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十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2:18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7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进一步深入,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意义。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实施这一教学策略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孩子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主动、全身心投入的去研究它。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创设一个趣味性较强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学生快乐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习惯等各方面特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给学生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其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位置与顺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性的活动“猫和老鼠”。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一人是“猫”,其余的几个人为“老鼠”,“猫”在抓“老鼠”的时候,“老鼠”要不断的变换位置和调整顺序,在欢快的游戏中使小学生加深对于位置与顺序的理解。通过创设这样趣味情境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在传授了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率极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并极其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转变为不断提出问题、问题的探索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都是随着问题的变化而转变,一个好的、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能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起重要作用。当学生面临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才会引起积极思维,才会情绪激昂,从而释放更多的学习能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爱玩是他们的本性,并且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教学过程中,我要充分的把握好小学生的这一显著特点,如实的发挥好课程改革指导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的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其充分经历问题的发现、探究、总结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该怎么办?(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样,有了一连串的问题指引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都是处于高度集中、活跃状态,能有效的促使学生探究、吸收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将学生置于生活经验中,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学中,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教师在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中,数学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买价格为1元的笔记本时,我们可以数出10角,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抽象出“1元=10角”这一数学常识。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也能在“买和卖”这一过程中真正的体会到学有所用的道理,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情境模拟来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但是,这里的情境,不是教师随随便便的创设就行,他还讲究一定的技巧和原则。总的来说,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①真实性: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②数学味: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③吸引性: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

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既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总结、探究、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篇2

情境教学法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学中的基本思想和教学方向。由于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在各个学科当中进行了差异化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小学数学的情景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经过教学检验,情境教学法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相对于其他科目,在逻辑思维以及思考方式上有一定难度,对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以及理性思维的要求较为严苛;就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偏于理性化。因此小学数学当中包含的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对于学生的思维想象方面有着的较高的要求,而小学生由于受环境和学习局限性的限制,很难对于一些抽象概念进行细致理解,对于立体图形进行空间构造,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倍感困难。因而通过教师有目的、有层次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或者基于生动的语言描述将晦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富于生活气息,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实施,使得数学的逻辑、概念以及立体构造能够和所创设情境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生动有效,同时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相应的情境,进行情境式的生活化教学是有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的。

三、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一直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事物上,非常容易被课堂内容以外的东西所吸引,这就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找到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兴趣点从课外带回到课堂内容当中,将会使学生的听课效率降低,

严重影响课程进度,十分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因此,我通常会在课前设定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的情境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将依旧留在下课时的注意力拉回来,为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工作,为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脑中构造出长方形的形象,我会用色彩鲜艳的文具盒来举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由于喜爱而爱屋及乌,对于本课所学长方形的相关知识也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情境嵌入,降低理解难度

小学数学的内容引入了几何、数列等内容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极其抽象和难于理解的,为了将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转换成能够被小学生学习、理解和吸收的知识点,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内容当中嵌入一些情境化的教学,使这些抽象的、难以在生活当中常见的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能够理解的、可以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具体知识。例如,在认识平行线时,由于学生对于平行线这一名词,显然怀着莫大的陌生感与迷茫感,这种陌生、抽象、难以理解的感觉,会打消学生对于知识点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为此,我找到了联系课本和生活的纽带。对于公路学生们并不陌生,我会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公路边界线,让学生联想到本课所学的内容,并将路边线所具有的特征与平行线所绑定,这样学生在进行平行线的定义和特点学习时,对于知识点理解起来就更为容易。同时,通过情境教学也让学生对于平行线的一些特点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

