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环境监管十篇生态环境监管十篇

生态环境监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9:09

生态环境监管篇1

第一条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生态环境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实施监测,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与交流,全国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县级以上水行政方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以及授权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对辖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

第五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第七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心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第八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按基本建设程序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第九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省组重点防护区监测分站,根据全国及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设立相应监测点。具体布设应结合目前水土保持科研所(站、点)及水文站点的布设情况建设,避免重复,部分监测项目可委托相关站进行监测。

国家负责一、二级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三、四级及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的监测站点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的须经规划批准机关的审查同意。

第十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

第十一条下级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十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单位承担。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从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岗位证书,方可持证上岗。

第三章监测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承担并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负责对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开展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及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负责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对下级监测成果进行鉴定和质量认证,及时掌握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除本款规定的职责外,各级监测机构还有以下职责: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负责拟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组织对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负责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承担对申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单位的考核、验证工作。

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和开展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工作。

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承担国家及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省组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主要职责:按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对列入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水土保持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

监测点的主要职责:按有关技术规程对监测区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整编监测数据,编报监测报告。

第十六条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四章监测数据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成果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行年报制度,上报时间为次年元月底前。

下级监测机构向上级监测机构报告本年度监测数据及其整编成果。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向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报告。

年报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九条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省级监测公告前经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审查。

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情况及效益等。

国家水土保持公告每五年一次,重点省、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成果根据实际需要。

第二十条各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外提供监测数据须经同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同意。

第二十一条对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无故不上报监测数据,不按规定开展监测工作,在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未经同意擅自对外提供监测数据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生态环境监管篇2

关于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的报告 旗纪委办:

   上半年,根据全旗反腐倡廉建设工作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旗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生态环保工作实际,从“人、财、物、数”等方面构建防范机制,全局党风廉政建设与生态环保事业发展相辅相成,为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障。现将半年来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一岗双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一是加强领导,确保责任到位。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对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负责,班子成员按分工抓好分管业务科室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党总支定期研究部署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二是落实“一岗双责”,抓好廉政责任分解。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

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日常监督,每半年对本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年末由局党总支对局机关各科室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

二、反腐倡廉建设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认真对照旗委政府今年确定的反腐倡廉建设重点工作任务,结合生态环保工作实际,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从源头防范着手,狠抓任务落实。

一是继续推进廉政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人、财、物、数”等方面的管理,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同时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健全干部竞争上岗机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规范政府采购活动,确保政府采购工作按规定进行,坚持大宗物品采购集体研究、政府采购原则;在公务接待活动中,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和接待标准,做到不超标接待;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新《新环保法》和《草原法》,坚持依法执法,确保质量。

二是加强廉洁从政教育。认真落实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抓好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廉政教育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的落实。深入学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引导党员干部把党章和《廉政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基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牢牢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提高工作质量。

四是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律法规宣传,杜绝借执法“索、拿、卡、要”现象的发生,维护生态环保部门清正廉洁的形象。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推动我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障。通过抓警示教育筑防线,抓主题宣讲强意识,抓法制宣传明纪律,抓制度建设促规范,抓行风建设树正气,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一是抓好有关规定的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提振全局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改变以往单纯的数据收集、汇总,要求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调研,掌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学会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当好参谋助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是领导干部做表率。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专题学习,特别是认真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局领导班子带头示范,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正视问题、正风肃纪。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上半年以来,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总体上看,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做到了有组织领导、有责任规范、有制度措施,工作内容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工作效果到位。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一项繁重而长期的工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经过自查和总结,也发现在工作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下步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上,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生态环境监管篇3

