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测试问题分析报告十篇测试问题分析报告十篇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2:12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篇1

关键字测试报告缺陷

正文

测试报告是测试阶段最后的文档产出物,优秀的测试经理应该具备良好的文档编写能力,一份详细的测试报告包含足够的信息,包括产品质量和测试过程的评价,测试报告基于测试中的数据采集以及对最终的测试结果分析。

下面以通用的测试报告模板为例,详细展开对测试报告编写的具体描述。

paRtⅠ首页

0.1页面内容:

密级

通常,测试报告供内部测试完毕后使用,因此密级为中,如果可供用户和更多的人阅读,密级为低,高密级的测试报告适合内部研发项目以及涉及保密行业和技术版权的项目。

XXXX项目/系统测试报告

报告编号

可供索引的内部编号或者用户要求分布提交时的序列号

部门经理______项目经理______

开发经理______测试经理______

XXX公司XXXX单位(此处包含用户单位以及研发此系统的公司)

XXXX年XX月XX日

0.2格式要求:

标题一般采用大体字(如一号),加粗,宋体,居中排列

副标题采用大体小一号字(如二号)加粗,宋体,居中排列

其他采用四号字,宋体,居中排列

0.3版本控制:

版本作者时间变更摘要

新建/变更/审核

paRtⅡ引言部分

1.1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的具体编写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范围。

实例:本测试报告为XXX项目的测试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测试阶段的测试以及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需求(或达到XXX功能目标)。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经理。

提示:通常,用户对测试结论部分感兴趣,开发人员希望从缺陷结果以及分析得到产品开发质量的信息,项目管理者对测试执行中成本、资源和时间予与重视,而高层经理希望能够阅读到简单的图表并且能够与其他项目进行同向比较。此部分可以具体描述为什么类型的人可参考本报告XXX页XXX章节,你的报告读者越多,你的工作越容易被人重视,前提是必须让阅读者感到你的报告是有价值而且值得浪费一点时间去关注的。

1.2项目背景

对项目目标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必要时包括简史,这部分不需要脑力劳动,直接从需求或者招标文件中拷贝即可。

1.3系统简介

如果设计说明书有此部分,照抄。注意必要的框架图和网络拓扑图能吸引眼球。

1.4术语和缩写词

列出设计本系统/项目的专用术语和缩写语约定。对于技术相关的名词和与多义词一定要注明清楚,以便阅读时不会产生歧义。

1.5参考资料

1.需求、设计、测试用例、手册以及其他项目文档都是范围内可参考的东东。

2.测试使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指标、公司规范和质量手册等等

paRtⅢ测试概要

测试的概要介绍,包括测试的一些声明、测试范围、测试目的等等,主要是测试情况简介。(其他测试经理和质量人员关注部分)

2.1测试用例设计

简要介绍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例如: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因果图,以及用这类方法(3-4句)。

提示:如果能够具体对设计进行说明,在其他开发人员、测试经理阅读的时候就容易对你的用例设计有个整体的概念,顺便说一句,在这里写上一些非常规的设计方法也是有利的,至少在没有看到测试结论之前就可以了解到测试经理的设计技术,重点测试部分一定要保证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用例设计方法。

2.2测试环境与配置

简要介绍测试环境及其配置。

提示:清单如下,如果系统/项目比较大,则用表格方式列出

数据库服务器配置

CpU:

内存:

硬盘:可用空间大小

操作系统:

应用软件:

机器网络名:

局域网地址:

应用服务器配置

…….

客户端配置

…….

对于网络设备和要求也可以使用相应的表格,对于三层架构的,可以根据网络拓扑图列出相关配置。

2.3测试方法(和工具)

简要介绍测试中采用的方法(和工具)。

提示:主要是黑盒测试,测试方法可以写上测试的重点和采用的测试模式,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是否遗漏了重要的测试点和关键块。工具为可选项,当使用到测试工具和相关工具时,要说明。注意要注明是自产还是厂商,版本号多少,在测试报告后要避免大多工具的版权问题。

paRtⅣ测试结果及缺陷分析

整个测试报告中这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这部分主要汇总各种数据并进行度量,度量包括对测试过程的度量和能力评估、对软件产品的质量度量和产品评估。对于不需要过程度量或者相对较小的项目,例如用于验收时提交用户的测试报告、小型项目的测试报告,可省略过程方面的度量部分;而采用了Cmm/iSo或者其他工程标准过程的,需要提供过程改进建议和参考的测试报告-主要用于公司内部测试改进和缺陷预防机制-则过程度量需要列出。

3.1测试执行情况与记录

描述测试资源消耗情况,记录实际数据。(测试、项目经理关注部分)

3.1.1测试组织

可列出简单的测试组架构图,包括:

测试组架构(如存在分组、用户参与等情况)

测试经理(领导人员)

主要测试人员

参与测试人员

3.1.2测试时间

列出测试的跨度和工作量,最好区分测试文档和活动的时间。数据可供过程度量使用。

例如XXX子系统/子功能

实际开始时间-实际结束时间

总工时/总工作日

任务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总计

合计

对于大系统/项目来说最终要统计资源的总投入,必要时要增加成本一栏,以便管理者清楚的知道究竟花费了多少人力去完成测试。

测试类型人员成本工具设备其他费用

总计

在数据汇总时可以统计个人的平均投入时间和总体时间、整体投入平均时间和总体时间,还可以算出每一个功能点所花费的时/人。

用时人员编写用例执行测试总计

合计

这部分用于过程度量的数据包括文档生产率和测试执行率。

生产率人员用例/编写时间用例/执行时间平均

合计

3.1.3测试版本

给出测试的版本,如果是最终报告,可能要报告测试次数回归测试多少次。列出表格清单则便于知道那个子系统/子模块的测试频度,对于多次回归的子系统/子模块将引起开发者关注。

3.2覆盖分析

3.2.1需求覆盖

需求覆盖率是指经过测试的需求/功能和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所有需求/功能的比值,通常情况下要达到100%的目标。

需求/功能(或编号)测试类型是否通过备注

[Y][p][n][n/a]

根据测试结果,按编号给出每一测试需求的通过与否结论。p表示部分通过,n/a表示不可测试或者用例不适用。实际上,需求跟踪矩阵列出了一一对应的用例情况以避免遗漏,此表作用为传达需求的测试信息以供检查和审核。

需求覆盖率计算Y项/需求总数×100%

3.2.2测试覆盖

需求/功能(或编号)用例个数执行总数未执行未/漏测分析和原因

实际上,测试用例已经记载了预期结果数据,测试缺陷上说明了实测结果数据和与预期结果数据的偏差;因此没有必要对每个编号在此包含更详细的说明的缺陷记录与偏差,列表的目的仅在于更好的查看测试结果。

测试覆盖率计算执行数/用例总数×100%

3.2缺陷的统计与分析

缺陷统计主要涉及到被测系统的质量,因此,这部分成为开发人员、质量人员重点关注的部分。

3.3.1缺陷汇总

被测系统系统测试回归测试总计

合计

按严重程度

严重一般微小

按缺陷类型

用户界面一致算法接口文档用户界面其他

按功能分布

功能一功能二功能三功能四功能五功能六功能七

最好给出缺陷的饼状图和柱状图以便直观查看。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图标能够使阅读者迅速获得信息,尤其是各层面管理人员没有时间去逐项阅读文章。

图例

3.3.2缺陷分析

本部分对上述缺陷和其他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缺陷综合分析

缺陷发现效率=缺陷总数/执行测试用时

可到具体人员得出平均指标

用例质量=缺陷总数/测试用例总数×100%

缺陷密度=缺陷总数/功能点总数

缺陷密度可以得出系统各功能或各需求的缺陷分布情况,开发人员可以在此分析基础上得出那部分功能/需求缺陷最多,从而在今后开发注意避免并注意在实施时予与关注,测试经验表明,测试缺陷越多的部分,其隐藏的缺陷也越多。

测试曲线图

描绘被测系统每工作日/周缺陷数情况,得出缺陷走势和趋向

重要缺陷摘要

缺陷编号简要描述分析结果备注

3.3.3残留缺陷与未解决问题

残留缺陷

编号:BUG号

缺陷概要:该缺陷描述的事实

原因分析:如何引起缺陷,缺陷的后果,描述造成软件局限性和其他限制性的原因

预防和改进措施:弥补手段和长期策略

未解决问题

功能/测试类型:

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差

缺陷:具体描述

评价: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就是这些问题如果发出去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paRtⅤ测试结论与建议

报告到了这个部分就是一个总结了,对上述过程、缺陷分析之后该下个结论,此部分为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以及高层经理关注,请清晰扼要的下定论。

4.1测试结论

1.测试执行是否充分(可以增加对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功能性描述)

2.对测试风险的控制措施和成效

3.测试目标是否完成

4.测试是否通过

5.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项目目标

4.2建议

1.对系统存在问题的说明,描述测试所揭露的软件缺陷和不足,以及可能给软件实施和运行带来的影响

2.可能存在的潜在缺陷和后续工作

3.对缺陷修改和产品设计的建议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软件测试;测试管理;管理系统;第三方测试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1-0000-01

thetestmanagementSystemDesign&implementationBasedonthird-partytestingServiceprocessing

YangSong1,SuJia1,ChenLei2

(1.informationengineeringSchool,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26,China;2.ChinaSoftwaretestingCenter,Beijing100048,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moreandmoreprominentpositionofsoftwaretesting,italsobringstheriseofthird-partytestingservices,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softwaretestingandtheprogressofthird-partytestingservices,softwaretestprocessmanagementtoolsandanincreasinglydiverse.Byanalyzingthestatusofsoftwaretestingmanagementsystemandfoundthatthereisanexistingsimilarproductsarenotuniformprocesses,platformssuchproblemsbinding.accordingtotheabovequestions,refertothird-partytestingserviceprocess,thepaper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theB/Sstructuresoftwaretestmanagementsystemthatusesweb2.0designprocessinlinewithnationalqualityassurancesystem,regulatetheflowofthird-partytestingservicestoachieveplatformindependence,whichcaneffectivelyensurethatthesoftwaretestingprocess,softwaretestingprocessstandardized.

