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工伤管理制度十篇企业工伤管理制度十篇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2:28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篇1

1、公司对职工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车间(部门)领导应立即组织送往医院救治,并及时向公司主管领导报告。

2、事故部门领导应及时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填写工伤事故认定表,并将事故调查报告报公司企业管理部。同时帮助工伤者处理医疗事项。

3、公司(企业管理部)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根据工伤认定资料,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工伤报告和工伤保险待遇申报。

4、工伤职工的治疗费用和工伤津贴,由公司先垫付。医疗终结后,由企业向社保机构统一结算。

5、因工伤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伤医疗期。工伤医疗期内,领取工伤津贴,企业停发工资。

6、工伤造成伤残或死亡的,其有关待遇依据杭州市有关法规规定执行。

7、公司财务会计部会同企业管理部负责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费(意外伤害保险费)的缴纳(认购)工作。负责工伤发生的费用垫付和向社会保险机构统一结算的工作。

8、对于因主观原因致使工伤的发生,给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扣除保险赔偿后),主要责任部门和领导以及与事故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责任人,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具体规定如下:

①对因违章指挥(操作)造成的工伤财产损失,与工伤事故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责任人,承担直接经济损失20%。

②对发生工伤财产损失的车间(部门)领导,承担直接经济损失5%。

③对发生工伤财产损失的车间(部门),承担直接经济损失10%。

④对发生工伤财产损失的班组,承担直接经济损失5%。

⑤对发生工伤财产损失的作业小组,承担直接经济损失10%。

注:不设班组和作业小组的车间(部门)由车间(部门)承担班组和作业小组的经济责任。因不可预见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工伤财产损失,责任由公司承担。

9、工伤职工无故拒绝治疗、检查、夸大或隐瞒重要情节影响事故调查或劳动鉴定结论的、或多领工伤保险待遇而损害公司利益或信誉的,公司在其工伤治愈后视情节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企业;工伤保险制度;问题;应对措施

在世界范围内,工伤保险制度是最早产生的社会保障项目,因为已经建立一段时间,所以发展较为完善。而我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形成完整的工伤保险制度,自从实施以来,切实保障了劳动者的自身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一些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危机劳动者权益,也阻碍社会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展开了分析,希望对有关单位起到一定帮助。

一、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遇到的问题

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工伤保险法中的原则不能充分掌握。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中的法律法规还亟待完善,再加上我国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欠缺,对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无法准确理解,导致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一直存在很多问题。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工伤保险补偿与雇主责任结合原则。②补偿不追究过错原则。③倾向于受害人原则。如果对上述原则不能充分掌握,那么工伤保险制度就无法顺利执行;其次,工伤保险制度不够完善,执行力亟待提升。由于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起步较晚,所以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无法对工伤事故进行有效处理。此外,执行力严重不足也是工伤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企业发展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有意避免工伤事故的产生。对于劳动者来说,工伤保险制度是维护他们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但是如果企业按照相应制度进行事故处理,就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执行力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所遇问题的应对措施

1.充分掌握工伤保险法原则

(1)工伤保险补偿与雇主责任结合原则。按照工伤保险制度的相关条例,企业在运行发展过程中,理应为企业员工、雇工等缴纳工伤保险费,对于没有缴纳工伤保险的员工,一旦发生意外,要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应费用。部分企业对工伤保险法中的雇主责任不是十分理解,想尽各种方法不去缴纳保险费用,这不仅违反了国家规定,也会对企业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发生工伤事故,全部的责任都由企业承担,严重者会导致企业破产。所以说,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一定要对雇主责任充分了解,并按照规定缴纳相应费用,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给予企业员工一定的安全感。(2)补偿不追究过错原则。在工伤事故发生之后,最应该做的是补偿受害人,这时如果再去追究企业或受害人的责任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企业要在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设备、办公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整顿,于源头上预防工伤事故的出现。此外,企业还可以举办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培训活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3)倾向于受害人原则。作为我国社会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工伤保险法完全继承了社会法的精神和目标,重点关注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障,所以说,工伤保险制度更加倾向于受害人,这是其根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如果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遇到不确定是否补偿的情况,要采取就高不就低、就有不就无的原则补偿受害人。前几年,我国发生过以下案例,某职工在工作时被硬物击中头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该职工将熟睡中的妻儿杀害,并自己自杀。该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却以没有证据证明受害人头部受害之后是否受到过其他伤害,也没有证据证明受害人在受害之前是否有精神病史,认定受害人的上述行为与所受工伤有关,判定为工伤。该判决充分体现了倾向于受害人的原则,对企业职工的个人权益起到了有效保障。

2.认真执行工伤保险制度

(1)及时申请工伤认定。根据《条例》中的规定,当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鉴定为职业病时,企业要在一个月内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如果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申请,期间所产生的费用由企业全部承担。另外,在此规定下,企业还应该对事故进行认真分析,如确定为工伤,要上报所有材料,对于所存在的争议要及时咨询劳动保障部门。企业一定不要为了逃避责任,而存在侥幸心理,知情不报,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承担所有的费用。(2)加强停工留薪期管理。在工伤保险管理条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企业中如有工伤或患职业病需要接受治疗的员工,停工留薪期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不能予以改变,企业必须按时支付。该规定充分体现出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对劳动者自身权益的维护,保障了劳动者在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但是,也有部分员工在受伤之后借以治疗的名义,申请长时间的休假,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强员工停工留薪期的管理,提升排查力度,保障所有员工的合法权益。一般来说,停工留薪期大概在36个月左右,工伤治疗期间的工资改为津贴进行发放。近年来,我国对工伤保险制度的停工留薪期进行了重新规定,最长不能超过一年,如果有情况十分特殊的,要按照相关规定以及职工伤情而进行调整。如果员工需要申请超过一年的停工留薪期,要经过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的同意,所延长时间也要在一年以内。另外,在执行停工留薪期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并处理好各个岗位之间的人情关系,以免发生职工矛盾,在实现达到复工条件的职工按时复工的情况下,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3)组织开展劳动能力检验。在职工工伤治疗结束,或者是病情趋于稳定之后,要组织开展劳动能力的检验,职工确定伤残等级之后会获得相应的赔偿。而对于企业而言,劳动能力的检验不仅能够确定职工的伤残情况,避免职工再次受伤而造成更大的工伤责任,还能详细了解超出停工留薪期但仍然需要治疗的员工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劳动委员会进行伤残鉴定,按照工伤待遇给予处理。(4)完善违章操作惩罚制度。通过分析工伤保险法中的赔偿不追究过错原则,企业需要承担职工违规操作等各种情况而造成的工伤事故赔偿,并在工伤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补偿。但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为了实现制度化管理,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企业应该提前建立违章操作惩罚规定,在认真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对受害人进行治疗时,如果发现有违反规定而造成损失的受害人,也要追究其相应责任,避免职工出现工伤光荣的现象,切实加强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从相应管理制度入手尽可能减少工伤事故的产生。综上所述,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企业务必要认真落实工伤保险制度,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员工保险意识,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合理应对建议分析杜景洋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史莉瑛.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3):98-99.