坚持不懈推进环境信息化工作,打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基础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环境保护部在推进环境管理转型中把“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要求环保系统在推进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坚持“顶层设计一体化、系统开发一体化、网络建设一体化、数据管理一体化”原则,通过全面整合、普遍共享和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建成了全省生态环保云平台和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对污染源监管、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风险监控预警和事故应急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分析和挖掘,提高了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是自我加压打基础。2013年以来,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环保基础性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3500万元,结合省环境监测科研业务综合楼建设,实施综合信息化项目,建成了560平方米中心机房及配套辅助设施、310平方米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和160平方米视频会议中心,中心机房配置60个标准机柜,采用了全国领先的节能制冷技术,建设了安全高效的供电保障系统,获得了“2016年中国数据中心标准化示范项目优秀政务类数据中心奖”。环境保护业务专网实现了市(州)到省的100mmStp、县到市(州)的30mmStp专线带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和重点污染源具备1~10mB带宽接入专网的条件,并建成了“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内部局域网,形成了“一个顶层框架、一个管理平台、一个数据资源中心、一张基础地图、一个调度指挥中心”的青海环境预警预测、监控监管、决策指挥信息化体系。二是抢抓机遇建平台。按照青海省政府和环保部推进“互联网+”行动及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要求,青海省环境保护厅主动承担了建设“大美青海生态云”任务,依托已建成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实现虚拟数据中心的动态扩展、系统整合、资源调配、批量部署和统一管理,进而构建了“资源共享、集中管理、动态管控、业务感知”的智慧it基础架构。目前,环保云平台由8台8路12核服务器、虚拟化管理平台和高速存储系统组成,可达到800核CpU计算和5.4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100tB高速数据、600tB空间数据和1pB视频存储能力,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环境风险监控预警等工作。三是整合资源重应用。坚持“破除数据孤岛、整合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平台”原则,将全省生态环保数据及60个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云化迁移部署,并拓展吸纳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和互联网关联环保数据,实现了生态环境数据上下联动、互联互通,对水、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核与辐射、自然生态等环境信息数据进行汇聚,深入挖掘应用价值,建立涵盖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移动执法、工业园区风险监控预警等方面的环境管理应用系统,为准确预测研判环境形势、及时环境监测预警预报信息、有效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支撑。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对西宁市3个工业园区16家化工及重金属企业涉及的14种有毒有害气体、32种大气重金属和类金属污染因子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实现大气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环境风险防范关口前移的目标,作为全国首个试点项目得到环保部充分肯定,在环保部在青海召开的“中荷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评估专题研讨会暨示范项目启动会”上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

强力推进站网建设,打造独具青海特色的生态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生态监测评估,着力在搭建体系、构建网络、服务决策上下功夫。一方面,依托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坚持“部门联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充分整合环保、水利、农牧、林业、气象等部门资源共同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建设了由26个综合站点、1152个基础站点和220个跟踪站点构成的地面站点监测网络,确定了地面监测、遥感监测、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程成效评估、生态系统综合评估6大类150余项监测评价指标,初步建成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从2005年开始,陆续开发建立了全省以中分辨率为主、重点生态功能区局部地区高分辨率识别的影像库,搭建了生态监测综合数据服务及共享平台,开展了三江源区生态本底和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青海生态环境十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年度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与评价,对3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考核并将结果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充分利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重点生态敏感区域开展人类活动变化、地分布等环境遥感监测,积极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针对青海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生态地位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按照重点生态保护区域自然景观及雪豹、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中华对角羚、黑颈鹤、青海湖裸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典型活动区域分布特点,在全省规划了近40个观测点位,采用短中长光程、高清视频、音频连线、数字化网络实时传输、统一平台管控的方式,建立了“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和展示解说系统,可近距离观测研究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以及生物多样性,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率先建成“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精确观测系统,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监控预警体系。2016年8月23日,在视察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时,青海省委省政府利用“生态之窗”向总书记汇报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总书记通过远程视频音频系统实时察看三江源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并与基层干部和生态管护员进行现场视频交流,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之后,中编办、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科院、清华大学等有关部委和科研院所,广东、湖北、新疆、、云南等省(区)环保部门及国内部分主流媒体,共有90批600人次前来考察调研。省党政领导20多人次前来指导工作,省直机关工委党校将其作为省直部门党员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公安部门将其作为环保联合执法警务人员培训基地,省环保部门将其作为公众生态环保科普基地,通过环境日、公众开放日等重要节点,向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社区居民开放,“生态之窗”已成为宣传推介美丽新青海的重要窗口。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谋划