Keywords:Softwaretesting;testmanagement;managementsystem;third-partytestingservice

从软件质量保证的方面来说,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软件测试来验证软件是否满足了需求,验证产品是否满足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1]。近些年来,国内外在软件测试管理系统方面涌现出了很多产品,但是这些测试管理系统大部分都是依据各自的测试流程设计的,方式单一。同时大部分在测试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上都C/S结构的,不能满足跨平台操作系统测试的需求[2]。

软件测试管理是一种活动,可以对各阶段的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流程,测试文档等进行跟踪、管理并记录其结果。针对上述问题,依据软件测试管理流程,本文介绍了笔者参与设计和实现的基于第三方测试流程的B/S架构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采用了和microsoftSQLServer2000进行开发,兼顾效率和灵活性,确保了软件的质量。

一、B/S架构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测试工作流程分析

在测试工作之初,就是要制定测试计划,测试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依据被测系统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等相关文档。制定测试计划后,根据测试技术和测试需求设计测试用例并制定测试过程文档格式;应用测试用例进行测试,同时记录测试缺陷,同步填写测试过程文档;同时将测试缺陷提交到缺陷管理模块;根据测试过程总记录的缺陷和测试记录进行缺陷分析;最后将测试缺陷、对应的测试问题分析和测试结果输出到测试报告生成模块产生测试报告。

(二)测试管理系统的设计

本测试管理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的设计方式,应用和microsoftSQLServer2000进行的设计。测试工程师通过浏览器访问测试管理系统,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访问系统各个模块,测试结果通过表现层经业务逻辑层的处理存储到数据库。测试管理系统部署在microsoftwindows2003操作系统中,因为应用了B/S架构,因此避免了平台相关性。

其中,系统管理员主要是通过系统和各个注册职员的角色分配任组建测试团队和分配测试内容。项目经理主要负责整体测试项目的管理,其中包括:测试需求的制定、测试方案的撰写、测试执行过程、以及测试执行过程中缺陷库的更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审查测试报告和撰写测试总结,属于监管控制角色。测试工程师主要任务是参与测试设计计划和撰写测试方案,更新缺陷库中的信息以及撰写最后的测试报告工作等,在测试管理体系中属于测试执行角色。

(三)测试管理系统的实现

第三方测试服务的测试过程中,用户、开发方和测试方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但三方的目标都是希望被测系统符合需求、能够稳定运行。本测试管理系统主要由权限管理、需求管理、测试计划管理、测试执行管理、缺陷管理和测试报告管理这几个模块构成。

权限管理主要是由系统管理员通过对系统中各个角色分析后,进行人员的分配,组建测试团队,同时分配给团队测试任务,进行测试前期的准备工作。

需求管理主要是设计测试需求,首先制定测试需求及其工作分解结构,然后对其进行评审,评审不通过要就行修改,评审通过后产生测试需求报告,进入测试计划阶段。

测试计划模块主要是制定测试时间、安排测试任务、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步骤并完成测试计划文档,为测试执行部分做好一切的准备。

测试执行部分主要是以测试计划中设定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用例集编写,然后通过项目组评审通过后按照测试计划安排的测试时间安排进行测试工作。

缺陷管理模块主要是配合测试执行模块一起执行的,在测试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将缺陷上传到缺陷管理中,同时在回归测试的时候再将重点放到已测出缺陷上,同时修改已不再存在的缺陷,存入缺陷库。测试报告模块主要是根据以上所有的过程产生的文档,自动生成测试报告同时将缺陷分析结果写入报告中,为企业提供以后系统改进的依据和系统调优的建议。

二、结论

本系统依据第三方测试流程进行设计,采用了B/S架构避免了系统应用的系统相关性。系统分为权限管理、需求管理、测试计划、测试执行、缺陷管理和测试报告生成几大模块,同时实现了根据测试需求自动生成测试用例,依据未关闭的缺陷和测试过程文档自动产生问题分析报告的功能。本系统已经在几个测试项目中得到了应用,系统同时支持100人的在线和50人的并发压力,经实践检查本系统符合第三方测试服务的流程,能够满足第三方测试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慧韫,李卓群.基于H模型的软件测试管理应用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1):1993-1995

[2]黄晓东,刘强环境下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6):37-40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篇3

中心依靠北京师范大学的优势资源,整合全国各优秀师范院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和专业技术力量,组成了一支包括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管理与评价、教育与心理测量等众多国际、国内专家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专家团队,在全国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要内容与程序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监测、服务决策,科学评价、重在导向,准确诊断、探求规律的原则,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监测,准确地向国家报告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现阶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实践精神、创新能力六个方面进行监测。监测工作的主要程序包括:监测标准研制、监测工具研发、抽样、监测实施、评卷与数据分析、撰写报告。

1.监测标准研制监测标准的制定依据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国际、国内在学科成就和心理健康监测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考虑不同版本教材、各地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学生个体差异、家庭状况等因素;符合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的专业要求。

2.监测工具研发监测工具研发包括监测工具目标的制定、监测工具设计、监测内容确定(即题目开发)、监测工具的技术分析。监测标准的研制和监测工具的研发均需经过严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工具的权威性与代表性。监测工具包括试卷和问卷两种类型。试卷即各学科知识测试卷,衡量学生学习的结果,用分数来表示。调查问卷用于了解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有意义的、稳定的影响因素,以进行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分析。每份监测工具均由指导手册、测试卷、答题卷组成。组卷采取矩阵取样技术,将一套完整的测试划分为几套测试卷,每个学生完成一个测试卷即可。

3.抽样设计对被试学生样本采取分阶段、分层不等概率随机抽取。以2010年八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抽样方案为例,确定八省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为样本总量。第一阶段,将八省的所有区县城市学生所占比例作为分层ppS进行抽样;第二阶段,将各区县的学校以教学条件综合指标为分层ppS进行抽样;第三阶段,在各学校内简单随机抽样。

4.监测实施监测实施也称现场数据采集,是整个监测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监测数据真实客观、监测工具严格保密、实施程序规范标准。全国统一测试时间,并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向每个样本县派出国家视导员,负责督察和指导测试工作。

5.评卷与数据分析各样本县的监测工具全部汇总至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进行统一的数据清理与阅卷,阅卷结束后将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密切跟踪世界测评理论和技术发展,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科学性。数据呈现包括统计图、统计表两种方式。

6.监测报告监测报告以文字、图表等形式把监测的过程、方法与结果表现出来。监测报告要求格式规范、数据准确、结果推论慎重,文字表述通俗、严格遵守监测保密要求。根据阅读监测报告者的需求不同,可以将监测报告分为综合性报告、专题类报告和基础类报告。综合性报告包括学科报告、结果摘要报告,例如,《2008年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报告》。专题类报告包括专项报告、专项结果简报、咨询报告,例如《学生课业负担报告》。基础类报告包括基础数据报告、论证报告、技术报告,例如《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监测工具论证报告》。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要特点

1.管、办分离的方式建立了政府支持、独立运转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机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独立性,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确立了国家教育督导团行政联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具体实施的方式,监测中心享有较独立的专业自。

2.基于标准的评价监测标准的重要依据即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描述,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

3.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测试目的即评估学生获得的学习能力,诊断其长处和弱点。因此在学科领域测评中不仅重视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更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与应用能力。

4.监测内容涵盖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业成绩、德智体美发展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内容,不仅注重对学业成绩的分析,更重视对影响学业成绩的各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相关分析。

5.量化评价与质性分析相结合在参照国际知名评价项目piSa、timSS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基础上,遵循教育与心理测量学专业要求,采用试卷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既重视测试结果的呈现方式,又重视结果背后的归因分析。

6.大规模抽样调查质量监测不是统考统测,而是通过对全国所有目标学生进行科学抽样,随机抽取学生样本,以获得有代表性的结果。由前几年的工作经验看,每个省约有10个样本县,每个样本县有720名学生参加测试,以此标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参加测试,样本学生量将达到22.32万人。

7.以大规模纸笔测试为主,小样本现场测试为辅的形式进行一般的学科均以学生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部分学科会有小样本现场测试。如2011年的英语有小样本的口语测试,体育有小样本的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学力现场测试。

8.国家统一管理与实施、各省配合从监测标准的制定、监测工具的研发、抽样、实施到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均由国家监测中心负责,在监测实施阶段,各省负责协助、配合中心做好本省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前期的各类数据报送和现场数据采集。现场数据采集时中心派出部级视导员到样本县负责监测工作的实施。

9.监测结果坚持“四不”原则:不排名排序、不评优评级、不公布公开、不操练应对目前对监测结果只在一定层面进行反馈,不对社会公布,即使公布也只会是全国整体情况和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不会根据监测结果对省、县的教育工作进行排名排序、评优评级,不允许学校在监测前进行操练和应对。以此来解除参加监测工作单位的顾虑,获得真实数据。#p#分页标题#e#

