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消费税的认识十篇消费税的认识十篇

消费税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42

消费税的认识篇1

关键词:经济业务;应交税费;增值税;消费税;职业能力

高职会计教育是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获取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持续学习、应变等职业能力,促使学生获取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要求。应交税费业务错综复杂,在处理过程中,学生要准备相应的会计知识和税法知识,要具有分辨错综复杂业务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处理应交税费业务的工作过程中,有利于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知识积累依靠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处理应交税费业务要完成对应交税费的确认、计量、记录工作任务:对应交税费业务所涉的税种及纳税时间进行确认;在确认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法对应交税费进行计量;对计量的税费通过会计分录将经济业务记录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上。完成上述任务首先要求学生对税法知识进行归纳,掌握经济业务中税费计算方法。处理应交税费业务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经济业务进行分辨、判断,结合交叉学科的知识找出业务的处理程序,最后处理显性与隐性问题。

二、能力培养在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中锻炼

在准备好相关知识同时,以案例作为工作任务,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处理应交税费业务具备的职业能力。在处理应交税费的工作过程逐步针对案例引导学生:第一步分析经济业务的类型,了解该类型业务的特性;第二步分析确认所涉税种并计算;第三步记录中有关收入确认问题;第四步用会计分录记录。案例如下:

某卷烟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2013年9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任务一:9月1日从农业生产者手中收购烟叶100万元,支付运费1万元,烟叶入库。

分辨:该业务属于采购业务,涉及增值税的进项税计算,应计算免税农产品和运费的进项税(具体计算及会计分录,略)。

任务二:9月3日生产领用60万元的烟叶生产烟丝。

分辨:该业务属于生产业务,不涉及税费(具体会计分录,略)。

任务三:9月6日销售自产烟丝10吨,其中6吨按@2万元销售,4吨按@1万元销售,假设烟丝成本为@0.5万元。

分辨:该业务属于销售业务,涉及增值税的销项税和消费税的计算,业务处理确认收入和成本(具体计算及会计分录,略)。

任务四:9月7日将成本为20万元的烟叶委托乙企业加工成烟丝10吨,支付加工费1万元,假设受托方无同类商品、加工收回烟丝的80%用于生产B卷烟,20%用于抵债。

分辨:该笔经济业务包含三项业务:委托加工业务、生产业务、视同销售业务。委托加工业务重点应分清纳税人,涉及增值税的进项税和受托方代收代缴消费税,消费税应采用组成计价法计算,消费税账务处理应根据烟丝的归宿进行处理;生产业务,不涉及税;视同销售业务涉及增值税的销项税和消费税,用于抵债的消费税应取最高价计算、增值税按均价计算。账务处理时确认收入、结转成本(具体计算及会计分录,略)。

任务五:9月9日领用自产7吨烟丝生产a卷烟。

分辨:属于自产应税产品生产应税产品,涉及消费税,但免税(具体会计分录,略)。

任务六:9月18日将自产的2吨烟丝用于投资。

分辨:该业务属于视同销售业务,涉及销项税和消费税,但投资的消费税采用最高价,增值税采用均价。此项业务要确认收入、结转成本(具体计算及会计分录,略)。

任务七:9月19日将自产的2吨烟丝用于捐赠。

分辨:该业务属于视同销售业务,涉及销项税和消费税的计算,此项业务不要确认收入(具体计算及会计分录,略)。

任务八:9月20日将自产的2吨烟丝发给行政管理人员作为福利。

分辨:该业务属于视同销售业务,涉及销项税和消费税的计算,此项业务要确认收入、结转成本(具体计算及会计分录,略)。

任务九:9月21日外购烟丝50吨,每吨不含税价0.6万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将其中0.1吨发给生产人员作为福利。

分辨:该业务属于采购业务,涉及增值税的进项税,应采用以票抵扣法计算,但其中给生产人员作为福利部分的进项税不准抵扣,直接进入生产成本。(具体计算及会计分录,略)。

任务十:9月23日将外购的0.2吨烟丝发给生产人员作为福利。

分辨:该业务属于进项税不准抵扣,外购烟丝已经入库涉及进项税转出,此项业务要注意与视同销售业务区分,消费税是否能抵扣的问题。账务处理时还要注意与任务九的不准抵扣进行区分(具体计算及会计分录,略)。

任务十一:9月份销售a卷烟200条,不含税销售额为100万元。销售B卷烟100条,不含税销售价为100万元。

分辨:该业务属于销售业务,涉及增值税的销项税的计算和消费税的计算,且消费税计算采用复合计征(具体计算及会计分录,略)。

任务十二:因管理不善,成本为1万元的收购烟叶和成本为3万元烟丝被盗。

分辨:该业务属于进项税转出业务,涉及转出进项税计算,要将成本价还原为扣税前的收购价,这项业务进项税转出金额的计算要能够与任务十进行区分(具体计算及会计分录,略)。

三、能力提升在业务归纳中

归纳总结应交税费业务处理中的学习经验,就像将散落一地的珍珠用线串起来。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归纳总结在业务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将随之提升。(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消费税的认识篇2

   为了节省生产管理与组织成本、维持适度规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1],或由于技术、生产能力的限制,企业通常会将一些普通业务委托其他单位代为加工(即外包业务);而一些专业从事加工业务的中小企业也因其特有的技术专长,依托大型企业,专门接受来料加工业务而得以发展壮大,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一种“环大企业的产业生态圈”,刺激了一些相关业态的振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美国一家权威机构发表的报告称,北美和欧洲有85%的企业实施了外包策略,2000年全球外包市场营业额约1210亿美元,并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许多西方企业把委外加工策略作为企业再创辉煌的有力武器,研究发现,实施委外加工策略可使产品开发成本节约9%,生产能力和质量平均提高15%左右。据统计,近10年来,日本企业的外包占制造业成本的1/3以上,并使总生产成本下降了约20%.委外加工策略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还可减少企业的长线投资、缩短战线,从而可大幅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同时,由于外包业务的不断生长,人们总能欣喜地看到:啤酒生产企业与瓶盖加工企业、服装生产企业与纽扣加工企业等共生共荣的繁荣景象,委外加工拉动了周边经济的振兴与增长,促进企业规模经济逐渐向产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发展。有关业务外包所带来的诸多好处,中外大量的文献,如发展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F.Schumacher,1973)的《小的是美好的》、美国经济学家小艾尔费雷德。D.钱德勒着名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和《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中都有精彩描述,并已被大量的经典案例所证实。从节约交易成本看,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的发展,将日益减少企业间的通讯协作费用,不断扩充企业资源外包的形式、方法和范围。可以预期,随着社会分工和人们对外包业务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委外加工业务也会日益增多。

   然而,笔者也不无遗憾地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明确指引,虽然是一种久已存在的、日益重要的常见业务,但时至今日仍有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对于外包业务的相关税务、会计处理和成本计量,并不清楚甚至存有十分错误的认识,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质量,使委外加工这一极富价值的经济活动的效益难以充分显现。本文试图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希冀能厘清对此问题的模糊认识,裨益于相关实务的发展与完善。

   一、委外加工业务的政策界定

   1993年12月25日(1993)财法字第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称“增值税实施细则”)规定:委托加工货物是指“委托方提供原料及主要材料,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制造货物并收取加工费的业务”;根据1993年12月25日(1993)财法字第3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称“消费税实施细则”)第七条的规定: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是指由委托方提供原料和主要材料,受托方只收取加工费、代垫部分辅助材料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对于由受托方提供原材料生产的应税消费品,或者受托方先将原材料卖给委托方,然后再接受加工的应税消费品,以及由受托方以委托方名义购进原材料生产的应税消费品,不论纳税人在会计上是否作销售处理,均不得作为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而应当按照销售自制应税消费品缴纳消费税。显然,税法中所称“委外加工”仅为外包业务中的一部分,而判断是否属于委外加工业务的关键在于:确定构成产品实体成分的“原料和主要材料”是否由委托方提供。只有“原料及主要材料”均由委托方提供,受托方仅添加一些辅料进行加工的,才可界定为税法中规定的委外加工业务;否则,如果“原料和主要材料”由受托方提供,对委托方而言,此种外包业务只能作为外购业务,应按物资采购业务进行处理,相应地,受托方也只能作为商品销售业务处理。对于委托方提供了关键研制技术配方,由受托方进行加工的外包业务,笔者认为,其会计与税务处理应根据该加工物资的技术含量,来加以判断。

   二、委外加工业务相关税务问题的处理

   1、关于增值税的计缴。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于外包业务中的委外加工业务,由受托方按加工费计算应向委托方收取的增值税额。作为一种价外税,增值税的计税加工费中不应包括应收取的增值税额,同时也不包括受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即:

   ⑴含税加工费=不含税的加工费+增值税额;

   ⑵增值税额=不含税的加工费×增值税率或征税率[2];将⑵代入⑴得:

   ⑶含税加工费=不含税的加工费×(1+增值税率或征税率),故有:

   ⑷不含税的加工费=含税加工费/(1+增值税率或征税率)。

   委托方向受托方支付的增值税,符合抵扣条件的也可计入“进项税额”,从销售货物收取的销项税额中抵扣;不符合抵扣条件按规定不能抵扣的,应直接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具体抵扣条件与外购货物的并无二致。

   2、关于消费税的计缴。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令第135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交货时代收代缴税款,并由受托方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解缴税款。除从量定额应税消费品外,“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按照受托方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纳税;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由于消费税为价内税(即计税价格中应含此种税),故相关的计算公式为:

   ⑴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消费税额;

   ⑵消费税额=组成计税价格×消费税税率;将⑵代入⑴,得:

   ⑶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组成计税价格×消费税税率,故有:

   ⑷组成计税价格×(1-消费税税率)=材料成本+加工费,即:

   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相应地,

   ⑸发出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时的组成计税价格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差异率)+不含增值税的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式中,实际大于计划的超支(借方)差异率为“+”号,实际小于计划的节约(贷方)差异为“-”号;

   ⑹发出材料为零售价时的组成计税价格

   =[发出材料的零售价×(1-差价率)+不含增值税的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根据消费税实施细则的规定,“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是指:⑴纳税人或代收代缴人当月销售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⑵在当月同类消费品各期销售价格高低不同时,按销售数量加权平均计算的售价(但销售的应税消费品的销售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或无销售价格的,不得列入加权平均计算);⑶当月无销售或者当月未完结的按照同类消费品上月或最近月份的销售价格计算。“材料成本”是指,“委托方所提供加工材料的实际成本”。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纳税人,必须在委托加工合同上如实注明(或以其他方式提供)材料成本,凡未提供材料成本的,受托方所在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材料成本。“加工费”是指,受托方加工应税消费品而向委托方收取的全部费用(包括代垫辅助材料的实际成本)。消费税税率由国家税务总局分税目作了相应规定。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委托方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所纳税款准予按规定抵扣;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直接出售的,所纳税款计入加工物资成本,不再征收消费税。

   3、特别事项说明。一般而言,在正常商品销售活动中,如果所销售的货物属于应交纳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应税消费品,增值税与消费税的计税依据应当是相同的,都为“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但委托加工业务是一个例外。委外加工业务的增值税额一般只以受托方收取的不含税加工费为计税依据计算,而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的计税依据则是受托方同类货物的加权平均销售价格或组成计税价格[3],显然,在委外加工业务中,两者的计税依据是不同的,后者总是大于前者。

   三、委外加工业务若干会计问题的处理

   1、关于委托方的会计处理、成本计量与报表列示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所发生的委外加工业务应通过设置“委托加工物资”账户[4]加以核算。委托方应将此账户的期末余额并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作为企业的流动资产加以列示。企业委外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包括:

   ⑴委托方发出加工材料物资的实际成本。如果企业对所发出的材料物资采用计划成本或售价计价核算的,应通过结转发出材料物资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或零售价还原为实际成本;

消费税的认识篇3

关键词:增值税;消费税;视同销售;实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31日

企业的有些交易和事项从会计角度看不属于销售行为,不能确认销售收入,但是按照税法规定,应视同对外销售处理,计算应交增值税;如果是应税消费品,还要考虑交纳消费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有相同点,也存在显著区别。

一、税法对视同销售行为的规定

(一)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八种行为,视同销售货物。一是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二是销售代销货物;三是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四是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不动产在建工程等);五是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六是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七是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八是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二)消费税视同销售行为。《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不缴纳消费税;用于生产非应税消费品、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提供劳务、馈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于移送使用时缴纳消费税。此外,纳税人用于换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投资入股和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应税消费品,也应该缴纳消费税。

(三)差异分析。从税法的规定来看,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视同销售范围和表述不尽相同。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范围比消费税的要大。增值税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货物指的是所有的应税货物,而消费税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货物指的是14种应税消费品。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的环节比消费税的要多,增值税是自产、委托加工和购买三个环节,而消费税仅指自产自用一个环节。凡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视同销售行为方面的,除了计算缴纳消费税,还需计算缴纳增值税。

二、视同销售行为的税务处理

(一)增值税的税务处理

1、应纳增值税=计税销售额×增值税率

2、计税销售额的确定。视同销售货物行为没有销售额的,按下列顺序确定计税销售额:(1)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2)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3)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成本规定为:销售自产货物的实际生产成本,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一般为10%。但同时属于从价定率计算征消费税的货物,其成本利润率应按照消费税规定的成本利润率计算。

(二)消费税的税务处理

1、应纳消费税的计算

(1)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应纳税额=同类消费品单位销售价格(加权平均单价)×自用数量×适用税率+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数量×定额税率

(2)无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适用税率+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数量×定额税率

2、计税销售额的确定。纳税人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其他方面视同销售行为的,其计税销售额的核算顺序如下:(1)纳税人生产的当月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2)如果当月同类消费品各期销售价格高低不同的,应按销售数量加权平均计算。但销售的应税消费品如果销售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或无销售价格的,不得列入加权平均计算;(3)如果当月无销售或当月未完结,则应按同类消费品上月或最近月份的销售价格计算;(4)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按组成计税价格为计税依据。其计算公式为:

①实行从价计征消费税的,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②实行从量计征消费税的,不用计算消费税的组价,但是需计算增值税的组价,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消费税额(自产自用的数量×定额税率);

③实行复合计征消费税的,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自产自用的数量×定额税率]÷(1-消费税税率)。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自产应税消费品的产品生产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为《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中规定的成本利润率。属于从量计征消费税的应税消费品,在计算缴纳增值税的组价时,取增值税中的成本利润率10%。

(三)差异分析。对于只属于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计税销售额首先考虑的是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对于既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又属于消费税视同销售的,无论计算增值税还是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均按照消费税的规定处理。

例1某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3年5月将自产的一批化妆品作为福利发给职工个人,这批化妆品的成本为12,000元,假设该类化妆品没有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解析:化妆品属于应税消费品,自产的消费品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既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又属于消费税视同销售。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12000×(1+5%)÷(1-30%)=18000(元)

应交增值税=18000×17%=3060(元)

应交消费税=18000×30%=5400(元)

三、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

对于视同销售行为,通常情况下,按照确认会计收入和不确认会计收入进行处理。但在会计实务界的处理也存在一些区别。本文仅就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中的前三种情况准则中规定得比较清晰,所以本文只讨论第四至第八种情况的处理。

(一)确认会计收入的处理

1、如果是非应税消费品。在实务处理中,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以及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以上情况确认会计收入。

借:应付职工薪酬(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

长期股权投资(用于对外投资)

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计税销售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如果是应税消费品。在实务处理中,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对外投资、抵偿债务、分配给股东等视同销售情况,除了对增值税进行会计处理,还要对消费税进行会计处理(各科目所对应的项目同上)。综合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

长期股权投资(用于对外投资)

利润分配—应付股利(用于发放股利)

应付账款(抵偿债务)

贷:主营业务收入(计税销售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例2承例1的会计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26460

贷:主营业务收入18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060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5400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12000

贷:库存商品12000

考虑到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而且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在实务处理中对消费税还可以采用直接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但这两种方法对企业的损益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二)不确认会计收入的处理

1、如果是非应税消费品。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这些视同销售只缴纳增值税,不确认会计收入。

借:在建工程(用于不动产工程)

营业外支出(用于无偿赠送)

贷:库存商品(产品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如果是应税消费品。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非应税消费品,属于消费税视同销售,不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不征增值税。会计处理如下:

借:生产成本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提供劳务、馈赠、赞助、广告、样品等方面,既要缴纳增值税,又要缴纳消费税。在会计处理上不确认收入。

借:在建工程(用于工程建造)

营业外支出(用于馈赠、赞助等)

管理费用(用于管理部门使用)

销售费用(用于广告、样品等)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例3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自产的10吨啤酒赞助给汽车拉力赛。该啤酒出厂价为每吨3,500元(不含增值税),成本为每吨2,700元。

解析:该行为属于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赞助,均属于两税的视同销售,不确认收入。

应交增值税=3500×10×17%=5950(元)

应交消费税=10×250=2500(元)

借:营业外支出35450

贷:库存商品27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950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2500

四、总结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视同销售在范围上来看,增值税的范围大于消费税;在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上,如果是非应税消费品,则为单一的增值税视同销售;如果是应税消费品,同时属于两税的视同销售,则就要按不同的方法计算税额,在会计处理时,考虑是否确认收入,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消费税的认识篇4

烟产品消费税制度调整的主要内容

2009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烟产品消费税制度,是对1994年建立的消费税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在此之前,为进一步完善烟产品消费税制度,国家曾先后进行过两次调整,第一次是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2001年6月1日起,对卷烟的消费税税率进行调整,把原来的比例税率调整为比例税率与定额税率,除了按比例税率从价计征外,增加对每标准箱卷烟征150元的从量税,实行复合计税办法;第二次是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颁布新的消费税条例,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调整烟酒自产自用产品、委托加工产品、进口产品从价计征的组成计税价格,由不含从量税改为含从量税。如卷烟自产自用产品的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公式,由原来的“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比例税率)”,调整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自产自用数量×定额税率)÷(1-消费税比例税率)”,从而加大了组成计税价格,增加了税收负担。2009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烟产品消费税制度,其调整的内容主要有:第一,提高了烟产品消费税的从价税率。甲类烟的税率原来的45%调整至56%,乙类烟由30%调整至36%,雪茄烟由25%调整至36%。第二,调整了甲乙类卷烟的划分标准。原来50元的分界线调整为70元,即每标准条(200支)调拨价格在70元(不含增值税)以上(含70元)的卷烟为甲类卷烟,不足70元的为乙类卷烟。第三,增加征收卷烟批发环节消费税。批发销售的所有牌号规格的卷烟,都要按批发卷烟的销售额(不含增值税)计算缴纳税率为5%的批发环节消费税。这样,烟产品就由征一道消费税改为征两道消费税。

