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商事制度改革方案十篇商事制度改革方案十篇

商事制度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42

商事制度改革方案篇1

《经济》:方案中涉及商事登记制度变化的内容中提出,“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商事主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您如何评价这种改革方案?

赵旭东:这个变化解决了长期以来工商登记中的基础问题,就是行政审批和工商登记的关系,是先批再登记还是先登记再审批。这种冲突造成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一个企业要设立,因为行政审批手续下不来而无法获得商事主体的资格,按现在的规定就是商事主体的资格与行政许可的审批相分离。主体资格是不需要审批的,获得主体资格之后要从事某种活动需要获得审批,这是一种经营活动的特别审批,不至于因为特别的活动得不到审批而使主体本身无法成立。另外,企业在做工商登记时还会遇到工商部门认为符合批复的条件,但是在行政机关那里批不下来,所以工商登记程序就无法进行。所以,这次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就解决了市场主体准入的障碍,也解决了长期困扰工商登记部门和其他行政机关职权冲突的问题。这种改革方向是正确的,符合整个机构改革、推动商事主体的发展和活力来放宽行政改制的方向。

《经济》:另外,该方案提出“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这是否意味着我国注册资本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有人认为,这种变革是与《公司法》发生了冲突,对此您怎么看?

赵旭东:当时有媒体以“我国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成认缴制”为标题,其实这个表述本身就不准确。因为中国《公司法》目前的注册资本制度已经不是实缴制,2005年《公司法》修改之后就改成认缴制了。《公司法》第26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只要认定完所有的资本,并不意味着全部缴纳。

这次改变突出的体现在把现行《公司法》的认缴制规定的限制进一步放宽。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次工商登记对资本制度的设计,体现了经济改革的追求和方向,同时也是在《公司法》框架下的改革。如果说这个改革是改变了《公司法》,这个问题就不是行政改革本身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而是要进行相应的立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法》修改之前,是不可以由行政机关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对其做改变的,因为这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确定之后,就不能在工作中修改其内容。所以在这个方案出台之后,法律学者的另一个意见就是,如果按现在来说就是没有改变《公司法》,如果确实要对《公司法》的内容作出进一步的放宽、改变,不仅是行政机构职能改变的任务,同时也应该按相关立法程序来修改。

《经济》:您认为这个“放宽”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宽到什么程度?

赵旭东:有人认为“放宽”应该取消20%的首次出资额限制,取消时间限制,或者甚至不要验资了,这就显得有点盲目。商事主体具备必要的资本是其进行商事活动的条件也是交易安全的保障,这个条件放弃就可能破坏交易安全,引起市场混乱。注册资本如果不需要登记,那么这个登记制度要来何用,法律规定的制度就会落空了,还不如取消它。既然法律没有改变,注册资本就是必要的,就需要配套以相应的行政登记来保障。一个理性的逻辑就是,不能为了放宽而放宽,应该考虑法律制度相互之间的关系,考虑登记制度应该实现的功能和价值,来确定登记制度的设计和取舍。

我认为,改革的方向是没问题的。但是改革要理性进行,不能陷入盲目的、完全情绪化的追求,更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任何改革方案都应有清晰的、明确的流程。前后要做对比,对于目前企业登记制度的最低资本额制度等,都需要进行评价,这些是否是经济活动进行中所需要的配套的制度、是否是影响了市场主体的发展和经营活动、他们的功能和社会效果是什么、法律为什么要制定他们,等等,都要理性分析。改革还是要理性分析和设计,不能盲目追求。

我认为20%不应再放宽了,5年期限可以放宽至10年,否则就没有必要了。另外可以考虑出资形式的多样化,劳务、信用等无形资本是否也可以当成公司的出资形式。其实,工商登记的改革更重要的不是在法律规定层面的改革,而应是法律执行层面的改革。在现有制度下,如何更大程度的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这才应该是必须要做到的。但是现在问题很多,这才是工商登记改革大有可为的方面。工商登记如果把工作梳理一下,在法律框架下能简化的简化、能放宽的放宽,其实不一定要更改法律,这些职能改变更能体现机构改革的意义,对企业也有更多益处。

《经济》:《证券法》的修订已经在进行,《公司法》自2005年修订后,8年来也没有更新,不少人呼吁《公司法》也应修改,而且应与《证券法》联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赵旭东:《公司法》的修改是涉及全局性的修改,是很多重大制度、规则有很大突破和改变。目前的《公司法》基本适应这些年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变化。但是这七八年过去后,经济改革在进一步推进,市场和环境都在发生变化,有些公司内部的问题也在进一步暴露。我们发现,《公司法》还有改革的必要和空间。

相对于《公司法》的修订,公司的治理应该说是更大的问题。我国的《公司法》确定的公司的治理结构,是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分别执掌不同的权力,形成分工和制约。这样的设计理论上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在运行当中的效果并不像理论上的构架那么完美,很多公司的治理效果并不好,出了很多问题。这几个机构当中,形式上股东会是公司治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很多股东会根本没有发挥实质作用;监事会本应对董事会、经理层形成强有力的制约,但在很多公司中却形同虚设;真正在公司中掌握权力的是董事会,甚至是董事会中个别主要的董事和董事长;经理机构在法律上本应是最低的机构,但在中国他们有很显赫的实权地位。所以,确实应该改革,既然监事会有名无实,是否可以考虑撤销,让更合适的机构来担当监督职能;董事会名义上是决策机构,但很多决策由经理层来做,所以可以让董事会更多发挥监督的机构,而从法律上承认经理层的权力。因此我们要思考现有模式是否是完美的,是否有缺陷,有缺陷的就要进行优化、改革。

商事制度改革方案篇2

今年5月10日,在通报万福生科涉嫌欺诈发行及相关中介机构违法违规一案中,中国证监会再次表态“将继续深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切实推动各方归位尽责,尤其是要重点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虚假披露等违规失职行为的惩处力度。

随后,市场对ipo重启的期待再起,同时伴随着关于新股发行改革的讨论。此前有报道称目前证监会正在酝酿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案,打包发行、集中上市等新机制可能会出现在方案中,但具体时间还不确定。

然而打包发行、集中上市并不算新鲜事,人们期待更具创新意义的改革。有人推测,从证监会对待绿大地、万福生科以及最新披露的8家涉嫌违规上市公司的力度来看,ipo的财务调查和券商尽职将是未来审查聚焦的重点。

改革酝酿已久

“现在改革方案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也是在为ipo造势吧,现在时间点还没定。好久以前就在酝酿了,并不是为了现在ipo而专门改革的,但是为了ipo而专门造势的。”上述资本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证监会最早于2009年6月推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2010年8月在此基础上深化进行第二阶段改革,重点在新股定价方面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

2012年3月,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首要提出要进一步推进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制度建设,逐步淡化监管机构对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

征求意见稿较以往两次的新增亮点是重视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会计师事务所、保荐机构在财务会计资料提供、审计执业规范、辅导及尽职调查等方面的责任,“坚决抑制包装粉饰行为,加大违规惩处力度”。

至今,这份意见稿尚处于“修改完善、平稳有序推进、还将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阶段。

而在此过程中,诸如万福生科造假等案例接踵而至,新股改革似乎没能抑制这种包装粉饰行为的蔓延,反而愈演愈烈。

由于官方还未消息,而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主席助理张育军在2013年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也没有对新股发行改革作出评价,因此对于具体的改革措施也只是处于猜测和建议阶段。

目前市场猜测声音主要聚焦于实行打包上市、完善退市制度和减少限售股冲击等,包括多只股票打包发行、集中上市;发行制度与退市制度相结合;完善证券侵权民事赔偿制度;以及建议延长原始股东限售期,如由三年限售延长至五年,给投资者更充足的时间见证股东承诺的企业盈利能力,或将限售股改为只分红的优先股、约束限售股的出售等。

券商或面临重新洗牌

尽管新一轮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还未真正浮出水面,但从近期通报的违规企业数量及处罚力度或可一窥证监会对ipo企业的态度。

万福生科一案中机构受罚程度史无前例,证监会也费了很多笔墨强调机构责任义务问题,称“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行为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破坏资本市场公信力,是资本市场的毒瘤”。

证监会表示将重点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虚假披露等违规失职行为的惩处力度,具体到四项措施:一是从申报时点起,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即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申报至上市各个环节,如发现重要违法违规线索的,立即启动第三方核查、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等相关措施,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二是加强对中介机构保荐、承销以及会计师、律师相关中介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督检查,发现尽职调查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合规、财务造假等行为的,将按规定及时、从重处罚。对于责任人,一旦认定有责,不论其身份和工作是否变动,均不能免除其应承担的责任。

三是将修订完善现有规则,进一步明确发行人和保荐机构、会计师、律师及相关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细化追责机制和违规处罚条款。同时督促自律机构加强对违规行为的自律处分。

四是在行政追责与处罚的同时,积极推动民事赔偿机制的落实。

由此,有观点认为ipo的财务调查和券商尽职或将是未来证监会核查聚焦的重点。

而继万福生科后,证监会在今年5月17日集体通报了勤上光电、隆基股份、华塑股份、青鸟华光、海联讯、承德大路、天路、宏磊股份等8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此8家公司已被正式立案调查。

同时,民生证券、南京证券被通报近期有相关保荐项目被立案稽查,暂不受理其推荐项目及材料。而且证监会正在了解光大证券、国信证券是否存在没有勤勉尽责等违规问题,暂未立案。

如此,一批券商连连遇挫,新股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和归位尽责也逐步引起市场重视。

广东一位券商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新一轮新股改革)可能对券商行业和资本市场影响比较大,具体来看,由于强化券商的责任,可能会引起券商行业在ipo市场的重新洗牌。券商在项目的进入和风险监管以及持续性督导方面都会有更高要求。”

而长沙另一位券商人士认为此次新股改革“只可能是小改,换汤不换药,融资是头等大事。主要的问题就是违法的成本太低。”

或为ipo重启造势

前述资本人士则对记者表示:“(新股)改革也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造势的可能性更大。”

至今年3月31日,中介机构自查阶段已结束,目前是证监会相关部门对自查报告进行抽查审核阶段。据证监会官网消息,由于尚有部分企业未提交自查报告,抽查企业的名单选取工作将分两次进行,而相关自查报告报送最晚时间为5月31日,在自查报告提交之后方抽取第二批企业名单。这也意味着财务核查有可能持续到6月份。

多位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均认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应该是ipo重启的前提,也是在为重启造势。

由于ipo本应为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的融资需求,但炒新、限售股减持套现、圈钱、财务造假等种种现象一再打击投资者信心,证监会也因此多次推迟或暂停ipo审核进程以期改善。然而有观点认为新股发行应该取消审核制,实行注册制。

对此,证监会前主席郭树清2012年3月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实行审核制还是注册制,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需要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股本和债券市场,同时也要把审点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转移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上来。”

商事制度改革方案篇3

上半年,全市注册登记部门以“宽进”为导向,深化改革服务发展,着力优化南平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截止6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15849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2.3%,认缴注册资本1486.96亿元,同比增长26.33%。全市共新发展市场主体9770户,改革后四个月新发展7488户,半年发展总量的76.64%,环比增长37.7%。

一、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一)推进注册登记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1.积极开展登记制度改革探索。一是先行先试,于2017年12月31日由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服务南平绿色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的“11条”措施,在我市5+3产业和十个工业园区内先行开展除“先照后证”以外部分登记制度改革,在提前释放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红利。

2.注重对改革工作的配套保障。一是完成登记文书指南、业务系统、工作流程的修改及挂网上线,订购新版营业执照1.6万份,印制新版登记表格1.4万份,完成14台区县的打印机配置及调试,确保全市工商系统于3月1日起正式启用新版的提交材料规范和登记文书,颁发新版营业执照。二是下发我市《关于做好注册登记改革衔接过渡工作的通知》,保证改革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三是强化对登记人员的培训指导。改革前关注和收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珍宝并进行配套解读,下发各类学习解读材料共5期供基层学习。2月27日,组织全系统登记人员40余人进行集中培训,指导其正确理解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新规范要求,提高一线人员的政策执行力。四是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宣传引导。一是市局出台关于改革方案的政策解读,在南平《今晚九点半》栏目连续4天滚动播放,“我市3月1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新变化”,各级注册窗口同步开展宣传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着力营造全社会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3.改革后续工作有力推进。一是2017年5月12日、5月14日,XX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先后审议通过了我局起草的《XX市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上报省政府审批。二是我局为市政府代拟的《XX市工市场主体登记管理规定(试行)》、《XX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规定》等改革后续配套文件已完成向全市40多个部门的意见征集工作,将由市政府审定后印发实施。

4.加强改革后数据分析。落实登记制度情况逐级月报告制度,及时统计分析辖区注册情况。针对改革后我市自然人独资公司“井喷”增长和市场主体变化特点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和宣传,撰写的《XX市一人有限公司增长迅速》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XX市内资市场主体发展呈现五大特点》均被国家局政务信息网工商动态栏目刊用。

5.提前预热年度报告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在各类媒体上《停止个体工商户验照》、《停止企业年检》公告,使企业及时了解年检改年报的政策。二是加强咨询指导服务。各级窗口安排专人接受企业有关年报的现场或电话咨询,印制《福建省市场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宣传单,让企业了解年报的申报方式。三是做好年报系统的数据检测工作。按照省局的部署,及时跟进年报系统检测工作,反馈问题。四是针对社会公众对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不熟悉,误认为年报公示制度放任企业自由申报,弱化了企业的监管等问题,撰写了《浅谈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在企业监管中的作用》论文,被国家工商总局政务信息网信息调研栏目刊用。