10.保密性强监测工具的开发动用了大量国家资源,开发成本很高,同时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监测工具被定为国家“机密”,在监测工具启用前和使用后均为保密文件,数据采集过程严格控制。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篇4

1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

1.1勘察的前期工作

资料收集不全,任务不明确当前不少勘察公司为了减少成本,节约工作时间,报告前期资料收集不全。对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地面整平标高等情况不清,对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讨,不能很好地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1.2野外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勘探点布设不合理。目前很多时候由于经济或时间等因素而改变原勘探方案,造成场地工程地质情况无法查明,给工程的建设及运行埋下安全隐患。大部分勘察项目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场地周围的地质环境条件,不对场地周围边坡稳定性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导致拟建项目可研阶段设计完成后,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发现场地适宜性差,需另行选址等。这种情况在工程勘察市场竞争剧剧烈而盲目压价的地区经常发生。

(2)勘探工作量不够及测试取样不合理。取样、原位测试勘探孔数量过少,达不到强制性条文规定。一些勘察报告在取样、原位测试数量上不考虑取样、测试的代表性和均匀性,只求满足取样或测试6件(次)要求,对软弱下卧层不进行取样分析,甚至于为满足每层岩土6件要求而将应当分层的层位加以合并,对数据的变异性不作分析、剔除异常值。实际操作中不按规范要求布置勘探点的情况却十分普遍,比如在建筑物周边、角点无勘点,孔间距超过规范要求,孔深不符合要求等;一些对需要进行液化判别的场地勘探孔孑L深达不到深度要求。

(3)岩土和野外地层分类、描述欠准确。在目前业类中,很多勘察第一手资料的原始记录质量低劣极为常见,岩土分类、描述与相关分析测试结果不一致的现象突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野外编录滞后,出现技术人员不进行跟班编录,导致岩芯长时间、失水,塑液限发生改变等,影响编录结果。②钻探取样不规范,部分项目不采用取土器孔内取样,直接从岩芯管内取扰动土样。③编录人员缺乏经验,很多单位都安排年轻技术人员(甚至是实习生)留守现场跟班编录,缺乏编录经验,导致岩土分类混淆。④部分项目野外编录人员不从事报告编写工作,报告编写人员不跟班编录、留守现场等。这些都已严重影响到勘察成果的质量,甚至导致错误性结论。

(4)原位测试不翔实。目前在原位测试施工中常会出现如下一些问题:①静力触探不按规定要求调零,造成数据采集不准,在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的冬天、夏天造成触探指标相差很大:②标准贯入试验不按规定进行杆长和孔深校正,在缩径和孔底有残留时,不能发现标贯器是否没落至应测试孔底位置,造成标贯数据与实际相差甚大;③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放弃连续贯入,使得对碎石土评价本来就缺乏相应手段的触探指标数据变得不够翔实,最终造成对碎石类土的评价相当困难。

1.3室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室内测试不规范。很多岩土样在送达实验室后,不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试验操作,甚至不及时采样测试,很多单位对于高烈度地区在规定的抗震判断深度范围内的粉土不做粘粒含量测试,导致把高粘粒含量的粉土错定为可液化土,造成极大的投资。

(2)内业资料整理不规范。很多相关工作人员对统计概念与理论不明确,比如在岩土参数的统计与分析中,不剔除异常值,将其参与统计分析,导致标准差、变异系数过大,最终得出场地分析不合理的错误结论;对岩土参数的取值不理解,比如对岩土参数的标准值理解片面,不论什么岩土参数均提供标准值,还有对于工程特性指标必须提供基本值或特征值、标准值,根据土的一般性物理指标统计其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就可满足要求。

1.4勘察报告书编写方面的问题

①报告内容表达不规范。②所选参数不完整、矛盾多。③只注重结论,不重视建议。

2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勘察市场相当不规范。目前各勘察单位几乎都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在市场上互相压价,导致中标的勘察费很低,致使勘察工作无法按相关规定进行,只能通过不合理的勘察手段进行,更有甚者凭经验进行报告的编写。

(2)缺乏岩土工程专业人才。目前很多勘察单位大量雇用农民工来承担开钻机、取样、测试、量测地下水位等工作,甚至还做起了野外对土层鉴定与记录等重要工作。因为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所以难免会出现原位测试、地下水位量测等诸多野外作业的不规范。只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才能正确的分析评价岩土工程,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的人做勘察,地基评价力度不足,基础设计参数不准确,造成工程的浪费。

(3)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水平低。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勘察单位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勘察手段,但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发展,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急需解决。很多岩土工程勘察人员没有掌握先进的勘察技术,还有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甚至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

3对岩土工程勘察改进的建议

3.1加强勘察市场规范、监督和管理①加强对勘察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盲目、无用的勘察。②加强勘察现场工作的监督,防止勘察造假的产生。③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严格审查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结论建议,重点把关基础选型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防止勘察报告中只重视结论不注重相关重要建议的提出。④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监督机构对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防止恶性竞争的发生。

3.2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实施注册岩土工程师如果要想全面推行岩土工程体制,就得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岩土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岩土工程市场发展的急需;加强实施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通过采用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质双重控制来规范勘察市场、促进勘察技术水平的提高。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SDH故障定位排除方法维护

1引言

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是pDH的改进版,它的发明是电信传输体制的革命之一,原因在于它可以对同步信号进行传送、分插、交叉连接和复用,不仅可以通过卫星、光线,还可以微波等进行传送,是一种新的传输体制。

SDH光纤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军队的资源共享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不断迅速发展,但是要想光纤传输的正常,就必须保证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转,但是设备的故障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提高对网络设备的维护能力,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这样就能使其更好的为军队的网络建设和信息传输服务。

因此,有必要提高通信维护人员的理论水平,提高其的业务熟练度,比如:掌握和SDH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出现问题时各种警告代号的含义和解决措施和警告信号的来龙去脉和影响等等。同时还要熟悉网络的基本概念,比如系统配置,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同时加强分析故障和解决故障的能力。

1传输故障成因分析

引起SDH传输故障的原因主要有:工程质量问题、维护操作不当、设备自身问题和外部设备问题等。

1.1工程质量问题

施工期间的不规范施工和偷工减料很有可能导致SDH的传输故障,但是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能及时暴露出来,有的可能施工时就能发现,有的是在工程竣工后发现,有的可能在设备运行期间才能被发现。要想彻底根除这类故障,必须严把工程质量关,施工期间要加强监管,项目验收时要认真细致。因此竣工调试和测试十分必要,同时做好测试报告,方便日后的设备维护。

1.2维护操作不当

由于维护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和失误都有可能导致SDH的传输故障。引起造作不当的原因很多,比如对系统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不规范操作,不按照规程对设备进行检修。还有新老设备的不同或者系统版本的新旧导致的操作不当,因此,这方面一定要加强维护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维护技能。

1.3设备的自身问题

比如设备的故障和损坏都有可能导致SDH传输故障,比如:元器件的损坏、系统故障和网线故障等。

1.4设备外部问题

比如:传输线路故障、系统配置的不合理、电缆的接触不良、供电不足、设备的对接失败和突然断电等也有可能导致SDH的传输故障,因此,出现问题时要从多方面考虑不能片面,这样才能快速排除故障。

2故障常见处理方法

在SDH设备的维护过程中,为了快速准确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发生的故障及时定位,定位越准确越有利于故障的排除,比如定位到单板。这这也对维护人员除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了解各故障的表现;其次要了解各故障的成因;再次,要了解问题处理的原则;最后,要掌握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这也是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重点介绍,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各种故障处理法。

2.1报警分析法

由于SDH传输设备的广泛使用,因此,随时都有报警的发生,正确掌握各种报警的含义和特征有利于故障的定位和解决。因为,系统故障时,网管都会记录各种报警,包括发生的时间、位置以及其他设备的表现,根据这些特征结合开销字节和警告原理机制,对故障的排除十分有用。怎样才能更好的使用报警分析法,关键是及时准确获取报警信息。因此,有必要了解故障的来源,故障的来源一方面是网管的记录,这个来源非常容易也比较详实,而且可以前后对比,通判考虑,方便故障的排除;另一方面是观察和记录设备的指示灯。虽然这种方法具有时效性,但是比较片名,不能反映设备过去情况,不够全面。因此在运用报警分析法时一定要综合考虑。

2.2环回法

环回法也是通常判断设备故障的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因为,通常情况下传输的信号都可以形成一个回路,这也环回法应用的基础,也是环回法名称的来源,这种方法在电路增开和电路调度方面应用广泛。环回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对警告信息的分析就能实现对故障的快速定位,而且操作简单易学测。当然,有利就有弊,回还法也有其缺点,就是影响正常业务的进行,这也是此方法轻易不使用的原因。

环回法可分为硬件环回与软件环回。其中硬件环回彻底,但是不能远程操作,也不方便。软件回环则恰恰相反,方便也可以远程操作,但是对故障的定位不如硬件回环准确。

如图1所示,在该链形组图中,a站为业务集中型网管中心站,即a站和B站和C站都有业务联系。下面我们就举例分析回环法的应用。某天,网管发现和a站和C站之间业务中断。利用回环法,利用误码测试仪监测a站和C站之间的业务联系,发现业务中断;再利用环回法对C站进行软件内回环,发现业务正常,由此可得C站存在问题;在C站的接口转换板等处再做硬件内回环,发现业务失常,因此表明,C站的接口转换板、电缆、支路板或者设备背板有问题。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对该板其他业务的影响,在更换支路板之前,应首先测试电缆和电缆端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就说明是支路板的问题,更换后即可排除故障。