生态环境监管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法》环境权

十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重大部署,强调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环境法治建设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立法的不断完善。目前《环境保护法》修改正在热议中,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稿》提出自己的若干意见和建议,试图以此为契机来加强中国环境法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法律层面的跨越性发展。

一、制定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政策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已雄踞世界第二位,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状况也十分严重,全国各地都深陷雾霾之中,难见蓝天白云。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为了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和突出地位的高度,确立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党的十所阐述的生态文明,是继承工业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包括清洁健康的环境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公平正义、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和生态治理规范体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伦理形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福泽后人的伟大工程,对中华民族的持久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我们应该全面贯彻十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明确《环境保护法》修改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促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的、政策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一)明确指导思想

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应全面贯彻“十”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部署,从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环境立法现状和我国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维护生态公平正义为宗旨,以环境生态安全为前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应是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对我国今后环境资源生态保护工作具有基础指导作用、长期引导作用、全面激励作用的综合性、政策性法律。

(二)宣示基本理念、基本原则

主要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正义、生态公平的理念;生态安全第一的原则;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则坚持损害预防和风险防范原则,坚持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坚持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的原则;坚持国际环境合作开发、共同治理的原则。

(三)明确规定公民基本环境权利和政府基本环境责任

公众享有清洁、健康的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众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监督管理的权利,对污染和破坏环境、损害环境的行为,有检举、监督和依法提讼的权利(环境公益诉讼已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国家提倡和鼓励环境公益诉讼。各级政府对其管辖的环境质量负责,对保障提供环境公共产品和环境服务负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和离任追究制度。在明确公民基本环境权利的同时,也使政府肩负起其应承担的基本环境责任,改变以往单纯以GDp论英雄、评政绩的不良做法,将地方环境资源保护的成果纳入官员考核中来。

(四)明确规定基本的环境法律制度和措施

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有影响的公共决策和建设项目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国家对污染物控制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标准控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总量控制制度和富余的排污削减量交易制度。国家提倡和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

二、大力促进公民环境权入法

(一)环境权的作用和意义

1、环境权是维护公众环境利益的法律基础和有效武器。

在法治社会和权利本位的语境中,环境权入法,特别是规定公民环境权,是使公民环境权益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这不仅可以彰显我国综合性环境法是保护公民切身利益的法、是关乎民生的法、是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法、是依靠公众参与和公民诉讼以保护环境的法,而且可以向世界昭示我国积极保障人权和承担环境责任的大国态度。规定环境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环境质量水平的需要,是改善公众生态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更舒适生活,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的需要。

2、环境权是环境立法、执法和司法诉讼的基础。

规定公众环境权,可以为其他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奠定扎实的基本权利基础,并全面带动环境法治建设。此外,明确规定公民基本环境权,有利于建立健全一整套富有环境法特色并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法律规范和环境法律制度,诸如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监管制度,环境损害预防、资源修复和补偿制度,生态修复和补偿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

3、有利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提高政府环保管理的效率。

规定环境权,有利于公众真正参与到保护环境和生态治理的进程中,从根本上确定了国家环境保护的义务,提高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和效率,将我国现行的“环保靠政府,轻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政府责任和责任监督”,从根本上建立健全政府环境责任制和政府环境责任问责制。

(二)环境权入法有国际经验和国内基础

国际法方面,不少国际环境条约和法律政策文件均有环境权的规定。《奥胡斯公约》不仅在其序言中明确宣布“确认每个人既有权在适合其健康和福祉的环境中生活,又有责任单独和他人共同为今世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考虑到公民为了享受上述权利并履行上述责任,在环境问题上必须能够获得信息,有权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并在此方面承认公民为行使自己的权利可能需要得到援助”;而且在其具体条文中明确规定,“为促进保护今世后代人人得在适合其健康和福祉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每个缔约方应按照本公约的规定保障在环境问题上获得信息、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的权利”。

