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质量状况十篇环境质量状况十篇

环境质量状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8:03

环境质量状况篇1

关键词:水环境;水质量;保护对策

1引言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是在油田矿区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的、以石油经济为主体其它多种经济为辅的工业城市。市区内无天然河流,湿地资源丰富,泡泽众多,有天然百湖之城的美誉。

大庆地区水源主要以嫩江为主,嫩江干流从西南边缘流过,在肇源汇入松花江,乌裕尔河和双阳河分别由依安、明水县入境,均为季节性河流。水文受流域径流和降水影响较大,全市大小泡沼湖泊208个,正常蓄水面积1757km2,总蓄水量为46.1亿m3。水体地域分布不均衡,腹地缺水,表现为明显的闭流区特征。全市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为21.59亿m3,建有主要用于城市生活集中供水水源的水库4座,包括大庆水库、红旗水库、龙虎泡水库、东湖北湖水库等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库,库容总量为7.72亿m3。

2大庆市水体质量

2.1泡沼水质

湖泡水环境质量较差,大部分为Ⅴ类或劣Ⅴ类水体,水体偏碱性,主要有机污染物为CoD、BoD、氨氮、总磷、石油类等,有机污染物指标均超过污染值。重金属含量超标,主要超标重金属为Hg、Zn、Cu、Cd、pb等。

2.2水库水质

大庆市主要水源地水库蓄水区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并能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功能对水质的要求。浮游植物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3.14~3.40之间,均匀度指数在0.15~070之间。底栖动物的Bpi指数变化范围在0.73~0.82之间。这些数据均表明,水库水体处于轻污-中污状态,且平水期的水质略好于丰水期的水质,符合饮用水源地标准。

3污染因素

3.1工业污染

由于油田生产和建设的需要,将市区内近半数的泡沼用管线或明渠进行连通,形成了覆盖整个油田区的排水网络,联合站、注水井和地面污水处理站等单位由于生产中的突发性事故和失误等原因,向泡沼排放含油污水,严重影响了油田区水环境质量。另外,新兴的工业厂区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污水,直接流入地表水体,也恶化了水质。

3.2农业污染

农业生产中各种化肥、农药用量逐步增加,农田残留的农药、化肥随地表径流流入地面水体,同时,污染水体的灌溉更形成了恶性循环。

3.3环境用水紧张

由于大庆没有天然河流,除地域内降雨外,引嫩工程是主要水来源,该工程主要满足工业、生活等用水,没有多余水量提供环境用水,由于得不到环境用水的补充,水体的自净能力极差,在很大程度上也恶化了水体污染的程度。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与治理

排点污染源,关注污染排放大户的污染物处理,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增强企业环境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污染防治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完善落地油生物治理和油田废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完善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站、污水回用及污水截流工程,减轻生活污染负荷。提高科学施肥、灌溉技术,通过土壤检测,有针对性地施肥,在不影响产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控制农业废水排放,尤其控制畜、禽、水产养殖的废水排放,要做到集中处理,排放达标。

4.2建立完善的水体质量监测体系

建立负责水质监测工作的专业团队,选择重点区域尤其是饮用水源地水库,进行有规律长期的水质监测工作,建立准确可靠的水体水质情况档案,发现水质出现突然恶化或污染,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形成调查、处理、应急预案机制等体系。做到有专人随时发现情况、有畅通途径及时汇报情况、能正确无误地处理情况。

4.3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大庆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提高全市人民的水环境意识,懂得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已事在必行。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大对水环境问题的工作力度,大力投入人力和财力,使大庆水资源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群义,包晓秋.大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3(4):47~48.

[2]刘铁顺.大庆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综合整治[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8):45~47.

[3]张亚娟,慕山.大庆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5):102~103.

[4]吴晓明,王艳芳,李向光.对大庆市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4):161~163.

环境质量状况篇2

调查和建议

——可持续发展问题系列调研之六

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近些年,我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环境保护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业污染源总量

控制和环境功能区达标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势减缓,环境污染整体状况正在逐步改善。但由于历史发展、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我区环境欠帐较多,质量状况仍不容乐观。目前,全区地表水水质仍属劣V类,城区和重点城镇大气环境质量超二级(省规定功能区)标准。同时,随着一些企业组团规模的扩大,所在区域排污总量将大幅度提高,局部环境质量存在进一步恶化趋势。

一、全区环境现状

(一)水环境质量状况

1、地表水环境。我区境内有沙河、陡河、煤河-津唐运河三条主要河流。对pH值、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等主要监测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区三条主要河流均属有机污染型,呈劣V类水体,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水污染问题对近海水质和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并对地下水形成潜在污染威胁,但目前水质恶化趋势已被遏制。

全区三条主要河流中,沙河污染较轻,其河水主要来源于钱营矿矿井水、生活污水和自然降水,且沿岸排污企业较少。但下游防潮闸断面,由于黑沿子排干汇入,水质指标相对中、上游较差。对沙河全年监测结果表明,pH值、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全年达V类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陡河由唐山市区流入我区境内,是唐山市东北部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渠道,因此污染较重。唐山市东郊污水处理厂每年向陡河排放污水约3066万吨。对陡河全年监测结果表明,pH值达V类水质标准,其它有机物污染指标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煤河-津唐运河污染也比较严重,其主要承载着唐山市中西部和我区城区生产、生活废水。据统计,唐山市每年排入青龙河后流入煤河的污水量达2506万吨,我区2003年排入煤河污水量约1400万吨,且沿岸有大量固体废弃物排入。对煤河-津唐运河全年监测结果表明,pH值达V类水质标准,其它有机物污染指标不同程度超标现象。

2、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情况。以2003年度为例,全区工业用水总量为4813.1万吨,其中重复用水量为2718.1万吨,新水消耗量为2095.0万吨,重复用水率为56.5%。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33.8万吨,稳定达标排放量为630.6万吨,稳定达标率为55.6%。2003年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5852.3吨,六价铬0.03千克,氨氮31.2吨,悬浮物2526.7吨。

(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1、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全区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和粉尘为主。监测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主要污染因子是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降尘。对城区大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降尘均超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达到二级标准。其中,总悬浮颗粒物区环保局点位全年超三级标准,监测最高值为0.73mg/m3,超二级标准1.4倍;可吸入颗粒物各监测点位全年均超三级标准,监测最高值为0.47毫克/立方米,超二级标准2.1倍;降尘除侉一村居委会4-10月份外均超三级标准,监测最高值为61.27吨/平方公里·月,超二级标准2.2倍。城区大气环境部分污染指标超标主要原因是我区城区工业、商业、居民区混杂,分布不合理。据统计,我区城区采暖锅炉有197台,年耗煤量9万吨,烟气排放量9亿立方米,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为0.1万吨和0.018万吨。特别是居民分散采暖大量低空污染物排放是造成我区城区第一、四季度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降尘严重超标的重要因素。另外,钢铁、水泥企业分布在城区四周,给城区空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工业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我区工业企业有锅炉68台,工业窑炉198台,年耗煤量为479061吨,其中原料煤耗量为89400吨,燃料煤耗量为389661吨,年耗焦炭量为380万吨,年耗气量为760万立方米。全年废气排放总量为9751740万立方米,烟尘排放总量为2633.0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30441.2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11856.0吨。工业污染源深化治理虽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染源在小区域内集中大量排放仍是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

(三)声环境和其它

对我区境内两条主要交通干线噪声监测的结果表明,七个点位中有三个点位达标。城区功能区噪声监测结果,四个点位中有两个点位达标。对117家企业厂界噪声进行测定,噪声值超过70分贝的企业有32家,在60—70分贝之间的企业有50家,达标排放的企业有35家,达标率为30%。此外,城镇生活性废物、扬尘、农药、化肥、残余饵料、薄膜等造成的农业生产自身危害呈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目前我区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质量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结构型污染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钢铁、水泥等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快生产工艺和组织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实现节能降耗的清洁化生产。

