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6:17:25

教育创新篇1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创新;发展;进步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口号和追求。创新教育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社会的激烈竞争与创新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离不开优秀的自身素质和团队素质。这些都是来源于良好的教育,教育的作用至关重大,创新教育的理念一直存在着,也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创新教育也给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很重大的作用,在促进企事业的发展、创新、进步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新教育的理念要想得到贯彻实施和发展,首先就是要发展和创新教育其本身,创新教育的基础就是要教育创新,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一、创新教育的必要和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育的模式导致学生基本上只会做题、考试。学生学习的目的变成了考试、升学,也因此出现了许多厌学的现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创新教育的念头呼之欲出,也是当务之急。只会一味的刷题,来应付考试的教育模式不再适用。创新教育要从教育创新开始,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已经渐渐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应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许多新的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教学方面来。在学校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信息的获取和教学视野的开拓以及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还可以适当结合mooC的教学模式,冲破原有的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进步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效果

1.教育模式改革

新教育要慕逃创新开始,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已经渐渐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改革。以中小学生为例,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课时一般都时间比较长,一般每节课四十五分钟左右,而且平均每天同样的课不止一节。学生每天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听这样的课程,而往往由于课堂时间比较长的缘故而坚持不下来,听着听着就走神开小差了。中小学生大多还未成年,自制力比较弱,在长时间的课程上很容易分心,使得听课效率不佳。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传统课堂的知识点不够集中,比较分散,学生难以抓住重点而感到迷茫。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务必改革教育模式,才能促进教育创新。

2.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各种信息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教学方面。以英语为例,各种教学视频、主题讲座等形式可以用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情景教学的方式得到拓展,激发学生的灵感,方便学生们多元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观看英语语言的现场环境,让学生明白语言的具体应用场景,吸引学生的兴趣,老师还可以通过制作主题ppt来讲解知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还原知识的具体情景,这种新鲜的讲课方式更能吸引学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同时能够高效地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有很大的帮助。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也是适应现代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我国人才的全面化培养有不可小觑的基础性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改变了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可以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们不再仅仅是只会考试,更多的是学会了去感受知识的魅力和神奇。总的来说,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是具有转折性的巨大影响的,未来教育的发展也因此也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三、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

1.调整教育目标

创新教育的目标最基本的就是要提高个人的素质,然而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诚然,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在其社会发展中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素养,是不可能在社会中长远立足的。因此,教育创新的目标要转变,提高的不仅是个人的知识技能,个人素质、修养的培养也相当重要,要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教育创新要调整好教育目的,从全方位来培养人才,真正体现教育的目的。

2.改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又分为具体的环境设施和人文社会环境,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学生在学习时,一个优良的教室、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舒适的学习氛围,让人愉快的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大的人文社会环境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对于教育整体的提高、进步是有不可想象的巨大作用的。因此,教育创新的基础是要创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在一个公平、温馨的教育环境下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创新,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3.改革培养模式

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实在是太多,老师无法一一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此,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去。然而,通过mooC在线学习的方法,学生可以及时地在线反馈自己的情况信息给老师,可以把自己的疑惑和不懂的问题提交给老师,老师可以及时地进行解答,或者是在接下来的传统课堂里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在结束传统课堂的学习之后,可以通过mooC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课后进行知识拓展,利用mooC的广阔资源进行探索学习,将自己的学习能力发挥到极致,只要有时间,都能应用多媒体在线课程来切实学习,接收到最新的科学知识,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

四、总结

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发展和创新教育其本身,教育创新要从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其本身开始,加以现代技术的使用,创新课堂模式和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最大化地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效果。任何创新的基础都离不开教育,良好的教育才能给予创新力量。教育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重大作用,创新教育是历史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创新教育的基础必然是要改变其本身,审视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和进步,简而言之,创新教育的基础就是要教育创新。通过实施教育创新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伟国.融创新意识于学生的血液之中是学校科技教育的目标[J].文理导航(中旬).2016(04)

[2]鞠全勇,高素美,牟福元,司海飞.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02)

[3]梁小军,扶健华.运用“多维系统反馈”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8)

[4]祝焱.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

教育创新篇2

加强学会建设,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高文兵

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黄伯云

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步伐,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与创业教育徐飞

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核心要素郑强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史宗恺

时代的呼唤,理念的升华,改革的深化——对大学创业教育的审视郑家茂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曹胜利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徐建军

论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杨芳

社会创业与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葛建新,周卫中,霍佳园

论国防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关系贺少华

中华气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策略——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型宋湘绮

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唐海波,王瑜萍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董青春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的思考王辉,刘海军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刘新少

综合性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以兰州大学为例石兆俊,马世英

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与创业培训初探党杰

打造创业教育"循环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赵金华,李宏国,宋之帅

"平台·模块·窗口"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实践研究严建雯,俞金波

高等工科创新教育模式初探付永民

论《刑法学》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田兴洪

主题团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孙伟,胡智林

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财经人才创新能力何玉长,林芳,郭庆

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入SiYB项目的分析研究罗栋

青年创业人才培育管见——以温州市瓯海区为例邹良影,谢志远,朱城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与建议段洪波,宋凤轩

国外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分析沈超红,谭平

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基本问题——兼叙"3·3·3"课程体系和7p教学模式的探索孙洪义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审视彭忠益,王俊杰,许欢