[2]席艳芳.探讨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工伤保险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94.

[3]刘女丽.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J].河南科技,2014,(22):165.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工伤;保险制度;问题;对策

所谓的工伤保险制度就是指国家为工作中或者一些规定的特殊事件中受到意外损伤、职业病伤害的劳动人员供以医疗服务以及经济方面上的补偿,并且为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导致死亡的劳动人员的亲属供以相关补助物资等的社会保险体系。其实,也就是将工伤事故风险进行转移的一种形式,根据事故发生前所规划的补偿方案,来解决事故发生后给人们造成的经济困难以及精神忧虑,进而保证人们能够正常生活。

一、当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工伤保险涉及范围不够广泛

现阶段,我们国家实施的工伤保险体系重点是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并未把非企业模式的单位职工纳入保险范围内,而且有些被纳入参保范围的部分私人投资企业、涉外企业及雇佣职工的个体经营方,也往往用各种理由不为劳动人员缴纳工伤保险,导致工伤保险涉及的范围只集中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但是安全生产对于比较薄弱的中小型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以及危险系数较高的单位(例如煤矿、建设企业等)实施工伤保险制度的很少。总体而言,在不包含所有农村人员以及农民工的人数基础上,二零零二年我国参与工伤保险的职工总数达到总人数的42%,而且表现为逐渐上涨的趋势,但是和日本97%左右的涉及范围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获取工伤赔偿很困难

劳动人员获得工伤赔付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一,因为法律监督以及关于追偿权的规章制度不够完整,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和制定标准的法律框架,当然不能避免的是会产生一些法律漏洞以及一些社会管理不周全的地方,存在安全生产制度不完善、安全生产不够先进、法律执行不到位、监督力度不都等现象。第二,《社会保险法(草案)》只明确了对医疗资金的补偿权,针对某些工作伤害是用人单位故意或者某些意外引起的,就算用人单位支付了工伤保险费,但是并没有规定工伤保险管理机构应当享有的追偿权,而且《工伤保险条例》在实际执行中也欠缺一些与其相匹配的标准性文件。第三,工伤确定调查取证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关键是因为少数未参与工伤保险的单位,经常以未和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为理由,不给工伤人员申报工伤认证,然而员工自行申报工伤的时候,又由于没有有力证据,因此不容易获得赔偿。

3、工伤保险制度和事故预防未紧密相连

在工伤保险体系比较发达的国家,工伤补助金都和职业康复以及工伤防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德国,工伤保险组织就把最重视的地方和工作重点置于事故防范上,尽一切可能地供以康复帮助,而且还从工伤保险资金中分出部分专款运用到职业康复以及工伤防范的任务中。然而在我们国家,目前的《工伤保险条例》虽然明确了“工伤保险应该和事故防范以及职业康复相联系”的规定,但是,并没有确切的说明职业康复与工伤防范所需要的费用比例,有重视工伤认定、轻视工伤防范以及职业康复的趋势,进而致使这两个工作的开展缺少足够的资金。

二、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对策

1、进一步调整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机制

完善工伤保险系统的实行制度应该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缴费制度,二是资金管理。制定合理有效的费率制度应该建立在企业差异费率的基础上,结合每个企业工伤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费率,详细地应该结合本年出现工伤事故频率确定浮动数,同时和明年的费率进行一定的调整。另外,对于某些以完成有关任务为时期的企业,还需要制定临时人员缴费机制。比如在日本,就对于某些“有期限任务”的企业(建设企业等),实行确定缴费绝对额的形式让其缴费。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工伤保险管理部门应该仔细核对资金的收取和支付任务,防止资金流失的现象,而且需要明确规定对应的缴费责任,以免出现工伤事故补交再投保的现象,并且社会保险机构需要和工伤定点医院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相关制度,真正做到工伤和疾病的区分、伤势和药物的相符。

2、规范立法,营造更好的法制环境

首先,规范法律制度既需要参照国外的一些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案,又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进而完善工伤保险的相关制度以及相对应的法律保障文件,比如,完善社会劳动保障而颁布的《工伤认证管理办法》规定的工伤认证步骤,制定《劳动技术鉴定管理办法》用来规范劳动技术鉴定的机构和相关程序,制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使工伤医疗服务以及相关机构的责任制度更加标准化,这些都能够有效的促进良好法制氛围的构成,而且还可以防止出现职工获得工伤赔偿有困难的情况。其次,需要将现在忽视事故防御的情况进行改善,工伤保险应该和工伤防御以及工伤康复联系在一起,设置对应的防御组织,对企业有危险的职位以及从事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人员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制定职业危害分布网点和员工健康资料,同时实行跟踪调查,了解其身体变化情况,进而提高职业病防御工作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加强法律执行力度以及监督力度,对部分企业未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度,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就进行生产,而且致使工伤事故常常发生的企业应该给予严重惩罚,情况严重的还应该给予一定的刑事处罚。

三、结论

工伤保险与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劳动人员生命权以及健康权的有力保障,是社会保险系统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之一。所以,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免工伤保险制度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有效保护劳动人员的权益。此文对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使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郎敏慧.浅议企业工伤保险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07)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工伤保险参保;问题;改善措施

工伤保险对职工的权益维护和企业的员工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受到职工和企业的欢迎,但同时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险种。这就看出了工伤保险对劳动者和企业的需求较大,是企业和职工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工伤保险制度不完善,存在较多的问题,对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存在缺陷。参保领域是工伤保险制度的基础,是工伤保险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工伤保险制度完善的重要基础。本文则对工伤保险参保领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工伤保险参保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加强改善工伤保险参保领域问题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工伤保险参保情况的改善,促进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

一、工伤保险参保存在的问题

(一)工伤保险参保率不高。如今,由于工伤保险被认定为强制保险,越来越多正规企业为正式职工提供工伤保险,促进了职工的参保。但是,对于一些小企业和工厂,往往是依据员工的个人意愿选择是否为员工参保。较多的员工对工伤保险参保的认知较为薄弱,对相关法律规定了解较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够,而且这些员工往往认为工伤保险参保需要交纳参保费,对参保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清楚,导致较多员工选择不参保,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意识不够,那么企业不为员工参保,造成漏缴保险的现象发生,逃避责任。