(二)全力服务南平经济绿色发展

一是出台《关于贯彻执行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服务南平绿色经济发展意见(试行)的操作说明》,指导基层统一登记标准。二是通过下放登记权到工商所、推行“县域通办”,方便农户就近办理农村市场主体登记,今年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53户,登记合作联社1户。三是扶持家庭旅馆经营,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特色休闲等旅游产业登记经营,今年已登记涉及乡村旅游市场经营主体62户。四是扶持引导农村种养业开展从事家庭农场经营,今年已登记家庭农场98户。

二、工作亮点

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省局《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后,我局即按照《方案》精神,拟定了《关于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服务南平绿色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经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于2013年12月31日正式转发实施。在我市的5+3产业和工业园区内先行部分登记制度改革,提前释放改革红利。叶木凯局长多次对我市在登记制度改革中积极主动、不等不拖,大胆先试的做法给予表扬肯定。1月3日,市长林宝金在市工商局有关《意见》的报告上批示:“市工商局改革创新意识强,工作成效显著,希望新年再接再厉,为南平绿色发展做出新贡献!”1月6日,市委书记裴金佳批示:“很好”。意见的出台,为我局后续启动登记制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累积宝贵经验。5月7日,XX市委书记裴金佳在XX市工商局呈报的《关于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上批示:“很好,积极推进。”4月30日,林宝金市长在XX市工商局呈报的《关于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请示》及《实施方案》上作出批示:“改革意识强,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

一、查处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

1.延伸监管触角。加强与市综治办的协调,在全省率先将协助查处无证无照经工作纳入综治协管员工作职责,使遍布全市各村(居)的1008名综治协管员成为查处无照经营工作的协管员、联络员和信息员,并建立联络机制、处置机制和巡查机制全面推进与综治协管员对接工作。

2.突出专项排查。在3月至7月在全市工商系统开展“八闽红盾出击——无证无照经营大排查专项行动”,排查无证无证无照经营户4291户,引导办照1809户,抄告监管信息487条(涉及经营户2036户),立案查处无照经营案件446件,罚没15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0.7%和31%。

3.举办系统培训。在3月16日举办全市企业监督管理信息抄告平台视频培训班,围绕企业监督管理信息抄告平台系统升级建设基本情况、功能模块介绍、系统操作演示、企业监管信息抄告范围和相关注意事项展开培训,市、县(区)查处无证无照经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工商所的185名平台操作员参加培训。

二、促进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工作

1.推进组织部署。出台《各县(区)政府(管委会)促进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工作考评标准》、《关于贯彻实施〈福建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办法〉职责分工的通知》等文件,推动县(区)政府和中介治理成员单位依职开展工作。

2.部署专项治理。印发《关于开展规范市场中介组织执业明示行为专项治理的通知》,在8月-11月在全市范围内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亮证亮照经营和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监督投诉机关和监督投诉电话事项明示行为。

3.开展联合督查。在9月10日-12日,组织市纠风办、市住建局、市交通局等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县区今年以来全市开展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并印发《关于2013年全市促进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工作中期督查情况的通报》,督促各级成员单位积极履职。

三、查处取缔“黑网吧”工作

1.注重源头防控。联合市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出台《关于建立源头防控“黑网吧”工作机制的通知》,建立、完善联络员工作制度、信息抄告制度和黑名单库制度,合力打造事前审查把关、事中监测抄告、事后斩网建库的源头治理“黑网吧”管控模式。三季度,抄告电信运营商切断“黑网吧”网络接入4家,并联合电信运营商将80户“黑网吧”经营者列入“黑名单库”。

2.开展专项行动。在7-8月联合公安、文广、文明办等部门开展“暑期清网”查处取缔黑网吧专项行动,排查“黑网吧”8家,抄告斩网4家,立案查处4家,查扣电脑主机、显示器63台。

四、企业信用建设工作

1.实行综合监管月通报制。每月对信用管理情况进行了通报点评。第三季度,全市各县区工商局(含湄洲岛分局)共巡查次,巡查发现问题的经济户口户,制定的月计划项,录入监管信息条。

2.深入基层调研。由局领导带队深入XX区局,与工商所所长、段长就信用监管工作进行座谈和调研,扎实推进信用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

3.推进非公经济信用综合治理考评工作。联合开展非公经济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查询;向市诚信促进会推荐报送13家和谐企业名单。

五、安全生产工作

在7月18日召开全市工商系统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总结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布置下半年安全生产工作,会后印发《关于2017年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分析会议的纪要》;转发《市安委会进一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重点整治百日行动的通知》等安全生产文件18份,深入各县(区)工商局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重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六、查处违反企业登记案件工作

三季度,全市工商系统共立案查处违反企业登记事项案件64件,罚没金额21.4万元,其中市工商局企业监督管理科立案查处5件企业逾期年检案件,已罚没金额3万元。

XX市外资登记管理工作继续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总局、全省和全市工商会议精神,发挥优势,挖掘深度,突出重点,拓展广度,立足长效,提升高度,纵深推进全市外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外资企业登记平稳增长

1、我市外商投资企业持续平稳增长。截至2013年9月底,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4242户,投资总额为241.07亿美元,注册资本132.99亿美元,外方认缴额108.37亿美元。三季度新增外商投资企业85户、新增投资总额24771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44.23%、30.06%;新增注册资本20771万美元、新增外方认缴额1800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10.41%、16.22%。虽然XX市外商投资主体略降,但投资规模却稳步攀升。

2、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一体化平台顺利过渡。

三季度全省新一体化平台开始上线使用。在平台测试期间,外资分局便指派人员参与系统测试,积极主动发现系统问题,及时向省局及软件公司反馈。新登记平台上线使用之后,积极收集各类问题,及时改进一体化平台。同时加强与省局沟通,做好对各外资授权局、远程核准点的指导工作,确保新旧登记系统平稳过渡。

3、外商投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网上年检收尾。

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网上年检工作基本完成,年检通过率为91.13%。对于个别尚未年检企业,辖区工商所加强巡查,对企业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加强新旧一体化平台年检模块的纠错,确保2013年度全程电子化年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登记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1、认真梳理行政审批流程。全面整理各类登记事项,明确受理流程和审批时限,通过市行政服务中心平台向社会公布。同时以此为标准,作为各外资授权局和远程登记核准点的工作规范。

2、积极做好业务指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注册官日常外资登记业务的指导工作,提升外资企业登记质量;另一方面做好外资授权局和远程核准点注册官的业务指导工作,通过发送文件、电话指导、远程软件等形式,加强注册官的外资登记业务水平。

3、充分授予窗口审批权限,除股东变更、企业类型变更、增资减资变更,企业的合并、分立外,其他各项外资企业注册登记业务,实行窗口注册官“一支笔”办理,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三、优化企业帮扶举措。

1、重点项目特事特办。根据省市各级政府确定的项目需求,深化“一企一策”,专人专件,全程跟踪,紧跟快办、特事特办、促进外资大项目快速落地。

2、分类服务全程指导。有效针对不同生命周期市场主体发展需求,推进个性化、精细化、特色化服务,切实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导员”和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服务员”,促进外资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外资企业属地监管

建立以行政指导为主、以案件查处为辅的外资监管长效机制,发挥工商所与登记机关的多级联动,加强对工商所应用属地监管系统的日常指导、督查通报。强化t类企业安全监管,指导工商所在全市范围开展t类外商投资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和行政指导,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中及时录入巡查记录。

今年第三季度,全市外资属地监管系统共生成1837份监管提醒事项,制作各类监管文书1837份,文书制作率100%;送达文书1837份,文书送达率100%;已履行的文书1563份,履行率85.08%。其中,13个县(市)、区工商局的文书制作率和送达率达到了双100%。经过辖区工商所的提醒和责令整改,32家外资企业履约出资,共到资1.1亿美元,10家外资企业办理了经营期限延长,63家外资企业提交了新的前置审批证件,并办理了经营范围变更。

商事制度改革方案篇4

XX政务局:

政务局于7月6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XX市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暨优化营商环境动员会,XX传达了会议的主要精神以及政务局下一步主要的工作任务,现将下一步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制定工作计划

(一)制定三个工作方案

1、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XX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六个一”行动实施方案》和《X深化X“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制定《XX”最多跑一次”行动方案》。

2、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XX深化“放管服”改革“六个一”行动实施方案》和《XX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制定《XX“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行动方案》。

3、根据全国、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和《XX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六个一”行动实施方案》和《XX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结合XX实际,《制定XX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二)编制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

各部门对新列入的行政许可事项,按照填写后的《XX人民政府拟承接的行政许可事项目录》(附件2)编制本单位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政务局和编办根据新的本级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制定和公布各部门进驻政府服务实体窗口和网上服务大厅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明确办理方式和网上办理深度,审批实施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编写办事指南,明确具体实施机构、受理地点、受理方式、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及审批条件、办理时限、送达方式等要素,其中办事指南(完整版)要在本级政府网站和同级政务服务网上大厅公布,供当事人查阅和下载,办事指南(简版)要摆放在设有实际办事窗口的实体大厅,供当事人取阅。(正在进行中)

   (三)认真做好全市政府机构窗口服务督查问题整改

XX政务局严格按照《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全市政府机构窗口服务督查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对全县的窗口单位进行调查,督促XX31家单位完成书面自查报告,各单位从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整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自查,为下一步标准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对全县分中心进行调研

XX目前有交警、公安、国税、地税四个分中心,前不久,人社局新盖一楼大厅把原分散的医保、社保集中在一起,形成比较大的办事厅,按会议要求,分中心只保留2个,XX只能把公安的业务办理并入政务中心,国税和地税并入国税大厅,保留交警、国税大厅两个分中心。结合XX实际把人社局定为分中心作为过渡期。

商事制度改革方案篇5

____年,全市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工作部署,主动作为,改革创新,先后在全国、全省推出“七个率先”举措,受到____市委书记毛荣楷、市长邓伟根和省工商局局长凌锋等领导批示表扬,我局的“互联网+工商服务”项目获评____年____市直机关管理创新奖,为服务____加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主动协调质监、税务和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出台《____市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并建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了改革顺利进行。全年共发出“一照一码”营业执照9830张。

——推进登记服务便利化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企业登记注册、消费维权、户外广告登记、12315投诉举报等四大工商业务“同城通办”服务模式,破除管辖区域限制,方便企业(服务对象)就近办理业务,全年共办理“同城通办”业务8061宗。推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窗口前移、简化企业迁移程序和“个体户可申请单独冠____市行政区划名称”等多项措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探索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积极争取省工商局支持,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单位启动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实行准入登记标准化,制定商事主体登记注册标准化审核办法,全面实行“一审一核”和“直接审核”,90%以上业务当场办结。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全市共新发展市场主体44868户、注册资本33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6%、76.40%;全年新发展市场主体增幅接近全省增幅两倍,市场主体总数达25.38万户,再创历史新高。

——倾力服务小微“双创”。全力以赴参与小微“双创”基地示范城市申报等工作,为____市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竞标成功作出贡献,得到市领导高度评价。出台《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____-____年)实施方案》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小微企业创业扶持办法》,从市场准入、品牌创新、资金奖补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扶持;率先在全国地级市开通小微企业名录库,开发设置“扶持政策集中公示”、“申请扶持导航”和“申请入库指引”等六大功能板块,对外公布全市16类行业、3.8万多家小微企业,较好地解决了企业、社会与政府间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推动了小微“双创”深入开展。

——全方位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紧扣市委、市政府“同城共融”、“珠西战略”等重大部署,相继出台《贯彻落实____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作纲要服务措施》、《服务“稳增长、促发展”九大工作措施》、《关于支持我市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27条措施》等,在登记注册、服务维权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全力助推加快发展。实施“互联网+工商”行动,在全省率先推出功能强大的微信公众服务,提供“工商登记预约、登记进度查询、企业名称”等多项便民服务。大力实施商标战略,积极争取工商总局、省局支持,成为全省首批商标维权援助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单位,着力为企业提供商标查询、注册指引、品牌保护、维权援助等服务。截至____年底,全市拥有驰名商标22件,省著名商标103件。创新行政指导服务,在全省地级市率先构建市场主体经营行为负面清单数据库和查询系统,帮助企业轻松获取法律知识和经营指导,促进守法经营。

——加强市场后续监管。全省率先出台《____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实施方案》、《____市商事登记许可审批监管目录》和《____市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审批监管目录》等监管清单,明确部门监管职责,落实监管责任。牵头开发集商事登记、行政许可审批、执法监管、信用信息等信息资源为一体的____市商事主体管理和公示平台,通过该平台全省首创“双告知”模式,促进协同监管,平台推送、接收、公示数据量和部门使用率均居全省地级市之首。全面落实信息公示制度,全市____3、____4年度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平均年报率分别为87.8%、92.7%,圆满完成工商总局下达的年报率不低于改革前年检率的任务。开展信息公示抽查工作,通过随机摇号共抽查企业2377户次,在江海区试行“双随机”抽查机制。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全市有6718家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深入推进企业信用建设,公示915家“守合同重信用企业”、63家诚信经营示范店,新会陈皮村市场等被评为“全国(省)诚信示范市场”。

