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培训体系十篇企业培训体系十篇

企业培训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20:20

企业培训体系篇1

关键词:培训体系课程体系讲师体系流程体系年度培训计划

一、中国企业培训现状和误区

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加剧让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培训将是未来企业人才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外一些先进企业中,培训除了是传统的提高员工技能和素养的方法外,还被作为激励的手段作为员工的重要福利。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不惜投入大量培训费用,但投资的回报率却让人十分担忧。探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由于企业培训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制度执行不到位而造成培训效果转化率低,大量的培训费用投入却得不到预期效果。

二、建立员工培训体系的意义与必要性

    (一)建立培训体系的意义

企业建立培训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持久有效地将培训进行到底,让培训发挥最大的效果,让培训走上正规化,让培训成为企业的家常便饭,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里,并成为一种提升自己和企业竞争力的必备工具。具体来说,建立培训体系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减少培训投资的浪费

企业培训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在进行培训投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走了很多弯路,造成了培训投资的巨大浪费。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企业的老板在培训经费的投入方面总是斤斤计较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想使企业对培训投资恢复信心,使企业的培训工作真正产生激励员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就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一步步地将培训的管理工作做到位,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培训体系。

     2、通过提升员工的技能来提高工作绩效

培训的激励可以通过员工提高绩效来持续,而绩效提升的结果可以使员工得到物质的满足或职务上的提升,职务的提升又将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等,它们是一个永无终点的循环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这些职能之间找到衔接点,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培训激励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

     3、使培训目标与企业经营战略更好结合

战略能够影响到一个企业如何运用它的实物资本(如厂房和设备)、金融资本(资产和现金储备)和人力资本。经营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训类型、数量及培训所需要的资源,还影响着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技术的类型和水平,影响到企业在培训方面的决策。为使企业获得发展,培训活动应该辅助企业实现其经营战略,使培训活动不仅着眼于当前所需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更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而建立一个系统的培训体系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培训方式具有战略性、计划性和长期性,才能更好地将培训活动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使培训真正符合企业的需要。

     (二)建立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大多数人对培训体系概念的理解不是特别统一,甚至有少数培训工作者概念混乱。这是非常危险的,不仅不利于培训绩效的提升,更不利于培训体系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工作沟通。例如,当培训工作有障碍时,某些培训管理者便说,培训工作绩效不理想是由于公司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就连培训市场上影响很大的一些名师提出了所谓现代培训体系类似课程,由于其课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而变得名不副实。

当前培训体系概念认识及建设中的几个典型误区:

1、培训体系定位过低

有观点认为,“培训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执行和培训评估等三个方面。”提起培训管理体系,就从需求、计划、执行到评估。实际上,这几个行为应该属于项目管理层面,低于培训体系一个层次。

“培训体系的搭建,无非要先明确以下四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谁来讲、怎么讲、给谁讲、讲什么。”这个观点以授课行为的执行要素进行了描述,整个定位太低,定位低于培训体系两个层次,低于项目管理一个层次。局限于授课层面。这个错误的根源是混淆了培训与授课的概念。

2、无法体现培训培训体系的作用

“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方式等”,其中培训方式部分只对培训方式可能方式做出了描述,提到“培训方式包括有职内培训和职外培训,职内教育指工作教导、工作轮调、工作见习和工作指派等方式。”这类观点个人以为,这些不应该属于培训体系模型中阐述的,最多是放在某一个管理办法(例如培训实施管理办法)中进行选择阐述或规定。

3、忽视了与人力管理职能的关系

“培训管理体系是把原本相对独立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讲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评估融入到企业管理体系中,尤其要和晋升体系、薪酬体系相配合。”什么是企业管理体系?培训管理体系简单地看做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这类做法是否精确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其它职能模块与培训管理模块的关系是?

个人认为,培训体系的概念应该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出,与招聘、考核等功能模块对应,培训体系即应该是实现人力资源策略的一个子系统而已。

总之,关于培训体系的定义很难统一,其模型也就千奇百怪。加上某些培训管理工作者本身就缺乏培训,尤其是管理概念不清晰,这样提出的培训体系模型就是千疮百孔了,这样的所谓培训体系实在害人不浅,培训管理工作绩效也可想而知了。

所以界定培训体系的概念,明析培训体系的建设及在建设过程中把握好企业培训发展的火候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及培训体系的建立显得非常有必要。

三、企业培训体系的组成

     (一)何谓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运用各种培训方式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技术和工具,把零散的培训资源有机的、系统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培训工作能持续的、有计划的开展下去的管理模型。

  而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企业培训体系是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之下的。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结合自身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才能量身定做出符合自身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

(2)着眼于企业核心需求。有效的培训体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工程”,而是应该深入发掘企业的核心需求,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预测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提前为企业需求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3)充分考虑员工的自我发展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其最高需要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按照自身的需求接受教育培训是对自我发展需求的肯定和满足。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实现员工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这一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让员工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另外,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也使员工认识到,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能力才是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肯定这一需要的正当性,并给予合理的引导。

结合多年与企业就培训体系合作的实际经验,本文认为企业培训体系主要由以下:课程体系、讲师体系、流程体系以及年度培训计划四部分组成。他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企业的培训体系。

     

(二)课程体系

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个个独立课程的拼凑,而是由一系列不同的课程模块构成的。当中包括帮助员工掌握现有岗位以外的新技术,新流程和新业务,实现岗位发展要求和需要。因此企业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业务技能类培训、管理技能类培训、新项目以及一些内部认证培训等。而且根据受众的不同,在课程的选择以及开发上,应分别针对不同人群如新员工、一线销售人员、管理人员、高层领导分别提供相应的课程。

对于新员工,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其他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来说都属于新员工。他们在进入一个新企业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情况,岗位要求是什么?面向这些人群,课程的设计应该建立在通过融入活动、上岗培训和职业化塑造,把他们塑造成企业人,进而让他们能迅速适应企业,进入工作状态。

针对在企业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课程设计主要让他们掌握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专业化,专业化的人才是企业专业化服务的基础。

面对管理人员,课程的设计应重点针对如何提高团队业绩。培养他们从优秀个人向优秀管理人员过度。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舵手,把握着企业前进的方向,带领着员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进。面向他们的课程可以简单归纳为战略决策与管理、团队建设、培养创新精神以及企业文化塑造四方面。

从上述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应根据企业中不同的人群来制定,并且根据企业目前所处的形势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样我们的课程才真正落实到需求上,而不是形式上的过场。

(三)讲师体系

有人把讲师和厨师做过比较,同样的菜,配料,不同厨师能炒出不同的味,材料的搭配、火候、温度都能左右菜肴的味道。同样,相同的主题和内容,不同讲师讲出来效果也不尽相同。因为同样的“料”,也要进行组织设计,如何进行串联,如何调动大家参与以及安排互动,都需要讲师进行设计。言之有物,能给受众启示,才能使课程起到效果。

作为培训师,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课程就没有了灵魂。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的,现在没有一个人能说某某理论或者模型是完全由他自己开发,丝毫没有吸收别人的东西。但如何能把已有的原理、方法精彩的讲出来,没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和深入的思考是做不到的。只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再传播出去,才会有感染力,才能点燃学员的智慧。优秀讲师要把优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先进经验,充分消化,结合受训企业的文化特点,传授给学员,并且在过程中,把大家都知道的知识点贯穿起来,使它具有逻辑性、条理性,使学员零散的经验找到相应的位置,从而有所提高。

因此讲师体系建设是这个培训体系非常核心的一个部分,包括外部讲师挑选和内部讲师队伍的建设两部分。面对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以及企业自身健康发展,培养内部讲师,发掘企业内部资源,节省培训经费已经成为各企业讲师制度的重点发展方向。

(四)流程体系

流程体系就是有关培训规划和培训制度的总称。它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四个流程。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一项投入大,产出高而且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管理手段,需要有一系列流程和制度加以保证。培训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培训需求分析

所谓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工作人员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地考察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进而确定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与过程。

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规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因而成为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区分哪些是真正的需求、哪些是假象的需求、哪此是长期需求、哪些是目前需求、哪些是未来需求,只有进行了需求分析才有可能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而培训需求分析我们在应用中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组织层面、职务层面、人员层面。组织分析主要通过对组织的目标、资源、特质、环境等因素的分析。职务分析在于了解与绩效问题有关的职务的详细内容、标准和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个人分析主要从个人层面去分析员工的想法及其需要。

2、培训计划制定

    所谓培训计划是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排列的记录,它是从组织战略出发,在全面、客观的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上做出的对培训时间(when)、培训地点(where)、培训对象(who)、培训方式(how)和培训内容(what)等的预先设定。

    培训计划的制定是很谨慎的,因此在制定时一般由培训经理在分析大量外部培训信息和组织目标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然后与公司高层、各部门经理进行沟通,取得统一意见后进入培训计划会议评估和实施阶段。

    同时,计划里面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包括了预算的制定。预算能得以落实是培训实施的前提,培训预算主要包括费用的确定和分解使用,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培训产生的直接费用和一些未计入培训的间接费用,预算费用的分摊和落实规定。

3、培训计划实施

所谓培训计划实施故名思议就是关于“执行”的一项工作。它包括了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相应的工作。

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起草培训通知书、起草培训协议书、培训场地选择、培训设备准备、培训后勤工作。

实施中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控制以保障培训顺利执行,其包括了:工作分配、安全工作等。

而实施后的工作主要就是一些跟进工作:信息反馈、心得交流、跟踪观察。

4、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评估有两个基本意义:投入评估和产出评估。对于评估标准的研究,国内外应得得最广泛的是最早由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提出的培训效果四级评估模型:

第一层:反应层,即学员的反应,一般在员工培训结束时通过调查了解员工培训总体的反应和感受。

第二层:学习层,即学习的效果,确定受训人员对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层:行为层,即行为改变,确定受训人员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以判断所学知识面、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

第四层:结果层,即产生的效果,可能通过一些指标来衡量,如事故率、生产率、员工流动率等。

    (五)企业年度培训计划

年度培训计划最关键是体现“有效”二字,它的目的是明确培训内容、时间、地点、方式、要求等,让人一目了然。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的责任者是企业的管理层,其中培训部担负主要责任,培训部门必须清晰的划分出各项的培训项目、进行时间、主办方、费用划分等。年度培训计划制定步骤可以根据公司具体情况界定,主要会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过程。

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大致包括以下的步骤:

1、前期准备

年度培训总结,年度规划制定工作,以及各部门动员宣传大会。

2、培训资源分析

内部访谈信息收集,资源评估,培训规划分解,公司高层对培训工作意见。

3、年度培训计划主体内容

包括培训组织建设、项目运作计划、资源管理计划,预算、量化目标、具体行动方式、保证机制等。这些是自下而上的形成,培训部需平衡内外培训资源,编写费用预算以及进行效益预估和潜在问题分析。

4、年度培训计划的审批以及展开

培训部整合年度培训计划,遵循企业流程进行审批后,下发各部门,并督促各部门对培训计划进行实施或二次修订。

四、各发展阶段的企业培训建设重点

企业发展经营性质不同,企业文化不一样,及发展阶段的不一致,从而使培训以及培训体系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及重点也不一样。从培训体系的系统化出发,培训体系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段,从而匹配了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知识引入阶段、解决问题阶段、体系建立阶段、企业文化阶段。

1、知识引入阶段

知识引入,通俗来讲就是引入老师和课程,这是大部分企业在发展初期需求最多的业务,也是最基础的培训工作,在企业发展任何阶段,这项工作都必不可少,但随着企业发展,经历的培训越来越多,在知识引入阶段的注意力和侧重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前几年,但凡市场上出现热的老师和课程,不管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也不管是否符合自身实际,企业都会蜂拥而来。

  现在不同了,培训做得好的企业都在反思,开始变得理性,对课程和老师的引入变得慎重,关注点也产生了变化。以前只关注名师或者名课程,现在则更注意知识的针对性和匹配性了。从而,企业已经跨入了培训的解决问题阶段。

2、解决问题阶段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具体的问题。培训工作者如果能够帮助老板或者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培训才真正达到其最终投入的目的。在做到这点,有四步骤法:了解业务、界定问题、培训分析、提供培训解决方案,各步骤都有一些工具和方法,培训工作者需综合考虑及应用。

    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现,单纯围绕解决解决问题也会产生问题。因为解决问题需要聘请外脑,对于培训规模化和集团化的企业,这样不仅耗资巨大,而且不好管理,于量,这就上升到培训的体系建立阶段。

3、体系建立阶段

    很多企业已经强烈意识到需要搭建属于自己企业的培训体系。培训体系关注的核心内容也大大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课程体系,它能从一个更高的视野来审视对企业学习的支撑。除了引入和开发课程之外,还需要建立自己的内部讲师体系和流程管理体系。

  当培训体系搭建起来后,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当然不是,还有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个阶段:企业文化建设阶段。

4、企业文化阶段

     一个组织要基业长青,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的传承,而培训工作最大的价值就体现在企业文化的传播上。很多大企业培训经理的职位说明书,第一条基本上都是“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但因为企业文化很虚,不知道怎么做,也就不做了。究竟怎么做呢?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直接听到老板的解读;

     第二步,形成企业文化的正式文本,已形成后要深入学习;

    第三步,将企业文化转换成内部课程;

    第四步,培训内部企业文化讲师,关键中的关键就是企业文化讲师第一人必须是公司第一把手,无论如何让老师成为第一个企业文化讲师。

    企业培训管理工作既是一门专业活,也是一门技术活,但总体来说,如果能围绕着以上四个培训建设阶段的原则展开自己企业的培训工作,离圆满不远了。

五、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培训体系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为前提依据,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结合课程管理、讲师管理、流程管理、年度培训计划,形成内部完善培训体系。根据企业自身所处阶段情况,参照知识引入、解决问题、体系建立、企业文化四个阶段的培训建设重点,从而有的放矢开发本企业的培训,从而达到培训的合理、有效。此外,在流程管理阶段,结合需求分析、计划制定、培训实施、效果评估四个规范的工具与相应技术,让培训体系的建设工作日渐成为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让培训真正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力的方法,成为实现工作绩效的过程管理保障,当然也成为员工职业生涯成长的有力的途径与推动器。

参考文献:

[1]众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企业培训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王世英、吴能全、闫晓珍.培训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企业培训体系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培训资源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55-03

一、企业培训的现状和常见误区

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加剧,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培训在实施企业战略目标中的巨大作用,纷纷把培训放到重要的位置。在一些先进的企业中,培训除了是传统意义上提高员工技能和素养的途径外,还被视为激励的手段和给予员工的重要福利,美国薪酬协会已经明确地把培训作为全面薪酬计划的一部分。然而,中国企业的培训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培训经常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很大,年度培训计划的执行经常变动或者执行不下去,花了很多人力物力,结果却事半功倍,员工对企业培训的满意度不高等。

企业培训的常见误区有:重短期目标,忽视长期目标;重员工个体技能提高,忽视企业组织能力提升;片面强调培训部的职责,忽视各级管理人员在培训管理方面的责任,忽视员工参加培训的义务性;重培训课堂反映,忽视训后应用和绩效改善;重课程选择,忽视课程体系建设;重专业技能,忽视通用技能培训;重视投入,忽视产出,有的企业为培训而培训、为预算而培训、为赶时髦而培训;有的企业培训工作层次低、深入推进困难,有的企业过分重视培训,把培训当成万能的。之所以会存在这么多误区,不外乎以下原因:培训观念落后,培训意识缺乏;培训责任不清,培训组织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课程体系;缺乏有效的培训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归根结底,是还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企业培训体系的含义和基本构成

对于培训体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不同角度理解,培训体系的构成也各不相同。比如从培训的管理流程来看,培训体系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编制、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构成;从培训的实施要素来看,培训体系由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部门构成;也有人把培训体系的构成划分为制度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在笔者看来,企业培训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培训资源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年度培训计划实施形成管理改进循环的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并将其归纳为“n+1”培训体系,其中的“n”代表一系列培训资源,“1”代表一个培训管理循环(培训计划编制、培训项目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制度及方案改进)。笔者认为,企业培训体系建设,实质上就是对企业培训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一家长期发展的企业可能经历创业阶段、整合阶段、规范阶段、精细阶段等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企业的重点目标和组织形式不同,企业管理培训也随之相应经历了解学习、引入课程体系、培训资源建设、精细发展等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拥有和能够提供开发的培训资源是不同的,“n+1”体系中的“n”可能是2、3、4、……,在本文中,笔者将基于整合阶段过渡至规范阶段的企业背景下的“6+1”型体系(见下页图1)为示例,介绍组织与文化体系、技能体系、课程体系、讲师体系等6项培训资源管理要点。

三、培训资源管理的要点

(一)树立学习型企业文化,建立培训组织体系与管理制度体系

企业文化既是培训效果的保障,又是企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往往是企业领袖)的价值趋向,体现了决策者的实际重视程度与推动程度,直接影响培训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等政策的制订,决定了中高层管理者的实际重视程度与配合程度。可以说一家企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可以预估它会取得什么样的培训效果。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培训资源。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感召、融合功能,因此,企业文化又是企业培训内容(尤其是面向新员工入职、新经理晋职培训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培训和开发,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造血功能;树立学习型文化,是企业源源不断造血的前提。出于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大量企业纷纷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口号。培训是一项全员的工作,在建立培训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时,必须理清培训责任:高层提供政策、方向和支持,培训部提供资源、方法、制度,各级管理者推动,讲师有效组织培训,员工积极参与,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推动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有效性。真正优秀的企业,不仅有好的学习理念,而且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培训组织体系及管理制度体系,作为培训开发的组织保障。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导师制”,对新员工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在某些大型企业,公司除了成立培训开发部外,还专门成立培训管理委员会、培训协调委员会。

(二)抓住核心技能,建立技能管理体系

技能管理是培训管理的基础。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岗位所需的知识理论、操作方法、行为态度的综合能力。技能中的核心技能,是指要求(或者希望通过培训达到)公司每位员工都具备、符合公司经营战略,并能加强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技能是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可以观察到和可以衡量的。根据了解、掌握、应用技能的水平和程度,技能通常会划分为3~5级的层次,如划分为知识信息技能、基础应用技能、高级应用技能、专家指导技能等。从类别上,技能可以分为:适合于全体员工的通用技能,如公司概况及产品知识、质量意识、工作计划及时间管理、商务礼仪、计算机应用等;适合于管理层的管理技能,如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安全管理、工作改进管理、合同评审等;适合于各种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如经营销售、人力资源、产品开发、财务会计、证券融资、信息管理、行政管理、生产制造等。如某公司提炼的6项核心技能为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客户服务、创新精神、学习技巧、注重成效。

建立技能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制定满足企业目前或将来需要的技能标准,接着摸清职位员工的技能现状,然后评估是否存在技能差异,并设法及时弥补差异。这样的技能差异,就是培训需求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核心技能差异,是重点培训需求。在部分更加趋于规范成熟的企业,基于胜任特征分析,针对岗位要求结合现有人员的素质状况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则是现代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的新起点。