社会转型期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李涛

大学语境下的"创业家"精神万萍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初探贺才乐,胡志群

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江学良,杨慧

"三创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创业精神——让"知本"走进现实郭一红

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实现路径胡小军

大学生创业恐惧心理成因分析与规避模式欧旭理,罗方禄

大学生涯设计中的就业创业导向探索刘新庚,聂智

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与创业教育刘迪,陈泽元,丁琼,李静泊

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教育——以温州大学为例巫明川

职教创新教育探讨吴德平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彭十一,王家合

浅谈对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李善妮,丁乃峥

建构主义视野下商科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彭晓娥

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杨宇涵

提高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夏志美,王宇菲,苏振江,王建丽

论商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监控的创新肖晴初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再思考董晓梅

关于将"学习型组织"引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陈春莲,江广华

基于发展战略思想浅析中小型企业的出售和兼并金湘亮,张佑祥Http://

创新信贷管理理念,促进持续稳定发展——浅谈城市商业银行小企业关系型贷款退出丁时杰

对教指委工作的几点希望林蕙青

开拓进取,群策群力,办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文兵

建立健全三个体系,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徐建军

创新理念,建立体系,整体联动,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途径顾晓松

教学科研双管齐下,创业教育夯实基础王艳茹

以机制创新为内核,开辟创业教育新模式何向荣

激发青想,成就精彩人生张翔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耿兵,段玲

经济学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唐志良,刘建江,杨海余

大一学生创新教育的意义探析与路径选择张金学,蒋翠云

全真环境创业教育的理论特征论析何伏林

国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作用贺少华

基于知识获取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方亚楠,魏海燕,李后卿

农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苏小冬,毕德全

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陈志永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尹新明,彭文博

试论培养基层创业人才的典型实践——以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为例夏春雨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讨李志明,李艳,汪朝杰

构建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刘素婷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略论贾新民,张宝忠

浅论创新精神在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中的体现创新与创业教育毛成辉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宋之帅,赵金华,陈刚,徐姗姗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质量谭斯品,张弛,王浩,邹江,易宇星,王念,刘可

浅析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张兆强,冯兰东

当代研究生心理健康若干问题调查报告——以某理工科院系为例段泽球,王小玲

创业教育"时滞效应"与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分析沈超红,陈彪,陈洪帅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张灯

开展性别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吴庆宏,王赛扬

西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王西文,曹茜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张志超

完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的探讨刘素婷

全面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骆守俭,宋来,吴冰

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赵忠,陈遇春

信息与计算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何明昌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黄芳,纪富贵

"两层次,三平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王金华,习金文

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杨宇涵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张留湛,宛新生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创新与创业教育李波

高校英语公众演讲课探索与实践张春敏

教育创新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

要真正地把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纳入实质性的轨道,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创新的观念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创新的价值观

所谓创新的价值观就是指,要充分认识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要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的心灵深处。从社会的每个个体成员来说,应该把创新素质看作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体现,看作是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体现,要认识到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与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学校的教师而言,应该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自己神圣职责的坚定观念,任何一个阻碍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教师,就是他教育工作的最大失败,是最大的教育渎职,是最不称职的教师。作为学生而言,如果他们没把自身创新素质的发展看作是努力追求的目标,那就是缺乏理智的典型表现,他们不仅是对自己缺乏责任感的人,同样也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总之,我们要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进步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这样的创新价值观的支配下,对整个社会成员的创新素质发展会起到持久有力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在树立创新价值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形成创新素质可塑性的观念思想,要打破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神秘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充分说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每个人创新潜能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我们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一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变成现实。

二、要树立创新的教育功能观

正确的教育功能观即要求我们要对教育的作用和本质作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当代的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自身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才能,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曾指出,“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意识的一切创造性潜能都能解放出来,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教育具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表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教育能否发挥其固有的正面功能和作用,其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是否对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旦我们在思想意识的深层认识到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才会积极探索和挖掘教育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而避开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消极因素。反之,我们的教育活动就可能在无意识中助长挫伤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消极因素。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功能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模式。新的教育功能观是21世纪知识经济创新旗帜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要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

人才是指那些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整个人类在21世纪的征途中,各个国家与民族竞争的焦点越来越表现于创新实力的竞争。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就是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著名的计算机专家谭浩强教授指出,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们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就是一项本事,在这基础上再去发展知识。只靠背书获得高分的人在新世纪中将是没有出路的。这表明,在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人才标准己与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人才标准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新的人才标准下,人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认识评价观念也必将实现一次新的超越。

教育创新篇4

关鸿羽

主要内容:a新课程

B创新精神培养

C学习习惯培养

D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

a新课程

新课程的提出

国际背景国内背景

现实性、迫切性、必要性、重要性

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

v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v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v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v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日本

v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韩国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区别性课程”,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

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新加坡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文盲大国:世界文盲总数87500万,中国占到10分之1,全国老百姓平均受教育水平为6·02年,刚刚小学毕业。大学生比率低下:美国是我们的30倍!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2·1%

v教育面临的世界发展潮

›终身化、社会化、大众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

›德国专家预测:普通教育的教学五大要素:跨学科性学、联系实际学习、自我控制学习、借助媒体学习、集体协作学习

新课程的变化

v教学目标

v教学行为

v学习方式

v教与学评价

v课程内容

态度

v观念要更新,

v态度要积极,

v步骤要稳妥。

策略

v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v创新与继承相结合

v管理与研究相结合

v典型与普及相结合

重点

v课改的方向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v课改的前提是观念转变;

v课改的基础是教师提高;

v课改的关键是评价改革。

发展

v只有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v学校要为学生的发展搭好平台

v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类学习

研究性学习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B创新精神培养

摘自关鸿羽著作:《提高智力的方法》

一、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重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差距

哈佛大学:100分

清华大学:17.2分,世界排名200名以外

北京大学:15.6分

杨振宁博士说: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诺贝尔奖

1900年至今,美国有230多人获诺贝尔奖,而我们得诺贝尔奖是零。德国一个大学就培养了20多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我们这么苦学,全国13亿人口一个也没培养出来,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国外课程