效果。

3.情境巩固,深化学生记忆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首先对于新的知识点初步的学习之外,还要在不断重复、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不断复习、强化、巩固,从而达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真正掌握和理解,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化。但是,反复练习巩固的过程通常是枯燥无味的,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可避免却又不愿积极参与的过程。因此,为了将这一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应当避免僵化的复习巩固模式,不能仅仅通过课本做题的方式来巩固已学知识点,而是应该不断创新、尝试,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与本课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对于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程度进行进一步检测,这样就避免了深化知识过程的枯燥性,同时又对于知识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例如在学习除法运算的时候,我会创设一个情境:小兔家里有12根胡萝卜,兔妈妈要把胡萝卜分给4个兔宝宝,怎样分才能使每个兔宝宝都得到相等数量的胡萝卜呢?通过这样贴近生活情境的设立,学生会倍感亲切,同时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更加期待,这就使得整个复习巩固过程更加轻松,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会更高。

4.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融入情境,达到对知识点良好学习的目的。那么,教师在选择时要注意所选择情境是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的目的。所以,对于情境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5.兴趣切入,激发学生兴趣点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篇3

案例一:一节公开课的小插曲

这是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片段。

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上到一半,突然,电脑操作出现故障,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上课的教师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向电脑教师抛去求救的目光。经过电脑教师的及时检修,电脑又恢复了正常,课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了。

本案例中,幸亏电脑教师及时到场,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假设修理电脑的教师碰巧不在,结果又会如何呢?

反思一:教学情境应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教学手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做到适度适量。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在教学中,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互相配合,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为了避免案例中的尴尬,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案例二:一张课本上的主题图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课本提供了一幅游乐场的情境图。一位教师是这样运用这个情境的:

师:“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几乎把画面上的景物全都描述了一遍,甚至有些学生提出了“我发现地上有小草”、“我看到天上有气球”等与数学无关的信息,教师都不假思索地一一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八分钟过去了,学生的答案还是海阔天空、不着边际。此时,由于学生的回答始终没有涉及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教师虽然还“面带微笑”,却笑得越来越勉强,甚至额头上已冒出了汗珠。这样的紧张和不安又是谁造成的呢?

显而易见,上述教学情境具有宽泛性,他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理论上分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但为什么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反思二:教学情境要处理好问题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本案例中,教师只是原原本本的把主题图拿到课堂上,由于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缺乏目的性,又没有适时引导,导致学生漫无边际地侃着。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学生思维很活跃,但实际却使课堂教学陷入了“问题千个,离题万里”的局面,没有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优势。情境设计要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情境的运用中不能放任自流,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处理好教学情境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案例三: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这是一位教师在执教《四边形》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课件演示操场的主题图。

师:在这幅图里还有哪些这样的四边形?让我们比一比,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生1:地砖是四边形。

生2:楼梯上有四边形。

生3:窗户是四边形。

生4:我发现足球门也是一个四边形。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四边形。……

反思三:创设情境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严谨性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10-01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的主课之一,由于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河抽象性的特点,使小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对某些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只能是机械的、被动毫无意义的接受。而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所以充分利用好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效果,达到老师和学生的“双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以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初期,很容易因为不习惯学校当中的约束性而产生叛逆感。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实现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然而适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经环节,因此为了实现对小学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让他们能够喜欢上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些课堂游戏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当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的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可能性”的问题时,就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谁会赢?”“谁能赢?”“一定是我赢吗?”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当中的可能性概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

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东西学以致用,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1:一根木条,最少要几根钉子才能把它钉牢?

例2:在“排列组合”内容讲授时,提出问题,三个同学打乒乓球,每两个同学打一局,共要打多少局?

例3:“找规律”,用一张正方形的纸作小手帕,利用自己的学具,用所学的规律的知识为小手帕设计出美丽的花边或图案。

要求:设计的花边和图案要有规律。

这些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动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例子,可以适当地组织家庭活动,让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遇见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三、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教师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四、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理论的传达,而忽略了实践的应用,结果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和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摆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了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可以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学生既主动地获取知识,又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方法。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情境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如何创设情境做了初步探索。

一、在情境中引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或富有新意,或悬念重重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情境中导入新课,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2)在问题情境中引入新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问题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把书上的“句号”转变成“问好”,把“问好”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设计:请学生拍手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四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有多少?学生很快拍两下,我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有多少?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只作一下拍手的手势,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们能把你心中半个月饼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此时,学习分数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了。