二、对策和建议

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为彻底改善我区环境质量,确保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就今后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全区经济、城市和能源“三大结构”调整,解决结构型污染问题。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工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工艺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通过资本联合、产品链接、信息共享,集中力量创造科技优势、规模化建设发展优势、资源综合利用优势,加快落后生产设备的淘汰步伐。城市结构调整。按照已评审验收的《丰南城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丰南城区环境空气容量及环境空气达标优化方案》,抓紧谋划热电厂集中供热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污染企业拆迁改造步伐,实施环城绿化带和功能区间绿化隔离保护措施,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功能区建设。能源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煤炭控制政策,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原煤的使用量。

(二)深入、全面的开展总量控制工作。在工业污染源和社会面源污染物总量排放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环境容量,实施排污总量收费,全面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提出的要求和总量削减计划,对低水平达标的污染源实施限期深度治理;对各企业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并进行年度审核。

(三)进一步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提高污染防治水平。水泥行业。加强粉尘无组织排放治理,取缔不符合行业政策和总量控制要求以及列入“上大压小”计划的水泥企业。对符合政策,粉尘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进行深度治理,确保稳定达标,并力求创建花园型清洁生产企业。造纸行业。在关停2万吨以下不能稳定达标生料造纸企业、改变原料结构、降低污染负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深度和循环使用率,并根据城市建设规划调整企业布局。冶金行业。加大建设项目管理力度,规范冶金企业配套建设,全面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实施区域型排污总量容量控制。对冶金生产企业,按照《唐山市丰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绿色钢铁企业活动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绿色星级企业的达标工作。同时,冶金、水泥等企业启动烟气脱硫工程,并强化物料运输、装卸、存放过程中的“二次扬尘”防治工作。此外,要加强“煤炭管制”工作,所有企业禁止使用含硫量1%以上的煤炭。

环境质量状况篇3

[关键词]泉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对策

“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泉州市区经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高速发展的经济、迅速扩大的城市规模、市区人口及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不可避免地给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带来影响。对“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作回顾及分析,对于继续保持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污染因素,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影响泉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的自然条件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全市土地面积11015km2,中心市区控制区面积190.2km2。泉州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短无严寒,夏长无酷暑。市区冬春季盛行偏北风,夏秋季盛行偏南风,冬春季静风频率较高,夏秋季静风频率较低。市区逆温多出现在冬季与春季,逆温出现时,近地大气层处于稳定状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泉州市环境功能区划》,泉州市除清源山风景区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其余区域均执行二级标准。

泉州市区在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分别设有涂山街、津头埔、万安等三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监测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降尘、硫酸盐化速率按国家环保局认定的监测点位与监测频次、《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分析方法实施监测。下面对“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区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2.1主要污染物

泉州市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主要污染物监测结果列表1。

从表1可看出,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在0.019~0.028mg/m3,5年其年均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浓度达标率100%,无任何天数出现超标。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在0.016~0.021mg/m3,5年来其年均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浓度达标率100%,无任何天数出现超标。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在0.078~0.084mg/m3,5年来其年均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浓度超标率在0.8%~3.0%,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上述三个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来看,可吸入颗粒物最大,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较小,且吸入颗粒物日均值存在一定的超标现象。可见,吸入颗粒物是泉州市区大气的首要污染物。

2.2其他污染物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降尘、硫酸盐化速率监测结果统计见表2。

从表2可看出,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降尘年均值在3.43~4.56吨/(平方公里•月)范围,按全省统一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评价,泉州市区2006年~2010年降尘均低于全省统一推荐标准。硫酸盐化速率年均值在0.35~0.41So3mg/(100cm2•碱片•日),按国家推荐标准(0.50So3mg/(100cm2•碱片•日)为月平均值评价标准,0.25So3mg/(100cm2•碱片•日)为年平均值评价标准)评价,泉州市区硫酸盐化速率5年的年均值均超过国家推荐标准。2006年出现1个月均值超标,其余年份月均值全部达标。

3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数据分布

3.1主要污染物月变化趋势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大气各主要污染物月均值变化趋势见图1。从图1可得出,五年来泉州市区的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月份达到全年高点或次高点(二氧化氮),随后降低,7月份又有所上升,随后下降至10月份为全年最低点,后又回升。

一年中泉州市区以春季的污染大于夏、秋、冬季。其主要原因是泉州市区在春季出现雾天较多,3月份容易出现逆温。雾天出现时,混合层高度较低,逆温出现时,近地大气层处于稳定状态,均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10月份为秋季风速最大,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特定的气象条件,致使泉州市区大气污染程度一年中在3月份为最高,10月份为最低,全年以春季的污染较为严重。

3.2污染物年变化趋势

按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计算各污染年际变化相关系数,并与临界值wp进行比较。各污染物计算结果如下:

当n=5,95%置信度,wp=0.9;

rSo2=-0.775,|rSo2|<wp;rno2=0.475,|rno2|<wp;rpm10=0.175,|rpm10|<wp;

r降尘=0.667,|r降尘|<wp;r硫酸盐化速率=-0.8,|r硫酸盐化速率|<wp。

结果表明,5年来泉州市区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氮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年际变化平稳,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3主要污染物数据分布

将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均值数据的中位数(即50%位数)与算术平均值对比,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6年~2010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年算术平均值均高于日均值数据的中位数,可见小于算术平均值的日均值数据较多。

4改善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在较好水平,但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存在一定的超标现象,硫酸盐化速率年均值超标。根据泉州市区目前的具体情况,建议采取如下对策,以促进泉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4.1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市区机动车数量剧增,车流密集度高,机动车尾气是影响市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1)控制市区机动车辆增长速度,以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2)增加市区道路建设,以有效改善市区道路拥挤现象,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据有关资料,汽油车在怠速运转时的油耗约为车辆以60km/h的速度行驶的20%,怠速时间越长,越频繁,则通过同一路程的油耗越大。因此,市区道路畅通是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的有效途径,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可降低市区二氧化氮及颗粒物浓度。

(3)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强化监督机构,把好尾气排放合格关。

4.2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市区二氧化硫的污染

应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改用清洁能源。对暂时未能改造的燃煤锅炉改用低硫优质煤,对烟气实行脱硫脱硝处理后达标排放。目前泉州市区的燃油锅炉基本上没有进行脱硫处理,可采取行政与经济手段促使市区的燃油锅炉设置脱硫设施,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

4.3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防治;加强对市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轻扬尘污染。

4.4继续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多种植防尘和吸收二氧化硫能力强的植物,加强市区卫生管理,定期喷洒市区路面,减少道路的扬尘,以降低大气中颗粒物及有害气体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局.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S].1991.