——重点领域市场监管持续加强。开展不正当竞争、广告、网络交易和农资市场等领域

和行业专项整治,全力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全年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2067宗。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扫黄打非和禁毒防艾等工作,全市“查无”综合治理工作连续7年在全省考评中名列前茅。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效,突出抓好市场主体企业登记、示范市场经验推广和禽流感防控等工作,推进市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积极推进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依法打击限制区内违法经营活禽行为。统筹推进“两建”工作,认真做好组织协调、信息通报、考核迎检等工作。——网络交易监管扎实推进。全面应用网络市场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加强“两库一标”(网络经济主体数据库、主体网站库、红盾电子标识)基础信息数据建设。全市已入库经营性网站主体3247个,网站域名5285条,发放红盾电子标识170个。加强行政指导,先后走访____市网商协会、LeD行业协会和美团网等,指导纠正不规范电子合同格式条款70多条。开展“红盾网剑”、“双11”和“双12”等专项行动,共查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66宗,责令整改网站75个次。

——消费维权和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取得实效。扩容升级12345投诉举报平台,试行诉调对接工作制度,健全消费教育、消费调查评议、维权律师团值班制、行业协会自律维权制度和跨区域维权一体化合作等机制,消费维权效能不断提升。共解决消费纠纷投诉3516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1683万多元,市消委会被评为____4—____年度全国消协组织先进集体。强化流通环节商品质量监测,对42个批次抽检不合格商品进行立案查处。

——体制调整顺利完成。按照体制调整工作部署,认真指导、做好全系统人员档案信息整理、登记造册、审核、报送和移交等工作,市局机关和辖下7个市(分)局先后于今年3月份前完成体制调整。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多次沟通协调市编办等部门,完成____市局“三定”方案拟定工作,并加强对各市区局指导,协调各地加快出台“三定”方案。

——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整改“不严不实”问题,促进队伍作风不断好转。出台《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实施办法》,以清单形式明确细化党组、党组书记、班子成员等各层级的主体责任和具体要求,通过健全领导体制、落实报告制度、建立谈话制度、实行签字背书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等五项制度,推动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加强纪律教育和廉政警示,开展“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纪律教育和“党纪、政纪、法纪”警示教育等活动;强化纪律作风监督,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纠“”、日常办公纪律、行政效能等方面情况明察暗访。加强举报查处和问责力度,核查率达100%。全面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和办公用房改造。

——基础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加强能力保障。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持续实施“中心组龙头带动”、“红盾党员课堂”、“书香单位建设”等三大学习工程,促进全员学习。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培训716人次。二是加强法治保障。推进法治工商建设,完成权责清单的编制工作,理顺执法权限,促进阳光行政;抓好学法普法,提高法治意识和能力;加强执法监督指导,抓好案件核审、听证和业务指导等工作,指导基层解决执法难题120多个,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三是加强政务保障。认真做好政务宣传和舆情监测工作,完成商事制度改革、网络市场监管等10多个专题宣传,组织编发、报送各类报道、信息2万多条,政务信息工作首夺全国系统地级市直报点第一名。强化机关运转保障,扎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档案保密、维稳等工作,完善政务网站功能,加强政务微信和微博管理,政务公开工作得到市政府表扬。四是加强服务保障。加强体制调整后经费的预算和管理,做好工资改革的统计、测算、填报和更新等工作,保障机关正常运转和队伍稳定。加强信息技术保障,顺利完成数据中心改造升级工作。

____年工作安排

____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要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必须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十三五”规划,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中,不断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方式和格局,为服务我市加快发展和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作出贡献。____年全市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第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以“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后续监管机制,加大市场监管执法力度,提升消费维权水平,努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发展环境,为服务____加快发展再立新功。围绕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着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创新服务举措,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主体繁荣发展,力争市场主体增幅走在全省前列。

——深化“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要加强对改革的后续跟踪评估,及时完善相应措施,认真研究解决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部门协调不到位、信息平台不稳定、数据采集不完整和窗口服务保障没跟上等问题。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建立、落实“政府主导、部门协调”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和宣传指导工作,推动各部门对涉及改革的相关制度和业务规则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效,促进“一照一码”更广泛的应用。要加强调研学习,积极借鉴自贸区等改革经验,探索实行更多的证照合一。

——积极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关联改革。加快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管理和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领域更广泛应用。落实省局《关于支持____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继续开展住所登记管理改革,重点探索实行住所信息申报制、住所负面清单,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简化登记手续;实行企业名称登记改革,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探索试行企业名称申报制。深化“先照后证”改革,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公布的企业登记前置、后置审批项目目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继续完善企业登记“同城通办”、外资企业“一局多点、远程核准”登记模式。探索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简易注销流程,建立便捷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

——着力推进电子商务集群注册。积极引导网络经营主体进行工商登记,通过线上巡查、实地检查等方式摸清市场底数,建立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综合运用行政指导、宣传引导等措施推动网络经营主体登记。围绕《关于支持我市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27条措施》、《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群注册登记办法》等办法,积极做好相关贯彻落实、宣传推广、服务引导等工作,促使更多国内大型电商企业和跨境电商企业落户____。

——继续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抓好小微企业各项扶持政策的宣传、解读、指导和落实工作,确保政策用好、用足。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查找问题和不足,及时修改和完善相关细则,在登记便利化、商标品牌、资金奖补等方面出台更多举措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建设,尽快完善相关模块功能开发,重点开通小微企业名录预审库,进一步提高系统整体效能。加强对小微企业名录的综合运用,切实发挥促进扶持政策实施、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功能作用。认真做好非公党建工作,及早建好联系点、示范点,以点带面扩大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引导和推动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全力推进“个转企”工作。贯彻落实“个转企”系列优惠办法措施,坚持按照“主体自愿、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原则,坚持引导与规范、促进与督促、政策扶持与财政奖补相结合,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和措施,积极引导、主动帮扶个体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力促市场主体做大做强。要加强向政府汇报请示,主动协调税务、财政等部门,认真研究、解决“个转企”中企业登记、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问题,合力推进工作开展。

积极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努力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协同监管为支撑、以智能监管为依靠的市场监管新格局,切实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不断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

——强化信用监管。要落实《广东省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市场主体实行抽查监管的指导意见》,提高监管效能。要做好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工作,完善年报工作机制,保证年报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条例》,全面做好市场主体信息收集、公示等工作。根据《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等系列联合惩戒机制,制定出台《____市企业信息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信息归集、交换和应用,强化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实际应用,建立完善联合惩戒机制,加快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加强协同监管。按照《____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实施方案》、《____市市场主体许可经营项目监管清单》和《____市市场主体住所或经营场所许可监管清单》要求,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修改和完善查处无证无照违法经营行为相关制度,明确无照经营查处责任。要抓好“双告知”工作落实,根据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和窗口业务规范,认真开展对市场主体和审批部门“双告知”;积极协调市府办、市网信办等部门加快推进商事主体信息管理和公示平台建设,完善相关功能模块,认真做好平台数据的接收、归集、公示及与省级平台对接等工作,确保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协同监管。

——做好“双随机”抽查工作。建立健全随机抽查监管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和规范抽查对象的比例、频次等重要内容,建立完善被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推动“双随机”工作落实。要积极探索“双随机”抽查机制,明确抽查依据、抽查主体、抽查内容、抽查方式等,逐步推动随机抽查监管常态化,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对投诉举报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有严重违法记录等情况的市场主体,要加大随机抽查力度。探索开展联合抽查,提高执法效能。

——积极推进智能化监管。大力推进“互联网+监管”,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汇总、分析抽查抽检、网络监测、投诉举报等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分析研判、风险预警,及时掌握市场主体经营行为规律特征,主动调整监管方式,合理配置监管力量,提前防范各类市场风险,实现高效监管。

体制调整以来,全市系统办案数量呈现急速下降趋势,当中有多方面原因,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全市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主业意识,全面履行好市场监管执法职责,确保“自己的责任田不荒废”,切实维护好公平有序市场秩序。

——加大竞争执法力度。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积极完善跨部门、跨地区的执法协作机制,严查社会反映强烈的医药、教育教学服务、公共服务等行业和领域限制竞争行为,进一步加大对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傍名牌”和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反走私综合治理,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进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工作,不断完善联席工作会议、案件移交、情况通报、联合查处等机制,提高“打传”工作成效;深化无传销创建工作,加大创建范围,提高创建层次;加强直销企业监管,建立监管档案,做到底数清楚;落实行政指导、监督检查等制度,引导合法经营。

——推进网络市场监管。推进“依法管网”,研究制定《网络交易监管工作规范》,规范网络交易监管行为。坚持“以网管网”,加强网络监管综合平台应用,建立健全网络经营主体

数据库,加强对网站经营主体、商品客体、交易行为等数据收集、整理,夯实网络市场监管基础。坚持“信用管网”,大力推进12315进网络,在试点网站设立“红盾服务维权工作站”,推进网络消费投诉在线受理、站内解决;着重推动网商诚信体系建设,扶持网商行业协会发展,指导龙头企业发起诚信守法经营倡议,引导行业加强自律。强化“协同管网”,加强与商务、通信管理等部门协作联动,加强与国内大型网络交易平台及其所在地工商(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协作配合,建立完善网络交易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规范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线索移送、交办和网络消费权益争议分送工作,构建社会共治的网络市场监管新机制。加强重大节假日和集中促销期间网络经营活动监管,开展红盾网剑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网络市场违法行为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网络市场经营秩序。——强化商标监管服务。争取将商标工作上升到政府层面,统筹推动商标战略实施。积极扶持发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加快商标品牌维权援助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商标知识产权服务维权援助体系。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商标监管执法,重点开展高知名度商标、地理标志商标、涉外商标等领域的侵权假冒专项整治行动,切实保护商标专用权人权益。加大商标品牌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树立商标品牌价值理念,提升商标的运用保护和品牌经营能力。

——抓好广告治理工作。贯彻落实新《广告法》,依法加强广告市场监管,严厉查处房地产行业、网络市场等领域的违法广告行为,切实规范广告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广告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跨区域案件协调督办和落实广告违法案件处理情况通报、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提升广告监管执法效能。积极引导和促进广告业创新发展,多方争取和推动有利于广告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引导培育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广告产业项目,鼓励扶持龙头广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注重扶持小微广告企业创新发展,激发广告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提升全市广告业整体影响力。

——加强市场综合治理。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加大农资商品质量监测,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违法行为。深入开展重点消费领域格式条款整治工作,查处群众反映强烈、消费投诉多发行业的“霸王条款”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研究制定《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工作规范意见》,规范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工作。强化市场综合治理,重点加强成品油、旅游市场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监管,积极开展创文创卫、安全生产、禽流感防控等工作,确保各类市场秩序稳定。

——推进消费维权信息化。配合做好全省12345投诉举报平台整体上线工作,加强数据对接、互联互通。推进“互联网+消费维权”,加强消费维权网站建设、完善功能栏目,开通手机、平板电脑等受理投诉新渠道。强化对数据的自动汇总、任意查询、综合分析等功能,切实提高指标监测、风险评估、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推进消费维权专业化。建立维权工作规范及有关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消费纠纷快速反应、现场受理、现场调处、跟踪调查、调解终结、事后回访、满意度测评等制度,不断提高维权工作效能。加强对维权人员专业化培训,聘请行业专业人员组建消费维权专家团人才库、律师团,推行行业协会处理消费投诉合作机制,组织专家点评典型案例,开展商品和服务比较试验等,提升维权专业化水平。

——推进消费维权社会化。完善维权网络,加快推进12315“五进”工作,建立“五进”站点维权规范,确保消费纠纷、投诉及时解决。强化社会共治,加强新消法宣传,开展多形式消费教育、引导和警示等专题活动,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组建维权志愿者队伍,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消费体验等活动,联合新闻媒体开展消费评议,健全跨区域消费纠纷调解机制,加强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诉转案”等工作,加快构建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司法机关等多元共治的消费维权新机制。

——强化重点领域消费维权。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和服务领域消费维权,依法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推行随机抽查,加强对抽检结果的分析和应用,及时开展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警示;根据投诉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开展专项整治,并继续强化消防器材、汽车行业、家用电器、电子产品、装饰装修材料、网络交易和霸王条款等领域监管执法,严厉查处消费侵权案件;加强对12315诉求筛查,排大案件违法线索,严厉查处质量违法、假冒商标、虚假宣传、合同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切实规范消费市场秩序。

——抓培训指导,强化能力保障。贯彻落实党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组织好全系统业务培训工作。围绕当前改革重点、业务难点精心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按照人岗相适、分层分类的培训原则,通过网络学习、知识竞赛、专题调研、外出取经等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深化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员队伍建设等活动,形成全员学习长效机制。要贯彻落实工商总局关于加强基层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加强机构建设、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基础建设,不断推动基层建设迈上新台阶。要加强日常业务指导,全面收集梳理当前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分析思考,及时出台指导性意见和办法,指导基层解决业务难题。

——抓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工商。继续深化学法普法工作,认真落实会前学法、专题学法等制度,大力开展学法培训、案件点评、法律竞赛等活动,增强法治意识;以“七五”普法为抓手,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活动,利用互联网络、微博、微信等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覆盖面和实效性,营造浓厚法治氛围。要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监督规定》和《____市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办法》等要求,加强和改进执法检查、案卷评查等工作,健全案件核审制,落实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制度,切实规范执法行为。要积极参与地方立法,结合____城市管理立法工作,对一些需通过立法来解决的问题,如集贸市场管理、住改商、一照多址等加强调研、论证,及时向市人大等部门申请立项,用地方性法规推进改革、巩固成果。