俄国开设了为培养创造力的“思维课”

美国开设了“思维技巧课”

保加利亚开设了“思考课”

法国“激发好奇心课”。

素质教育

我们给学生的教育,能管学生一辈子,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

v四个为了: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学生的一生。

2.经济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创新

知识军事的核心:军事创新

知识就是力量、主意就是金钱

创造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

二、提高创造力的方法

1.“不听话度”法

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

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对不听话要具体分析

①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坚决反对。

②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宽松一点。

③属于思维上的不听话,有独到见解——支持鼓励。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

小时要严,大了要宽

关键期

所谓教育的“关键期”(也叫关键年龄、最佳年龄、临界期、敏感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就会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美国总统尼克松

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训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象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2.“爱的效应”法

美国有个科学家用母猴做研究,母猴的孩子分成二组,一组跟母猴身边,一组见不到母猴,最后把二组猴做对比,发现有母爱的猴子能力增强,而没母爱的猴子能力下降。

一项实验还表明,即使是本来较为聪明的孤儿,受到9个月没有母爱教育的管理,智力也要下降21分;而本来不大聪明的儿童,受到9个月低能智力但热爱儿童的妇女的照料,智力会上升33分。

感情与智力

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感情的作用,感情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

卢梭说:

热心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心

罗申塔尔效应

心理学家把一份“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校长,预言这些学生将来肯定会出类拔萃。8个月后,罗申塔尔重返小学验证他的测验结果,又搞了一次智力测验。结果,当初列入名单的学生。智力发展都达到较高水平,有几个真是出类拔萃。校长钦佩心理学家慧眼独具,而罗申塔尔却微笑着直摇头。原来,这些“最佳发展前途者”,并非心理学家精心筛选,只是他信手随意圈定的

二热爱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热心+爱心+精心+诚心+耐心+恒心+信心+细心+……

对后进生要厚爱、勤妈拙闺女、要把溺爱变成“逆爱”、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3.民主法

要有宽容的气氛

不要让学生生活在“半封建”的环境里。

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

不要向人格开炮

服务意识

wto:教育是12项服务行业中的第5项

v三服务: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为家长服务(尊重、指导)

为社会服务

教师的多重角色:教师+家长+朋友+学生+心理辅导员+……

既要民主,又要权威

有民主空气,但也要有权威。这种权威不是靠打骂,而是靠教育者的人格,靠科学的方法,靠民主作风。

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的权威,才是真正的权威。

4.标新立异法

v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

v允许孩子“胡思乱想”,就是不允许“胡作非为”

v主张标新立异并不反对常规的思维方式,只是不能用它去限制标新立异。

5.挑战法

v要保护孩子“不畏权威”的思想

v压抑式,越教育挑战精神越差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对牛顿力学的挑战,伽俐略的学说就是向地球中心论挑战。

v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对已有的事物,已有的结论的突破。

v没有批判精神,没有挑战很难有重大突破。

v有一个船上有23只羊和15头牛,请你计算一下老船长的岁数?

v我们的民族有两大弱点:一是想象力不足,一是挑战精神不够。

v我们必须让孩子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任何现成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可以再创造的。

v一切现成的知识除非经过自己确认,都是可以怀疑的。

保留一个“敢”字

教育孩子不要迷信权威

敢想、敢说、敢干,敢于思维、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要挑战,不要胡闹

我们主张向权威挑战,并不是鼓励孩子胡反胡闹。

传统的东西要继承,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孝敬父母

6.发散法

v美国的哈佛·卡德提出“多项智力理论”,他认为人有多种智力能力。(数学家与球星)

v国外的教育特别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猫)

v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集中思维,不允许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稍有不同。(船)

聚合思维也很重要

我们主张培养发散思维,并不反对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育中更多的是聚合思维,但也不要忽略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思维多元化

v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批判思维.集中思维

v侧向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求证思维

v逆向思维.横向思维.递进思维形象思想

v分解思维.推理思维.逻辑思维.对比思维

v交叉思维.转化思维.跳跃思维.直觉思维

v渗透思维.反省思维.统摄思维.幻想思维

v灵感思维.平行思维.组合思维.辩证思维

v综合性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的多种方法

v故事法.探讨法.活动法

v兴趣法.榜样法.变废为宝法

v综合创造法逆向突破法.组合法

v中山正和法.缺点巧用法.类比法

v聚焦法.特性列举法.头脑风暴法

v缺点列举法.希望列举法.威廉氏法

v怀邦法……

详见<提高智力的方法>一书

三、创新与考试

1.全面素质提高

抓学习:加强双基,发展智能

升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要文凭更要文凭里的含金量

靠什么提高升学率:靠教育规律、教育科学、教育艺术,而不是靠考死记硬背、加班加点

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

2.认清考试方向

高考要为课程改革服务、知识立意转到能力立意

趋势

v“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素质社会”。

“人事制度”要逐步转向“人市制度”。

考试与成才不一定是线性关系

有一位教师跟踪调查他教过的小学生十几年,最后得出结论:考试前几名的学生后来成绩平平,反倒是考试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后来大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个“第10名现象”说明考试名次与成才不一定有直接关系。考试10名左右的孩子没有被名次束缚,学得比较活,有时间发展除死记硬背以外的一些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最后成才的机遇更大

四、创造性思维的简易自测法

v请按你平常的情况和想法在给定的答案中,选一个你认为最切合实际或最接近答案。

1与别人发生意见分歧,你是:

①立即作出结论并付诸行动S

②冷静地从多方面进行考虑n

2.平时你喜欢:

①打桥牌、下象棋、下围棋K

②看侦探小说,惊险影片n

③看滑稽有趣的闹剧S

3.对老师和长者的意见,你是:

v①原封不动地接受S

v②有些疑问和想法n

v③同自己原有的想法结合起来K

4.你买东西回来后:

v①总是直接使用S

v②常稍作改变后使用n

5.针对眼前的某种东西(例如烟灰缸),你能想出它还可以有其他几种新用途?