国内法方面,自1989年以来,我国有关环境权的立法已经在某些地方立法和军队立法方面获得局部发展。吉林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福建省、上海市、珠海市、深圳经济特区等地方环境保护条例,以及《中国人民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修订)等法规已经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的环境权。我们应该以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并全面贯彻其精神,将公民环境权早日入法,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趋势。

(三)环境权条款的建议及解释

1、环境条款中的“环境”,是指《环境保护法》中界定的环境。

环境是环境权的客体。从总体上讲,除某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财产外,环境基本上或大部分属于公众共用物的范畴,它不同于我国《物权法》中规定作为物权客体的“物”。所谓公共共用物,是指不特定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的物,包括可以非排他性使用的财产、环境要素、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等;其主要特点就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国务院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曾指出,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

2、环境权条款中的主体,指一切个人和单位,也可以指公民、法人和组织。

法律上的一切人包括自然人和由自然人组成的集体;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法人组织和非法人组织、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个人指自然人,包括作为国家公民的自然人和作为外国国籍、无国籍的自然人。这里的公众不是抽象的“全体人民”或由某个组织代表的“抽象的人民”,而是包括具体的自然人以及由自然人组成的组织和团体。

3、环境权条款中环境权的主体所享用的环境是指“清洁、健康的环境”。

判断或评价环境是否清洁、健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法律规定的其他依据,不是靠我们单纯的主观感受和感性认识。

三、建立高效运行的环境监管体制

(一)依法完善环境监管立法

为完善我国的环境监管体制,需要靠立法推进其改革。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管体制法规存在诸多问题,法律缺位及冲突使其有许多弊病。因此,完善环境监管立法首先应从立法出发,清理现存法律体系,进而完善环境监管体制。在综合性立法基础上,再由各监管机构、各地方环境保护机构将自己依法承担的职能具体化,保障环境监管职能的顺利执行,进而建立完整的环境监管体制,对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立、运行、变更等做出明确规定,以保持环境监管机构的稳定和工作的持续性。

(二)科学合理设置监管机构

环境监管过程中药明确各环境监管机构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其行使职权的法定程序,协调各机构在环境监管中的关系。实践证明,协调机制是提高环境监管效率的必要手段,避免部门之间为了利益之争相互压制,各自为政。当涉及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事项,环境保护部应作为领导部门,组织协调其他环境监管机构的工作,提高决策和执法效率。

(三)明确划分环境监管职能

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就是环境监管职能的重新分配。首先应该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对统管部门和分管部门的职责权限进行合理划分,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解释环境保护监管职能。环境监管的统管部门和分管部门应当配合彼此的工作,这样才能促进环境监管效率的提高。

加强环境监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完善环境监管体制是加强环境监管的基础和关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环境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监管方面的经验的同时更要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十精神,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等现状,从科学合理设置监管机构、明确划分环境监管职能等方面入手,改革我国的环境监管体制,真正实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伟大目标。(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几个问题》,《政法论丛》2013年8月。

[2]张程:《美丽中国的环境法治保障――以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为视角》,《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6月。

[3]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7年。

[4]周玉华:《环境行政法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生态环境监管篇5

[关键词]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

[中图分类号]X328[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3-210-1

在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体系中,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制度是该体系的重点部分,是建设项目对环保“三同时”政策落实程度的主要参考依据[1]。对施工期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监理已经成为国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要求,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在施工阶段,必须保证工程的施工现场、周围生态自然环境、防治设施、建设污染物排放等符合国家相关环保规定和标准。

1环境监理的涵义

环境监理具体指的是国家相关环境监理部门或机构,在工程相应建设方的委托下,根据国家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批复文件、相关环境监理合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等,以第三方身份,参与到具体项目建设中。其参与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通过环境监理方式,在工程施工期对其“三同时”的实施情况、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目的是监督和保证环保措施在工程建设施工期中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并实现将环保控制方式的转变,即由监管部门外控转变施工过程内控。在环保过程中,施工期的环境监理是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按照监理对象进行分类,具体可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可分为生态保护措施监理、环保设施监理、环保达标监理3部分内容;根据监理时段进行分类,具体可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为设计期、施工期、试运行期环境监理3部分内容。