(3)悬念情境中引入新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规律创设悬念情境,增加数学知识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453”,让学生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接着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二、在情境中探究知识

(1)在操作情境中探究新知。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寻找规律方法,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再让学生用面积单位量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装饰板的面积,列表统计,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实现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交流情境中讨论学习。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创造讨论的情境,精心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时,教师让学生判断“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16”的正误,学生意见产生分歧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组际交流,使学生知道可以从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计算方法及计量单位这三方面去比较区别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也让学生感受到思考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进行。

三、在情境中运用知识

(1)在游戏情境中运用知识。小学生很喜欢游戏活动。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数学知识运用中,经常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并且注重全体参与。如摘苹果、分蛋糕等,都是较好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篇6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数学;课堂;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28-01

情境教学能够把数学教学素材由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是比较生动活泼的,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给学生很多自由发挥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使用情境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再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学会如何用数学思维去考虑问题,如何去分析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工具性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智力因素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在接触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的时候会感觉到十分困难,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问题。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是需要有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融入的。有了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网络平台,学生就可以对数学课程提前预习,在课下可以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网络平台除了能方便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不理解的数学问题反馈给老师,然后老师就可以一对一的去解决。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数学的学习才会充满乐趣,数学课堂才会有活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如何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计算过程。通过图片演示,把平四边形进行切割,重新组合成为一个矩形,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矩形面积求解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边长乘以高。教师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展示,可以把平四边形的面积的求解过程由静态转为一个动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乘法时需要回顾加法的内容。如果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学生回忆加法的计算,就需要通过板书来展示,但是如果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学,教师就可以直接播放加法的一些计算过程视频,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而且使课程内容更加形象,更加具体。教师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回忆起加法的运算规则,并且可以借助自己的亲身经历调用记忆中的知识构建知识链接同时在惩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案例,通过实物展示,来提高学生自己的计算能力。这种网络的教学模式可以使传统的课堂变得具有创新性,使复杂的计算模式,变得更加具体,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2、教学情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发挥知识的价值。数学课程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折长方形白纸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一个形象的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轴对称图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之后,然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可以列举自己的课本、直尺、黑板等生活中的例子。教师的这种形象的演示,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去。

3、融入游戏,革新教学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所以大多数都是比较活泼的,喜欢玩游戏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投其所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游戏来进行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教师主体,像学生主体转变,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总结能力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情境教学可以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总结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得到学校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篇7

关键词:情境教学;科学美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202-02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本文通过情境教学的结构功能分析,阐明情境教学之所以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原因,并从中探索如何搞好情境教学的规律。

一、情境教学的结构功能分析。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式。

先举一个实例: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后,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狐狸和狗熊各分得一块面积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菜地(两块菜地的长、宽分别相等),狐狸趁狗熊有事离开菜地一会时,将狗熊的篱笆动了一下(一个角两边的篱笆分别往里移动了)。狗熊返回来后很生气地说:“怎么我的菜地变小了?”狐狸却说:“你菜地的篱笆(周长)还那么长,你并没有吃亏。”说到这里,我问同学:“这两块菜地的周长是一样吗?”同学们动手一量,果然一样长,当时就来了兴趣。我再问:“怎么会一样长?”这下同学们动脑筋,积极思维,答出右上端水平线段长的和,等于下端边长,右侧竖直线段的和,等于左侧边长,所以菜地周长没有变。我进一步问学生:“狗熊要教训狐狸,可以将狐狸菜地怎样移一移?”让同学动手在长方形纸片上画一画,于是得到不同的移篱笆的方法(篱笆的长短不变,所围图形的大小变了)。从移动篱笆的活动中同学们知道长方形的周长相等不等于面积相等。