2.3数据分析法

利用网管平时记录的报警信息和性能数据,在分析SDH的传输故障时可以对故障进行初定位和“定型”。通常情况下警告信息的获取方法有网管系统和涉笔的运行指示灯。

利用报警信息和性能数据可以方便我们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和故障先兆,把故障扼杀在萌芽状态。当故障出现时,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知道设备出现问题前的运行状态和报警信息以及其他设备的症状等。但是在用数据分析法时,一定得核对系统的时间设置,时间正确的话可以上报,时间不统一的话可以进行时差转换之后进行上报。

同样如图1所示,a站为网管站,a与C之间业务中断,且不能在a站登录C站,B站东(e)有mS-RDi警告和Hp-RDi警告,a站与才站之间有Lp-RDi警告。通过上述警告信息我们可以得知C站无法接收B站所发出的信号,B站可以接收C站所发的信号。因此故障的原因可能是e向光板信号发送失常;C站光板无法正确接收信号根;C站所接收信号有问题;还有就是光路问题。

2.4替换法

如果拔插法还不能解决故障的话,替换法也是一种选择。所谓替换法,就是用正常工作的元件去替换被怀疑有故障的元件,从而实现对故障的定位,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这里所提到的元件是指任何设备,无论是复杂到一个设备或者是小到一段线缆。

替换法主要用于排除用以传输的外部设备问题,比如电缆、供电设备、光纤和交换机等,或者排除某个单站内的单板问题。举例如下:当某一个站的光板出现警告,有可能是收、发光纤的正反接错问题。互换接收线,如果报警消失则说明确实是光纤接反导致的。如若支路板的信号有性能超值或者信号丢失的警告,有可能是中继线或交换机的问题,可以与其他工作正常的通道互换,若警告转移,则可以证明中继线或交换机的问题,若不是,则可能是传输故障。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实用。

2.5断开光路法

当传输网是环形时可采用断开光路法进行故障诊断。如图2所示,a站也为集中型业务中心站。某天发现B站和C站的通道中有大量tU-aiS和信号丢失警告,而且指示灯频繁闪烁,影响了B站和C站的onU设备的正常工作。但是网管处监测是正常的,可以进行初步判断,说明问题出现在B站或者C站的交叉板上。首先断开a站与C站之间的连接,报警依旧。回复a站和C站之间的连接,再断开B站和C站之间的连接,C站业务显示正常,B站警报不断。利用网络拓扑图,初步判断是B站的问题,B站的交叉板更换之后业务正常。

2.6更改配置法

在出现故障时,对系统更换设备有可能有利于故障的定位和排除。该法主要用于排除由于配置错误引起的故障。更换配置包括更换配置的内容包括板位配置、时隙配置和单板参数配置等。如若怀疑故障出现在某通道或者支路板上,可以进行时隙配置更换,把业务换到其他通道或者支路板,以解决问题;如若怀疑某个支路板的槽位问题,通过板位配置更换可以进行故障排除;如果系统升级或者扩建之后出现问题,怀疑是配置问题,则可以进行重新配置以检验是否配置问题。

2.7仪表测试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排除外部设备问题或者设备的对接问题。例如怀疑供电电压不正常,可以用万用表进行测试;如若怀疑设备的接地问题,则可以用外用表测试相关通道之间的电压值,如果超过0.5V,则可说明是接地问题。总之,仪表测试法在分析故障时准确方便,但是对维护人员要求较高且对仪表的性能有要求。

2.8经验处理法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故障出现问题,但是无论怎么检查都发现不了问题,没有警告也没有配置错误。此时可以通过经验来进行判断,对故障进行定位。比如供电异常、电磁干扰和通信中断等都可以用此方法进行故障定位。但是此方法对维护者有要求,必须是老练或者经验丰富的人员,新手或者业务不熟练者则不行。

3SDH传输告警故障案例分析及处理

为了加强对传输故障何其解决方法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常见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下面就举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3.1光路出现阻断

当光路出现阻断时,网管上会有oFF、RS-LoS和LoF等光路警告。倘若是单纤断,B网元就会收到ooF、RS-LoS、LoF等报警,a网元则会出现mS-RDi等报警,相应指示灯会闪烁指示。出现这类问题时,维护人员可以根据报警信息并用光功率计测量接收对收方向的光纤,倘若有信号,有可能是光盘、入端光尾纤或者本端光接头的问题;反之,可能是光缆阻断的问题,以此来对故障进行排查,方便故障的定位,进一步用otDR进行故障的确定。另外,接收端没有信号输入,也有可能出现当R-LoS报警,此时应根据报警进一步进行故障鉴定和定位。

3.2误码告警

产生的误码主要包含于B1、B2、B3和V5等字节中,网管方会产生BBe、SeS、eS和UaS等报警。这些报警课进一步分为近端报警和远端报警。B2类的误码报警通过m1字节告知对端次报警的;而B3类的误码通过G1字节的b1~b4比特回送;还有,V5类的b1b2误码报警通过该字节的B3比特进行回送,与此相对应,对端在回送后在会产生mS-Rei、Hp-Rei和p-Rei报警。

如若是B1与B2误码报警,则可以通过本地终端或者网管系统登陆报警网元,如果只是单端误码,则通过核对本站S16盘的相应光接口的接收功率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则进行相应处理;如若是双端误码,可以对光纤进行测试,但是通常情况下光纤不会出问题。

如果B3与V5出现误码,可以用SDH无码分析仪进行相应测试并进行回环处理,直至找到故障点,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检查处理。有时,传输维护过程中也有误码现象的产生,而且报警种类多,因此有必要熟练掌握各个无码报警的含义及其解决方法,并不断进行经验积累,结合误码信息进行障碍的迅速排除。

3.3UneQ报警

例如,UneQ报警,此报警是通道未装载业务时的报警。该报警在高阶通道时的信号标记由C2监测并产生,其值为00H,此时警告为Hp=UneQ。与之相对应,其报警由V5的b5b6b7沉声,此时,同时报警为Lp-UneQ。

从UneQ的产生原理我们可以知道,当光路接受不正常时便会产生此报警,因此我们可以核查该段业务路由的连接,如果有错误便对其修改,如若有遗漏便进行增补,并删除所有路由时隙,并重新进行数据的下放。如:某网管的pD1盘的某个接口出现Lp-UneQ报警

3.4t-aLoS告警

tt-aLoS报警比较常见,产生的原因是本端的2m盘无法接收用户的报警所致。如果是链接交换设备,则可以核查交换机的DDF架;如果是交换机未有信号送来,则可以检查交换机的一方;如若信号发出但是没有收到,则可以认真核查每个相关的接口,必要时可以用万用表进行测试。

3.5aiS告警

由于高阶通道出现故障时,下游站点会受到该站点发送的当“1”码,而且本地端口有tU-aiS报警,对应端口产生Lp-RDi报警。所以出现此类报警时,首先核对高阶通道是否有报警产生,再进行下一步处理。若只是2m上有这种情况,应首先检查本地接收通道的各环节。

3.6Hp-SmL及Lp-SLm告警

当接收端月发送端的信号不一致则会有Hp-SLm报警出现,进而出现报警:高阶通道信号标记字节失配。与此相对应,在低端时,则会出现Lp-SLm报警。

处理此警告时,首先要查看报警的优先级,应先处理优先级高的报警;如果只有这种报警产生,则查看是对端与本端机盘开销字节的内容一致性,通常情况下,该问题是由于双端的信号不同所致,只需进行字节的重新设置即可解决。需要注意的是,误码也有可能产生此报警。由于J1、J2和C2字节的修改会导致电路的中断,因此不能轻易修改其值。此通道主要用于设备开通时的通道测试。

上述问题都是SDH维护过程种的常见问题,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仅给出常见警告的处理方法。当警告很多时,要根据经验综合考虑,并认真分析其产生机理和特征,以方便日后的故障排除。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软件工程数据挖掘软件测试

数据挖掘又称为数据采矿或资料勘探,是数据库知识发现(KDD)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利用相关算法搜索隐藏于大量数据中信息的具体过程。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种基于软件工程的数据挖掘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比软件工程数据挖掘与传统数据挖掘的区别,并结合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的相关概念,为将软件工程数据挖掘应用到计算机软件测试中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1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简述

所谓软件工程数据是指软件在开发和测试过程中所存储的各种数据的总和,主要包括软件需求分析文档、软件可行性运行分析文档、软件的设计文档、使用说明以及测试用例、测试结果和用户意见等诸多方面的数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数据挖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测试的各项工作中,并促进着信息产业的发展。

2软件工程数据挖掘与传统数据挖掘的区别

2.1数据的复杂性

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相比,由软件工程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系统分析而得到的数据更具复杂性。软件工程数据除了包含软件版本以及软件报告等方面的信息外,还包含了系统中的代码与注释等非结构化的数据,虽然这两种数据不能以统一的方法进行计算,但在两种数据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通过软件工程数据挖掘技术而得到的系统数据更具复杂性。

2.2挖掘结果的特殊性

在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软件测试工作后,其测试结果通常经由报表子系统的处理后,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就软件工程数据挖掘技术而言,其所需要具备的功能不单是为用户提供相关测试结果,其更需要为用户提供符合或结果的相关实例或软件缺陷定位方面的信息。