①3个以上S

②10个以上n

③20个以上K

6.休息时上公园,你喜欢:

v①总是上某个公园S

v②经常变换场所K

③听听家人的意见n

7.你对智力游戏:

v①无所谓n

v②不喜欢S

v③很喜欢K

8.工作学习有困难时,你是:

v①放弃初衷S

v②请教别人n

v③冥思苦想K

9.刷牙时发现牙出血后,你是:

v①怨牙刷不好S

v②担心是牙周炎出脓症n

v③想法使牙不出血K

10.当有人向你提出没有用的提案时,你是:

v①告诉他这个提案的缺点和错误S

v②看看这里有没有可取之处n

v③问他还有没有别的提案,鼓励他多提K

评价说明:

vS=1分,n=2分,K=3分,

v10至15分创造性较差;

v16至20分一般;

v21至24分较好;

v25至28分最好。

五、关于创造力的基本理论

1.培养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

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知识≠创造,智力≠创造

吉尔福特对这些研究的结论是:

v第一,从一般趋势来说,智力高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也是高的。

v第二,智力越高者与创造力的相关程度越低。也就是说,那些高智力者,其创造力不一定是高的。

v第三,智商在130以上者,创造力测验所得分数甚为分散,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3.创造的基础

v知识;信息

v学知识是手段,目的是创造

4.创造的动力

理想;需要

5.创造的条件

民主;宽松

6创造思维的特征

v独创性、变通性、发散性、重组性、迁移性、流畅性、逆向性、质疑性

7.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

v(1)独立性(2)批判性(3)探究性(4)冒险性(5)幻想性(6)竞争性(7)求新性(8)投入性(9)幽默性(10)敏感性(11)类比性(12)表现性

8.不利于创造的个性特征

v1缺乏敏锐的观察力。2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狭窄。3缺乏冒险精神,害怕失败。4习惯于定势,思维刻板。5固执而闭塞的心态。6有始无终,做事没恒心。7缺乏想象力,性格古板。8不开放,不活泼。9认为凡事没有问题,害怕问题过多。10墨守成规,不善变通。11缺乏自信心,不敢尝试。12缺乏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的习惯。13缺乏深思的习惯。14自我设限,态度消极。15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从众心强,爱迎合别人16过分依赖权威与传统,服从长辈和同辈的压力。观察力:8个方法p8

记忆力:36个方法p26

思维力:22个方法p146

想象力:10个方法p184

注意力:13个方法p208

课程功能(目标)

v知识技能

v过程方法

v态度情感价值观

C学习习惯培养

摘自关鸿羽著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训练法p62

v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v2训练必须严而又严

v3训练中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做到五个结合

v(1)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v(2)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

v(3)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v(4)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

v(5)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

言教法p75

v1.切忌讽刺、挖苦,要以理服人。

v2.切忌唠唠叨叨,要简练、深刻。

v3.切忌空话、大话,要有情感性。

v4.切忌盲目性,要做到“事先备课”。

v5.切忌脱离实际,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身教法p88

v以身立教

v1以德育德2以学促学3以趣激趣4以情动情5以意炼意6以性养性7以行导行

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

与生理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

科学用脑习惯;科学用眼习惯;写字握笔习惯;看书坐姿习惯;

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等等。

与学习方法有关的学习习惯

认真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提问的习惯;乐于研讨的习惯;阅读的习惯;自学的习惯;总结的习惯等等

与学习态度有关的学习习惯

专心的习惯;

仔细认真的习惯;惜时的习惯;讲求效率的习惯;勤学的习惯;虚心的习惯;独立学习的习惯等等

把作业当考试

v给孩子限定作业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到时就收卷,不管他做完没做完。

v1.认识时间的价值4.小闹钟5.节约时间归己6.管理时间

马虎-----错题集

v(1)建错误档案(2)找到错误之处(3)找出错误原因(4)写出正确答案

v1.马虎的来历2.马虎与成柴5.不用橡皮6.草稿不草7.注意埋伏8.解剖习题

矫正不专心坏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v1.小猫钓鱼·学奕·阿基米德

v2.任务·责任·紧迫感

v3.阅读速度实验·难度·疲劳度

v4.弗力查价测定·绿色·鲜花

v5.阿纳斯实验·早餐·营养

v6.纪律·意志·专注

v7.欲望·兴趣·专注

v8.抗干扰训练·专注

v9.书法·禅练

v10.多米诺骨牌·迷宫·十三拍

v11.泥人张·剪纸·插花

v12.纪昌学箭·体育·棋艺

D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

v摘自关鸿羽著作:《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v学习目的:17个方法p36

v学习态度:14个方法p68

v学习兴趣:23个方法p109

v学习习惯:35个方法p152

v学习方法:95个方法p211

学习的基本过程

——六先六后

v1.先计划后学习

v2.先预习后听讲

v3.先复习后做作业

v4.先调整心态后参加考试

v5.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v6.先打好基础后灵活思维

学习的具体方法89个

边读边想“九设问”

(1)为什么是这样?(2)为什么不是那样?(3)增加条件行吗?(4)减少条件行吗?(5)哪些是重点?(6)哪些是难点?(7)哪里还有疑点?(8)哪些知识与旧知识有联系(9)怎样联系的?