环境质量状况篇4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落实山东省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区域评估工作的通知》、省自然资源厅等11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淄博市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淄博市工程建设项目区域化评估评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市自然资源局等11部门《关于贯彻落实鲁自然资发〔2020〕6号文件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有关精神,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及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是指各区县组织相关区域管理机构,结合区域产业定位特点,对应当开展的区域进行环境现状评估,具体建设项目环评可共享区域环境现状评估成果。

第二章 范围和主体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全市范围内依法设立的各类经济功能区(包括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自贸区、示范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各类区域。

第四条  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的责任分工:

(一)各区县应结合地方实际,按照应评尽评、客观合理、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辖区范围内开展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的范围,编制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方案,明确推进措施、进度目标、责任部门和人员。

(二)各类经济功能区的管理机构是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的具体实施主体,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三)生态环境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三章编制和评审

第五条  相关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应自行或委托有技术能力的单位,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9)、《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等技术导则中现状调查与评价要求,以及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相关技术规范,结合相关区域产业定位特点,对相关区域进行环境现状评估,高质量编制《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第六条  《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区域概况、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含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现有主要环境问题、结论等内容(参考提纲附后)。

第七条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数据主要来源:

(一)相关的国控、省控等监测断面(点位)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现状手工监测数据;

(二)区域内自动监测站常规监测的大气、水等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

(三)区域内近三年进行过且在有效期内的建设项目环评的现状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数据;

(四)相关产业园区开展的环境监测数据;

(五)生态环境部门监督性监测数据等。

第八条  现有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数据不足时,需结合相关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HJ664—2013)、《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等规范要求对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开展环境质量现状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现状评估监测布点应充分考虑区域规划、已入驻企业、建成区、未开发区域以及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

(一)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区域及上下风向布置合适点位。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区域上游对照断面和下游控制断面分别布置合适监测断面。

(三)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的要求布置监测点位。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开发程度高、主导产业涉及医药、石化化工、印染、电镀、冶炼、皮革、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区域,应适当增加监测点位;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开发程度低、主导产业污染较轻的区域,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

第九条  《评估报告》编制完成后,应及时报送生态环境部门,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专家对市级及以上层级设立的各类经济功能区进行评审,市生态环境局各分局及派出机构组织专家对其他各类经济功能区及其他有条件的各类区域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由相关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将评估成果向社会公开;对存在重大缺陷,需进行修改并重新评审的,生态环境部门应书面说明理由并退回《评估报告》。

第十条  对已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或者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评价成果数据不超过三年或严格落实监测计划的,可视为已完成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评价成果超过三年的,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或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提出的监测计划重新监测,落实相关监测要求的,可视为已完成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

第四章 成果应用

第十一条  各相关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应强化主体责任,及时主动公开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成果,推进评估成果落地。原则上三年内应至少编制一次《评估报告》,更新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成果,以确保相关数据在有效期内。同时,应每年汇总、更新各类例行监测、监督性监测及补充监测数据的内容,供入驻企业共享使用。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发生重大不良变化,应及时重新编制《评估报告》,新的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成果。

第十二条  对于已完成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的区域,入驻建设项目环评的环境现状评价可直接引用已公开的区域环境现状评估成果;但对于有特殊要求或不满足技术导则要求的,应进行针对性补充监测。

第十三条 入驻建设项目开工前,应按法律法规要求办理项目环评手续。对入驻相关区域、符合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成果共享应用条件的建设项目,全市各级环评审批部门在审批项目环评时,不得要求重复开展区域环境现状评估已包含的现状监测。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由淄博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施行过程中国家、省出台新的技术导则、技术规范或规定的,按新要求执行。

附件: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报告参考提纲

 

附件

 

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报告参考提纲

第1章 总 论

1.1背景介绍。介绍各类经济功能区背景、由来及发展历程。

1.2编制依据。列明评估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

1.3相关标准。列明评估所引用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

1.4评估范围。区域空间范围。

第2章 区域环境概况

2.1社会环境概况。介绍区域基本情况,至少应包括地理位置、区域定位、主导产业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等。

2.2自然环境概况。至少应包括地形地貌与水系特征、水文地质资源状况、气象气候情况、植物覆盖情况和土壤特征等。

第3章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3.1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应包括基本因子及特征因子。基本因子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等。特征因子指区域主导产业排放的基本因子以外的其他主要污染物。

3.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3.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

3.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3.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4章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评价因子。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中有关要求筛选评价因子。

4.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4.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

4.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4.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5章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5.1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原则上分基本因子和特征因子。基本因子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等及背景值超标的因子,可根据区域地下水类型、污染源状况进行适当调整。特征因子为评价区域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其他主要污染物,可根据区域主导

行业废水成分、物料成分、固废浸出液成分等确定。

5.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5.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频次、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尽可能兼顾监测水井的区域均布性。

5.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5.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6章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1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原则上分基本因子和特征因子。基本因子为《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规定的基本项目,分别根据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选取。特征因子为区域主导行业产生的可能导致土壤污染的其他主要污染物。

6.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6.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尽可能兼顾区域所有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

6.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6.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7章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1评价因子。受一般噪声影响的区域,评价因子为等效连续a声级;受机场噪声影响的区域,评价因子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7.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7.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

7.4评价内容与方法。对区域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比标法。

7.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8章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情况调查

8.1分析区域内固体废物产生量、利用处置方式、实际利用处置量、贮存量、贮存是否满足有关要求,并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

8.2分析区域内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措施和接纳能力,分析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是否匹配,是否满足有关要求,如不匹配或不满足要求,应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第9章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9.1调查方法。生态调查以资料收集法为主,现场勘查为辅,原则上不开展样方调查等工作,具备条件的区域可利用遥感调查法,详细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等开展。资料收集应充分借鉴已有的资料进行,如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污染源调查、生态保护规划、规定、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生态调查材料。

9.2调查内容。调查区域内是否存在国家和省级保护物种、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地方特有物种;调查区域内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情况、植被基本覆盖情况、生态保护红线、水土流失情况等;明确区域内有无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等,若有,说明类型、等级、分布、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以及保护要求。

9.3评价结论。结合调查现状概况,给出区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植被类型、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分析等。

第10章 区域现有主要环境问题

结合现场调查与资料搜集、环境现状评价结果等,综合分析区域内生态环境、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含污水管网及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集中供热以及固废处置等)及运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11章 结论与建议

对区域内环境质量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对超标或接近评价限

值要求的各评价因子,根据区域现有主要环境问题,结合环境管理要求,明确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超标原因,提出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建议。

 

有关附图或附件

1.区域地理位置图(必选)

2.监测点位分布图(必选)

3.生态保护红线位置关系图(必选)

4.地表水系图(必选)

5.区域主要环保基础设施分布图(必选)

6.区域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必选)

7.土壤类型图(可选)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可选)

9.土地利用现状图(可选)

10.其他图件(可选)

11.相关监测报告(可选)

12.其他证明材料(可选)

 

环境质量状况篇5

[关键词]环境综合指数;雷达图;面积模型[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113-02

1总体思路

通过对2003—2011年九年数据的整理,设定对于环境指标具有影响因素的指标具体为以下七个变量:“烟粉尘均量”、“湿地面积均量”、“森林覆盖率均量”、“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效声级均量”。依据这7个变量,对2003—2011年分别运用雷达图计算其面积,将雷达图的面积作为统计变量,把九年的雷达图面积数据做成折线图,观察其趋势,进行指标分析。

2基本方法

雷达图是根据n个变量做出正n+1边图形,其中这n个变量的量化数值大小应该相近,其原因是:数值大小相近似,可以使各个变量到中心的距离具有可比性,可以丈量它们所围成的面积。对于本文来说,七个变量为雷达图的七个角,根据这七个角之间围成的面积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为:

如若雷达图中心到某一条边的距离较其他边的截距较短的话,则说明这一指标在这一变量上存在缺陷,即这一变量对这一指标的影响程度较小。

3描述分析—雷达图

北京地区七个变量中,“等效声级均量”数值最大,“湿地面积均量”、“森林覆盖率均量”、“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数值相对较少,可以认为:“等效声级均量”对环境污染指数的影响程度最大。

通过图8我们可以看出,2003—2011年九年中整体环境指标2003—2004年呈下降趋势,2004—2007年呈缓慢上升趋势,2007—2008年呈急速增长阶段,2008—2009年呈快速下降趋势,2009—2011年呈现日趋平稳的态势。在这之中,上海2003—2005年的波动最为剧烈,2005年后呈现平稳态势。相对而言,北京地区自2003年起一直呈现相对平缓的趋势。以上分析表明,全国剩余大部分城市的环境状况,在2004年达到最差的情况,从2005年起呈现转好的发展趋势,2008年达到最好的环境水平,北京的环境水平一直呈较为良好的状态。再进一步分析,由于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为了迎接中外来客,全国范围内加强了对于环境的治理工作,因此2008年的环境状况为近九年来最好的水平。

5结论

在对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中,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环境综合指数这一概念来表征环境的整体状况。综合指数可以简洁、直观地表示区域环境的整体水平,便于同类评价对象之间作质量优劣比较,还能对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整体质量变化作比较。而本文应用的雷达图模型的思想都是基于这点出发的。环境综合指数可以很清晰地表明数据的变化,从而进行预防与整改。基于雷达图面积模型的综合指数就具有这样良好的特性。选取雷达图面积作为特征值在实际意义上实现了对多维变量的有效处理。进一步更好地对环境质量评价。而本次模型的缺点是模型虽然考虑到了很多因素,但为了简化模型,理想化了许多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杜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研究[J].成都:四川大学,2006.