(二)法律效力较低。我国现如今对工伤保险的实施仍然是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虽然将工伤保险定义为强制保险,但是这些都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对于漏缴保险,违背条例的行为没有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对员工合法权利的维护缺乏强制的保护措施。而且,各地往往根据条例的要求开展工伤保险工作,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能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配套方法,这就导致工伤保险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较为模糊,业务的规范性较为缺乏。

(三)部门监管力度不够,落实职责不明确。对于工伤保险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用人企业以及劳动者同时参与,工伤保险的落实职责需要这三个对象共同承担。但是,如今在工伤保险工作落实中,往往存在落实不到位,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就比如,劳动者个人对参保权益的了解较少,对参保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个人权益的维护意识较少,缺少对参保权益的争取和个人权益的维护;工伤保险部门存在错位、缺位情况,对工伤保险工作职责分配不到位;用人企业往往会以自身利益为主,存在不为员工参保、漏缴保费的现象发生。

(四)工伤保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工伤保险管理中,有关部门对管理体系的建立缺乏重视,管理体系不健全。有些基层部门往往会将工伤保险业务纳入其他部门进行参办,会将工伤认定工作纳入行政审批部门,将参保缴费和待遇发放纳入社保部门,缺少进行工伤保险业务受理、工伤认定、工作监督等管理系统,分工不明确,这就导致工伤保险的办理较为复杂,各部门的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为参保人员的业务办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利,降低了工伤保险处理的效率。

二、加强工伤保险参保的有效措施

(一)加大工伤保险的宣传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伤保险的宣传,提高劳动者对工伤保险参保重要性的意识,促进工伤保险参保率的提高。有关部门在开展工伤保险工作中,要在社区、家庭等进行工伤保险参保的宣传,为人们普及工伤保险参保的意义,普及工伤保险缴纳的规定,工伤保险赔偿的相应程序,工伤认定的部门和相应的步骤,从而加强人们对工伤保险参保的认知,了解参保的重要性和对自身合法权益维护的意义,让人们善于利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积极参保工伤保险,提高工伤保险的参保率。

(二)加强监管力度,明确责任。工伤保险工作的开展与用人企业、员工和政府部门都息息相关,工伤保险的落实责任需要这些对象共同承担,各自要明确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用人企业的监督,强制要求用人企业要按时按质缴纳员工的工伤保险保费,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员工都要进行参保,对漏缴保费、不缴保费的企业予以较大力度的惩罚,促使企业严格履行自己的参保职责。其次,用人企业要明确自己所要承担的参保职责,设立保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内部参保管理体系,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参保保费,对于发生事故的员工,要引导和配合员工进行工伤认定,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最后,对于劳动者,要加强对工伤保险相应知识的了解,增强工伤保险参保意识,要在工作中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自身权益免受侵犯。

(三)提高工伤保险的法律效力,完善配套措施。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法律中融入工伤保险参保的内容,提高《工伤保险条例》的法律效力,让工伤保险参保作为一项法律条文,加强工伤保险制度的统一,促进工伤保险制度的规范和有效落实。同时,政府要依据实际的保费缴纳、工伤认定、待遇保障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然后出台相应的政策,有效解决工伤保险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工伤保险的有效落实。

(四)加强提高工伤保险办理人员的素质。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伤保险工作人员的管理,要优化办公环境,提高办公人员的素质。各级部门要明确工伤保险办理人员的职责,促使工伤保险办理人员能够明确、有效地进行工伤保险办理工作。而且,当地政府要加强对工伤保险办理人员的重视,为相应人员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优化办公环境,提供一定的编制名额,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办公人员,解决工伤保险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伤保险工作人员的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办公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企业职工工伤补偿煤炭企业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73-02

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工伤事故是一种相对来说难以避免的现实风险,当然也是用工单位在工人工作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风险。这就要求用工企业在安全事故发生中保障提高工人的工伤救济金额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减少单位用工的相关支出,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的矿区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安全生产的环境。

一、山西省煤炭企业工伤待遇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

1.山西省工伤待遇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山西省人社保障等部门根据山西省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了《山西省实施试行办法》、《关于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等组织的工作人员参与工伤保险的若干实施意见》、《关于工伤保险的市级相关统筹等工作的意见》、《关于对劳动能力的鉴定等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政策,从而构成了一个覆盖山西省大多数用工单位员工工伤保险的制度体系。与此同时,山西省在近几年中连续6次提高对在工伤事故中发生工伤的人员保险待遇,对工伤伤残津贴等相关费用也成倍增长。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山西省将不断扩大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参保率,将不断完善有关工伤保障的制度,努力构建工伤安全保障体系,特别针对从事高危行业(如煤炭企业)的劳动者,为其提供高效有力的工伤安全保障。

2.山西省煤炭企业中工伤待遇存在的问题。

(1)工伤补偿较低。煤炭企业是一种高危的行业,因此,发生工伤的职工相对比其他行业较多。工伤待遇的多少与企业效益息息相关。近些年,我国煤炭价格持续走高,但是工伤补助的力度却没有随着煤炭价格走高而成正比的增加。尤其是工伤受伤严重,同时较早离开岗位的员工,这种现象更加突出。由于当时煤炭行业的效益不如现在,因此当时的职工工资普遍较低,这就使得较早获得工伤补助的员工目前收入微薄,而这种现象在山西省煤炭行业中极其普遍。

以山西省某煤炭企业为例,2008年1月31日前,企业的工伤人员月工伤伤残补贴均为700元,扣除了三险一金,其收入不到500元。而随着我国Cpi指数的不断提高,这些工伤员工生活十分困窘,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补贴,以解决这类员工的生活困难。

(2)在相同区域内的不同企业职工其工伤补助差别大。当前,很多企业将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相统一缴纳,由于各企业的养老保险存在较大的差别。同时,相同地区的企业由于其企业经营效益存在差别,而工伤职工所得到的工伤补助又与所在企业的经营效益密切相关,这就出现了同一地区不同企业工伤保险补助数额的差别,与此同时,配套的政策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从而导致了工伤补助巨大的差异。同一地区的工伤补助差异如此之大,这就必然导致很多工伤职工的不满,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下面就以实例说明上述情况。a、B两企业均属于山西省大同市省国资委所属的大型工矿企业,a企业按照省级工伤保险范畴上交工伤保险费用,而B企业则是参照大同市工伤保险范畴对其企业职工上交工伤保险费用。这两个企业虽然都是在大同市辖区之内,却由于两个企业在对待工伤职工处理上参加的标准不相同而导致在工伤补助金额上出现差异,这必然会引起获得较少补助的那些员工的不满。