上述对企业文化和核心技能的分析,说的是“培训什么”即培训内容是什么,可归纳为aSK模型,即企业培训包含了三方面内容即a(attitude态度)、S(Skill技能)和K(Knowledge知识)。人才的评估也围绕这三方面,这与中国自古以来所提倡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观也是一致的。在企业用人育人中,“德”是指品德、态度、职业精神,以及员工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才”是指知识、技能。

(三)持续课程开发,建立课程体系

“培训什么”解决了培训内容的原材料,但是单有原材料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原料加工”,才能转化为可以吸取的营养。课程开发,就是这样的加工过程。凡是涉及企业核心能力的、具有企业独特性、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密切关系的课程,通常由企业自主开发,如企业文化类课程、管理流程类课程、核心业务类课程等。根据课程的特点、内部的能力和资源条件,课程开发主要有内部开发、外部开发、联合开发、外部采购等四种方式。以内部开发为例,课程开发的具体流程包括:(1)通过探讨why、who、how,明确开发目的和必要性;(2)确定课程名称及大纲;(3)确定培训方式;(4)素材收集与整理;(5)编写课程资料;(6)试讲及正式实施。

随着课程的持续开发,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一般从职群维度、职种维度出发,如职群培训包括:新员工、一般员工、骨干员工、基层主管、中层管理者、经营者培训;职种培训包括生产、营销、服务、研发、人力资源、财务、信息、质量等。

(四)内主外辅,加强讲师队伍建设

内部讲师是企业培训的基石和柯再生力量,一个企业要谋求员工培训的稳定性,重点应放在内部讲师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上。内部讲师的培养要经历选拔认证、培训、激励和持续发展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要激发内部讲师分享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经历传授与学员,不仅能让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得到传承,个人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虽然内部讲师队伍建设会带来大大降低培训成本、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有利于激励何留住核心人才等多种好处,被视为企业培训的长久之计,却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去培养并营造成长氛围。外部讲师一般具有丰富的培训经验和培训技巧,企业在以内部培养为主的同时,尤其是对那些通用的市场成熟度高的课程,还有必要辅之以外聘讲师,对外部讲师的管理重在甄别和关系维护。

(五)简化培训事务工作,建立培训信息体系

培训管理工作从职责上一般划分为四个层次:培训战略管理、培训资源建设与管理、日常营运管理及基础行政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有必要简化培训基础事务工作(如员工技能与学习档案,技能体系、课程体系、讲师队伍档案等);随着信息化的提高,也为基础事务的简化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时,纳入了培训信息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的企业甚至开发了e-learning项目等。

(六)控制培训成本,加强培训经费管理

争取合理的培训经费,是培训计划有效实施的物质保障。制定年度培训预算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高速年度目标语经营战略、公司上一年度业绩、公司高层对培训投资的认识等。常见的预算方法有:费用总额法(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利润总额的一定比例、营业额的一定比例),人均法(人均不少于多少经费);推算法(故居历史培训预算的数据,结合年度培训计划推算等)。

企业培训体系篇3

关键词:培训培训体系战略导向培训误区

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地震、冰雹、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中国经济不断经受严峻的考验。当前正面临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的关键集中体现在企业的发展方式转变上,企业组织能否起到核心领导力,企业员工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企业制度能否合理有效规范企业持续发展,都能随着企业转型体现出来,企业转型的关键就是要创新。很多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企业员工素质与能力不够,不能有效参与创新改革;再比如风险较大以及创新的目的不明确等,因此我们可以以培训为切入点,建立战略导向的企业培训体系,持续培植企业的希望。

一、企业培训的目的

(一)企业组织

提供员工发展整体方案,促进员工素质提升。企业发展的根本是要以人为本,企业转型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人才的缺失。人才缺失集中表现为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往往都是民营企业或者私营企业,领导者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雇佣的员工学历与能力偏低,同时创新人才不够。通过企业培训,能够在员工现有能力基础上,提升其整体素质。

传播引领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变革。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外宣传的一面旗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许多著名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比如百胜集团的企业文化就是“餐厅经理第一”。企业培训以文化理念为引导,使员工能够认同企业的形象;能够认真负责完成企业的工作;能够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使命感;从而维护企业的利益,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变革与创新。

提升企业组织能力,促进企业绩效提升。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必须在一定制度下,有序地开展工作,这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优秀的领导者一定具备较好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对他们的培训能够正确组织企业长期发展方针与战略,促使企业业绩提高。

(二)员工个人

维护个人应有的权益。企业员工在为企业工作的过程中,不光期望获得自己应有的报酬,也希望不断地学习进步,提升自身素质能力。而培训是满足员工相应权益的直接手段。

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改善心智模式。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筹划未来,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培训可以使员工思路清晰,客观对待自己的现状。彼得・圣吉①指出,改善心智模式②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

二、企业培训的误区

现在社会如此多的培训是否真的切实有效,对员工、对领导干部、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多少作用呢?在培训中,很多错误的思路大大阻碍了培训的效果。

一些企业为了培训而培训,不注重实际培训效果,没有持续改善培训过程。而部分员工没机会得到相应的信息,认识不到行为改变的价值,同时也没有一定的学习氛围,甚至缺乏政策支持,主体不到位。还有的情况是学员在学习中没有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一味等着拷贝教师的课件,收集资料,没有从根本上了解自己地学习期望到底是什么。而一些企业搞的培训缺乏反馈与改进机制,机械地让学员给授课、教学设施等打分,但所有的数据只是为了给培训机构作为理论支撑说明,学员意见并没真正改进和落实。

如何走出培训误区呢?我们要使培训成为企业日常的工作方式,建立战略导向的培训体系,有效地执行与应用,把培训和团队学习结合起来,以公开透明的态度,建立组织型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改进培训。

三、战略导向的企业培训体系应用

企业培训体系,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具有层次性、与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互结合的系统。从需求分析、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到效果评估的战略性思维,分别对知识、课程、师资、学员等进行管理,明确培训责任主体以及制度,通过学员行为转变,持续培植企业的发展愿景。

(一)培训体系应用的必要性

战略性的培训体系建立应用,从全局发展战略为广大企业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成才环境,促使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与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为不同层次员工发展创造条件。在提升员工能力基础的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二)培训体系应用的收益性

战略性培训体系的实施,可以看成是从简单的技能培训到营销培训最后到领导力培训、由下往上、层次分明的流程。对基层员工而言,能改进工作方法、效率、态度;对管理者而言,是管理基本功的锻炼,增强了沟通、协调能力;对领导者而言,提升了领导力、执行力,树立了良好形象。保证了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了价值观的统一。

(三)培训体系应用的关键性

培训制度体系建立。建立合理的培训保障制度,能使培训工作有序开展,使相关的培训资料、培训管理以及培训规划在正常的环境下运行。

培训需求分析研究。通过认真调研,分析获得员工对培训的需求,以人为本是培训体系应用的核心,只有在对整个培训流程作了全面分析后,才能将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无缝对接。

培训课程体系建立。以往大多数培训都是简单讲解某个内容,而培训体系与部分企业大学更多的是要求将我们的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进行设计安排,全方位调查分析后,按照知识模块有序地完成培训。

培训内部讲师培养。师资的培养是培训体系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很多时候,企业喜欢找一些高校的大师级教授或者名人进行传授,却很难保证能对员工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而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老领导老干部更熟悉企业的工作性质流程,因此在培训体系中建立和完善企业内训师队伍是一项重要任务。

培训评估体系建立。评估体系应用为企业培训的整改提高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判断一次培训成功与否,首先可以根据各项指标的考核进行初步认定,如果单靠简单的询问绝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某电力企业培训机构,针对培训效果调查,建立了一级反应评估意见体系以及二级效果评估改进体系,对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判断,为下一次培训奠定基础。

(四)培训体系应用的战略导向

从“培训”到“学习系统”的搭建。单一的培训往往不能全面解决企业各层次需求,而搭建企业学习系统的方式能有效地保障各方权益实现。员工的系统学习发展、培训专业知识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进步使企业在基础管理时,能充分体现战略绩效的管理功能,促进企业文化氛围以及战略愿景的实现,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进步。

从“培训”到“行动学习”的推进。通常的培训在知识的传授中往往采取比较单一直接的方式进行,尤其是一些企业部门内部的培训,基本采取课堂讲授(讲座、经验分享、主持方式培训等)以及有指导自学,比如远程教育,网站教学等,学员是否真的去浏览相关网页学习、无人考查。同时也不能充分发挥员工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消化培训知识,所以培训体系的应用应根据学习需要建立多种学习方法,比如:第一,小组学习。能随时分享、思考培训内容。第二,体验式学习。采取仿真模拟角色练习等,使学员在培训中能真实感受到培训知识的传递。第三,一对一的培训辅导教学,能够进一步促进学员和导师的沟通,学员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第四,行动学习。能解决员工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参与完成企业相关项目在实践中完成对培训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从“培训”到“组织能力”的进步。目前,企业的培训往往是想到哪,就做哪,并没有真正有序的组织课程体系。战略性的培训体系应用能保障培训课程按照想知道什么,能解决什么,能怎样发挥效果循序渐进的思路逐渐深入。同时能有效地体现培训组织者领导能力,使学员、领导、企业同步推进,通过知识有效沉淀积累,促使培训的课程实践顺利完成。

从“培训”到“引领文化”的提升。企业的绩效问题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当然这也直接和企业员工工作态度、企业领导人的执行度以及企业的利润等一系列问题挂钩。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是保障员工自身发展的动力,在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情况下,能够利用自身劳动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当然也使自身绩效得到充分体现。激励机制促使员工不断向上发展,当然企业文化的内涵也在员工心里不断延伸,企业文化传播达成培训组织与员工发展双赢局面。

从“培训”到“培养机制”的变革。培训体系中的培养机制建立,能全面考虑企业培训对象的能力需求,根据企业发展计划,把员工发展分类分层次,逐级逐步地进行培养实施,比如某电力企业大学将所辖全部部门分成相应专业,对口实施培训计划,保证了培训的针对性、统一性以及可行性。

因此,培训体系的根本就是组织学习,有学习型领导者、学习型管理者、学习型员工才会有学习型组织,才会让整个企业知道需要学什么,怎样学。战略导向培训体系的应用将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企业文化、员工发展、培训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塑造优秀的学习团队,持续培植企业希望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主席.