[2]孙玉亮,梁明.基于SpSS时间序列模型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的预测[J].煤炭技术,2011(8).

环境质量状况篇6

关键词创新;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支撑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72-0228-01

环境保护工作是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环境保护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系统调查研究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环境建设提供依据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它既为了解环境质量状况、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又为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及执行各项环保法规、条例提供客观的科学的数据支持;同时,还为环境管理个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监督,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每一项环境管理措施的优劣成败都要依靠环境监测来验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强调了环境监测的法律属性,在环境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说,环境监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对于摸清环境状况,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公众的环境之情权,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1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落实“十二五”环保规划,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观念,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想。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新时期,大力发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适应和满足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为工作方针,一切从环境管理出发,实现三个说得清,即努力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说清污染源排放情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着力提升“说得清”和“测的准”能力,为环境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有效地环境监测报告,整整做好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

2创新环境监测工作领域

2.1以污染减排为重点,说清环境污染现状

环境监测体系是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一。通过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才能实现对减排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对各项减排措施的科学验证。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手段来度量,科学的减排考核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数据来支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列为约束性指标,减排幅度是8%-10%。环境监测必须服务于污染减排工作的大局,围绕这个目标,必须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重点污染源排放总量的监督性监测,确保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监测部门通过多年的污染源监督监测,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周期有所了解,对污染物排放数据的波动比较敏感,应及时跟踪重点监管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为减排任务顺利开展提供数据依据。

另外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监测部门积极参与污染源普查和环境统计等污染源管理工作,利用普查和统计数据配合总量减排工作,全面分析评价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污总量,全面掌握污染物排放状况和设施情况,建立污染源档案,使环境管理部门及时调度和动态管理,摸清减排工作进展,评定减排考核业绩,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2强化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说清环境质量变化的成因

环保部周生贤部长在第六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污染减排将从环境质量改善等三方面入手把污染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质量受社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政府有义务将环境质量状况如实告知与众,其手段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环境监测的功能。监测数据只是监测部门的初步“产品”,还没有进行深加工,这些数据是孤立的、离散的,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获取尽可能全面的、完整的、有规律的成果资料,监测部门能够系统地总结过去一段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并以环境质量日报、周期、月报、季报及年报等形式上报主管部门。为切实满足广大群众对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监测部门应强化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和数据实情解读,努力使环境质量信息贴近老百姓的感受,本着创新思维的理念、跳出思维定式,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分析成果的针对性;尝试逆向分析,提升信息的流畅性;学会流变思维,提高综合分析的科学性;强化对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判读,对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或明显变化的,及时分析原因,提交异常报告或预警信息报告;加强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要用系统的环境数据说变化、以真实的质量数据说风险,让管理部门在成绩面前找差距,在环境质量现实面前谋对策,为环境管理与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2.3围绕环境安全,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环境污染事故大都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危害的严重性和影响的长期性等特点。在当前环境事故频发的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准确把握环境安全隐患所在,牢牢控制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主动权。为此监测部门应提升环境应急监测手段,做好应急监测能力的储备,加强实战演练,在次基础上,高度重视区域环境安全,紧紧盯住特定区域的特定污染源,科学设计监测的项目、范围、频次,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合理调整,做到重点风险重点防范,使环境监测与环境风险源监控实现无缝链接。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监测,为事故处置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耳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在新的时期,应紧紧围绕环境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心,不断提高监测部门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利用自身技术专长,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不断拓宽思路,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推进环境监测转性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技术支撑中国环境监测[J].2009,25(6):1-2

[2]马晓晓,方土等.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23

(2):132-134.

环境质量状况篇7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海底沉积物富集来自表层水体的天然和人为化合物,如重金属等.它们对沿海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栖息地的破坏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Halpernetal.,2007;2008).大型底栖生物个体较大,种类丰富且易于收集(pelletieretal.,2010),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多数种类的成体终生栖息在固定场所或只在底质表面有限范围内活动,对逆境的逃避相对迟缓,对海底环境的扰动敏感而深刻,可以反映当地的环境状况,因此被广泛地用作环境质量状况的指示生物(Zmarzlyetal.,1994;Dieneretal.,1995;Dorseyetal.,1995;Stull,1995;Bayetal.,1997;Smithetal.,2001).单变量和多变量法已经成为海洋污染生物效应评价的重要分析方法.单变量法,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优势在于可以将大量的信息整合到一个指数中,但不易区分环境变化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导致的(warwicketal.,1993).相反,多变量分析法如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Correspondenceanalysis)、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非参数多维分析(non-metricmultidimensionalScaling)等在检测群落变化方面比单变量分析法更敏感(warwicketal.,1991).然而,其结果一般难以被非科学家们(如环境影响评价人员、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的决策者、利益相关者等)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如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等),环境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简单有效的生物指数以了解当地的生态质量状况(elliott,1994;engleetal.,1999).Borja等(2000)为对欧洲河口及近岸海域软底质生态质量状况进行完整性评价,依据pearson等(1978)、Glémarce等(1981)、Grall等(1997)学者的理论框架模型提出了amBi(aZti'smarineBiologicalindex,aZti海洋生物指数)方法,并被纳入到《欧盟水框架指令》(europeanwaterFrameworkDirective)生态质量评价体系(muxikaetal.,2005).在不同的环境胁迫条件下,如富营养化、采砂、缺氧、疏浚及鱼虾贝类养殖、重金属污染、石油开采、港口和堤防的建设及运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生物污染等,amBi均可使用(Borjaetal.,2003;muxikaetal.,2005;munizetal.,2005).目前,amBi指数在欧洲(Borjaetal.,2009;Grémareetal.,2009;Josefsonetal.,2008)、亚洲(Caietal.,2003;Cheungetal.,2008;陈宜清等,2007;罗民波,2008)、北非(aflietal.,2008;Bakalemetal.,2009;Bazairietal.,2005)、南美洲(munizetal.,2005)、北美洲(Borjaetal.,2008;Borjaetal.,2011;Callieretal.,2008,2009)和法属留尼汪岛(Bigotetal.,2008)等地皆有应用.鉴于amBi在世界各地应用的广泛性和适用性,本文首次将amBi法引入中国渤海海域,以检测其在评价渤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上的敏感性,并以此扩大amBi法应用的地理范围.