(3)有关工伤补助的配套政策不能得到完善。养老金执行的是三年连续调整的政策,而工伤补助等一系列费用却是2年调整一次,这就给工伤人员及其家属带来了很多问题。工伤人员本身就存在身体上的缺陷,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从收入水平到生活水平,与正常员工相比都相差甚远。因此,两年调整一次工伤补助的政策,工伤人员很难接受,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工伤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有关部门曾规定,工残级别较高的人员死亡后可以享受一次性的工伤补助,而2004年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级别较高的人员在死亡后不享受一次性的工伤补助,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工伤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不同的待遇。而与普通职工相比,职工死亡后可以享受一次性的救济费,而伤残级别高的工伤人员在死亡后却不可以享受一次性补偿,这明显存在不公平。

(4)对工伤而亡的职工家属补偿待遇标准存在问题。工伤级别较高的职工死亡之后,只有年满55周岁,才可以将其妻子或者母亲列为可供养对象。而就山西省煤炭企业而言,很多生产一线的煤矿职工都是单收入家庭,而煤矿工人由于其工种的特殊性,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需要办理提前退休,而工伤补偿标准的年龄限制则明确规定为55周岁,这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并直接导致特殊工种工伤亡职工的妻子或者母亲不能享有供养的权利。工伤亡职工的妻子在社会中自食其力,而国家又没有相应政策进行扶持,这就必然会使工伤亡家属生活陷入困境。

二、提升煤炭行业职工工伤补助的若干建议

1.加强安全监管,从根源上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在工伤预防体系中,安全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因此,煤炭企业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则显得尤为重要,员工的安全意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情况、组织生产单位责任的划分等等都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到了安全生产,尽可能的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才是做好工伤管理工作的前提。

2.企业应主动帮助工伤职工解决子女就业难问题。目前,许多煤炭企业都出现了退休高峰,多数老员工面临退休,而随着企业整改的不断深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用工人员进一步扩充,企业应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竞岗原则进行招工。在此时,就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工伤子女工作。工伤职工本身生活就比较困难,解决了子女就业问题,也是从侧面解决了工伤职工的生活压力。

3.煤炭企业要进一步深化自保机制。现在,山西省许多工矿企业已经建立了内部的工伤员工保障机制,工会等组织也参与其中,用以保障矿工在发生严重工伤亡时,其家庭可以把生活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要想解决安全事故给工伤人员及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因素,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并同时提高企业福利才是根本途径。

众所周知,工伤人员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其家庭生活质量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工矿企业在做好各方面人员思想工作的同时,应想方设法解决工伤人员家庭的实际生活问题,这才是工伤管理人员工作的重点所在。首先,如果工伤人员的补助达不到当地低保时,其企业就应该为其提供额外的补贴,以解决工伤人员生活问题。其次,如果工伤人员伤残级别较低,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企业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在企业中或社会上为其安排相应工作,使其凭借自身劳动获得相应报酬,解决其生活困难的现状,最后,企业也应就工伤人员家属实际情况,根据其个人能力安排工作或与社会联系,解决工伤家属就业问题,缓解家庭生活压力。

4.制定工伤低保政策,解决工伤人员的生活困难。劳动与社会保障有关部门应针对目前的工伤人员待遇较低的情况,积极的调整相关工伤待遇政策。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历史问题,不能只面对新问题的处理,而不考虑老问题的解决。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工伤保险待遇的低保政策,使那些没有达到低保线的特困职工有一个最基本的经济保证。同时煤矿企业也应该根据有关部门的低保制度,适度的调整工伤人员待遇。

5.制定并实施有力的工伤保险制度。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有关的工伤保险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同一地区采用同一标准,因为同一地区物价等消费水平相同,使工伤人员待遇大致相当,才能保障工伤人员思想上的相对稳定;其次,工伤人员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的一类,工伤人员受到工伤时生理和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创伤。社会应对其加大安抚力度,同时其待遇也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逐步的提高,保障工伤补助金的合理分配,避免收入分配额度差距大,造成本就处于弱势群体的工伤人员心理落差的扩大;最后,应客观考虑工矿企业工伤亡人员家属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工伤待遇时,将其纳入工伤供养范畴之内,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制定处理特殊情况的标准,以解决特殊情况。

6.发展制定其他工伤补助方式。工伤补助是工矿企业等部门当工伤人员受到工伤时对其进行经济补偿的一种强有力措施。如果工伤经济补偿水平低,就达不到工伤人员的心理标准,这就需要发展制定其他形式的工伤补助。目前,商业保险与相关民事经济纠纷诉讼已经在实际当中有所应用,但这两种形式却没有广泛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作为属于高危行业的煤炭企业,必然不可能将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将降为0%,只能尽可能的通过加强管理等方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必然要考虑完善工伤事故的解决途径。因此,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同时,实施并保障相关的工伤救助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在实施相应措施时也要考虑到煤矿企业的特殊性,保证工伤救助政策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只有企业、政府两方面积极地配合,才能给工伤人员心理上的平衡,才能使在岗职工安心生产,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合理健康发展,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世国.autoCaD高级开发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肖扬.oDBC与objectaRX结合开发产品数据管理应用程序[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2001

3.侯俊杰.深入浅出mFC(第二版)[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Charlesmcauley.programmingautoCaD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篇6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切实保障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通知》(浙政发〔2006〕4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面推进工伤保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全面推行工伤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市自实施工伤保险制度以来,参保范围逐步扩大,参保人员不断增加,全市参保职工已超过50万人。但是,目前仍有部分用人单位和职工没有参加工伤保险,职工的工伤保险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未参保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之间的纠纷已成为当前劳动争议的主要问题之一,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全面推进工伤保险,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待遇支付风险的重要举措,也是用人单位履行法律义务应尽的责任。各级政府和各用人单位要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打造“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切实重视工伤保险工作,把全面推进工伤保险作为当前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范围和对象

凡我市范围内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民办非企业单位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必须依法为其全部职工或雇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并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

三、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到2008年,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确保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0万人,基本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

(一)进一步加大工伤保险扩面力度。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须在2006年底前,以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名单和按现行规定确定的基数,统一纳入工伤保险实施范围,并由地税部门负责向用人单位按月征收工伤保险费。

对建筑、施工、矿山开采等高风险行业和农民工较集中的企业,应优先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

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在今年年底前,整体参加工伤保险。

(二)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起牵头抓总的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对扩面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工伤保险扩面进展情况,确保省政府下达给全市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建设、建管、安监、国土等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对建筑、施工、矿山等高风险行业企业颁发许可证或者办理许可证延期手续前,应认真审查申请单位提供的《工伤保险参保证明》,对不能提供社会保险部门出具的《工伤保险参保证明》的,暂停颁发相关许可证。