提高烟产品消费税率的目的

就税种而言,我国的消费税是以调节为主的税种。那么,这次提高烟产品消费税负的目的是为了调节经济还是组织收入?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有控烟与增收双重意图,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也说“是为了适当增加财政收入,完善烟产品消费税”。笔者认为,这次烟产品消费税制度调整有双重的目的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增加财政收入和优化消费税制以限制吸烟。但是是以一个为主还是二者并重呢?笔者的看法是增收的效应多于控烟的效应。

第一、这次烟产品消费税制度调整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下进行的。据财政部的统计和分析,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同时由于ppi、Cpi双下降,使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减少;加上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性减收增加,出口退税增大,财政收入进一步减少。去年下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逐月回落。今年虽然随着经济的回暖,财政收入有所好转,但减收数额仍比较大。据统计,“今年1-5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27108.67亿元,完成预算的40.9%,比去年同期减少1955.7亿元,下降6.7%。其中,中央本级收入14217.16亿元,同比下降14%;地方本级收入12891.51亿元,同比增长2.9%。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24046.51亿元,同比下降9.4%。”财政收入下降,影响了政府的投资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因此,政府需要在结构性减税中,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对国家需要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产品,实行减税;对国家需要限制发展的行业和产品实行增税,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需要。烟产品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产品,对其增税,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人估计此政策出台可增加几百亿元的财政收入。

第二、提高烟产品的消费税,控烟的作用有限。从理论和国外的实践来看,提高烟产品的消费税,可以起到提高销售价格,限制消费,从而减少吸烟人数的作用。但我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不同。首先,我国的消费税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消费税。我国的消费税是价内税,西方国家是价外税。提高消费税,在我国不一定引起产品销售价格的上升,达到限制购买与消费的目的。如果销售价格不变,提高消费税,等于增加厂商的成本,减少生产者的利润,限制的是烟产品的生产。只有当在生产减少,导致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升时,才会起到限制购买和消费的作用。其次,我国吸烟的人,主要是吸低档烟和高档烟两大群体,吸中档烟的人相对较少。吸低档烟的人,收入少,文化水平低,他们对吸烟的危害性普遍认识不足,加上吸烟成瘾,有吸烟的需求,没有戒烟的认识。提高烟消费税假如可以引起烟的销售价格上升,吸烟者受购买能力的制约,自然会减少购买卷烟的数量,但这不等于控制了其吸烟。他们买不起包装的卷烟,可能转而买零散的烟丝卷成筒来抽。所以,提高烟产品的消费税,对这部分吸低档烟人的控烟作用有限。吸高档烟的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收入较好的企业家,他们中的多数人烟瘾不大,抽高档烟主要是出于应酬和交际需要。为了做成一笔生意,他们绝不会因为一包烟增加了几元或10几元的消费税而不买烟不抽烟;另一部分是有一定地位的官员。他们抽烟有自己买的,也有别人送的,还有公务开销的。提高卷烟的消费税,对他们影响不大,他们会酒照喝烟照抽。应当注意的现象是,在我国有一些买高档烟的人不吸烟,而吸高档烟的一些人则不买烟。这样,提高烟产品消费税,调节的并不是抽好烟的人而是买好烟的人的收入,其效果如何值得探讨。提高烟产品消费税,能直接影响的主要是吸中档烟的人群。这部分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中等的收入,对吸烟的危害性有较多的了解,提高烟税从而烟产品的销售价格,他们为了减少开支,自然会减少购买的数量,甚至下决心戒烟。因而对他们有比较明显的调节作用。

可见,提高烟产品的消费税,有增加收入和控制吸烟的双重作用,但前者是主要的。

实施调整后的烟产品消费税制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从增加财政收入,还是优化税制,减少吸烟者来看,提高烟产品的消费税是必要的,可行的,但在实施中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大幅调整烟产品的消费税负担,税负结构是否合理?这次对烟产品消费税制的调整,总体而言,税负是提高的,但从结构来看负担完全不同的。雪茄烟的税率由25%提高到36%,增加了11个百分点,税负也提高了44%。卷烟则分三种情况:一是每标准条调拨价格70元以上的高档烟,消费税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现在的56%,增加了11个百分点,加上批发环节的5%,税负比原来提高超过三分之一;二是每标准条调拨价格不足50元的(暂称为低档烟),消费税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36%,提高了6个百分点,加上批发环节的5%,税负也比原来提高超过三分之一;三是每标准条调拨价格50元以上不足70元的卷烟,消费税负的变化却是不同的,其原税率为45%,而新的税率则为36%,加上批发环节征收的5%,税负比原来下降了近10%。调低这部分属于中档烟的税负,不知是因其原税负过高,还是为了鼓励增加其消费?这种税负结构是否科学值得思考。

其次,在卷烟批发环节加征一道消费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合理性来看,征税有利于防止企业通过避税手段,减轻产制环节的税负,导致税负不公。但在批发环节加征一道消费税,一是改变了消费税单一环节征税的制度,可能造成重复征税,影响商品的流转;二是规定以在我国从事卷烟批发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按批发销售价和5%的税率征收。但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专门从事批发业务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批发与零售同时进行,难以划分,给征管带来困难。就算能够对二者作明确区分,同种商品,有的经过批发环节,有的直接进入零售,税负相差5个百分点,自然会造成税负不公。

消费税的认识篇5

关键词:个人绿色消费;消费税;绿色押金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218-02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消费方式,并在全球迅速普及。在我国最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中国现阶段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纲要中这种消费模式要求突破以往消费增长与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的不可协调,推动消费和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体现着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一致的绿色消费,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主流消费形式。

1绿色消费概述

1.1绿色消费的概念

绿色消费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概述也不尽相同。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内容。绿色消费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领域的表现,绿色消费不仅是消费绿色产品,而且是保护、培育一个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消费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渗透着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

1.2提倡个人绿色消费的重要意义

绿色消费以消费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绿色消费、企业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个人绿色消费以个人消费者为主导,个人消费者始终是促进政府采取有效的绿色消费监管措施、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和营销的主导力量,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是对绿色消费行为最为根本性的引导和节制力量。发展个人绿色消费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促进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培养绿色消费热点,促使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2我国个人绿色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个人绿色消费的法制化水平较低

关于个人绿色消费的理念已经在我国法律中有所体现。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节约能源法》(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等,其中《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0条规定:“公民应当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还有一些配套的法规规章,如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上述涉及个人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比较分散,没有系统推动绿色消费的绿色消费基本法,也缺乏推动绿色消费的实施细则。

2.2我国绿色消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缺失

当前世界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运动中最为关注的一项核心权利是绿色消费权。绿色消费权是消费者享有的自主选择绿色消费的权利。虽然绿色消费权已深入个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但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此项权利未作规定,同时在约束消费者方面,对个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义务也未作规定。这意味着当部分企业为迎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心理而以非绿色产品冒充绿色产品欺诈消费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时,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缺乏具体细化的规定,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者权益将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2.3个人绿色消费管理体制混乱

任何行为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有相应的机构来执行、稽查并监督行为过程。我国至今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消费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引导、管理、监督绿色消费行为的实施。目前我国只有绿色产品的认证机构,并且由于认证程序的不规范,认证机构鱼龙混杂、认证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导致其权威性的下降。绿色产品一经认证即投入市场,认证标识的不规范,导致普通消费者对所购买的绿色产品的真伪性难以辨认、查询,而且目前对绿色产品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能否保证“绿色”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

2.4消费税在调控绿色消费方面的作用欠缺

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的消费税是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特殊消费品或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其调控功能主要着重于聚财功能。2006年4月起我国实施了新的消费税制,但此次修改后的消费税在对生态消费模式的塑造方面仍显不足,消费税的立法原则在具体贯彻执行中存在着调控功能被弱化的倾向,消费税抑制超前消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和调节机制没有很好地体现。从税率设计来看,对美国、英国等国家普遍高税率征收的要求节制消费的商品、对环境有害的物品、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我国目前仍征收较低的税率。从征税形式看,我国目前仍然采用价内税形式,导致许多消费者负担了税款却“浑然不知”。

3我国建设个人绿色消费制度的措施

3.1制定《绿色消费促进法》来推动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开展需要健全有效的绿色消费环境,尤其是绿色消费法制的完善。国外如日本已制定了《绿色消费法》。相比之下,我国的绿色消费法律建设相对滞后,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我国的绿色消费基本法应当加快制定,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法律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包景岭在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建议,应当尽快开展《绿色消费促进法》的立法前期准备工作,从法律上保证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在立法方面呼应《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法》。

3.2完善消费者法律制度促进绿色消费

完善消费者法律制度,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法律制度设计上,避免与《绿色消费促进法》中的规定重复,确立“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倡导、鼓励绿色消费”的原则。增加以个人消费者为本位,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为背景,以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供应为支持的,消费者自主选择绿色消费的权利。适当规定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承担的回收利用义务,以便在消费环节促进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对消费者有害环境的消费方式予以严格限制或禁止,如2008年6月1日实施的“禁塑令”。由于绿色消费的立法性质属于社会性立法,因此消费者的权利义务并不强调绝对的一致性。

3.3改革消费税,以消费税引导绿色消费

在新的历史时期,消费税的职能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财政和一般调节消费的作用,消费税也应该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寓禁于征的调节功能。扩大征税范围,将对环境有害和资源再生速度慢的商品等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对不同产品根据其对环境的友好程度设计差别税率。在计税方式上,改用国际通用的透明、公开的价外税,使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就可以知道自己所承担的消费税款。通过消费税的改革进一步调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鼓励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3.4构建绿色押金制度

押金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经济手段,主要用于促进废物回收利用。绿色押金制度是指按照规定向购买具有潜在污染性产品的人收取一定的附加费用,当他们把潜在污染物送回回收系统时即退还所收附加费的制度。一般作法是:在消费者购买饮料等商品的同时,为包装或装有这些饮料或商品的容器或包装物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如果消费者将使用过的这些容器或包装物退回给原销售者,则销售者根据其退回的容器或包装物的数量,退还消费者预先为这些容器或包装物所支付的押金。如果消费者不退回其已经付过押金的容器或包装物,则其所支付的押金将不能退还。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敏,牟俊山.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73).