商事制度改革方案篇6

近年来,××市工商系统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复议条例》),坚持“复议为民,定纷止争”的工作原则,不断创新复议工作理念,健全和完善复议工作制度和机制,行政复议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和原则

牢固树立起与法治社会要求和时展需要相适应的执法理念和原则,是依法行政的时代需要,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此,××市工商系统坚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复议法》和《复议条例》,充分认识到,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与法制的追求,对公平和正义的呼唤,以及对安定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向往会越来越迫切,要发挥好工商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改革和改进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工作。行政复议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十分密切,行政复议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工商部门形象和行政执法水平,而且事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需要全面改进和提高。要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工作以及复议工作就必须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为此,××市工商局从转变观念入手,全面推进行政执法改革。*月,召开了全系统“改革行政执法工作,促进和谐工商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在执法工作中要积极树立“公正、法治、和谐、大局”四个执法理念和坚持“国家利益和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相统一;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相统一;行政执法、普法宣传和指导帮扶相统一”四项执法原则,这“四个理念”和“四项原则”与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的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六项原则以及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四个统一”精神是一致的,符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形势的要求,也符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是当前××市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市推进行政执法改革,促进行政复工作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积极探索,完善制度,不断创新复议工作机制

近年来,××市工商局紧紧围绕“法治工商”建设目标,积极创新行政复议工作体制机制,努力改进行政复议的方法、方式,把“四个理念”和“四项原则”以及“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的理念融入执法实践。

(一)积极推行“庭审式”复议方式。为保障当事人的陈述权、辩论权、知情权等合法权益,促进行政复议机关公开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市工商局参照行政诉讼的庭审程序和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对重大、疑难复议案件由以往的“书审”改为“庭审”。复议机关主持,双方同时参与复议,由申请人、被申请人当场陈述,并进行举证、质证、辩论,庭后由复议机关根据庭审情况做出复议决定。青岛、××等市工商局2005年就开展了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庭审”的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市工商局将这一做法在全系统进行了推广,受到了一致好评。今年*月,××市工商局受理了一起不服吊销营业执照申请行政复议的案件,审查时××市工商局发现,一方面申请人对有关国家法律法规不了解,另一方面当事人与作为被申请人的执法机关缺乏沟通。于是,××市工商局决定采取庭审方式,把双方召集到一起,通过被申请人就有关法律的规定以及对被申请人作出处罚的理由和依据的说明,申请人对法律的规定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同时,××市工商局又建议被申请人的工作人员积极指导帮助申请人依法重新办理登记手续。最后,当事人不仅自愿撤回了复议申请,而且对××市工商局的这一做法给与高度赞扬。行政复议采取庭审方式,不仅有利于复议机构全面把握案情、准确适用法律、加大行政复议的透明度,而且增强了当事人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信任,也有利于缓解当事人情绪,减少不服复议而提讼情况的发生,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同时,有助于被申请人机关发现问题,引以为鉴,达到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的目的。

(二)探索建立案前和解、案中调解机制。按照《复议条例》的精神,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纠纷行政复议案件,××市工商局积极为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创造条件,促进当事人与行政机关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争议的负面效应。近年来,××市各级工商复议机机构尝试把协调方式引入行政复议,积极运用调解手段,化解行政争议。为了使复议调解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市工商局始终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不断建立和完善调解、和解制度。实践证明,通过调解,不仅能尽快解决纷争,促成当事人化解矛盾,同时,也节约了行政成本,减少资源耗费,促进了社会和谐。*年以来,××市工商系统通过和解、调解结案的行政复议案件已达*件,占申请人撤回申请终止行政复议数量的*%。

(三)全面实行行政复议建议书制度。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审查与自我完善。复议机构可以通过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为进行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对行政主体做出的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市工商局认真贯彻《复议条例》的精神,积极推行行政复议建议书制度。在

将复议决定送达行政相对人后,复议机构针对复议案件存在的实体以及程序方面的问题,制发行政建议书,送达被申请人机关,限期改正,并将改正情况报复议机构备案保存。对一年内同一办案机构同种情况发生两次以上的,追究办案机构负责人相关责任。××市工商系统对决定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确定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案件,普遍制作了复议建议书。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有效的促进了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同时也树立了复议机构的权威。

(四)努力增强复议决定书说理性。“说理式行政复议决定书”是复议科学公正的具体体现。××、××、××等县局在2007年就开始采用说理式行政处罚决定书,取得了良好的执法效果。××市工商局及时总结该做法并借鉴兄弟市市的经验,在去年的××市工商法制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市推广“说理式处罚和行政复议文书”,要求××市系统制作的复议决定书,要充分叙述双方的意见、理由、复议机关认定的事实、对焦点问题的认定分析、作出复议决定的理由和适用法律依据等。推广以上做法,强化了行政复议决定书的叙事说理,体现了复议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取得了以理服人、宣传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夯实行政复议工作基础

围绕全面推进复议工作改革和提高,××市工商局从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法制机构,提高行政复议应诉人员素质,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等几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强化对行政复议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工商机关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对行政复议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工商局坚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首长是本机关行政复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行政复议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在××市工商系统形成了主要领导负全责、分管领导负主管责任、承办人员负直接责任的组织责任实施体系,主要领导经常调度行政复议情况,分管领导全面掌握本机关每起复议案件,并对案件复议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为确保行政复议工作的正确实施,各级工商机关都实行了重大案件集体审核制度,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等重大复杂案件集体讨论决定。领导的重视,认识的到位,制度的完善,措施的落实,为全面推进行政复议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理顺工作体制,加强行政复议队伍建设。为确保行政复议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着力解决好行政复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案经费以及办公条件等问题,努力适应行政复议工作需要。一是高度重视和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和队伍建设,××市*个县(市)、区工商局全部建立了法制机构;××市县以上专职行政复议人员*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总数的*%。在配备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时,优先选配政治过硬、责任心强、法律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行政复议工作岗位,一些地方更是把法学专业或通过司法资格考试等作为必要条件。目前全系统行政复议人员中有33人具有律师资格或通过司法资格考试。二是配备必要的行政复议办公条件。各级工商机关都配备了专用车辆、照相机、摄像机、微机、传真机等必要的复议办案设备和复议听证室等专门办公场所,复议经费也都全部落实到位,行政复议工作做到了措施周密,保障有力。三是为适应工商系统法制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取得律师资格的法律人才的作用,××市工商局成立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公职律师办公室,承担研究行政执法及行政复议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复议和应诉案件等工作,也有力地促进了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

(三)加大工作措施,抓好行政复议制度的宣传工作。一是充分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和“12.4”宪法宣传日等活动,协调和组织有关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报道宣传,向社会宣传行政复议制度和运用行政复议制度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成效,并正确引导行政相对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二是××市工商系统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法律五进”活动为载体,深入社会普法,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济南、××两个市局分别被作为全国“法律六进”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市深化“法律五进”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典型单位,进行了现场参观和大会发言,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三是加强对行政复议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市行政复议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做好行政复议工作打好组织基础。××市工商局每年都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以案说法、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强对行政复议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办案水平。××市工商局法制处还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各级复议工作人员进行案例剖析研讨,就案件与审理进行点评,近两年已召开了*次案例评析会。通过这种培训方式,有效提高了行政复议人员的案情分析、案件处理的能力。四是创新普法形式,拓宽普法领域。××市工商局充分利用协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多渠道开辟法制学习园地。在局内部工作网上开辟了“网上法苑”栏目,梳理执法依据,推广执法经验,交流执法信息,组织理论研讨和案例评析,加强了对系统执法工作和行政复议的指导。

商事制度改革方案篇7

按照《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管理局关于印发2018年度政务服务工作考核评分办法的通知》要求,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科室认真开展自检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着力加强公开解读回应工作,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信息公开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大力减少前置审批,是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州工商局积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通过多渠道对外公布了“直接受理”、“马上办”和“最多跑一次”事项三张清单。“直接受理”清单涵盖内资企业设立登记、内资企业变更登记、内资企业注销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变更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注销登记、冠“XX”“XXX”名称预先核准(包含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预先核准)、广告登记。“马上办”清单涵盖内资企业设立登记、内资企业注销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注销登记、冠“XX”“XXX”名称预先核准(包含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预先核准)。“最多跑一次”清单涵盖内资企业变更核准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变更登记、广告登记。通过门户网站办事指南栏目行政许可(公司登记)办事指南完整版和行政许可(广告登记)办事指南完整版。同时在编办门户网站公示625项权责清单。二、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工作实效,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办事服务

(一)简政放权。一是在州政务平台上录入公示权责清单。按照《人民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关于全州政务服务事项中行政职权和内部审批事项录入及审核阶段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及时组织人员,将本局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中的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和其他行政职权录入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截止2018年,共录入(完善)行政许可事项4项(主项)、行政确认事项1项、行政处罚事项542项、其他行政职权21项。其中,原清单中行政许可为8项,现归并为5个主项、6个子项;原清单中行政处罚事项为563项,有4项涉及职能划转、13项涉及法规修订,此次新增4项法规新规定的事项,现为542项行政处罚事项。二是进一步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州工商局认真履行牵头部门职责,及时调整增补我州“多证合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和去年10月1日起“32证”合一基础上,按照《工商局关于做好深入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工商企注字〔2018〕10号)要求,于今年6月30日起,将9项涉企(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证照事项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行“40证合一”,下发了我州贯彻落实意见。在此基础上,州工商局又于7月5日牵头召开“多证合一”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对推进“40证合一”改革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培训,印制“40证合一”宣传折页3000份,通过登记窗口发放前来办事群众。11月5日,再次发文调整“多证合一”整合事项,部署“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不再作为“多证合一”改革涉企证照整合事项。三是全力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及时总结去年10月以来启动实施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工作,在年初全州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作重点部署强调,通报各县(市)推进情况,要求各县(市)登记窗口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和窗口操作指导。全州各企业登记机关切实加强对企业联络员培训,在畅通窗口业务的同时,注重引导企业联络员通过互联网办理登记业务,实现登记业务由“面对面”向“键对键”转变,切实降低企业办事成本。自去年11月2日我局驻政务中心窗口发出全州第一张全程电子化登记营业执照至今年11月末,全州已发出全程电子化登记营业执照779份,全程电子化登记业务量占新登记企业量的9.7%。四是全面签发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州工商局于今年6月15日组织全州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试点县(市)行政审批局相关业务人员参加云南省全面发放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视频培训。及时下发文件,对全州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的培训、宣传,签发和签领程序等作全面部署。与全省同步于6月20日开始全面发放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并同步完成全州存量企业电子营业执照签发。新设立企业、企业登记事项变更,均可通过手机支付宝或微信小程序“工商电子营业执照”,完成身份认证后,将电子营业执照下载到手机中,随时可出示使用营业执照,查验企业身份。同时,在门户网站刊登、公告栏粘贴电子营业执照政策解读、印制宣传资料等多途径、形式宣传、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应用。五是实施企业开办“三天行动”。按照省州深化“放管服”改革“六个一”专项行动工作部署,州工商局迅速牵头落实“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行动,起草企业开办“三天行动”实施方案,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报州人民政府以楚政办通[2018]53号文下发实施,将我州从事一般性经营企业开办环节压减为企业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3个环节,办理时间压减至3天。6月29日,牵头召开州政务服务管理局、州公安局、州国税局、州地税局、州商务局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了企业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3个环节的衔接、企业基本信息传递、办理进度反馈的办法措施,明确了企业开办3个环节部门责任科室、责任人。并下发通知,将“三天行动”目标任务横向细化分解至州级相关部门、纵向分解至县(市),推进情况实行一月一报。全州外资企业商务部门备案与工商注册登记于6月30日起,实行“单一窗口、一口办理”。同时,在州政府门户网站作了政策解读宣传。通过“三天行动”落实,全州从事一般性经营企业设立登记环节均可在2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中80%能够当天办结或当场一次办结。六是全面推进实施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下放审批权限。《云南省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服务及管理暂行办法》和《云南省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规则》印发后,州工商局及时发文部署学习培训,要求全州企业登记机关以集体研学、个人自学、学法考试等多形式,开展对办法和规则的全员学习,重点抓好注册登记人员的学习掌握,做好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下放州局审批权限,起草了《关于下放企业名称核准部份审批权限的通知》报州政府审改办发文,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预先核准)”州级行使的部分审批权限,下放至各县(市)市场监管局和开发区分局。从11月1日起,全面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全州范围内,除涉及前置审批事项的企业名称和应当由总局、省局核准的企业名称外,不再实行预先核准,由申请人自主拟定企业名称,通过名称自主申报系统自助查询、自行比对、自主选定,在企业设立登记或变更登记时一并申报登记。除涉及前置审批事项之外,全面取消企业分支机构名称核准。名称自主申报改革,整合了企业名称核准环节,简化了企业名称登记程序,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登记便利化水平。自11月1日全面推行以来,全州登记自主申报企业名称699个,无名称争议发生和未发现登记有不适宜的企业名称。七是积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州工商局充分认清“证照分离”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真学习领会《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政发〔2018〕62号)》,发挥好牵头作用,主动作为、加强统筹,扎实推进改革。已起草《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按州政府部署要求,于11月29日发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涉改部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州政府发文实施。八是扎实推进简易注销改革。对领取营业执照后未开展经营活动、申请注销登记前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算完结的企业申请注销的,积极引导、指导企业按简易注销程序办理,优化注销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减少申请文件,降低退出成本。积极稳妥推进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试点。制定“三简化”、“三便民”措施,对在日常监管中失联且连续二年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等4种情形实行强制注销,规范流程及要求,设定救济途径,建立便捷高效的个体工商户退出机制。