(四)施工企业要严格按规定为农民工落实工伤保险。建设、建管、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主管部门要督促有关施工企业做好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参保工作。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用编入工程定额,在工程总预决算中单独列支。具体办法由上述各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劳动保障等部门另行制订。

(五)相关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工伤保险政策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对实施工伤保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企业工伤保险实施工作顺利推进。

(六)民政部门要结合年审年检和日常管理,督促民间非营利组织做好工伤保险的参保工作,积极配合劳动保障、地税等部门制订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七)工会组织要加强对企业内集体合同签订、履行情况的检查和督促,并在集体合同中明确企业保障全体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义务,监督企业切实履行。

(八)人事(编制)部门要督促各事业单位依法落实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积极配合劳动保障、地税等部门制订事业单位实施工伤保险的相关政策,组织开展事业单位实施工伤保险的培训工作。积极支持工伤保险机构建设,按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加快建立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中心,充实工伤保险工作所需的经办人员,为实施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九)财政部门要保障工作经费,积极会同劳动保障等部门制订工伤保险的实施政策,严格监督管理工伤保险基金;地税部门要加强对工伤保险费的征缴,确保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按时足额缴纳。在推行“五费合征”的同时,对农民工优先参加工伤保险采取相应政策。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篇7

一、矿山企业各类工伤案件情况分析

(一)履行职责受到伤害情况分析

第一,伤害部位情况分析。通过事故分析对比,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发生工伤的事故中,手部、足部最易受到工作伤害,约占履职工伤事故的60%。其主要原因是在生产工作中,员工因操作不慎或设备故障造成的设备挤压伤和切割伤、搬运工件和设备时砸伤、从高处跌落摔伤和不慎扭伤。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增加防护工具、添置防护设备、完善生产流程、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教育等方式减少此类事故危害。

第二,事故发生时间分析。员工在每日8时至10时、13时至17时的时间段内最易受到工作伤害,约占履职工伤事故的90%;凌晨左右时段也是工作伤害发生的高峰期,约占履职工伤事故的5%。

第三,事故发生阶段分析。工伤事故发生概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试用期阶段,人群主要集中在新员工中。以陕西太白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新员工的事故发生率占每年工伤事故的60%左右,大多是因为新员工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反“三违”意识淡薄,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标准作业;而公司工作10年以上的老员工发生工伤的概率比较低,原因与老员工对操作流程的熟悉程度高、对井下作业环境的熟悉、安全意识强等有明显的直接关系。

(二)因公外出受到事故伤害情况分析

以宝鸡市矿山企业为例,因公外出受到事故伤害已攀升至工伤事故率的第二高类型,主要原因是:一是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和对员工成长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企业在员工培训与开发、福利等方面投入程度提高,员工外出公干、学习比例上升,致使工伤发生的数量和比例相应增加;二是交通事故迅速上升,这是导致因工外出人员发生工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约占因工外出受到事故伤害的30%。

(三)上下班途中发生工伤事故受到伤害情况分析

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的工伤事故主要是交通事故,在工伤事故中的比例也相对其他事故类型略高,且死亡率较高(事故死亡率高达17.8%)。

第一,交通工具分析。通过对矿山工伤事故分析对比,在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工伤中,95%的工伤员工是由于驾驶二轮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等或由其擦碰造成的交通事故。上述车种已成为威胁员工工作时间内生命安全的重大危险源。

第二,事故发生时间分析。交通事故是上下班途中发生工伤事故的主要类型,约占同类型的75%,早6时至8时是事故高发期。

(四)职业病情况分析

矿山企业属职业病的高发、频发单位,矽肺、噪声聋等职业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

二、矿山企业工伤事故原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层缺乏安全意识,安全工作不务实

近年来,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尤为重视,将其摆在“第一的位置”,但重生产、轻安全的行为仍然存在。特别是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其为了抢任务,不顾安全生产存在的隐患,凭侥幸心理蛮干,结果造成生产事故。部分管理人员管理职责失察、监管不当、落实不力,在检查效果上大打折扣、在后续反馈上没有形成闭环,本来可以避免发生的事故变得无法避免,造成了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是操作者进行正确操作的依据,企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是预防“三违”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根据陕西太白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发生工伤事故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生产事故的发生都是操作者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造成的;大多数的工伤员工没有按照安全操作规则进行标准作业,胡干、蛮干,致使标准作业指导书只停留在纸上而没有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三)员工技术素质差

第一,青年工人多,心态浮躁、安全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侥幸心理、蛮干心理在生产中屡禁不止;再加上矿山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情况严重,工伤事故的发生频率一直居高不下。

第二,安全教育培训落实不到位,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不能保证100%。

第三,干部、员工安全的生产专业素养不能满足日常生产需要。

第四,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走过场。多数矿山企业急于求成,在安全培训上浮于表面,甚至弄虚作假。

第五,安全防护措施、劳保用品不按要求配备、使用。国家规定的职业病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用具要么不发放,要么不使用。

三、矿山企业如何有效减少和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

(一)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安全教育决不能懈怠。矿山企业可以利用班前班后会,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单位、部门内部或行业内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暴露出来的安全隐患和漏洞;对作业流程不断进行规范、定置,对标准执行力度不断加强;对事故案例不断总结,保证有启发、有警醒。特别是要在新员工入职时的三级安全教育上严格把关,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培训要严格落实到位,在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操作技能、防护知识的培训上要保证培训到位、流程标准、观念正确。

(二)及时交纳工伤保险

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工伤保险带来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不按照法律规定为员工参保,或者因为在企业员工人数出现增减时申报工伤保险不及时,导致员工遭受工伤时无法享受工伤保险。然而根据事故发生情况来看,企业往往为了节约开支而减少新入职员工工伤保险投入,导致造成的损失更大。通过笔者近些年来处理工伤事故的经验发现,工伤保险的重要职责是规避因工事故带来的风险。减少工伤事故对员工个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伤害,降低企业因工伤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使劳动者利益得到保护的同时更大地受惠于企业,对矿山类这种高危行业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因此,笔者强烈建议企业自员工入职之日起就为其办理工伤保险,以备不时之需;企业缴纳工伤保险时最好做到“应收尽收”,对劳动者做到“应保尽保”的状态。

(三)完善科学管理制度

再科学安全的生产制度、再强的安全生产意识,都是通过实施者在日常工作中去遵守和完成的,日常管理对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尤为重要。所以对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工伤事故易发生的企业,要把安全问题提到领导层的高度自上而下地抓,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在事故多发地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语、标语标牌,方便员工辨认、牢记,能够起到显著的预防作用;各级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车间,对可能发生事故隐患的地点、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员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完善的企业工伤制度