[2]付新华,郑翔.完善绿色消费法律制度的设想[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消费税的认识篇6

[关键词]奢侈品;关税;税负调整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7-0037-01

1奢侈品含义及我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

1.1奢侈品含义及特点

奢侈品在学术领域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内消费及税收方面也没有对奢侈品进行专门的界定和分类。针对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奢侈品更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以前某种商品可能是奢侈品,现在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社会消费观念的改变,它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奢侈品,而成为人们改善生活品质的必需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一般而言,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都大于1,这正是从理论上区分它与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标志之一。而本文认为,中国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理论上不一致,我国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总体较低,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个人消费心理和消费人群差异有密切关系。

1.2我国奢侈品消费现状

(1)消费数量。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总额达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和豪华车),而仅2013年春节期间一个月的时间,海外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为162亿美元,其中中国人境外奢侈品消费累计达85亿美元,相比2009年的72亿美元增长了18%。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快速增长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2)消费结构。在中国,坐拥大量财富的高端商务阶层在奢侈品消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中国越来越庞大的中产阶级造就了庞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使消费人群更加“年轻化”,他们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希望以及更多的欲望促使其对奢侈品时尚消费具有狂热追求,往往具有较强的攀比心理和不理性消费行为,因而暴发的年轻一代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2对我国进口奢侈品征税现状分析

2.1涉及的税种

一个国家的税制结构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对进口奢侈品征收的税收主要有3种: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和进口消费税。

2.2税率设定

由于商品与服务的奢侈性存在程度上的差别,部分科目不能完全认定为奢侈品以及奢侈品自身也存在档次高低的差异,目前我国使用差别税率。如:对进口奢侈品消费税的征收上,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税率为10%,高档手表税率为20%,非金银首饰10%,化妆品为30%,关税税率为6.4%~25%不等,整个关税的结构仍保持促进本土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进口原材料等方面的关税较低,进口自成品尤其是进口奢侈品关税较高,最后加上17%的增值税,奢侈品入关综合税率平均可达50%。

3我国进口奢侈品税的调整问题分析

当前引发“是否对进口奢侈品税下调”的争论起点是,有学者提出进口环节税负高是导致消费者去国外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原因,是消费外溢和税款损失的背后“推手”,因而提出降低奢侈品关税以让更多境外奢侈品消费回流。那么关于是否应该下调进口奢侈品税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看法。

一项税收政策是否应当出台,不能仅考虑其是否能够对社会经济起到调节作用,而更要考虑其发生调节作用的代价是否“合算”,也就是说要对降税的成本和收益同时分析。

成本方面,降税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税收的部分损失,据了解,2010年我国进口环节的3种税收收入达12518.47亿元,这些都属于中央税,是中央本级支出的主要来源,而2010年中央本级支出有15989.73亿元,从中不难看出进口环节税收的分量,如果取消或者降低进口税都会对财政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降税将增加维护社会公平的成本,对进口奢侈品征税实际是对富人征税,以调节收入分配为目的,政策希望通过征奢侈品税增强转移支付帮助低收入阶层的实力和基础,起到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而降低进口环节税会对税收维护社会公平性的作用造成一定冲击。

收益方面,避开具有争议的观点降税引起降价,从而带来的一系列税收的价格效应和引起的消费回流不谈,据商务部有关解释,他们主张对进口环节降税针对的是那些原来属于奢侈品范畴,但现在已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这部分消费品。如果事实果真如此,这将使我国进口奢侈品征税结构更加改善,征税程序更加合理规范,从而更好地发挥关税的国际协调作用。

通过上述的成本收益分析可知,我国税收政策应该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关键是一个调整尺度的把握,应该尽量减少税收调整的成本,实现收益最大化。

4结论

针对我国是否应该下调进口奢侈品税这一问题,商务部和财政部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他们各自所在部门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职能和调节手段存在差异,因而财政部希望能稳定国家税收,促进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而商务部认为当前中国贸易顺差压力大,面临着调整进出口结构,压缩出口规模,扩大内需,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

本文认为,这正是内外均衡的一致性和矛盾性的体现,对我国进口奢侈品税的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这一过程需要国家各个经济部门利益协调,降税可能会导致某方面成本的增加,也有可能引起其他方面收益的增加,因而税收政策的调整应尽量兼顾到国家经济的内外均衡,同时发挥好税收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引导社会理性消费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消费税的认识篇7

发票是购买销售商品、提供接受服务或劳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凭证。同时也是确定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的原始依据。是企业财务收支的法定凭证,是税务稽查的重要依据。

从我国目前发票管理现状来看,可以对发票进行这样的分类: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两类。下面以普通发票为主展开。现行发票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各类规范性文件。

1.普通发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指定的企业印制,发票应当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普通发票的基本联次为三联,第一联为存根联,开票万留存备查;第二联为发票联,收执万作为付款或收款原始凭证;第三联为记账联,开票万作为记账原始凭证。对具有税款抵扣作用的普通发票,还可加印抵扣联以及税务上报检查联。

2.发票的检查。税务机关需要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和个人开具发票换票证。发票换票证与所调出查验的发票有同等的效力。被调出查验发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税务机关需要将空白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开具收据;经查无问题的,应当及时发还。在日常检查中对应开不开发票、虚开发票、制售假发票、非法代开发票,以及非法取得发票等违法行为,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罚;有偷逃骗税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罚;情节严重触犯刑法规定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而增值税专用发票只限于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领购使用,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不得领购使用,并且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在一些情形也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1.就个人而言

发票是购买东西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及之后产生了问题,作为售后的一种凭证。2011年3月15日,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开始实施。本次修改中,扩大了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规定了经营者开具发票的义务。从法律层面对开具发票进行规制,可见发票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后,发现其存在问题或出现与实际说明书不符等状况的要求经营者退换,这时,经营者所开具的发票就是一个很有利的依据,一旦发生纠纷亦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消费者索要发票的意识不断增强,经营者也将不得不履行开具发票的义务,长此以往,将进入良性循环,更好的维护国家财政税收稳定。

2.就国家而言

发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交易凭据,是维护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发票作为记录单位和个人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最基本的原始凭证,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实现以票管税,以票理财,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发票是加强财务会计管理,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发票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正确地填制发票是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只有填制合法、真实的发票,会计核算资料才会真实可信,会计核算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才会准确、完整;发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发票具有证明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又有合同的性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各类发票违法行为,不仅与偷税骗税有关,还与社会秩序的诸多万面,如投机倒把、贪污受贿、走私贩私等案件关系甚大。发票这一道防线一松,将为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打开万便之门。所以,管好发票,不仅是税务机关自身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工作。

三、发票开具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发票设计以及管理存在诸多不足,偷税漏税、假冒发票、消费者自身不重视发票、国家缺少监督管理机制等,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的发展,造成各种经济限制。

1.问题包括

(1)经营者拒绝开发票,经营者以打折商品、小本经营或发票用完、管理人不在等各种理由为由不开发票,这样就降低发票使用率,降低成本达到获利的目的。如果消费者强制要发票的话,就提高价格或额外加税的万式把应负担的税收转嫁给消费者,由消费者自行承担税收。

(2)经营者为了实现偷税漏税,采取国、地税发票棍用,为达到少交税款的目的,例如有的业户将娱乐业与服务业发票棍用,赚取税率差额避税的行为,税务机关一般难于进行有效的监控。还有目前还存在制假售假现象以及真票虚开、代开屡禁不止现象。

(3)消费者心理作用,通过我们前期所作的问卷调查可知,大部分人们为了酒店给的小礼品放弃发票,店家以打折优惠等万式不开发票。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消费者对发票的认识性、积极性不高,认为如果不要发票的话可以让价,降低价钱,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接受这一条件,心理上和物质上都认为是正确的,如个人到一些酒店包席、餐馆消费时比较常见。

(4)国家各级机关监督管理不严,目前税务部门并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虽有法可依,但我国法律还不完善,在无人举报并举证的情况下很难发现并介入进去,取证困难,并且运行成本大,人力物力没有后备资源,再加上发票管理手段上的缺陷使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并将持续下去。基层税务机关中没有设立专门的发票管理机构,不能经常性开展发票的专项检查和日常检查。难于对当时的相关证据进行取证,不能完全按《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5)我国对于发票管理不够精细化,管理监控手段落后并监控意思淡薄,管理办法得不到贯彻,重税轻票,重专轻普,这些都阻碍了我国发票发展的进程。

2.针对这些现象,国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国家应首先发挥强制作用。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各类规范性文件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引导和监督管理。同时,建立健全惩罚管理机制。例如,税务机关发现企业、经营者拒不出具发票或存在故意偷漏税行为的,必须加大打击力度,进行教育警告,或罚款,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2)扩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加强消费者主动索要发票的意识。这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消费者在购买珠宝首饰、家用电器等贵重商品时,一旦出现问题,经营者出具的发票便是支持消费者要求经营者进行侵权或违约赔偿的凭证之一。消费者应当主动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经营者拒不开具发票,消费者可以向有关税务部门进行举报。