(二)放管结合。一是严格执行“双告知”制度。为加强工商部门和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之间信息互联互通,避免“先照后证”改革后出现监管真空和灰色地带,全州注册登记窗口严格执行统一的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市场主体双告知工作制度。在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告知申请人需要申请审批的经营项目和相应的审批部门,并由申请人书面承诺在取得审批前不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办理登记注册后,每周一及时通过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电子邮件等不同形式,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告知同级相关审批部门,由其根据职责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做好后续监管工作。二是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国办发〔2015〕58号)规定,按照省州政府和省工商局关于加快“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要求,州工商局组织全局干部对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的有关文件、领导讲话和规定进行了集中培训学习。按照工作推进要求,建立了“双随机抽查一单、二库”,梳理出双随机抽查检查事项24项,制定印发了《楚雄州工商局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案》,《楚雄州工商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了全州市场主体库和执法人员库,将全州577名执法干部录入执法人员数据库。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同时将建立的市场主体名录库数据提供各部门共享,全力支持各部门落实好“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三是推进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和联合惩戒。充分发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报州政府下发了《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政府部门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工作的通知》、《楚雄州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管理暂行办法》,推进我州涉企信息归集工作。组织召开楚雄州全面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和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监管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我州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和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工作,与35家州级部门签订了《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共享合作备忘录》。对35个州直部门和各县(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涉企信息归集业务培训,提高归集工作水平。主动了解州级各部门在涉企信息工作中工作情况,帮助业务人员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系统操作问题,督促、指导各部门开展涉企信息工作。截止目前,全州有关部门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归集公示涉企信息66057条。归集信息州级部门14个,县部门32个。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工商总局等8部委《关于印发〈“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的通知》要求,推进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依法对被各级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老赖”)在企业的任职(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全面实施信用惩戒。四是推动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建立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根据法律法规修订和工作职能职责进行动态调整。积极探索推进跨部门双随机联合监管,报请州政府印发《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工作的通知》,召开全州会议专题部署,从去年底市场主体5%的比例随机抽取州工商局登记的企业324户中,抽取房地产、房地产经纪、建筑工程领域15户企业,行业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名录库中各抽取1名执法人员,于11月28至30日,分3组开展了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检查。通过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检查的方式,汇集多个部门的执法力量,避免对企业多头重复检查,提高了监管效能。

(三)信息公开。一是认真进行网上信息公开。全面落实州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要求,及时在我局网站和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相关信息。在本局网站上我局各方面的动态工作信息465条,其中概况类信息162条,政务动态信息258、信息公开目录信息更45条。

   三、主要作法

以全面落实工商登记便利化为重点,围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准入便捷性,切实简化办事流程、手续和材料,降低创设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一)加强窗口建设。州工商局高度重视窗口建设,行政审批事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州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制定了《工商行政管理局进驻州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窗口工作规则》,从窗口设置、窗口职责、窗口工作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工作纪律等方面,对政务中心登记业务进行规范。主要领导每年到窗口研究指导工作2至3次;分管领导领导坚持每季度到窗口指导工作不少于1次,定期听取政务服务窗口工作情况汇报。窗口认真落实aB角岗位工作制,分管领导带班、业务归口主要负责人座班制等制度。制作了章程示范文本、登记提交材料规范等供县(市、区)登记人员参考,供申请人查阅、拷贝。注册登记业务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办结、一站式服务,绝不让办事群众两头跑、多头跑。

(二)优化准入服务。全州注册登记窗口对名称变更、负责人变更、董事监事备案等13项简易登记事项实施“一支笔办结”,其余登记事项“一审一核”,企业注册登记做好“二优化”、“三角色”、“四服务”。“二优化”:一是优化登记职能。窗口不坐等上门,积极主动加强与民营办、招商局、园区管委会沟通联系,对招商项目、州级领导挂钩联系项目、五大产业项目、民营经济重点项目提前介入、跟踪服务。二是优化登记服务环境。及时更新门户网站办事指南、提交材料规范、办事程序;更新编印提交材料规范折页;不断总结、整理、完善不同类型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章程等提交材料,以范例形式提供申请人参照。“三角色”:一是扮好工商事务导办员角色。按照首问负责制的要求,属于窗口职责的当场办、及时办,属于其他部门、窗口的,积极接洽引导办、协助办。二是扮好促进发展服务员角色。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帮扶。三是扮好经营行为指导员角色。通过QQ、邮件等多形式,加强与企业联络员联系,及时掌握、了解企业经营情况,注意事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规范登记事项。“四服务”:窗口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及需求,积极主动提供引导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跟踪服务。对登记申请做到问一答十,耐心细致,指导、引导其办理注册登记。

(三)降低准入成本。认真落实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先照后证”、“多证合一”、全程电子化、年检改年报等商事制度改革政策措施,为企业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提高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程度。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工商注册材料规范由64个减少为34个,文书规范由87种减少为58种,当场办结率达90%。

(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双告知”制度,每周通过政府协同办公系统、电子邮件等不同形式,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告知同级相关审批部门,由其根据职责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做好后续监管工作,做到加强部门之间信息互通,避免“先照后证”改革后出现监管真空。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双随机抽查一单、二库”,梳理出双随机抽查检查事项24项,制定印发《楚雄州工商局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案》,《楚雄州工商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全州市场主体库和执法人员库,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依托涉企信息归集实施联合惩戒。按照《关于印发〈“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的通知》要求,依法对被各级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老赖”)在企业的任职(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全面实施信用惩戒。积极探索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通过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检查的方式,汇集整合多个部门的执法力量,有效避免对企业多头重复检查,提高了监管效能。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事制度改革力度大、内容多、涉及面广,我州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改革政策和措施,在市场准入、事中事后监管和营造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要求,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窗口力量需进一步加强。随着改革深化和拓展,市场主体新登记业务量、业务咨询量、现场受理指导量与日俱增,尤其是“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由工商部门窗口人员在受理环节采集录入税务、质监、社保、统计等部门的数据指标项,还承担“双告知”、“多证合一”的企业备案指导,窗口科股既要做好登记业务,还要统筹改革推进,工作力量薄弱。同时,县级市场监管部门体制调整,登记人员变动较大,业务培训任务重。在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试点中,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与行政审批局业务衔接、业务监督指导、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查询等审批后续管理还需理顺。

二是部门对信息归集工作重视不够。涉企信息归集公示是实现信用监管的基础,部份州级部门和县(市)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信息归集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未将涉企信息归集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开展,没有按照规定的方式和时限进行信息归集。截至11月26日,仍有23家州级部门,5个县(市)归集公示涉企信息为零。

三是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监管推进难度大。参与部门执法设备保障不足,联合抽查事项针对性、操作性不够强,尚需进一步融合。联合抽查监管机制制度还需健全完善。

五、下步工作

一是全面实施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和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出台我州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和全程电子化实施方案、经营场所承诺制管理办法。加强一线窗口学习培训和对外宣传指导,畅通线上线下登记通道,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和全程电子化登记。

商事制度改革方案篇8

----坐落在北京二环路北中轴路上的某中直机关直属事业单位的一栋宿舍楼,竣工已经一年多了,仍然空空荡荡。晚上,来来往往的过路人看着黑洞洞的窗口大惑不解:这样好的地段的公房怎么总是没人住呢?

----原因很简单:分不下去。起先是为排队顺序,是让干部先挑房,还是干部群众一块儿大排队?再后来过渡到具体细节,如大学生加不加分?夫妻同在一个单位加不加分?上夜班加不加分?千辛万苦,三易其稿,终于搞出了一个分房方案。为了体现“民主”,方案交由职工代表大会表决,没想到居然被否决了……

----这不是昨天的故事,而是发生在2000年春天的现实。在朱基总理1998年3月郑重宣布“从当年下半年起停止福利分房”近两年之后,北京和国内其他一些地区仍在重演当年福利分房时期的“争房”闹剧,福利分房的末班车一再晚点,仍然无法驶进站台。

----问题当然还不仅于此。与大量抢搭末班车的“准福利分房”相并行,至少在公有单位密集度最高的北京,理应享受公有住房分配权的众多无房户虽然在理论上听知了未来“货币补贴”的可能性,但至今没有窥见希望的曙光。纵使在已经初步完成公房出售、落实住房补贴的地区或单位,买下公房的个人距离合法租售自己拥有“产权”的住房也还差距甚远。

----这曾经是多少中国人的梦:工作一生,拥有一套个人住房。这个并不奢侈的梦,本来是不具意识形态上的争议性,完全可以兑现的。早在1980年4月,邓小平就以关于住宅问题的一番讲话,明确了中国住房改革商品化、货币化的方针。18年以后,新上任的总理朱基在全国人代会上阐述施政纲领,正式将“住房商品化”列为新政府的五大近期改革目标之一,并明确规定了时间表,可谓痛下决心。

----又有两年过去了。两年中,政府精简机构、军队撤出商海,这些看似难度相当大的改革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拓进;而住房改革,特别是公房林立的首都北京的住房改革,仍然是步履蹒跚,困难重重。

----到底是为什么,跨出改革的这一步,让本来已经把自己奉献给国家的中国人圆上个人住房梦,竟然如此艰难?

欲说还休1988

----作为官方正式文件,在中国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决定是在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提出来的。这个时间,与当时在中央1号文件支持下轰轰烈烈推进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正相同步。

----当然,城里的事情要比乡下的事情复杂得多。事涉城里人重大利益的改革,又关乎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性部分,路不可能走得太快。

----试点在进行,方案在研讨。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于1986年成立。到1988年初,终于正式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地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1988]11号文件)。在这个文件中,住房商品化的目标再次被确定,操作方案是两步走:起步时提租发补贴,资金主要来自原有建房、维修资金;第二步再把补贴理入工资,进入企业成本或列入财政预算,租金逐步提到商品租金水平。

----通向目标之路已经相当明晰,经过计算的方案在理论上完全可行。当时全国一年用于住宅投资的资金是300亿元,而所需的补贴也是300亿元,资金上并无缺口。当然,理论总是灰色的,现实生活要繁复得多。因为各单位之间、各省市之间住房资源分布并不平衡,提租补贴之后,资金的转化和循环就会很难维持。而要实行统筹,住房资源多的一方便会反对。

----方案制订的参与者之一、后来担任过国务院房改办主任的张中俊回忆说,在当时,国务院主管领导已经认识到,对于部门、单位、人群之间权与利的调整,需要适时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但未及调整,1988年下半年就出现了高通胀,零售物价指数涨幅高达18.5%。面对如此形势,实施“提租补贴”的第一步改革更显困难。

----于是,“有关部门否定了国发11号文‘提租补贴’方案,提出‘甩包袱’折价出售公房的‘新思路’。”谈及这一段历史,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张中俊显出遗憾之情。

深圳早班车:租售补一步到位

----此后,中国房改的故事可以从两条线索观察。一是深圳,一是全国其他地区。

----80年代的深圳,始终站在中国改革的潮头,住房改革也不例外。1987年初,这个新兴的特区城市开始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到1988年6月,市政府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同年10月开始实行。

----与1988年初的国务院11号文件原则相一致而又更为大胆,深圳的房改从一开始便采取了全统筹的办法,而且以售房为主要特征,提出“大步提租、鼓励买房”。与此同时,政府将财政中原来用于住房建设的一块拿出来作为房补,完全随工资走,有工资就有房补。最后,房补随着工资制度改革顺理成章地纳入工资。

----深圳市住宅局房改处处长孙利平告诉记者,深圳市房改确实抓住了时机。1988年的深圳城市规模还不大,房价低,工资也很低,房改时公务员人均工资只有200多元,深圳一般企业职工的工资是公务员的两倍。因此,给公务员发放房补很顺利。

----从1988年开始出售住房至1992年,深圳已有公房的存量基本被消化,共收回1.35亿元。深圳住宅局为此建立了一个住房专用基金,滚动至今已达到25个亿。

----截止到1999年底,深圳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达15.4平方米,居民的住房自有率已达到90%以上。

十年房改负重行

----或许是因为只有深圳如此年轻没有历史负担,1988年以后,全国其他多数地区的房改都在沿着另一条路径且走且停。

----1988年,在原有的“提租补贴”文件被否定之后,以无补贴方式折价出售公房的主张曾占了上风,但没有形成正式文件。尽管如此,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一选择被视为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路,在不少地区曾有实行。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全国出售旧公房654万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售价仅65.7元。部分城市为配合出售旧公房,还实行了“提租不补贴”的办法。

----北京的行动相对迟缓但也有所改变。90年代初,北京市房改办采用了所谓“小步提租不补贴”的方案,同时以优惠价格出售公有住房,以及建立住房公积金以扩大住房资金来源。

----现任北京市房改办副主任苗乐如认为,“小步提租不补贴”是对“提租补贴”方案的修正。既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职工支付的工资逐渐体现了其劳动价值,国家和个人就都应为住房承担一点。

----这个思路当然言之成理。问题是国家承担的部分只要隐在房价之中就只是“暗补”,不能流动;而且,这种“暗补”仍然与单位所有制的住房体系相挂钩。各个单位实力不等,建房地段不同,所以仍是资源不均,分配不公,“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这种缺乏统筹的格局下,公房租金的增幅极为有限,始终远远追不上市场价格,以低租金享有福利住房便魅力不减。1992年,受“房地产热”的冲击,全国房价猛涨,坐落在不同地段的各单位公房无形中增加了“级差地租”带来的差异,公房本身租售价的差距进一步拉开了。优惠售出公房的价格虽然远低于商品房,仍然有很多人根本不愿意买,觉得买不如租。

----也有相当一部分公房以很低廉的价格售出了。从1992年到1999年,北京市售房先后经历了多次调整,特别是在1994年以后,每年都依据成本价略有增加,但却始终远低于市场价。国务院曾几次制止低价出售公房,仍难改变公房出售同样变成一种准福利的事实。因为卖房过于便宜,许多单位事实上只出售了住房的使用权,规定购房者不仅不能自行租售,而且在调出后要回卖给单位。与此同时,低价售房回收的资金越滚越少,无法维持循环。据北京市房改办方案处处长程建华介绍,北京市房改办因而认定了一个“三加一标准”――售三套房盖一套房,解决一位无房职工的住房问题。由是,准福利模式便按此价位循环。而“房地产热”之后铺天盖地涌现出来的大批商品房则价位居高不下,形成积压。

----北京是有些代表性的缩影,表明房改自1990年以来毕竟在往前走,但也走得极难。

----有学者测算,全国福利性住房的规模在1978年为24亿元,1988年增至155.6亿元,至1995年跃升至1556亿元。与这一数字相对照,全国至1998年底积压商品房在8000万平方米以上。

----如果把福利分房本身称为包袱,在整个90年代,在商品房迅速发展、城市地价飚升的大背景下,这个包袱越来越沉重了。

路径选择:渐进?激进?