企业要从工伤发生、认定、鉴定、停工留薪期及解除(包含劳动仲裁)等流程中建立规范的制度及申报流程。当工伤事故发生时,使工伤员工本人了解申报工伤的意义,使企业有法可依,避免用工双方因工伤事故发生时的纠纷,降低劳动仲裁率。此外,企业应按照工伤部门所需资料及时向工伤部门申报工伤事故的医疗费、伤残待遇及解除劳动关系的相关赔付的工伤费用,以确保企业垫付资金的及时回笼,在确保工伤员工利益的同时兼顾企业利益。

(五)定期和不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

矿山企业生产设备基本上都是长时间高速运转的,极易造成设备损坏或老化。企业定期和不定期停机检测、维护保养可以有效避免事故发生和生产损失;对生产工作场所的硬件检测也不能忽视,应把硬件设施、办公用具等也列在生产区域危险源的清单之内。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篇8

第一条为保障企业职工在生产、工作中遭受工伤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预防工伤事故,促进安全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区县属及其以上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下简称职工),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企业必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四条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主管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工作,其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和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工伤范围及伤残评定

第五条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或者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

(二)经本单位负责人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的;

(三)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患职业病的;

(四)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五)因履行工作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六)见义勇为以及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活动的;

(七)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后旧伤复发的;

(八)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交通事故或者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下落不明经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或者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九)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以及因不可抗力造成人身意外伤害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认定为工伤:

(一)犯罪或者违法;

(二)自杀或者自残;

(三)斗殴;

(四)酗酒;

(五)故意违章;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企业应当及时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并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企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书;

(二)指定医疗机构初次治疗工伤的诊断书和职业病诊断证明;

(三)企业的工伤报告;

(四)工伤职工的身份证明及与企业存在合法劳动关系的证明;

(五)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规定必须提交的其他材料。

企业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亲属可以直接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企业工会也可以代表工伤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供相应证据材料。

第八条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接到工伤认定申请和相关材料后,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在7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30日。

认定工伤应当根据以下资料:

(一)企业的工伤报告或其职工工伤认定申请书;

(二)指定医疗机构初次治疗工伤的诊断书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属于轻伤无需到医院治疗的,应当有企业医生开具的工伤诊断书;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调查报告。

工伤认定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企业和职工或者其亲属。

第九条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或者在抢险救灾中失踪的,其亲属或者企业应当向企业所在地的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认定因工死亡。

第十条职工在工伤医疗期间治愈或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者医疗期满仍不能工作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定期复查伤残状况。

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当按国家制定的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对工伤职工伤残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和护理依赖程度进行等级鉴定。

伤残待遇的确定和工伤职工的安置以评定的伤残等级为主要依据。

第十一条劳动鉴定委员会由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的有关人员组成。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工作。

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当委托有条件的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伤残等级和护理等级鉴定。

第三章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二条按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其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三条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所需的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交通费全额报销。

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的,按照当地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三分之二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按照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范围的疾病,其医疗费用按照医疗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职工因工负伤或者因职业性损害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伤医疗期。

工伤医疗期应当按照轻伤和重伤的不同情况确定为1个月至24个月,严重工伤或者职业病需要延长医疗期的,最长不超过36个月。

工伤医疗期限由指定医疗机构提出意见,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并通知有关企业和工伤职工。

第十五条工伤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停发工资,改为按月发给工伤津贴。工伤津贴标准相当于工伤职工本人受伤前12个月平均工资收入。工伤医疗期满或者评定伤残等级后应当停发工伤津贴,改为享受伤残待遇。

职工在本单位工作不满一年发生工伤的,在计算工伤保险待遇时,有月工资的,可按照实际工作月份的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无月工资的,可按照本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

第十六条工伤职工经评残确认为全部护理依赖、大部分护理依赖和部分护理依赖的,应当按月发给护理费。其护理费分别按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发给。

第十七条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生产劳动需要,必须安置假肢、仪眼、镶牙和配置代步车等器具的,其器具费按国内普及型标准报销。

第十八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不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享受以下待遇:

(一)按月领取伤残抚恤金,其标准一级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85%,三级80%,四级75%;

(二)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其标准一级相当于伤残职工本人工资的24个月,二级22个月,三级20个月,四级18个月;

(三)易地安家的,发给相当于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的安家补助费。旅途所需交通费、住宿费、行李搬运费和伙食补助费,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第十九条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并按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领取待遇的,达到退休年龄时,继续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伤残抚恤金。伤残抚恤金低于按养老保险规定计发的养老金标准的,按养老金的标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部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将该职工在养老保险基金中个人帐户的个人缴费部分转入工伤保险基金。

第二十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由企业安排适当工作,并按下列标准享受待遇:

(一)按伤残等级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其标准五级相当于伤残职工本人工资16个月,六级14个月,七级12个月,八级10个月,九级8个月,十级6个月;

(二)伤残程度被鉴定为五至六级的伤残人员,企业难以安排适当工作且本人自愿,可由企业按月发给相当于本人工资70%的伤残抚恤金。在此期间,企业和个人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三)因工致残被评为七至十级的伤残人员,职工本人要求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并经企业同意的,按伤残等级和伤残职工本人工资,由企业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为:七级25个月,八级20个月,九级15个月,十级10个月;

(四)旧伤复发经确认需要治疗和休息的,按照本办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一条职工因工死亡,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发给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

(一)丧葬补助金按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的标准发给;

(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48个月至60个月的标准发给。具体标准为:无供养亲属的,48个月;有供养亲属的,供养一人者52个月,供养二人者56个月,供养三人及三人以上者60个月。符合第十八条规定在享受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50%发给;

(三)供养亲属抚恤金发给由死者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亲属。其标准为:配偶每月按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发给;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按30%发给,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发10%。抚恤金总额不超过上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

第二十二条企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其伤残抚恤金、护理费和因工死亡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按省规定进行调整;被鉴定为五至六级的,其伤残抚恤金,在企业职工增加工资时,亦应随之提高。

第二十三条领取伤残抚恤金的职工和因工死亡职工的供养亲属到境外定居的,其伤残抚恤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国家规定计发。

第二十四条由于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按交通事故有关规定处理,其工伤保险待遇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残疾器具费、误工工资的,企业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遇;

(二)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三)其他工伤保险待遇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职工因公外出期间因意外事故失踪的,从事故发生的下个月起3个月内,本人工资照发,从第4个月起停发工资,对失踪职工的供养亲属按月发给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发给丧葬补助金和其他待遇。