2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主要内容

2.1施工现场及施工区环境敏感点的监理

为有效防止和预防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对工地周围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监理单位需对施工期工程建设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理措施,保证工程施工期各项环保措施均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2]。在施工设计阶段,工程建设由于受到地质、地形、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设计期与施工期的工作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对厂址进行变更、移位或对产区的局部或整体分布进行调整等,导致建设项目临时占地或附属设施产生了一定变化,进而导致工程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影响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环境监理部门需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监测工作,加强对环境敏感点的监控力度,监督工程建设方严格按照环评要求落实各项环保措施,降低施工期周围生态环境的受污染率。监理的主要内容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监理、生产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理、噪声控制措施的监理、野生动植物及生态保护措施的监理、人群健康措施的监理、施工期危险化学材料的管理的监理、环保和染治理设施建设的监理及环评文件落实情况的建立。

2.2施工期各环境要素的环保达标监理

施工期环保达标监理是有效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环境污染因素达到国家规定环保评价标准的重用环节和主要内容。环境监理部门在监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环评报告书中施工期污染防治及生态环保措施的具体要求,严格对施工期各环境指标进行监控,保证工程施工阶段中各种废气、废水、噪声等均符合相关环保规定要求。在施工期,建设单位通常会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环评标准进行施工作业,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施工期气、水、声等污染元素进行净化处理,重视对工地周围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但是环境污染因素还是不能完全避免,因此,需要环境监理部门通过巡视、现场监测、记录报告、旁站等方式对工程建设施工期存在的污染隐患进行及时提醒和整改,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工程建设施工期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环评要求,降低生态环境污染。

2.3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理

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监理具体指的是,环境监理部门对建设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生态保护及恢复措施、敏感区保护目标保护措施等各种措施的计划和具体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3]。工程施工阶段中,生态影响及减缓措施的具体内容如下:按照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该文件的批复文件的具体要求,同时充分分析工程施工期出现的具体环境影响特点,然后将相应文件要求与施工具体特点相结合进行分析。按工地临时用地、取土砂石场所、废弃土渣场所及矸石场、灰场等进行列表,将具体详细的环境监理要点罗列给施工方,并监督施工方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施工作业。

2.4环保设施“三同时”建设的环境监理

建设项目在施工阶段需严格根据“三同时”的环境管理制度,切实落实环保设施与施工建设同步进行。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设施建设必须严格根据环评的相关要求进行科学建设和安装。如安装建设配套的生活污水及含油废水净化处理设施、隔声设施、环境风险防范设施、生态保护及修复设施等,确保施工期出现的各种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均得到有效净化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周围生态环境污染发生率。

2.5其他环境监理内容

除上述几点环境监理内容外,在环境监理工作中还需进行以下几点工作:根据工程施工情况,对环境进行相应监测工作;及时向建设方发出监理工作指示,并对指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按时编写环境监理专项报告及月、季、年报;定时组织开展环境监理工地例会;协助建设方、施工单位、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相关环保突发事件。

3结束语

环境监理制度的施行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强化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约束关系,有效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同时大大降低了生态环境污染的发生率,给人民和社会带来极大效益。环境监理制度的实施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曹晓红,李继文.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中的问题和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8(35):108-109.

生态环境监管篇6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进一步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了部署。

在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加快完善法治基础的同时,尽快建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政府监管体系。以制度建设和观念改变作为实现途径,法治规范、国家强制、市场激励、人民监督并举。

当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监管,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强调政府监管权力法定、决策和执法规范透明,并要依靠民众加强问责。

需要完善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的立法,更要加大司法执法力度,严厉惩处污染者,同时要使全体人民尽快建立起依法保护自己权利、依法履行自己义务的现代公民意识。中央政府要通过典型案例支持监管机构,走司法程序惩处污染环境者、支持民众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权,在推进依法治国大业中收“徙木立信”之效。

健全环境监管的组织体系,优化监管权配置。根据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采用中央垂直的监管体系与地方监管部门有效分工协同的分级监管机制,加强中央垂直监管的力度,处理好监管权责的横向分配与纵向分配,构建“无缝”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有效性。