----中国要不要搞住房改革?回答始终是肯定的。如何改?当实践者在实践层面摸索之时,有些经济学者也在理论上进行了反复探讨研究。一些相对细化的书面方案出炉了。1998年3月,朱总理正式宣示了新政府全面推进这一改革的决心。

----然而,决心总要接受现实的碰撞,而且在现实中兑现。

----眼前的现实是相当严峻的。在中国改革已经进行了20年之后,个人、单位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相当复杂。相对“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不但在量上迅速扩大,而且绝不仅存在于私有部门。在都市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多年活跃期之后,公有住房因其所处地段、建筑标准,已经具有极不相同的价值含量,且因其与价格高昂、大量积压的商品房并存,在“公房私有”过程中对公平性形成尖锐挑战。

----与10年前的情形相似却又更为细化,此时的房改之路如何走,还是有两种不同思路。

----一种被称为“全面改革”的思路,主张公房的租、售、补严格由社会统筹,全面改革、一步到位。这意味着公房与商品房价格并轨、打破单位所有制,统一调配已有住房和包括拟建房的资金在内的增量部分,以比较激进的方式,实现住房商品化、货币化的目标。

----这种思路是以计算为基础的。据介绍,将历年建造的公房折算成货币资金,量化给每个职工,就可以把新老房子的售价和房租提高到成本价水平,每个职工都能用这笔资金抵交购房款或抵交房租,不足部分个人再掏钱。显见,这种方案的实质是以对存量住房进行公平再分配的方式,一次性解决历史上住房实物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

----还有一种被视为“渐进改革”的主张,提出“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在这里,全部已建或在建公房均被称为“老房”,而“老办法”则指在住房单位所有制的既有框架下,继续按照国家的规定逐步提租,按便宜的“房改价”售房;未来拟建新房则按市场价格出售;对无房和缺房职工发放补贴。与此相配套,条件成熟时将开放已出售公房的二级市场,按优惠价买下住房“产权”的公职人员在进入市场售房后须补足差价,此时,其实际房价真正与市场价格靠拢。

----这一思路的支持者指出,前一种思路需要的财政补贴量大,筹集和转换资金难度大,企业和地方政府将难以承担。另外,“全面改革”必须打破单位所有制的界限,对职工的住房利益进行重新调整,触动太大,容易引起混乱。

----这样的两种思路在新方案的制定过程当中被比较和讨论。最终,1998年7月,由建设部牵头起草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是一个以“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为主旨的指导性方案。渐进,在中国总是更容易被接受。

老房:最后一顿晚餐

----北京城西三里河路8号的国家建设部是幢老式的七层楼房,大楼配楼四层几间并不很起眼的办公室,就是中国新一轮房改的参谋部所在地了。从1998年3月开始,原直属国务院的房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班人马划归建设部,新机构的名称为“住宅与房地产司(房改办)”。

----因为总理有话在先,更因为住房改革关乎众人切身利益,新机构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热点。而因为住房改革过于敏感,新机构更多的时候只能保持缄默。该做的事几乎是通宵达旦地进行。尽管朱总理关于1998年下半年起停止福利分房的指令没有实现,但从这年7月起,全国范围内房改的速度确实大大加快了。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主管部门明令规定,在去年底停止福利性或准福利性分房。

----问题是有令难行,而且法不责众。因为所有的在建房按规定均属于可由单位优惠出售的“老房”,众多有条件建房的单位便选择了以“对策”应对政策。主管部门提出的所谓“老房”的开工截止期不得一改再改。先是被推迟到1999年年底,后来,在北京地区,准福利的最后一次低价售房可延至2000年底;甚至到2001年,也只是售价略有提升。事实变得有些滑稽:只要在1998年底之前动工的建筑均属于老房,“最后一顿晚餐”既丰盛又漫长。

----接下来是各个地区“因地制宜”相应编制自己的方案,而中央机关房改方案制定改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做出这一安排的原因是“需要中央机关的房改起到表率作用”,带个好头――中央机关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住房福利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门,也是占有住房资源相对较多的部门。

----实际上,中央机关的新方案在国务院7人小组的领导下于1997年下半年就由国家计委开始起草。1998年3月,方案交由建设部房改办起草,国管局、直管局、计委、财政部、银行、军队等各个部门都有参与。1999年8月16日,《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颁布实施,前后历时将近两年,相关的配套文件今年3月才基本出齐。

----在中央机关的房改方案出台之后,北京市在1999年9月以此为参照,制订了本市的实施方案。

房价“双轨制”

----原则有了,具体细节仍然要反复推敲。在北京地区,“房改房”(老房)的租售价格以及无房户(或未达标户)的补贴标准,都是由建设部房改办、中直机关、国家机关及北京市的房改部门共同磋商确定的。

----争议点曾集中在新房的购买标准上,这关系到未来补贴的标准。“有些部门想定得高一点,以机关单位居多,他们考虑到自己能拿得起,想多发点补贴。有些部门又希望不要定统一的标准,尤其是企业,怕发不起补贴。”直接参加了方案制定的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司副司长侯淅珉告诉记者。

----联合方案小组反复斟酌,在北京市三环路和四环路之间选了几个小区,取了平均价――4000元。这个价格同时成为公房二级市场出售价格的调节线。对无房职工和住房未达标职工的补贴额也依此设定。

----在此期间,“老房”的售价也被确定了,沿续北京过去数年改革中标准价加成本价的一套计算办法,每平方米定为1485元。后来又出台了新规定,但新规定的实施则一推再推。目前确定的时间是:从2000年4月1日起,北京市内所有公有住房每月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租金从1.30元提高到3.05元。从2001年起,公房出售的成本价将提高到1640元。

----因为不考虑级差地租,也不去评估不同房改房的建筑成本,各单位售出的公房本身就包含着当年福利分房时同样存在的巨大不公平。价格畸低的房改房对于大量积压的商品房是一种嘲弄。据北京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权威人士介绍,今年北京市商品房的平均价格是4160元。房改房的价格仅与此相比,就已经与市场价差了两倍多。而那些以其先天优势占据好地段的房改房,与同地段商品房差价可能达六至八倍。

----方案小组设计的下一步是使房价在二级市场上相对到位。1999年11月7日,北京市出台《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办法》,北京市房地产二级市场正式启动。从11月15日开始,各区县的房地产交易所开始办理上市买卖手续。但是直到现在,二级市场堪称有房无市,处于低迷状态。

----房改房上市出售单价超过限价,房主需要交纳为数可观的一笔税金。其流动性标志着“公房私有”的真正完成,也可促使商品房价有所回落,房价“双轨制”逐步靠拢。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想至少在目前看来还很难成为现实。

----除此之外,“渐进方案”还在另一极离目标尚远:无房或未达标房的补贴从何而来?明确由财政拨款的公有单位固然好办,但由于单位所有制的壁垒没有打破,存量不均而又不能调剂,那些逐渐脱离财政襁褓却又与公有部门联系甚密的事业单位,那些长期贡献现在却大幅亏损的国有企业又该怎么办?

----好在一切都走得甚慢,看见图纸的可以等房,看不见图纸的也可以期待新政策。更重要的是许多人渐渐明白绝对公平根本不可能,干脆考虑如何多挣钱去买商品房。改革22年,这个社会的心态已经变了。

贵州:有恒产者有恒心

----“渐进改革”思路在现实中且行且止,而提出于1993年、在1998年无缘成为主流的“全面改革”的思路,仍然在某些局部付诸实践。似乎有些凑巧,当年这一思路的主要呼吁者之一是郭树清。这位有着英国剑桥大学教育背景的经济学博士曾就职于国家体改委,1998年,他从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一职调任贵州担任副省长。从此,住房制度的“全面改革”在贵州推开。

----以1998年12月31日为分水岭,贵州省结束了实物分房,开始进入货币化分房时代。此前进行了极为细致的算账工作:为职工算账,具体到算出每一个职工该得到多少补贴;同时为每一处房产算账,根据其坐落位置、新旧程度、折旧年限、房屋设施等情况,算出其市场价值,包括房屋本身的价格和所含地价。然后,让职工自由选择:是买下现住着的旧房呢,还是再添点钱买理想地段的新房、大房。过去多占了住房的人也可以选择:是多花钱买下来呢,还是干脆退掉。只要你买下了住房,这个房子就实实在在地属于你,是你的私有财富。

----贵州的实践在操作上颇具改革的“力度”,因为要这么干就必须打破单位所有制,实行存量住房的社会化统筹,即由房改办统一管理所有公有存量住房资产,统一发放存量补贴。在这里,即使停产破产的国有企业职工也能保证获得补贴,而那些因为效益好而购建了大量住房的国有企业,或因为权势大、运气好原本在好地段有大量住房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则不可能独享“公房私有”过程中的全部利益――或多或少,这是对单位既得利益的一种触动。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郭树清把它的意义说得很肯定:“社会是一个整体,住房归各单位所有,房改步调不一致,整个社会的房改就无法同步进行。离开住房的社会化去实现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然,平调不同单位的住房资源必然触动既得利益,激起某种反抗,可贵州省政府顶住了压力。“从道理上讲,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是统一的,新企业的房子是用老企业的积累建设的,虽然有的单位用自己的收入新建了住房,但是从产权追溯关系上讲,仍然是国家统一所有,不存在企业或单位所有制这样的经济和法律依据。”郭树清这样说。

----作为房改的现实结果,1999年,贵州省商品房销售面积近110万平米,其中个人购房93.5万平方米,占销售总面积的86%;商品房销售总额12.96亿元,其中个人购房10.9亿元,占商品房销售总额的86%。这组数字,叙述着一个事实:贵州老百姓愿意自己掏钱买房子住了,而且真的买到了房子的产权。有恒产者有恒心,这正是房改希望看到的目标。

结语

商事制度改革方案篇9

在改革之初,卢旺达实施了多种营商监管制度的改革,转变私有企业的体质,为其营造更为宽松的营商环境。虽然,改革的过程中面临重重阻力,但自21世纪初卢旺达的改革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或许卢旺达的成功经验可以为那些同样寻求改善营商环境,特别是解决营商矛盾的各国有所借鉴。

战略制定

在2005年至2011年期间,卢旺达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约4.5%,该数据反映出在外国直接投资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卢旺达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仍在持续扩大。通过一系列的结构和体质改革,政府推行了更为谨慎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其实,这一政策就是卢旺达政府对私有企业发展作出的坚定而持久的承诺。

经过两年的磋商,卢旺达政府制定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卢旺达愿景2020》,计划在2020之前将人均收入从290美元提高到900美元,将卢旺达转型为中等收入的经济体。在2000年推出的这份战略中,其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迫切需要改革的种种问题―战后的不良影响、行政能力差、基础设施薄弱,欠发达的金融行业和私有企业、失业、国债泛滥、教育体制落后,艾滋病以及快速增长的人口,预计到2020年,卢旺达的人口将达到1300万。

2001年,世界银行建立了一项“竞争力与企业发展”计划,用于帮助各国政府建立一个有利于私有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这项计划重点发展和更新商业法,并且在能力建设和银行体系重建方面给予技术援助和建议,帮助政府建立自己的私有化体制。该计划的实施可谓是对国家金融业进行了一次大修,对银行业进行资本结构调整,建立保险市场并成功引入小额金融贷款机制。