重点和难点

提高声调;加重语气;放慢速度;表情丰富;板书或用颜色粉笔标出;反复强调;将重点直接告诉学生。

抓要点,听“三基”

(1)基本概念是重点

概念的含义(内涵);

概念所包括的范围(外延);

这个概念与其它概念的区别,从而掌握这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征。

(2)基本规律是重点

规律性的知识统称为原理,规律往往用定理、公式等反映出来。

(3)基本思路是重点

老师课上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怎么把各种概念、原理综合起来说明问题的;

怎么进行推理的。

课堂笔记“十记”

(1)记纲要,掌握知识结构。

(2)记疑难,有待扫清障碍。

(3)记补充,有利知识扩展。

(4)记教师讲课的重点、难点。

(5)记老师的板书。

(6)记老师所画的图表,它往往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7)记老师提出的观点和推导过程。

(8)记老师讲课的思路和思维方法。

(9)记听课过程中自己头脑迸发出的思维火花

(10)记学习困难的地方。

v·重点要理清;·难点不放过;·疑点做标记。

过电影

老师讲了一个什么题目?

这个题目里分哪几部分?

这几部分的关系是什么?

中心是什么?

结论是什么?

抓住“六基”

基本概念要牢记;基本公式要熟练;基本规律要理解;基本体系要形成网络;基本例题要吃透;基本疑点要攻克

理解消化“五要素”

弄清来龙去脉;沟通相互关系;掌握推证过程;注意表达形式;明确主要用途。

自我检查九法

(1)正向检查法(2)逆向检查法(3)常识检查法(4)单位检查法(5)特例检查法(6)化简检查法(7)数形检查法(8)条件检查法(9)逻辑检查法

考场调节八法

(1)主动意识(2)调整呼吸(3)放松(4)短暂休息(5)喝饮料(6)涂风油精(7)自我暗示(8)转移注意力

审题“五要”

审题“五要”

(1)审题要“全”(2)审题要“细”(3)审题要“准”(4)审题要看“懂”

(5)审题要“稳”

.检查试卷“十四项”

(1)检阅卷头

(2)检查是否看错题?

(3)检查是否漏有试题未作?特别是试题较多时,要逐题号核对。

(4)检查有没有违反解答规则的现象?

(5)检查答案与试题的要求是否一致?

(6)检查是否抄错了答案?

(7)检查有没有看错了问题的意思?答案是不是“答其所问”

(8)对于特别熟悉的试题,要审查试题是否改变了条件,换了问法?

(9)检查问题中的已知事项,是不是运用无误?

(10)检查是否按照教师的口头要求或书面文字要求的补充勘误答题。

(11)检查有没有写错字或别字?

(12)检查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算错了什么?

教育创新篇5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体育教师教育理念的构建,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目前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理念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落后等诸多问题。因此,应通过教育信念、专业情怀、创造性意识及能力、创造性思维等培养途径对体育教师教育理念进行构建,以提升高师院校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师院校;体育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构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84-87民族要振兴,教育是根本。因此,创新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必须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进行创新,以便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培养。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阵地,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应不断改革和创新,以便对学生进行知识创新的示范和启蒙,同时使学生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对待科学研究和知识学习。

一、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理念构建的价值

高师院校肩负着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重任,培养出来的教师具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文化修养和行为举止、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民族的整体素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理念的培养是师范生以后从教的价值认知基础。它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在当今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社会对师范生技能和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要求的提高,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教育、教育理念的内涵

1.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是指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授课的内容、手段、教学理念等教学过程的主要要素进行适当创新,从而激发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目前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开发和掌握人自身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教育是综合性、全面性教育,应该顺应时展要求,培养符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的时代有特色鲜明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要求,需要富有时代特色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手段。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高师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了解国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最终实现我国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教育理念的含义

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信念或观念,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属“好教育”的观念;它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2]168-169其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一类活动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置教育理念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视域里,这样的个人化、主体性的理性认识和信念也称为教育理念,它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目前教育理念大多起源于国外,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理念。三个层次教育理念对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宏观教育理念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在所有教育理念中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有关教与学的理念指导广大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高师院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指体育教师在对当前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理解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组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以便有效实现“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体育教学目标。

(二)体育教师教育理念构建的价值

1.教育理念构建对教育改革具有引导功能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源自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的改革与进步都是以体育教育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先进科学的体育教育理念一旦确立,就会积极引导体育教师将智慧和精力集中于对“体育理想教育”的积极追求。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实践的内在驱动力,而且也是促进教育者创新的先导,它能使具体的教育行为具有超越自身、跨越现实的功能,产生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引导,教育目标的制定就不全面,教育行为的引导就会存在一定问题,教育的发展必将陷入被动。为了有效实现高师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最终实现体育教育健身育人的本质功能,高师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了解有关国家、社会及学校对未来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积极对教育理念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2.教育理念构建对教育过程具有指导功能

教育理念是人们基于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是对“教育应然状态”的判断与看法,诸多的教育理念无不来自丰富的教育实践及其经验的总结。因此,对从事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来说,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不仅能促进对体育教育问题及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能不断提高体育认识和反思体育教育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体育教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新的体育教育观念。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性教学活动,体育教学要想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高师院校体育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必须及时改变教育理念,达到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及理论水平的基本要求。

3.教育理念构建对教育行为具有激励功能

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或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思想认识和观念,是源于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成果,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教育理念不仅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也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活动所持的基本态度和信念。教育理念包含了对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的设定,体现着对未来发展状态的期待对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而言,创新的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对日常的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就会坚定持续地行动起来,朝着理想的方向奋勇前行。