2材料与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

2.1材料和采样方法

所用材料是2008年9月16日至28日采自渤海海域11个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生物(见图1,由arcGiS9.0软件绘图),每个潮间带区域按照高、中、低3个潮区进行采集,通常在高潮区布设2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至2站.在滩面较短的潮间带,高潮区布设1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2006).根据实际情况,本次调查对东营、高沙岭、潍坊等潮间带距离较长的滩面,高潮区布设1站,中潮区1至2站,低潮区1至2站;而在潮间带距离较短的站点如莱州湾、金州湾等仅在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各设一个站点;由于歧口、双台子河等站点为软泥质海滩,无法在中、低潮区实施采样,只采高潮区样本.本次调查共获得30个样本,除歧口高潮带和东营中潮带外,其它28个样本皆采用amBi法进行分析.用0.5m×0.5m的采样框定量取样,取样深度约为30cm,每次采集1至2次,所取泥样用孔径为0.5mm的筛网冲洗,标本用75%酒精现场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计数以及称重(湿重)等工作(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2006),并计算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2.2评价方法

2.2.1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通常,在清洁的沉积环境中物种多样性高.但由于竞争,各种生物仅以有限的数量存在,且相互制约以维持生态平衡.当沉积环境及水体受到污染后,不能适应的生物死亡被淘汰,或者逃离;能适应的生物生存下来.随着竞争生物的减少,生存下来的少数物种的个体数大大增加.因此,清洁水域中生物种类多,每一种的个体数少;而污染水域中生物种类少,优势种明显且个体数多,这是建立物种多样性指数公式的基础.公式如下(孙儒泳,2001):H=-∑Si=1(pi)(log2pi)(1)式中,pi为样本中第i种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如样品总个体为n,第i种个体数为ni,则pi=ni/n;s代表收集到的底栖动物种类数.H值等于0,说明无底栖生物即表示严重污染;0~1之间代表重污染,1~2之间代表中度污染;2~3之间代表轻度污染;大于3则代表清洁(蔡立哲等,2002).

2.2.2amBi指数amBi法根据各种底栖动物环境敏感度的不同,即由最敏感种到最机会主义种,分为5个不同的生态组(ecologicalGroup,eG)(Borjaetal.,2000):①eGi即干扰敏感种(disturbance-sensitivespecies),对富营养化非常敏感,生存在未受污染的状态下,包括食肉动物和一些食用沉积物的多毛类等.②eGⅡ即干扰不敏感种(disturbance-indifferentspecies),对有机物过剩不敏感,物种密度低,随时间变化不敏感(从未受干扰状态至轻微失衡状态),包括食用悬浮物的动物和比较不挑食的肉食性动物和腐食性动物.③eGⅢ即干扰耐受种(disturbance-tolerantspecies),可忍耐过量的有机物,正常状态下也可生存,但种群数目会受到有机物过剩(轻微失衡的环境状态)的刺激,包括生活在水底表层食用沉积物的动物,如管栖海稚虫.④eGiV即二阶机会种(thesecond-orderopportunisticspecies),生存在显著失衡的环境状态下,包括小型多毛类.⑤eGV即一阶机会种(thefirst-orderopportunisticspecies),生存在显著失衡的环境状态下,皆是食用沉积物的动物,这些种类的增加会减少沉积物量.每个生态组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所占的比例乘以不同的系数,然后相加,就可获得生物系数(BioticCoefficient,简称BC).这样得出的BC值是连续的,位于0~7之间(等于7时说明底质中无生物),并被分割成8个不同的区间,分别对应于8个Bi值(Bioticindex,Bi:表示的是占优势地位的生态组别;Gralletal.,1997).每个Bi值对应不同的优势生态组别,并由此指示观测点受干扰程度及底栖群落健康状况(见表1).BC=[(0×eGi%)+(1.5×eGⅡ%)+(3×eGⅢ%)+(4.5×eGiV%)+(6×eGV)%]/100(2)式中,eGi代表第一生态组,eGⅡ代表第二生态组,依次类推.amBi计算软件通过aZti中心网站(#p#分页标题#e#www.azti.es)获得,底栖动物可以通过该网站上公布的种类名录最新数据(2010年12月)查到其生态组.当数据库中未查到某一生物相应的生态组时,应该将其与已经分组的同一科或者同一属的物种归到同一组(Borjaetal.,2008),必要时参照此生物在渤海海域生活的环境质量状况.数据的输入和计算根据Borja等(2005)的要求进行.

3结果(Results)

由表2可知,30个样本中,多样性指数(H)位于0~1之间(代表环境严重污染)的有东营中潮区及中潮上区,高沙岭低潮下区,归州高潮区,秦皇岛低潮区,兴城低潮区及歧口等7个样本,占总数的23.3%;位于1~2之间(代表环境中度污染)的共有17个,如高沙岭高、中下潮区,东营高、低潮区,归州中潮区,秦皇岛高潮区,双台子河高潮区,兴城高潮区,潍坊、营口及莱州所有潮区等,占总数的56.7%;位于2~3之间(代表环境轻度污染)的共6个包括高沙岭低潮下区及中潮区、归州低潮区、金州湾高潮区及中潮区、秦皇岛中潮区等,占总数的20%;大于3(清洁)的及等于0(无底栖生物)的样本无.由表3可见,共有2个样本的Bi=0(0.0<BC≤0.2),占总样本数的7.14%;5个样本的Bi=1(0.2<BC≤1.2),占总样本数的17.86%;18个样本的Bi=2(1.2<BC≤3.3),占总样本数的64.44%;3个样本的Bi=3(3.3<BC≤4.3),占总样本数的10.56%.所有样本中,仅有高沙岭低潮上及中潮下区的环境质量状况非常高(Bi=0),其eGi比例分别高达95.47%和94.44%.高沙岭所有潮间带样本中除高潮区的环境受到轻微干扰外,其它潮区皆处于未受干扰状态.秦皇岛高潮区、莱州高潮区、兴城高潮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在所有样本中最差(Bi=3),其环境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三者的eGⅢ和eGiV之和的比例皆高于90%.其它大多数样本的环境皆是受到轻微干扰(Bi=2).

4讨论(Discussion)

Borja等(2005)提出amBi法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①仅适用于软底质(soft-bottom)底栖生物群落;②不能用于盐度较低的站点如河口内部,以及受自然压力干扰(如腐殖质丰富)的河口及近岸环境;③从原始数据中去除全部非海底无脊椎动物的物种;④去除所有淡水的物种(如枝角目甲壳动物);⑤在含盐量>10ppt时,去除昆虫纲(insecta);⑥去除幼体;⑦去除浮游动物;⑧对仅分到高级阶元的物种(如双壳纲Bivalvia,腹足纲Gastropoda)不进行生态分组,除了那些包括在物种目录内的(如纽形动物门nemertea);另外,在运用amBi评价河口及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时,要注意当样本的物种数(1~3)或个体数(<3)非常低时,amBi指示的敏感性下降;当未分组的物种数超过20%时,要谨慎判断评价结果;当此比例超过50%时,评价结果不可信(Borjaetal.,2005).

本次调查的30个样本中,东营中潮、歧口高潮区物种数目少于3,故未进行amBi计算分析.秦皇岛低潮区、东营低潮区及其中潮上区物种数目等于3,本文对其进行了amBi值计算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环境受到轻微干扰,这与2008年东营市及秦皇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监测的基本一致,说明在这些站位,amBi可以选择性的使用.东营高潮、潍坊高潮和营口高潮区未能分组的物种数目超过20%,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两个站位的物种数目分别为3个、4个和5个,物种数目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因为环渤海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分类学和生物学研究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种未被安排进相应的组别.通过比较此3个采样点的amBi评价结果与当地的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可知,amBi在此种情况下,对环境指示的敏感性较差.在运用多样性指数评价环境污染状况时,要根据不同的生境去选择多样性指数的阈值(weisbergetal.,1997).国内应用的多样性阈值一般参照李永琪等(1991)的三级污染程度法.本文参照蔡立哲等(2002)的五级污染程度法.以高沙岭为例,张文亮(2009)运用多样性指数评价高沙岭大型底栖生物得出其群落结构不稳定.本文所用的多样性指数法表明,除高沙岭低潮上区受到重污染外,其它皆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状态;amBi法表明,除高沙岭高潮区环境受到轻微干扰、底栖生物群落健康状况良好外,其它皆处于未受干扰状态,底栖生物群落健康状况非常好.2008年《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双台子河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本研究H法的评价结果与其相符程度较高,而amBi法对环境质量状况的指示情况与其相符程度较低.