②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信出版社,2009(10):1.

参考文献:

[1]匿名,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http:///new/66_161/2010_5_17_li699353229715010214875.shtml,2010-05-17.

[2]郝志强.培训这样最有效,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9):1.

企业培训体系篇4

关键词:企业培训体系建立

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经历了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种种考验后,仍继续发挥支撑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我国现在所处的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地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而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的培养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长足发展。

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优势呢?我认为建立科学、系统、完善、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建立企业培训体系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企业培训情况现状分析

1.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以人为本、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等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许多企业开始大力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型和复合型管理人才,但却往往忽视企业自身内部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更多情况下主要是通过招聘等直接途径进行选拔和任用,很少在企业内部进行规范化的全面培养,甚至包括已经招聘进入本单位工作的人才,一旦引入,一般就不再进行全面、系统的提升性培训。往往是以业务性培训为主,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干什么。还少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2.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在经费投入上,许多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投入方面,更加注重财力、物力等有形资产的投入,相对于人力资源的无形价值,财力、物力的投入和产出效能可以更加直接地反映,人力资源的投入效果在短期内很难用量化的数据加以准确地证明,这也是为什么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许多企业每年用于培训的费用占全年利润的1%至2%之间,平均到每个人少之又少。

3.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低、培训缺乏系统性。另外,还有一些企业,从表面上看,非常重视培训,但是往往是业务知识、短期性培训、岗位化培训为主,忽视培训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缺乏长效机制。培训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缺乏专业的方法和手段,不能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估,不能有效地促进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很好地储备和培养人力资源。

二、转变观念,重视培训的地位和作用

总结以上企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首先应当在思想上、观念上正确对待培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明确培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才是做好企业培训的基础和前提。重视培训不能仅仅依靠企业个别领导或部分员工,而应该是把培训作为企业营造整体学习型组织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内容。自上而下,给予培训正确的认识。

1.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发挥培训的主导性作用。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培训体系的建立、培训制度的建立、培训经费的投入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注意建立内部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更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

2.中层管理人员应发挥纽带作用。而作为培训具体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同时又是承上启下的中层管理人员要发挥良好的纽带作用,更好地配合完成企业内部横向、纵向、长期、短期等多种维度的培训实施工作、及时反馈培训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搜集实际工作的培训需求。

3.通过内部沟通及时反馈员工建议。普通员工作为培训的接受者,更多情况下是被动接受,可能由于培训设计本身的原因,存在比如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或是将培训结果与薪酬收入关联从而引起员工不满等等阻力,可以通过内部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反馈员工建议,并对员工的培训给予相应的激励,以培训促工作,以工作促发展。

在企业内部上下一心,从思想认识上转变观念,将培训无用论的企业氛围转变为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之后,这就给培训体系的建立构建了一个思想基础。与此同时,企业要给予培训相应的经费支持、鼓励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培训很贵,不培训更贵。”更多企业往往忽视培训的经费投入,直接原因就在于培训不像其它方面的成本投入,能够立竿见影、产生效能。但是,可以通过选择科学、有效、适合的培训评估体系,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另外,即使企业投入培训经费,但是由于员工的流失率、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率较高等原因,给企业考虑投入较大成本进行培训方面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在思想上转变观念、在经费上合理支持,就为培训体系的建立和正常运行建立良好的前提和保障。

三、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

要改善企业培训工作的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培训体系。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企业培训体系:

1.健全、完善企业培训制度

通过建立培训管理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培训工作流程等制度,将培训工作在企业运营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和职责、培训工作的主导思想、工作内容等进行明确。

2.建立、健全企业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随企业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相互关联的,培训机构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更好地促进和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的发展也将更大地促进培训工作的进行和开展,从而建立良性的企业培训运行机制。

通过对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培训工作的现状分析等工作,建立与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相匹配的企业培训机构,如人力资源部所属培训中心、培训管理中心、培训部等机构。同时,这些机构将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优化。

3.建立培训体系的模型和结构

通过对培训体系的分析研究,我认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按类别、分层次建立培训体系结构。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主营业务、战略发展等信息的分析,可以进行分类别、分层次培训体系的建构。根据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因素,可以将培训类别分为企业文化培训、专业继续教育、专项主题培训、在职学历教育、专业技术培训等。

结合类别再进行分层次培训体系的建构:根据公司实际工作需要,结合员工的成长阶段,专业发展方向、能力层次情况等可分为新员工岗前培训、在岗员工培训、专业发展与能力培养等。下面我就以上观点,绘制了企业培训体系简图。

培训体系简图:

(2)按培训工作流程建立培训工作运行体系。第一、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对员工的工作能力、绩效与工作要求及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行深入分析。企业培训就是为了通过各种手段缩小员工之间能力的差距。培训的需求分析就是建立在完善的培训体制的基础和前提下,通过组织需求分析、岗位需求分析、员工个人需求分析,从而形成较为完整需求分析报告,作为培训计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据。第二、制定培训计划。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任务等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年度培训计划、专项培训计划等,可以进行日常常规性培训、专项业务知识培训、普及性培训、小范围人员培训等针对性的培训。第三、通过专业的培训技术和方法实施培训。内训、外训相结合,第一种是内训。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培训体系,选拔内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型员工建立企业内部培训组织和培训队伍,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可能进行新聘员工岗前培训或相应专业技能性培训。第二种是外训。也就是送出去培训或请外部专家来到企业进行专项或短期培训。由企业请各大院校的教授或专门从事培训的专家到企业来,对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进行专门培训。第四、科学的培训评估和总结。培训是否有效,发挥的作用如何量化,目前重要的手段之一就对培训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员工培训的评估标准可参考可卡帕切可提出的四个标准:①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或看法;②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等;③行为标准即员工在培训后的行为变化;④成果即培训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培训信息,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培训项目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设立培训评估标准后,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培训评估方法和手段。具体的评估方法有:控制小组法;事前事后测试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目标评价法等,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在进行评估时,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评估手段,如直接向上汇报、调查问卷评估、检查培训记录、跟踪调查等,在这些评估手段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训记录系统的建立,它往往是培训评估系统的基础,是整个培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第五、建立适当的培训激励机制。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培训激励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一方面可以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给予企业内部的相应专业资质、外出学习等手段进行精神激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奖励、奖金奖品等方式进行物质奖励。转贴于

总而言之,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范围更加广阔,市场变化速度日益加快,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才能在广阔的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于是,增加对人力资源不断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企业的培训体系,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未来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健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外企薪酬调查浮出水面[J].中国劳动,2000,(1)

[3]CharlenemarmerSolomon,Continuallearning:racingjusttokeeping[J].workorce,1999,(4)

企业培训体系篇5

关键词:石油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构建

一、引言

知识时代的到来,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间的竞争直接体现在人才竞争上。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员工素质,打造员工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随着石油企业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化,但是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培训目标完成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岗位培训和定期学习的形式,全方面提高员工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石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石油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弊端

第一,缺乏科学的需求分析。石油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之前,会对培训学校、培训教师等进行严格的考查,但是缺乏对自身员工的分析,对员工的需求了解有限,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的开发和选择与员工的实际需求不吻合,培训需求分析缺乏针对性,这也就导致培训的实用性不强。第二,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石油企业在员工培训上应该具备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但是在多数的石油企业中培训课程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培训课程的选择严重受教师主观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石油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第三,培训过程缺乏有效性。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方法虽然有很多种,但是在实际的培训中多采用教师讲授制的方式,也就是“一言堂”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培训的投资与所获得的回报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象,这也就导致各部门参与培训的热情有所降低。第四,缺乏严格的培训评估。为了提高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效果,企业会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有效的考评指标,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评估中人为性较强,课程考核过于形式化,对实际工作起不到有效的评估作用。