我们以此例分析一下情境教学结构要素:一是具体形象。它是直接刺激学生感官在脑中形成表象的客观事物形象,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如代表菜地的绿色纸片,狐狸和狗熊移篱笆的故事(体现了语言的直观性)。二是数学问题。它是蕴含是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问话,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如例中“两块菜地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一样长?”三是学习情境。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心里需要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情绪具有两级性,凡是能满足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的情绪体验,如快乐、满足、热爱等。反之会引起否定性的情绪体验,如痛苦、厌烦、仇恨等,在这里需要的是肯定性的情绪体验。

这三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体的形象是载体,是基础,是源于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直观材料;问题是方向,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它对形象表现的直观材料的选择有统帅作用;情绪是动力,它依附于具体形象的愉悦性和问题的悬念之中,由之产生学习兴趣与,推动学生乐学。从这三个因素,我们可以得出情境教学实施过程要把住三个环节:1、选材;2、调控;3、升华。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二、实施情境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

1、选材——选择适应儿童认知规律的具体材料

选材,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形象的直观性材料。选材,由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决定,并受儿童年龄特征、情绪因素和问题因素制约。选材的标准是:材料的直观性,典型性和愉悦性。

(1)材料的直观性,就是将抽象的数学道理化为具体形象的直观材料表现出来。它包括直观的语言、事物操作活动等。它即要具体形象,又要为小学生所熟悉。

(2)材料的典型性。情境教学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长处,却又有易流于兴趣主义,形式主义导致效率降低的短处。因此,特别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材料确实是能揭示教学道理的本质,具有代表意义的。

(3)材料的愉悦性、有趣性。美的形象能唤起学生愉悦的情绪,引起学生的直观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所以选择材料要注意新颖、色彩鲜明和可操作性。

在实际备课中,是把上述“三性”综合起来考虑的。首先,选择的材料必须典型,符合新课标要求,再要直观形象,使儿童易学。

2、调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节学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调控的实质是不断增强学生愉悦情绪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下面讨论一下对学习情绪影响较大的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的调控。

(1)认知因素的调控,主要是发掘教材内在存在的魅力,吸引学生学习。

(2)环境因素的调控,适当改变学生组织形式,可以改变学习的小环境。例如:指名提问,指名板演,可以造成众人齐注一人的环境,从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习热情。

(3)生理因素的调控,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因素的差异。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智能有高低,在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问,一般要使被指名的学生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以满足自尊心的需要。

情境教学,由于动手、动口、动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产生强烈的情绪感染,整体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升华——全面优化学习质量

(1)以语言为中介,把具体活动内化为抽象思维,同时发展学生智能。

①从有形的物体向无形的数转化。

②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

③从外部语言向无声的思维转化。

(2)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切有意义的新的学习都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3)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景,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情境教学的一个长处是设障布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篇8

【关键词】远教资源数学情境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普及到全国各中小学,对于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将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利用丰富的远教资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声像并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让学生在探索、合作、创造中学习数学,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利用远教资源,创设生动的导入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可以应用远教资源中储备的各种图表、声音、影像、动画展现各种数学教学导入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导入情境的。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钟面上有圆。

生:轮胎上有圆。

生:硬币是圆的。

……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纹、水纹、圆……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用远教资源播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的光环、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这些现象中,你找到圆了吗?

生:(惊异地)找到了。

师:有人说,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支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这样的导入情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应用远教资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课件播放题目)"顾客朋友们,你们好!本店由于街道拆迁,所有文具降价大甩卖喽!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卷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笔原价15元现价8元。……"

小力:我买3个文具盒。

小红:我买4个书包。

小芳:我买10个卷笔刀。

问题:1、小红比小芳多付多少元?

2、小力比小红少付多少元?