4.教育理念构建对教育者具有评价功能

一般来说,教育教学行为总是要受到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只要有教育教学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具有明确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基本的素质要求。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和评价性,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实践起着一种调控作用。一个秉持人文主义体育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师,他会把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素质教育等理论灵活地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因此,创新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理念,是当前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师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有没有明确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对教育理念创新的不懈追求,是判断体育教师个体或群体到底是优秀还是平庸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也是判断一位教师是“经验型”教师还是“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标准。

二、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内容枯燥

目前高师院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体育教师主动传授教学内容和学生被动学习运动技术动作的一种体育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种双边性体育教学活动,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在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的知识涉及较少,最终很难实现新的体育健康课程理念。鉴于此,体育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创新教育理念,树立“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教育思想,从“三维健康观”入手对授课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取,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二)体育教学方法陈旧

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学基本上都运用示范、讲解、辅导、纠错等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大纲中运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很少从学生生理、心理及社会的基本需求进行体育实践教学。在体育教师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的意识。鉴于此,高师院校体育教师应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三)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多年来,在体育教学第一线,广大体育教师依据各种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结合当前高师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求新的体育教法及模式,思考、构思、实验和理论总结出各种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有技能掌握式、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小群体学习型和发现式四种体育教学模式,不同体育教学模式有不同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最终通过体育教师的教学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但是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调研发现:从事高师院校体育教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采用的是“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鉴于此,为了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交互进行体育教学,最终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四)体育教学评价落后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3]目前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学大多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学期末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测试基本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评分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测试,体育教师涉及学生相关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的知识或能力测评的权重较低,从而导致学生在日常的体育学习中只按照教师的运动技能教学要求进行简单重复的练习。高师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很难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力调节系统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三、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理念创新的途径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体育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体育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高师院校体育教师,应该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教授体育与健康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改革与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近几年出现了大量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如跆拳道、瑜伽、定向越野等。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除了掌握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现代的体育教育目标。体育教师在创新教学法中,要注重学生的质疑精神。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指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的好。倡导学生的存疑精神,因为有疑才会有思,疑是启发思维的起点。[4]高师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鼓励学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体育课堂环境氛围,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身体练习,善于怀疑和探索,善于发现和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师生讨论解决疑团,不断进步;最后,体育教师要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备课方式、创新作业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体系,它主要由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及相应的教法体系三要素构成。其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课堂设计及实施上。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为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最热的研究课题。在体育教学第一线,广大体育教师要依据各种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理论,结合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社会的需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技能掌握式、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小群体学习型及发现式四种体育教学模式,以实现高师院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体育教学目标评价的创新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新构建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力求淡化考核的甄别、筛选功能,强化激励功能,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表现及进步程度为重点。[5]201-202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时空范围内,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所达到的教学要求。体育教学目标的组成包括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日常所谓的体育教学目标是指效果目标。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教学目标测试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理念的构建

(一)构建高师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信念

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体育教师对于“好的体育教育”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教育信念是内隐于教师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是教师对教育过程、教育对象、学科特性和自身角色形象等问题持有的具体情感性特征的认知和理解,它是体育教师专业结构中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动力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教育信念是内隐于教师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是教师对教育过程、教育对象、学科特性和自身角色形象等问题持有的具有情感性特征的认知和理解,鉴于此,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要在深刻认识体育教育、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探究和创新,最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得以有效实现。

(二)构建高师体育教师的专业情怀

专业情怀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情趣、情感和情操的综合,它是促进教师专业自主的“兴奋剂”和“助推器”。教师抱持理想主义的专业情怀,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活,就会对长期体育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同时还要让学生在体育参与中体悟育人的道理、处事的艺术。体育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体育运动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意蕴,让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受到心灵上的润泽,最终实现体育教育“育身、育心、育人”的教育功能。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情怀的培养和提高,更好地热爱自己的体育事业,坚定不移地奉献于教育事业。

(三)构建高师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意识及能力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事物在头脑中的加工、改造、创新的一种主观反映形式。在日常教学中表现出对所有事物具有好奇心或希望探讨事情的来龙去脉。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性的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和智慧的运用,需要体育教师创造性的发挥。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创造性生存,首先要创新思想观念,树立以“健康体育”为主体的多维体育教育观。要超越课堂,对传统的“示范讲解、学生练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适当改造,有所超越。要超越教材,体育教育内容以“健康教育”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有效整合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构建健康化、弹性化的体育教学内容新体系。同时要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围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身心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目标,积极探索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法。为了适应创新教育思想的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同时,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发现去超越。鉴于此,高师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点播系统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思维意识,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国家、社会所需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四)构建高师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基本要素结合学生、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创新的一种意识及能力。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源性”“多科性”决定其内容的广泛性和丰富多彩。[6]158-159因此,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和环境氛围,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意识、运动思维、运动记忆、语词逻辑记忆等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技能迁移规律把已有的知识技能与新知识技能进行有效创新,激发学生构建所谓创新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心理定式。任何知识与技能之间都存在相互迁移的作用,体育教师在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运动技能迁移的环境,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和创造性思维意识、能力的培养。

(五)构建高师体育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目前,国内外教师教育领域都十分强调“反思性教学”实践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一些学者也对“反思型体育教师”的意义、价值和成长路径进行探索,这些都反映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7]256-257自我反思是指个体在一定目标的导引下对自己的自我形象和行为活动进行审视,针对外部情景因素的变化进行的自我调节,不断地弥补不足、矫正错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和集中表现。经常进行反思,可以推动一个人不断涉及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它是实现高师体育教师自我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当今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便有效实现高校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

五、结语

在当今科技人才竞争时代,国家必须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高师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是以先进、创新、实时的教育理念为先导,现代的社会赋予学校体育具有“育身、育心、育人”的本质功能。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主动适应新的变化,同时还必须注重创新体育教育理念,使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左海燕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豪锋,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对话教育热点200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冯明荣.论创新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的角色实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4):88-90.