2.3挖掘结果的多元化评价

数据信息挖掘结果具有多元化的评价或者相关测试、开发结果的评价难以统一是软件工程数据挖掘区别于传统数据挖掘的另一特点。对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而言,对挖掘结果的评价已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意见和评价标准,但就软件工程数据挖掘而言,由于软件的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对数据信息的要求较为具体和严格,数据结果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因此,挖掘结果的评价方法也较为复杂。

综上所述,如何将软件测试的结果和对测试阶段数据预处理方面的结果进行有效表述已成为当前软件工程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难点。所以,下文则着重从软件工程数据挖掘在软件测试阶段的应用方法展开了详细分析。

3软件工程数据挖掘在软件测试阶段应用的研究

3.1缺陷分派

所谓缺陷分派是指在进行软件测试的过程当中,如发现软件在安装或运行过程中出现缺陷,则将修复缺陷的工作分配给软件维护人员进行维修处理。在进行软件的缺陷分派工作时,软件测试人员需要连同开发人员一起分析使软件产生缺陷的原因,进而对相关缺陷的性质和特征信息进行获取,而缺陷信息报告的数量通常是庞大大,这就增加了缺陷分派工作的难度。此外,由于缺陷报告的撰写工作通常是由非专业人员负责的,其对软件缺陷的描述较为模糊,这又严重增加了缺陷分派工作的不确定性。软件工程数据挖掘在缺陷分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软件缺陷的自动分派上,其对软件缺陷进行自动分派的核心思想是:以软件编程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将缺陷分派看作编程中的一个分类问题,将需要分派的缺陷看作具体类,并将已撰写好的缺陷报告看作是分类文本(分类依据),这便将缺陷分派问题转移到了软件工程中的文本分类问题中。利用软件工程数据挖掘解决缺陷分排问题的具体步骤为:(1)利用可扩展标记语言工具(XmL)从缺陷类中获取相关的缺陷报告文本,并从报告文本中选取一部分文本作为训练集,以软件缺陷报告中的文本内容作为具体的训练依据,被制定进行缺陷分派处理的测试人员作为报告文本的分类标签,进而开展相关的缺陷分类工作;(2)充分发挥训练集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训练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基于贝叶斯定理的简单概率分类器);(3)以训练好的分类器作为依据,将无分类标记的缺陷报告进行分类。通过软件工程数据挖掘对软件缺陷分类的一系列处理措施可知,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的应用在指明缺陷类别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缺陷分派的工作效率。

3.2缺陷重述

软件测试过程中缺陷分派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以相关的缺陷信息作为数据保障,而缺陷信息的自动获取工作则需以缺陷重述作为其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依据。在缺陷报告的改进方面,软件工程数据挖掘可以利用Ccured(记忆型系统翻译程序)对应用程序进行预设。通过在缺陷的每一个逻辑语句和缺陷语句前加一句判定,进而将此次赋值进行记录并判断其是否为零。如果将软件的完整缺陷报告发送给测试者,由于软件和报告的规模较大,则很容易导致缺陷分类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因此,软件工程数据挖掘要求对缺陷记录点依照概率p进行取样,通过这种方法,即便缺陷报告不存在其主体,测试结果也可以显示出相关缺陷的信息,从而为缺陷分派工作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论

本文通过对软件工程数据挖掘技术的定义进行阐述,并结合就软件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特点,对将其应用到软件测试过程中缺陷分派和缺陷重述的方法展开了详细分析。可见,未来加强软件工程数据挖掘在软件测试方面的应用,对于提高软件性能、促进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鄢萌.基于概率潜在语义分析的软件变更分类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雷蕾.关于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综述[J].电子测试,2014,02(12):128-129.

[3]罗韬,罗峰.数据挖掘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浅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1(09):222.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篇7

【关键词】软件测试测试报告测试流程

1引言

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确认一个产品的品质或性能是否符合开发之前所提出的要求。对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规格说明和编码的最终复审,某种程度上测试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软件产品的交付和用户的满意度。因此,如何做好测试工作,使测试在软件工程中顺利进行,辅助软件开发工作是我们每个软件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2软件测试的目的

(1)确认软件的质量,确认软件做了你所期望的事情,确认软件以正确的方式来做了这个事件。

(2)提供信息,比如提供给开发人员或程序经理的反馈信息,为风险评估所准备的信息。

(3)软件测试不仅是在测试软件产品的本身,而且还包括软件开发的过程。软件测试的第三个目的是保证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是高质量的。

3软件测试的对象

软件测试并不等于程序测试。软件测试应该贯穿整个软件定义与开发整个期间。因此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以及程序编码等各阶段所得到的文档,包括需求规格说明、概要设计规格说明、详细设计规格说明以及源程序,都应该是软件测试的对象。

4软件测试流程

软件测试工作并不是在软件代码开发完毕后才开始的,这一点是很多软件人员的误区,需要明确一下,它其实是在项目进入软件实现阶段就开始了,项目进入软件实现阶段的时候,就应该启动软件测试工作了。

下面根据笔者的测试经验,详细阐述一下软件测试的流程、每个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及整个测试过程产生的文档。

4.1计划与设计阶段

4.1.1召开测试启动会议

当项目进入软件实现阶段(编码),测试经理召集项目经理、开发经理开会确定测试交接时间,开发团队与测试团队交接测试内容,对测试目标达成一致,商讨测试计划的可行性,统一项目组的目标和测试的工作重点。进行规模预估并成立测试团队,完成《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

4.1.2设计测试用例

明确了测试需求和测试计划,在需求分析文档确立基线以后,测试组需要针对测试需求编写全部测试用例,在实际的测试中,测试用例将是唯一实施标准。

4.2实施测试阶段

4.2.1实施测试用例

实施测试用例将花费测试组绝大部分时间,这些工作都是建立在前期很多计划工作的基础上。当测试用例全部编写完成后,测试工程师根据测试计划中分配给自己的测试任务,实施相应的测试用例,并记录测试结果。

4.2.2填写测试记录

测试人员在进行具体的测试工作时,需要将测试内容填写在测试记录表中,直到所有的测试执行工作结束。

4.2.3提交BUG清单

在具体的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发现BUG后,需要将BUG记录在清单里,并及时提交给测试经理。

4.2.4提交测试报告

在约定的测试周期完成之后,测试工程师需要总结此测试的结果,编写测试报告。测试工程师根据此轮测试的结果,编写测试报告,主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1)测试报告的版本。

(2)测试的人员和时间。

(3)测试所覆盖的缺陷――测试组在这轮测试中所有处理的缺陷,不仅要写出覆盖缺陷的总数,还要写明这些缺陷的去向。

(4)上一版本活动缺陷的数量。

(5)经过此轮测试,所有活动缺陷的数量及其状态分类。

(6)测试评估――写明在这一版本中,哪些功能被实现了,哪些还没有实现,这里只需写明和上一版本不同之处即可。

(7)急待解决的问题――写明当前项目组中面临的最优先的问题,可以重复提出。

在每轮测试结束之后应尽快将符合标准的测试报告发给测试经理。

4.3总结阶段

测试工作结束或即将结束时,测试组就要开始着手准备进行总结的工作。

4.3.1编写测试总结报告

在测试结束之后,测试经理编写测试报告,对测试进行总结,并且提交给项目经理,为产品的后续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测试经理根据测试的结果及测试工程师提交的测试报告编写测试总结报告,测试总结报告必须包含以下重要内容:

(1)测试资源概述―多少人、多长时间。

(2)测试结果摘要―分别描述各个测试需求的测试结果,产品实现了哪些功能点,哪些还没有实现。

(3)缺陷分析―按照缺陷的属性分类进行分析。

(4)测试需求覆盖率―原先列举的测试需求的测试覆盖率,可能一部分测试需求因为资源和优先级的因素没有进行测试,那么在这里要进行说明。

(5)测试评估―从总体对项目质量进行评估。

(6)测试组建议―从测试组的角度为项目组提出工作建议。

4.3.2测试验收

测试验收工作是在以上工作全部结束后,测试经理对测试的过程、效果进行验收,签发测试验收报告,宣布测试结束。由测试经理进行测试验收,验收内容包括:

(1)测试效果验收―测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2)测试文档验收―测试过程文档是否齐全,符合标准。

(3)测试评估―从总体对测试的质量进行评估。

(4)测试建议―对本次测试工作指出不足,需要在以后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5)宣布测试结束―测试组成员签字宣布本次测试结束。

4.3.3测试归档

测试归档是在测试验收结束宣布测试有效,结束测试后,对测试过程中涉及到各种标准文档进行归档,主要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验收报告等。这些文档的编写保障了测试的顺利进行,同时作为整个测试项目的痕迹,被保留下来,供查阅。

参考文献

[1]佟伟光.软件测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2008.