消费税的认识篇8

重点内容有:征税范围;销售额;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特殊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出口退税以及专用发票管理。

(一)重要知识点提示一是计税销售额的确认,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不含增值税的销售收入。计税销售额不包括: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代垫运费;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等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保险费,以及向购买方收取的代购买方缴纳的车辆购置税、车辆牌照费。特别注意: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的销售额的确认;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物品的销售额的确认;以旧换新销售,还本销售,以物易物等特殊销售方式销售额的确认。其中重中之重为视同销售的确认,注意代销的税务处理,注意与所得税视同销售的区别联系,与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的区别联系,特别注意增值税视同销售和进项税额转出业务的区别。不可混淆,融资租赁业务注意与营业税业务的区别。混合销售中,注意施工企业提供建筑劳务同时销售资产货物的相关规定,兼营业务中注意原则上依据纳税人的核算情况判定:分别核算,各自交税;未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销售额,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销售额确定后,销项税额的计算应无问题,但考生要熟知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定,特别是跨期提供应税劳务的规定。

二是税率,记忆适用13%低税率的列举货物;记忆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6%和4%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的业务及货物。

三是进项税额抵扣。法定抵扣凭证主要有: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从海关取得的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购进免税农业产品收购发票;运费结算凭证。掌握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注意抵扣凭证认证与抵扣的时限规定。

四是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这一直是考生难以理解的一个节点,特别是存在进料和来料加工的情况下,注意两种加工方式的区别,进料加工业务和一般贸易出口业务同时存在时,注意两个抵减额的计算,来料加工不适用“免、抵、退”税处理。

五是税收优惠,记忆免税项目内容,记忆即征即退和先征后退的相关规定。

六是专用发票管理,掌握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相关内容与程序。

(二)计算运用提示一是销项税额计算。销项税额=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税率。如果是价税合计收取的,要将含税价折算成不含税价,以下几种情况大多属于含税收入:价外费用、零售收人向普通消费者销售商品、开具普通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一般是含税价,这时需要折算成不含税价。不含税收入=含税收入/(1+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价外费用中注意逾期付款利息,违约金等的处理,价外费用是含税销售额,还原成不含税销售额。金银首饰以旧换新销售,是差额计税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计税价格一致。

二是进项税额计算。包括: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从海关取得的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购进免税农业产品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按照收购发票的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支付运输费用按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这里的抵扣基数是运费结算凭证一的运费和建设基金;切记随同运费支付的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不得计算扣除进项税额;

三是进项税额的扣减(转出)。包括:发生进货退出或者折让:发生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相关事项时,包括非正常损失的购进;对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的各种返还收入,均应按照平销返利行为的有关规定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

应冲减进项税金的计算公式调整为:当期应冲减进项税金=当期取得的返还资金÷(1+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应纳税额计算,当期的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这时,尚未抵扣完的进项税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五是小规模纳税人税款计算。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规定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销售额比照一般纳税人规定确定。小规模纳税人如采用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合并定价方法的,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六是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计算。(1)退税计算中的

+关键点:熟悉fob价和cif价:成本(可视同fob)+保险费+运费(指从国内起运港口运输到购买方港口的保险和运费)+佣金。出口货物退税率不一定等于货物购买时的税率,大多货物的退税率要低于购买时的税率,故存在征退税率差的问题,这个税率差的处理是免、抵、退计算测试中的重点。免、抵、退税的计算分四步走:①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计算征、退税率差,公式1;a.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一出口货物退税率)一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b.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一出口货物退税率)。也可以简化为: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fob×外汇牌价×征退税率差一免税购入原材料价格x征退税率差,这里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格+海关实征关税+海关实征消费税。②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2: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一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一上期留抵税额。③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公式: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一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额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也可简化为:免抵退税额=fob×外汇牌价×退税率一免税购进原材料×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格+海关实征关税+海关实征消费税,本公式计算的免抵退税额与期末留抵数哪个小,按小的数据申请办理出口退税。④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的计算(就低不就高),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一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二、营业税

重点内容有:纳税义务人与扣缴义务人;税目与征税范围;税率;税额计算;免税项目;混和销售与兼营行为的税务处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地点地点。

(一)重要知识点提示一是营业额的确定。包括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符合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关的条件可参阅增值税中的规定。注意各个税目中余额计税的情况,如交通运输业中:a.境内运输旅客或者货物出境,在境外其载运的旅客或货物该有其他运输业承运的,以全程运费减去付给该承运企业的运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b.运输企业从事联运业务的营业额为其实际取得的营业额,即以收到的收入扣除支付给以后的承运者的运费、装卸费、换装费等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者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者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纳税人从事安装工程作业有关差额计税的规定。金融商品转让,买人价中不含交易过程中支付的费用和税金;卖出价中,不扣除卖出过程中支付的费用和税金。还要注意保险企业储金业务计税营业额的计算。单位和个人销售或转让其购置的不动产或受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全部收入减去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的购置或受让原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单位和个人销售或转让抵债所得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的,以全部收入减去抵债时该项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作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纳税人自建自用的房屋不纳营业税,但纳税人将自建房屋对外销售,其自建行为应按建筑业缴纳营业税,再按销售不动产缴纳营业税。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按规定扣除有关项目,取得的凭证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该项目金额不得扣除。必须掌握什么是合法有效的票据。

二是混合销售行为处理。(1)集邮商品的生产征收增值税。邮政部门销售集邮商品,应当征收营业税,邮政部门以外的其他单位与个人销售集邮商品,征收增值税;(2)邮政部门发行报刊,征收营业税;其他单位和个人发行报刊,征收增值税;(3)电信单位自己销售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并为客户提供有关的电信劳务服务的,征收营业税;对单纯销售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等不提供有关的电信劳务服务的,征收增值税。

三是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征税范围是采用列举法的,要注意。特殊规定:电影发行单位以出租电影拷贝形式,将电影拷贝播映权在一定限期内转让给电影放映单位的行为按“转让无形资产”税自征收营业税。土地租赁,不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征税,属于“服务业一一租赁业”征税范围。对提供无所有权技术的行为,不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征税,而应视为一般性的技术服务。以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营业税。在投资后转让其股权的也不征收营业税。单位和个人转让在建项目的有关规定需要熟悉。

四是销售不动产的处理。销售不动产时连同不动产所占土地使用权一并转让的行为,比照销售不动产征税。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的行为视为销售不动产。纳税人自建住房销售给本单位职工,属于销售不动产行为,应照章征收营业税。个人销售住房的有关营业税政策要熟悉。

五是税收优惠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要求能记忆。

(二)计算运用提示一是一般业务营业税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因为营业税是价内税,故价外费用计算营业税时,不需要价税分离,直接以价外费用乘以适用税率即可。

二是融资租赁营业税计算。以其向承租者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残值)减去出租方承担的出租货物的实际成本后的余额,以直线法折算出本期的营业额。计算方法为:本期营业额=(应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一实际成本)×(本期天数÷总天数),实际成本=货物购入原价+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运杂费+安装费+保险费+支付给境外的外汇借款利息支出,注意:(1)残值收益也是价外费用,要一并计税;(2)按本期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计算本期应税收入。

三是储金业务营业税计算。“储金业务”的营业额,为纳税人在纳税期内的储金平均余额乘以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存款的月利率。储金平均余额为纳税期期初储金余额与期末余额之和乘以50%。注意:一年期存款的“月利率”;储金要简单平均,即月初加月未之和再乘50%。

四是核定征收的计算。对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依据以下原则确定营业额:(1)按纳税人当月提供的同类应税劳务或者销售的同类不动产的平均价格核定;(2)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提供的同类应税劳务或者销售的同类不动产的平均价格核定;(3)按下列公式核定计税价格:计税价格=营业成本或工程成本×(1+成本利润率)÷(1一营业税税率),上述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确定;(4)应纳税额=计税价格x营业税税率。

三、消费税

重点内容有:征税范围中的14个税目;应纳税额计算;自产自用和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抵扣消费税的税务处理;出口退税。

(一)重要知识点提示一是计税方法,从价定率:应税销售额×适用税率;从量定额:应税销售数量×单位税额(“单位税额”要记);复合计税:从价+从量;主要涉及:卷烟;粮食白酒;薯类白酒。

二是销售额的确定。与增值税规定基本一致,注意视同销售计税价格中,纳税人用于换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投资人股、抵偿债务等方面的应税消费品,应当以纳税人同类应税消费品的最高销售价格为依据计算消费税;但在计算增值税时,一般按加权平均价格作为计税基数,这一点是比较特殊的。在消费税产品委托加工中,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和增值税是有区别的。注意有关文件中关于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标准的规定。

三是课税数量的确定。(1)自设的,非独立核算的门市部销售自产消费品,按门市部对外销售数量为准;(2)自产自用的,移送数量;(3)委托加工的,以收回的数量为准;(4)进口的,海关核定的数量为准。