三、石油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策略

第一,科学分析培训的实际需求。需求分析是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前提和基础,其关系着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石油企业要结合员工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以此提升员工培训的效果。首先,分析企业的需求。分析企业的目标、资源、环境,据此来确定企业培训所需要的资源;其次,分析员工需求。分析接受培训的人是谁,应该向谁提供培训,提供什么样的培训等,并且要对员工在工作的实际情况、员工特征、员工的工作反馈等进行分析;第三,分析岗位需求。员工是为企业服务的,根据岗位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分析完成岗位任务需要哪些知识、技术和行为等。第二,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在分析培训需求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一般针对培训内容通常分为知识培训、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培训的这些方面需要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在通常的情况下,对石油管理人员进行知识和素质培训,一般员工尤其是技术人员要进行技能培训,这是由员工的职务差异性所决定的。石油行业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所以在培训员工素质时除要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之外,还要加强员工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的培养,将员工的素质与员工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简答来说,石油企业培训内容的制定要以企业的战略发展为目标,将企业发展与培训体系联系起来,在培训内容上充分体现出员工的岗位需求和培训需求,以此来明确培训目的,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第三,选择有效的培训方法。石油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需要有高效的培训方法做支撑,也就是在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选择最有效的培训方法。其中,在培训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中要坚持经济、实用和适用性等原则。员工培训方法是多样化的,其中课堂讲授法、专题研讨法、网络培训法、实践培训法、仿真模拟法等都是主要的体现。由于培训方法的适用性是不同的,所以培训方法的选择要结合培训内容和企业发展来制定,不要为了突显手段的新颖性,而忽视了培训效果。在应用具体的培训方法时,要以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为核心,力图改变员工的技能水平,服务态度,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第四,加强对培训项目的评估。石油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提升,与培训项目的评估是分不开的,所以加强对培训项目的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其一,加强对项目的评估,有利于对项目进行科学分析,以决定是否应该在企业内部继续进行培训;其二,加强项目评估,有利于培训项目的完善。其三,在培训之前对项目进行评估。以此来分析培训的需求;其四,培训中期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评估,其中加强对培训人员、环境、教学内容、培训方法、场地等进行评估[2]。由于培训中期各项因素都是不断变动的,所以中期评估要强调评估的动态性,及时反映出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对培训的内容、方法等进行改进,从而更好的满足员工的需求;其五,加强培训后的评估。后期评估主要体现在效果的评估上,这种后期的评估要从培训反馈、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方面入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选择科学的培训方法,加强对项目评估的管理,以此来帮助石油企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培训方案,提升员工培训的效率性。

参考文献:

[1]温玉屏.试分析石油企业员工的培训管理体系优化[J].中国石油石化,2016,(S1):292.

企业培训体系篇6

一、培训体系建设设计要素

(一)课程体系建设

大部分呼叫中心都有自己的培训团队和专属讲师。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分为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和课件管理三个部分进行管理。

1、课程设计。服务型呼叫中心企业的培训课程一般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日常培训、回炉培训、技能培训、管理晋升培训五个部分。

(1)新员工入职培训。企业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包括企业文化介绍、公司业务培训、公司部门制度等内容。

(2)日常培训。企业对员工定期进行经验分享、业务讨论或新产品培训。

(3)回炉培训。企业对已正式上线工作三个月后的新员工或有长期技能不能达到企业标准的老员工进行回炉培训。

(4)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包括专项的技术能力培训、技能定级考试、多技能认证。一般是企业对高潜力员工开展的专项培训。鼓励员工学习多种业务技能,通过多技能认证。

(5)管理晋升培训。企业为高潜力员工或晋升为管理人员的一线客户服务代表专门开设的培训。

2、课件开发。

(1)课件开发特点。培训课件一般是针对培训内容进行专门的设计开发。新员工入职培训需注重课程通俗易懂,增加对专有名词的解释,有意识地对重要名词设计大量的重复环节,增加员工记忆。老员工的日常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则需尽可能短小精悍,简短陈述重点。

(2)课件开发人员选择。一门培训课程需培训经理指定专项开发责任人。开发人员可选择培训部门的专职讲师,也可以选择业务部门对此类知识掌握较好的业务主管,甚至还可以选择对此项技能掌握非常良好的一线客户服务代表。

(3)课件开发内容。课件内容包括大纲、讲义、学员手册、知识点测验题目四部分。当课件开发完毕培训部门负责人应组织对课件进行评审,确认课件符合要求,满足培训目的。

3、课件管理。

课件开发完毕后培训部门负责人和课件开发人员需在使用时根据培训学员反馈情况和业务变化定期对课件进行必要的更新。

(二)培训管理体系建设

1、培训管理体系组织结构。

培训管理体系一般分为培训责任人、培训讲师、新员工指导人三个角色。其中培训责任人负责组织搭建整个培训管理体系,对公司的培训结果最终负责。一般培训责任人可以设置专门的培训经理岗位,也可以由部门经理兼职;培训讲师负责对学员进行培训,一般可以设置专职讲师岗位或由业务部门主管兼职;新员工指导人的主要工作是带领新入职的同事了解公司业务,在新员工培训期间承担班主任和导师的角色。培训责任人、培训讲师、新员工指导人都可以为专职人员也可以为虚拟岗位人员或由其他人兼职。具体操作可根据企业业务实际情况进行人员设置。

2、培训实施的流程管理

(1)新员工入职培训实施流程包括制订培训计划和完成培训准备工作。培训计划可以由新员工指导人参考业务部门用人时间统筹安排。时间确认后提交培训部门责任人进行审批。培训准备工作包括明确培训关键知识点、确定教学方式、准备培训设施、制订打印培训课程表、准备培训测试题目等几个部门。

(2)在岗员工培训流程、技能提升培训流程和管理晋升培训流程比较相似。都包括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准备工作三个部分。培训责任人应定期和公司管理层以及业务部门交流,根据公司或部门整体策略和业务部门的需求组织培训。同时也可以根据业务运营情况,根据业务运营数据短板主动提出培训要求。针对呼叫中心员工上下班时间不统一的特点,具体培训时间表应和业务部门经理共同协商并结合业务部门的排班表进行安排并制订详细培训计划。具体培训准备工作应和新员工培训相同,在培训前制订整个培训的详细的计划并进行确认。

3、培训制度建设

企业培训需有明确的制度。制度的建立可以保障培训的顺利开展和保证必要的培训效果。企业需在培训实施管理制度、讲师培训制度、企业信息安全制度三方面进行重点保障。

(1)培训实施管理制度主要是约束要求培训学员按时参加培训、遵守必要的课堂纪律等管理要求。

(2)讲师培训制度是对培训讲师的管理要求。如需提前备课保障培训效果、根据学员反馈及时修改课件和教学方法、定期进行培训测验等内容。

(3)企业信息安全容易被企业忽视,但信息安全对现代企业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规章制度。在进行员工培训时不可避免的会给学员传递企业一些重要的保密信息,所以在员工入职前和进行重要培训前需确保被培训员工签署企业的信息安全确认书。

4、培训结果确认

培训的目的是让学员掌握知识,每次培训完毕都需要进行培训结果确认。通过确认环节确保学员真正通过培训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成绩评估。培训结果确认包括培训中评估确认和培训后的综合评定以及上岗后的跟踪考察。

5、离岗、淘汰制度建设

(1)培训未通过。学员如未能在规定的时间通过培训综合评定或达到企业设置的最低技能标准则判定为培训未通过。第一次未通过应在进行二次培训后给予补考机会。如老员工未能通过每年的技能认定考试,则老员工需进行脱岗培训直到通过考试为止。

(2)淘汰制度。培训过程中如发现学员有严重违纪行为、触犯企业信息安全条例或有不适岗的情况,可根据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可提交人力资源部门执行国家劳动法规定的相关法律条款后给予岗位调整或淘汰。培训后如经过多次培训和补考仍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技能标准,则可提交人力资源部门执行必要的法律条款后予以淘汰。

(三)培训讲师团队建设

培训讲师建设包括讲师选拔、讲师认证、讲师淘汰、讲师激励四个部分。

1、讲师选拔。呼叫中心可以设置讲师专岗也可以设置虚拟岗位。虚拟岗位由业务部门主管或业务部门的高潜力员工担任。讲师的选拔标准包括业务能力、演讲展示能力、现场互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讲师选拔可作为员工发展的一个途径。

2、讲师认证。培训讲师需定期进行讲师认证。认证时间可以为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认证内容包括业务能力、演讲展示能力、现场互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员反馈意见和培训学员满意度。

3、讲师淘汰。如发现讲师违纪行为,或有严重的教学事故则应对讲师进行淘汰。

4、讲师激励。对兼职讲师的人员需进行必要的激励。可从课程开发、讲课数量、讲课时长、学员满意度反馈等不同纬度设置奖项。激发兼职讲师工作热情。

(四)培训相关系统工具建设

现代的呼叫中心已经是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技术,需和计算机绑定进行紧密结合。新员工培训和日常培训课程除传统的课堂培训外一些培训课程还需进行计算机上机培训和上机考试。上机培训和考试常用的系统工具有:

1、知识库系统。

2、打字测试工具。

3、电话录音录屏工具。

4、自学系统工具。

5、考试系统。

二、培训体系建设保障要素――搭建学习型组织

(一)在呼叫中心行业领域企业应结合这几个特点制定符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为团队稳定和业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习型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在呼叫中心行业中体现在减少组织层级、向一线客户服务代表询问客户对服务流程满意度并优化客户服务流程、尊重一线客户服务代表等具体行动。真正把指挥棒交给一线客户服务代表。

2、呼叫中心企业应结合公司和所在行业特点制定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其中企业愿景应代表对社会公众的承诺,企业文化又必须包括尊重员工、培养员工、鼓励员工发展的部分。只有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企业才有可能健康良性地发展。

(二)建立倒三角的企业文化组织模型。

倒三角组织结构是相对与“金字塔”型正三角而言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是所有员工为领导服务,都围着领导转,而倒三角结构则是领导围着员工转,为员工提供服务。呼叫中心行业一线客户服务代表是为客户和用户提供服务,管理人员应该向一线客户服务代表提供支持和服务。事实上这是一种理念,或是一种企业文化,更多的是要转变管理者与员工的观念,使得传统的“以点为心”的管理变为“以面为心”的管理。