2008年《潍坊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潍坊潮间带海域及近岸海域处于中等污染状态;与之相比,本研究H法结果与之一致,而amBi显示其环境全部处于轻微干扰状态,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状况良好.由此可以看出,H法与amBi法评价结果不同,这与Cai等(2003)在评价香港麦坡、深圳福田潮间带的海洋底栖生物质量状况时所得的结果类似.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有所偏差,原因首先可能是潮间带采样的时空差异性很大,且布点位置,密度及采样频次的不同也导致结果有所偏差.其次,本文采用的H阈值参照深圳福田潮间带的,其是否完全适用于环渤海潮间带,还需要进一步的数据调查和研究证实.再次,amBi法中五个生态组的设定(Borjaetal.,2000)基于欧洲河口及近岸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而本文采集自环渤海潮间带的部分底栖生物(共有7个物种未被安排进相应的生态组别,占全部物种数的10.14%)并不分布在欧洲,未安排进相应的生态组.最后,各地的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在评价环境质量状况时,使用的是多样性指数法(H),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H的评价结果与其相符度高,而amBi的与之相符度较低.另外,本文在运用amBi评价环渤海潮间带环境污染程度时,发现其得出的环境污染程度,普遍比H及各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轻微.究其原因,除与潮间带采样等客观原因外,可能还与amBi法中环境污染分级的阈值有关.某些情况下,针对栖居地不同(如河口、近岸),污染分级的阈值范围也应不同(Borjaetal.,2005).故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尝试调整阈值,以更精确的评价环渤海潮间带的底栖生态质量状况.

环境质量状况篇8

摘要:

分析了《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在应用过程中显现的问题,提出了增加地区特征污染物污染情况说明,补充水质状况定性评价特殊情况说明和变化趋势评价方法的判断优先级别,明确数据修约方式、检出限以下测值的评价方法及水质类别不同而标准限值相同的指标评价方法等建议。

关键词: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国际上对于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方法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而我国的水质监测评价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1]。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可归纳为3大类:单因子评价法、水质指数法和不确定性方法[1-8]。这些方法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均为对部分水体的简单评价,而缺少一种官方公认的通用的具有可比性的评价方法,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因此,难以全面分析和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状态,公众对身边的地表水环境也难以形成一个定量认知的概念,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为了客观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9-14],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了《关于印发<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办[2011]22号),统一规定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并要求按照此方法编制各类环境质量报告,使得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具有可比性。然而,在近年的运用中,一些问题也随之浮现[15]。今针对在日常工作中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编制评价报告时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评价结果不能反映某些地区的特征污染情况

根据《办法》,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以下简称《标准》)[16]表1中除水温、总氮和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即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挥发酚、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铜、锌、镉、铬(六价)、铅、汞、硒、砷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根据《办法》中计算断面超标率的方法,采用2012—2015年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监测数据年均值,统计主要污染指标的超标率。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地表水国控网的主要污染指标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超标率>10%),包含在以上21项评价指标之内。然而,在“十二五”国控网涉及范围之外的某些地区还存在着不同于以上评价指标的特征污染物,而且随着“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扩展,新增的地表水质监测断面也可能存在不同于以上评价指标的特征污染物。在某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冶炼厂或选矿场等,难免对下游水体造成污染,形成该地区水体的特征污染物。如北江某断面常见锑超标现象,原因是上游有锑矿,且发生过污染事故,而指标锑并不在《办法》目前规定的评价指标之列。

1.2水质状况定性评价有时存在矛盾

根据《办法》,断面和河流、流域(水系)在作水质状况定性评价时,分别按照水质类别和水质类别比例评价分级,其分级标准对比见表1。按照水质类别评价,当断面为Ⅰ~Ⅱ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为优;当断面为Ⅲ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为良好。按照水质类别比例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个以上(含5个)时,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90%,定性评价分级为优;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在75%~90%之间,定性评价分级为良好。而在实际运用中,这2种判定方法有时会产生矛盾。如南水北调东线某段河流有6个监测断面,某月6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均为Ⅲ类,按照评价方法,该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定性评价分级为优。然而实际情况是该河流整体水质为Ⅲ类,定性评价分级应为良好,只有水体为Ⅰ或Ⅱ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才为优。如此产生了矛盾,且评价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不符。此外,按照水质类别评价,当断面为Ⅳ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为轻度污染;当断面为Ⅴ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为中度污染。按照水质类别比例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个以上(含5个)时,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75%且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20%,定性评价分级为轻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75%且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40%,定性评价分级为中度污染。而在实际运用中,这2种判定方法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如某段河流有6个监测断面,某月6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均为Ⅴ类,按照评价方法,该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且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也为0,定性评价分级为轻度污染。然而实际情况是该河流整体水质为Ⅴ类,定性评价分级应为中度污染,只有水体为Ⅳ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才为轻度污染。如此也会产生矛盾,且评价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不符。

1.3水质状况变化趋势评价有时存在矛盾

根据《办法》,对不同时段水质状况变化趋势评价有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和按组合类别比例变化2种方法。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时,水质状况等级不变,为无明显变化;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为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两级以上(含两级)变化,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按组合类别比例变化评价时,设ΔG为后时段与前时段Ⅰ~Ⅲ类水质百分点之差,ΔD为后时段与前时段劣Ⅴ类水质百分点之差。当ΔG-ΔD>0时,水质变好;当ΔG-ΔD<0时,水质变差。当│ΔG-ΔD│≤10时,为无明显变化;当10<│ΔG-ΔD│≤20时,为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当│ΔG-ΔD│>20时,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由于这2种评价方法没有给出适用条件或判断优先级别,所以在实际运用时会产生矛盾。如某河流2个月监测值的评价结果1月为轻度污染,2月为中度污染,而│ΔG-ΔD│≤10。2月与1月相比,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应判定为有所变差;而按组合类别比例变化评价,应为无明显变化,评价结果产生了矛盾。

1.4数据修约方式不明确

根据《办法》,当周、旬、月有多次监测数据时,采用算术平均值评价;季度评价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采用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对于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当断面总数少于5个时,要先计算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对于湖泊、水库水质评价,当1个湖泊、水库有多个监测点位时,要先计算多个点位各评价指标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多次监测结果的水质评价要先按时间序列,计算各个点位各评价指标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再按空间序列,计算所有点位各评价指标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由此可见,评价指标质量浓度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是水质评价中的重要步骤。而在多次算术平均值的计算过程中,采用全数值评价还是采用修约值评价往往会改变水体水质类别的判定结果。如某断面高锰酸盐指数计算出的平均质量浓度为6.05mg/L,直接采用计算值评价为Ⅳ类水质;采用修约值保留1位小数,根据《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2008)[17],修约为6.0mg/L,评价为Ⅲ类水质;若与《标准》一致,修约值取整数,则修约为6mg/L,评价也为Ⅲ类水质。因此,对于平均值的计算,应有数据修约方式的明确说明,而目前《办法》中缺少与此相关的规定。此外,根据《办法》,在对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以及按照组合类别比例变化判断水质变化趋势时,均需要计算各类水质类别的百分比。在计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所有类别加和比例不等于100%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水质类别百分比计算数值的修约方式作明确规定,而目前《办法》中缺少与此相关的说明。

1.5水质类别不同而标准限值相同的指标评价方法不明确

水质类别的评价依据是《标准》中表1各类水质对应的标准限值,而在其基本项目标准限值表中却存在着水质类别不同而标准限值相同的指标,见表2。相同的监测值可以评价为不同的水质类别,如此造成了评价标准的不一致。