四是用外购已税消费品和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抵扣问题。(i)可以抵扣的税款是以“生产领用”数量为准的,而不是直接以外购和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消费品含有的消费税;(2)消费税的抵扣,除了石脑油外,其他的都是一对一的,一般是在同一税目中相抵,例如烟丝对卷烟,化妆品对化妆品。(3)尤其要记忆,消费税征税税目中,酒及酒精;高档手表;游艇;小汽车这四个大税目不存在抵扣问题。(4)对于在零售环节缴纳消费税的金银首饰(含镶嵌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已纳消费税不得扣除。(5)对从境内商业企业购进应税消费品,符合抵扣条件的,准予扣除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税款。

五是掌握各个税目内应税货物与免税货物的种类,不可混淆。

(二)计算运用提示一是用外购已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抵扣的计算;当期准予扣除的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当期准予扣除外购应税消费品买价×外购应税消费品适用税率;当期准予扣除外购应税消费品买价=期初买价一期末买价+当期购进买价。

二是视同销售业务消费税的计算。(1)按纳税人生产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纳税;(2)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自产自用数量×定额税率)÷(1一比例税率);注意适用最高计税价格的几种情况。

三是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消费税计算。受托方代收代缴消费税时,应按受托方同类应税消费品的售价计算纳税;没有同类价格的,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其组价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委托加工数量×定额税率),(1一比例税率)

四是出口应税消费税退免税的计算。注意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免税不退税,因为销售环节免税,就不存在退税了。外贸企业从生产企业购进应税消费品直接出口或受其他外贸企业委托出口应税消费品的应退消费税税款,分两种情况处理:(1)属于从价定率征收的应税消费品,应依照外贸企业从工厂购进货物时征收消费税的价格计算,其公式为:应退消费税税额=出口货物工厂销售额×税率,注意这里应该是出厂价,而不是出口销售价。(2)属于从量定额征收的应税消费品,应依照货物购进和报关出口的数量计算,其公式为:应退消费税税额=出口数量×单位税额,注意这里是购入数量或者报送出口数量。

五是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计算。(1)从价定率办法计税:计税依据为组成计税价格,组价中应包含进口消费税税额。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消费税税率,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2)进口卷烟(计算思路相对特殊),计算公式:从量税:进口应税消费品数量×单位税额,从价税:应纳税额=(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定额税)÷(1-进口卷烟消费税适用比例税率)×进口卷烟消费税适用比例税率,应纳税额=从量税+从价税,注意进口卷烟消费税适用比例税率的确定,其计算比较特殊。

四、企业所得税

重点内容有:税率;资产的税务处理;扣除项目与税收优惠;企业境外分回利润已纳税款的限额扣除和抵免限额的;房地产开发的所得税处理;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财税差异调整。

(一)重要知识,占提示一是纳税人。注意居民纳税人的两个判断标准,特别是对所得来源地的判断,以及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

二是税率。(1)注意小型微利企业的判断标准,从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年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数,资产总额,要求同时满足。(涉及20%优惠税率)。(2)预提所得税税率的适用范围,是非居民企业,来源中国境内所得,在境内无机构场所或有机构场所但与所得无联系(符合条件的10%税率)。

三是收入的确认,税法强调权责发生制原则(涉及纳税调整)。(1)区分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目前不征税收入的种类,免税收入中关注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税的前提条件。(2)视同销售收入的确认和流转税的有区别,如将本企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不视同销售,所得税是以产权转移为销售确认标志的。(3)收入确认时间,最好学习国税函[2008]87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人若干问题的通知。关注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四是扣除项目的学习,绝对是要求掌握,税前扣除,一定要求实际发生,税法在这里强调谨慎性原则,会计处理与税法抵触的,绝对按照税法调整,会计准则和制度法律层次没有税法高。(涉及纳税调整)。(1)掌握“合理工资薪金”的判断标准。其他三项费用首先是实际发生,后是按照计税工资比例计算扣除限额,就低扣除,注意工会经费扣除的凭证,福利费的和职工教育经费的开支范围;对补充保险,可以学习财税[2009]27号:《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允许税前扣除;注意商业保险的扣除规定。(2)借款费用的扣除,除了教材内容外,学习国税函[2009]31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圄税函[2009]77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还有有关资本弱化的关联企业之间利息扣除的规定。学习财税[2008]12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3)计算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的依据是销售(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视同销售收入,但不包括营业外收入。两个计算结果就低扣除;佣金和手续费的扣除,学习财税[2009]2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学习财税[2009]7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4)公益性捐赠扣除,计算扣除限额的依据是年度会计利润,注意纳税人向受赠人的直接捐赠不能在税前扣除;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就其中国境外总机构发生的与该机构、场所生产经营有关的费用,能够提供总机构出具的费用汇集范围、定额、分配依据和方法等证明文件,并合理分摊的,准予扣除。居民企业,集团企业总部向其子公司分摊收取的管理费,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母子公司:作为劳务费用处理。(5)资产损失,把握一定是实际发生的损失,税前允许扣除的是净损失,学习财税[2009]57号《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和《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注意分为企业可以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和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

五是不得扣除的项目(涉及纳税调整)。关注常考的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还有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注意:违约金、罚息、诉讼赔偿可以在税前扣除。

六是资产的税务处理问题(涉及纳税调整)。切记税法中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年限是可以使用的最短年限,加速折旧法的使用范围,加速折旧法中包括缩短折旧年限;记忆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的规定;把握长期待摊费

用的税务处理。

七是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学习(财税[2009]59号《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关注普通重组和特殊重组的区别,主要涉及税务处理的不同。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办法分为普通重组和特殊重组两种。普通重组是在企业并购交易发生时,就要确认资产、股权转让所得和损失,按照交易价格重新确定计税基础,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重组。普通重组没有特定条件要求。特殊重组在过去的规定中称为免税重组,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重组,在重组交易发生时,对股权支付部分,以企业资产、股权的原有成本为计税基础,暂时不确认资产、股权转让所得和损失,也就暂时不用纳税,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以后履行。特殊重组须符合特定条件,就是所谓合理商业目的的把握,即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规定的比例;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符合规定比例;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等。

八是房地产开发的所得税处理。学习国税发[2009]3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关注特定事项的税务处理。该办法适用于中国境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企业,内外资企业不再有区别。且不得事先确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为核定征收,代收的各种基金、费用和附加等是否确认为销售收入视具体情况而定,把握确认销售收入的条件及方法,把握视同销售的情形及收入确认时间、方法,把握开发产品计税成本支出的内容和成本的计量与核算方法以及主要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把握非货币性交易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成本以及可以预提费用的几种情况。特定事项的税务处理包括:(1)企业以本企业为主体联合其他企业、单位、个人合作或合资开发房地产项目,且该项目未成立独立法人公司的税务处理;(2)企业以换取开发产品为目的,将土地使用权投资其他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税务处理;(3)注意企业应在首次取得开发产品时,将其分解为转让土地使用权和购入开发产品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应从该项目取得的开发产品(包括首次取得的和以后应取得的)的市场公允价值计算确认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或损失。

九是税收优惠(涉及纳税调整)。(1)加计扣除,现在用于研究开发费用和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注意研究开发费用开支范围。(2)税额抵免,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企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在5年内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3)免征、减征,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等。(4)高薪技术企业优惠,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注意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设立高薪技术企业过渡性税收优惠。(5)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20%的税率和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注意计算方法)。(6)减计收入,资源综合利用减按90%计人收入总额。(7)民族自治地方的优惠和非居民企业优惠,注意适用的条件和内容。

十是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减免税额一抵免税额;抵免税额分为投资抵免和境外所得税收抵免,境外所得抵免税额问题把握“多不退、少要补”;“分国不分项”,掌握境外所得税收抵免的计算。

十一是核定征收,学习国税发[2008]3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的通知(适用居民纳税人);国税发[2010]1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适用非居民纳税人)。

(二)计算运用提示应围绕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主表以及附表项目展开复习,重点是纳税调整的正确性,关注扣除类调整项目、资产类调整项目、准备金调整项目、股权投资调整项目(权益法与成本法)、公允价值变动调整项目、特别纳税调整应税所得的计算等,还应关注税收优惠附表的项目计算。

五、个人所得税

重点内容有:税目;税率;不同税目的费用扣除标准;应纳税额计算;减免税优惠;境外所得税税额扣除、纳税办法;自行申报纳税。

(一)重要知识点提示一是纳税人身份的判定标准。居民纳税人承担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纳税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重点在于非居民纳税人纳税的相关规定。

二是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个人所得税应分项计算各项目应税所得额,以某项应税收入减去税法规定的该项费用扣除标准后的余额为该项所得税计税依据。注意个人所得税适用的应税项目,尤其是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的区别。关注财产租赁的扣除费用。

三是收入确定中有关“次”的规定,涉及多个税目。

四是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征税规定,适用特殊算法。

五是税收优惠要记忆。关注职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的税务处理。企业为股东购买车辆并将车辆所有权办到股东个人名下,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计算运用提示一是计算程序。明确税收优惠,有无减免税所得;明确适用的应税项目;根据所得额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一定要注意扣除的问题;如为累进税率,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税额;比例税率:应纳税额=应纳税听得额×适用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如有税收优惠,注意减免税额。

二是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人员工资薪金征税计算,比较重要。(1)对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不超过90日,或者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内,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目的个人。应纳税额=(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当月境内支付工资÷当月境内外支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内工作天数÷当月天数),(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工作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但不满1年的个人。应纳税额=(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当月境内工作天数÷当月天数),担任中国境内企业董事或高层管理人员取得的由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董事费或工资、薪金,不论个人是否在中国境外履行职务,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3)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居住满1年而未超过5年的个人,应纳税额=(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1-当月境外支付工资÷当月境内外支付工资总额x当月境外工作天数÷当月天数。注意:a.个人在中国境内居住满5年,是指个人在中国境内连续居住满5年,即在连续5年中的每一个纳税年度内均居住满1年。b.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居民纳税人不适用上述规定。