(三)建设人员考核、淘汰体系。

1、呼叫中心的人员考核主要是对一线客户服务代表的考核。考核项又分为一线考核指标和二线考核指标。

(1)一线考核指标为业务结果相关的考核项目如客户满意度、电话接听量、电话解决率等。

(2)二线考核指标为和管理相关考核指标如电话平均处理时长、员工利用率等等。

2、对人员考核设置是否合理决定了员工对工作的态度。

(1)如考核目标值设置太低,员工不用多大努力就很容易达成目标则让员工失去努力上进的动力。

(2)如考核设置太高员工很努力但又无法达成目标则又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合理的考核目标设置应该是员工通过自身的努力可达成的目标。激发员工主动通过培训等方案提升自身技能,获得高绩效高工薪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3、合理的人员流动有助于保持企业的活力。

部分企业采取末位淘汰制,强制对连续三个月保持后20%尾端员工进行末位淘汰,使员工随时保持危机感,激发工作动力。此外公司需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对违反公司规定规范的人员进行相关处罚,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奖励。

(四)设计员工发展规划体系

一般服务型呼叫中心都会设置技术类发展路线和管理类发展路线。并设置若干虚拟岗位对高潜力员工进行重点培养锻炼。

(1)常见的技术路线有:普通客户服务代表、资深客户服务代表、专家客户服务代表、首席客户服务代表、技术二线、技术主管、技术经理等;

(2)常见的管理发展路线有:组长、运营主管、运营经理、部门经理等;

(3)常见的虚拟岗位有:新员工指导人、讲师等。

三、呼叫中心最佳培训体系搭建案例

(一)培训课程体系设计

1、如表1中某世界500强企业的呼叫中心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包括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目的、行动计划、交付物及交付时间以及当前进度说明栏几步部分。

2、通过表1我们可以了解到此呼叫中心培训体系雏形已经基本完成。如可以按此设计完成相关内容的建设,并坚持实施不断优化则可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培训管理体系模型如表2。

五、总结综述

企业培训体系篇7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企业培训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征逐步形成;二是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三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方兴未艾。因此,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制度与管理的变革与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运作与管理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市场竞争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企业知识共享范围,拓展企业知识库的广度和深度,将知识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特别是培训环节的管理成为企业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笔者将探讨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二者的关系,并分析如何基于知识管理理念建立企业培训体系。

1知识管理简述

1.1知识管理定义

由于知识管理本身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物,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定义了知识管理。如,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邱均平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目前国内媒体普遍比较愿意接受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1.2知识管理内容及流程

1.2.1知识管理内容

知识管理的对象就是知识,而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因此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及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变化过程的管理三方面。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人的管理;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变化过程的管理体现为知识变换模式的建立。

1.2.2企业知识管理流程

本文笔者认为完整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一个闭环化的流程,即由对知识由生成、收集获取、组织整理到对知识的交流共享、应用与创新的管理。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交流共享、应用与创新,最终实现知识增值,拓展企业原有知识库的广度和深度,扩大知识库外延。图1显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具体流程。

1.3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营销学认为企业产品有生命周期,即从未来和目前市场占有率的角度分析产品所处的具体阶段,制定相应的营销决策。本文笔者认为知识也具有生命周期,即从目前和未来的影响角度分析知识的效用,采取不同的方式以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为未来竞争提前作好准备。图2显示的是知识生命周期矩阵图。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种知识都会不同程度的对目前和未来竞争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要提高企业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学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在企业内部构建学习型组织,强调基础知识和关键知识的掌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把握关键知识,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保持并提升企业未来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国际许多知识企业,如微软、ibm、施乐公司早已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日常工作中,并已建立学习型组织,将员工学习能力作为招聘员工考核指标之一,这些企业重视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因为组织学习已成为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今世界最成功的企业必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持久的竞争能力优化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先于竞争对手掌握关键技术和知识。

2企业培训简述

2.1企业培训模式概述

企业培训模式多种多样,本文笔者对培训模式进行总结归类,下表1是对主要培训模式的介绍。

2.2企业培训的必要性

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将学习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是通过不断的培训强化形成的。同时,由于知识的转化过程包括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变换过程之间的管理,企业培训实际上是对全体组织成员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管理,通过培训提供员工知识分享与交流的机会,使员工掌握工作的最优方法,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个人素质,增强个人和组织的应变力和适应力。

其次,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员工更好的认同企业文化。许多五百强企业对新进员工都会有较长时间的培训,一方面是为了使新员工尽快融入到组织中,另一方面通过培训也使新员工对企业文化领悟和认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将自己置于主人翁地位,与企业生存和发展共进退。

第三,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改变,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要始终保持优势,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如上图2所示的知识生命周期,企业必须尽早把握关键知识,学习有前途的知识,才能使企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往往是通过培训完成的。

3知识管理与企业培训的有效整合

3.1我国企业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

培训管理工作是一个闭环化的流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计划制定、培训实施、效果评估4个环节,本文笔者认为目前国内企业培训在以上4个环节中都均在一定问题。

3.1.1需求分析环节

需求分析是指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进行分析,为后续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该环节是培训管理工作的起点和重点。目前国内企业在需求分析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

(1)培训需求分析不完善,未将培训目标与组织中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忽略了组织战略目标,培训工作指导性不强。

(2)培训需求往往只结合组织管理层的意志,未将员工个人能力和发展方向与培训工作结合,需求分析往往体现的是组织自上而下的发展和管理需求,未能自下而上的体现组织中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

(3)培训调研不足,国内许多企业在开展培训工作时,往往凭领导层的意志进行,没有对组织进行培训需求调研,这也导致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

(4)培训需求分析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企业的培训工作是根据近期将要开展的大型项目或过去几个月的经营业绩进行的,培训工作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未对公司目前存在问题和长远发展进行深入考虑和分析,造成培训的系统性和规划性不强。

3.1.2计划制定环节

计划制定是指就中长期的培训工作而言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对培训实施的具体步骤进行分解,分阶段的实现培训目标,该环节是培训工作承上启下的节点,既承接需求分析环节,也为培训实施环节提供参考依据。笔者认为该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培训计划的实时性不强。许多企业未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工作根据项目进行或领导层的意志进行,即使制定了培训计划的企业,计划更新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未对培训计划进行年度更新,未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更新培训计划,未将培训计划与公司或部门年度发展目标相结合。

3.1.3培训实施环节

培训实施是指联系培训机构、组织培训人员参加培训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它是培训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该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手段单一,缺乏完整有效的培训系统。据一份权威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培训调查报告显示,92%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在企业的培训机构管理方面,仅有42%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门。同时,培训过于依赖外部培训机构,培训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特别是采用e—leanring培训方式的企业仍然很少。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据对282家国有企业的调查,员工培训投资经费只有工资总额的2.2%(职工人均教育经费仅49.5元),远低于发达国家10%一15%的水平。

(3)培训实施前未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导致培训人员不了解员工培训期望,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如果员工差异性较大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3.1.4效果评估环节

效果评估是指在进行人员培训过程中,依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估指标和方法,检查和评定培训效果的环节。该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评估未能及时跟进、单向评估。

(1)国内许多企业在培训工作结束后,未有效的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培训实践效果差。缺乏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企业领导层未能及时了解培训存在问题以及需改进之处,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毫无促进效果。

(2)单向评估,未对学员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一些企业在对培训工作进行评估时,往往只是了解学员对培训机构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而未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员工培训效果。

(3)未能及时跟进员工培训效果。一些企业对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往往只是在培训结束后要求员工就培训心得体会形成书面报告,而未对培训工作结束后的一段时期考察员工态度、行业以及工作效果的变化。柯氏四级评估体系建议在培训工作结束后,应从反应、学习、行为、成果4个层面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技能、效率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才能全方位的了解员工培训效果在工作中的转化情况。图3是本文笔者分析的培训效果评估与培训结束后的时间关系图。

3.2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培训体系构建

3.2.1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知识管理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知识管理主体、知识管理工具和知识管理客体三要素,如图4所示。人是知识的载体,在知识管理三要素中,知识管理主体既要设计和使用知识管理工具,更要对知识携带者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开发、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知识。

知识管理主体主要是指知识主管、知识项目管理者、知识工人以及非专门从事知识管理的人员,这些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如图5所示。.

3.2.2构建企业培训体系

图4和图5对构建企业培训体系有所启示,本文笔者认为企业培训体系应从培训方式、培训人员、培训环节三方面进行构建。

(1)培训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通过网络进行培训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首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可以节约成本和时间;其次员工学习自主性更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员工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不会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再次利用网络学习可以保留学习课件,便于随时查阅。现阶段国内企业的培训方式和途径主要有:传统的课堂教学、e—learning、定期举办的部门知识分享会议、专业学术期刊或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学徒制模式、岗位技能培训、离岗培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2)培训人员的层次化。企业的财力和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一个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因此在选择员工参加培训时,需将公司资源与员工职位级别相结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实施不同级别的培训,

如图6所示。对于高层员工需注重其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投入较多资源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对于基层员工主要注重的是其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基层员工的培训需重点关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

(3)培训环节的流程化。培训管理由需求分析、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和效果评估4个环节组成,是一个闭环化的流程,构建企业培训体系需重点关注需求分析和效果评估2个环节。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将管理层意志即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对岗位职责和所需技能以及员工自身素质不足之处进行详细分析,才能制定正确的培训需求效果评估是培训工作的终点和对培训工作实施成败与否的检验,做好了效果评估工作,培训工作才算是圆满完成。培训结束后,通过对受训人员反应、学习、行为、成果的评估,即受训人员的意见、通过培训所获知识和技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务性、培训后的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及培训对企业产生的影响4个方面制定和完善培训评估机制。

企业培训体系篇8

关键词:创新;集体企业;培训;实践;大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员工成长为中心,构建电力企业大培训体系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日