[4]杨文斌.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成就[J].湖北体育科技,2006,(5):368-369.

[5]洪早青.教师职业素养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教育创新篇6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教育重要意义

强化教育与实现数学素质教育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回顾数学教育的发展进程,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80、90年代的“大众数学”、“问题解决”,每一个进程都是对前一个进程中的教育弊端的扬弃与批判。因而,在课堂教育中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是一个极具时效性与迫切性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个性。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播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

最后,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产生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情境展现原则。

在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过程,创设学习环境,展现知识背景,促使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发生。

(2)情境相容原则。

在情境展现过程中,应该设计能全面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境,以“情”(情绪、情感等)的激发去促进“意”(意志力、毅力)的发展和优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情商的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学习和探索创新精神。

2.鼓励质疑问难。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使学生敏于质疑,善于解疑,并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能够从一些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创新思维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它不仅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而且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审美与综合作用。数学创造性思维有若干特殊形式(如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简缩思维、发散思维等),有较多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特征。因此,在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郾夯实基础,重视知识的积累。

知识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脱离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便失去了基础,不去发展思维能力,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数学家庞加莱曾指出:“数学发明创造就是识别、选择,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因此,重视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2?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解决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3?郾运用联想和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储备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组合、改造,创造出未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失去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数学想象可分为联想和猜想两类。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象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猜想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来的一种似真判断。伟大数学家牛顿就曾直言:“没有大胆的联想和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联想和猜想是密切相关的,一般的,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是先联想后猜想,联想越丰富,猜想就越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越明确。因此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和猜想,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阶段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只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而且需要以创新情感为驱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挫折数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识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

教育创新篇7

摘要;体育教育随着我国人口素质的发展需要,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育要求,建立起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育教学创新模式趋势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核心架构

高校体育教育正在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是十分重要的。体育教学应当进行改革与创新,走出教学误区,加快发展步伐,为我国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体育教育活动与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近几年,国家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起一定重视,许多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有关的措施与文件相继出台,高校体育教学也在发展中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体育教学受到了更高的重视。目前,许多高校都组织了运动队,定期举办校内运动会,开展相关的竞赛,用此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身体素质的提高。

高校的体育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多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在这个基础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关的体育技能、体育成绩、达标率都有着明显的提升。高校的体育教材也对体育教学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高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发展。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活动体验,高校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许多高校修建了开阔的体育场地,引进许多的体育设施。教师队伍也在不断的完善,体育专业技能优秀的教师正源源不断的走进各所高校,为培养今后的优秀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多样性的,以下三种模式是比较主要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基础性的教学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技能。其次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开展教学时,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最后是并重型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体育课程积极性与体育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开展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此外,还有在大学不同年级分别设立公共基础课、专项教学课与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学生的积极性下降

一直以来,各种球类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各种球类项目,导致内心逐渐产生了厌倦感,加上许多教师并没有对及时的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学生失去了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学生积极性的不断下降,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受到一定影响,许多学生渐渐忽略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是存在一定影响的。

(二)忽略理论知识

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练习技巧过于重视,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此外,教师在教学时以整体为准,并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导致不同学生自身的个性化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许多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技巧要求过于严格,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高,积极性也随之下降。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体育教学,严重的影响体育教学效率。

(三)对体育教学过于敷衍

教育部门对体育教学制订了相关的教学标准与活动准则,不仅要求高校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与提高,也希望学生对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身心都要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基本需求。但是,许多高校对体育教学的标准太过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中存在一定的敷衍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与制订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

(四)学生的观念不足

在目前的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学生愿意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的相关锻炼,更对学生将时间放在游戏与休息上,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学生过于缺乏对体育学科重要性的认知,没有正确的观念。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通过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同时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进程。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课程思想观念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是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进行思想观念的改变。要对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教学主体需要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要辅助学生开展各项体育教学活动,同时,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突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多数以教师为主体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的核心是圍绕教师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往往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活动,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突出。在进行创新时,要赋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权利,例如,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可以准备几个项目,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重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存在的差异进行教学,既保证教学内容的正常开展,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丰富体育教学的活动内容

学校可以拓展一些比较热门的活动项目,例如:瑜伽、动感健美操、网球等,学生会比较喜爱这些活动。此外,各地的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举办充满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例如北方的高校可以利用天气寒冷的特点举办有关冰雪的体育活动,南方高校可以举办游泳等水上进行的体育课程,此外,在某些节日也可以进行体育的竞赛活动,例如端午节举行赛龙舟的体育活动。以上的活动方式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各地域的人文特色,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

此外,当今时代的学生大多数的抗压能力较差,都是受父母溺爱的,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高校的学生心理发展已经成熟,渴望脱离家庭的管束,但生活经验与处理事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活动,例如攀岩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合作意识,感受团队的力量,提高学生处理学习生活中一些问题的信心,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一定帮助。

(四)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时,同时要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这也是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考核依旧是传统的体育考核模式,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例如体育活动中的篮球、健美操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抗,针对班级内或各个班级,各个年组。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对结果进行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动作与技巧进行点评,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导,纠正。教师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此外,也要组织一些具有美感、欣赏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例如学校广场舞、街舞等,组织每个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由学校进行评选,选出成绩优秀的班级,加以鼓励,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学校要善于发现新鲜元素并进行创新,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组织活动,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进程。