三是个人所得税特殊算法。(1)先将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

速算扣除数。(2)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上述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3)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一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四是单位负担个人所得税的计算。(1)将不含税收入换算成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一费用扣除标准一速算扣除数)÷(1一税率);(2)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五是关注劳务报酬的加成征收的计算,特别存在公益性捐赠的情况下。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注意投资者的工资不得在税前扣除。

六是个人出租房产,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从收入中依次扣除以下费用:(1)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费(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印花税);(2)由纳税人负担的该出租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每次800元为限,一次扣不完的下次继续扣除,直到扣完为止):f3)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800元或20%),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每次月收入不超过4000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月)收入额一准予扣除项目一修缮费用(800元为限)-800元;每次月收入超过4000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月)收入额一准予扣除项目一修缮费用(800元为限)]×(1-20%)。

七是境外所得已纳税款的扣除,分国分项确定抵免限额。

八是关于股票期权所得性质的确认及其具体征税计算。员工行权日所在期间的工资赫金所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行权股票的每股市场价一员工取得该股票期权支付的每股施权价)×股票数量,应纳税额=(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规定月份数x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规定月份数。上款公式中的规定月份数,是指员工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票期权形式工资薪金所得的境内工作期间月份数,长于12个月的,按12个月计算;上款公式中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以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除以规定月份数后的商数,对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089号)所附税率表确定。

九是核定征税(难度较低)。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公式: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或=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

六、土地增值税

重点内容有:征税范围的判定;应税收入的种类;扣除项目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税收优惠。

一是征税范围的界定。(1)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的“产权”必须发生转让。房地产的出租、抵押,不缴纳土地增值税。(2)转让房地产过程中,转让方交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承受方交契税、印花税。

二是扣除项目金额的确定。(1)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包括地价款,有关费用和税金。纳税人分期、分批开发、分块转让的:扣除项目金额=扣除项目的总金额×(转让土地使用权的面积或建筑面积÷受让土地使用权的总面积)。(2)房地产开发成本包括土地的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用等。(3)房地产开发费用不是按照纳税人实际发生额进行扣除,注意:超过利息上浮幅度的部分不允许扣除;对于超过贷款期限的利息部分和加罚的利息不允许扣除。注意罚息支出在企业所得税前可以扣除。利息支出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扣除的房地产开发费用=利息+(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5%;利息支出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扣除的房地产开发费用=(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10%。(4)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5)财政部确定的其他扣除项目。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适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房地产开发成本计算的金额之和,加计20%扣除。

三是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土地增值额×适用税率一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重点掌握计算思路,分五步走:确定收入;确定扣除额;确定增值额;确定增值率(以确定土地增值税的适用税率);计算税款。注意税收优惠: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其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之和20%的,予以免税;超过20%的,应就其全部增值额按规定计税。

四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非房地产开发企业扣除项目的差异。(1)日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是按重置成本法并经主管税务机关确认的评估旧房及建筑物价格;(2)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除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外,还包括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印花税。

七、印花税

重难点问题有:纳税人;税目;税率;税额计算;税收优惠与处罚;纳税方法。

一是签订合同的各方当事人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人,但不包括合同的担保人、证人和鉴定人。

二是应纳税额不足一角的不征税。应纳税额在一角以上,其尾数按四舍五入方法计算贴花。

三是由受托方提供原材料的加工:定做合同:凡在合同中分别记载加工费金额和原材料金额的,应分别按“加工承揽合同”、“购销合同”计税;合同中未分别记载,则应就全部金额依照加工承揽合同计税贴花。

四是货物运输合同,计税金额中不包括装卸费。

五是购销合同,以货易货行为,应按合同记载的购货与销货金额合计贴花;以电子形签订的各类应税凭证也要按规定计缴印花税。

六是财产租赁合同,计税基数是租赁金额,即租金收入;税额超过1角,不足 1元的按照1元贴花。

七是技术合同:含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合同。(1)转让合同包括专利申请转让、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不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所书立的合同(适用产权转移书据);(2)一般的法律,会计,审计咨询不属于技术咨询,不征印花税;

八是已税合同修订后增加金额的,应补贴印花。

九是对于签订时无法确定金额的应税凭证,在签订时先按定额5元贴花,在最终结算实际金额后,应按规定补贴印花。

十是记忆处罚规定(印花税属于轻税重罚)

八、房产税

一是自用房产计税。从价计征:应纳税额:房产计税余值×税率(1.2%)。(1)工业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50%~60%作为应税房产原值;(2)商业和其他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70%~80%作为应税房产原值;(3)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和地方税务部门在上述幅度内自行确定。关注房屋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的计税规定。

二是出租房产计税。从租计征:应纳税额=房产租金收入×税率(12%)。2008年3月1日起个人出租住房,不区分用途,按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回顾营业税)。

三是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四是税收优惠。注意征免界限的划分,如纳税单位与免税单位共同使用的房屋,按各自使用的部分划分,分别征收或免征房产税。五是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注意次月和之月的规定。如纳税人将原有房产用于生产经营,从生产经营之月起缴纳房产税,其他都是次月起。

九、复习方法与技巧

税法考试有相当的难度,考生应慎重对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

(一)精读教材,揣摩考点教材应在泛读的基础上,结合最新财税法规政策再行精读,力求全面把握,突出重点。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实体法中流转税和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几个主要的税种上,通常这几个税种在考试中占分值较多。另外,考生应对新增内容给予重视。教材中出现的新内容,某种程度上也就等于增加了新考点。一般来说,新增内容或多或少必然会出现在当年试题中,但出现的概率和所占分数取决于新增内容的重要程度。对教学大纲的能力等级要求和列示要关注,从而揣摩考点。能力等级l的一般是属于简单记忆的内容;能力等级2的往往属于理解性记忆的内容;能力等级3的一般带有运用性理解的内容。能力等级越高的知识点难度越大。但是对于自己实在无法理解而难度太大的东西可以放弃,把剩下的有限时间放在对其他知识点的掌握上。

(二)跨章连节,对比分析试题大多都是以跨章节的考点出现的,尤其是计算题和综合题的命题思路,辅导教材的内容排序不一定适合复习思路,不少辅导书和习题的出题思路也是和命题人有较大差距的,所以考生在复习特别要注意各章节有联系的内容,而且对税收政策的理解要准确、熟练,不能死记硬背。如果孤立地学学习每一章的知识,掌握的只能是支离破碎的税收原理和税收制度,很难应付综合性越来越强的考试,一定要把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化、立体化知识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前提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各税种的差异和共同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消费税的认识篇9

1994年税制改革以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适时进行的税制调整,逐步形成了我国现行的税制框架,建立了一个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的、合理的税收体系。尤其是1994年税制改革对流转税的重大调整,如对原有增值税、营业税税制的重大改革,特别是增设了消费税,使我国的流转税收制度更加科学、完善,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源,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消费税已不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应尽快对消费税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完善、优化消费税制。

一、调整和改革消费税的必要性

消费税作为流转税的主体税种,从开征到现在,在组织税收收入、引导正确的消费方向、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消费税的调整和改革显得相对滞后,已不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其税收杠杆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从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和征税环节来看,对于保护大众消费和调节高消费的力度都不够。

(一)现行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存在欠缺

1994年开征消费税时其征税范围设置的11个税目,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消费水平,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一些税目继续作为课税对象进行征税已不合时宜,也没有必要。如,啤酒、黄酒、化妆品和护肤护发品等现在基本上属于大众日常消费品甚至是生活必需品,继续征税不利于保护大众消费,也起不到调节高消费的作用;再如,对酒精、汽车轮胎等生产资料征收消费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必须适时加以调整。

(二)现行消费税税率的调节杠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西方最优税收理论认为,商品税税率的高低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应对与休闲相互补充的商品适用高税率,征收较高的税收。而现行消费税税率的设计在这方面显然存在不足,如化妆品、护肤护发品的税率偏高,而汽油、柴油、小汽车的税率偏低。另外,现行消费税税率的设计依据单一。如,白酒、啤酒、贵重首饰、小汽车等并未将价格因素考虑进来,不利于保护大众消费,不能起到调节高消费的作用。

(三)现行消费税在生产环节缴纳且在价内征收,削弱了其调节消费的力度

消费税由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缴纳且价税合一,这虽然有利于控制税源、便于征收,但占用了生产企业的资金,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同时,由于消费税实行了价内税,价、税不分,客观上造成了价格上的税收概念混淆,消费者并不能切身感受到消费税的存在,使消费者产生认识上的误区,消费者对已付出的消费税税金认识不清,淡化了纳税观念,隐蔽了国家税收,调节力度不够明显。另外,价内税与价外税并存,也给会计的核算工作和统计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调整、优化消费税制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改限制型消费税为中间型消费税

当前,消费税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征税范围的调整,对消费税的税目进行合理的增删,将一些目前已不适宜再征税的普通消费品从税目中剔除,将一些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这既能增加消费税收入,引导、调节消费方向,又能发挥税收的分配职能,缓解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征税范围的调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取消一些属于日常消费品和基本生产资料的税目,降低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如黄酒、啤酒、低档化妆品和护肤护发品以及酒精和轮胎等。2.将一些高档娱乐项目和服务项目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以抑制高消费并缓解贫富差距。如高尔夫球、保龄球、歌舞厅、酒吧、洗浴中心等。3.增加对奢侈消费品征税,以引导消费倾向。如高档住宅、高档时装、名贵手表等。4.配合国家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对污染环境的产品、能源消耗大的产品开征消费税。如一次性木质筷子、一次性电池、裘皮制品等。5.可以考虑将筵席税纳入到消费税税目中,抑制吃喝风,减少铺张浪费,净化社会风气。