一、引言

杭州萧山电力集体资产经营中心(以下简称经营中心)为集体所有制非公司制法人,作为萧山区供电公司集体资产投资的平台。中心所属企业主要有萧山电力承装有限公司、杭州欣美成套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欣美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营:22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施工承包、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承包、电力设备制造、电力工程设计、电力物资供应、汽车修理与运输、教育培训等。

自2012年以来,随着萧山区供电公司所属集体企业重组整合工作的全面完成,通过构建统一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健全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经营中心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为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把教育培训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以员工成长为中心,通过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完善机制,构建集体企业大培训体系,实现了技术技能水平与管理水平“双提升”。

二、教育培训工作的理念与思路创新

(一)理念创新。我中心认为,企业的培训体系应“以员工成长为核心”,以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员工的自我实现为最高目标,创造“大培训体系”,将大多数员工培养成具有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工作思路创新。这种理念上的创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起企业与员工间双向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企业至员工的单向途径。这就需要创新培训工作的思路,摒弃传统的企业培训模式,构建有利于员工成长的“大培训体系”。所谓“大培训体系”,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培训体系的范畴:

1、拓展培训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从单一的“人力资源部门一家管理”拓展为“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生产部门及单位具体实施”的管理模式。这种改变的核心就在于培训与管理、培训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密切,其结果是调动所有单位、部门参与到培训体系中,不但可以降低培训成本,还能使学习效果更为显著。

2、拓展培训的方法。从单一的“填鸭式培训”拓展为“因人施教”的素质教育。为员工量身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依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为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安排提升能力、拓宽思路的培训项目,引导其寻找自我定位,提出自我发展的需求。这种改变的核心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式的培训模式,加入了被培训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增强了培训的效果。

3、拓展培训的内容。从单一的“专业培训”、“技能培训”拓展为“综合素质培训”。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依据其自身的学习、工作背景,为其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注重培养其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对于在职员工,依据其自身发展需要,为其安排专业方面或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加强其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或管理能力。这种改变从根本上摆脱了“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干什么”的培训理念,员工不但可以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能通过广泛获取其他专业知识来提高综合素质,为员工更好、更快的成长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

4、提高培训的系统性。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本中心以培训工作为抓手,着力解决员工培养问题,提出了“以员工成长为核心,构建大培训体系”的创新理念,不再像以前一样仅仅依托培训来培养员工,而是从员工入职的时刻就开始树立大培训的概念,从工作岗位安排、工作内容、教育培训等各方面多维度来培养员工。

三、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创新

按照创新理念和思路,我中心在“大培训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和创新。通过创建分层、分类申报培训项目、统一组织实施、专业评估效果的培训模式,层层科学分解、有效落实,强化人才培养和开发。

(一)建立多维度的培训平台。以员工能力的提升为中心,搭建框架清晰、内容充实、适合员工自身成长需求的多维度培训平台,包括员工个性需求分析、适应性考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岗位适应性锻炼、绩效考核、综合评定等内容。切实落实企业培训体系,落实培训效果。

(二)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培训对象,中心为他们量身制订了切合实际、目的性强的多层次培训内容。从业务划分层面,有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辅助生产人员培训;从专业技术层面,有概预算培训、财务培训、安全监督培训、土建施工培训等;从员工分层角度,有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培训、后备干部培训等。

1、破冰式培训(培训对象:新员工)。为了使每年新入职的员工能够尽快转换角色,融入到集体中,开展了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实习期培训。入职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新员工对企业的了解,包括企业发展史、规章制度等。实习期培训主要目的是依据新员工的专业背景,为其配备指导老师,签订师徒合同,分四个阶段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对每个阶段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测评。实习期培训旨在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塑造正确的思维模式,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快速完成角色转换。

2、拓展式培训(培训对象:生产一线技能及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专项技能开展岗位技能考试通过定期的、有组织的、方式独特的培训,为不同专业提供“换位思考”和交流沟通的平台,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训,给予培训反馈,以达到提升能力、进而增强公司整体人力资源实力的目标。

3、提升式培训(培训对象:管理人员)。如何加强对管理岗位员工培训的力度,以提升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一直是多年来困扰企业的问题之一。秉承“以员工成长为核心”的培训理念,从管理员工一入职开始就对其制定“量体裁衣”的培训计划,如对入职并安排在管理岗位的员工实行轮岗实习制度。

4、高素质培训(培训对象: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时,将中层干部、后备干部分为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小组,结合当前形势和工作实际,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讨,对干部进行高素质培训。通过此次培训使干部增强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与公司领导的沟通理解,加强了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的能力,为组建更高效的组织运转模式打下了基础。

(三)建立灵活互动的培训方式。专业技术人员既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水平、能力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公司秉承“以员工成长为核心”的理念,针对不同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灵活互动的培训方式,包括一线生产培训、对具备执业资格员工的培训、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1、交流培训活动、劳模工作室。为了加强员工之间、部门及单位之间的交流学习活动,中心各部门及单位在“大培训”体系的指导下,创建劳模工作室并以此为创新载体,建立并维持了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常态化交流活动,例如每周三题、自家讲坛、标准化宣贯、新技术授课、“百问百答”等活动,促进知识传播与经验交流,打造灵活的、交互式培训模式。

2、执业资格培训。制定并了《执业资格人员管理办法》,使执业资格队伍的建设有制度可依,积极为准备考取各类执业资格的人员提供咨询和报名服务,按需制定执业资格人员培养计划,为提升员工的执业资格提供了帮助。

3、专项培训。为了发挥公司兼职培训师的力量,组织开展了多种培训活动,其中“典型施工案例培训”、“专业知识系列讲座”、新员工“师带徒”等专项培训,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知识提升提供多道助推作用。

4、干部轮训制度。根据中心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通过对干部岗位适宜度的评估,我们得出可能某个干部对于本岗位工作并不适合,但却有另外的专业知识或者管理优势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专门制定了干部轮训制度,为更多的领导干部找到了最符合自身优势的岗位,使他们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5、建立专业题库。建立各专业技术题库,为培训效果考核提供支持。培训效果的考核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出题考试作为考核实际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在目前的培训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安装公司中推广应用“百问百答”口袋卡,百问百答题库契合施工现场实际,百问百答口袋卡能随身携带,成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答疑解惑的主要帮手。

6、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人才,第一步要识别人才,洞悉“明天”的人才标准,明晰培养的方向;第二步要“选对”人才,能够发现有潜质的员工,将他作为“因材施教”的对象,并与部门目标相连;第三步才是培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育”,在工作、学习中观察、评估、锤炼、激励。因此,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7、创新型内审活动。中心以内审活动为契机,创新内审活动的形式,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沟通,为培训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助推作用。此项创新型内审活动,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各部门参与到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审查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另一方面又给各兼职内审员、各部门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他们共同提高。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除了建立多维度的培训体系、多层次的培训内容、灵活互动的培训方式外,实施有效的效果评价是保障“以员工成长为根本,构建大培训体系”顺利实施的关键。程序包括:开展前期调研,成立有关工作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梳理、修订有关制度、文件,全面组织实施。采取分组互评、逐年改进等创新思路,加强各部门间沟通与换位思考,促进各项接口业务的开展,达到了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搭建了培训评价系统后,培训工作的管理实现了由“粗放化”到“精细化”的转变,考核结果及时、公开,实现了实时监控、专业评估,企业可以通过培训评价的结果监测培养效果,实现持续性改进。

四、结语

“以员工成长为核心”的大培训体系作为电力集体企业创新员工教育培训的有力手段,给企业成长带来了活力,使我中心及所属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潜力进一步发挥,为管理和经营带来了更多的效益,企业业务迈上新台阶,企业经济效益得到稳步提升,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实现了电力集体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施峻.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5.4.

[2]颜爱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孙健,纪建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工具、制度、操作[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12.

企业培训体系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员工培训;途径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培训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虽然员工工作层次不同、所需掌握和使用的各种技能不同,导致培训的侧重点不同,但企业培训工作本身又有其特定的要求,只有遵循了它的基本规律,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

1.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原则

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就要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本战略体系出发,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加强规划,结合人力资本发展战略,量身定做出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

评估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需求和详细计划,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预测人力资本的需求量和分布情况。通过评估培训计划,达到培训项目和内容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切实可行地解决企业在人力资本方面的需求问题,提前为企业做好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储备工作。

有效的培训体系也要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本在自我发展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在设计培训项目时,既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宗旨,也要考虑到与人力资本的个人职业生涯相结合,实现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统一,将人力资本个人发展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轨道中来,充分调动人力资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的效果。

2.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思路

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以体系建设为指导,立足教育培训工作现状,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为重点坚持一致性、阶段性、层次性、创新性的建设思路。

一致性:确保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方向、时间、步调与省公司保持一致;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融入到员工队伍建设规划当中去,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

阶段性: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按照“分阶段、分步骤”的思路实施,通过阶段性主要工作的pDCa闭环实施来促进体系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

层次性: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采用分层分级的方法,通过逐级权责下移,最终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创新性:坚持与时俱进,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研究,结合的实际情况,纳入新理论、新方法,保证教育培训体系的实用性与前瞻性。

3.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途径

3.1建立高效的培训管理体系

明确的组织分工、健全的培训机制是建立高效的培训管理体系的必备因素。建立了以职工教育委员会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专业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责任体系,开创了培训工作新局面。同时充分调动企业教育培训三级网络在员工培训中的主观能动性,将“全员培训”与分层、分级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以专业管理为基础,推行专业培训师制度,实施纵向深人培训;加强本专业培训、技能竞赛的监控,避免培训“走过场”。

此外,为使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分别按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管理、人才选拔等方面制定配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将其纳人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体系,保障教育培训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3.2建立全过程的培训实施体系

全过程的培训实施体系包括:开展岗位任务及培训需求分析,编制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评价及反馈四个步骤。

开展岗位任务、培训需求分析是实施培训的首要环节,主要针对某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进行岗位任务分析,以提出工作任务。然后,依此工作任务提出从事该岗位人员所需要具备的全面工作能力要求,再将该全面工作能力与一个或多个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确定培训需求。

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后,第二步是编制培训计划,即根据全面工作能力要求确定出需要培训的课程名称及内容;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时间,选择培训方式,明确培训对象和编制培训材料。

第三步是按照已制定的培训计划和编写的教材实施培训活动。其主要工作包括培训的组织、教员备课、培训前的预测验、进行培训及考核等方面。最后是根据每个阶段收集到的信息,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反馈到培训流程的各个阶段,以评价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3.3健全培训课程体系

岗位培训是提高在岗员工业务素质、促进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的有效手段。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对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其培训内容、方式不同,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对管理人员而言,重点培训的是管理能力和管理艺术,注重的是思维和观念层次的开发,主要通过高级研修班、企业间交流与考察、案例分析、mBa等教育途径;对专业技术人员,重点更新与补充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以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培训方式主要有:继续教育、专题讲座、考察调研、课题研究、学历教育等;对技能人员,培训的重点是行业的各种规范、安全规程、标准化操作流程及岗位所需基本技能等,培训方式主要采用现场讲解、实训基地实作训练或仿真培训、资格培训与考试、反事故演习、技术讲课、技术比武、师徒结对等方式。

3.4加强培训资源体系建设

员工技能培训是供电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重头戏,其培训的目的性及针对性很强。企业期望员工能在短期内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技术更加娴熟、精湛,工艺流程更加规范。因此,企业必须为员工培训提供必备的实训场地与设施,并依托实训基地开展日常技能培训、技术练兵等。

除了建设实训基地外,供电企业还需要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建设,保障员工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在企业内引人“教练法则”,充分发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型专家等各级人员的兼职培训师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设备厂家考察学习、校企合作、管理公司战略咨询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外部培训渠道。

3.5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探索供电企业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与机制。一方面,通过建立员工能力素质评价模型,把员工工作业绩、技能提升、持证上岗与岗位竞聘、动态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工作业绩等方面完善员工行为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管理,形成专业技术资格、国家各类职业资格相融合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打造复合型员工队伍。

3.6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为鼓励员工立足岗位成才,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多年探索,构建了管理、技术、技能立体化职业发展通道,即建立管理、技术、技能三条纵向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加强三条纵向通道间的横向转换,搭建员工成长平台。

在管理通道上,建立后备班组长、班组长、中层后备干部、中层干部的竞聘、选拔培养机制;在技术通道上,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带头人的竞聘、选拔考核机制;在技能通道上,建立了从一般技能人员到高级技能人员、聘任技师、技能型专家的培养机制。同时在选人、用人方面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唯资历”原则,并给与制度保障,确保各种用工形式员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公平竞争,实现三条纵向职业发展通道的横向连接。

4.结束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教育培训制度,根据员工及公司发展战略需要,认真制定教育培训需求计划,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企业培训体系篇10

>>浅析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多维视角下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浅谈企业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浅析HtKG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研究浅析电力企业领导干部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浅谈呼叫中心“微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浅析企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究主营水箱业务类小微企业的培训体系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微课在民族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加强远程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发展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高师学前音乐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浅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数学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探讨建设符合高职定位和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课程体系建设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管理>小微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小微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申冰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培训课程体系在一个组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创建员工成长环境,实现组织人才战略,并且提升组织竞争。

2015年最新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下同),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其依据是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培训课程体系也是同等重要的。首先,小微企业往往有着较为明确的组织战略目标,由于人数较少,企业要求员工必须要迅速成长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在公司发展的同时实现人才的发展和储备。但是小微企业又往往会遇到公司流程体系不健全,常常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所以如何搭建培训课程体系来帮助公司发展成为小微企业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浅谈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应当如何建立自身有效培训课程体系。一、锁定培训领域

一个企业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其中用于企业培训的资源当然也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要事第一。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如何挖掘出企业发展中最需要最紧急的员工发展需求点成为了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之后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1.企业战略分析

HR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同时发展,从处理行政琐事到企业战略伙伴,HRBp也成了HR对自己在公司中新的定位。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HRBp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通过建设培训课程体系,HR可以切实得提高公司人员技能,素质,甚至价值观,从而更好得支持组织发展。正如人在迈步时要先找准自己的方向,在搭建培训课程体系之前,必须要先明确组织的战略发展方向。

例如,许多小微企业的战略和定位是追求总成本最低,从而具有较高的价格优势,同时要保证稳定的质量,客户购买快速,可以提供虽不全面但是要较好的产品选择,那么培训课程的侧重点将会是运营管理、售后服务、流程创新等。如果企业的战略和定位是产品领先,那么产品的特征和功能就比较重要,目标客户多为前卫的客户,由于产品质量、价值高,因而价格也高,并且要持续推出新产品,那么培训课程体系就会更多关注在技术与产品的变更创新、前卫客户的需求预测,产品说明与价值传递,法规与社会流程风险等。由此可见,企业战略是课程体系的大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标杆。2.企业发展阶段分析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大多企业处于创业投入期或发展期。对于创业投入期的小微企业来说,要求培训要短、平、快。培训内容更多集中在产品知识、销售培训和服务培训上。因为对于这样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些小微企业正处于成长期,市场的扩大和业绩的增长要求更多的人力供给。一些一线的工作人员开始逐渐承担起管理工作,这时培训的侧重点就成为了基础管理技能培训,知识库建设、内训师团队组建、企业文化培训等。3.相关素质的重要性、可塑性分析,输出能力

在通过组织策略分析之后,组织发展当中最需要提高的能力也相应出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能力就一定可以通过培训工作得到提高。所以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这些能力的可塑性和重要性。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所有的工作分解为4种类型:可塑性高重要性高,可塑性高重要性低,可塑性低重要性高,可塑性低重要性低。对于双高型的能力(例如技术能力,销售能力较之于创业期的小微企业来说),需要大规模重点投入,同时组织要给予足够的资源和关注,并且尽可能用多种学习手段使员工掌握。对于双低型能力,主要采用自学方式。对于可塑性高,重要性低的能力来说,可以小规模内部学习。对于可塑性低,重要性高的能力,我们通常不采用培训的方式,而是采用招聘方式找到相应人才。通过这四个类别的分析,进一步将最重要的能力凸显出来,从而成为培训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二、搭建课程框架

课程框架包含以下要素:课题领域、目标受众、课题名称、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或课程纲要。在搭建课程框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这些要素一一确认。1.确定课题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如何锁定培训领域,也就是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员工具备的可塑性较强,可以通过培训达到的能力领域。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重点的能力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题,也就是确定课题。这里所说的课题包含了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和课程纲要。此时我们需要用到差距分析法工具,来更好地确定可以对症下药的课题。

对于一个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可以用布鲁姆目标分析法分为六个层次:

类别名

解释

创造

能基于得到的信息,重新组织成新的模型或结构

评价

能以得到的信息为准则做出判断

分析

能将信息分解,确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部分与总体结构和总目标之间的关系

应用

能在给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信息

理解

得到信息后,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其中的意义

记忆

能从长时记忆中找到和识别接收到的信息

创造是最高层次的掌握,记忆是最低层次的掌握。企业发展对员工要求的等级,和员工现在的等级,即为能力差距。下面以某小微化工企业对于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为例,阐述如何找到能力差距,从而确定课题。以应用和理解的差距为例:工程师需要在了解装置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装置本身运行的原理。如果公司要求所有工程师能力要到达“应用”,那么通过评估,如果某工程师掌握程度为“理解”,那么就应该开展对于该工程师进行装置本身原理的培训,而使其对技术掌握能力能够达到“应用”。同时该工程师还需要能够达到为客户解决装置基础原理问题的要求,此时能力差距就是问题解决能力,他需要的接受的培训课题为“问题解决”。同理可推每一个掌握等级之前都存在着差距,这些差距就会对应弥补这些差距的培训课题。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由于员工数量有限,最好可以尽可能对每一个员工进行能力差距分析,从而根据每人的能力差距统计培训课题。

2.选择学习方式

根据721原则,员工学习来源70%来源于动手实践,20%来自于经验交流,10%是通过理论学习得来的。培训部门在设计培训开展方式的时候也要参考员工学习的规律。可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使用传统的面授课程,或者更针对于解决问题头脑风暴的反转式课堂、或碎片化学习、图书分享会、e-learning、工作学习、案例学习、工作坊、行动学习、以及拓展训练。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由于员工数量较少,并且大多数小微企业的主要战略是拓展市场,所以员工能够聚集起来面授学习的时间很有限。应当适量减少面授学习。e-learning是个比较适合小微企业的学习方法,员工通过移动终端或电脑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工作学习也是比较适合小微企业的培训方式。但重点是要和员工的上司达成一致,使员工在工作当中有目标方向地提高自己的关键能力。

三、持续建设和优化

通过锁定培训领域,搭建课程框架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企业变化非常快,所以课程框架也是要随之变化的。培训工作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出当下最优的选择,切勿为了培训而培训。

课程体系要随着企业战略调整或培训定位改变时进行相应调整,课题领域根据战略导向会有一定稳定性,但具体课程可以根据情况做适宜调整。学习方式应根据效果导向和资源限制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每年的年度培训计划或预算),尽量用结果和数据说话,广泛征求意见。

参考文献

[1]张俊娟,朝伟静.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第1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