泄私愤或偏离“”的情况外,原汁原味地报告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本人。同时向省委教育实践活动联络组和省纪委报告。(征求意见工作此前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陆续开展。)

3.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根据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文件精神、对照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以及督导组所指出的问题,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由党组书记主持起草,并提交党组会议讨论通过。对照检查材料必须有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具体整改措施。(本人认为不适合写入发言提纲的内容,可另写专题材料,交党组书记或省委联络组。)

4.班子成员的对照检查材料已经办党组书记审阅后,与本实施方案一起,于9月13日报省委第十二督导组审阅。领导班子和党组书记的对照检查材料经督导组审阅后,于会议召开前一周报省委活动办联络一组。

5.填写《召开民主生活会准备情况登记表》,提前15天与书面报告一起报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活动办联络一组,同时抄报省直机关工委。

(二)召开会议

会上,先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包括中央八条规定)等,然后通报群众意见。接着,班子及其成员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征求到的干部职工的意见、班子成员的意见,认真负责地进行自我剖析,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要紧扣主题、开门见山,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实事求是,坦诚相见;要防止将民主生活会开成总结、汇报或研究部署工作的会议。(批评与自我批评逐个进行,一般应先班子、后个人,先党组书记、后班子成员及其他人员。)

没有特殊原因,领导班子成员不得缺席民主生活会。因故不能参加民主生活会的,须提前向党组书记请假并经批准。

(三)会后工作

1.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民主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主要问题,领导班子进行认真分类、逐项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形成整改方案,制定整改任务书和时间表。

2.领导班子整改任务书由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报省委督导组审核。班子成员整改任务书由党组书记审核。班子及其成员整改任务书在单位内部网站公示。

3.专题民主生活会后,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范围内通报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党组书记主持会议并作通报。

办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对照检查材料通报工作,采取在情况通报会上印发其对照检查材料的形式进行。

4.专题民主生活会后15天内,将专题民主生活会的综合情况报告、《民主生活会召开情况登记表》、《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登记表》、会议记录复印件、会前征求意见汇总材料、整改方案及上次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等报省委活动办联络一组,同时抄报省纪委。

要注意做好会议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归档材料主要包括:会议方案、会议通知、会前征求意见汇总材料、会议发言原始记录、整改方案、民主生活会综合情况报告、上次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等。

五、加强领导,接受督导

个人书面检查材料篇10

(一)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职权范围,办理道路运输行政许可事项。

(二)应当在办公场所公示本机构受理道路运输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

(三)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机构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构申请;属于本机构职权范围的,应当“一次告知”,“两次受理”。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与其法定条件无关的其他材料。

(四)道路运输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后,应当及时出具加盖本机构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

(五)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六)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查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提出核查意见,并负责制作道路运输行政许可事项核查意见书。如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按照听证程序规定组织听证。

(七)申请材料审查后,应当制作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审查意见书,由本机构负责人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符合申请条件,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应当制作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制作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八)行政许可决定书,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

对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公开,建立道路运输行政许可档案制度,公众有权查阅。

(九)依法需要延续行政许可有效期的,被许可人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30日前提出申请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二、道路运输行政检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检查人员应当按规定着装、持执法证上岗,按照检查程序,文明执法。

(二)检查人员实施行政检查时,发现当事人违法经营的,应当进行调查,查清违法事实,收集有关证据,制作《道路运输违法行为现场笔录》,出具《道路运输违法行为处理通知书》。

现场需要滞留车辆营运证或营运标志的,检查人员应当按规定进行登记、移送,任何个人不得自行保管。

对没有车辆营运证又无法当场提供其他有效证明的车辆予以暂扣的,应当在出具《交通行政强制告知书》的同时,出具《道路运输车辆暂扣单》。对暂扣车辆应妥善保管,不得使用,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管费用。

如遇违法经营当事人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采取先行登记保存的,应当出具《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并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三)实施上户行政检查,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实施上户行政检查,应当事先向被检查单位发出《交通行政检查告知书》,告知检查的时间和检查的内容。

2、上户检查时,可以向检查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资料,并做好监督检查记录;

3、上户检查发现被检查单位有违法经营行为需要其限期整改的,应当开具《道路运输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见格式文本一),并对其整改情况加强监督。

4、上户检查发现被检查单位有违法经营行为需要对其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道路运输违法案件处理移送单》(见格式文本二),有关材料应当移送稽查部门。

5、应当为被检查单位和个人保守商业秘密。

三、道路运输行政处罚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符合法定的职责权限。

(二)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三)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处理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