推动监管信息公开,鼓励人民群众参与。通过推动环境监管信息公开,使民众了解与其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环境信息,鼓励民众以合法、理性的渠道,监督企业的排污行为和监管机构的履职状况,形成对促使企业守法、促使监管机构有效履职的社会压力。

加强监管问责。强化依法监管意识,健全依法监管的程序,完善监管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自上而下”的内部问责机制。健全行政诉讼制度,加强社会对监管机构行为的监督,形成“自下而上”的外部问责机制。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加快建设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监管体系,是当前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

从制度直接规范领域看,生态文明制度包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环节看,生态文明制度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四个方面。

从生态文明制度的表现形式上看,生态文明制度包括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标准;体制、机制、程序;实施动力机制。

生态环境监管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域内地表水生态补偿。

第三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水环境生态补偿水质监测方案,确定水环境生态补偿水质监测断面、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并负责水环境生态补偿水质监测数据质量保证及管理工作。

市财政部门负责生态补偿金扣缴及资金转移支付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根据市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及总量控制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断面水质达到考核目标的要求。

第四条根据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的环保责任目标,补偿考核的因子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根据水质变化及实际需要,考核因子可适当增加。

第五条生态补偿基准金由各考核断面的考核系数和扣缴标准确定,24个考核断面的生态补偿基准金见附件。

第六条对各考核断面水质出现超出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值的,根据超标程度按照以下方法计算扣缴补偿金:

(一)0.2<超标倍数≤1.0时,生态补偿金按照“超标倍数×生态补偿金”计算;

(二)1.0<超标倍数≤2.0时,生态补偿金按照“2×超标倍数×生态补偿金”计算;

(三)超标倍数>2.0时,生态补偿金按照“4×超标倍数×生态补偿金”计算。

第七条扣缴生态补偿金的计算依据为《市地面水环境责任目标断面监测通报》中的水质监测数据,有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取其周均值作为监测数据,没有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取其一周内的某一天数据作为监测数据,按周计算应扣缴的生态补偿金。

第八条如果我市省控出境断面水质超标被扣款,其上游有关考核断面中只有一个出现超标现象时,则不论超标倍数大小,均由其所在地方政府承担省财政对我市财政的扣款。

如果我市省控出境断面水质达标未被扣款,其上游有关考核断面中有超标现象的,依照第五条、第六条的计算方法对相关县(市)、区减半扣缴生态补偿金。

第九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质监测数据,计算各考核断面每周超标倍数和生态补偿金扣缴数额。市财政部门根据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计算的生态补偿金扣缴数额对水质超标的县(市)、区下达预算扣款文件。扣缴生态补偿金采取市财政年终结算时扣收该县(市)、区财力的办法。

第十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每月向各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通报生态补偿金扣缴情况。定期在新闻媒体上生态补偿金扣缴情况和生态补偿金奖励使用情况。

第十一条生态补偿金用于上下游生态补偿、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水质、水量监测监控能力建设以及对水环境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较好县(市)、区的奖励等。

第十二条扣缴的生态补偿金,首先用于上缴省财政对我市出境断面水质超标扣划的生态补偿金。年终结算其结余部分及省财政补偿和奖励我市的水环境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按以下原则进行分配:

(一)50%用于我市水环境生态补偿。

生态环境监管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流程;方案;监测技术

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部门服务,对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也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其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而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我们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2生态环境监测流程

一是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二是确定监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三是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3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我们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对于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4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检测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现在比较成熟的是3S技术,而所谓的3S技术,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lobalpositioning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和遥感RS技术(RemoteSensing)。

4.1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检测人员首先需要在被检测者例如狮子的体内注入特殊的晶片,然后再将动物放生,在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的时间内,检测者都可以跟踪到这只狮子的行踪,从它的迁移情况,就可以掌握到狮子的习性,外界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到狮子的生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完成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一头狮子生活几年的时间,和任何动物都不能,而有了这个百倍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GpS全球定位系统除了能够跟踪动物,还可以跟踪无生命的物体,像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汽车等,监测人员可以监某一地区的汽车数量,推测出这些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的尾气排放量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将抗有着很大伤害,如果已经达到上限的话,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管制,例如单双号行车制度或者提高汽车销售税等等;