与此同时,“竞争力与企业发展”计划与世界银行的《卢旺达投资环境改革方案》相结合制定出一项明确的改革议程。这项议程有助于建立国家的营商机构,负责调动全国的改革积极性,同时投资环境改革计划也提供了技术援助和专家,协助法律、规章和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正如《愿景2020》中描述的,2007年卢旺达的经济发展和扶贫战略,着重强调私有企业的重要性,在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创造财富和消除贫困等方面私有企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自身自然资源匮乏、地处内陆等不利条件,卢旺达开始极力推行营商监管改革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

由于卢旺达积极推行经济改革,已被《经济学人》杂志称为“非洲的新加坡”。从21世纪初以来,卢旺达已经借鉴了许多如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2007年开始,卢旺达运用《营商报告》,鉴定并借鉴商业监管中的成功案例,并监测自己的改进过程。

多方面要素的配合才能成就一个成功的改革,最高领导层的政治意愿和承诺,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充足的预算,还要慈善团体的大力支持,缺一不可。

建立有效的改革路径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卢旺达的投资环境已经日益改善。而卢旺达招商局就成为首个负责投资环境的部门。2008年8月又有七个部门合并进该机构组成卢旺达国家发展局。

发展局的成立不仅意味着名称、规模、资源、效率等等的改变,在政治意图和支持力度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比如,卢旺达总统就首先推动营商监管改革,超越了如布隆迪、哥伦比亚和格鲁吉亚等国家的改革步伐。而事实证明,营商监管改革的确对私有企业发展、巩固和统一各项改革成果都大有助益。

投资环境改革,还需要各个政府部门互相配合和调整。就在2009年初,卢旺达政府集合各部门的代表成立“营商指导委员会”,领导内阁阶层的改革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下级是一个由6个工作组组成的技术专案部门,分别负责业务准入、许可制度改革、立法变更、税收、贸易物流、施工许可以及产权登记等方面。而各工作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私有企业代表的加入。他们的加入将吸引更多的私营企业加入到改革中来,分享国家在改革制定中各企业的变化与体验。自2005年以来,卢旺达已实施了26项营商监管方面的改革。

通过一系列改革改善获得贷款的条件。2005年,公共信贷登记系统扩大了其金融机构的数据库。2009年,推行了一项新的担保交易法,允许更多的资产用于担保和法庭外的强制执行诉讼。2010年,立法机关通过了一项《整顿信用社信息》的法律,催生了私有信用社。相对于公共登记,私有信用社覆盖面更广,可以收集公用事业的信息。另一方面,公共登记也在扩大经营范围,提供不同数额的贷款。2011年12月,公共登记停止发放信用报告,现在只有私有信用社提供信用信息。目前,公共登记仍然从规范的表层机构收集信息,但仅用于监管目的。

2006年,在卢旺达全国增设数百个公证处,大大缩短了注册公司的时间。在此之前,全国仅有1家公证处,意味着大量的创业者都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注册新公司。“公司法”在2009年经过重新修订后,创业者不再需要公证服务,而是使用标准的表格代替。另外,在线系统登记公告,取代了原有的实体。目前,在卢旺达创业的时间从原来的18天减少至目前的3天,而创业成本从原来的人均收入的235%降至现在的4%。

另一方面,转移财产也更加容易。2008年,卢旺达取消了抵押登记的费,并且将6%的交易税调整2万卢旺达法郎(约33美元)的统一收费率。2010年卢旺达政府将权力下放到注册和土地产权等机构,并在全国成立5个分支机构分担首都基加利的案件积压情况。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卢旺达的跨境贸易已经非常迅捷。2006年在卢旺达出口货物,需要14个文件和60天。而今天,只需8个文件和29天。

强化法律与司法制度

2009年实行的新公司法第一次将一些概念引入了卢旺达的公司法律制度:少数股东权益,利益冲突调节、大量的企业信息披露和董事职责。同时,新法律还引入一些规则,比如规定若关联方交易少于该公司资产的5%,则需要董事会的批准,若交易超过公司资产的5%,需要股东的批准。该法律加强了董事责任制度,对违犯信托责任及损害本公司的关联方交易负责。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要求,以及提供小股东访问企业信息的渠道,有效提升了企业透明度。

2005年,为实现合同执行,卢旺达政府设立12个商业法庭,并建立商法改革专案法庭,专门审理关于法律改革中重要的14项商业法。2008年,通过设立次级商业法庭,政府进一步完善了法院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卢旺达政府非常注重引入有助于改革成功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比如,政府聘请两名毛里求斯法官,以协助地方法官在最初三年里,管理新的商业法庭。还有,政府对受过西方教育的归国侨民给予奖励,并为促进技术交流的周边国家的移民开放就业市场。这些国家包括布隆迪,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再有,能力增强方案(由竞争力与企业发展项目资助)和法律实务机构正在培训法官,法律官员和律师,使其能适应最新的法律体系。为解决企业破产问题,政府在2009年颁布了新破产法。然而,解决破产仍是营商指标里的一个难点,卢旺达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在,在破产案件中应用法律已经成为监管改革中最大的挑战。

私有企业的发展,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改革方案的最终目标就是发展私有企业,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现在,改革正朝着这一目标不断的前进。在2006年卢旺达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后,第二年就有超过77%的公司注册成功。而2008相比2007年平均700家企业已上升至3000家。而2009年更是上升到6905家。在2010年,卢旺达政府的新企业登记量高达18447家,几乎实现了当年的登记目标20,000家。然而,登记数量的大幅上升不只归功于创业过程的简化,工商登记改革是政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促进了卢旺达私有企业的发展和创业精神,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同时,积极的改革成果也改善了合同执行方面的问题:2008年5月,在首都基加利商业法院开始正式运行。直到2009年底,卢旺达商业法院才审理完从前积压的所有商业案件。坚持不懈的改革,使得卢旺达的贸易活动更加便利,海关官员的生产力明显提高,从2006至2009年期间,他们的审批文件量提升了39%。根据贸易和工业部的数据显示,卢旺达的出口量已经从2006年的1.47亿美元上升至2009年的1.93亿美元。

近期,卢旺达调整了《愿景2020》中的部分目标。而最值得关注的是,它提出了人均收入的目标从900美元提高到3,500美元。这一目标已经符合现在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颇能反映出卢旺达蓬勃的发展趋势,到2011年其人均收入已增加至570美元。

关键因素:国家和公民恪守对改革的承诺

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然而,卢旺达对改革的雄心和庞大的改革方案,或许可以为那些同样希望通过私营企业推动改革的国家提供些宝贵的经验。回首过往,造就卢旺达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国家领导者和公民恪守对改革的承诺。国家为私有企业发展奠定基础,打造有利平台,并协调政府各部门共同为改革而努力。

改革过程中涉及的各政府机构,非常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并格外重视改革战略中的具体目标。卢旺达政府一直在设法满足创业者的各种需求,简化创业、经营和关闭企业等阶段的监管程序。在推行法律和行政改革之前,政府先进行专业人士的培养―包括律师和法官,以确保改革的准确实行。同时,引进别国的先进专业技术和经验,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值得赞赏的是,卢旺达政府积极参与到私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对企业家,民间团体和其他改革的参与者广开言路,乐于与各方面的改革者共同分享改革的心得与体会。

商事制度改革方案篇10

一次在特殊时间举办的特殊座谈会

月20日下午,位于北京宣武门西大街26号的国家经贸委大楼内,一场高级别座谈会在此举行。新旧两届政府主要经济领导人朱基、李岚清、吴邦国、、吴仪出席,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主持。参加座谈者囊括了国家经贸委司局长以上的干部、中央金融工委负责人及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中央企业工委负责人及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吴邦国、本人分别是中央企业工委和中央金融工委书记,去年11月新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

任职行将届满的国务院总理朱基高度评价了中央金融工委、中央企业工委和国家经贸委特别是国有企业监事会在过去数年中的工作成绩。他随后强调,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

新华社随后在2月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二中全会开幕前一天,以通稿形式播发了新闻稿。

这是一个在特殊时间举行的特殊座谈会。在此后,新一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大幕将逐步拉开。随着改革方案的落实,中央企业工委、中央金融工委,这两个党中央和国务院管理重点国有企业及国有金融机构的最主要的工具,行将消失;1998年上一次机构改革后吸收原10个部级机构勃然扩张一时、有“小政府”之称的国家经贸委,亦将不复存在。对于参加者来说,这是一次为了告别的聚会。

以上三个机构可能发生的变迁,是即将进行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一部分内容。2月26日的中共十六届二中全会公报称,“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建议国务院根据这个意见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这标志着此次机构改革方案已然定盘。

今年初以来,新一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走向成为众多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报道热点。一方面,曾对决策层有所建言者大量在媒体上发表见解,另一方面,各个涉及机构内部不断传出各种消息。如“国资委”、“银监会”、“能源委”,各种分析推测乃至主张论证纷纷扬扬,更出现“委整合方案”、“29部委缩减至……”等等,消息虚虚实实让人难以确信,事实上它们更多地构成了变革前夜普遍的“舆论热身”。

就在高调张扬的同时,真实的中央政府机构变革准备处在低调扎实的筹备中。《财经》了解到,自中共十六大结束后不久,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具体方案设计便已正式启动。因为事涉许多政府机构的命运,此次机构改革方案设计过程极其机密,有关人员全部集中在京郊玉泉山封闭作业。整个方案制定的工作由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黄菊牵头,中央编制办公室担纲,并抽调有关各部委重要高层骨干及专家学者参加。

作为定于2月间中共十六大二中全会文件准备的一部分,整个工作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其间曾反复斟酌,数易其稿。至春节前夕,基本框架已经成型。春节之后,相关方案再一轮征求党外意见后,重行定稿,最后成为送交二中全会的正式文件。

报告的题目是:《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据此,将由国务院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最终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2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民主协商会,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有关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等事项,向各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了意见。

当然,相关机构改革方案的正式文本惟有到人代会期间才能够全部公开,而且只有在人代会审议通过后才可能付诸实施。然而,随着改革所涉及相关部委的筹备工作分头推进,时至2月底,改革方案的基本框架已经明晰。

五项调整

五项大动作涉及的部委凡中央企业工委、中央金融工委、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局等

春节前夕,海内外报刊都曾有所谓“机构调整涉及方面”一说;甚至春节以后,一些媒体对近期机构改革前景的描述,仍然涉及相当广泛的猜测和分析。《财经》派出记者在相关部委进行采访查实,可以确认所谓“委”改革说并不确实。事实上,此次最后定盘的机构改革方案重点是五项调整,亦即: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业部;同时,国家药品监督局将合并卫生部的食品监管职能,成立为新的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下称“新药监局”)。

如此五项大动作,涉及的部委凡中央企业工委、中央金融工委、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局等,有的是职能的重组,而有的则将消失。此外,方案还提出部分微调主张,涉及某些现有国家部委的职能调整。

至于传闻中要成立统一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统筹国家“三农(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国家农业委员会,统筹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的交通委员会,虽然专家或者相关部门频有建言,此次均不在案中。

改革的涉及面,或不如传说中那么全面广泛而充满更大戏剧性。但《财经》访问的学者官员及业界人士无不认为,此次机构改革将是今年内最为重大和富于挑战性的改革。

两个工委的变迁

中央企业工委和中央金融工委将分别成为未来国资委和银监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从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转至政府序列

有两个重要机构,成立以来一直低调行事,此次同时被置在聚光灯下。这就是1998年成立、属中共中央系列的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

从公开的网站,很难查到两家工委的机构状况,甚至新闻中提及两机构,也往往一带而过。然而,这两家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事实上一直位高权重,分别执掌着政府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的人事权和监察权(纪检)。不独如此,1998年以来确立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而向商业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体现国家所有者权益的机构,也设在两家工委内部,被称为监事会办公室。

1998年以来,金融工委书记一直由主管金融的国务院副总理担任,而企业工委书记正是分管工业的副总理吴邦国。两人均是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还是新一届政府最热门的总理人选。

《财经》获知,两家工委在未来的机构改革中将由党的序列转入政府序列。

现有千人左右的中央企业工委将成为未来国资委的主体部分之一。更有消息说,企业工委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56号的17层办公楼,将成为国资委的主要办公地点和挂牌所在地。旗下掌管着190家重点国有企业的工委,握有企业人事任免权,其派驻上百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数十名监事会主席中,相当一部分是副部级干部。而在机构改革方案中,直属国务院的国资委很可能按学者们的意见成为事业单位而非国务院部委。

国资委建立的主旨是将“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企业工委整个机构随其人事权并入国资委,可谓顺理成章又含义深远。企业工委的官员们出言谨慎,但对未来大跨度的改革显然充满期盼和憧憬。与这种情形相比,同样将进入政府序列的金融工委的官员们并不认为可能到来的变化有地覆天翻之势。至迟到2月20日,这家总数不过200多人的机构大多已经获悉了撤销金融工委、成立银监会的方案原则。据悉,新的银监会仍将设在目前位于工人体育场西路的金融工委大楼。

作为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管理重点金融机构,金融工委的诸部门中,核心是组织部、金融纪工委和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组织部负责向金融机构推荐、考核从副局级到副部级的高级任职人员。金融纪工委同时对金融工委和中纪委负责,金融纪工委的书记身兼金融工委副书记、中纪委党组成员。

金融工委除了负责政府金融机构,如人民银行、保监会和证监会的人事及监察等工作,还掌握着30家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人事权。在这里,又按关系的紧密度分成两类,即主管18家国有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并接受9家金融机构的“挂靠”。《财经》了解到,金融工委对其主管的18家国有金融机构派出监事会,而挂靠的9家中还包括了民营金融机构民生银行、民生证券和民生保险。