失踪人重新出现并经人民法院撤销死亡结论的,已领取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退回。

第二十六条出国、出境人员的劳动关系在本市内并参加了工伤保险的,在境外负伤、致残或者死亡时,应当由境外有关方面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我国有关单位应当向外方索取伤害赔偿金。外方给付的赔偿金应当归负伤、致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亲属所有,但需偿还有关单位垫付的费用。

境外伤害赔偿金低于本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企业补足其差额部分。

第二十七条工伤保险待遇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企业分别承担。

下列工伤保险待遇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医疗费;

(二)住院费;

(三)护理费;

(四)伤残初次鉴定费;

(五)伤残抚恤金;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七)残疾辅助器具费;

(八)丧葬补助金;

(九)供养亲属抚恤金;

(十)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本办法规定的前款以外的工伤费用由企业支付。

第四章工伤保险基金的征收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工伤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行全市统一筹集,市、区县分级管理。

工伤保险基金应当留有一定的风险储备金。

第二十九条工伤保险费由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十条工伤保险费根据本市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差别费率,由企业按照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费率见《工伤保险费率表》(附后)。

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收支情况提出调整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其工资总额超过全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作为缴费基数,低于全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缴费基数。

第三十一条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实行浮动费率。企业当年工伤、职业病发生率或者工伤保险费用支出超过本市同行业平均发生率或者行业费率5-15%的,下年度其工伤保险费率上浮5%;超过15-25%的,上浮10%;超过25-35%的,上浮15%;超过35%的,上浮20%。当年工伤职业病发生率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分别低于本市同行业平均发生率和行业费率5-15%的,下年度其工伤保险费率下浮10%;低于15-25%的,下浮20%;低于25-35%的,下浮30%;低于35%的,下浮40%。

第三十二条企业应当于每月10日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市属及市属以上企业向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其他企业向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

企业未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企业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或者未按规定及时为工伤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企业应当赔偿由此给工伤职工造成的损失。

第三十三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检查用人单位的从业人员名册、工资发放表、财务会计帐册等有关资料。

第三十四条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在企业管理费中列支。

工伤保险基金和管理费不计征税、费。

第三十五条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开支:

(一)统筹项目支付的待遇;

(二)按工伤保险费总额的3%提取事故预防费、职业康复费、安全奖励金、宣传和科研等费用;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工伤保险费总额的2%提取管理费。

第三十六条工伤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实行专项储存,专款专用,所得利息并入基金。当年结余的基金转入下年度使用。

第三十七条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责任与争议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对本单位的职工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三十九条企业实行租赁、承包、兼并、转让、分立时,继续经营者必须承担原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责任。

职工被借调或者临时聘用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其工伤保险责任由借调或者聘用单位承担。

离休、退休、退职人员被聘用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由聘用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第四十条企业破产或者被撤销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清偿欠缴的工伤保险费和应当负担的工伤保险待遇所需费用。

第四十一条企业必须落实工伤预防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职工应当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

第四十二条工伤职工无故拒绝治疗、检查、夸大或者隐瞒重要情节,影响劳动鉴定结论或者多领工伤保险待遇的,企业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停发或者追回有关待遇;对虚报冒领的,除追回冒领金额外,还应当视情节依法予以处罚。

因工伤残职工,经复查,伤残程度或者生活自理能力发生变化时,其保险待遇应当作相应调整。

第四十三条工伤职工及其亲属,因工伤保险待遇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四条工伤职工及其亲属或者企业,对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和待遇支付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五条企业或者职工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复查;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

省劳动鉴定机构作出的复查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办法所称工伤医疗期,是指职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停止工作接受治疗和领取工伤津贴的期限。

本办法所称职工本人工资,是指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死亡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收入。月工资收入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资总额口径计算。计发工伤保险待遇时,本人工资收入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75%的,以75%为计发基数;高于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300%为计发基数。

本办法所称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并列入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的疾病。

本办法所称因工死亡,是指因工伤事故或者职业中毒直接导致死亡、治疗期间死亡、旧伤复发死亡以及按照本办法规定享受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第二条规定以外的企业,其职工工伤待遇由企业按照本办法规定标准执行。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将前款规定的企业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

第四十八条本办法自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工伤保险费率表

行业费率(%)

一类

保险业0.5

餐饮业0.5

房地产与经纪业0.5

房地产管理业0.5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0.5

公共设施服务业0.5

计算机应用服务业0.5

金融业0.5

零售业0.5

旅馆业0.5

能源材料和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0.5

食品饮料烟草和家庭用品批发业0.5

其他批发业0.5

社会服务业0.5

农林牧渔业0.5

信息资源服务业0.5

邮电通信业0.5

娱乐服务业0.5

二类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1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1

家具制造业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

普通机械制造业1

食品制造业1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1

饮料制造业1

专用设备制造业1

其他制造业1

仓储业1

纺织业1

管道运输业1

交通运输辅助业1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

橡胶制品业1

食品加工业1

水利管理业1

塑料制品业1

铁路运输业1

烟草加工业1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1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

三类

地质勘查业1.5

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5

化学纤维制造业1.5

医药制造业1.5

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1.5

金属制品业 1.5

造纸及纸制品业1.5

装修装饰业1.5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1.5

四类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

公路运输业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

武器弹药制造业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2

土木工程建筑业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

五类

非金属矿采选业2.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5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篇9

养老保险领跑社保体系建设。1985年,晋江市首先在全民所有制公交企业实行退休金费用统筹,1987年扩大至全民劳动合同制工人。1989年商粮供企业建立省级统筹,1996年非公企业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1997年福建省人大出台了《福建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例》,实行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参保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包括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自由职业者,彻底打破了劳动者的身份界限,从制度上保障了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同等权利。1998年率先在全省委托地税部门征收非公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2003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分解数据与地税部门成功对接,2005年顺利与国家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顺利并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晋江市逐步建立了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城乡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日趋完善。

工伤保险化解职工风险。1993年5月晋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晋江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率先在泉州市开展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点,取得良好社会效益。1994年12月,省政府颁布《福建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统一了全省工伤保险制度。2004年晋江市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制度的强制性进一步增强,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各方的权利义务进一步规范。2007年,晋江市按上级要求落实了农民工先行参加工伤保险,由此推动工伤保险扩面工作突飞猛进,当年净增3.56万人,实际参保人数突破10万;至2011年底参保人数达近15万人,与养老保险实际缴费人数并驾齐驱。近年来累计为485名职工支付工伤保险相关费用865万元。