1.6检出限以下测值的评价方法不明确

在实际地表水样监测中,有些水体水质优良,某些监测项目的测定值可能低于检出限,在数据上报时,直接报送检出限值并在其后标注“L”。对于同一个监测项目,不同的实验室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检出限,某些方法的检出限甚至高于《标准》中Ⅰ类水限值。如《标准》中铜的分析方法(2,9-二甲基-1,10-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最低检出限为0.06mg/L,而铜Ⅰ类水质限值为0.01mg/L。若直接用检出限代表该项目的实际测值,则评价为Ⅱ类水质,若用1/6检出限值则评价为Ⅰ类水质。因此,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差别。另外,在评价不同断面的综合水质状况时需要计算平均值。同一指标不同的检出限值作算术平均该如何取值,在《办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而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

2建议

(1)增加地区特征污染物污染情况说明。由于某些地区存在21项评价指标之外的特征污染物,而《办法》只是针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而非饮用水源地,目前对于特征污染物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无法定类评价。因此,建议在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时增加特征污染物污染情况说明,待《标准》修订后再增加相应的特征污染评价指标。

(2)补充水质状况定性评价特殊情况说明。除了《办法》规定的评价方法外,建议补充说明河流、流域(水系)水质定性评价中断面总数超过5个(含5个),且每个断面均为Ⅲ类或Ⅴ类水质时,水质状况定性评价结果分别为良好和中度污染,使评价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一致。

(3)补充水质状况变化趋势评价方法的判断优先级别。在评价不同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时,若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和按组合类别比例变化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则可采用任何一种方法评价;若评价结果不一致,则以变化大的为趋势评价的结果。如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分别为无明显变化和有所变化,采用的评价结果为有所变化。

(4)明确数据修约方式。根据相关标准[17],若规定采用修约值比较法,则应在标准或文件中说明。当测试或计算精度允许时,应先将获得的数值按指定的修约位数多1位或几位报出,再按照修约规则修约至规定的位数。因此,建议在《办法》中明确每个评价指标原始上报数据和均值过程计算数据需保留的小数位数,过程数据最好比《标准》中的限值至少多1位,评价数据则保留同样的小数位数。对于水质类别百分比的修约,建议遵循以下规则:四舍五入时,更为接近取舍数字的优先增减0.1%;比例相同的类别原则上不增减0.1%;当出现均有相同比例时,优先在Ⅳ类或Ⅴ类水质上增减0.1%,若无Ⅳ类或Ⅴ类水质,则在Ⅰ~Ⅲ类中较差的水质类别上增减0.1%。

(5)明确水质类别不同而标准限值相同的指标评价方法。对于《标准》表1中此类指标,建议评价结果采用最优水质类别。

(6)明确检出限以下测值的评价方法。由于每个评价项目都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同一种分析方法又有不同的检测仪器,检出限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建议针对检出限以下测值,在单独评价或参与平均值计算时统一采用1/2检出限值。

参考文献:

[1]嵇晓燕,宫正宇,聂学军.复合河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4:15-16.

[2]丁冉,肖伟华,于福亮,等.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与改进[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3):63-68.

[3]李名升,张建辉,梁念,等.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5):617-624.

[4]李茜,张建辉,林兰钰,等.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40(19):285-287,290.

[5]郭劲松,王红,龙腾锐.水资源水质评价方法分析与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1999,21(6):1-9.

[6]刘彩虹,徐力刚,高海鹰.河流水质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S2):290-293.

[7]周勇,范业宽,王庆云.湖泊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8,6(2):50-55.

[8]潘炜.基于灰色聚类方法的湖泊营养状态综合评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26(6):35-38.

[9]嵇晓燕,刘廷良,孙宗光.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发展历史与展望[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26(6):1-4.

[10]蒋火华,朱建平,梁德华,等.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与水质类别判定的关系[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6):46-48.

[11]蒋火华,梁德华,吴贞丽.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2000,14(3):57-58.

[12]肖建军,毛剑英,石来元,等.湖库水质评价污染因子选择方案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4):53-55.

[13]毛剑英,肖建军,朱建平.河流水质月报评价项目的选择[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5):60-62.

[14]毛剑英,肖建军,朱建平.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6):57-58.

[15]康晓风,林兰钰,李茜.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实证及适用性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6):102-107.

[1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环境质量状况篇9

【关键词】社会信用环境;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

一、研究综述

开展郑州市区域社会信用环境评价研究,是希望通过对影响郑州市区域信用环境主要因素的分析,制定出科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计算出反映郑州市各区域信用环境状况的区域信用总指数和分类指数,以用于判别郑州市各县(市)区信用环境的优劣,提出改进信用工作的意见和改善信用环境的对策,推进郑州市区域社会信用环境的不断改善。

二、实证研究

(1)指标体系建立。郑州市区域社会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本课题采用专家法,该方法是集中若干专家的经验与意见,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并在不断的反馈和修改中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郑州市各区区域社会信用环境指标体系,以“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信用体系建设状况、企业信用状况、公共服务状况、行政管理状况”为指标体系,规定的满分值为100%,它们的权重分别为20%、12%、16%、24%、14%和14%,该指标体系共设置六个一级指标以及四十一个定量与定性二级指标。(2)数据来源。前三个指标为定量指标,数据可以通过《郑州统计年鉴》得到,信用体系建设状况和企业信用状况由各区自查获得,公共服务状况和行政管理状况数据的获得。(3)计算结果与分析。第一,层次分析法。结合郑州市信用环境指标体系内容,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各年平均值为对比标准计算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信用环境平均发展指数。为了比较2011年郑州市各区社会信用环境的状况,我们将2011年郑州市各区指标按照郑州市全部区的各指标平均值为基数,计算社会信用环境综合指数,最终得到2011年各区的综合指数。可以看出,2011年郑州市各区社会信用环境评价综合指数中,金水区的社会信用环境最好,各个指标在社会信用环境中相对来说都比较高,尤其是在企业信用状况方面,金水区优于其它区。中原区排在第二位,值得指出的是,中原区在信用体系建设状况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好,该指数同金水区一样并列第一;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共服务状况这两方面还有待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的是上街区和惠济区,从经济发展状况来比较,惠济区劣于上街区,其他方面的发展较为均衡、差距不大。二七区与其他各区社会信用环境相比有待提高,二七区在行政管理状况建设中排名第一,但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只完成了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与具体办事机构这一项内容,未能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导致该指标指数排名靠后,且该指数对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影响比较大,进而引起二七区在整个市区中的排名较为落后,在今后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通过计算可知,2011年郑州市六区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状况排序情况如下:排在前两名的区分别为管城区、中原区。管城区在2011年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上表现最为抢眼,在六区稳居首位,发展最为突出;而中原区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形势也较为优异,仅次于排名首位的管城区;二七区与金水区2011年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状况在郑州六区中处于中等水平,排名分别位列三、四名;排名较为靠后的则为惠济区和上街区,分别位列五、六名,说明这两个区2011年区域社会信用发展形势不太乐观,这需要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以后的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中不断努力,加大投入力度。

三、政策建议

环境质量状况篇10

(一)调查与评价原则

1、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组织现场监测及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对一级评价,还可选用不同历史时期地形图以及航空、卫星图片进行遥感图像解译配合地面现状调查与评价。

3、对于地面工程建设项目应监测潜水含水层以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兼顾地表水体,对于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应监测受其影响的相关含水层。对于改、扩建i类建设项目,必要时监测范围还应扩展到包气带。

(二)调查与评价范围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状况为原则,并应满足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要求。

1、Ⅰ类建设项目

(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2)当Ⅰ类建设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一级评价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评价范围,二级评价原则上以同一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块段为调查评价范围,三级评价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情况,并满足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的要求为原则确定调查评价范围。