[2]RexBlack.测试流程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RobertV.Binder著,华庆一等译.面向对象系统的测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4]markFewster,DorothyGraham著,舒智勇等译.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与实例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Karle.wiegers著,陆丽娜,王忠民,王志敏译.软件需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DCiS软件V&V质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HL3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22-03

1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仪控系统设备在核电领域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仪控设备开发涉及硬件的开发、软件的开发及软/硬件的集成。为满足国内外法规/标准的要求,软件及基于软件的系统均采用验证与确认(VerificationandValidation,V&V)的策略以确保开发过程受控、检验及证明产品的性能、保证相应的需求已正确实现以保证软件或系统(基于软件)的置信度。

V&V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部分,它包括一系列系统化的评审与测试活动,其贯穿于软件开发或基于软件的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全过程。

2软件V&V概述

因为软件有一些特有的方面需要被考虑,不同于以往设备(硬件)的质量保证(Qa)及质量控制(QC),在软件开发时往往关注软件V&V,确切地说,软件V&V是系统V&V的一部分。系统一般由硬件作支撑运行,硬件部分与生产、制造等相关特有活动,通常由Qa、QC确保其产品质量。对于系统分配至硬件的需求及设计、涉及与软件相关的硬件产品、硬件设计的过程文件、活动记录文件等,软件及系统V&V的技术方法均适用。

V&V过程需要文件控制、需求管理、配置管理等辅助活动支持,用以提高V&V的执行效率。V&V过程涉及与软件开发一样的控制与管理问题。其结果同样可用于第三方或公司内部专业质保人员评审。

2.1V&V与Qa的基本关系

V&V是质量保证(Qa)的一部分。V&V既注重产品质量,同样也注重产品开发过程。V&V的“验证”关注过程的实施。这点基本与Qa思路一致。

当讨论核电站基于软件的数字系统时,V&V与Qa的关系可能被混淆。在上世纪末,软件Qa计划一般遵循ieeeStd730,其将软件分类为关键软件和非关键软件。软件Qa包含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编码标准、管理控制与V&V。为澄清术语及应用,epRi的报告重新定义了核电Qa与软件Qa的概念:

(1)核电Qa――10CFR50附录B中规定安全相关核电系统必须执行的Qa活动。

(2)软件Qa――ieee730描述的对于关键软件和非关键软件的Qa活动。

所以,V&V可以被认为是Qa的活动子集。若一套数字控制或保护系统在核电Qa大纲下执行,那么必然包含完整的V&V活动。反之,V&V的执行并不意味着执行了核电Qa。V&V适用于确保基于软件的数字控制系统的质量。

Qa应包含软件V&V计划及相应等级的V&V活动需求。随着系统工程的发展,ieeeStd.1012-2004逐渐取代软件Qa的概念,更注重对过程的管理、执行与产品的质量控制。4个软件完整度等级的定义量化了软件关键的数量,有效地协助项目组织对于资源的合理分配,以达到全面、有效地保证软件质量。

项目团队应正式、清晰地记录V&V活动数据,供项目Qa专业执行人员审查。

2.2V&V与Cm的基本关系

配置管理(Cm)必须满足项目Qa计划的要求。Cm必须确保:

(1)项目开发期间,每一个文档版本的使用是正确的。

(2)在测试执行期间,硬件、软件、或系统参数的使用是正确的。

Cm与V&V是并行的活动。Cm的结果可用于V&V评审活动的输入。若Cm要求严格地执行,V&V在某些方面的活动可能显得低效。当项目组织使用螺旋型生命周期模型(迭代开发)时,Cm是尤其重要的。

项目开发组织必须谨慎地控制涉及软件功能执行的元素,保持其一致性,从而确保V&V的结果可以支持现行的配置。在开发期间,如果不能确定被安装的配置是否与已存在的配置数据一致,即使这个系统被成功地开发(伴随相适应的V&V活动),那么其意义也是毫无价值的。

3V&V过程

控制系统工程应用开发过程中的V&V可遵循ieeeStd.1012-2004标准或国际行业协会各报告中的指导内容开展相关质量控制与管理活动。

控制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及相关V&V过程与活动,如图1所示。

图1数字化控制系统开发过程V模型

通常,V&V输出由V&V团队生成。对于安全级系统,V&V团队必须与设计团队相互独立,保持充分的独立性,确保V&V流程不受设计流程中的进度和资源的影响。本项目中涉及的系统属于非安全系统,因此保持项目组内部的V&V技术的独立性即可,来自设计团队的工程师可以进入V&V团队执行验证团队的任务,但注意执行此任务的产品项必须不是本人开发的。基于不同的完整度等级,验证任务也可以由开发团队来生成,但这个过程及结果应由V&V团队来审查或见证。

为检查软件生命周期内所定义的阶段之间传递信息的正确性,应通过验证来控制、保证。验证过程覆盖了从系统需求规格书阶段到设计、运行调试、维护和修改阶段的全过程。

每个阶段验证的目的是为了确认本阶段开发的产品(输出)正确地实施了本阶段的输入要求。每个阶段的验证过程包括对要求验证的输入文件、编码和数据的审查,产生验证结果文件。

确认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软件和硬件集成的系统正确地执行了系统需求规格书定义的功能。要求通过集成的系统全面测试来判定该系统是否能完全地、正确地、一致地和精确地执行所有特定的功能。在确认过程中,该系统与其他系统及用户接口的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和精确性得到评估。确认必须评估关键性能参数、重要的功能和其他的系统要求已满足,必须证明控制系统完成其需求规格书的要求。

确认是基于系统需求规格书的基础上。通常确认活动通过Fts(工厂试验),Fats(工厂验收试验)和Sats(现场验收试验)实施。

4过程管理

4.1组织需求

根据RG1.168-2004,“用于核电站安全系统的数字计算机项目的验证、确认、审核、和审计”,iV&V(独立验证与确认)活动对于评审人员有特定的独立等级需求。iV&V评审的深度基于安全等级分类。

对于安全级系统而言,nRC与nnSa均要求验证人员应该不同于那些执行初始设计的人员,应该由负责V&V的组织为V&V的充分性承担责任。负责V&V的人员必须与负责设计的人员相互独立。必须要有充分的独立性,以确保V&V流程不受设计流程中的进度和资源的影响。对于非安全级的控制系统项目而言,V&V活动的深度与独立性可适当降低要求,但必须满足最基本的技术独立需求。

V&V活动期间,管理控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文件/软件/测试项的传递;(2)文件/测试事件报告和日志;(3)文件/测试总结报告;(4)V&V状态管理;(5)验证工程师所执行的活动内容;(6)可审查的配置管理执行。

4.2传递控制

V&V与开发过程在许多项目的执行中存在一定的瓶颈。尤其是双方在过程产物传递的控制过程。无论是设计中间产品提交给V&V团队,还是V&V团队将评审结果反馈至开发小组,其中设计团队和V&V团队的关系在第3章进行了描述。文件和项目文档的维护是设计和V&V流程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在设计团队和V&V团队之间传递的可验证材料、交流信息可通过项目文控工程师进行传递。该工程师必须具备良好的Cm执行意识,确认工程输出符合过程程序要求,保留当前和过往历史版本,并且保留的记录和已验证输出的记录。

4.3问题跟踪

在执行V&V任务期间检测到的任何差异都必须进行记录。产品相关负责人需控制每一份差异报告,并且在需要时通知技术经理,如未及时汇报,差异报告至少应包含在V&V阶段总结报告中。

所有的差异经分析后会引申出一定的问题,而问题跟踪确保V&V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得以被记录、追踪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解决。典型的需要记录的信息包括:

(1)问题发生的时间;(2)问题发生的位置;(3)问题发生前系统的状态;(4)发生问题的证据;(5)导致问题发生的条件/输入;(6)描述系统理想状态的运行情况,以及相关的需求;(7)解决问题的优先级。

4.4软件相关的信息安全控制与管理

信息安全是保证项目产品质量与V&V活动正确展开的重要环节,其活动主要包括防止外部人员恶意窃取或篡改软件产品、资料或验证记录,以及内部人员非故意的信息泄漏、意外修改。

5控制及执行策略

本章节提供了软件质量控制及执行V&V任务时要遵循的通用技术和方法。单独技术或集成技术可用于执行一项验证/确认任务,以控制软件及其产品的质量。

5.1清单核查

清单用于协助产品的验证和确认。清单中的内容提供了执行验证的工程师在评审过程中应考虑到的基本事项集,可应用于各阶段、各种的设计产品。核查清单提供了一种可量化的评审方式。

5.2检查/分析

检查/分析包含了研究被验证的产品。需要确认设计的某些方面,可以是正式记录的评估和计算,但不限于正式证明、图表分析方法和相关技术。分析包括完整性和正确性的评估。分析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危害和风险分析;(2)可跟踪性分析;(3)数据分析;(4)CotS和质量鉴定审核前的产品分析;(5)V&V回归(变更)分析;(6)工具分析。这些方法适用于整个系统/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

5.3测试策略

测试适用于开发的各个方面。测试由系统或设备在具体条件下的操作、结果记录、和基于结果做出正确性评价组成。测试应该自下而上地执行,低等级目标测试的执行先于高等级组合。

测试可以分为两类:功能测试和结构测试。功能测试(黑盒测试)用于确定模块或系统的执行符合具体的需求。功能测试的测试用例直接由需求规范驱动,并且以模块或系统输入和输出为基础。该方法对于检查模块接口非常有用。结构测试(白盒测试)评估软件的内部结构。结构测试应该通过分支和路径测试的结合来完成。分支测试涉及生成测试用例,以提供充分的可信度,认为模块中所有的分支都可以到达。在路径测试中,开发测试用例以提供充分的可信度,认为所有的路径(所有模块中可行的分支结合)都被测试到。功能测试和结构测试的结合确保应用中没有意想不到的功能存在。

对于待执行的各测试,应提供测试规范、测试程序、测试结果报告、和任何差异报告。测试设备必须控制和记录。测试工具必须校准、控制、和记录。

测试方法采用低层级到高层级的方案。但是,为了确认合适的集成或低等级实体组合(元素、处理器模块、或通道)的执行功能,有必要采取重叠的功能测试。由于硬件组装,软件设计和与硬件集成,应执行一系列硬件和软件测试。现场验收测试(Sat)作为安装流程的一部分执行。现场验收测试在执行以完成安全系统开发的V&V范围之外。主要测试活动有:

(1)机柜硬件测试;(2)单元软件测试;(3)软件集成测试;(4)系统集成测试;(5)验收测试;(6)设备质量鉴定测试;(7)回归测试。

6记录与度量

在控制系统开发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过程中,记录的控制和管理将是重要的一环。在法规和标准中,对于记录的控制和管理有着强制的要求。10CFR50附录a中要求在核电厂的整个生命周期期间,安全重要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的记录必须由核电厂执照持有者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aSmenQa-1要求,记录必须提供描述满足质量需求的相关活动的证明文件。在记录的控制和管理过程中,考虑将图纸、技术规格书,采购文件,测试设备检定程序和检定报告,不符合项报告和纠正措施报告,审查、检查、监查、监督工作执行报告,试验和材料分析的结果都将作为记录的一部分。

6.1验证与确认记录

质量保证记录中包括了验证和确认过程中产生的验证记录和测试记录,并且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合理地控制和管理这些记录。根据消化吸收原理样机研制项目实践经验,对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验证的记录可以采用审查清单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审查内容,编制不同的审查记录清单。

而测试的记录则重点要求测试配置记录,测试执行记录,测试数据记录,不符合项记录与纠正措施记录的完整性、一致性。以确保在某些分析活动下,可以再次复现测试活动。

6.2度量探索

度量活动适用于整个V&V流程中,以帮助分析、预测、确定有疑问的倾向。这些信息将尽快反馈到设计和V&V流程中,以纠正管理缺陷和减少返工。

7结束语

本文对基于重大专项消化吸收课题数字化核电站控制系统原理样机研制项目V&V活动进行概述,其过程满足国内外法律、法规要求,并适用于核电站其它非安全相关的仪控子系统生命周期内软件的V&V活动。

参考文献:

[1]龚益.核电厂安全系统软件验证和确认方法探索[J].低压电器,2004(5):27.

[2]RG1.153-2011:CriteriaforUseofComputersinSafetySystemsofnuclearpowerplants.

[3]tR-103291-CD,1998:HandbookforVerificationandValidationofDigitalSystems.

[4]ieeeStd730-1998:SoftwareQualityassuranceplans.

[5]aSmenQa-1-2004,QualityassuranceRequirementsfornuclearFacilityapplications.

[6]ieeeStd1012-2004:StandardforSoftwareVerificationandValidation.

[7]ieeeStd828-1998:SoftwareConfigurationmanagementplan.

[8]iaeatRSno.384,1999:VerificationandValidationofSoftwareRelatedtonuclearpowerplantinstrumentationandControl.

[9]RG1.168-2004:Verification,Validation,Reviews,andauditsforDigitalComputerSoftwareUsedinSafetySystemsofnuclearpowerplants.

[10]Sei-Cm-13-1.1,1988,introductiontoSoftwareVerificationandValidation.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篇9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是建筑材料进场检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结构实体和重要使用功能检验的重要手段,对确保工程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客观评价,事关建设工程检测行业的社会公信力。目前建设工程检测机构受内部因素和处部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约束,以下分别进行剖析,促进建设工程检测机构的健康发展。

内部因素

1.1管理体系运行不畅。

建设部141号令规定检测机构要申请行业资质,首先必须通过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虽然所有检测机构都通过了计量认证,编制了管理文件和程序文件,但由于各检测单位对计量认证的不重视,导致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相关文件规定进行,这影响了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例如现在北京的检测机构都在用三和管理软件出具报告,在体系文件中规定检测机构使用外来软件前必须进行软件验算,以保证软件的编写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计算结果正确。北京某检测机构所用三和管理软件出具的高分子防水片材检测报告在使用前没有对三和软件进行验算,导致出具错误报告达两年多,最后才察觉报告的错误,因此对三和管理软件所有项目进行验算,验算后发觉有部分项目计算有问题,报告是检测机构的最终产品,检测机构出具错误报告怎么能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呢。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情况,诸如因管理不善导致所接收送检样品不符合检测要求、在报告上错误使用国际单位、检测结果修约不符合相关标准规定、接收的检测委托单信息不完善、检测原始记录信息不能溯源试验过程、原始记录不按文件规定进行更改等情况。

1.2人员素质及其操作。

建设部141号令中只规定的技术人员的职称要求及人数,没有对上岗证做出明确规定,在这方面有些省市如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要求明确,检测机构检测人员必须取得省市建设主管部门的上岗证书才能上岗,并且这些省市上岗证书的检测项目划分得也非常详细,基本是按照141号令中见证材料、结构检测、钢结构检测、玻璃幕墙、基础检测来分类的,在此基础上部分省市也有所增加,保温材料、门窗、室内空气、pVC管材管件、防护材料、电气材料、市政工程等也逐渐增加到上岗证中来。有些检测人员虽然取得上岗证,但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因操作不当,也会影响检测质量。例如混凝土是建筑结构施工中使用最普遍的结构材料,试件的抗压强度是结构验收的重要依据。由于立方体试件在单位面积上受到均匀压力,破坏形成环箍效应,这是唯一正确的破坏形式。而有时试件受压破坏后会出现试件偏心剪切破坏,使实际抗压强度值降低,少则差百分之几,多的会超出百分之几十的结果。形成这种偏心破坏对于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试件影响不太大,但对于高强混凝土试件,其影响就较为明显了,是因为高强混凝土的脆性大而造成的。检测人员操作不当是其中成因这一,由于每天抗压强度检测试件多,检测人员有时随意将试件往压力机上一放,没有做好对中就压,结果会出现抗压强度偏低甚至不合格的结果,检测人员也不分析试件不合格的原因,只认为是混凝土抗压强度自身不合格,无形中给施工方带来很多麻烦。

1.3设备。

现在各检测机构设备参差不齐,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作为第三方机构要保证所出具的报告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有些检测机构因设备问题而使检测不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例如在保温材料压缩强度检测过程中,要求以相对形变10%时的强度作为压缩强度,有些检测机构是电子万能试验机软件不具有数据分析能力,有的检测机构根本就没有配制相应的控制软件,导致检测结果的计算不符合标准规定要求。还有现在大部分检测机构的液压万能试验机是手动控制加荷速度,与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相比在试验结果上有3%-5%的试验误差,这有可能导致因检测机构设备导致钢筋原材误判或错判。在1.2节中所提到的混凝土偏心受压现象除与人员操作不当不关外,还与设备有关。一是相关标准规定了混凝土加荷速度,现在有部分检测机构配备了恒应力试验机,能保证在试验过程中加荷速度符合规定要求,但相当一部分检测机构压力试验机加荷速度还是采用手动来控制,这也对试验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二是试验机本身的问题,压力机的活动球形座虽然放在中心位置,由于常规都应该根据试件的大小和设备的型号配备相应半径与弧高的活动球形座,并不是随意加工一个即可。若球形座的半径偏小或弧高小会造成试件在活动球形座上的自动找水平的余量不够,又不好,很容易造成试件倾斜而被卡住,形成偏心受压的结果。这种现象往往容易被忽视,需要在确认活动球座技术性能合格的基础上,经常对球形座进行,每次试压前轻触球形座,查看是否灵活自如。同时还应该加强试验设备配套装置的加工规范要求和验收。在市场上出售的压力试验机品牌规格较多,质量也就存在差距,个别压力试验机设备上下承压板不在同一轴心上。对压力机设备进行计量检定时一般都采取压力环或是压力传感器,这种率定对设备上下承压板是点接触以此检定设备精度是否满足±1%要求,而作为被检混凝土试件是一平面与其接触,当受到同一平面上与之不平行的力时,就会出现轴心外的压力而形成偏心受压,虽然这种现象很少,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一种是在承压部分使用了相互重叠的球头,根据常识,两个球头是很难找到水平位置的,此种设备发生问题后与真实试验结果偏离最大。对于这种现象首先应改变检定方法,其次在人为原因都注意的前提下再出现试件偏心破坏的现象时就应该考虑设备问题了。(据了解国外检定压力机采用方法是三点形成一个平面检测),液压系统的稳定程度对被检物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压力机的±1%精度是液压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但对于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应该是两平面的问题。因此,每次观察残样的破坏形式应以此判断试件是否受压正确。

1.4现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转变为独立企业,各管理者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想方设法承揽尽可能多的检测任务,这本无可厚非,但主要是其不考虑自身的人员,设备、环境等因素,等检测业务超过其自能力时,一些检测机构不按标准进行检测、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现象,给建设工程留下了质量安全隐患。

二、外部因素

2.1建设部141号令中明定规定检测应由建设单位进行委托,但按现行预算定额规定,检测费用含在工程款中,由建设单位支付给了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无权进行干预。这就导致了现在所有工程都由施工单位进行委托和结算检测费用,施工单位为了自已的利益,一是压低检测费用,二是明示或暗示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2.2因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现在价格的主管部门已由原来的物价格改为发改委,但检测价格因没有密切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直不为价格主管部门关注,现在各地的价格制定的时间都已很长了,是按当时的物价水平来制定,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来讲检测价格相对偏低,远远根不上物价的变化,这制约了检测机构的良性发展。

2.3有些检测参数现行检测效率和意义不大,应跟随技术进步,在设计时采用先进的设计参数来作为施工控制技术指标。例如混凝土抗渗试验从试件制作到试验,不但费工和费时,而且检测结果也不能真实的反映混凝土的施工控制。还有土工密实度试验一直采用环刀法进行试验,不仅时间长,而且效率低,远远不能满足快速施工的要求。