4.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先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进而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

4.3遥感RS技术(RemoteSensing):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而且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例如,我们可以对大兴安岭森林采用遥感技术监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森林的覆盖面积是否减少,来推测是否有人在破坏植被,进而想出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进行处理,也可以对于大兴安岭上空气温状况进行监测,时刻注意是否会出现火灾等自然灾害,如若发现异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扑救,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结束语:

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洪水泛滥等各种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就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环境监测问题,人们意识到,对环境监测,在常规情况下一般采用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这种着眼局部的监测方法只单纯的测定了环境中的有害因子,不能对整个环境综合评价,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以对整个环境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监管篇9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事关人们身心健康、破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中共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被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我国传统的生态管理体制是在传统土地所有制、自认资源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体制之下建立起来的。国务院保护部在这一监管体制中发挥着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同意将换的职责。这一体制在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理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对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利顺德基础上,对上述部门进行职能重组,可以让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1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1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失衡

在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已经构建起了以行政监管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1]。在这一体制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经济管理只能与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之间的失衡问题,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削弱。

1.2政府和市场的错位

在现行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下,政府部门既发挥着行政管理职能,由行使着相关资源资产的运行管理职能。这两种职能之间的结合,并没有对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公益性特征进行强化,国有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利用者的资产权益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1.3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

综合经济部门、农林水土部门和环保执法机构是生态环境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参与者[2]。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问题会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水资源问题为例,与之有关的职能是水利部门的主要职能。环保部门也行使着与水污染问题有关的监管职能。

2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基本原则

在对现代化的市场体系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政府的自身职能进行转变。以大部制改革方向为依托,促进生态保护机制、污染防治机制和自然资源监管机制等机制的合理配置,进而在减少职能交叉的基础上,提升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是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为了在对行政协调成本进行降低的基础上,对政府职能进行有效转变,在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在国家整体行政体制下推进

依法行政是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法治政府的构建和简政放权工作的开展,已经让我国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3]。生态环境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上述两种因素的作用。在整体化的行政体制费改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关部门也需要从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入手,对以“一刀切”为特点是粗放型简政模式进行有效避免。

2.2遵循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规律

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特点。从生态系统的特点入手,构建统一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可以让相关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职能交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统一化的监督管理机制与各个部门的专业分工管理体制的融合,可以对生态环境综合管理部门和各个专业部门之间的职责进行有效划分。

2.3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机制进行创新

机制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统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生态环境除了可涉及到空气、水源、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外,与工业部门和能源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可以让生态环境大部制架构的科学性得到有效的提升。

3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

3.1基于一体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框架的大部制方案

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以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统筹机制为基础的体制改革,是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4]。环境与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构建,可以对其气象、林业、水利等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整合。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额结合,可以让政府部门内在具体化的自然资源开发问题中,对生态环境的监管职能和保护职能进行有效发挥。从这一部门的职责来看,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预防只能和地质环境的保护职能可以划分至这一新的部门之中。农业部门的农业资源保护职能、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城镇乡村具体居住环境下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也可以移交给这一新的部门。这样,新部门除了要对污染防治问题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问题进行有效管理以外,还需要对相关的资产监督管理问题和自然资源产权的保护问题有所关注。

3.2对污染防治监管和生态保护问题进行强化的方案

在生态文明的战略布局方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决议中已经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思维。在污染防治体系和生态保护机制的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对陆域范围的环境保护机制与海洋方面的相关机制进行有效统筹。这就为污染防治体系和生态系统保护机制的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生态与环境部的构建,成为了构基于一体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大部制方案中的主要措施。从这一部门的职能来看,它可以对生态环境方面的监督管理功能进行有效强化。国家林业部门的生态保护及相关的监管只能是这一方案实施以后的一大工作重点。在监督职能部门方面对这一只能进行强化,可以让我国的环境保护执法体系得到有效的完善。因而这一方案的制定了以为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3.3现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方案