生育保险保障妇女权益。根据泉州市人民政府《泉州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实施意见》,晋江市企业生育保险从1995年开始实行县级统筹。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39号《福建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统一了全省生育保险制度。2006年泉州市政府为扭转生育基金收不抵支的趋势及平衡各县(市、区)的生育保险基金收支,适时下发了《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福建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的补充意见》。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保障了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也体现了对妇女生育社会价值的认可,至2011年底晋江市参保人数近达15万人。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工伤保险;制度;对策研究

工伤保险是指国家运用立法强制实施的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或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的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保障了从事劳动的人员的人身安全,对于劳动者的工伤认定、适用范围、保险待遇等做了规定,有利于劳动者安心工作,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工伤保险制度的确立也帮助企事业单位规避风险,进行持续安全生产、经济效益提升提供了保障。

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现状

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经历了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中的劳动补偿阶段,到1996年出台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对企业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缴费制度、工伤认定、待遇项目、支付标准等问题作了规定,这期间工伤保险制度在内容调整、重点转变、涉及范围等方面都有所发展,标志着我国的工伤保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初步探索了包括工伤救治、工伤补偿、职业康复、工伤预防和分散风险在内的所有功能,积累了可贵经验。到了2003年颁布《工伤保险条例》为我国发展工伤保险制度的体系框架有突破性的指导意义,但是规定的仍然略显粗放,对于实施过程更多的起到的是指导意义而不是操作规范。2010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鼓励相关工作部门对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不详细之处进行发掘、对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2011年开始实施的新《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调整了工伤认定的范围、简化了工伤处理程序、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增加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减少了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情形、规定了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和赔偿、规定了第三人侵权造成工伤的医疗费用支付、明确了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现省级统筹、加大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强制性[1]。

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预防机制建设不足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工伤补偿阶段后,逐渐意识到过去的“重补偿、轻预防”的工伤保险制度运行起来十分被动,应该将重点部分调节到预防阶段,要从规范劳动者的不安全行为和生产材料的不安全状态的认识入手,强化预防工作。新《工伤保险条例》中仅在总则部分的第四条说明了“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这只是从宏观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方向,没有给出详细的规定,不具备可操作的价值,容易使企业陷入迷茫、模糊的认识,甚至让企业意识不到预防机制建立的重要性,

2、惩罚性赔偿制度缺失

我国目前处在工伤保险制度中的补偿方面惩罚性不强的弱点,这使得企业有时候甚至宁愿承担工伤补偿也不愿意增强导致工伤发生的保障措施建设,因为相比于投资建立不产生直接效益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给予工伤补偿所负担的费用更少,这一现象也成为西方国家攻击我国人权的一个方面。惩罚性赔偿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一项民事制度,一般是指法庭判定的损害赔偿数额超过受害方实际损害数额,以此对加害方予以惩罚。惩罚性赔偿具有从经济上警醒和制裁安全生产上的违法违规行为,可以有效遏制重、特大恶性事故的频繁发生,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作用[2]。

3、认定范围有局限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在可获得工伤保险保障的劳动者范围上和工伤保险费率的规定上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工伤保险条例》中对享受工伤保险权利的单位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显然所涵盖的单位类型范围还不够全面,而且对于工伤保险费率规定的标准方面规定的还不够细致,只是根据行业不同,采用差别费率制和浮动费率制,依据各类行业事故风险和职业伤害差别来大体定制,这难免存在补偿不足的情况。

4、工伤保险待遇和认定时限欠科学

在不同地区,由于生活水平的差异,进行工伤保险补偿时的补助金有所差异,在总额上相差很大,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遭遇工伤的家庭更加难以支撑,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有限,政策法规规范性较弱,存在部分家庭成员较发达地区多的情况,一旦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了劳动能力,养育较多尚无劳动能力的家庭其他成员的能力就会大大减弱,而工伤保险的补偿额度却远远难以缓解这种压力。另外,新《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了“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但是不排除有劳动者对于病情的诊断要在规定时限之外才能得到的情况,比如诊断时间长,或者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属于工伤的情况,亦或是认为单位在工伤发生后为息事宁人给的抚恤金就是工伤保险补偿的情况。

三、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制度安排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制度变迁需要理念变迁作为先导[3]。针对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完善工伤保险的管理体制

在工伤保险的管理体制改善中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统筹规划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尽快出台体系完整的全国统一的工伤保险法,毕竟人类思维和认识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无法穷尽一切工伤认定标准,随着日新月异的工业技术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的职业种类,这就会带来新的职业伤害,为了能对所有工伤做出科学及时的认定,弥补立法上的缺陷,有效保护受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以《宪法》为根本,将相关法律作为骨架,以预防机制为主,使工伤保险立法列入国家权力机关立法层次,从而依靠国家法层面的统领作用来提高工伤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二是规划好相关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严谨管理任务重叠、多头管理现象的出现,也杜绝麻烦事项互相推诿、增加行政审批手续的情况发生,全方位的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2、建立科学有效的费率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费率机制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行业分类方面,目前各省对于工伤保险费率的规定视角不一,有必要整合各省制定的费率机制,从国家层面统一确定行业分类,并向各省阐述清楚分类依据和标准。划分出行业分类之后,建立工伤事故风险状况评价体系,定期观测某一行业的工伤事故情况,再依据行业情况调整费率。二是划分职业伤害风险等级方面,要统筹行业内工伤事故风险,建立将工伤事故行业风险等级与工伤保险相适应的差别费率缴费标准,尽量减小由于行业的性质、生产的技术条件、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带来的差异。

3、加强工伤保险防范功能

在国家工伤保险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相关配套制度,通过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制度协调、配合,利用行政的手段激励企业加强事故预防工作,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首先应当建立定期联系、互通信息的制度,即安监部门根据国家安全监察要求和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定期向工伤保险部门提供企业安全状况、职业危害程度及污染岗位分布情况,而工伤保险部门应把具体情况向安全监察部门通报,以便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其次应当建立工伤事故双向报告制度,企业发生工伤事故不仅要向安监部门报告,还要向工伤保险部门通报,实行事故双向报告制度,可以为及时、准确地认定工伤提供可靠的依据。再次应当建立工伤事故管理与伤残鉴定的反馈制度,为了避免将大量人力、时间、物力投入到对同一工伤鉴定的审查上,要定期交流工伤事故管理,以防企业瞒报、漏报或迟疑工伤事故而影响工伤保险事故的康复。最后,应当建立培训和咨询制度,对于企业所在行业存在的职业病、有毒有害物品及材料数据库做以讲解和强化认识,为企业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提供服务[4]。

参考文献

[1]杨思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重大发展与理念创新[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8):77-81.

[2]刘婷.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m].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