学生根据听到的信息,先设计表格,再解答。

三、用远教资源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创造中学数学

运用远教资源,教师可创设多种交流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合作、创造活动中,彼此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辩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联系实际,在练习中创设情境,发展学生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篇9

一、情境教学的实施

1.通过情境教学的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堂导入应该一开始就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渴求,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创设最佳的数学教学情境。

比如,教师在讲授“矩形”的基本特点与基本定理时,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现在有一块面积为长为45米、宽为58米的空地,要求设计成一个农场面积刚好是空地的三分之二,请写出你的设计方案。”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有很多种答案,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空间里进行思考,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相关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进一步理解矩形的特点以及发展空间的观念,这就突出了数学教学的探索性。

2.通过操作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探究自己探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它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来手操作,动眼来观察,动脑来思考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深,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以及联系。

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其在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学习,小组交流与学习的空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也有4人或6人小组等。

小组的这种形式缩短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相互交流与协作的的机会,这样,学生将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运用于操作过程中,自主探索,获取了新的知识,使其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3.创设实验情境,挖掘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充分挖掘其内涵,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热情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时,可以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将小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数字1,2,3,4,5,6,然后让学生进行掷小正方体游戏,观察上面面上的数字,并总结:可能出现哪些数字?出现的数字大于0吗?出现的数字会是7吗?出现的数字会是4吗?相对于学生以前学习过的传统数学知识,随机事件作为概率论的第一节课,其提法和描述都会让学生感到陌生且困难,若将知识蕴含于现实生活问题中,则可淡化陌生、弱化困难,加深学生对随机事件及其特点的理解和认识。随机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还可以再通过大量的学生实际操作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使学生对随机事件进行比较充分的感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深化对随机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新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创设温故知新情境,将新旧知识点有机地联系

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成若干片段,客观上割裂了知识的结构,中断了数学的逻辑联系。如果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就弥合了这种人为造成的断裂带来的损失,把分离的、零散的知识连接成网,从而让学生领略到系统、完整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严密和无穷魅力。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原则

1.启发性

在数学的情境教学中,要求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启发性,从而激活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让其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之中,然后取得相关的认知效果。

创设出的情境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以及符合大纲要求,也不是能通过常规性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它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其中从而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

2.针对性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量创设数学情境,在此过程中突出数学这门学科自身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让学生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接收领会其中的信息,积极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

3.层次性

在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的时候,要创设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使问题形成有机整体,用组合与铺垫或是设台阶的方式达到对问题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依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的中心,使提出的问题简单而具体,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使得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深刻理解到相关的知识,形成与数学相关的系统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篇10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具体明确到位

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也是生成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根本;而质疑又是学生主动求知、自觉学习的生动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中要紧扣教学三维目标创设情境,明确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数学思考等方法提出数学问题,即要具体、明确、到位。一道改错题的具体情境,就让学生在探索求知中学会了计算方法,并归纳出法则,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最大的收获。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新知生成

奥苏.白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要能及时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找准认知起点,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且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也就是既关注生活实际,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激励和挑战,激发学生的旧知能有效生成新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借助“日期”或其他具有实际意义的“数”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倍数”的具体模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形成两者概念的联系。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有趣且现实的情境中投入到新知的探究过程。

三、创设活动情境,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其实也是活动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体现数学的价值。例如,一位老师教学“有余数除法”这节课,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地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师:在操场上,跳绳活动已经开始了,同学们跳得多开心呀!请你认真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

师:大家仔细观画面上的信息和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意见,你能想出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吗?

生l: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列式:32-6=5(组)……2(人)。

当其他同学纷纷赞同学生1的解法时,学生2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赞成他的答案,可是如果把32人,每7人一组,又可以怎样分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老师没有阻止或回避,还给了学生2-个肯定的表扬:“真是一个好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是一个探究的绝好机会,再次引导他们思考:如果你是辅导老师,还想怎样分组?

生1:我想把这32人分成4组。

生2:我想每5人一组。

生3:我想把32人平均分成9组…..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充分讨论等活动,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由于师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不断生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这样的学习学生是刻骨铭心的,让学生做得实在,又真实体味到数学的价值。

四、创设探究情境,培育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