2、Ⅱ类建设项目

Ⅱ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3、Ⅲ类建设项目

Ⅲ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同时包括Ⅰ、Ⅱ类建设项目所确定的范围。

二、污染源调查

(一)调查原则

1、对已有污染源调查资料的地区,一般可通过搜集现有资料解决。2、对于没有污染源调查资料,或已有部分调查资料,尚需补充调查的地区,可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同步进行。3、对调查区内的工业污染源,应按原国家环保总局《工业污染源调查技术要求及其建档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调查。对分散在评价区的非工业污染源,可根据污染源的特点,参照上述规定进行调查。

(二)调查对象

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调点主要包括废水排放口、渗坑、渗井、污水池、排污渠、污灌区、已被污染的河流、湖泊、水库和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等。

(三)不同类型污染源调查要点

1、对工业或生活废(污)水污染源中的排放口,应测定其位置,了解和调查其排放量及渗漏量、排放方式(如连续或瞬时排放)、排放途径和去向、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废水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状况等。

2、对排污渠和已被污染的小型河流、水库等,除按地表水监测的有关规定进行流量、水质等调查外,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渠(河)段进行渗漏量和影响范围调查。

3、对污水池和污水库应调查其结构和功能,测定其蓄水面积与容积,了解池(库)底的物质组成或地层岩性以及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进水来源、出水去向和用途、进出水量和水质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池(库)内水位标高与其周围地下水的水位差,坝堤、坝基和池(库)底的防渗设施和渗漏情况,以及渗漏水对周边地下水质的污染影响。

4、对于农业污染源,重点应调查和了解施用农药、化肥情况。对于污灌区,重点应调查和了解污灌区的土壤类型、污灌面积、污灌水源、水质、污灌量、灌溉制度与方式及施用农药、化肥情况,必要时对污灌区的土壤类型、污灌前后土壤污染物含量及累积情况。必要时可补做渗水试验,以便了解单位面积渗水量。

5、对工业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应测定其位置、堆积面积、堆积高度、堆积量等,并了解其底部、侧部渗透性能及防渗情况,同时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浸溶试验、土柱淋滤试验,了解废物的有害成份、可浸出量、雨后淋滤水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和入渗情况。

6、对生活污染源中的生活垃圾、粪便等,应调查了解其物质组成及排放、储存、处理利用状况。

7、对于改、扩建i类建设项目,还应对建设项目场地所在区域可能污染的部位(如物料装卸区、储存区、事故池等)开展包气带污染调查,包气带污染调查取样深度一般在地面以下25cm~80cm之间即可。当调查点所在位置一定深度之下有埋藏的排污系统或储藏污染物的容器时,取样深度应至少达到排污系统或储藏污染物的容器底部以下。

(四)调查因子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选定。

三、地质环境现状调查

污染物排放对地下水的污染,其发生、发展主要受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分析研究建设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开展监测评价工作的基础。

(一)收集资料

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有:①包气带的岩性结构与厚度;②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岩性与分布;③控制含水层分布的地质构造条件;④地下水的补给来源;⑤地下的迳流方向;⑥地下水排泄方式及供水功能;⑦地下水富水地段的分布;⑧工程建设前的地下水水质;⑨建设工程排水下渗与含水层的关系;⑩水源地与建设工程的距离、位置关系(上、下游关系)等。

(二)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3、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4、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程度;隔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5、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6、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7、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8、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9、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10、地下水背景值(或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天然劣质水分布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地方性疾病等环境问题。

2、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3、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活动情况调查,如保护区划分情况等。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1、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主要通过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动态监测,了解和查明地下水水流与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预测提供基础资料。

2、对于i类建设项目应同时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对于ii类建设项目应监测地下水水位,涉及可能造成土壤盐渍化的ii类建设项目,也应监测相应的地下水水质指标。

3、现状监测井点的布设原则

(1)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井点采用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监测井点应主要布设在建设项目场地、周围环境敏感点、地下水污染源、主要现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以及对于确定边界条件有控制意义的地点。对于Ⅰ类和Ⅲ类改、扩建项目,当现有监测井不能满足监测井点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

(2)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隔水底板,承压水监测井中的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止水良好。

(3)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

(4)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的具体要求:

①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7个点/层。评价区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个点/层。

②二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5个点/层。评价区面积大于100km时,每增加20km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点/层。

③三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3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点/层。

注意问题在布设监测点时,要特别注意调查以下内容:

(1)水位埋深水位埋深是指地面到地下水面的距离。因为各含水层补给来源和开采情况不同,水位埋深可以有明显的差别,根据各测点地下水位埋深数据,可以判定所取水样代表哪个含水层的水质。

(2)采样井基本情况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访问了解井深、含水层埋深、含水层岩性等,判断含水层位置。如果是多层混合取水则不宜选用。同时调查了解井的使用情况,确定是农灌用水井还是生活用水井,是否长期使用等,如果井长期不用或淤塞则不宜选用。

(3)采样点周围的环境状况调查记录在采样点周围是否有猪圈、臭水坑、牛羊等牲畜圈,是否位于菜园内等。这些地方三氮含量一般较高,不能代表区域地下水质量,最好选用农田中经常使用的灌溉井。

上述内容应详细填写在监测点(机、民井)调查卡片中。

4、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点取样深度的确定

(1)评价级别为一级的Ⅰ类和Ⅲ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监测井(孔)点应进行定深水质取样,具体要求:

①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小于20m时,取二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分别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3/4处。

②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大于20m时,取三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分别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1/2处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3/4处。

(2)评价级别为二级、三级的Ⅰ类和Ⅲ类建设项目和所有评价级别的Ⅱ类建设项目,只取一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

5、监测内容

(1)水质自然界中影响地下水质量的有害物质很多,不同地区工业布局不同,污染源类型差异大,污染物种类也各不相同,因此,地下水质量因子的选择要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而定,选择对生物、环境、人体和社会经济危害大的参数作为主要评价对象。

通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其地下水水质监测主要考虑能够反映地下水正常的水质状况及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两方面就可以了。监测因子一般选取pH、Cl-、So4=、no3-、no2-、nH3+、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等。特征污染物则与具体工程项目有关,常有F-、as、石油类、挥发酚、Cr+6、Hg、pb、Cd等。卫生指标选用大肠杆菌数和细菌总数两项指标。监测因子的选择关键是能选准工程项目的特征污染物。

进行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时,为了能全面评价地下水水质,应选择以下监测项目中的二十项以上:

Cl-、So4=、no3-、no2-、nH3+、F-、pH、总硬度、矿化度、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氰化物、as、Cr+6、Hg、pb、Cd、Fe、mn、ag、mo、Se、大肠菌群等。必要时还应监测反应评价区水质主要量问题的其他项目,如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有机氯、有机磷、苯类、溶解氧、耗氧量及其他的工业排放有机物质。

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项目的选择,应根据建设项目行业污水特点、评价等级、存在或可能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而确定。即评价等级较高,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可适当多取,反之可适当减少。

(2)水位水位是确定地下水流向的重要因素,应通过水准仪进行测定。当不具备条件时,要测量其水位埋深。

(3)水温水温是确定含水层埋深、循环深度及补、径、排条件的重要指标。当水温出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判断取样工作的正确性,水温应现场测定。

6、现状监测频率要求

(1)评价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应在评价期内至少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次。

(2)评价等级为二级的建设项目,对于新建项目,若有近3年内不少于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进行至少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对于改、扩建项目,若掌握现有工程建成后近3年内不少于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观测资料,也应在评价期内进行至少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若已有的监测资料不能满足本条要求,应在评价期内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次。

(3)评价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应至少在评价期内监测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并尽可能在枯水期进行。

7、地下水水质样品采集与现场测定

(1)地下水水质样品应采用自动式采样泵或人工活塞闭合式与敞口式定深采样器进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