教育创新篇8

一、理论方面

(一)结合科学发展观落实学校发展校规

1.要科学定位,优化结构,立足协调发展。学校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生存空间,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从市场的多元需要和自身的实际出发,使学校多元化发展。深入查找在作风建设和实际工作中的差距与不足,剖析根源,撰写剖析材料、论文等。

2.深化改革,突出开放、创新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在宏观层面构建起“开放多元”模式,完善有效的政策和机制,激活多种社会力量投入教育的热情,尽快形成教育多元主导和参与的格局。

(二)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育科学发展示范校

1.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规章制度,优化专业机构,建设好每一门课程,加大质量评估监测工作力度。做好教学工作分类评估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宏观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标准,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加强教育行政督导之外,另一方面,要建立民间的教育评价中介组织,由教育界外人士评价教育、评估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尤其要鼓励大众媒体、网络、社区的民间评价。

3.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育过程中,走向“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生产实际的联系;给学生的探索活动留有更多的时间、空间;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参加科技竞赛;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学习;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探究学习在科学素养形成中的作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引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的“人才强校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教师理念,提供教师进修发展的机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分批组织教师和中层以上干部到先进学校学习经验,提高教师的素质。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引导教师深入思考,以工作成绩检验学习效果,更好地营造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整改落实的良好氛围。

5.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科研,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方法:(1)变学校为学习型组织,教师为学校教育改革主题;(2)重视学生知识体系建构和能力的培养;(3)变科研为落实学校办学理念提升学校内涵的手段;(4)重视学校自身文化的熏陶,鼓励教师个性的张扬,尊重教师专业自由;(5)统筹利用社区资源,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6)激励引导教师专业发展;(7)建立教师竞争上岗机制,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总结归纳,积极撰写教育论文等稿件,及时向上反馈好的经验和做法。

6.及时发现、培养、树立好的典型。通过树立典型方式,在各校掀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比、学、赶、超的热潮。

7.强化教学活动宣传和信息反馈工作。通过学生家长报、文化长廊、宣传栏、学校专题网页等灵活多样的有形载体,谋划活动思路,研究举措,使教师和学生在可行多样的形式中受到教育。

(三)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1.建立各学校之间的立交桥。鼓励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国营单位之间、学校与私人企业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共建共享教育科技文化体育设施和师资资源,推进科研、教学平台的开放共享,鼓励和扩大学校间教师互聘、设施互用,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把国内的教育改革与国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合理地结合起来,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3.应广泛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社会、家庭存在着丰富的教科书以外的科学课程资源(如博物馆等),要充分重视这些课程资源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使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

二、个人看法

1.提倡竞聘上岗。每学年甚至每学期进行一次岗位竞聘,通过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等岗位竞聘后,加强教师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重视全体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学校可先从级组间开始形成团结合作的队伍。方法:(1)每月评选出优秀级组;(2)级组间每月开展一次户外活动;(3)级组间组织会议,在会议中让教师学会赞美别人,学会进行自我批评。

3.定期开展教代会和民意调查,以便调整教学方案。

4.听课、评课不只是本校内的事,也可以使学校与学校间互相参观学习,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以便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5.级组长做好带头作用,定期进行级组研讨活动,教师们共同探索教学方法。由于每级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级组中通过研讨学习,以达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效果。

6.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最好能每天腾出时间对一整天的工作进行反思,找出优点与不足,并做好记录,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7.国外教育比较注重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好的教育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教育创新篇9

(一)课堂理论教学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容出发,根据不同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并且,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要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在课后外对美术的实际运用。在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美术理论与创新意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外实践教学老师可以在对作业和命题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考虑的基础上,经常性的引导学生主动的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思考和想象,创造性的将课堂中的美术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最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将课外的实际观察完美的呈现到自己的美术作品中。

第一,美术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生活、仔细品味生活的习惯,通过身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为自己的作品中增添丰富的情感和经历。此外,老师还需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命题,然后给与学生足够的鼓励和信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出色的完成命题。

第二,基本训练与创新意识相结合。基本功的训练对技能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写生练习就是训练美术基本功的最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写生练习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各种美术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美术课外实践教学中,老师应该使学生的基本训练与创新意识相结合,从而使美术的技巧训练与学生的情感表达进行完美结合。

第三,模仿与创新相结合。在学生的基础训练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性的创新。所谓的“模仿”与“创新”就是指,在自然的物体或其他的绘画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中的结构和体积等进行合理的分解,然后再采用创造性的思维对分解的作品元素进行重新的排列,最后再组成全新的画作,并以此来表达学生对原有作品的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认知。老师经常性的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的分解及再创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的热情和兴趣,还能使学生在新奇的视觉感受中,促进创新思路的拓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来自于《教育论坛》杂志。《教育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二、结束语

教育创新篇10

音乐教育观念的创新

创新的教育观念主要是指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曾有学者把人分为五种类型,即“工具型”、“书生型”、“全面型”、“智能型”、“创新型”。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显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是学校的主要追求目标。在这一观念的指导的支配下,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应该把培养富有创新性的学生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

音乐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前性和新颖性。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世界最新音乐教育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音乐教育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因此,音乐教育内容为满足这一要求,应体现出时代性、开放性与全面性的特点。

我们在音乐教育内容上要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编进教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以深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美国曾对一千多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这些人才大多数是以博取胜,很少有仅仅精通一门的专才。因此,美国提倡“百科全书式”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时片面强调音乐技能、技巧练习。歌唱只注重声音,器乐教学只注重技巧而不重视音乐表现力,这些都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学记》中早就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培养创新性人才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应该说,启发性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

教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

音乐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教育纯知识记忆性和考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没有标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以表现学生自己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学生也在平时的学习中善意培养自己的扩散思维、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在考试形式上,可打破单一化的形式,采取多种形式考试。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各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