职能分散交叉问题是我国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统一化的监管机制的构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5]。生态保护监管体制、核辐射安全监管体制和污染防治监督体系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以为统一化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帮助。独立框架下的环境执法体制和科学化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建设,是对现有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的有效措施。环保监管职能的整合,就是其中的一大重要内容。统一框架下的污染防治监管体制和独立性的环境执法体制的建立,可以让环境执法体制的实效性得到有效提升,相关的监督机制的构建,可以让地方政府在这一机制中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4结论

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来看,在生态环保机制改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利用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对改革方案进行落实。可以让政府部门内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监管职能进行强化。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执法监管职能的强化,这一体制在构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从大部制方案的实施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是未来阶段的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苏利阳.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考[J].科技促进发展,2015,(04):445-448.

[2]王金南,秦昌波,田超,程翠云,苏洁琼,蒋洪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5,(05):9-14.

[3]赵玉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08):297.

[4]于海.我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生态环境监管篇10

全县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进程,深入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完成“811”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任务;积极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县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6%;工业废水、废气达标率达到90%以上;强化环保执法监管,确保不发生环境问题引发的重大,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监管、监测水平。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县要完成以下的工作和任务。

一、以“生态建设推进年”为抓手,深入推进生态县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生态规划体系。全面完成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工作,明确县域范围内的鼓励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划范围,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治理和恢复工作,并于6月底前完成生态功能区规划的编制;二是大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全县各乡镇生态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争取创建2个省级生态镇,4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市级生态村和20个县级生态村。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按照“五整治一提高”的要求,重点就规模化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村河道整治、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村庄的绿化水平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点;四是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填埋工程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围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和生态支撑体系等重点建设领域和主要任务,加强生态县建设宣传,继续深化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的创建活动,通过启动一批生态示范点和项目,以点带面,并以此来带动生态县建设任务的全面落实;六是积极配合县人大做好生态县建设工作审议,认真落实好人大意见、建议和要求。

二、以“治污决战年”为抓手,全面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

克难攻坚,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增长,确保全面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目标。一是按照《县医化行业暨城南化工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抓好重点污染企业的整治,督促规模企业完成废水、废气治理任务,关停一批环保治理达不到要求、产品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的小化工,会同相关部门实现市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摘帽”和治理验收;二是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管理和治理,切实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严厉打击无证排污和超总量排污行为。制订全县CoD和S02总量削减计划,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监督管理,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的监督管理,督促热电厂加快脱硫工程建设;加快城南废气整治工作步伐,确保收到明显成效;三是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坚持“先评价、后建设”原则,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严把环评审批关,积极扶持技术先进、污染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和高科技项目,坚决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选址不合理的污染项目。同时加强对已批项目的“三同时”监管,对建设项目实行跟踪服务管理,提高“三同时”执行率和验收合格率;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强制审核。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强化生产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五是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废水在线监控监测设施建设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完成省、市、县三级联网的环境信息网络建设,监控督促企业污染整治;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跟踪督查、分类指导、限期整改;适时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建设项目环境违法、“三废银”回收、工艺品酸洗等专项污染整治,并把饮用水源地作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消除环境隐患;六是建立整治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整治的进展情况,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推进污染整治行动。

三、以“环境安全满意年”为抓手,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不断强化环境整治和污染查处力度,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确保不发生因环境污染引起的。一是按照“突出重点,围绕中心,维护群众权益”的总体要求,建立动态巡查机制,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打击不法排污行为,强化执法权威,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执行力度,促进污染整治,确保环境安全。二是进一步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继续加大排查环境污染事故隐患力度,督促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应急设施和应急装备,督促企业抓好应急队伍的培训,举办环境安全应急演练。三是进一步完善环境投诉监察处理机制。落实投诉责任、规范处理程序,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各类环境不稳定因素,加强对容易引起的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加强对环境敏感区的监管,逐步限期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特别是生命健康安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化解矛盾,消除环境隐患;六是做好企业排污情况摸底,探索污水处理费开征后的排污费收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