三、应对措施

根据以上所述,为了扭转上述不良状况,应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健康发展,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3.1各检测机构应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的要求对本机构的所有管理活动定期进行检查,现在很多检测机构都有相应的管理记录,但其中有很多是表面现象,实际问题不能反映出来。要发挥检测行业协会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检测机构进行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全部检测机构进行通报,以促进所有检测机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3.2各地应尽快落实建设部141令中的相关规定,由建设单位来委托检测机构对所建工程进行检测并支付检测费用,这其中必须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各地检测机构配合,造价部门主管,重新制定预算定额,在招投标时对工程检测费用单独列项由建设单位进行支付,这就杜绝了施工单位委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检测机构能公正独立的进行检测,保证检测质量,因不受施工单位的牵制,检测单位也就能实事求是的按标准进行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检测机构不按标准进行检测的问题。为了保证检测费用及时足额支付,建议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以监督检测费用的支付。

3.3建设主管部门要求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力学设备如混凝土压力试验机、万能试验机全部进行恒应力改造,以保证在检测过程中加荷速度符合混凝土和钢筋的相关标准要求,以杜绝手工控制加荷速度所带来的试验误差,最大程度的保证检测精度,为工程提供切实准确的检测数据。

3.4对一些检测参数如混凝土抗渗、土工密实度现有检测手段不能适应工程的需要,如混凝土渗透性可由电通量来取代、土工密实度可采取瑞利波、无核密度仪法、落锤法来进行检测,对混凝土的渗透性可规定在设计文件中用电通量来取代,如果没有规定不能通过图纸审查,但是电通量参数的评价指标如何确定,可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课题研究,以确定切实可行的定量指标。密实度相关方法的检测规程应列入标准编制计划,尽快完成标准并实施,有利于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效率的增加。

3.5加强对检测人员上岗证的管理。现在全国没有统一的建筑工程检测上岗证管理制度,都是各省自行制定的,只能在本省范围内使用,一旦跨省流动时各省之间互不承认,只能重新进行考核,既浪费资源又浪费时间,建议组织全国统一的建筑工程检测证书制度,根据检测工作需要设置检测科目,每年定期组织进行考核,取得证书的人员必须进行备案,这样检测人员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并且把证书列为检测机构资质复核的一部分,从而促进检测机构自身人员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

本文从检测机构内部和外部分两方面就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现状进行了部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借此来促进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提高,为建设工程提供科学、公正的检测数据。

参考文献

测试问题分析报告篇10

1岩土工程勘察取得的进展及热点

1.1取得的进展

回顾我国推行岩土工程的十多年来,已经取得的巨大进展表现在以lF几方面:

(1)我国已经能够解决技术要求、地质条件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相应的规范、规程的编制,标志着我国这方面已经积累的经验达到的水平。

(2)勘察工作已从单一的钻探、取样、试验、提报告模式发展为多种测试手段、综合评价的模式。多功能静力触探、超重型动力触探、预钻式和白钻式旁压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波速试验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地基评价的水平。室内土工试验中高压固结试验和三轴压缩(剪切)试验的普遍应用,使土力学理论更进一步应用到勘察生产实践中。另外,土的动力性质的试验也曰益增多;桩的动力测试已经列入有关规范、规程和手册中;表面波速法也开始在工程中得到应用;岩土测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显示出来。

(3)勘察与设计、施工密切结合,初步形成了从勘察到设计、施工、监测,贯穿各个阶段的认识、实践、改造全过程。

(4)地基处理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十多年来为了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引进、发展了多种地基处理技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第四纪松散地层、湿陷性黄土、膨胀上、软土、填土、饱和松散粉细砂等各种不良地基,开发和应用了许多新的地基处理技术,已成为岩土工程中一项重要内容。

工程勘察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后,勘察结果形成的文件要包括以下重要的技术内容:

(1)场地稳定性的评价,对建筑场地拟建的建筑作山适宜性的技术论证;

(2)为工程设计提供场地各岩土分层、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以及岩土体工程设计参数;

(3)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岩土J一程题(如开挖、降水、沉桩等)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合理施:i方法的建议;

(4)对拟建场地作出岩上t程评价。对岩_上加固(毯坑支护)与改良方案或其他人工地基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提出建议,根据设计图纸在岩十工程施工中监控施t质量;

(5)预测由于场地及临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建设场地环境和临近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建造的影响;

(6)为已有工程的安全性进行预测性的评定,对拟建工程可能会造成已有工程的不良影响和事故调查分析提供依据;

(7)指导岩土工程在建筑物运营、使用过程中的长期观测如建筑物的沉降和变形观测等工作。显而易见,新的岩土勘察体制下形成的文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设计、施工都是极其重要的技术保障文件,它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重要的建设工程程序性文件。但是在新的工程勘察体制创建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设计和施工企业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施工企业中不重视运用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指导施工的现象显得尤为严。

1.2岩土工程勘察热点

当前,特殊条件的岩土工程评价仍然是岩土勘察上程中最普遍最大的热点。特殊条件指的是:

(1)特殊土。包括湿陷性黄土、软土、膨胀十、盐渍上等。住特殊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

(2)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溶、斜坡与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效应等。其中强震区的砂土液化、断裂、震陷等问题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经常遇见的。

(3)特殊工程。包括高层建筑、动力机器基础、地卜工程、水上工程、核电站、道路桥梁、机场跑到、水坝、尾矿坝等。大型建筑地基勘察与评价仍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对町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预测及对策以及地震效应的抗震设计参数等问题。

2当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常见的不足

2.1勘察依据不充分

建筑工程的设计意图必须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设计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目前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有些工程在无设计要求和建筑物荷载等状况下,勘察单位仅凭业主的陈述,按其要求勘察,导致勘察报告深度和广度不符合要求。如某汽车制造的厂房,设备荷载很大,天然地基承载力远远不够,需用桩基,但造成勘探孔深度不够,桩基设计参数无从谈起,最终导致补勘。所以施工前一定要弄清勘察设计要求和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要求,如电阻率测量、基坑支护、地下水渗透性等,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设计要求。

2.2第一手资料质量下降

对野外及室内测试分析所收集的分散、零乱的原始资料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便于设计人员结合场地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是岩土工程勘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该环节存在的大量问题:

(1)对统计概念与理论不明确。在岩土参数的统计与分析中,对异常值不加分析剔除,一律参与统计分析,导致分析误差过大,标准差、变异系数过大,得出场地分析不合理、不正确的结论。

(2)对岩土参数的取值不理解。对岩土参数的标准值理解片面,不论什么岩土参数均提供标准值。对于工程特性指标(例如标准贯入锤击数、原位测试所得土的强度指标和室内测试土的强度指标等)必须提供标准值、基本值或特征值,土的一般性物理指标统计其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就可满足要求。

2.3勘察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很多勘察报告往往不问具体工程条件,不具体研究分析,又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多的是一般化、老一套,设计施工真正需要的内容不全或不准。而不需要的内容却洋洋大观。近年来,勘察报告有越写越长的趋势,实际上其中很多内容是重复或者不需要的。

3完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的措施

3.1确定勘察依据

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程中,就要:①制定好合理的勘察纲要。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勘察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应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加强对勘探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或盲目勘察,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对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其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选型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重点把关。防止勘察报告中重视描述,缺乏深入分析的现象发生。从而确保勘察市场的健康发展。②合理确定场地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如: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好、埋藏浅且厚度大的地区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勘探间距可适当放宽;而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差的地区勘探孔深度较深,勘探间距应加密。③野外地层的划分应尽量详细。按颜色、状态、湿度甚至钻进难易程度、岩心采取率等不同指标详细划分,为室内资料整理提供最详实的编录地质资料;对多钻机共同作业情况,应首先集中技术人员勘探一二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避免各行其是,尽而造成野外资料分层、定性、描述等难以统一,给资料整理带来困难。

3.2合理整理与编录资料

勘察资料的整理应有现场技术人员的参加。很多勘察单位由于勘察分工比较详细,现场技术人员回来后将现场编录和原始班报表交给报告编写人员就不管了,这样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脱节。对原始编录资料、室内化验结果及现场测试、现场拍照等逐一比对,出现异常和矛盾时应认真查明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无误。按勘察技术要求,依据各类规范和当地的通常格式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工作,各资料整理成果除整理者白检外,尚应有他人再进行校对检查,做到无一纰漏。根据整理出的成果资料,写出勘察报告。由于各勘察场地的岩土特征、拟建建筑物、勘察要求等千差万别,因此勘察报告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勘察报告应注意重点突出,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勘察报告中应特别重视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评价以及场地地下水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中的地震评价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高层建筑和大规模的建筑场地。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是相辅相成的,与地基基础的选择一起应综合考虑、综合评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3合理选择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

不同的勘探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宜性,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合理性要充分了解。现在有不少勘察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地布置静探孔,甚至于全静探。在沿海地区的湖沼相和海相冲沉积平原中多分布有淤泥、淤泥质软土、填土,地下水位埋藏较浅,静力触探在这种场地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既能帮助准确分层,又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地基土的强度性质;而在一些山前冲洪积地层中,由于地层土一般颗粒较粗,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不适宜静探,甚至在河床河漫滩相的沉积地层中,静探的测试结果也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一般得出的强度变形指标偏高,所以应用时要适当考虑。标准贯人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而不适用于碎石土,淤泥、淤泥质软土中也要酌情使用,因为软土的灵敏度高,钻孑L时存在扰动影响,同时标贯击数的精确度对评判地基土的强度性质影响也较大。所以勘察施工中,应当针对地基土的性质,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勘探,以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