现金融工委很可能是未来银监会的主体之一,将其人事职能划入专司监管职能的银监会虽不顺畅,或正是目前简便可行的方法。而因为银监会很可能参照证监会规格,属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金融工委的官员们身份在形式上就有了改变。此外,目前的金融工委不仅管银行还管保险和证券,所以有消息说现机构内部的相应部分可能进入证监会和保监会。当然,金融工委下属20余家商业机构中证券和保险公司加起来不过8家,所以,多数人进入银监会已经明了。

分析家说,两个工委的主要人事职能在1998年以前属于中央和地方党委的组织部门,后来以工委架构收至中央但又独立于组织部之外,现在则一步转入政府系列,其中意义深远、不可小觑。在此格局下,进而按中共十六大方针实现“管人、管物、管资产”的统一,未来应当有机会出现国企领导人离开“部、局、处级”等级别体制的局面,学界呼吁已久的从市场上选拔和聘用企业领导人的路径已经打通。

震荡是变革的需求

经贸委职能将散入国资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业部,为此次动手术最大的部门

尽管改革的意义恢宏,对具体机构中的具体人而言,关注点只能是何去何从。《财经》在采访中意识到,虽然此次改革牵涉面不小,但手术难度比较大的只有一家机构,这就是国家经贸委。

经贸委的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国家经济委员会,在40多年的历史上历经分合拆建。1970年之前,经委为工交系统主管部门,1970年并入国家计委,直至1978年重建;1982年吸纳国务院多个经济主管部门如农委、机械委、能源委、基建委及国务院财贸小组,一跃成为经济超级部门之一。然而至1988年整个机构即被撤销,却又旋即于1993年重建并改名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至1998年机构改革,经贸委吸纳10个原部级经济部门而为其所主管之国家局,规模及权力均攀至顶峰。仅仅五年之后,经贸委却又面临庞大职能散入国资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商业部的前景。

可以说,过去20年间,经贸委的职能和机构调整每五年即来一次,基本与历届政府履新时间相合。一方面反映作为主要经济部委的经贸委追逐形势之频繁,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在管理经济的各种形式间选择之难。

按目前的方案框架,经贸委和中央企业工委同属组建未来国资委的主体。相对于轻量级的中央企业工委,包括离退休人员总数有两万多人的国家经贸委可称“巨无霸”。据悉,经贸委一分为三的格局大略是:其国内贸易管理职能划归未来的商业部;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国民经济的短中期管理以及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职能,统一归口至未来的新建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而企业管理及改革职能则进入国资委。

对于这个有22个司局、10个事业单位的庞大机构来说,哪些司局如何归口,特别是综合性司局如何划分,是目前内部最敏感的问题。据悉,由于经贸委改革难度大,操作复杂,经贸委高层在春节前就已经着手考虑未来拆分的具体事项。而在整个机关,人们虽早听说可能有大动作种种传言,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宁肯相信变革只涉微调的说法。消息人士说,经贸委的人员中包括6000多名离退休人员,未来何去何从,放在哪个机构,更是十分棘手的大事情。

由于未来的变局对个人的命运牵涉过多,采访经贸委很难得到配合。在北京宣武门西大街26号的这个昔日楼前冠盖如云的机关,许多人都显得很沉默。这种沉默中包含着对于震荡的心理准备,而震荡正是变革的需求。

体改办(委)23年

体改办并入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结束了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阶段

2月下旬,一部分先知先觉的高层人士口中提及发展计划委员会时,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简称“计委”,而是名之以“发改委”。

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变化。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发展计划委员会将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合并,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机构国务院体改办亦走到独立机构的终点,被并入新成立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办的消失虽然令人略有伤感,但其23年历程于今日结束,亦普遍被看作中国改革进程步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979年中央成立国有企业改革调研组,调研的结果是发现国有企业的问题不光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它涉及价格、金融、市场等多种要素,这些问题不可能放在哪一个部门去解决,所以就蕴酿成立体改机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告诉记者。

1980年,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成立。体改办是直属国务院的办事机构,不在政府序列中。第一任办公室主任由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兼任。杨启先于1981年调入,任规划组组长。1982年的机构改革中,体改办进入政府序列,并被更名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当时的政府总理兼任主任,从此进入了体改委时代。此后的20年间,体改委的任务一是从事调查研究、理论突破;二是制定改革的规划;三是组织协调;四是搞好试点。从1982年到1998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体改委主任由总理兼任。1998年进行机构改革的时候,中央决定把体改委缩小变成体改办。此次更并入新的改革和发展委员会,结束了其23年的历史。

体改委参与组织和推动了中国各项大的经济改革,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到逐步放开物价,从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实行股份制,体改委均参与其中。体改委每年要制定年度改革计划,每五年要制定五年改革计划。“这些对推动改革应该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杨启先说。

回顾体改委长达20年的参与改革的实践,杨启先感觉改革最困难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观念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改革必然涉及对原来权力主体的利益调整,阻力非常大。

杨启先举企业股份制改革为例。最早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可以采用股份制是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的一份工作报告,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后来体改委在《马克思文集》中找出“股份制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金桥”,“股份制是对私有制的扬弃”的理论依据才开始提倡。但当时的阻力非常大,人大也为此提出质询,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有些重要措施只能作出一定的妥协。“现在所谓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就是这么来的。”

“由此可见,企业改革最难的无非是对权力利益的再调整,而这种权力斗争往往体现在部门之中。”杨启先说。

计委与体改办合并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名称中去掉了计划,职能会有什么变化?

计委的前次更名发生在1998年,由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发展计划委员会,时有记者采访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曾培炎答之以他对更名的理解:机构改革前,国家计委是综合经济部门,现在是宏观调控部门,减少了管理的具体事务。他称计委的职能将进行四项转变:一是从偏重于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转到搞好宏观调控上来;二是从对经济的直接调控转到间接调控上来;三是从局限于国有经济的管理转到引导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上来;四是从过多的行政审批,转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来。

此次调整及更名之后,人们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期待是进一步去除对经济的管理职能。“我不知道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不能把过去计委手里的投资权拿掉,变成一个中央政府的企划厅。它应该成为一个负责长期预测的机构。”一位权威经济学家告诉《财经》。

并轨难易

成立内外贸合一的商业部和美国FDa模式的新药监局是中国入世、打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此次改革的前前后后,最无争议、阵痛最轻者,当属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牵头,整合各部委有关内外贸易管理的职能,成立内、外贸统一的商业部。实行40余年的内外贸行政管理分立体制随之即将终止。这正是中国入世、打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的内外贸分立制度始自1952年,自1949年成立的贸易部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商业部和对外贸易部。内外贸从此殊途。近年来,各方面的专家对内外贸分立管理制度多有批评,并曾联名向上提过建议。

商贸理论权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万典武是其中颇有份量的人士。他尖锐指出,内外贸分割体制照搬自前苏联,是高度集权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已完全不适应中国入世后的商业需求。带来的问题一则是内贸部门不能直接参与重要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宏观调控,外贸部门不能直接参与国内市场的安排,往往出现人为的供需矛盾、价格失衡等不正常情况;二则是内、外贸两套行政管理机构重叠,流通环节增加,经营成本上升。

关于内外贸合一的具体操作,万典武曾经有过两个建议:第一个方案是把内外贸行政管理机构合并,组建新的贸易部,统一管理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将国家经贸委的内外贸管理职能也划归新的贸易部;第二个方案是把内外贸易工作全部并入国家经贸委,建立类似于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原名通商产业省)。他本人倾向于前者,现在看来,正在实施的内外贸合一路径方向亦接近于此。

内贸系统多年分合不定,由20世纪80年代集商业、粮食、全国供销总社于一身的盛况逐年萎缩,至1998年机构改革,国内贸易部更被撤销,改为国家国内贸易局,属经贸委主管。该局至2000年间亦被撤销。未来商业部的具体组建方案仍未对外透露,据熟悉贸易行政的专家们分析,目前国家经贸委的贸易管理司局如对外经济协调司、产业损害调查局和贸易市场局,以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经贸流通司和国外资金利用司等,均可能划入新的商业部。

同是向国际经验靠拢,此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合并卫生部的食品管理职能,组建新药监局,却殊为不易。直到此次机构改革的最后阶段,仍然传出卫生部提交一个主张药监局与卫生部合并、成立卫生委员会的方案,在此方案中,药监局作为一个执法机构挂在卫生委员会下面。显然,此方案未获决策者首肯。

现行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国务院直属的主管药品监督的行政执法机构,一家1998年3月机构改革后设置的新单位。药监局的前身是由原国家经济委员会下属的国家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的药政司合并而来,又吸收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药的监管职能及部分相关人员。

药监局成立是因应医、药分离的改革需求,而其最终目标类似美国的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但是,由于国内原有管理体制的局限,药监局成立后其职能并未完全到位。例如价格监管自1992年以来就放在国家计委,产业政策也被留在了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下面的石化医药处,而中药制剂这块虽然被放在药监局,实际上还是由卫生部下属的中医药管理局管理。

据药监局熟悉此次改革方案的官员透露,此次重组后,药监局最可能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并入食品监管的职能。目前卫生部负责此项职能的部门为卫生法制与监督司下属的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处,该处人数目前不过十人上下,人力远远不足,在地方上则根本没有相应的处室。

中国医药协会副会长朱长浩认为,将食品监管与药品监管放在一个部门,是典型地模仿美国FDa,全世界只有美国这样做。但是由于药监局刚刚成立也才五年,全国目前药厂1.6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3000多家,监管尚且如此之难,全国食品企业和流通企业至少在6万家以上,监管难度更大。

另外,随着经贸委的撤消,目前由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石化医药处归管的产业规划职能有可能会移交到行业协会,有关人员也会合并到药监局及卫生部或下属协会。这个处是1998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撤消之后的遗留产物,近年来主要负责产业政策,制订鼓励生产和限制生产的产品目录以及医药行业“十五”规划等。

对这一朝向美国FDa模式的改革,各方有各方的解读。卫生部信息中心一位官员即认为,如果真的按FDa模式走,就应把药监局划到卫生部属下,因为美国的FDa就直属卫生部。而朱长浩则认为,FDa虽然名义上挂在卫生部,但应非常独立,不论是财政还是运作都是独立的。

但是,业内专家均称,国内的药监局与FDa比,无论在人员的构成、专业水准以及监管的透明规范等方面距离尚远。由FDa签发的食品与药品合格证书,因其科学性与严谨性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这主要得益于其背后的专家队伍,在各个领域如企业审查、药品审查和市场监管方面都集纳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担任审评专家。而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药监局里搞医的人多,搞药的人少,虽然也建了专家库,但专家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例如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质量认证(Gmp),直到去年才开始将专家吸收进来。

医药公司是药监局的监管对象,也是主要的收费对象,作为监管机构,如何避免监管者与被监管对象的利益纠葛,如何在充分利用专家队伍的同时防止医药腐败?――权力即将进一步扩张的药监局仍需重新构造和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

目标:建立法治政府

“新一轮中央政府机构的改革实实在在地启动了今后20年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此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变革幅度似不能与将40个部委削减至29个的1998年机构改革相比,然而,倘考察此次机构改革前后决策层所定的基调,更将其放入1982年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历程背景之中,此次改革――20年间第五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及其与中国改革进程的密切相关性便呈现出来

去年11月所作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在“行政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提出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年初,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则更具体地表达了此轮改革的目标:“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前20年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脱计’,摆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束缚与影响,以1998年机构改革为标志告一段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告诉记者。杜钢建是行政法专家、中共十六大报告起草参与者之一。“这轮机构改革在性质上和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杜钢建认为,根本的不同在于两大背景,一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须履行相关承诺。但是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要真正兑现承诺有很多障碍,政府部门利益作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政府的现有体制格局导致管理事项扯皮、事权划分不清等各种问题,也阻碍了中国拿出积极的回应挑战的措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状况适应不了。”

另一个更具根本性的背景是中共十六大的召开。杜钢建说,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要在20年内建立法治国家。要全面落实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法治政府。

“新一轮政府机构的改革实实在在地启动了今后20年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杜钢建说。在他看来,这轮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既来自于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的推动,又将触及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关联的行政管理体制。他认为,中共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方案之所以冠名为《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机构改革之前,深意即在于此。而这一深意,又直接体承了中共十六大报告。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事权的归并,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构重叠问题,但在中国的现实中,由于对政府权力部门的监督力量相对薄弱,实际上部门之间的牵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权力相互制衡的作用。机构的归并无疑将消灭这一权力制衡的力量,另一方面,很多新组建部门的权力却比以前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新一届的政府来说,如何能够在精简机关、提高效能的同时,解决这14字难题,无疑是机构改革能否成功达到目的的关键所在。

于是,十六大报告中“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能否实现,便显得至关重要。杜钢建更将此称为公共政策领域的“新三权理论”,以区分于政治领域行政、立法、司法相分离的“旧三权理论”。在杜钢建看来,这不是语词游戏,而是通过行政民主化的追求与实践,“以行政吸纳政治”,以行政民主化来吸纳各方面的政治要求,使其政治愿望能够得到表达。“行政管理方式要发生变革,各种专家咨询制度、社会论证制度、听证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将影响决策。”

“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这就是十六大报告讲的行政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杜钢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