(二)优化消费税税率体系,加强税率的杠杆作用

现行消费税在税率设计上不尽合理,特别是某些税目的税率缺乏调节力度。1.某些税目的税率偏低,应适当予以提高,如小汽车、汽油,特别是应对大排量汽车征收较高的消费税。近年来我国的汽车消费特别是私人汽车的消费发展迅速,对道路、交通、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和能源短缺,提高了社会成本,增加了社会福利损失,并且私人汽车消费者一般是高收入者,依据谁消费谁负担的原则,私人汽车的消费者,这些相对的高收入者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提高小汽车、汽油的税率,一方面可以提高该消费品的私人边际成本(mC),既可用增加的税收弥补社会边际成本(SmC),也可适当放缓私人汽车的发展速度,为城市建设和道路改造争取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2.细化税率档次,拉开税率距离。如,白酒仅以制酒原料分为两档比例税率,化妆品并未进行档次划分。在税率设计上应引入价格因素,进一步细化税率档次,按价位高低适用不同的税率;小汽车也应在细化汽车排量的同时引入价格因素,进一步细化税率档次,拉开税率距离。3.对高档娱乐项目、服务项目和奢侈消费品应从高适用税率,以引导消费倾向、抑制高消费并缓解贫富差距。如高尔夫球、保龄球、歌舞厅、酒吧、洗浴中心、高档住宅、高档时装、名贵手表等。4.对餐饮、筵席等税目可适用累进税率。

(三)将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收改为零售环节征收

从征收成本的角度来看,中国历来把流转税放在流转环节而不是最终消费环节征收。为了保证低廉的课征费用和较高的征收效率,消费税通常通过实行单一环节课税。按中国现行方式,除了黄金饰品、钻石等,基本都在生产环节采用“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两种方法计征。这有利于降低税收征管难度、加强税收的税源监控。从这一点上来说,政府征税的私人边际成本确实较低,但是,整个经济为此付出的社会边际成本却很高。在生产环节课征消费税,会占用生产企业的资金、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带来了企业严重的消费税避税倾向,反过来又增加了征管难度,降低了征收效率。

按国际通行的做法,消费税缴纳通常在零售环节完成。在零售环节征税,不仅可以克服上述缺点,而且有利于扩大征收面,有利于全民纳税意识的培育,同时对理顺分税制也有一定作用。因此,将消费税改在零售环节征收可以扬长避短,由此而来的征税成本的增加和征管难度的提高可以通过税收征管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予以克服。

(四)将消费税由价内税改为价外税,增加税收透明度

消费税的认识篇10

摘要:目前我国的餐饮娱乐业发票主要是顾客索要才开具,而商家往往通过少收一定金额为交换条件利诱消费者放弃发票,从而减轻商家的税负。可是这种现象带来了不少潜在的弊端,文章将分析这种现象带来的弊端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善该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餐饮娱乐业;发票;弊端;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1

一、我国餐饮娱乐业发票开具的现状

目前我国餐饮娱乐业发票的开具中存在许多不合规的情况。总结起来,餐饮娱乐业发票开具中存在如下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开具假发票甚至拒绝开具发票。由于税务部门税收检查手段有限、取证难等原因,导致假发票违法行为难以被查处和根治,因此开具假发票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屡禁不止。另外由于大部分餐饮娱乐业都属于定额征收税款,一旦使用发票超过核定数目,将面临额度的调整,所以许多商家以种种借口拒开发票,而对于借各种理由拒绝开具发票的行为,消费者往往也不愿意深究。

(二)混用发票。由于餐饮和娱乐也都使用有奖定额专用发票,部分从事娱乐的纳税人,使用按餐饮低税率购买的奖定额发票,造成少缴税款。由于消费者无法对发票进行区分,因此此类违法行为很少被举报,查处的几率也微乎其微。

(三)重复使用发票。经营户大量收集使用过的真定额发票,在消费者索要发票时使用。由于经营户在重复使用发票时,经常采用优惠部分消费款的手段拉拢消费者,消费者在得到可以报帐的发票和享受相关优惠后一般不会举报此种违法行为。由于相对较安全,此种违法行为在餐饮和娱乐业相当普遍。

二、不合规的发票开具带来的问题

1.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

由于发票的开具没有真实的反映商家的经营情况,导致了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和餐饮娱乐业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致使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往往低估了商家的收益,从而未能对征收额进行调整,这样一来商家以各种方式少开发票已达到逃税的目的,国家的税收收入也白白流失了。以重庆为例,09年一季度重庆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9.66亿元,同比增长13.4%,但是该行业对GDp的贡献率与税收收入的增幅不相符合,因此,若是没有税收收入的不正常流失,这一行业对税收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将更高。

2.有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发票除了是税务机关核定税额的依据之外,还是消费者消费某商品或者服务的合法凭据。如果餐饮娱乐业的经营者开具假发票或者是不开具发票,消费者消费后出现的诸如身体不适等状况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商家会以种种理由否认是由于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务有问题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受损。

3.助长了逃税的不良风气。

经济人都是逐利的,当一个商家通过不合规开具发票获得较多利润或是规避了税款成功后,其他的商家也会因为有利可图竞相模仿。只要可能受到的惩罚小于可能等到的收益,商家就会铤而走险。而消费者的不作为也进一步助长了这种不良的风气。

三、原因分析

之所以会产生餐饮娱乐业发票开具不合规的情况,并且此情况屡禁不止,笔者认为可以从此行为所涉及的几个主体即税务机关、经营者、消费者以及发票本身来分析原因。

1.税务机关征管乏力。

由于检查手段有限、取证困难、人力还有精力不足等原因税务机关对数量庞大的餐饮娱乐业的税务稽查显得特别乏力,另外由于处罚的力度也不大,更给了餐饮娱乐业经营者创造了逃税的空间。

2.经营者的逐利心理。

在经营者对得与失的博弈中间,经营者发现通过开假发票或者是不开发票可以隐瞒营业额,从而达到规避税收的作用,而这种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或者说代价比获得的收益要低。这时,出于逐利的心态,经营者就会竞相效仿这种行为。09年6月太原晚报刊登的消息《小店区三家饭店查出假发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一位餐饮企业经营者悄悄向记者透露,“按大约8%的综合税率计算,假如我的饭店一天的营业额是1000元,乖乖纳税就得上交80元,一年下来就得将近3万块钱。可如果我使用假发票的话,只需要支付给票贩子几千块钱,一年就能节省至少2.5万多元。这是一笔很可观的数字。”区区一个小店尚且如此,那些日营业好几万大餐饮企业的利润空间就更不用说了!

3.消费者的不作为。

对于商家开具假发票或者是拒绝开具发票的行为,大多数消费者都采取了妥协的态度,或者直接让商家给予一定价格上的优惠,很少有人就这种情况向税务机关反映。

4.有奖发票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餐饮娱乐业都是使用的有奖发票,但是发票的中奖率不高,而且制作上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很多消费者都反映说有奖发票的涂层太薄了,不用刮就可以看见中奖没有,或者用强烈的灯光照射也可以看见里面的字。所以商家可以事先把有奖的发票留起来自己去税务局兑换,而消费者拿到的只是没有奖金的发票或者是奖金数额较小的发票。这样一来就降低了有奖发票的激励作用,消费者也往往愿意接受商家提出的更为现实的优惠而放弃索要发票。

四、解决方法建议

基于上述不合规发票开具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以规范餐饮娱乐业的发票开具行为。

(一)税务机关应建立对违规使用和拒开发票行为重罚制度及对举报者重奖制度。对消费者消费达到一定金额(具体数额由税务机关制定)而拒付发票的饭店或娱乐场所,处以消费额1―50倍,不低于500元的罚款。对举报拒付发票行为的人员不分身份经税务机关查证落实后,一律给予拒付发票金额1―50倍,不低于500元的奖金。将所有的举报案件及处理结果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地税机关报告,并以正式文书形式告知举报人。举报人认为税务机关有不作为、包庇或处罚太轻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另外对于屡次不改的经营者,应该报工商部门取消其营业资格。只有提高经营者逃税的机会成本才可能使经营者降低对逃税的偏好。

(二)加强对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宣传,提高经营者的纳税意识和消费者的索票意识。可以规定在餐饮娱乐场所的收银台醒目处必须张贴写有诸如“开具假发票或拒开发票属违法行为,举报有奖”等警示语,并写明举报电话。另外税务机关应不定期检查营业场所,对不按规定张贴或擅自撕毁警示语的经营者进行严厉处罚。

(三)提高有奖发票的中奖率和发票本身的质量。有奖发票的产生就是基于消费者的心理,中奖率越高对消费者索票的激励作用就越大,他们就越愿意放弃经营者所提供的优惠条件而选择索要发票。另外对发票本身的质量问题也应该加以重视,不能让商家有机可乘利用发票的漏洞剥夺了消费者可能获得的奖励。另外还可以设立发票的二次中奖制度,定期对发票进行公开的抽奖活动,鼓励消费者保留发票以避免发票的重复使用。

参考文献: